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精选15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1

科:语

目:

作者单位:阳东县塘围中学

作者姓名:陈

写作时间: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豪 2009年3月12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 摘要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将探究性学习引进中学语文教学,我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认为主要做到以下五点:尊生学生,激发热情;根据实际,难易适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

【 关键词 】 《语文课程标准》、探究性学习、尊重学生、难易适度、探究意识、体验感悟、思维拓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道、授业、解惑”这些传统思想模式的影响,语文教学几乎僵化,教师惯于牵着学生走,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一味灌输”,在知识时代及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这种传统教学模式是与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是不相适应。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显然是捉襟见肘的,必须有一种发自学生内在的精神解放,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将探究性学习引进中学语文学习实践是当前新课标实施中的迫切问题。我认为将探究性学习引进语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激发热情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老师尊重学生是关键。只有老师尊重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和谐的氛围之中,才能让学生敢于探究。课堂上老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还要尊重学生的“问题”,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第 1 一次真好》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并且开展讨论,让学生大胆的说自己第一次有趣的事情。有一调皮学生却故意捣蛋,他说:“其实,最值得我去回乙的第一次,就是我的第一次接吻!”当时全班马上炸开了窝,把我气晕,七年级的学生竟然“体味”初吻,这不是在“造反”吗?但是我很快又平静下来了,心想:这是学生的个性,即使是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合理,我也应该尊重学生。于是我对每个学生的“第一次”作了点评,当点评“第一次接吻”时,我却话锋一转,说“其实吻有很多种,在西方国家吻和拥抱都是一种礼节,相信同学们都吻过自己的亲人,如爸妈等„„”然后用鼓励的口气说:“现在,我提个建议,不如我们下节课一起探究一下为什么在西方国家吻是一种礼节,而在我国却还不真正成为礼节呢?”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净化了学生的一些不好的想法,而且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让学生敢于去探究。

二、根据实际,难易适度

在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中要把握好几个“度”,重视深度、把握难度、掌握时间度、提高效益度、关注参与度。由于初中生阅历不深,知识积累不够,要想在大范围上实践探究性学习,还得从降低难度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层推进。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陶行知先生也曾谈及:“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句。” 胡适给北大的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和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 问题。”问题与质疑是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起点,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涵之一。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去产生问题,这是最符合中学生的身心规律,也是最容易让学生培养探究意识。如在教《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中,当讲解到“我从石架向下望,„„结果发现原来是自己。”我就让学生换位想一想“如果你是文章的“我”,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当讲解到“‘听我说吧’,„„你能看见石架下面的那块岩石吗?”时,又让学生换位想一想“爸爸明知你不敢去做,为什么还这样做呢?而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然后又提问“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作为‘我’的同学,你会怎么做?”这样换位思考,能让学生对提出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换位思考,就会让学生觉得想问题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这就逐渐使他们形成问题意识,达到培养提问的品质,从而达到培养探究意识的目的。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树立探究意识,让学生乐于去探究。

四、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情”字,课文是情感的产物,作者“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只有对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情有了真切的体验,对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有了透彻的感悟,才能深刻理解语言文字,进而“会意”、“悟性”。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景,品字析句,换位移情等方法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教读《春》,先由语言感受春天的信息,仔细观赏春天里风雨花草的声音、色彩、形状以及人的活动,渐渐地在脑海里出现了一幅欣欣然的迎春图。继而由景象、人、事转入理性 思考,由个人感受上升到社会理性层面,问春天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春天像一首歌,唱出了鸟语花香,预示着人们的美好未来”;“春天像一台戏,展示着五彩缤纷的世界”等等。这就超越了文本固有的内涵。文本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学生进一步提出表示要珍惜青春年华,进而醒悟“一年之计在少年”要扬起风帆向前去。这就由文本转入人生体验。哲学家加达默尔说“只要某些东西不仅仅被经历了,而且其所经历的存在获得一个使自身具有永久性意义的铸造,那么这些东西就成了体验。”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仅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最终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这种最充分的资源整合的目的。

五、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答案的“标准化”,往往要忽视学生思维拓展,如果学生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呈定势特性,展不开思路,就往往跳不出“框框”。因而,拓展学生思维,使其思维呈活跃的势态,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如果学生思维拓展了,就容易产生灵感爆发,对事物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产生越乎寻常的独特见解。拓展学生的思维可能可以分两步走。首先,由此及彼,逐步拓展。使如在学习《春》一课时,我按照课文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春特点,在学生基本认识春特点之后,让学生带着愉快新奇的心情去探究其他的季节的特点,让学生大胆地加以越味想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春与其他季节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其次,设计游戏,边玩边学。游戏是青少年的天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 点,结合教学内容开展有趣的、愉快的游戏,让学生们在不贩游戏中去探究学习。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我组织学生开展游戏,让班的一个男生扮演皇帝,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扮演骗子,其他扮演相应的角色,在游戏过程,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内容,留意自己每一步都做着什么。然后提出问题:“在根本不存的新装面前,从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说自己根本看不见,这是为什么?”、“你怎么理解皇帝的新装?”、“骗子是怎样使皇帝受骗的?”这样就把单调的语文知识融化于趣味的游戏之中了,学生很容易就能将自己的思维拓展,根据游戏从而得到答案,就变得爱学、乐学、会学。这样,学生在探究分析过程中也就会得心应手。

