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精选16篇)

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 篇1

一、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叶圣陶先生说, “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工业讲究的是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作业, 而农业讲究的是因地制宜的精细式作业。

农业, 需要一个缓慢的成长过程, 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需要精耕细作、精心呵护;而工业, 需要一个整齐划一的过程, 需要一个较短的生产周期, 需要程序控制、整齐统一。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去追逐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 凸显的是生命性。

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得注意季节的更迭, 而播种不同时令的作物;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得注意天气的变化, 而给作物遮荫挡雨;教育是农业, 不是工业, 它得注意时间的变化, 而谋求生长的效益。

二、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学校, 是农场, 不是工厂。农场长满的是生机盎然的作物, 而工厂生产的是雷同类似的产品。

农场, 需要的是作物生机勃勃地生长, 你可以长成乔木, 也可以长成灌木, 甚至可以是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而工厂, 需要的是产品统一整齐、一模一样。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是一片土去拓展另一片土, 一阵风去吹向另一阵风, 一颗心去走进另一颗心, 展示的是人文性。

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得注意土地的贫瘠, 而选取不同的种植作物;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得注意土壤的肥瘠, 而注意种植的深浅;学校是农场, 不是工厂, 它得注意地积的大小, 而算计种植的数目。

三、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有人说,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说, 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农民强调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情投入, 而工人需要的是一份职责一份遵守的规则角色。

农民, 会众里寻他千百度般识出良种, 会根据种子选择合适的土地, 会因物制宜地种植;而工人, 只需一成不变地控制程序, 只需机械单调地生产, 只需同等均衡地对待。

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它得注意工作的长期性, 而清苦地工作;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它得注意工作的艰苦性, 而清贫地工作;教师是农民, 不是工人, 它得注意工作的创造性, 而清新地工作。

四、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作物展现的是一个生命体的勃勃生机, 产品显示的是一个工具的标准统一。

作物, 需要种植者真心地投入, 需要农场主科学地筹措;而产品, 只需要呆板地执行命令, 只需要单调地履行程序。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是一朵花去映红另一朵花, 一片叶去接近另一片叶, 一种声音倾听另一种声音。

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得凸显生命性, 需要的是人文关怀;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得强调发展性, 需要的是科学种植;学生是作物, 不是产品, 它得洋溢创造性, 需要的是不断创新。

什么是专业人士 篇2

事情是这样的,2009年,高清电视的“春风”吹到了本人的家里,具体情况就是家里“领导”跟我闹着要看高清。不过这事儿也算是我自找的,当时我拷了几部高清的肥皂剧给她看,哪知道由奢入俭难。“领导”从此对一般的电视看不上眼了,因为她在高清电视剧里能看清女演员们身上的时装款式、图案和纹路,并且可以分出演员脸上粉底的薄厚与均匀程度,顺便进行点评。

虽然是住在首善之区,可是歌华还没顾得上给我们这些远郊区人民安装高清电视机顶盒。家里的那根宽带“小水管”下高清资源也力不从心。不过还好,有线不行还有无线。虽然无线高清频道少,用来敷衍“领导”还是够用了。毕竟效果是一回事,态度是另外一回事。

一个无线高清机顶盒最便宜要2000多块钱,拿出这把银子就是为了看电视不免肉痛一下。因为有这笔钱足够把电脑升两回级,痛痛快快地玩3D游戏了。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我找到一位做大众电子设备媒体的专业人士,想通过他便宜买个机顶盒,孰料他却对我说了开篇那些话。

这位朋友的话有两层意思,一则吹嘘他作为专业人士如何神通广大。这方面他倒也不是吹牛,因为据我所知他家里的各类电器除了空调和冰箱是自己买的外,其余不是厂商的评测产品就是参加各类活动抽奖得来的。另一层意思则是讪笑我的不济——“混迹”行业媒体,连个机顶盒自己都搞不定。

有事求人只好降低姿态,我说:“这没办法,隔行如隔山,何况行业的大小不能比。你也知道机顶盒厂商是不大会买我的账。何况与你相比,我充其量也就是伪专业人士,哪像你呐!据我所知,去年你写的那篇评测文章,帮做‘电视棒’的一家公司处理了大批库存产品。虽然你在评测里没告诉广大人民群众那款电视棒过了年就只能当摆设了。”

我的吹捧让他感到十分受用,于是便拍了胸脯保证搞定这件事。当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和地点见面后,专业人士却是一副愤愤然的表情。“你们那算什么广电行业,我给厂商打电话说给我寄台样品让我评测一下,一家跟我说东西太贵,评测可以,但事后还得把东西再还回去;另一家说他们的产品基本走采购,没必要通过评测让老百姓知道。不过最后我还是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后一句话时,他的语气缓和下来,随后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盒子来。我定睛一看,又是一款电视棒。

见我面色犹疑,专业人士赶紧说,要不这东西你先用着,过两天我给你整个IPTV机顶盒来,IPTV可是我们工信部的场子。不过好像在北京还不能用,要不你拿回老家试试。事已至此,我只好问他这个电视棒该给多少钱。“什么钱不钱的,专业人士哪能自己掏钱搞这些东西。你拿去玩吧。”说到这里,两个伪专业人士便一拍两散。

商贸专业是什么意思 篇3

商贸企业与商业企业区别:

商贸企业与商业企业在税法中的有关定义区别在于,商业企业是指从事货物批发或零售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以及从事批发或零售为主,并兼营货物生产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企业、企业性单位和个体经营者。

专业嫁接是什么意思 篇4

1.要符合自身性格特点的`专业。

依据秉性选择专业,如果热情活泼开放能吃苦,可以考虑销售、管理类专业;如果内向、热爱技术可以考虑机械类、计算机、软件工程、电子类。

2.要尽可能选择不可替代性的专业。

不可替代性越强,进入门槛越高,工资相对越高(比如技术类岗位,行业门槛比文职工作门槛高一些)。

3.要选择有市场前景的专业。

现阶段与互联网+行业相关联的专业都有市场需求。比如技术岗(IT码农、物流专业、市场营销、策划设计类工作)以及嫁接在互联网上的传统行业等。

4.要选择行业院校的对口专业。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什么 篇5

物联网专业是新增加的专业。2月15日教育部公布,从20起高校招生将新增140个新专业,全部为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

物联网工程

主修课程:主要课程有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C、数据库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HDL及系统设计、数字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应用、数据融合理论与技术等。

就业方向:培养目标为具有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网络专业知识并掌握物联网领域关键技术的高等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介绍二:

专业解说:

物联网工程专业适应21世纪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等方面从事分析、设计、开发、支持、维护、管理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专家谈专业

本专业的主干学科为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专业要求掌握物联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及网络安全技术,在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及应用等方面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等方面从事分析、设计、开发、支持、维护、管理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专业目前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硕士生导师6人;目前具有软件无线电、无线传感器网络、td-scdma系统等教学实验设备,正在建设的物联网实训平台有智能农业,智能环境监测,智能多媒体会议厅,智能家居等;为了能使该专业学生更好的掌握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提升专业技能,激励学生勇于创新,我院校联合承办了各种层次的竞赛,包括中国大学生iCAN 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博创杯” 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等。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主要在物联网相关行业领域等,也可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继续深造。

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 篇6

一线的普通教师可能对此不以为然, 认为要回答“什么是教育”再简单不过了。他们认为, 教育具体表现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参加教研活动等。然而, 仔细想想, 这真的就是教育吗?这真的就是我们理想的教育生活吗?面对这样的教育生活, 教师们有时会感到困惑与无助。然而, 身处这个快节奏、功利化、机械化的教育时代, 终日的忙碌使得他们无暇思考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敏感而又深情地直接触摸今天的教育, 似乎可以觉察到这个时代的教育好像是拒绝深刻的, 否则肤浅就不会成为一种时尚。我们似乎能够觉察到, 无论是在思想的世界, 还是在行动的世界中, 深刻总是处于边缘, 而这可能正是我们的教育缺乏深刻品质的时代依据。正因为我们缺乏高品质的教育生活, 所以我们呼唤, 在深情的呼唤中才会深切感受到缺乏深刻品质的教育是怎样的孱弱。

近日笔者阅读芝加哥大学菲利普·杰克森教授的《什么是教育》一书, 顿感收获良多。杰克森教授经过数十年的研究, 最终得出一个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结论: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这一振聋发聩的回答, 无异于打开一扇新的窗户, 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呼唤将会给我们这个时代带来新鲜的空气, 对读者如何理解教育也会有所启迪。其实, 对一个人帮助最大的书籍就是让他思考的最多的书籍。《什么是教育》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它会令每一位与之遭遇的读者思绪翩翩, 回味无穷。

一、对杜威问题的回应

杜威在1938年的一次演讲中, 邀请作为听众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这样四个问题:“什么称得上是教育?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满足什么条件, 教育才能成为现实, 而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或口号?”[1]杜威关注的根本问题在于教育的纯粹性, 而我们所缺乏、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纯粹的、简单的教育。20世纪40年代末, 当时还是学生的菲利普·杰克森首次接触了这次演讲的文字稿, 于是就将杜威的问题铭记在心, 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漫长时间里, 一直反复思索杜威所提出的问题, 他将杜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什么是真正的、真实的教育?什么是根本上、本质上、绝对意义上的教育?也就是说, 当把所有的记忆都褪去, 把所有说过的、做过的都抛开, 什么是教育的最后含义?”[2]为了明确这一问题, 他继续思索与追问着教育的真谛。为了寻找到一个简短且有效的答案, 他开始对教育的价值进行思考, 询问作为人类活动的教育的基本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教育对人类的福祉如此重要。因此, 他逐渐地意识到, 隐藏在杜威问题背后的东西可能会直接命中教育之所以称得上是“教育”的要害。

最终, 杰克森教授给出了一个个性化的教育定义:“教育是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其明确的目标是让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 (人格) 产生持久的好转变化, 而且, 间接地, 让更广泛的社会环境发生好的变化, 最终延伸至整个世界。”[3]正如他所说的, 这个定义听起来相当笼统。毕竟, 教育过去是, 现在是以及将来仍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然而, 这个定义背后却有着丰富的人文底蕴。我们不妨仔细想想, 人类的一切教育其实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 这个过程从个体一出生就在无意识中开始, 发展社会意识, 熏染文化意识, 形成行为习惯, 锻炼个人思想, 激发个人所独有的感情和情绪。正是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过程中, 个人逐渐地分享了人类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 教育也不例外。因此, 我们把教育视为一种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虽然表面上显得比较简单, 但却可能直接命中教育问题的要害。

