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最好的散文作品(通用9篇)
课文通过“我”(指课文作者)的外祖母去世忧伤不已,后来在爸爸一席话的启示下,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我”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我“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时间是无尽的。
作文原文
(经北师大版修改)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时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
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快跑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但作用却很大很大。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语言风格,清新幽默,平民式口语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以概括林清玄散文的语言风格——不加雕饰,亲切自然。有时候他还运用方言来增加语言的韵味,《有生命力的所在》全文开篇直接进入口语式的叙述;“南部的朋友来台北过暑假,我带他去看台北两处非常有生命力的地方。……接着,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语言平实朴素,直奔主题,使文章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是作者纯朴的人生观使然,是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返璞归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散文发展历程而言,大陆对杨朔散文的重新评价与巴金《随想录》的出版,这两个重要的事件,促进了作家心灵的自由生长和个人话语权利的保障,使散文成为知识分子心灵最为自由与朴素的存在方式。林清玄以自由的方式进行叙述和对话,或阐释,或描写,可逻辑推理,可引经据典,并娓娓道来,把多样的语言形式自由地熔于一炉,进行一次话语与灵魂的撞击。林清玄把他身上与众不同的亲切、幽默、真诚、柔情以及机智,都倾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在审智和审美之间穿梭来往,得到审智与审美的双重快意。在林清玄的眼里,散文就如水流一样,可以像黄河长江,也可以像山溪涧流,既可奔放率性,也可随物赋形。散文能够走多远,决定于其思想有多远,因为林清玄是自由的,越是自由的东西就越是无形的。林清玄把散文写到如此境界,可谓参悟到散文自由的玄机。
现今社会,对于文化、话语、叙事有一种“大”的虚幻和刻板,己丧失了可体验的审美特点;至于真正可体验的审美特点,则是真实的个体中所存在的“小”的文化、话语及叙事。林清玄对中国文坛的贡献正在于他对这种“大”的解构,在于他对于个体生命存在的极富人情味的昭示及呼唤,在于他让人们发现和了解了每时每刻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凡人小事,并从中审视到了美。美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美就在你的身边,就在你的身上。林清玄的散文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大的精神魅力和艺术神韵,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就在于他从凡间来,以凡人的眼光去审视一切,这无疑是佛教精神的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作家的价值重心。因此,他的语言是关照式的,平民式的。平民情怀下的写作态度,让他平起平坐地把自己与读者看成是“同一种人”,凭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设身处地地畅谈人生,从而把更多的读者和听众自身的生命点燃,这种诚恳而怀抱柔情的态度,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表述明白干净,不温不火,文笔畅达,富有真情。让读者面对的是一个亲切祥和的交谈者,而不是一个遥远的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创作无论从内容还是到形式都是一种本色的原汁原味的艺术,力图创建一种真境界,传达真感情,因此,他的语言不是金刚怒目式的批判,更多是菩萨低眉式的宽容和期盼。
林氏散文语言是幽默的,只有在幽默里,禅才能那么活泼,那么锐利。林清玄温文尔雅,妙语连珠,语言风趣幽默,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透出了禅语的浅淡清香,就像莲花一样。“最美的人和最美的花一样,很少有人能看见,欣赏。但是不管这世界如何对待,只要吐出自己胸中的香气,也就够了”(《拈花菩提》)。最美的文章也是同样。林清玄能够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下酒,“春天的时候可以面对满园怒放的杜鹃花饮五加皮;夏天的时候,在满树狂花中痛饮啤酒;秋日薄暮,用菊花煮竹叶青,人与海棠俱醉;冬季时节则面对篱笆间的各色花,用腊梅温一壶大曲。”(《温一壶月光下酒》)对于夫妻的婚姻生活,作者也并不全用绚烂的爱的光环将其笼罩,他对夫妻生活的诠释既生动有趣,给人以有益的启示。他在《鸳鸯香炉》中写道:“……用‘鸳鸯’比喻夫妻真是再恰当不过,‘鸳’的上面是‘怨’,‘鸯’的上面是‘央’。‘怨’是又恨又叹的意思,有许多抱怨的时刻,有很多无可奈何的时刻,甚至也有很多苦痛无处诉的时刻。‘央’是求的意思,……是有求有报的意思,有许多互相需要的时刻,有许多互相依赖的时刻,……夫妻的世界几乎没有无怨无尤的幸福无边的例子,因此,需在‘怨’与‘央’间找到平衡,才能是永世不移的鸳鸯”。《煮雪》中有这样的字句:“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别的东西也可以留下,我们可以用一个空瓶把今夜的桂花香装起来,等桂花谢了,秋天过去,再打开瓶盖,细细品尝。把初恋的温馨用一个精致的琉璃盒子盛装,等到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掀开盒盖,扑面一股热流,足以使我们老怀甚慰。这其中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趣”。林清玄是何等浪漫的一个人!这又是何等的风趣,何等的充满性灵。
参考文献
[1]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版.
[2]林清玄.鸳鸯香炉.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1版.
