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察实施方案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监察实施方案(共8篇)

环境监察实施方案 篇1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市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贯彻落实市环保局《市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程序》,加强对建设项目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情况的监督管理,规范完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制度,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责任分工

监察大队和各中队负责对本辖区内各级审批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管。监察办公室负责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的全面督导。

二、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内容 1.建设项目施工期监察重点

⑴建设项目地点是否与批准的位置一致;⑵项目建设内容有无变化,包括建设性质、建设规模、采用的设备和工艺、使用的原料等;⑶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是否已按环评批复意见完成设计;⑷环评报告书(表)中规定建设的环保设施有无施工计划,设备定货是否到位;⑸施工现场是否采取了相应的污染防护措施等。2.建设项目试生产前监察重点

⑴与建设项目配套的污染防治设施是否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并具备试生产条件;⑵有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其排污口是否进行了规范整治,应安装自动监控装置的是否安装;⑶环评批复有关污染防治措施是否全部落实;⑷是否制定了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⑸污染物风险防范措施是否到位;(6)是否建立污染防治设施操作规程和运行管理制度;⑺是否已向环保部门提交试生产申请,是否未经环保部门批复擅自进行试生产。3.建设项目试生产期监察重点

⑴试生产有无经过环保部门批准;⑵生产能力是否达到验收要求;⑶污染防治设施是否同时调试或运行,处理能力是否满足生产负荷;⑷安装自动监控装置的,其运行、数据传输情况是否正常;⑸遇有异常排污情况有无及时向环保部门汇报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⑹以新带老、总量减排等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进行了排污申报登记;⑺是否取得排污许可证;⑻环保管理机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⑼有无在规定时限内申请环保验收。

建设项目现场监察时要根据项目所处的时期选择相应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现场检查表》*现场填写,对没有达到要求的企业提出整改要求。

三、开发区、工业园区巡查

环境监察各部门负责每季度对辖区内的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进行巡查,重点巡查区域内建设项目环评与“三同时”执行情况,监察过程中也要填写《建设项目环境监察现场检查表》,同时建立动态表格《开发区(工业园区)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情况明细表》*,方便对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建设项目的管理,每季度填写《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季报表》*,报到监察办公室。

四、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现场监察

接到环评审批部门建设项目验收通知后,监察人员应提前查阅现场监察记录,做好验收准备,验收时现场填写《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察登记表》*,并由建设项目负责人签字。对未通过竣工环保验收的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机构依据环评审批机构提出的整改意见,对建设单位落实情况进行督查。

五、环境违法行为查处

环境监察各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环评审批机构转交、公众举报及新闻媒体曝光和现场检查中发现的:未批先建项目、批建不符项目、未经批准即进行试生产项目、超期试生产项

目、未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即投入正式生产等未执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核实,对企业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提出处理建议,征求环评审批机构意见后,依法予以处理处罚。企业违法行为调查取证材料需要移交给环评审批机构的,要填写《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现场取证材料移交单》*。

六、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步骤

(一)信息资料收集分类

监察部门收到环评审批部门移交的建设项目后,根据项目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类登记。第一类建设项目:⑴编制环评报告书的建设项目;⑵编制环评报告表且涉及化工、农药、酿造、印染、染料、制浆造纸、电石、铁合金、焦炭、电镀、垃圾焚烧等污染较重的建设项目;⑶环评批复要求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废气污染防治设施、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项目;⑷市局以上审批的建设项目;⑸进入试生产的建设项目。

第二类建设项目:编制环评报告表但环评批复中未要求配套建设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废气污染防治设施、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项目。

第三类建设项目:⑴编制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⑵不涉及环境敏感区域和环境生态的房地产建设项目。

第四类建设项目:停缓建和连续超过六个月未开工的建设项目。

(二)制定工作计划,按规定频次跟踪监察

1、第一类建设项目进行重点性监察,每月1次;

2、第二类建设项目进行一般性监察,每季度一次;

3、第三类建设项目可通过电话询问等方式了解项目进度,必要时进行现场监察; 4、第四类建设项目在由建设单位提供书面报告后,可暂停监察,待重新开工后再按分类等级进行监察。

(三)相关资料归档

日常监察工作完成后,要及时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建设项目档案应包括:项目环评文件及其批复,试生产申请及批复,验收申请及批复,施工期、试生产前期、试生产期《建设项目环境监察现场检查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环境监察登记表》,违法行为取证和查处材料等。第一类建设项目要按照一厂一册的形式整理归档,第二、三类建设项目资料可根据实际情况整理归档。

七、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报告制度

环境监察各部门要按照省总队《省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及时上报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月报、季报、年报。月报:监察大队和各中队每月3日前将上月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情况及市局以上审批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和《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月报表》*报到监察办公室,监察办公室每月5日前将上月全市环境监察情况和月报表汇总后上报市环保局。

季报:监察大队和各中队每季度首月3日前将上季度开发区(工业园区)巡查情况和《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季报表》报到监察办公室,监察办公室于每季度首月5日前将上季度全市巡查情况和季报表汇总后,上报市环保局。

年报:监察大队和各中队要及时总结建设项目环境监察年度工作情况,并于下年度1月25日前报监察办公室,监察办公室于1月底前上报市环保局。篇二:县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实施方案

**县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实施方案

为加强环境执法队伍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保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及环境监察制度的实施,根据环保部《全国环境监察稽查第一批试点工作方案》、省环保厅《**省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实施方案》、《**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南阳市环境稽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稽查目标

(一)摸清环境监察工作现状。通过环境监察稽查,摸清全县环境监察机构的环境监察工作,尤其是现场环境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调查工作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二)规范环境监察执法行为。通过环境监察稽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并加对纠正,进一步规范全市现场环境监察和环境监察执法行为。

(三)建立环境监察稽查长效机制。通过环境监察稽查,探索环境监察稽查规律,形成环境监察稽查长效机制。

二、稽查范围

本次稽查的主体为一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察机构负责稽查具体工作。稽查的对象为环境监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三、稽查内容

稽查内容为****年度和****年度稽查对象对其监管对象开展的下列工作:

一是污染源现场监察工作。重点稽查国控、省控及市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工作。主要稽查污染源现场监察次数与要求监察频次的符合性,《污染源现场监察记录》所列项目填写的完整性,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表述的准确性,处理建议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匹配性,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与报送信息(如污染物总量减排监察系数)的一致性。

二是环境违法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重点稽查重大环境违法案件和群众长期、反复投诉案件的办理情况。主要稽查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的程序合法性、实体内容合法性,包括取证人员的数量和资质,《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内容与案由的匹配性,录音、拍照、录像等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和充分性,监测数据获取的合法性,处理建议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匹配性等。

四、稽查方法

稽查采取案卷查阅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开展。

案卷查阅,包括对《污染源现场监察记录》、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以及录音、拍照、录像等证据材料的查阅。通过案卷查阅,找出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取证工作中存的问题。

针对案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调查、核实。重点对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治污设施运行和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检查,并就日常环境监管情况向监管对象进行问询。对稽查对象在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取证过程中职责履行情

况,做出初步判断

五、稽查程序

稽查按照制定稽查计划、事先告知、实施稽查、文书制作、稽查建议执行和案卷归档六个步骤执行。

制定稽查计划,包括确定稽查对象、制定具体稽查工作方案。事先告知,包括告知稽查的时间、内容、需要准备的资料及稽查人员的姓名、职务等。

实施稽查,包括对稽查事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或复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必在时,对环境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或取样监测等。

文书制作,包括撰写《环境监察稽查报告书》,向组织稽查工作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稽查过程及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稽查建议;对稽查对象在环境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施稽查的人员应指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制定《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报同级环境保护部门指准。《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送达稽查对象。

稽查建议执行,指要求稽查对象在接到《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后及时整改,并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落实情况;稽查对象对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和稽查单位申请复核。

案卷归档,指对稽查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材料立卷归档。

六、时间安排

(一)动员部署阶段(*月至*月上旬)

结合实际确定本级环境监察稽查工作实施方案,完成动员部署。

于6月6日前完成实施方案,并将联系人报市环境监察支队。

(二)具体实施阶段(6月中旬至11月)

1、环保部门对本级环境监察机构实施稽查阶段(6月中旬至8月中旬)

成立稽查小组,按照本方案确定的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序,对本级环境监察机构开展稽查,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进行纠正。

2、实施稽查阶段(*中旬至*中旬)

稽查组查国家、省重点监控企业,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群众长期反复投诉案件的办理情况。对稽查出的问题,责成限期整改。

(三)总结阶段(**月)

对本级环境监察稽查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于11月5日前将工作总结报送市环境监察支队。总结内容应包括稽查工作组织开展情况、存在主要问题、处理整改情况及下一步开展稽查工作的建议等4个方面的内容。