总之,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顺应《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使探究性学习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叶平、姜瑛俐《研究性学习的原理方法与实施》,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2、伍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励探究创新

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是创新的起点。教师要根据课的教学目标, 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实际出发, 找出与课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现象, 引发学生生疑, 创设探究的情境, 进而导出问题。

例如, 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是不供给呼吸时, 我选择了一则新闻为教学情境。据报道, 我市有位五十多岁的农妇, 到自家地窖中拿红薯时, 不幸身亡。经分析确认, 农妇是因地窖中二氧化碳过多使其缺氧而窒息身亡。在学生读了这篇报道后, 就可以提问:“我们怎样测定地窖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呢?”然后组织学生分组对地窖的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进行探究。学生准备好实验仪器后, 可将学生带到附近的一个菜窖进行实验, 让学生真实地感受菜窖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这一内容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又为以后在生活中的安全知识添了重重的一笔。

二、实验观察对比, 学习探究方法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加大实验进行对比的力度, 让学生在对比中求同存异。因此,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让学生从观察对比中获得正确的结论, 发现有价值的观点, 进而体验探究和成功的乐趣。

例如, 在讲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这一物理性质时, 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倾倒二氧化碳来观察平衡偏移, 从而证明二氧化碳比空气重。由于空气的流动, 及本身仪器不精密, 引起摆动, 故实验往往不易成功。在这种问题情境下, 我顺势推舟, 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 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有何不足? (2) 证明氢气比空气轻是如何实验的? (3) 你能设计空气比二氧化碳轻的实验吗?此时全体学生思维活跃, 纷纷提出改进方案……然后引导、分析、归纳, 师生共同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这样, 通过对比、观察, 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 使学生敢质疑、勤思考、有主见。

三、归纳整理小结, 体悟探究成果

学生学习完一个课题或一个单元后, 让学生归纳整理小结, 并对自己的成果进行自我评价。这既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再探究的过程, 又是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民主氛围中交流, 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体悟自己的成果。

例如, 在学完二氧化碳性质后, 学生利用评价卡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小结。

请看:学生课堂评价卡

自我评价:

(1)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掌握的知识有?

(2)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了解到的生活 (或生产) 知识有?

(3) 你还有不明白的知识点是?还没有做好的实验操作是?你如何去加强?需要教师的帮助吗?

(4) 你们的实验小组合作的如何?谁是最棒的?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疑问的情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作为知识背景,用生活经验作为生长点引发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面对新问题时,有时会意识到旧的方法太烦琐,或不能解决新问题,这时,学生会产生寻找新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渴望。此时,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点创设情境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设计问题情境时,应力求体现“五性”:一是障碍性。引起冲突,产生不平衡,提出智力挑战。二是趣味性。富有趣味,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三是开放性。解题思路灵活多样,答案不一定唯一。四是差异性。适合各层次的学生,难度由浅入深。五是实践性。强调个人或小组的探究实践活动。

二、精心设疑

善问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所有数学教育家十分重视研究的问题,一个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问题的提法不同,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要设法使问题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探究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问题时,不妨逐步提出如下问题:(1)过一点可以画多少个圆?为什么?(2)过两点可以画多少个圆?这些圆的圆心位置有什么规律?为什么?(3)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A、B、C 画圆,这样的圆要经过A、B,圆心应在哪里?这样的圆要经过B、C,圆心又应在哪里?同时要经过点A、B、C,圆心应该在哪里?(4)这样的圆可以画多少个?随着问题的逐一提出,学生就会边动脑边动手,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营造和谐氛围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如,教学“平行线的特征”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两条相交直线和两条平行线,分别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接着,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两个图形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通过动手量,比较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逐步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及时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在探究中,要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猜测、验证、矫正错误中完成探究任务。

四、注重实践活动

现在的教育理论主张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也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解决问题“求证: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学生大多觉得难度不大,但教师的教学不能到此为止,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探索1:能否将斜边上的高线改为斜边上的中线和对应角平分线?由此得到两个真命题。命题1:有一条直角边及斜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命题2:有一条直角边及对应角的平分线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探索2:能否把直角三角形改为一般三角形?由此,得到命题3:有两边及第三边上的高线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此命题错误,因为三角形的形状不同,高线的位置不同。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这个命题成立呢?从而又引出如下三个命题。命题4:如果两个锐角三角形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5: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命题6:如果两个钝角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的高线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初看命题,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分类以后,三个命题肯定正确。但是,学生画图探究后发现命题6结论不成立。

数学是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探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创造空间,它的成效不在于获得重大的创新成果,而是在形成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意识、态度。只要我们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4

探究式学习及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在现实生活或学生生活中确立探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获得知识、技能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开设探究式学习活动应把握住以下目标:1.培养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自参与探索性研究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善于确立问题,能够建立假设,能使用基本的研究工具,会搜集信息、数据、查阅文献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的能力等.3.在共同的探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切实学会科学的方法.

