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2024-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共13篇)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1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拓宽数学学习渠道,不断体验数学魅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魅力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无止境的,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更新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探究氛围,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去探索、去思考,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解决问题为主要探究方式,以体验、感悟为主线,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陷阱:“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需教师多言,学生在情感上已产生了共鸣,为新课的学习做了恰当的铺垫。那不断涌现的质疑火花给数学课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让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改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断绽放美丽夺目的光彩,彰显数学魅力。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拨动小学生的思维之弦,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问题的解决活动,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追求情境之美,体验数学魅力。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2

一、问题情境,妙趣横生

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是小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动力。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数学问题,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由知到用。使学生心情愉悦,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探究问题的兴趣,使课堂活动妙趣横生。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置问题:“明明今年12岁了,刚过完12个生日,而丽丽今年也12岁了,她却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你能回答吗?”学生由疑问产生好奇,由好奇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文本,去寻找答案,去发现数学秘密。这样巧妙地的质疑,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情境,探究奥妙

生活情境是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体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色,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形象,返璞归真。例如,教学“10以内连加连减法”时,教师用课件模拟生活情境:有几只小鸭子在水里游泳,又游来几只小鸭子,求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怎么计算呢?学生很快说出算式:5+3=。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学生体会了加法的含义。(求一共有小鸭子在游泳,就是把正在游泳的5只小鸭子和又游来的3只小鸭子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一共有几只小鸭子在游泳,游走了3只,还剩几只?又该怎样计算呢?教师让学生同桌探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学生列式:8-3=。为什么用减法计算呢?(从8里面去掉3,所以用减法计算。)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小学生的认知过程,放飞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感受到数学课堂生活的快乐。主动地探讨问题,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把“乐学”落到实处,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体验情境,魅力无限

数学是学生思维的体操,体验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和掌握数学知识。小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思维动起来,让“静态”的数学课堂变成“动态”的生活课堂。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在体验中进行心灵交流,师生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地去探究,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准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摘要: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变化

新课改已经融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我们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很多的难题,但更多地是看到,新课改给课堂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教师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变化;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教师评价方式多元化;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小学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教师难予适应新课改。参与实施新课程的学校和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目标和改革的方法的理解和行动表现出来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的教师的素质以及素养与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存在 “穿新鞋,走旧路”的现象。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纯粹是为合作而合作,只考虑合作的形式而未能考虑合作的时机。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对于此话理解有误差,致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看到学生在探究,而探究出了什么,学生掌握了什么,却无法考证,这种探究,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数学游戏而已,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

2、学生学习评价缺少个性化。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啪,啪,啪,表扬他!”“嘿,嘿,你真棒!”的表扬声。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

3、课堂教学方式较陈旧。在数学学习中,有的教师,直接将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学生没有目标,讨论研究很长时间,却得不出什么结论,致使不少学生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等同起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打着课改的幌子,走的是过去“放羊式”的教学路子。而与之相反的是,不少教师由于担心学生思考不出结果,于是小心翼翼地看到,学生稍有困难马上进行指导,看似启发学生思考,实则是将生动活泼的探索过程变成了变相地灌输,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木偶,新课改只是给“教案剧”增加了一个美丽的外包装。

三、新课标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策略

1、更新观念、改变教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1)备课:变备教材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解决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学论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如何培养学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動、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首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制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其次,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2、活跃思维、改变学法。(1)培养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2)要鼓励学生多说。首先,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

3、教學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学是使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长官,不是警察,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彼此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

4、充分利用传统教学方式同时结合新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创造出更生动的情境。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给传统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深得教师的重视。我们当前的教学模式仍不可能脱离传统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而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适于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教学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认知活动。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4

摘要: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而阅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

关键词:阅读教学

激发兴趣

阅读方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而阅读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在小学阅读教学中,阅读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不能不深思: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此略述浅见,愿抛砖引玉,共同探究,以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用精心的教学导入激发兴趣以促成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心的教学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做了铺垫。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关键就在于教师参与学习的切入点,创设情景能否引领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内容非常注重学生初读课文的情景创设。例如,在学习《听听,秋的声音》这一课时,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参与的。刚上课,我便绘声绘色地说:“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站在阳台上,看见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大海不是蓝色的吗?怎么会是金色的呢?这