七、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镇平县环境监察稽查工作领导小组。由***副局长任组长,***大队长任副组长,*** *** *** ***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环境监察大队,具

体负责稽查工作的组织、协调。办公室主任由***兼任。联系人电话***********,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专人负责,落实工作责任,积极推进该工作深入开展。

(二)突出工作重点,规范两项工作。各级环保部门要将国控、省控及市控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情况和重大环境违法案件、群众长期反复投诉案件的办理情况,作为这次环境监察稽查工作的重点。要按照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及省环境厅近年来下发的有环境监察制度、程序、指南的要求,认真查找不足,制定有效措施,及进进行整改,全面规范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调查取证等工作。

(三)加强督促指导,认真总结经验。环保局在抓好上级环境监察稽查工作的基础上,及时解决疑难问题,要结合今年的重点环境监察工作,统筹协调、相互促进。要认真总结稽查工作经验,积极探索稽查工作长效机制,推动环境监察制度体系建设。篇三: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察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罗田县环境监察大队环境监察网格化

和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创新环境监管方式和手段,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和框架,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执法力度,严格环境执法监督,切实解决影响民生、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根据市环保局对环境监察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要求,罗田县环境监察大队结合环境监察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创新环境监管模式,落实监察责任,提升环境监管水平,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形成各司其职,相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的工作格局和分块管理、责任到人的网格化执法模式,构建一个覆盖我县大队辖区,专人负责,监管到位的环境监管网络,为大队环境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按照市环保局环境监察网格化和精细化管理的总体要求,以创新环境监管方式为抓手,能过专人负责、职责明晰、模块执法、分类管理、定量考核的精细化管理和各项制度建设,建立标准明确、责任细化、考核公平、奖罚分明的管理体系,形成大队环境监察执法新模式,实现工作指标定量化、责任落实具体化、内部运转制度化、执法监管模块化、民生工作人性化、服务发展高效化、队伍建设规范化的总体目标。

三、监管原则

坚持条块结合,块为主体;分工负责、责任到人;上下联动,整体推进;重心下沉,属地管理;便于执法,提高效率;公开公正,规范透明;国控重点企业“一企一人”,其他企业到片包干到人;规范执法行为,巩固监管成效,做到“三清三到位”,即区域清、职责清、底数清和监管到位、服务到位、互通到位。

四、主要工作

(一)网格划分

大队辖区环境监管责任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划分为支队、大队、片区三级网格,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具体划分为:

1、二级网格1个,以大队辖区为网格单元。

2、三级网格7个,以片区划分为网格单元。

二级网格环境监察工作由大队负总责。每个三级网格由中队长为责任人。

对我县辖区内化工企业执行“一企一人”责任制,建噪中队对罗田县城区建筑施工场地进行环境监管。办公室、综合业务根据各自工作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个人。

(二)网格精细化管理工作内容及要求

监管内容

根据职责分工,下级网格要接受上级网格的工作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网格统筹协调共同完成各项监管工作。每个三级网格化单元的环境监管工作由责任人负责。具体监管内容提要包括:

1、日常环境监察。

2、建设项目环评及“三同时”制度执行情况、限期治理项目、总量减排项目进展情况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情况的现场监管,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依法处理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全过程参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

3、污染源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污染物排放和企业环境管理等情况的现场监管。

4、使用危化品、放射源、入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情况的现场监管。

5、排污申报登记、排污申报变列登记和排污核定工作。

6、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情况和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运行情况的现场监管。

7、环境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与处置工作。

8、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及整治督办工作。

9、涉及责任对象的环境信访案件的查处,参与污染事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与处置等工作。

10、专项行动、联合执法等相关工作。

11、向企业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指导企业做评污染治理与环境管理工作,帮助企业加强环境管理队伍建设。

12、做好信息互通工作,收集当地群众和企业环保舆情,传达环保部门环境管理要求,接受群众和企业咨询,积极参加各网格单元之间的交流。

监管要求

1、开展日常巡查。对网格内的重点污染源、重点监管企业以及其他排污企业,按照监管频次开展日常巡查并做好好现场检查(勘察)笔录。

2、及时查处违法排污行为。发现网格内排污单位违法排污或接到相关举报,应尽快组织查处,原则上于5个工作日内完成。

3、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网格内发生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责任人应按照指令要求,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开 展前期处置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上报有关情况。

4、掌握网格单元污染单元底数。加强对网格单元的巡查,摸清各类排污企业的分布情况,清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去向,熟悉主要环境敏感区域、主要环境风险隐患点及群众关注的重点环境问题。

监管频次

各网格单元责任人,要根据监管要求来确定各类污染源的监管频次,对有违法排污情况或信访投诉的企业,应该视情增加监管频次。

1、污染源监管频次。重点污染源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其他污染源每月检查不少于1次。

2、危化品生产(使用),放射源、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使用单位监管频次。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

3、限期治理项目监管频次。限期治理项目每月检查不少于1次。

4、重点企业监管频次。各网格单元根据上级确定的名单,对重点监管企业每月检查不少于1次。

(三)网格责任及职责分工

1、网格责任主体为网格责任领导、网格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并实行逐级负责制。网格责任领导由大队分管领导担任,其职责包括:指导、篇四:2012年环境监察稽查工作方案

商洛市2012年环境监察稽查工作方案

为加强全市环境监察队伍管理,规范环境执法行为,提高环境执法水平,保障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正确实施,全面落实2012年省市环保会议精神,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稽查目标 环境监察稽查是指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对下级环境保护部门环境监察工作监督、检查和规范的活动。2012年全市开展环境监察稽查工作目标是:通过市县区自查和上级稽查,全面规范重点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调查取证行为,健全监管机制,总结执法经验,提升执法水平,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监管有力、服务优良的环境监察执法队伍。

三、稽查内容 2012年我市环境监察稽查将围绕我市2011年度和2012年上半年市县区环境监察重点业务开展,具体是:

(一)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工作规范化。重点稽查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次数是否满足监察频次要求;现场监察记录所反映的现场监察内容是否完整;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表述是否准确;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与报送信息的及时真实完整;在线监控现场监管和减排监察系数现场检查是否开展;现场监察发现的违法行为是否依法查处,限期整改与挂牌督办是否落实到位。

(二)对环境违法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进行稽查。重点稽查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的程序合法性、实体内容合法性,包括取证 1 人员的数量是否在2人以上,环境监察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现场检查(勘察)笔录》、《调查询问笔录》内容与案由的匹配性,录音、拍照、录像等视听证据材料的合法性和充分性,监测数据获取的合法性,处理建议与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的匹配性等。

五、稽查方法

本次稽查采用案卷查阅与现场调查的方式开展。在各县区组织自查整改的基本上进行交叉互查,通过案卷查阅找出污染源现场监察、环境违法案件现场取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案卷查阅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现场调查,对稽查对象在污染源现场监察和环境违法案件现场取证过程中职责履行情况逐项打分,做出初步判断,提出整改意见。

(一)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稽查

包括案卷评审”与“现场验证”两部分,其中“案卷评审”部分(60分),评审内容为12份《现场监察记录》,每份《现场监察记录》分值为5分,缺少1份,扣5分。具体包括“基本信息”、“现场监察情况”、“现场监察意见”、“确认信息”、“文字要求”五方面内容,其中“现场监察情况”、“现场监察意见”为稽查重点。“现场验证”部分(40分),主要稽查“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行情况”、“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自动监控系统建设运行情况”、“整改意见落实情况”等五项内容与《现场监察记录》的一致性。

(二)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现场调查取证工作稽查

通过“案卷评审”的方式开展。包括“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70分)和“《调查询问笔录》或《现场检查(勘察)笔录》”(30分)两部分。不需制作《调查询问笔录》或《现场检查 2(勘察)笔录》的,以“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100分)作为唯一打分依据。

“环境行政处罚案件主要证据”部分,包括企业信息和证据信息两项内容,其中证据信息为重要稽查项,要求取证的事由、时间、地点、证物名称等要素齐全,监测报告合乎规范要求,案件调查报告详实(案件来源和当事人明确、调查经过清楚、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法律法规适用正确、提出的拟处理处罚意见明确),证据链完整。

六、稽查程序

稽查按照制定稽查计划、事先告知、实施稽查、文书制作、稽查建议执行和案卷归档等六个步骤执行。

1、制定稽查计划,包括确定稽查对象、明确稽查时间、内容和方法,需要准备的相关资料,参加的稽查人员等。

2、事先告知,包括告知稽查的时间、内容、需要下级准备的资料及稽查人员姓名、职务等。

3、实施稽查,包括对稽查事项有关资料进行查阅或者复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必要时,对环境监管对象进行现场检查或取样监测等。

