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共8篇)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篇1

(一)缺少专业的噪声监测人员

当前,环境监测系统内部严重缺乏专业声学人才,尤其是近些年来,各地政府并没有充分重视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不少进行噪声监测的人员有些已经退休有些转业,或者做其他更加重要的监测工作,接替的新人员很多都不是本专业人才,能力不强,又缺少专业的技术训练,造成了更加缺少环境噪声监测人员。在监测噪声过程中,尤其是噪声纠纷监测过程中,一些监测站的业务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严重不符。

(二)监测数据缺乏代表性

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次数为:每年监测一次道路交通噪声,46 个国家或者地区每年监测一次区域环境噪声,其他噪声每隔五年监测一次,每季度监测一次功能区噪声。而噪声污染水平紧密关系着人们的生活,北方冬季出现很大的风沙、南方则拥有较多的游人;人们在夏季频繁组织户外活动,昆虫鸣叫;秋季产生了大量的能流与物流;北方在冬季增加了采暖噪声源。噪声污染在四季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仅仅依赖于每年一次的监测还无法对一个城市本年度的噪声平均水平积极反应。但是由于设备一起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约束,当前很难有效提升监测次数。各个城市由于不统一的监测时段,噪声城市之间环境噪声监测数据不能形成较强的可比性。

(三)落后的监测设备仪器

噪声信号与大气污染物、水体污染物等化学物质不一样,其属于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由于地形地貌、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噪声信号出现了例如反射、折射等波动现象,进而产生了变化的声能量分布,出现了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特点。只有利用多样抽样方法进行测量,才能对一个地区噪声平均污染水平真实体现。但是,由于当前采用的都是便携式的监测设备,需要监测人员到达现场。比如很多的点位,需要耗费很多人力物力。这样简单而繁杂的工作浪费了监测技术人员很多精力。因此很多噪声监测仅停留在获得简单数据时期,而忽略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与评价,造成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的系列问题。

(四)不够健全的监测技术系统

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方面缺乏相对完善的规范标准,并且相对于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体现出了滞后性,逐渐凸显了监测操作较差问题。而制定标准、构建规范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不能达到监测和管理要求,一定情况下对提高监测水平造成了约束。尤其是随着不断变化的城市化建设,新产生的环境问题,还缺少相应的技术基础。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制度存在的问题(第8、9页PPT)

(一)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噪声污染”的概念界定狭窄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二条规定:“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分析可知,构成噪声污染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超标排放,二是影响他人。但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这样的现象:有的工厂企业超标排放,但为了逃避法律的处罚,搬离到偏远的郊区或者更远的地方,虽然超标排放了,但并未给他人的工作、生活、学习造成影响,这种情况算不算是噪声污染?有的企业虽然并未超标排放,但确实是对他人的工作、生活造成了影响,这种情形又该如何规制?此外,新出现的低频噪声,虽未超标,但对他人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除此之外,该定只重视对人的关怀,忽视了对财产的保护,例如噪声对他人的财产造成了损害该如何救济?这也是我国噪声污染概念所没有提及的。

二、公民“环境权”的缺失

工业革命不仅带来经济的飞跃式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对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旱涝灾害等,使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权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一经提出便备受推崇,引发了热烈的讨论。1972 年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享有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自由、平等生活的权利。环境不仅属于我们当代人,也属于我们的后一代,保护环境不仅是对自身负责,也是对后代的负责。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境权已经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且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之后,世界其他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将环境权确立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对环境权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虽然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但始终该理论在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在环境权的法律属 性、内涵等方面还存在较大争议,很难达成一致意见。但对于公民应该享有环境权这一点,都存在同一看法。而且,将环境权列为公民的基本人权也符合国际法的潮流。就我国的立法情况来看,未将环境权通过法律明文规定为人权也是不妥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权利与义务总是相伴随而生的。但根据《噪声法》第七条的规定,该条规定了公民有保护环境的义务,但并未赋予公民应有的权利,体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受害人维权困难的情形。

三、公众参与机制尚不健全

虽然我国宪法与环境保护基本法、行政法规、规章等法律文件中对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均有所规定,但其规定过于原则化,在实践中贯彻起来却难以操作。首先,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缺乏权利基础,即环境权的缺失。因此,公民在法律上缺少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即便是有规定,也是比较零散的,没有系统性。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应该是全过程的治理,从事前、事中到事后。但纵观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基本法,诸多立法强调更多的是事后的参与,例如《环境保护法》第六条中对公民有权检举破坏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的规定。《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对公众参与的规定比较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有关公众参与的规定也只是基础性的,例如只是要求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应征求附近单位和居民的意见;需要夜间施工的,必须公告附近的居民。虽然立法目的在于保障公民的环境权益,但对公民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却并未作规定。在实践中,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也只是末端的参与,即公众一般都是在环境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检举、诉讼等方式来救济,但这种参与模式无法从根本上扭转环境破坏的局面。其次,我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不健全。一个健全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不仅应当包括知情制度,还应当包括能够保障公民参与立法、执法与司法的保障制度,但我国对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权利范围、途径、程序、等的规定并不全面,尤其是在法律责任方面更是没有作出规定,以至于公民在被剥夺了参与权时却又找不到依法参与的依据。在司法救济上,公民只能对侵犯公民个人环境权益的行为提起诉讼,但对于侵犯社会公共利益的环境侵权行为,却未赋予公民个人提起诉讼的权利。最后,我国的公众参与模式也不利于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参与,这就会导致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健全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更多的公民志愿加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

四、我国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的噪声污染防治采取的是统一监督管理和分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是一种多头管理模式。《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条是对管理体制的规定,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治理环境噪声污染。其缺点在于实践中可能会出现发生噪声污染时几个部门同时都有管辖权,出现职权交叉的情况,好的情况下会同时管理,治理好环境噪声污染,但也存在两个或多个部门相互推诿、扯皮,推卸责任的现象。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导致噪声污染依旧。

五、法律责任过轻

《噪声污染防治法》的第七章规定了噪声污染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只是在第六十二条一提而过,没有具体规定刑罚的幅度。相比较其他的法律来说,这种处罚是比较宽松的。如果因环境污染而来带的利益大于环境保护带来的利益,这时有的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会甘冒风险,因为即使受到处罚,那也远远低于所获得的利益。纵观世界各国的立法,不少国家都相继规定了污染环境罪,从刑法、行政诉讼法、民法等领域综合整治污染环境的行为。因此,为了紧跟国际社会的步伐与国际社会接轨,有必要进一步明确造成噪声污染者的刑事法律责任。

