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校体育教案
学校体育学讲稿
教学课题:绪言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要了解《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发展概况、基本内容及教学要求,重点掌握该课程的目标、具体任务以及如何建设。
教学重点:《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目标及具体任务及如何建设 教学时数:1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发展简况
20世纪20年代,我国留美学者引进了欧美的《体育理论》。建国后,国家十分重视体育师资的培养和学校体育工作的开
《学校体育学》教案
展,在借鉴前苏联《体育理论》的基础上,50年代初在高等学校体育系科中开设《体育理论》课程。
61年编写出版了体育院系通用的《体育理论》教材。80年代初,提出将原有的《体育理论》教材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和《运动训练学》三门课程进行教学,从而启动了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
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任务、基本内容
(一)课程目标
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
(二)具体任务 使学生从理论上正确认识学校体育在教育、体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体育教师应具备的政治、业务素质。基本树立体育教师的专业思想与师德规范。忠诚党的教育、体育事业。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中等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初步掌握学校体育管理的基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内容 1 学校体育概论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教学 3 学校课外体育 4 学校体育管理
三、《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1 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准则 2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广泛运用、吸收和移植相关学科的知识 4 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批判与吸收的关系
四、《学校体育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加强学校体育基本理论和知识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反映学校体育,特别是乡镇中等学校体育改革的新成果与新动向,以及有关新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与完善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确保教学的时代性与先进性。要重视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着眼于学生自学与实际能力的培养。要严密课堂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自动性和积极性。要不断更新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制作、采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不但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积极参加教学、科学研究与相关的学术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中等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相关的学术活动。教师要认真编制有关教学文件、参考资料和作业指导。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注意教师自身的知识更新,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复习思考题: 简述《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2 在建设发展《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主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学校体育在古、近代的发展状况,重点掌握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阶段,以及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沿革
一、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简况
在我国西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学校中,实行“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射”、“御”是军事技能的训练,具有体育的性质;此外,“乐”中的舞蹈也含有体育的因素。
西周以后,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在长达二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偏重德育、智育,教育思想是重文轻武,唐朝实行文举、武举分开的科举制度,宋朝开始兴办武学,文武教育截然分途。
纵观我国古代学校体育,由于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学校体育始终未能在学校教育中取得应有的地位,甚至基本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最终导致学校体育在我国古代没有等到应有的发展。
二、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与发展概况
《学校体育学》教案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开始兴办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兴办新式学堂,并把西方体育引进学堂中,把体操规定为学堂的学习课程(注:内容主要是瑞典式、德国式、日本式的普通体操),使中国学校教育首次出现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这对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各类学堂中都设立体操科,小学堂每周3学时,中学堂每周2学时,高等学堂每周3学时,由于各级学堂都安排了体育课,从而使近代学校体育得到普遍实施,结束了我国两千年来学校教育中基本没有体育的历史,标志我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开始。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新青年》中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另外,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1923年,在《新学制课程标准》中,正式将学校的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
1、初创阶段(1949-1957)
1950~1951年,毛泽东两次作出“健康第一”的指示,1952年,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均开设体育课,每周2学时,1956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体育教学大纲,1957年,出版了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参考书,在此期间,创办了6所体育学院,11所体育学校和中等体育专科学校,并在38所高等师范院校设立了体育系科。
2、曲折发展阶段(1958-1965)
1958年的“大跃进”打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违背了体
《学校体育学》教案
育教学规律,以及60年的三年自然灾害,使学校体育被迫减少或停止,学校体质普遍下降,但在1961年,教育部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要广泛开展“两课、两操、两活动”,并恢复了学校运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
3、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校体育在极左思潮影响下,遭到空前的破坏,学校体育基本上处于混乱和停滞状态。
4、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7-现在)
1978年,在11届三中全会的正确方针、路线的指引下,学校体育逐渐恢复,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发展阶段。1979年5月,在杨州召开了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是我国学校体育在新时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学校体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特征
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学校体育应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征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
《学校体育学》教案
人们对学校体育认识程度的不同,导致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出极大的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个体差异。3 学校体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特征
统一性表现在国家统一制定和颁发了有关学校体育的各种行政法规和有关规定,由于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把统一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
1、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确立以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以生物体育观为基础,但随着人们对学校体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拓宽,使人们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追求越来越广泛,有: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目标、教育目标、教养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促进个性发展目标等。学校体育向着追求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过去一般只强调阶段效益,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效益,随着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学校体育也向着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即学校体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质,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必须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使他们终身受益。3 学校体育向着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健康教育是以传授健康知识、建立卫生行为、改善环境为核心内容的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已经成为我国学校体育整体改革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学》教案 学校体育逐渐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课、课外体育锻炼、课余运动训练和课余运动竞赛等部分组成,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体育的研究基本上停滞在局部环节上,缺乏整体的思想和步骤,近年来,体育工作者已开始重视对学校体育的整体研究,追求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学校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向多样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导致体育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6 学校体育管理逐渐向科学化发展
我国学校体育的管理以前仅仅局限于经验管理,随着我国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使学校体育的管理逐渐进入了有法可依的科学化管理阶段。
复习思考题: 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并有哪些启示? 2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有哪些特征? 3 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学校体育的功能与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了解学校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全民健身、终身体育、健康教育及竞技运动中的地位,了解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依据,使学生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以及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学校体育功能
一、学校体育功能的概念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发挥的有利作用或效能。学校体育的功能取决于学校体育本身特点和社会需要,导致学校体育具有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
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1、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
2、促进有机体的生长发育
3、提高人体功能
4、调节人的心理
5、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三、学校体育的一般功能
1、教养功能
2、教育功能
3、促进个体社会化功能
4、美育功能
5、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功能
6、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与一般功能的关系
第二节 学校体育的地位
一、学校体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为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德育、智育、体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与德育2 学校体育与智育3 学校体育与美育
二、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意义
1)学校体育对增强民族体质,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抓好学校体育对扩大我国体育人口,推进体育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
3)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学》教案
终身体育一般认为是指人们在一生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所受到的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即从一个人的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都要进行锻炼,以取得生存、生活、学习与工作的物质基础。
终身体育是在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终身体育可分为学前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其中,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主要表现为:
1)学校体育能为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
2)学校体育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三、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以前认为身体没有疾病就健康,现在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 1 健康三维观: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国际卫生组织)健康五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美国卫生组织)健康六要素:身体健康、情绪健康、精神健康、智力健康、社交健康、环境健康
四、学校体育与竞技运动
运动训练实践表明,要想等到竞技运动高水平,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而学校是少年儿童的聚集地,因此,学校体育对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一、学校体育目标的一般概述
目标是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目标具有一定的结构,据此学校体育目标可分为条件目标、过程目标和效果目标。条件目标是指为实施学校体育目标所必要的主、客观条件;过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阶段里,学校体育目标实施的经过或发展的经历;效果目标是指实施学校体育目标的最终效果。
目标具有一定的层次,学校体育目标也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系统。
二、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依据 社会需要
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要坚持三个面向,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娱乐等活动的要求更为迫切,体育活动日益普及,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依据。
马克思的有关学校体育的理论论述,党和政府的法令、方针、等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和概括,这是确定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理论和立法依据。学校体育本身的功能
学校体育的功能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依据,只有根据
《学校体育学》教案
这些功能确定的学校体育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作用,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3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部实践都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生活等具体条件,因此,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是确定学校体育目标的生理、心理依据。
三、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具体的效果目标是:
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
2、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
4、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
四、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与基本要求
(一)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 1 体育课 2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和课外体育竞赛。
(二)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使全体学生都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这是由我国教育的性质的制度所规定的,也是学校体育的主体所决定的。因此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兼顾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两头,区别对待、因材施教。2 以整体的观点开展学校体育工作
学校体育要坚持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学校体育要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学校体育要与卫生保健工作、健康教育相结合 3 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要认真总结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有益经验,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加强国际间学校体育的交流,学习、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学校体育先进理论与经验,加速改革进程,不断开创新局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目前体育教师队伍仍存在数量不足、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要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办好师范教育的体育教育专业;加强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要改善体育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减少体育师资队伍的的流失。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
