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通用10篇)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篇1

1、院感办应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生物检测率>50%。科室监控医生认真如实记录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院感染登记表以及相关消毒情况。

3、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应于24小时内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报告院感办,同时在出院病历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

4、感控科应每月月进行归类整理,并将结果反馈相关部门。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篇2

【关键词】 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2

医院内感染是一个老话题,但近年来随着多家医院发生多起院内感染事故,医院内感染又进一步被大家重视。一旦发生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住院日就要有所增加,大大减慢了病床周转率。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有很多,为了了解和掌握本院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对本院2010年——2012年三年间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共计4109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连续、全面、综合性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住院病历41094份,其中发生医院感染809人次、845例次,感染率为1.97%,感染例次率为2.06%。

2.2 年龄与医院感染 809例医院感染患者,60岁以上的189例,占52.29%;50-59岁的189例,占23.36%;40-49岁的98例,占12.11%;30-39岁的38例,占4.70%;20-29岁的48例,占5.93%;10-19岁的4例,占0.49%;10岁以下的9例,占1.11%。由此可见,老年患者是院内感染的发生的主要人群。

2.3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共341例次,占40.36%;其次泌尿系感染149例次,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共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其中占头三位的致病菌为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5 医院感染各科室感染率 从感染率上来看,最高的为烧伤科,达3.60%;最低的为职业病科,为0.21%;从感染例次发病率上来看,最高的为消化科,达5.23%,最低的也是职业病科,为0.21%。

2.6 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为烧伤科79.90%,最低的為心内科22.94%;抗菌药物应用细菌培养率最高的为职业病科96.89%,最低的为消化科52.36%。

3 讨 论

3.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41094份病历,共发生809例院感,感染率为1.97%,低于国家卫生部的标准(二级医院感染率<8.0%)。

3.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本次调查记过显示,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为主,占40.36%;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病房流动人员多,开窗通风情况较少,易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发生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的机会都增加,所以导致其院感发生率较高。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明显低于卫生部规定≥50%;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分离出的致病菌以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及葡萄球菌为主,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本次调查的致病菌种有95株多耐药菌,占45.24%。在我院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普遍存在用药起点过高、选药不合理、用药过于集中、没有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引起多耐药菌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干预措施 ①加强手卫生管理,洗手已经被公认为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好方法,但我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的依从性较差,在今后工作中,要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医源性传播。②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工作,做好病房的通风、消毒及日常监测工作。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⑤按照要求做好各项院感监测,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及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富秀玉,马桂霞.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5):2196-2198.

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报告制度 篇3

一、凡病人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发生的感染,亦包括出院后不久发生的感染,列为院内感染报告病例;

二、病人住院期间出现可疑院内感染的症状、体征,各住院医师要根据情况做好诊断检查,包括血、尿、粪、各种分泌物的培养和有关常规化验检查、X线检查、B超、各种纤维镜检等;

三、每个住院医师为责任报告人,责任报告人确诊院内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及时、准确填写院内感染病例报告表并在病历首页填写院内感染名称;

四、全院医务人员必须熟悉院内感染病例诊断标准及抗生素应用规范,发生院内感染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报院感办;

五、院感办收集院内感染报告病例,定期抽查病历,检查漏报率与填写质量,统计分析不同科室、不同时间、不同病种的感染及漏报率,报院内感染委员会;

六、医院对漏报、填报缺项、诊断检查漏检者纳入综合考核,并与奖金挂钩。

娄底东方医院

7.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制度 篇4

1.1 确立医院目前影响环境安全、医疗、护理安全最重要的项目。1.2 向医务人员和病人反馈治疗、操作的危险性。1.3 评价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效益。2 范围

2.1 尿路置管相关性感染(插管/留置尿管)、血管相关性感染、手术部位相关感染,呼吸机相关性感染。

2.2 循环使用的高危物品(如手术器械、宫腔镜、腹腔镜)清洗、消毒灭菌效果。2.3 职业暴露。2.4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

2.5 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株等的监控。3 定义

3.1目标性监测:对监测事件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开展监测工作以达到既定的目标。4 标准