关键词:林清玄 语言 散文
林清玄是台湾的一位高产作家,他的成就以散文为主。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也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同时他的散文有着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以及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清新优美,富有禅理。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林清玄散文的内容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由此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美体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把握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个性的地方。“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1](P89)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瀚的佛教艺术和佛家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2](P2)他的散文中含有佛理,佛理通过散文来体现,这样更好地表现出了林清玄慈悲、仁爱的精神。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佛学的慈悲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林清玄的价值取向,使得他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散文更为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为作者笔下鲜明的主角。在《四随》中作者写道:“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乞者的双腿齐根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3](P221)作者以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出了乞者的生命际遇,将乞者的一举一动描写得非常详细。最后通过自己对乞者的布施,使得自己与乞者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相通:乞者感到了快乐,“我”也感到了快乐,“因众生而喜”。这就将作品的主题上升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博爱情怀。
如果说林清玄的宽厚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对弱小者的关怀上,那么“忍让”的精神,则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感恩和知足,随遇而安,超尘脱俗的气质。其实,这已经开始和佛家所谓的超脱境界不谋而合。”[4](P120)在灾难的面前,他不怨天尤人,更不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将其化解。在一篇散文中,他提到了自己因为失恋,痛苦得甚至头发都掉光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最终林清玄还是通过自我调节,战胜了人生中的这次磨难,并从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面对自身的“丑陋”和内心伤痛的双重打击,林清玄并没有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以佛法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不责怪别人,也不痛恨上天的不公,而是坦然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二)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漏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5](P107)的确,他的文字优雅、恬静,哀而不伤,却能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力量。
20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时期,处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都市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痛感精神财富的贫乏,于是他们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理想,力图在嘈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林清玄散文的智慧性体现在他挖掘出了这样的心态,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及偶然的顿悟满足了现代人精神的渴求。他将沉静的智慧融合在散文里,将人生的思考、智慧的哲理像一支支镇静剂般注射进一颗颗躁动的心灵。例如《蜡烛的心》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
“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虽然有油,还是一样会熄灭,不会有光明。从而由物及人,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是不能够照亮别人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带给读者沉静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林清玄的散文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悟,犹如有心的蜡烛一样,将读者的心田照亮。
(三)浓郁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的文章贴近生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出生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林清玄,给了他诚恳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通过林清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哲理。他散文作品中展示的是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在《拾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稻田中收割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做小孩子的跟在后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捡拾起来,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大把。”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祥和、安宁的乡间生活,没有嘈杂声,没有浮躁气,这就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净世界。读林清玄笔下的文字,恍如回到唐诗中描绘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和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都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自然亲切
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再好不过了。他的散文没有刻意去运用艺术手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进行描述,读起来自然流畅,这也是他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不加雕饰、平实朴素是他散文最基本的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纯朴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从“市集”到“地摊”,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直奔主题,看似在记流水账,但又水到渠成,在平实的叙述中表现了文章浓厚的生活气息。
林清玄的语言在平实朴素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是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体现在散文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方面。如《四随》中有言:“卖玉兰花的人里,有两位中年妇女,一胖一瘦;有一位消瘦肤黑的男子,怀中抱着幼儿;有两个小孩,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偶尔,会有一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也加入贩卖的阵容。”卖花的人、小孩、背有点弯的老先生以及老妇人,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是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的长辈。林清玄将这些人用日常生活这条线串联起来,像是和大家在拉家常一样,没有了距离感、陌生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
(二)准确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育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6](P23)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词汇的选择是斟酌再三的,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散文的语言虽以清丽为主,但有些地方的比喻也是相当精妙的,可谓是从人所寡言之处言之,形象生动而又不失真。写弥漫的雾:“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写漫山的红叶:“红色的山上,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写少女的头发之美:“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他将流动的雾比作河流,飞舞的红叶比作湖水,阳光比作金粉,少女的头发比作阳光。比喻相当准确,栩栩如生,使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表达效果恰到好处。
(三)风趣幽默
谈到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数人总是会想到哀伤和忧郁,似乎充满了压抑。但是只要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就会发现在淡淡的忧伤中,更多的则是他的风趣和幽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用语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果然,那只蚊子还停在天花板上,动也不动,儿子说它是:“以静制动”。
我说:“既然打不中,我们让它逃生吧。”
我把纱门打开,用扫把挥驱那只蚊子,不,李连杰,他在空中转了一圈,迅速飞出窗去。
儿子说:“唉,这只蚊子的李连杰竟然懂得人的想法,真是蚊子中的大智慧呢!”[7](P405)
蚊子不仅有武功,还相当地高,甚至可以称作“蚊子中的李连杰”,懂得“以静制动”。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联想,将自己的幽默很好地展现出来,能将小小的蚊子和著名影星李连杰联系起来,能将蚊子描写得如此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只有林清玄才具有的幽默风趣吧!
