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论文(推荐11篇)
最近,我们在学校里观看了一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在一场高达18级台风——“蓝鲸”来临之际,一位沿海地区的市长带着百姓们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故事。体现了这位市长在灾难面前临危不惧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挽救了全市120万人的生命。
在这部电影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是:那强烈的台风掀起了浑浊的海浪,那巨浪排山倒海似的冲向码头,树木拦腰截断,汽车被吹得满街跑,船被冲上岸把房子给撞坏了,鲨鱼也钻进了人们的避难所。到处一片汪洋,实在是太恐怖了!
最让我感动的是主人公许市长那一幕幕救人的情景。他为了阻止渔民们不要上船,竟然向渔民下跪,并说了一句话:钱丢了,可以再挣,但生命没了,一切都没了。许市长对待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一个曾经犯案累累的小偷被一辆油罐车死死压住,正要爆炸时,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毅然冲上去把人救出来„„他的一个个举动,一句句话语都使我为之感动。这真是一位伟大的市长呀!
“桑美”(06 08,Saomai)台风是2006年第7个在我国大陆登陆的台风,于8月5日20时(北京时,下同)在关岛东南方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7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4时加强为台风,9日11时突然增强为强台风,18时在我国近海加强为超强台风。10日17时25分,“桑美”的中心在浙江省苍南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17级(60m/s),中心附近最低气压为920 hPa。登陆后,“桑美”移入福建省境内,强度迅速减弱,11日上午在江西省弋阳县境内减弱为热带低气压,晚上在湖北省境内逐渐填塞减弱。“桑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具有近海突然增强、中心气压特别低、风速特别大、降雨特别集中、发展迅速、移动快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登陆我国大陆的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0m·s-1的台风,只有2006年的0608号台风“桑美”和1973年9月14日登陆海南琼海的7314号台风Marge,但“桑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比Marge低5百帕。从气压来看,“桑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低于1956年第12号台风登陆时的923百帕,也是50年来登陆我国大陆最强的台风。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后造成浙江、福建两省沿海地区共500多万人受灾,因灾死亡438人、失踪62人,倒塌房屋9.3万间,损坏房屋39.3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38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39.87亿元,综合评估为特大型气象灾害。
登陆台风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对台风的研究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1~8]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研究和统计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是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的主要源地,每年7~10月是热带气旋主要发生期,其中7~9月是台风登陆我国的高峰期。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现场实验、数值模拟及天气动力学理论对热带气旋的结构和强度变化进行深入研究[9~13],认为热带气旋的结构、强度变化受到能量输送、中尺度积云对流活动、冷空气、地形、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余贞寿等[14]对1956年~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最强台风,0414号台风“云娜”进行数值试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庄希澄等[15]以0608号“桑美”超强台风暴雨洪水现场实测记录作为分析依据;对照超强台风“桑美”暴雨洪水,与历史台风暴雨洪水进行评述,薛根元等[16]从大尺度环流特征和物理量场对“桑美”登陆前强度不断加强成因作诊断分析,指出台风加强与副高的加强和南落、低空持续加强的水汽输送、高空流出气流的强辐散、台风移向垂直切变小值区和暖洋面密切相关。周功铤[17]等探讨台风“桑美”指出,小型台风在高度场和气压场分析中容易被忽视,但涡度场分析对小型台风强度突变有指示意义,正涡度平流、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有利热力及水汽条件有利于桑美强度发生突变。但这些研究只是局限于某个方面,为了减少台风带来的灾害损失,对“桑美”台风再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对“桑美”观测事实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通过环流形势演变特点、台风与其相互影响的天气系统、相关物理量、卫星云图和回波特征等来探讨“桑美”的特点及其形成成因,从而进一步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事实,得出台风的一些有意义的结果,以探讨对台风强度、路径的预警预报,为准确预报台风强度、路径提供参考。
2“桑美”的路径变化及成因分析
2.1“桑美”的路径特点
2006年0608号台风“桑美”从在海上生成到登陆消亡时的路径可参见下图1和图2。
从上面“桑美”的路径图1和图2可以看出,台风从生成到消亡,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形成到登陆阶段,“桑美”在地图上画出一条几乎笔直的斜线,直扑闽北浙南而来,速度先快后慢;第二个阶段,登陆后从超强台风到台风阶段大约6个多小时,为西移路径;第三个阶段,热带风暴阶段,先是西北偏西路径再转为西北路径,移速明显加快,然后缓慢向西北方向移动。根据台风的历史资料分析显示,登陆后台风的这种路径摆动是较为常见的,事后分析它对台风整体路径影响不大。但在日常台风预报业务中,这种摆动对我们制作台风路径和登陆点预报干扰较大。因为实时较难准确判断这种摆动是短时现象还是台风路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和是否将继续维持摆动后的路径。另外,从T213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桑美”的移动路径与假相当位温θse的高值区是一致的。
2.2“桑美”的路径特点的成因分析
大气环流形势的演变和影响系统配置为“桑美”向偏西北方向移动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由于无冷空气南下,副高脊加强西伸较快,“桑美”向北移动受阻,使副高南侧588线变形,“桑美”沿500hPa引导气流,向西北方向移动,9号热带风暴“宝霞”(B o p h a)起到了双台风的作用,对“桑美”的移动有一定的影响。“桑美”的西南侧200h Pa出现范围大,辐散极强的正散度,最大值达226×10-6S-1。
从850hPa、750hPa和500hPa三层各实时天气图(图略)形势来看,引导气流具有明显的指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点,除“桑美”个别时次外,台风移动方向均比引导气流方向略偏右,由于登陆后两个多小时(10日20时500hPa)副热带高压脊线成东西向,台风迅速向西行,6小时后转向西北方向移动并迅速减弱,随着台风北侧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增强,“桑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很快减弱为低压。
根据北京T213资料分析,从台风“桑美”的生成到消亡,高能量区总是处在“桑美”移动方向的正前方,这就说明高能量对台风“桑美”的移动有一定的“吸引”作用。
3“桑美”的强度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3.1“桑美”的强度演变特征
