朗读教学教学设计(精选8篇)
【摘要】笔者针对朗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系列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提出了创新朗读教学的策略:合理安排朗读时间;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不断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关键词】朗读教学;克服弊端;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然而,随着语文高效课堂的实施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朗读这种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却出现了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性不明确以及朗读形式化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目前朗读教学的弊端
(一)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课堂上更注重老师的讲,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老师的讲课已经占用了课堂很多的时间,学生对课文能做到充分朗读最多也就几分钟,朗读训练过于形式化,如雁掠过,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甚至在课堂上老师虽有朗读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实际上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止,然后老师就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朗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更别说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花样翻新。在朗读教学中,老师们绞尽脑汁地变换着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气氛看似很活跃,其实效果不佳。另外,老师在朗诵前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在读的过程中,也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兴致勃勃读完以后,没有老师和学生的评价反馈,这样导致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用心,只是接受老师的命令被动地朗读而已,朗读的效果也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学生甚至会养成不认真的习惯。
(三)朗读训练的面较窄
语文老师在要求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去朗读的时候,往往只重视班级的尖子生的朗读表现,对他们或指导或表扬,而一般其他学生几乎就像是听众,这样的朗读不能关注到全体学生的发展,其朗读训练的效果可想而知。
(四)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教学中,有的老师认识到了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通过读去感悟,所以在课上也安排了朗读训练,但朗读指导方法过于单
一、枯燥。要么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要么只注重学生朗读语气的指导,不能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培养,也不能把理解和感悟融为一体。比如,有时候老师告诉学生哪个字应该重读,哪个字应该读得轻一些,哪个句子读慢一些,哪个句子读快一些,这样的指导,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再比如,老师按照对文本比较“成熟”的理解,要求学生读出诸如愤怒、恐惧、欢乐、伤感等情感。事实上,这就有本末倒置之嫌。这样的形式没有什么实效,朗读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一种点缀。
二、创新朗读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一)保证读书时间
在朗读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来安排合理的朗读时间。要求学生在读通课文的情况下,让学生再去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获得感悟,有所启发。学生读完后,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反馈,通过老师评或者学生互评,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
(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
要想提高朗读训练的效果,语文教师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地读。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让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去读,或者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和创设一种良好和谐的读书情境等,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让学生愿意去读,乐意去读,争先恐后去读。
(三)朗读教学分层训练,实现共同提高
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不一样,其所处的环境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学生的朗读能力难免会有差异。所以,老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要体现分层次训练的原则,对朗读能力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标准要求,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也要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学生最多的鼓励和表扬,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对朗读的自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
朗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训练和指导朗读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切忌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割裂开来。在语文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生只有充分地读,才能对课文有所感悟。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结合生活经验,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文本的味道,尽管这可能与比较“成熟”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却可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能读出真实的情感。
(五)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朗读的形式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但是每一种朗读方式都有自己本身的作用和适用范围。比如,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或者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需要老师范读。当课文对话比较多的时候,需要安排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当为了增强气势,有号召力的时候,需要学生齐读来渲染气氛,对朗读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专门进行深入培养等。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活动,使每一次的朗读都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总之,在朗读训练教学中,要正确面对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朗读训练的面较窄,朗读指导机械匮乏等。在朗读训练中,采取积极优化的策略,保证朗读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分层进行朗读训练,以朗读促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指导朗读,合理运用多样训练形式,不断提高朗读效果。
参考文献
一、展现朗读教学的魅力
1. 朗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试想, 当抑扬顿挫的朗读给人以悦耳的享受时, 当声情并茂的朗读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时, 当富有韵律的朗读撞击人的心灵时, 有谁会无动于衷?有谁不产生尝试一番的念头, 进而激发其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学孟郊《游子吟》一诗时,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 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 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 又一次, 一次, 又一次, 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 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 都仔仔细细;每一线, 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饱经风霜的脸, 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 母亲又比试着, 觉得满意了, 才套到了我的身上, 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 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 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 要记住回家的路……’我知道, 我是一棵土生土长的小草, 一棵春天里的小草。母亲阳光般的注视, 将把我的一生覆盖。无论漂泊多远, 黑暗中的那盏油灯, 永远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 惟一的牵挂。今生今世, 我, 明白了……”。这样, 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又何尝担心效果呢?