4.1 每项目标性监测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4.2 每项目标性监测完毕有监测评估。

4.3 尿路置管、静脉留置针、手术部位、使用呼吸机的感染观察,一律从产生该类操作的48小时后计算。

4.4 要求各临床科室每天填写使用《尿道插管、外周静脉插管、呼吸机相关感染监测日志》,次月5日前报院感办,若确认患者已发生院内感染,确诊2小时立即报告院感办。

4.5 院感办负责收集汇总资料,对发生感染的患者案例应PDCA查找原因,查找感染原因,制定改进措施,并监督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效果评价。

4.6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目标性监测项目进行检查监督,院感办负责报告目标性监测进展。

医院感染报告制度 篇5

1、住院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组长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2、医院感染管理科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当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医务科,并于12小时向卫生局报告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当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定》的要求,在2小时内向卫生局报告。(1)10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4、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报告进行报告和处理。

5、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不迟报。

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

医院感染管理体系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和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构成。

1、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王英斌(院长)

2、感染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张焕新(副院长)

毛卫庆(护理部主任)张亚萍

(主任)

3、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各临床科室主任及护士长、检验科、功能科主任,监测医生、监测护士

4、领导小组职责:负责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检测样本的采集,病人分流转运及转运途中的医疗监护;对相关人员采取医学隔离措施;对现场采取消毒隔离措施;组织对高危人群进行卫生应急体检,协助做好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向现场指挥部提出进一步加强卫生应急医疗救治措施建议。

(二)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调查控制流程

1、出现医院感染暴发趋势时,临床科室必须及时配合医院感染管理科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2、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其基本步骤为:

(1)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证,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

(2)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

(3)查找引起感染的原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

(4)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

(5)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

(6)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测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

3、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1)协助疾控中心进行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调查与控制。(2)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指导医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制定有效医院感染控制措施。(3)根据需要,组织有关专家协助对感染病人的诊治。

4、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对本院同类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5、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

(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处理流程 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

报告医务科、护理部、院感办

↓ 流行病学调查

证实医院感染暴发 ↓

查找感染原因

汇报分管院长 制定控制措施

写出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按《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制度及控制程序 篇6

感染流行、暴发的控制与报告制度

为规范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管理,提高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理能力,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特制定本程序。

一、医院感染暴发的定义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二、处理流程

短时间内发生3及时报告

医院感染管理科

组织院感管理小组

流行病学调查

确认医院感染暴发

↙↘

隔离病人加强消毒并查找感染原因汇报分管院长

↓↓

制定控制措施并实施按《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

要求进行上报

写出调查报告、制定防范措施

三、报告

1、口头报告:临床科室发现3例及以上医院感染病例时,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

(1)感染管理科调查有医院感染5例以上疑似病例或3例以上确诊病例时,应及时报告主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

(2)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深圳卫生局,并同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2、书面报告:经核查确诊后感染管理科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及相关部门递交书面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科室、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四、应急处置

1、隔离诊治病人

(1)将院内感染病人及疑似病人分室诊治,与其它普通病人进行隔离;

(2)将传染病人及时转送隔离病房进行正规的治疗和护理;

(3)必要时对易感病人实施分区隔离治疗,甚至暂停收治新病人;

(4)相关科室联动及时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环境卫生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

2、环境处理

院感人员现场指导,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及医疗垃圾处理工作。

3、流行病学调查

(1)对所有院感暴发病例进行查看、了解病史、核查实验室检验结果,开展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

(2)进行核实会诊,确认是否为真正的院感暴发或流行的存在。

(3)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完成调查报告。

4、制定控制措施

(1)根据初步调查结果,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控制医院感染。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

(2)医院感染管理科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3)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 财力方面予以保证。

