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标准(精选10篇)
(试行)
各施工、监理单位
为确保供应的砂石料质量合格,满足设计要求,进一步规范砂石料场管理,要求开展标准砂石料场工作。各施工单位应主动与砂石料场负责人沟通协商,按照“标准砂石料场”的管理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从源头控制,“标准砂石料场”管理的具体要求(试行)如下:
1.矿源开采前必须先清除覆盖层及浮土,保证砂石料母材不含泥土和其他杂物;采取分层开挖的方式,按照安全管理的要求进行开采。
2.砂石料场设立铁路专用储料区,储料区设置要保证场地平整,排水良好;料区设立不少于四个,料区之间互相隔离,并按不同规格区分储存。
3.施工单位试验部门应向砂石料生产厂家提供铁路建设用料(“5-10mm、10-20mm、16-31.5mm”、“砂”)的各种技术标准,储料区设立铁路专用标识牌。
4.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砂石料场的场地进行规划,包括原料开采场、砂石料加工场、成品料堆存场,并注意环保,防止污染环境。在场地规划上,施工单位积极给予指导。
5.砂石料场应增设水洗设备或其它先进设备,通过必要的措施和设备,保证机制砂的含泥量、石粉含量符合铁道部“铁建设【2009】152号文件的要求”。如果机制砂在拌合站水洗,应单独检验,并在其检测报告中标注“拌合站水洗”字样。
6.砂石料的办公房应整洁,并相对独立,四联单的存放规范,有专人负责。
7.砂石料厂应采取新设备、新工艺,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要积极
给予监控,保证其产品的稳定性。要求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检验结果要真实、准确。
8.各施工单位应首先选择有条件的砂石料厂开展“标准砂石料场”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积极推广。
9.对于生产、成品堆放、设备不达标的厂家,供应过程中不认真履行合同,服务质量较差的厂家,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步淘汰,最终实现布局合理,生产厂家设备先进,规模较大,质量稳定。
10.各施工单位每月24日前向云桂公司物设部上报当月进场的砂石料总量;监理单位应加强砂石料检验及质量控制,动态监督并进行指导;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每月及时汇总地材生产厂家的各种信息并于24日上报丘北指挥部、云桂公司物设部。
11.砂石料生产厂家在连续降雨时不准生产铁路专用的地材。各施工单位10月份开展“标准砂石料场”的试点工作,要求于10月13日前完成试点场的选择工作,并将与生产厂家协商确定的方案报丘北指挥部和公司物设部(全标段同步开展,突出重点); 11月份开展总结评优推优、样板先行和标准砂石料场的交流学习;12月份全线整体推进。
云桂公司物资设备部
近年来各行各业都在开展标准化工作, 均是源于2015年2月11日, 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 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端水平, 提高产品和服务标准是关键。会议确定, 鼓励学会、协会、商会和产业联盟等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 选择部分领域开展试点。允许企业自主制定实施产品和服务标准, 建立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
国发办【2015】13号,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中, 改革措施提出, 培育发展团体标准, 在标准制定主体上, 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 供市场自愿选用, 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在标准管理上, 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 由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自主制定发布, 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
国发办【2015】67号, 贯彻实施《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行动计划, 指出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做好学会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试点工作,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技术创新活跃、产品类标准较多的领域, 鼓励有条件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先行先试, 开展团体标准试点。
二、我国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现状
我国的物业管理起步较晚。它作为房地产业的一个分支, 经历了起步、休眠、复苏与发展四个阶段。
随着行业三十来年的不断发展, 目前相继出现北京市、辽宁省、吉林省、上海市、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等地区发布实施了地方标准, 而全国行业团体标准未见出现。目前随着国家标准化工作制度深化改革, 行业团体标准化工作也随之开展。2016年3月24日在中国物协第四届理事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并发布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团体标准管理办法》。目前济南市已开展了物业管理行业的标准化编制工作, 除此以外, 上海、深圳、武汉等地也在积极探索物业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中国物业管理的团体标准化建设将逐步走向完善。
三、物业管理团体标准定位的思考
关于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定位, 笔者认为存在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下面就两个层面具体解说。
战略层面:战略层面主要需要考虑团体标准的制定宗旨和制定原则。宗旨是什么?宗旨是指标准制定者认清自身的位置身份, 即在政府、行业、社会、企业等所扮演的角色, 如接受谁的领导、对谁负责等。标准的定义: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 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由标准的定义来看具体说就是认清自身的位置身份才能确定范围, 找对公认机构。制定原则方面, 众所周知ISO9001-2015标准有七大质量管理原则, 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循证决策、关系管理。服务标准制定的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明确性原则;④可衡量性原则;⑤可操作性原则;⑥利益均衡原则。GB/T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基本原则:①体现行业特点, 突出地域特色, 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②提高服务质量, 规范服务行为, 满足顾客的需求;③关注安全、环境和卫生, 维护顾客和员工权益;④全面协调开展工作, 实施统一管理;⑤坚持全员参与和持续改进。诚然, 在标准的制定不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有相应的原则规范和约束, 有了原则才不会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转折, 才能找到最终的目标。在此试问, 我们的团体标准制定的原则是什么?是依据GB/T 244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的原则还是需要增加突显自身需求、解决现实阶段性问题和地域行业特点等。这个需要标准制定组织的最高领导者 (组织) 思虑清晰。
战术层面:战术层面主要考虑团体标准的主要依据、编写模式以及文件的表现形式。主要依据笔者推荐目前国内服务类较好的标准框架, 即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系列标准, 来组织团体标准的编写。标准框架如下图所示:
在本标准体系框架中, 能够使体系内标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能够优先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并且使体系内的标准相互协调。编写模式方面, 目前已有的1+n的编写模式, 笔者在此考虑能否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编写模式, 即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等, 在已有的1+n模式上变革一下采取基础加模块化的编写模式, 使每个标准都能够发挥其作用, 如清洁公司采用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时候直接采用清洁服务模块的标准, 物业企业在聘请保安服务的时候保安服务公司可以直接采用秩序服务模块的标准等。文件的表现形式方面, 即通常所考量到的是分星级标准编写、标准的查阅使用人群等问题。分星级标准的编写主要是看法律法规及采用基础模块标准来决定, 以山东省为例, 如普通住宅类项目采用山东省财政厅下发的《物业管理收费管理办法》, 那接下来标准的编写也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采用分级标准的编写主线。其他类型项目没有确定的法律法规或基础模块标准, 则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为编写主线。在此笔者仍推荐使用分级标准, 原因有三点:第一, 团体标准的覆盖面需要很广泛, 不能只关注在某一点上;第二, 团体标准是做合规性要求还是需要引领行业发展, 在2016年4月6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决定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体系规划》引领中国制造升级, 即制造业采用标准化倒推中国制造升级, 目前行业内各类型项目以及各家企业服务管理的项目水平也各不相同, 我们是否也可以考虑此种方式提升整体行业;第三, 实施标准化最终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体现, 根据行业的特点以及项目的管理服务费用各有不同, 相应的服务费用也只能配套相应的服务标准, 做到质价相符, 如大家常用的手机, 2000元左右的手机和4000元的手机肯定不同, 但是往往没有出现手机因为质价不符的投诉。
四、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落地思考
标准的落地可以按照标准的建立、运行实施、检验验收三大方面和十小板块来实施。下面进行具体解说。
标准的建立:
1) 组织机构的设立:
领导小组:负责资源协调及方针目标原则设计。
常设管理机构:负责日常标准化管理组织工作、标准编写、组织培训等。
编写小组:负责标准文件编撰、标准实施跟进等。
自我评价和持续改进小组:负责标准实施情况收集、跟进、修改等。
2) 相关标准的培训:主要依据标准、标准编写模板等相关培训工作。
3) 实施推进的工作方案及计划的确定:制定切实可执行的标准化工作计划。
4) 梳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等文件了解现状:收集整理法律法规等文件。
5) 搭建标准体系文件:文件的编写具体要求的培训。
6) 编写标准:全员参与标准的编写工作, 以编写小组为主, 领导小组负责审核。
7) 标准文件的培训:常设管理机构组织试点单位进行标准文件的培训。
标准的运行实施:
1) 实施计划:常设管理机构制定可执行的实施计划, 并跟进实施情况。
2) 实施问题:常设管理机构在跟进试点单位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 对标准文件进行修订。
3) 运行评价:常设管理机构对标准实施运行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注意:运行评价是指在标准运行三个月后进行。
标准的检验验收:
组织编写标准的制定、运行的情况和结果向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五、物业管理团体标准的发展趋势思考
世界城市建设的再思考
城市环境,是城市软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北京城市运行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锐介绍,国外有很多城市环境建设的成功案例,比如美国的克利夫兰把钢铁作为首要部门,把城市变成了森林城市,推动绿色资源的开发。克利夫兰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包括加强城市的重建,以及对组建的密集型规划,提倡绿色节能、建筑等等。
德国蒙斯特城是集欧洲古典建筑艺术和自然田园风光于一体的城市,该城市从细节入手,把细节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支点,靠城市自然、环保、休闲、人文等多种因素,强调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建设。具体表现在,交通方面减少车辆的使用,开辟了大量的自行车专用道等。
芬兰是连续七年荣登全球竞争力榜首的北欧小国,它的城市规划,通过结构优化,创造充足的公共空间和交通设施,在交通上通过弹性的停车系统实现有效管理。
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
中国现在进入一个区域性、流域性的环境复合污染的阶段。一个是区域性的大气复合污染,以PM2.5为主要特征,第二个是流域性的水污染。管理措施在短期内不足以应对这些问题,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十一五”只有两种,“十二五”增加了四种。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讲到,构建区域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在一个区域层面上,通过行政区域的协调管理,综合利用经济发展,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区域经济环境的承载力,实现区域污染物减排,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一系列的立法规划、政策管理和技术手段来落实。
首先关于立法,大幅度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形成中国的“清洁空气法”。美国的“清洁空气法”六十多万字,二百七十多个条款,中国的不到一万字,仅是美国的七十分之一。
“中国要想做好这个事,立法上大幅度修改区域污染的防治法,明确责任。”王毅介绍说,在整个区域环境管理的体系体制上,要优先设立环境保护的大主旨。在此大主旨下,可以设置分区域的派出机构。现在环保部有所谓的部级联谊会议,监察中心,但是起不到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监管问题。地方也可以建立委员会,例如京津冀地区,需要建立区域环保机制。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管机制,包括对于政府的环境绩效的考评工作。
王毅建议,要有区域性的国家投资布局和融资机制的创新,包括资源税、环境税的改革,以及脱硫脱销电价的政策,排放许可证等制度均需要明确。
标准化建设
“标准是什么?标准就是一种约束。如果没有标准的理念,标准的思维和方法,人类就没有现代文明。”中国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王忠敏说。
标准化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发展和进步,方便了贸易和生活。标准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载体,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
王忠敏认为,城市建设中标准化的问题应注重五个方面:
第一,城市规划的标准化。城市规划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的现状和未来。
第二,标准化不是政绩工程,必须是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共同协商的产物。比如,莫斯科现在的下水道建于沙皇时代,现在仍好用。巴黎的街道建于七百年前,现在有好多街道依然完好无损。
第三,民生工程的标准化。城市中的环境、住宅、交通、购物、休闲、求学、医疗等要优先规划,优化规划才能使城市更适合民生的需要。合理布局第二产业,重点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实现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目标。
第四,围绕城市产业特点实施标准化,根据生产加工制造和高科技企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制定标准化的发展战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第二产业的过程中,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包括节约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等。
第五,城市管理的标准化。城市管理包括市容建设,市政建设,城市安全和应急处理等等。
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标准化在城市规划的协调,公共管理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协调,管理理念的提升,生活程序的便利等方面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中国标准化委员会综合业务管理部副巡视员邓瑞德称,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区出台了标准化战略实施意见。有二十多个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北京市也出台了首都标准化战略。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柴文忠提出,在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方面,要以科技创新的引领,以标准化的工作为保障,以信息化作为支撑手段。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以行业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来支撑我们城市管理各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二是科技創新。例如,生活垃圾处理的一个比重,焚烧发电、生化处理、卫生填埋的比例是4:4:3,要想确定这样的比例,首先是基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技术的保障,保证环境的承载能力,保证市民百姓对环境的要求,保证历年来对北京市垃圾成分的监测。没有这些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研究,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标准化方面,从城市管理的领域,首先是分领域,全方位地来研究完善标准体系。第二,从标准的制定转变成标准的制定、实施、评估的全过程管理。第三,从侧重技术标准转变为既管结果又管过程。