2.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是一篇诗文, 干巴巴地读和声情并茂地朗读, 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就是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造成的。朗读时, 语气的轻重, 语调的高低, 语速的快慢, 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 形成了或铿锵有力, 或婉转缠绵, 或回旋往复, 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 扣击他们的灵魂, 拨动他们的心弦, 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 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 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听潮》, 此文着力突出海潮这部“伟大的乐章”之美, 由恬静柔美的“梦幻曲”到明快悦耳的“奏鸣曲”, 再到撼人心魄的“交响曲”, 加之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构成了极美的意境。在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反复朗读、吟诵, 在诵读中大家仿佛同作者一起在夜幕笼罩的海边听潮, 具有身临其境之感, 进而形成对海潮完美艺术形象的体验与感受。
3. 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情感美。
声情并茂的朗读有助于文中蕴涵感情的抒发与宣泄, 使静态的无声的语言文字化为动态的有声的具体情景, 从而激发读者与听者的情感美。好的朗读可以使读者、听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 拨动人的心弦, 撼动人的灵魂。例如《白杨礼赞》, 作者由衷赞美了白杨树, 从白杨树的外形到内在精神, 再到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层层深入, 逐步推向高潮。反复朗读, 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白杨树、对英勇的抗日军民的钦佩、热爱与赞美之情。
4. 朗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 而这种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正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的。朗读, 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 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感觉的就是借助合乎情理的联想和想象。所以, 我们说联想和想象是语言的翅膀, 朗读, 则是托起这双翅膀的空气。在朗读中根据具体的语境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使他们展开双翅自由翱翔于语言的天空。例如, 朗读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 就会联想到牛郎织女在天空自由翱翔的情景;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就会使人联想到辽阔无边、无限美好的北国雪天风光图。再如朱自清的《春》, 文章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和迎春图。朗读时, 用恰当的语气语调营造一种氛围, 将学生带入“春”的美境之中, 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 为文中描绘的意境增添更加丰富的色彩、内容。反复朗读, 这种意境感就会越明显、越强烈, 联想和想象力就会越丰富。
5. 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
我们知道,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 即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所运用的载体正是语言。所以, 朗读不单是对语言能力的训练, 更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的提高自然意味着智力的提高。那些高谈阔论、令人折服的政治家, 辞锋犀利、语言缜密的名律师, 妙语连珠、使人感动的演说家, 逻辑严密、富有创意的大学者, 莫不是智力超群的佼佼者。而一个口齿不清, 说起话来颠三倒四、辞不达意的人, 要说他思维敏捷、智力超群, 恐怕是没有人会相信的。所以, 通过朗读来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6. 朗读可以陶冶美好情操,
培养高尚品德, 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在前面几项的基础上, 朗读还能最大限度地将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朗读的最高境界。比如:朗读文天祥的《正气歌》, 会体味何谓浩然正气;朗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会感受朋友情谊的深厚;朗读屈原的《离骚》, 会感知爱国之情的源远流长;朗读朱自清的《背影》, 会领悟父爱的伟大;朗读孟郊《游子吟》时, 会知道母爱的伟大与无私……在朗读中, 要体会文章的情感, 随主人公的命运或悲或喜;或爱或恨。学会在朗读中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进而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之路构建起一座健康而美丽的精神家园。
二、采取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
朗读是引导学生还原语言形象, 感受语言情境, 体味语言情感, 理解语言蕴含的重要方法, 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的有效手段。我们要把朗读指导与语言的感知、运用、积累有机融为一体, 使朗读教学更有效, 笔者尝试了如下几种方法。
1. 层递推进法。
朗读是体会情感的重要方法, 是理解语言内涵, 理解语言情感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 对一些情感丰富的内容的朗读指导要带学生走近作者, 进入课文, 全身心地感受, 以准确体会、表达情感。例如,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笔者引导学生分步朗读, 逐步体会,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逐步理解鲁迅先生对后代的关心、对旧社会的憎恨, 最后理解到伯父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 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感情体会逐步加深, 朗读中的感情表达就达到了理想的境地。
2. 情境创设法。