4、文书制作,包括撰写《环境监察稽查报告》,主要向组织稽查工作的环境保护部门报告稽查的对象、主要内容,稽查过程,发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稽查建议等;稽查对象在环境监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实施稽查人员应指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制作《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报同级环境保护部门批准。试点期间暂不涉及人员处理问题。

5、文书送达,将《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送 3 达稽查对象。

6、稽查建议执行,稽查对象在接到《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后及时整改,并在1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反馈落实情况;稽查对象对稽查结果有异议的,可向稽查单位申请复核。

最后,案卷归档,对稽查工作中形成的各种材料立卷归档。

六、时间安排

1、县区自查阶段(5月4日-6月14日)

各县区环保局按照本方案确定的内容、方法,开展自查工作,查找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及时纠正,并上报自查报告。

2、市局稽查阶段(6月15日-7月15日)

市局组织开展各县区交叉稽查,针对稽查发现的问题编制《稽查报告书》,提出处理意见,下发《处理决定书》。

2、整改督查阶段(7月16日-7月31日)

各县区针对《处理决定书》要求整改落实,市局组织后督查,核实整改情况,为迎接省厅稽查做好准备工作。

七、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目标

各县区环保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环境监察稽查工作的认识,成立领导小组,指定专人,按照“全面稽查,突出重点”的原则开展自查工作,要将环境监察稽查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性工作来抓,立即开展环境监察稽查自查和执法规范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档案,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确保稽查取得实效。

(二)找准稽查定位,落实稽查任务

市支队要充分发挥在稽查工作中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按照稽查要求内容,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日常环境监察工作,使本级稽 4 查考核达标;还要适时指导、督促县环保局开展环境监察工作,规范对国控省控企业的环境监管行为,及时发现并消除执法隐患。县区环保局要克服困难,按照要求,扎实做好环境监察工作,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把好基层关,守好基层岗。

(三)细化稽查内容,规范稽查文书

在环境监察稽查中,各稽查组要采用逐企业逐案打分的方式,对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现场监察、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处理和群众投诉查处等执法行为进行综合评价,对存在执法行为不规范、该发现环境违法行为未发现、该立案查处未立案处理到位的,下发《环境监察稽查意见书》,责令改正,并督促落实。各县区环保局应建立专门的环境监察档案,保证日常监管实现“一企一档、一案一档”,做到执法留痕、行为规范。

(四)建立长效机制,巩固稽查成效

各县区环保局要以环境监察稽查及验收工作为契机,深入剖析辖区内环境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研究建立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能的科学模式,逐步建立环境现场执法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环境监察工作的规范化。5篇五:广东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附件一

广东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为了强化我省环境监察职能,加强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现场执法能力,促进我省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环发?1999?141号)、《关于试行环境监理标准化建设验收工作的函》(环控发?2000?9号)、《关于环境监理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单位考核验收有关问题的通知》(环办?2000?120号)以及《关于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机构名称的通知》(环发?2000?100号)的精神,结合我省环境监察工作现状,制定我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我省环境保护管理要求为指导,以机构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我省现阶段的环境管理中心工作和环境监察队伍建设情况,更新观念、务实奋进、依法行政,通过环境监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努力提高环境监察水平,不断增强环境监察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效能,实现我省环境监察工作的新突破,开创环境监察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按照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标准,在2004年对省环境监察总队、广州市支队等11个环境监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和验收工作,为全省的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树立一批典型,并对全省50%的环境监察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辅导;在2005年实现全省50%以上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并对不低于40%的环境监察机构进行验收;2006年实现全省80%以上环境监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对不低于70%的环境监察机构进行验收;2007年我省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达标并通过验收。通过达标验收,使得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执法装备能够满足工作的基本需求,执法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执法力度显著增强,执法行为和程序完善规范,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事件处置能力显著,执法效能和效率明显提高。

三、建设要求

通过标准化建设,健全全省环境监察机构,理顺管理职能和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完善装备配置,规范现场执法行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实现机构名称、执法范围、操作程序、执法文书、行为规范、廉政要求的统一,造就一支精干、高效、廉洁、文明的执法队伍。

(一)强化环境监察工作职能

按照《环境监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各项职能,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现场执法监督,做好污染防治设施运转情况、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情况、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限— 2 —

期治理项目完成情况等的现场监督检查;积极开展环境信访举报查处工作;做好排污申报登记,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排污费;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认真调处污染纠纷和污染事故;密切配合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努力完成各级环境保护局下达的环境监察任务。

(二)统一规范环境监察机构设置 认真落实环发?1999?141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理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健全省、市、县(市)三级监察网络,省级设立环境监察总队;各地级市设立环境监察支队;各县(市、区)设立环境监察大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乡镇(街道)可设立或联片设立环境监察中队。

(三)强化人员配备要求

1、编制落实:省环保局积极协调好省机构编制部门的关系,争取统一制定全省环境监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各市县环境保护部门积极配合省环保局,根据当地环境监察工作的实际需要,本着精干和效能的原则,抓住机遇,争取当地机构编制部门确定适当的人员编制。

2、把好进人关:根据环发?1999?141号文件精神,各级环境监察人员的录用依照公务员录用办法,公开招考,择优聘用,切实把好新增人员入口关,健全公开招聘机制。新录用人员的学历必须达到大本以上水平,新进入人员必须通过环境监察员培训,取得上岗培训合格证书。

3、提高人员素质:监察人员应符合国家公务员的基本条件,熟悉环境监察业务,掌握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职环境监察人员每5年接受一次培训,监察总队、支队、大队主要负责人必须取得国家总局业务培训合格证书,其他监察人员应取得总局或省局业务培训合格证书。

各级环保部门对所属环境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和考核应当征求上一级环境监察机构的的意见。

(四)运行管理机制

省环境监察总队、市监察支队、县(市、区)监察大队是在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下的,依法对辖区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履行环保法律、法规,执行环境保护各项政策、标准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处理的专职机构,承担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能中现场监督执法的任务。

各级环境监察机构的运行机制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省环境监察总队、市监察支队和县(市、区)大队受同级环保部门领导,行使现场执法权,业务上受上级环境监察机构的指导和稽查。

(五)执法装备

按照承担的任务和标准化建设标准配备现场取证设备、执法交通工具、个人防护装备和移动通讯设备,保证基本的办公场所和设备,保证执法人员的工资、福利,保证执法工作经费,具体见广东省环境监察机构建设标准(附件)。

(六)强化内部管理

1、实行环境监察总(支、大)队长负责制,总(支、大)队长全面负责总(支、大)的行政和业务工作。

2、严格执行《环境监理工作制度(试行)》、《环境监理工作程序(试行)》和《环境监理报告制度》等程序制度。加强业务工作,使各项工作制度程序落到实处。

3、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各级环境监察机构必须做到“环境监察五公开”即公开办事机构和人员身份;公开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公开排污收费标准;公开行政处罚情况;公开举报电话的投诉部门。并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公布栏、触摸屏、互联网等适宜的方式公开。

4、加强监察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监察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宣传并认真执行国家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按照环境监察人员行为规范要求,坚持“爱岗敬业、廉政务实、依法行政、为民造福”作风,培植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环境监察员综合素质。

5、建立并规范各种管理制度,各级监察机构每月应召开一次队务会,每星期应坚持一次政治学习或业务学习,省环境监察总队每年组织召开全省监察工作会议一次,并视情组织联片环境监察机构座谈会。建立健全值班、考勤、请假、报告制度,实施考核奖惩等岗位责任制,统一规范财会、档案、办公室管理制度。

环境监察实施方案 篇2

1 基层环境监察工作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处于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 经济的飞速发展下, 污染物的排放注定会大幅增加, 环境问题也必然恶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各种工作的开展都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节能减排工作也有许多的困难和阻碍, 基层环境监察工作在监督节能减排的同时, 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环境监察工作可以将项目环境管理纳入整个监管过程, 对于项目的设计、施工和生产等方面进行全程全方位的监管, 在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 有效地实施了环境监察职能, 促进节能减排的顺利进行。

2 基层环境监察工作对节能减排的作用和意义

2.1 保障项目施工符合环境标准要求。

基层环境监察通过建立相应的监察制度并加以实施, 对辖区项目建设及其他可能产生环境污染问题的项目能够加以有效的监管和治理, 使其在施工和排放过程中各项指标符合环境标准的要求。

2.2 能够协调多部门有效开展工作。

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与以前政府强制性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采取建设方与相关监管部门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 施工单位或项目单位在节能减排中主动参与, 积极贯彻节能减排政策措施, 严格自律地进行施工建设, 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能够使我们更为方便地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3 基层环境监察工作节能减排实施方法