一、目的:为规范仓库管理,使之员工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二、适用范围:各分店
三、内容:
1、目标:良好的仓库管理,能提供良好的补货条件和精确的盘点环境,以及减
少不明损耗和报废;为确保商品的合理周转,原则上仓库只允许存
放畅销商品。
2、特定区域:仓库在区域内可设立待退货区域,但必须确保该区域需退货商
品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换货或退货处理;若因为人为操作疏忽
(如:供货商到货后可正常退换货的,本区域员工未能及时退换的)
造成商品过期,最终导致商品无法退换的;将由本区域负责人承
担商品的损失。
3、仓库存放商品应先按部门再按分类的存放原则进行存放。
4、仓库区域应按照部门进行相应的规划,并在规划的区域内醒目位置标注所
属的具体部门及分类。
5、原则上存放在仓库的商品,应是未拆箱的整件商品(部分商品除外例:条装
纸巾、家用百货);已开箱及零散的商品都应陈列卖场货架上。
6、仓库区域内存储的商品应保持堆码整齐、分类明确、一目了然;不允许出
现一个商品存放位堆放多种商品和一种商品堆放多个地方等现象。
7、仓库区域内应随时保持通道畅通、无杂物、无异味、地面干净卫生。
一、消防安全分工执行标准
消防中心职责标准
1、认真学习并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消防法规,掌握本园区实际情况,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2、制定园区各种防火安全制度,督促检查各住户贯彻落实防火安全工作的情况。
3、负责检查园区各部位的防火安全和各种消防设备,灭火器材的配备情况,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整改。
4、负责调配补充消防灭火器材等设备,并定期进行消防设备检测、保养、维修,及时排除消防设备故障。
5、负责24小时监视消防电脑主机,发现火警,火灾和其他问题,应立即向当值主管及经理报告,并提出处理方案。
6、负责制定园区重点部位的灭火作战方案,负责园区用火部位安全监督。
7、负责对园区人员进行消防防火宣传教育。
8、积极组织专职消防人员定期检查消防设备和园区各重点部位,如仓库,厨房,公共场所的灭火器材装置,楼层消防分屏及报警,1 排烟系统,对讲系统,查看周围有无火种,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
9、重大节假日,组织各部门人员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火险隐患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及商户、办公用户进行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物业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
10、建立和健全园区的消防管理业务档案。
11、负责将每天园区消防情况报告给部门经理。
12、负责处理消防中心当值所发生的任何火灾情事故,并及时报告给有关领导。
二、园区义务消防队长职责标准
1、园区义务消防队长由安管部消防主管担任。
2、园区义务消防队长在服务中心防火责任人和消防机关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工作。
3、开展防火宣传教育,管理园区义务消防队。
4、按既定消防训练方案,对义务消防队进行实战训练或演习,使园区义务消防队做到防火工作常备不懈。
5、随时检查园区内消防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报告安全员或部门负责人,发现违章及时制止纠正。
6、配合维修班作好消防器材、设备管理,保证消防设施不受损坏。
7、随时检查队员对消防器具使用掌握的实际情况,提高“义务消防队”的实战能力。
8、接到火灾信号后,在安排报警的同时,迅速组织义务消防队,按既定方案或临时制定的方案进行灭火、抢救。
9、定期向服务中心主管汇报义务消防队培训、消防工作情况。
三、服务中心消防责任执行标准
消防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消结合”的方针,园区物业服务中心内的每位员工都是义务消防队员,都有责任搞好消防工作,各部门经理、主管、骨干员工更是消防工作的带头人,是消防工作的当然责任人,应负有如下职责:
1、依照物业服务中心及国家、省、市政府消防管理规定,对园区管理范围内的各商户、用户、人员进行消防工作的监督检查。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发动商户、用户,共同做好消防工作,消除火险隐患。
2、监督安装、装修、改建工程过程中执行防火规范的情况,并进行竣工验收。
3、实行24小时监控,保证各项装置,时刻处于良好状态。
4、组织火灾扑救,保护火灾现场,协助调查火灾原因。
5、配合市消防部门搞好日常消防管理工作。
6、对因失职引发的火灾事故负间接或直接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四、物业服务中心主管消防安全职责标准
1、对园区管理范围内的消防工作全面负责。
2、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其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各级防火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3、把防火安全工作列入生产、施工,经营管理之中,对员工进行 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4、组织消防安全检查,整改火险隐患,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完善消防设施。
5、领导消防专干人员、义务消防队员、兼职防火人员做好日常防火工作。
6、协助公安消防监督部门调查火灾事故原因并处理。
7、组织制定灭火方案,带领员工扑救火灾,做好日常防范工作。
8、定期总结消防工作,实施奖惩制度。
五、消防控制中心管理工作标准
1、消防控制中心实行全天24小时专人轮流值班制。
2、控制中心的轮值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警觉性和高度的责任心,能熟练操作设备。
3、值班人员在控制中心不准吸烟、喝酒、会客,不准进行其他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4、值班人员在工作期间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如有特殊情况,应由其他轮值人员顶替方可离开。
5、控制中心各操作手柄(按钮)每日作一次手动操作检查。
6、消防控制中心的设备外观以不附有灰尘为合格。
7、控制中心的设备出现故障当班人员无法排除时,应第一时间报告服务中心工程主管,联系技术人员前往维修。
8、控制中心出现报警信号,首先打电话至报警部位查明情况,如若误报,立即消除,如发现异常情况或火警,先通知值班保安,同时报告服务中心主管,事故处理完毕后,填写信号发生的时间、地点、真假、结论等记录。
9、每班当值人员都要填写设备的运行记录、过程中发现误报应填写其时间、地点等,以方便查明原因。
10、控制中心的记录材料属设备档案资料,应长期保存。
11、每月控制中心以书面形式将本月的设备运行情况报告服务中心工程主管并存档。
六、消防监控中心管理工作标准
1、消防监控中心不准打与业务无关的电话,非维修人员、保卫,消防人员不得进入,任何人不准在消防监控中心会客和聊天。
2、消防监控中心遇到报警时应沉着冷静,准确地向有关部门或值班领导报告,不准错报。消防监控中心值班人员不准离开控制室。
3、值班人员必须经常打扫卫生,值班室保持干净,整齐,各类控制台(如报警器,水泵控制台、闭路电视房等)保持无灰尘。
4、值班时间不准喝酒、吸烟、睡觉、看小说等,如发现一次,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理直至除名。
5、交接班要交接清楚各种设备情况,交接要详细填写值班记录,领班每天必须进行详细检查记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6、各部门播放音乐时间要按时播放,切记音量适中,切勿声音过大骚扰客户。消防中心各种设施要爱惜使用。
7、消防监控中心实行专职人员全日值班负责制。
8、消防值班员每天检查各类信号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应立即查清 原因,上报消防主管,遇到重大问题迅速上报消防责任人。
9、消防监控中心出现报警信号,应立即核实信号真伪情况,如属火灾报警,按《消防工作手册》中的“消防应急措施”处理;如属误报应进行复位,并记录在《消防值班记录表》中。
10、消防监控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应处于自动状态,每半月进行一次自动,手动的操作检查,以确认设备是否处于完好状态,并将检查记录在《消防值班记录表》中。
11、消防设备出现故障时,值班员应填写《设备维修申报单》,立即通知工程部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12、消防监控中心的电话属专用报警联系电话,任何人不得占用,影响消防联络。
13、消防监控中心内严禁吸烟,严禁存放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消防监控中心内应备用便携式灭火器和常用灭火器具。