探究式学习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它强调学习和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课题能力的养成,然后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之间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意义.现代科学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均须借助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二、如何在教学中构建探究式学习活动

探究式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的、被动的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理解问题、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探究性活动.

1.确定探究问题

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除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注意选择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源泉,学生的探究源于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

(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数学教学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动画故事法、引入事例法、直观演示法、认知冲突法、对比比较法、设置悬念法……如采用直观演示法,找到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弹弓,引发其中的角度问题. 2.制定探究计划

明确了探究问题,就应该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

3.开展实际探究

这是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体,它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对选取的问题进行实际操作和直观体验,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或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直至获得初步结论,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应注意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教师应给探究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4.进行总结交流

经过实际的探究学习,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由探究而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总结.如通过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探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能力;

(2)培养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

(3)培养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在探究式学习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要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实施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必要有创造型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必须具备:

(1)超前的教育观念;

(2)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5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索性学习。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问题意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就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的欲望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们在工作中都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很少考虑学生是否喜欢数学,更没有想到要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事实证明: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学生只有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蔼可亲的教师面前,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师性,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共振。这样,他们才会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激发起探究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地投身于探究活动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整堂课学生都洋溢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表现出了极高的探究欲望,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学生纷纷联系自身实际,从各个方面来描述,我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景,但不过早地给予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究中,探究的积极性极高,以至下课后,还有许多学生在讨论着本节课的知识,可见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创设探究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以往的教学,我们总是希望学生一节课学到很多知识。作为教师,总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灌给学生最多的知识,而现在,不仅仅是让学生挖掘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是否亲身经历探究解决的过程,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我先创设一个情景提出问题,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把他们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有意创设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了充满挑战性的动态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得到结论。这种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动脑获得的,比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要重要的多。如我在五年级的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时,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在这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推导公式并且学生已经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会用公式求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体积。于是就因势利导,拿出一个长方体的金鱼缸、一些水和一个不规则玩具,问学生:“你们能利用这些器具求出这具玩具的体积吗?”问题情景一经提出,学生的.探究热情空前的高涨,孩子们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此时,发现孩子们已经完全投入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通过研究、讨论和老师适时引导。他们想出了通过水的上升或下降来求出玩具体积的多种方法。问题的解决变得如此多样的快捷,这是未曾想到的,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则明显地告诉了我们创设适当的问题情景有助于学生自主的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拓展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获取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要培养学生以上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每一堂课的教学中。

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主动地思考。当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中,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学习的难点。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教学时教师可提供一些完全一样的梯形(上面印有1平方厘米的方格,学生很容易数出梯形的上底是6厘米,下底是14厘米,高是8厘米),要求学生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并根据自己的算法尝试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然后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讨论时各抒己见。纷纷表明自己的想法并动手操作实践,得出了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1、数方格得出面积是80平方厘米。2、如图一分割成一个平形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3、如图二分割成二个三角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8÷2+14×8÷2=80平方厘米4、如图三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形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即:(6+14)×8÷2=80平方厘米。5、如图四沿梯形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6+14)×(8÷2)=80平方厘米。6、如图五分割成二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计算得出面积是:8×6+(14-6)×8÷2=80平方厘米。

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根据不同算法想出了多种推导梯形面积的方法。小组汇报时气氛热烈,学生们讲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各种奇思妙想不断涌现出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让学生自主探究虽然在时间上要比老师讲解花费得多,也许练习的数量会减少,有时甚至会来不及完成教学任务。但实践证明,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云烟”,很难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听过的,忘记了;看过的,记住了;做过的,掌握了。”这很好地说明了为了让学生真正弄懂、学透,“费时”“费力”些也是值得的。只有这样,课堂才自始至终充满了吸引力,散发出探究的快乐,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用因内容而定,学生学习方法也应灵活多样,除了课内的讨论、动手操作,还应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课外联系起来,使用学生的创造欲望形成于课堂,满足于课外,伴随着终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6

【摘 要】《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实中物理教学中的运作。

【关键词】探究性;探究性学习;实中物理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物理课程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通过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而知识与能力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教师的强制性灌输,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亲身体验而获得的。