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 将学生引入情境, 借助朗读, 去想象, 去体会, 去理解, 去表达, 使朗读达到语言与语境的融合, 情感与情理的结合, 体会与表达的结合, 情思与情趣的一体。例如, 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笔者采取了情境创设法指导学生朗读, 通过“激发朗读, 角色朗读→要求朗读, 自读记忆→指名演讲, 合理配合→各自再读, 联系理解”的分层练读, 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 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 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 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象还原的真实, 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 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 达到了以情境促朗读, 促理解, 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3. 气氛渲染法。
有些课文, 教师不必过多讲述, 不作过多指点, 而是通过情境创设, 气氛渲染, 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 再让学生设身处地, 朗读表达, 其效果颇好。例如, 教学《月光曲》时, 笔者通过播放《月光曲》片断, 以美妙的音乐渲染气氛, 听其乐, 见其景, 生其情, 学生朗读课文就达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4. 设身处地法。
在朗读教学中, 有些文章教师虽然三番五次、竭尽全力去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启发, 可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这时, 教师可让学生充当角色, 以缩小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差距, 从而设身处地理解内容, 感受情境, 体会情感。例如, 教学《再见了, 亲人》一文, 在指导朗读与大娘告别一段时, 笔者先引导把握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所做的三件事, 理解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再假设让学生充当志愿军, 面对大娘话别抒情, 让学生直接充当人物, 体会情感, 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5. 自我领悟法。
对于一些文章而言, 由于阅读者生活阅历、理解水平、认识能力的不同, 因而对语义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也存在差异。如果我们以成人的眼光看孩子, 把他们的情感纳入作者或教者的情感渠道, 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这样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该怎么读呢?你认为该怎么读就怎么读, 要把你所想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然后在学生自我朗读的基础上指名朗读, 并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读, 只要言之有理, 一概予以肯定。如果有学生出现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表达方面的“针锋相对”, 教师可以不强求统一, 而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朗读中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把握学法的能力。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朗读与朗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形式,就具有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一、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情感之美的感受力,传承了民族精神之美
在朗读的过程中,同声音一起流入学生心田的是那深邃的思想、高洁的情操、坚定的信念、高远的追求、美好的愿景、不灭的希望,这人性的情感之美,激荡着学生们的胸怀,陶冶着他们的性情,从而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开阔、审美能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好的朗读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更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享受与情感之美的熏陶。
如朗读《沁园春·长沙》,要用舒缓的语速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使用放缓并重音处理的形式强调“百侣”和“峥嵘岁月”,语音饱满,语调沉稳,表现出对往事的追忆和提及峥嵘岁月的自豪感;而读“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时,当突破标点符号的限制,语流连贯,语速稍快,语调昂扬,一气呵成,语调渐强渐高,到“万户侯”达到顶点。通过听这样的范读或进行这样的朗读实践,学生自然会感受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们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雄姿英发的风貌和革命英雄主义的豪迈气概,从而情感受到激荡,心胸为之开阔。
读林觉民的《与妻书》时,“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当读得低沉徐缓,读“意映卿卿”时,朗读者要进入林觉民的情感世界,眼前不禁浮现出妻子那姣好的面容,语气亲切似乎在与之执手低语;在“与汝”后停顿,“永别”二字,“永”字绵长读出不舍,“别”字稍重读出无奈与迸发的悲戚。“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句,前半句柔情似水,语调轻缓,后半句豪情万丈,重音强调“天下人”,重音加缓读“爱其所爱”;“……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前四个分句语调明朗,音量饱满,语速稍快,至“谋永福也”为强音顶点,之后停顿,“汝其勿悲”轻读缓读,有劝慰意。或许这段朗读的处理方式因人会有些微差异,但是学生如此朗读体会或听老师如此范读,心灵怎能不被那字里行间充溢着的拥有崇高理想的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凛凛豪情,和对妻子的诚挚真心、绵绵深情所打动?
二、朗读与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于音韵之美的感受力
张颂先生在《朗读美学》中谈到:
有声语言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韵律美”。包括清浊、平仄、四呼、共鸣、双声、叠韵、语流音变、轻声儿化……还有种种表达技巧的美感。从语意上说,必须清晰、完美;从感情上说,必须真挚、丰满;从声音上说,必须圆润、自如;从语态上说,必须精致、细腻;从表现上说,必须贴切、鲜明。
学者韩向东也认为:
汉语语法结构上的意合、流动、虚实等特点使汉语活泼灵动、变化万端,这是其他印欧语言所无法比拟的。……通过语句的参差错落或整体有致的变化造成声音的变化,又通过声调、语调、重音、停顿、平仄等奇妙的调节,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使人读起来不仅觉得有声感变化, 还会有一种生气贯注。
