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泔水处理管理制度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食堂泔水处理管理制度(精选4篇)

食堂泔水处理管理制度 篇1

一.食堂所有残菜剩饭和菜叶等废弃物全部分类处理 二.禁止任何员工私自将残菜剩饭担出食堂

三.残菜剩饭由各食品生活组长负责集中,由承包人运出 四.禁止承包人将残菜剩饭用来加工:“稍水油”等违法行为,一经发现,终止供应,并报主管部门查处。

五.食堂垃圾按时集中到垃圾池,禁止对方在食堂或厨房内,禁止随意乱倒。六.禁止使用剩饭剩菜。

食品加工卫生制度

1.所有原辅料投产前必须经过检验,不合格的原辅料不得投入生产

2.生产工艺必须合理,各工序必须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规程和卫生有求进行操作,确保产品不3.受污染,符合卫生标准。4.直接入口食品有专用包装间,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包装材料,包装人员的手在包装前要清洗消毒。

5.生产加工用具、容器、设备必须经常擦洗,保持清洁,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容器必须消毒。

6.经常保持生产环境整洁,班前、班后必须清扫,不得乱堆杂物、垃圾。

消毒卫生制度

1.餐具、菜具、熟食容器餐后立即清洗消毒,做到使用一次,清洗消毒一次。

2.负责餐具消毒工作的专职人员应身体健康,工作认真。3.餐具清洗消毒必须严格按照一刮、二洗、三冲、四消毒、五保洁的顺序操作。

4.餐具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 煮沸:餐具浸没在水中煮沸10分钟 蒸气:流动蒸气10分钟

药物:在规定浓度下持续10分钟

5.消毒完毕的餐具、茶具应立即放于清洁的橱、柜内保洁,防止再污染。

6.泔脚、垃圾硬密封存放,日产日清。环境卫生和除“四害”制度

1.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有与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封闭式垃圾容器,并做到垃圾日产日清。

2.室内外环境清洁,无蚊蝇、老鼠孳生,有防蝇、灭蝇、灭鼠及灭蟑螂措施。

3.地面清洁,下水道通畅,无积水。

4.营业场所整洁,无积水,墙壁无天花板,无霉斑,无脱落。5.有油烟排放设施,并保持排气罩清洁,不滴油。

食品从业人员卫生制度

1.食品从业人员必须取得健康证,每年体检一次,合格者方可上岗。

2.必须穿戴浅色工作服、帽,头发不漏帽外,操作直接入口食品时应戴口罩,不戴戒指,不涂指甲油。

3.食品从业人员操作食品前和大小便后,应洗手消毒,不得穿工作服、帽进入厕所。

4.操作食品时不吸烟,不挖鼻孔,掏耳朵,不得对着食品打喷嚏。5.应做到勤洗手,勤剪指甲,勤理发洗澡,勤换洗工作服、帽,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废弃物。食品及原料采购制度

1.食品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索取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或检验报告,并记录在案。

2.相对固定食品采购的场所,以保证其质量。3.计划采购,不积压。4.禁止采购以下食品:

①.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浊不堪混有异物或者其它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②.未经卫生检疫或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③.超过保质期限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④.其它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饮食卫生制度

1.加工前应检查食品原料卫生质量,不合格原料不选用,不切配,不烹调。

2.熟食间(冷革间)做到专室,专人,专用,专板,抹布,容器及餐具都应生熟严格分开。

3.接触舒适的冰箱,刀板,抹布,盆,操作人员的手等必须清洁消毒。

4.厨房用工具,容器等使用后应及时清洁,厨房环境应保持整洁。5.熟食品应烧熟煮透,当餐未用完的的食品应及时冷藏,隔餐,隔夜及外购的熟食品应先回锅再出售。

食堂泔水处理管理制度 篇2

然而,现行的被普遍采用的食堂管理模式与制度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降低了整个系统的运转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崭新的食堂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已有技术,建立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基本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解决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从而释放更多的高校人员的智力资源,帮助高校更好地承担“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2]。在本文的“应用前景”部分,又提出了这一模式潜在的更为宽广的应用领域。

