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人生路,难得糊涂

2025-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漫漫人生路,难得糊涂(精选4篇)

漫漫人生路,难得糊涂 篇1

——读《糊涂学》有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品读了由宋海峰主编的《糊涂学》,感受颇深。在当今社会,田园般宁静的生活已经结束,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喧闹而又躁动的世界,一个由五光十色的商品堆积起来的诱人的世界。正如书中所述:“官场—宦海无边,如履薄冰;商场—金钱无情,犹如战争;情场—欲望无度,犹如游戏;文场—功名无量,犹如黑市。”竞争,迫使人们执着于这个变幻的世界,以求得个人的一片绿地,这或许是大多数正直人的初衷。于是,“或锋芒毕露,咄咄逼人,以求八面威风;或聪明灵巧,攻于心计,以求四面颂歌。”对于小人来说,目的是没有的,成功便是一切,于是以奸诈换取财富,以无耻换取官禄。由此可见,无论是哪个行业,都必须有一套个人的生存法则,方可驾驭住这陌生而又艰险的世界。

人生短暂,糊涂难得!难得糊涂,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老子曾经这样说过:“满齿不存,舌头犹在”。我是这样理解的:去处理具体事情,硬碰硬地做下去,是不行的,必要时也要装下“糊涂”,想出迂回的法子来,以柔软相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像电视剧中的济公那样,任人说他疯,笑他颠,而他本人毫不介意,照样酒肉穿肠过,哪里有不平哪里有我,专捡达观显贵“开刷”,专替穷苦人、弱者寻公道,我行我素,自得其乐。这种癫狂,半醉半醒,亦醉亦醒,也不失是一种“糊涂”。糊涂学的处世技巧中还有重要一点,那就是“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一般来说,人都喜欢直厚,厌

恶机巧,但有时为达到目标,没有机巧权变,又不可能,所以有时就必须要巧妙地运用“藏巧于拙,用晦而明”的处世方法。例如朱元璋,在当时群雄并峙的局势下,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被众人围之,便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眼皮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皇帝。所以当我们面对现实的时候,要学大肚弥勒佛的笑容可掬,学济公的超然糊涂,更要学朱元璋的“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在《糊涂学》看来,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尘世,而更在于超越尘世,达到与天地万物合一的境界。因而,它不沉醉于功名利禄,它大隐隐于市,以出世的心态对待这入世的生活,冷眼观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间这风起云涌。对它来说,“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其实,人生在世,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不在于地位的高低,不在于权势的大小,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是能满足社会某种需要的。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句话:“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糊涂学是一种道家的学说,以自己特有的大智慧去拥抱人生,以自己固有的方法去展开生命。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令人十分苦恼的事,如果无法自明自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想,那样是很累的,也很浪费时间,此时学会等待与忍耐是最好的办法,否则就易玉石俱焚;有时候,人的欲望很高,我们不能一味地被驱使。心灵一旦为欲望侵蚀,就无法超脱红尘,而为欲望所吞灭。只有降低欲望,在现实中追

求人生目的,才会活得快乐。糊涂修身需要快乐的心情,然而快乐是我们一直忽视的最重要的价值。快乐是依人而定的。有的人心灵永远充满热情,需要不断地去体会生活,接受挑战,不会因世人的眼光而放弃,抹杀生命的激情。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才精彩,才快乐。

细品《糊涂学》后,让我恍然大悟,格外清爽。它给人一种大智慧,大人生,使人完全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获得一种从所未有的达观和从容。

难得糊涂作文 篇2

亦,师从贾母,学糊涂的智慧。

纵观整部红楼,贾母该是其中威望最高的了。也正因如此,很多园中的负面信息瞒着她,大家都生怕贾母动怒。当然,许多贾母身边的红人免不了揩些“油水”,她们以为,贾母糊涂,这些小伎俩根本不可能被察觉。于是你看,“一号红人”王熙凤至死都那么自得。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笑,她们都中了贾母的“圈套”。

一个掌管着“贾家大业”的女人,一个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一个阅历无数的一家之主,怎么也不可能糊涂到“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地步。再者,从贾母临终对王熙风的劝告、商议宝玉婚姻时的态度,无一不窥探出贾母对家事、人性的了如指掌。

这点发现,竟让我有点失望。贾母在我心目中,因糊涂而可爱的人设逐渐坍塌。

但,再一深酌,主观世界里,贾母竟又成了智慧担当。贾母装糊涂是为什么?为的是这个大家庭的相安无事,为的是家族的兴盛。她装糊涂不知道凤姐背地里干的事,因为她深信凤姐持家的能力。相比维系好一个大家族的,那些不光彩的事便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了吧;装糊涂不明白黛玉的心事,因为她想让宝玉找个有手腕、能掌大家之业的媳妇,让贾家愈发昌盛。

丈夫的早故,将兴门旺族的重担移至贾母的肩上,她有责任挑起这份重担,而那糊涂,不过是她履责的一种方式罢了。

与贾母英雄所“计略”同的,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老葛朗台。这位“财“富五车的老吝啬鬼,从犹太人那儿汲取了一条生意经:和别人谈话时,装结巴可以给大脑足够的时间盘算,让每一句话无懈可击,让对方占不到一丝便宜。正是这样的“伪装”,给予了葛朗台极多的钱财。

