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新闻采访技巧教案(精选10篇)
主要内容:
一、火炬“祥云”行军路线图
二、台湾选举词典
三、07年国际传媒业动态
四、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重点)
一、“祥云”行军路线图
北京(中国08年3月31日)——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4月2日)——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4月3日)——圣彼得堡(俄罗斯 4月3日)——伦敦(英国 4月6日)——巴黎(法国 4月7日)——旧金山(美国 4月9日)——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4月11日)——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 4月13日)——马斯喀特(阿曼 4月15日)——伊斯兰堡(巴基斯坦4月16日)——新德里(印度 4月17日)——曼谷(泰国 4月19日)——吉隆坡(马来西亚 4月19日)——雅加达(印度尼西亚 4月22日)——堪培拉(澳大利亚 4月24日)——长野(日本 4月26日)——首尔(韩国 4月27日)——平壤(朝鲜 4月28日)——胡志明市(越南 4月29日)——香港(中国 5月2日)——澳门(中国 5月3日)——海南省(中国 5月4日)
二、中国台湾选举词典
1、割喉:杀人快狠准,不择手段
2、奥步:违反公平竞争原则,非正义或者是非法的手段,阴招损招。
3、奥援:多指公开的支持,而且是有力的靠山。
4、站台:总统候选人会举行的各类造势活动,知名人士到场为候选人加油助威。
5、西瓜效应:观望后靠大边。
6、钟摆效应:选民自觉做出的“政治制衡”,避免一党连胜独大。
7、票仓:票源集中而且稳固的地方。
8、拜票:候选人在选举前到处拜访,请求选民给自己投票。
9、桩脚:选战中在基层为选举人固桩的工作人员。
10、变盘:选举各方的支持率胜负在短时间内急剧变化。
11、切割:快刀斩断令自己不利的人际关系和议题,摒除不利的因素。
12、抹红:“红”指的是共产党,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做票、走路工(买票)、马英九的“新三不”、入联公投和返联公投
07年国际传媒业动态概述
1、十年殉职过千,新闻工作者成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
三月六日,国际记者保护协会公布一份调查显示,过去的十年见,全球记者及新闻机构的工作人员殉难总数超过一千人。
2、全球报纸发行量不降反升,“报业寒冬论”不攻自破
六月三日,世界报业协会在其调查报告中透漏,2006年关求报纸发行量上升2.3%,每天超过5.51亿人买报纸,而读报的人数估计超过14亿。
3、Google yahoo 大局扩展与报业的广告合作,新老媒体竞合进入新阶段
6/9/2013 七月十八日,Google宣布,其始于2006年11月的报纸广告计划将扩展至225家报纸,覆盖一半的美国报纸读者,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报纸。同一天,Yahoo也宣布,同其建立广告销售合作伙伴关系的报业集团已经达到17家,设计400多家报纸。
4、默多克鲸吞道琼斯,汤姆森联姻路透社
五月十五日,加拿大媒体巨头汤姆森集团与英国路透社集团联合发表声明,宣布汤姆森集团将以87亿英镑的价格并购路透社,合并后汤姆森——路透社集团公司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金融信息服务提供商。
八月一日,新闻集团和道琼斯公司发表声明宣布,双方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默多克以56亿美元购得拥有华尔街日报和道琼斯新闻社的道琼斯公司。
5、《纽约时报》改“窄报”,全球报纸“瘦身”热方兴未艾 八月六日,美国《纽约时报》开始采用30.48厘米的纸张印刷,宽度比以前缩减了3.8厘米,该计划实施后,报社每年可以节省1000万美元成本。
6芬兰、瑞典电视传输,全部转化为数字方式,人类进入全面数字电视时代步伐加快。
07年9月1日,芬兰全国五个模拟电视频道全部关闭,转为数字电视频道。七个新的数字电视频道也开始播放节目,这意味着芬兰成为全国首个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国家。
10月15日,瑞典成为全国第二个进入数字电视时代的国家。
7、著名报纸网络纷纷免费,网络媒体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07年9月19日,美国纽约时报副总裁兼总经理斯齐勒宣布,从次日起,《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和其他作者撰写的“时代精选”文章将免费出现在网络上。此外,旧报纸的搜索查询业务也将免费开放,每月将减少上百万的每月收入。
8、BBC近三千员工可能丢失掉饭碗,媒体融合带来有喜有忧。
07年10月18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总经理马克 汤普森宣布BBC今后6月的发展计划,提前要把预算开支消减20亿英镑,为此将裁剪至少2800名员工,这将是BBC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裁员行动。
四 重点:新闻采访的基本技巧
(美国新闻界流行的一个说发)
成功的采访依赖“双P”,坚持和准备面对挑战:
要接触完全陌生的人
要面对可能全然无知的领域
要问你通常没有自然权利要求对方回答的问题
要看那些别人并不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采访心理准备: 准备遭受冷遇和无礼 准备遭受敷衍和拒绝
准备与你并不喜欢的人接触、交谈 准备听你意想不到的情况 准备见到你意料之外的场景
6/9/2013 采访最佳时间:下午、午餐、晚饭时间也是很好的选择。
(一)准备
A:
1、对访问的题目和采访的人进行研究。
2、为你要写的消息报道设想一个假定的主题。
3、事先写一个问题的提纲----写得越多越好。
4、如果采访的是敏感问题,要事先估计一下被采访者可能采取什么态度、各种场面处理措施。B: 物质准备
1:物品.名片、笔(各种性质)两支以上,录音机(带)备份、电池、手机、受访者地址、电话号码、A5的笔记本、你们的出版物。
2:穿着:不要太时髦,也不要太简朴,庄重大方,政治人物及商业人士多半穿套装。一般性外出采访,轻便。女记者不可与采访对象争奇斗艳。
3:出发:提前出发,一定 不要迟到。
(二)进门:介绍:单位、姓名、名片、感谢采访。面带微笑(迅速观察:比如书桌上的书,风格,穿衣),灾难,同情。
位置:一般不要坐正对面,正对采访者90°的地方
(三)原则:
(1)倾听并鼓励:不要把目光移开,点头,前倾,同情心。坐姿(2)运用沉默:给与思考的时间,沉默四秒定律(3)掌控全局,掌握主动权
(四)提问:
1、原则:
(1)简洁明了,问的越少,答的越多(2)问题具体
(3)不要带有倾向性(4)追问(5)确认
2、分类:a、封闭式:一般对于初访者,受访者比较紧张内向。确认某种事实。
b、开放式:比较常用的方式。
采访小技巧:
1、奉承:赞美永远不嫌多
大多数人都很谦虚,或者喜欢给人这种印象,所以,如果你要将他们置于众所瞩目的焦点,他们会说不要,但他们并非真的不喜欢,他们是在等你一再的要求,因此他们可以很优雅的投降,表示谦虚--------
——菲利普 莱利《星期日报》
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采访:
“尽心个博士,您简直变得比总统名望还高,你怎么解释这个事实呢?”
“您总是给我们一些令人惊奇的鲜活的话。”
“您不应该把您的成功藏私。”
“没有人能够像你一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成就。”
2、名人比较爱说童年
(五)特殊情况分析
A、问难题:(1)先从轻松的话题入手,营造轻松的谈话环境
(2)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
6/9/2013
(3)保持怀疑但不敌对,不要攻击,不要批评,不要列消息来源
(4)坚持追问,有时候态度要强硬 应对方法:
1、反面激。
例:“有人诽谤你说-----------”
“你的对手说---------”
“记不清在哪里听说了,你们厂今年二月份因为安全措施没落实,曾经触电死过一个人,是不是?”
“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么一个流言,人们说你是一个嗜酒狂?”(对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妇人的采访)
2、分几步,先从别处入手:
“毕业之后做了一些什么工作呢?你主要的经济来源是什么呢? “请问,这和我的案子有关么?
“你毕业之后有没有再向家里要过钱?”
“没有,逢年过节的还会给家里一点,毕竟,念了这么多年的书,花了家里很多的钱。”
“据我所知,你在那个公司并没有工作多长时间,第二年你就辞职了,然后进了东大继续学习。我再重复一下我刚才的问题,你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毕竟,现在读全日制的成人教育,而且是在那么著名的一个高校,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吧?”
3、先奉承之后再提问:
“你的唱片发行量很高,很多人都喜欢你的歌,但是有人说其中一首歌曲风很像俄罗斯民族歌曲----,你怎么解释这件事?”
B、不愿意回答 :“无可奉告”
“这个问题对你来说很难吗?”
“为什么不愿意回答?有什么顾虑?你在担心什么?”
“你不怕跟我说,不是吗?” C、岔开话题:
表现:提出不相干的事物,左右言他
沉默
质疑这个问题,攻击这个问题
重复之前的回答
声称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
直接拒绝回答
给你一个不完整的回答,只透漏一点点,不说重点 应对:“我就当你说是喽。”
“我可以这样理解吗?”
“这样子不行,很明显我没有问对问题,我们再开始一遍好吗?”
“你刚才说的,并没有真正回答我的问题,因此我再问一次。”
“这样子刊出,好像对你不利,所以,你可以再重新说一次吗?”
“外界一直有这样的传闻,为了你自己的权益,你应该提出你自己的看法。” 注意:
如果你问的问题经过两次直接的拒绝,就不要再问了,但是你可以在报道体现你的受访者拒绝回答。
6/9/2013 D、絮絮不止,不得要领 应对:
动作方面:转移目光,盖上笔帽,合上笔记本,看时间 言语方面:“好像刚才我问的不是很清楚,我再重复一遍我的问题?”
“我刚才仔细得听了听,好像是我在问我的问题,你顺着自己的思路说自己的事,其实,我的问题特别简单,就是--------(崔永元《实话实说》)打断:慎用
“你说的真令人惊讶,不过,关于------,你可以解释一下吗?” “有趣,但我真正想知道的是------”
“哇,真的吗?还是让我们回到我们的下一个问题。” E、喜欢说术语的受访者:
“请你对一般人做一下解释好吗?”
“我们的读者可能一下子不能够理解,你可以用通俗一点的话说一下吗?”