在我国学校体育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同时又由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学校间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非常必要,它不仅是深化改革、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重要环节。6 保证必要的物质条件
《学校体育学》教案
开展学校体育工作,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体育场地和器材设施,这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物质保证。因此,各地要认真按照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小学体育品格设施配备目录》的标准要求,认真配备和积极改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另外要广开渠道、多元投入、积极筹措必要的经费,改善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器材设施,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制作安全、实用、简易的体育器材。7 加强领导,科学管理
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要进行科学管理,必须具备:要建立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和检查;另外要建立建全有关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使学校体育管理做到有法可依,从而使学校体育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复习思考题: 简述学校体育的功能。2 简述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3 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什么? 4 实现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哪些?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教学目标、过程和基本规律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特点,了解确定体育
教学目标的依据、要求以及我国现阶段体育教学目标,掌握体育教学过程的定义、组成的基本要素以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体育教学过程的定义、组成因素及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特点和目标
一、体育教学特点
1、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
2、体育教学组织的多变与复杂
3、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频繁
4、体育教学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体育教学目标
(一)体育教学目标及特征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师生经过努力后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标准、规格或状态。它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决定着体育教学的方向。
(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
《学校体育学》教案
1、学校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
2、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
4、实际条件与可能
(三)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1、反映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从实际出发,考虑需要与可能
2、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注意不同层次和序列教学目标的协调与衔接
3、体育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尽可能量化
4、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一定的弹性
(四)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和内容 1 体育教学目标的结构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网络系统。2 体育教学目标的内容
1)掌握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术、技能方面的目标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方面的目标 3)培养良好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目标
(五)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 1 小学阶段
1)全面锻炼身体,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2)初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3)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美的情操 2 初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2)学习简单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发展基本能力
《学校体育学》教案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 高中阶段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2)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第二节 体育教学过程
一、体育教学过程的一般概述 1 体育教学过程的实质与特点
人类的认识过程一般包括认识和实践两个基本方面,从认识方面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为: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认识的任务具有特殊性。再从实践方面看体育教学过程,也具有特殊性,表现为:实践目的的特殊性;实践环境的特殊性;实践方式的特殊性。另外体育教学过程的时间长短不一。2 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体能,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统一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1、学生
2、体育教师
3、体育教材
4、传播媒介
5、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即普遍存在于体育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之中。1 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受到一定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和一定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是受到一定社会教育目标的制约。同时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因此体育教学具有社会制约性规律。2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要符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水平的不断提高。如:生理,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3 认识事物的规律
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组成,而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同样遵循认识事物的三个环节。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必须遵循认识事物的规律,如:感知,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讲解、动作示范等来感受动作要领,形成动作表象,这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思维,学生通过思维来掌握运动动作,形成理性认识;
《学校体育学》教案
实践,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运动技术、技能这是掌握技术、技能的关键环节。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如能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同时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也是提高学生自身教养的过程,同时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学主要是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过程。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和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外因,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只有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效果。6 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相统一的规律
内容决定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哪些教学原则、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运用哪种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场地器材等都要考虑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教学过程,但教学过程的其它规律也制约着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的形成。7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基本要素合力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的5个基本要素对体育教学效果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都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导致教学效果的力并非各要素之间的简单相加,而是各要素之间实际关系中形成的一种合力。8 体育教学过程的控制反馈规律
《学校体育学》教案
体育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间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有序、可控、动态、反馈的过程。
(二)、体育教学过程中上特殊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过程中上特殊教学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规律,是其它学科教学中所没有的规律。1 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动作技能的形成通常由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运用自如阶段3个阶段。
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教学组织水平、学生的体育基础接受能力的不同,3个阶段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
另外3个阶段没有明确具体的界限,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动作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来判断学生学习动作所处的阶段。2 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有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同样对运动负荷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人体进行运动时,从能量的消耗与补充角度来说,可分为工作阶段、相对恢复阶段、超量恢复阶段和复原阶段4个阶段。
根据这一规律,应将下一次的体育课或训练课放在上一次体育课或训练课的超量恢复阶段,将有利于学生机能水平的提高。3 人体生理和心理起伏变化的规律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是同时参加活动。生理:学生从安静状态进入运动状态,生理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的不同,在上升阶段所需的时间、上升的角度,以及
《学校体育学》教案
在相对稳定阶段,运动能力水平的高低、维持较高运动水平的时间都将有所不同。另外,学生的心理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运动。
复习思考题: 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有何异同? 何为体育教学目标?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依据和要求有哪些? 什么是体育教学过程?叙述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4 试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教学内容与手段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意义及其
发展回顾,了解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结构、基本内容与特点,掌握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纲要体系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重点:选编教学内容的原则、教材纲要体系的概念、体育教
学手段的概念、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自学、讲授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与意义
(一)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意义
体育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条件。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组织与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活动,以及体育教学考核、评估的重要依据。
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顺利获得体育知识和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行为习惯,并
《学校体育学》教案
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历史的回顾与借鉴
1903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各级学堂开设“体操课”,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学内容。
1923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课程纲要草案》中,将“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教学内容剔除了兵式体操,改为游戏、田径、球类、体操等。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57年编辑出版了中学和中学体育教材。
1978年,国家重新制订并颁发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和教材。
1993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材。
为了有效地增进学生健康,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99年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大纲》,2001年,开始启动《课程标准》。
第二节 我国现行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一、体育教学大纲的结构
其结构主要由说明、大纲本文和附件三部分组成。
大纲说明部分包括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确定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的比重和要求、体育课成绩考核、贯彻执行大纲的要求。
大纲本文部分包括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的教学内容。
《学校体育学》教案
附件部分包括考核项目、成绩评分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
二、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适应学生身心特征的原则
3、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6、教学内容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材纲要体系
教材纲要体系是指以教学目标为核心,遵照教学内容的编造原则,将各种教材按照它们的内在联系和一定的教学要求组合起来的统一整体。
(一)体育教材的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有: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分类、按运动项目分类、按身体素质分类等。
(二)教材比重
教材比重是指各类教材的教学时数与教学总时数之比。确定各项教材比重的要求有: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大小、教材的难易程度、教材自身所包含的练习量的多少。
各项教材时数=总时数*该项教材比重
(三)教材内容的排列方式
a)直线排列
直线排列是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校体育学》教案 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按年级的顺序依次排列教材。b)螺旋排列
螺旋排列是指某些教材在各年级中反
复出现的一种排列方式。
c)混合排列
又叫综合排列,是将直线排列和螺旋排
列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四)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
男女生教材的处理方法有:合编分注、分别编写。
四、第三节 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
一、我国现行各级学校体育教材的特点
(一)小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卫生保健常识
2、游戏
3、基本运动
4、韵律活动与舞蹈
5、基本体操
6、小球类
7、民族民间体育
(二)中学体育教材特点
1、体育基本理论知识
2、跑、跳跃、投掷
3、体操
4、球类 5 韵律体操与舞蹈6 民族传统体育
7、发展身体素质练习
(三)高等学校体育教材特点 基础课教材2 选项课教材3 选修课教材4 保健课教材
第四节 体育教学手段
一、体育教学手段的概念和意义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
《学校体育学》教案
广义的体育教学手段包括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一切组织与技术措施。狭义的体育教学手段特指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分类
按体育手段的时代性特征来划分,有传统型和现代型。按教学实践中运用的经常性来划分,有常规型和专门型。按各种手段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不同来划分,有视觉型、听觉型、视听型和综合型。
按设备的可移动性来划分,有固定型和可动型。按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来划分,有硬件和软件等。
三、体育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体育教学手段运用的基本模式 1 辅助式
教师根据体育课的任务与要求,主要借助教学媒体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或传递教学信息,教师与学生进行双向反馈。2 直接式
学生直接借助于教学媒体进行运动练习,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主要的形式。
(二)体育教学手段的安排与运用 1 体育场馆、游泳馆的安排与使用 2 体育器材的安排与使用 体育教学图表的设计、安排与使用 4 现代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1)演播法
演播法是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媒体进行演示图像、播放录音和传达信息。其主要步骤与方法是:提示-播放-讨论-小结-作业。2)插播法
插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需要,穿插播放音像教材的有关片断,为讲授提供感性材料,以帮助学生直接理解学习内容。其主要步骤与方法是:提示-播放-讲解-播放-讨论-小结。
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演播和插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A、做好播放前的准备工作 B、调控好播放过程 C、播放与讲解紧密结合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 体育教学内容、教材纲要体系、体育教学手段
2、选编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有哪些?