1 研究现状

笔者2016年2月对在北京沙河高教园某理工类大学就读的大一、大二年级同学进行了调查。该校区的“风味食堂”用餐环境及服务质量较好,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同学的用餐首选。经统计,高达89%的同学“每日至少有一餐选择风味食堂”。本文即以此餐厅的运营与管理为例进行探讨。

目前,对于“风味食堂”大多数窗口,在用餐时间到来之前,无论是就餐者,还是食堂工作人员,对食堂用餐的人数及其在各个窗口的分布仅能依据经验进行判断,并无任何信息交流。根据该高校作息安排,每日12:00-12:30,5:20-5:50为用餐高峰时段。此时,几乎所有座位均被占用,其中既有用餐者,也有依靠书包等物品占座的。后者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座位的有效使用率。根据调查,此时段进入餐厅的用餐者中,24%的同学“总是先点餐”,33%的同学“总是先解决座位问题”,其余同学的选择“与实际情况相关”。点餐之前的排队与之后的等待,是整个流程里相当耗费时间的环节。在调查中,高达91%的同学反映“遇到过等待时间超过用餐时间的情况”。通过分析,上述模式存在以下的明显缺陷:

1)尽管从座位总数来看,“风味食堂”应当能够满足高峰时段的用餐需求。然而,由于就餐者总是倾向于“独占”一张桌子,以及以团体进行就餐时,人们常常需要完整的空桌,因而在用餐人数较多时,现有的食堂运营模式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2)雪上加霜的是,因为占座现象普遍存在,很多座位实际上处于闲置状态。而在用餐高峰,各个窗口的等餐时间也会加长,从而进一步延长了座位的闲置时间。这种“正反馈调节”直接导致了用餐时的“拥堵”状况不断恶化,整个系统因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3)用餐者在点餐前对所需时间往往并无准确的预判,从而导致实际用时超过预期,严重影响用餐体验。尽管在点菜前,很多同学会向窗口工作人员询问等餐时间,但是他们得到的信息往往非常不可靠。而正是这种无效的互动,导致更多的同学选择在其认为等餐时间不长,实则相反的窗口排队点菜。这是现有模式下普遍存在的另一“正反馈调节”,影响着系统的正常运转;

4)不同食堂之间缺乏必要的关于就餐者“流量”的交流。在调查中,面对“当风味食堂人数较多时,您是否会选择其他食堂”这一问题,仅有46%的受访同学表示“会”。其余同学主要基于“口味不如风味食堂”及“无法确认其他食堂是否有着更好的情况”等考量而宁愿选择风味食堂。第一类问题是无法通过改进运转模式做出显著改进的。但是,第二类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各个食堂之间的信息交换与主动联动进行解决;

5)根据调查,高达61%的同学表示“曾经错拿或者被错拿过饭菜”。这种情况在以下几类情境下通常不会发生:①用餐人数较少;②窗口提供号牌,凭号取餐,如该餐厅内的“香锅类”;③窗口打菜式取餐,如传统的教工食堂。但是,当风味食堂处于用餐高峰时,错拿饭菜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从而严重影响就餐者体验。这是一个细节问题,但是若仅维持现有模式,任何解决它的尝试均可能使系统复杂度进一步提高,从而降低效率;

6)在进行调查反馈时,部分受访同学提到了一个广泛存在的现象:有时,由于寻找座位、要给校园卡充值、与同伴聊天或者专注于电子产品,部分同学忘记前往窗口去取已经完成的菜品。当这种情况出现时,窗口工作人员需要多次使用扩音器进行呼叫。但是,即使这样做,应当取餐的同学也往往未能及时出现。此现象一方面增加了就餐者的用餐时间,间接延长了他们对食堂座位的占用;另一方面,它会导致窗口前更为混乱,从而进一步影响到顾客的就餐体验;

7)现行的模式下,就餐者的意见不易及时传达给食堂服务人员。同时,目前的评价方式不易量化,而且往往会出现顾客的评价指向不够明晰的问题。这一细节上的不足不利于食堂更快、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服务质量。