8月5日,“桑美”(SAOMAI)在关岛东南方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7时,风暴中心位于北纬16.3度、东经142.4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8级(20m·s-1),以后向西北方向移动。9日“桑美”强度迅速增强,傍晚加强为超强台风,并于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7级(60m·s-1),中心附近最低气压为920h Pa,创下了台风纪录的多个第一,堪称“台风之王”。到8月10日19时“桑美”减弱为强台风,中心位于福建省福鼎县境内,中心气压930百帕,最大风力15级(50m·s-1),然后强台风中心继续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至21时,减弱为台风,中心位置位于福建省福安境内,中心气压减为960百帕,近中心最大风速13级(40m·s-1),并以20~25 m·s-1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11日凌晨减弱为热带风暴,11日05时风暴中心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中心附近最大风力8级(2 3 m·s-1),并以2 2 k m·h-1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减弱。11日11时在江西境内减弱为低气压。“桑美”具有强度强和登陆后迅速减弱消失的特点,强度强主要表现在中心最大风速大和维持强风速的时间较长,且中心气压低,只有920hPa。
在整个发展变化过程中,“桑美”表现出发展迅速、强度强、移速快、维持强盛期短、登陆后快速减弱的特点。
3.2 强度特点的成因分析
3.2.1 大气环流形势
从500hPa图上(图3)可知,8月9日20时副热带高压在太平洋上,10日08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与大陆高压合并成东西向带状,东西跨度约60个经度,西伸脊点在980E,从9日20时到12日08时副热带高压稳定略有加强并西伸,其南侧有明显的变形,这是由于台风沿副热带高压南侧500 hPa引导气流移动的结果,副高脊线一直稳定在30~330N附近,副高中心强度及位置基本维持不变。2 00 h Pa图上南亚高压一直维持在2 0~400N,强度较强,高压脊向华东到东海一带东伸。
3.2.2 成因分析
强度强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200hPa强辐散提供了有利的高空“抽气”作用,南海“宝霞”减弱后的低压一直维持与“桑美”形成东北—西南向低压偶,从T213的200hPa散度和流场分析资料中可发现,在“桑美”的高层存在明显的辐散气流和大范围的正散度区,其最大值达到108×10-6s-1(9日08时),10日08时850hPa辐散达到155.0×10-6 s-1,10日20时500hPa辐散达到155.0×10-6s-1,11日08时200h Pa出现范围相当大的辐散区,最大值达220×10-6 s-1,11日20时江西境内出现强度强、范围大的正散度,最大值达260×10-6 s-1。11日20时,500h Pa湖南西北部开始出现正散度,最大值达90×10-6 s-1。12日08时,湖北有一强散度中心,中心值达263×10-6 s-1。
“桑美”登陆后,环流形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00~200h Pa,26~32°之间为强盛的偏东风和东南风强气流辐散区和明显的负散度区。200h Pa风速明显加大,使得风的垂直切变加大,高空出现了不利于台风强度维持的条件。登陆后,陆地表面的摩擦作用也是“桑美”减弱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在上述环流配合下,加快了“桑美”减弱和消亡的速度。环境风垂直切变的变化和暖海面(高SST)是Saomai加强尤其是迅速加强的重要原因;另外,Saomai空间水平尺度的迅速缩小也和强度迅速增强有密切关系。暖的洋面为“桑美”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和足够的能量,而“桑美”在海上发生强度突变的重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快速加强导致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加强以及叠加造成的,“桑美”的紧密结构以及副高边缘的对流云团也是它加强的原因。
4“桑美”的结构演变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云系结构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般来说,台风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为有组织的涡旋状云系,分析卫星红外云图表明,2006年8月10日08时和11日08时(见图4),登陆前“桑美”的云系具有以下特点:从云图结构的演变可以很直观跟踪桑美的强度变化,台风中心浓密云区范围一直维持在半径仅2个纬距的范围,台风眼明显。云系为近似的圆形、云系范围较小、到减弱为低气压前涡旋状云系仍很明显,“桑美”的云系是最标准的台风云系。
其云系特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高空850h Pa~200h Pa风场气旋性环流近似于圆形、范围小、温度场垂直结构分布较均匀。暖的洋面为“桑美”的加强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场和足够的能量,而“桑美”在海上发生强度突变的重要原因是副热带高压的快速加强导致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加强以及叠加造成的,“桑美”的紧密结构以及副高边缘的对流云团也是它加强的原因。
4.2 风场特点及成因分析
从地面和850hPa图可知,偏东风大,偏西风小,两者相差最大达10m·s-1以上,偏北风大,偏南风小,两者相差最大达12m·s-1以上,700hPa登陆时右侧风速大于左侧,两者相差最大达6 m·s-1以上,北侧风速大于南侧,两者相差最大达8 m·s-1以上。这与大气环流形势有关,特别是与副热带高压密切相关,台风位于副热带高压的南侧的偏东风气流之中,偏东风大,偏西风小;台风周围等压线很密集,气压水平梯度很大,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一侧气压水平梯度更大,向西南侧等压线渐稀,由公式:可知,北风大于南风,并且台风是向偏北方向移动的,所以偏北风大,偏南风小。
4.3 压温场特点及成因分析
从天气图我们可以看出,“桑美”的中心气压很低,台风周围等压线很密集,近似圆形,气压水平梯度很大,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一侧气压水平梯度更大,向西南侧等压线渐稀,向西南开口;温度场表明,水平温度梯度很小,“桑美”同其它台风一样是一个暖心结构,从850h Pa到500hPa高空中心气温比台风周围气温高1~2℃,暖心结构不深厚。其成因主要是,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双台风的作用,以及多种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5“桑美”的风雨特点及成因分析
5.1“桑美”的风雨特点
黑云压城,狂风呼啸,暴雨如注,巨浪滔天。“桑美”所产生的风雨具有明显的风大雨猛的特点。据浙江省气象局自动站实时资料显示,浙江苍南霞关附近中尺度自动站出现68.0m·s-1的大风,这个纪录不仅破了浙江省历史测得最大风速5 9.6m·s-1,就是在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实测极大风速中也属十分罕见。受台风登陆影响,截至10日17时,共有1个站过程雨量超过100毫米,10个站超过50毫米,最大为新安100.9毫米。“桑美”登陆前,浙江省全省灾前转移近百万人,福建省安全转移人员56.9万人。截至10日17时,5个站极大风速在12级以上,分别为霞关68.0m·s-1、南麂45.2m·s-1、小门41.0m·s-1、新安3 8.5 m·s-1、瑞安3 3.0 m·s-1。降雨区特别集中,雨势猛,“桑美”过程雨量主要集中在10日傍晚至半夜,其中浙江苍南云岩和平阳水头5h降雨量,分别达到了374和233mm。10至11日,浙江温州,丽水以及福建宁德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了特大暴雨。其中浙江苍南云岩430mm,平阳水头3 1 7 m m,福建荣鸳鸯头320mm,福鼐管阳314mm,荣青岚293mm。
5.2 风雨分布特点的成因分析
从“桑美”的移动路径发现,“桑美”于10日17时25分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气压以3hPah-1的速度减弱,中心风速也以5~6m·s-1的速度递减,移速也加快,由于其个头小,影响范围也不大,影响各地的时间短,使得带来的明显降水时间不足12h,一般只有4~5h,所以适时雨势猛烈而集中。从水汽通量图(图略)发现,水汽充沛,大中心位于台风的北侧,西南侧是小值区但数值大,对强降水的形成有利。