注意:采访结束后,不要放松,有一些关键,经典的引述语就是此时说出来的。强调:采访一定不要迟到
对于名人政要至少要准备五十至一百个问题,不论给你采访的时间有多长,哪怕只有几分钟
开始要从轻松的话题问起,尖锐的问题放在最后
不要问名人政要重复的问题
打断受访者一定要慎重
不要用尖刻的语气,不要攻击
关键问题要,追问,反复确认,态度有时要强硬 美国新闻学者麦尔文 门彻对记者采访的建议:
1、在采访一开始就说明自己的身份。
2、阐明这次访问的目的
3、对那些不经常被人采访的人讲清楚,这些材料都要在报道中使用。
4、是采访对象在思想上对这次访问将进行多久有个时间上的概念。
5、尽量缩短采访时间。
6、问题要提的简短、具体、明确,应该是消息来源有能力回答的问题。
7、给采访者留有充足的时间来回答问题。
8、请消息来源重复或进一步解释那些复杂的或含糊、不明确的问题。
9、对关键材料上消息来源的说法有怀疑时,要把采访笔记中的这些疑惑之处念给采访对象本人听,请他进一步确认。
10、对公众有权知道的那些东西要坚持让采访对象作出回答。
11、避免对采访对象进行说教和辩论。
12、不要求列出消息来源的时候,要遵从并且替人保密。
参考:《新闻与传播》,《南方周末》,《新闻采访:第一线采访手边书》,《新闻采访教程》,《新闻写作精要》,《描述世界:国际新闻采访与写作》,《外国新闻史》
1 我国现在进行新闻采访的现状
1.1 提问的时候, 抓不住重点
在平时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提问方式是比较多的, 怎样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提问, 对于提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记者本身的素质达不到要求, 并且采访的经验也比较少, 这样才提问的时候, 便会显得比较的盲目, 提出的问题, 本身的针对性会比较差, 找不到问题提问的关键。此外, 还有些记者进行问题提问的时候, 具体程度不够, 提问的问题也太过于笼统, 这样, 采访对象在回答的时候, 准确度会比较的差, 所以, 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必须抓住重点,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采访, 更好的和被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比如说采访的时候, 可以选择聊天的方式, 这样被采访者很容易感受到记者的人情味, 采访效果也会比较的出色[1]。
1.2 准备的时候不够充分
在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若是记者在事前并没有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那么采访的时候, 效果便没有保证, 在采访开始之前, 记者并没有针对采访对象以及采访的内容展开一系列的准备, 那么很容易在采访的时候出现脱离采访中心以及氛围不够融洽的情况。比如说在进行法律采访的时候, 若是记者并没有详细的了解新闻事件, 那么采访的时候很容易将自身的主观情绪带入进去, 这样不但会导致采访的新闻真实程度不够, 还会导致事件双方出现严重的不满, 甚至可能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出现。
2 新闻采访过程中采访技巧的运用
2.1 应该做好准备工作
记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 想要保证采访的效果, 首先便必须做好采访方面的准备。并且这个环节对于整个采访过程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些时候也会将采访前的准备称为静态的采访。通过实践, 我们能够发现, 记者不同, 在采访的时候, 使用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在实际采访的时候, 这些记者都必须做好准备方面的工作, 在准备的时候, 需要进行知识、理论、心理等方面的准备, 若是这些方面记者没有做到位, 那么在采访的时候便很难将客观事实反应出来, 若是记者本身的知识准备没有到位, 在采访的时候, 便很难和采访对象进行交流。由此可见, 在采访开始之前, 必须认真仔细的做好准备方面的工作。此外, 在开始采访之前还应该对电子采访设备进行检查, 因为新闻采访主要是通过声音和画面来讲信息传递出去, 但是, 电子设备在使用的时候, 很容易出现故障, 我们不能够保证电子设备每时每刻都正常的运转, 若是出现问题和疏忽, 那么很容易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出现, 所以, 在采访开始之前, 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给采访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2]。
2.2 观察的时候必须仔细
新闻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的, 但是, 很多新闻记者本身便是刚毕业的学生, 在采访的时候, 采访经验比较缺乏, 在到采访现场之后, 不会动脑思考, 只是一味的进行拍摄, 这样会导致记者拍摄到的信息价值比较小、信息量小, 并且个性缺乏, 很难在采访的时候, 找到事情的本质。对于记者而言, 在采访的时候, 必须仔细的进行观察, 并用最快的速度, 找到最具备价值的信息, 必须真正的做到眼疾手快。所以,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必须将思考和观察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找到那些真正具备新闻价值的内容, 从做好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
2.3 善于提出问题
在新闻中, 最生动的往往是一些细节, 这样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必须重视事件细节的挖掘, 给以后的报道提供大量的素材。新闻最重要的便是其真实性的体现, 只有从具体事件出发, 才能够更深层次的进行事物内在的挖掘, 找到更好的素材。若是仅仅具备一些质量一般的数据和事件, 那么通过这些素材很难写出出色的新闻, 这便要求记者应该善于进行问题的提出, 并且提问的针对性也应该比较强。此外, 记者应该根据采访人的不同, 提出一些不同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若是提问全局性比较强的问题, 那么可以找相关的领导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提问, 想要得到真实情况, 那么可以找一些普通的干部, 若是问题的知识性比较强, 那么可以找相关的专家来进行提问。
2.4 在最短的时间内, 进入到新闻现场中去, 保证新闻的实效性
记者才进行新闻采访的时候, 真实性以及实效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 在采访的时候, 想要获得一首的资料, 便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新闻现场,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获得的信息真实性比较强, 特别是对于那些实效性比较短的时间, 更是如此。比如说交通事故, 若是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 记者没有很及时的进入现场, 那么便很难全面的认识这个交通事故, 在报道的时候, 新闻报道价值会大大降低。所以, 新闻记者应该及时的联系现场人员, 了解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和救援的相关工作, 通过多种手段来获得新材料。这便需要记者必须比较及时的了解整个事件,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新闻现场中去, 必须在现场封锁之前到达, 这样才能够通过询问和观察, 获得真实度比较强的资料, 新闻本身的价值才有保证[3]。
2.5 顾及采访对象本身的心理情况
一般情况下, 记者在采访的时候, 言行举止以及对采访对象的态度会给采访的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便要求记者必须重视自身修养的提高, 进行良好形象的树立。但是现在, 很多普通人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面对采访的时候不再恐惧, 而是更加懂得将自己的言论说出来。所以, 在进行采访的时候, 新闻记者必须全面的对采访对象的心理进行估计, 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信息的挖掘, 得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料。
3 结论
新闻采访本身便是一门技术, 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必须重视采访技巧的运用, 在挖掘新闻的时候从多个方位和角度进行, 这样才能够保证挖掘的新闻价值更好。此外, 在采访的时候, 记者还应该重视自身经验的累积和素质的提高, 这样在采访的时候, 才能够更加恰当的运用各种采访技巧, 从整体出发, 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和效率。
摘要: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 新闻采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但是在实际采访的时候, 怎样能够将采访技巧使用进去, 提高采访的效率保证采访的效果, 是很多记者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在采访开始之前, 记者应该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合理的将采访技巧运用进去, 从而提高采访的实际质量。本文主要研究了我国新闻采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讨了新闻技巧运用的手段, 希望能够切实提高新闻采访的实际效率。
关键词:新闻采访,现状,技巧运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先芳.新闻记者采访技巧的研究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17) :47, 51.
[2]张龙梅.关于新闻采访技巧的几点思考[J].新闻传播, 2011 (9) :71.
记者采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一环节很重要。要做好新闻报道,可以说七分采访,三分写作。采访前,需要了解整个事件和人物的有关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初步掌握一些人物从事职业的常识,为采访做好准备。要想取胜,必须知己知彼。
新闻作品要想生动还应注意细节,做到机智应变。现在的电视新闻采访主要分报道式、谈话式两种,其中谈话式的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更高一些。记者在采访时必须善于挖掘出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具体的素材,才能写出好的新闻。因此,采访时,记者的提问要具体,要根据采访的进展和当时的实际情况随时变换提问方式,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找到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并作为切入点,然后再逐步引导,进一步了解自己想得到的采访内容。当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后,经过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主题才会明确,采写的作品才能内容充实、主题突出、详实而又具体、丰腴而又生动。
新闻采访要有针对性。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要深入到采访对象所在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心心相映、打成一片。比如采访一位农民,记者千万别不要把他叫到乡镇办公室,而是要到他的家里或田间地头,和他唠唠家常,谈一些农民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消除与采访对象之间的隔阂,才能采到你所需要的东西。还有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的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体,记者必须善于做被采访对象的心理疏导工作,告诉他接受电视采访的一些常识,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情绪。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记者的言谈举止、对采访对象的态度,都会影响采访的效果,而且也将影响到采访对象对记者所代表的媒体的看法。记者在采访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尊重对方;需要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有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达到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
有一次,在县“人代”会之前要采访一位人大代表、环卫工人,他叫周甫魁。小周是个转业军人,不善言谈。于是,我们决定到他清运垃圾的地点对他进行采访,顺便拍摄一些现场的进行时画面。清运垃圾又脏又臭,可周甫魁一点都不怕脏累,和他聊天,他只是报以一笑。情急之下,记者随手拿起一位清洁工人的铁锹帮他往车上装垃圾。这时,他赶紧跑过来笑着说:这可不是你干的活。我也一笑:那你就陪我聊会儿天,帮我完成采访任务。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我顺势就和他聊起了清运垃圾的事情……谈到工作,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也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新闻播出后,反响很好,我也深深地感觉到,即兴采访的语言技巧和气氛场合的把握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营造和谐的气氛,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找一个被采访对象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年春播现场会,按照先前制定的采访计划,要采访一位农村干部,于是就把目标锁定在召开现场会的村支书王三红身上。可是会后,这位村支书就是不接受采访,因为他对于今年的种植结构调整不理解,而且这个人性格僵直,对所观种植模式颇有微词。无奈中,我只好定定神,然后撇开采访一事,和他聊起去年的收成,又以晚辈的姿态,向他咨询怎样安排种植才能让农民感兴趣。这样一来,他的抵触情绪消除了,很自信地给我讲起了今年的种植计划和安排,我顺势发挥记者循循善诱的特常,示意摄像开机,很圆满地得到了我想要的采访内容。由此可见,找到一种“媒介”或对方的兴趣点,以此拉近双方的距离,往往可以让隔阂化解,让采访在融洽的氛围中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记者在采访中要能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创造良好的采访提问气氛,才能使采访获得成功,为下一步的新闻写作收集到丰富的素材,从而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我们知道,公益性的新闻报道承担着传播公益的社会责任,这方面的报道内容更需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点慈善公益类新闻报道一点体会。
现在,公益传播作为一个热点,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我们媒体人也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公益传播方面具有导向作用。现在,很多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都纷纷推出了不同形式的公益类新闻行动,而且所报道的角度从过去的旁观者变成了现在的新闻主导者,并且以此延伸创设了大量的公益性节目。不少媒体开始正视自己的公众形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媒体精神,让媒体树立该有的媒体责任意识。做新闻的都知道,新闻类节目想要长远发展,就需要具体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就应该是公益性节目,节目的终极目标应该转变方向,改为公益性上的追求,而不应该只是临时博取观众的关注。这样的节目才能够更加充实,并具有独特的意义,才能够长远发展。相对于其他报道来说,公益性报道总是能引起广大人民的关注与支持。例如,今年6月份,我们在节目中报道了绥化市应急救援队为老人免费发放身份黄手环,避免老人外出找不到家的情况,象这样敬老爱老的问题总能引起给人们的关注,后来救援队的队员也和节目组反馈,有人看到新闻后和他们联系,也想爱心捐赠一些这样的黄手环,说起这手环还不是太昂贵,就是一个塑料橡胶的表带上面有一个密封防水的空间,里面可以放一个写着家庭住址的字条,虽然简单但真的可以帮到 一些老人。象这样的公益活动的报道,只要真实,一定能引起社会的反响,同时也能使广大未能参与此次活动的人们也开始关注相应的社会问题。
那在设置、制作公益性新闻节目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应该注意处理好节目中的知识性问题:在常规观念中,节目主要目的是以新闻知识为看点,可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观众感到好奇的话题和让观众从中得到启发这两层含义是不同的。新闻节目的设计应该以观众的好奇心以及自身的情感同感,让人们能够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这就是常说的节目的知识性,所以,在进行节目设置时,应该注意有机地将知识性与节目的新闻点结合起来。就是常说的采取合理的方法,正确地处理知识性与新闻点之间的关系。