三、别样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写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的,关于生活、生存抑或是别的,必须体现“本真”的东西,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林清玄的诸多篇章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本真。他的散文一洗时下的华丽造作之气,为当代散文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表达的是他心灵中单纯的忠于生命的思想。他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源于他的菩提之心,而菩提胸怀,又成就了他散文的真诚,二者融为一体,使文章散发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篇名为《清净之莲》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朵清净之莲?[8](P20)
文中描写的“水龙头”“车流”“乡间小道”“蝴蝶花”“小池塘”“睡莲”,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有谁没见过呢?确切的说,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林清玄以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写文章,不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他以一颗真诚、向善之心去写文章,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于文中,还生命一个本真,毫不掩饰,更不会矫揉造作,这也是其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情景合一的艺术追求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崇拜,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散文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月光下的喇叭手》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酒,但是,在月光下吹奏起陈旧的喇叭,还有那一支怀乡的曲子,满眼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喇叭手是一个代表,在月光下苍老的喇叭手身上,喇叭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了无数流离失所的老兵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结尾写道:“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调。月光下的乡愁显得更加浓厚,作者把乡愁和月光相结合,使得“情”和“景”相互融合,把凄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林清玄把自己的文化情感、价值取向和对祖国的热爱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性的历史活动融为一体,使得散文从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三)寓言的特色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读者讲述着某种道理,是典型的陈述加感悟式散文,以事喻理,明白晓畅。但是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悟,更是透过笔墨教给人们感悟的方法,让读者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平凡,做一个对生活“有感”的人。
在《寓言故事》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手艺非凡。有一天,国王请两位来一比高下,命令他两位各自雕刻一只老鼠,看谁的作品更逼真些。
三天后第一位木匠手下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手下的老鼠只有老鼠的形象,却没有老鼠的相貌,远看勉强是只老鼠,可是后来他却获胜了。因为第二位木匠主张胜负应该由猫决定,到底是不是真像老鼠,猫的眼光应该比人锐利得多。结果是几只猫一哄而上朝第二位木匠的老鼠扑去,争相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被冷落到了一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位木匠选用了鱼骨做材料,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老鼠,而是在乎它那独特的腥味!”[9](P28)猫能不认识老鼠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凭什么去判断呢?不是以老鼠的相貌、体形,而是它的味道。第一位木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虽然老鼠栩栩如生,还是失败了。第二位木匠则抓住了猫的本性,用带有腥味的鱼骨作材料,吸引得几只猫都扑向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林清玄通过简单的寓言故事,提醒读者看待事物应该看到它的本质,要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林清玄和毕淑敏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启示,但是林清玄这种寓言式的散文,对人心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和毕淑敏相比,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一般只在文末提及,引起读者的思考。”[10](P89)所以林清玄的散文主要是让读者自己去幡然悔悟、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总之,林清玄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以苦行僧的姿态对待生活,体验生命。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含有佛理、佛法,哲理趣味也比较浓,用日常生活教会读者处世的方法,朴素深刻,意味深长。
注释:
[1]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蕴》,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2]楼肇名:《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林清玄:《清语玄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柏以慧:《林清玄散文创作与他的“家园”意识》,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李奕萍:《浓情诗意总相宜》,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林清玄:《寻找幸运草》,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林清玄:《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吴周文:《智慧的面对与哲学的境界》,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黄敬秀:《林清玄与毕淑敏散文之比较》,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这是什么茶呢?」我问。
朋友抿嘴微笑,说:「你猜猜看。」
我说:「喝起来是沉香的味道,但是什么茶叶会有沉香的味道呢?」
朋友说:「你猜对了,这正是沉香茶。」
沉香茶里并没有茶,而是把沉香木切成一小片段,投入水中煮沸,就成为沉香茶了。这时候,沉香木的香气释放出来,溶解于水中,使得水中充满香味,冒出来的香气也使人神醉。
我第一次喝到沉香茶,不免对细节感到好奇。
朋友告诉我,这些年来,他都在越南和中国大陆搜集上好的沉香木,看到当地的居民用沉香木煮茶,说是可以去瘴疠之气,还可以提神醒脑。
他喝了以后非常难忘,回台湾就试着挑出最好的沉香木,煮来喝茶并款待朋友,喝过的人都大为惊奇。
朋友说:「沉香木是所有木头中最芳香的,也是木头里极坚硬的,所以,一块沉香木可以煮上百次,香味依然如故。如果觉得香味淡了,拿出来掠干,又会恢复原来的芬芳,非常的神奇!」
我对朋友说:「佛经里说一个人如果念佛念到很好的境界,就会身如染香人,如入香水海,全身出妙香。我看只要每天多喝你的沉香茶,应该也有那么好的效果呀!」
告辞的时候,朋友送我一小包沉香木,让我回来煮茶。回家后,我不但喝沉香茶,还用沉香煮出的茶水泡陈年的普洱,香上加香,简直让人吐气如香、香汗淋漓了。
我想到这大地多么神奇,竟然成长了沉香这种木头,在沼泽中浸染,不论千百年,都不会腐蚀,也不改其香;拿到壶中熬煮,不论千百回,香味都不会消失;研成粉末,则可以供养诸佛、供养众生,使法界蒙熏。
无论是浸染、熬煮、碎为微尘、化为灰烬,永远不改其香
想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佛教把沉香当成最尊贵的供养,因为它最能象征我们的心、我们内在的佛性。
我们的佛心,是不会被爱欲的河流腐蚀的,在浸染中也不改其香。
我们的佛心,在红尘滚滚中熬煮,不论千百回,香味也不会散失。
我们的佛心,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供养呀!每当我们一开出智能之花,诸佛都为之欢喜;每当我们一结成慈悲之露,众生都得到润泽。
我们的佛心一旦开启了,不论熬煮、浸染、碎为微尘、化为灰烬,心灵的沉香会永远在法界流动呀!
生平一瓣香【1】
你提到我们少年时代,常坐在淡水河口看夕阳斜落,然后月亮自水面冉冉上升的景况,你说:“我们常边饮酒边赋歌,边看月亮从水面浮起,把月光与月影投射在河上,水的波浪常把月色拉长有挤扁,当时只是觉得有趣,甚至痴迷得醉了。没想到去国多年,有一次在密西西比河水中观月,与我们的年少时光相叠,故国山川争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挤扁又拉长,最后连年轻的岁月也成为镜花水月了。”
这许多感怀,使你在密西西比河畔因而为之动容落泪,我读了以后也是心有戚戚。才是一转眼间,我们竟已度过几次爱情的水月镜花,也度过不少挤扁又拉长的人世浮嚣了。
还记否?当年我们在木栅的小木屋里临墙赋诗,我的木屋中四壁萧然,写满了朋友们题的字句,而门上匾额写的是一首《困龙吟》。有一次夜深了,我在小灯下读钱钟书的《谈艺录》,窗外月光正照在小湖上,远听蛙鸣,我把书里的两段话用毛笔写在墙上:
“水月镜花,固可见而不可提,然必有此水而后月可印潭;有此镜而后花可映面。”
“水与镜也,兴象风神,月与花也,必书澄镜朗,然后***宛然。”
那时我是相当穷困,住在两坪大只有一个书桌的小屋,我唯一的财产是满屋的书以及爱情。可是我是富足的,当我推开窗子,一棵大榕树面窗而立,树下是植满了荷花的小湖。附近人家是那么亲善,有时候,我为了送女友一串风铃到处告贷,以书果腹,你带酒和琴来,看到我的窘状,在我的门口写下两句话: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我在醉酒之后也高歌:“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那似乎是我们穷到只要有一杯酒、一卷书,就满足地觉得江山有待了。后来我还在穷得付不出房租的时候,跳窗离开那个小屋。
前些日子我路过,顺道转去看那一间我连一个月两百元房租都缴不起的木屋,木屋变成一幢高楼,大榕树魂魄不在,小湖也盖了一幢公寓,我站在那里怅望良久,竟然忘了自己身在何方,真像京戏《游园惊梦》里的人。
我于是想到世事一场大梦,书香、酒魄、年轻的爱与梦想都离得远了,真的是镜花水月一场,空留去思。可是重要的是一种回应,如果那镜是清明,花即使谢了,也曾清楚地映照过;如果那水是澄朗,月即使沉落了,也曾明白地留下波光。水与镜似乎都是永恒的事物,明显如胸中得块垒,那么,花与月虽有开谢升沉,都是一种可贵的步迹。
我们都知道击石取火是祖先的故事,本来是两个没有生命的石头,一碰撞却生出火来,石中本来就有火种再冷酷的事物也有它感性的一面棗,不断地敲击就有不断的火光,得火实在不难,难的是,得了火后怎么使那微小了火种得以不灭。镜与花,水与月本来也不相干,然而它们一相遇就生出短暂的美,我们怎样才能使那美得以永存呢?