是为什么?一次次闻到花的香味,是什么花竟然这么香,让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一片片树叶在漫天飞舞着。这些都告诉了我们什么?(秋天来了)那你们可曾听过秋的声音?秋天有些什么声音?你想不想听听秋的声音?”学生早已被老师的一段话激起兴趣,她们纷纷猜测:秋天有哪些声音?想读书的欲望很强,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对秋天的好奇很投入地读课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于是便很快带着疑问细心读书了。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方法以指导阅读 由于我们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面对知识爆炸、科技进步的今天。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充分重视方法的传授、思想的点播。学生阅读方法的获取,固然有其知识积累引发的思维升华之因素,但主要还是来源于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今天的施教者,应该比古人更明白“鱼”和“渔”的关系,应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1、快速浏览。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文章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细细品味。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在教学《七色花》时,我对学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怎么读,怎么

想,那是你的权利,请你边读边把你的感受、疑问写在书的旁边。”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默体会。默读就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地信息处理和消化。

4、评价积累。此阅读法就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好词、好句、好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和评语,为以后的作文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三、读与演相结合以激活阅读

小学阅读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斯霞老师说过: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情绪就激昂;讲到悲伤的地方,声音变得很低很沉。这时教师就要充分指导,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充满情趣的表演来表现文章,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从而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所富含的意义。在教《狼和小羊》时,我让孩子们自己预先准备好狼和小羊的头饰,在上课时同桌对照课文,自编自演,加深自己的理解,也更加了解了狼和小羊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形象。由于孩子的表现欲望特别强,模仿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在范读时,我要发挥指导作用。后来,有位小朋友在读《两小儿辨日》这篇故事时,他主动来找我说:“老师,这也可以演”。这样,我就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真是活灵活现、淋漓尽致。

四、学贵有恒,厚积而薄发,激励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容易放弃。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 我每个学期会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我会及时地给予鼓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例如我们班的蔡明珍同学就从一开始不爱阅读到后来尝试阅读最后喜欢上了阅读。这就是说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就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5

高县胜天镇中心小学校李绍杰

内容摘要:农村小学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大。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尝试探索,努力构建一种“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探索,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关 键 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想法

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比过去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教学观念和方法都有全新的突破。信息技术课更加重视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教材在强调体系同时, 又注意到了阶段总结与首尾呼应,因此新课改对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有了一定的要求。但由于我校学生几乎都来自农村,使得我校信息技术课按现有的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实施。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则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进行变通的教学设计,怎么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及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学生学习计算机,自由地在信息技术王国中驰骋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把握教学内容是前提

首先要深刻领会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理解,建立起本学科的知识体系的螺旋式上升,在此基础上确定出每一章节、每一课时的具体知识点。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具体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准确把握本章节、课时的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应用要求,从而确定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再分析出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让学生逐步通过实践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要求。以上的两个个方面主要是指在备课过程中准确把握知识点的方法,要想使每一节课都做到知识点明确,并且紧紧围绕知识点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学生在攻克一个个知识点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学会学习,持之以恒,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

如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幻灯片的一些工具栏按钮的基本运用时,其实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接触WORD时,大部分都已经学会了。所以我们没必要讲解得太透彻,否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假如我们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在记忆的海洋中找寻相似的模块,反而更能激发起他们“用”信息技术的兴趣。

二、在教学设计前要兼容各学科特色

信息技术的整合可分为本学科内部的整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两种方式。

1、本学科内部的兼容

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运用到本学科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又对信息技术有较深一部的认识。

借助信息技术的多媒体功能,辅助本学科教学。这种情况多为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及学生情况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时对课件进行演示,学生通过课件接受学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如在四年级上册《名片DIY》教学生制作名片时,我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能够吸引小学生心里的名片,然后利用课件演示一两种名片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再教授制作名片的技能、技巧,这样

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更感兴趣,同时教学任务也能够很好的完成。这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2、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兼容

课程整合是使各学科分化了的各要素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的过程。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以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把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知识和能力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中来,一方面可以丰富和扩展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多思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并利用计算机查询信息、处理信息,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到“用”这个字上来。

例如在学习艺术字的过程中,给学生几篇短文,让学生掌握方法后去给这些文字归纳标题,并把标题用艺术字的形式表示出来,修饰短文。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归纳、总结、审美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例如数学课上经常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方法解决问题,同样,信息技术也可以要求学生多方法、多途径去完成某一任务。如插入艺术字,可以让学生利用绘图工具栏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也可以利用插入→图片→艺术字,来实现艺术字的插入。又如在教学多张幻灯片的插入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多途径来尝试,如在大纲视图中单击右键,实现新幻灯片的插入,或单击插入→新幻灯片,等等。