出现大风主要原因,其一是气压北高南低,形成明显的梯度风,在地转平衡的状态下,地转风的计算公式为:,这说明,在地理经纬度变化不大的条件下,气压梯度与风速成正比,显然风力猛升和气压梯度迅速增大是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
其二是结构紧密,近似圆形。
其三是“桑美”正涡度范围广,且深厚,从地面到200hPa都是一致的正涡度,强度强,700hPa最大值达到120×1 0-5 s-1。自然坐标中的涡度可以表示[18],上式表明涡度的大小是由流线的曲率,风速的大小和风速沿流线的法线方向的变化所决定的。
其四是强力管环流效应[19],由10日20时各层垂直速度分析图发现,在“桑美”的东南侧和西北侧200h Pa以下为较强的下沉区,850~700hPa下沉速度达0.3×Pa·s-1,而浙江、福建为上升气流区,下沉气流除了通过动量下传,把高空的强风速传递到地面外,还形成了一条从下沉区中心流向台风中心的风速加速度,这就是所谓的对流引起的强力舌环流效应。
6 小结
1)、“桑美”台风具有强度强、移速快、结构紧密,“个头”小、风速大、雨势猛、灾害重等特点。
2)、“桑美”是一个“标准”的台风,发展迅速、强盛期长、登陆后消失快;从成熟到消亡阶段属西北偏西正常路径,在登陆前它的路径是一直线,与9号台风“宝霞”有一定关系,登陆后移速经历了较快、慢的过程,路径短时摆动是它的路径特征。
3)、台风的路径、强度、结构和造成的天气特点与大气环流演变密切相关,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与“桑美”西移同步,强盛的500hPa偏东南气流的引导是“桑美”快速西移的主要原因。
4)、风的垂直切变加大、暖心结构不深厚、陆地表面的摩擦作用是“桑美”登陆后快速消亡的原因所在。
“桑美”台风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变化呈反相变化关系;
5)、正涡度范围广而深、气压梯度的迅速增大是风力猛升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桑美”强度强、水汽充沛使得雨势猛而集中。
此次“桑美”来袭,令沙埕遭受巨大伤亡。当地老渔民说,他们这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台风,如今谈起如何应对,沙埕的干部群众不无色变和不知所措。超强台风带来的巨大死伤基本都发生在海湾里,死伤的船民中,很多不是被淹死的,而是被船只互相碰撞倾覆时被砸死的,可见当时港内船只的密集程度。带记者出海的艄公是落海后侥幸逃生的,在他看来,如此惨重的伤亡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在劫难逃。他的看法在很多渔民和村镇干部的嘴里都得到了印证。
他们说,沙埕港是个天然的优良避风港,港内四面环山,港阔水深。祖祖辈辈以来,凡是台风要来,附近海面的船只都知道,最好最快的办法就是赶紧把船开进沙埕湾,一进沙埕湾就没事了,12级台风都没关系。老渔民说此前最大一次台风发生在1958年,当时也才死了一个人。这次台风,最强风力甚至超过了20级,说它“史无前例”,绝不过分。
船进沙埕港是避风的最佳去处,可是船一进来,也就意味着,鳖进了瓮,没有退路了,12级台风来没事,但要是“桑美”这样的超级台风,以丝毫不偏差的角度袭来,后果必然是惨烈的。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们看的电影的名字叫《超强台风》。
看了这部电影我很有感触:本片《超强台风》是以二零零六年八月十日十七级超级台风“桑美”在浙江温州登陆的真实事件为素材。细腻地表现了由演员巫刚饰演的市长在大灾大难来临前,临危不惧地在短时间内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让全市近百万老百姓在超强台风来临前安全地撤离的感人故事!影片中有很多的感人情节。当然,也不乏一些笑料。使我们在观影的九十分钟里感到很充实!
台风来临时,巨浪排山倒海地冲越码头,狂风使渔船冲入街道,树木拦腰截断,汽车漂浮碰撞,各种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示了大自然超强的摧毁力和恐怖……面对超强台风,巨大的冲击力和损坏性,那是一种真实的震撼。面对一百多万群众的生命安危和几十亿的财产损失,无论是专家还是市长,面临的抉择,那种压力和焦虑,绝对是一种真实的感觉。
本片还是不厌其烦的在讲述一个严峻的问题——气候变暖!如果人类再这样肆无忌惮的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像这样的十七级超强台风肯定还是会再次来临的!
像这样的灾难片还有很多,例如《后天》《2012》……
向大家热烈推荐这部电影《超强台风》。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后天》强大的特技效果,但是演员的演技和凸显的主旨值得一看!
篇二:超强台风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和我的同学们一起去看了一场的电影《超级台风》。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繁荣平静的沿海城市的故事。市长突然得到消息级超台风可能来临,而且到后来还知道了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次台风,他在三十八亿的财产和一百二十万人们的生命之间作出了明智的选择,又带领大家与台风抗争。
这是一部惊心动魄的电影。特别是当看到18级超强台风——“蓝鲸”席卷整个居民区时,巨浪排山倒海似的冲上堤岸,汽车像一张张纸片一样被吹得贴到了墙上,大鲨鱼竟冲进居民区。
这又是一部感人肺腑的电影。电影中的市长和他的市民在台风来临时的表现,实在是令人敬佩。特别是许市长,他用他的乌纱帽和多年的心血作担保,果断地和其他人一起转移市民。而后,他又冒着被台风突然袭击的危险来让市民避难,甚至跪在大家前面,说了一句让每个人都感动的话:“钱没了还可以挣,但生命失去了是永远回不来的。”他还不顾生命危险救了一个曾经陷害自己小偷,号召士兵们献血给一个难产的妇人。他的行为感动了全场的观众。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许多道理。我深深得体会到大自然的灾害是如此的可怕,在和它作斗争时,每个人的生命是那样脆弱,但当大家齐心协力和它勇敢搏斗时我也明白了什么是人类最伟大的精神,我没正是这种精神,因为我觉的这也是中华民族5千年来所铸成的。我们要珍惜这种精神。
篇三:超强台风观后感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明星大腕参与摄制,却引得了众多人关注的一部感人影片…这是一部成功登陆院线和《通缉令》等大片正面pK的国产小成本制作影片!导演冯小宁大胆放话,说本片堪称“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灾难大片”。而就在昨天,我们观看了这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
《超强台风》和《后天》有着十分类似的地方,但最大的区别就是:《后天》反映了美国副总统的固执和保守,影射政府的一些顽疾,而《超强台风》则无限的歌颂了我们国家中层领导干部的伟大。
看过电影我才知道,中国有多么勇猛的市长,中国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和谐。该市长作风正派,临危不惧,机智果敢,在群众们都乱成一团的时候幸亏有市长压住了阵脚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几乎以一击之力战胜了台风。当危机接近他时,他保持冷静的头脑,做出了正确判断,使所有人幸运的存活了下来。如果我是市长,我一定不会有他那么聪明的头脑,这么冷静的心态,这么周密的思想……
在《超强台风》的最后我们也反省了,气象专家说:这么厉害的台风是由于温室效应引起的。这段台词太震撼了!她说教的这么透彻。而《后天》的中心思想要看了电影才能体会出来,《超强台风》前面演了什么已经不再重要,只要结尾一段话就已经全部概括!它能直捣黄龙,能另辟蹊径把灾难电影升华成环境危机科教片。同时这部影片也给我们人类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们人类再这样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这些气候危机将不仅仅出现在影片里,而是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你们老师想要的:雨瓢泼的下,风死命地刮。你不顾生命的安危,毅然冲向了一个曾…而就在昨天,我们观看了这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超强台风》和《后天》…
烟台,那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它北面临海,风景秀丽,但厄运却降临在了这片美丽的地方。可怕的台风“蓝鲸”,刮倒了房屋,掀翻了轮船,几乎摧毁了整个烟台市。但是,市长不会畏惧,专家们不会畏惧,解放军不会畏惧!看,记者们顶风冒雨在外面作着报道;市长、镇长走在了抗灾第一线;解放军们更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来承受数丈高的巨浪!