(二)执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执法依据不足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诞生于 1996 年,于 1997 年实施,法律一经制定出来便已落后于现实。受世界其他先进国家在环境立法方面的影响,我国 21 世纪以来也开始了环境立法理论的研究,但关于环境噪声污染方面的立法仍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其一,关于治理环境噪声污染的规定尚未成体系,虽然《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国家声环境排放标准》等对噪声污染均有规定,但大都比较零散。而且,很多法律条文的规定过于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

二、执法体制不健全

《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条规定:“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但并未对“各自的职责”作出明确界定。这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事件几个部门都有权过问,但究竟谁的决定才最有地位?出现这种权力交叉的情况时也没有协调机构,也没有规定由谁来组织协调工作,各部门之间也没有有效的协调合作,在现实中就会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从而导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执法的困境,污染问题无法解决。另外,环境执法体制的不健全还体现在环境执法还在“行政干预”阶段。这种执法理念一方面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和我国的环境保护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不一致。环境执法不仅是行政执法问题,而且也关系到环境保护,进一步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执法质量,应更新环境执法理念,适应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此外,环境执法不应只是单纯的“行政干预”,更要重视“法制干预”在环境执法中的重要作用。

三、执法手段单一,执法效率低 环境执法手段的单一,执法效率低,也是我国噪声污染防治制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上级领导要求对环境污染行为从严处理,但并未赋予执法机关实际的权力。从执法手段看,《噪声污染防治法》中规定了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执法手段,但基本上都是行政手段,而且环保行政部门的强制执行权极为有限,主要是罚款,即使违法者不缴纳罚款,执法部门也只能采取诸如加收滞纳金等之类的行政处罚,而且收效甚微。污染者就会觉得造成了噪声污染只是交点罚款就好了,即使不交罚款,行政机关也只能继续采取行政处罚措施,而不能采取一些强制手段。此外,环境执法人员职业道德与专业知识的高低也是影响执法效率的重要因素。有的执法人员缺乏环境法律专业的知识,有的对环保专业技术知识也知之甚少,如果再加上环境管理实践经验的不足,在执法时出现执法不当、执法效率低下的现象不足为奇。

(三)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一、诉讼中受害方举证困难

环境侵权责任适用特殊的侵权归责原则:受害者只需证明该环境噪声污染造成的损害事实即可,包括人身损害及财产损害。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双方当事人举证能力的考虑。虽然对受害者有利,但在实践中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有限,举证依旧困难重重。首先,环境噪声污染有其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时间的不确定,是指有的噪声发生的时间很短,甚至是一瞬间就消失了,有的噪声则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二是噪声源位置的不确定,有的噪声源位置是不断移动的,例如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噪声源位置相对固定的可通过设备进行检测,但对于流动性大的噪声源,以现在的技术想要对其进行检测,还是比较有难度的,收集证据更是难上加难,等技术成熟再去收集证据时可能早已经人去楼空。此外,大多数的受害者没有资金、技术的优势,再加上证据保全意识薄弱等原因,也导致证据的收集与保全工作存在障碍。

其次,环境噪声污染的损害后果具有隐蔽性。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可能一时难以发现,但等到发现收到损害时噪声污染早已不在,甚至已经过了诉讼时效。除了对人身造成的相对较明显的伤害意外,心理上的伤害更是难以证明,例如长期处在噪声污染中造成的失眠、记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症状,很难用确凿的证据加以证明。

最后,环境噪声污染受害者方面的原因。环境侵权中的受害方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财力、人力的有限导致了其举证的艰难。再加上公民维护环境权益意识的淡薄,诉讼之路的漫长,很多人可能会选择默默忍受。现实生活中噪声污染不仅会对人的身心造成危害,也存在环境噪声污染对财产造成损坏的情形,但立法中对因噪声污染造成财产损失的救济并没有规定,导致有损害却无救济的情形。

二、赔偿标准不明确

我国虽然规定因环境噪声污染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该赔偿,但对环境噪声污染致害的赔偿金额标准没有作出一个统一的规定。虽然我国的《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环境保护法》第六章、以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都对环境污染造成损害需排除危害并赔偿有规定,但对于具体的环境噪声污染侵害,法律中并没有对赔偿数额有规定,对罚金的数额幅度也没有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断案多以实际财产损失或医疗发票为依据,对无形的损害就没有救济。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还是比较大的,难免会出现同样的损害可能会得到不同赔偿金额的情形。由此可见,建立一个环境噪声污染赔偿标准,对于完善我国的噪声污染防治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司法 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

外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制度改善借鉴(第10页PPT)

体育运动和休闲活动噪声的措施

《排放控制法》和《保护免受体育设施噪声污染的条例》是德国体育设施噪声污染防治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居民住宅区,德国新法规定22点到早上6点,中午12点到14点时间段,以及星期天,不得制造任何噪声,必须维持宁静,期间不准大声说话、放音乐、搞聚会,以免影响邻居休息。如果必须要搞活动或装修必须告知甚至征得邻居的同意,否则会被妨害者可直接报警甚至向法院起诉。那些违反噪声管制法的累犯,最重可处25万欧元的罚款。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备用)

一、立法对声环境权利规定不明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立法还不完善。首先,在《宪法》中声环境权利缺失。声环境权利是指人感受舒适的声音环境并不受非法干扰的权利,而环境噪声污染侵 害 的 便 是 公 众 的 安 静、舒 适 地 享 受 声 环 境 的 权益。《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7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从该法条可以看出,公民在保护声环境时,只具有保护的义务,而没有规定公 民 享 有 具 体 的 声 环 境 的 权 利。根 据 法 学 理论,权利和义务二者相辅相生、不可分割,没有只有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的情形,有义务就必定享有权利。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中只规定了公民具有履行保护声环境的义务,而对声环境权利的规定缺失,这是我国 在立法上存在的漏洞和失误,对防治环境噪声污染十分不利

