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共9篇)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是独具一格的语言形式。一个能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并能让学生领悟语言魅力的教师,其一定能用清晰可闻口吐珠玑的诱力、行云流水波澜起伏的活力和荡气回肠动人心魄的魅力,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将学生带入美妙意蕴的境界,能使学生畅游广袤无垠的语文知识的海洋,这是语文教师必备的语言“三力”素质。
诱力——清晰可闻口吐珠玑
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为学生传播知识,沟通情感的纽带,即便多媒体业已普遍进入课堂的今天,依然是无可取代的。语文教学课堂尤其如此。当你引领学生分析问题解答练习抑或介绍与之相关的背景或者思路时,你的语言必须具有清晰可闻口吐珠玑的诱力。清晰可闻,是指语言的音量大小、语速徐疾顿挫,乃至发音正误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一席话”必得使学生听得清楚且想听、爱听,先还得动听。魏书生上课初始的三言两语即便使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课堂气氛陡然活跃;李镇西的课堂语言张弛有度且字正腔圆,澎湃着一种磁力。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无不让学生喜听乐听,无不激发着学生的求知欲望。诚如黑格尔老人所云:“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换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符合三个原则:一是简练清晰的原则。简练,不多说滥说。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如同提闸之水滔滔不绝,把本属于学生的课堂当作自己的演讲阵地,且不问他的话中无水分,就是机关枪似的语速令人听了耳朵发麻;再也不问问他是否给学生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就是他那喋喋不休、唾沫四溅的样子让学生发腻。因此,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二是音量大小适度的原则。有的教师声小如蝇,学生听得吃力困乏;有的教师声似雷吼,把学生吓得胆战心惊,影响情绪。三是徐疾相间的原则。教师不可一味慢如抽丝,也不宜一味疾如闪电,过慢,令人难以等待,太快则让人招架不了。
活力——行云流水波澜起伏
诱力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外在形式,而活力则是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表与里的结合。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还必须行云流水不语噎,波澜起伏不呆滞即课堂语言应当畅达流利。这样,则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懂语法逻辑,不犯“法”且合理。很难想象一个语病百出的语文教师能上好课。一般说来,读了几年大学的教师其知识是足够学生受用的,但每每教下来却丰欠不一,论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语言所致。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当波澜起伏,忽见耸入天际的巍峨高峰,忽听深不可测的巨壑大谷的轰鸣。只有“嘈嘈切切错杂弹”,才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效果。苏格拉底说得好,“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聪慧和善良。”
我认为,凡有经验的有作为的语文教师,其课堂语言都如苏氏所说的“节奏”“和谐”,当然,也由此可以洞见他们“心灵的聪慧和善良”。对一个语无伦次、全无波澜的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培养的学生和自己的绩效那是可想而知了。
一个语文教师,光有很深的学问而不能洒脱的把想要传授的学问传给学生,那是何等的悲哀!因此,语文教师最好拥有众家之长,有文学家的形象,有哲学家的深邃,数学家的缜密,演讲家的畅达„„
魅力——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语文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语言的内质,在讲究其外在形式的同时,还要深究其内在意蕴,徒有外表而无实在内容,那只是绣花枕头。也就是说,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幽默,又要含蓄。给语言一种沉淀的含量。
“幽默是生活波涛中的救生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幽默,就等于没带钥匙进家门,就等于在路上拾到一只晒干了的苹果,没滋没味。语文课堂的幽默是让知识形象起来,让学生激情起来的润滑剂。当然,幽默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幽默恰倒好处,可让学生会心一笑永记在心,在笑中提神益智,一箭双雕。如我在教《陌上桑》结束的时候,正值下课铃也响了。我必须总结这节课,我说了这样一句话:“罗敷在夸赞丈夫之后,对太守说:‘拜拜!’”,接着,我对学生做了个再见的手势离开了教室。开始,我只是想快点结束,但课后一想,这样结束正好能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罗敷是个勇敢机智的女子,也戏谑了好色的太守。
一位颇有名气的语文教师,他在课堂上,一定能往往巧设机关,含而不露,使学生获得从探微洞幽到豁然开朗的喜悦,这必然会产生动人心魄的魅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那么, 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 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 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讲课应言之有物, 论之有实, 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 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和成语典故等,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做到言之有物, 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德, 文质兼美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 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性因素结合学生的实际, 水乳交融地阐发出来, 并通过自己的情感形成巨大的感染力, 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 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 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作用的同时, 又不失文学色彩, 尽力做到文质兼美。
三、言之有理, 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 有物讲理, 理清楚;无物讲理, 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该言之成理, 论之有据, 以理服人, 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 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 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 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四、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前, 教师应对教材作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 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 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 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 确定怎样开头, 怎样过渡, 怎样结尾。这样在“序”上多下点工夫, 思路井然有序, 讲解就会条理清晰, 使学生在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言之有启, 探究反思
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 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 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备课, 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 去听课。课中要注意循循善诱, 因势利导,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 探索新知识, 掌握新内容。
六、言之有情, 情理交融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 而应该建立在心灵相通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 真正做到理中蕴情, 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 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 做到情动于衷, 形诸于外, 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 以形象为手段, 以美育为突破口, 以情感为纽带, 激生情, 启其疑, 引其思, 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 提高学习效率。
七、言之有韵, 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本身虽无意义, 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 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 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 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 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 切忌平铺直叙, 平淡无奇, 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结合, 疏密相间,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抑扬顿挫, 错落有致, 声情并茂,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师就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关键词:生活化;形象化;大众化;时髦化;幽默化
一堂汉语文课,教师的课堂语言非常重要。课堂语言运用恰当,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反之,将影响课堂的授课效果。我认为,汉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课堂语言的特点。
