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24-10-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推荐8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1

(五)及参考答案

一、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的课文内容,请阅读并据此作答:

1、请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从例题中的两幅图分析教材的编排意思;

3、结合本课说说新课程理念下“图形的认识”教学要点;

参考答案:

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⑴引导学生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理解垂直与平行的含义;⑵经历操作、观察、想象和比较、分类、归纳等活动过程,建立有关表象,发展空间观念;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和与人合作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反映编者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操作、观摩和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呈现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上的不同位置关系,进而通过比较、想象、分类和归纳等活动形成有概念。

3、⑴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对图形的感受与相关知识联系;⑵以直观和操作作为基本手段,引导学生在感知、体验、想象和比较、分类等活动中形成表象;⑶引导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抓住图形的本质特征进行归纳,建立概念。

二、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课文内容,请阅读并据此作答:

1、请拟订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根据《课程标准》理念,说说小数加减法的教学要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

1、⑴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准确地进行计算。⑵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⑶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 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细细品读这句话,我们可以以此为教学指导,总结出数学课堂中适合运用的5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引导法,即教师生动讲解、学生动手实践、师生合作研究、学生合作交流、创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按照小学课程标准来看, 数学学习不是仅靠一种固定的模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学生多思考且自己动手操作加入实践,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相互帮助而轻松愉快地学习. 联系新课标的核心观点,我们在教育时应把以上方法合理地使用到课堂上.

一、改变教师的绝对地位,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阶段的教学,由于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学生的年龄偏小,学习能力不强,在小学阶段还无法脱离学校教学, 因此教师讲课依然是该阶段的一种主要授课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在新课程标准下加以改进.

首先, 老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增添课堂的生动性. 课件可以通过音画并举、声形并茂的形式,能把很多难理解的抽象知识具体化,或给学生展示生活化的场景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 使他们在具体情境的模拟中学习抽象的数学道理. 如:在学习“秒”此抽象概念时,老师使用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倒计时的画面, 然后再展示新闻联播前读秒的镜头, 让学生在 熟悉的生 活画面中 去理解及 认识比分 更小的单 位———秒.

其次,教师可使用学生熟知的小游戏、猜谜、讲故事等方式使他们对课堂内容感兴趣.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这一阶段的年龄特点, 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游戏教学或带着情景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最好方法,比如:在教植树问题时,学生通常不明白为何公式之后冒出针对数字“1”的计算,这时,老师便能够通过游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将笔作为树木,在桌上排列一些“树”来算. 这种方法将经典乏味的教育改变成活泼、具体的教育方式,同学们在欢快的课堂里面可以清楚地理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

二、改变被动接受局面,倡导学生动手实践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强烈地要求学生从亲身试验里面学习理论知识. 他的主要观点是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这也正是新课标里要求的亲身试验式数学. 亲自动手参与操作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亲身实践后,学生们会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更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小学生比较好动, 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较强, 通过动手实践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加深他们的认识,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很有益处. 例如,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胡萝卜和一把水果刀,通过动手操作切萝卜,学生们首先在萝卜头处竖着切一刀,可以获得长方体的一个面,然后再横着切一刀,获得其相邻的面,两个相邻的面所形成的边起名叫作棱;接着切第三刀,这样就有了三个相邻的面,形成多个棱,而三个棱交汇处形成一个点,给这个点起名叫顶点,如此一来,学生们通过切萝卜的实践活动,形象、直观地认识到了长方体面、棱、顶点的关系,在亲自参与中,加深了对长方体一系列特征的认知.

三、改变教师单向讲解,倡导师生合作探索

新课程理念聚焦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小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 需要教师的监督才能使学习活动正常进行. 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好课程内容讲解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变单纯的“满堂灌”为师生共同探索的教课模式. 例如在学习“毫米的认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数学书的长、 宽、厚,并估计课本的尺寸,将结果填入表中以备对比之用; 再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当测量中出现不足一厘米的现象时如何解决问题,这样自然地引出对毫米的认识;然后结合刻度尺去感受毫米的具体长度及与厘米的关系;最后在测量与计算中学会运用毫米这一数学概念. 在这种学习情境下, 在老师合理的教育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得到了提升. 所以说, 老师和同学们协作研究是一种高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法.

