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2025-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通用12篇)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1

一、教育目标:

1.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师生氛围。

2.通过师生交流和讨论,明确数学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好数学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确怎样做一个会学习的人。

3.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每天的学习每天的作业都是在为自己打基础,学习不是为他人,而是为自己而学,每天做事做作业的态度都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发展。

4、明确数学学习的各项要求。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黑板上画出一颗心,请学生说说与心有关的词语 例:静心„„我们学习功课时要静心。

爱心„„对待同学要有爱心,互相帮助。„„

(二)重温数学课堂听说读写的要求

一、听的要求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做与上课内容无关的动作。(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中年级的高段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再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要求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

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读的要求

读题,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四、写的要求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若有差错,需要更改之处,不可乱涂乱改,只须在错误部分划两条斜线或直线,删去即可,再在规定区域订正。

4、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5、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五、合作学习的要求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3、评优奖励

1、课前准备:口卡课前备好

2、作业批改标准:全对A(A+)有错B 改错后B+

3、改错标准: 铅笔改错 原错保留 改错附竖式

4、奖励标准: 加分:作业,小测全对+1,及时改错并主动找老师复批的+0.5.测试满分+2,达标+1,重大进步+2,少许进步+1 减分:未按时上交作业-1。扰乱课堂纪律-1

六、文具使用与保管

1、课本要包上书皮,并在课本的封面的最上端写上名字。

2、本子:准备一个数学练习本和一个改错本。

3、文具:尺子,量角器。

4、每节上课之前,要把下节要上课所需要的学习用品准备好。

(三)、教师小结

如何上好初中数学第一课 篇2

一、了解班级学生对于数学的喜好情况

笔者大致将学生分为三类:1.热爱数学,对数学充满热情;2.数学成绩一般,对于数学态度一般,无所谓喜欢或是讨厌;3.对数学不感兴趣,讨厌甚至厌恶。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笔者可以大致知道所带的班对于数学的基本态度。一部分同学选1,大多数同学选2,也有一小部分选3。得到答案之后笔者首先肯定那几个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孩子,因为他们很真诚,能够勇于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同样,对于他们笔者表示出期待他们态度的转变。

二、点燃学生对数学的热情

为了让刚进入初中的新生更好的学习数学,不惧怕数学,笔者给他们举例说明数学是多么有趣的一门课程,数学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数学是能够为我们所用的,不是枯燥无味的。

首先笔者出了一道计算题“1+1=?”瞬间学生就炸开了锅。大家都纷纷说答案不就是“2”吗?怎么老师出这么简单的计算题啊?笔者故作镇定地说:“看看聪明的你们可以给出多少种不同的答案并给出相应的解释呢?”孩子们才意识到原来不是那么简单。于是有同学回答说“3,因为一个爸爸加一个妈妈生出了一个宝宝,所以1+1=3”以此类推就有答案是“4、5、6等”,通过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一般都能得到以下答案:“1”因为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还是一堆沙子;“11”广告效应,广告往往会夸大一些实际的效果;“王”、“田”等答案。通过这道题打开了同学的思维,让大家体会到了这样一道计算题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

紧接着笔者又出了这样一道题: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构思独特且有意义的图形。举例:如下图左框中是符合要求的一个图形,你还能构思出其他的图形吗?请在右框中画出与之不同的一个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

解说词: 两盏电灯 解说词:

这是一道拼图题,拼图的世界丰富多彩,从拼图中找灵感、找方法、找快乐。这道题我希望学生们可以根据已知给定的条件和配置图形的提示,通过类比与联想,分解与组合,考查学生对未知的拼图进行一种再创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应有的发展,也使学生隐含的优良品质得以凸显。一道题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到原来数学可以这么好玩。学生们的兴致更加高涨。

再接着,笔者示范着叫所有的学生跟着我一起伸出两只手。给手指头按如图进行编号用手进行计算时,一种最简单的乘法是9的倍数计算,在这种计算中,有一个小窍门。计算9的倍数时,将手放在膝盖上,像上图中所示,从左到右给你的手指编号。现在选择你想计算的9的倍数,假设这个乘式是7×9。只要像上图所示那样,弯曲标有数字7的手指。然后数弯曲的那根手指左边剩下的手指数是6,它右边剩下的手指根数是3,将它们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同学们都感叹道:“从小就开始背九九乘法表,确不知道,原来可以利用我们的双手这么轻松地得到九的倍数的答案”。

以上这三题分别从代数、几何以及生活中让同学看到了数学的与众不同,答案的多样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初中学习数学的要求

1.课堂要求,要求学习认真听讲,不懂就问,要做笔记,记重难点等等。

2.作业要求,要求学生一定要独立做作业,不抄袭每次作业写好具体用的时间;每个人准备“三本”,错题本、作业本和草稿本,特别是错题本就是要求学生把做错的题目和难题抄在错题本上重新做一遍,错题用红笔标好错误原因分析及正确的解题思路。

3.下课及时利用课间时间找老师解答课堂上没有弄懂的问题。

4.每次考完试后要积极主动找老师进行面批试卷。

四、反思及改进

四年级语文 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3

威海市普陀路小学

四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回顾小结自己快乐的寒假,进一步对孩子进行诸如学习习惯等常规教育。

2、交流讨论新学期的打算,激发对新学期、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认识了解自主学习方法以及自主学习本的使用。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话寒假 品收获)

师:今天我们又开学了,新的学期又开始了,同时大家又长大了一岁,想想看长大一岁的你,希望自己有哪些变化?