一、汉语文课堂语言要生活化
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的语言,学生才能听得懂,也才能理解。汉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书面语转换成学生容易理解的通俗语。如果一个汉语文教师的课堂妙语连珠,成语运用甚多,但学生连成语的意思都不懂,那这些教学语言就失去意义了。因此,教师应该把这些语言在前面的基础上适当地转化为学生易懂的语言。也就是说,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通俗,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学习才能收到实效。
二、汉语文课堂语言要形象化
汉语文课堂的语言和其他课堂不一样,区别在于汉语文课堂的语言要形象。不管是分析课文,还是和学生交流,都要求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形象、具体、逼真。这样的语言才能引人入胜。形象的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认知抽象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更有利于学生的汉语文学习。
三、汉语文课堂语言要大众化
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既是引导学生的语言,也是和学生进行交流的语言。既然是交流,那么认准对象就非常重要。对象的职业、身份、年龄、文化水平等决定了说话者的语言特点。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面向大多数同学,这就要求汉语文教师要说绝大多数学生能听得懂的语言。针对不同班级、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适应学生又要在此基础上
适当拔高。这样,汉语文教师就要说“人话”,不能说“神话”,如此,汉语文教师的语言全班绝大多数学生才能听得懂,这就是汉语文教师语言的大众化。这样的语言讲起来才能深入浅出,才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是汉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四、汉语文课堂语言要时髦化
汉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通俗易懂外,还要追求时髦。学生都对新事物,尤其是时髦的东西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因而,追求时髦的语言,能够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能够较容易和学生产生共鸣,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学习汉语文的积极性。相反,学生会感到厌倦,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汉语文教师要尽量留意时髦的语言,使之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这样,让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有亲近感,对教师也会有亲近感,对教师的教学更有亲近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五、课堂语言要幽默化
幽默的语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节教师的情绪。一样的事情,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效果就不一样。汉语文教师在汉语文课堂上,尤其是学生注意力不大集中、学习情趣不浓、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下,使用幽默的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需要教师具备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作为汉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培养和锻炼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总之,汉语文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让自己的语言更加丰富,更加幽默,更加适合学生。这样,不但可以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还可以增强课堂效果,打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环境,而且能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汉语文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河南省潢川县白店乡中学
彭长明
摘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言之有理、语调抑扬顿挫、精神饱满、妙趣横生、紧紧抓住学生。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
语言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之间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履行教学职责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种专业化的创造性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和文字语言两种语体,各有不同的特点和表达规律,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代替的。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讲课是核心。讲课效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口语表达技艺的水平。因此,许多学者,专家及教育工作者已经不满足对教学语言的内涵和本质的研究,而开始对教学语言的类型,特征和技艺的探讨。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和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
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的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的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教学语文课的老师,她的语调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要知道下午学生总是容易昏昏欲睡,下午的语文课全班同学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更有精神。原因不是她讲课特别精彩,而是她的语调真的吸引学生。每当你要走神的时候,这位老师总是用突然高昂或者低沉的语调把你拉回,想不听都难。
三,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言应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讲议论文应多用议论分析的语言,要严密有力度;讲说明文应多用说明介绍解释的语
五,言之有德,文理兼备
言之有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因素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情感作用形成巨大的感染力。从而把知识教育、文艺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思想教育作用;二是指要注意使用礼貌文雅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思想教育的同时,又不失文学色彩。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有理,论之成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六,言之有序,启迪反思
“序”是指语文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要讲的语文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及其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应该贯穿课文始终,怎样结尾。这样思路井然有序,讲解就会条理清晰,使学生在难点、重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有序的讲解能够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解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渴望,使
教师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因而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我们的语言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学校教育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生也不能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风云变幻的世界要求他们具备社会生存能力,更要求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而语文教学在完成学校德育工作任务方面有着独天德厚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应凭借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法制教育和德育渗透,传授知识技能,也可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让学生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用法律保护自己,养成懂法守法的习惯,从而健康成长,做个“四好少年”,成为“四有”接班人。
一、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适时有度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必须将语文教学内容与法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法制课,也不能漠视语文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而要恰当地把握分寸,适时渗透,潜移默化。如:教“赡养”一词时,教师要与“抚养”联系起来,指出“抚养”是指父母或长辈养育后代,而“赡养”则指成年子女对父母或长辈的养老行为。在学生理解词义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文件中规定,父母有扶养教育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你有要求父母教育扶养的权利,但也相应的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从而明白享受权利就要尽义务的道理。再如,在教学《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母亲挣钱扶养作者兄妹的艰难,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同时也感悟出作者对母亲那份崇敬和爱戴,那份孝心,那种愧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进而升华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教育学生懂得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样的语文教学,使学生在接受祖国语言文字熏陶时,也受到一次深刻的法制教育。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http:///转载请保留出处。