二、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牺牲部分环境为代价,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 的发展道路,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环境保护模式。在这个模式下,人们普遍认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责任,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环境保护责任严重缺位,再加上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途径不畅通,公众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便日益薄弱。目前,仅有的公众参与主要在于对环境污染事故的一些事后监督,很少有环境保护的公众事前参与。而真正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除末端公众参与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公众预案参与机制,环境公众过程参与机制和环境公众行为参与机制。只有当四个环境公众参与机制相互结合时,才构成完整的环境公众参与机制。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普遍滞后,对保护环境不利。

三、环境噪声污染法律责任不完善

我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在第七章规定了法律责任,该法第48条至60条规定了相应的行政责任,如:依据不同情节给予行 政 处 分、警 告 或 者 罚 款 等,第 61条规定了民事责任及纠纷解决方式,仅在第62条规定了渎职的刑事责任。在很多环境噪声污染案件中,排污企事业单位都是“明知故犯”,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排污企事业单位宁愿被行政部门处罚,也要千方百计地排放污染物。因为我国法律中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十分有限,和高额利益相比,几乎起不到防治环境污染的作用。严重的环境噪声污染不仅危害到他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而且有可能导致他人死亡,这显然应该由刑法来加以规制。德国在刑法规定了造成噪音、震动和非放射性污染罪,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刑法第338条规定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但该罪的客观方面是危险废物,是对实实在在的环境污染物进行的规制,显然不适用于环境噪声污染这种无形的能量污染物。在查处严重环境噪声污染行为时,不能使用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来规制严重噪声污染行为。至于《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环境噪声扰民的最高处罚额是500元罚款,这种查处力度实在太小,根本不能防治严重环境噪声污染。

完善我国噪声污染侵权救济的立法建议(备用)

一、我国现行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是 1996 年制定的,该法第一条明确立法目的是“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可见当时的立法多以“促进经济发展”为指导原则。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带来的噪声污染问题严重影响了公民的正常生活环境,“唯发展论”正在慢慢退出这个时代。如,2015 新《环保法》第一条已经将 1989 旧《环保法》中的“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修改为“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更加符合现阶段社会的需求。我国的噪声污染防治立法也应作出改变。

二、修改并重构“噪声污染”的定义针对“噪声污染”界定的局限,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修改并重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关于“环境噪声污染”的定义。噪声污染界定是噪声防治被侵权人得到救济的逻辑起点,为解决现行法下,许多构成“干扰”但未“超标”的噪声污染侵权纠纷无法得到法律保护这一难题,笔者认为,应当改变现有的 “超标+干扰”的界定方式,将“一般人对噪声可以忍受的最大限度”纳入噪声污染的概中。

三、在立法中明确“违法性”要件,构建噪声污染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处理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与相关立法中对“违法性”的不同规定,建立起和谐统一的法律体系,并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时,应明确噪声污染侵权是否是“违法性”的构成要件。为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安静权,修法时不宜再强化噪声污染侵权的“违法性”要求。另一方面,因技术条件或者客观条件限制,噪声污染的损害结果不可能精确,有学者认为应该建立环境噪声补偿机制。环境噪声补偿是指居民因环境噪声污染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而获得一定的给付救济。与环境噪声赔偿不同环境噪声补偿不以违法为要件。环境噪声补偿程序的启动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噪声排放单位主动进行补偿;二是居民申请进行补偿。10 建立环境噪声补偿机制不仅能避免居民投诉,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还可以解决噪声污染损害结果认定难,无法获得环境损害赔偿的问题。

四、完善现有的侵权救济方式

现在的法律规定只有几个部门才能有行政强制的手段例如:法院、公安、工商、税务、消防等。而环保部门却没有法律赋予的任何权利,只能在办案当中,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再与其他的部门沟通、请示,然后才能做出处罚。为保障公权救济方式在噪声污染侵权中的执法效果,应该在修法时,明确赋予环保部门行政强制的手段。司法是权利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当然离不开强有力的司法保障。为解决噪声污染侵权案件的受害方当事人花费高、获赔难问题,应该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明确噪声污染的公益诉讼制度的主体、受理范围、适用条件等。

五、完善噪声污染侵权的责任形式

明确规定“停止侵害”的民事责任形式。规定具体的环境民事损害赔偿范围,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司法惯例、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等因素综合计算并设定赔偿范围的最高限额。将新《环保法》中的“按次或按日连续处罚”、“限制生产”、“停产整治”“责令停业关闭”等责任形式引入噪声污染防治法律中,尤其是新《环保法》第五十九条规定的“按日罚” 对非法排污行为的惩罚性赔偿,一旦具体规定在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将会为环保机关执法的效果将会立竿见影。同时,应对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要设置处罚幅度,几种责任形式的惩罚力度之间要形成一定的梯度。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篇2

1 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3]中污染控制的指标范围比较广, 国内外研究表明主要包括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和放射性污染[4]。下面主要对《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中主要的污染物来源及危害作初步阐述。

1.1 生物性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生物性污染源主要包括:①由于房屋密闭或使用中央空调系统而造成各种细菌、真菌、霉菌、病毒的繁殖。②饲养家庭宠物造成的细菌、病菌等污染。③室内装饰如地毯、壁纸以及床单、布帘等因不及时清洗和日照不足, 造成大量螨虫滋生、病菌繁殖。显而易见, 室内产生的各种细菌、真菌、霉菌、病毒、螨虫会导致人体患不同的疾病, 特别是老人、小孩等体质较弱的人群。

1.2 化学性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化学污染源主要包括:①装饰装修材料:如各种人造板、涂料、粘合剂、地毯以及家具等产生的有害物质。②家用化学用品:如杀虫剂、清洁剂、上光剂、除臭剂、空气清新剂等挥发出的有毒气体。③人体自身新陈代谢散发出的气溶胶和化学物质。④吸烟、厨房的燃料燃烧及烹饪等活动而造成的室内污染。⑤室外大气污染物进入室内而造成的室内污染。

装饰装修材料引发的室内污染相对比较严重, 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主要污染物有甲醛、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氨等, 这些物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 可经呼吸道吸收, 对人体的主要影响为刺激、致过敏和致突变作用。苯和二甲苯为无色而具有特殊芳香味的液体, 已确认为严重致癌物质[5,6], 轻度中毒出现造成嗜睡、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重度中毒可出现视物模糊、震颤、呼吸加快、心律不齐、抽搐和昏迷。氨气无色, 但有强烈刺激性臭味、为碱性物质, 对接触的组织有腐蚀和刺激作用, 可吸收组织中水分, 使蛋白变性, 破坏组织结构。