汉语(普通话——国家通用的规范语言)的确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她那言简意赅、词约义丰、具象生动、铺排灵动的巨大表现力,主要是因为韵律的作用。所以在朗读中,尤其要把握韵律的动态走向,根据文章言之长短、声之抑扬来朗读,驾驭韵律的灵动变化,通过对文气的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失去韵律美的朗读,必然是劳而无功的念字出声,肯定会使汉语黯然失色。
例如朗读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时,“惊蛰一过,……也似乎有把伞撑着”一句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就有一种由叠词的使用而造成的音韵之美,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声声悦耳。而且,“料料峭峭”与“淅淅沥沥”是两组叠韵词,“淋淋漓漓”是一组双声词,而且“淋淋漓漓”与“淅淅沥沥”还押韵。从“先是料料峭峭”,到“时而淋淋漓漓”,到“时而淅淅沥沥”,音量与语调上要读得由轻且高,到重且低,表现由烟雨到小雨的动态发展过程;“天潮潮地湿湿”用延长音读,表现这场雨的弥漫感。如果想象着置身于春寒小雨中,想象着耳畔春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的声音,眼前不禁一片灰蒙,身上也不禁起了寒意,耳边也似乎回荡着如琴音般的雨声了。“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语调低沉,短句多停歇,造成了一种叹息感,用重读强调“久违了”、两个“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一切”、两个“只有”,表现了作者对大陆对故乡浓浓的思慕眷恋之情和两岸长期隔绝、二十五年望乡而不得归乡的痛苦。这里的短句连用、两个“二十五年”的间隔反复、两个“只有”的重复,“千伞万伞”对“千山万山”的仿词并与之连用,也给人一种音韵上的美感。
三、朗读和朗读教学提升了学生对意境之美的感受力
朗读有一个重要的技巧,就是要通过想象,形成内心的视象,去身临其境地感受书面语言所描述的场景、情境、意境。那丰富细腻的情思和美感,隐藏在文字背后,那是教师的讲解所无法穷尽与传达的,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感受去身临作者当时所处的情境,体会其意境之美,才能使朗读者的精神气质与作者的精神气质相融合,达到情与景合、心与物合、神与形合的境界。张颂先生说:
在朗读时,创作主体的类比联想、再造想象完全处于兴奋态势,这会把人生经验、生命活力、人世悲欢、岁月印痕统统聚合起来,落实到文字作品的词语序列之中,体现在有声语言的艺术表达之内。‘意境实际上是一种时空氛围、一种精神居所,它引人入胜,它给人寄托,令人神往,让人流连忘返。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朗读上阕时,那陡峭的悬崖直冲云霄,滔滔江水卷起千丈雪浪的惊心动魄的景像要如在眼前,江涛与崖岸猛烈打击的轰鸣声要如在耳畔,甚至能闻到微涩的水气和清冽的秋气。朗读时,“大江东去”四字语调沉稳开阔,字字清晰,“浪淘尽”语调上扬,“千古风流人物”在“千古”后停顿,并用重音缓读强调“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语调平缓,“人道是”语调上扬,有听得传闻不够确定的意思,“三国周郎赤壁”用上扬的语调突出“周郎”,眼前浮现周瑜英姿飒爽、羽扇纶巾的形象,有无尽的赞叹欣赏;“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个分句,要突破标点的限制,语速急促语流连绵一气呵成,至“雪”字达到高音强音的顶点,读出“穿”“拍”“卷”三个动词,尤其是后两个的连续动态感。这时,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惊心动魄、如奔马轰雷的雄壮奇险的境界。而“江山如画”要语速放缓,“江山”二字缓读重读,“如画”语调上扬,有赞叹意,好像镜头由对惊涛骇浪特写,变成了广角,天空高远、群山连绵、江流九曲、平川似锦,壮哉!我大好河山!而地灵人杰啊,这片沃土上曾出现过多少豪杰啊,所以用上扬的语调和重音强调“多少豪杰”。通过这段朗读,学生体会到了雄壮、奇险、开阔的意境,心胸怎能不为之开阔,精神怎么不为之振奋!
总之,朗读在语文素养的提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对那些富于音韵之美、饱含情感意蕴、词语精妙优美、引人美好遐想的作品,要反复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的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7.
[2]韩向东.还语文课以朗朗的读书声(上)——关于朗读教学观念的思考[J].沈阳:辽宁教育,2000,(04).
[3]汪缚天,苏晓青.普通话语音朗读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7]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8]赵兵,王群.朗诵艺术创造[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
一年级《儿歌诵读》校本课程计划与教案
邬益懿 陈娜
教学目标:
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读儿歌,背儿歌,从快乐的诵读和讨论中体验儿歌的魅力。这些朗朗上口的儿歌会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喜欢上语文。从儿歌入手,逐渐成为一名浓浓书香气的博爱孩子。好的儿歌是需要大声朗读的,而朗读也是一个吸引孩子兴趣的好方法。请孩子大声朗读儿歌,可以让他们感受儿歌语言的魅力。
当孩子们从读儿歌、诵儿歌中得到了灵感,就可以开始创作。让孩子们依循简单的步骤来创作属于他们自己有趣的儿歌,这些不同形式有趣的儿歌,可以带给他们不同于故事创作的乐趣。
教学计划:
教学过程
篇二:儿歌教学设计
儿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的六个生字:姊、裁、肖、抖、蛇、扭。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6 个字,积累词语九个。
2、能正确熟练地朗读儿歌两首,并选择其中一首背诵。
3、了解萤火虫的特点和十二生肖的顺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生字和词语,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选择其中一首背诵。
2、了解萤火虫的特点,并学着编一首以动物为题的儿歌。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萤火虫
一、揭示课题,进行质疑。
1、媒体演示,夏天的夜晚,草丛上,一群萤火虫飞来飞去。
2、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萤火虫》的课文。(板书课题)
3、课题质疑。
说明:
小朋友可能对萤火虫有所了解,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小朋友并不经常看见萤火虫,通过媒体以直观的视觉把学生带入萤火虫的世界,能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质疑,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主动带着问 题来学习课文。
二.听录音读课文。
1、听录音,边听边思考:萤火虫飞到哪里?