3、简述中小学体育教材的特点。
4、试述体育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的如何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发展学生的体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发展体能的意义、特点以及发展
体能的生物学基础,掌握体能的概念以及发展体能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发展体能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发展体能的概述
一、体能的概念
所谓体能是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运动能力表现为走、跑、跳跃、投掷、支撑、平衡、滚翻等能力,身体素质表现为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机体能力。
二、发展体能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2、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3、有利于提高学生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能力。
三、发展体能的特点
1.发展学生体能是以运动动作实践为基础。2 发展体能必须科学地安排生理负荷。
《学校体育学》教案 发展体能所选择的内容和方法要具有全面性和多样性。4 发展体能效果具有渐进性和迟效性
四、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第二节 发展体能的生物学基础
一、遗传变异对体能发展的影响
二、体能发展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体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节 发展体能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全面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事各种身体活动,从而促进身体形态、功能、体能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特别表现在各种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身体的各种部分均按“用进废退”的理论。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既要全面发展,又要突破薄弱环节
《学校体育学》教案
2、正确处理好发展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关系
3、合理选择内容
二、适量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适量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科学、适量地安排运动负荷的量和强度,使学生承受恰当的生理负荷。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功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根据课的目标、教材性质、课的类型和学生特点等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
2、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量与强度的关系
3、正确处理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和内部数据的关系
4、帮助学生学习使其具备自控与检测负荷的方法和能力,以及放松与恢复的方法
三、持续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持续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期、学年发展学生体育的持续性,还应考虑学段与学段之间的衔接,确保学生体能发展的不间断性与持续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人体功能适应性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学校体育学》教案
1、持之以恒
2、合理间隔
四、健康性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健康性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展体能要心健康为前提,坚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促进健康,提高技能,养成正确良好的身体姿势和健康卫生习惯。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提出这一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我国现阶段学校体育与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全面理解和贯彻体育教学大纲
2、加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3、健康教育要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
4、教学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做好保护帮助工作,严防伤害事故发生,确保教学环境符合卫生健康要求
第四节 发展体能的方法
一、重复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重复法是指在不改变动作技术结构和生理负荷的表面数据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反复练习的方式。可分为连续重复法和间歇重复法。连续重复法是连续不断地重复练习;间歇重复法是指在重
《学校体育学》教案
复练习的过程中有固定的间歇。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根据发展体能和任务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确定练习的次数、距离、时间、强度、间歇时间。根据锻炼的实际情况,改变重复练习的条件。应尽量选用简单而实效的或已基本掌握的手段,以保证练习的准确性,提高锻炼效果。加强对学生进行发展体能的目的教育,克服单纯从兴趣出发与枯燥感,并要采取灵活的调整措施,调节课堂的气氛。
二、变换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变换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发展学生体能所采用的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和动作的要素以及动作的组合等情况下,进行锻炼的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变换要以锻炼的实际需要为前提,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2 在变换因素时,应考虑循序渐进,以学生能适应、有利于保证锻炼实效,还要过于突然。
三、持续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持续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时,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学校体育学》教案 要考虑不同项目以及不同季节气候对学生的影响,坚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控制好负荷强度,练习强度较大时,练习时间不能太长,练习时间延长,强度不能太大,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教师要善于观察持续法练习所产生的生理反应,及时进行调整,要广泛运用变换的方式,多采用游戏与比赛的方法组织练习,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间歇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间歇法是指根据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和生理负荷的大小,调整与控制各练习之间的间歇时间,以提高发展体能效果的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由于学生年龄、性别、体能、客观环境条件等不同,不可能有固定的间歇时间指标,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负荷后的生理与心理反应情况,实际情况来调整与控制间歇时间,避免负荷过大或过小,以期达到发展体能的目的。间歇法可按照严格的间歇时间进行,即在两次练习之间,间歇的时间应使有机体处在尚未完全达到恢复的状态下,进行下一次的练习,这样会取得更好的超量恢复之效。间歇时应主要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加速排除乳酸和恢复体力。
《学校体育学》教案
五、循环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循环法又称巡回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发展体能的要求,选择若干练习或动作,分设若干作业点,要求学生在每个作业点上完成规定的练习和负荷,一个接一个进行作业点轮换,循环往复地进行练习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选择作业点的数目、各作业点的练习内容、次数、间歇时间以及巡回的总次数等,应依据发展体能的任务及学生特点进行科学设计和提出简明的要求。要重视动作质量,防止求速度、走过场的倾向,教师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及时进行指导、检查与评价。各作业点规定的练习内容,应选择简便易行、实用而有效的练习方法。在学生熟练掌握各作业点练习方法的基础上,方可适当进行带有比赛性质的活动。
六、综合法
(一)该方法的定义
综合法是指重复法、变换法、持续法、间歇法等各种发展体能的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的锻炼方法。
(二)运用该方法的要求
运用综合法应加强目的性、计划性,可将两种方法交替运用;也可以以一种方法为主,其它方法为辅;也可多种方法同时配合运用。
《学校体育学》教案
复习思考题: 何为体能?叙述发展体能的意义与特点。发展体能的原则有哪些?叙述这些原则的定义、确定的依据以及贯彻运用的基本要求。发展体能的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这些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教学课题: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教学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了解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教授方法,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掌握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练方法。
教学重点:运动技能形成的阶段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体育知识
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以及学生的学练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形式:讲授、自学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体育知识的涵义与分类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于体育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体育知识可分为两类:一是关于体育事实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一是关于体育理论方面的知识,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做。
(二)体育知识教学的意义 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对于社会、个人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认学生自觉参加体育学习、38
《学校体育学》教案
锻炼奠定认识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通过体育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平的提高,为适应社会、促进个性发展、增加社会交往、丰富文化生活、享受体育提供文化基础。
(三)体育知识教学的特点 体育知识教学是科学知识教育与生活教育的有机结合。
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体育知识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与特点
(一)运动技能的性质
运动技能是指表现在外部的、以完善合理方式组织起来并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任务的复杂的肢体动作系统。
运动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一种活动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是运动技能。
当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综合动作上,而不是固定在完成运动任务的某一环节的程度时,称之为运动技能。
当注意力不集中于完成动作本身时,而是在动作的效果和完成动作的条件时,即达到高度熟练程度时,称之为运动技巧。
(二)运动技能教学的意义 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从事体育活动的运动技术。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有效地增
《学校体育学》教案
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通过运动技能教学,有利于终身体育的开展。
(三)运动技能教学的特点 动作的复杂性,主要取决于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的数量。
运动技术的变化性,即动作完成是随着外界活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四)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各阶段的教法特点
运动技能的教学一般要经过3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和方法具有不同的特点。1 粗略掌握动作阶段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法与直观法,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与一般概念,初步建立动作的基本结构。
2)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结构,在学生具有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注意分解、定位、助力、阻力等方法的运用。
3)适宜的运动负荷。
4)由于本阶段学生分析运动感觉的能力有限,所以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来自于教师的语言和学生本身的视觉监督。
5)应尽可能缩短课与课之间的间隔。
6)要及时预防与纠正动作技术中的严重错误。2 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
1)为了促使学生尽早建立完整动作的动力定型,通常以完整练习法为主,以加深学生对完整动作的体验。
2)运用讲解、示范等方法,主要为了更好地揭示动作的规律性,阐明产生错误的原因,使动作概念进一步具体化,透彻了解
《学校体育学》教案
动作的顺序。
3)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前提下,要适当加大运动负荷,使学生能在最大限度地表现身体素质的条件下完成动作,提高动作的效能与稳定性。