四、改变学生的割裂状态,培养合作交流模式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 所以学生在学习时,独自埋头苦学是不行的,同学之间合作学习也是获取良好效果好学习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而进行学习, 每一小组以四个人为宜,让他们先在小组内互帮互助,进行探讨学习,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再进行归纳总结.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同学们积极加入讨论,畅抒己见,取长补短,且让能者为师,弱者为生,生生互助,共同进步,这正是素质教育中的每个人都得以提高的具体体现.

此外,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取长补短,使学习效率更高. 在教师的指导下, 协作的学习模式要注意培养所有组员积极参加小组学习行动的习惯, 培育学员参加的主动性,努力提升学习的效率.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之上,教师们才应该在学生们获取一些原材料却仍未得出正确的结论前尽快让学生们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 因为通过这些互动探讨,思想得以碰撞,之后再联系自己之前掌握的各种知识点, 从而进一步得出更加全面的结论. 比如, 在讲解初步认识乘法的课程中,教师举了三个相同加数求和的例子,要求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求几个相同数字相加的和的简单方式”,使学生们发现乘法在写、读、算等方面都比加法用起来更容易,使学生们简单易懂地得出了几个相同数字相加没有用乘法方便这一数学常识.

五、改变单纯讲评学习结果的教育方式,创建科学的数 学教学评价体系

评价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中以考试为唯一形式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弊端, 提倡要注重数学学习过程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 只有保证教学评价环节的科学性, 才能够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一 )明确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是指以预期目标为标准,利用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对教学行为进行测评,而小学数学课程评价,就是要根据数学教学过程中预设的目标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有效的评价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进而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使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得到增强. 故而,在数学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采取片面的评价方法,仅简单的评估学生的成绩高低,这样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学活动陷入恶性循环.

(二 )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明确了教学评价的目的, 就要创新评价的手段和方法.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评价应该是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比如纸笔测验、课堂观察、课后谈话、作业分析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 在总原则上, 学校和教师要坚持过程与方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要多于对学生的指责和批评.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基本途径。良好的练习设计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新课程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教师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理念进行练习设计。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小学数学练习呢?

一、联系生活实际设计练习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關。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让学生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位置和方向(一)”时,可让学生练习画出“我的校园”地图,标明正北方向,标出各栋教学楼等主要建筑物,并找一找本班教室大致所在的位置。并在此课堂练习基础上设计学生家庭作业:画“我的社区”地图,要求标明正北方向,标出自家所在小区、主要街道及建筑物。

二、注重操作实践练习

数学活动经验既是数学学习的产物,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实践的基础。经验形成的途径一般说来,要经历:“经历、内化、概括、迁移”的过程。这首先需要经历,对于学生基本经验的积累是必须的。但仅仅有经历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不断内化和概括,最终迁移到其他的活动和学习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材上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教师一定要重视。加强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小学教学急需加强的内容。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中“轴对称图形”内容时,可让学生练习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判断后拿出自己做的三角形小旗,对照这四幅图折一折,进行实验验证与交流。

又如,在教学完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后,让学生调查一些常见物品的重量,要求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后作好记录:一瓶矿泉水、一个乒乓球、一个鸡蛋、一包食盐、一袋洗衣粉、一袋大米……。

三、练习设计要有坡度

练习有坡度,是指练习有层次性,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再到综合练习、实践练习、开放练习。

数学教学注重思维训练,教学内容特别注重变化,教学上要突出一个“活”字。学生对所学内容、解题方法要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人教版的新教材相比旧版本,相同内容的教学例题少了,但练习并没有少反而十分丰富。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的练习,可以对教材上的练习进行还原和再创造。通过一题多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练习的效率。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中“乘法分配律”内容时,要加强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及其变式练习。补充变式练习:189×101-189,27×187-5×187-2×187等。

四、练习设计要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不同要求,设计一些灵活性的、综合性的练习,只要求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五、练习设计要有趣味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时,可设计游戏练习,游戏规则:凡是座位号符合下列要求的,请站起来,看谁的反应快。谁的座位号是12的因数?谁的座位号是18的因数?谁的座位号只有两个因数?谁的座位号是5的倍数?谁的座位号是1的倍数?谁的座位号是奇数?……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4