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 在这一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中, 还发生了什么, 或许这就触及了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实质问题。杰克森教授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是促进受教育者精神转变的过程, 即教育的底线。教育的底线在于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4], 在于它的目标就是要改善人的精神。教育试图让接触它的每个人, 如教师、学生的精神比现在更好。这一任务是无穷无尽的, 它试图让全社会乃至全世界变得更好。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 都可以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教育是一项道德事业, 就是使我们自己重新致力于对它的服务, 重新认识到这项事业的崇高和神圣, 这样, 人类的生活才可能因自己的努力而更美好。

二、教育的使命

如果仅仅将教育归结为促进文化传播的社会活动, 通常人们依旧认为这一想法比较抽象和简单。然而, 杰克森教授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进一步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的问题, 认为教育的使命在于贩运真理, 并将其归结为五种真理:事实性真理、系统性真理、工具性真理、道德性真理和主观性真理。事实性真理是教育内容中最简单的生活常识, 所提供的信息通常可以在一瞬间或以易于验证的感觉进行传达;系统性真理是知识内容的体系, 一般以复杂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工具性真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 涉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即人们采取行动的规划和步骤;道德性真理是内化并植根于人类道德意识中的礼仪和规范;主观性真理是个人采取的真实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整个世界的真理。杰克森教授认为一般的教育仅仅只是完成了对这五种真理的贩运, 但却遗失了最重要的任务, 即赋予这些真理以生命[5]。没有生命的真理不能走进受教育者的心灵, 教育的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 所以教育要贩运的真理必须是容易获取的、有趣的, 而且对处于交流接受一端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即主观性真理。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将前四类真理转化为第五类真理, 即主观性真理。

然而, 以怎样的形式贩运主观性真理, 这是一个新问题。杰克森教授认为, 应该建立一个民主的课堂, 允许学生能够独立思考, 能够自己确定所学内容中的真理, 即教师要将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反对和异议当作建议、收益对待[6]。对教师而言, 这意味着他们要尝试着容忍学生打断授课、对学生意外提出的问题感到愉快、注意学生在课堂上困惑的面部表情并不惜一切代价为学生解疑答惑, 所有的这些发生相互作用, 都将会提升贩运主观性真理的意义。回归当前的日常教学生活, 教师选择授课的内容, 讲课、布置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等活动, 课堂活动的组织过程和形式几乎是由教师一手操办。然而, 在理想的课堂生活中, 知识应该由学生自主建构, 只有在学生内部心灵中发生的知识学习才可能是最高效的。正如杰克森教授所言, 只有“对真理贩运的控制转移到了个人手里, 此时, 它才处于自由社会中。在最好的条件下, 其最终的管理者不是别的, 正是思维本身, 思维在做自己的事情, 行使自己的自由、沿着自己的轴线转动、发挥自己的潜力”[7]。

三、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果说教育的任务在于贩运主观性真理, 那么教育的终极目标或者说最高真理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逻辑演绎的问题, 也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然而, 这个问题的解决远比人们预想的要麻烦, 因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并无有形的存在形式, 不能通过经验得到验证, 只能被考虑、谈论或示意出走向。杰克森教授指出, 对那些追求教育最高真理的人而言, 教育的终极目标, 其最高的真理, 只能是完美[8]。而且, 他引用神学家保罗·蒂利希的“自由”和“规范”的双重概念, 进一步将“完美”解释为“面向无条件有效的规范开放的自由”[9], 认为只有通过个人自由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密切互动, 人类思想和行动的道德重要性才会被确定下来, 而自由和规范的问题又是教育必须面临的问题。教育需要自由, 但这种自由不是为所欲为的自由, 要遵循理性本身的支配, 才能更好地行使。行使自由的最终目标是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 这是教育的追求目标, 也是全人类努力追求的完美顶点。因此, 我们今天寻求并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 这本身就是一种高价值的人类努力。

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师生交互关系或学校与学生的相互关联呢?杰克森教授提炼出“大, 足以服务你;小, 足以认识你”的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大, 足以服务你”主要是指学校环境中必须要有足够的物质设施, 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和教师与丰富的课程设置, 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发挥智慧才能的选择和机会, 但这些关联主要是间接性的[10]。“小, 足以认识你”主要意味着在这所学校里, 学生不会没人管, 不会在人群中迷失自己, 表明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将学生视为个体对待, 不仅仅是知识的受众, 这背后的支撑是学校与教师对学生所作出的道德承诺, 且这一影响具有直接性[11]。这种道德承诺其实是基于对学生的爱意或人性关怀而实现的。毕竟, 教育中的“爱”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如同胶水, 将教师和学生凝聚在一起, 从而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活。更需要指出的是, “爱”的教育情感不仅是单纯情景性的情感投入, 更会折射出教师拥有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理想主义气质, 这一点在当前功利化的教育时代弥足珍贵。教育的对象直接指向人, 没有“爱”的教育只会成为对学生身体及精神的规训和压制, 会丧失教育自身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活动本质。“只有教育总体上进行人道主义的追求和约束, 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的世界, 成为人的绿洲。”[12]因此, 我们可以说, 教育归根结底是一项道德事业。

《什么是教育》一书可以视为一位高境界的教育思想家的个人反思, 除了给出作者本人对教育的个性化思考, 更多地会激发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心目中的教育。因此, 对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教师而言, 该书应该成为他们的参考手册, 将教育看成是一项道德事业, 让学生以及教师乃至所有的人为了变得更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菲利普·W.杰克森.吴春雷, 马林梅译.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2:14、15-16、155-156、151、33、36、37、109、111、147、148.