只好靠我们的心了。
就在我正写信给你的时候,突然浮起两句古诗:“笼中剪羽,仰看百鸟之翔,侧畔沉舟,坐阅千帆之过。”爱与生的美和苦恼不就是这样吗?岁月的百鸟一只一只地从窗前飞过,生命的千帆一艘一艘地从眼中航去,许多飞航得远了,还有许多正从那些不可测知的角落里航过来。
记得从你初到康乃狄格不久,曾经为了想喝一碗羼柠檬水的爱玉冰不可得而泪下,曾经为了在朋友处听到雨夜花的歌声而胸中翻滚,那说穿了也是一种回应,一种羼和了乡愁和少年情怀的回应。
我知道,我再也不可能回到小木屋去住了,我更知道,我们都再也回不到小木屋那种充满了清纯的真情岁月了,这时节,我们要把握的便不再是花与月,而是水与镜,只要保有清澄朗净的水镜之心,我们还会再有新开的花和初升的月亮。
有一首词我是背得烂熟了,是陈与义的《临江仙》:
忆昔午桥桥上饮 座中尽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成一梦
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眺新晴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我一直觉得,在我们不可把捉的尘世的运命中,我们不要管无情的背弃,我们不要管苦痛的创痕,只有维持一瓣香,在长夜的孤灯下,可以从陋室里的胸中散发出来,也就够了。
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来,其他的还有什么可畏惧呢?
更恒久的价值【2】
我有一个皮包用了二十年,每次我向年轻人说起,他们都张着难以相信的眼神看我的皮包。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二十年实在太长了,几乎没有东西能用二十年,甚至连世上极珍贵的友谊、爱情。对生命的向往,也没有人能维持二十年了。
其实,在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一件东西用二十年是很平常的,巾婚二十年是很平常的,有相交二十年的朋友也是平常的,甚至一件衣服穿二十年也是平常的……只可惜现代社会都反常了,才把那些平常的事看成奇特。
在我的衣柜里,还有一件父亲生前送我的毛衣,这毛衣已经穿了五十年,更可贵的是,这毛衣乃是我母亲新婚不久亲手织给父亲的。
这世界虽然浮华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一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陈愈香。
可惜的是,生命里恒久香醇的滋味,很少人愿意去品尝了。
一片茶叶【3】
抓一把茶叶丢在壶里,从壶口流出了金黄色的液体,喝茶的时候我突然想到:这杯茶的每一滴水,是那一把茶叶中的每一片所释放出来的。
我们喝茶的人,从来不会去分辨每一片茶叶,常常忘记一壶茶是由一片一片的茶叶所组成的。在一壶茶里,每一片茶叶都不重要,因为少了一片,仍然是一壶茶。
但是,每一片茶叶也都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一滴水的芬芳,都有每一片茶叶的本质。
布施不就是这样吗?布施,犹如加一片茶到一大壶茶里,少了我这一片,看似不影响茶的味道;其实不然,丢进我这一片,整壶茶就有了我的芳香。虽然我施的很小,也会充满每一滴水。
我们应以茶叶为师,最好的茶叶需要五六斤茶青才能制成一斤茶,而每一片茶都是泡在壶里才能还原、才能温润、才有做为茶叶的生命的意义。
我们也一样,要经过许多岁月的涮洗才能锻炼我们的芬芳,而且只有在奉献时,我们才有了人的温润,有生命的意义。一片茶叶丢到壶里就被遗忘了,喝的人在喜欢一壶茶的时候并不会去单独赞叹一片茶叶。一片茶叶是不求世间名誉的,这就是以清净的心去施,不求功德、不求福报,只是尽心尽意地奉献自己的芳香。
一壶好茶,是每一片茶叶共同创造的净土。说珍惜世界,先学习在社会这壶茶里,做一片茶叶!
当我们这样想时,喝茶的时候就特别能品位其中的清香。
断爱近涅拿【4】
有人说过年是“年关”,年纪愈长,愈觉得过年是一个关卡;它仿佛是两岸峭壁,中间只有一条小小的缝,下面则水流湍急,顺着那岁月的河流往前推移,旧的一年就在那湍急的水势中没顶了。
每当年节一到,我就会忆起幼年过年的`种种情景。
几乎在二十岁以前,每到冬至一过,便怀着亢奋的心情期待过年,好像一棵嫩绿的青草等待着开花,然后是放假了,一颗心野到天边去,接着是围炉的温暖,鞭炮的响亮,厚厚的一叠压岁钱,和兄弟们吆喝聚赌的喧哗。
然而最快乐的是,眼明明的看见自己长大了一岁,那种心情像眼看着自己是就要出巢的乳燕。
过了二十岁以后,过年显著的不同了。
会在围炉过后的守夜里,一个人闷闷地饮着烧酒,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开始有了人世的挫折,开始面临情感的变异,开始知道了除去快乐,年间还有忧心。
有时看到父母赶在除夕前还到处去张罗过年的花用,或者眼看收成不好,农人们还强笑着准备过一个新年,都使我开始知道年也有难过的时候。
过了二十五,过了三十,年岁真是连再重的压岁钱也压不住,过年时节恰正是前尘往事却上心头的时节,开始知道了命运,好像命运已经铺设了许多陷阶,我们只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有许多喜爱的事时机一到必须割舍,有许多痛恨的事也会自然消失,走快走慢都无妨,年还是一个接一个来,生命还是一点一滴的在消失。
有时候我会想,为什么在二十岁以前那么期待新的一年到临,而二十岁以后则忧心着旧的岁月一年年的消失呢?最后我得到一个结论,在冠礼以前,我们是“去日苦短,来日方长”。
成年以后则变成“来日方短,去日苦多”,这是多么不一样的心情呀!