在节目的安排上,电视传媒的引导功能要和观众的接受目的要保持一致,所以,不可能是单纯的新闻报道节目,需要结合励志的功能。例如:通过公益性报道使人更加积极、主动、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从而能够自主地缓解不良情绪。通常情况下,励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确定一个积极的目标来展开,通过比较,突出节目中的励志精神。不光是专题类的公益节目,现在就是很多娱乐节目都会安排公益性活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人们的公益意识,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对于公益性节目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以公益性为目的,通过策划真人真事来让人们感同身受,从而对观众成正确的引导。通常情况下,在节目策划中会采用“小题大做”的方式把平时不起眼的看点放大成大事来做,以制造观众与节目的情感共鸣效果。有时节目中为了 制造看点,常常使用指东打西的方式,从而当人们反应过来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有可能是惊喜,也有可能是惊讶,从而让观众从节目中感受到公益精神。当然在进行公益性节目制作时,更应该注意观众的情感走向,要注意适度,不然有可能将公益性导向弄反,从而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可以容忍节目犯一些低级错误,但是,绝对不会允许节目的虚伪与不友好的情况发生,所以,节目在进行公益性设置时,要注重处理好真诚和开玩笑的分寸。
公益性报道大多都以讲述的方法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去掉“形式化”,多点“故事化”,那如何让采访对象信任你,将自己的故事倾盘而出,这就需要采访动记者要注意转变自己角色。
咱们平时去采访的时候拿着镜头对着别人的时候一个感觉,反过来镜头对着自己的时候,那就另一个感受了,可以说咱们记者在采访现场的时候多少都会自带点气场,但是在进行公益性采访时,要尽力把姿态放低,以平等的身份去尊重当事人,多以一个“志愿者”或者听众的角度去开导当事人,在开导与安慰中让对方对你产生信赖。尤其是若当事人是女性和乡村孩子,这一点就尤为重要。在这点上,我们平时看电视里,很多著名的主持人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可以回忆一下,象撒贝宁、汪涵都在一些节目的现场采访中用半跪的方式去采访当事人的孩子或是坐在椅子上的老人或是轮椅上的残疾人,这不是做秀,就是一种尊重。
那在采访的话题,我们也应该多从细节入手
让采访对象“无话不谈”首先要引起对方的共鸣,话题的引入可 以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和细节入手。一封信一张照片都可以成为引发当事人情感涌动的开关。采访氛围营造适宜,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达到情感共鸣,这个时候的采访出来的效果是最好的。例如,采访抗战老兵,一枚勋章就可以引起一个话题;再如,采访一个孤儿,他最喜欢的歌可能就是采访的切入口。
在我们的新闻中,一些和情感、内心思想有关联的报道内容,多少都会有点煽情的成份,煽好了催人泪下,煽不好,就会恶心做作,公益类报道的目的是引发观众的共鸣,伸出援助之手,来帮人解决难题,适当的眼泪是情感波动的催化剂。但让当事人落泪不能一味简单粗暴,用“撒盐”的方式来刺激伤口,达到流泪目的,而应层层递进,让采访对象的情绪慢慢回到难过的瞬间。煽情也要有尺度,如果采访对象从头哭到尾则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外溢,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带来负面效果。
那在公益事件、公益活动类报道采访中我们也要注重“生动性” 公益事件、公益活动,尤其是公益活动采访应多为“动态式”,应避免采访时一动不动。公益事件、公益活动随着事件进展、活动进展,采访的场景应是多变的,那么采访也可以采用移动式采访,可以“边走边聊”,通过由动到静的采访过渡,来带动整个采访的节奏。17年春季我们采访过一些绿色出行,千人键步走的活动,就是用的这种行进式的采访,那么在采访中适当加入“动态采访”,陪着采访对象走一段路,一路走一路采访,将增加稿件的可视性,突出稿件的主题特点。将观众带入活动氛围。在公益性采访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就是采访对象的隐私性。
公益性报道的采访对象多为“未成年人”“残疾人”“敏感人士”,如自闭症儿童、身患重病、怪病的未成年人等。在进行这类采访的时候,要注意为采访对象保密信息,如画面打马赛克、名字用化名等。不然极容易在社会上发酵,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还有就是辨别公益采访的“陷阱”
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公益”来谋名谋利的个人和事件也不少。虽然我们的公益性采访都是带着善意进行的,但是防备的心也应保留,如目前很多公益组织层出不穷,有些公益组织没有经过民政注册,没有主管单位,而是打着道德牌设骗局,诱骗观众的爱心和金钱。我们最常看到的就是那种骗捐行为,说谁谁得啥病了,再整几张在病床上的照片或是录个视频再加上个假病历,再编造点故事细节,这都是常见的公益采访陷阱,因此采访前要注意核实采访对象信息,这是采访前应做的基本功课。采访中对于前后逻辑、故事细节的反复确定也是辨别信息真假的方法之一。另外,采访中要多询问,除了采访对象外,也要多对周围的人物进行侧面采访,一来可以丰富人物形象,二来可以侧面核实采访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想让新闻类公益性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密切联系,就必须得让节目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就要从节目的公益性出发。这也是公益性节目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节目栏目作为公益的载体,从实际出发,从表达公众利益出发,以谋求社会利益为出发点,更好地推动和鼓励人们参与 到公益行动中,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在慈善公益活动当中的新闻报道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在实际的慈善公益活动报道当中,由于大部分的新闻媒体选用的报道形式较为单一,而且不能够从本质上对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客观公正的报道。所以、不能够很好地传达慈善公益活动的意义,进而使得民众对于慈善公益活动无动于衷,很多媒体往往都是对富人或者名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报道。而对于普通民众的慈善公益活动并不重视。有时也没有对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公开、对于募捐资金的走向也没有进行详细的报道,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慈善公益活动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使得大部分的民众不愿意支持慈善公益活动,甚至民众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媒体在对个人或行企业的慈善行为进行报道时,往往都是对慈善行为作出质疑,大多数报道以批评为主,某些报道还带有恶意攻击的意味以及小市民的狭隘心态。这样的报道将会引来社会舆论,从而使得民众对慈善公益活动产生错误的认识。另外、过度注重娱乐化和形式化的新闻媒体报道丧失了慈善活动报道的深度。甚至会给人作秀的嫌疑,从而使得部分民众对慈善公益活动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新闻媒体报道。就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公益活动宜传报道的目的。
新闻媒体应根据社会各界不同人士的需求来展开慈善公益活动的报道,从而有效地增加慈善公益活动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进行慈善活动的宣传时,也需要加强慈善文化的直传,要不断地 以文化内涵感染众人,从而有效地传播慈善文化,促进慈善公益活动更好地开展,通过加强慈善公益活动的传播。能够很好地在社会当中直传慈善文化。同时还能全面地培养公民的慧善意识和慈善精神,进而构建较为良好的慈件公益活动环境。同时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慈善意识,在慈善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部分的民众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有钱人才能参加慈善公益活动,普通的民众参不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并没有任何影响,这种观念不仅会影响慈善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会对公民人格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新闻媒体必须从公民的情感方面入手进行宣传,在充分了解慈善活动的意义和内涵之后,对一些小型的慈善公益活动进行宣传。这种公民力所能及的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公民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不断壮大慈善公益活动的队伍。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了解慈善活动的真谛。从而全力支持慈善公益活动。
A、长处
a、问题问得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
b、被采访者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
c、记者比较容易处理:对于不太了解的采访对象,可以“投石问路”,并且赢得一定的思考时间
B、短处
a、问题流于一般化,被采访者容易泛泛而谈或者不知如何回答
b、问题焦点不集中,被采访者不容易说出心里话
2)封闭式提问:有特定指向的提问。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被采访者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
A、长处
a、问题问得明确,容易得到被采访者的具体回答和有价值的材料
b、问题焦点集中,被采访者容易说出心里话,采访容易深入
B、短处
a、提问的度比较难于把握,很容易影响到谈话的气氛
b、提问的面比较容易疏漏,很容易影响对情况的全面了解
一般说来,开放式提问大多用在提问的开头,中间话题的转换,或者用来搜索情况、调节谈话气氛等;封闭式提问大多用在提问要从某一点突破,深入了解某些情况、某个问题,或者是“步步紧逼”的追问,或者核实某个材料等。但是,整个采访仍然要以封闭式提问为主。封闭式提问的技巧就在于要不断细化问题(需要“再现”/“展开”部分)内涵。
2、方法
新闻写作:指记者把采访中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通过写作制定一定体裁的新闻作品的全过程。关系:1.先有采访,后有写作。2.采访质量决定写作质量。
3.对于写作的构思也影响到采访的进行。“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
1.故事是什么? 2.故事如何讲述? 一. 新闻与文学创作:
区别:文学创作:含蓄 主观
新闻写作:直白,客观
1、新闻写作是信息,文学创作是艺术。
2、在写作过程中,新闻重采访,文学重写作。
3、新闻写作在进入写作之前必须完成采访,是对采访的来的事实理性选择和真实再现。
4、文学创造则要求调动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写作。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二. 1.新闻写作的重要性。
新闻写作诗新闻研究的一个重要落脚点。
新闻学板块:新闻业务(采写编评),新闻理论,新闻史 2.新闻写作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1)。新闻写作决定信息是否传出去。发现——开发——采集——制作——传播(2)。新闻写作直接影响信息的传播效果
第一章 新闻本源与叙事寓意
一、新闻本源与新闻根据
1、新闻本源:事实是构成新闻的根本因素。
(1)事实是新闻的本源(2)事实胜于雄辩(3)事实最符合受众的需要
2、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失实(假新闻):
(1)体制性失实:指某种价值观或意识形态影响新闻报道。如:“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出现大量失实报道。
(2)经济性失实: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产生了强烈作用时造成的新闻失实。
2.新闻根据:
(1)新闻报道必须以事实为根据。(2)新闻报道必须新鲜。
A.内容要新。B.提高采写效率“抢新闻”
C.丰富报道手段,形势,“分段报道”广播,电视,网络尤其如此。D.写作中要有明确的时间概念,表明时间“新”。(3)新闻报道要素要完备。
新闻六要素: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 标识性要素:何人,何时,何地。(缺一不可,硬性)
实质性要素:何事,何因,如何。(记者可以表达不同的倾向性和观点)(4)要适当的交代新闻来源。
二.新闻事实与叙事寓意
(“人肉搜索”最初来自猫扑论坛)1.人肉搜索的功能:A核实事件的真实性 B.寻人
C 娱乐或恶搞 D.道德批判。
2.出现的原因:A私人领域公共化。B监督渠道缺少的唯一选择。
C中国社会经历了国家对社会和个人的全面干预到价值失范和现代性危机的转变。D.后现代的娱乐方式。
3.如何看待和应对网络“人肉搜索”。
A.要有理性自律。B.法治精神。C.公民意识。
媒体审判:媒体因为具有很大的传播影响力,其对案件的预测性报道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其一,影响舆论,并通过舆论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案。
其二,就是媒体的不实、不公正报道在法院判决之前和判决之外,直接给案件当事人造成不良的社会评价,或者伤害他们的隐私权 新闻写作中的媒体审判 例:2004马加爵案 责问:客观与平衡 求因:从个体到普遍。
第二章 新闻报道体裁
一、我国新闻报道体裁的分类:
1、按报道分工范围划分:经济新闻,体育新闻,会议新闻,社会新闻,军事新闻等
2、按报道内容划分:动态新闻,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具备六要素
综合新闻,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多侧面归纳综合报道
3、按篇幅长短划分:一句话新闻,简讯,快讯,短消息、长消息等。
媒体审判:指媒体对司法机关正在办理但尚未定论的民事或刑事等案件的事实和性质,抢先作出大量的带倾向性观点的大量报道
社区报纸:准确提供读者所需的信息。构成社区的三个硬件:银行、教堂、报纸。
二、西方的体裁的分类 1.按传播工具划分:报纸新闻,杂志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有线电视新闻,通讯社新闻。
世界上四大通讯社:AP 1982年 美联社
REUTERS 1850年 路透社(英)AFP 1844年 法新社(前身哈瓦斯社)UPI 1907年 合纵国际社(私人)新华社 1931年红色中华通讯社 1937年更名 2.按新闻事实发生的地域范围划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社区报纸。(银行,教堂和报纸是构成社区的基本硬件)
3.按报道内容分:暴力与犯罪新闻,娱乐新闻,天气新闻,讣告等等。
讣告新闻:是对去世者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报道对象可以使达官贵人也可以是平民。在国外,普通小人物的报道占了大部分。
4.按事件的性质的划分:硬新闻,软新闻。
硬新闻:又称“纯消息报道”。指体裁比较严肃的,具有一定时新性的客观事实报道。(有很强的政治性,或者科技性的经济的、军事的、内容比较重大的新闻,表达方式庄重,写法也较为标准,相对变化不多。)如:新闻联播。
软新闻:指人情味味浓,写作手法轻松活拨的社会新闻,在题材上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表现形式上比较活拨,轻松,灵活,多变等。如:《晚间新闻》。
三、从新闻的六要素入手:划分为三大类,每一个实质性要数都可能构成一个报道中心。1.何事:消息(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a.动态消息.内容集中单一,一事一报。
b.综合消息.对同类事物或一事物的多侧面的归纳综合报道
2.何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述评报道)3.如何:通讯(详细的展示过程)
第三章 消息
一.消息的基本结构:新闻标题,消息头,新闻导语,新闻躯干,新闻背景,新闻结尾,署名。第一节 消息头
一 定义: 一般的新闻在最开头都可以看到用黑体字标示的就是消息头。
如:“本报讯”或新华社北京电,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讯头:本报讯 本报记者某某
电头: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新闻发布单位+新闻发布地点+新闻发布时间)
(如果是报纸,不管是何家报刊都统一采用“本报讯”)二 为什么有些用“电”有些用“讯”呢?
在报纸新闻中,记者向自己所在的媒体发回稿件,无论是否在出版地,可统用讯头。但在外地用电子手段发稿,也可用电头。通讯社新闻统用电头
三.为什么要有消息头?