2、学生交流。
说明:
在听录音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听的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养成边听边记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对儿歌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初步的把握。三.自学课文。
要求:
1.读准生字新词。2.正确朗读儿歌。3.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交流:
1.指名读。2.轻声齐读。
结合学习生字:姊、裁
虽然“姊?这个字现在用得少了,但还是要注意右边的笔画和笔顺。
学习“裁”字,可以与“载”字进行比较。3.读词语。
4.师生配合读儿歌。
师:萤火虫,点灯笼,生:飞到西,飞到东。
师:飞到河边上,生:小鱼在做梦。
师:飞到树林里,生:小鸟睡正浓。
师:飞到张家墙,生:张家姊妹忙裁缝。师:飞到李家墙,生:李家哥哥做夜工。
师:萤火虫,萤火虫,生:何不飞上天,做个星星挂天空。
说明:
二年级的小朋友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这个时候的字词学习可以放手让他们进行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二年级的语文也应该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在生字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比较,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词语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认识生字。师生配合读句子,一方面加深他们的句子观念,另一方面为儿歌的理解打下基础。
四.精读儿歌,理解内容。
1.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
2.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能背的闭上眼背一下,不能背的看着书读。
说明:
以读为本,读中促悟。声请并茂的朗读训练是学生增强语感的有效手段。展开想象,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语言实践。既有助于儿歌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五.情景表演。
1.扮演角色表演,进一步体会情境。(三个学生戴上头饰,分别扮演花儿、小草、萤火虫。)2.萤火虫提着用生命燃起的美丽的红灯,飞舞在万花之中,小心地照着这花草的世界,那么花儿、草儿,可能对萤火虫说什么呢? 3.小小组讨论。4.交流。
说明: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角色表演中丰富了情感体验。
六.拓展训练。
你们喜欢萤火虫吗?照《萤火虫》的写法,以熟悉的动物为内容,编写几句儿歌,和同学交流。
第二课时 十二生肖
一.引入课题。
1.说说你属什么?你的家人属什么? 2.教师随即贴图。
3.让学生知道有十二个生肖,老师依次贴十二个生肖图。4.读课题。
说明:
学生通过看图理解,形象直观。
二.听录音,读儿歌。
1.听录音,记一记十二生肖的顺序。
2.老师把十二生肖的顺序打乱,请学生来给十二生肖排队。3.这些生肖有什么特征?再读儿歌(各种形式)4.看图,试着背诵。
说明:
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低年级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充分给予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以多种形式来进行朗读,能使学生对于阅读产生一定的兴趣,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自由,学生就能在这个过程中自觉自愿地读通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儿歌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
三.学习生字。
1.从儿歌中找今天要学的生字。2.小组学习生字“肖、抖、蛇、扭。” 3.小朋友说说用什么办法学习生字。4.读词语。
说明: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生字学习的多种方法,通过小组学习放手让他们进行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拓展。
1.唱十二生肖歌。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十二生肖中的一种生肖。
说明:
这一环节,旨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课堂学习信息,并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五.指导书写。
“扭”
说明:
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写字基础,所以不用每一个字都指导,可以侧重性地选择一个重点或难点字,让学生知道它的笔顺规则,看一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指导一下。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抓重点语句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运用以读促悟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感受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以读促悟,感受老共产党员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乐《为了谁》《神秘园》。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法、学法:
以读代讲
以读促悟 课中探究
一、导入:
(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中国的每一个人。(课件出示相应的图片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我们国家每年都会评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图片2)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让我们走进《桥》3,以读的方式感受一位老村支书,一名老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
师:播放课文朗读片段。
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当洪水来临时,老汉指挥全村人民渡过了桥,保住了生命,最后老汉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二、新授
(一)、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课件出示自读要求)(1)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画出描写老汉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4
(二)、学生汇报 洪水语句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呢?谁来说一下。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课件出示5)(洪水图片6)分析句子特点(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凶猛可怕)
3、多么可怕的洪水啊!简直就是魔鬼。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洪水的凶猛可怕呢?