二、重温课堂听说读写的习惯。

过了一个开心而又漫长的寒假,师生之间彼此建立的情感也许会有些淡了,好的学习习惯有些遗忘了,今天我们再一起讲讲学习习惯,重树学风。

(一)听的习惯

1、听讲时身体坐正,双手抱胸,双脚放平,注意力集中,不随便交谈、打闹、下位,不做小动作,不伸懒腰,不阅读与上课内容无关的书籍或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作业。(训练坐姿)

2、珍惜课堂每一分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质疑,不但学懂学会,还要掌握学习方法,逐步做到会学。我们是四年级学生,应有选择地做好听课笔记,将老师上课讲的重点写在书本上,以提高学习效率。

3、听同学发言或提问时,做到不观望、不插嘴、不嘲笑。当听到见解、观点一致时,自然地表示认可或赞许;当听到不同意见时,待同学发言结束后,提出建议或进行补充,“我补充……的意见”,不允许插话、抢嘴,随意地打断同学发言。

(二)说的习惯

1、课堂上回答提问与提出问题规范地举起右手示意,不能站着举手或是边举手边喊,经教师允许后起立站直回答,如果不知道怎样回答,应礼貌地如实告诉老师:“对不起,我不懂(我没想好)而不是站起来什么话都不说。”发言完毕,经老师同意后轻轻坐下。

2、答题或提问态度严肃认真,立姿自然得体,讲普通话,吐字清晰,声音响亮。答题形式讲究规范,用上“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的意见”等说话形式,做到说话完整,条理清楚,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三)写的习惯

1、在课堂上做作业时应该听清要求,明确格式,不擅自离开座位或窃窃私语,保持教室的安静。

2、作业格式规范、行款整齐,独立、按时完成。

3、作业姿势要端正,左手按住作业本或是平放桌上,右手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眼离书本一尺,自觉保护视力。

4、作业本要妥善保管,不能乱扔、乱写、乱画与撕毁,保持作业本的卫生与整洁。

(四)合作学习的习惯

1、围绕主题人人参与小组讨论,主动有序地发表个人意见,认真听取他人发言,待同学讲完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2、在班里发表小组意见时,用上“我们认为、我们觉得”等说话形式,尊重合作学习的劳动成果。

(五)语文习惯培养。布置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堂抽写本、家庭作业本、钢笔等一些学习用品。

1、督促孩子做完作业后及时检查。

2、与家长沟通,形成家校合力。在家中孩子做完作业后让孩子自己检查后家长再检查一遍。

三、小结。

四年级语文_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4

二、作文教学

???

(一)模式教学

??? 提到作文,孩子们都怕,记得我读小学时,也是一样,不知如何下笔,总觉得无话可说,也许是因为如此,作文教学是我一直思考的比较多的问题。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还是要从模式教学开始,使学生逐步达到创新进步、作文有成。其实模式,简言之就是事物的一个样板、柜架,很多的人都认为,作文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不应对孩子们要求过多,要让他们自由发挥。但其实,孩子们连最基本的作文知识都没有,又从何谈起说写作文呢?而三年级又是作文起步最关键的一年,所以我觉得应先让孩子们了解作文的基本的模式,于是我要求孩子们作文一定要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再教孩子们如何将句子写通顺,怎样分自然段写。然后,再进一步的引导孩子们怎样一不一不把内容写清楚、写具体,等等。

??? 我想可以从现成的模式教给孩子们基本的作文知道,而这个模式就是课文。例:课文《爬天都峰》这篇课文开头是:“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这里,我就教给孩子们开头可直接点题。例如《颐和园》这篇课文,结尾:“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玩赏。”在这时,我们可以教给孩子们在写作文时,结尾处可写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可以说,我在上每一 篇课文时都会涉及到作文教学。

???

(二)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 记得,我受到老师第一次表扬的作文是写的《我的家人》,而这篇文章就出至于我心中最真实的感受。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关键,只有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文章才可以成为受人观注的文章。虽然三年级还只是作文的起步阶段,但我仍要求孩子们写作文时尽量写自己身边最真实的事来写,而除此,我还有一个要求:每篇作文的结尾一定要写出自己的最真实的感受和观点,而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孩子们能获奖的原因,或许就是真中取胜吧!

???

