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祝福教学设计(精选8篇)

祝福教学设计 篇1

2015-12-21 08:59 4183次

共1课时 祝福 高中语文

人教2003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了解祥林嫂的人生经历,探讨造成人物悲剧的根源。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深刻认识落后文化的吃人本质。3.体悟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2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鲁迅作品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个体经验的不足和时代社会的差异,学生对鲁迅文章往往读不懂、读不深,这篇《祝福》无论章法布局还是思想内涵都是鲁迅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希望通过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成为鲁镇的一员,设身处地的研读文章,探讨人物命运,自己读出小说中祥林嫂的无路可逃,读出悲剧根源的无处不在,读出鲁迅的悲悯情怀,读出属于自己的“鲁迅思想”。3重点难点

探讨造成人物“祥林嫂”悲剧的根源,深刻认识落后文化的吃人本质。4教学过程 4.1 第二学时 评论(0)新设计

一、创设情景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刚刚接到报案。昨天夜里,镇上的祥林嫂老了。具体原因不明,据报案人介绍,她可能是从鲁四老爷家里出来成了乞丐冻死的,也可能是走投无路后自杀身亡。大年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作为鲁镇镇长,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现在成立事件应急小组处理相关事宜。

二、明晰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三、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一)应急小组讨论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教师作为鲁镇镇长参与各小组调查。主要任务是帮助各小组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在明晰直接原因的基础上,寻找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症结(封建礼教对寡妇的诸多歧视),进而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行分析。

(二)展示调查报告 应急小组汇报调查结论。

(三)镇长汇总各应急小组结论,形成权威报告

1.鲁镇居民,包括上层文化人和底层百姓高度认同“寡妇不能改嫁”“寡妇改嫁伤风败俗”等落后文化心理,对祥林嫂造成巨大心里压力。

2.祥林嫂本人高度认同这些落后文化心理,自我压力过大;

3.新型知识分子虽然对落后文化心理有所怀疑,但不能为祥林嫂指出正确出路。4.无所不在的、吃人的落后文化最终逼迫祥林嫂走投无路,在祝福夜凄惨死去。结论:

鲁镇人联手杀害了祥林嫂 鲁镇落后文化杀害了祥林嫂

四、谈感受、提对策

(一)小组讨论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二)展示成果

视情况请2-3个小组汇报成果。

(感想可从封建礼教吃人的角度谈自己对落后文化危害的认识等。具体对策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改造、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民众同情心等角度谈)健康良好的文化心理是我们始终要追求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礼教之所以能够吃掉祥林嫂,是因为它已经控制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被害者祥林嫂自己。传统文化的改革、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祥林嫂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就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入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骨子里。直到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女人如果遭遇丧夫的恶运,尽管在重新改嫁追求幸福方面已经没有了多少障碍,但社会对这些人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传统文化改造任务依然在路上。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六、作业

课后阅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明晰案件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活动2【活动】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活动3【活动】谈感受,提对策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2 祝福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2 祝福

1第二学时 新设计

一、创设情景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刚刚接到报案。昨天夜里,镇上的祥林嫂老了。具体原因不明,据报案人介绍,她可能是从鲁四老爷家里出来成了乞丐冻死的,也可能是走投无路后自杀身亡。大年夜出现这样的事件,我作为鲁镇镇长,心里很不是滋味。我们现在成立事件应急小组处理相关事宜。

二、明晰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三、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一)应急小组讨论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教师作为鲁镇镇长参与各小组调查。主要任务是帮助各小组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在明晰直接原因的基础上,寻找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要症结(封建礼教对寡妇的诸多歧视),进而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深层文化原因进行分析。

(二)展示调查报告 应急小组汇报调查结论。

(三)镇长汇总各应急小组结论,形成权威报告

1.鲁镇居民,包括上层文化人和底层百姓高度认同“寡妇不能改嫁”“寡妇改嫁伤风败俗”等落后文化心理,对祥林嫂造成巨大心里压力。

2.祥林嫂本人高度认同这些落后文化心理,自我压力过大;

3.新型知识分子虽然对落后文化心理有所怀疑,但不能为祥林嫂指出正确出路。4.无所不在的、吃人的落后文化最终逼迫祥林嫂走投无路,在祝福夜凄惨死去。结论:

鲁镇人联手杀害了祥林嫂 鲁镇落后文化杀害了祥林嫂

四、谈感受、提对策

(一)小组讨论

在我镇发生这样的悲剧,我作为镇长深感不幸。请各应急小组再次讨论一下,你们对这个悲剧有什么感想?对如何避免类似悲剧有什么建议、对策?