同学们看着画面,想象着洪水是魔鬼,它的肆虐,它的疯狂,当时情况的危急,读读这几个句子。
4、进行朗读:自己找感觉读句子、个人展示(评价)、小组赛读、齐读。
5、过渡: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课件7 指导:读出人们的惊慌失措的感觉,齐读: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动作与神态句子
1、师:面对着肆虐的洪水,面对着乱哄哄的村民,老汉像一座大山稳稳地、镇定地站在木桥前。出示老汉图片8看,老汉是多么的沉着冷静。(板书:沉着冷静)
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9)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当山洪爆发时,人们的惊慌与老汉的沉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一读这一段。
1、指名读,评价
2、教师指导并范读(分析指导:老汉先于村民来到木桥前,但他并没先跑,而是沉着的站在木桥前,从中可看出他心系群众。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人们在山洪暴发时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站”“盯”“乱哄哄”和“像一座山”在朗读时应重读,突出老汉的形象以及和村民的对比。语气是强烈的,震撼的。范读)(课件9重读指导)
3、学生个人展示
谁能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段话。
4、小组赛读展示,教师评价
5、我们全班站起来,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一起读这段话。师评价很有感觉。
语言
师:此时情况危急,死亡逼近,老汉的语言是怎样的呢?找出句子。
(课件10)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1、指导(要读得坚定、果敢、有力量。)齐读
师: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能体会出它的作用吗?(感叹句式语气更强烈。)
2、进一步指导朗读并范读: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却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语气要强烈,语调要激昂,语速要快。
3、让咱们铿锵有力地齐读这段话!(读得非常好)小结:作为一名党员,老汉就像一座山,临危不乱、沉着镇定。(板书:临危不乱)
过渡;急着逃生的人们引读----“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动作、语言:
师:谁来接着汇报?
(课件1112)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师:老汉揪出的是谁?此时此刻在老汉的眼里,他揪出的是谁?(是党员是儿子)此时此刻在老汉的眼里没有父亲与儿子,只有党员与村民,明知生死攸关,却依然是不徇私情。(板书:不徇私情)
2、教师指导:这里把啊老汉凶的样子比作“豹子”,“冲”“揪”“吼”几个动词极其生动的表现了老汉的愤怒与无私,应重读。语言要坚定,严厉,震撼。
3、个人展示读,齐读 语言、动作
师:这个危在旦夕的时刻,老汉把他的儿子从队伍中揪出来,那是他的亲生骨肉啊!他是不是不爱他的儿子?(爱)你从哪看出老汉爱他的儿子?
(课件13)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师:从‘推’字可以感受到,老汉此时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让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父子俩的对话。
师:水已经爬上了胸膛,老汉心急如焚,老汉吼道:“
”(引读)可是洪水无情„„板书:英勇牺牲
(钢琴曲《神秘园》)(课件14)指导朗读: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让我们全体起立,一起用惊讶、敬佩、悲伤的语气把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读一遍。
语速稍慢,语调低沉。
洪水吞没了一切,却无法吞没的是什么?(父爱、光辉的党员形象)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进行了朗读,以读促悟,体会到了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正是这篇课文用《桥》做题目的原因。他的父爱和他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让我们为之动容。整篇文章朗读基调是荡气回肠的悲壮与赞叹,语气是震撼的、赞叹的、悲壮的。下面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课外延伸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汉!啊,老汉!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nüè)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 饱含着宽广无私的爱
啊,老汉!
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板书设计:
桥(赞叹 悲壮 赞叹)
洪水:
老汉:
凶猛
沉着冷静
临危不乱
可怕
不徇私情
英勇牺牲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一节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曾经就有语文专家说过:‚上语文课,不朗读,怎么叫上语文课呢?‛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朗读教学方面,提出了以下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要求‘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日常的教学中可以看出:朗读教学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并不容易。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地区,操着一口方言腔,这对于朗读教学是一大拦路虎。我在日常的教学中也为之烦恼,每次遇到朗读课文时总能多多少少闹出点笑话,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对朗读的孩子是一种打击。为此,我想了以下方法来应对。
首先,我们要面对现实,不要对孩子们操之过急,一步步来改变。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每个老师都会在教学目标一栏中定下‚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我们应该把这个目标实施到每节语文课中,不要只是纸上谈兵。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到坚决不放过每个字词的教学。在此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在学生每次朗读之前,播放片段朗读录音,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每一个字的发音和朗读的情感。有时在指导朗读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与朗读片段有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也可以加深情感的把握。