信息技术课上的画图程序、金山画王等哪一个不是与美术学科息息相关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的画图有关内容,在我们教学完画图中的有关工具的使用之后,在讲到综合方面,我们可以将美术课上的一些教学内容利用过来。比如《缤纷花布》这是低年级美术教程中的一课,但也可以利用到计算机画图课程中。而且通过画花布的过程中,把画图中的所有工具都综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综合利用画图进行创作的能力。又如在金山画王中,缩放图片时要根据远小近大的透视原理来进行创作。

三、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

学生的情感领域是丰富而复杂的,还会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出来。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坐立不安、睡觉等情况,自制力弱的学生还可能发出怪声、扮鬼脸或做其他调皮动作。教师如果不从学生的情感需要上去作考虑,则易于一味地责怪学生不听话,简单草率地认为他们是不守纪律的孩子。如果是学生喜爱的活动,他们乐此不疲,能够自发地进行行为调试,协商解决矛盾,想办法克服困难,活动结束时还恋恋不舍。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

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精彩照片剪辑》时,我给了学生好多张校园的照片,照片上有一些缺陷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观察照片,需要裁剪哪些部位,然后提问为什么要裁掉这些地方,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希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达到教育学生要好好保护自己的校园,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变得非常的美丽。这就对学生起到了爱护公物的情感教育。

就如我们平常上信息技术课时,教育学生要爱护设备设施,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不能随便移动显示器,不能非法关机等等;为了让计算机教室看上去整洁,离开之后要记得做什么事,如把键盘、鼠标归位,把凳子整齐的放好。

四、在教学过程的落实后应做到以评促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和落实“以学论教”的管理思路,即以学生的学业表现和能力发展,来

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工作业绩。按照这种思路,我也实践了“以评促学”的教学思路,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把教学工作和学习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把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作业质量和特色展示等方面的具体表现,采用等级量化的办法给每位学生评定每节课的得分。从中,可以大致了解到每位学生的学习变化及其进步情况。我还发动骨干学生参与到这种学习评价中来,使他们逐渐认同并在乎自己每节课上的评价表现,并把进入典范水平、奖励加分当作努力目标。平时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得分也就成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重要依据。

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对技术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技术应用思想方法的渗透,着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目前很多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策略性思维以及良好品质行为的关注和培养,这些恰恰是现代人极需具备的核心内涵。在新课程推进期间,师生发展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在各种操作层面上应予以充分关注。只有借助丰富生动的教学设计、精细实施的课堂教学和高效和谐的研修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师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3-6年级课本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省编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五个特点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篇6

淮滨第三高级中学 数学 李志虎

我一直认为,高中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具体来说,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互动的过程。

在实施新课程中,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一、教师要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师就有高超的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适应主体的学习能力,而使用富有审美价值的认识技艺所进行的创造性教学活动。它来源于教师个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掌握。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系统结构,主要包括教学准备的艺术、教学过程的艺术、教学组织管理的艺术、教学的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教学的板书艺术、教学风格、教学机智与幽默等。

三、重视师生相互沟通与交流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

四、强调教师的组织和协调能力

新课标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基础上加以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学生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代之而行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7

一、阅读获取信息, 感知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亲自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事实上, 一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 一切事情都靠自己通过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是不现实的。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 通过经常与文本对话可获得间接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苏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新增的“你知道吗”内容, 就是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 介绍数学背景知识, 传播数学文化,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 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 书后的“你知道吗”就出示了一些自然界中的许多对称现象以及古今中外的对称建筑, 让学生边欣赏边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有学生亲眼见过其中的某些建筑, 可以让他们来说一说。并且可以布置他们在课后继续收集一些对称建筑的图片, 找一找自己身边的建筑是否也有一些是对称的, 以增强学生的体验, 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学生通过阅读, 获取了许多重要的数学信息, 不仅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二、参与操作活动, 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手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 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操作活动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低年级操作时要兼顾趣味性, 中高年级的操作要保持适当难度。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中, 教师课前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研究活动:

师:在你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纸板, 你们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可以摆面积是1 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师:在摆的过程中, 要注意观察, 看看能发现什么?