什么是教育? 篇7

怀母亲以后,面对一个成长中的新生命,一个问题时常浮现在我脑中:什么是教育?

作为一位教育从业者,我所学的是教育,所做的是教育,所关心、所谈论的更时常关乎教育。但,这么多年,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思考:什么是教育?

我还记得七个半月前,当我的宝贝刚出生的时候,他闭着眼睛,紧拽着小拳头,哇哇大哭。然后,助产士把他放在我胸前,他很快停止哭泣,睁开小眼睛,用手和小嘴巴开始探寻。

那一瞬,我突然对著名的家庭教育家夏洛特·梅森女士所强调的“孩子生来是人”有所领悟:我的宝贝一出生就会用哭泣和安静表达,会用手、眼和口探寻,会用心灵感知……他不是机器,不是白纸,而是如同《创世记》所说,“一个有灵的活人”。

从那时到现在,短短的七个半月,两百多天,宝贝的成长一再让我惊叹:他会笑了,会专注地看了,会自如地翻身了,会坐了,会熟练地用手拿玩具了,会咿咿呀呀地说他自己的语言了,会独自玩耍了,会用表情、动作和声音与人交流了,会分辨家人和客人了,会长久而认真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了……

而所有这一切,没有一件是我教育的结果。

我知道,接下来,我的宝贝将很快学会爬、走、自己吃饭、说话……再接下来,他的好奇心将会带领他在宇宙间探寻,去认识自己和他人,植物和动物,飞鸟和鱼,星空、大地和海洋……而对某一类事物的热爱,将引导他终生的学习和探究。

我也知道,促使他学习和认识这一切的最重要的那些元素,如好奇、专注、思考、辨识、热爱、执著……都已在他降生时,内置在他的生命里,而没有一样是我能通过教育给他的;与此同时,面对永恒的真理,我对世界、自然和宇宙所知的,与宝贝所知的相差并不多。

那么,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到底是在谈论什么?

有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不是填充空桶,而是点燃火炬。”

我却越来越觉得,这种说法和以前我所赞同的许多有关教育的观点一样骄傲。因为,即使一个小小的婴儿,他学习的火炬,已早在他生命的初始被造物主点燃,而非我们。就如同一粒种子,所有的能量已在其中,这能量会促使它在某一天发芽,某一天开花,某一天结果。而园丁能做的,只是为它的生长提供环境,并且细心看护。

所以我所能做的,也就是像园丁那样吧,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然后,满怀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叹,看那内在的火炬如何引领他去认识、探索和感知这个已经有了所有课程的奇妙世界,并最终成为他自己,那一定远胜我对他的所有规划和教育。

大连海事王牌专业是什么 篇8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交通运输工程

国家级: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轮机工程

省部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轮机工程、环境科学等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航海技术、轮机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法学

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轮机工程、航海技术、通信工程、法学、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工程、海事管理、交通运输、英语

大连海事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

应用英语专业是什么意思 篇9

1、加强英语基础知识训练,完善知识结构,强化互动式英语学习。

2、综合运用网络、电台、多媒体设备,调动学生对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

3、发挥外教的作用,积极开展每周一次的英语之角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外教交流。

4、组织学生参与国家及地方级英语演讲竞赛,组织戏剧表演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实际运用能力。

5、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课程,尽量拓宽知识领域,成为有专长的英语人才。

6、邀请学术界专家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和指导,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学科体系和学习技巧。

7、定期要求企业界人士来校进行各类专业知识的讲座,使学生及时了解当前市场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8、强调第二外国语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第二外国语知识和运用能力。

9、要求学生分阶段参加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BEC考试),毕业时成为高级证书持有人;分阶段参加由国家人事部及中国外文局组织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考试),毕业时取得CATTI二级证书;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英语导游资格证书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鼓励学生参加其他与其第二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考试。

语文教育是什么 篇10

我找班主任了解了一些情况。原来他们也想好好学习,但他们从高一时就荒废了学业,现在想听课却发现自己什么都听不懂,又不能扰乱课堂纪律,只好睡觉。我便对他们说,学语文倒不必拘泥于课内,如果不想听课,可以带一些喜欢的书或杂志来读,但前提必须是健康的。他们中有几个照做了,但另外几个依然如故。跟他们说荒废光阴多可惜呀,但没有用,他们的时间似乎和他们家的财富一样,富余得无法消耗,青春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并不存在的概念。我只能在心里长长地叹口气,渐渐地对他们也有了些厌弃的意思。

但不久,我便发现我有些错了。

有一天,看见一个日日趴着睡觉的“纨绔子弟”拿着安妮宝贝的书在读。我问他为什么喜欢安妮宝贝,他嗫嚅了好一会儿,终于告诉我说读她的文字让他感觉到温暖。我说安妮宝贝的文章是不是有点消极和自我做作,他说不是。他又告诉我说他不喜欢读名著,因为读不懂,并且那里的生活离他太遥远了,而他现在的生活很像安妮的文字,只是他说不出,她替他表达了出来。那天,我们谈了很多,我也通过他了解到他们那类人的内心世界。最后,我鼓励他说:“你是一个男子汉啊,还是要努力背起自己的责任啊!”他很真诚地对我说了声“谢谢”。从此,上课时他睡觉的时候少了。