(三)悄悄话和睡前半小时

??? 什么是悄悄话?这又是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其实这就是自己内心想法的真实独白,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悄悄话其实就是日记的另外一种形式,不同之处在于,在这种形式中孩子们可以和老师做心与心的交流,可以随心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所以孩子们更乐于接受。但如果只是孩子说而我却无动于衷,那就不叫交流了。面对孩子们心中的高兴和烦恼,我会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和他们交心,有时在本子上直接给孩子回话,而更多的是找他们谈心。而从中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孩子的成长。有了老师的回音,孩子们在写时就会没顾及,而写的兴趣也会更浓。还有就是不要害怕孩子对你有意见。要写好作文,需要大量的积累,阅读是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制定了睡前半小时的读书计划。睡前半小时,就是睡觉前必须读书半小时,而书籍类型我并不做规定。因为我记得窦桂梅老师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童年、少年时期,孩子需要的是童话、神话、名人传记,除此之外,也许没有什么可以包袱他的诗意、灵性和慧根,只有孩子们在阅读着沾满蜂蜜的书籍,在舒展自由心灵,张开想象的翅膀的阅读中,才能在真、善、美的世界中走向崇高和智慧。”但这些少不了家长的配合,所以之前我和家长都做了交心谈心,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及好处,有了家长的积极配合,睡前半小时的计划也顺利开展起来了。刚开始,只是阅读,然后家长在签字本上反映孩子们阅读情况,随后,我开始教给孩子们怎样将好词、好句积累下来,如何做批三注,这项工作也在进行中。

四、多练

??? 要想写好作文,无外乎多练。我布置小练笔是很频繁的,内容大多取之于生活中的小事,或班级中出现的事写自己的感想。其实,课文也是很好的小练笔的来源。例:学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我便布置孩子们写出自己的感想。随后,再连续帮家长做一个星期的家务,再来写一篇感想。这样既练了笔,又让孩子们真真了解槐乡孩子的了不起。说真的三年级课本中60%的课文我都让孩子们写过小练笔,而这样太多的练笔孩子们肯定会厌烦,所以孩子们的小练笔,我并没有太多的限制,给予他们自由的发挥空间,字数也不限制,有话时可写多些,没话时也可只写几句话。但一定要写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想。而这些只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小的看法,其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以后进一步探究。去年,在楚天杯作文竞赛中,我们班有三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这除了平时的训练外,对题型的研究分析也很重要。在考前,我上网查找了近几年楚天杯作文竞赛的题目,以及各种针对作文竞赛的评论,随后对这些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再确定了考试题型范围为童话和记事类文章,而写童话的机率更高,所以在考前我专门针对了这类的作文做了训练。我来学校7年了,而我也是在这儿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而我的成长,离不开在座各位老师的帮助,在这儿我谢谢大家。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小小的看法,如果有什么问题,还望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5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4]

[5]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举、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2、组词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6

班级:姓名:成绩:

打开课本

一、认真拼读下列音节,正确写出词语。(12分)

chónɡ ɡāosùzàozhènɡfǔyíshì

ɡòumǎixiāohuǐchénɡjìqīwǔ

xínɡyǐnɡbùlíbùzhī píjuàn

二、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其中的一个写一句话。(10分)

雕梁画()情不自()心绪不()()指算来

花团()簇()往直前日夜奔()阴()圆缺

三、认清下列字形,组词。(8分)

讯()娇()怒()历()

迅()骄()努()厉()

四、这几个星期我们学习了好几篇优美的课文,你还记得那些精彩的片段吗?(21分)

1. 入夜,,,天安门广场一片辉煌。来自的人们,。鲜花,礼花。天安门广场。(8分)

2.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美好!,那是春蚕;,那是。(4分)

3.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就是,就像,哪里会!但愿,虽然,也能!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9分)

五、在这两个单元中,你们品读到语言的精妙了吗?试着完成下列练习。(7分)

1. 《秋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野菊花香了田间羊肠小路,牛儿羊儿都长了肥膘。”我最欣赏其中的“”这个词,因为。(3分)

2. 我们还学了两首古诗,我最欣赏的诗句是:,。反复吟诵着,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

。(4分)

积累运用

1. 建国六十周年时,我们国家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一列列整齐的方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由想到了这些词:(4分)

国庆期间,举国上下兴奋不已,我们学校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操场像欢乐的海洋,我想用这些词来形容同学们欢庆的场面:(和上面不重复)(4分)

看到那气势磅礴的阅兵场景,面对日益强大的祖国,我想庄严地对祖国妈妈说:“

!”(2分)

2.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挥笔赞美秋天,我仔细观察了秋天,也看到了迷人的秋景,请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把你观察到的美景写成一段话,并用上比喻或拟人等修辞方法。(6分)

阅读视窗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夜间的山路上,突然,有个陌生的声音对他说:“捡几块石头吧,明天,你会既高兴又懊悔。”商人捡了几块石头继续赶路。天亮了,他掏出石头一看,原来它们是宝石!商人无比高兴,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却很懊悔:高兴的是,石头变成了宝石;懊悔的是,捡得太少了。

