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精选5篇)

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篇1

我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且收效显著,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改善。接下来,要充分放开市场准入,找准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承接载体,理清承接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现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体、积小胜为大胜,深入工作。市政管网方面。

城市道路方面。

污水处理方面。

城市供热方面。

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篇2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总体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一环。然而伴随着社会各项基础建设的发展, 城乡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1. 城乡规划只注意城市, 不注意乡村。

片面地把乡村作为城市发展的初级阶段, 而不是把它当作与城市平行存在的另一种人类聚居形态;片面地对待乡村发展, 认为乡村的发展目标是城市, 片面地把大城市的经济模式和管理模式移植到乡村中来, 无视乡村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社会管理结构。

2. 在空间规划上, 把城市从城乡规划建设的区域中割裂开来,

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都是一种终极的图式, 城市边缘是那种整齐划一的豆腐块模式。现实的城市是一种从市中心向郊区沿交通线蔓延的雪花状图形, 总体规划中的区域分析仅仅是一个铺垫。

3. 在城市治理上, 采用了市管县的模式, 把人类社会的聚居体与行政区划混为一体。

而聚居体就是两种:城市和乡村所属的区域都是作为中央政权的从属, 丧失了发展的自主权。它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发展前景。城市的总体规划要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批准, 但是最终的发展结果却没有监督。中国经济要更快地发展, 就必须在解放农村后进一步解放城市。

二、关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几方面问题

1. 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城市, 或依山或傍水, 或兼得山水成为其整体环境的依托。在城市扩展过程中,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机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一大关键。城市及人居住在这里通过水系、山体及风道等, 吸吮着大地母亲的浮汁。破坏了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就切断了自然的进程, 包括风、水、物种、营养等的流动, 必会使城市这一天地之胎发育不良, 以至失去生命。断山断水被古人视为最不吉利的景观。如果古人对山水格局连续性的吉凶观是基于经验和潜意识的, 那么, 现代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则是对我们维护这种整体景观基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2. 建立和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

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道路修筑、水利工程过程中, 人类占用了大量良田, 毁掉了大量珍稀物种和动物栖息地。其结果不仅破坏自然也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大地景观是一个生命的系统, 是一个由多种生境构成的嵌合体, 而其生命力就在于它的丰富多样性, 哪怕是一种无名的小草, 其对人类未来以及对地球生态系统的意义可能不亚于熊猫和红树林。因此, 建立和保护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是城市规划建设首先应当重视的课题。

3. 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 是大地景观生态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 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当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城市河流中用以休闲与美化的水不在其多, 而在其动人之态, 其动人之处就在于自然。因此,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 维护、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是城乡规划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4. 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

近年来, 中国建立了不少的防护林体系。但是, 这些国土生态系统工程往往目标单一, 只关注于防护, 无论在总体布局、设计、林相结构、树种选择等方面都忽略了与城市、文化艺术、市民休闲、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关系。同时, 由于行政部门的条块管理障碍, 导致了这些已成熟的防护林体系, 往往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被忽视和破坏。一些沿河林带和沿路林带, 往往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在河岸整治或道路拓宽过程中被伐去。其它林网也在由农用地转为城市开发用地的过程中被切割或占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上述状况必须改变, 而将原有防护林网的保留并纳入城市绿地系统之中是完全可能的。

5. 开放专用绿地,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

单位制是中国城市形态的一大特征, 围墙中的绿地往往只限于本单位人员享用, 特别是一些政府大院, 大学校园。由于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小农经济影响, 大工业社会形态发育并不完善, 对围合及领地的偏爱, 形成了开放单位绿地的心理障碍。而从现实的安全和管理的角度来考虑也强化了绿地的“单位”意识。但事实上, 让公众享用开放绿地的过程, 正是提高其道德素质和公共意识的过程, 在看不见的保安系统下, 一个开放的绿地可以比封闭的院绿更加安全。

6. 溶解公园, 使其成为城市的绿色基地。

在现代城市中, 公园应是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城市的更新改造和进一步向郊区化扩展, 工业化初期的公园形态将被开放的城市绿地所取代。孤立、有边界的公园正在溶解, 而成为城市各种性质用地之间以及内部的基质, 并以简洁、生态化和开放的绿地形态, 渗透到居住区、办公园区、产业园区内, 并与城郊自然景观基质相融洽。这意味着城市公园在地块划分时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绿色块, 而是弥漫整个城市用地中的绿色液体。