3.1 提升监察队伍整体素质。

3.1.1加强对环境监察人员的理论教育和培养。在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 要将各项工作落实下去, 就必须拥有一只优秀的监察队伍。提高监察队伍对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的认识理解, 提高监察人员自身素质, 是保障监察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加强监察人员的理论学习教育, 增强其对业务知识的了解, 解释环境监察的现实意义, 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现实加以联系, 使其能够在具体的监察工作中很好地应对各项事务。3.1.2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遵循国家相关环境监察管理制度的同时, 还要在基层的具体环境监察工作之中加强管理工作, 将内部管理纳入工作内容之中, 对监察人员的监察工作加以细致考核, 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 使工作成果与绩效联系起来, 提高监察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工作质量。3.1.3紧抓基层监管组织的工作作风建设。在工作作风建设上要通过不断地学习相关教育知识, 构建思想上的良好作风建设, 在实际监察工作中, 积极参考其他监管组织的作风建设, 树立良好的监察服务理念, 严格执法, 不弄虚作假、以权谋私等。

3.2 加大基层环境监察力度。

3.2.1对环境污染、节能减排进行严格查处和专项整治。监察部门在面对环境污染严重超标的企业时, 要加大监察整治力度, 对其进行严格的督办治理。对于一些违法违规的企业以及经过警示依旧不改的企业, 要加大惩处力度, 采取罚款、依法取缔的方式对其进行整顿。3.2.2已建工程的环境监察要进一步加强。对近期新完成的项目工程, 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监管, 使其的排放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新的节能减排标准。对于那些没有达到节能减排标准的企业和项目, 加大监察力度, 依法进行处理。对于相关污染特别严重的企业和单位, 要进行重点监察管理, 成立相应的监察处理小组, 对其进行详细的了解和监察, 督察其实时情况并作出对应的解决方法。3.2.3进一步强化治理对城区、居民区造成污染的行为。城区内尤其是居民区附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很多都在城区进行宣传和普及, 如果城区的环境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那么环境保护的宣传又从何讲起?对于在城区尤其是居民区附近的, 有严重污染现象的企业要严格处理, 加大监察力度, 进行综合整治。同时, 可以适当进行节能减排宣传教育, 使人们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3.2.4加强对污染源的实时监察和不定期检查。在开展监察工作前, 基层环境监察部门要详细清查各个污染源, 依据相关的管理规定对污染源进行监察。一般污染源每年检查一次, 重点污染源每月要检查一次, 严重污染源除了较为频繁的定期检查外, 还要实时观察其排放动态, 进行不定期的监察。加强对各种建筑噪音的监察和治理, 保障城区及居民区拥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3.2.5拓展环境监察工作, 强化“三同时”监察。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 需要基层环境监察部门不断加强“三同时”执行监察。对污染企业进行严格的监察督办, 对排污标准不达标、不符合验收、甚至是根本没有任何环境保护设施的企业和项目依法进行监察管理, 并移交相关安全部门进行处理。

3.3 积极采纳群众对环境的要求和建议, 维护公共利益。

群众的环境权益要靠环境监管部门来维护, 环境问题是群众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使群众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 环境监管部门, 尤其是基层环境监管机构要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 解决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百姓对于很多问题大都采取信访的方式来解决, 环境监管部门要加大对信访案件的处理, 提高信访处理能力, 在具体工作中, 建立健全的信访体制和应急信访制度, 对百姓提出的环境问题采取最快最人性化解决方式。

3.4 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 遏制污染企业排污。

在环境监察工作中, 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依法对排污企业进行排污征费, 通过调查核实对各个污染源进行登记, 将各种污染源加以分类整理, 确定每种污染源的征费标准, 对不同污染程度的污染源施以不同的征费标准, 严格治理高污染、严重污染的企业, 利用排污费的征收来限制其排放, 刺激其实行节能减排的措施。

3.5 开展和加强“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印发宣传单、宣传车扩散、召开相关大会等形式, 宣传节能减排的意义和重要性, 使人们了解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对社会和自身生存发展的作用, 发动每一个人的力量, 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前进。

结束语

保护环境, 节能减排, 是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对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由之路。基层环境检查工作是推进节能减排向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力量, 在具体工作中, 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念, 在促进经济稳步前进的基础上加强对环境的监察工作。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节能减排成了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一大举措, 其中基层环境监察是有效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 要严格查处相关违法行为, 加强监管力度和执法能力, 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本文将对在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如何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政策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加以系统深入的论证和研究, 为节能减排工作提出适当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节能减排,基层环境监察,实施,方式

参考文献

[1]韩古月, 陈猛.浅论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节能减排实施办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8) .

[2]宋惠玲, 秦立栋, 李永庆.浅谈环境监察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J].吉林农业, 2012 (5) .

[3]宋惠玲.浅谈环境监察对节能减排的促进作用[N].陕西科技报, 2012 (6) .

结合高中课堂 实施环境教育 篇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口激增,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由于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减少,温室效应和酸雨等全球环境问题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贵州六盘水地处我国西南,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凉都”美誉并非浪得虚名。但作为西南煤海,其环境污染较严重。煤炭企业是六盘水的主导产业,围绕着煤炭滋生出了众多厂矿企业,如洗煤厂、炼焦厂、小炼铁厂、土法炼锌厂等,这些企业成为污染六盘水环境的罪魁祸首。在生态环境日益下降的今天,保护周围环境,提高人们环保意识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教育相对滞后,而地理学科本身的诸多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环境教育知识,培养他们具备环境意识是地理学科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以为,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境教育。

1理论联系实际,渗透环境教育

地理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环境问题涉及地球环境中的多个领域。高中地理新教材基本是以环境为主线来编制的,很多内容都与环境保护问题有关。如“保护宇宙环境”、“大气环境保护”、“海洋环境保护”、“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工农业污染与生态破坏”、“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污染”、“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以及漫画“处境艰难的地球”、“‘雨中垂钓”、“地球出汗了”等内容,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材料。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环境教育。如在进行“大气环境保护”教学时,可以运用有关理论知识,分析六盘水的大气污染情况;在讲授“人类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时,可以讲解水城盆地因煤矿开采和过度抽取地下水而引发的崩塌、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可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在环境系统演变中的角色和作用,养成尊重自然、善待环境的良好风尚,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因地制宜观和人地协调观。

2开展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教育

重视“在环境中学习”,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参观、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环境感知中得到理性的提高。也可以组织环境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水污染采样化验及环境质量检测等活动,结合当地实际,开展环保调研和参观访问,提高环保活动层次。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去调查有关人们生产或生活活动对地理环境某些要素的影响,环境对人类健康、经济发展的影响,使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工业区,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参观污水处理厂或生态农业基地,带领学生亲密接触环境,让他们了解洗煤厂对水源的污染情况;炼焦厂、炼铁厂、炼锌厂等对大气环境的危害;煤矿采空区形成的滑坡、崩踏、下陷等各种地质灾害等。

3加强环保宣传,提升环境教育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在地理课程中精心设计穿插渗透环保知识,一般一个学期下来,会有许多学生逐渐形成较强的环境意识,一部分学生很乐意参与环保公益事业。教师应因势利导,成立环保兴趣小组或环保协会。适时对这些学生开展环保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将来投身环保事业。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活动,如结合教材内容实行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片,接受环境教育;利用校刊、校广播站、黑板报、地理教室等宣传环保知识;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举行主题班会,培养环境意识;请有关专家作专题报告;组织学生上街宣传,打扫公共卫生、义务植树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环境的情感。让全社会都来重视环境保护,让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人口日、世界水日、地球日、植树节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节日。不失时机地通过办板,报、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开展专题环保宣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唤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亦可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周末参加植树种草、清扫公共场所等环保公益实践活动,逐渐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人人都能有所作为。

4增强环保意识,深化环保行为

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地理环境教育任务,必须熟悉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展情况。提高自身的意识与思想。可以通过阅读有关环境方面的书籍、报纸和杂志;也可以通过继续学习,如上研究生课程班等方式提高教学能力。在行为实践上。也要做学生的表率,自觉爱护环境。环境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涉及许多课程,因而在开展环境教育时,要注重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渗透,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知识,并且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经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不断提高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邀请有关专家或环境管理人员做有关环境法律问题的专题讲座、报告。报告的讲授者在讲授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树立环境法律保护的意识观念,同时,又要给学生留充分的提问与答疑时间,这样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促使学生去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并探索薪的解决方法。