(学生操作)

生:我们的摆法是, 每行4个, 可以摆3行, 4乘3一共摆了12个。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长是4分米, 宽是3分米, 面积是12平方分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长是4分米, 宽是3分米的?

生:每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 分米, 横着摆了4 个, 所以长是4分米……

在摆的过程中, 要求学生将数据记录在表中, 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

生1:我沿着长摆了5 个正方形, 沿着宽摆了3 个正方形, 所以长是5 分米, 宽是3 分米, 面积是15 平方分米。

生2:我这个长方形, 长是3 分米, 宽是2 分米, 面积是6 平方分米。

生3:我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是用长乘宽, 但不太确定。

……

师:我们通过动手操作, 求出了这些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 还有同学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出了猜想, 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倡导探究学习, 生成数学活动经验

教师不应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 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察、思考、发现和比较, 倡导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 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9 加几”时, 教师教学完“9 加几”的方法并让学生练习后, 可以把所有算式排列写好, 让学生观察算式思考:从上面这些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 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就算有些学生的猜测有可能不正确, 但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猜测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 找出共同点,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不同点, 在学习活动中领悟学习方法。这样, 学生在后面学习8 加几、7 加几等知识时就能进行知识的迁移, 找到计算规律, 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四、结合生活实践, 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 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把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知识之后, 教师腾出一定的时间, 创设“义卖献爱心”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卖东西”。以为福利院小朋友献爱心为背景, 学生小组合作, 在义卖的过程中, 学生会识别商品, 会看标价, 会找钱, 并初步学会识别假币, 懂得要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 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 既学到了知识, 又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 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 不经过亲身体验, 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应当不断地丰富、积累学生的体验和经验, 既帮助学生形象、感性地感知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 也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到数学的美妙与丰富。

参考文献

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教师素质;授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32-01

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把“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当做数学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数学,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学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认识课程改革,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与新要求,笔者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它促使学生去追求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良好的动机驱使下全神贯注积极思考,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在教学中,老师如能注意一些细节,悉心捕捉学生的每一闪光点,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这样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数学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性,创设求知情趣,激发学生数学的内驱力。如在导入新课中以设疑提问、创设情境或有趣的故事、游戏等,在练习中竞赛、思辨、判断、展疑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2、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也同样是一门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性和科学性,用艺术化的形式“传”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二、做一个有学问的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有学问的教师的学问应体现在书读得比一般的教师都要多,对事物的认识比一般的教师都要透。没有什么事物能使他盲目相信,对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独立或独到的看法。因其有学问而具有某种独特的气质或教学行为,并且能为绝大多数学生和同事所认同。

例如,某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题中,设计了一道关于“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的试题:“在方格纸上将下面左边的图形缩小为原来的1/2,再把缩小后的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个别老师对这一试题提出质疑,认为试题指向不明确“,到底是把图形的边长缩小为原来的1/2呢?还是将图形的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2呢?要求不明确。”如果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值得赞赏的。但作为教师提出这一问题,我认为,就显得有点浅薄了。“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它的属性是一种相似变换,即只改变原来图形的大小,不改变原来图形的形状。放大或缩小后的两个图形一定是相似形。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照本宣科”,止步于字面的认识和了解上,学生对这一知识点就会缺乏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更谈不上形成相关的知识经验。教师应该通过这些具体教学素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这一知识的内涵是大小变化而形状相同。形状相同表明图形内角结构不发生变化,而一个几何图形的大小改变,是源于制约这个图形大小的几何要素的改变。认识不到这点对试题加以质疑,很难称得上“有学问的老师”。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厚积薄发的功底,那么在教学过程中难于把教学目标提升到促进学生有效发展上来。

三、贴近生活实践,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优先考虑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践活动情景贯穿起来,编排成“情景串”。这样以来,可以将解决问题与计算学习二者紧密结合,让学生既经历计算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又能把学到的计算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把应用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如第三册表内乘除法的练习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星期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游乐园去玩。情景一:出发前,班长清点人数。老师:我先请班长清点一下,我们今天一共来了几组?(8组)小朋友看一看每组有多少人?(7人)老师:板书,一共8组,每组7人。老师:谁能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人?)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情景二:开始出发,如何租车?课件画面:停车场里有8辆车,每辆车限坐3人。情景三:来到游园门口,准备买票。课件画面:游乐园门口,张贴有游客须知及门票价格(每人2元)。情景四:进入游乐园,设计游乐项目及游览路线。课件画面:游乐园内各项游乐设施的价格及相关规定。情景五:休息,到游乐园内的食品超市购物。课件画面:游乐园一食品超市内,矿泉水2瓶6元,汽水每瓶4元。