人体本身也是个重要污染源, 能散发出几百种气溶胶和化学物质而使居室空气受到污染。由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一个成年人每小时要从1.42~1.84 m2的体表脱落60万粒皮屑, 总计每年约脱落0.68 kg, 这些粉屑在空气中飘浮、在室内堆积, 对室内空气产生了污染。使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超标。

吸烟烟雾污染对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资料介绍, 烟草烟雾的成分非常复杂, 至少含有3800种成分, 其中含有尼古丁、焦油、氰化氢等有害物质达几百种。研究人员对吸烟与室内污染关系所作的试验表明, 吸烟会使室内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升高, 还会导致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其他多种化学物质的浓度增加。

除上述室内人为活动造成空气污染, 导致室内空气质量下降外, 室外被污染的空气进入室内也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 大气中尘、SO2、NOx等多项指标出现了超标, 某些地方还存在一些特征项目的超标, 更加剧了当地室内空气的污染。

1.3 放射性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放射性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瓷砖、陶瓷洁具、装饰石材等) , 主要为各种放射性核素, 包括铀、钍、镭等, 其中镭衰变的产物——氡气, 是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污染物之一, 它几乎占到一个人每年所受天然放射性产生的照射剂量的50%。氡气是无色、无味、具有放射性的惰性气体, 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吸附在空气中的飘尘上形成放射性气溶胶。被人体吸收后, 沉降于体内, 对上呼吸道、肺部产生很强的内照射, 并可致癌。

2 我国室内空气污染控制对策

2.1 健全室内空气质量法规

早在1988年, 我国就制定了第1套比较完整的《公共场所室内卫生标准》, 对公共场所中的CO2、CO、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和细菌数量作出了限量要求。1996年又对该套《标准》进行了修订, 主要是增加对于甲醛的限量规定。修订后的《标准》 (GB 9663—9673-1996和GB 16153-1996) 于1996年9月1日开始实施。这些标准的出台对于加强公共场所室内环境卫生管理, 控制传染病传播, 保护公众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根据室内空气出现的新问题, 还先后颁布实施了GB/T 16146-1995《居室中氡浓度控制标准》、GB/T 16127-1995《居室空气中甲醛的卫生标准》、 (GB/T 17093—17097-1997) 《室内CO2、SO2、NOx、细菌总数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限值标准》, 以及GB/T 18202-2000《室内空气中臭氧卫生标准》。

针对建筑和装修活动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的现状, 参照国外有关标准, 并结合国内产品的试验验证, 2001年12月又发布了10项《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GB 18580-18588-2001和GB 6566-2001) 。该套标准对室内装修材料中甲醛、苯、甲苯和二甲苯、氨、甲苯二异氰酸酯 (TDI) 、氯乙烯单体、苯乙烯单及可溶性铅、镉、铬、汞和砷等有害物质, 以及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的限量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我国建设部还于2001年11月发布了GB 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此外,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也处于征求意见阶段, 即将正式出台。可以说,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体系已基本形成。

2.2 加强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管理

统计显示, “九五”期间, 全国城镇住宅年均竣工面积约为4.5×109 m2, 农村住宅年均建筑面积为6.46×109 m2左右。预计“十五”期间, 全国将新增住宅面积57×109 m2。其中, 城镇住宅竣工面积27×109 m2, 农村30×109 m2。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仍然较少, 毫无疑问, 购房和装修房屋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中国百姓的消费热点。针对这一状况, 中国目前把室内环境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筑装修工程上, 要求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把控制室内环境污染作为确保建筑装修工程质量和居民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抓实抓好。

首先要推行建筑的环保设计, 有效减少室内污染源数量[7]并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①在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规范》, 作好材料进场检验工作, 禁止使用无出厂环境指标检验报告或者放射性指标、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产品。积极引导和鼓励勘察、设计和施工企业改进施工工艺, 开展洁净生产。②建立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竣工验收检测制度, 对于室内有害物质含量指标不符合《规范》规定的建筑工程, 不得投入使用。③加强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的监督管理, 在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报送给备案机关的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 应包括对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督的结论性意见。备案机关发现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不符合规范规定的, 不得同意备案。④规范市场秩序, 杜绝假冒伪劣建筑和装修材料进入市场。对不执行国家标准、擅自生产、销售和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和装修材料, 以及以次充好、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⑤清理整顿建筑、装修材料认证市场, 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给合法经营的认证机构一个有序竞争的健康环境。

2.3 合理利用生活能源

2.3.1 改变能源结构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大量分散式生活耗能是造成能源浪费和居民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鉴于此, 近20年来, 我国政府在改变能源结构和发展集中供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如发展城市煤气, 提高居民生活用液化石油气比重, 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等等, 使得生活能源中煤的比重不断降低。与此同时, 城市集中供热量也在逐年增加, 2000年城市居民区域供热率达到40%[8]。

生物质 (包括稻草、秸秆、薪柴和有机废物) 是部分农村地区做饭和取暖的主要能源。生物直接燃烧不仅效率低下, 而且产生大量空气污染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 发展生物质高品位利用能力, 开展综合利用, 提高效益。使全国沼气用户 (包括集中供气户) 2000和2010年分别达到755×104户和1235×104户, 沼气供应量达到22.6×109 m3和40×109 m3;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2000和2010年超过5×104和30×104 kW。与此同时, 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小水电等。

2.3.2 改进灶具及其通风设施

灶具选择不合理和抽油烟机除污效果不佳, 或根本没有排风设施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随着住房密闭性能的提高, 这一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 在科学调查和研究基础上, 改进灶具及实施通风, 以及对灶具及其配套设施的选型和安装提出指导性意见, 努力实现居民节柴灶具的商品化生产和销售, 对于节约能源, 防止空气污染物进入室内环境非常重要。

