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共10篇)
1、确定位置(一)教学反思:
新课标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生活中同学们已经初步接触过数对表示位置,只不过没有规范书写,如我班表示第一组第三个就用1--3表示。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
2、确定位置(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在教学中我抛出大象馆在猴山东北面,你能找到大象馆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发现还要知道具体的方向。接着我又抛出大象馆在猴山的东偏北30度,现在你能指出大象馆的具体位置吗?通过讨论学生发现还是不能找到,那么还要知道什么呢?学生马上能说出还要知道大象馆到猴山的距离。通过这三步的练教学,学生知道了判定方向的方法,再由学生描述,方向就准确的多了,最后用语言写出来。
3、温度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思维活动,而不是程序操练的过程。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课堂教学,不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作出解释,进行加工,从而实现对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意义建构。在“温度的读写”这一环节中,首先考虑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以温度为切入点,通过学生感知零上温度、零下温度的冷暖,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温度计上拨出零上和零下温度,操作性强,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再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的温度则用负数表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正负数大小的比较。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负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点上温度计教具发挥了很大作用。
4、栽蒜苗(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教材在85页的“实践活动”已组织学生栽种蒜苗并作数据记录。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以及分析的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交流实验观察记录的数据;第二步,将各小组记录的数据填入统计表;第三步,讨论如何将所得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在学生绘制条形统计图时,对单位量的选择,教师不要作硬性的规定,每个小组可以根据蒜苗高度范围确定单位量。然后再交流讨论。
5、栽蒜苗(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在教学时,我利用学生栽蒜苗的实验数据,向学生提出“如果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方法”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接着,师生共同讨论画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并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本活动的另一个要点是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有关信息,了解并预测蒜苗生长的趋势。所以,当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后,接着应是分析与预测:
如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蒜苗第20天约长到多少厘米?
6、数一数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较大数的必要性,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在课前我就布置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万以上的数的信息,在课堂中又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于大数目有关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一万、十万,甚至更大的数到底是多少,大数在孩子的头脑中不再是没有意义的。在教学计数单位时,从已经学过的个级入手,结合计数器,学习万级、亿级,以及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教学太保守,始终牵着孩子走。如学习万级的计数单位后完全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探索亿级的计数单位,各个数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
7、人口普查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会正确的读数、写数。在教学时我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把该内容分成2课时教学。由于学生对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还没有完全熟练,所以在课堂中我花了10分钟的时间帮助孩子巩固万以上的数位顺序表。只有学生熟练地记住数位顺序表,才能顺利地学习读数、写数。在教学读数时,我还特别强调学生分级。引导学生认识四位一级,从最高位读起,每一级的读法都和个级一样,读完亿级在后面加个亿字,读完万级在后面加个万字。
8、近似数教学反思:
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一些数,课堂上老师又出示大量的数,通过观察讨论这些数的意义,将数据进行分类,从而找到共同的特征,引出近似数。教学完这一内容后,我发现学生只是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但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还没有完全感悟到。在教学近似数的求法时,抓住什么是四舍五入法?为什么四舍五人到哪一位就看它的前面一位就可以了?四舍五入到万位于精确到万位的意思是一样的。
9、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平移和直线、射线、线段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平移,引导学生动手移窗户、同桌之间移铅笔盒,课件演示铅笔的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由平移与平行线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然后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找一找等实践活动,抽象出平移与平行的关系,平行线之间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探究的趣味性。
10、画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了量角的基础,学生在画角时的困难相对来说已减少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的自主探索上,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索,总结画角的基本方法。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想办法画一个60°的角,有困难的学生看书自学新课——画角的方法与步骤,试着画角,然后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画60°角的方法。哪一个同学画得好,还有哪一个同学不会画,让小伙伴帮帮他。在学生初步掌握画角的方法之后,我要求每小组的一个同学在小组内展示画角,边画边讲,其它三人边听边纠正评价,力争让所有同学都能熟
练的画角。最后引导学生小结画角的方法: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11、卫星运行时间教学反思:
《卫星运行时间》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的内容。本课通过一些有关人造卫星运行的数据,让学生学会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并在具体活动情境中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这节课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课,我将重点主要放在计算方法的探究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再小组合作具体讨论交流;从而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估算教学也是非常重要,对于一些学生来讲,估算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过于担心学生不会估算,所以就使劲提示,结果估算这一环节花费时间过长,影响了下一环节,导致试一试没能让学生充分的练习。本节课教学节课重点体现的是“重视知识的获取过程”这个新理念,提供了大量的时间给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孩子获取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的层次性和递进性,围绕它还创设了生动的情境和丰富的竞赛游戏。
12、乘法结合律与交换律教学反思:
根据数学新课标理念,我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经历探索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上。课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特殊算式的口算,例如:25×4,125×8,25×8等,为学习简算作铺垫,再让学生猜一猜情景图中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并估一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出示课本情景图,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写出计算小长方体个数的不同算式,在计算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合作交流讨论后,举例验证,进而建立模型,归纳总结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最后应用规律,由学生独立尝试练习,集体交流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课后仔细分析,我觉得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来看,应该让学生边学边练,讲完乘法结合律就来进行简便运算的教学,这样更利于运算定律的掌握、理解。并不是每次按照学生上课随机调整教学就是灵活的课堂,就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时也应该把学生调整到自己预定的计划、预期目标、认准的方向去。