4)本阶段由于学生的体能、心理等方面的差异更为明显,教学中要更多注意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5)为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适应性,应适当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改变练习条件、练习环境、动作组合,并注意运用竞赛法。
6)要注意提高学生对动作技能的自我评价能力。3 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
1)该阶段可以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运用重复练习法与变换练习法,并注意在完整练习中进一步巩固与改进技术细节。
2)要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动作的完成情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增加运动负荷,使学生在承受较大运动负荷的条件下,准确熟练地完成动作,提高动作技能的稳定性。
4)进一步加强动作教学与发展身体素质的结合。
5)对学生动作掌握程度进行全面的评价。
第二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教学原则
一、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原则是指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知识技能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要注意
《学校体育学》教案
加强学生体能、思维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要注意联系解决实际的体育锻炼问题
2、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
3、正确处理体育知识技能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二、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直观与思维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感知事物,获得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同时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知识技能的掌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方法,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教材
2、注意直观与讲解相结合
3、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三、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学校体育学》教案
区别对待与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技能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基础、体能水平等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组织教法,使教学得到实效。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与掌握学生情况
2、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适当增加选择性
四、循序渐进原则
(一)该原则的定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系统性民连贯性的要求,目标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水平,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可以达到预期目标,使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等到提高。
(二)确定该原则的依据
确定该原则的主要依据是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
(三)贯彻运用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认真贯彻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体育教学文件
2、要依据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合理确定前进的步子
第三节 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教学方法
《学校体育学》教案
一、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教授方法
(一)讲授法 1 定义
讲授法是指通过教师以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连贯传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一般可分为讲解、讲述、讲演3种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保证正确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2)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与艺术性。
3)提高板书质量。
4)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谈话法 1 定义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与学生以口头语言的交流方式,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又可分为传授新知式、巩固复习式、指导总结式等3种方法。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正确选定提问的内容。
2)正确选择与运用提问的方式。
3)要鼓励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三)演示法 1 定义
《学校体育学》教案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或利用幻灯、投影、录像等设备的演示,使学生获得或巩固体育知识的方法。2 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明确演示的目的与任务。
2)要做好物质准备。
3)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法。
4)教具的设计与制作大小适当,以便能让学生清晰观看。
(四)讲练法 1 定义
讲练法是指将体育方面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结合在一起的方法。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1)根据教学目标与内容,选择讲练法的具体运用形式。
2)做好教具准备。
3)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际练习的指导。
二、运动技能的基本教授方法
(一)、语言法 1 定义
语言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形式的语言,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学习内容,进行练习的方法。2 具体方式
体育教学中语言法运用的具体方式有:讲解、口令与指示、口头汇报、口头评价、默念和自我暗示等。(1)讲解
《学校体育学》教案
A、定义:
讲解是教师给学生说明教学目标、动作名称、动作要领、动作方法、规则与要求等,指导学生进行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运动技能的方法。
B、具体方式
讲解可分为直陈式、分段式、概要式、侧重式、对比式、鼓动式、收敛式等。C、运用讲解时应注意:
a、要明确讲解的目的
b、讲解的内容要正确,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c、讲解要生动形象,精简扼要
d、讲解要具有启发性
e、注意讲解的时机与效果(2)口令和指示
口令是指用最简明的语言,以命令的方式,指挥与组织学生完成任何活动与练习的一种方法。运用口令时应准确、洪亮、节奏分明、富有力度。
指示是指运用比较简明的语言,用比较平和的语气,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的一种方法。运用指示时应清晰、坚定、准确、及时。(3)口头评价
口头评价是指按教学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表现、练习完成的情况以口头方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运用评价时应以正面鼓励评价为主,要指明努力方向,提供改进提高的方法。(4)口头汇报
《学校体育学》教案
口头汇报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自身的体验,简明扼要地说明自己的见解的语言方式。这种方式将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自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反馈信息。(5)默念和自我暗示
默念是学生在实际练习之前通过无声语言(思维)重现整个动作或运用的某个部分的过程、重点、时空特征,以提高练习效果的一种方法。自我暗示是学生在实际练习过程中,默诵某些具有指令性的词句,自我调控练习过程的一种方法。
(二)、直观法 1 定义
直观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实际的演示或外力帮助、借助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肌肉本体感觉器官来直接感知动作的方法。2 具体方式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法有:动作示范、教具和模型的演示、电影电视录像、助力和阻力、定向和领先等。(1)动作示范
A、定义
动作示范是教师或教师指定某一学生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方法。
B、运用示范时应注意:
a、要有明确的目的
b、示范要正确
准确、熟练、轻松、优美
《学校体育学》教案
c、正确选择动作示范的位置与方向
正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镜面示范 d、示范与讲解要有机结合
先讲解后示范、先示范后讲解、边讲解边示范
(2)教具和模型的演示
教具和模型的演示是利用挂图、照片、模型等直观手段,显示练习动作的结构、过程、关键、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正确感知练习、动作的方法。(3)电影和电视录像
电影电视录像是运用电化教学的视听手段,显示练习、动作过程、时空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练习、动作的直观方式。
(4)助力和阻力
助力和阻力是指借助于外力的帮助,使学生通过触觉和肌肉本体感觉,体验正确的用力时机、大小、方向、时空特征,从而正确掌握动作的一种直观方法。(5)定向和领先
定向是以相对静态的具体视觉标志,给学生指示动作方向、幅度、轨迹、用力点等的直观方式。
领先是以相对动态的、超前的视听信号,给学生以刺激与激励,以利于他们完成动作的直观方式。
(三)、完整法与分解法 1 完整法(1)定义
完整法是指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与段落,完整地传
《学校体育学》教案
授某种运动动作的方法。
其优点: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完整结构,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动作。其缺点:学习难度较大,不利于掌握完整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动作环节。
其适用于:简单的动作或虽然较难但不能分解的动作。(2)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1)、直接运用(2)、强调重点(3)、降低难度(4)、改变练习的外部条件 2 分解法(1)定义
分解法是将一个完整的动作技术,合理地分解成几个部分与段落,逐个进行教授,最后完整掌握动作技术的方法。
其优点:能降低难度,简化教学过程,缩短教学时间,提高学习信心,较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其缺点:容易割裂、破坏动作技术结构。
其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且能合理分解的动作。(2)运用完整法的几种常用方法:
(1)、根据动作技术的特点,采取合理的分解方式
分解方式有:单独(纯粹)分段法、递进分段法、顺进分段法、逆进分段法和其它等。
(2)、划分动作技术的段落与部分,应考虑各部分与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破坏动作的结构
(3)、明确各部分与段落在完整动作中的地位与作用(4)、在建立完整动作概念的基础上分解,并及时向完整法过渡
《学校体育学》教案
(四)、预防与纠正错误法 1 定义
预防与纠正错误法是在动作技能教授过程中,针对学生形成与掌握运动动作中产生错误动作及其原因,预先在教授中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措施,防止出现和纠正学生错误动作的方法。2 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1)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原因(2)生理方面的原因(3)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原因(4)教学的外部环境与条件的原因(5)教师的素质与组织教法因素 3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方法
(1)强化概念法(2)转移法(3)降低难度法(4)信号提示法(5)外力帮助法 4 预防与纠正错误的过程
预测可能产生的错误动作-观察与发现错误动作-分析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检查与验证矫正效果-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五)、游戏法与竞赛法
1、游戏法
(1)定义
游戏法是指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个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完成预定任务的一种方法。(2)运用游戏法时应注意:
正确的认识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石
1.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成就未来幸福生活
一般人对体育的了解都是比较直观的,看到的只是体育表面的意义。体育对于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健康成长的意义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尤其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过程中,体育可以增加其体质健康,特别是对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的发展有很大帮助。国家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标准里所测的肺活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都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直接培养和提高。我们希望学生们可以有一两项特长,表面上看体育是跑、跳这些动作的重复,但当学生养成习惯时,体育活动就不只是在校的活动,而将成为其终身的习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育锻炼方式和内容,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他们未来要拥有幸福、健康的生活,体育活动是一个必备的基础。