(4)积极做好诊治控制工作。

(5)根据感染暴发或流行的调查和控制情况,实时调整相应控制措施;必要时可采用关闭病房等措施。

医院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篇7

一、住院病员死亡后均应召开死亡病例讨论会。

二、凡死亡病例,一般应在死后一周内召开,特殊病例应及时讨论。尸检病例,在得到病理报告后进行,但不迟于二周。

三、讨论会由科主任或带组医师主持,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参加,必要时请机关及有关科室参加。主管医师报告病史,与会人员分析讨论,主持者归纳小结。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及抢救经过,死亡原因及工作中的不足和经验教训,是否争取尸检等。

四、讨论会指定专人记录并整理,书写死亡讨论记录,经科主任审查后,归入病案。

2018医院感染监测计划 篇8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病人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消毒灭菌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我院拟采取以下监测管理计划:

1、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病率低于8%)、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各临床科室对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及时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确认。

3、医院感染管理科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编辑医院感染监控工作通讯,通报监测情况,反馈监测信息。每季度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上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汇报和反馈监测情况。

4、每年开展一次在院病人现患率的调查,调查人数达当日在床病人的96%以上,医院感染现患率≤8%;对出院病历开展医院感染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不少于每年监测人数的10%,漏报率低于20%。

5、对医院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其抗感染药物的敏感性进行监测,开展耐药菌的监测。

6、开展目标性监测,对重点部门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留置导尿管所致尿路感染、血管内导管所致血行感染、血液透析相关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等)制定监控指标,每月统计完善资料。

7、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严格执行《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按要求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效果合格率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

8、每月对血液透析室入、出透析器的透析液进行监测。当疑有透析液污染或严重感染时,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等,并及时进行监测。当检查结果超出规定指标时,必须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复查直至合格。

9、环境卫生学的监测,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母婴室、血液透析室、供应室清洁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重点环节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学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增加监测范围,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监测方法及卫生标准符合国家规定。

10、污水污物排放处理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并定期进行污水相关指标监测。

死亡病例报告制度 篇9

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依据《全国死因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特制定本制度。

1、凡在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2、凡需公安司法部门介入的死亡个案,由公安司法部门判定死亡性质并出具死亡证明,辖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该地区地段预防保健工作的医生根据死亡证明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3、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要求使用蓝色或黑色签字笔,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单位盖章。填写项目包括:姓名、性别、民族、主要职业及工种、身份证号、户口地址、现住址、生前工作单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实足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死亡地点、疾病最高诊断单位及诊断依据、可以联系的家属姓名及住址或工作单位、联系电话、住院号、医师签名、单位盖章、填报日期。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及根本死因。

4、医疗机构指定专人每天收集本院内《死亡医学证明书》及副卡,并在7天内完成对卡片的审核和网络报告。网络填报时,需要将《死亡医学证明书》死因链、调查记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及编码。

5、医疗机构的死亡报告管理人员应对收到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必须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报告制度 篇10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现将我院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环境微生学监测的采样方法、结果判定、质控标准等规范如下:

第一章 环境卫生学监测

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的监测采样及检查原则:采样应具有一定数量和代表性,采样后必须尽快对样品按要求指标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得﹥6小时,若样品保存在冰箱内送检时间不得﹥24小时。

一、空气监测:

1、采样时间:消毒处理后,操作前

2、采样方法:平板沉降法

(1)布点方法:室内面积≤30m²,设内、中、外对角线3点,两端距墙1米;室内面积>30m²,设东、西、南、北4角及中央5点,其中东、西、南、北均距墙1米。

(2)采样方法:将直径为9cm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在室内各采样点处,采样高度为距地面1.5米,采样时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5分钟,盖好立即送检。

(3)计算公式:

空气细菌菌落总数(cfu/m³)=50000N/(A × T)式中A为平板面积(cm2);T为平板暴露时间(min);N为平均菌落数(cfu)。

(4)注意事项:采样前,关好门、窗,在无人走动的情况下,静止 10min 进行采样。(5)质控标准:

Ⅰ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m3(或0.2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Ⅱ类区域:细菌总数≤200cfu/m3(或4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500cfu/m3(或10cfu/平板),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为消毒合格。

二、医务人员手的监测:

1、采样时间:在接触病人和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或消毒后立即采样。

2、采样面积及方法:手的采样:被检人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的棉拭子在双手指屈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 2 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 30cm2),并随之转动采样棉拭子,剪去操作者手接触部位,将棉拭子投入 10ml 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立即送检。