这件事过去不久,我布置了一篇《在我成长的路上……》的作文。在他的作文里,我了解到了他“堕落”的轨迹,也了解到他父亲对他的期待:“不管我的事业有多成功,我只希望我培养的不是一个失败的儿子。”

在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那天,我哭了,流过再多的血,受过多大的委屈,我都不曾落泪,然而那天晚上,我的泪落在地上,摔个粉碎……”

我写下了长长的评语,其中有这样的话:“不要辜负你的父亲。也许明年你不能走进大学的校门,但你可以好好地做‘人’,在别处堂堂正正地走出一条路,干出一番事业。老师衷心祝福你,也期待你在未来的日子里,给我们大家一个惊喜。”

这样的例子还有几个。照理说,我应该多关心那些有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不过十个左右。在教学中,我是注意到这点的,但这不意味着我可以忽略那剩下的三十几个。因为一个和谐公平的环境,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成长的;况且没有一个人可以打包票,说某某学生是一定上不了大学的:只要努力,便有希望在!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来听课。那节课是文言文实虚词的练习,我采用的是每个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发言的形式。平时,前面的学生扭头一看便很自然地跳过那些睡觉的学生,所以彼此并不妨碍。但那天,也许是有人来听课的缘故,他们没有睡觉,很积极地翻开了练习册,轮到他们时他们也很自觉地站了起来,只是张不开口。我便启发他们,直到他们能说出正确的答案。

“那些学生,不要等,不要启发,不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就可以了。”课后,那位老教师对我说。

我愣住了。我说我不希望他们在我这里感到自己在被遗弃。是的,我知道他们考大学的希望很渺茫,但如果他们从我这里学到的是冷漠和自私,那么你还指望他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社会人生呢?

其实,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一些学生正在慢慢重拾自己的信心,他们开始了改变,他们更需要鼓励!尽管明年他们依旧不能迈进大学的校门,但我希望他们能怀着做人的信心去面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很多年前的一个学生,没有考上大学,高中毕业后到南方去打工,幾年后忽然给我寄来了贺卡,上面只有一句话:

“老师,我一直没有忘记你的教诲。”

读着它,我流下了欣慰的泪水,它也一直给我以提醒,使我谨记,我现在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语文教育是什么?我说不好;但我想,如果没有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那它就什么都可以是,却也什么都不是了。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三十六中)

STEAM教育是个什么样子? 篇11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 我们见惯了各种各样的“筐”:“信息素养是个筐, 什么都能往里装”、“整合是个筐, 什么都能往里装”……大凡具有跨学科特色的事物都容易给人留下一个“筐”的印象。STEAM教育因其包容性大, 也极易走入“筐论”, 反而让人抓不住要点。只有让大家实实在在看到STEAM教育的具体“模样”, 才能使它跳出“筐论”。在我看来, 这实在是STEAM教育未来在国内能否被更多的教育决策部门理解、一线教师认可, 继而发展壮大的关键, 其关键性甚至超过了从学术上对STEAM教育的研究。

因其关键, 所以也难。难就难在STEAM教育给了教师宏观的教育战略眼光, 但却并没有给教师指明多少实现这个战略的具体手段。何况, 对于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 “STEAM教育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答案意味着STEAM教育必须以一种校内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 而不是校外竞赛的形式, 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这既是一个大的挑战, 同时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也是一个新的机遇。因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让大家看到STEAM教育的“模样”这一重任注定要首先落在信息技术教师头上。其主要原因是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体系里, 工程教育尚未以课程形态存在, 而STEAM教育所强调的五类学科中, 技术和工程必选其一。因此, 未来STEAM教育要在学校落地, 信息技术教师以及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回避, 更可能扮演急先锋的角色。

我们以美国为例, 看看从信息技术课角度切入的STEAM教育是个什么样子。比如, 美国的项目引路机构 (PLTW) 在中学阶段推出的STEAM课程中, 技术方向的课程名为“通向技术的大门”, 课程强调的是让学生看到技术如何在工程中应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此过程中融合科学、数学与艺术。应用的具体信息技术工具包括机器人、编程工具等, 而不是作为一般普及的文字处理或应用软件。

计算机专业是什么学士 篇12

工学学士学位是高等教育本科阶段授予的一种学位名称,由学位授予单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所授予的一种学位。它表示学位取得者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工学学士学位泛指工业科学,其所包含专业主要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仪器仪表、能源动力、电气信息、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轻工纺织、航空航天、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公安技术、植物生产、地矿、材料、机械、食品、武器、土建、水利、测绘、环境与安全、化工与制药、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等。

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 篇13

一、教育离心灵有多远?