二、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因课而异。㈠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摘要:语言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第一凭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语言表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展现教师教学智慧的同时,使教学更准确、鲜明、生动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获得发展。
关键词:课堂语言;学习兴趣;问题;思考;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不仅影响自己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效果的优化,而且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和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正如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教学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善导,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黏住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好的导语,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课始,师创设情境引入:“国庆节,老师和小朋友到福建土楼玩,巧遇两位大爷。王大爷住在‘和贵楼’,是一座长方形土楼,地面长40米,宽25米;简大爷住在‘怀远楼’,是一座圆形土楼,地面是半径20米的圆形,他俩在争论谁家的土楼大。这节课,我们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有信心吗?”……又如,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参加《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全国各地的小朋友也都想参加,纷纷写信给栏目组。那么多的信件,邮政人员是根据什么来分拣的?你们想知道吗?”……再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课始,师提问:“同学们会跑步吗?咱们班谁最会跑?你能围着操场跑几圈?”在学生回答后,师再问:“今天我们可不是来比赛跑步的,而是来当裁判的。请看比赛规则,仔细观察谁犯规了,谁做得对。”生:“第一个参赛者犯规了,他从中间穿过去……”巧妙的导语设计,不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是用简洁的语言,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之中。
二、善评,引导想说、会说
说是数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活动方式。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数学情境进行描述,对数学的概念、定理等作出解释,向老师和同学准确地提出问题,与老师和同学开展讨论……这些活动都涉及说的技能。只有在真诚、安全、自由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展示自我,教师才能获得来自学生的真实信息,展开有效教学。如“:仔细想,不着急!“”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吗?”“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看行不行。“”有谁听明白了,请复述一遍,好吗?”“孩子,说吧,怎么想就怎么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这样的语言表达,会一点一点地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三、善问,启发有价值的思考
语言艺术
张 彦
(厦大附中教学顾问、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准则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表达形式
1、导入
2、提问
三、教师课堂语言技能修养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
(二)课堂语言的幽默感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张
彦
语文教师要善于以真切而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以美妙风趣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将语文课上得让学生仿佛感到是在风光绮丽、美不胜收的百花园游览,到瑰宝纷呈、叹为观止的博物馆参观。
——题记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教师以课堂为交际场合、学生为交际对象,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特定任务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只有掌握语言艺术,才能增强课堂的生命力,才能铸就学生高尚的灵魂。如果教师的语言具有准确性、生动性、逻辑性,闪耀着智慧的火花,便能把深奥抽象的事理讲得浅显易懂,把枯燥的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把静态的事物描绘得活灵活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引导他们步入富丽堂皇的知识殿堂。相反,教师如果不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就会出现方言土语充斥课堂,语言枯燥无味,艰涩难懂,语调平板,解说随意,漏洞百出,其结果必然是教和学双方信息流通不畅,学生厌学,教学劳动收效甚微甚至无效。
语文教师素质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课堂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尺,课堂教学 语言不单单是口头表达技巧的问题,主要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总量、应变智慧、道德修养以及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语言是心灵的窗口,我们看一个教师是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看他的教学语言是否成熟。很难设想,一个语无伦次、谈吐粗俗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学生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所有的语言种类中,教育语言难度最大。首先是它的对象性很强。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儿童,绝大部分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接受力、理解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循循善诱;其次,规范性强,教学语言本身就是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内容,这比那些消遣性语言就显得严肃认真得多,教师语言带有很强的示范性,它是学生模仿的样板,一字一句都要求准确、规范、不允许随意发挥。语文教师是母语的载体,正确使用和宣传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神圣使命,因此,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文,真是难乎其难!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准则
同其他专业语言相比,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有以下几个标准和原则。
(一)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科学性是课堂教学语言的首要要求,要求教师传授正确的知识,不能向学生传播无用和错误的信息。教师讲课应该使用周密严谨的语言、精确的词汇,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不可模棱两可,含糊真辞,似是而非。
语言的科学性具体表现在准确、简洁、规范、通俗等几个方面。
语文教师的课堂用语,属于规范的现化汉语,所谓准确,即要求教师不生造词语,不说病句,不读错别字,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要经得起推敲。
简洁,就是不说废话,语言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能把讲话内容深入浅出、恰到好处地表达清楚,力戒口头禅,什么“是吧”、“对不对”之类的口语坚决摈弃,能用一句话说清楚决不用两句话说,重复一遍就可以的决不重复两遍,能用一个词语表达的决不用一句话表达。
课堂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教学,纠正方音土语,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推广普通话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第二,用词造句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避免出现用词不当、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等语病。课堂语言要通俗易懂,力求把教学内容讲授得深入浅出,教师把视觉上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上的有声语言,切忌照本宣科,要进行个人的“再创造”,用口语把深奥抽象,只可意会的知识讲得明白晓畅、可感可知,可辨可识。
教师讲话要有逻辑,不能前言不搭后语,自相矛盾,语无伦次,思维混乱,不能自圆真说,这是教师在教学中最忌讳的事情。
(二)教学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课堂语言要鲜明、形象、活泼、饶有趣味,风趣生动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性,给人以鲜活感,把抽象变得具体,把深澳变得简单,把枯燥变得生动,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不仅能引发兴趣,而且激发智慧,把每句话送入学生的耳畔,流进学生的心田,调起学生学习的胃口,提高教学效果。事实证明,言之无物的空话、套话、废话,八股式的陈词滥调,容易给人以单调刺激,使大脑神经进入抑制状态,从而窒息人的思考力。