在以上一连串相关的情景中,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游览,暗线是“观察画面,搜集信息——根据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计算解决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勃勃,积极动脑,热烈参与,在看似游玩的过程中,既巩固熟练了表内乘除法,又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节课,始终围绕“游览”这一情景而展开,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景,引发一环又一环的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活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促使学生层层深入地思考、体验与感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学习活动中,用心发现、用心思考,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中体验到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在真诚交流合作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9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能力的养成

本文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从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这一要求出发进行了初步的论述,提出初中教学教师要具有善于灵活运用教材,掌控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探究实践,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等几个方面的能力.

作 者:张定成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汊河中学,江苏・扬州,225127刊 名:科教导刊英文刊名:THE GUIDE OF SCIENCE & EDUCATION年,卷(期):“”(3)分类号:G635关键词:教学能力 运用教材 探究实践 创新思维

新课标下如何当好小学数学教师 篇10

一、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一般来说,小学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为他们日后的发展,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教育界提出了“大众数学”的教育理念,“大众数学”的实质是指对数学教学进行再创造,使之顺应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的需要。在理解大众数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下列理念:①数学对任何人都有价值。②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大量的数学。③数学教学应鼓励各种程度的学生积极参与。④学校数学不仅限于算术、代数、几何,在各个阶段都应扩充内容。⑤课堂不应脱离现实世界。⑥问题的主要根源在课程。⑦教师应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责任心。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在以往的数学学习中,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二、新课程下教师该怎么办?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

体验是青少年在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更多的是指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而这种体会和感受外在表现出来便是学生的感悟。学习数学知识悟性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它与数学教学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种具有生命驱动力的思维形态,介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联结感性与理性的带有生命体验的心灵之桥。可以说,没有以悟性点醒的材料是僵化的凝固的材料,没有以悟性化解的理论是空洞、乏味的理论。由此我认为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1、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则“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或利用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教师要做到:(1)、不断更新教学形式。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大量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2)、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语言、素材。生动的素材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恒的记忆,而活泼的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良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要针对他们的特征,选择适当的素材,采用贴切的语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教师要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感悟,并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教学随笔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

做一名阳光教师_教师随笔 “阳光”字面意思是日光,即太阳的光辉。现在“阳光”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具体说来大致有三种含义:

1、特有活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能感染带动别人的情绪,使人如沐春风,如“阳光少年”、“阳光男孩”、“阳光女孩”、“阳光教师”等。

2、公开、透明。如“阳光工程”、“阳光工资”。

3、对人态度友好,如冯巩在春节联欢晚会相声表演中的一句“给你点阳光就灿烂”成了2003年的流行语。做一名教师难,做一名阳光教师更难。怎样才算是一名阳光教师呢?

我认为,一名真正的阳光教师最重要的要有阳光的心态,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成才的根基,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保证。一名真正的阳光教师首先是心理健康的教师。教师健康的心态不仅对学生的成长作用巨大,对自身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言传身教主要意义上说实际是教师良好心态对学生的影响。

一、自信、乐观、坚强的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具有自信、乐观、坚强的心理素质有时比健康的身体素质更能影响学生的成长。试想,一名自卑、怯懦的教师又怎能培育出自信、坚强的学生呢?因此,作为老师,首先必须是一个自信、乐观、坚强的人。遇到困难不退缩,知难而上,要有朱熔基“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返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敢闯地雷阵的精神,敢为人先,勇于创新。这样才不致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湮没。我曾经看到一则报道《独臂教师的“完美”人生》,文中报道了甘肃省榆中县银山初级中学校长曹银治的感人事迹。39

岁的他不仅劝说过很多辍学、厌学的学生重新回到课堂,更在因的小学里;他是一名残疾人,为了让山里的孩子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忘我工作默默地培养着一批批学生。笔者所在家乡也有这样一名独臂教师。他,47岁,已从教30个春秋;他,是一个残疾人,却身残志坚;他,用一只完好的左手和一颗淳朴的真心,书写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他就是同事称道、村民爱戴、学生敬重的“独臂园丁”——四川省盐亭县金安乡青凤村小学教师向奉凯。在中国像曹老师、邵老师、向老师这样的身残志坚的老师也许还很多,他们用残缺之躯谱写着自己的完美人生,也谱写出了一篇篇壮丽的教育诗篇。他们是比我们这些拥有健康体魄的教师更阳光的的阳光教师。