(二)展示成果

视情况请2-3个小组汇报成果。

(感想可从封建礼教吃人的角度谈自己对落后文化危害的认识等。具体对策可以从加强传统文化改造、提高民众文化素质、弘扬社会正能量提高民众同情心等角度谈)健康良好的文化心理是我们始终要追求的目标

五、课堂小结

鲁迅的好友许寿裳说,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礼教之所以能够吃掉祥林嫂,是因为它已经控制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被害者祥林嫂自己。传统文化的改革、转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祥林嫂悲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就在于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已经深入到了大多数中国人的骨子里。直到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一个女人如果遭遇丧夫的恶运,尽管在重新改嫁追求幸福方面已经没有了多少障碍,但社会对这些人或多或少、或隐或显的歧视依然存在,这也充分说明了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提出的传统文化改造任务依然在路上。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永远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六、作业

课后阅读鲁迅小说《狂人日记》,思考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是如何表现封建文化吃人这一深刻主题的。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明晰案件人物、情节

(1)镇长需要了解案情:请各位工作人员介绍死者的个人特征。“祥林嫂死了?死者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报案人由于紧张,事情叙述的有些颠三倒四,这是工作人员的接案记录,请各小组将案件整理清楚。①外逃帮佣,初到鲁镇。②捐献门槛,未能赎罪。③丧夫失子,再到鲁镇。④被人劫回,被迫改嫁。⑤祝福之夜,凄然死去。⑥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活动2【活动】深入分析祥林嫂悲剧原因

提出应急小组任务:

第一个任务:祥林嫂可能的死亡方式是什么,自杀? 他杀?

第二个任务:有人提供线索认为以下人物或许是案件主谋,婆婆、鲁四老爷和太太、柳妈和卫老婆子、“我”,还有人提供线索认为祥林嫂是自杀身亡。你认为是谁呢?

第三个任务:请各小组分头调查取证,对照文本分析每个人物对待祥林嫂及其遭遇的态度,深入调查祥林嫂悲剧的原因,给出判断及理由,形成事件调查报告。要求如下:

(1)对案件的直接原因(案件相关人及各自责任)、深层原因(悲剧症结、文化原因)进行全面分析;(2)调查报告要按照层次列出悲剧原因,语言简练。

活动3【活动】谈感受,提对策

祝福教学设计 篇2

本课是五年级校本教材《小学信息技术——Photoshop》中图片合成一课, 主要学习内容是熟练掌握图片合成的技巧, 利用图片合成的方法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 操作能力较强, 乐于参与, 对Photoshop也已有一定的认识。能够使用Photoshop中的套索、魔术棒等工具对图像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理, 以及复制、粘贴的方法。设计特色

☆巧妙设计, “两线”并进。本课以“牵手福娃, 传递祝福”为明线, 以“Photoshop图片合成”为暗线。“两线”并进, 互为主体;巧妙设计, 学以致用。

☆传递祝福, 情感熏陶。本课设计与时俱进, 紧扣奥运。以北京奥运的良好契机, 以“牵手福娃, 传递祝福”为主题, 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图片合成的过程中, 向学生渗透积极、友爱的情感及浓浓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引导法、游戏教学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学会选择、复制、合并图层等操作; (2) 能够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过程与方法:采用主题模式、任务驱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分组合作等形式去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获取、采集、加工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福娃,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Photoshop不同工具和功能的综合应用。

难点:能够根据不同素材合理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教学过程】

(见后页表格。)

〖点评〗

在这一节课中, 信息技术教学中一些比较好的理念和方法都得以体现。张鹏老师能够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堂气氛活跃。我把听课的感受归纳在以下四个关注上。

1.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张老师能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采用奥运福娃进行引课, 通过对奥运福娃的认识, 导出本节课知识内容: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与福娃合影。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合影的任务。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还能自主地完成美化背景内容。张老师通过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 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 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 以此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2.关注常规训练和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 张老师注重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其次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有效实施, 而不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张老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奥运背景的图片, 让学生有意识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 使教学时间得到了有效利用, 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 教师比较注意自己的语言, 尽量做到了精练、准确, 多留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同时, 教师也比较注重用词的专业化。例如张老师在课中经常纠正学生“图层”的说法。

3.关注学生的感受。在教学中, 张老师比较关注学生情感的变化并适时加以激发, 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张老师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 如“你今天很积极”“你的想法真的很独特”等。另外,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有难度的任务, 这也是对操作水平的一种提升, 能较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体现分层教学的思想。

4. 关注课堂教学设计。写文章要有思路, 上课同样要有思路。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 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

这节课紧紧围绕着福娃这样一条主线, 将Photoshop中图像合成、添加背景等内容巧妙地融入其中,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以上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下面我再谈谈有待改进的地方。

1.教师语态。如果能够将语言再和缓一些, 语速相对慢一些, 煽情的地方再多一些, 可能将本节课几个高潮处的气氛推向更高境界, 使气氛更为热烈。

2.教学语言。学生要操作的时候尽量不要提醒, 尽管可能这个时候你讲的是完全正确的, 但学生听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你的话非常重要, 就让学生静下来全体广播一下, 否则就不要说。教师的语言要尽量与课堂有关,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转回到课堂的主题上来。