贵阳市实验小学已故特级教师袁奚,我听过她的识字教学课。她给一年级学生讲生字“心”,编了一个顺口溜:“一口锅炒三颗豆,一颗跳在到左,一颗跳在右,锅里还有一颗豆。”袁奚教师把“心”字的形体特点生动地介绍给学生,使他们印象深刻不写错字。
笔者给学生讲解小说的个性化语言时,讲了一个故事:在一个大雪天,四个不同身份的人同时去到了庙宇避雪,他们在 墙壁上挥笔提诗。酸秀才写第一句:“大雪纷纷坠地”,商人看了看身边的地主写了第二句:“都是皇家瑞气,”那地主腆着肚子,十分得意地说了第三句:“再下三年何妨?”最后一位是长工,心想,再下三年我吃什么?于是气急败坏地说了第四句:“放你娘的狗屁!”四句诗,分别以不同语气,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卖弄文墨的酸秀才,善拍马屁的商人,口出狂言的大地主,以及直率粗野的长工鲜明的个性。在笔者的启发下,学生对个性化语言描写的特点和方法,自然就心领神会了。
要运用生动的语言,还必须注意语言的得体。所谓得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课型,运用不同的语言。有个老师讲鲁迅的《祝福》,整节课都面带笑容,用高扬而快速的语调讲课,这样的语言就不够得体,《祝福》是悲剧,教态应该庄重严肃,语调比较深沉而凝重,引发学生对主人公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同情和思考,深入体会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语言得体,要求教师选用词语一定要考虑词语的语体色彩是否合适,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如果不仔细分辨,就不容易认清某些词语的真正含义,就会造成误用。例如,量词“位”字,带有褒义色彩,含有对后面对象尊重的意思。到饭店用餐,服务员会向:“先生,几位?”你会听得很舒服,要是换成“先生,几个”,你这时就会感到生硬了许多。假如在谈到一个罪犯时用“一位潜逃犯”的说法,让人听起来就感到很别扭。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 脑入心灵,既准确、明晰、自信、沉着、雄辩、闪耀着理性的光辉,又风趣、生动、形象、亲切、自然、充满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
二、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表达形式
课堂教学语言,按照教学过程分为导入、讲授、提问、评价和小结等几种基本表达形式,这里着重讲讲导入和提问。
(一)导入
导入,就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指教师上课开始时对学生讲的与教学目标有关,能调动学习兴趣的一席话,短则一两分钟,长也不过五、六分钟。它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就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教师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导语要体现课文宗旨,具有一定的概括力;
2、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3、有鼓动性,使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4、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引起思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5、有情感性,起到缩小师生之间心理距离的作用;
6、言简意赅,自然流畅,不要矫揉造作,故弄弦虚。那种“作秀”的导语实为不可取。
成功的导语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闸门的金钥匙,既新鲜又自然,跟所学的内容紧密衔接,天衣无缝。导语设计得怎么 样,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导入形式:
1、温故知新
不少同仁把这种导入方式叫做“承接式”导入法,这是所有学科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一般说来,教材的内容是遵循认识规律,按照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循序渐进地安排的,因此,新课之前设计一种承接新旧知识的导语,自然连接,递进前后的内容,使知识的传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连贯系统。
例如,导入新课《范进中举》:
“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孔乙己’这一典型。孔乙己的悲惨命运,使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今天,我们要通过范进的喜剧命运,从另一个侧面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这种导入由刚学过的人物孔乙己入手,介绍范进,引导学生去思考影响两个艺术典型命运的根本所在,同时形成类比,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2、直观导入
展示图片、实物、模型、标本等等,从直观的生活到抽象的思维,是认识事物的规律。课堂上,当教师把实物或教具拿出来向学生展示时,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集中思考,主动学习。
笔者执教《未洛斯的维纳斯》,课前向学生出示维纳斯的石膏塑像,面对全班设问:“同学们,这是谁的雕像?你们认为她美吗?美在哪儿?哪位同学能谈谈自己的见解吗?”教师借此引入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本文作者的审美观点,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边观察边思考,学习热情随之而高涨。
3、设置悬念
根据教学内容创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种导入形式适应所有学科,也适用于不同的学段,运用这种方法要紧扣教学内容,注意设计难易要适中,巧妙切入,揭示主题,明晰教学思路。
高中材料《我与地坛》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自传性散文,文章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瘫痪十五年,思想感情经历的变化过程,由濒临绝望到充满热望。笔者在讲授课文前设计了以下导语:
“人,都是有欲望的,有欲望就有企盼、有等待,人都是在企盼和等待中度过自己的一生的。可是,当你的自尊受到伤害,当你的欲望不能满足,甚至这样说,当你对一切都感到绝望时,你应该怎样面对实现呢?是轻生,还是顽强的生活,继续奋斗?今天,我们来聆听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心灵独白……”
这段导语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好夸心,在这种氛围中开始讲话,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设置悬念引入新课,设置的问题要得体,带有启发性,有 一定的深度,同时要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有个老师讲鲁迅的《药》,上课时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吃过药吗?请吃过药的同学把手举起来。”学生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还有一个老师讲文言文《口技》,课前竟然问学生“世界上有哪些噪音”,类似这样的导入就很不妥当,不仅没有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纯属误导,影响极坏。
4、故事导入
许多老师都有这种感觉,课堂上教师提到课本以外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很浓,对带有故事性的内容特有兴趣。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故事或典故导入新课,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一位教师执教鲁迅的《拿来主义》,设计了如下导语: “天津有位作有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在一次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到:‘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那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教师讲到这里,学生立即会想,什么是拿来主义?于是,教师便趁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这里着重向大家介绍了四种导入方式,导入方式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利用名言名句,巧妙设喻导入,讲解课题导入…… 设计导语,只是引入新课的一种手段,其实也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很多时候也可以直接进入新课,在设计导语方面,笔者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深入钻研材料,把握教材,紧扣教材,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行;另外,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机应变,使导语切实发挥其引导和控制课堂活动的顺向心理定势作用。
(二)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学习的情况而提出的询问,是教学口语中用得最广泛、最普遍的语言。美国教育家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教师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涟漪的扩散,进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此外,课堂提问还是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教师从提问入手,设计有价值的、学生感到有兴趣的思考题,变老师的独立讲解为师生共同讨论,可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提问按难易程度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和开放性提问。
记忆性提问属于低层次的提问,其作用是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提问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单,课堂的使用量很大。这类提问要选择好问题的切入点,尽量避免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宜提出“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那种 简单化、定向化的问题,应该带有点拨、诱导或必要的暗示。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无效的提问,例如问鲁迅是什么人,听到这种问题后就有学生搞笑地回答“是周树人”。一个老师讲沈括的《活板》问学生:“学生们,《活板》的作者是什么家呢?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东西呢?”提问本身和课文注释讲得清清楚楚,还用得着问吗?再说,“什么家”,问题表述很不清楚,像这类提问就属于无效提问。
理解性提问往往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说明与问题有关的情况,帮助学生找到解答的切入点,或适当解释一下答案的范围,提供回答的思路。