一、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物理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发扬,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加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其次,有利于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主体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主体对解决问题方法的领悟。该模式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活动,其核心是“探究”,即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学习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成功的教学氛围,因而气氛非常活跃,学习变成了学生的自觉行动。

最后,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探究性教学模式使教师在课堂上成为学生的“服务者”,与学生共同研讨的“参与者”。这样,为创新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探究性教学模式适合当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际,概括较为适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大的灵活性、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为教师课堂教学再创造提供了条件。

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励学生积极探究

由于受尊师重道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存在老师权威不容侵犯的观点。即使老师犯了错误,学生也不能在公开场合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不仅降低了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萎缩,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发展。所以教师应该放弃权威思想,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和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在教学中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自重探究的一种内在动力,可见兴趣是创新思维活动的先导。物理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异的物理观念,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实验手段,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厚的兴趣。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探究环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又启发性地提出问题,把新知识作为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通过思考,获得新知识。如在“光的传播”新授课时,用flash制作一幅光的传播动画课件,通过详细展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路径,引人入胜的动画增加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进行探究。

4.开展合作学习,调动探究思维

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教师应在科学探究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彼此之间进行充分交流、切磋,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论,创造良好的“合作交流”氛围,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交流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探究成果和方法、倾听他人的探究经验,进行客观的比较和鉴别,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克服独立探究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促进对所获得知识的正确、全面地理解,从而使自己的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方位、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总之,物理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的学科,探究式教学在问题研究和问题解决中所用到的科学方法也正是物理学科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因此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红军.探究性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中学教学参考,2013年 第32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7

一、初中地理学科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涉及的学科多、领域宽、门类复杂, 是非常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门学科。在教学中适合进行探究的问题很多, 如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众多的人口》一节中“新中国前后人口增长情况及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实行计划生育的意义”等就非常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当然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还要考虑很多因素, 而要学习的地理内容就是其中的一个决定因素。有些内容, 因为各种原因, 采用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效率很低, 所以地理教学要注重挖掘适合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内容, 如学习者亲身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的知识。新课标的一个很显著变化就是减少了知识点, 给教师和学生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总之,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具体说来, 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发现问题, 探究问题, 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

1. 具有主动性

探究性学习不能只流于形式, 必须是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因此, 从心理学角度看, 探究性学习要顾及学生主体的好奇、兴趣、疑问, 而教师则要注意挖掘。

2. 具有问题性

探究学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 它强调学生自主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然后运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3. 具有开放性

探究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同时学习目标也具有开放性, 在内容上也是开放的。探究学习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其评价标准也不是唯一的, 具有多元性, 因此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4. 具有生成性和创造性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教师把思维的空间交给了学生, 促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思维、新创意、新设计。同时, 周围的客观环境也会有新的变化, 对此, 教师要随时发现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新情况并善于捕捉, 以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 使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三、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如果组织不当, 往往就会流于形式化, 失去探究学习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其作用超过了在传统教学中的作用。

1. 教师是活动的设计者

在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必须设计探究性问题, 创设有利于自主探究的氛围, 激发学生的情趣, 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 获得情感体验。

2.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

探究性学习形式多样, 在校内, 要查阅资料, 动手做实验;在校外, 要到工厂、社区搞社会调查, 这些场所都需要教师认真组织, 周密安排, 以免组织不当, 费时费力, 影响效果。

3. 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

对探究的课题确定是全过程关键的第一步,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和研究成果的质量。教师要注意引导并与学生一起参与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要坚持学生自主性原则, 又要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总之, 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转变教育观念, 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其具体的行动, 将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 不能只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 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 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使中学地理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在多种学习机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四、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途径

目前,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还处在尝试阶段, 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从教材中确定探究的主题

教材中的某些基本原理、概念、成因等知识, 虽然前人已有定论, 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未知的。可以把这类问题设计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的过程。如在学习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多民族的大家庭》一课时, 可将“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某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作为探究课题,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 利用网络及各种媒体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探究的课题要注意适合学生进行研究, 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课题往往得不偿失。

2. 从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解决身边与学科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生活实践活动, 如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等直接感受。如学习八年级地理上册《水资源》这一课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调查家乡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调查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小组进行, 由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教师可设计如下课题: (1) 当地用水有哪几种类型; (2) 农业生产用水分为几类; (3) 当地以哪种灌溉方式为主; (4) 当地种植的农作物与水资源是否适合等, 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课题负责人, 各小组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探究活动, 最后全班“会战”, 这样可使学生知道家乡的水资源利用类型, 并提出一些节水的建议和措施。

3. 引导学生写探究日记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把发现的有价值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 之后如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 再跟踪记录。这样长期积累, 就可以把平时所记的整理成探究报告, 学生会一步步走上成功的阶梯并养成探究的好习惯。