1.是消息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是一种文体标识)。2.它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知识产权,本报所有)。
本报专电:证明此消息本报版权所有,其他媒体不得抄袭。3.表明消息的来源,以利于读者判断。
4.与新闻发布单位的声誉紧密的联系起来,便其谨慎对待。四. 为什么要加”据”。
报社对于通讯社的电讯稿无权增补修改,但可以删节。经过删节的消息,必须在消息中标明:据新华社长沙10月13日电。
第二节
新闻导语
1.导语是新闻中消息这种体裁所特有的。2.导语处于文章中的开头部分。
(一般的消息导语就是第一段,也有俩个自然段构成的导语,称之为“复合导语”。虚写+实写)3.与文章的开头不同,它是新闻事件或问题的结果,提要或高潮。
二、导语的演变
导语作为消息文体的特殊术语,是在消息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1.第一代导语
产生过程:1844年,美国,电磁电报
1851年,美联社的前身最先采用电报技术(此前是采用书信)1865年,导语作为正式发端
1880年,开始普遍使用
五要素概念的提出:指出导语要素要将五要素纳入其中。第一代导语,又称“全型导语”,因导入冗长又称“晒衣绳导语”。2.第二代导语
产生过程:(1)广播出现对报纸而言是个大的挑战。
读者的要求短时间内更多的消息。
(2)1954年《纽约时报》提出不要把五要素全纳入要挑选最重要最能激起人兴趣的要素。
第二代导语又称“部分要素式导语”“倒金字塔式导语”。(第二代导语是今天新闻写作的主流)。
3.第三代导语就是没有特点,五花八门,多样化,能起到活跃化的作用。
三、导语的任务
开门见山,尽快的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消息中的消息,快报中的快报)灾难性的新闻,灾情一定要上导语,新闻报道尽量用权威机构或人的括语。1.2.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为全篇定音
导语决定消息的基调,消息的主体部分要按这个基调展开叙述。
四、导语的大致类型
依据选取事实,反应事实的主要特点,导语基本可以归为四大类: 1.概述型导语:以概括的,直接的方式写作的导语。
优点:事实信息最为简洁明了,便于被大众接受。广播电视大多采用此类写好概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增强提炼与概括的能力,提炼新闻事实,忽略背景。(2)。用具体而非抽象的事实概述。2.描述型导语
与概述型相比,它的特点是:
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描述型导语要求记者:
(1)采访中要扑捉有形的画面即使未在现场,采访也应当做到“立体化”,让采访对象间接地为你提供一些情景。
(2)描写的画面必须与事件有内在联系,有助于揭示主题,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不能为了
描写而描写)。3.评述型导语。
夹叙夹议,有述有评。找相关的,权威的,与记者观点相同额知名人士的观点进行评论。
a.运用直接引语突出新闻事实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内容。b.运用直接引语变换新闻视点,烘托气氛,呈现立体情景。c.间接引语,把别人的话略加整理引出。4.橱窗式导语(一般都是复合型导语)是由典型事例构成的导语
特点:它不是靠议论或描写,而是靠讲故事吸引读者。如何标明导语中的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分为:具体确切的消息来源
含蓄不露的消息来源
一对不愿透露姓名或单位名称的新闻提供者予以保密。二因为不少提供消息的人士并非十分重要。
四、导语的修辞技巧
设问:导语以提问的方式开头,主体部分围绕导语提出的问题展开叙述。拟人:导语中无生命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其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活”起来。
借用:借用诗词典故,歌曲唱词等,为导语增色,这种写法可使得导语富 有情趣,使消息一开头就有诗情画意,从而唤起读者的联想。
对比:在导语中,对俩个极端事物进行比较,造成巨大反差,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
直呼:以第二人称“你”或“您”直呼读者,与读者对话,西方称之为“谈话体”。可以将读者拉近,造成一种亲切的交流的气氛。
排比:以结构相同或语气一致的成排的句式构成导语或导语中的一部分,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导语的气势,使导语带有节奏感。惊警:以惊醒,警戒的语句,唤起读者的注意。第三节 消息躯干
一、新闻躯干要达到两点:
1.解释和深化导语,展开导语,使导语中高度概括的事实具体。
2.对导语事实加以补充(补充导语,令主体更丰满)补足导语中没有出现的新闻要素,提供其他事实以及与事实有关的文化背景。
第四节 新闻背景 一.什么是新闻背景?
狭义的新闻背景指报道中与新闻事实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情况,社会环境等等。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1.对于受众的意义:帮助受众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东西
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事实意义的理解,认识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
2.对作者的意义:帮助作者表达他的立场,观点,思想倾向,是作者巧借事实说话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 新闻背景的种类。
1说明性背景材料 2注释性背景材料
3.对比性背景材料。(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对比)
4.提示性背景材料。(一个背景材料与令一个背景材料的对比)
第五节
消息结尾
消息结尾加上一定的新闻背景,可以增添消息的人情味和深度
第六节
消息标题
徐宝璜《新闻学》1.便于阅读。2.引人注意 一 消息标题的分类
1.从结构上分:单一型标题和复合型标题
1)单一型标题:即指有一种主标题形式的标题,多数为一行标题,也有少数两行标题,仅主标题就能独立承担标题任务。
2)复合型标题:由两行或三行构成,包含主标题和辅助标题。各部分名称及作用:主题(字号最大)
辅题(包含引题和副题。补充主题,加强气氛)
引题:又称肩题,眉题,上铺题,位于主标题之前,起引出主题的作用。
副题:又称子题,下铺题,位于主题后面,是“后勤部队”。起注释,补充,印证主题的作用。复合标题三种结构方式:a.引题+主题b.主题+辅题
c.引题+主题+辅题
2.从表意程度划分:
1)实标题:指表意实在,具体的标题。
特点:具体标明新闻事实。2)虚标题:即虚化,抽象的标题。
特点:烘托气氛,揭示新闻本质,阐明新闻意义等等。二. 标题制作的基本要求
1.单一型标题都是实标题。
2.复合型标题中一定有一条是实标题。3.题文相符:
a.标题表现的新闻内容要清楚明白。
b.标题中所概括的新闻事实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完全一致。c.标题的论断在新闻中要有充分的依据,不能任意的拔高夸大。4.生动形象。例:标题: 美“立歼”对手 伊“拉克”敌军
第七节 消息的结构形式 一 结构分类
1、倒金字塔型:每个段落都独立成段(方便删节),按照重要性递减排列。
2、时间顺序式:编年体结构
3、并列结构:概述型导语+消息驱干
4、悬念式结构
二 事件性消息和非事件性消息
事件性消息 非事件性消息 时间上:突发性 渐进的
六要素:何人、何地、何时(都不能少)时间地点不具特别意义 内容上:展示一个点,以具体的题材报道 全面的展示事件
三 精确新闻
定义:新闻机构采用民意调查,内容分析以及实地试验等社会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来报道新闻,使新闻的内容能更精确的反应和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新闻报道技巧融为一体的新闻报道方法称为精确新闻报道。
四 《华尔街日报》体新闻
定义:报道新闻时,开头往往讲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人物的故事,以此再引出所有报道的新闻,进而升华主题,使文章由枯燥、抽象变得引人注目,提高人情味和传播效果。双通道传播:理性传播+情感传播
第四章 通讯
一、什么是通讯?
1.定义: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记录深入而又生动形象的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
闻体裁。2.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消息:篇幅较短,时效性很强,有消息头、导语等标识,简略单纯,通讯:篇幅较短,时效性较强,无文体标识,内容详细丰富,创造性强
二 通讯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
三 通讯的类型
1.人物通讯:以人物为中心,反映时代的特点、社会的风貌。
以景写人,注意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矛盾冲突中写人,借他人之口刻画人物
2.事件通讯:以事件为中心
3.工作通讯:报道工作中的成就,成功的经验,揭示讨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材的指导性强,理性认识寓于新闻事实。
4.风貌通讯:又叫概貌通讯,抓住特点写出特色。
新闻特写: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表现了的片段进行描写。(是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的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要求:现场感、局部化、可视性
会议新闻 :写作时应抓最有新闻信息的事实加以报道,不计较会议程序和规模问题 多媒体报道
信息形态的种类:视觉类媒体 听觉类媒体 触觉类媒体 多媒体信息必须围绕单一的主题 深度报道
一 什么是深度报道
定义:题材重大,报道面宽广,信息全面组合,深刻透视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富有理性思辨的一种报道方式
《一个自由而负责人的新闻界》
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可以表象真正意义的脉络。二 起源
前身:解释性新闻 美国20世纪30年代 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
要求:What Why background 西方新闻界的三次写作革命
第一次,18世纪中期
从英国的抒情散文体束缚住解放出来形成
顺序记事新闻写作文体
第二次,19世纪中期 讲究导语写作,以倒金字塔结构为框架的报道 第三次,现在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的写作 1.开头
经常采用“聚焦式“结构(写报道有关的个案最为典型的人 或事件的白描,提供个案场景,引起兴趣
2.过渡主题
在个案与社会问题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再点出主旨使报道由个案转到大问题考察分析上去。
3.发展主题
对大问题进行分析报道,所层面透视主题,使之全方位展现
4.意味深长的结尾
1 语言艺术
新闻能沟通大众、连接社会,靠的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与社会发生的交往,这种采访过程中的交往主要是记者和被采访者通过语言交流来实现的。因此,语言的技巧和风格直接决定采访的进程,语言交流的效果直接影响采访的结果。
要采制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仅要有一定的素材资料,还要向相关部门、行业及关联人员了解信息,获取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和准确掌握的新闻事实与素材。可以说,在日常采访中,大部分的信息来自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语言交流,因此,在采访中要注重语言规范等基本要求。
1.1 恰当得体因宜适变:
恰当得体的语言是记者接近采访对象的第一招。采访对象上至国家领导和政坛领袖,下至乡野村夫和都市小贩,他们的个性特征、受教育程度、生活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信仰千差万别,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语言,给对方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
1.2 自然简练、松弛有度:
取得采访对象的接纳后,记者要快速进入采访状态,运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要采访的目的,让对方快速明白采访的主题。随着采访的深入,有的问题受访对象可能会极力掩饰,有的问题如果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观点产生冲突时,需要记者控制采访的节奏,适当地改变语速、语气及词语的表达方式。
1.3 有礼有力、情理交融:
采访并不是一个自愿平等的交流活动,而是被采访对象在采访者的启发、请求和引导下被动接受采访的过程,二者是主动和被动、问与答的关系。因此,在采访中,语言表达要尊敬谦和、平等友善。
此外,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谈话交流,多是通过提问和问答的方式进行的。那么,怎么起好话头,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就成为新闻记者口头采访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检验记者逻辑思维、判断事物、应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尺子,要达到良好的提问效果,就要讲究提问技巧。
1.4 选时机、问对人:
记者提问时,要把握好问话的时机。时机在这里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要选准时间;二是要问对人,问该问的人,问可问的人。
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就是要权衡问话的时机,因为时机关系到活动气氛、参与者情绪等,所以选准在不同时机提问收到的效果会不一样。记者提问的对象应是对所要采访事件有所了解、具有发言权的人,即找知情人。如果回答者本人对所问事件不了解,也就难以给出确切的问答,无法保证回答者语言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客观性。
1.5 抓关键、问具体:
记者的提问,要围绕访问目标抓住问题关键所在,避免开“无轨电车”。所谓关键,在于记者采访前应明白采访的目标,想通过采访搜集到什么样的材料,弄清采访的主题。
1.6 用心思、讲策略:
提问题要花费心思,讲究策略。因人而问,即采访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提问。对善谈的人,可“单刀直入”,对于不习惯谈话的人则需要启发诱导。
2 观察艺术
新闻观察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记者采访活动工作的重要方法。优秀的新闻报道总是离不开观察活动。而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对现场环境、采访对象进行仔细地观察,尽力捕捉一切非语言信息。采访对象不经意间流露的一切恰恰是最自然、最真实、最有潜在价值的信息。在新闻观察活动中,记者应根据观察的具体环境和对象的特点,选择有效的观察方式和技巧。新闻观察的形式有三种:参与式观察、旁观式观察、暗访式观察。
3 资料积累
戏剧界有句行话“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形象地说明了平素学习与练功的重要性。在新闻事件中,常常遇到的突发性采访,时间紧、任务急,就要求记者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时时注意信息和资料的积累,以便临时出击时也能做到胸有成竹、临阵不慌。
4 心理调节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也常会出现采访遭拒、记者被打骂的暴力事件。当然,还有一些“无可奉告”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拒绝采访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采访过程中被采访者的心理活动有关。因此,要善于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努力寻找和创造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接触点,创造与采访对象之间心理和相融的环境和气氛。
5 结语
因人因事因境的不同,新闻的采访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但重技巧不重实际,也是枉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这就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胜任这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事业。
参考文献
[1]焦垣生,杨琳.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叶旋.电视新闻采访中的提问技巧[J].新闻传播,2009(7).