2.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学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体育活动对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起重要作用。体育活动有时候要与别人比拼,有时候要与自己比拼,与自己比拼就是需要不断的超越自我、克服困难、突破极限,跑的要越来越快,跳的要越来越高,举的要越来越重。体育锻炼需要坚持,坚持本来就是一种意志和品质,学生们从中小学开始,坚持有一定强度和挑战性的体育活动,对于其意志品质的培养至关重要。有这样一件事,你自己不但要坚持,还要精益求精,不断地去超越,不断地去突破,这就是通过体育塑造人的品质和精神。许多体育项目都与竞技有一定关系,与其他人或其他团队进行比赛也能增加学校体育活动的活力和趣味性,能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坚持,没有坚持就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但凡是比赛就有规则,比赛结果就存在必然性和偶然性。一个比赛的获胜、比赛成绩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平时的积累,就如同考试一样,临场发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靠自己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偶然因素,并不是平时成绩优秀的比赛成绩就一定高,也不一定平时跑得最快的比赛就能夺冠军,这其中还要考验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体育运动水平。世界杯、奥运会等比赛选手在最后关头出现失误的事件比比皆是。如果把它放在学生身上,通过一些运动会、比赛活动让学生能够感悟平时训练与比赛的关系、平时水平与比赛结果的关系,从这些小事上学生可以折射出对事情的认识,体会到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得到一些人生观、价值观上的启发。
在比赛规则中还包含体育道德,包括对裁判和对手的尊重,对规则的服从等。比赛结束后,对手之间有时会出现互相辱骂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形,现场观众有时会表现出不礼貌,甚至失去理智,说一些不文明的话,这些现象就反映出有些选手和观众的体育观不正确,或者说人生观不正确,他们不能正确地去对待一件事,看不到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偏激的言论、想法和行为。这些思想上的东西应该在中小学体育活动中去培养,需要在开展体育活动时意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体育活动不只是身体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跑得快、跳得高,还要在比赛和锻炼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和价值观。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代替的,体育的育人功能是更为突出的。
3.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体育的另一个层面是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体育活动有些是个体活动,个体活动就是要超越自我,尊重别人、尊重规则和接受偶然性结果等。有些是集体项目,在体育的集体项目里其教育的功能更多。同学们喜欢的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最讲究的就是合作意识。即使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不是最优秀的队员,可是有很好的配合同样能取得胜利。有的团队有不少明星球员,组建起来反而没有战斗力,因为团队球员没有很好的配合,没有合作意识,没有合理的分工。
团队的力量和个人的优秀不是一回事,当一个篮球运动员拿到球之后不配合、不传球只顾自己单打独斗,这样的团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凡是集体项目都与合作相关,体育所体现出来的合作意识也是别的学科很难达到的。大部分的学科是教师授课学生听课,是个体项目,但体育更讲究的是团队性,团队行为对学生合作意识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这种习惯将在他升入大学直到参加工作之后都会有很大帮助。学生是团队中的一个成员,甚至会是一个团队的领导,如何理解团队精神,如何树立正确的团队意识,团队成员之间怎么互相交流、互相尊重、共同合作去完成一项任务?这种团队意识和能力在体育中,特别是团体项目中将得到更多的锻炼。
只有认识到了体育对人的品质、习惯和身体的影响,认识到了体育对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认识到体育非凡的教育意义。现在很多学校对体育不是特别重视,因为他看到的只是体育表面的价值,而看不到其深层次的价值。这种价值的挖掘对学生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这些价值的培养也可以促进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4.开展学校体育有利于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压力
在初三、高三时很多学校认为应该全力以赴抓成绩,但是我们学校对体育锻炼绝不放松,体育课从不允许停课。学校的学生也会在课间跑操,一直坚持到高考、中考前夕。因为体育这一独特的学科对人的身心有很大的调节能力,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还可以帮助学生舒缓压力,克服心理的紧张,对调节思想、情绪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很多人看不到体育锻炼在这方面的作用,认为初三、高三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耽误时间,这是对体育的误解。时间不能决定一切,时间和效率的结合才是成绩的关键。有张有弛,脑力活动和体育活动交错进行反而让学生变得思维敏捷、身心愉快,这样的学习、生活才是和谐的。学校学生成绩优秀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除了学生认真和教师负责,也要发挥各个学科不同的作用,让孩子变得健康、愉快,这样才能提高效率、提高成绩。如果一味的苦学却没有效率,这对健康不利,对学生的学习也不利,只是看书、考试会导致学生身心俱疲,效率低下,被动地去学习,甚至有的学生因此产生厌学情绪。
建立多层次的学校体育管理系统
1.学校体育活动必须要求全员参与
在学校体育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国家规定的所有学生要参与的体育活动要不折不扣的落实,例如体育课、每天锻炼一小时等只是底线,达到国家要求只属于及格水平。体育课要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在课表上,要真正让学生在阳光下,在教室外上课,不只是课表上排体育课,上没上课和上课的效果都要重视。
2.策划活动、成立社团,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
除了常规的体育锻炼之外还要针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开展、策划一些活动。我校每年都会开展春秋两次运动会,春季开展以轻松愉快的趣味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艺术节,注重参与度和趣味性,秋季举行以竞技性体育比赛为主的运动会。
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成立了各类体育社团,有的学生可能对体育项目中的某一项比较感兴趣,既然体育对人的发展、成长帮助很大,那我们就有责任在完成国家规定的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给这部分有愿望、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体育兴趣的机会,让某些体育项目变成他们的终身爱好。在众多学生中,不同的学生有各自喜欢的体育项目,所以我们要开展体育社团或俱乐部。面对普通学生成立篮球、橄榄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各类体育社团。社团大部分是学生自发成立的,有专门的学生负责人,自己邀请指导教师,教师只相当于一个教练,在技术上、管理上进行指导。当社团有良性发展时,学生自己就会与别的学校进行校际比赛。赛事的联络和组织都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这种联系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其它的能力。举办一场赛事涉及到联系时间、场地安排、邀请教师、裁判、交通问题等等事项,这其中学生将得到诸多锻炼。对于体育社团,只要学生感兴趣有人参加我们就支持,面对有兴趣的孩子,学校有这样的组织、有这样的社团,让他们有机会加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当然也会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去参加体育类社团,社团是鼓励大家去参加但不是强制性的,基于学生的兴趣,但体育课必须上。
3.建立高水平队伍,培养体育专业人才
学校之所以大力发展、普及体育活动,源于我校对体育教育的深刻认识。我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成立俱乐部和各类社团,满足有特殊兴趣孩子的需求,同时我校也有高水平体育运动项目。高水平运动项目的意义在于:第一,可利用马约翰班课程体系培养出真正的体育人才,有专业运动水平的人才。其二,可带动校园体育氛围。高水平的体育项目在学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体育氛围,在学校里有几支活跃的高水平运动队对学校的带动作用很大,会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体育,喜欢体育中的某一个项目。
马约翰班培养模式很适合在其他学校推广。首先在学生范围内挑选出有能力、有潜质的学生,设置特定的课程,提供训练场地等客观的条件。其次还要有高水平的教练,把具有专业水准的教练队伍引到学校,按专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对于体育来说,最初的训练方法对队员后续的发展十分重要,比如乒乓球队员,只是随便练习的话将很难得到提高。马约翰班把部分适合在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项目放到学校,这样体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就是马约翰体育特长班最宝贵的实践经验。这种模式完全可以推广到其他学校,只要有场地、有教练、有团队,就可以尝试这种模式,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将两相结合,互不耽误。
现在我们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把体育与教育割裂开,在纯体育人才培养的体系里忽略了常规教育的价值,不少孩子从小接受专业训练,没有系统的学习文化课知识,离开体育后无所适从。我们不能把体育理解成单纯的技能,体育不只是训练,适当时机下它是一个智慧的较量,不聪明的人难以取得最终胜利,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都需要智慧而不是蛮力。体育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比拼的是意志、精神和智慧。在运动员的培养上我国不是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在强大的人口基数支撑下部分运动项目却发展缓慢,我们应该思考自己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运动员很吃苦,很小就开始训练,如果体系不正确,光用蛮力是不行的,我们应该多向世界先进模式学习,看他们是如何在常规的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才。马约翰特长班就是一种尝试,我们很艰难地走过了这么多年,成功地积累了很多经验,我们渴望这种经验能够在全国各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才能迎来真正的春天,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体育强国,成为受人尊重的国家。我国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了很多金牌,但是有些金牌让运动员、让整个体育体系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我们应该反思体育人才培养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要看到在同等结果下,运动员多付出了哪些代价,我们要对全民族的体育负责,对每一个从事体育竞技工作人员的一生负责,这是我国体育可以长盛不衰,可以让我们挺直腰板做体育强国的重要因素。
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齐头并进
清华附中有重视体育的传统,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的培养模式和传统习惯,学生、家长选择了这所学校就是对学校的信任。我校已经用实践证明应试教育与体育锻炼两者不矛盾,而且互相支持。我们用实践和理念影响学生,这样家长就会信任你,用实践证明体育和学习的相互促进作用后没有任何家长、教师、领导会质疑这样的体育活动。
《体育科学》杂志2005年载文提出,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至今在我国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实验的力度和范围,加大交流、汇总、总结提高。
深圳的学校与全国其他各地的学校一样,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学校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课外体育活动都是以“强身健体”为主,也就是所谓的“体质观、技能观”,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逐步形成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教学理念。而香港在回归祖国之前作为一个殖民地,接受了很多西方国家的教育文化思想,有很多基督教学校,学校教育相应地要为他们的社会体制、社会需求服务而不断变革。但是回归之后在学校体育的教学目的方面仍然与深圳的学校有很多共同点:如“体育是透过身体活动进行教育,旨在发展学生的体育技能及使他们获得活动及安全知识,以进行活动,从而建立活跃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见,追求“体育与健康”的和谐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的一种需求和任务,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香港与深圳相毗连,地理位置、气候、温度都大致相同,两地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济文化链接频繁,教育文化沟通广泛,人种条件、生活习俗、语言也相同相通,尤其是深圳作为全国的经济改革开放的窗口已走过二十多年,在经济体制、城市发达程度上比国内其它城市更有优势。比较香港与深圳的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及课外体育活动,开拓深圳学校体育教学方面的视野,寻求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径,可以不断丰富与增强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内涵。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对深圳和香港的部分小学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编排及学校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比较,并提出相关的结论与建议。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课程编排的比较