一位教师讲《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有学生质疑:文章中有妻子唱眠歌,荷塘四周还有蝉声和蛙声,看来荷塘并不安静。老师针对学生的这一质疑设置了以下的“问”:
“同学们过去玩过蟋蟀,往往在什么时候才能清晰地听到它们的叫声?这是为什么呢?”
“你们星期天游公园时,常听到路旁树林中的蝉鸣吗?为什么?”
“反过来说,能听见蝉声和蛙声,说明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呢?”
“眠歌,一般速度慢,吟唱时声音要特别轻。慢而轻的眠歌也听得见,说明这里的环境怎么样呢?”
在老师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荷塘幽静的特点,最后教师把问题再引进一步,强调指出作者用眠歌、蝉声和蛙声表现环境的幽静,这正是运用反衬手法的妙处。这些“问”,在语言上指向明确,在顺序上安排合理,在内容上选择恰当,因此,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启发和诱导下,消除了疑惑,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
第三类提问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开放性提问。当今提倡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一般人认为不是问题的事物上能够发现问题,一般人认为有问题的事物上找出其闪光点,这类提问方式多在讨论式教学中采用,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给学生以表现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设计这类问题要注意难度适当,要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否则会加重学生的畏难心理,抑制他们的思维活动。
笔者分析《鸿门宴》的人物形象,设计了一个讨论题: “有人说项羽在宴席上杀掉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心’,项羽这种‘妇人之心’不可取;但苏轼却认为,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他的‘君子风度’,你同意哪一种说法?”
又如,孔子在《季氏将伐额臾》(选自《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笔者组织学生对孔子的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多数学生赞同孔子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定平稳十分重要,财产多寡生活富贫无所谓,重要的是分配必须公平,贫富不能悬殊,在当时的那种时代背景下,有福共享、有苦同甘的平均主义是值得肯定的。一部分学生则表示不赞同孔子的观点,理由是:孔子提出的平均主义,正是极左时期中国农民吃“大锅饭”的充分体现。事实证明,一个国 家贫穷就要挨打,落后就要被颠覆,怎能说不怕贫穷只怕财产分配不均呢?邓小平不是说,要让少部分人先富起来吗?笔者看到闪现在学生中思辩的亮点,为此而感到欣慰,得到了鼓舞。
课堂提问如果运用得好,可以启迪思维,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弄巧成掘,影响教学效果,甚至产生负作用。下面就课堂提问提出八条值得注意的建议:
一忌不加思考信口乱问。
二忌问题不明确,使学生无从着手、无言以对。(例如执教《祝福》,问“鲁四尧爷是怎样杀死祥林嫂的”,如果把问题改为“祥林嫂的死与鲁四尧爷有什么关系”那就明确多了。)
三忌借提问为名,行惩罚学生之实。四忌先点人后提问。(提问要面向全体。)五忌提问后让学生齐声回答。六忌“满堂问”。
七忌急躁,不认真听学生回答。
八忌单纯的教师提问。(应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三、教师课堂语言技能修养
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艺术用语,它既不是纯粹性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口语,教学语言是多种语言的融合,是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是书面语的加工,是口头语的提炼。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应达到这样的要求:
1、讲普通话,语言流畅、口齿清楚;
2、语调抑扬顿挫,节奏适当;
3、简明扼要,不重复罗嗦,语言合乎规范;
4、条理清楚,逻辑性强;
5、语气中肯、富有激情,有趣味性、幽默感。
教学语言切忌打官腔。笔者听过一个政治教师讲价格规律,他说:“当价格什么——上涨的时候,产品就会什么——供不应求,弄不好就可能挫伤什么——人们的积极性……”咱们语文教师讲课也常有这种情况。
长期以来,有种习惯的看法,就是不把说话看成是真才实学(一种学问),认为说话能力是先天的,是练不出来的,因而自然就不把说话看成是教师业务的必修课了。不可否认,说话能力带有一定的先天性,有的人口才确实要比别人的好,例如女教师的口头表达一般要比男教师强。但是,说话能力完全是可以练出来的。很多口语好的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训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练就了一套会说话的真功夫。
(一)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
音量的高低强弱,声调的抑扬顿挫,节奏的快慢起伏,就是所说的语调,语调表达一定的语气和感情,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课堂教学语言的语调应达到三个要求:轻、清、亲。
1、音量适当——轻(发音要轻)
课堂讲授一般用陈述型语调,陈述语基本音量应稍“轻”,当然,所谓“轻”,要以教室后座也能听清楚为度。“轻”,就是要做到音量适当,但不等于音小势弱,它是相对于“重”而说的。当前课堂教学,语调的弊病之一就是音量高八度,过于张扬,有的甚至近于“吼叫”,使听者心烦意乱。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进行紧张严密的思维活动,如果教师音量过大,不但干扰学生思维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使学生的尊严受到刺激。
我们提出音量适当,不仅指运气的高低,还指音势的强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于漪、程翔,他们的课堂语调,音量不高,声音较轻但气势很强,因此,字字声声,激人思维,无不让人荡气回肠。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音量大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吟唱苏轼的《赤壁怀古》,应该用高昂、雄壮的声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吟诵李清照的《声声慢》,则用低沉、缓慢而感伤的音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例子,说明课堂语言的音量,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风格而定。
2、语音清晰——清(清楚明白)
教师明快清晰的语音,能博得学生的好感,使学生感到清楚明白,而听起来舒服。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切地体会到,上课要讲究一个“清”字——清晰的语言、清晰的板书、清晰的思路。清晰的语言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清晰的板书培养学生审美的愉悦,清晰的思路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
教学语言清晰,讲授的内容要精当。当前搞课改,反复强调教师不要“满堂灌”,可实际上还存在把学生当作接受容器的状况。教师对学生早已明白,或一读就懂的知识,还要滔滔不绝地讲授,怕45分钟完不成任务,于是语速过快倾盆而下,以致语音不清。
从语音的音节角度考虑,要注意语句中的停顿和重音。例如,说“他的诗歌颂了自然与和平”这句话,“诗歌颂”三个字有两种理解:“诗/歌颂”,“诗歌/颂”,说话的时候要分清词界、注意节拍。
一个老师讲《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把这句话的节奏和重音处理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不当之处不言而喻。这里的不当,不仅仅是语言的音节与重音处理不当,这属于知识性错误。
3、音调自然——亲(亲切自然)
课堂教学气氛和谐,除了教师讲话的音量要适当,语音要清晰之外,还要注意声调亲切自然。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亲切 自然的语调能给人悦耳、轻松的感觉,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趣,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目前,课堂教学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命令调”、“报告调”,有的老师居高临下,装腔作势,语气生硬,从说话中看出对学生没有感情,因此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发出有感情的声音,不夸大地说,这首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对学生充满“爱”的深情,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说话难免装腔作势、拿腔拿调,因此,教师说话只有融注感情,才能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密,但可以粘贴东西。”她还说:“激情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胸中要有一团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朝气蓬勃,对学生有感染力、辐射力。只有燃烧自己,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理想之火,塑造优美的心灵。”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有几分演员的气质。平时演演话剧,朗诵诗歌,做做主持人,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不无好处。教师课堂语言必须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生动有趣,要达到这一步,平时要积累一些蕴含哲理、深刻凝炼的名言警句,以及一些源于群众、广为流传的谚语、熟语,在教学中适当引用,就能使语言变得更加多彩。
(二)课堂语言的幽默感
“幽默”这个词,是现代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从英语中音译过来的,是个美学名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这个词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求表达生动有趣,另一方面要求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语言的最高境界。教师语言的幽默,特别是运用明白易懂而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借用讽喻、双关、夸张等修辞方法,传授知识,抒发感情,以一种愉悦的方式让学生获得精神上的快感,引发学习兴趣,从而感化学生,启发学生,进而活跃课堂,是和谐师生关系、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语言艺术。