14、严禁外人进入消防监控中心,如因工作需要必须经消防主管批准。
七、消防值班制度执行标准
1、消防值班实行24小时全天值班制度。
2、凡在值班岗位工作的员工,必须坚守岗位,严禁脱岗。
3、发生火警、火灾警报时,迅速按报警程序报警。
4、值班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立即解决,不得延误。
5、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和操作规程,因违法规程引起的一 切后果,其责任均由值班人员自负。
6、当接班时间已到,但接班人尚未来时,不得离岗。
标准
(讨论稿)
1、宗旨和范围: 1、1为提高我市物业管理服务水平,保障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合法权益,规范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行为,根据《青岛市物业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标准。1、2本标准规定了我市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标准范围和等级的划分。1、3本标准所称物业,是指已建成并交付使用的城市住宅、的公共建筑以及相配套的设备、设施和场地。1、4本标准所称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企业依照合同约定对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和为业主、非业主使用人提供的综合性服务。1、5本标准所称物业管理企业是指依照法定程序设立,以物业管理服务为经营业务,并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组织。1、6本标准所称业主,是指物业的所有权人。1、7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物业管理企业适用本标准。
2、等级、等级的划分: 2、1 等级表示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水平。
2、2等级的划分和依据。
(一)本标准将青岛市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划分为基本服务质量标准和高标准服务质量标准两种等级。
(二)等级的划分以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水平为依据,参照有关收费标准条件,具体的评定办法根据物业的硬件条件和安全巡查、绿化养护管理、环卫保洁、设备设施管理、服务质量效果等五项管理服务标准及相关条件标准执行。
3、普通服务质量标准 : 3、1服务内容及标准:
规划、设计、验收等档案资料齐全;有物业管理用房,物业管理企业须持有资质证书,主要管理人员持证上岗。
(一)安全巡查:1、2、3、期的平均水平;
4、问题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5、车辆进出有序,停放在指定车位,楼道、庭院内无过夜自行车、摩托车停放,绿化带内无乱停乱放车辆。
(二)绿化养护管理:
1、绿篱定期修剪,目视外观长势良好;
对管理区域内的消防设施及公用设施设备每天巡查并有巡查记录,发现
保安员必须穿统一管理区域内无游摊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制服,配带胸卡,使用文明用语,有良好的仪容仪表; 浮贩、拾荒人员、推销人员随意进出;
全隐患,管理区域内治安案件发生率低于本地区同时
2、绿化环境良好,绿地及设施管理完好;
2、管理区域内各种植物无严重病虫害,每年打药不少于两次;
3、管理区域内绿化无乱占现象,绿化损坏率少于5%;
4、死苗率不超过10%,年内有补栽计划。
(三)环境清扫保洁:
1、(1)清洁次数: a、楼道每天清扫一次,扶手每周擦试不少于一次,地面每月擦拭不少于二次,玻璃每半年擦拭不少于一次;
b、楼内公共设施设备每周清洁不少于一次;
c、雨篷每周清洁不少于一次。
(2)卫生标准:
a、楼道内无卫生死角,无散落垃圾; b、墙面无乱贴乱画,无蛛网浮尘; c、楼内公共设施设备无蛛网浮尘; d、雨篷无垃圾无杂物堆放;
d、有双气的小区楼道内无杂物堆放,无双气的小区楼道物品堆放整齐。
2、(1)清洁次数:
a、公共场所和道路每天清洁不少于两次,全天保洁; b、垃圾箱外表清洁,周边无散落垃圾。(2)卫生标准:
a、公共场所和道路,目视范围内无散落垃圾;
楼道外清扫保洁: 楼道清扫保洁: b、垃圾箱干净,无强烈异味,无垃圾外溢; c、绿化带目视范围内无散落垃圾; d、房屋外墙及设备设施无乱贴乱画。
3、垃圾收集:
(1)、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无积存;
(2)、建筑装修垃圾袋装化,集中存放指定地点,及时清运。
(四)公共设备设施管理:
1、2、楼道照明,损坏率电子门每季巡检不不超过10%,损坏的更换修复不超过一周。少于二次,闭门器按季调节,做到开关灵活。在公共部位维修费到位的情况下,电子门的维修不超过15日。3、4、5、维修公共设施。3、2 服务质量、效果:
房屋完好率80%以上;有效投诉办结率80%以上,业主意见反馈满意率80%以上。
4、高标准服务质量标准
4、服务内容及标准:
规划设计符合国家高标准物业建设,智能化系统达到国
二次供水、泵房干供水出现故障在维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净整洁,水质按规定检测、消毒。修费到位的情况下不超过3日解决。家标准,并有商品房外销许可证;符合规划要求;有物业管理经营用房;物业管理企业须持有资质证书,人员培训,持证上岗率60%以上。
4、2服务内容及标准:
(一)安全巡查:1、2、3、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
4、制度,车辆停放有序;
5、6、火灾、刑事和交通事故。
(二)绿化养护管理:
1、化;
2、浇水;
3、死;
4、定期组织业主参加绿地长势良好,花草树木修剪平整圆滑,造型美观,无大面积虫害、枯
定期修剪、打药、有专业人员管理绿消防监控、安全监物业区域内无重大控设备良好,管理规章制度健全,执行良好;
实行车辆出入登记实行全封闭管理,保安人员着装整出入口和公共区域配备先进的保安设施并运行良好;
齐,精神饱满,佩带胸牌,举止文明,严守职责; 绿化活动。
(三)环境卫生:
1、洁,道路干净整洁,;
2、3、灰尘;
4、物、无灰尘、无乱贴乱画;
5、物、无垃圾死角。
(四)设备设施管理:
1、水、电、暖、气、消防等公共设施设备配套齐全;公共设施设备维修及时,运行状况良好,无事故隐患;
2、理;
3、业资格证书;
4、5、水泵清洁、无锈斑、定期清洗水箱、定油污,压力表清洁光亮、指示正常; 期检测供水水质,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电梯维修人员有专电梯定期维保、检测,运行记录详细、准确,发生故障按承诺的时限处
花坛、草地内无杂电梯轿厢内无杂垃圾清运及时,日高层建筑楼内(大产日清,园区内定期杀灭鼠、蟑、蚁害;
厅)通道干净,无污染,无杂物,墙面干净,玻璃无
公共区域内全天保
6、格证书和健康证;
7、8、损,运行温度不超过正常值;
9、供水人员有专业资配电室高低压配电变压器整体良好无供电维修人员有专盘(柜)盘面光亮整洁、无灰尘、无污点;
业资格证书,有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维修检修计划,值班记录内容完整、准确、及时;绝缘设备(鞋、手套、工具等)在指定位置完好无损,并按规定定期检查试验;
10、园区公共部位电灯(罩)无损坏,灯光故障按承 诺时间维修更换;
11、严格按有关规章制度实施作业,无事故、无人员伤亡;
12、熟悉水、电、气等收费标准,水电气等费报表汇总、查验、核对、保养准确无误,服务热情周到。4、3 服务质量效果:
房屋完好率90%以上;零修、急修及时率90%以上;零修工程合格率100%;有效投诉办结率95%以上,回访率100%;业主意见反馈满意率85%以上。
一、企业成本控制的瓶颈
全面预算管理中的成本控制被视为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预算体系中, 财务预算指标体现了预算管理及执行的有效性, 指标的完成与否乃成本控制中的一个关键性环节。但预算指标如何科学的制定, 成本控制怎样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又是预算管理遇到的难点,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 总结了以下方面的问题:
( 一) 成本指标的制定不能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
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为:预算执行单位编制、上报指标, 管理部门履行审核职责, 公司下达指标, 执行预算、预算分析和考核。由于在其过程中, 预算管理部门大多依靠历史成本及经验判断来制定和控制预算, 难以掌握众多预算单位的生产、管理的实际情况, 与预算执行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造成指标的制定依据不够充分, 不能完全与执行预算单位的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紧密衔接。
( 二) 成本指标缺乏专业标准依据
成本指标的制定几乎涵盖了企业各条专业线的工作职能, 制定过程必须依靠专业标准进行判断。但许多企业缺乏一套衡量成本标准的专业流程指引, 使部分指标的核定只能依靠编制部门与预算单位间的博弈产生, 这样容易影响指标制定的标准统一性和专业性, 削弱了预算单位对指标的执行力。
(三) 成本转化为经济效益的关联度不足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成本指标没有体现出与经济效益的关联性, 该项成本的发生是否有必要, 能否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经济业务的投入产出能否量化, 成本与收益是否平衡, 没有统一的执行标准, 造成预算指标执行的盲目性。
( 四) 缺乏标准化的成本分析、评估和考核机制