2.3.3 绿色装修

室内装修时, 控制空气污染, 一是要注意合理选择设计方案, 在设计上, 力求简洁、实用, 尽可能地选用节能型材料, 特别是注意室内环境因素, 合理搭配装饰材料, 充分考虑室内空间的承载量和通风量等;二是要注意选择符合室内环境要求, 不会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施工工艺, 这也是防止造成室内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三是要注意装修材料的选择, 尽量选用无毒、无害、无污染的装饰装修材料, 如获得“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绿色建材”, 切莫贪用便宜选购劣质装饰装修材料[9];四是选择信誉好、比较正规的装饰公司, 特别是选择对室内环境比较重视的公司, 并与其签订绿色装饰、装修协议。

2.3.4 使用空气净化器, 也可有效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空气净化器型号很多, 主要可分为4种, 滤网式空气净化器, 采用风扇强制换气, 同时对空气进行过滤;净化除去有害物静电集尘式空气净化器, 用纤维活性炭滤网及静电滤尘网进行净化空气;电子集尘或空气净化器, 通过高压电场来吸附灰尘、杀灭细菌;负氧离子或空气净化器装有负氧离子发生器, 发出负氧离子, 其主要作用是使人们获取新鲜空气[10]。

2.4 其他

2.4.1 组建室内环境检测队伍, 完善室内环境检测手段

最近3年多来, 不少研究机构和大学组建了专门的室内环境检测队伍, 国家层次的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中心也已经成立。这为客观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奠定了基出, 也满足了市场对于室内空气检测的需求。与此同时, 各检测机构根据工作需要, 购置了一系列室内环境检测专用仪器。总的来说, 目前, 中国专业或兼职从事室内环境检测的单位和人员已具规模, 但也出现部分检测人员素质较低、不具备室内环境检测所需的业务能力、或不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采样和分析的现象, 值得注意。

2.4.2 增大科研资助力度, 推进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研究

为了弄清室内空气污染现状, 遏制室内空气污染加重趋势, 我国加大了室内空气污染相关研究的科研资助力度, 在科技部和其他相关部委的“十五”科研规划中, 均有室内空气污染现状调查, 以及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方面的课题。与此同时, 近3年来, 围绕着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这一论题, 已经组织了多次全国性学术会议, 及时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 从而推动研究向深层次发展。目前, 我国的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①过滤、吸附、光催化、催化和等离子体等室内空气净化技术的研究。生物过滤法最初用来处理有气味的废气, 现在证明用来处理公共建筑室内污染有效[11,12]。Cornejo、周启星等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措施, 认为生态调控方法经济有效、应用前途广泛[13,14]。室内空气净化方法:通风换气式、过滤式、吸附式、催化净化式、负离子发生式、臭氧氧化式、等离子体电离分解等多种[15]。在此基础上, 开发了一系列室内空气净化器。与此同时, 改造空气净化单元也成为空调器生产厂家技术攻关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净化室内空气方面具有优势的新型空调器也越来越受消费者的青睐。②开发好的建筑装修材料, 包括减少溶剂、助剂、胶黏剂、涂料和人造板材等建筑装修用材的甲醛、苯系物、氨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在建筑装修材料中掺入可屏蔽有害物, 不让有害物释放, 或可以净化有害物的成分。

2.4.3 普及室内环境知识, 提高公众的室内环境意识

室内环境涉及千家万户, 为了让公众了解室内环境问题, 提高维持健康室内环境的自觉性, 近几年来,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 以及网络工具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室内环境污染物的类型、来源及其危害;二是日常生活中防止室内空气污染,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具体做法, 如何选择家具、室内装修注意事项以及室内空气净化器、厨房排油烟机的选购方法等。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室内空气污染和控制将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环保问题之一。我们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加强室内环境保护, 更要广泛进行宣传, 不断提高公众的室内环保意识, 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污染控制, 倡导绿色消费, 这是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根本措施。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篇3

【关键词】 室内空气;人体健康;污染物

【中图分类号】R12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09-0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办公环境的舒适性、美观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但随之而来,室内空气品质问题也日趋严重。大量新型建筑材料、装潢材料、新型涂料及黏结剂的采用,清洁剂、除臭剂等的广泛使用,使得室内空气中出现了成千上万种前所未有的挥发性化学污染物,如甲醛、甲苯、氨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重视室内空气质量、防范室内空气污染、检测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1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来源

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具体地,主要来源于下面几方面。

1.1 室内装修和建筑材料

近年来,我国居民小区、写字楼、宾馆,以及其他公共场所建设飞速发展。由于大量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使得室内装饰装修材料释放的有害物成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室内装修装饰的主体材料是胶合板、创花板等人造板材,生产这些板材用到的胶黏剂含有甲醛,部分残留甲醛会逐渐释放,构成室内空气中甲醛的主体。建筑材料自身释放的有害物主要是氨和氡,氨产生于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包括冬季施工过程在混凝土中加入的混凝土防冻剂,以及为了提高混凝土凝固速度而使用的高碱混凝土膨胀剂和旱强剂。混凝土外加剂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施工速度。但是,其中所含氨类物质会随着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并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不断增高。

1.2 室内用品 室内各种日化产品主要包括化妆品、空气消毒剂、虫剂等。由于各种化工产品的原材料中含有某些有害物质(如氡)或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了某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苯、甲醛),使得生产出来的产品中也含有这类物质。随着产品进入室内后,这些有害物质即可从化工产品中释放出来,污染室内空气。一些家用电器和办公设备如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激光打印机等所带来的电磁波、静电干扰、紫外线辐射等会干扰室内环境。

1.3 人类活动 烹调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油烟和燃烧烟气两类,我国的烹调方式以炒、油炸、煎、蒸和煮为主,在烹调过程中,由于热分解作用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已经测定出的物质包括醛、酮、芳香族化合物等共计划性220多种。在室内吸烟,会造成严重的室内空气污染,香烟烟雾成分极其复杂,目前已经检测出的就有3 800多种物质。它们在空气中以气态、气溶胶态存在。

1.4 室外来源 室外来源包括通过门窗、墙缝等开口进入的室外污染物和人为因素从室外带至室内的室外污染物。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造成室外大气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 室内空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可经呼吸道吸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可疑致癌和致畸物质。氡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由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的一种产物。在空气中的氡原子衰变的产物又称为氡子体,为金属离子。常温下氡及其子体在空气中能够形成放射性气溶胶,称为氡射气而污染空气,氡气很容易被呼吸系统截留,并在局部范围内不断累积,引发肺癌及其病变。氨(NH3)为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易溶于水中,水溶液呈弱堿性。苯属于中等毒性。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神志恍惚、手足麻木、视力模糊,重者昏迷、死亡。慢性中毒主要作用于造血组织及神经系统,引起血小板和白血球减少、贫血及出血倾向。