环境监察实施方案 篇4

镇关于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着力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会议精神,根据镇党委的统一要求,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增强“两个环境”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从而解决制约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牢固树立发展环境是第一竞争力的理念,坚持以“一线四新”发展战略为总览,以提高各级干部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核心,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因此,全镇上下要牢固树立“欠发达”就不能“欠环境”的理念,各村各站所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抓住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抓纲带目,步步深入,彻底清除科学发展、转型升级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文明程度及服务水准,营造对外服务的良好氛围,全力营造“人人关心环境、共同创造环境、悉心维护环境”的浓厚氛围。

二、工作重点

(一)着力改善政务环境

1、精简审批事项。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应减必减,全面清理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和行政监管事项,凡没有合法依据的事项,一律取消;凡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已经明确取消的审批事项,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或形式实施,一经发现,严肃追究责任;保留和省市下放事项统一编制目录,明确实施主体、办理条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外,底前一律向社会公开。(责任单位:县政府法制办;参加单位:县监察局、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

2、简化审批环节。凡可以采取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的,一律不设前置审批。简化环保、土地、规划等前置性文件评审程序,缩短审批时限。对新设立的企业投资项目,除娱乐场所外,取消工商注册登记时消防、环境影响评价的前置许可条件。凡同一项目涉及的不同审批事项,一律由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口办理。无法律法规依据,任何部门不得设立前置审批条件增加审核、评审环节。

3、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一门受理、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的行政服务体制,按照“应进必进、应办必办”原则,强力推进行政审批集中办理,底前全部建成便民服务中心,村村设立便民服务点。健全网上行政服务平台和电子监察系统,凡是达到网上办理条件的全部上网审批,到底实现乡村联网和电子监察全覆盖。严格落实服务承诺、首问首办负责、ab岗、一次告知、限时办结、过错责任追究、重大项目动态跟踪问效、超时和缺席默认等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4、深化政务公开。按照机关标准化要求,全面梳理编制本单位本部门的行政职权目录,明确实施主体、依据和程序,报县权力公开办备案并向社会公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认真落实好“镇议事会、会审会”制度,认真做好“议事会、会审会、旁听会”工作安排部署以及参会人员数据库的建立工作,把公众参与、集体讨论等作为必经程序,进一步增强政府和部门重大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政务互动平台建设,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动态公开。

(二)着力改善市场环境

5、加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自11月投入使用后,要将公开交易职能从现主管部门中分离,归并集中,着力构建管、办、监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体制,确保公共资源交易公开、公平、公正。

6、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对现行规范性文件逐一审核,集中清理,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立即修订或废止,禁止拥有行政处罚权的部门下达罚没指标,取消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分成挂钩政策,工作经费由镇财政予以保障。建立首错不罚制,对非首次轻微违法行为责令限期整改,不进行处罚。

7、规范涉企行为。坚决控制涉企检查、评比、达标、培训、庆典等活动,除中央和省规定的涉企评比、达标活动外,未经县委、县政府批准,一律不得举办;对确需开展的,一律不得收费。涉企培训,须经县工信局审核,报常务副县长批准,费用标准由价格主管部门核定。除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环保事务和刑事案件外,各部门开展涉企检查,须在3个工作日前报县监察机关批准;同一部门对同一企业的检查,一年最多一次;多部门在同一时期对同一企业进行检查的,由县监察机关协调,联合检查。建立减轻企业负担案件举报查处机制,实现企业减负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对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实行效能点监测制度,切实规范涉企检查行为。

8、整顿市场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健全投诉平台,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坚决从严从重从快查处制假售假和在食品药品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的事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自主品牌形成和品牌经济发展。

(三)着力改善法治环境

9、健全执法制度,提升执法水平。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清退无证执法人员。6月底前建立执法质量考核机制,明确工作标准,落实岗位责任,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政行为,严格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对秉公执法、高效执法的行政行为,及时予以表彰和宣传。

10、依法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建立“一企一卡”台账,实行警企联系包点制度,对重大建设项目开展挂牌服务、重点联络。强化破案打击力度,对涉企案件建立督办制度;深入开展涉企犯罪专项打击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砖沙石霸”、制假侵权、非法集资等涉企犯罪行为;对重大建设项目实行辖区派出所挂牌服务、包点民警重点联络,加强工程建设、投入运行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严格实行涉企案件强制措施审查审批手续。

(四)着力改善政治生态环境

11、积极探索科学的绩效考核方式。科学设置政府绩效管理和干部实绩考核的内容、评估指标及操作规程,实事求是地制定考核目标,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创造性、可行性。修改和完善科级干部绩效考核和奖惩实施办法,强化日常管理和考核,进行不定期考察,避免年终考核一锤定音的片面,做到公平、公正,符合实际。考核结果与调整领导班子挂钩,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挂钩,与干部奖惩挂钩,与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挂钩。对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在职级晋升、物质奖励上倾斜;对实绩较差的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进。

12、大力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扩大培训教育的覆盖面,以分层分类的培训模式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以细分细化的培训内容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继续有计划安排干部到省直机关和经济发达地区挂职培训,引进中直、省直机关和其他部门优秀干部来我县挂职。继续完善和创新公务员竞争上岗、事业单位干部交流轮岗办法,健全录用、辞职、辞退、问责等机制。继续深化“创先争优”、“基层建设年”活动,大力整顿政风、行风、作风。

(五)着力改善社会环境

13、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6个部委《关于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及时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层层建立台账,逐级落实报告制度。切实执行《关于进一步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所有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全部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坚持和完善重要时期干部下基层保稳定工作制度。坚持对重大矛盾纠纷实行挂牌督办、领导包案和责任查究制度。抓好矛盾纠纷的预防预警、排查发现、分析研判、联合调处、责任落实等机制建设,全面落实村日排查、镇周调度、月汇总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14、强化社会治安管理。加强公共安全综合整治,认真做好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生产、易燃易爆、剧毒和放射性物品、校车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年内把交通安全管理等涉及公共安全的工作纳入综治工作年度考核项目。积极推动镇村警务室、增加辅警力量、推进用房和装备标准化,同时拓展服务功能,集维护稳定、治安防范、排查矛盾、化解纠纷、人口管理、服务群众为一体。整合派出所警力,配备辅警人员,在重点街区建立110综合警务站,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管理,24小时服务群众,切实提升警务效率和服务群众水平。

三、方法步骤

开展着力改善“两个环境”大发动活动,从12月4日开始至12月底结束,分为动员部署阶段、政治整改阶段、巩固提升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12月4日至1月)。()主要任务是广泛发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统一思想。1.安排部署。召开领导班子会,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工作重点,阶段目标和完成时限。并且按照要求,扎实开展改善“两个环境”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营造浓厚工作氛围。

(二)整治整改阶段(2月至201月)。通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民主评议、自查自纠,梳理分析总结在改善“两个环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步骤、有计划地抓好整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三)巩固提升阶段(年2月至12月)。重点是对改善发展环境各项措施的落实进行查漏补缺,巩固影响发展环境重点,难点问题的整治成效,建立发展环境持续改善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镇要把环境建设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镇党委成立改善“两个环境”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的安排部署、检查落实。实行党政领导亲自抓、主管领导具体抓,深刻理解“两个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要把环境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抓标治本、步步深入,抓纲带目、重点推进,真正让环境建设成为全乡经济发展的助推力和生命力。

(二)集中建设、强化检查。“两个环境”活动领导小组定时对全镇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相关村、站所,限期整改,确保这次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改善和优化环境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舆论、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标语等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发展环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意义,结合全乡发展实际,宣传实践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着力营造改善发展环境、生态环境的浓厚氛围。同时,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查找突出问题,提出整改建议,监督整改落实,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共建的强大声势。

效能监察实施方案 篇5

为全面贯彻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不断完善及健全效能监察工作管理机制,紧紧抓住企业效能监察的工作重点,完善企业管理,促进公司员工正确履行职责,树立公司良好企业形象、提高公司产品经济价值、员工工作效率,努力实现公司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和谐中争效能,以最少的成本获最高的效益。经公司领导研究决定,对2016年南博会参展项目管理进行专项效能监察,监察方案策划如下:

一、监察对象

本次效能监察对象是2016年南博会参展项目的参展规划方案实施情况、参展费用控制、参展产品质量、会场布置效果、参展过程、会后总结、参展效果等业务流程进行检查。

二、效能监察的总体思路和目的

项目效能监察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再管理,通过有效的监督手段,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全过程、全方位的发挥监督作用,对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效果和提高企业效益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次效能监察在公司领导小组总体领导下,在市场经营部、设计部、生产部、质量技术部工作小组具体实施工作中,上下密切配合,按效能监察体系文件规定的内容,根据参展计划方案,通过对2016年南博会参展项目全程效能监察,确保参展内部控制制度健全、适宜、专业业务部门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制度,实现2016年南博会参展的阶段性控制目标和最终目标,对公司产品宣传效果的实现起到良好的保证作用,为公司后续产品的宣传积累经验。