看着这场电影,我一次又一次地泪水滑落。
台风即将来临,渔民们为保住在巨浪中沉浮不定的渔船非要下海,市长闻讯赶来,见到父老乡亲们,他下了车,走进倾盆大雨之中,面对大家,跪下了。他说:“……钱没了,可以以后再挣;可命没了,却捡不回了。父老乡亲们,还是先保住性命吧!”看到这儿,我不禁潸然泪下,被市长的诚心、责任心所深深打动。啊!多好的市长!
台风终于来临,当时市长和众人在一座大房子里避险,透过窗户,只见外面有一个人在空中飘飞,最后倒在了地上。这时,一辆大货车被台风吹翻,正好压在了那个人身上!天哪!我心跳急剧加速。市长一眼认出外面那个人曾是在他眼底下作过案的小偷。他不由分说,打开门,冲了出去。啊!一个市长竟然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一个几乎天良丧尽的小偷。这是怎样的一种爱呀!它融入了同情、责任、关心、援助……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打动了、折服了。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能像这位可敬可爱的市长一样,忠于职守、舍己救人,那么,有什么灾难、困难能使我们低头言败呢?
看着这部影片,我想到了汶川大地震。地震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与财产,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全国的解放军、志愿者、普通人民都行动起来了!一时间,13亿颗心都牵挂着四川。在许许多多救与被救、帮助与受助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人间有大爱!我们悟出了什么?我们悟出了人间有真情!
今日14时,强台风“尤特”中心位于阳江偏南方约3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4级,预计“尤特”即将于今天下午3点到4点间在阳江沿海地区登陆。14到16日我省将有一次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广东省气象灾害(台风)Ⅰ级应急响应正在生效中。
每年台风季节是车主们最头疼最难受的,不仅是因为台风天气对车的损坏无法预计,而且对车主们的行车安全也是一大考验。如何能保证在台风季节安全行车已经成为大家最关注的事情。而降雨量大、路况复杂、视线模糊是台风季最困扰大家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些问题也是导致交通事故频发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在台风季也照样安全出行呢?
做到以下几点,就一定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一)出行前细心检查
在台风来临前,车主朋友们最好带着爱车到4S店里做个全面的检查。刹车、轮胎、雨刮器、安全系统等这些项目至关重要。
首先要检查轮胎、胎压
雨天行车会对轮胎提出更高的要求。雨季胎纹的深度不可少于2至3毫米,最好能保证在4毫米以上。因为胎纹深度过低,容易在胎面和水面间形成水膜,造成汽车跑偏、甩尾和制动距离加长等情况。
其次要检查雨刮器
视线不好导致的刮擦是雨天常见的车险事故。雨中行车保持好的视线离不开雨刮器。大雨滂沱时,出现在驾驶员眼前的是白茫茫的一片,如果雨刮器的扫水能力严重下降,就会直接影响到行车安全。另外,下雨天车内外温差较大,玻璃容易起雾,不能及时除雾的话,视线就会很模糊。
此外,还要检查车辆灯光、全车密封条、刹车装置、方向、电路和油路等是否运行良好,以免在雨天路面湿滑的路面上行驶,因方向刹车失灵而失控。
(二)雨中行车稳字当头,保持车距雨中行车速度要慢
台风伴随大雨,路面湿滑,摩擦系数降低,行车时一定要减慢车速,随时保持与前后车辆的距离,提前做好采取各种应急措施的心理准备。雨天特别是下暴雨时会严重影响行车视线,所以雨天开车除要谨慎驾驶、保证车辆机械正常工作外,还要保持良好的行车视线。
(三)紧急情况需冷静处理
首先,涉水时熄火莫启动
如果涉水时因为水面过高造成车辆熄火,这时千万不要试图在水中启动车辆冲出来,否则你的发动机就有进水爆缸的危险。正确的处理办法是,不管多大的雨,也得下车把车推到没有积水的地方,查看空气滤芯是否进水,确认没有后再启动。
其次,紧急情况不可大力刹车,以免发生侧翻
雨天行车时遇到前方的突发事件,应采取点刹制动或是顺序降挡(俗称用挡别)的方式来控制车速,切不可大力刹车或是急打方向,这样会造成车辆发生侧滑的危险。
今年地震特别多?
2010年初始,地球忽然狂躁不安起来。1月3日,所罗门群岛发生7.1级地震;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2月26日,琉球群岛发生7.0级地震;10个小时后,8.8级智利大地震发生;3月4日,台湾又发生6.7级地震。地震这么频繁,现在的地球是不是很不正常?
通常认为,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个,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地震级数越大,次数就越少。2010年以来的地震次数并未显示异常,即使有些小差异,也不过是地震的随机性所致。
那为什么人们都感觉地震多了呢?这可能跟全球地震仪数量猛增和全球通信技术发达有关。1931年,全世界仅有350个地震监测站,而今,有超过4 000个工作站通过电报、电脑和卫星传递信息。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每年能够定位的地震达12 000到14 000次,每天就有约40次。其次,全球通信非常发达。例如,几十年前,如果印尼发生地震死了几百人的信息传到中国,也许要几天、几个星期之后到那时已经没有了新闻价值,媒体也许就不会报道,一般人也不会知道。而现在有了互联网,印尼再发生一次地震,几分钟以后,地球人全都知道了。因此,地震看起来也很密集。
异常天气和地震有关?
从2009年底到现在的天气有些异常。冬季,北半球,多国遭罕见暴雪侵袭;在南半球,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再看看我国,本应湿润多雨的云南,连续6个多月的干旱;广西在2月份有的地区气温就达到了35℃。小璐所处的南京,也是怪天气连连:冬雷阵阵,还有太阳雪……这些都与地震有关吗?