对预算完成的执行分析时, 由于缺乏生产和成本的标准, 往往只能依靠完成的数据结合简单定性分析, 难以将预算执行和生产过程结合起来, 深入问题的实质进行分析, 动态控制。同样在评估和考核时, 面对出现需要剔除成本或超预算完成的情况, 很难做出客观的判断。
二、建立标准化成本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 一) 标准化成本管理是预算管理工作不断深化的需要
由于传统的成本指标核定方法较为单一, 只考虑历史水平和当年效益目标来确定, 对具体的支出缺乏统一的定量标准, 对成本动因和成本结构把握不清。而标准成本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制定统一的成本费用定额, 成本费用定额是全面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 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公平性, 是加强预算执行控制、有效开展评价分析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 二) 标准化成本管理能提高预算工作效率, 使指标更加专业化, 更能显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
制定出科学的标准化成本可以提高预算编制、审核、分析、考核流程的工作效率, 使预算工作能更加有序开展。专业化的标准生产流程和标准成本指标的设计, 通过与同行业进行比较, 找准存在的差距, 有利于改善生产, 促进经营效益。
( 三) 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是标准成本控制的基础, 更是进一步加强生产全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的需要
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为基础的标准成本管理, 将标准化的生产作为全过程监控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标杆, 指导日常工作的开展。逐步形成以生产为单元的预算、核算、考核管理机制, 使绩效评价能有依可循, 责任才能落实到位。
三、供水企业标准化成本体系的构建与运用
供水企业可从建立作业标准化系统, 重塑生产标准化流程入手, 将标准化生产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 相应完善预算指标制定, 成本分析与控制, 绩效评估与考核。构建一整套标准化成本体系。
( 一)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步骤
制定标准化成本, 必须建立企业的标准化生产经营体系。首先在实现安全供水, 保障服务的基础上, 以提高生产效率为目的, 理顺生产工艺流程, 减少其中繁冗的步骤, 通过对生产每一个环节的标准化设计, 力求实现统一、高效的生产流程。
其次, 在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中由专业部室制定出合理的标准成本参数, 根据参数可直接制定各项标准成本预算指标。各项参数可随经济环境和标准生产体系的变化而调整, 实现成本预算与生产经营的联动。
再次, 各预算单位将预算指标进行精细化分解, 建立标准成本控制责任人制度, 将标准化生产结合标准成本进行同步管控, 对预算周期内的生产经营与预算指标进行动态分析, 及时修正生产流程中的异常情况, 同步滚动调整本单位的内控预算, 达到完成年度预算指标的目的。
最后, 建立标准成本控制绩效评价机制, 对标准化生产工作和标准成本控制完成的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 二) 各项标准成本的具体应用
1. 实现日常生产性费用的标准化是第一步
日常性的生产费用预算指标可以根据成本的属性按照标准生产作业下的资源配置乘以相关标准系数确定, 以下列举一些影响基层单位的生产费用标准成本核定的因素以供探讨: ( 见表1)
2. 变动成本标准化是未来的变动成本控制管理的方向
原材料和动力成本是自来水生产的主要成本, 在确保供水水质和安全调度的前提下, 有效地控制变动成本极为重要。其中动力成本可利用供水量、出厂水压力、用电设备功率等指标设置出标准动力成本;而对于供水企业来说, 净水原材料成本受原水水质和生产工艺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难以简单地建立起统一的生产标准化体系, 但随着未来企业制水工艺的不断更新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 也能够根据原水水质指标、供水量制定相应的原材料投加量标准, 以标准化成本的思路对变动成本进行科学控制, 将生产与成本控制有机结合。
( 三) 加强标准化成本控制须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手段
标准化成本控制的实施必须以提高信息化管理为保障。可以通过生产和预算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用, 将大量标准化设置和相关参数集成于软件管理平台, 更加快速地采集数据, 精确分析, 全面提升生产全过程标准化和成本控制的效率。
美国中小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午餐属非营利性服务,由联邦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学校不得从中赚取利润。截至2011财政年度,营养午餐计划已经涵盖美国数十万所公立中小学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每天有超过3 180万的就读生享受健康学校午餐,而联邦政府为学校午餐计划实际补贴金额达到111亿美元。
《全国学校午餐计划》
1946年,时任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签署《全国学校午餐法》,规定政府每年制订学生营养餐计划,所需经费由政府提供。在此框架下制定的《全国学校午餐计划》,是旨在通过联邦政府协助公立学校、非营利学校以及住宅托幼机构在学生在校期间提供营养均衡、低价或免费的午餐的计划。
《全国学校午餐计划》完全由美国农业部负责,包括与其他部门进行协调合作,组织编写计划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以及所有资金和补贴的发放。农业部的食品营养局(FNS)专门管理该计划实施。而在州政府这一层面则通常由各州的教育机构加以督促,操作手段主要为与学校食品供应商签订协议来掌握计划进程。参加《全国学校午餐计划》的各个学区和学校能够从农业部得到现金补助或者获得捐助来的设备,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必须签署协议,保证向学生提供的午餐符合联邦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执行美国饮食指导手册所规定的营养标准。
地方教育机构的职责
办理学生免费与减价午餐申请事宜
每年6月份左右,地方教育机构开始进行公告,通知开始受理参加免费或减价午餐的申请,统一印制的申请函、表格以及其他必要资料随后邮寄到相关的学生家中。集中审核、验证所收到的信息后,教育机构于10个工作日内回复并确认是否通过所提交的申请。依照规定,在家庭收入低于联邦政府所规定的贫困线130%的情况下,学生将享受免费午餐;如果所在家庭收入不高于贫困线的185%,学生则以优惠价享受午餐。
学校食品供应服务的技术及设备
长期实践检验证明,学校午餐配料表基本上以高质量、营养价值丰富为主旨。尽管如此,仍然有必要持续地提升食品营养含量,对成本、可行性以及其他影响到孩子加入学校午餐计划的因素加以研究,使得更多学校学生参与其中。
《全国学校午餐计划》在全面法律体系保障下实行集约化管理。农业部下属的职能部门负责采购食品原材料,食物的制作是由教育机构认定的中央厨房根据食材配比按照规定加工完成的。所有的餐饮成品被放置到单独密封的移动式保温箱内,须在约定时间内送达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就餐的卫生条件,可以使用一次性盘子、口杯、碗筷等餐具,这样就为不具备餐具消毒设备的学校免除了麻烦。
教育部门与食品供应商的合作
美国非营利组织WITS集团参与了农业部倡导的“厨师进校园计划”,至今已在30个城市的公立学校设立校园食堂。其主要做法就是厨师现场配制,新鲜出炉。但是面对新的、更严格的联邦政府营养标准,有相关人士质疑该集团旗下机构是否能够达到新标准要求,更怀疑该集团可能浪费市政午餐补贴。在当地市政府委员会和立法委员协调后,教育部下属的职能部门重新审查了该机构的供餐方案。
日前,纽约市教育部门官员,发言人Erin Hughes表态:“我们一直与WITS进行合作,他们可以提供多种菜单供选择使用,能够符合国家农业部的新标准。”“教育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与合作伙伴一起工作,我们重视WITS机构为学校提供的餐饮服务。”随后,WITS集团总裁Nancy Easton女士回应了该发言人的讲话,她说:“我们很高兴将与教育部继续进行合作。”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企业基层班组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特制定本标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工矿商贸及服务类企业安全管理标准化示范班组的创建、培训、咨询、服务和评审。
第二条 本标准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 23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国家安监总局令第16号、《关于深入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岗位达标工作的指导意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等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编制。