三、工作程序

(一)健全机制

建立效能监察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由公司主要领导负责,监察小组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公司效能监察工作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 长:蒋兴祥 副组长:张锦 石贵荣

成 员:晏雅馨 李斌 赵炳辉

(二)组织实施

一是做好培训。各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效能监察工作人员学习有关文件、制度和业务知识,提高认识,领会实质,切实把握好政策界限;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学习有关文件规定,统一思想,积极配合,协助做好效能监察工作。

二是组织实施。各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关键岗位及重要环节执行制度情况,以及针对展销会关键环节、关键时间节点,认真组织自查。公司效能监察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效能监察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抽查,并不定期、有重点地对部分部门进行督促和检查。

1、监察内容

(1)对参展计划方案审批手续进行监察,保证方案的合理性;(2)监察参展方案的实施情况,重点监察各项工作是否严格按照计划时间节点进行;

(3)监察参展产品设计、展台设计图纸的审核记录、参展产品生产质量验收记录;

(4)展销会接待纪律监察,重点监察工作时间闲聊、上网聊天、玩游戏;工作时间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办理与工作无关的个人事务及参加其他展销活动;无故旷工、迟到早退等问题;

(5)对展销成果、会后总结进行监察,重点检查接待、宣传册发放情况、签订意向客户情况等记录;

(6)展销费用监察,重点监察预算费用是否合理,实际费用与预算费用偏差,损失浪费问题,是否存在超额报销、不符账目、贪污现象。

2、查找突出问题

采取查看记录、资料分析、审计等措施和方法,认真查找以下问题:

(1)重要环节的制度及流程在设计上是否存在缺陷,是否与国家和上级有关规定相符合。

(2)是否存在不执行有关制度,或流程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3、时间进度安排

重要环节制度执行情况效能监察和展会计划方案关键环节效能监察从2016年4月1日开始至2016年6月30日结束。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4月1日至4月8日,为宣传发动、布置工作阶段。

(2)4月9日至4月14日,为开展自查自纠工作阶段。

(3)4月15日至6月30日,为效能监察工作组组织检查阶段。

在自查的基础上,效能监察工作组对重要管理制度及流程的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就检查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4)7月15日前,效能监察小组根据自查和检查阶段收集到的情况,形成监察建议,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出具正式的效能监察建议书。

(5)7月30日前,有关部门根据效能监察建议书,认真落实整改,并将落实情况上报公司效能监察领导小组。

(三)评估验收

公司拟在2016年8月中旬前组织对各部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情况的评估验收。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情况汇总,填写有关报表,客观公正地撰写效能监察报告,在8月30日前上报公司效能监察小组。

效能监察报告内容应包括监察依据、检查过程、发现的行为偏差和管理缺陷、有关制度流程分析和监察建议或决定意见等。

公司效能监察办公室负责组织对局各工作组和各部门监察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对监察建议或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检查;通过评估验收对各职能部门完成的效能监察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和效果评价,对本次效能监察工作进行总结。

(四)资料归档

公司效能监察小组对已经完成的效能监察项目资料进行立卷归档。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效能监察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布置效能监察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落实工作目标。

(二)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效能监察工作实行行政主要领导负责制,并与本年度企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挂钩。要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各部门要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公司效能监察办公室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齐心协力搞好效能监察工作。

(三)认真整改,务求实效

对效能监察中发现的问题,由效能监察小组提出书面整改监察建议,同时督促有关部门落实监察建议,巩固效能监察成果。收到监察建议的部门,应制定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切实加以整改。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明确整改期限。对整改效果不好的,效能监察办公室要督促其重新进行整改。

(四)执纪有力,以查促建

环境整治实施方案 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市区要求,牢固树立和进一步强化“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坚持重点项目与环境整治“两手抓、两手硬”,全力开展环境整治“百日会战”活动,深入实施“清洁家园,和谐乡村(社区)”活动,切实治理“脏、乱、差”现象,实现以点带面,逐步推开,不断美化全街道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逐步提高广大群众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着力营造整洁有序、生态宜人、文明和谐的宜居街道。

二、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全面开展市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

1、主要工作

(1)整治马路市场、流动饮食摊点和水果摊点。对马路市场进行彻底清理,加强管理,防止反弹。对流动饮食摊点和水果摊点,要坚持疏堵结合与便民利民的原则,在居民区和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合理设置流动摊点经营点,并与摊主签订卫生责任状,规范经营行为,保持环境整洁。

(2)整治占道经营和广告牌匾。落实沿街店面的门前“三包”责任制,整治占道经营行为。对沿街不规范、破损的广告牌、遮阳蓬、霓虹灯等进行整治。

(3)整治城市“牛皮癣”。对主干道、小街小巷的乱张贴、乱张挂行为进行整治。落实好清洗人员,加强对乱张贴小广告的清洗,同时在公共场所合理设置广告张贴栏,切实清除乱张贴的源头。

(4)整治农贸市场。加强对城区农贸市场的规范管理,确保摊位设置的规范整洁,周围无垃圾、积水,环境卫生达到规定要求。

(5)整治大环线及入城线景观带。加强大环线及入城线两侧的不规范或破损的广告、牌匾及两侧墙体乱张贴、乱涂写等现象的整治力度,清除卫生死角,加强清扫保洁力度,确保环线及入城线景观带美观整洁。

(6)整治绿化缺损和地面破损。及时修补缺损的绿化带、草坪和花坛,并进行补绿,全面修补破损路面。

(7)整治背街小巷、住宅小区环境卫生,对城区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卫生死角等开展彻底清理,根据需要,添加更新垃圾箱、果壳箱等环卫设施。确保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垃圾清扫及时,街巷、市容市貌整洁。

2、工作目标

要通过以上整治,达到临街店面无占道经营,无马路市场,流动饮食摊点、水果摊点规范有序,街道无不规范或破损的广告牌、遮阳蓬、霓虹灯;主干道、车站广场等地带无乱张贴、乱张挂、乱堆放现象;环线和入城线景观带,广告、牌匾设置规范,两侧无乱堆放垃圾,墙体美观整洁。

(二)全面展开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1、主要工作

(1)治理乱堆乱放。全面整理各村道,解决乱占村道的现象。清理房前屋后乱放的柴草、杂物、砖瓦等物品,腾出绿化用地,按时打扫庭院内的卫生,各村要做到柴草码放整齐,院内做到物料堆放有序。拆除各村侵占道的建筑,清理各村坍塌破房、残墙断壁等无用建筑。逐步整治各村有污染的猪圈、羊圈、牛圈等,及时清除村内的粪堆、肥堆。

(2)清洁厕所。采取多种形式和综合措施,提高农村厕所的净化水平,消灭蚊蝇虫蛆,逐步改善入厕环境,消除卫生隐患。村委会、学校及供群众使用的公共厕所,要做到有专人负责,及时保洁,定期清理粪便。结合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工程,达到水冲洁厕。逐步解决村内污水乱排、乱倒问题,基本实现污水沟渠排放不上街、无溢流。

(3)治理垃圾。全面清理各村连接处的积存垃圾、死角垃圾,清除河道、河沟、坑塘内多年积存的垃圾渣土,捡拾村庄周边的白色污染;实行垃圾密闭化管理,有计划地建立户打包、村收集、街道运送的垃圾管理系统。暂时没有条件实行垃圾密闭化管理的村,对简易填埋场要及时覆土,进行绿化,有效降低暴露垃圾的污染;禁止在河道、坑塘倾倒、堆放垃圾,保护地下水源。

2、工作目标

(1)干净。从村外到村内,从道路到庭院,基本达到干净卫生,无暴露垃圾、无污水溢流、无人畜混居、无卫生死角等现象。

(2)整洁。村内无侵街占道的私搭乱建、无残墙断壁,屋前屋后无乱贴乱挂、无乱堆乱放。

(3)路畅。入村主干道、支干道平整、畅通,无坑洼、无积水、雨雪天不淤泥,便于群众出行和车辆出入。

(4)村绿。入村主干道两侧因地制宜植树、种花,村边、路边、沟边、房前屋后绿化美化。

(5)实施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垃圾收集、运输及处理的管理系统。

(三)全面开展水环境整治工作

1、主要工作

(1)加强源头污染治理工作。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和内源污染治理,争取在“源头”治理上取得突破。由街道工办负责,加强对污染企业的达标排放管理,对限期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坚决实施关停并转,禁止引进和新建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企业。

(2)加大河道联合执法力度,强化河道巡查制度,严查工业污水、建筑泥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排或倾倒入河案件。对城中村和居民集中点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关闭、搬迁,进一步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3)加强水体污染治理工作。以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为目标,重点做好河道保洁工作,实施全天候水面保洁,开展定期生态补水和水生态修复建设,对沿河村居进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2、工作目标