对于地震与天气之间的关系,目前还是个科学的空白。有位地震学家对气候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做过一些研究,且曾提出天气大旱或大涝后会发生大地震的看法。但他的观点没有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可。因此,目前还不能说地震与气候肯定会形成因果关系。
智利地震,改变了地球的运转时间?
据美国宇航局(NAS A)科学家的初步计算,智利地震威力巨大,对地轴的改变令地球自转略微加快,意味着一天缩短了1.26微秒(1微秒等于一百万分之一秒)。如果科学家的估算没有出错,每过130 500年人类就会流失1分钟。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被称作“冰舞效应”。比如花样滑冰选手在转圈时,当她的手由伸展向里“抱团”时,就会越转越快。而如果双手由“抱团”慢慢伸开的时候,她旋转的速度就会变慢。地球转动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改变地球表面的质量分布,地球自转速率也会改变。
其实科学家们很早以前就指出,任何把巨大的质量从地球上的一处移到另一处的活动,都会对地球自转产生微小的影响。这类活动包括洋流的变化、大气的大规模移动、地震,甚至包括拦河筑坝、建造大型水库。地球转动的速度改变了,听起来有些吓人。那会不会对地球造成灾难呢?
这个读者们也不用担心。地球公转一周是一年,有365日5小时48分46秒;一天有23小时56分4.1秒。然而大量事实已经证明,地球自转的周期在不断变化。地球的自转速度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逐渐减慢的过程。远古的地球由于气温很高,所以自转非常快;后来地球表面逐渐冷却,自转速度开始逐渐减慢,这种变化使一天的长度在一个世纪内大约增长了1至2毫秒(1秒=1000毫秒)。这也就是说,大地震改变一天的时间是有可能的,但改变非常非常微小,人们根本觉察不到。
智利地震与海地地震、汶川地震是否有关联'
专家认为,地震具有双重性,即具有演化性和重演性。智利在1960年发生了9.5级地震,现在又出现了8.8级的大地震。汶川附近地区历史上也发生过大地震,海地同样是不安定的地方,不止一次发生过地震。这些地方,在不同时间,但在很接近的地点发生了地震,也就是说,地震具有重演性。
至于智利地震与海地地震、汶川地震是否有关联,目前专家意见尚不统一。有的专家认为是孤立事件,有的专家认为,大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地震波会传遍全球;地震引起的板块位移也会引起邻近板块发生移动,从而“触发”已处于“临界状态”的岩层发生断裂而引发地震,从这点来说,智利、海地、汶川地震不可能是各自孤立的事件。
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超强地震?
100多年来,全球共发生8.5级以上地震8次,分别发生在1920、1933、1950、1960、1964、2004、2005年和2010年。其中有两次大地震发生在智利,这与被称为“板块”的地球构造有关系。
板块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许多块岩石板层。板块缓慢地移动,一个板块相对于另一个板块一年移动1~10厘米左右。虽然我们很难觉察,但它们确实在移动。过去发生超强地震的地区都是“板块隐没带”。在板块隐没带,海洋板块挤压下潜到陆地板块下方。这种挤压的场所大多在海底,与周围相比要深得多,因此也被称为“海沟”。
陆地板块和海洋板块的挤压摩擦,会使板块发生变形,这种形变一旦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就会破裂而产生地震。由此产生的地震,多发生在板块与板块间的接合处,所以这个地区的地震被称为“板块边界地震”;有些地震发生在海沟附近,就称为“海沟型地震”。超强地震即使在板块边界地震中也属于规模特别大的地震。
1900年以来有明确记录的超强地震
自1900年以来有5次超强地震,分别是1952年俄罗斯远东的堪察加半岛地震(9.0级),1957年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阿留申群岛地震(9.1级),1960年智利地震(9.5级),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9.2级)和2004年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洋面地震(9.2级)。这5次超强地震都发生在陆地和海洋交界处附近。
板块边界和超强地震
上图表示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板块和最近几十年来超强地震发生的地方。红线是板块的边界,其中的粉红色部分是“板块隐没带”。箭头表示板块移动的方向。可以看到,超强地震大多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且全都发生在板块隐没带。另外,环太平洋地区1950~1960年地震集中发生的原因还不清楚。
美国NEIC准实时地震
18级台风,自海上袭卷而来,若不事先撤离,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没有市长的果断,专家的谨慎,军队的顽强,那么,将会有多少人葬身大地。
不得不说,《超强台风》将一位市长的无私尽可能地放大了。哪会有市长独自行于街头?哪会有市长不循私情罢免高官?哪会有市长为救船夫屈膝下跪……这位市长,真的是完美。连确定都以市民安全为基准;连避难都与底层工人在一齐;连生命都能够不顾只为救小偷……这一切的事例,无不体现着市长的优秀风采。
可这电影中也有败笔,就拿市长与船夫出去救人来说吧:那人是小偷,他跑向避难处时狂风大作,不时将他吹翻,甚至连卡车、船都被掀起。一辆卡车压住了他,市长见了,冲出来救人,刚救出,卡车便与电线接触,爆炸了。
为何那卡车不早不晚,偏停在小偷的腿上?好吧,这可能由于阻力缘故;为何市长跑出门后那台风便小了,没把人吹倒?哦,这也许是上天被市长的行为所感动;那为何市长一救出了人,那卡车就爆炸了?嗯,这大概是市长运气好……种种巧合,使人感到不可思议,或许,这就是电影的悲哀,虚构,如故意营造一般。
也许有会说,这些只是细节,并不重要。可是,太多细节的忽略,会使得电影失去耐人寻味的真实。
《超强台风》让我震撼,让我感动。它让我看到人人的温情以及一位市长炽热的爱民之心。我明白,人要学会团结,学会包容,也要学会坚强!
星期五下午,我们观看了一部灾难大片——《超强台风》。这部影片讲述了在一场高达18级的台风来临之际,沿海地区的某市市长带领老百姓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故事。体现了这位市长在灾难面前临
危不惧,坚决果断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挽救了全市120万人的生命。
这部影片中,最让人惊心动魄的场景是:那强烈的台风掀起了浑浊的`海浪,那巨浪排山倒海的冲向码头,树木拦腰截断,汽车被吹得满地跑,船只被吹上了岸,撞坏了房子,鲨鱼也从撞坏了的窟窿里钻进了人们的避难所。到处是汪洋一片,实在是太恐怖了,我真希望这场灾难早点结束。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位许市长一幕幕救人的情景。他为了阻止渔民不要上船,竟然下跪恳求他们,并告诉他们:钱丢了,可以再挣,但生命没了,一切都没了。他对待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当一个曾经犯案累累的小偷被油罐车死死卡住是,他不顾生命的安危,毅然冲了上去,面临着油罐车随时可能爆炸的危险硬是把人救了出来。他为了挽救一位孕妇的生命,亲自下命令,让没有采血资格的卫生站输血救人,最后救出了两条性命……他的一个个举动,一句句话语都使我为之感动。这真是一位伟大的好市长呀!