幽默的语言是风趣和诙谐的,使人发笑;但使人发笑的语言不一定就是幽默。当今社会流行的那种“黄段子”,确实搞笑,但绝对不能引进课堂。教师语言的幽默,绝对不是那种使人哈哈大笑的低俗笑话,而是教师高尚情操、良好修养、渊博学识、聪明智慧的体现,它是一种愉悦的语言方式,它的魅力就在于虽然不直说,却让人通过曲折含蓄的表达方式心领神会。讲《阿Q正传》,如果丑化阿Q的形象,学生被教师逗得前仰后合地笑,看起来气氛活跃了,但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又有什么启发和教育作用呢?真正的幽默感和诙谐性,应该紧扣教学重点,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讲究实效。
在我们身边,幽默的教学语言事例很多,你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
比如,一个学生迟到了,急匆匆地喊报告进教室,这时,如果教师用生硬的语气责备他,这个学生心里肯定不高兴。但如果把语气换一下,“你路上没事吧,老师和同学正在为你着急呢!”那学生的感受就大不一样,反而觉得过意不去,下次尽量不迟到了。又如程翔老师讲《伤仲永》,分析课文时他这样说: “造成仲永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仲永他爸的责任。父亲不送儿子上学,让儿子四处卖弄以乞讨钱财,看来仲永他爸的商品经济意识也太强了,早在宋代就提前下海了。当然,借给仲永书具的那家邻居也有责任,他既然借给了书具,就应该劝劝仲永的父亲。他可以这样劝说嘛:‘我说老方呀,你可不能这样捣鼓了,这样下去会葬送孩子前途的!听说泰安六中不错,你就把儿子送六中读书吧。’”鲁迅先生是最善于用“幽默的形式来教育人的典范”。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成为“最幽默的人”,使语言具有幽默感和诙谐性,以适应当前深化语文教改的需要。
下面,就语言表达的风格与形式,向大家介绍幽默的五种类型:
1、类推式幽默
比照某一事物的特点,推出与它同类或相似的事物,让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明白事理,这种幽默多用于向学生解释较深奥的概念。一位教师向学生这样解释“尴尬”:“脸上的肌肉半边松、半边紧,一半想笑,一半想哭,真是哭笑不得。”边讲边进行表情演示,学生在捧腹大笑中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含义。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分析《捕蛇者说》“蓄势”这一写作技巧时,发现学生流露了疑虑神色,于是灵机一动,对学生说:“气功师在表演用手劈石板前,总要先运运气,然后猛地一用力,这运气的过程便是蓄势”。他边说边演示,一个抽象的概念变得 通俗易懂了。
2、否定式幽默
否定式幽默,是针对甲乙两种对立的事物,从肯定甲事物出发,然后以加入乙事物内容而达到的否定甲事物为目的的方法。
有一次,胡适的夫人埋怨社会上的“大男子主义”,胡适听了后摇摇头说:“也不全是,其实当男人的也有‘三从四德(得)’嘛……”胡适夫人听了之后诧异地问道:“哦,男人的‘三从四德’从何说起呢?”只见胡适不紧不慢地说:“三从,指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了话要盲从。四德(得):指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
胡适以“三从四德”的谐音,否定“大男子主义”,反映他的温和谦让,以及幽默乐观的态度。
3、自嘲式幽默
幽默被人们认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中的最高境界。幽默的一条重要原则,是宁可取笑自己,也绝不轻易取笑别人。
在人际交往中处于尴尬局面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仅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传说古代有个姓石的学士,一次骑驴不慎摔在地上,一般人一定会不知所措,可这位石学士不慌不忙地站起来说:“亏我是石学士,要是瓦学士,还不摔成碎片吗?”一句妙语,说得在 场的人哈哈大笑,自然这位石学士也在笑声中免去了难堪。
有次我到乡镇视察,遇见一个我年轻时教过的学生,他一见我就大声说到:“张老师,你还在呀?看你长得这样胖,我差点认不出了!”我很平静地回答:“对不起,我还没有死,长了一身肥肉,害你都认不出了。”在大家友好的笑声中,我免去了当时的尴尬。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乘公交车,车快到站的时,突然急刹车,他一个趔趄,撞在了前面女士的身上,那女士愤然骂了一句:“德性!”我那朋友没有辩解,笑嘻嘻地说:“很抱歉,是惯性不是德性。”他一句话化解了当时的窘境,也为自己争得了面子。
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的修养,一种充满活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别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新的心理平衡。
4、夸张式幽默
夸张式幽默,主要是为了启发人们的想象力,加强说话的力量,它的特点是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除了有意扩大和缩小之外,还有一种,就是超前夸张。笔者向学生讲授夸张手法的特点时,引用了下面的故事。
据说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乘火车到一所大学讲课,因为离讲课时间已经不多了,他十分着急,可火车却开得很慢,于是幽默家想出了一个发泄怒气的“花招”。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儿童票。这位列车员也挺幽默,故意仔细打 量他说:“真有意思,看不出您还是个孩子呢!”幽默大师回答:“我现在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的时候还是孩子,你们的火车也开得太慢了。”火车开得慢是事实,但也不至于慢到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这里将慢的程度进行了有意的扩大,产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
5、双关式幽默
双关,即利用词的同音或多义,使一句话既带有字面的含义,又带有字外的意思,而双关式幽默,则是利用一词的语音或词义,同时关联两种不同的意义并进行曲解的方法。
有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好而恢心丧气,上课时不用心听讲,如果在班上公开批评,会伤害这些孩子的自尊心,于是,笔者在课堂上讲了一则笑话进行暗示,较好地解决了问题。“一次历史课,老师发现有个学生不用心听讲,就叫他回答问题:‘郑成功的母亲是谁?’这个学生说:‘失败乃成功之母。”笑话讲完后,’学生悟出了老师的话是有所指的。
笔者上语文课,历来要求学生都讲普通话,有时个别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我利用“普通”这个词,语义双关地暗示:“普通人讲普通话,只有特殊的人才不讲普通话呀!”学生会意地笑笑便开始讲普通话了。
双关,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对语文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在教学口语中巧用双关,不仅使语言富有幽默感,同时还向学生传授了一定的语言学知识。
幽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润滑剂。幽默之所以 有力量,是因为它本身与智慧密切相关。这里要指出,风趣幽默的语言绝非信口开河,甚至低级趣味,必须讲究精炼性,力求格调高雅,要以消除学生听课疲乏,缓解紧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有助于课堂教学。另外,幽默的语言必须含蓄但不深奥,一般应该让学生“跳一跳便摸到”,要让幽默的语言在学生头脑中碰撞,发出思想的火花,在笑声中悟出一条人生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而课堂教学语言能力,是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而,加强语言修养,提高口头表达水平,是当前在职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进行职业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语文教师要博学多才,优化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要善于以真切而丰富的感情感染学生,以美妙风趣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把语文课上得让学生仿佛感到是在风光绮丽、美不胜收的百花园游览,到瑰宝纷呈,叹为观止的博物馆参观。
各位同仁,我们任重而道远,共同努力吧!
一、评价要多一点表扬与鼓励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的功能,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心理学的知识, 每个人都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 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赞许, 都想得到别人的任可和肯定。所以, 作为教师我们要学会欣赏每个孩子, 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要多一些赏识与鼓励, 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教育需要赏识,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肯定孩子身上的优点。那么, 评价的语言就要有鼓励性。我们多采取赞赏、激励性的评价, 这样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样是赞赏, 发自于内心的真诚的赞赏和平平淡淡、勉强的评价相比, 哪个更好, 不言而喻。所以, 教师评价时态度要真诚, 要发自于肺腑, 这样才能感染学生。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和蔼的态度、具有鼓励性的话语, 都可以营造出一个和谐、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品尝到被人尊重的喜悦,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
同一班级的学生, 在基础水平和智力发展上存在不同的差异, 因此, 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也不能采用一种标准, 也应该因人而异, 因课而异、因时而异、因情况而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评价, 同样是一个问题, 对于学困生来说, 他的回答可能并不是尽善尽美, 但为了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多鼓励他们展示自己, 可以评价说:“老师看到你真的在努力思考了, 那你再想想有没有什么更好的想法?”而对于优等生来说, 对于不正确的回答, 思维出现偏差时, 教师应该在原有回答的基础上, 及时纠正, 适时点拨, 再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 使优等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跳一跳, 够到更高枝头上的果实。充满爱心和智慧的评价会保护学生稚嫩的心灵, 学会保护学生那金子般的心, 是每个教师首先要学会的。
三、评价语言要多层次、多角度的