亲爱的小读者,读书也如此。我们今天读的书,明天就会变作宝贵的财富,当我们长大成人,总会懊悔自己书读得太少。

读书使我们视野开阔。我没有去过非洲,没有到过南极大陆,但我却领略过非洲大陆的美丽风情,为南极洲的圣洁天地深深陶醉,这是因为读书让我身临其境。

读书使我们情趣高雅。初春,当我在晨光中吟诵泰戈尔的《金色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妈妈,你会认识我么?”我感觉有花瓣儿正悄悄在我心中开放,并潜入我的气息。

读书使我们拥有美好的气质。书一本一本地读,时光一年一年地溜走,蓦然抬头,那份书卷气已从内心悄然映在脸上,是呀,还有什么比书卷气更让人赏心悦目的呢?

读书使我们思想深邃。它帮助我们在别人的思想上建立自己的思想,当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已经把别人的智慧“偷”过来装在自己的头脑中,多好!我们本来只有一个头脑,是读书让我们又多一个头脑。

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多体验几次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体验一次人生,因为他充其量只能过一辈子,读书,使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过去,现在和将来。

说到这里,读书真让人受益无穷,所以,亲爱的小读者,请你从看电视、看卡通漫画、玩游戏机的时间中抽出时间来读书。别忘了,“书是奇迹”,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命发生奇迹的话,那就去读书读书再读书——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快来捡宝石吧!

1. 给这篇短文加上题目。(2分)

2. 你能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吗?(6分)

(1)身临其境——

(2)赏心悦目——

(3)受益无穷——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6分)

读书的好处还真不少,它能,能,能,能,更为重要的是,读书能,正如文章中那个故事所说,读书好比,它会给我们的生命创造奇迹。为了明天不致懊悔,让我们快来读书吧!

4. 写下两句你喜欢的读书格言。(6分)

(1)

(2)

5. 文中的“”这句话真不错,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6分)

同学们,请再耐心细致地复看一遍。祝你成功!

五年级数学上册开学第一课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认知,拉近师生关系;

2、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3、让学生了解该怎么学好数学这门课;

4、让学生制定本学期的学期计划。教学重点:

制定本学期数学课常规管理制度 过程:

一、教师进行自我介绍

1、老师介绍自己的姓名、爱好,拉近与学生的关系;

2、老师介绍自己的相关信息,消除学生对于新教师的陌生感,方便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重要性

本过程以谈话交流的形式进行,首先,老师提问:大家喜欢数学吗?为什么?你认为数学的乐趣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对踊跃发言的学生给予表现,并适时地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正确的给予肯定,不对的给予改正,让学生们自己认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在轻松的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学习。

三、怎样学好数学

首先让学生交流他们有什么好的学习方法,教师最后总结: 必须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仔细阅读课本之后,找出自己认为的哪一块的内容是重点,哪一块的是难点,哪一点自己就可以看懂、看会,哪一点自己不会,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就有侧重的地方,听课效率更高。

在上课之前准备好本节课要用到的课本、练习本、笔以及本节课所需要的工具。

上课时,保持饱满的热情,认真听讲,要做到“五到”:

耳到:上课认真听讲,不仅要听老师讲,也要听同学的发言; 眼到: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认真看老师的板书,注意书写规范; 口到:上课积极回答问题;

手到:上课老师布置的练习要认真计算;

心到: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中,不走神,不交头接耳,认真思考。④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及时做好复习、总结。

四、写下本学期的学习计划,以及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给学生强调学习计划的重要性,让每个学生自己制定短期、中期、长期学习目标,不但给别人比,也要给自己比,让自己每天都有进步,有了目标才有方向,有了方向才有努力的动力。

五、给各组小组长,课代表分配任务

1、各组小组长负责作业的及时收取,并上报作业的收取情况;

2、课代表总结各组作业的收取情况,负责作业的收发,并负责家庭作业的布置工作。

六、有趣数学小实践的分享 题目:怎样测量自行车车轮的周长?

工具:一把20厘米长的直尺、一卷绳子、一个记号笔 学生讨论,踊跃发言,让学生切身的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方法一:用绳子绕车轮一周,用直尺测量出绳子的长度,即为车轮的周长;

方法二:用记号笔在车轮上标清记号,让车轮沿直线转动一周,用直尺测量直线的长度,即为车轮的周长。

七、课堂小结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8

教 学 目 标

1.音乐与舞蹈原本是一家。感受三首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舞蹈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特征,拓展我们的视野。

2.表演《我和提琴》,了解挪威人民的风格。在学唱《我和提琴》过程中掌握3/8拍的特点及学习找出曲调中的重复乐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曲式打下基础。3.在学唱新疆民歌《跳吧,跳吧》后,即兴编创舞蹈使歌舞一体。4.继续学吹竖笛。教 材 分 析 1.《马刀舞曲》