其实,每个人都应学会糊涂的智慧。

固然,我们要直言不讳,敢做真我。但,太过真,便太露锋芒――这对于自己是很不利的。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理应装糊涂,给别人一个台阶下,也给自己留方天地。与他人交流时,难免有时会无意触及令对方难堪的话题,或是对方不小心说出自己的隐私。此时的我们可以装作没听清,岔开话题;也可以装作没注意到对方的脸红,仿佛自顾自地想些什么。我想,你会因此交到越来越多的朋友,你也应“一时的糊涂”赚得了“一世的财富”。

那会不会显得很城府呢?我想,不会。满是心机,算计别人,那是“城府”;然而,装一时的糊涂,我以为,不仅是解一时的尴尬,更是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新一代的我们,不再童言无忌,我们不仅要在书本间品生花妙笔,更要悟处世明理。

顺应自然,难得糊涂随笔 篇3

在世上,有两种人是最快乐的。

一是十岁以前的小孩子,因为还没有学会不快乐。

二是八十岁的老人,因为忘记了如何不快乐。

这之间的人,都在寻找着如何让自己抗拒不快乐的方法。当然这之间也包括我。都在用各种理论,各种人生哲学去指导自己的心灵,怎样脱离由生,老,病,死,憎,别,离,等人生必经程序所产生的情绪。我曾经也试图这样。

这些,生,老,病,死,憎,别,离,对于任何人都是一律平等,所有人都必须经历才算完整的人生。然而,为什么有的人却能够依然淡定,依然如常的生活,而有些人却不能够呢?小孩子能够,老年人能够。

因为他们放弃了思索。该笑则笑,该哭则哭。没有过多的思索不可避免的东西。一切都是顺应自然。没有任何感情波动的,是神,不是人。没有一个凡人能够真正超脱人生七大苦,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凡人能够幸免不为这些俗事悲伤或者欢欣。只是,如果用简单洁净的一颗内心去感应这些,,不苛求,不违逆,一切顺应自然。那么,每个人都会像小孩与老者一样,永远生活在此刻。去珍惜并且过好此刻。懂得放弃自己思想的人,懂得放弃执念的人,才会是真正快乐的人。

小河小溪因为没有积淀过多尘埃,所以清澈;大海汇集了所有江河湖泊的沉淀,但用博大的`胸襟,滔滔的大浪,将其稀释或者转化,所以蔚蓝的海水深不见底,却依旧生机勃勃,广袤而洁净。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反濮归真。

我想要快乐。但我知道自己离小溪已经太远。无法重回源头,从始点开始。但是,所有人皆是如此。都像是不停息的奔向大海的江泊湖涛。生命中沉淀的东西,没有办法用任何一种理论,任何一种人生哲学去抹杀掉,只能加深思维的轨迹和思想的厚度。徒劳无功。所以当我看见外婆单纯慈祥的笑容时,我放弃了寻找让自己快乐的人生哲学。试着放弃自己的思想,试着用一种发乎自然的行为去取代思考。试着让自己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汇入大海,用一种博大的爱与同理心去理解接纳世间万物,真正取得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这才是一切一切人生奥义的真谛。

我也知道自己身上仍然有很重的戾气,这是太过尖锐太过邪恶顽固的东西。这些戾气表现在外是始终无法医好自己的心病。每每总是复发。这些戾气,需要化解,需要转化。从根源处去宽恕自己,也宽恕别人吧。

但我已经放弃去寻找一种别人提供的理论,让一切顺应自然吧。

接受变化,顺应自然。放弃思考,随性而为。

人生难得豁达散文 篇4

仔细想想,人生就是这样,一步一顿,再接再厉。努力向前的路上,失去方向了,就得停下来整顿调整一番,好好思考一下前面的路要怎么走,做出选择,明确目标,才能继续前行。

人生路上最难的不是一路前行的劳累,而是迷茫之际做出选择的艰难。上学时,选学校,选专业,选班级;工作时,选城市,选行业,选公司;结婚时,选家庭,选人品,选相貌……人的一生就是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的过程,无论我们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客观上我们都做出了选择,之后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之前的选择负责任。因为难以选择,所以迷茫。选择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都无法预测未来,我们会害怕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而白白努力或者不得不付出更多辛劳甚至代价。所以面临选择时,我们会纠结,其中的利弊交织总让人难以取舍。

所以,人生难得豁达。既然无法预测未来,不妨听从内心,大胆选择,对于结果,淡然接受,努力承担。“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未雨绸缪常备不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选择了安稳,就要接受它的无趣;选择了拼搏,就要接受它的辛苦;选择了流浪,就要接受它的漂泊;选择了热闹,就要接受它的嘈杂……爱上他的忠厚,就要接受他的木讷;爱上他的浪漫,就要接受他的多情;爱上她的天真,就要接受她的幼稚;爱上她的忧郁,就要接受她的敏感……人生在世,十全十美之事少之又少,所以,无论哪种选择,总得有所取舍,这样想来,似乎选择亦容易了许多。贪心不可得,知足常乐,豁达则明朗。

上一篇:中学生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的体会下一篇:招投标阶段造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