《标准》中也特别对两种推理: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做了要求。那么,对于推理能力的培养在三年级下册中的《生活中的推理》这一课有了明确的体现。在中断对于学生的要求还不太高,只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合情推理的能力。虽说,在整个教材中只有一篇专门针对推理而设置的课,但,在不同内容的课中都对推理能力有一定的练习或是渗透。比如: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主探索9+5=?有的孩子会说,我知道10+5=15,那9+5=14,这个孩子就很好地进行了推理,又如,在三年级上册学习完了三位数(中间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计算方法后,放手让学生探索三位数(末尾有0)除以一位数的列竖式的方法。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新标准》的出炉,提醒着老师们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标准》中的六大理念依然不变。金牛区小学数学中段教研员曾辉老师对它的解读十分精辟:精讲多练、先试后讲、分层要求、过程评价、媒体巧用。这20个字对我来说十分受用,一直指导着我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在内容上和对每个学段的要求上也有一些变动。那么对于三年级来说,三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中,将“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和“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放在第二学段。第二学段对于平均数的学习,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第三学段)平均数易受极端数的影响(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影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5

暑假再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其实以前都是匆匆一瞥,没有细细的品读。经过这一次的抄写《新课程标准》,我感受颇深。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下,教师不只是要教会学生这一道数学题,教师应该起主导作

用,引领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课本里每学期都会出现几节活动课,但是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会把它忽略掉,或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学习过新课标后,才明白数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适实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一.面对新课标三个目标”的思考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绪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三个目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是一名数学教师,深知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这段话,我反反复复思考了很久。怎样才能实现三个目标呢?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在学习100以内加、减法时,应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商场购物,妈妈带了100元买了18元的糖,37元一箱的牛奶,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没有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是不行的。

其次,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一个人的十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更何况来自不同家庭的几十个学生,他们之

间必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因此,我们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比如课堂提出的问题要有不同层次,好、中、差学生都要考虑到,好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中下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每次回答都会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保持,学习才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教师必须有新的学生观。过去,衡量学生好坏之依据成绩的高低。现在我们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是学生认真、努力的学习了,并且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进步了,我们都要认定该学生是个好学生。

二.有感于“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的第二章,作者阐述了“拓展学习空间,学习就是生活”这一观点。在讲述教学方式的综合化拓展时,作者谈到的“教活教

材,用教材来教”的观点我非常赞同。

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多年,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了,教材编排的内容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就教材而言,其知识、技能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用创新的观念和手段来对待教材,教材的外延可以说相当广泛。围绕教材,我们可以做数学史、数学信息、先进教学手段乃至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准备,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是教材由死变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的每个章节当作一个系统,每到立体看作一个课题,每一个定理、原理看作是蕴含哲理的智慧结晶,才能使“减负”落到实处,才能使数学教学变成培养创新的天地。教材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它蕴含着大量可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素材,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好好把握并灵活运用它。这不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才只能作为新课的依据,要做得好,使学

生受到实益,还要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吗?

三.谈“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

我感觉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枯燥乏味,不如语文课生动、有趣。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数学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学生之所以还要强打精神,甚至十分努力的学习数学实在是为了好的分数,教师的教学无疑也已经离开了数学的真谛。素质教育不需要高分低能的书呆子,素质教育就是要将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快乐学习、创造性的学习。

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一书中,讲到了“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兴趣、应用和过程”,我认为这正是当前每一位数学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重视兴趣、重视应用、重视过程是数学教学走出困境的法宝。重视兴趣,要求我们每节课的导入要生动,教师的思维角度要新,知识面要宽,课堂教学

形式要形成自己的结构特色、语言特色、人格魅力,要重视数学的美感、灵感、直觉激发。比如,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多给学生创设游戏的情景,游戏活动符合低年级孩子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游戏中,既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从中发现了新的知识。重视应用,就要积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原型,并尝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对其他学科中出现的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解决的策略,通过运用,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重视过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过程”领悟知识的逻辑关系,体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等在数学学习和省查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过程还要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学期教学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发挥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教育作用。

四.有感于“‘ 要我学 ’到‘ 我

要学 ’”

新课程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概念,即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怎样学习才是自主学习呢?《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中给出了精准而又通俗的解释,即“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品质。它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作为现代人,必须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会学习的能力,并且终生都要不断地学习。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做某一件事,如果他是主动自愿的,那么他做事时的心情是愉快的,轻松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大;如果他是被动的,那么他做事