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1903~1978)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乐曲,为作曲家所作的芭蕾舞剧《加雅涅》中第三幕第二场的群舞音乐,表现了亚美尼亚民族剽悍粗犷的性格。

乐曲采用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一开始,由定音鼓、军鼓及弦乐器等用急板速度奏出节奏强烈的4小节引子,形成炽热的舞曲气氛。随后,木琴、木管、圆号奏出由同音反复及小二度半音进行构成的旋律:后两小节的旋律由长号用滑音与木管交替奏出,相互呼应。在反复一遍后,主题又移高小三度再次响起,情绪更为热烈奔放。

接着由中音萨克管和大提琴奏出与前一主题作鲜明对比的抒情旋律:这一旋律重复一次后,英武剽悍、迅疾奔放的主题再现。乐曲的结尾轻巧灵活,先作半音阶式的下行,再以五声音阶式的上行音调为结束,颇有东方的情调。2.钢琴曲《新疆舞曲》(第二号)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小伙子们敲着手鼓与姑娘们边歌边舞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时有所见。这首舞曲就是我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丁善德采用新疆民歌为主题写成的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特色的钢琴独奏曲。它描绘了节日中新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乐曲是三段体结构。

第一段以“”这样的手鼓节奏为引子,并在这样的伴奏音型上,奏出了欢乐歌舞的主题:这一主题通过重复、转调和发展,力度加强,变得更为热烈。但随即出现一段舒缓、柔和的旋律,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取材于第二段的主题音调,起到过渡的作用。在静寂中,手鼓的节奏突然响起,第二段的主题随之出现:手鼓节奏始终伴随着旋律,犹如小伙子敲起手鼓,引吭高歌。在第一段主题再现后,乐曲在强烈的手鼓声中结束。作曲家以豪放的笔调、艳丽的色彩及粗犷的风格,描绘了一幅新疆人民欢庆节日的风俗画。

“舞曲”,音乐的体裁之一,有声乐曲与器乐曲的不同形式。有供舞蹈所用,也有专供音乐会欣赏所用。

但舞曲和其他音乐体裁一样,都生动地抒发和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舞曲音乐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结构简洁的特点。由于舞曲多来自民间舞蹈,所以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例如我国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西南地区的花灯以及各兄弟民族的民族舞;法国的小步舞,加沃特,波兰的马祖卡、波洛奈兹,捷克的波尔卡,西班牙的波莱罗、哈巴涅拉,奥地利的圆舞曲,拉丁美洲的探戈等等。

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特色纷呈。3.钢琴曲《小步舞曲》

17至18世纪的作曲家巴赫在他卷帙浩繁、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不乏技巧精深、规模宏大的作品,但他也为自己的孩子们写了一些短小简易的、用羽管键琴(类似今天的钢琴,钢琴的前身)弹奏的乐曲,那就是《小步舞曲》。其中11首被后人收集在《巴赫初级钢琴曲集》中,成为钢琴学生的启蒙教材。其中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又是最为人熟知的一首。

乐曲为二段体结构。

第一段旋律以级进与跳进交替,连音与顿音相间,十分生动活泼:

第二段与第一段没有太多对比,只是音区提高,力度增强,情绪更为明朗:

接着音乐又趋平静:乐曲充满柔和、典雅的氛围,仿佛是小溪在缓缓地流淌。现在我们听到的音乐还加入巴赫所写的另一首《小步舞曲》,由于是g小调,所以与第一首《G大调小步舞曲》形成了调性、调式的色彩对比。前者显得更为明朗,后者则给人以淡雅柔情之感。最后,《G大调小步舞曲》再次出现,构成了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听来也别有意趣。

乐曲用弦乐和羽管键琴演奏,更能体现17、18世纪时期的巴罗克音乐风格。

小步舞曲,起源于法国民间的三拍子舞曲,因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从容,节奏平稳,能表现许多礼仪上温文尔雅的动作和意境。最初流行于17世纪法国宫廷之中,后演变为3/4拍。18世纪以后,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器乐创作中,往往在奏鸣曲、交响曲中采用此体裁作为套曲的第三乐章,在风格特点上也有了演变。

作曲家介绍

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古典派复调音乐大师。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感情和大胆的革新精神。他的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康塔塔》(指有乐队伴奏的世俗或宗教合唱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等。他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4.歌曲《我和提琴》

这是一首D大调挪威儿童歌曲。3/8拍,一段体结构,全曲由五个乐句组成。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在旋律上完全重复,曲调轻盈跳跃。第三、四两乐句旋律同样完全重复。曲中出现了“”节奏,使得音乐更富有动感,形象地表现了“我和提琴”在一起时的欢乐心情,表达了音乐永远伴随着我一生快乐的美好愿望。第五乐句在第四乐句间的五度大跳更使这一情绪得以进一步的高涨,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音乐执著的追求。5.歌曲《跳吧,跳吧》