第三条 标准中所涉及的班组是指:企业中最小的行政单位,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劳动和管理组织。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中相互协同的同工种工人、相近工种或不同工种工人组织在一起,从事生产活动的一种组织。
第四条 标准中所涉及本质安全的定义为:本质安全是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目标。
(一)计划
班组要根据本班组的具体情况和上级要求,制定并实施班组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
(二)要求
班组长、安全员、群众安全监督员应经过岗位任职能力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班组应对操作岗位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操作技能培训,使其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确认其能力符合岗位要求。未经安全培训,或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新入厂(矿)人员在上岗前经过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后,班组要组织其签订“师徒合同”,制定系统的训练计划,进行指导和考核。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前,应对有关操作岗位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操作岗位人员转岗、离岗一年以上重新上岗者,应进行车间(工段)、班组安全教育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应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三)方法
班组要切实加强安全教育,有计划地对全体员工进行技能训练和现场指导,提高班组成员作业技能。
第十二条 安全管理台账
(一)台账与内容
班组要建立两本安全管理台账,即静态的管理制度类台账和
第四章 安全管理八大支柱
第十四条 作业程序
(一)作业前的准备
班组在作业之前,要进行工器具和作业文件的准备、班前安全检查和生产现场的安全巡视,掌握安全状况。班前安全检查内容包括:设备运转情况、作业现场隐患、班组成员劳动纪律、精神状态、劳保用品的配备与穿戴情况等。
(二)班前会与班后会
班组每天要召开班前会和班后会,具体安布置和总结当天(班次)的安全生产工作。
(三)危险辨识
员工在作业之前,要对作业方法、程序、物料、工器具、设备设施、作业环境等进行风险分析,查找和识别危险源和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作业安全。
(四)隐患排查与治理
班组应对作业场所、环境、人员、设备设施和作业活动进行隐患排查。
班组要采用安全检查表等方法,通过岗位自查、员工互查、安全员检查、班组长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检查、日常检查、改善提案等方式开展隐患排查。
将隐患排查结果进行分类处置,本着“三定四不推”的原则进行隐患治理;班组不能解决的,要提出相应改善提案上报有关部门并做好记录。
重大事故隐患在治理前应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并制定应急预案。
隐患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措施、防护措施和应急措施。
(五)作业行为管理
通过开展安全提醒、安全确认、互保联保、反习惯性违章等活动,消除“三违”现象。
对作业方式不正确、操作动作不合理、站位不当等行为隐患要采取纠正和控制措施。
对动火作业、受限空间内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等危险性较高的作业,严格履行作业许可审批手续,落实监控措施。对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应安排专人指挥,落实安全措施。
(六)作业过程控制
生产均衡稳定、产品质量稳定、设备运行稳定(简称“三稳定”)是班组作业安全的重要条件。班组成员要通过精心操作、落实岗位点检、加强自主维护等措施,实现生产过程的平稳、可控。
运用视频监控等信息化手段,掌握现场人、机、料、法、环诸要素的实时状态和变化,使相关要素处于受控状态。
(七)作业现场管理
作业现场的照明、通风、噪声、温度、湿度、粉尘浓度和安全通道、梯子、护栏、安全标识标志等,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班组对作业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工作,要有明确的分工、落实责任,做到现场整洁、有序、物流顺畅、标识规范。
9示标识和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职业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治措施。
(四)作业文件
班组成员要按照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文件的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做到“做所写、记所做”。
第十七条 应急预案与事故处理
(一)应急预案
按照企业应急救援体系和预案体系,结合班组特点,针对岗位存在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的事故,编制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应急处置程序、处置措施齐全、正确。
班组成员要熟练掌握紧急情况下的处置方法、处理程序、应急联络电话和联络方式。
班组至少每年参加一次综合预案或专项预案的培训和演练,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现场应急处置方案的培训和演练,对演练效果进行评估,提出改善提案,并对应急处置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二)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
班组对应急设备设施和物资应确定保管责任人,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可靠。
(三)事故应急处置
班组应按照预防和预警要求,做好事故预防工作,将事故处理在萌芽状态。
班组一旦发生事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班组长报告,情况紧急时,可以越级,同时应启动班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开展事故救援。应急处置过程中,要注意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及有关证据。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管理;趋势
1.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应以市场为导向
我国企业只有按照市场的运作来实施标准化管理工作,才能发挥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1认真研究并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所谓国际标准是指国际标准化管理组织(WTO)、国际电工联合会(IEC)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管理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会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医师采用国际标准可消除技术贸易壁垒,为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一个通行证;二是采用国外先进标准,实质上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三是采用国际标准减少了研究和开发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四是采用国际标准可提高企业标准化管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采用国际标准。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尽量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成为我们的职责。为了在WTO的运行机制下和框架下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企业有必要积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它有利于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消除贸易壁垒和扩大产品出口。但是,在当前国际社会将标准和知识产权越来越融合在一起的事实面前,我国企业应当慎重参照国际标准制定自己的标准和直接采用国际标准,以免调入国外标准的专利陷阱。