其次,要把朗读贯穿于整堂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大致内容,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在反复的朗读中揣摩课文的用词用句。教师要重视朗读,在其过程中对学生加强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应重视朗读,教师的朗读要起示范作用。教师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读打动学生的心,唤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这就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朗读水平,老师富有表情的朗读多了,学生才会读出丰富的情感,老师也才能正确的指导、点拨学生,从而激发起学生朗读的欲望。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朗读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课堂上要多给时间让学生去朗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不要一味的灌输书本知识。讲得再多,都没有学生亲自朗读体会得来的深切。我在自己的班里就做过这样的实验:之前的我在课堂上就习惯满堂讲,总是不放心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生怕学生讲不出来,尤其在展示课中,更是不敢生成。可是,这样的上课模式并没有将学生的成绩提高上来。之后我反思了良久,真正的教学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才是主体。于是在教学时,我多把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朗读去体悟。这种教学方式,比我一个人单独地讲解课文内容和所表达地情感要更好把握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从而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所以可以看出,朗读一定要还给学生亲自去读去悟。
另外,朗读教学的方法要多样。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不能滥用,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朗读的文章特点进行选择。具体可采取以下方式:教师范读、全班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分段朗读、角色分配朗读、动作表演读、开火车读等等。采取的方式越多,就能更大地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更好地实施朗读教学。如果每堂课上都采取全班齐读的方式,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倦怠了,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时,多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朗读方式,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朗读动力。
最后,朗读教学要多多训练。要想让学生的朗读达到较高的境界,就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不读破句子。在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读,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朗读时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如果有错误,要及时地正音,教读,但绝不要严厉批评,这样会打消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导致以后不愿意再开口朗读。朗读的训练非常重要,不管是课堂中还是校内校外的一些活动中,一个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体现了他平时的朗读功底,朗读的功底提高了,那么演讲也就不成难题了。所以,我们要多多发现学生读得好的词语,对于朗读功底不厚的学生就先从词语抓起,词语读好了再读句子,句子读好了再连起来读整段的话,从而朗读整篇课文。就这样用鼓励的方式带动朗读教学的良性发展。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 我深深懂得朗读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教师必须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摆脱朗读教学的困境, 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首先要做的, 就是认识到朗读教学中存在怎样的困境, 然后根据存在的问题, 逐渐探索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一、朗读教学容易陷入的困境
(一) 脱离学生的实际, 随意进行朗读训练
很多学生在进行课文朗读时, 经常出现随意填字加词或遗漏字词、遇到生字词自动跳过去或用其他字词替代的情况;读的声音要么太高要么太低、音色单调枯涩、喜欢拖长音;口脑不一, 读的是什么读到何处了不知道, 或者习惯用手指着读, 甚至是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等等。针对这种种情况, 教师采取了很多措施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例如, 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 或是指名要学生读, 又或者要求学生分组读、分角色读等。还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对其他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然而, 结果如何呢?学生的朗读能力并没有随着这种种训练而提高, 原有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 教师虽然采取了大量的措施, 但是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训练随意, 没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指导性。
(二) 脱离教材的实际, 盲目进行朗读训练
对学生朗读课文的初步要求是, 表达出文章的意思, 即要读得正确;深层要求是, 表达出作者蕴含的思想, 即读得有感情。而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 一味标榜学生读得有个性就好。
不同的文章类型有不用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 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和实际, 把握文章的特点, 以此为基础, 进行朗读, 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和思想。但是, 部分语文教师常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只有声情并茂才算朗读得好, 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脱离教材的实际, 盲目地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结果导致学生不管读什么类型的文章, 不管内容是怎样的, 一律夸张地、大肆渲染地读, 读得“声情并茂”。这样不但不能正确地表达课文的内容, 有时甚至歪曲了文章原有的思想感情。
(三) 忽视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训练没有效果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意识中, 知道朗读应该有感情, 表达出作者的情绪特点,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 也会有意识地要求学生读得有感情, 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等。但是要让教师说出, 怎样表达出喜悦、怎样表达出悲哀等等, 却不知道怎么表述, 既不给学生示范朗读, 也不找优秀的朗读资料, 只单纯指名学生读, 读得不好, 只是指出不好的原因, 如何改正又给不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这样的结果就是, 学生进行再多的朗读练习, 水平也不见提高, 致使学生丧失朗读的信心。
二、摆脱朗读教学困境, 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针对上述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实际, 不断总结朗读教学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从同事或同行身上汲取教学的有益成分, 不断从名家朗读资料中吸取营养, 指导学生科学的进行朗读训练, 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 营造朗读氛围, 带领学生多听多读
朗读归根到底是一种艺术类型, 需要有浓厚的氛围, 对学生慢慢熏陶, 使学生在日益探索、实践中受到感染, 产生出激情和灵感。因此,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营造良好的朗读氛围, 引导学生多听、多读。