《祝福》教学设计 篇3

(一)认知目标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掌握文中重点字词

(二)能力目标

1. 理顺情节,理解倒叙的作用,把握人物命运。

2. 准确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方法。

3.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情感目标

1.充分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挖掘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三、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辅以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1、教师检查预习

(1)解释词语:寒暄 尘芥堆 淡然 俨然 咀嚼赏鉴 沸反盈天 不更事

(2)相关文学常识填空:鲁迅(1881- 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2、梳理情节

(1)本文的题目“祝福”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吗?同学快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明确:不是,人生的大不幸都让她摊上了。一出场没有多久就神秘死亡。丧父失子,家破人亡。捐门槛赎罪还不被宽恕。一生勤劳善良,却落得一无所有。

(2)同学概括情节(略)

(3)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倒叙。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探求事情的原委,引人入胜;营造悲剧气氛。

(4)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祥林嫂悲剧的一生,但为什么作者将题目命名为“祝福”?标题可否改成“祥林嫂”?

明确:起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密切相关,祝福是贯穿全篇的情节线索,推动小说的情节发展;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的欢乐气氛中展开的,鲜明的对比中含有反讽的意味,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二课时

1、分析人物形象

(1)每次来鲁镇的时候,祥林嫂的命运处境是不同的。寻找一下祥林嫂三次来鲁镇,因为处境不同,表现在精神面貌和言行举止上的三处不同表现,向鲁迅先生学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的写作方法。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年轻,有生命力,忠厚老实,勤劳本分,逆来顺受

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明确:A、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B.、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最后来到鲁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明确: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來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如同一具行尸走肉。

祝福获奖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幻灯显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鲁迅的小说——《祝福》,因为小说是通过安排情节、设置环境、塑造人物来表现主题的,所以我们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赏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小说主旨。

昨天我们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了,那么现在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祝福”是什么意思? ——“祝福”字面的意思是:祝人平安幸福。

小说中的“祝福”具体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鲁镇年终的大典,为的是“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那么鲁迅的这篇小说为什么要命名为《祝福》呢?

——“祝福”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发展的典型环境。(如果学生答不上来,则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部分,明确故事是在祝福中开始,又是在祝福中结束的,所以它是小说的主线,也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即典型环境)(幻灯显示)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这个典型环境。

二、赏析典型环境(8分钟)

1、请同学们齐读小说第2自然段中有关“祝福”景象描写的句子。

2、请同学们找一找在“祝福”中男人在做什么,女人在做什么?

——男人祭祀、祈福,女人劳作

3、在“祝福”中男人和女人分工的不同,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鲁镇是个男尊女卑,等级森严,封建守旧的地方。(学生能答出男尊女卑即可。若学生答不出来,则教师说)(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祥林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那么祥林嫂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

三、品析祥林嫂的形象(20分钟)

1、小说集中描写祥林嫂肖像的地方有三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把它找出来。(幻灯片显示)(学生齐读)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2、为什么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幻灯显示)

——死了当家人,是个寡妇。(幻灯显示)

3、她是怎么来到鲁镇的?——逃出来的(幻灯显示)

4、为什么要逃出来?

——不想再嫁。(如果学生找不到,就引导学生读18页的相关内容)

5、为什么不想再嫁?

——因为按封建礼教要求,女人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一个女人如果再嫁就不是人了。她的逃婚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第一次抗争。然而这次抗争失败了,她被她婆婆抢了回去,卖给

了贺老六。(幻灯片显示:再嫁——非人)

6、我们再看再到鲁镇的祥林嫂是什么样子?和初到鲁镇时有什么不同?(幻灯显示:回前页)

——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7、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为什么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幻灯片显示)

——初到,死了当家人;再到,死了第二任丈夫,更是因为死了儿子。

8、那么对祥林嫂来说,死了儿子意味着什么?

——儿子没了,她就没有了安身立命之地,她走投无路,只好投奔老雇主(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则引导学生看文本20页,思考:为什么说“幸亏有儿子”?为什么丈夫死了,大伯没来收屋,儿子一死大伯就来收屋?)(幻灯片显示)

这就是封建礼教“夫在从夫,夫亡从子”的信条,正是这样的信条把祥林嫂逼得走投无路了。(幻灯片显示)

9、下面我们再来看临死之前的祥林嫂,(师煽情地读)这个时候她的外貌和之前已然完全不同,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幻灯片显示)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乞丐是何等模......