这是一首新疆塔塔尔族民歌。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基本素材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基本节奏“,”贯穿全曲,曲调欢快跳跃,富于舞蹈性,情绪热烈欢快,它形象地描绘了人们欢唱舞蹈时的欢乐情景。第二乐句曲调作了五度的大跳与第一乐句形成了较强的对比,欢乐的情绪时起彼伏,把新疆塔塔尔族人民豪爽的性格和欢乐舞蹈的热烈场面刻画得栩栩如生。教 学 建 议

本课内容拟用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第二课时:学唱《我和提琴》(二);竖笛吹奏练习。

第三课时:聆听《新疆舞曲》(第二号);学唱《跳吧,跳吧》;本地区舞曲交流。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聆听《马刀舞》、《小步舞曲》;学唱《我和提琴》(一)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曲入室,师生问候。

二、新课 聆听《马刀舞》

1.设问:谁见过骑着马挥舞大刀打仗的场景?(电视剧、电影……)

2.欣赏管弦乐《马刀舞》,这是前苏联作曲家哈恰图良创作的一首乐曲。

设问:乐曲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3.师生讨论:自己根据乐曲所想像的场面发表各自的见解。(粗略的)4.细细聆听:能否把各段音乐所描绘的场景,再叙述得细致些?如引子部分有什么特点,第一部分是怎样的场面?中间一段又是怎样?…… 5.把你们想像的场景,用动作跟随音乐表演出来。聆听《小步舞曲》

1.谈话:《马刀舞》表现的是战争的场面;现在你听听又表现怎样的情景——初听乐曲。

2.师生交流所听乐曲的印象。3.再欣赏乐曲,教师作简要介绍:

(1)介绍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曲家巴赫。

(2)典雅的宫廷小步舞曲。

4.如能放一段录像(宫廷小步舞曲场面),配合乐曲,效果一定更佳(再次聆听)。5.“舞曲”体裁说明。

6.小结:这两首舞蹈音乐,描绘两个时代背景,两种风格特征。请回家收集本地区的舞曲,我们将在下节课交流。表演《我和提琴》 教学基本要求

1.音乐知识导入:我们已经唱过很多3/4拍的歌曲,你们愿意唱哪一首?3/4拍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指挥图式是怎样的? 2.介绍挪威民歌《我和提琴》:

(1)出示欧洲地图,找出挪威的地理位置:北欧。

(2)欣赏《我和提琴》演唱。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9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同级运算顺序。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口算接力赛:

7+6-3= 19-9+20= 45÷9×8 = 12×3÷6= 提问: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二、创设情境,揭示目标

1.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结合有关滑冰场的情况,接着学习四则运算的有关知识。

2.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初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3)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例题。

2.例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给学生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提问某生并说解题思路和计算顺序。)

例2:“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3.总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1.完成课本第5页“做一做”。2.完成练习一第1——4题。

3.一艘汽艇每分钟行驶640米,是帆船速度的4倍,帆船15分钟能行驶多少米?

五、归纳梳理,建构新知

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3.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同级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二课时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1.口算下面各题。

5×8÷10 29+34-21 72÷8×6 64-56+58 2.提问: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怎样?

3.直接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四则运算。4.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灵活计算。

(2)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学会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 运算方法。

(3)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让学生独立解答下面两题,并说出它们的思路和运算顺序。

(1)“冰雪天地”开业了,成人票24元,儿童半价,小王、小李、小赵3位叔叔相邀来玩,他们带100元钱,还剩多少钱?

(2)一张成人票和一张儿童票一共多少元?

2.总结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学习例3(1)课件出示例3情景图。

(2)学生表达图意并提出问题。

(3)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先独立解答,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4)班内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

4.再次总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四、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1.完成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3.买两个羽毛球和6根跳绳,共要多少钱?

4.滑冰鞋每双租金100元,手套每双租金10元。要租1副手套和3双鞋,一共需要多少元?

五、归纳梳理,建构新知

1.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2.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3.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应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含两级运算的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第三课时 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2.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4.培养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四则运算顺序 教学教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再计算。27÷3×7 45+8-23 4+2×7 48÷8-2 4×5-16÷4 2×9+56÷7

二、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重新出示主题图,从学生喜欢的滑冰运动导入,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总结运算规律:在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思考题:下面两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为什么?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42+6×(12-4)42+6×12-4

四、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1.算一算,比一比。

80×50-35÷5 80×(50-35)÷5 80×(50-35÷5)80×50+35÷5 80×(50+35)÷5 80×(50+35÷5)2.3.完成练习二第3、7题。

4.学校举行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有28名,女运动员的人数是男运动员的一半多5人,参加运动会的一共有多少名运动员?

5.一个采煤队,四月份共采煤80万吨,五月份的采煤量是四月份的2倍少30万吨,这两个月采煤多少万吨?