时的心情是痛苦的,疲惫的,而且事情成功的几率也较小。学生的学习也如此道。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优势领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要求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关联的学习要素组成,即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第二步: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又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

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第三步:明理强化实践探究。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方法、概念、道理要言简意赅、清清楚楚。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

第四步:激励评价引深探究。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东疏镇刘茂完小刘太民

数学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年头,从最初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到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感受着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各种愉悦。我们在实践中反思,又在反思中继续的实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四大数学内容。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和解决问题。下面就自己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再结合本人几年的实践来谈一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一、教学素材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从现实中取得学习资源

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入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去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如《吨的认识》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况中感受并认识吨,建立吨这一概念。

2、从具体事实中理解、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小学生都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他们渴望在学习中自己去发现。教师要善于保护并善于激发学生的这种欲望。这些发现和欲望都是基于对现实 的理解和发现。浙教版的很多单元结束时都安排了实践活动课。这些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时无效的合作

以上是结合我看的这本书从两个方面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我们应该把学和做结合起来,由理论到实践,多看、多读、多写、多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相比较以前的课标,2014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将“双基”修改为“四基”,本次明确提出的让学生获得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

经验;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是巨大的进步。并对一些学习目标进行了完善,比如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提出了应该培养的学习习惯是: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

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谈谈我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一、“四基”指引我关注学生基本思想的形成和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很关注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训练基本知识,课后也反复进行练习。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明显发现,一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题型稍微变动,就无从下手,说明长时间只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学得比较机械。就拿“画图”来说吧,从“画图”这项基本技能中,能看出学生基本思想是否形成和

基本活动经验是否积累足够。在教学这个知识时,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掌握这个知识,我带着学生教一笔画一笔,更多的关注是否用铅笔和尺子画图,画的结果是否正确,很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应该先画什么,怎么画等等。比如,画图表示2×3的意义,教学生先画2个苹果为一堆,一共画3堆。6+4,左边画6个苹果,右边画4个苹果,训练多次学生都会画。但从平时作业和考试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画图的基本思想没有形成、基本活动经验也积累不够。举个例子,一次考试画图表示2×3+4的意义,一些学生就不知道该怎么画,就因为平时老师没教画过乘法和加法混合的算式的意义。“新课标”指出: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和生活积累,每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后,在教学这一块知识时,我知道要转变教学方法,改教画一个具体图形的方法为 1

画这一具体图形应先思考什么,画 的这幅图与哪个数学知识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想清楚后再动手画,还能保证画得又对又快。学习了小数的知识,学生应该学会画图表示如2×0.3这种小数乘法算式的意义,在教学时,我会让学生想清楚这个算式的意义,再想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想好后自主画图,同桌交流画法,老师只从旁指导。这种教学方法也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时间也有效的还给了学生,相信课堂效率也一定能提高。

二、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我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在平时教学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但关注度不高,有时流于形式。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可以看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例如,给了3个数据,让学生提出问题,绝大多少学生只会想到利用两个数据提一步计算的问题,很

少想到3个数据都用上,提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一些学生也不会联系到生活实际,把数据放在一个情境中提问。在解决问题方面,学生会写算式,知道每一步算式的意义,却不知道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三年级期末的一道题,张老师买了4个篮球,一个篮球60元,还买了3个排球,一共花了450元,一个排球多少元。问题:

1、先算:列算式:

2、再算:列算式:

3、最后算:列算式:。

我把这道题拿给学生做,居然有好几个学生问我1、先算:

这括号里是填算式吗?学生连出题者意图都不知道,也怪我平时训练此类型的题太少,一般就只让学生写算式。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我都口头上说过,明显学生思维太死,思想也没有深度。就这次练习,已经让我注重对学生提问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又明确提出,更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次为重,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

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三、更关注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相比其他文字课还是受欢迎 的,但远远没达到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少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克服困难的意志不坚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也不够;不注意了解数学的价值,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会主动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勇于质疑的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还有待培养。所以,在今后的课堂中,我会更加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好习惯,并多查阅资料,把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数学修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做中学的习惯。

学中教师要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并能发现和进行创造。因此我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014版课标指出:学生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兴

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从而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简单的几何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六、注重培养阅读数学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重视阅读,才能让学生亲近数学,理解数