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文件
南防总〔2010〕29号
关于做好防御超强台风“凡亚比”工作的通知
区三防总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各三防指挥所:
今年第11号台风“凡亚比”已于17日下午6时加强为强台风,于18日16时加强为超强台风,并以1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19日7时,其中心位于北纬23.9度、东经122.0度,也就是在台湾花莲市偏东方约50公里的洋面上(距离汕头市约540公里),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6级,达到52米每秒的风速,中心最低气压935百帕。据气象部门预计,“凡亚比”未来24小时内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并将于19日早晨到中午在台湾东部沿海登陆;“凡亚比”将穿越台湾岛进入台湾海峡,向粤东到闽南沿海靠近,将于19日夜间到20日上午
— 1 — 在这一带沿海地区再次登陆,之后“凡亚比”将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20~22日受“凡亚比”减弱后的环流影响,我区有一次暴雨、局部大暴雨的降水过程。
省防总已于9月18日16时启动了防风Ⅳ级应急响应,22时提升为Ⅲ级应急响应。晚上,国家、省、市三防召开了防御强台风“凡亚比”视频会商会议,部署防御强台风各项工作。针对“凡亚比”可能带来的强降雨,为切实做好防御各项工作,现要求如下: 一、三防部门要全面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密切关注强台风的动向,及时了解掌握水情、雨情、灾情等情况,确保信息畅通。区防总成员单位和各三防指挥所要克服麻痹大意思想,按照要求及时启动预案,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全面落实各项防风防暴雨措施。
二、认真做好防涝排涝工作。市政、交通管理部门要及早疏通城市排水管道和在建道路交通工程的排水系统,对因工程施工临时占用河涌并导致河涌过流断面缩窄或淤塞,严重影响排涝或给水闸运行带来安全隐患的,要立即进行清疏处理,特别是近期几次暴雨中造成水浸的内涝黑点,必须认真检查,严格落实防涝措施与应急方案;建设、城管部门要加强城镇隧道、地下室(库)的防涝设施检查,督促业主及管理单位落实排涝应急预案和措 — 2 — 施;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的检查和防守,密切监控降水情况,及时开启泵站做好预排,落实应急排水预案。
三、国土部门要切实做好强降雨引发的局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及时发布预警, 一旦出现险情,及时转移安置群众。
四、水务部门要认真排查水利工程隐患, 加强山塘水库管理,科学调度,严格将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以下;电排站、水闸管理单位要落实好人员24小时值班。
五、农业部门要指导农户做好自救工作,做好鱼塘、农作物等的防暴雨措施,对能采收的农作物要及时采收,及早疏浚农田排水系统,配备应急排水泵,减轻暴雨造成的影响。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九日
主题词:防御 台风 通知
抄送:刘涛根副区长,区委办冼树雄副主任,区应急办。佛山市南海区三防总指挥部办公室
李荔珊 高士欣 余丹丹
(61741部队)
摘 要 利用热带气旋警报报文资料、NCEP1°×1°格点资料以及avhrr卫星遥感海温资料,从高度场、涡度场、湿度场、风场和海温场出发,诊断分析超强台风“威马逊”近海强度急剧增强和移速多变的原因。结果表明,“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南亚高压东进及副高西伸直接有关,正涡度平流和涡量垂直输送是导致“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重要原因;“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还与南海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充沛的水汽供应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直接原因,南海夏季风突然增强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根本原因。此外,暖洋面、弱纬向风垂直切变也是“威马逊”强度进一步维持和加强的必要条件。“威马逊”属于非均匀加速西行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副高脊非均匀加强西伸是导致“威马逊”非均匀加速西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超强台风“威马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急剧增强;非均匀加速
The 1409 super typhoon “Wimason” strength and pa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bnormal
LI Lishan GAO Shinxin YU Dandan
(Unit 61741)Use of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message data, NCEP 1°×1° grid point data and AVHR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SST data, starting from the height field, vorticity field, humidity field, wind field and SST, diagnostic analysis of super typhoon “Wimason” offshore enhancement and shift speed changing reas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Wimason” enhancement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ast South Asia high and the subtropical high, the positive vorticity advection and vertical transport stream and vorticity is “an important reason leading to enhancement of Wimason”;“Wimason” enhancement is also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ctivity, abundant water vapor supply is “direct the reason Wimason” enhancement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abrupt enhancement, is the essential reason for the “Wimason” enhancement of.In addition,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warm ocean, weak vertical shear of zonal wind is the “Wimason” strength to further maintain and strengthen the.“Ramasun” belongs to non uniformly accelerated westward into the South China Sea Tropical Cyclone, subtropical high ridge non-uniform strengthening and extending westward is the cause of “the main reason Wimason” non uniformly accelerated westward.0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受热带气旋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有16%的热带气旋移到中国沿海时急剧增强。对于近海突然增强的热带气旋来说,预报难度大,常因防范不及而造成十分严重的灾害。近年来国内外在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研究表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突变具有复杂而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既与其自身的内部结构有关[
3、4]
[2]
[5]
[6]
[7][1],也受环境场的影响,环境风垂直切变、冷空气侵入、海面温度、水汽通量和潜[8]热输送等都是影响近海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重要因子。但由于观测资料不足及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物理机制尚未弄清,热带气旋强度变化仍是大气科学领域至今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强度强、风力大,先后三次登陆我国,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威马逊”16日上午进入南海后,向西北方向稳定移动,移速多变,在向海南岛靠近的过程中急剧增强,并以超强台风强度长期维持。各家数值预报模式对“威马逊”路径做出了较准确的预报,但对其强度突变均未报出,鉴于此,有必要对“威马逊”近海强度急剧变化过程作深入的分析。