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问题:
1.对于被采访的对象、内容了解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无从设问。
2.对象婉拒或谢绝采访,或是有难言之隐,认为采访者的报道,会对他产生不利影响。
3.对媒体报道有反感情绪,对采访对者不信任。
4.不愿抛头露面,怕接受采访后,遭到孤立或打击。
凡此种种,对于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来说,都可以运用采访的技巧使之化解。笔者曾在暑假期间与本省各大媒体一线记者多次接触,意在对他们的经验技巧加以总结,在此活动过程中,收益颇多,愿与初临采访一线的朋友们分享。
做足功课
采访前尽可能多地了解被采访对象的有关信息,在掌握信息的基础上思考研究对话方式和采访话题,预测采访中可能遇到的难点并准备好应对措施,这是新闻记者的必要功课。鲁迅先生说过:“急不择言的病源,不在没有想的功夫,而在有功夫的時候没有想。”不少初上岗位的新闻记者往往是接到采访任务,带上设备就走了,而见到采访对象,则无从谈起,导致在采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甚至出现尴尬的局面。特别是电视新闻的出镜记者,由于功课准备不足,心理压力很大,会在镜头前显得很局促,影响新闻的播出效果。
做足功课一般包括几个方面:
1.了解对象信息。包括新闻事件中可以在采访前了解到的新闻要素和主要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事件发生的背景等等,其中一项重要功课就是国家法令、当前新闻纪律对该类事件报道的有关规定。对于来不及准备功课的突发性新闻报道,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事件的进度,被采访人的现状等等。
2.确定对话方式。采访者事前要根据事件或被采访人的情况,确定是随机采访还是深度挖掘,根据需要选择交谈或询问方式。
3.设定话题。采访者在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最好预先能设计出几套话题,以备不时之需。这样便可做到胸有成竹,根据自己的需要掌控采访现场或过程。
正面引导
对于采访对象不愿配合的问题,要首先摸清其心理,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设法“攻心”,争取他们的合作和信任。许多人婉拒采访,都是心里存有“疙瘩”,记者首先要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帮助采访对象解开心结,从而实现进一步的沟通交流。还有的采访对象不愿将自己的情况公开报道,以免“自我吹嘘”之嫌,这时记者就要说明自己采访的原因,公开报道的作用和意图,引导采访对象实事求是地介绍情况,配合完成采访。
采用正面引导方式可以运用以下几个小技巧:
1.发现被采访者的长处并说出来。这种技巧不能简单理解为说好话,因为好话说的不当,对方的戒备心理就会更强,而是要发挥记者善于观察的本事,真正发现其长处,很真诚地表达出来。这样被采访者才能增强自信,以平等的姿态与采访者进行交流。
2.真诚解释报道目的。在遇到不予配合的采访对象时,新闻记者要说出采访的目的,用真诚打动采访对象,让其不自觉地开始配合采访。
3.及时鼓励。在采访中发现采访对象的观点明晰、立意新颖,要及时予以赞赏,进而引导他们围绕新闻报道的中心内容展开论述。
触及要害
对于那种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打破采访对象的思想禁锢,激发采访对象接受采访。美国一知名记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记者掌握了一点被采访者不打算让记者知道的情况,那么这个记者就走运了。在采访中,记者巧妙地把这个情况抛出去,那就足以使被采访者停止盛气凌人或者捏造事实。”这句话充分说明,记者要注意研究自己的采访对象,特别是那种可能不会与自己很好“合作”的对象,既要明确需要采访的内容,又得掌握采访对象的“弱点”,必要时“施以小计”,以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触及要害的方式实际上是对被采访者心理的一种掌控,其中的技巧性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种:
1.激将法。对那些总想占据强势地位的被采访者,就故意让其觉得你总认为他对新闻事件的内容不甚了解的话语刺激他,让他在不经意间说出真实情况。
2.“哪壶不开偏提哪壶”。找准被采访者谈话中的漏洞,并指出来,这样对方会迫不及待地作出解释,而记者采访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咬住不放”。西方一位有经验的记者曾说:“对于一个大忙人,最好不要说你想采访他,只说想和他见见面。”现在,有的记者一碰上采访对象忙,表示没有时间接受采访,就打“退堂鼓”放弃采访,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而是要掌握采访对象的作息时间和工作规律,选择恰当的时机。越是这样,往往越是能够获得有价值的新闻。
4.“迂回包抄”。有的先进人物,绝不谈自己的成绩,新闻记者就可以先从采访对象的周围和侧面向他的同事、战友、朋友、家属进行了解,从而掌握大量生动的、有说服力的材料。
新闻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应增强防范意识,特别是进行批评性采访报道,不可避免要触犯采访对象及相关利害人的利益,因此在进行报道时也一定要注意自我保护。总之,在采访实践中,把握采访对象的心理规律,针对不同的心理,运用不同的技巧,以接近采访对象,打开采访局面,是采访成功的必由之路。
|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编校:宋娟娟
马航MH370离奇坠南印度洋真相须查清
北京时间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在南印度洋坠机。马航同一天告知该航班乘客的家属,飞机上没有生还者。马来西亚方面是在澳大利亚、中国先后在南印度洋发现疑似飞机残片的情况下,做出上述宣布的。
这一悲痛消息令人难以接受。目前中国科考船“雪龙”号已在前往疑似出事海域的路上。马航MH370失联牵动全球密集关注十几天,在得知该客机中途折返后,人们曾燃起客机并未坠海、而是被劫持的一线希望。环球时报的社评指出:“事情显然并未到此结束。客机为什么飞向没有着陆点的南印度洋,在那架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些关键性问题至今没得到回答。而这一切是必须完全搞清楚的,为了告慰那些逝去的无辜者和他们的家属,也为了今后进出马来西亚乘客的安全”。马政府自从MH370失联后,所发布的信息往往否定、否定在否定,要不然就是相互矛盾、吞吞吐吐。此次马国总理发布的飞机落入印度洋的结论,给人的感觉明显是缺少证据。本应飞往中国的客机莫名其妙掉头飞向南太平洋,而且几乎明摆着飞到那里去坠毁,这超出人们对空难的全部了解和想象。这上面有154名中国人,我们有权力要求马来西亚政府还原事情发生的真相,并将它们全盘公布于大众。这起空难是机上人员造成的,还是有外力的参与造成,我们需要知道。希望马来西亚政府克服“国家安全”或政治等其他顾虑,不隐瞒任何相关信息。当前没有什么事情比围绕MH370空难的重重疑团更能损害马来西亚的信誉。马方应组织力量尽早确定飞机的准确坠毁位置,并打捞飞机残骸,找到黑匣子,确认飞机失事的原因,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失事客机上的中国人属最多,但是在调查展开以后,中国社会已少有人朝事故是针对中国的阴谋方向联想。我们国家一直将马来西亚看成友好国家,我们现在要求得到真相,这一点也不过分。这是我们失去154名同胞情况下的基本权利和应得到的尊重。同时,希望我国政府以及有突出情报能力的国家一起协助、督促马来西亚方面整理信息,将事件的善后工作最大限度的透明化。这是一起罕见并且离奇的空难,但它决不该作为一个谜团走进世界空难史,它应该变成清晰的事故原因和历史教训被载入史册。
媒介定位与报纸设计
第一节 媒介定位
一、媒介定位的含义
“定位”的由来:定位就是为产品在潜在顾客的大脑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1969年,由艾尔·里斯和杰克·屈劳特提出。)媒介定位,就是媒介如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抢占媒介市场,形成媒介风格的一种策略
一、媒介定位要解决两个问题
1、媒介的服务对象是谁?受众定位
2、媒介为服务对象做什么?功能定位
3、媒介定位的客观依据:报纸行业的发展状况、读者、媒介制度和政策环境
4、广告市场
二、受众定位
1、大众传媒受众的变化趋势 大 众
到
小 众(分 众)
广 播
到
窄播
在传媒市场发育很低,媒介数量很少的时候,报纸的受众定位是可以很模糊的。随着媒体市场的发展,媒体数量的空前增多,媒介市场细分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以模糊的受众定位要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中很难想像的。想以所有的人为读者,最终可能是失去所有的读者。
2、受众定位的内容
分析目标市场中读者状况,确定目标读者,把读者的主要特征描述出来。
读者规模、人口特征(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消费能力、家庭状况等)阅读习惯及生活方式(读报时间、读报程度、阅读偏好、对广告的关注度和态度、生活追求)
3、受众定位注意之处:
一方面切忌贪大求全。另一方面要考虑读者的商业价值。从商业角度看,最成功的媒体可能不是发行量最大的媒体而是以强势读者为主体的报纸。
三、功能定位
1、功能定位的含义:
指的是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所要发挥的功用,是为满足受众需求和实现传播目的而对媒介产品进行决策。
2、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
传播信息、宣传思想、舆论监督、传授知识、提供娱乐、刊播广告
第二节 报纸设计
一、报纸的特点与结构
1报纸的特点 出版的周期性——时效特点
纸质印刷——容量特点
以文字语言为主——信息特点
采用视觉性非语言符号——形象特点 人工进行发行——传播范围有限性特点
二、报纸的编辑方针
编辑方针——根据办报方针对报纸编辑工作作出的决策,它规定了报纸的读者对象、传播内容、报纸水准与风格特色,是报纸编辑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
1.、编辑方针内容之一——确定目标读者的总体范围
找出读者群中的主体是哪类人、次要的读者是那类人、报纸的读者对象
2、编辑方针内容之二——新闻传播的内容
报纸新闻传播内容表现为报道面的大小,包括报道对象、报道领域、报道区域
3、编辑方针内容之三——报纸的水准 思想水平、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
4、编辑方针内容之四——报纸的风格特色
报纸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版面形象等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报纸的风格特色取决于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读者对象
三、报纸设计
报纸设计——报纸编辑根据报纸的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在确定编辑方针的前提下,对报纸的规模、结构和形象进行整体设计
1、报纸发展条件决定报纸的设计 报纸发展条件分析
外部环境因素:读者、控制者、广告客户、传通中介、竞争者
内部条件因素:“硬件”——资产、设备、技术条件、“软件”——人才、机制、管理能力、传播符号
2、报纸设计的内容
总体设计:版面总量:注意:总体设计要体现报纸定位;要充分考虑读者对象的阅读需求
局部设计:全部版面的分工与组合:确定各版的读者定位及编排思想;确定各版名称、报道范围和重点;确定版中各主要专栏名称、内容、篇幅、体裁、风格等。确定各版的版式特点和风格特色;确定广告在各版中的篇幅和位置及广告的类型等。
3、报纸设计的操作过程及技巧 操作过程
第一阶段——策划预备、第二阶段——方案设计、第三阶段——方案试行 第一阶段——策划预备
时间:从萌生策划意图到方案设计之前
工作:进行调研,了解报纸的生存环境,细分市场,发展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收集相关信息。
信息收集:外部信息:读者信息、控制者信息、竞争者信息、相关产业信息
内部信息:资产信息、技术信息、人才信息、管理信息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外出走访调查、读者抽样调查、召开座谈会、公开征集意见和建议、内部个别交谈、文献研究
读者调查
(一)读者调查指标 A、宏观指标 :
1、目标市场总体读者数量:
2、目标读者数量
3、期望读者数量
4、认知读者数
5、购买读者数量
6、习惯购买读者数量
7、忠诚读者数量
8、目标市场上读者的读报时间
9、读者阅读时长
10、阅读地点
11、目标市场阅读率
12、订阅率
13、阅读动机
14、内容偏好阶梯
B、读者人口学特征指标
1、读者性别构成2、平均年龄(用年龄区间可能会更好一些)
3、学历构成4、职业状况
5、收入情况
6、婚姻状况
7、家庭结构:这个指标容易遗漏,但很重要。
C、读者消费习惯指标
1、文化消费占总支出比例
2、媒介产品消费占总支出的比例
3、购买决定权状况
4、阅读来源
5、家庭消费分配情况
(二)现代常用的受众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通过统一设计的问卷来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征询意见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2、访谈:调查人员通过有计划地与被调查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以了解有关情况的一种方法。
3、田野调查,即实地观察法,是指调查者带有明确目的,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及其辅助工具,直接从社会生活的现场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三)读者调查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调查是一项科学严密的技术,因此,媒介调查最好请专业调查机构独立进行,以确保抽样的科学,尽可能降低误差。
2、调查中要给受访者给予最大的尊重。
3、访谈中要对象的选择要注意科学性
报摊调查
一、报摊调查的意义
报摊是我国目前报纸发行的主渠道,要了解一个地区的报业市场,除了对终端用户的调查外,对报摊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对于读者调查来说,对报摊这一发行中间环节的调查成本更低,更简便易行,调查的操作性更强。我们通过报摊调查,可以迅速的掌握当地报纸的市场表现及调整办报策略的方式。
二、报摊调查的目的
(一)摸清报摊这一发行环节的运行方式及特点
1、报摊主为什么进一份报纸而不进另外一份报纸?
2、报摊主的决策动机是什么?
3、什么样的发行策略最能够取得报摊主的配合?
4、什么情况之下,报摊主会主动推销一份报纸?
5、报摊主对待新进入报纸的销售态度是怎样的?
6、报摊主进行进货决策时候的心理变量有哪些?
(二)摸清一些报刊在报摊上的表现情况
三、报摊调查的常用指标:
(一)报摊主的人口学特征指标:
1、年龄;
2、性别;
3、文化程度;
4、户口所在地;
5、收入状况;
6、经营年限;
7、摊主人数;
8、从业经历;
(二)报摊营业时间
1、平时营业时间;
2、双休日营业时间;
3、摊主希望的报纸上摊时间;
(三)报摊性质
1、个体;
2、邮局报亭;
3、隶属于某媒体
(四)报摊位置及周边环境
是否是公交车站边;是否在火车站;是否在长途汽车站;居民小区;集市、文化教育单位附近
(五)上摊报纸种类
(六)具体媒体报摊表现指标
1、报纸来源:邮局、报社、报头
2、覆盖率:某报在所调查报摊中的覆盖情况
3、进货量:报摊每次进某报的数量,是零售终端销售信心和报社发行政策的综合体现。
4、实销量:该摊每天实际销售该报数量
5、理想状态增进量:指在可以完全退报、按时退报情况下报摊主愿意增加进报的数量。考察报纸潜在销售空间,反映读者对报纸的认可程度。
6、周最佳销售时间:一份报纸在每周哪天卖得最好。
7、日最佳销售时间:一份报纸在每天哪个时间段卖得最好。
8、各类报纸上摊时间
9、各类报纸的售完时间
10、该摊上卖得最好的报纸是哪些?