3 室内空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选用绿色环保的装修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可以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源,从而避免或减少室内污染物的产生。如使用原木木材、软木胶合板和装饰板,而不用刨花板、硬木胶合板、中强度纤维板等,可减少室内甲醛散发量;正确使用透气性差的建筑材料,可避免或减少氡进入室内;正确选择涂料及家具,可以避免或减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进入室内。通风换气是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不管住宅里是否有人,应尽可能地多通风。一方面新鲜空气的稀释作用可以将室内的污染物冲淡,有利于室内污染物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助于装修材料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尽早的释放出来。每天开窗通风要选择合适的时间,一般早晨10时以后,分早、中、晚通风各20min。根据居室的污染程度,可选择不同的通风方式。但要注意,家中有老人的时候,不适宜长时间通风,防止由此诱发的面瘫和中风,室外空气污染很严重时,也不要开窗通风。吸附是一种固体表面现象。它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气态污染物,使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在固体吸附剂表面, 在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的作用下,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常用的固体吸附剂有焦炭和活性炭等,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活性炭。活性炭对对苯、甲苯、二甲苯、乙醇、乙醚、煤油、汽油、苯乙烯、氯乙烯等物质都有吸附功能。上面的物理和生物治理方法仅适合于室内轻度污染,如果室内污染比较严重,需要请专业的室内污染治理公司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了。

4 结论

室内空气污染物来源于室内和室外,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氡、氨、苯、甲苯、二甲苯等各种有害气体。人们通过呼吸作用将污染物吸入体内,结果引起呼吸道疾病、癌症等。为保护人类健康,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昭俊,赵加宁,刘京.室内空气环境[M].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6.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篇4

牡丹江是松花江的.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长白山牡丹岭东麓,流经吉林省敦化市后进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在牡丹江市境内流经镜泊湖区、宁安市、牡丹江市区、海林市柴河镇、莲花湖区、林口县莲花镇后进入依兰县,在依兰县依兰镇西侧汇入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全长726 km,在牡丹江市辖区内长度约397 km.本文论述了牡丹江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成果以及牡丹江流域依兰段的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启示.

作 者:张兵 刘国君 作者单位:张兵(依兰县人才交流中心,黑龙江,依兰,154800)

刘国君(牡丹江市环境保护局,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篇5

室内装修应选用符合国家标准、高质量的健康环保建材。一般来说,人造板材是最容易造成室内污染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原木建材和家具。从目前一般家庭装饰装修看,重点应该注意以下3类装饰材料的选择:1)石材瓷砖类。这类材料要注意他们的放射性污染,特别是一些花岗岩等天然石材,放射性物质含量比较高,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选择;2)油漆、涂料、胶水类。这类材料是造成室内空气中苯和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市场上问题比轳驾,消费者要注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最好到厂家设立的专卖店去购买;3)木质板材类,比如各种复合地板、密度板等。这是造成室内甲醛污染的主要来源,而且消费者不好把握。要注意品牌的选择和外在质量的选择外,也可以在价格上进行比较。

5.2施工工艺

尽量选用无毒、少毒、无污染、少污染的施工工艺。装修时应减少采用人工合成板,如胶合板、纤维板等。

5.3推广装饰配件

推广装饰配件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工厂内机械化生产,将成品运至现场后直接装配即可的施工工艺。

5.4消除室内空气污染

最简捷的方法是通风换气。采用物理吸附技术主要是颗粒状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

5.5选择季节藏工

室内装修材料中污染物的释放量与室内温度、温度、通风程度以及材料的使用年限、装载度有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选择春、秋季施工。

5.6室内绿化

在家里摆放些花草,郁郁葱葱,这是最直观的绿色。有些花草不但赏心悦目,还有吸附毒气之功效,在西方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已有成功的经验如在室内种植芦荟、常青藤、龙舌兰、吊兰等植物以降低室内有害气体浓度。有研究表明,在24h照明的条件下,芦荟消灭了空气中所含90%的醛;900/0的苯在常青藤中消失;龙舌兰可吞食70%的苯,50%的甲醛和30%的三氯乙烯;吊兰能吞食96%的一氧化碳,86%的甲醛。进一步研究证实绿色植物吸入化学物质的能力大部分来自土壤里的微生物,而不主要是叶子。

6结论

依靠科技进步和高效管理是提高装修工程质量,将污染控制在源头之根本。改进装修方法,并采取多种科学有效措施,一次性全装修模式有着二次装修不可取代的优点,从根本上确保居室环境和人们身心健康和谐与统一。

参考文献

[1]安建华,加强室内环境检测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 (Sl).

[2]有关单位检测过,室内环境质量就可以放心了J],健康生活, (1).

白色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篇6

一、何谓白色污染及其产生原因

白色污染是指一次性塑料制品(包括塑料餐盒、包装材料、农用地膜等)在其使用后,由于缺少回收利用的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不仅破坏了景观,而且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危害。由于这种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为白色,因此被形象的称为白色污染。

由于这些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的不回收利用。垃圾最终的处置方式基本上停在裸露堆放或浅埋的水平,一些城镇将江、河、湖岸作为天然垃圾场,许多地方没有建立起与生产经营相配套的垃圾收集系统,垃圾放任自流、管理薄弱,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比较淡薄,造成滥用和随意乱倒现象普遍发生。

二、白色污染的危害

1.白色污染危害人类健康

塑料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或家庭作坊生产的,有大部分是再生塑料制品,是利用工业废弃物和医疗机构丢弃的塑垃圾及垃圾站收集的废旧塑料加工的。尤其是彩色再生性塑料袋,使用的着色剂通常含有苯并吡,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与食品接触后,可能会转移到食品中对人体造成慢性中毒。[2]

2.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一)视觉污染

走在大街上、街心花园以及著名风景区等经常会发现被随意丢弃的塑料制品,不但影响了城市风景的美观,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