适应市场竞争的标准同时也应是与国际接轨的标准。①因此,为适应市场的竞争,我国企业应当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首先,我国企业应对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充分地分析、研究,了解、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发展趋势,搞清与本企业产品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及其发展动向,同时找出自己标准中的不足和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其次,摸清本企业哪些标准可等同采用或修改采用;第三,要加快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速度。
1.2把市场经济观念贯穿在标准化管理工作中
面对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日益缩短的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以及日趋复杂激烈的全球竞争等新现实,我国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转变观念,把市场经济观念贯穿在标准化管理工作之中。要做到这一点,第一要从狭隘的单一性产品标准中脱离出来,摆脱单一的产品,做到小批量多标准,使产品多样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第二要把标准化管理贯穿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的全过程。通过标准化管理工作不仅要求产品和技术生命周期缩短,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而且要搞好售后服务,使顾客满意。第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要使得产品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2.将科研与标准化管理相融合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技成果的传播使用者,也是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和标准的使用执行者,它主体地位的确立必将会对技术标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之间起到推动作用。企业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②因此,我国企业要想保证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积极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实现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
2.1制定完备的企业标准体系
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企业要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制定相应的产品标准和对企业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工作要求制定标准。而这些标准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企业标准体系,它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企业的标准体系应遵循“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建立起满足企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需要,以技术标准体系为主体,以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相配套,符合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的标准体系。
2.2努力实现科技创新,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1)企业应增加对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
按照世界银行统计数据, 2000年世界各国科技研发(R&D;)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投入比率(GRED)分别是:瑞典3.8%,日本2.8%,韩国2.7%,美国2.5%,埃及1.9%,俄罗斯1.1%,我国在1997年的数据是0.64%,2000是1%,2002年为1.23%,而在2000年世界的平均值即为2.1%。发达国家中GRED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政府的R&D;投入一般占全国R&D;投入的50%以上③。我们应当尽快使R&D;投入翻上一番,达到2000年的世界水平。而我们所谈论增加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并不仅仅意味着政府的责任,我国企业也应增加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
(2)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我国企业应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把它放到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④其次,积极推动自主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先声夺人,把它推向国际市场,使其国际化,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2.3培养具有现代化科学水平的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
标准化管理高端人才是指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够独立承担企业各项标准化管理工作,能主持企业重大标准化管理项目开发、应用和课题研究,能组建、领导企业标准化管理整体建设、实事、应用和推广的高层次技术经营复合型管理人才⑤。
目前,发达国家的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较多,这为他们参与国际标准化管理组织的活动,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目前这方面的人才较少,这对我国标准化管理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为适应国际标准化管理的趋势,我国企业应采取措施,大力培养标准化管理高端人才。一方面,可以进行长期、短期或某一专业方向的培训,加强对现有专业人员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大批精通外语、熟悉WTO规则、具有技术标准和法规、质量管理和质量认证、国际贸易知识和经验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从我国相关院校标准化管理教育专业招聘专业标准化管理人才。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只有在建立完备的标准体系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和国际标准化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管理活动,才能实现标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保证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确保我国的利益。
3.将标准与专利相融合
标准是一个经济和产业的秩序,是一种公共品,代表的是公共的利益。标准意味着一个解决方案,这个方案包含一系列的技术,因而标准实际上也是一系列知识产权的组合,是知识产权的载体。知识产权是标准的内容,知识产权是利益分配的根据,因此标准也就成为产业利益的工具。通过将自己的知识产权包装到公用的标准里,将标准与专利融合,是技术先行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的主要方面。
3.1将标准与专利融合
企业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主体,我国企业可以首先通过研发技术,申请专利,通过持有专利和专利技术的交叉授权,获取进入标准游戏的基础.这就将标准与专利组合起来.具体有以下三种方式:
(1)追随标准。企业可以从实际出发,选择追随标准,努力学习技术,在产品和制造层面获取竞争优势。
(2)参与标准。企业可以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专利技术,选择参与标准,贡献技术,成为标准游戏规则的参与者和获利者。
(3)制定标准。企业可以选择在自己具有实力的领域,主导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从而在该领域制定游戏规则。
这就是标准的追随、参与和主导的组合战略。“以标准领导市场,以专利垄断和巩固市场”,让标准与专利相结合,这是当代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就是我国的中兴通讯公司。该公司根据国际标准的发展态势,形成了“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管理,标准国际化”的思路,加大专利与标准的融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公司通过组合发展来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模式值得推广。
3.2积极组建技术标准联盟