4. 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渗透探究学习的思想

浅谈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篇8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知识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关键是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数学课程标注》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探究性学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的实践体验,更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和主体精神的培养。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对学生情感的变化也予以动态的关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二、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提出与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用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是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里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这一过程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灵活的应用知识来解决各种问题,教师如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在的认识需要,就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独立、积极地深入探索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应力求做到四个“有利于”:

(1)有利于激起疑问。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思,引起认识冲突,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重要前提,“疑是知之始”,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有利于类比迁移。学生认知最牢靠和最根深蒂固的部分就是生活中经常接触和经常用的知识,有些已经进入他们的潜意识,如果教学中能和学生的这些知识作类比,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容易入手。

(3)有利于纵横延伸。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设计出具有适当难度的推理性问题、批判性问题,促使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在发展水平”,通过对旧问题进行延伸,不仅巩固了知识,对于发展探究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4)有利于联想发散。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要便于学生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要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独特的发现,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使得方法可以是多样的,答案可以是不唯一的,可以进行适当的引申,拓广,进而得出新的结论,这将会激发学生极大的探究热情。

2.探索研究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的方面,强调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学得过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探究性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生以积极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自动建构的过程,教师无法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学生探索研究,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加强亲身体验,领悟学习方法,增强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3.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保证

所谓合作交流,就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也便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反思与评价是探究性学习的升华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出豐富多彩但有些杂乱无章的结果,这些结果虽然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艰辛,但却有对有错,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重感受、重体验、展现与表达,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评价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对自己、对同伴有了更深层的了解,密切了与同伴的合作关系,获得并体验了愉快感、成功感、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学会信息交流、学会主动参与。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世纪数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是时代发展的紧迫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强烈呼唤。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我们数学教师不可回避面临着一次机遇与挑战,探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完善。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9

1、挖掘教材中具有探究价值的语言材料,把它转化为探究性问题。

【案例1】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春》。

师:有人说,课文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请大家反复诵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读书、思考,继而教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课堂讨论。)

生1:我觉得是不协调。我反复阅读了课文,发现文中所描写的景物与“健壮”、“铁一般”这些词儿不协调。

师:何以见得呢?

生1:你看文中的描写:“风”是“轻悄悄”的,还“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草”是“软绵绵”的;“雨”呢,也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等等。这些景物都没有“健壮”、“铁一般”的特征。

师:你讲得很有道理,哪位同学有不同意见吗?

生2:我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认为是协调的。

师:为什么呢?

生2:因为刚才那位同学讲的大都在课文的开头,但是开头部分描写的只是“春天的脚步近了”时的景物特点,也就是初春的景物。而春天也是在发展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应该到了接近夏天的时候的景物了。所以我认为是协调的、一致的。

(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全班形成两种对立意见,相持不下。)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家讲得都很有道理。恩格斯讲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不强调要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的答案。大家下课后,把各人今天在课堂上发表的意见整理一下,再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然后写一篇小论文。注意一定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能脱离课文哦。

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语言材料,经转化为探究性的问题后,课文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学生对课文有了真正的内化了的体验和感受,探究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利用课文的“留空”,设计探究性学习训练。

“留空”是一个文学审美概念,它指的是作品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利用课文中这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空间,能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2】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为你打开一扇门》。

师:阅读课文“探究·练习”一《致文学》的节选,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学的功能。

除此以外,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致文学”节选的两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文学反映自然、反映人生的两大功能,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教师利用这个“留白”,组织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开发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八(上)《记承天寺夜游》。

师: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文中“解衣欲睡”的“睡”,与“怀民亦未寝”中的“寝”有没有区别?

师:是同义词,没有区别,都是“睡觉”的意思。

生1:那两者之间能不能互换呢?

师(思考片刻):不好意思,我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学生默然。老师及时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探究。5分钟后,组织学生发言。)

生2:前面用“睡”,后面用“寝”,避免了字面上的重复。

生3:不能换。“睡”带有口语色彩,“寝”是书面语。对自己用口语,随意自然;对他人用书面语,显示尊重。

生4:“睡”,去声;“寝”上声。读起来韵律和谐,富有音乐美。

在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的疑问作为一种生成性的资源,并及时组织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但由于知识的欠缺,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习得行为的交流,不具备真正的探究意义。如教师能适时为学生补充有关知识,指出只要“闭眼”就是“睡”,而“寝”则必须“上床”,然后再请学生运用知识去分析和探究,那么,学生很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可以换,而且换了更贴切。因为,干什么要“解衣”啊?当然是想上床睡觉啊,所以,“解衣欲寝”就比“解衣欲睡”更准确。对张怀民而言,如改为“亦未睡”,就说明张怀民不但没上床,连打盹都没有,说不定满腹心事的他还在屋里踯躅徘徊呢。那么邀张怀民“步于中庭”共同赏月,岂不是更合时宜吗?