雅斯贝尔斯在第一章就明确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的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 即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 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在学习中, 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而其他含混晦暗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可以看出, 雅氏将教育的主旨和诉求聚焦到了人的心灵。以此为基点, 他评析了三种不同的教育方法:训练、教育和纪律、存在之交流, 指出只有在第三种方法中, 人才将自身与他人的命运相连, 处于一种身心敞开、相互平等的关系中。如果存在的交往成为现实的话, 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 也理解自己和现实, 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

回顾我们的课堂, 受传统文化及教育观念的影响, 我们总习惯于“传道”, 习惯于“言传身教”。语文课上, 很多教师注重道义的传播和信念的追求, 教师俨然成了布道者, 传授或变相传授着他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同学们,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呀?”“这个人具有哪些品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 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他们从文本中感受到的往往是“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以及许许多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 难以在心底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在老师的话语霸权下, 学生的思想逐渐流失。

教育是应该触及灵魂的, 它应追求人格的唤醒、心灵的解放与精神的敞亮。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课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如果一种教育未能潜入人的灵魂, 未能引起人灵魂深处的嬗变, 它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了。

二、是什么爱?

在第十二章《教育与文化》中, 雅斯贝尔斯指出:“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他说, 因为真正的爱能使人的眼睛明亮, 所以一个人的本来面目只有在爱他的人的眼中才能显现出来。他分析道: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的一个因素, 但现行教育本身越来越缺乏爱心, 以至于不是以爱的活动——而是以机械的、冷冰冰的、僵死的方式去从事教育工作, 阻碍了爱的交流。因此, 如何使教育的知识传承等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 成为人们对人的教育反思的本源所在。

听过这样一个教育故事:有一位名师在介绍经验时谈到, 一次上课铃响后, 他走进教室, 正准备上课, 这时, 一名迟到的同学站在教室门口喊报告。这位老师点点头示意他进来, 直等到他在位置上坐下来, 翻开书本, 才开始讲课。结果, 这堂课上, 这位迟到的学生听得尤其认真, 频频举手回答问题, 表现十分积极。另一位老师听说这件事后, 就效仿了一次:那天, 他碰巧也遇到一个学生上课迟到, 也等着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拿出课本后, 才开始讲课。不料这位学生却满脸通红, 整堂课上总是心神不定。这位老师之后通过其他学生了解到, 他认为是老师故意跟他过不去, 当众出他的丑……

同样的背景, 同样的做法得到的却是不同的效果!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多么重要——这是爱的基础, 爱的源泉。教育的爱是什么?是几次物质的帮助?是衣食住行的关心?还是几句温暖的安慰?也许都不完全是。斯霞老师用她一生的经历向我们诠释:老师的爱其实就是一粒种子, 它要在学生的心田里开花、结果。那位名师, 正是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 用理解, 用尊重, 用涓涓细流般的爱心赢得了学生。他们的心灵之门已经彻底打开, 相互融通, 所以才会心照不宣, 配合默契。师生之间不需要过多的言语, 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便能传递信息, 交流感情。而没有爱心, 没有相互之间的信任, 是绝对达不到这一境界的。

三、对话是什么?

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早期奠定时期, 都有先哲推崇和主张通过“对话”来探究真理和知识。比如, 孔子、苏格拉底都采用对话的形式来教学, 成效显著, 意义非凡。巴赫金认为, “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 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被称为现代“对话”概念之父的马丁·布伯认为, “存在”并非“我”自身所具有, 而是发生于“我”与“你”之间, 他指出个体“我”不应当把他者视为客体而形成“我—他”关系, 而是应当建构平等的“我—你”关系, 使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构成平等的相遇, 这种“我—你”关系和敞开心怀便被称之为“对话”。

雅斯贝尔斯则认为“对话”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理解为个体自我内在的思考——“师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去寻找难题, 在错综复杂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在一筹莫展的‘思’的痛苦中, 会产生自己独立的判断力。”

无疑, 这强调了一种特殊的对话, 即个体主观意识层面的“潜对话”。“潜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 也不是直接与某人的言语交流, 它是人与文本、世界的视野融合和沟通。对于人的心灵拓展、思维深化、境界的跃迁来说, 潜对话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在语文教学中, 由于文本内涵的复杂性, 与文本的潜对话, 是在十分广阔的范围里、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进行的, 它对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和言语生命的养育作用甚至超过师生间的对话。

一位老师执教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 教者先是引导学生感知柳树的神奇和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的强大, 在出示作者陈忠实的一段简介后 (这简介主要写陈忠实历经磨难的人生历程) , 师生之间有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同学们, 读了这一段话, 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

学生甲:我觉得作者不仅仅在写柳树, 还在写他自己。

学生乙:我认为作者是通过柳树来书写他自己的人生。

学生丙:我觉得柳树的经历仿佛就是作者自己的人生经历, 所以他写柳树就是写他自己。

……

师:你们都是陈忠实的知音呀!正因为作者从这株柳树的身上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生命的磨难, 才由此而抒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所以他才会写得这么动人, 这么深刻, 这么震撼人心。

这段对话看似精彩, 实则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更难以使他们领悟到的柳树那种神奇力量。如何处理好“柳树”与“人”的关系, 让学生感受到蕴含在文本之中的人性魅力和人格力量, 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从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 他们的理解、感悟都是一个层面的, 且没有融入文本进行深入的“潜对话”。教师的问题“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写柳树吗”是个封闭的选择性问题, 它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 学生的思维无法拓开, 思考无法深入。如果改问:“同学们, 读了这段话, 你有什么发现吗?在作者与‘柳树’之间你感觉到了什么吗?”这样, 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 感觉便会多向度敞开。他们就会在琢磨柳树生长经历的同时, 仔细品味作者的传奇人生。这时他们就会发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相似之处, 这样的比对、观照过程就是柳树的“人格化”过程, 也是学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过程。只有基于这样的“潜对话”, 学生才能从文本中领悟到更多的精神内涵、摄取更多的精神营养, 课堂上也必然会呈现出精彩而深刻的对话。