伴随技术的快速进步,技术的复杂性和集成度越来越高,而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单个企业的资源存在不足,客观上需要若干个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将各自的专利技术共同贡献出来,按照约定的契约,进行专利联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联盟。技术标准联盟不仅是技术研发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标准秩序中新型的交易模式和组织模式。
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共同制定产业标准,一方面,可以分散标准化管理的风险,避免一旦在产业标准竞争中失败,使得自己的技术与随后产生的技术标准不相容;另一方面,多家企业联合开发技术标准,易于达到较大规模的用户基础,提高产于标准制定成功的可能性。
企业技术标准联盟是跨国公司重要的技术创新组织形式。美国的软件、航空、工业自动化、电信、微电子、计算机和电子工业技术联盟盛行,其中85%的电子工业结成各种各样的战略技术联盟。⑥苹果、IBM、摩托罗拉、英特尔等IT巨头都积极组建和参与各种技术结盟。欧盟积极支持成员国企业组建形式各异的技术联盟。
为了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早在2002年就开始出现技术标准联盟。2002年10月,我国自主开发的3G标准TD-SCDMA产业联盟在北京宣布成立。这个产业联盟由国内的大唐电信、南方高科、华立、华为、联想、中兴、中国电子及中国普天等8家单位发起,共同签署《联盟章程》、《发起人协议》和《专利许可协议》三份核心文件,并发表《北京宣言》。目前,这个产业联盟得到了中国信息产业部的大力支持。作为该联盟主要成员的中兴通讯公司成绩突出,截至2003年12月底,累计完成国内专利申请已经突破1600项,近90%为高质量、高价值的发明专利。⑦依靠专利技术的支撑,中兴通讯公司获得了ITU-T新标准G·raman的起草权,这是中国企业在光通信领域首次主导起草国际主流标准。
我国企业组建标准联盟可采用三种方式:
(1)积极加入跨国企业发起的标准联盟。这既可保证我国企业自己开发的技术与随后产生的国际标准相容,也有利于我国企业学习国际上先进技术和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
(2)国内的几家领袖型企业可共同组建标准联盟。国内几家领袖型公司围绕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投资、合作开发,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企业的竞争结构,也有利于在某一技术领域减少国外大公司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3)与台湾地区在高技术领域紧密合作,利用台湾在IC、软件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市场占有率,结合大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建立面向全体华人世界的技术联盟,并努力将其推向全世界。
4.把标准化管理工作纳入到质量管理的框架中加以考虑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是以政府为导向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都是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调控,企业生产的产品只要符合标准通常是国家标准就为合格产品,企业也就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这种体制的企业标准化管理仅仅起到一个组织生产和为产品的生产把关的作用。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只有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从产品的方案论证到设计、试制、定型以及生产全过程中都贯彻标准化管理,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国企业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旧观念,改变局部、片面地或从某一生产过程来考虑标准化管理作用的观点,应从严制、生产经营活动的总体过程来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应该从源头抓质量,把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服务的各个环节,促进产品的设计、工艺、质量、安全、环保、服务水平的持续提高。
5.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发达国家将信息、环保、安全等领域作为其标准化管理战略的重点,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是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推动信息化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领域,是当今技术标准争夺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企业如果忽视了这一领域的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也有可能丧失市场竞争力。而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及健康、安全领域是社会受益的公益性领域,是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企业如果忽视这一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达不到市场上先进标准的水平,将会失去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从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因此,我国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不可忽视信息、环保、健康、安全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这是建立现代企业的前提和基础,标准化管理的作用需要通过标准体系才能地到有效的发挥。
6.结语
综上所述,在目前企业标准化管理发展新趋势下,我国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自己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适应国际标准新秩序,已在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贾宁宁.论新形势下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重新定位[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管理, 2005,(09).
[2]张顺铃,汪娜.企业——标准化管理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的主体[J].现代企业,006,(11).
[3]李正权.论标准与质量的关系问题[J].国防技术基础,2006,(10).
[4]李祖明.标准与知识产权[J].法学杂志,2004(1),25.
[5]吴林海,崔超,罗佳.我国未来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跨国公司标准与专利的融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4).
[6]郑卫华.加强标准化管理科研带动标准化管理水平跨越式提升——《中国标准化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三.世界标准信息,2006,(08).
[7]郑卫华.《纲要》制定的国际国内背景——《标准化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一[J].世界标准信息,2006,(06).
[8]郑卫华.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管理活动——《中国标准化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之四[J].世界标准信息,2006,(09).
[9]李玉剑,宣国良.标准与专利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以GSM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02).
[10]冯建华,王晓勤.依靠标准化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J].中国标准化管理,2006,(12).
[11]GB/T3935.1-1996《标准化管理和有关领域的通用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物业管理标准】推荐阅读:
物业设备管理标准标准篇12-07
物业管理服务标准06-18
前期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标准09-15
物业管理标准化覆盖12-14
物业管理标准综合部12-15
物业公司管理处考核办法及考核标准11-15
一级物业服务标准05-25
物业消防安全检查标准06-08
小区物业收费标准07-15
物业服务内容及标准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