本文利用中央气象台发布的热带气旋警报报文资料,每日4次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1°,垂直方向为1000 hPa到100 hPa共11层)以及avhrr卫星遥感海温资料,对“威马逊”移速变化及近海强度急剧增强的原因进行天气和动力学诊断分析,以期为今后准确预报我国近海热带气旋强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9]1 超强台风“威马逊“概况
1.1 生命史
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Rammasun)于7月12日14时(北京时,下同)在美国关岛以西大约21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14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17时加强为台风,15日傍晚以强台风级别登陆菲律宾东部沿海,并给菲律宾带来严重影响和人员伤亡。受吕宋岛地形影响,“威马逊”穿过菲律宾中部期间强度减弱,16日上午以台风强度移入南海东部海面,之后稳定地向西北方向加速移动,17日17时急剧增强为强台风,18日05时在我国近海加强为超强台风。18日15时30分前后,“威马逊”在海南省文昌市翁田镇沿海首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7级(60m•s),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19时30分前后,“威马逊”在广东省徐闻县龙塘镇沿海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7级(60m•s),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威马逊”穿过雷州半岛后,进入北部湾,并于19日7时10分前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光坡镇沿海第三次登陆, 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m•s),中心最低气压为950百帕。“威马逊”19日晚间在中越交界附近地区减弱为热带风暴,20日05时进入云南省境内,并减弱为热带低压,中央台停止对其编报。-
1-1
-11.2 特点及影响
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是41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热带气旋。它具有移向稳定、移 速多变、近海强度急剧增强以及多次登陆、破坏力极大等特点。
(1)移向稳定、移速多变
“威马逊”自生成后一直处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南部的偏东气流中,稳定地向西移动,登陆菲律宾东部沿海,进入125°E以西后,受副高西伸脊控制,稳定地向西北方向移动。“威马逊”刚移入南海时,时速一度达到45 m·s,之后移速减慢,登陆前随着强度增强,移速再次加快。
(2)近海强度急剧增强
“威马逊”进入南海后,强度快速增强,在中沙群岛附近加强为强台风,在登陆海南岛前加强为超强台风,维持超强台风时间有一天之久,60m•s的中心最大风速持续长达9小时。“威马逊”沿海岸线横扫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继7314号超强台风“MARGE”后登陆华南最强的热带气旋。
(3)多次登陆、破坏力极大
“威马逊”先后三次登陆我国,在登陆地及沿海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广东、广西、海南、云南遭受的台风灾害已造成1107.3万人受灾,近百人失踪死亡,直接经济损失384.8亿元。
1-12 “威马逊”近海强度急剧增强的原因分析
根据于玉斌[10]定义的热带气旋急剧增强的方法和标准,利用热带气旋每日4个时次(02时、08时、14时和20时)的报文资料,计算得出“威马逊”进入我国南海后经历了急剧增强过程(表1)。如表1所示,7月17日20时、18日02时、18日08时为“威马逊”急剧增强时刻,其中18日02时强度变化最为显著,6小时中心气压下降了15 hPa, 12小时中心风速增大了13
m·s。18日14时“威马逊”强度达到最强,中心最大风速60 m·s,中心最低气压910 hPa。-
1-1表1 超强台风“威马逊”在其强度急剧变化前后基本情况一览表
时间
中心位置
(月/日/时)7/16/08 7/16/14 7/16/20 7/17/02 7/17/08 7/17/14 7/17/20 7/18/02 7/18/08 7/18/14 7/18/20(14.3°N,120.6°E)(14.9°N,119.2°E)(15.5°N,117.8°E)(16°N,116.7°E)(16.4°N,115.9°E)(16.8°N,115.2°E)(17.5°N,114.3°E)(18.4°N,113.4°E)(19°N,112.3°E)(19.9°N,111.3°E)(20.3°N,110.3°E)
/hPa 960 970 970 970 970 960 955 940 930 915 915
35 35 35 35 40 42 50 55 60 55
中心气压
最大风速/m·s
6h变压 / hPa / 10 0 0 0-10-5-15-10-15 0
12h风速变化/ m·s
/-5 0 0 5 7 10 13 10 0-8
急剧增强时刻 急剧增强时刻 急剧增强时刻
备注
2.1 “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高压演变的关系 2.1.1 “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南亚高压东进及副高西伸有关
为了弄清“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前后,南亚高压和副热带高压的演变特征,绘制7月17日02时、17日14时、18日02时和18日14时4个时次,100hPa上16800等高线和500hPa上5900等高线,以此表征南亚高压和副高的强度和范围(图1)。从图上可以看出,“威马逊”在急剧增强过程中,其中心西北侧始终由南亚高压控制,而且南亚高压不断向东伸展,在“威马逊”强度达到最强时(7月18日14时),南亚高压面积最大,位置最东。高空反气旋环流扩展到西北太平洋地区,形成有利于热带气旋发展的高层辐散条件,“威马逊”正是位于高层辐散流场的下方,才一路发展加强。同时,“威马逊”又位于副高的西南侧,在其急剧增强过程中,副高不断西伸,范围不断扩大。从移动路经来看,“威马逊”在带状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引导下,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
图1 7月17日02时、17日14时、18日02时和18日14时16800特征线(实线)和5900特征线(虚线)的演变
2.1.2 正涡度平流和涡量垂直输送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重要原因
图2为7月17日02时、17日14时、18日02时和18日14时4个时次,850 hPa上涡度平流分布图,在“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过程中,其中心上空西北侧都伴随着较强的正涡度平流,而且正涡度平流中心都出现在热带气旋中心移动方向的前方,和移动路径相一致。正是因为环境场有正涡度持续内传至“威马逊”中心,使其获得涡量而增强。
(a)7月17日02时(b)7月17日14时
(c)7月18日02时(d)7月18日14时
图2 850 hPa上涡度平流分布(单位:10s)
-2图3给出了“威马逊”急剧增强过程中,其中心涡度的垂直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威马逊”急剧增强前,正涡度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低层,在“威马逊”急剧增强时刻,中、低层涡度均有显著的增大,最大正涡度中心值增大至10×10s,而且正涡度向上伸展到200 hPa。所以说,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正涡度的增大和正涡度向对流层高层输送导致“威马逊”急剧增强。
由此可见,南亚高压东扩,为“威马逊”的发展增强提供了有利的高层辐散条件,“威马逊”移动方向上有较强的正涡度平流,在其移动过程中又将涡量向上输送,这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重要原因。
图3 16日08时-19日08时,“威马逊”中心连线上涡度的垂直剖面图(单位:10s)
-5-12.2 “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2.2.1 充沛的水汽供应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直接原因
“威马逊”进入南海后,从卫星云图(图略)可以看到,南海对流云系极其旺盛,热带气旋中心区的南侧不断有螺旋云带的卷入,成片的亮白云区为“威马逊”的发展增强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能量。绘制7月17日02时、17日14时、18日02时和18日14时4个时次,850 hPa水汽通量和流场图(图4),图上“威马逊”的水汽通道主要来自南海南部的偏西气流以及南海越赤道气流。“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过程中,位于其中心东南侧的水汽通量不断增强,7月18日02时,“威马逊”强度变化最显著,此时水汽通量中心值也增至最大,因此水汽供应量不断增强是“威马逊”急剧增强的有利保证。
(a)7月17日02时(b)7月17日14时
(c)7月18日02时(d)7月18日14时
图4 850 hPa水汽通量分布(单位:g/(s·cm·hPa))
2.2.2 南海夏季风突然增强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根本原因