五、归纳梳理,建构新知

1.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内容? 2.这种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含小括号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第四课时 四则运算和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2.概括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3.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4.在归纳总结中体会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教学重点

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教学难点

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基础 口算:

150+90= 43-0= 52-25= 0 +50 = 0×135= 0÷12= 3×8×0= 36- 36 =

二、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今天咱们对四则运算和有关0的运算进行整理。出示课题:四则运算和有关0的运算

三、学习新知,探究规律 1.出示例5(1)两名学生板演,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4)师: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2.总结混合运算顺序歌:

混合运算有顺序,同级计算左边起。

加、减、乘、除混算题,先算乘、除要牢记。如果要是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题。

3.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2)全班交流

1.)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 5+0=5 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例 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例 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例 0×5=0 0除以任何一个非0的数都得0。例0÷5=0 2.)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 0÷0=□(1)引发思考(2)小组交流

(3)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

“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四、达标检测,拓展迁移 1.计算

0+8= 22+17×0= 0+7+7= 0×8= 56×27×0= 74-74+19= 0÷34+28= 0÷136= 2.在 里填上“<”“>”或“=”。19×(15-15)19×(3×15)

78+102+0(78+102)×0 35×13-455 0÷(35×13)3.下面哪个算式的结果大。0+1+2+3+4+5+6+7+8+9 0×1×2×3×4×5×6×7×8×9

五、归纳梳理,建构新知

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2.0在四则运算中的应用。

35+(74-74)×8 36+48-36+48 0÷12+58×4 0÷(571-71)×90 800-136×0+420 0+189-89×2 3.什么是四则运算?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板书设计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2.混合运算顺序歌:

混合运算有顺序,同级计算左边起。

加、减、乘、除混算题,先算乘、除要牢记。如果要是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题。3.有关0的运算: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

=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 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 2]

=96÷ [16×2]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旋转。(教材第3、第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判断、操作的活动中,经历认识简单图形旋转的过程。2.了解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3.在探索图形旋转并用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重点:图形旋转的三要素为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

难点: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并能将旋转后的图形画出来。

教具学具

课件、自制小风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这几天风大,看到好多小朋友在操场上玩这个(出示自制小风车),有风的时候它会怎么样?

生:有风的时候小风车会旋转。

师:在例2中,转杆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2题)生:转杆的运动方式是旋转。

师:正确,转杆的打开和关闭是旋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旋转。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玩风车的情境开始引入课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过程

1.教学例2。

师:你们觉得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是完全一样的运动吗?想想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小组内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回答。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两次运动旋转的方向不同。

师:那分别是什么方向呢?(课件出示:现实钟面上时针的运动)你能从转杆的打开和关闭中选出与时针转动方向一致的运动吗?

生:转杆打开的旋转方向与时针运动的方向是一致的。

师:因为和时针运动方向相同,所以我们把转杆打开的方向叫作顺时针方向。那么与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的运动叫什么呢?

生:逆时针方向。

·相同点: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中,转杆下方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个点是旋转的中心点;转杆关闭和打开都旋转了90°。

师:刚才我们学了旋转重要的三个特点:点、方向、角度。谁能来完整地说说转杆是怎么运动的?

生:转杆打开,绕中心点顺时针旋转90°;转杆关闭,绕中心点逆时针旋转90°。

【设计意图:在学生讨论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之前,让学生多观察几遍课件上动态的转杆打开和关闭的简易图,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比较发现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这两个方向,自然地理解了旋转90°的含义】

2.教学例3。

师:刚才我们是把指针、转杆旋转90°。你们知道吗?图形也可以旋转,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把一个图形旋转90°。(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3题)谁知道“绕点A旋转”是什么意思?

生:“绕点A旋转”就是说点A不动是定点。

师:怎么转呢?学生从课本第113页剪下和它同样大的三角形,在图上试一试。让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吗?先画一画,再和同学交流画法。学生尝试画图并交流画法;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重点让学生说说画法。明确:先把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再把另一条直角边绕点A逆时针旋转90°,最后连接两条直角边的顶点画出三角形的斜边。

【设计意图:本着数学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让学生有个人发挥的空间,自己说自己动手,拥有绝对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末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转 点、方向、角度

顺时针、逆时针教学反思

1.旋转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现象。从数学的意义上讲,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图形的旋转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学伊始,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呈现三幅图通过“观察这些旋转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此环节的设计又使学生认识了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为之后的用语言描述打下基础。

2.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新知识的掌握过程。整个数学课堂应留给学生较多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拓宽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概括、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处理,从生活实际入手,更有助于学生的认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旋转的三要素:旋转的中心点、旋转的方向(可分为顺时针、逆时针两种)和旋转的角度,并通过这三要素来描述物体的旋转。

作业设计

A类

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图。

(1)画出图形①绕点A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2)画出图形②绕点A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的图形。

(考查知识点:旋转;能力要求:能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B类

照样子用、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案。

(考查知识点:旋转;能力要求:能够运用图形的旋转变换设计图案)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B类:

教材习题

四年级数学第一课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买菜。(教材第11、12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探索(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能够正确地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3.使学生能够运用小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时,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难点:能够正确地运用小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播放进入超市购物的情境。

油菜:1.25元/把 西红柿:2.2元/斤 芹菜:2.41元/把 教师:一把油菜的价钱是多少元?你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吗? 学生:1.25元,1元2角5分。教师:西红柿呢? 学生:2.2元,2元2角。教师:芹菜呢?