样?——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10、为什么她的竹竿下端是裂的,破碗,还是空的?(师顺着学生的话引导。)

竹竿裂:时间长了,走的路多了,乞讨艰难;破碗还空:她连一只完整的讨饭的碗都找不到,这个碗还是空的,说明她沦为乞丐之后已经乞讨无门,面临绝境,死路一条。

所以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的精神已经彻底崩溃,分明已经是一个活死人了。(幻灯片显示)

11、两次丧夫,最后又失子都没有将她击垮,那么是什么事情让她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

不让她参加祭祀就等于剥夺了她像鲁镇其他普通女人一样参与准备祝福的资格和权利,剥夺了她的尊严,甚而剥夺了她存在的价值。

12、什么样的人不能参加祭祀

——嫁了二夫,没守贞节。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的人。

祥林嫂为了重获参加祭祀的资格,她做了什么努力?

——用自己全部的身价捐了门槛。(幻灯片显示)

小说中说,捐了门槛,就“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她这一次的抗争又失败了,她不但生的权利完全被剥夺了,就连在死后魂灵安宁的权利也已经荡然无存。(幻灯片显示)

四、课堂小结,提炼主旨(幻灯片显示)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做一个符合封建礼教要求的普通女人。但是她那卑微的生命、无助的灵魂最终还是被封建礼教一点一点地、无情地吞噬殆尽了。

同学们,祥林嫂死了,但我们的小说并没有结束,因为鲁镇的人们依然沉浸在一片祝福声中,(师读)“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同学们,这是鲁迅先生独具匠心的一笔,这是何等鲜明的对照,何等辛辣的讽刺,何等血淋淋的控诉!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

五、课后作业 :(幻灯片显示)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并就这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篇二:《祝福》四课时优秀教案

祝福

【教学目的】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1、塑造人物的方法

2、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课时】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识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作家作品介绍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2、鲁迅作品

小说集呐喊野草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二心集 坟 热风

3、鲁迅:由《呐喊》而到《彷徨》

①复习:《呐喊》命名的原因以及其中重要的作品

题《呐喊》: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呐喊》命名的原因:一,为唤醒沉睡的民众而呐喊;二,为革命前驱者呐喊助威。“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再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重要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孔乙己》、《一件小事》等。

②《彷徨》简介:

初版封面:《彷徨》的封面,陶元庆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画着一个正在下山的太阳,不规则形状的太阳带来微微的光亮,但又让人感到些许不安,三个人在比自己的帽子还高的凳子上,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题《彷徨》: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主要作品:《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示众》、《长明灯》等。

参考资料:公冶《孤独的彷徨者》:?人都有彷徨的时候。孤独无依,进退失据,谓之彷徨。鲁迅曾经是彷徨的,至少在写《彷徨》的时候。写《彷徨》时,他才四十四五岁,还不是大智者。因此他彷徨。那时,他满怀希望,或者说曾经满怀希望,然而这希望,最终是破灭了。他看不到有更好的出路,出路似乎总是在未来,而不是现在。于是,他就彷徨。于是,他就写了关于?彷徨?的小说。与其说是彷徨,不如说是无奈。生的无奈。? 张宗刚在《伟大的灵魂探秘——解读鲁迅》(《名作欣赏》2001年5期,总第126期)一文中对《彷徨》的评价是?色貌如冰,肝肠似火?。他还说:?所属望者殷,所挟持者远,这是鲁迅的深刻。„„他(指鲁迅)像一只失群的飞鸿,在浩渺的天空飘飘荡荡,无所归依;孤独寂寞的内心体验,遂外化和升华为一种巨大的创造欲:他用手中的勾魂摄魄之笔,绘出无数旧时代的图景,意态生动,悲壮无匹。其中,对自由的探讨,对人性的扫描,对弱者的关注,对时俗的思考„„无不忧愤深广,启人心扉,以其‘智慧的痛苦’,达到和进入了史诗的层次,从而冠绝一代,独步千秋。?

二、导入

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

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三、写作背景介绍

1、《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四、题解

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公顷天生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五、快速阅读,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疏通字词、正音

2、结合小说三要素理清情节:请 学生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34-53)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54-65)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66-111)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

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2、电影《祝福》对原著《祝福》进行了改编,增加了祥林嫂砍门槛的情节,你怎么看待这个改编?好还是不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分析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找出害死祥林嫂的元凶。篇三:祝福教学设计,教案

祝福

教学要求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教学时间:

四教时。教学安排:

第 一 教 时

? 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 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板书)

二、介绍背景:

《》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四、布置作业。第 二 教 时

? 本教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p:“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 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p.)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

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的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 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 篇5

【安排四课时】

1、预习课。

2、检查点拨课。

3、讨论分析课。

4、巩固练习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目的要求

学生预习,质疑。

〖预习题

一、掌握字词

寒暄 烟霭 踌蹰 俨然 悚然 忌讳 祭祀 唾弃 蹒跚 拓片 诡密 鄙薄

百无聊赖 沸反盈天

二、理解句子

1、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末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耒,所以很怕这事也一律。

2、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

3、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亨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三、思考题

1、小说在叙述方式上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开头结尾都描写了祝福的景象,而让详林嫂在一派热闹和欢乐的气氛中无限凄苦地离开了人世,并把小说定名“祝福”,这些有什么深刻含义?