采样面积按平方厘米计算; 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采样面积(cm2)

3、质控标准: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为消毒合格。Ⅲ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Ⅳ类区域工作人员: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为消毒合格。

母婴同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工作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消毒合格。

三、物体表面监测

1、采样时间:在消毒处理后进行采样。

2、采样面积:被采表面<100/cm²,取全部表面;被采表面>100 cm²,取100 cm²。

3、采样方法:压印采样法:采用一直径为5.6cm(面积约为25 cm²)的消毒塑料专用平皿,倾注营养琼脂培养基,并使培养基搞出平皿边缘1-2mm,凝固后置4℃冰箱保存待用。采样时将平皿上的琼脂表面直接压贴在被检物体表面10-20秒后送检。置37℃培养箱培养24-48小时,计算并鉴定细菌。采样结果计算方法:

平板上菌落数 × 稀释倍数

细菌总数(cfu/cm2)=────────────────采样面积(cm2)

4、质控标准:Ⅰ、Ⅱ类区域:细菌总数≤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Ⅲ类区域细菌:总数≤10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Ⅳ类区域细菌:总数≤15cfu/cm2,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第二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一、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方法:

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监测是一组综合措施,包括工艺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1、工艺监测(又称程序监测)

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包括灭菌设备故障检查,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和蒸汽质量,灭菌物品包装、大小摆放正确等。

2、化学监测法:是利用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等在一定温度与作用时间条件下受热后根据颜色或性状的变化,来判断灭菌是否合格的方法。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

1)化学指示卡(管)监测方法: 将既能指示蒸汽温度,又能指示温度持续时间的化学指示管(卡)放入大包和难以消毒部位的物品包中央,经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指示管(卡),根据其颜色及性状的改变判断是否达到灭菌条件。

2)结果判定: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2)化学指示胶带监测 1)监测方法: 将化学指示胶带粘贴于每一待灭菌物品包外,经一个灭菌周期后,观察其颜色的改变,以指示是否经过灭菌处理,而不能作为灭菌效果判定指标。

2)结果判定: 检测时,所放置的指示管(卡)、胶带的性状或颜色均变至规定的条件,判为灭菌合格;若其中之一未达到规定的条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3)B-D试验: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冷空气排放效果的检测,冷空气是造成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每日进行一次B-D试验。

1)检测方法:B-D试验要求做前预热、空载监测每天一次,将B-D试纸放入标准测试包,中间包好,水平放入灭菌柜内灭菌车的前底层,靠近柜门与排气口底前方(上方)灭菌柜内除测试包无任何物品。2)结果判定:经134℃,3.5—4分钟后,取出B-D测试纸观察颜色变化。若变色均匀一致,说明冷空气排放效果良好,灭菌器可以使用。(4)化学检测注意事项: 监测所用化学指示物须经卫生部批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3、生物监测法

1)指示菌株: 指示菌株为耐热的嗜热脂肪杆菌芽胞(ATCC 7953 或 SSIK 31株),在 121℃±0.5℃条件下,D值为 1.3 min~1.9min,杀灭时间(KT值)≤19min,存活时间(ST值)为≥3.9min。2)检测方法: 将压力蒸汽灭菌生物培养指示剂放于标准测试包中,按照国家规范,分别将测试包放于锅内不同位置,灭菌完毕,取出该生物指示剂,挤破内含的安瓿,于56℃培养锅内培养,48小时后阅读结果。

3)结果判定: 每个指示剂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都不变色,判定为灭菌合格;指示菌片之一接种的溴甲酚紫蛋白胨水培养基,由紫色变为黄色时,则灭菌过程不合格。

4)注意事项: 监测所用菌片须经卫生部认可,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生物指示物监测应1月1次。

4、质控标准:

1)工艺监测应每锅进行。

2)化学监测:应每包内放置化学指示卡,包外贴化学指示胶带,监测合格方可使用。预真空和脉动真空压力蒸汽锅每日做B—D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生物监测应每月一次,无菌生长。