最难消受的还是,不管我的心情如何,挂在墙上的壁钟总是在除夕夜的十二点猛力地摇着钟摆,敲出清亮或者低沉的十二个响声,那样无情,又那样绝然,每到过年,我总也想起和钟臂角力的事,希望让它向后转,可是办不到,于是我醉酒,然后痛下决心:一定要把一年当两年用,把二十四小时当四十八小时来用。
想起去年的过年,我吃过年夜饭,在书房里走来走去,想找一本书看,不知道为什么随手拿起一本佛经,读到了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其中有一段讲到“渴爱”的,竟与过年的心情冥然相合。
它说渴爱有三,一是欲爱,是感官享受的渴求;二是有爱,是生与存的渴求;三是无有爱,是不再存在的渴求。
我觉得二十岁以前过年是前两者,二十岁以后是第三者。
那本佛经里当然也讲到“涅盘”,它不用吉祥,善良、安全、清净、皈依、彼岸、和平、宁静来正面说涅盘,而说了一句“断爱近涅盘”。
这是何等的境界,一个人能随时随地断绝自己的渴爱,绝处逢生,涅盘自然就在眼前,旧年换新恐怕也是一种断爱吧。
释迦牟尼说法时,曾举了一个譬喻来讲“断爱”,他说:“有人在旅行时遇到一片大水,这边岸上充满危机,水的对岸则安全无险,他想:‘此水甚大,此岸危机重重,彼岸则无险,无船可渡,无桥可行,我不免采集草木枝叶,自做一筏,当得安登彼岸。’于是那人采集草木枝叶做了一只木筏,靠着木筏,他安然抵达对岸,他就想:‘此筏对我大有助益,我不妨将它顶在头上,或负于背上,随我所之。’”
举了这个例子以后,释迦牟尼指出这人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他不能断受,那么他应该如何处置呢?佛陀说:“应该将筏拖到沙滩,或停泊某处,由它浮着,然后继续行程,不问何之。
因为筏是用来济渡的,不是用来背负的,世人呀!你们应该明白好的东西尚应舍弃,何况是不好的东西呢?”
由于读了那本佛经,竟使我今年的整个想法部改变了,也使我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因为敢于割舍,而有了一些比较可见的成绩,过年何尝不如此,年好年坏都无所谓,有所谓的是要勇于断受,使我们有情的命身,在新的起始发散最大的光芒。
2006年,李侠还在地市工作时,到郑州培训学习,第一次到河洛康家游览,虽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却总能时常想起这里,真正接触康家文化是来到心泉书院工作以后,凭借此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研究,深深的被这个传承了四百五十余年的大家族所折服,在李侠看来,“河洛康家是中华文化最好的作品,中华文化在这里就是一个证明。”
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随形就势,居高临下。南大院坐西向东,北大院坐北面南,南北两院相互呼应,自成系统。东面是临街筑起的十几米高的寨墙,城垛连绵环绕。整体建筑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精华。而在治家教子上,康百万家族亦尊崇儒家,李院长告诉我们,“康氏先祖对子孙后代的要求是极其严格的,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中庸思想的集中体现,康百万庄园珍藏的那块中华三大名匾之一的‘留余’匾,便是康家注重家教的见证物。”“留余”匾是巩义康家第十五世祖康道平用来训示家中子弟的家训匾,康百万庄园中处处悬挂的匾额、楹联上,“致中和”“居贵敬”“行贵简”“端洁退让”等处处体现康家对儒家文化的推崇,讲忠、孝、节、义,体现其中,不张扬,是一种大风大浪之后的处变不惊,博大宽容。
康家所缔造的家族商业神话,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李侠看来,“当时商业和航运的发展为康家提供了一个很有利的契机”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西方,随着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以及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人开始真正认识整个世界,物资和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也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繁荣。而在古老的东方,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商人对社会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也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洛作智水’这几个字,体现出康家对洛河的崇拜,因为洛河给了康家走上经商之路的‘第一桶金’。”康家从事贩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紧靠故乡巩义康家门前的洛河,洛河古称洛水,是黄河下游南岸的一条大支流,由于水源充沛,洛河流域沃土遍野,人烟繁茂,水路交通历史悠久,而且洛河两岸正是中国粮食的主产地,通过在洛河上从事水路运输获得盐引,源源不断地将山东的盐运到河南,把河南的粮食、棉花贩到山东,不久康家便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富户。利用门前的洛河和黄河不断发展河运,传到第十一世康惠时,康家已经是名震一方的巨富了。李侠回忆,她们小的时候洛河水还很充沛,如今水量减少,却仍然可以通航。
而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乃是人和之道,“康家把善做到了极致,所以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康百万重视慈善事业,以公益为手段,修黄河大堤、建学校、赈灾民,灾荒之年,烧毁契约,仗义疏财,被老百姓称为“大善人”。在经商过程中,该家族坚持“以义制利,以义为上”,“康百万家族很重要的一个管理方法就是把员工当家人,都是终身员工。”营造了和谐的经商氛围,还依靠先进实用的管理方法,把家族企业变为企业家族。在李侠看来,康家对企业最核心的管理乃是“人心”。
时至今日,康家人上善、勤俭、好施的品性仍根植在康家后人的言行中,李侠每每提到康家人对她的影响,都激动不已,“康山长吃的很简单,也很少在外面吃,一次我们陪老师吃饭,快结束时,康山长来了,我要再给他点饺子,他说不用,结果几乎又收了一遍桌上的盘子,我当时特别感动也特别震撼。”如此点滴细节被认真的收藏在李侠的内心,她亦是此般上善、勤俭的女子。采访结束后,我们一同去爬书院背靠的莲花山,阳光和煦,半山腰上她教我和她一同吼几声,她的声音婉转嘹亮,那一刻也被她工作和生活的状态所感染——返璞归真,辽阔自然。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界、关注人生,以或深或浅的佛语禅趣提点众生,以明晰的哲理启悟人生。
一、充满温馨的人文情怀