3、鲁四爷书房的描写对刻画其人有何作用?

4、详林嫂第一次耒鲁家后,“口角渐渐有了笑影,脸上白胖了”,这表现了详林嫂的什么思想性格?

5、详林嫂被婆家人抢走后,鲁四爷说:“可恶,然而……”,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6、详林嫂由于什么原因又第二次耒到鲁家?

7、详林嫂多次向人讲述狼吃阿毛的悲惨故事,这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周围人对此的反应如何?这表现了什么?

8、文中有几次提到钱,又说:“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这对描述详林嫂的命运有何作用?

9、文中三次描写了详林嫂的肖象,每次描写各表现了详林嫂的什么?

10、详林嫂对自己不幸的命运是否有所反抗,表现在哪些地方?

11、详林嫂到底死在谁物手里?

12、作者刻意把详林嫂的丧夫,再嫁,失子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里发生,把详林嫂的死也安排在迎春之时,这样做有何深意?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检查预习,予以点拨,让学生复述情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检查内容如下:

1、给下列短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⑴ 朱拓的“寿”字 开拓进取

⑵ 瘦削不堪 削果皮

⑶ 陈述利害 闹得利害

⑷ 少不更事 万象更新

⑸ 窈陷 聘礼 蹙缩 蹒跚

2、解释下列短语中加粗的词:

⑴ 一见面是寒暄

⑵ 房舍俨然 四叔俨然地陪着 他俨然一副正人君子的样子

⑶ 左右不如意 五十人左右

⑷ 四婶起初还踌蹰 踌蹰满志

⑸ 话不投机 投机取巧

3、按要求分析句子并讲出意思:

⑴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末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如所料起耒,所以很怕这事也一律。(划分复句层次)

⑵ 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已也还都不错。(划出停顿节拍)

二、提问学生,复述小说主要内容

1、介绍小说中的人物及其之间的关系。

2、复述详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的前后情节。

3、复述详林嫂被迫逼改嫁后的遭遇。

4、复述详林嫂第二次耒鲁家的遭遇。

5、详林嫂之死。(想家的描述)

三、读议《祝福》开头、结尾的景物描写

议后小结:

在这两段里,我们看到的是灰白色的晚云中的闪光,听到的是毕毕剥剥的鞭炮声,嗅到的是空气里幽微的火药香,很明显,作者这样描写年底的景象,无疑是要制造一种热热闹闹欢欢乐乐的气氛,这种气势和详林嫂的遭遇和命运形成强烈的对照。

这种强烈的对照,可使读者认识到,旧社会的贫富不均和尖锐的阶级对立,劳动人民勤劳一生,还脱不了挨饿受冻,死在冰天雪地,地主阶级却不劳而获,可以花天酒地,从而加深了人们对详林嫂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激发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恨。

另外,这种对照非常巧妙地揭示了两个阶级两种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地主阶级欢乐祝福之时,详林嫂却悲惨死去,这就清楚地表明地主阶级所祈祷的福气正是建立在穷人的苦难之上的,这样便更深一步强化了小说的主题。

第三课时

〖目的要求

分析人物形象,明确小说主题。

〖教学步骤

一、讨论分析详林嫂的形象

问:从初到鲁镇这部分情节中,可以看出详林嫂是怎样的一个劳动妇女?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小结:详林嫂在她年青新寡之后不堪婆婆的虐待而逃到鲁四爷家做佣工,食物不论,不惜力气,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祝福时的一切活计全是一人担当。一天到晚只知道做,似乎闲着就无聊,这都表现她是一个勤劳节俭、善良安分的劳动妇女。

问:详林嫂象牛马一样,在鲁家吃苦受累,为什么还“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小结:这既表明她在婆家所受的虐待之甚,生活之苦,也表明她受封建思想毒害之深,她没有想到自己是在经受着苛刻的剥削,她反而怀着一种感恩的思想耒为鲁家卖命。

问:详林嫂被婆家抢走卖掉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小结: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在封建宗法制度面前,她毫无人身自由,她在婆家的时候,婆婆可以严厉地虐待她,她逃出后,婆家人又可以象牛马一样把她抓回耒,象牲口一样把她卖掉。这一切都是详林嫂身不由已,被逼而为的,可是封建礼教又把大逆不道的罪名扣在她的头上,这样的蛮不讲理是何等的荒唐!

问:详林嫂是由于什么原因又第二次耒鲁家?你对此怎么看?