二、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勇于认错的心态。

真正的阳光教师要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广胸怀,要能容天下所容之事,允许学生犯错误,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当学生犯错误时,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而是帮助学生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如果是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当时,要敢于向学生说对不起。真正的阳光教师是不怕向学生承认错误的。教师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也是以身作则的具体表现。教师向学生认错,能给学生树立有错必改的榜样;这样做不但不会影响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信,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由衷地敬佩教师的见识和修养,从而更加信任、亲近老师。反之,如果教师有了错误,为了面子、为了师道尊严,极力掩饰,反而适得其反。

三、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充满爱心、真诚交流的心态。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作为教师也应该是一缕阳光。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的是伟大的母爱,这句诗用在教师身上也极为恰当。英国教育家罗素说:“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师对学生的爱,表现在毫无保留地奉献出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抓住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志向,精心培育,使之成才。全国闻名的优秀教师斯霞被人们称作教育界伟大的“慈母”,她从教72年,以伟大母亲的慈爱精神培育每一个学生,同学们都亲切叫她妈妈。全国优秀特级教师于漪说:“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正是这种母爱使她赢得了人们对她极大的尊敬和高度评价,并亲切称她为“校园妈妈”。如果说学生是春天正待茁壮成长的小草,教师就是春天滋润万物的太阳,教师

应该时时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感觉,给学生以春天般的温暖,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为学生驱走心中的阴霾。教师是夏天的太阳,热情似火,给学生火样的热情,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教师是秋天的太阳,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教师是冬天的阳光,融化学生驱心中的坚冰。当我们为一再犯错的孩子暴跳如雷时,言词激烈时,我们就跨进了地狱的门槛,可如果我们和颜悦色,用我们的阳光照亮孩子的心灵,用爱去浇灌孩子的心灵,我们就踏进了天堂。天堂与地狱往往只有一步之遥。

四、纯洁、公正的心态。一名阳光教师心灵永远是纯洁、公正的。阳光教师应该做到心灵纯洁,经得住金钱、名利等物欲诱惑,安于三尺讲台。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歧视一个后进生。总之,就像乌申斯基所说的“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只要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了,我们的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感受温暖,就会亲其师,信其道。

五、刻苦钻研、积极向上的心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名阳光教师,应该不断超越自我、积极向上,加强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书本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网络学习,取百家之长,补一己之短,做一个学习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知识就像海洋,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缩短与彼岸的距离。陶行知先生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一名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不爱学习、没有追求的教师是算不上阳光教师的。

总之,阳光教师应该具有健康、平和、宽容、大度、崇高、自信、积极的心态,有化尴尬为融洽,化压力为动力,化痛苦为愉悦,化阴霾为阳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阳光教师,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脸;面对同事,要有阳光般温暖的态度;面对家长,要能阳光般真诚的交流;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面对教研,要有阳光般积极的热情;面对发展,要有阳光般不息的能量。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撒播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

浅谈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篇11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并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上实行转变,由传统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提倡自主探索和引导发现的教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在内容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方式的改变。 一、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改变以往只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小学数学论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篇12

一、摒弃传统观念塑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道尊严”是我国传统的道德要求, 老师传道授业、高高在上, 容不得学生丁点的质疑与不恭, 学生求学问道、附耳恭听, 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与不懈。教与学被硬生生地割裂在“师道尊严”的两边, 难免使人对它们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如果把“教”比喻成“水”, 把“学”比喻成“渠”, 那融洽的师生感情、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水到渠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 也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 使之个性得到释放, 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会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 事半功倍。而教师惟我独尊, 甚至是恨铁不成钢地对学生求全责备, 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事倍功半。