11、摊主认为报纸最好的促销方式是:(1)买报赠报;(2)随报赠送礼品,(3)赠送抽奖卡。
12、摊主认为可能影响报纸销售的因素
价格;内容;知名度;外观;促俏活动;版面数量;开张大小;纸张情况;印刷情况;头版版面编排情况等
13、报摊主的销售动力
第二阶段:方案设计
确定目标读者、制定编辑方针 设计报纸方案 方案优选
第三阶段:方案试行
1、慎重选择试刊的内容: 优先选择最重要的、新增设的版面进行试刊
2、慎重选择试刊的时间:不宜选择有重要活动、会议或者节假日等特殊的时间试刊
3、适当把握试刊的次数:新创办的报纸尽可能多试刊几次,改版的报纸视人力财力物力而定,一般2—4次为宜
4、广泛征求意见,修正设计方案: 试刊的报纸可适当增加印数,赠有关领导、专家、读者阅读,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
二、设计方案
内容方案要写清创办或改进一张报纸的以下方面:
1、必要性:
2、可行性:
3、操作方法:包括读者定位、基本编辑思想、版面结构安排、栏目设置等等。这其中,版面结构的设计最为重要。每一个版的定位必须明确。
设计与优选方案的操作事项
鉴别、筛选;创意、设计;协调、完善;比较、优选
第三章
新闻报道策划
第一节 新闻策划概论
一、含义与作用
1、含义:
是指编采人员对新闻业务活动进行有创意的谋划与设计,目的是更好地配置与运用新闻资源,使报道更具特色,取得更佳的社会效果
2、作用:树立品牌、提升影响力、吸引广告客户
3、展开层面:宏观层面:新闻媒介的定位与整体方针的确定、中观层面:媒介单元的设计与管理、微观层面:某一时期某一热点问题和事件的报道
二、由争议走向共识
1、认同过程
“新闻策划”被新闻媒介认同始于1993年左右;
其后,众多媒体增强了策划意识,推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报道;
同时,理论界也涌现出了大量相关论文;
到1996年“新闻策划”这一概念渐成热点,各种学术观点迭出。所有媒体无一例外,均卷入“策划”这一漩涡之中。
2、新闻策划的具体表现
(1)从中心工作报道、重大事件报道、热点新闻报道到舆论监督报道的策划直至通常情况下的策划,可谓应有尽有。
(2)反映在版式安排上,则出现了大办专版、特刊的热潮。
(3)报纸分工走向细分化,分类新闻纷纷出笼,众多报纸推出了诸如:社会新闻、体育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等专版。
(4)一些都市报更将社会新闻细分为:热线新闻、民生新闻、警方新闻、都市新闻等更专的版面。
(5)各电视台纷纷实行制片人制,各种类型与规模的策划会成为行动的先导。(6)一些知名专家、报人成为“抢手货”,成为各媒体参与策划的座上宾。(7)针对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推出的特刊在上个世纪之交更可谓是中国报业的一大亮点。
(《广州日报》、《羊城晚报》等纷纷推出多达两百版的“千禧年特刊”,开中国报界之先河。)
三、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1、所谓策划新闻,是为达到某种宣传效果或者是社会效果,而人为地策划一起可供媒体报道的事件。
2、与新闻策划的区别:
前者是对客观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有效和充分地利用;后者则全部在主观的预想和操作之中,甚至连新闻事件本身都是人为策划的产物。
四、商业侵蚀下的新闻策划
1、特点:策划性新闻往往具有特定的商业背景,它们往往是商家广告策划、公关策划的延伸。
2、危害:
混淆了商业活动和新闻活动的界线,就商界而言,纯然把新闻媒介作为造势营销的工具。就新闻媒介而言,则把报道权、发稿权当作同商界交易谋利的手段。
3、媒体的立场与态度
尽管企业和组织机构可以在法制范围内搞广告策划、公关策划,但是新闻媒介的采编人员是不该参与这类策划的。对于商界推向社会的种种活动,新闻媒介必须保持应有的清醒,独立判断其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这些年我国新闻界出现的种种丑闻,大多打着新闻策划的旗号,足以值得警惕和深思!
第二节 新闻报道策划
一、什么是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实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主要内容包括:选题决策、报道方案设计、在报道实施过程中接受反馈并修正设计方案。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类型
1、根据报道客体的发生状态划分——
可预见性策划、非可预见性策划
2、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时态划分——
周期性策划、非周期性策划
3、根据报道策划的运行方式划分——
独立型策划、非独立型策划
(1)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能够提前获知的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报道策划。如各种大型会议、活动、运动会、重大节日、纪念日等等。
注意两点:一是报道的事件往往较长,可以在策划时把报道分为几个阶段。二是做好各种准备。
(2)非可预见性的报道策划:
对无法预见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报道策划。报纸对这类报道要着重对“第二落点”进行策划、整合资源,深度挖掘素材,发表独特视角评论,在事件后续报道中下功夫,形成自己的“独家”。
(3)周期性的报道策划:
报社新闻采编部门的一种常规性的报道策划,运行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此类报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大的难点在于创新。
(4)非周期性的报道策划:
报社新闻采编部门根据报道需要临时进行的报道策划(5)独立型的报道策划:
独立运行的、与其他活动无关的新闻报道策划
(6)非独立型的报道策划:与其他策划活动(主要为公益性活动)相关联和连接的新闻报道策划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选题依据
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 读者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媒介进行报道的条件
四、新闻报道的方案设计
报道的范围与重点、报道的规模与进程、发稿计划、报道方式、报道的组织结构与流程管理
1、新闻报道的范围与重点
新闻报道范围——全部报道客体的组合,规定了报道面、报道对象。新闻报道重点——报道客体中最重要内容和思想。
2、新闻报道的规模与进程
报道规模——报道的时间、空间与人力三方面因素组合的概念 报道进程——报道全过程中对时段的分割与安排
3、发稿计划
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稿件的选题、内容、体裁、篇幅、作者、版面位置、刊出时间等。
4、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
集中式、系列式、连续式、组合式、读者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
集中式: 短期内组织大规模、多篇幅的稿件集中于一定的版面,形成较大声势,具有强烈、醒目的效果
系列式: 着重于组织报道事物各个侧面的稿件,集不同角度的报道为一体,达成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具有启迪性
连续式:紧跟事件或问题的发展变化进行追踪,连续发出报道,反映其全过程,取得及时、深入、扣人心弦的报道效果
组合式:集中一组稿件反映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同类情况,或同一主题、不同门类的情况,形成较大的报道规模
读者参与式: 吸引读者参与新闻报道活动,读者的活动与意见构成报道的主要内容之一
媒介介入式:新闻记者参与报道客体(一般是社会公益性活动),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 媒介联动式:与其他新闻媒介共同进行同一主题的报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果
5、报道的组织结构和流程管理
组织结构——根据报道的内容和进程安排组织采编力量,成立的临时性机构
原则:扁平性、人才优势互补、能够团结合作 采编流程管理——根据报道的时效需要、内容特点等安排工作流程,加强采编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原则——明确岗位责任、简化稿件流程、有效进行监督、实施奖惩措施
五、新闻报道的实施与调控
新闻报道的实施是对新闻报道方案的执行
新闻报道的调控指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信息反馈,并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修正原先的方案,确保新闻传播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接受信息反馈——报道者的信息反馈、报道对象的信息反馈、有关部门与主管单位的信息反馈、读者的信息反馈
方案的修正——修正报道思路、调整报道内容、调整报道规模、改变报道方式、调整报道力量与报道运行机制
第四章 新闻稿件的选择
一 选稿的基本知识
(一)选稿的含义
新闻稿件的选择,是媒体编辑对新闻稿件进行取舍,把不符合要求的新闻稿件剔除版面之外的行为。
(二)选稿的意义
1、体现编辑方针
保证媒体质量
2、适合版面要求 版面容量有限
3、服务广大读者
办出媒体特色
(三)稿件选择的程序
稿件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原因如下:
1、报纸无法控制新闻的发生
2、新闻稿件需要经比较择优而定
3、没有截稿前,编辑对新闻稿的选择和调整就不能终止。
1.初 选
各部门编辑执行:也是粗选,主要由各编辑部、编辑进行。是对所有稿件进行审读和分类。
2.复 选
版面主编执行:也是精选,复选是对初选入、选的稿件根据版面要求再作、一次挑选。3.定
选:总编辑执行:对存疑稿件或重大新闻的最后判定。主要由总编辑或编委审定有些还需经编委会讨论决定。
(四)选稿标准
1、新闻价值的判断
2、社会效果的分析
3、媒体特色的制约
二 选稿标准之一:新闻性
(一)我国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
(二)报纸的基本职能分析
(三)稿件新闻价值要素分析
(四)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
(一)我国媒介的主要新闻来源
1、通讯社稿件:以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为主
2、本报记者稿件
3、其他媒介: 媒介在选题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精英媒体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4、来稿
1)各地党政机关通讯员。
2)自由撰稿人。
3)专家学者。
4)读者中一些热心人。
5、网络
(二)报纸的基本职能分析
报纸传统四大职能:报道新闻、发表评论、刊登广告、提供娱乐 政党报纸及官办报纸,还有:宣传政策功能、甚至组织功能
但报纸的基本职能是报道新闻,这是其他职能得以实现的前提。
明确报纸的基本职能,对编辑掌握选择稿件的标准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可以确定两个原则
第一,报纸应把大部分版用来刊登新闻。
第二,新闻价值应成为选择稿件的首要标准。要正确处理好新闻与宣传的关系。
(三)稿件新闻价值要素分析
新闻价值是编辑判断事实能否构成新闻以及价值大小的业务标准,其要素主要有: 重要性、显著性、时效性、接近性、人情味和趣味性
1、新闻价值要素之一---重要性:
判断标准:与受众利益直接相关、在社会上的影响面大
2、新闻价值要素之二---显著性
显著性与知名度紧密相关。名人、明星、高级官员等知名度高的人身上发生的事情容易成为新闻。同样,知名度高的机构、地点或建筑也容易产生新闻。
3、新闻价值要素之三---时新性 时新性包含两个要素: 1)时效性2)新鲜性 1)时效性是衡量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重要指标。2)提高时效性可以提升媒介的市场竞争力。3)新闻媒介中新闻时效性的强弱是一个地方
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4)除特殊情况报道需要掌握时机外,绝大多数
情况下新闻要抢而不能压。
新鲜性:报道中所写的事实是人们欲知而未知的。新鲜有两种理解:
1、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是新鲜的。
2、选取的报道角度是新鲜的。
4、新闻价值要素之三---接近性
1、地理上的接近
1)“新闻本土化” 2)《燕赵都市报》的“京津新闻”版面
2、心理上的接近:能引起受众心里共鸣的新闻
5、新闻价值要素之五---人情味和趣味性:
1)人情味的新闻是指那些能引起人们同情、怜悯、哀愁、崇敬、喜悦之情的新闻。2)趣味性即事件趣味盎然、引人发笑,或者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的新闻。
3)汤姆森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认为,以下几类属于能引发人阅读趣味的新闻:金钱得失;犯罪;爱情;婚姻;灾难和悲剧;幽默;神秘;娱乐。
(四)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
编辑面对不同新闻价值结构的新闻,通常可以根据以下三原则来判断、评估其新闻价值。
1、叠加原则:即将多种新闻价值要素所体现出来的新闻价值相加,以求得新闻价值的总量。
2、补充原则:即以其他新闻价值要素所包含的高新闻价值含量,补某一新闻价值要素含量之不足。
(五)增加版面新闻价值的两点建议
1、强调事件性新闻
事件性新闻:指具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和起始标志的新闻,最典型如各类突发性事件如9·
11、莫斯科人质事件等,也包括重要人事变动,也包括某地自来水管道破裂、两辆公交车相撞等。
非事件性新闻:指对一些具有渐进性、广泛性、常见性现象、问题的报道。如《中国XX阶层收入两极分化严重》等.如何做好事件性报道
事件新闻是现实中已经发生的“故事”,要有情节,而非干瘪的说明、通报和介绍。
事件新闻中的“事”一定是民众关心的,平民化的,有关怀色彩的。
事件新闻应该是现实之中的确发生的,有现场和来龙去脉的。
2、追求必读性 所谓新闻的“必读性”,是指这份报纸的某个版块、某个栏目、某条新闻,对于特定受众的最高满足程度,即达到了这部分受众非读不可的程度。从它的内涵来讲,这部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是特定读者主动去寻求的。
三 选稿标准之二:社会效果
(一)案例分析
(二)稿件社会效果的考察
(三)几类不能选用的稿件
(四)禁止刊登的内容
(二)社会效果的考察
1、以社会效果的性质来区分
正面效果——即新闻能对读者、对社会产生良性的积极影响.如成就、英雄、庆功、节日道等。
负面效果——即新闻对读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是消极的、不利的。如灾难、战争、凶杀、丑闻等。
中性效果——即新闻对读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既无明显的积极意义,也无明显的不影响。如趣味性新闻。
2、以社会效果的主次来区分,有主效果、副效果之分 主效果——即新闻可能产生的主导效果
副效果——即新闻可能产生的次要效果
3、以社会效果的表现来区分,有显性效果、隐性效果之分
显性效果——即新闻所产生的效果是外露的,是短时期便能观察到的 隐性效果——即新闻产生的效果不是外露的,往往是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所觉察。潜移默化是这种效果常见的表现形态。
(三)几类不能用的稿件:
1、有严重政治错误的稿件不能用 :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反对改革开放的、为腐败辩护的
2、明显违反现行政策的:如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有违民族宗教政策的
3、宣扬极端民族主义的:事实证明,极端民族主义已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它是建立在一种情绪基础上的,对其进行理性化的可能性非常有限,它往往会导致自我封闭,成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障碍。
4、反对夸大个人作用,宣扬个人崇拜:这是我国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惨痛的历史教训。
四 选稿标准之三:媒体特色
(一)媒体特色考虑的两个因素
(二)选稿其他值得注意之处
(三)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一)媒体特色考虑的两个因素
(一)考虑媒体定位
如《南方日报》的定位是“高度决定影响力”,凸现的是其高级主流大报的稳重身份。
2、考虑受众定位
例:《南方周末》受众定位的变化
问世初期:中学以上文化、关心社会、热爱知识的人
1996年后:具有较高学历、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二)选稿其他值得注意之处
1、体现平衡原则:
新闻选择中的平衡原则,可以从技术与伦理两个方面去实现。
从技术方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报道领域的平衡2)报道体裁的平衡 3)篇幅平衡
1、体现平衡原则:
作为一种伦理的考虑,主要体现在: 1)争议或冲突双方的意见观点。2)不同地区间的平衡。
3)批评监督与正面宣传的平衡
2、选择稿件要注意报道的连续性
对于正在进行的报道,要注意对之进行持续性关注,让读者能够感到完整、准
确全面地了解事物的发展过程,避免对一事件的报道有始无终。
(三)新闻稿件的充分利用
1、可用
2、暂不宜用,作备用稿保存
3、不宜用但可作其他处理发内参转交有关
4、不宜用但含新闻线索,供跟踪采访参考
5、不具备上述各种价值,淘汰不用
第五章
新闻稿件的修改
第一节 概 要
一、稿件修改---新闻编辑最经常性的工作
一个编辑能力的高下,主要是从判断力方面体现的,但对稿件的修改加工,是编辑最经常、最量大的工作。
二、没有人能做自己的编辑
美国著名报业经营家、曾任甘乃特报系总经理的布兰查德说:“没有人够资格做他自己的编辑。不论他的名气多大,他的作品都将自他人过目中受益。”
三、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一批优秀新闻编辑的存在,提升了人类新闻传播事业的水准。大多数的编辑的工作是值得尊敬的。
正如美国一位学者所说的:“稿件编辑是超级侦探,缜密地在新闻稿中寻找线索,如何把一篇平凡的稿子转变为一篇杰作。”他们像“一个戏剧制作中默默无闻的工匠,他们的技巧赋物质以品质,为明星引来掌声”。
四、什么样的稿件是合格的?