二、以几篇课文或一个(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

组织学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共有9个“专题”,可供教学时直接使用。除此以外,更多的时候,可以利用教材以生活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编写体例,以几篇课文或一个甚至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探究活动。

【案例3】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上)第三单元《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探究专题:月亮文化(传说、诗词、科学等)。

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学习《月亮诗三首》,选择其中一首,用图画表达诗意,用散文语言描述意境,说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资料。

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展示)。

课后学习:选择专题,展开研究并写一篇文章。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篇10

生物课程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开展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要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即:由重“教”向重“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和思维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培养能力”转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作 者:苗建军 作者单位:吕黎县城郊区虹桥初级中学,河北,秦皇岛,066600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年,卷(期):“”(12)分类号:G633.9关键词:生物教学 探究性学习转变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11

一、注重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自主权

“体育教学不应只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掌握,更应该注重学生获取技术技能的整个过程”。这就说明教学时,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亲身参与到学习技术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整个技能的形成过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立定跳远》一课时,采用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甚好,截取精彩片段如下:

1.四节准备操

一个“兔子跳”练习,准备操第三节为开合跳,立定跳远中的前脚掌蹬地发力在开合跳练习中悄悄地让学生体验着,准备操第四节是原地纵跳练习,通过练习,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抬大腿动作。

2.基本技术教学部分

教师分发给各小组两张示意图:一张是“跳高的瓶子”,方法如下,将可乐瓶放在两腿中间,用力抬高大腿,使其贴近胸口让脚上的瓶子向上运动,然后双手接住。孩子们在小组自主探究练习中为了接住瓶子用力地抬大腿向上抛瓶子,我的教学目标轻松的达到了。第二张是“跳远的瓶子”,方法如下:两人一组,两人面对面,一人双脚夹住可乐瓶跳起伸小腿将可乐瓶抛到对面,同伴接住,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距离进行。孩子们在自主探究中玩得不亦乐乎,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立定跳远中的抬大腿、伸小腿动作。

3.教学感悟

我们不能将运动技能的传授简单的等同于讲解示范、练习、纠错、再练习,而是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术动作。

二、遵循个性,遵从差异,还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为学生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必须承认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在学习范围内还给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的权利。教师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基础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在学习时间的调控上,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调控,遵循个性,遵从差异,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

例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障碍跑》一课时,采用了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性学习,效果甚好,教学中让学生分小组利用所准备的体育器材动脑动手,创设障碍,发挥想象,运用所学有关运动技能顺利安全地通过障碍。在实战演练中各小组成员发挥团体精神,摆出不同类型的障碍,顺利过关,轻松地掌握了滚、钻、跨、跳的技能,培养了学生团队协同作战,顽强勇敢的精神。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性学习

新课改下体育课堂教学,提倡创设适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提供他们主动参与的空间,体育学习的探究效果才能得到增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有目的地调整、补充、改造教材,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问题情境,让他们带着好奇进行学习探究。

1.借助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前滚翻》教学中,我先用球和方块做演示,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比较是球还是方块滚得快,滚得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想象青蛙、小白兔等小动物是怎样跳的,让学生观察玩具青蛙的跳跃方法,通过观察模仿,然后,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荷花上练习,很快便理解和掌握了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2.借助故事情节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跑几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这一教材内容时,我先用媒体让学生观看“小猴摘桃”的故事片断,然后提出问题小猴是怎样跳起摘桃的,又是怎样落地的,通过探究,学生很快便明白了“单跳双落”的动作方法。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12

实施化学的探究性教学, 以下的三个步骤必不可少: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天生就具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问题情境的创设, 可以有多种途径:化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 可以通过切开苹果, 发现苹果很快生锈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性质以及转化;以纯碱可以除油腻而食盐不能除油腻来引导学生探究离子的水解问题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的问题, 从化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入手, 既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培养了他们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 动手实验作为化学探究过程的最重要的工具, 通过化学实验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也可以激发学生有效的探究欲望。

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问题情境创设完成, 教师应改变以往一手包办的灌输式指导,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探究过程。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拥有了主动权, 通过操作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 从而对自主探究形成深刻的体验。在整个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实验方案, 充分肯定学生在提出实验方案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精神和创新意识。对于一些学生提出的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方案, 在条件允许以及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让其进行探究, 不但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对于所验证的问题从反面进行论证, 从而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实验方案确定之后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自主探究过程不可能按照教师事先预定的方案进行, 因此在学生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 教师应当积极投入, 认真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 仔细观察他们的操作和步骤, 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 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 并构思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尽可能营造师生互动过程中的自由、自主、积极、合作的氛围。对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或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同时, 在探究过程中还需严格规范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从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