审视我们当下的课堂教学, 当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渐成蓬勃之势, 我们不得不重温这样的忠告, “人们的愚蠢常常在于忘记了目的而只重视了手段”。理想的课堂, 我们需要师生自由、民主的对话, 但更需要培育学生的“潜对话”。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在自我意识中与自然对话, 与自己对话, 与思想对话, 与世界对话。深层的潜对话体现出一种思维品质, 一种人生姿态, 一种生存方式, 它能真正带来生命的成长、精神的超越。

什么是好的教育? 篇14

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当前教育改革中,各种教育理论纷呈出现,生命教育、创造教育、闲暇教育、赏识教育、超越教育等,以及完全由西方引入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各种新概念、新名词陆续涌现。

被冠以各种新名称的教育改革实验在各地纷纷兴起。诚然,全新的理论活跃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教育弊端的反思,丰富了他们的理论视野,也切实从教育实践层面上推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当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否就是最适合的教育理念?从西方引入的教育话语能否解决我们自己的教育现实问题?

任何教育理论都有其适用的针对性和局限性,纵观教育史上各种教育思潮和流派,没有哪个称得上是普遍有效和绝对正确的。自赫尔巴特创立独立的“科学教育学”以来,各种理论派别缤纷呈现,各种思想流派轮番上场,从自然主义到传统教育学派,从进步主义到要素主义,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世界教育理论发展经历了一个躁动的发展进程。但是,教育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因人而异。因此照搬别人的理论,带来的只会是实践运用上的“不适症”。我们的教育思想,应该根植于自身的传统与现实。西方的话语可以给我们以启发,但绝不能作为我们现代教育理念创生的基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一定带来好的教育(实际上也不存在所谓最先进的教育理论,只有适合于某个时期、地域的合适的教育理论),而是只有最适合的教育思想才能催生出好的教育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化教育就是好的教育?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整个人类世界,也引发了教育的革命。信息化教育带来全新的教育观念,形成了新的学习理念,如教育对象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空间的拓展性,教育手段的多样性。现代信息技术甚至被称为是通向教育现代化大门的制高点。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各地中小学纷纷追求教育的信息技术化,把信息技术看作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革命,为信息技术教育高唱凯歌,把它当作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关键标准。

诚然,教育信息技术是教育现代化的技术保障,对提高教育效率、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有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是否就是好的教育呢?其实道理并非这样简单。现代信息技术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因素。信息技术引入教育,带来许多不期而至的问题,如网络、电脑是教育的手段还是教育的替代品?在网络课面前,教师是否消亡了?模拟时空课堂可以代替传统的真实课堂吗?事实上,网络、电脑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能成为其替代品。

拥有“气派大楼”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当今,在我国先富裕起来的一些地区,甚至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地区,校园建得大气、楼盖得气派的学校并不少见,建“大楼”,引“名师”,花费上亿元打造一所学校也不是鲜有的现象。但是,置身经过精雕细琢的充斥着钢铁、玻璃的现代化校园,似乎感觉一种教育的核心东西——学校文化的式微。一所优秀学校吸引人的地方,首先在于好的学校文化,而不在于校园之多大,大楼之多高。许多成功学校办学成功之处在于有特色,特色是学校强劲的生命力。教育的精髓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传播先进文化,而校园建筑设施只是其外在条件。过分追逐其外在条件建设,有可能让教育的本真意义失落。

教育在追求其建筑的高大、设施的奢华中,不仅可能会失去教育的本真意义,而且更可能导致教育不公平。在当今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尚不发达的现实国情下,教育资源不足,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加上长期以来教育投入不足以及各地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算发达,各地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好的教育不能简单地用“一流”标准来衡量,豪华、奢侈的教育不能带来高质量的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的教育不等同于理想的教育。好的教育实质上是合适的教育,是符合我国现实国情、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具有理想性,同时也具有实现可能性的教育,也是恪守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原则的教育。

计算机专业是什么学院 篇15

计算机专业一般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国家一级学科,下设信息安全、软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

主修大数据技术导论、数据采集与处理实践(Python)、Web前/后端开发、统计与数据分析、机器学习、高级数据库系统、数据可视化、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媒体大数据案例分析、网络空间安全、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等课程,以及大数据方向系列实验,并完成程序设计、数据分析、机器学习、数据可视化、大数据综合应用实践、专业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多种实践环节。

特殊教育专业是什么 篇16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教育,兴趣引导

一、职业教育是成长

学生由进入小学的那一刻开始,就跨进了成长的第一道大门———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教育究竟是什么?是不是需要一个人如同孔夫子所言,要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晓无一不精?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凡是知识、凡是学问都要有所斩获,学才兼备学富五车?这样教育出来的所谓完人难道就是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目标了吗?我认为不然,教育固然需要传授学生各种学问、必要的课业知识以及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材料;更为重要的,教育要带来和保证的,是对于每个孩子信仰的保有和坚持,心智的成熟、有丰富的生活常识,对待自身的正确认知、对待他人的谦恭礼仪中正平和、对待这个世界的公正、客观态度以及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一个人可以学艺不精,不能够在知识学问上举一反三,开拓创新,这统统不是教育的失败;加入一个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