2 设计与实现

针对现有模式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如下的新模式。为了方便介绍此模式,下文将描述并分析一个情境案例,仍选取该校食堂系统为对象。

2.1 虚拟排队

为了消除现有模式的主要缺陷,即因未被占用的座位短缺和同一窗口点菜人数过多,而导致的等餐时间过长问题,需要一个基于优先级进行“排队”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下,所有用餐人员必须先指定目标用餐餐厅(即就餐的第一选择,选项包括风味食堂与其他几个相对档次更低的食堂),然后预约,参与在线排队。过程应遵循下列原则与方法:

1)教师优先:无论在任何场景下,教师(及包含教师的团体就餐者)预约时自动排到当前队伍最前方;

2)有课同学优先:通过与教务系统账号的联动以及数据库之间的交互,每个同学的课表均被导入。在课前40-60分钟预约时,会自动排到当前同学(及仅含同学的团体就餐者)队伍的二分之一处(总数为n,插队后所在的位次为[n/2]);在课前20-40分钟预约时,会自动排到当前队伍内第一个同学(及仅含同学的团体就餐者)之前;在课前20分钟内预约的,考虑到用餐者即使仅仅食用粥等耗时短的食品,也肯定来不及上课,势必会导致迟到或者浪费,因而系统不予以受理;

3)若出现团体就餐需求(如情侣一起用餐、舍友集体吃香锅等情况),可以在本次预约前选择“绑定”选项,这样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排队及座位分配。同理,教职工也可与其他教职工或者同学绑定。只要一个就餐者团体中包含教师,则根据上文的处理方法,团体内所有成员将共同享受优先权;

4)本系统需要有必要数量的“机动账号”,以满足学生家长、校外客人等非常规食客的用餐需求。不妨设定:在正常的教学时段(即校历上标注的每个完整的学期),每个自然月,学生享有三次申请调用“机动名额”的机会,且每次不得超过两人;老师享有五次申请调用“机动名额”的机会,且每次不得超过三人;其他的对“机动名额”的需求,需要提前48小时向系统提出申请;

5)除教师外的其他各类用餐人员,一般情况下按先后顺序参与系统排队。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恶意“刷座”行为(即在某一特定时段内,不断为本人或他人预约座位),每人在每个用餐时间段仅能预约一次。若确实有急事,应在预约前至少24小时向系统提交申请,若通过审批可获得插队权。每人每季度申请次数有限;

6)若有其他特殊情况,则视实际需求,派专人对程序进行人工干预,满足需求。

这种设计,在时间上看,将用餐者与食堂服务方之间的互动进行了提前,减少了等座与等餐的周期;从空间上看,它把目前在食堂内完成的入座与排队行为转移到了虚拟世界,既提高了公平性,同时又极大地避免了混乱,从而有力地提升了效率。而在高等学府中,由此节约的智力资源是惊人的。同时,它也提高了宝贵的食堂座位的利用效率:通过预约,彻底杜绝了占座行为,有助于等座与等餐在时间上实现同步,座位“空转”的情况将得到极大改善;最后,从心理影响的角度上看,由于这是系统根据预约时间进行的分配,类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将会有效地缓解与“陌生人”同桌的不适感,进而使就餐者们在空间上的密度上升,提高食堂的利用效率。

2.2 在线下单

当座位确定后,系统会给出用餐建议。这里主要侧重数据处理环节,即通过对易得的数据进行采集,从而做出有效的分析。通过预先进行调查与测试,我们可以对每种菜品的准备时间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估测。系统对各个窗口目前剩余的待制作食品的数量进行实时采集,较为准确地给出对其相应食物等待时间的预计值。为了方便用餐者作出更为直观的判断,系统会用颜色的深浅表示出等待时间长短,在界面上显示,告知食客。同时,系统也会随时更新每个食堂的平均等待时间,并将其显示出来,以供食客选择目标用餐餐厅时进行参考。为了避免某个食堂的等待人数过多,应当设置一个阈值。当平均等待时间超过该阈值时,系统会对选择在该食堂就餐的人员发出警告,将他们分流到人数相对不太饱和的食堂。