学。但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

叙述能力,却常常被忽视。其实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数学阅读至关重要。如学生通过观察从中找出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这就是一种数学阅读;对题目要求的理解,就是审题,这也是数学阅读。我们的孩子在审题,处理数学信息等方面却很吃力,这也是导致检测成绩较差的原因。

七、教学活动注重实效。

1、教学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

有效的教学活动必须目的明确,盲目的活动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否落实到位,最关键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确的目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教学目的,而不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因为方式和手段都是围绕目的来实施的。

2、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的自主活动。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动手和动脑有机的结合起来。启发学生的多种感观。自主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体会活动中的数学成分。如《连加、连减》一课。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说情景、自己说想法、自己提问题、自己解答问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而是主动的、创造性的学。这样的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3、教学活动必须倡导有效地合作学习。

现阶段,合作学习经常出现在我们 的课改课堂上。合作与交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初步学会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学习的关键在于何时合作,我觉得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必须合作:1,所学的知识是难点,学生感到有难度,有困惑。2,所学的知识是重点,学生需强化该知识点。3,所学的任务较重,较难,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学习当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就是无效的合作。

八、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

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要重视科学精神,又要充满人文精神这就要求基本功要扎

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最终获得活动经验。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也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

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

~ 26 ~

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6

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我对新课标的新理念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有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教材内容符合儿童的特点

新教材图文并茂,以图为主,生动有趣。使小朋友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如:本册教材分为8个单元,单元的标题明示了所学的知识内容,如:“生活中的数”、“加减法”、“分类”、“位置与顺序”、“认识钟表”等。各单元中每一节的标题都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如:“快乐的家园”、“玩具”、“小猫钓鱼”、“搭积木”等。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配以各种活泼、精美的插图。

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新教材无论是10以内的加减法还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都没有明显的算法倾向,主张各种算法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例如:第七单元中的“有几瓶牛奶”,教材提供了情境图:一只牛奶箱里装有5瓶牛奶,另一只牛奶箱里装有9瓶牛奶。在解决两只牛奶箱里共有几瓶牛奶时,教材没有用一种统一的模式,而是安排了三种思考方法:(1)、一瓶一瓶地加……,9,10,11,12,13,14;(2)、把5分成1和4,9+1=10,10+4=14;(3)、把9分成4和5,5+5=10,10+4=14。再如“有几棵树”、“有几只小鸟”等教材都安排了不同的思考方法。

三、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一、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下, 教师一般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讲课追求讲深讲透, 一步到位。 学生学到的不是数学能力, 而只是课本上的教条。 新时代对数学教学的要求更注重学生兴趣、能力、意识等各方面的提高。 以知识源自于实践生产经验为主线, 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总结经验, 概括知识, 让数学课堂成为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交往、生活的场所。 久而久之, 使学生形成数学意识, 数学思维, 数学的习惯和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 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总之, 新课程标准指出,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要让每个人对数学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让学生主动地学数学、用数学, 感受大数学的世界。 所以, 数学课堂要着力开展有效教学, 通过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数学开展有效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师生交互的一个过程。 教师是这个特殊过程的引导者, 学生才是过程中的主体。 教师应当将课堂交给学生, 而自己退居幕后, 把控这个特殊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便在于教师的领导性。 教师应当注意给学生一个数学学习的激发环境, 也就是刺激情境。 该情境应当是有利于数学兴趣激发的, 有利于数学知识应用的, 有利于课堂知识概括的, 有着极强的概括性的, 甚至于是有意思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数学课堂上, 教师要在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感觉到有趣, 以此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是灵活多样的, 例如收集一些有趣味性的故事, 作为课堂的导入, 比如一些数学家的故事, 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 这样一个充满趣味性的开端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并提高他们的兴趣。 此外, 在提问时也要注意趣味性, 最好是将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2.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学中

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教学的各种手段已经突飞猛进, 应有尽有。 教师应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向音质、画质并存的现代技术挺进。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的特殊性, 说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1) 从现代技术的可操作性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对数学的思考并且让学生独立自主, 学会思考,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2) 现代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形象直观。 多媒体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参与, 以期实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此类模式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整合作用, 能及时巩固学生的能力和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 并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 产生学习期望。