建立健全河道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截污先行、引流结合、治保并重、多管齐下”等途径,切实加强河道的整治和保洁,强化监管,促进水环境保护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实现水环境的明显改善。

三、整治方法和步骤

我街道城乡环境整治工作,采用属地管理,条块结合的方式,由街道社区办、城建办、农办牵头,分别负责市容市貌整治、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水环境整治工作,统筹规划、总体协调,街道各办和各村(居)社密切配合开展工作,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全面部署阶段:5月12日–5月23日

按照区5月11日召开的环境整治工作动员大会的要求,组织全街道机关干部、各村(居)社负责人召开东城街道环境整治动员大会,指导各村(居)社制订整治方案,全面部署环境整治工作。在5月16日–5月23日开展东城街道环境整治周活动,逐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综合整治阶段:5月24日–8月31日

按照环境综合整治主要任务,各有关部门及各村(居)社开展环境整治”百日会战”行动,并进行考核验收。

(三)完善提高阶段:9月1日–12月31日

街道环境整治办公室根据考核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完善整治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整治成果,切实形成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

四、保证措施

(一)宣传发动到位

这次环境整治行动牵涉了本街道的所有村(居)社,任务繁重。各村(居)社都要行动起来,要在全街道党员、干部和群众中牢固树立“环境整治,人人有责;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观念,真正地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环境整治上来。

(二)责任落实到位

各村(居)社、机关干部要切实增强做好环境整治工作的责任感,明确村党支部书记和街道村干部是第一责任人,层层落实责任制,组织精兵强将,抓好组织、指导、协调、整治推动工作。明确环境整治任务和时限,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要做到任务上帐、进度上墙,将任务量分解到每天、落实到每个人。明确村(居)社干部责任区和保洁员的工作区,实行公示制,以便于监督管理和责任认定,每月要对保洁员完成保洁任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落实奖惩。

(三)投入力度到位

各村(居)社要全力保证对环境整治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要宣传到户,落实到人头,做到家喻户晓,做到人人动手、户户参与,推行门前三包和庭院整治。各村(居)社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环境整治专项经费,由街道财政统一管理,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根据任务完成情况拨付资金,体现“区别对待、奖优罚劣”的原则。

(四)检查考核到位

实施“周检查、旬通报、月考核”制度。加大巡查力度,逐村定标准,逐街抓验收。街道办事处对村(居)社环境整治进度定期组织检查,对好的经验和典型及时总结,示范推广,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村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将此整治工作纳入村(居)社季度(年)考核中,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村(居)社,不能进入评先进的行列;在年终考核工作中不能评先进,按照相应的考核指标核减分数;未完成任务的街道、村(居)社干部,年终不能被评为优秀;对于在工作中消极怠工、敷衍推诿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

五、组织机构

环境监察实施方案 篇7

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教学策略

为了使校本课程真正落到实处,我们首先编写了《环境教育课程标准》。《标准》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前言,包括国际环境教育发展趋势、我国环境现状与环境教育发展趋势、我校环境教育状况和环境教育基本理念。第二部分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年级目标。第三部分教学内容,包括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活动建议。第四部分实施建议,包括实施准备、设计与组织、教学实施。第五部分评价建议,包括评价的基本原则和评价要点与方法。

校本教材《环境教育常识》共分低年、中年、高年三册:

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亲近、欣赏和爱护自然;感知周边环境以及日常生活与环境的关系。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是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行为规范;了解社区环境和主要环境问题。

高年级的教学目标是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们生活的相互关系;养成对环境友善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有关环境的决策和行动,做有责任感的公民。

本教材的特色是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主要体现在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上。环境教育的实施必须凭借有效的教学策略,并根据对环境教育实施过程的评价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如下有效教学策略:

1.综合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和方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及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灵活选择多种教学途径与方法。例如:户外教学、社区服务、实地考察、模拟游戏、个案研究等。

2.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改变了对学生角色关系的传统认识,真正做到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素质的培养为教育教学目标。力争在民主的环境下实施环境教育,努力培养身心健康、表里如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

3.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中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环境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之一。环境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使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方式、传统生活方式与环境现象、环境问题的联系,使学生意识到,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例如:人们业已习惯的垃圾处理方式,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环境污染:填埋导致土壤污染,向江河倾倒导致水体和水源污染等等。

4.从“可解决的问题”做起。

对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许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对小学生来说,更需要的还是关注身边可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教室、学校、家庭和当地社区,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环境问题。教师可以把这些问题作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研究和解决这样的环境问题,学生可以增强信心,产生从自身做起改善环境的意愿,并行动起来。

5.创造融洽和相互支持的人际环境。

环境教育的教学过程不仅要鼓励学生、教师和教师间的沟通与交流,也要为学生搭建相互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二、课程的实施及取得的成绩

我校从2001年开始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的目标。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党政领导亲自挂帅,责成一名副校长全面负责。学校将环保教育列入重点工作,做到“三同时”,即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落实。先后派出3名教师参加了国家和省环保局举办的环保专题培训,订阅了《中国环境报》供师生阅读。发动师生收集环保教育方面的书籍、资料等。

在创建绿色学校活动中,我校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渗透为主渠道,以专题教育为突破口,促进环境教育的全面实施。

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因素,适时适量地渗透环境教育。英语老师所上的《保护水资源》一课,在全市英语双语教学会上做观摩,课堂上通过猜谜、讨论、举例等方法让学生了解水的用途,认识水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语文老师通过《只有一个地球》的语文教学,使学生不仅认识到保护地球的紧迫性,又激发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愿望。

环境教育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鼓励亲身体验。它的实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校教师依据自身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创造性地实施校本课程,达成环境教育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教育探索和实践,我校教师积累了操作性较强的环境教育素材,总结出一整套适合于小学生并且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按低、中、高年段划分,每两周上一次校本课,每周保证一次10分钟的信息交流小课。

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行动研究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方式。对真实的环境问题或自己所关心的环境问题进行探究,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并总结出的基本教学流程为:

1.探究。

探究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一般包括如下要素:

(1)学生独立或者在教师指导下关注、识别并提出环境问题;

(2)对该问题已经了解到什么,还需了解什么;

(3)鉴别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信息来源,搜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评价各方案可能产生的效果,并选择确定行动方案;

(5)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实施计划,及时评价并调整计划。

2.行动研究。

针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边调查边计划、边思考边行动、边实施边评价,在反思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就构成了环境教育的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或教师不断地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根据反思结果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学生不必等到调查研究取得明确结果之后再采取行动,而是边计划边行动,边进行反思与评价,这样,可以避免无休止的调查研究而贻误采取行动的时机。

校本课程的实施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完善环境道德人格。例如我校在世界水日,组织学生参观水厂,了解饮用水生产及污水处理的过程,增强节约用水意识;在爱鸟日,组织学生收集鸟的资料,宣传鸟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争做爱鸟护鸟的使者;世界戒烟日,宣传吸烟如何有害人体健康,发动学生规劝自己的父亲及亲人戒烟。

为拓展学生活动空间、丰富学生学习生活,我们在校园有限的土地上,为学生开辟了“红领巾太阳能发电站”、“实小种植园”,“鹦鹉园”等学生可参与的活动场所。学生可以自制节能电池,在种植园里播种自己的希望,在鹦鹉园领养小动物。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观察、体验,感悟环境教育的魅力。学校还设立一块环保宣传板,作为校园环保宣传教育基地;每学期有计划地利用升旗仪式、校园广播、海报、班级墙报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我校还注重各学科间沟通与整合,海模实验班的学生在环保材料船的制作中,船体的材料使用的都是饮料瓶、易拉罐等生活垃圾,虽然制作出来的船性能上并不优秀,但学生从中了解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小常识,养成了从小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学校还制定了《环保规范20条》,提倡使用自动铅笔替代传统的木制铅笔,不使用一次性餐具,号召学生两面用练习本等。每周五定期清理校园环境卫生,有固定的垃圾箱,能够实现垃圾分装。校园内设有废旧电池回收箱,废旧电池独立投放。

大力倡导节水节电意识。每个厕所都用上了节能蓄水箱,而且在每次卫生宣传活动时,都提醒学生节约用水。学校还在走廊灯开关下面,设有“你走了可别忘记我呀!”等生动有趣的提示语,让学生和总务人员共同参与,随时检查各班的关灯情况。