1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中,难免有疑点、难点,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抓住它,站在儿童的角度,以儿童的思维去介入,用儿童的语言去帮助,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分解学生探究的难点,使难点不难,让学生容易明白。
对于“乘法分配律”概念,老师们都是这样描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第一次教学时,我照本宣科,反复讲解,但每次作业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3+5)×8=3×8+5。究其原因,是没有真正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所以第二次教学时,我就采用适于儿童理解的语言来理解乘法分配律:如9×99+99是这样描述的:9个99再加1个99共有10个99,写成算式就是:9×99+99=(9+1)×99。无需重复,学生居然能迎刃而解。
14、图形的旋转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我带领孩子们仔细观察钟表和风车旋转的过程,分别认识这些实物是怎样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明确旋转的含义,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我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旋转的图形是看整个图形简单些还是选择图形中的一个点来观察简单
些?图形绕一个点旋转,这个点在图形旋转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吗?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自己旋转一下,并将旋转前的图形和旋转后的图形都描下来,然后进行比较。并且要求学生明白在表述图形的旋转时,一定要说清“图形绕哪个点旋转”“是向什么方向旋转”“旋转了多少度”这三点。引导学生小结旋转时要掌握了中心点不动,图中的其他点围绕中心点动的原则,作图时就不那么容易出错了。学生在画90度角时寻找起始边就清楚多了。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学习旋转地方法,有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
15、买文具教学反思:
在三年级就学过了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所以教学中应抓住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对比教学。相同点:计算方法(都是从高位除起,一位一位的往下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计算要求:余数要比除数小、书写格式一样。不同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先看前一位,前一位不够商1,就看前两位,再一位一位的往下除。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先看前两位,前两位不够商1,就看前三位,再一位一位的往下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要让孩子明白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算理。如:80÷20=4 把80表示8个十,20表示2个十,8个十中每2个十分一份,可以分成4份,说明80里面有4个20,80÷20=4。追问:为什么4写在个位不写在十位?因为4写在个位表示4个20,写在十位表示40个20,40个20是800而不是80。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避免商的数位写错。
16、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的快慢指的就是速度。可是到底什么是速度,速度的快慢又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便不太清楚。所以在情境中,教师通过刘翔夺得110米栏冠军的成绩表以及我校运动员与刘翔比赛的成绩分析,使学生知道了在路程相等和时间相等的时候怎样比快慢,并明确了速度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有关。同时也埋下一个伏笔,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当学生理解到1时、1分、1秒这样的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是速度时,教师给出“单位时间”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概括出“速度”的意义,既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17、参观苗圃教学反思:
计算教学应该是整个数学教学中最枯燥无味的,也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在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算理,并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理解“154÷22=你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算法;“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算理的理解。“154÷22=为什么你要把22看作20来试商?” “120÷18=为什么你要把18看作20来试商?”“为什么要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
18、秋游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时,我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上的信息,然后讨论怎样安排乘车,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引出第(1)题;接着估计商的得数。教材中呈现了两种估计的方法:一是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估计约需要 9 辆车;二是车辆数直接取整十数,知道需要的车辆应比 10 辆少。在讨论时,学生可能会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只要他们说得合理,就应肯定。在试商的
过程中,学生仍会把“34”看作“30”来进行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 × 34的积”比被除数大。那么,积大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大呢,这些都是讨论的重点问题。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那么商是改大还是改小,自然就理解了。
19、商不变规律教学反思:
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尝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例引入,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比我原来直接出现一些数学算式,让他们直接计算的效果更好。课的开始我首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悟空摘来了一些桃子,他拿出20个分给10个小猴子吃,小猴子们觉得太少了;于是悟空40个分给20个猴子吃,小猴子还是不满意。于是孙悟空又拿出200个桃子分给100个猴子吃。同学们你们认为谁最聪明呢?于是我很顺利的就引入了本课的教学。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孙悟空总是分给每个猴子2个桃子,你发现什么诀窍吗?”这个关键引导学生从自己编题到自己动脑探索,从数之间的变化得出“商不变”的规律,期间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的多;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条数学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进行合作,还学习了“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很高,人人参与互动学习,通过列式、比较、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了商不变的规律,同时还有个别同学能指出希望同学要注意的地方,这一点讲的非常好,从这里我看到了学生的潜力。
20、中括号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生活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读写。
2.会比较两个以下温度的高低。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学生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做铺垫。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2.了解天气预报中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并会正确地读写。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出发之前准备衣服的时候要考虑到什么问题呢?天气的冷和热实际上与温度有着很大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探讨有关温度的话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师:这段音乐你熟悉吗?什么节目?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今年二月份的某一天我国几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谁愿意当播音员,给大家播报天气?