废塑料特别是塑料膜、塑料袋、一次性餐盒、饮料瓶等,这些体积大、重量轻、不易腐烂、不易分解的塑料混入土壤中后,会影响地下水的下渗、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因其不透气而破坏土壤质量,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使农作物减产。

(三)危及动物和水生生物的安全

动物误食后易引起肠梗阻而死,若遗弃在江河、湖海,可导致水生生物的死忙。[3]

(四)潜在危机

有些白色垃圾不易回收,回收利用的`成本高、效率低;难以降解,现阶段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和填埋,若将其焚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填埋处理不能随处进行,否则将对土壤污染,且大规模集中填埋是一项大工程,耗资较大;高温则分解出毒害物质,塑料制品本无毒,但在温度达到65℃以上时,就会分解出毒害物质,污染环境,特别是食品污染最为突出。

三、白色污染的防治

对于白色污染的防治主要从行政和技术两方面进行:

(一)行政方面

1.加强管理

在街道两旁设一些垃圾箱,尤其是人流比较密集的街道。并请相关部门加以监督。在超市购物后使用的方便袋不再免费,而是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2.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

我国部分城市颁布了相关法规、政策,禁止使用销售和使用不可降解或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和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通过采取这一措施,虽然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白色污染”危害,但从实践结果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禁止使用此类包装物,就必然要有其替代品的产生,但是替代品在价格与品质上均无法与塑料制品竞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靠行政命令,不考虑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

3.强制回收利用

对于一些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循环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回收利用符合固体废物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通用原则。回收利用不仅可以避免“视觉污染”,而且可以解决“潜在危害”,缓解资源压力,减轻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负荷,节约土地,并可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标本兼治的好办法。

(二)技术方面

1.以纸代塑

以纸代塑是指用纸制品代替塑料制品。一般纸制品分为两种,一种是纸浆膜塑制品,主要是以芦苇、蔗渣等草木植物浆为原料。另一类是纸板制品,主要原料是木材,每生产1吨纸板就需用七百吨水。用以上材料制成的纸制品,废弃后很容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解,因此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解决了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造纸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造纸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4]

2.开发可降解塑料

并不是所有塑料包装物都是能回收利用的。例如,购物袋、垃圾袋和地膜等,回收难度大、利用价值不高应积极研制开发可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如淀粉、光敏剂、生物降解剂等),稳定性下降,使用后的塑料包装废弃物能在短期内,经光或生物降解作用,裂解为分子量较小的烯烃物质,粉碎成小碎片,达到缓解环境污染的目的。

四、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2.加强对城市、风景旅游区、交通干线、水域等地方的“白色污染”的管理工作。

3.加大科技投入,研制降解期短价格低廉的可降解塑料。[5]

4.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建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除“白色污染”的良性运作机制。

5.建立全国性的专门法规,约束公民和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为。

参考文献:

[1]马艳茹,白色污染与塑料包装物,2000.3

[2]刘春乐,让“白色污染”远离我们的生活,保定日报,5月8日第B02版

[3]付宜飞,张铁帅,白色污染的现状与现状分析,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3):2-5

[4]赵胜利,黄宁生,朱照宇,解决白色污染的技术研究进展,2008.12,33 (4):5-9

防治空气污染的演讲 篇7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危害,防治措施

室内空间作为学习、办公、居住、生活的重要载体, 其空气质量直接关乎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今, 我国在防治室内空气污染措施方面较为匮乏, 严重阻碍着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文章首先分析了室内空气污染数据, 而后在此基础上从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两个方面, 进行了全面探究, 旨在为进一步改善该问题提供参考。

1室内空气污染数据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 人们每天在室内度过的时间约为14-21个小时。由此可知, 室内环境与人们的健康生活存有密切的联系。当前, 建筑物呈现出密闭化的特点, 阻碍了室内装修有害物质的释放, 严重影响着室内空气的质量, 进而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在实际调查过程中, 笔者得知:全球约有50%的人所处的室内环境属于空气污染范畴。此外, 室内空气污染引发呼吸道疾病、气管炎、慢性肺炎、肺癌等疾病, 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6.1%、13%、21.7%、19.3%等。

2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 危害也非常多, 空气污染首先会使人的呼吸受到危害, 然后使人的肺部受到危害, 最终将影响人的整个身体。造成室内空气质量变差的原因有很多, 在日常生活中, 日积月累将使人的整个身体受到危害。

2.1房屋装修质量差

在经济不断发达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质量越来越好, 对住房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但是, 住房的装修方面却出现很多问题。住房装修问题主要体现在装修材料的选择方面, 装修单位为了节省成本, 增大利益, 在材料选择上偷工减料, 选用一些比较劣质的材料, 这些材料的成分中有些物质的含量超标, 一旦部分物质的含量超标, 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影响人们的健康。工人为了提前完成装修工作, 缩短装修时间, 就减少装修的程序, 或者在有些程序上减少投入, 这样一来, 就会出现不合格装修的现象, 然后很多问题都会接踵而来。刚刚装修完的住房, 必须要晾一段时间才能入住, 但是由于装修程序出现问题, 从房屋的表面看不出装修有问题, 但是由于房屋还比较潮湿, 因此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2室内空气不流通

室内的空气质量比室外的空气质量更重要, 室外的空气质量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人们睡觉和休息的主要场所是室内, 因此, 室内的空气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室外的空气质量受到污染, 那么室内的空气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室外空气变差的原因主要是污水排放、污烟排放等, 除此之外, 还有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出行工具从步行到搭乘公交车, 再到现在的驾驶私家车, 私家车的数量不断增多, 尾气排放量剧增, 因此城市的空气受到严重的污染;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 诸如城市规划建设时, 人们乱砍乱伐, 砍掉了很多的绿树, 城市的空气得不到优化, 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 使空气质量越来越差, 人们面对这种情况, 减小了开窗通风的几率, 使得室内空气不流通, 长此以往, 房间不通风, 就很容易滋生细菌, 极易导致人们患病。

3防治室内空气污染的措施

室内空气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 为了人们的健康, 首先要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 减少室内空气的污染源, 这样才能为人的生活和休息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