信息技术的使用会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 也给教师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模式, 参与探索性的学习,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与探索性的教学。 多媒体技术能够从视觉和听觉将数学知识“简化”, 让其变得更加直观和形象。 教师现在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输入不同的系数,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像的变化, 这样直观形象的展示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系数带来的影响。 另外, 对于圆柱等这些立体几何图形, 很多学生都无法建立起空间的想象, 有时候甚至不知道题目在说什么, 而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就能够让学生轻易看懂题目的要求, 进而为他们建立空间想象提供帮助。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从而激起求知欲, 提高课堂参与度, 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产生活力, 乐趣无穷。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 让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有吸引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知识的体验者, 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 体验数学的魅力。

3.实施分层教学

这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由于一个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都不一样,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组, 发挥出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 让他们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提高各自的能力。 对于这三组学生, 教师要提出不同的目标, 让他们的学习更有目的性:A类学生的成绩优异, 那么教师就要求他们不但要充分掌握所学知识, 而且能够灵活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多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实在是有困难的教师再给予适当引导;B类学生的成绩中等, 对于他们的要求就着重于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锻炼他们分析综合知识的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给他们更好的学习方法, 让他们不断进步;C类学生由于数学基础薄弱, 因此对他们的要求是能够独立完成当堂课的学习任务就行, 对于这类学生, 要着重于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此外, 在布置作业和练习时, 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 应分层次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和练习。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从而使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三、结语

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 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 数学课堂上, 我们要大力引进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 增添课堂的趣味性, 让学生充满期待, 利用现代技术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并充满魅力, 且通过分层教学法“因材施教”, 做到有的放矢, 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参考文献

[1]曾文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1 (8) :55-55.

[2]刘敏.新课标数学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育界, 2011. (1) :109.

[3]李兆清.例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教师, 2011. (9) :113-11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 情境教学 ; 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3-0222-02

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不恰当的情境创设、过度的编撰情境势必使情境教学走向误区。那么如何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有趣且富有思考价值的教学情境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用生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被有趣、生动的“故事”情境所吸引。从《365夜》、《格林童话》、到《中外经典童话故事》等无不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而,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如在教学《等量代换》这一内容,我适时引入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经典故事“曹冲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曹冲在当时无法称出超大物重量的年代想到用同等石头的重量等换大象的重量,这就是运用了等量代换的原理。新课伊始,我将此故事情境作为新课引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抓住了学生想“探究为何曹冲能称出大象重量的认知起点”,层层深入,引导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很多教师愿意想尽办法改编教材,创设情境。然而一些不切实际的情境创设往往会成为课堂的负担。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而,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熟悉感、亲切感。比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业本带回了家,而小芳急着要用,那么小芳怎样才能拿到自己的作业本?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三种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两人电话约定沿同一条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来,教师又指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案的基本数量关系、优劣等问题。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学生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创设问题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探求知识的奥秘,一同体验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价值。

三、利用动手操作创设教学情境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教师便可利用数学课程操作性比较强的特点,转变单纯性讲解的教学模式,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大小》一课时,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我的做法是:事先由学生备好学具纸,分别表示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并说说自己的想法,再让学生自己试着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接着又让学生操作其他不同的分数,并比较这些分数的大小,最后引导总结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将难以理解的分子相同,分母大分数反而小的道理便迎刃而解。教师通过创设动手操作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的知识,操作之后适当引导思考和归纳,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巧,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的运用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重大改变,教师的粉笔变成了鼠标,黑板变成了屏幕,靜止的文字内容变成了优美的图片、绚丽的色彩与动态的画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精力,使学生对教学产生强烈参与的动机与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形神兼俱、动静结合来化解数学教学的抽象性与枯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轻松求知。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识图形》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件课件,将教材上静止的图形立体直观而动态地展现出来,优美的图片中包含着各种图形,而且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放大、定格、旋转等,让学生对图形进行更为形象直观地观察,使学生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这样的教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既可以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和谐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和谐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灵魂和基础。课堂的和谐包括教材、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和谐应用,也包括生活事件、思想感情、情境氛围和师生关系等的和谐创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情境,走进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情境,感悟数学情境如同感悟生活,使学生有一种眼见其物,耳听其声,心感其情,身临其境之感。

参考文献

[1]石惠卿.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J]. 河北教育, 2005, (10):32-33.

[2]杨文霞.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学生非智力因素[J]. 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137-138.

上一篇:2022年江西省大学生村官考试行测复习资料真题下一篇:教师资格证试讲教案 全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