例如, 在学习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化学平衡概念的相关知识后, 教师提出“哪些条件可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的?”此类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估计大部分学生依据已有知识提出的猜想都包含了以下四点, 即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教师可针对学生提出的四种猜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共同制定四种实验方案, 分成四个小组分别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 做浓度、温度、压强三组的同学均能在实验中获取到与最初设想相同的结论, 而做催化剂的这组实验的同学所得到的结论可能与最初设想不同, 此时, 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接受实验结果, 可以鼓励学生重新实验, 排除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干扰, 最终得出让学生信服的实验结论。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进行其他实验来验证所得结论是否正确。

同时, 在实验过程中, 如果涉及到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进。例如, 在学生做压强对平衡影响的实验时, 用50m L的注射器吸取20m LN O2和N2O4的混合气体然后注射器的细口用橡皮塞封闭, 注射器的活塞从一个位置推到另一个位置, 重复此步骤, 并观察发生的现象。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实验效果不明显,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侧面观察, 或在注射器有刻度的一侧贴一条白纸或者推拉活塞时顺着活塞方向去观察, 这样效果较好, 现象明显, 便于学生通过观察到的明显的现象进行总结, 得出结论。每当学生亲手操作完成时, 学生都会觉得自己选做的实验与别人的不同, 从而发现实验的成功或不成功的原因或问题所在, 切身体验实验成功的乐趣。

三、注重实验反思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实验操作结束后, 探究的结果应该在学生自己归纳的基础上, 由教师引导、总结得出结论。此时教师还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反思活动。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取知识, 因此, 应及时对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及反思。反思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探究的心态, 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而且通过反思也能提高学习的质量, 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 所以应当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技能, 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其科学素养。

总之, 探究性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有利于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基于以上原因,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 实行探究性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赋予每一位化学老师不可推卸的任务。

摘要:化学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要求在化学教学中, 不再局限于把单纯的化学知识和现成的结论传授给学生, 而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探究, 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能力, 以“探究性学习”代替传统的继承性学习。因此, 如今的化学探究性教学, 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探究性学习更注重的是传授给学生学的方法, 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猜想,提出实验方案

参考文献

[1]邵正芬.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 (12) :11.

[2]蒋逸萍.化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5, (6) :28.

[3]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59.

[4]唐云波.中学化学教学参考[J].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 2007: (12) :19-21.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13

探究性课程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些专题而主动进行探究性、开放性学习的崭新课程。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获取直接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步阶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更要以儿童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形成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应积极加以呵护引导,帮助他们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小学生的探究与高中生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并不因此有差别,“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风气,异想天开的设想等良好的探究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与挖掘。在发明电话而闻名的贝尔实验室的门厅里,安放着一尊贝尔的半身塑像,下面镌刻着一句话:“假如你能偶尔偏离正规,钻进从林,你一定能够发现从未见过的东西。”从日常学习中、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是我们探究的.真谛。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知识积累刚刚起步的现状,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是关键。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DD教师,首先要明确探究性课程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的重点。人的智力的潜能、创造的潜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开发出来。创新精神如果从小培养,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次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让学生在学会接受性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会一种新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进行学习,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小学生整个探究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适时地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下面简单谈谈这三大作用:

一.在和谐、民主、宽松氛围中,发挥教师的组织作用。

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火花最容易产生。即使是不经意的疑问,教师也要重视引导,积极组织研讨,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的地位转变到主动接受科学知识的地位上来。

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根据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自行探究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在小班的教室中有一个“螃蟹”的标本,一只“鸽子”的标本。

有位同学问道:“鸽子是有骨头的,螃蟹也有骨头吗?”

“螃蟹的骨头在哪儿呢?”

“螃蟹才没有骨头呢!它只有壳!”

一段不经意的对话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她和颜悦色地说:“我们一起来找答案吧!你们说说从哪里可以知道答案呢?”

“书本。”

“问爸爸、妈妈。”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性学习 篇14

豹澥中学 项飞

随着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在音乐课上怎样进行器乐教学,是当前音乐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从国外音乐教学的情况看,音乐教学中包含器乐训练的内容是很普遍的。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体系中,器乐是学习音乐的重要手段。日本不但把一些乐器作为教学设备配给学校,而且在音乐教材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器乐曲,并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这部分内容。可见器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是起着很大作用的。我国《器乐课程标准》指出,引导学生参与器乐体验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关键,那么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器乐教学呢?