1、事实、观点准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事实真实准确,二是所引用背 景资料准确无误。
2、结构合理;符合新闻作品的一般结构特点,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3、事实交待清楚,基本要素齐全;
4、文理通顺,行文规范;
5、没有错别字。
第二节 对新闻稿件内容的修改
一、对稿件中事实性差错的订正
事实性差错的类别:可分为假新闻和一般差错两大类,这两类差错性质不同,编辑处理原则也不同。
1、对于假新闻,没有什么可修改的余地。
2、而对于一般性差错,则是要进行订正。一般情况下不能因存在事实性差错而否定整篇稿件。
(一)假新闻的特征及甄别
近年来我国假新闻的一些特征
1、以社会新闻为主,并开始向其他领域漫延。
2、权威媒体或机构常常也是其贩卖者。
3、大多情节离奇、耸人听闻。
4、缺少可信的、权威的消息来源。
5、有的作者是所谓的“自由撰稿人”。
6、新闻要素含混不清,大多为一面之词。
7、网络假新闻层出不穷,被打假后经常一删了事。
新闻编辑针对假新闻的一些防范措施
第一,消息来源考证,对于以下来源要慎重:
1、消息来源不明: 如“据悉”、“据透露”、“据认为”、“坊间称”等。
2、匿名来源
3、权威性不够的消息来源
4、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
第二、新闻要素查证5W1H(新闻中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第三、新闻内容的逻辑性分析,对以下稿件要反复推敲:
1、情节离奇又过分巧合
2、文艺色彩极浓、文字过分生动的稿件
3、时效性特别强的稿件
4、来自基层作者的全局性稿件
5、来自甲地作者写的有关乙地的稿件
6、语意含糊、口气吞吞吐吐的稿件
7、转抄、转载的稿件
第四、树立科学精神
第五、查作者身份
第六、建立假新闻档案库,防止假新闻死灰复燃。编造假新闻的人,想像力往往并不强,经常是翻老皇历或故纸堆。
1、在科学家暂时无能为力的地方,特别是面对重大灾害和死亡之时,能够充分解决这类问题的消息,越是完善,越要怀疑。
2、在科学探索现在感到困难的地方,如生命本质、宇宙起源等等。如果忽然有谁说解决了这类问题,口气越大越值得怀疑。
3、在随机性强、因果关系不确定的地方,如果某种理论或方法声称能够说明和解决一切问题,它们越是十全十美,越是可疑。
4、在人们渴望健康和幸福的地方,越是出现奇迹或完美的事实,越需要多划几个问号。
(二)一般性差错的表现
1、夸大其词,导致不合情理或矛盾百出。
这是我国目前新闻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差错。对稿件进行修改时,要注意防止那些绝对化的说法: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最如何等等。正如西方报纸编辑所说的,看见稿件中出现“最”和“第一”时,应该立即拉响警报器。
2、细节或引用材料错误
有些稿件总体事实上真实的,但在具体细节,引用资料上出入较大。“中国人民对德国人民充满深情,我喜欢贝多芬,他的诗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中国广为流传。按:文中诗作者为匈牙利诗人裴多菲
近年来,一次次的文化思潮中,张承志、梁晓声、余秋雨、张炜、韩少功、王晓波的名字为人们所熟悉,但这些名字都和北大无关。
按:张承志就是北大毕业,王晓波还曾执教于北大
3、事实成份残缺,含混不清
1、何地要素模糊。新闻报道中的地名,都应该在地名前注明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上一级或上几级地名。
2、当事人身份模糊。如在胡长清案报道中,胡长清为了调回北京工作,曾向有关人员行贿、但对行贿对象一直讳莫如深。
4、文中事实不统一 一般性差错的纠正
1、新闻编辑要广学,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2、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要勤查各类工具书,如《辞海》、《辞源》、《百科全书》等。
3、多向专家请教。
二、对稿件中观念性差错的订正
(一)观念性差错的隐蔽性
有一些新闻稿件事实是真实的,但文中往往体现了一种错误的观念。较之事实性差错,观念性差错往往有一定的隐敝性,订正识别难度较大。
例 :某某厂多年来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心,带动各 项工作的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在全社会弘扬伊斯兰精神,提高阿拉伯语水平,西北民族学院特举行了本次《古兰经》诵读比赛。
(二)观念性差错的修正方法
1、要掌握政策界线,提高政策水平
政策应该是严肃的,不能视为儿戏。有时差之毫厘就会
谬以千里。
2、熟悉法律,尊重法律
(1)防止客观主义地描写残暴行为,以及作案过程
(2)性犯罪案件中尽量不要透露被害人姓名及有关该主题的详细内容
(3)严防报纸审判
3、消除带有偏见及歧视性用语
在一个努力保持客观公正的行业中,偏见——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是不允许的,因此,编辑们的主要职责就是发现偏见,并将其从文章中清除出去。
4、具体分析,防止片面性 一个生命极为短暂的人生活在无限的宇宙之中,片面性几乎是一种必然。但一个严肃的人总是要力求反抗这种宿命。
新闻传播也是如此,一方面,我们应承认新闻报道很难避免片面性,但是,既便如此,一个负责任的新闻编辑,也要力求刊播的每一篇稿件都有助于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事件的真相,而不是强化人们的偏见,更不能故意以片面之词歪曲事实。而应该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地向受众呈现一个事件的真相,而不是相反。
第三节 稿件辞章的修饰
在对稿件的内容进行了推敲订正后,编辑还需要对稿件的辞章进行必要的修饰。也就是对稿件篇幅、结构、文字、语法等方面的进行推敲。
一、删繁就简
(一)新 闻 为 什 么 要 短
1、新闻短些是民主的要求
2、读者阅读报道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
新闻要短是读者的共同要求。从读者的价值观念出发,则要求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量的信息,即要求信息密集。所以媒介版面和节目里容纳最大量的信息,摒弃一切大话、空话和废话。
3、短是新闻写得快、新鲜的形式上的保证
(二)怎样理解新闻的短
对新闻删繁就简,绝非仅从字数上将洋洋长稿压成短文,而是对稿件开篇布局、择例、遣词造句的统一体,它体现了编辑和记者对所报道事物审视高度与角度。
1、一针见血,一语破的。抓住最核心和最关键,也就是最有新闻价值的部分。
2、恰当使用新闻背景,防止喧宾夺主。
3、以小见大,一叶知秋。
4、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不能笼统地反对长文。硬性规定字数,本身就是形式主义的作风。
三)长风为什么久刹不止
缺少写短文章的本领
周作人曾说:“简单是文章的最高标准”。
写短文章不仅需要高度的写作技巧,而且也需要高度的认识能力。
2、错误的导向
把篇幅与份量等同起来,领导带头写长文章。
“长长长,都嫌别人的文章长,短短短,都怕自已的文章短”
(四)稿件删节的具体方法
来稿之所以需要压缩,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稿件写作上有毛病冗长累赘;
2、受版面容量的限制,需要以对稿件篇幅作适当压缩。
3、根据报纸的特定要求,需要对稿件作适当压缩。
这几种不同情况,压缩方法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修改新闻稿件的关键,在于先要找出本篇新闻稿件的“新闻”在哪里。没有这一条,所有文字或技巧方面的修改统统是不着边际的。
1、突出主题
新闻应该一事一报,一篇稿件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组织材料。如果主题散乱,说东道西必然造成冗长臃肿。作者缺少对新闻价值的判断力,觉得这个很重要,那个也不可少,但事实上,有许多事实及材料是毫无新闻价值的,反而淹没了应该突出的一个主题。
压缩这样的稿件,就要突出其中的一个最有新闻价值的主题,而把其他主题及相关材料全部删去。
2、突出事件的主要环节
文似看山不喜平,任何事情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为了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要交代这种过程。来稿在这方面常见的毛病是,交代过程烦琐,不分主次,如同记流水帐。
编辑在修改时,就要突出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而略写其他,用跳跃的方法展现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详有略,详处细针密缝,略处一笔带过,从而把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突现出来。
3、突现新闻的信息本质,删去多余的抒情议 论解释
新闻是对事实的报道。新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对新闻来说,第一个是事实,第二个是事实,第三个还是事实。报道应该突出信息,过多的抒情、议论、解释恰恰妨碍了新闻报道功能的发挥,是造成新闻冗长的重要原因。
3、突现新闻的信息本质,删去多余的抒情议论解释
1)多余的抒情:报道要以情动人,但这主要是选择最能打动人心的事实,而不是
作者直接抒发一番。否则极容易流于矫情、滥情、煽情。文章最上乘的境界是不怨
不怒而自有深情如《干校六记》
2)多余的议论
报道与言论分开,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
从大量写作实践看,热衷于报道中发议论,大多是一种肤浅的表现,所发议论也是画蛇添足的。往往是一些人所共知的政治术语或空泛的政治概念,无助于提高消息的思想性。
4、多余的解释
新闻报道中必要的解释是不可缺少的,它有助于增加报道的深度,方便读者阅读。但对人尽皆知的事实进行解释,则纯属多余,往往会喧宾夺主,冲淡报道主题。
二、行文规范
报纸是面向大众的,不但承担着传播新闻的职责,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最直接的语文教师,新闻报道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
知道字是怎么写法,确定一条新闻是合乎规矩的文字写成的,把模糊不清的意思辨别清楚,所用的字都有其意义,这样的人就是编辑部里最宝贵的人员,编辑疏忽这些琐事,便会造成语文的错误,终极则损伤传播功能,明白的写作,正确的写字,合乎文法,可以便捷地传播你要传播的观念。
(一)改正错别字
(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
报刊中使用标点符号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点:
1、乱用书名号
例:(1)《艾青作品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2)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德国莱法州艺术家作品展》
书名号只能用于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的名称。像研讨会
作品展等有组织的活动不应用书名号。
应当使用书名号的出版物,在使用简称时,也要加书名号。
知名度很高的报刊,在不引起误读的前提下,书名号可以省略。
2、顿号使用中的问题 顿号、逗号、分号和句号代表4个不同的层次,如不能正确区分层次,就容易误用标点。小概念间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大概念间的并列词语用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用分号。
3、引号使用不当的问题
引号的作用是标明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注意引文末尾标点的使用: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的标点放在引号的里边。如: 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很难相信历史上曾走过这样一位血肉之躯。”
凡将引用的话作为作者自己的话的一部分,末尾不用标点。如 “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此处句号属于全句而不属于引文)