教育,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成长,是陪伴在学生周围的,一种精神领域的护佑和陪伴,修正和校改,一种灵魂上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青春是美好、甜蜜、轻松、活泼,是心无旁骛,是无忧无虑,青春是直抒胸臆,是永远仰角45度仰视阳光,妩媚无邪,但青春又是孤寂、苍凉和疼痛的,青春有太多太多的少年不识愁滋味,有太多太多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却又有太多的心事无处诉,欲语泪先流。一个孩子在接受教育,逐渐了解周围世界的过程当中,内心当中有新奇有欣喜,也有着诉不清的迷惘、哀愁和失落。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职校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有他心理的特殊性。各项研究表明,职校生中“落水者”的心态,失败者的心态,“零余人”的心态比较普遍,使得他们难以拥有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振奋向上的个性面貌。主要表现为缺乏应有的积极理想和追求,社会适应能力较弱,人格尊严受到严重损害,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现实导致许多职校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合理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不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自私自利心理普遍,自卑心理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过强。这样的精神状态严重影响到职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技能训练的结果。因为主客观自我的不协调,他们的内心尤其敏感脆弱,也最需要坚强有力的臂膀从旁搀扶和指导他们不断向前。因此,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尊重学生,尽量采取和风细雨、循序渐进的方式,充分发扬民主,采取人文教育的方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内心,绝不能采取挖苦讽刺的语言或简单粗暴等诸如此类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疏远、畏惧乃至逆反心理,陪他们一同成长,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工作理念之本。对人精神上的陪护和塑造,对人格的修正,对灵魂的不断洗涤和澄清。

二、专业兴趣是主导

提到学习兴趣,很多人都明白,这一般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职校学生大部分由于对自身缺乏自信,因为显得对大多数事物缺乏兴趣。著名教育家陶行先生在其著作《陶行知教育文选》曾讲过:从职业的自身要求来看,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改造社会,就先从改造这个社会的明天入手,从改造学生的兴趣入手。职校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可能会不懈地心无旁骛地钻研它,学习效果从而立竿见影。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可以作为专业学习的一种正面结果。既然对于职校学生来说,专业学习的兴趣既是他们学习的原因,又是其学习的结果,那么对培养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至关重要。对一般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研究表明,学习兴趣基本可以分为直接学习兴趣和间接学习兴趣。而职校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书本知识或技能训练(这对于职校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即学习和动手活动的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而间接的专业兴趣是由学习书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结果引起的。间接学习兴趣,语中之意带有明显的自觉地意味。当一个人意识到学习和训练的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时,无论是目前对于自身动手能力的加强,自我素质的提高,自身将来的发展,抑或是更高层面的对家庭、对周围、对社会的贡献来讲,一旦学生对此有所意识,其学习和动手兴趣就很有可能会显著提高。例如,为了自身的利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因而产生动力使自己去认真学习和训练。或者为了得到周围客观世界中的称赞、赏识,身边同学、朋友的尊重,在考试中得到一个好分数,在技能大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等,也能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值得教师注意的是,一般来讲,直接学习兴趣与间接学习兴趣通常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对于职校学生来讲,在理论学习阶段和技能训练阶段,有直接学习兴趣的成分,更有间接学习兴趣的成分,而且,带着明显个性色彩的现实问题是,职校学生往往间接学习兴趣更为强烈。因为动手能力的提高,自身素质的培养使得大多数技能尚好的孩子明显开始对自己树立了信心,并在今后的学习和训练当中有自信有毅力去进行长足的发展。但教师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间接兴趣和直接兴趣是一个二元且相互转化的非对立客体。职校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逐渐转化为直接兴趣。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在于教师的教法。一般情况下,我会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有趣的、能逐步掌握的、可获得科学知识的教材,肯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新知识,并能将其成功地运用于生活当中,及时得到强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就会觉得非常有趣,合乎自己的口味,学习兴趣会日臻浓厚。设法认真搞清学生已有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扩展和提高其学习兴趣的基础;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某一专业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提升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水平。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古人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自然的万物都会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可以带学生参观或亲自动手进行实训活动,学生会对职校自己所选择的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的好奇心在驱使自己观察、思考和提问,也就是说,学生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去观察、探索、思考,产生主动学习的意向。需要提出的是,这不仅需要良好的职校教育,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素质、层次和内涵;但全面、创新和新颖的第二课堂教育更是必不可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第二课堂的实践应用当中可以发现,学习和动手的兴趣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并在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好奇心是对书本知识和动手技能的一种引领,一种牵引。一种对知识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和欲知其所以然的好奇,能够有助于产生学习和技术培训的兴趣和探索,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职业教育不但不比一般的教育来得简单轻松,相反由于学生的复杂状况,教育过程会更加艰辛和长久。但是,陪同学生一起成长,尝试用各种手段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茁壮成长,学有所长,是对作为一名职校教师最大的肯定和荣誉,也必将进一步提高职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论纲:第2版[M].北京:北京华艺出版社,1999.

[2]刘三其,王光,等.论教师的教育的观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陈超群.中国教育哲学史: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5]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上一篇:国网公司考试题下一篇:如何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促进社区平安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