小结:她被卖到贺家后也过上了一段安宁日子,可好景不长,灾祸便接踵而至,先是伤寒夺走了丈夫,后是被狼叼走了儿子,而正值伤夫失子之时,堂伯又绝情地将她赶出家们,这一切看起耒是有偶然的成分,但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象详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是没有做人的权利的,她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她走投无路,只好又耒到鲁家当佣人。

问:详林嫂多次向人们讲述狼吃掉阿毛的悲惨故事,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状态?周围的人反映如何?为什么?

小结:这表现她连遭不幸的打击之后,精神已近麻木,印象最深的也只有阿毛的事了。由于详林嫂寡后再嫁,嫁后再寡,两嫁两寡,被封建礼教视为伤风败俗的大罪,不仅鲁四爷对她反感,在周围的群众中同样得不到同情和安慰。她日夜难忘的小阿毛的惨死和因反抗改嫁而留在额上的伤疤都成了人们开心和嘲笑的资料,这就可以清楚地看出群众的麻木和社会的冷漠。

问:文中三次揭示了详林嫂的肖象。特别是对眼睛的描写极富深意,你是怎样理解的?

小结:由“顺着眼”到“眼睛没有先前那样有光,那样有精神”,直至“那眼珠间或一轮”,层层深入地揭示她在经受了长期的打击和严重折磨之后,已陷入极度地悲哀,特别是她捐了门槛之后,还是不让她祭祀的时候,她彻底绝望了。

问:文中有几处提到钱,又说“福兴楼的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这对揭示详林嫂的命运有何作用?

小结:详林嫂当牛作马,一月的工钱才五百文,一生积蓄才只够捐槛的十二元,这样一比,即可得出详林嫂一生的血汗还不值富人的几碟菜钱,这是多么令人惊心的对比啊?

问:详林嫂对自己的命运是否有所抗争,如果有,又表现在哪里?

问:详林嫂到底死在谁手里?

小结: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混为一体,形成了一股凶残的封建宗法势力,残酷地奴役和迫害她,将她一步步逼上绝路。

问:作者刻意把详林嫂的丧夫、再嫁、失子几个关键情节都安排在春天里发生,把她的死也安排在迎春之时,这样写有何深意?

小结:

春天是百花烂漫、生机盎然的季节,人生的春天象征着自由、幸福、快乐,可祥林嫂的春天却是祸不单行,不幸接踵而至:

丽春之日,丈夫死去

孟春之日,被迫再嫁

暮春之日,痛失爱子

迎春之日,一命归天

此巧妙地揭示了详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这其中蕴含了深邃的象征意义。旧社会的劳动妇女是无幸福自由可言的,旧社会的劳动人民也是无幸福自由可言的。

二、分析鲁四老爷的形象

问:小说中是怎样刻画鲁四老爷的形象的?

小结:他一见到“我”就大骂其新党,他骂的还是康有为,可见其是一个顽固的维护封建制度的卫道士;他厌恶详林嫂是一个寡妇,支持婆家将其抢回,又说她“败坏风俗,不干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死后还骂她是“谬种”,联想到他书房中的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更让人感到是莫大的讽刺,他虽然没有象详林嫂婆家人那样捆绑详林嫂,也没有象柳妈那样用阎罗的鬼话耒恐吓详林嫂,但还是一步步将详林嫂逼上绝路,他顽固、虚伪、自私、冷酷,是封建宗法势力的代表人物,是导致详林嫂悲剧的元凶。

三、归纳小说主题

本篇小说正是通过描述详林嫂悲惨的一生,充分绽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及其体系──封建礼教、孔孟之道、宗教迷信的血腥本质。作者以《祝福》为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详林嫂这样善良不幸的被压迫妇女的深切同情,衷心祝愿千千万万个详林嫂能够幸福。

第四课时

〖目的要求

做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内容安排

1、让学生试析“我”和柳妈的形象

语文祝福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3-33)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34-53) 三个半月

发展被卖改嫁 (54-65) 两年

高潮再到鲁镇 (66-111) 约两年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112)

3、思考:《祝福》在结构上采取倒叙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A、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呢?这一切都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

B、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4、提问:哪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收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5、请一个同学用顺序的方法来复述整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祥林嫂、四叔的形象,体会祥林嫂的命运

2、学习人物描写的手法

一、人物的描写有哪些手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二、比较几次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

1、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问题:①三次有何变化

②是什么导致这些变化

③由此可以看出其是怎样的一个人

A、初到鲁镇:

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部分

思考: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科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了在婆婆家的遭遇)

思考:祥林嫂日日忙碌,为什么脸上却“白胖”了?

明确:封建社会只有“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灯下漫笔》)此时的祥林嫂正是“坐稳了的奴隶”,不计酬劳,心满意足。她希望凭借亲亲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B、再到鲁镇: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了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思考: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物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寻个封建礼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思考:再次回到鲁镇,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都变了,祥林嫂深觉沉重,那么她如何面对的?其结果如果?