香港方面以崇真小学(教会学校)的体育课程(全年)编排为例(表1)为例进行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香港崇真小学的体育课全年有100节,其中高、中、低年段的侧重点不同。深圳在实行《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之后,各地各校因地适宜地开展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规定了教学基本内容的同时还鼓励各校开发校本课程,其中“十一五”课题还有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课题,但基本的内容都是由田径、大球类(篮、排、足)、小球类(乒乓球、羽毛球)、体操(健身韵律操)、武术、各类游戏、传统项目和自选项目等组成。以全学年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18周的教学,每周以3次体育课计算,深圳的学校全学年体育课为108节左右,与香港学校的100节差不多。
2.体育课程设置的比较
首先比较一下学校的全周课程安排:以香港崇真小学的课程设置为例(见表2);以深圳某小学的课程设置为例(见表3)。
分析:
1)需要说明的是香港学校的每一节课是30分钟,而深圳的小学校每一节课为40分钟,有少部分学校有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行下午每节30~35分钟,在下午第三节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或进行第二课堂和综合实践活动,以使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在体育课组织教学方面两地有很大的区别:以深圳为代表的内地学校的体育教学课一般都是由一名体育教师进行组织教学,班级的学生通常是45名至55名,有的学校班级人数还要多;而香港的学校通常都是小班教学,各班人数由25名至35名,而且还大都由两名教师进行组织教学(尤其是低年级班级的体育教学课),可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而且还有足够的条件进行广泛的课堂讨论,香港学校的学生和老师都十分注重课堂讨论,任何人有疑问,老师都鼓励提出来并进行讨论,课堂上形成良好的的教学互动。
3.体育课教材的比较
以香港崇真小学的体育课教材为例(表4)。分析:
香港各学校的体育教材不是固定与相同的,是由教统局制定了教学大纲,各学校选择适用教材进行教学,与深圳的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材选用相仿,由于资料尚在整理中,这一点需在进一步调查研究之后再详述。
4.课外活动(包括校运动队的训练)的比较
以香港崇真小学的校队和深圳小学为例(表5)。分析:
1)可以看出在小学校,深港两地的田径和篮球这类基础体育运动开展还是同为重视和普及的。
2)内地有的学校还开展一些有特色的,或具有本校体育教师专业的和学校有场馆条件的运动项目的校代表队,如武术队、毽球队、乒乓球队等,还有的学校是校外聘请教练或与某区、市体校联合办队。
3)深圳的学校运动队的数量远不如香港的学校校队多。这是因为深圳(包括内地许多学校)的校运动的设立仅仅是为了参与校外和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一些体育竞赛,这与国家制定的奥运目标是有关系的。在我国奥运项目、全运会项目在各省市都是抓得如火如荼,而非奥运项目的开展从经费到人员配备都是艰难的。在香港,学校的校队不仅仅是为了参加比赛的,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校队训练的方式来对有一定运动能力和基础的学生进行高一层次的体育教学,平常的体育课只是基础的教学,是面向全体的,校队可以去参赛但更注重参与或进行表演,还是自身运动能力的一种展示,所以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比较注重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的校队训练。
5.在课改新动态方面的比较
分析:香港的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经常性开展一些教师之间、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教研和讨论,共同探讨如何使教学更科学化、人性化,更能使学生乐意接受获得健康的手段、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等。深圳的学校也同样在不断开展学校体育的教学教研活动,推动“课改”的发展,有许多特色和亮点:如开展“体育双语教学”、对早操进行改革的“体育大课间”等,并通过全省、全国的教学现场会,受到各方面专家的认可与好评。
四、结论
1)两地的学校体育基础课程改革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这个理念,其中“健康”的概念是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心理健康”教学领域中还着重提出“适应群体、适应社会”才更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在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方面两地的教学目标也是相同的,如香港学校提出的“培养一技化”和深圳提出的“培养学生掌握一项喜爱或擅长的体育项目”的观点是相同的。
2)比较香港学校和以深圳为代表的内地学校,深圳的教育比较踏实,香港的教育比较务实;香港的教育具有多元型、人本化和世界性的特点,深圳的教育具有双基实、发展快和创意新的特点。如深圳学校注重在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而香港教师则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地去积极参与、不断地探索和思考。
3)从课程设置及体育课外活动比较可以看出,香港的学校比较渴望了解具有中国传统的体育特色项目,而且他们本身也注重培养学生对“国粹”的欣赏和继承,如许多香港的体育教师对武术、舞狮等方面颇有研究。
4)香港的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多鼓励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及他们提出的要求,而且与学生的家长沟通较多,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程度比较高;以深圳为代表的内地学校在体育教学方面更强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统一性,甚至可以用上其它课的时间用来进行队列、广播操的操练,以便评上区或市的早操标兵学校。
五、建议
1)以深圳为代表的“内地”学校在体育与健康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比较注重体育健康教育课方面的教学改革,但对学生的健康教育问题(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大如何在小学的各项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的研究,而不是仅仅在课表上列一项健康课程而已。另外,学校教育应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重智轻体真正落实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与体育及健康教育相结合上来。
2)针对近些年来深圳及内地的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下降,建议在提高学校运动队水平的同时,加大学校体育教学与课程设置对培养大多数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为主的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邵桂华.对我国的体育教学目的论疏理与评判[J].体育科学,2005.7
教学目标:了解课余体育地位与特点,以及目标、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和计划、评价。
教学手段:讲授
第一章 课外体育锻炼 第一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概述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及意义(一)课外体育锻炼的概念
学校课外体育包括校内和校外课外体育活动,这里主要介绍校内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分为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与竞赛。
(二)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教学和课外运动训练的关系 1.三者的相同之处
(1)三者同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都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都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途径或组织形式;
(2)三者都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并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育性活动,因而学生都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和心理负荷,并都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在活动的具体目标上虽有差异,但三者的活动最终指向都在于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与完成。
(4)由于三者同属学校体育范畴且目标(任务)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基本手段的同一性,三者活动的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例如,三者对学生的身心都能产生较为全面的复合影响,对学生的体能、技能、体育兴趣、智力、思想品德和个性,都有相似或相同作用。
2.三者的不同之处(1)主要目标或任务的不同(2)要求的不同(3)内容的不同(4)组织形式的不同(5)承受的身心负荷不同(6)效果的评价不同 3.三者的相互关系
(1)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课外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的继续、延伸或补充。
(2)课外运动训练是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促进因素,可以检验和提高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水平。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从广义上来说,课外体育锻炼泛指学生参加的除体育课教学以外的体育锻炼活动;
从狭义上讲,它特指学生在学校内从事的除体育课教学之外的体育锻炼活动。
目前一般所用的课外体育锻炼概念多指其狭义含义。
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认识。首先,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其次,体育锻炼不仅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成部分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具直接意义的是,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
(一)有助于体育兴趣、习惯的培养(二)有助于终身体育基础的形成
(三)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学习(四)丰富课外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明建设
第二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与原则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
(一)内容的丰富性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二)自愿性与规定性相结合(三)自主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四)空间的广阔性与时间的广延性(五)独立性与补偿性相结合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目标(任务)课外体育锻炼既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校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因此课外体育锻炼,就必然以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为己任。
(一)与体育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学校体育目的
(二)全面锻炼身体,丰富体育知识,扩展体育技能,提高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三)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发展(四)激发体育动机,培养体育兴趣,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三、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
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是课外体育锻炼规律的反映,是确保课外体育锻炼顺利进行、获得理想锻炼效果的基本准则。
(一)自觉、自愿,性原则
1.加强体育锻炼目的意义的宣传教育,重视体育教学中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充分认识体育锻炼对身心的重要价值,使学生明确从事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目标和最终目的。
2.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极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以及锻炼效果的及时评定,是良好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3.应加强指导,重视计划性。(二)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必须尽可能地经常进行,以确保锻炼效果良性积累的连续性,从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并在长期坚持中形成锻炼的习惯,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组成部分。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安排作息制度,妥善处理好体育锻炼与学业和其他课外活动的关系,克服困难,坚持每天有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
2、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负荷及锻炼的间隔,重视锻炼后的恢复,以不影响课业学习。
3、持之以恒,注意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并培养顽强的意志,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三)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课外体育锻炼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进行锻炼。
贯彻这一原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校在计划组织和具体实施课外体育锻炼时,应根据所在地域环境和学校的具体条件选择锻炼的形式、内容、方法、手段。
2.个体进行锻炼时,应考虑自己的身体状况、技术基础、心理状态,做到“保强、补弱”,以避免伤害事故,并提高锻炼的实际效果。
第三节 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组织形式与方法
一、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一)健身类(二)娱乐类(三)保健类(四)达标类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一)校内体育锻炼 1.早操。2.课间操。3.班级体育锻炼。
搞好班级体育锻炼的意义在于:
(1)班级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巩固体育课的效果。
(2)班级体育锻炼是提高《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各级学校《体育合格标准》达标率的重要途径。