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扇窗, 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 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孩子需要赏识, 教师在评价时要像用放大镜似得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给学生热情的鼓励, 让学生感受到别人肯定的欣喜, 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样有利于师生在课堂的交流与互动, 提高课堂学习效果。记得有一次, 我到吉林七中去听课, 那位教师讲授的是劳伦兹《小雁鹅》一课, 当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精彩时, 这位老师引用古诗名句来评价学生:“此曲只应天上有”, 学生对这样的评价既感到新奇, 又受到鼓励, 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于永正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 一名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有非常有感情, 于老师听后主动走上前去, 微笑和这位同学握手, 并评价说:“你读得太好了, 播音员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评价远远比“你读的真棒!”更能激励学生的内心, 更能触动学生的心, 唤起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另外, 教师善于将评价语言和身体语言结合起来,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时, 老师能爱抚地摸摸学生的头、拍拍学生师的肩膀、亲切地握手、深情的拥抱, 热烈地鼓掌, 真诚的竖起大拇指, 这更能感染学生的情绪, 更是一种情感交流。还可以送给学生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或新奇的举动, 这些都可以传达老师对学生的肯定和赞许,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燃起了学生的期待和希望, 是语文课堂保持新鲜。如特级教师孙建锋用家乡的百年银杏叶、清华园的竹叶激励学生。
四、评价也要敢于批评
也许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但老师一味的拿着表扬的武器, 一味的为学生叫好, 可能会物极必反, 表扬多了, 表扬过了头, 就会把学生引向思维的歧途, 步入误区, 让学生分不清好与坏。所以, 有效的评价, 应该以学生为本, 关注学生的发展, 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要充分发挥它的矫正功能, 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有所提高和发展。对于学生课堂表现的优劣, 还是需要明确的判断的, 而“你很棒!”“你很聪明!”很容易会让学生产生骄傲情绪, 所以我们能过指名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方法, 当学生的表达不够完整时或者认识还有偏颇时, 教师应该适时进行点拨, 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 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正路中来, 并鼓励学生能够努力去做, 相信学生一定会在课堂评价中不断成长的。
五、评价语言要准确
我们常常看到语文课堂上, “你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声冲刺着我们的耳膜, 老师和学生的评价语言都只是像浮萍一样漂浮在表面, 都是模糊的, 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学生根本不知道, 也不明了, 这样学生的水平得不到深化, 还只是停留在原有水平, 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那么, 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评价我们要做到据实准确。例如:一位学困生生在读一段课文时, 本来读的不太好, 可老师还是评价“你读的真不错!”作为这名同学会想:“老师是表扬我吗?是不是在讽刺我?”而其他学生会怎样看待呢, 会不会认为老师在欺骗同学?所以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照顾到全体同学, 考虑其他学生的感受, 一定要实事求是, 语言要准确, 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果老师这样评价“你比以前读的有进步, 继续努力, 相信你读的会更好!”, 相信这位同学也会感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迸发出学习的积极性, 其他学生也能够接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149-01
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教学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人们常说“言传身教”。言传是第一位的,尽管教育的手段和途径丰富多样,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
语言是一种艺术,它随时都在向人们绽放它的光芒,展现它的美,我们教师正是和这种艺术天天打交道的语言工作者,是不断探索这种艺术奥秘的教育工作者。
一、导入语要“异”
课堂导入语的“异”,是指形式和语言的奇异、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着装漂亮,必定会吸引过往路人的注意。同样,作为教师,如果能使得自己授课前的导入语新颖。奇特,那么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上课铃声一响,孩子们都陆续走进教室,平时成绩比较好,自制力比较强的同学很快地进入到课堂角色中,而部分自制力弱的同学还沉浸于刚才的玩耍嬉闹中,如果用一种陈旧的课堂导入语:“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根本听不进去,当他们“醒”过来时,老师上到哪儿都不知晓。这是影响学生听课效率,造成孩子的思维与教学环节上的脱节的因素,也是造成班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原因之一。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年代中的孩子,在电视和报刊的影响下,知识面不断拓宽,那些理性、陈腐的陈述,逐渐被他们淘汰,他们需要的是那些新颖、奇特、标新立异、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导入语。
在教学《称象》时,我事先准备了一些实验器材,在导入这堂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你们瞧,老师带来了一些器材,这节课,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顿时,45双眼睛同时射向了讲台,静候实验的开始。
“听听读读”这类课文兼并了“听、读、记”的特点,孩子们往往对这类课文比较感兴趣,在授此类课文时,教师尤应注意以课堂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听》这课时,我的导入语非常简单:“同学们,你们听——”随之,便播放出一段配乐的朗诵,孩子们顿时便进入了“听”的角色。
由此可见,导入语的“异”不仅能有效地体现教师课堂用语的艺术性,还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过渡语要“顺”
顺则通,通则美,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是起了承接、小结的作用,是教师钻研教材、抓住内容之间联系的切入口,是教师在找到激发学生思想火花知识点的基础上,组织提炼语言,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必要步驟。
例如教《找骆驼》一课,为了更能让学生明白老人是经过仔细观察才知道那只骆驼特征的。我的过渡语是这样的:“你们瞧,老人清晰地说出了骆驼的特征,却说自己不知道它往哪儿去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通过这段过渡语的设置,既帮助孩子理顺了文章的脉络结构,又使孩子在脑海中对全篇文章作了一个小小的总结。
《真正的好孩子》中有一个片段,讲黄莺和喜鹊争相夸自己的孩子,乌鸦却在一旁不做声。在处理这个片段和下一个片段“小鸟回巢”衔接时,我用了这样的过渡语:“漂亮的外表,动听的歌喉,真让人羡慕不已,然而,光靠这些,就能称得上是好孩子了吗?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这样,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片段,整堂课也随之和谐起来。
因此,一位语文老师如果在课堂中注意自己过渡语的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能使孩子在课堂中领略到那种语言和谐之美。
三、提示语要“精”
“精”在字典中的解释是“精巧、细致,提炼精华,除去杂质。”提示语就好似一盏明灯,在黑暗中,为你照明前进的方向;提示语又好似一个舵手,在你快要触礁时,让你转变航向,顺利驶向彼岸;提示语又好比一支号角,在疲乏的时候,能激起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曼谷的小象》时,为了让孩子明白小象之所以如此聪明,是由于阿玲的教导、指挥得当,作者称赞小象,实是赞美阿玲。就在学生们为“是赞美阿玲?还是赞美小象?”争论不休时,我这样提示:“小象的技艺真是精湛,但它精湛的技艺又是从哪儿来的呢?”经过这样小小的提示,孩子顿时领悟了作者是通过写小象来赞美阿玲的指挥有方!同时很快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教师如果在备课时,细致、巧妙的设置提示语,不仅能激发孩子思想的火花,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整个课堂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要“悬”
“悬”是指悬念,引发别人的思索。有一位年长的教师,他曾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位好教师,他能够做到在上完一堂课之后,他的学生仍沉浸在他刚才创设的情景之中……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都是名家名篇,我们手中的教材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编排而成的。有些作品的内涵,非常值得孩子去细细品味。作为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忽视下课的那几分钟,要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孩子思索和回味的结束语,让学生带着满腔的热情,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
在教《一个忠告》时,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结束语:“这个忠告是熊给的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入思考……
当然,结束语除“悬”外,还要“全”。所谓“全”就是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整篇文章的意思,起到言简意骇之效。
文学院09级7班
侯蓉
200906040213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堂教学更是艺术中的“领袖”。之所以为“领袖”,是因为语言的艺术。语文相较于其他学科,有它的优势——语言,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特点。语言的艺术,到底是怎样的?那就在文中找答案。
【关键词】语言
课堂教学
艺术
口头语言
肢体语言
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前提,要交流,得有语言,不论是口头语言,还是肢体语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学习语言有两个方面的榜样:作为教材的范文是有形无声的榜样,教师语言的运用是有声无形的榜样。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首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集中体现在课堂教学语言上。