林清玄的散文多取材身边的小人物,有流浪汉、街头艺人、小商贩、种树人等,用他独特的视角关注这些小人物,从他们身上发掘人间的真善美。例如在《好雪片片》中写了一个衣着污秽、行动不便的街头流浪汉,这样一个生活困顿的老人,却有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所有买他奖券的人套上一个“祝君中奖”的红色封套;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用不灵便的手,为作者扣扣子。这暗示读者无论处境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浴着光辉的母亲》则写在公共汽车上,一个母亲因担心弱智的儿子第一次坐公共汽车受到惊吓,不断疼惜呵护儿子,乘客们都用非常崇敬的眼神看着那浴满爱的光辉的母亲。作者因此想到,如果人人都能用如此崇敬的眼神看自己的母亲就好了,可惜,一般人常常忽略自己的母亲也是那样充满光辉。林清玄正是用他独特而真实的笔触和眼光来写这些普通的小人物,呼唤起人们内心最美好的感情,从而引领读者感悟人间最真最淳最美的人情,享受人间醇美真情带来的温暖。
二、佛语禅趣的妙用
林清玄的散文尤其是“菩提系列”的散文有大量的佛语禅趣的妙用。有对佛经的引述、注释,有对佛门典故的介绍、解说,还有对高僧、名师、居士的言行的`阐述赞许。这些佛语禅理,用得恰到好处,有的是点明主旨,有的是深化主题,有的是对人的困境的点化——或醍醐灌顶,或发人深思。如在《好雪片片》的结尾处引用居士庞蕴的话“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就是对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境况如何,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一主题的深化。他告诉人们,美好的事物到处都有,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东西就在眼前。又如在《空出我们的杯子》中写道:“如果眼睛向外追寻,脑子里就会充斥纠缠的识见,就无法做自我的反省与开启了。”在《两个汤圆》中谈到人的贪欲时,引用吕洞宾收徒弟的典故。吕洞宾化身卖汤圆的老人,在摊前放着“一文钱吃一个,两文钱吃到饱”牌子。摊前吃汤圆的人络绎不绝,都吃两文钱的。突然,一个年轻人吃了一文钱的。吕洞宾赶忙问原因,年轻人说:“可恨啊,只剩一文钱了!”由此推知贪欲是人的本性,而人却浑然不知。这些佛语禅理的运用,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匠心独运。这是作者对生活的认知、理解、感悟,借佛语禅趣对众人的提点、开导。
三、哲理性的思考感悟
林清玄的散文常常从一个现象、一个场景、一个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或是对人生偶遇、生活片断、自然万物经他巧妙点染,迸发出智慧的感悟。例如在《天堂的位置》一文描绘了一幅纯真洁净的儿童心理图画,在孩子们单纯幼稚的心灵中,天堂充满了美好与欢乐,地狱弥漫着苦难与不幸。作者对孩子们的忠告却是:“人间不介于天堂与地狱之间。人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当我们心里充满爱的时候就是身处天堂,当我们心里怀着怨恨的时候就是住在地狱!”他用自己的理性思考引导着孩子们摒弃怨恨,用爱心建造属于自己的天堂。《黄金鼠》一文则是看到街头卖黄金鼠而引发的哲理性的思考。文章感慨道:猫鼠原没有固定的价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恶而显出贵贱。当我们买高价的老鼠之际,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还是重视那个价钱?进而引申到“在人世里,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甚至衣服,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进入内在的照见与品质,才是真正的智者呀!”在《桃花心木》一文中,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木就会枯萎得更多。”作者由此引申到“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总之,真情、佛趣、哲理在林清玄的散文俯首皆是,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给人以正面引导,教人向善,引领人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问题,以积极的心态解决问题。这种引导不是牵强生硬的说教,而是水到渠成的提点引领。这种自然流露的善良的人性的力量,远胜于刻意的说教。
拓展:
隐形的翅膀:林清玄散文
有时,觉得自己越来越麻木:走过街边艰难求生的小贩却无动于衷;望着汽车尾部的浓浓烟雾却一脸漠然。总是想飞,飞离这种麻木与愚钝,却一直没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带我远行。一日,翻开林清玄的散文,读着那清新自然、禅意悠悠的文字,不觉产生一种飞的冲动,仿佛自己有了一双隐形的翅膀。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那是他笔下普通人物带给我的坚忍。这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离了偏见与骄傲,飞向平和与感激。那位卖馄饨的老人,常在深夜用清脆却不扰人的木鱼声,招呼那些还未眠的人来吃碗馄饨。老人一定是有辛酸往事的,不然步履不会那么沉重。但那淡然笃定的木鱼声,仿佛又像老人的手,将一页页岁月就那样轻描淡写地翻过。还有那月光下的喇叭手,十几岁便被国民政府军队抓去做了壮丁,从此,别离了慈祥的祖父,别离了那金灿灿的麦田,随着部队从北方到南方,从南方抵台湾……家乡,竟再也回不去了!从此、喝酒便酩酊大醉,梦里总梦见在揭开新娘的盖头……然而清醒时分,不管多苦,生活还要继续。他用一曲曲骊歌为西归的人铺最后一程到天堂的路。这就是他笔下的人物,这也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啊!面对生活的无常,他们坚忍,面对坚忍的他们,我也受到了洗礼。辛劳的小贩不应比纨绔子弟更令人钦佩吗?而我们,不也正需要这种逆境中的坚忍吗?林清玄的散文,给了我一双翅膀,给了我坚忍,给了我对平凡的生活和平凡的人的深深感激。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是他笔下对乡村生活的一往情深。这双隐形的翅膀,带着我的思绪飞离了城市的滚滚红尘,飞向了田园的袅袅炊烟。从他笔下,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光”是有味道的。在田地里耕作的农夫,他能嗅出哪些稻谷是被阳光晒过的,因为那些稻谷中蕴含着独一无二的香味。从他笔下,我第一次知道原来土地也是有感情的。人工种植的稻米与机器种植的稻米吃起来味道是不一样的,前者松软有弹性而后者寡然无味。可惜的是,这种细微差别城里人却早已分辨不出来了。我这才醒悟,生活在城市之中,终日面对一成不变的钢筋水泥,终日在大快朵颐时也吞下大量农药,如何还能轻盈灵动地飞翔呢?城市中人,只需到田间走一走,闻闻那稻香草香槐花香,抑或是读读林清玄的散文,都会有一种想飞的冲动吧!林清玄的散文,给了我一双翅膀,给了我对乡村城市的独特感悟。
人应该是有灵性的。这样心才轻盈,才能在碧天白云中翩翩起舞。
与朋友相约去爬山的时候,我总是比平常起得更早,准备到山间泡茶的用具。
朋友说:“起得更早,是为了烧开水吧!”