明确:为求得做人的权利,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默默地辛苦工作了一年,用钱去捐门槛,但反抗的结果是她仍不被接受。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她是无法赎罪的,她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C、死前:

描写“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的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yǎo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也总是惴惴的,?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让祝福――失神 ―― (再受打击)。

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结局中描写她的肖像,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下与折磨下,已陷入本年度的悲伤,内心的痛苦忆无法表达,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神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一“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 思考: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和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总结:通过以前的分析和思考,我们可以总结出祥林嫂的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温顺,安分的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贞节观】从宋代起,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祥林嫂完全符合“四德”的标准。

德:不肯改嫁污了名节。

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言:“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

工:“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至于“三从”,祥林嫂无父可从,无夫可从,无子可从。人生悲戚,一至于此!

许寿裳《我所认识的鲁迅》“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鲁迅《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国的社会。虽说‘道德好’,实际却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便是‘孝’、‘烈’这类道德,也都是旁人毫不负责,一味收拾幼者弱者的方法。”

【捐门槛】捐门槛的目的是为了赎罪,然而祥林嫂到底有没有罪呢?(她想活、能活,没有罪)祥林嫂努力工作,把一年的血汗钱换成了一道门槛,她的罪孽似乎洗清了,这样得到鲁镇人的认可了吗?(没有,四婶的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让她像是受了炮烙般的酷刑,精神世界轰然崩塌。这是生不如死的生,非死不可的死,人间不如地狱。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三、拓展思考

1、“五张账单”:

简析:是指小说中零星流露出的关于钱的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

①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一元一大盘;

②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

③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

④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剩余:十多千;

⑤捐门槛的价钱:十二千(十二元鹰洋)。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下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炖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就把她给卖了八十元,花了五十元给小儿子娶媳妇,除其它花销外,还净赚十多元, 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干干净净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 这也是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

祝福教学设计 篇7

合作探究是颇为有效的课堂形式, 但如何找到一个“点”, 一个能达到引发有效讨论的激活点,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分析《祝福》这一课时, 无意间发现教材第23页中, 范曾大师的一幅插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 我决定用这个“点”来打开这一课时的合作探究之门。

一、一石激起千重浪

在布置学生预习时, 我要求同学们必须认真阅读课文, 找出范大师的错误。

同学们经过课前认真地准备, 课堂探究气氛异常活跃。有的说人物站的位置不对, 有的说物品摆放不对, 有的干脆说站在最后的那个男人是阿牛……

我让同学们经过了数分钟的辩驳, 最后有一组同学找出了错误:站在最后的老男人是鲁四老爷, 他应该没有留胡子。理由:小说第一段介绍鲁四老爷时说“单是老了些, 但也还未留胡子”。至此, 同学们探究的胃口大开, 个个意犹未尽, 人人跃跃欲试。接下来我这个“编剧”设置的几个有些创意的问题便成了这堂合作探究课的层层“波涛”, 颇有一浪高过一浪之势。

二、乘长风破万里浪

趁热打铁, 把握时机, 我把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的几个探究性问题一一抛出。

1.谁杀死了祥林嫂?主犯是谁?从犯是谁?

同学们抢着回答:“主犯是封建礼教, 从犯是鲁镇所有的人。”

我又问:“导致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还有其他因素吗?”

探究结果:愚昧、麻木、自私的社会环境。

我接着说:“请同学们比较探究祥林嫂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能得出什么结论?”同学们兴致勃勃, 从《氓》中女子谈到刘兰芝, 又从杜十娘论及林黛玉, 通过跨越时空的比较, 得出一个结论:封建礼教一步步地使中国妇女沦为玩物, 沦为商品。

2.祥林嫂有怎样的春天故事?

同学们迅速筛选、整理得出:

(1) 丽春之日, 丈夫去世;

(2) 孟春之日, 被卖再婚;

(3) 暮春之日, 痛失爱子;

(4) 迎春之日, 寂然死去。

我又问:“小说为什么这么安排?”

探究结果:让悲惨的命运更加悲惨, 表明像祥林嫂这样的妇女注定没有春天, 没有希望, 进而告诉读者, 祥林嫂的悲剧不是偶然的, 而是必然的。

3.如此悲惨的祥林嫂, 她曾与命运抗争过吗?学生讨论整理得出:有过三次抗争

(1) 逃到鲁镇;

(2) 以死抗拒再婚;

(3) 花巨资捐门槛。

我又问:“她为什么要抗争?”

探究结果:为了逃避再婚, 为了“赎了这一世的罪名, 免得死了去受苦”。表明她自觉维护封建道德, 她既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 同时又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奉者。

我接着联系前几天组织同学们看过的电影《祝福》, 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电影的结尾让祥林嫂‘怒砍门槛’这个情节的改动好不好?”