(3)班级体育锻炼是开展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织形式。(4)班级体育锻炼是落实每个学生每天有1h体育活动的重要措施。(5)班级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丰富课余生活,调节精神,完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炼
一般有“体育节”、“节、假日体育”两种形式。
全校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一般多在校内进行,也可在校外进行。进行全校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应加强组织管理,尤其是在校外进行时,应特别注意安全、卫生教育。
(二)校外体育锻炼
校外体育锻炼是指学生在学校以外参加的体育锻炼活。
它与校内的课外体育锻炼相互联系和密切配合,构成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
1、校外自我锻炼
2、家庭体育
3、社区体育等。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指出:“在学校比较密集的城镇地区,逐步建立中、小学活动中心,并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社会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应当安排一定时间免费向学生开放”。
这就从法规上为学生的校外体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
同时《体育法》的颁布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为学生参与广泛的社区体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学生校外社区体育的形式主要有:(1)业余体校(或体育俱乐部)(2)青少年宫组织的体育活动
(3)一些体育场(馆)在规定的时间向学生开放
(4)有关部门和群众团体利用寒暑假举办的体育夏(冬)令营、体育旅游等活动。
第四节课外体育锻炼的计划与评价
一、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
课外体育锻炼工作计划是全校体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对学校整个体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学校体育整体效益的发挥,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一)全校体育锻炼计划(二)班级体育锻炼计划
其内容主要有:班级体育锻炼的目标;锻炼小组的划分;锻炼基本内容和形式;检查评比方法等。
班级体育锻炼计划的具体落实有两种方法:(三)个人体育锻炼计划
二、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一)全校课外体育锻炼评价(二)班级课外体育锻炼的评价(三)个人体育锻炼的评价 复习思考题
1.何谓课外体育锻炼,如何认识课外体育锻炼的地位? 2.试述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3.试述课外体育锻炼的特点、目标。4.课外体育锻炼的内容可分为哪几类? 5.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哪几个原则,贯彻这些原则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6. 课外体育锻炼有哪几种计划,各计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三章 课余体育训练与学生体育竞赛 第一节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原则与管理
一、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
*与一般运动训练的共同点 :训练内容的专门性
科学安排生理负荷,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
实施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
训练成绩的表现性 *不同点 :课余性、广泛性、基础性
1、课余性
利用课余时间:制订目标、方向、大体设想、阶段计划,平时以文化学习为主,体育训练为辅
寒暑假及临时集训期间,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学习,适当休息
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训练特点是学生进行脑力劳动和体育训练相结合的最佳形式,其它专业训练无法比
2、广泛性
凡愿意参加训练的学生
3、基础性
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基础性: ┌─促进形态.机能.素质的正常发展 ├─学习掌握基本的运动技术.技能 └─培养优良的道德意志品质
身体素质─衡量─标志 发展的敏感期 处在模仿力和接受能力较强的阶段 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阶段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构成因素*
1、训练因素(主要因素) 表现为:反复操练──提高体质、素质──改善机能和形态 决定 ┌─比赛中的表现 所具有的竞技能力 运动 │ 比赛中的发挥情况 成绩 ├─对手的对抗表现
因素 └─竞赛评定行为 裁判的道德行为
业务水平
评定手段的竞赛规则 竞技能力获得途径:
先天性──称先天性竞技能力──遗传效应
后天性──称后天性竞技能力┬─生活效应(对心
│理.智力显著影响) └─训练效应(主要
发展途径)
2、教学因素
表现为:学习掌握提高文化知识,专项理论知识和专项技、战术.提高独立训练和比赛的能力 重视教学因素、比赛因素
熟练、比赛中准确的表现 3表现为:通过比赛、测验、考核、对抗性、适应性训练
手段──提高自我激励的能力和比赛经验及正常发挥水平的能力、应变能力 环境的影响有两个方面:消极干扰──消除、取决于运动员自身控制能力;积极促进
4、组织管理因素
具体表现:训练体制改革,运动队建设与管理 选拔、培养、输送、流动 场地设备器材、经费
5、卫生保健因素
具体表现:生活、营养、卫生保健、伤病治疗、大负荷的恢复 各因素相互联系,相互转移.三、学校课余运动队的组建
(一)训练项目的选择 1.考虑布局和基础 2.考虑教师的技术力量 3.考虑场地设施和生源情况
(二)确定选拔运动员的条件*
1、方法:经验选材、科学预测选材
品学兼优,喜爱体育,具有特长,有培养前途的学生
┌─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
2、选材的 ├─基本技术,心理品质
指标 ├─遗传、日历年龄和生物年龄
└─社会环境,物质生活条件 优秀苗子+优秀教练员=优秀奥运会选手(1)遗传因素
所起作用占2/3,后天训练作用占1/3(2)年龄因素
生物年龄和运动年龄、日历年龄 早熟型 晚熟型 正常型(3)身体形态因素
身高、体重、胸围、肩宽、四肢与躯干的长度(4)身体素质因素
了解被选对象正处于同种素质发展的敏感期,这一素质发展得是否突出 发展潜力的预测:
速度素质→步频和蹬地时间 快、短→大
肌纤维类型→白肌纤维 快、短→速度、速度耐力、爆发力类项目 红肌纤维 慢、长→耐力类项目
形态结构→肌肉细长且清晰→速度素质
骨盆窄,脚趾细长有力,足弓富有弹性→弹跳力好
血型→O型血→力量、弹性好——跳跃项目 AB型→耐力好,反应快(5)心理素质因素
运动员的气质──神经类型鉴别 ①.胆汁质(兴奋型)②.多血质(活泼型)③.粘液质(安静型)④.抑郁质(沉默型)(6)思想品德因素
督促文化学习,关心注意生活,平时表现,鼓励进步, 全面发展
4、选拔运动员的途径和程序 自愿报名,班级推荐,个别物色,比赛 初选:了解情况,征求意见,研究讨论 筛选:观察分析资料
第二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训练比重)
二、系统性原则
三、周期性原则(竞技状态)
四、适宜运动负荷原则
五、区别对待原则
第三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一、训练内容:
(一)身体训练
(二)技术训练
(三)战术训练
(四)心理训练
(五)思想品德训练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二)变换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循环训练法
(五)竞赛训练法
第四节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与评价
一、多年训练计划
二、全年训练计划
三、阶段训练计划
四、周期训练计划
五、课时训练计划
六、评价的内容、种类、方法 思考题:
1、试述课外运动训练的地位,特点和目标。
2、课外运动训练应遵守哪些原则?试述这些原则的概念,依据和贯彻时的注意事项。
3、试述身体训练、技能训练和战术训练的概念、意义和基本要求。
4、课外运动训练的方法有哪些?简述这些方法的概念、意义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5、课外活动训练计划的种类有哪些?联系学校实际制定训练计划。
6、试述课外运动训练评价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
第四章 课外运动竞赛 第一节 课外体育竞赛的概述
一、课外运动竞赛的概述
(一)意义——普及与提高
(二)特点——竞争性、集体性与教育性、多层次与群众性、趣味性与娱乐性
(三)目标——竞技性目标、教育性目标、娱乐性目标
(四)原则——小型多样、业余自愿、公正合理、健康安全
(五)种类——空间范围不同、竞赛目标不同、竞赛内容多少不同、竞赛性质任务水平不同
(六)竞赛方法——淘汰法、循环法、顺序法、轮换法、游戏法
二、评定运动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一>.评定个人(或集体)的成绩与名次的方法 1.根据客观标准评定成绩和名次
2.根据规定条件和动作质量评定成绩和名次 3.根据战胜对手或特定因素评定成绩和名次 <二>.评定团体成绩和名次的方法
1.按照参赛者所得分数的总和来评定
2.按照规定参赛人数所得名次的总和来评定成绩 3.按照参加者的平均成绩来评定名次 4.按照达到规定标准人数来评定成绩
第二节 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
一、课外运动竞赛的组织与领导 组织的机构及职责
1、竞赛组织委员会:秘书组.宣传组.竞赛组.后勤组(规模大)
2、体育教研室.班主任(单项)
3、学生会.共青团.体育教研室(简单的)
4、班主任.体育委员(班内)
二、形式
田径运动会、单项运动比赛、达标测验赛、教学比赛、体育节、冠名体育比赛、体育知识比赛、擂台赛
三、课外运动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一>.竞赛日程计划
定义——对的竞赛活动所作的全面规划和安排
内容——竞赛项目、种类、时间、地点、参赛单位、参赛人数和主办单位等
┌─从实际出发、传统项目、小型多样、不同对象 注意事项 ├─时间和次数
└─进度表 <二>.竞赛规程* 定义——法规性文件,是竞赛日程计划的细则,是重要依据 内容——
课外运动竞赛的基本要求
1、依靠学校领导,发动群众,培养骨干
2、做好竞赛中的宣传教育工作
3、比赛方式因地制宜,简便易行,小型多样
4、厉行节约,勤俭办竞赛
5、比赛活动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思考题:
1、简述学校开展课外运动竞赛的意义
魏家地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29课时
魏家地学校七年级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29课时授课班级:七年级2、3班教师:李新峰 教学 内容 耐久跑(一) 教学 目标 1、初步掌握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发展耐力素质,提高心肺功能; 2、形成相互鼓励的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信心。 3、在游戏过程中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 顺序 时间 教学内容 组织教法与要求 练习次数 练习时间 开 始 部 分 5′ 一、组织班级课堂队形 二、教师宣布本节课的内容和任务,安排见习生。 三、慢跑200~300米热身。 四、徒手操 五、弓步、仆布压腿,立位体前屈、活动膝、踝、髋关节。 组织:四列横队 队形: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 ☆ 1、扩胸运动2、单臂后振 3、体转运动4、腹背运动 5、全身运动6、深蹲 要求:快、静、齐,动作到位。 基 本 部 分 35 一、课课练: 1、原地高抬腿跑x2组。 2、蹲跳起12次x2组。 3、俯卧撑15次x2组。 二、途中跑: 1、两分钟慢跑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耐久跑的呼吸方法。 要点:呼吸方法和节奏 2、伴同跑 组织学生按照自愿原则分成2人一组5分钟慢跑,要求跑后谈体会。 3、思考题: 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 三、放松自由活动: 根据爱好可选择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进行活动。 组织: ×××××OOOOO ×××××OOOOO ×××××OOOOO ×××××OOOOO ☆ 组织教法: 自定2分钟慢节奏跑,体会呼吸方法和节奏 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慢跑,快者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后谈谈体会 学生回答:速度的控制;耐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 结束部分 5 1、集合整队,放松―静力拉伸。 2、教师小结,师生再见。 3、归还器械。 组织:成四列横队 队形:同上 要求:充分放松
1、学习掌握头手倒立(男)和肩肘倒立(女)发展灵敏、协调及有关的肌肉力量。
2、复习改进耐久跑技术,提高耐力素质。
3、进行兴趣项目的选择练习,发展专长项目能力。
4、通过以上教学、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互助的良好品质。
课的目标:(一)
1、课堂常规(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宣布课内容)
2、慢跑400m(热身运动、慢速前进)
3、徒手操七节(听口令、合拍、动作整齐、有力)
课的目标(二)
教材(1) 头手倒立(男生)
要求: 改进提高头手倒立
重点:双足蹬地举腿调节重心。
教法:①有人帮助下的头手倒立
②独立完成头手倒立
③慢起的头手倒立。
教材(2) 肩肘倒立(女生)
要求: 复习改进肩肘倒立
重点: 举臀、撑腰、展髋
教法:①前后滚动
②肩肘倒立,后滚翻
课的目标(三) 球类项目
要求:能较好地完成技巧规定动作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等项目练习,进一步发展专长项目,学会自学、自练、自捡、自测、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体育意识与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课的目标(四)耐久跑(定时跑)
要求:改进提高耐久跑技术,控制跑速,合理分配体力。
重点:呼吸与脚步的配合,克服极点现象,增强信念。
教法:①8分钟耐久跑过程可跑400m后走50米或100米。
课的目标(五)
1、放松运动 2×8拍
2、讲评本课上课情况
3、分配值日生
终身体育,是由终身教育思想演变而来的。它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它不是单纯强调某一个阶段的体育。我们每一个现代人都要经历学校教育阶段,这个时期所受到的体育教育是正规的、强制的、密集的、系统的,又是全方位的。因而这个时期对于学生体育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培养十分重要。这个阶段所产生的体育后效应将在学生毕业后的几十年生涯中表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应很好地把握住学生学校体育的阶段,教会他们锻炼的方法,帮助他们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做好准备。
二、学校体育的目标应体现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思想要求学生树立终身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兴趣、态度、行为和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丰富生活,创造出更大的人生价值。因而学校体育目标的确定,不能只看眼前任务,单纯追求近期效益,否则将造成与终身体育脱节。