3.1严格监控市场, 提高房屋装修质量

现在, 随着国家的各项制度越来越严格, 房屋建筑方面, 在很多制度的监督下, 房屋建筑的质量被不断提高。但是, 随之而来的是房屋装修问题, 房屋的装修质量是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要想使室内的空气质量得到提高, 就应该提高装修的质量。有关部门应该严格监控市场, 尤其是对一些含有有害物质的装修材料, 应该提高重视, 装修单位在装修的时候应该做到尽职尽责, 减小甲醛物质的含量, 装修工人应该控制好物质比例, 为房屋的装修质量负责。刚装修完的房屋, 应该开窗通风, 使装修的物质和材料晾干以后, 再入住。这样能够有效的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帮助减少污染。

3.2优化室外空气,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室外空气污染源严重时, 就会影响到室内的空气。因此, 室外的空气质量问题也很重要, 这一问题要想得到彻底的解决, 首先政府部门应该在优化城市环境的时候, 注意到城市的空气质量问题。城市在建筑房屋时, 应该提前制定好建筑方案, 减少对城市行道树的砍伐行为, 这样能够保护绿色植被, 这也是优化城市空气的一种方式。室外的空气质量不受污染, 人们就会经常开窗通风, 这样室内的空气也会变好, 减少细菌滋生的可能, 人们的健康得到了保障, 污染源被减少, 室内空气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3.3种植有利于优化空气的植物花卉

空气质量受到污染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隐形杀手, 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有很多, 长此以往, 人体的呼吸和睡眠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 为了改善这些问题, 首先应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最直接的办法是在室内种植一些绿色植物, 或者是种植一些花卉, 这样可以使空气得到优化。可以将花卉植物盆栽, 根据植物的不同作用来决定摆放的位置, 比如有的植物具有吸收有害物质的作用, 可以将它摆放在卫生间, 或者是窗台;有的花卉具有帮助睡眠的作用, 可以将它摆在卧室。诸如此类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有很多,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 来决定不同的改善方法, 从而使室内空气质量变得更好。

4结束语

论大气污染的防治 篇8

关键词:大气污染;城市;防治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5-0060-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大气环境的热点问题,城市大气污染评价分析及防治已成为大气污染研究和城市气候研究领域的主要课题之一。近年来,“雾霾”成为了我国热门词汇之一,全国25个省100多个大中城市均发生雾霾污染,同年9月12日,国务院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在未来五年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减少污染天数,到2017年全国PM10浓度普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左右。因此,大力整治大气污染势在必行。

1  我国大气污染的状况

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两类,其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大气污染,即以人为污染为主。当前中国大气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废气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以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为主。2008年的数据显示,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 321.2万 t,烟尘排放量为901.6万 t,工业粉尘排放量为584万 t。我国3大重酸雨区:全分布在岭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南最大,即四川盆地,杭州湾及长三角地区,湖南江西南部及珠三角地区,包括浙江、福建、江西、湖南、重庆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长江、珠江三角洲地区。

2  目前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特点

2.1  大气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大气污染治理任务艰巨

按照最新的大气污染治理计划,到2016年1月1日要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可参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目前中国还有2/3城市达不到标准。

2.2  传统煤烟型污染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污染物排

放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煤炭消耗量不断增加,城市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严重超标,导致二氧化硫排放量急剧攀升。

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2 044万 t,位居世界第一。主要排放源分占总排放量的比重分别为:工业窑炉11%、民用灶具12%、工业锅炉34%、电站锅炉35%、其他8%。其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排放的二氧化硫量占各类排放源的70%。

2.3  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比重急剧增加

随着经济的增长,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近年来呈几何数字攀升,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7.8%,达到22 382.8万辆。而机动车排放的尾气是构成大气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因素。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逐年加剧,使得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

2.4  复合大气污染特征日益突出

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城市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公路扩建与地产开发,造成区域内城市间距离缩小,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交通污染、空间格局的变化,导致大气污染物的缓冲区域逐渐狭窄,从而使区域性复合大气污染特征日益突出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显著特点。

3  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1  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监管机制

国务院提出建立环渤海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人口密集地区PM2.5治理,构建对各省(区、市)的大气环境整治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地方政府对当地空气质量负总责,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等措施明确了未来未来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主要思路,即大气污染防控,首先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监管机制,其次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管理监督和评价考核,联监管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完善预报预警体系和应急联动预防联控,加强案,实行排污许可证措施,严格执行环保法,尤其是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密集地区。

3.2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

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增长不可避免。应当以国家投入为主体,增加企业个人及社会投入,鼓励各地根据资源环境条件、产业发展状况,研究制定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方案,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源消耗。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重视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求。严控产能过剩,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通过工业园区等有效方式,实施产业集聚,通过上下游产业联合、优化整合,实现综合利用、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资源和土地的利用效率。鼓励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政策,加快研究核能电网,大力发展高效低能耗的产业,推广高效节能的产品和设备,推行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新机制。

3.3  重视城市规划,控制尾气污染

面对我国正在实施的城市化战略,人口和经济密度不断提高,对整个社会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能否维持这个人工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因此要合理规划城市经济社会结构和布局。将大气污染控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规模,控制人口数量,避免人口和工业过分集中;规划建设卫星城,疏散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重视城市交通规划,缓解交通拥挤,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合理控制机动车保有量,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要严格限制机动车保有量。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规划,推广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实施公交优先战略改进发动机结构,提高生产工艺和油品质量,保障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执行,研发清洁替代燃料,推广应用新能源环保汽车;淘汰污染严重的车型,强制报废未达到报废标准的车辆。

3.4  加强宣传、绿化环境

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是造福人类的公益事业,单靠环境保护机关和少数人是不行的,必须广泛发动各行各业和广大公众的力量。通过公众参与广泛深入开展以“节能减排”为主旨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节能、降耗、环保知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节能减排,进一步增强民众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有效地维护公众自身环境利益。同时大力开展绿化行动,植物有吸收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以绿化造林的经济效益为手段,推动大气污染防治。

4  结  语

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大气环境资源的破坏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过去缺乏对保护大气环境的考虑,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重复建设,设备落后能源资源浪费大等,造成目前全球化的大气污染问题,造成全球性的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因此认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有力举措,积极防止和应对可能出现的重污染天气,改善空气质量,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 陈川.城市大气降尘颗粒垂直动态变化分析研究[J].山西建筑,2010,36(15):359-360.

上一篇:关于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经验评析报告下一篇:吃什么能长高 春季宝宝长高吃什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