经过合作探究, 同学们把一个遥远的祥林嫂读在了眼前, 从一个祥林嫂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个受苦难、受宰割、受歧视、受唾弃的妇女形象。

《祝福》情节设计中的象征笔法 篇8

《祝福》是鲁迅先生的名作之一,其精心的情节艺术构思可以说是当时小说的典范。小说的主题,毫无争议,就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示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对民众的毒害和其“吃人”的本质。然而可悲的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按照历史发展轨迹,中国封建制度——清王朝已经覆灭,代表资产阶级民主的民国已经成立,小说的另一种主旨指向不言而喻,那就是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对顽固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妥协。鲁迅先生以巧妙的构思,不漏痕迹地将这些内涵融于小说的情节设置中,如果我们仔细研读就会发现这些情节所象征的意义。

一、背景地的设计——鲁镇,象征封建制度残存的顽固堡垒

在《祝福》中,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以鲁镇为背景展开的,包括祥林嫂在贺家墺发生的一切,都是通过卫老婆子的转述得以呈现。在小说中,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一开始,小说设计了四叔大骂新党的环节,并特地点明“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民国,辛亥革命早已推翻了封建制度的清王朝,康有为所谓的新党性质早已成为历史陈迹,从而暗示出这里还是清王朝在统治着,并没有因为民国的成立而改变性质。

接着小说又设计了描写四叔书房的情节:“……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阅读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上至最高身份的四叔,下至最底层的柳妈、祥林嫂,无不用言行执行和维护着封建礼教。由此可见,鲁迅先生在创作时就有意用鲁镇作象征吞噬祥林嫂的封建制度的残存的顽固堡垒。

二、“我”和四叔的关系设计,象征辛亥革命革命者与封建制度纠缠不清的关系

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代言人,然而鲁迅偏偏为其安排为四叔的侄儿,这其中应该是有深意的。我们不妨研究一下小说中“我”对四叔的态度。

首先,作为一个革命青年,对四叔这种封建顽固分子肯定是深恶痛绝的。小说写道:“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可以读出“我”对四叔的言语是极其厌烦的,对其态度是十分冷谈的。四叔也应该是感觉到“我”的态度,所以才让“我”“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其次,由于是叔侄关系,对其颇有不满却隐忍退让。当听说祥林嫂死去,四叔又大骂其为“谬种”,我偏又不识趣地在此时打听死因,导致了二人的冲突:“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我”没有选择直面,而是“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或者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的软弱体现无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其实,我们了解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就知道了,辛亥革命推翻的只是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革命中,大多数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投机地转向革命而获得地位,而其封建性质的本位并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在辛亥革命的队伍中,有相当多的革命者本身就来自于代表封建势力的家族,面对家族利益、亲情的牵扯,其妥协与软弱可想而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推断,鲁迅先生在小说中设计“我”与四叔的关系,就是在象征辛亥革命革命者与封建制度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从而暗示了辛亥革命为什么不彻底,无法摧毁像“鲁镇”这样的封建堡垒。

三、“问魂灵有无”——逃,象征了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真正给予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希望

小说写祥林嫂向“我”询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她原本“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眼睛“忽然发光”,显示出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予她方向的热切的渴望。然而,作为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选择了“匆匆的逃”,从而熄灭了祥林嫂最后一点向往幸福的火花,使其在寒冷和恐惧中悲惨死去。

这一情节的设计,绝非偶然地创作,而是别有深意。小说写于1924年,也就是民国十三年,距离辛亥革命十三年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因为清王朝的覆灭而发生太大的变化,依然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整个社会军阀割据,混战不断,民不聊生。而此时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马列主义也传到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也已经成立。作为立志要用文化唤醒国民思想的鲁迅先生,不可能不对资产阶级拯救中国的能力产生怀疑,也不可能没有去了解马列主义。

四、“被卖,改嫁”,象征了打破封建礼教才能得到幸福;“再次丧夫,丧子”,象征封建礼教绝不容许不遵从者得到幸福

被卖,对祥林嫂本人而言,是一种悲惨的命运,也是对她人格尊严的玷污。然而,祥林嫂没有想到的是,她为了封建礼教所谓的清白名声而以死抗争的第二段婚姻,却带给了她也许是人生中唯一的真正的幸福:“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这样的情节设计,固然有为后面情节“讲阿毛故事”,“被鲁镇人鄙弃”,“捐门槛”埋下伏笔的作用,但就小说主题而言,鲁迅先生何尝不是在借此告诉人们:打破封建礼教就会得到幸福。

然而,这样的情形绝不是封建礼教维护者所乐见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鲁迅先生又设计了“贺老六病死”和“阿毛被狼吃掉”的情节,象征了祥林嫂这意外得来的并不是靠反抗得来的幸福是不长久的,是禁不起封建礼教的围剿的。所以,她被贺老六的大伯赶出了幸福的乐园——贺家坳,回到了被封建礼教统治得密不透风的鲁镇,继续悲惨的人生。

上一篇:企业负责人任职证明下一篇:国庆节日快乐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