一、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学习乐器

音乐课上进行器乐教学,可以选择哪些乐器呢?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口风琴、竖笛、小型电子琴、铝板琴、等。便于统一课堂内所有乐器的音准,有利于学生获得准确的音高概念。

考虑到课堂教学的局限,一般选择一、二种乐器作为学习的开始,每个学生人手一件。由于每种乐器都有自己的演奏技法,种类越多,教师的教学越困难,学生得到的具体指导也越少,学习兴趣就会减弱甚至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如学校从统一调门的口风琴或笛子开始,效果就较显著。在有了一定基础后,再加入其他类乐器的学习,逐渐使乐队的音色得到丰富和发展。如果在学生学好一种乐器的同时,推选进步快的学生再加学第二种乐器,这样更能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教学进程

在教材教法上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师要把演奏技巧按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加以分析,进度放慢。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如图片等),把进度放到学生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程度。切勿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局面。教材编写中将学过的简单歌曲或片段作为练习曲,这样可以减轻开始学习时,视谱、背谱上的负担,便于集中精力解决乐器演奏技术上的困难,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演奏技巧的提高,教师可安排多声部合奏的练习,但要接近学生的演奏水平,难度不宜过高。练习时可先分声部单独练,也可把乐谱发给学生回家练习。课堂练习要照顾全面。一个声部练习时,其科同学可集体打节拍,这样既加强了训练密度,又能让学生对乐曲的各声部和乐曲的基本速度有个整体的概念。这样在合奏时就容易达到协和、整齐的效果。

三、器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校音乐教学中上好器乐课,有下列两点需要注意

1.器乐教学是整个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部分,不能与教学大纲规定的其他任务相对立,应该看到它与歌唱、乐理、欣赏等项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搞了器乐教学而废弃了歌唱等内容,是不对的。反之,认为在中小学只有通过歌唱才能学习音乐也是片面的。在班级中常有个别学生嗓子沙哑,唱歌走调,“五音不全”以致对学习音乐丧失信心,但通过器乐教学的路子也能把他领进音乐的大门。由于音乐课每周不过一、二节,因此在时间安排上往往不采用整节课进行器乐训练,而是每堂课安排一定时间训练,细水长流地进行。

2.教学中也会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似的情况,即有些学生接受力差,明显地跟不上大家的进度。对这些学生不能一味责备或在上课时请他靠边。对这些学生要多关心,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反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他们座位安排在学习好的同学旁边,让他们能更多地听到、看到正确的演奏。课后还可采用一帮一的办法,由学生互教、互学,或由老师给予个别辅导。但这些课后补课活动不能太多,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感到厌烦。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不能急于求成,搞一刀切,要相信他们在集体的帮助和影响下也会得到进步的。

浅谈中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篇15

一、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1.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们说:“要相信自己, 要有自己的主见。”“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问题是复杂的, 答案是多种多样的, 分析要深入要让学生学会纵向、横向的联想和思考。

2.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使学生逐步具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例如, 我在分析《雨霖铃》里“兰舟催发”一句时, 便追问学生, 为什么要“催”?“催”的结果是什么?作者的含义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就有了作者仕途失意、现实残酷等深刻的认识。

3.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 是探究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例如, 以计时问答、抢时回答、即兴演讲、辩论、“三分钟新闻透析”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并辅以看谁说得对、说得快、说得好的手段来激励学生。

4. 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 严密的逻辑。因此,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明事物内在的逻辑联系及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培养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在教学中, 教师合理的教学环节、严谨的分析讲述、层次分明的思路的梳理和规范的板书, 甚至无序句子的排列训练, 都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强调、强化训练, 能够逐步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5. 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思维不仅是人们对事物分类、归纳和选择的过程, 也是人们判断事物是非善恶的结果。因此, 在探究性学习中, 要注意摆脱教材的束缚, 提倡百家争鸣;打破标准答案的桎梏, 坚持言之有理;挣脱教师的约束, 引用源头活水;突破思维定式的制约, 激发浮想联翩。让学生的思想在自由空间里驰骋, 促进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

二、探究性学习的途径

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 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中学语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 或介绍写作背景, 或表演朗读, 或巧妙设疑, 由此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 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 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 一首流传千古的古诗, 甚至一片随风而落的秋叶……都能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手中的道具。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 可以借助声、形、色等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 穿插读、议、讲, 在有疑处点拨解答, 于无疑处设疑深究, 使学生做到对课文有理解, 对生活有感悟, 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的喜怒哀乐, 悲苦酸甜,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

2. 创设情境, 激活学生自主探究的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 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 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 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 激活探究思维。

在现今语文课本中, 常常有一些感人的故事, 而这些故事常常又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壮举。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身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故事中人物的事迹进行比较, 探究矛盾根源。例如, 在语文课文《勇气》中, 法国妇女以一家人的性命为代价, 两次毫不犹豫地挽救了美国士兵。对此, 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体验那种危险时刻的感觉。为什么法国妇女有如此伟大的壮举?是什么精神支撑着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究。

3. 巧拨妙引, 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探究性学习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 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 相机诱导,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1) 围绕矛盾处质疑。 (2) 扣住情境点换位。 (3) 捕捉“空白”点延伸。 (4) 抓住模糊点探究。

上一篇:为他人着想作文550字下一篇:承认学生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