多听, 是指听教师示范朗读, 听录音等。听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讲解课文前。这样, 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遇到的生字词问题, 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情基调等。读的环节可以着重放在课文讲解后。此时, 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加之此前听到的教师示范朗读、录音朗读等, 在此基础上, 学生不但读得正确, 而且能够读得有感情、有韵味。经过多次朗读, 学生会逐渐探索出一定的技巧, 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能力。
(二) 讲授朗读技巧, 指导学生科学朗读
学生通过多听多读, 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经过长期的实践, 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朗读水平。由此可见, 要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是“必须长期坚持”;还有一个限定条件, 那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说, 如果教师不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技巧指导的话, 学生的朗读能力是不会有效提高的。因此,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过程中, 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引领学生科学进行朗读训练,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首先, 教师要对学生朗读时的停连、轻重音、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 使学生在朗读时做到停连有章、轻重有别、吐纳有节、徐疾有度, 等等。其次,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 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章作者的思想, 在朗读时正确处理情绪反应、合理宣泄情感, 使学生的朗读既能感动人心, 又不令人觉得夸张、做作。这是朗读的较高境界。
(三) 运用多种方式, 鼓励学生多多朗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分段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开展朗读竞赛等, 鼓舞、激励学生进行朗读, 使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 掌握朗读的技巧, 提高朗读的能力和水平, 为语文学习增添动力, 打好基础。
综上所述, 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广大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一门要求很高的艺术。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需要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的实际, 摆脱教学困境, 找出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指导学生朗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却把“朗诵”和“朗读”等同起来,因而产生畏难情绪。所谓“朗诵”就是指朗诵者表演出来,供大家欣赏的。它和戏剧表演性质相近。在朗诵技巧上要求自然要高一些,表演者必须有充沛的气力,饱满的精神,优美的音色,逼真的表情。所以说它是一种艺术形式。而语文教学里的朗读,只不过是语文教学里的一种手段。通过它,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的朗读(范读)不能离开课本,学生听教师范读也不能离开课本,必须用心注视课文,把教师范读的声音和课文的字、词、句、段、章节结合起来。这是很好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因此,教师范读得生动,已赋予书面文字以生命力,就把它变成鲜活的语言了。朗读时,基本不需要眼神、手势,更不需要什么面容、体态(必要时可少加一点,但一定要适可而止)。只要注意运用声音,把原作读好,真实地表现原作的精神,体现出作者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就可以了。在朗读中也应防止过分地夸张和表演,切不可变讲台为“戏台”或“相声”表演,怪腔怪调,做、打、念、唱给人以生硬不自然的做作之感,甚至造成满堂哗然,偏离主旨,冲淡了语文教学的气氛。那么,针对学生特点,在语文课中如何进行朗读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就体会较深的一点谈谈:
只有深刻地理解课文,才能朗读好课文,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要对作品的内容非常熟悉,有较深刻的理解,同时在感情上确实为作品所打动。自己不理解的东西,读出来不可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无动于衷,读出来也不可能激起听者的感情。要感动别人,自己先要受感动,对作品有了真实内在的感情,才能够引起听者的共鸣。这就需要在备课过程中,反复、多次、深刻、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和感情,并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成为自己的。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作者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生动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生活在丹麦资本主义社会广大受苦人民的不幸,以及他们想摆脱现实痛苦的强烈愿望。如何把作品所提供的生动形象、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感情读出来,这是朗读者需要思考和探求的。
童话故事是讲给孩子们听的,孩子对事物的反映质朴单纯,毫不掩饰,喜、怒、哀、乐非常鲜明,感情天真稚气,充满幻想。根据这些特点,我充分理解课文之后认为,这篇童话必须以小女孩那天真、稚气、纯洁、质朴而又富于幻想的思想感情去进行朗读。只有读得和孩子一样纯真、稚气,才能把小女孩所饱含的辛酸,表达得浓郁真切,扣人心弦。文中的:“现在这个小女孩只好光着一双小脚走路。脚已经冻得又红又青了。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除了要深刻体会其内容外,在语言表达的方式上也应注意推敲。语言表达的因素,主要是重音、停顿、语调。只有把这三种因素运用得当,语意才能明晰,感情才能突出。可上面这段内容若是用成人的语气和感情朗读,很容易形成一般的形象描述,孩子的那种凄楚感情就很难表达出来。要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不单是读出重音位置和基本语调的问题,还必须注意到重音的轻重程度和长短的配合上。其中重读地方应落在“红”、“青”、“许多”、“一把”、“谁”、“一根儿”、“一个”上。这样处理,孩子的语气和感情就显得格外明朗了。小女孩五次擦火柴时产生的五次幻觉,读时就要字音清楚,感情鲜明。随着小女孩的高兴、快乐、失望和悲哀,朗读者也进入教师角色,特别是读到最后一次幻觉,“奶奶会随着火柴的熄灭而不见”时,那种悲观失望的情绪,要读得低沉缓慢,重读地方也要着意读出。
平时,我们应从广播、电视、电影……中汲取营养,拿不准的字的读音与声调,应当通过查找工具书来解决。就这样博学多练,方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它不仅使学生能熟悉课文,加强记忆,说好普通话,而且能使学生思想专注地理解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课文中的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7-12
朗读在英语教学中作用10-21
小学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10-16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反复朗读的意义05-24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六谈07-10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的论文11-06
赠别杜牧朗读06-11
结尾朗读材料07-06
朗读目标10-12
朗读训练活动总结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