二、紫外线消毒效果的监测

1、检测方法: 开启紫外线灯5min后,将指示卡置紫外灯下垂直距离1m处,有图案一面朝上,照射1min(紫外线照射后,图案正中光敏色块由乳白色变成不同程度的淡紫色),观察指示卡色块的颜色,将其与标准色块比较,读出照射强度。

2、结果判定: 普通 30w 直管型紫外线灯,新灯辐照强度 ≥90μW/cm2为合格;使用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70μW/cm2 为合格;30W 高强 度紫外线新灯的辐照强度≥180μW/cm2 为合格。

3、注意事项:

1)因指示卡光敏色块会随时间发生变化,放置时间过久,指示卡会变淡,应及时记录判断结果。

2)指示卡应用黑色纸包装,置4℃冰箱内储存,以免光敏色块遇日光照射不稳定变色,而影响监测结果。

3)指示卡应获得卫生部的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三、使用中消毒剂与无菌物品保存液监测

用试纸或指示卡检测化学消毒剂含量是近年来化学消毒剂浓度简易测定方法的新发展,它解决了医院进行消毒剂使用过程的浓度监测。

1、化学监测:

(1)G-I型消毒剂浓度试纸:

1)适用于过氧乙酸及其他含氯消毒剂和含次氯酸钠的清洗消毒剂等的监测。

2)使用方法:取试纸条于消毒剂溶液中,片刻取出。半分钟内,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块比较,直接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成分浓度值,时间超过1分钟,着色逐渐消退。

(2)戊二醛浓度测试卡使用办法:从瓶中取出一条测试卡,并旋紧瓶盖,将指标色块完全浸没于待测消毒液中,沾下瓶盖上的纸垫,去除多余的液体,横置于瓶盖上等候5—8分钟(不要将色块面朝下,以免受到污染),观察色块着色变化,若指示色块变成均匀黄色,表示溶液浓度﹥2.0%,若色块全部或仍有部分白色,表示溶液浓度﹤2.0%;

2、生物监测:

1)采样时间:采取更换前使用中的消毒液与无菌器械保存液。2)采样量及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吸管吸取1毫升被检液,加入9毫升稀释液中混匀送检。不同的消毒剂加入相应的中和剂,对于醇类与酚类消毒液,稀释液用普通营养肉汤即可,对于含氯消毒液、含碘消毒液、过氧化物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中和剂0.1%硫代硫酸钠;对于氯己定(洗必泰)、季胺盐类消毒液,许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和0.3%卵磷脂;对于醛类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0.3%甘氨酸;对于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各种复方消毒液,需在肉汤中加入3%(w/v)吐温80,以中和被检液的残效作用。3)注意事项:

(1)不同消毒剂使用不同的中和剂中和。

(2)采集消毒液样品时应在消毒液内没有物品或防入物品消毒作用到规定时间之后进行采样。4)质控标准:

(1)、使用中消毒液每季度监测一次,细菌菌落总数应≤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2)使用中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应无菌生长。(3)无菌器械保存液必须无菌生长。

四、血液透析液监测

1、标本采集:透析液的采集应采进入透析器的透析液和离开透析器的透析液

2、监测时间:每月对出入透析器的透析液送检。疑有透析液污染或发生严重感染病时,应增加采样点,如原水口,反渗水出口,储水罐出口,透析液配比机,浓缩透析液等。

怀疑或确定病人在透析中热源反应和菌血症时,应随时监测。

3、控标准:透析器入口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200cfu/ml,出口液细菌菌落总数必须

≤2000cfu/ml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五、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化学监测:含氯消毒剂、2%戊二醛等应每日监测,监测方法使用中化学消毒剂监测的化学监测部分。

2、生物监测: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

采样方法: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毫升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用15毫升无菌试管从活检口收集,及时送检,2小时内检测同时做致病菌监测。

3、质控标准:

(1)消毒剂浓度监测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2)消毒后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鼻窦镜等)应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其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上一篇:6年级我的决心书300字下一篇:破冰之旅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