图5所示,“威马逊”整个生命史期间,南海盛行西风,夏季风较为活跃,有利于水汽向北输送。7月15日14时,西风明显增强,并逐渐向北扩展,7月17日20时,西风增大至12 m·s,可见,南海西风加强北抬过程与“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过程相对应,“威马逊”强度随西风增大而不断增强。
-图5 2014年7月12日08时~7月20日08时,沿100°E~120°E平均的850 hPa纬向风纬度-时间剖面
南海越赤道气流对南海夏季风推进有重要的作用,这里计算同期100°E~110°E经度带5°S~5°N之间的925hPa经向风距平的格点平均值,以此表征南海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图6)。图中南海越赤道气流从7月16日02时开始持续增强(如箭头所示),18日08时强度达到峰值,该时刻恰好与“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时刻相吻合。
图6 2014年7月12日08时~7月20日08时,925hPa上(100°E~110°E,5°S~5°N)范围内的平均经向风
(单位:m·s)
-1由此可见,“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南海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南海越赤道气流明显增强推进南海夏季风发展,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卷入,使得“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
2.3 暖洋面、弱纬向风垂直切变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必要条件
图7给出了7月17日“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前海温场(图7a)以及850 hPa和200 hPa之间纬向风垂直切变分布(图7b)。图2a中南海北部海域维持29℃以上的高温区,这是“威马逊”强度得以长时间维持的能量来源。图4b中南海东北部环境风垂直风切变介于-4~8 m·s,这说明台风中心附近区域的风速垂直切变很小,低层风速与高层风速变化不明显,这对“威马逊”暖心结构的维持十分有利,也是其进一步维持和加强的必要条件。
-(a)(b)
图7 7日17日(a)海温场分布(单位:℃);(b)850 hPa和200 hPa之间纬向风垂直切变分布(单位:m·s)“威马逊”移速多变的成因分析
从进入南海到登陆海南岛期间(7月16日08时~7月18日14时),“威马逊”每6 小时平均移速如表2所示,“威马逊”刚进入南海时,平均移速突然加快,直到16日20时平均移速 都接近30km·h,达到快速移动,之后移速放缓至15~20km·h,直到登陆海南岛前,“威马逊”增强为超强台风,移速也随之增大,可见,“威马逊”进入南海后,移速的变化经历了先加快后减慢再加快的过程,属于非均匀加速西行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
副高和热带气旋之间的气压梯度是引导热带气旋快速移动的偏东气流得以加强和维持的关键。为此,采用中央气象台[11]定义的副高脊线指数,以副高脊线的纬度与“威马逊”中心所在的纬度之差来表征两者之间的纬间距,计算从7月16日08时到18日14时,逐6小时两者平均纬间距,如表2所示。分析发现,“威马逊”的移速和它与副高脊线之间的纬间距成反比,移速越快,纬间距越小,这也就解释了“威马逊”进入南海后,移速多变的原因。“威马逊”自西北太平洋生成后,一直处在副高南部的偏东气流中,稳定地向西移动,进入南海后,转向西北方向移动,此时,副高脊西伸,中心西进,使“威马逊”与副高之间距离变小,气压梯度加大,东风增强,有利于“威马逊”加速移动,之后,随着两者的纬间距加大,“威马逊”移速变缓,登陆前纬间距再次缩小,移速再次加快。所以说,副高脊非均匀加强西伸是导致“威马逊”非均匀加速西行的主要原因。
表2 7月16日08时-7月18日14时,逐6小时“威马逊”的平均移速以及它和副高脊线的平均纬间距。
16/08时次
~(日/时)
16/14 移速(km·h)纬间距
8.85(°)8.85
9.95
9.96
10.60
10.10
8.95
8.25
7.80-1-1-116/14~16/20 29
16/20~17/02 22
17/02~17/08 16
17/08~17/14 15
17/14~17/20 21
17/20~18/02 24
18/02~18/08 25
18/08~18/14 26 28 4 小结
(1)140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是41年以来登陆华南的最强热带气旋。它具有路径稳定、非均匀加速西行、强度急剧增强及多次登陆、破坏力极大等特点。
(2)“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南亚高压东进及副高西伸直接有关, 南亚高压东扩,为“威马逊”的发展增强提供了有利的高层辐散条件,对流层低层“威马逊”移动方向有较强的正涡度平流,在其移动过程中又将涡量向上输送,这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重要原因。
(3)“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与南海夏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充沛的水汽供应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直接原因,南海夏季风突然增强是“威马逊”强度急剧增强的根本原因。
(4)暖洋面、弱纬向风垂直切变为“威马逊”强度进一步维持和加强提供了必要条件。(5)“威马逊”属于非均匀加速西行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副高脊非均匀加强西伸是导致“威马逊”非均匀加速西行的主要原因。
参 考 文 献
[1] 阎俊岳.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的气候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1996,7(1):28-35.
YAN Junyue..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J],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offshore tropical cyclones rapidly increased 1996, 7(1): 28-35.[2] 杨大升,丁敏芳.台风发生的非线性动力机制台风会议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5,231-243.
YANG Dasheng, DING Minfang.Nonlinear dynamic mechanism of the typhoon typhoon happen meeting corpus [M].Beijing: meteorological press, 1985 231-243.[3] 余晖,吴国雄.湿斜压性与热带气旋强度突变[J].气象学报,2001,59(4):440-449.
YU Hui,WU GuoXiong Wet baroclinicity and intensity of tropical cyclone mutations [J].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2001,59(4): 440-449.[4] 夏友龙,郑祖光,刘式达.台风内核与外围加热对其强度突变的影响[J].气象学报,1995,53(4):424-430.
XIA Youlong, ZHENG Zuguang, LIU Shida.The typhoon kernel and peripheral heating effect on the strength of mutations [J].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does 1995(4): 424-430.[5] 雷小途,陈联寿.大尺度环境场对热带气旋影响的动力分析[J].气象学报,2001,59(4):429-439.
LEI Xiaotu,CHEN Lianshou.Large scale environmental field of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ropical cyclone [J].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2001,59(4): 429-439.[6] 梁建茵,陈子通,万齐林等.热带气旋“黄蜂”登陆过程诊断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2003,19(增刊):45-55.
LIANG Jianyin,CHEN Zitong,WANG Qilin et al.Tropical cyclones landing ”wasp" process diagnosis analysis [J].Journal of tropical weather, 2003(suppl): 45 to 55.[7] Bender M A,Ginis I.Real-case simulations of hurricane-ocean interaction using a high-resolution coupled model:Effects on hurricane intensity[J].Mon.Wea.Rev.,2000,128:917-946.
[8] 端义宏.海洋及环境流场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影响研究(博士论文).2004.南京:南京大学.
【超强台风论文】推荐阅读:
超强语录06-15
台风通知精选06-05
《战台风》教案06-10
教案认识台风10-29
恐怖的台风作文06-01
台风调休放假通知06-22
防治台风的措施10-21
台风海葵作文200字09-11
台风防御工作经验总结10-19
防台风抢险应急方案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