语言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语言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更是具有独特的影响。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堂教学除了把一堂课的知识讲到,还必须对语言进行斟酌,即对语言具有较强的约束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所以,语言是艺术,对此需谨慎运用,切不可失了其本身的韵味。
一、口头语言艺术
头口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其进行交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交流、给学生传递知识的最主要的方式。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语言的几个特征,这样才能更好的品味语言的艺术,也才能使自身的语言更具说服力。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语文教学语言要力求准确规范,包含正确的知识信息,这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中活动的人物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学生心中,教师就是榜样,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不能错误百出、用语粗俗。语文课堂教学中,禁止出现口头禅、“差不多就是这样”的话,这是绝对的违背语言的准确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语言表述内容要准确,要能正确、深刻地分析和传授知识。下面就来看看这位老师对《中国石拱桥》的插图的介绍:“图中的赵州桥多么匀称,雕刻得多么精巧!那淡赭色的桥身和四周的蓝天、绿树、清清的河水配合得多么和谐。抬头望去,可以看见在第一拱圈中,刻着龙头。桥面一侧,是由15根石柱和16块石块组成的栏杆,它们上面雕刻着姿态活泼的龙形花纹,依稀可辨,使整座桥显得古朴美观。桥下波光粼粼的水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赵州桥的壮丽倒影和绿树的倒影共同构成的一幅别有情趣的风景画。怪不得有人说它美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一段话,如果让一个不知道赵州桥的人听完,绝对会对这座桥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因为这段语言,不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说明,所用的词语都是那么合适、准确。闭着眼睛听,眼前就会浮现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石拱桥的画面,让人有种想要触摸它的冲动。这样的教学语言就是成功的,就是准确的。(二)趣味性
顾名思义,有趣、生动、形象,不枯燥。现在很多学生对语文有这种感觉——可有可无、可听可不听,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从小学开始就学语文,而且学的还是自己的母语。学生这样的心理,就给教师一种紧迫感,也就更加确定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趣味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里就来看看一位特级教师在上《听潮》时用的导入语: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书刊报纸中看到的海的形象,请列举一些词来形容它。我也说说自己的感受。海,无边无际,辽阔壮美,神秘莫测,变化无常。有时它平静温柔,海鸥掠过水面,在海空盘旋翱翔;有时它汹涌澎湃,浊浪排空,怒吼咆哮。远离海边的人,读描绘海景的佳作,也会有身临其境之感,感受到海的壮观。作家鲁彦的《听潮》,着力描写了海潮涨落的情景,现在让我们一起认真阅读,仔细体味。这段导入语,运用形象化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了海的形象,创造了生动的意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并随之展开想象的翅膀,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语言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语言的生动、形象,更应该表现为真正的有趣,因为有趣的东西更能吸引学生的好奇与兴趣。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准备一些有趣的东西,又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成语填空、成语接龙、填字游戏,还可以在一定的时段内穿插一个传说或者一个故事。这样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大的运用了语言的趣味性,这样的语言会为课堂创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现课堂的新奇多趣,也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知识也更容易吸收与理解。
(三)启发性
课堂教学,教与学——教师与学生,教导与学习。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内容与知识,不仅仅是教师自己讲,更多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这样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而语言的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教师对提问的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紧扣课文内容,要清晰。问题的措辞要精炼、具体明了,一次只提一个问题,是保证问题清晰的最基本要求。除此之外,设计问题要把握好难易的程度,“跳一跳,摘桃子”,这是对设计问题的基本要求。要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学会动脑,就必须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语言的启发性的认识。于漪老师说:“教师语言要着力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有所发现,要注意设置辨疑、析疑的条件与气氛点拨和引导学生自己寻求正确的答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鼓励创造精神。”[1]这里有一个于漪老师教《孔乙己》时向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愣了,认为这不是问题:明摆着叫“孔乙己”嘛!于是老师引导他们阅读、思考,他们终于明白了:“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名字都不知道,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学生很快联想到阿Q、小D,从而能够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依附着语言的启发性而来的。
二、肢体语言艺术
我们都知道,口头语言在教学课堂中是主要的沟通方式,但它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在口头语言的表达中,常常是伴有肢体语言的,这是不可缺少的。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能起到一种辅助的作用,而且它比口头语言更生动、形象,更容易让学生理解。肢体语言是一门艺术,在相声、小品中发挥的好,观众就会爱听、爱笑。肢体语言教学同样也是一门艺术,如果在教学中发挥的好,学生也会爱听、爱笑,更爱学。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与学生有眼神交流。眼神交流很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学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虽然得到之后会有些许的闪躲。其次就是表情的交流,学生大多数都喜欢和蔼可亲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让表情放松一些,就算有日常生活的琐事,也请老师不要把对它的感情带到教学中,因为这样会影响课堂的和谐。最后,也是最常用的的双手与学生的交流。口头语言常常在教学中起主导,那双手的语言就在辅助口头语言中起主导作用。我们都知道,肢体语言很容易被我们理解,像小孩子还不会说话时,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尽可能的表演出来,而父母就是通过小孩子的这些动作来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总而言之,肢体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或缺的一门艺术。一位老师在执教《晏子使楚》这篇文章时,出示了:“这是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要求学生结合动作、神态读一读,欣赏晏子这位外交家的语言魅力。一位学生自告奋勇上台这样表现,只见他手指着教室门(当作城门),表情严肃地读完了一、二句后,把头一仰,并把两手反扣在背后,在讲台前面南北来回踱着方步,用威严的口吻读了课文后面三、四句。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如同欢迎这位外交家归来一般。那位学生的表演,之所以赢得学生的掌声,同他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声势语言等辅助作用于肢体语言是分不开的。
语文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学习知识、畅谈理想,共同努力,他们离不开语言,离不开这门艺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语言,就可以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全心投入到课堂教学的学习中去。同时,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会学生学习,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语言是艺术,是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推荐阅读:
(李万和)浅谈教师的语言05-31
浅谈教师课堂评价的有效性09-15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艺术论文06-2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07-04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探析07-04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浅谈10-0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06-06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改进措施06-26
语文教师语言文字07-17
毕业论文-浅谈中学语文教师的智力素养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