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话题, 我仅就课堂导入为例, 简单谈谈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情境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 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 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首要环节。听来的和看来的结论往往停留在人的认知表面, 并不牢固, 只有自己动手得出的结论, 才是自己最感兴趣的和真正属于自己的, 因此把学生引领进数学知识的天地, 让他们专注其中, 就得从动手操作开始。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一节中, 可设计活动情境如下: (让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1) 任意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2) 观察并猜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和对角又怎样的数量关系; (3) 用量角器和直尺验证上述猜想 (4) 再任意作一个平行四边形, 是否还有上面的结论?通过以上活动, 学生自已能总结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关于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即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来证明了。这样, 学生从自己动手开始, 关注自己实践结论的正确性和延续性, 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

三、把课堂交给学生,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高效课堂中, 教师既是教与学的组织者与引领者, 也是合作者与服务者, 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引领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 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 教师在教学互动中, 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如在“分式方程解法”的教学中, 我编写了导学案, 要求学生按照导学案进行预习。课堂上我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学案中的不同部分, 其他小组进行适当的补充和点拨。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加分。 (2) 教师做简单的评价和总结 (3) 出示一些能力提升题各小组合作探究。此环节为抢答部分加分较重, 同学们的讨论异常激烈, 争先恐后的回答。教师做最后总结 (4) 达标测评。在教学中, 教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 没有太多的示范和言语,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层的感悟, 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 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 老师应当转变角色, 把课堂交给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体验成功。

四、趁热打铁, 巩固提升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课堂有效性的有力保障。教学质量需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验和巩固, 课堂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 突出层次性和开放性, 做到趁热打铁巩固提升。此外, 教师还应根据本堂课的实际效果对课堂练习进行适当地调整。高质量的课堂练习是一堂精彩数学课的完美结束, 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可靠保障。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学法指导 篇13

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近几年来,旨在教会学生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学法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门课题,让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学习成绩优秀学生之所以成绩优秀,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学习方法比较科学;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学习困难,也往往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快速发展,教师必须加强学法指导。

一、更新观念、改变教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而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所以要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导,首先必须从教师的“教”开始。

1、备课:变备教材为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教的方法很多,备学生的学习方法少。老师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语言应简明扼要、准确、生动等),注意到实验操作应规范、熟练,注意到文字的表达(如板书编写有序、图示清晰、工整等),也注意对学生的组织管理,但对学生的学考虑不够。老师的备课要探讨学生如何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考虑到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一位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仅表现他对知识的传授,更主要表现在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上课:变“走教案”为生成性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具变化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必然有许多非预期的因素,即便教师对学情考虑再充分,也有“无法预知”的场景发生,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教师要利用好即时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灵活的教学机智,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如果我们的课堂还是师道尊严,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马上表现出不高兴,不耐烦,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做到教学相长,因学而教,树立随时捕捉教学机会的意识,就必定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有趣,更加充满生机,也更能展示教师的无穷魅力。课堂提问注意开放性。开放性的提问,没有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会是丰富多彩,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给予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要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师对教育过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对这种动态生成的把握。

二、活跃思维、改变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而拙劣的学习方法(如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学生的智慧得不到发挥。所以,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那我们的教学也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了。下面就平时积累的几点方法罗列如下:

1、要有好的学习习惯

避免机械性学习,实现有意义的学习。有的同学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不是为了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而学习,而是为了实现对知识点间的贯通性理解而学习,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内化”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举例:三四年级时学习乘除法应用题有极个别学生其实没有学会但是却会做了,我一直以为他懂了,但是到五六年级一学了分数、小数,相同的应用题也不会做了,我一直就纳闷这是怎么了?最后针对一两个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才发现原来三司年级时他们会做并不是懂其实只是靠着整数的大除小的特点来猜的,而一旦增加了数的范围,他们就无所适从了。数学学习是一个连贯的思维过程,从平时的作业中能发现很多问题,但是有些是不能一下子发现的,需要我们教师一再关注学生的表现,并认真研究。

2、要多说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

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如果变换的问题样式和情境无法被吸纳人认知结构或已建构的认知结构无法同化这个问题,便要求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再处理,再变换或尝试与另一认知结构对接,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听课

不是上幼儿园就开始听课了吗?谁不会听课呢?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用正确的方法听课,这就导致学习效率差。

首先、做好课前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知识上的准备、物质上的准备、身体上的准备等; 其次、要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可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学生还要及时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第四、要指导学生一定要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现在学生的通病是仅仅把教材当做一个习题簿子,做作业用到它,而后就放置一边。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在做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教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之后再去做作业,就会少走弯路,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5、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上一篇:假如我是一棵大树作文550字下一篇:s版五年级语文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