食客点菜并确认下单后,系统会自动从其账户上扣钱,并生成一个二维码,发送给食客。同时,系统也会得出预计用餐开始时间,将其传达给食客。同时,出于避免座位闲置的考虑,若在座位确定后五分钟食客仍然没有下单,则系统将视其为放弃点餐,并会自动把其“踢出队伍”。

2.3 用餐及座位回收

在到达预计用餐时间后,系统会向用餐者发送提示信息。用餐者前往指定窗口后,通过扫描之前得到的二维码,获取自己点的食品,以此彻底避免错拿食品现象的产生;之后,用餐者会到被分配的座位,开始用餐。用餐结束后,再次扫码,宣布结束整个流程。考虑到就餐者可能忘记宣布用餐结束,系统将设置一个默认用餐时间:比如说,常规食品为25min,烤鱼等较为复杂的食品则为40min。倘若从获取食物后开始计时,在默认用餐时间内未扫码宣布结束用餐,则系统将判定为已经结束用餐。无论以上述的任何一种方式结束用餐,系统均将“回收”该座位并立刻进行再分配,防止闲置与空转。

结束用餐后,本系统将会弹出评价界面,食客可针对“饭菜口感”、“等餐时间”、“服务态度”等多个项目进行打分。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其他”一栏中写下补充评价。食客的评价会立刻通过系统反馈给相关的工作人员。借助这一评价机制,食堂将能更有方向性地、更为灵活地对服务质量进行提高。

3 可行性分析与改进方向

这个平台需要建立起一个包括老师,学生及其他各类常规用餐人员在内的数据库。这是学校的基本人事数据,易于获得。每个人均有属于自己的唯一ID编号,方便管理。同时,为实现后续功能,满足与其他系统联动、开发新模块等潜在需求,这个数据库应当和校园网、课程中心、教务系统等平台上的账户实现一一对应,在数据上建立映射关系。

这种方案在解决了现行模式诸多弊端的同时,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未来有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改进与提高:

3.1仍存在需要人工参与的部分:超额“机动名额”的调用、插队权的申请,以及出现特殊情况时的干预,均需要人为进行。一方面,这增加了系统的运营成本,提高了复杂度;另一方面,由于人工的加入,系统在某些时候的行为可能表现出不统一性,进而引发潜在的“不够公平”的风险。再下阶段的完善中,应当设法使更多这样的人工部分被程序所取代;

3.2由于本模式依托网络交互与信息处理运行,一旦出现网络中断乃至服务器瘫痪等各类系统故障,其正常运转都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甚至会完全失效,从而对全校师生的正常就餐带来巨大的不便。因此,一个针对这种极端情况的可靠并完善的应急预案是必需的,应当在后期逐步探索形成;

由于很多同学在饭点前都有正常课程,因而有可能选择在课上进行预约就餐。虽然整个预约过程非常简单,且耗时极短,但它对学生听课质量所带来的影响仍应纳入考虑范围。

4 应用前景

在“设计与实现”部分,这一新的方案具有“数据分析交换、避免闲置空转、加强信息反馈、基于实际调整”的基本设计思想,在上文所述框架的基础上,修改数据库或者对某些细节进行微调,即可将这一系统移植到各个高校食堂上。

由上文的讨论可知,此模式最适合具有“高低”两种档次的食堂结构,因其可

以较好地发挥系统的灵活性。目前,除高校食堂外,为了给予用餐者更多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单位甚至社会餐厅也开始采用这种结构。为了提高食堂的运转效率,挖掘餐厅的盈利潜力,更有效地提升二者的接待能力以及用餐者的体验,上述场合都可以考虑借鉴甚至直接使用本文所述的模式。

5 结论

作为一种遵循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基本原理而构建的新型食堂管理模式,它有效地

解决了现行管理方案中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同时,本方案还体现了在提高效率中兼顾公平、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等特点。鉴于该模式适用的食堂拥有数量极大且在不断增长的受众群体,它具有较高的推广与发展的价值。本方案仍有一定的完善空间,可以在使用过程里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16(3).