2.学生播报当天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
3.认识零下温度。
师:观察北京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零下温度。
师:“零下”是什么意思?什么是“零下3℃”?北京的最高气温是零下温度吗?为什么?
认识零上温度。
4.师:想一想,如果不用文字叙述,你还能用什么办法表示出零下3℃和零上3℃的温度?把你的方法记录在本子上。
展示学生作品,引出用正负号表示温度的方法。
用刚刚学会的方法表示漠河的温度:零下17℃,零下4℃。
5.认识温度计。
师:测量温度要用到什么工具?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种温度计:玻璃温度计、电子温度计、表盘温度计、红外线温度计。这些温度计的原理和用途各不相同,我们最常用的还是这种玻璃温度计。
师:观察这个温度计,你都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吗?
(刻度、数、红色的直条,温度的单位名称)
问题:为什么有两个10℃、20℃、30℃?
读出温度计上的温度。
6.在温度计上找温度。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到北京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吗?
学生到前面指,总结找温度的方法:先找到0摄氏度。
指导学生完成第84页的第二个问题,在温度计上标出除北京外其余几个城市的温度。
7.温度的比较。
选择一个零上温度一个零下温度:哪个温度低一些?你是怎么比的?(两道练习)
零上温度和0摄氏度比。
零下温度和0摄氏度比。
两个零下温度比较。小组讨论并总结比较的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完成85页练一练2。
2.笑笑从北京飞抵哈尔滨,你认为她应该增加衣服,还是减少衣服?(北京:-5℃,哈尔滨-20℃)
3.游戏:猜温度。
游戏规则:请你根据提示——“高了”或“低了”来猜温度,谁能用最快的速度猜出来,谁就获胜!
【教学内容】北师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可能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实验,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初步用“可能”、“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简单事件发生的情况,并能够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二、能力目标:
通过游戏,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结论”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测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渗透随机思想。
三、情感目标:
在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乐于钻研、勇于尝试的精神,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一些事件的可能性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难点】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描述。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新年联欢会即将到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苹果味、桔子味和菠萝味的糖果。
猜测老师抽到的是什么味的糖果。
从即将到来的元旦联欢会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探究新知
活动一
1.组织学生进行抽糖果活动。抽完不放回;
2.在抽之前先猜想自己会抽到哪一个味的糖果,并记录下来;
3.抽之后记录下自己抽糖的结果;
4.全班交流
活动二
感受用“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1.通过抽糖果活动引入随机现象,像这样的现象我们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
2.启发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用“可能”来描述。
活动三
感受用“一定”“不可能”描述的现象。
联欢会上,老师不仅给大家带来了糖果,还为大家准备了节目,先在班级招募小演员,有变魔术、课本剧、合唱,三个节目,抽签决定,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词来描述。
活动四
对比随机现象与必然现象。
出示摸球游戏这个活动。说一说,每个盒子里可能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有几种可能?再连一连。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先猜测后操作。
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了解随机现象,初步运用“可能”来描述随机现象。
寻找生活中的例子,师生、生生共同交流。
学生发现此时不能再用可能这个词来进行描述,尝试用“不可能”“一定”来表达。
学生寻找生活中能够用“一定”和“不可能”来描述的例子。
学生汇报结果并交流发现,寻找二者的区别。
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积累活动经验,得到结果后交流。
在交流之中引导学生互相补充、提问和质疑,从而提升学生清晰、有条理的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充分思考,提出问题。
从实例引入感受出身边的简单的随机现象。
掌握“可能”是如何应用的,判断身边什么现象能用“可能”来进行描述。
感受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就会有一定发生的事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
比较用“一定”和“不可能”描述的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加深对随机现象和必然现象的认识。
巩固练习
1.夯实基础
填一填
2.能力提升
智慧练习
3.学以致用
用“可能”、“不可能”或“一定”填空。
根据描述选择对应的转盘
感受生活中利用随机现象设计的抽象游戏。
基础练习,强化学生对随机现象与必然现象的区分;巩固练习,加强学生对“可能”“一定”“不可能”的运用;提高练习,引导学生运用今天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全课总结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结合ppt出示的3个方面总结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对本节课进行回顾与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养成多维度回顾反思的好习惯。
【板书设计】
不确定性
随机现象
必然现象
猜想实验
多种结果
一种结果
发现推理
可能
一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阈学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四则运算,并探索一些数学规律。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难点:对计算器一些功能键了解。教具准备:
计算器、实物投影仪。学具准备:
电子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板书:神奇的计算工具。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学生可能会展示一些简单的加、减速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较多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知识。从中也可以了解本班学生对操作计算器的认识程度,为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2、认识一些功能键。(1)由学生来说明。
随着计算器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在教师讲解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前,已经懂得了一些操作计算器的方法以,所以本活动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做小才师,来介绍计算器各功能键的作用,然后根据学生的介绍,教师再作适当的补充。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① 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② 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③ 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显示屏就显示“1 2”。④ 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
⑤ 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因为学生所准备的计算器的型号不同,所以各计算器中配置的功能键也不一样,以上5种功能键是比较普遍的存在。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计算器,介绍一些其他的功能键。
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三、精彩展示(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 实物投影呈现: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青菜: 3元
② 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 反馈计算结果。
四、测评反馈(1)呈现计算题。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3)反馈计算结果。(4)引导提问:
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特别指导观察第②题中各算式的计算结果,并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简便的计算方法。如:
① 1+2+3+1+……+98+99+100=101×50,只要用计算器计算101×50 ② 999×9=8991 9999×9=89991 99999×9=899991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定眯,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1)计算25×4(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
菜 单
酒 : 14元
凉拌豆腐: 3元 肉丝:
5元
清蒸鱼: 16元 三鲜汤:12元
甜点: 8元
(二)》资料
教学反思
《需要多少钱》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主要分两个环节先是创设情境、再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1.对于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教学插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许多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的想象,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面对这种情景我利用教学挂图慢慢的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理解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
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有一天,调皮的女娃去海边玩,她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金黄的、柔软的沙滩,深蓝色的海水,不时会卷起白色的浪花。几只白色的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地飞翔,还叫着,唱着。沙滩上爬着几只小螃蟹,横着走,不对,像是跑,行动十分快。
“我一定要去玩玩!”女娃想着,刚好,旁边有艘小船。女娃一个箭步冲过去,驾驶这小船游走了。“真美啊,一望无际的大海!真自由!”不知不觉她离岸边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直至不见。
“这是哪儿?我该怎么回去?”女娃像热锅上的蚂蚁:“喂!有—人—吗?”她拼命呐喊,始终一片沉寂。“呼—呼”起了风,海浪终于不再稳定,荡啊荡啊,竟荡起了几尺高。“啪!”地拍向女娃乘的小船。女娃挣扎着,用力举起双手,“咳,咳—额!救命……”一声声嘶吼,没人听见,最后,嘶吼声也没了,对,女娃绝望了,她死定了,她也这么认为。一切安静了下来……
什么都没了,依旧是空荡的一片海,还是无边无际,还是深不见底。这时,海中升起一缕青烟飘向天空,这是女娃的灵魂,化作一只鸟—精卫鸟。
精卫痛恨那一波巨浪,决心将海填满,不让它的美丽去诱惑,去伤害更多人。于是,精卫每天坚持从西山衔来一些石头或木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从未停歇。受到了许多小动物的尊重,也帮助她一起填海,可惜,最后她并没有成功。
西滨小学
王雅宝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平角和周角,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通过旋转的过程建立角的“动态表象”,同时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悟平角、周角及锐角、直角、钝角之间的大小关系。
这节课主要是设计了这么几个环节:复习角的知识---揭课题《旋转与角》----操作活动角----认识平角、画平角----认识周角、画周角----巩固练习。教学中,我选择了突出概念本质的学具(活动角),设计了恰当的数学学习活动,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平角和周角,同时也经历了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过程,在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兴趣、态度与习惯等方面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本节课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理念,将教学置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通过动手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广泛的实践活动中获得体验,掌握新知。这节课我还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说说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不断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使他们有机会,从周围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内化。真正实现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效沟通,使生活世界成为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堂课我还设计了小组评比活动,从中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小组凝聚力,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北师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有学生15人,男8名,女7名。其中有3名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预习到位,独学能力较强。另有一名学生基础较差,就连最起码的拼音的认识远远不够,其学习习惯也不够好。其余学生在词汇的运用、口头表达、与人交往合作、自学及习作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高尚” “美与丑” “母亲河”“体育” “往事”“战