学生:2.41元,2元4角1分。

教师:是一把芹菜贵还是一把油菜贵?为什么?

学生:芹菜,因为2.41的整数部分为2,1.25的整数部分为1,2>1。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希望同学们向这位同学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如果要买1把油菜和1把芹菜,大约要付多少钱?你知道大约在几元和几元之间吗? 学生:大约在3元和5元之间。教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

1.教师:售货员收了3.66元,对吗?为什么?以小组形式讨论。把你的想法先小组内部分享。2.多种方法尝试解决。

(小组活动:学生有的是用计算知识解决,有的是用画图知识解决,有的……完毕,汇报小组结果)

教师:你们知道原因了吗?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学生1:1.25元=1元2角5分,2.41元=2元4角1分,1元+2元=3元,2角+4角=6角,5分+1分=6分,1.25元+2.41元=3元6角6分=3.66元。

学生2:1元+2元=3元,0.25元+0.41元=0.66元,1.25元+2.41元=3.66元。教师:你能用方格图列成竖式的形式吗? 学生:

【设计意图:在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勇于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真了不起!能尝试着把上图改写成小数的竖式吗?小组内部先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方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学生:

+

1.2 5

2.4 1 3.6 6 教师:你们能看懂这个竖式吗?谁尝试着给同学们讲解?

学生1:小数相同数位相加,百分位上5+1=6,十分位上2+4=6,个位上1+2=3。

学生2:5个0.01加上1个0.01是6个0.01,2个0.1加上4个0.1是6个0.1,1个一加上2个一是3个一。

教师:小数加法列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要对齐。教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除了相同数位上的数字要对齐,小数点也要对齐。教师:根据同学们的建议,把刚才的小数竖式重新列了一遍。

十 百

+ 个 分 分 位 位 位 1.2 5 2.4 1 3.6 6

3.教师:你们真聪明!刚刚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同学们,我们已用加法计算出应付的钱数了,现在我们再验算一下,看刚才的加法对不对。验算加法,我们就用它的逆运算——减法。

教师板书:3.66-1.25= 教师可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本上计算,最后集体订正。教师:仔细观察,列小数减法竖式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1:小数点要对齐。

学生2:小数部分相同数位也要对齐。教师:真棒!谁能讲解上面的竖式?

学生:6个0.01减去5个0.01是1个0.01,6个0.1减去2个0.1是4个0.1,3个一减去1个一是2个一。

教师:除了用竖式计算,还有其他的方法计算3.66-1.25吗?

学生1:3元-1元=2元,0.66元-0.25元=0.41元,所以3.66-1.25=2.41(元)。学生2:还可以利用方格图来计算3.66-1.25。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非常棒,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努力。教师:用竖式计算1.25+0.74和2.76-2.1,并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两名同学的计算结果。1.25+0.741.99

2.76-2.1 0.66

对于上面两位同学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分析是否正确。

三、探究结果汇报

教师:通过刚才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你发现了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1.小数相加减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2.小数相加减时,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板书设计

+

十 百

分 分

位 位

3.6 6-1.2 5 2.4 1 1.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只要小数点对齐,其他就和整数加减法一样。2.小数相加减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

十 百 个

分 分 位

位 位 1.2 5 2.4 1 3.6 6

教学反思

1.在这节课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不仅完成了对知识模型的构建,而且体会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2.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始终把收集数学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中去,最终让生活中的经验提升为数学知识。

课堂作业设计

A 类

1.用竖式计算。

3.26+2.73

8.68-4.66

2.34+14.32

14.78-4.67 2.买一本《帮你学语文》花了3.5元,买一本《帮你学数学》花了4.4元,小红买这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元?

(考查知识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能力要求:能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B 类

一箱苹果连箱的质量是59.5千克,倒出一半后,连箱的质量是30.5千克,苹果的质量是多少千克?箱子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参考知识点: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要求:会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A类:

1.5.99 4.02 16.66 10.11

竖式略 2.3.5+4.4=7.9(元)B类:

59.5-30.5=29(千克)苹果:29×2=58(千克)箱子:59.5-58=1.5(千克)教材习题

第12页练一练

1.(1)够(2)25.2+21.6=46.8(元)

2.补充图略 3.16+0.23=3.39(米)3.39-0.12=3.27(米)

3.5 0.7 0.09 7 0.08 4.2 3.8 5.32 13.1 23.5 22.5 5.1.45+0.4=1.85(米)1.85-0.05=1.8(米)

上一篇:成功广告营销案例分析下一篇:文案编辑辞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