[2]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3]冯桂莲,尹三强.高校学生食堂队列问题的分析与模拟[A].计算机与网络,2008(15).

食堂泔水处理管理制度 篇3

1、采购后发现不合格或有怀疑食品原材料(索证材料不齐的、感官质量不好,无合格标的,生产厂名,出产日期)立即退回供货商或生产厂家。

2、食品原材料在储存中发现有霉变或超过保质期,应立即报后勤主管,销毁。

3、不合格食品原材料处理后应及时做好记录(产品名称、数量或重量,生产厂家,处理原因等)。

4、对不合格食品原材料的处理过程,应有2人以上在场,并分别签署经手人,证明人姓名。

5、食堂自身制作的产品,发现有不合格现象时,参照本制度1至4点的规定。

泔水引起猪亚硝酸盐中毒的诊疗 篇4

1 现场调查

该场共养猪30头,其中育肥猪20头,母猪10头。2006年6月曾分别接种猪瘟弱毒疫苗和猪丹毒疫苗,过去一直用学校食堂的泔水喂猪,未见异常。7月份,饲养员将前天晚饭后从酒店取回的泔水闷泡在大缸内,喂前用开米汤浸泡40 min,食后大约1 h,先后有12头食欲旺盛的小育肥猪发病,3 h内死亡7头,经抢救治愈5头,发病率42.8%,病死率58.3%。

2 临床症状

发病猪表现为精神不安,无目的奔跑,撞墙或撞铁门,行走时步态不稳,呕吐,视力反射迟钝,鼻唇、眼球周围、颈部、四肢肌肉间歇性振颤。可视黏膜发绀,呼吸迫促,体温37~38℃。四肢、耳根、鼻唇部有冷感。卧地四肢呈游泳状,腹围增大,因严重呼吸困难而死亡。

3 尸体剖检

先后共剖检病死猪3头。尸体腹部膨满,口鼻黏膜、眼结膜发绀,口鼻腔流出少量淡红色泡沫状液体。血液呈酱油状,凝固不良。胃内充满大量酸臭食物,胃黏膜易脱落,小肠黏膜表面有多量的粘液,肠系膜淋巴结轻度出血,肝、肾、脾瘀血。肺充血,气管、支气管内有大量淡红色泡沫状液体。

4 实验室检验

4.1 细菌学检验

取病死猪肝、肾、脾、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末见病原菌。

4.2 动物试验

取喂猪剩余食物及剖检猪胃内容物分别喂食2条家犬,食后1 h左右实验犬分别发病,在2 h内2条犬全部死亡,中毒症状和死后剖检情况与猪基本一致。

4.3 毒物检验

取喂猪之剩余食物和病死猪胃内容物各1份,分别用水浸法处理、过滤,取过滤液备检。林格氏反应,取备检液各1滴依次滴在白瓷板上,再分别滴加林格氏液1滴,搅拌均匀,结果两被检液均呈现深紫红色。联苯胺冰醋酸反应结果均呈现红棕色。

5 防治措施

对尚未发病猪,立即停喂原有食物,清洗饲槽,喂饮5%白糖水,并在饮水中加维生素C。

对病猪立即用1%亚甲蓝注射液,按2 ml/kg体重;10%维生素C溶液,按2 ml/kg体重;25%葡萄糖溶液100~200 ml;10%安钠咖注射液2 ml,分别静脉缓慢依次注入。

经过治疗,有5头猪当晚7时精神好转,症状消失,次日早晨8时食欲恢复正常。

6 小结与讨论

该猪场一直用学校食堂的泔水作为喂猪的饲料,天气凉爽时,猪食泔水后未见异常。7月下旬,气温高达33~36℃,泔水中剩菜较多,加上猪食缸内每天都存有剩底,取回的泔水又在缸内闷置一夜,喂前又用开米汤浸泡40 min,这样适宜的温度、适当的水分和酸碱度,在硝化细菌及其分泌酶的作用,泔水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因此,猪食后引起中毒。

上一篇:年会主持搞下一篇:建立党员承诺践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