(三)合乎语法
新闻报道中不合语法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类:
1、搭配不当:达到历史最好水平贫困面大大下降
2、多余:(1)此案涉及到处级干部三人(2)堪称为天长地久(3)诉诸于法律(4)皮包、手饰、现金等均全部丢失(5)现场参观了大江截流工地(6)飞机被迫迫降于白云山机场(7)事情的经过都被描写得十分细致。(8)老教授多年来苦心积累的研究资料被丢失了。(9)水泥厂的生产之所能够突飞猛进,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技术革新搞得好。(10)让学员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科学文化知识(11)为了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为此,我区的金融发展战略是……
3、指代不明
代词的使用可以使语言简明,但指代必须明确,否则就形成语病。
(1)许多读者来信说,鉴于这次评选活动的截止期是十一月底,而在十二月份的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得了荣誉的运动员未能选入。因此他们热切希望这次评选活动以后每年都举办,使他们做出的贡献永留体育史册。
(2)他知道敌人如果真正得到了他们的名单,便不会再同他这么费劲了,正因为他不知道,所以他说“知道了”。
4、滥用简称:买车船、飞机、饭票都在服务台
5、滥用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与古代汉语配套,而与现代汉语不配套。因此,白话文中要慎用文言虚词。除与现代汉语搭配十分得体者外,要尽量少用,最好不用。
6、结构不当
7、逻辑错误
8、词义理解有误
9、句子过长
(四)正确使用数字与计量单位
1、数字使用
凡是可以使用了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遇特殊情况可以灵活变通。
(1)在同一篇文稿中对同一项目(如日期、基数词、序数词等)的数字用法要一致。应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或全用汉字。如“第18条第三款”“1956年二月”等就属不规范用法。(2)年份不能简写:1999年不能写为99年(3)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作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以
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百亿、千亿作单位。
(4)纪年中数字的用法要根据具体情况(5)星期几一律用汉字
(6)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有词语中的数字必须用汉字。如:(7)竖排文字中数字一律用汉字。
2、计量单位
媒介必须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五)正确运用名称
1、同一名称在一篇报道或数篇报道中出现不止一次者,要注意防止前后不统一的现象。
2、要注意名称的变动。
3、运用头衔、职务要分别场合,并注意排列次序。
4、凡外国国名,重要的或常见的地名、人名、党派、政府、机构、报刊等译名均应以新华社的译名为准。(要注意海峡两岸翻译上的差别)
5、有些名词是规定不用的: “苏联十月革命”应为“俄国十月革命”。“满清”应改为“前清”或“清朝”。“蒙族”应为“蒙古族”。“回教”应为“伊斯兰教”。指时间时,一般不用“礼拜”,而用“星期”。旧社会一些鄙视劳动人民的称呼,如“伙夫”、“马夫”、“邮差”、“车夫”等都不应沿用。带有殖民地色彩的叫法,如“洋灰”、“洋钉”、“洋火”、“洋锹”。老革命根据地”应改为“革命老根据地”简称要遵循习惯用法或专门规定,不能随心所欲。
(六)表述清楚明白,切忌晦涩难懂 第四节 改 写
(一)西方及港台地区的改写制度
西方及我国港台地区的报社编辑部内有一种改写编辑(Rewrite man),一般为资深记者出身或在新闻写作上有特殊能力的人。他们受过长期新闻写作训练,深知刺激读者兴趣的窍门。主要工作:
1、为工作在突发事件现场,没有时间写作的记者代笔。
2、为只擅长采访而拙于写作的记者润色。
3、为核稿编辑改坏的稿件作补救工作。
4、当报纸发生稿荒或没有关于某件事情的报道时,将其他媒介的报道从文字到形式加以重新组织,符合本报特点,并力求出新,后发制人。
(二)我国媒介编辑过程中的改写
我国绝大多数媒介虽然没有形成专门的改写制度,设立专门的改写部门和专门的改写编辑。但我国媒介尤其是报纸编辑出版过程中对稿件的改写是大量存在的。
1、摘取精华:舍弃稿件中其他内容,只保留稿件中的一个局部,使之独立成篇。
2、改变角度
同一件事,写的角度不同,突出的重点就不一样,说明的问题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来稿内容很丰富,但只因角度不佳,影响了主题的表达,这时,编辑可对其写作角度加以改变。这一方法最适合对常见的程式化的会议新闻的修改。改进会议报道的核心,是从报道会议本身转为报道会议过程中发生的新闻。
3、改变体裁
主要是将通讯和评论等体裁改写成消息
(1)将长篇通讯改写为短消息
《中共中央为马寅初平反》是从新华社记者5000字的长篇通讯中挖出来的。(2)将言论作品改写为消息
①有的言论中本身包含着初次发布的重要新闻,这是许多媒介和政府处理敏感新闻的常见手法
②有影响力的媒介就某个事件发表评论本身就是新闻。如1996年《人民日报》关于股市的评论。
(3)通讯改特写
李希光对《大漠壮歌》一文的处理。
4、分篇
把一篇稿件分成几篇稿件分别发表。有些稿件中含有多个重要信息,但集中在一篇篇幅较长的稿件中,反而不突出,不能够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分成若干篇,反而重点突出。
5、综合
将多篇稿件围绕一个中心按照某种角度综合成一篇稿件,这样会使稿件内容显得充实,也会更有深度一些,更加全面。
第六章
新闻标题
什么是新闻标题?
新闻标题是用以揭示、评价新闻内容的一段最简短的文字,用大于正文的字号刊于新闻之前。
一、新闻标题简要历史 1.无标题状态
2.类题(清初——19世纪70年代)
3.单行题(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4.现代标题大量出现(20世纪初)
1、无标题状态
中西方报纸都经历过无标题时期。我国最早的报纸---邸报,长期保持着“系日条事,不立首末”的形式。
2、类题(清初---19世纪70年代
*类题——在新闻标题出现之前曾有的一种题,是若干条新闻稿件共有的题目。以新闻来源命名:“宫门抄”“域外报译” 以地点命名:“上林春色”“羊城夕照” 以部门冠名:“工事”“农事”“商事”
以新闻紧急程度命名:“紧急新闻”“一般新闻”
3、单行题(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
4、现代标题(20世纪初)
特征:打破栏的界限,字号比正文大,出现多行标题等等。不仅可以揭示事实,还可对事实作出评论。
二、新闻标题的功能
1、对报纸上的新闻进行划分与组织
*大标题、栏题——现代报纸组织若干条新闻稿件的题。
2、揭示新闻内容
看书先看皮,读报先读题
3、评价新闻内容: 20世纪初期我国报纸开始采用多行题,标题不仅揭示新闻内容,还能够评价新闻内容,这类标题后来成为现代标题的主要形式。
4、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以新鲜重要的内容、生动优美的形式、幽默风趣的语言等吸引读者阅读正文
5、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标题是版面的“眼睛”。标题的结构、语言、字体字号等能够美化版面,并表现报纸的风格特色
三、新闻标题的种类
1、按照标题与稿件的关系
多篇新闻共有的题——大标题、引题(肩题、眉题)、单篇新闻的标题、副题(子题)、提要题、小标题(分题)大标题——多条新闻共有的标题,用以概括这些新闻的共同主题。可以对新闻事实加以揭示,也可以提出观点、发出号召
主题——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用以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在整个标题中所用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引题——位于主题之前、用以引导主题的辅题。又称肩题或眉题,字号小于主题
副题——位于主题之后、对主题作出补充和解释的辅题。又称子题,字号小于主题、引题
提要题——传统意义的提要题指在重要的长新闻的主题之下,所加的“内容提要”式的长副题,较详细地概括新闻最主要的内容。近年来提要题有新的发展,内容、形式和位置都可有所变化
小标题——又称分题、插题,通常用于篇幅较长的稿件,具有长文短化、方便读者选择阅读的作用。在不影响内容表达的前提下,小标题的结构、字数应相近,所辖文字长短也相近
2、按内容表达的特点分实题与虚题
实题——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 虚题——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 注意:虚题必须依附实题而存在
虚题使用注意事项
(1)作为消息标题,虚题不能单独使用,必须与实题相配合,依托实题而存在。
(2)虚题一定要言之成理
(3)重大新闻本身包含重大意义,主题要以实
题为主
(4)虚题要写出新闻个性,避免千篇一律的口号。
四、新闻标题的结构
单一型的结构——只有主题,没有辅题。一行题居多,也可两行、三行,字号无区别,网络新闻运用较多
单一型的标题结构分析
1、单一型的消息标题必须是实题
2、单一型的标题意义必须完整 新闻标题的结构
复合型的结构——既有主题,又有辅题。均为多行题,主辅题字号有大小之分
复合型的标题结构分析
1、引题如何引出主题?
2、副题如何补充、解释主题?
3、复合型的标题要注意防止的问题
引题引出主题的方式——
1、以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性状等引出主题。
2、以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引出主题,使长主题短化。
3、以提出疑问或发表议论引出主题
4、解释主题中概括的事实或描述的细节
复合型的标题要注意防止的问题
1、主题与辅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正确
2、标题的虚实结合不恰当
应遵循的原则: 复合型标题可全部由实题组成,但不可以全部由虚题组成。主题的虚实根据报道意图决定
3、标题的分行不合理,致使读者产生误解
4、各行标题语意连接与转换不连贯
五、新闻标题的制作 从操作层面上看,新闻标题的制作可分四步——
一、准确选择事实
1、选择新闻中最新鲜、最重要的内容
2、选择最有特点的事实和观点
3、标题中的事实与观点必须与正文中的内容本质上相一致
二、恰当表达意见
1、用事实说话——通过选择事实表达立场和感情
2、选择恰当的角度——作题的立足点可以传递情感
3、选择恰当的字词——语言要能够准确地传情达意
4、掌握分寸——表达感情色彩应与报纸的性质和特点相称
三、确定标题的结构
确定标题结构的原则
1、根据稿件的重要性与稿件的篇幅长短决定标题结构,一般情况下重要稿件、长稿件用复合型标题、长题
2、根据编发新闻的意图决定标题的结构,如揭示事实的同时强调舆论引导,通常需作复合型标题
3、根据报纸标题的一贯风格制作标题,以保证报纸形象的相对稳定性
4、根据当日版面编排的需要决定标题的结构,使标题符合集纳稿件和表现编辑思想的要求
多篇稿件的专栏集纳,标题应相统一 统一式的标题——
若干条新闻的标题结构相一致,标题字数相等或相近,并在版面上以相同的字体字号整齐排列
统一式的标题能够表现稿件之间的相关性,并在版面编排上表现出强势效果
两篇稿件的集纳,经常作对角题
对角题——注意对角题的特点: 结构相同、主题对仗、对角排列。
四、生动运用语言
1、“简练“:在标题的简练方面,杂志走在了前面。
两条新闻的标题结构相同、主题对仗,并在版面上呈对角对称排列 如何做到简练?
1)精炼动词
2)精炼字词,删掉多余的、重复的内容但不可矫枉过正。
2、生动: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借代、顶真、回环、对偶、排比等。
【513新闻采访技巧教案】推荐阅读:
新闻采访提纲范文06-03
新闻采访要点一览07-25
新闻采访与写作09-17
新闻采访与写作总结06-08
新闻采访策划与选题07-18
新闻采访与写作期末资料06-25
新闻采访学测试题07-04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要点07-15
全媒体新闻采访与写作11-13
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教程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