我说:“不是为了开水,而是为了开心,我很喜欢和你到山上喝茶。”
那种欢喜和开心,是为了“一生一会”的想法,在这个忙碌混乱的社会,要和朋友在咖啡馆喝杯咖啡或在茶馆饮茶都是困难的,何况是在山林,对着沿山坡变化的枫树、松树、相思林,喝着最好的.茶,真是人生难得的。
在山林里喝茶当然不比在家里,有各种齐全的用具,所以,我通常准备一大壶开水放在保温瓶里,带着一只紫砂壶,几个小杯子,还有两三种茶叶,然后背到山顶去喝茶。
山林里的喝茶,是与室内不同的,由于心里充满了自由,所以我们可以随意选择泡茶的地方,不管是坐在风景美好的树林或繁花盛开的花园,感觉那来自高山的茶与四周的林园融成一气,我们的心也就化成一股清气,四散飘了。
那种清朗之气的回归,使我们进入无我的境界,这使我想起有一个爱茶的朋友组成的茶会,他们常在各地风景好的地方喝茶,互相分享带来茶叶,茶会的名称就叫“无我茶会”。这名字取得真好,如果山林与茶都是宇宙大河流中的一叶,当我们“入流亡所”,也进入那宇宙的大河流忘记自己的执著,就会呈现“无我”的状态
“无我”就会连忧悲苦恼一起流入大化,到最后,胸臆里只剩下山林与茶香,而整个山林,也充溢了友情。
宋朝以前的人喝茶,都是用大壶大碗。寻找心灵自由的僧人,为了四处云水参访,为了在林间品茗,发明了紫砂小壶,以便揣着小壶在人间游行,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就坐下来喝一泡茶;或独自行走时,在山边水湄,坐下来与树木和溪水共饮。这是紫砂壶的由来,因些,紫砂壶中有着浪漫的心,是为了自由、为了无我而创造出来的。
我们虽非僧侣,却也是了了云水的自由而游行于人间,如是思维,我们的疏也就拔就如云,我们的情感也就灵动如水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也。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 林清玄主要作品
★ 梁实秋作品《放风筝》赏读
★ 老舍作品《母鸡》原文赏读
★ 林清玄《玫瑰与刺》原文赏读
★ 林清玄《孔雀的笑》原文赏读
★ 林清玄《情困与物困》原文赏读
★ 林清玄的作品哪个好
★ 林清玄的著名散文作品
★ 林清玄作品《敏感的妖怪》
新生力量不可小觑。近几年,让我们有目共睹的是:张歆艺,这位中戏科班出身的80后美丽女子,前进的步伐更快了。
“只有用作品说话,观众才会记住我。”
张歆艺说,她从不会回过头去看自己的影视作品。拍戏时,尽力做到当时状态下的最好、最精准、最完美。与其不断地去后悔,还不如去憧憬。
圈内有一句话:“电影圈有个张艺谋,电视圈有个赵宝刚。”既然有“谋女郎”,自然就会有“宝女郎”,而张歆艺无疑是风头最强劲的“宝女郎”之一。一提到赵宝刚,张歆艺就直言自己是“沾了宝叔的光”。
读大学时,张歆艺初次参与选角,被赵宝刚用“激将法”试探出了她的勇气和自信,并出演了《风吹云动星不动》中的林墨琴一角。由于表现不错,张歆艺得到了赵导的赏识,并与她签约。这一步顺利的棋让很多艺人羡慕,但张歆艺深知自己肩上的压力。“我必须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不然真的对不起宝叔对我的鼓励和期望。”
能遇到如此关爱自己的前辈是张歆艺的运气,但她并没有辜负赵导的赏识,而是抓紧机会,稳扎稳打。通过《游龙戏凤》里单亲妈妈湘如、《夜雨》(又名《给我一支烟》)里敢爱敢恨的叶子、《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里执拗的杜晓彬、《人在囧途》里“骗钱治病”的女教师、《苏菲的供词》里越陷越深的苏菲……张歆艺将女性特有的温情和坚强诠释地入木三分,连赵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说:“张歆艺虽然是一个新人,但她的表演老辣,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表演潜力。”
背靠大树好乘凉。一路走来,张歆艺的感触颇深。“宝叔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是我在这一行中的领路人,告诉我哪些事情是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跟着他的步伐,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张歆艺的言语里充满了感恩,“我从不介意大家说我是‘宝女郎’,因为宝叔对我的帮助和教导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张歆艺说,演员就是自己的职业,就是自己的铁饭碗,“靠演戏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拍戏虽难,但更难的是,怎样才能让观众手里的遥控器能停留在某个电视台,停留在自己主演的这部戏上。
不管是客串配角,还是独挑大梁,张歆艺用灵气“参透”的每一个角色都会让大家眼前一亮。精致面孔上一丝忧郁的眼神、一个潇洒的扬眉、一抹淡然的浅笑、一次忘情的哭泣,都是她在为角色构筑灵魂和力量。只是,向观众交上了一份“质”“量”俱佳的成绩单时,演员背后的苦楚,又有谁,会真正地懂得?