八年来,我校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教师参与省市评优课活动,有20余节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课被评为一等优秀课,学生参与全国、省市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各类知识竞赛、作文竞赛,均名列前茅。形成了人人关注环境、爱护环境并自主为保护环境献计献策的良好局面。于此同时,学校获得了抚顺市花园式单位、抚顺市绿色学校、辽宁省绿色学校、抚顺市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先进学校、抚顺市环保示范AAA单位、全国绿色学校等十余项相关荣誉称号。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有效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35-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改革开放教育发展以来,人们就一直追求教学效率。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学?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可以学有所成?这些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追求。因此,有效教学既是人们长期的追求,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不同时代“有效教学”有着不同的关注主题。随着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结构、内容组织、教学过程、媒体呈现和选择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导致有效教学的实施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内涵特点

借鉴传统教学有效性的概念,可以将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为: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现代教育理念,遵循现代教学活动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特定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其内涵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三个方面外,还具有如下内涵特点: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投入具有综合性

其中,“时间”包括对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认识时间、对教材重新整合所需的时间、制作教学软件所需的时间、为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环境设施所需的时间以及熟悉掌握“信息技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理念所需的时间等;物力包括制作教学软件所需的设施和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设施等。

2.追求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者以个体的形式进行自主学习;二是学习者以小组形式进行协作学习。在“有效教学”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组织形式经历了从“个别教学”到“班级教学”的发展过程。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个别化教学”却又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这是不是表示不追求“教学效率”呢?当然不是,因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者主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直接获得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直接从教师获得知识的情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最大特点就是资源共享,也就是说所有学习者可以共享计算机服务器上的同一个教学信息,因此对于学习者个体而言,教学形式采取的是“个别化教学”,但对于众多学习者而言,它们共同从同一服务器上获得知识信息,其实就是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是营造或建构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型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双向整合,让学习者自觉地学习信息技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课程,在课程学习中体验信息技术。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

与传统教学过程一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也包含备课、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指导(开放式学习指导)和教学评价等重要教学活动和行为。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

1.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质量和效率

“备课”实际上只是设计教学计划,包括长期计划、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后来人们更愿意将“备课”称为“教学设计”。所谓“设计”,意在“设”想和“计”划,教师要对知识结构、学生个性和需要、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统筹兼顾。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使用教本和有关参考书,无法及时跟踪所授学科的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实现“创新”。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通过网络查阅和整理各类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和重新整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对教学活动进行多媒体设计,从而优化备课环节。

(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一定与传统教学相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目标要适当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资源应用的能力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不仅仅局限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范围内,还可包含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的多媒体处理过程中,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分析教学对象

分析教学对象就是分析他们的年龄特征、起点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基础。不同的年龄特征确定了他们对多媒体信息的接受能力,如儿童对于色彩鲜艳的、活动的、图形化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而高中以上的学生对艳丽的色彩容易产生浮躁心理,他们适合一些框图、流程图、图标、文字等信息。起点能力是学生习得新的能力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的成败。许多研究表明,起点能力同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更大的决定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依照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原则,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教学目的的85%,才能进行下一步学习,计算机操作基础能力影响着学生对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的认同度。

(3)选择教学材料

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中的教学材料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所有资源,既包括一般多媒体课件资源,也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开发),还包括传统教学的其他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逻辑性,促使教学内容的高效传递。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课件是必备条件,是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直接途径。课件的制作可以是教师独立制作,也可以是课程组集体制作,课件制作必须依据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教学中需要重点展示的、难以表现的以及枯燥乏味的内容通过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和地方教育资源网的建设完成,各类优质教学资源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各层次各学科的教师都能找到各自所需的教学资源。如各地都有专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为各地中小学教师提供各类课件、试题、教案、案例和研究论文等宝贵资源;教育部高教司倡导下由全国高等学校CAI推广中心创办的高校教学资源网是一个致力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和优秀教学成果软件推广的专业网站,专门为高校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服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体验、评价、挑选满意的教学方案的过程”。可以说备课就是总设计。当有些教师把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花在找素材制作上,忽略了备课最本质的内容——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要求,把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当作备课的全过程。这种只从教师的理念出发,而忽略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资源很难收到成效,只不过形式上热热闹闹,中看不中用。

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制作只是备课的一个环节,应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去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只能辅助备课,而不能替代备课。

2.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指由若干能够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教学环节组合而成的、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双边互动的活动进程。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要服务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 努力追求有效的教与学,能满足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能满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良性互动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交互性、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以及逼真形象的模拟性等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

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媒体环境是以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主;教师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和演示教学课件,学生通过大屏幕观看和获得信息;教师的部分教学活动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模拟表现完成,部分教学活动则通过师生面对面交流完成(如图1所示)。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有:①呈现教学目标,设置学习期望值;②动态表现教学内容;③通过美观界面营造良好学习氛围;④实时展现知识点结构;⑤动画模拟实验过程和工作原理等。

3.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的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是否相符的关键环节,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不同,可以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使变传统教学评价为形成性、整体性和多元化评价。使用信息技术可以较方便地编制评价项目、搜集评价信息、实施评价过程、分析评价数据、管理评价结果,实现形成性、整体性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从而优化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的效率和效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1)诊断性评价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诊断性评价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一门课程和一个学习单元开始之前对教学背景及学习者所具有的认知、情感和技能方面的条件进行评估。通常将需要测评的内容设计制作成一系列可定量分析的选择题,供学习者进行选择,然后由计算机实时分析统计,及时让学习者能了解各自的能力水平和需要提前复习和预习的知识,也可以为教师确定教学目标、进行备课和实施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还能为学习者的总结性评价提供参照。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实施的评价。现代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机体通道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导致能力或倾向相对稳定变化的过程(皮连生,1997)。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借助他人帮助所产生的意义建构,人本主义也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设计要复合个体特征。因此形成性评价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成败情况,获得教学中反馈,作为教师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的参考。

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表现、出勤、书面作业等,并辅助课后网络环境中的自测、电子作业、网络登陆情况等进行数据统计;以网络自学为主的形成性评价主要依据是学习者在网络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电子学档(即基于电子学档的过程性评价)。

电子学档主要是指展示学生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历程、所取得的进步以及反思学习成果的集合体。在基于电子学档的过程性评价框架中,可以从多种渠道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信息,包括学习者的网络学习登陆档案、教学内容浏览档案、过程性自测档案、学习讨论档案、作业记录档案、学习笔记档案、学习思考档案等,任何一种学习档案都既可以用来评估学生所学知识的内容,又可以用来评估他们的学习进展情况。

(3)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总结性评价应改革传统的纸质试卷考试,逐步实现电子化在线考试。运用电子化在线考试可以从试题库中按照一定策略随机产生试卷,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试。电子化在线考试能将客观问题进行实时评判,对主观问题进行元分析,从而使评价趋于真实和公正。

总结性评价可以作为评价教学有效性的一个综合性依据,但不能作为决定性依据,总结性评价应和诊断性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评价既包含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也包含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以上主要是针对学习者学习效果的评价。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教学评价包含: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和指导的能力,制订个别化学习和多媒体教学行为策略的能力(即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开发的能力等等。

四、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在教育传播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送与交换教育信息,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内。传播过程的确立离不开意义的交换,意义交换的前提是,交换的双方必须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对所传递的信息有着共通或较为相似的理解和解释,即所谓“共通的意义空间”,也称“共同经验”。共同的意义空间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郭庆光,1999)

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共同交换信息的基础,即师生都要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教师必须要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搜集、整理、表现、评价教学信息的方法,学生也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获得、处理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2.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尽管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诸多优点,但它并非完美无缺。而传统教学尽管存在一些缺点,但也不是一无是处。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和传统教学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针对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条件,可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信息技术支持教学手段对于抽象类、陈述类的知识内容,效果不太理想,需要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来弥补。可见,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肯定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要使二者优势互补,互相融合。

3.“适时”和“适度”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媒体)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美国大众传媒学家施拉姆曾指出:“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也就是说,选择媒体应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英国开放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安东尼·贝茨教授指出,并不存在某种“超级媒体”,所有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最理想的应该是在给定的情形下,只使用有限范围的媒体,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学习效果,并在方便学习者和教师两者之间做到合情合理的均衡。因此,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中,并不是所使用的信息技术手段越多越先进,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就越好,效率就越高。如果使用简单媒体能表达的内容反而用复杂的技术实现,必然导致时间、精力、资源的浪费,造成教学效益的下降。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既包含多媒体教学,也包含网络教学,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局限。只有正确看待信息技术手段,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各教学环节的作用,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从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才能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发展,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程。

参考文献:

[1] 戴仁俊.网络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2):36-38.

[2]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佑镁.网络学习环境中电子学档系统的设计和应用[J].开放教育研究,2004,(5).

[5] 黄荣怀,沙景荣,彭绍东.教育技术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上一篇:voc废气生物处理技术下一篇:中班幼儿手册老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