争” “地球家庭” “岁寒三友”,每单元由三篇主体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构成,语文天地包括“日积月累” “综合活动” “金钥匙” 和“单元小结”等栏目,主题课文后有生字表、思考题,旁边富有“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等栏目。拓展阅读后有“提示与建议”。
三、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独立掌握本册生字145个,会写相关的词语。继续练习对
对子。错别字率小于1%。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继续练习常用书法的连笔写法。
(二)阅读:
1、自测阅读质量。每个单元要做,每课要做。
2、写好自读笔记。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和自己的习惯选择合适的自读笔记样式。
3、把作品放在社会背景中理解,通过阅读认识社会。学习记叙的顺序,学习几种人称。
4、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6、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7、阅读古文,通过朗读和与现代文比较,理解大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意思
8、继续学习快速阅读、跳跃式阅读
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11、全学期至少背诵古诗8首,连同自选背诵的内容,全学期不少于15篇(段)。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做到字斟句酌,炼字、炼句、炼意。
4、学写读书笔记(心得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参照学过的课文修改自己的习作。继续综合运用四年级学过的修改标准、修改方法和修改符号以及本学期的补充进行修改。养成修改习作的习惯与读者换位思考,修改作文。继续学习写评语。降低习作中的错别字率。
7、课内习作每学期不少于8次。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四)口语交际
学做开场白。学习怎样说明理由,怎样反驳别人的意见,说话要看对象和场合。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六)自我评价
学习作单元小结,养成习惯,学会方法。时常注意学习上出现的错误。互相交流单元小结,提高单元小结的质量。
四、教学重难点:
1、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
2、学会整体感知文章,快速捕捉文章信息的方法,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3、了解长江、黄河及三峡的壮美景色及被称为母亲河的意义。诗歌中有一些拟人手法的运用学生要结合文章的情境理解。
4、学会抓住各段总起句,把握它们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作者的情感。学习通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及不同角度刻画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领会体育精神的内涵,认识现代体育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5、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本单元主题在今天的时代意义。
6、通过诗歌凝练的语言,想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蕴。
五、教学措施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2、采取独学、对学、群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3、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
4、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分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5、教学中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6、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7、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8、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买文具》习题
一、基础过关
1.要运走480吨货物,需要多少节车厢?590吨呢?
2.用竖式计算
64÷40
320÷80
102÷30
380÷70
二、综合训练
1.直接写得数。
35×4=
189×0=
515÷5=
414÷2+36= 56÷7=
107×5=
74×2=
89-3×7= 2.填空。
(1)2011年有()天,今年的六月份有()天,十月份有()天。(2)边长是()的正方形周长是20cm.任何数和0相乘积是()。
(3)一列火车从上午6时到下午6时共行驶了1020千米。这列火车每小时行(千米。9月1日前一天是()月()日。
三、拓展应用
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形状和大小也完全相同。
()(2)今天是12月30日,明天就是元旦了。
()(3)公历年数是4的倍数一定是闰年。
()(4)两数相除,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5)1000千克的大米和一吨的面粉一样重。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8节 10节 2.略
二、综合训练
1.140
0
243
535
148
2.(1)365
(2)5cm
0
(3)85 8
三、拓展应用
【北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英语上册教案06-17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11-11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11-17
鄂教版四年级上册反思06-21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搭配中的学问》教学反思09-30
北师版六年级数学教学总结07-05
五年级数学北师版教案07-07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