如今,作为圈内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张歆艺正用一部部作品锤炼着演技,“只有用作品说话,观众才会记住我。”
“我懂得在工作时耐心细致地照顾自己。”
从出道到现在,张歆艺的影视作品是一部接着一部。刚拍的电影还在热映,她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下一部电视剧的拍摄中。正因为如此,她被娱乐圈冠以“劳模”的称号。可是,身体并不是一部上点润滑油就能够接着运转的机器。做演员会熬夜拍戏、做宣传、背台词、赶通告、接受无休止的采访……跟常人比起来,他们要承受更大的压力。长期下来,身体绝对会罢工。这个时候,只有懂得照顾自己、疼惜自己的人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也许有相当多的演员会说,工作与健康两者无法兼顾。问张歆艺,应该如何协调身体跟工作这对矛盾?她回答地毫不犹豫:“对于我来说,这根本不成问题。因为我懂得在工作时耐心细致地照顾自己。”
原来,张歆艺是家里的独生女,很小就开始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当初,为了给父亲挣钱治病,她暂时放弃了考大学的机会,去深圳市歌舞团做了一名舞蹈演员。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从小就不会想着去依赖别人。独自在外拍戏时,张歆艺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每一次演戏,我都像经历了一次大搬家。平时用到的锅碗瓢盆会跟随我辗转各地,我的生活离不开它们。”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张歆艺牢记这句话,平时不忘挤出时间动手煲一大锅汤。煲汤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是一份美味,更是一份闲暇的心情。不仅是身体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追求;不仅是一份健康,更是一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实在无暇顾及时,张歆艺会请助理帮忙煲汤,“到了最后,一锅美味的汤往往会被剧组的人‘搜刮’一尽。”
不工作的时候,张歆艺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旅游,这被她奉为是对自己最大的犒赏。各地的风土人情、奇观异象可以让她暂时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给内心注入一股全新的力量。
“行走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过程。它带给我的不仅是身心的愉悦,而且是一个大世界,教会我拥有一种大心态。可惜,我给自己制订的旅游计划往往被临时的安排给搞砸了!”说起来似乎心有不甘,但丝毫没有影响张歆艺继续出游的积极性,估计她早已安排好了下一步的行程。
“人身体的各个部位是有比例的,协调美才是真正的美,健康是前提。”
在电视剧《夜雨》中,男主人公海涛亲昵地称呼张歆艺为“小细腰”。当叶子在夜总会的舞台上尽情绽放舞姿的时候,杨柳细腰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你有刻意地去瘦腰吗?”
“从来没有。我天生就是这样的身材,可能跟从小习舞有关。”张歆艺回答。
1米72的身高只有一百来斤,张歆艺高挑的身材羡煞了不少女性朋友。忙碌于工作,她说没有时间去健身房,唯一能做的就是少吃油腻的食物,多吃素。
“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吃素,感觉身体渐渐舒畅、轻盈起来,皮肤也更加有光泽。大家不妨都试试。”看来,又是一个素食主义推崇者。
在这个提倡“以瘦为美”的时代,张歆艺并不是那种独乐乐而不顾众乐乐的人。她也追求美丽,也跟大家分享美丽,在面对“减肥”这个问题时,她的看法独树一帜:“我反对盲目减肥,因为并不是越瘦越好看。身体跟脸部的五官一样,有一定的构造比例。协调美才是真正的美,健康是前提。”
张歆艺是正宗的川妹子,吃饭时无辣不欢。但是,吃了辣容易上火,尤其是在极其干燥的北方。“我可管不了那么多,我情愿长痘痘也不要拒绝吃辣。不过,我的痘痘很懂事。它们只长在耳朵或者鼻腔里,就是不会出现在脸上。当然,吃就吃了呗,还管长痘痘做什么?!”说完,张歆艺得意地哈哈大笑,让人更加直接地体会到她不加掩饰的直率性格。
“我期待来年有一场圆满的爱情。”
其实,我就像一个小刺猬。它浑身长满刺,让人难以接近,却不具有攻击性。但是,只要你看到过刺猬张开自己的样子,就会发现它原来如此可爱!
经常看张歆艺影视作品的人会发现,她在剧中出演的角色会有大段大段的苦情戏。在戏中与男主人公缠绵悱恻,在现实中,她却一点绯闻也没有,让人难免生疑:这样一个在娱乐圈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女明星,正值绮年玉貌,如此清新独特的模样,怎会安于平静无波?
“我对感情很慎重,不会随随便便就开始一段感情。”张歆艺说出了她自己对待爱情最基本的原则。
张歆艺在生活中是一个百分百的“假小子”,性格活潑开朗,加上个子高,平时大大咧咧,很多朋友都觉着她更像个男孩儿。“豪爽、不拘小节、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我的性格。”张歆艺评价起自己来也是像倒豆儿一般。可是,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时,她却立马变成了另外一种性格的人。“如果现在遇到合适的人,我会退一步。”
退一步?看来,这个外表大大咧咧的女孩子,内心却是如此地谨小慎微。一瞬间,让人恍然大悟,张歆艺不就是典型的双子座么?
“其实,我就像一个小刺猬。它浑身长满刺,让人难以接近,却不具有攻击性。但是,只要你看到过刺猬张开自己的样子,就会发现它原来如此可爱!”张歆艺说自己就是一只刺猬。当那个人真正走进她内心的时候,她才会张开双臂去拥抱。如此而言,退一步不是说要放弃,而是给彼此恰当的距离去审视这段感情。
按年龄来算,张歆艺已属于“剩女”一族了,她跟普通的女孩子一样,也憧憬着未来的爱情。
“新的一年快到了,我期待来年有一段圆满的爱情。”趁着过年的大好时机,张歆艺提前许下了自己的新年愿望。
【林清玄最好的散文作品】推荐阅读:
林清玄的优美散文09-30
林清玄作品《鸵鸟的智慧》09-12
读林清玄的散文集有感11-11
林清玄散文精选摘抄10-02
林清玄散文好词12-13
林清玄散文集赏析06-18
林清玄散文 电磁炉06-26
《林清玄散文集》有感07-11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07-20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