在人的一生中,接受系统的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是学校阶段。体育课从小学到大学,按每周2学时计算,可达1000学时左右,此外还有课外活动,这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提供了有利的实践环境。但是,要真正实现终身体育,仅靠学校体育教育是不够的。法国著名教育学家保尔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如果把体育只看成是学校这一段的事,那么,体育在教育中也就变成了‘插曲’。”所以,我认为学校体育应作为终身体育的启蒙教育,体育教师应成为终身教育的启蒙人。
体育教师要当好学生终身体育的启蒙人,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是单纯传授运动知识、技能的“教书匠”形象。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主,而教师的“教”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也就是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1. 体育意识的剖析。
(1)体育意识的内部结构
体育意识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态度控制系统,主要由认知形态和情意形态构成。认知形态表现为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感觉、知觉、表现等思维形式。情意形态表现为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愿望、情感和意志。其中认知形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脱离了对体育活动的认知,也就无所谓具有体育意识了。情意形态对体育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在整个的体育活动中,两者并非彼此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体育及体育活动的价值,并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才可能成为意志行为的动力,从而产生对体育的需要和体育行为的倾向,即形成体育意识。它一旦形成,将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轻易改变,并可能成为人格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目标。主体藉由体育意识,可以支配和调节意志和情感体验,能够在体育活动中对自己提出要求。
(2)体育意识的外部影响
体育意识与个体的体育素质有关。体育素质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水平,也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素质的不同,导致了个体对体育和体育活动反映的速度、数量和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体育素质与体育意识是成正比关系的,即体育素质高的人,体育意识就有可能强;体育素质低的人,体育意识就有可能弱。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体育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直观性。青年学生求知欲强,观察模仿能力强,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树立良好的教学形象,在生动的讲解、正确的示范之后,还要注意教学方法、手段。通常简单的动作可以完整练习,而复杂的动作则必须分解练习,最后组合形成完整的动作,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在体育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参加到体育中去。
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在班级群体中,体育拔尖的学生总是少数,而我们通常进行的那种呆板、划一的集体活动,往往只为体育尖子提供了更多成功的机会,而多数学生却难以获得或很少获得成功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能力差的学生,完全没有成功的体验。体育课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样也可以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试想一个身体条件差,又来自体育学习条件相对落后的学校的学生,与一个身强体健,毕业于体育教学条件完备的学校的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按照同样的要求,完成同样的练习,去达到一个同样的标准,显然,前者薄弱的体育基础和身体条件使他难以达到标准。胆怯、沮丧的心理使他不敢在众多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学习中的累累失败压抑的心态使他畏缩不前,进而心理受挫,自尊心受损。这样的学生除了对体育产生厌烦情绪外,很难培养出半点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一出校门,将终身告别体育,这就背离了我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宗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进步,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表扬、肯定,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1. 在教学内容上要转向符合学生特点的生活体育、娱乐体育,逐步改变竞技体育项目独统天下的局面。要增加体育娱乐健身项目,既让学生体验体育的乐趣,又使学生掌握闲暇时间的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
2.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的能力,不能只教会几个动作。要使学生具备自学、自练和自评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为终身参加体育活动打下基础。
3. 在体育课程安排上,我们可以实行选择性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几个运动项目学习,较好地掌握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结语
总之,学校体育应追求长远效益,以终身体育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可靠的基础,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为真正实现终身体育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
一、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现状
1.对体育参与的认知度不高
大部分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费时又费力,有时间去参加体育活动还不如多学习基础知识或学习技巧,但是也有一小部分聋哑学生认为体育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体健康程度。由此可见,特殊学校的聋哑学生对于体育参与的认知度还不够高,且聋哑学生的年龄、性别等不一致,对待体育参与的态度也有所区别。
2.体育参与的动机不一致
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聋哑学生中,有80%是男生,其余则是女生,大部分男生因体育活动中有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而参与体育活动,女生大多是因为体育参与的生理功能。由此可见,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不一致,也会影响他们参与体育的兴趣,这就需要特殊学校的教师对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动机进行分析,采用能够提高学生参与兴趣的手段,才能够实现促进聋哑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3.不喜欢参与体育课的原因
根据对某一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调查显示,聋哑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有着极大的差别,在所有被调查的聋哑学生中,很多学生对参与体育课的兴趣还是很高的,但是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体育课后太累、身体素质较差等原因,使得聋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逐渐开始降低,最后变得不喜欢体育课。从多项调查中可以得知,虽然有多种客观因素在影响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但以下几种原因是最为明显的:第一,由于聋哑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如正常的学生,其生理条件直接影响了他们接受知识和学习知识的速度,因此在聋哑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之后,他们都会抓紧时间去学习,不想浪费任何可以学习的时间。第二,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倾向性。在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聋哑学生还是有很多自己十分钟爱的体育项目,男生一般喜欢篮球、足球,女生一般喜欢舞蹈、健美操,但在特殊学校体育课实际课程中,女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十分稀少,舞蹈、健美操等根本没有放在体育课程中,且男生喜爱的篮球、足球体育项目,由于资源有限,也无法让每一位聋哑学生都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因此,虽然聋哑学生对体育项目有着一定的倾向性,但由于特殊学校教学条件的有限,使得聋哑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没有被放在体育课程中,自然学生也就没有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
二、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兴趣提高途径
1.完善特殊教育制度
要想提高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那么首先应对特殊学校的教育制度进行完善,让特殊学生有更多、更为自由的空间参与体育活动,及时更新《特殊学校教育制度》《特殊学校体育教育课程标准》等相关政策,才有利于接下来体育活动的开展。
2.培养体育参与兴趣
在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大多数聋哑学生不是因为自身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体育参与的兴趣而不参与体育活动,但这并不能代表聋哑学生不会参与体育活动,只要特殊学校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方式,就能有效地提高聋哑学生体育参与兴趣。
3.创建良好的体育环境
为聋哑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环境,需要学校与政府的大力配合,首先要利用体育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让学生在体育参与的过程中克服自卑心理,积极主动地参与,最后要结合聋哑学生的体育爱好,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对学生的关心
在特殊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聋哑学生的关心。首先,教师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要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喜爱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其次,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尤其是对于一些平时较为内向的聋哑学生更要及时给予适当的帮助,这样才能使其有更高的参与兴趣。最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际过程中将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充分展现出来,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5.积极引导学生参与
根据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行详细的分析可以得知,目前仍有许多聋哑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或是不喜欢体育活动,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采用强而有力的针对性措施进行解决,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首先,教师应与学生家长进行联系,找出学生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因,其次,教师应与家长积极配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主动走进体育活动的现场,逐步形成终身体育观念,这样就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实施体育管理制度
通常情况下,特殊学校都不会安排太多体育课程,因此在日常早操、集体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实施体育管理制度,尽量让每一位聋哑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即使只是日常的体育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身体质。首先,特殊学校应规定每位学生都必须参与早操,且要有专门的教师负责监督学生的参与程度;其次,学校应多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并购买一些器材供学生使用;最后,教师要多多鼓励女生参与体育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机会。
7.加大体育经费投入
加大对特殊学校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能使体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首先,特殊学校若有实力可以为学生增添体育器材,那么就可以设置专门的体育经费支出管理制度,及时更新学生所使用的体育器材;其次,若特殊学校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体育器材的更新,那么则可以与社会各界人士或者慈善组织进行联系;最后,所筹集的一切体育经费,都要经过详细的规划才能够投入使用,且要注意体育硬、软件的兼备,这样才能为学生打造更好的体育参与环境。
综上所述,本文对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知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现状,并且根据这些问题找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的兴趣,也能促进聋哑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宁佩.特殊学校聋哑学生体育参与研究[J].内江科技,2014(02).
【聋哑学校体育教案】推荐阅读:
南昌市聋哑学校06-15
聋哑学校活动策划书01-09
走进聋哑学校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书09-16
聋哑法制教育讲稿07-07
学校体育学06-11
学校体育存在问题07-18
学校阳光体育活动资料07-28
学校体育场馆开放汇报06-23
学校体育工作考核制度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