总之, 政府重视规划的方式不在于掏更多的钱编制规划, 而在于提供更多的协调资源使其能建立一个空间综合研究的平台。构建和谐社会给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城乡规划能不能在这一理念下获的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用开放的姿态去正视现在面临的严峻问题。而城乡规划师认识水平的提高, 决策者非凡的眼光和胸怀, 以及对现行城市规划及管理法规的改进, 是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战略性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俞孔坚.北京城市园林绿化展望与对策[M].北京:北京园林出版社, 2000

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篇3

随着社会公共需求的快速增长,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没有腐败的政府、要求政府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已成为人们日益迫切的需求。服务是现代政府的天职。现代政府的角色转换,是由“父母官”向“公仆”的角色转换,即由权力管制控制的政府转型为公共服务型政府。人是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下的社会规范引导市民为本的理念,作为一个整体的民主秩序的逻辑框架中最显着的特点,政府定位为服务提供商,而不是享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并通过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執法的象征一定的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并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供给保障,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必能自觉地以服务为己任,将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贯穿整个政府工作的始终,不断加强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政府服务,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公共管理体制在西方国家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程。在这200多年里,公共管理体制本身经过了几次大的动荡和演变,西方国家经过不断的改革、修补与完善,最终形成产生了一整套相对比较成熟的公共管理模式。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上,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经过了三次重大的演变,与之相对应,政府的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也随着政府职能的演变而经过了三次大的演变过程。这三次的动荡和演变,反映了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由“守夜型向“公共服务型”再向“核心公共服务型”转变的过程。作为透明、公平、公正、廉洁和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是服务理念的核心性、民意的主导性、公共信息和资源的透明性、有限性和有效性;基本职能是为供给民众服务来提供制度、提供公共产品及良好的公共政策服务和服务帮助等等。

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是城市的“主动脉”,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基础,承载着城市所有居民的衣食住行,与百姓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政府必须把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做主要大事来抓。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本位为导向,以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作为自身价值的参照体系,重视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把精力更多地放在推进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改造、解决人民生产和生活等民生问题上,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务民众之所需,加快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使城市管理逐渐趋向公共管理社会化,提升城市的宜居度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曾强调,创新城市管理,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是造福人民的一项重大举措,深化社会改革领域,同时也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开放,有效需求,引导关键之举,同时也促进了政府职能,促进公共事务,政府机构独立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的行为。创新城市管理方式,就意味着政府在准确把握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可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公共服务,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严格程序,把公共服务事项交给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或企业等来承担,政府对购买服务项目随时进行动态调整,全面公开购买的公共服务信息,对承接主体实行优胜劣汰,建立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向公众及时购买的主要客户和第三方组件,以及评价结果,使群众享受到丰富的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弱点,无论是刺激消费,提高有效的投资,庞大的市场需求的释放,并能有效地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为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人民期盼。保定市是一座老城,主城区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很大。最近,保定市新做了区域调整,三区扩大为五区,尤其是新由县调整的满城、清苑、徐水三个区,需要对城市的基础设施重新做统筹调整,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

一是城区面积扩大了,意味着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的不足将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政府制定有远期发展规划,逐步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加强市政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提升城市的防洪防涝能力。

二是新划的三区城镇化规划是保定市未来几年的重点工作,政府要加强三区的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争取到“十二五”末将“大保定”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左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左右。

三是加强燃气管网、供热的老旧管网改造。到2015年末,基本完成城镇燃气和集中供热老旧管网改造任务。

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定已成为京津冀大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在这个大背景下,保定要尽快融入京津冀交通圈,加强城市交通路网的衔接连通建设,增强交通路网的可达性、便捷度,尤其要做好城市桥梁的安全检测以及加固改造,确保群众通行安全。

五是加强城市配电网改造,推进城市电网的智能化建设。六是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环境是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优势所在,政府一定要把提升城市绿地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放在主要位置,下大力改善。

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篇4

(接上期)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用BOT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政府而言,BOT项目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它可以融通社会资金来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政府对项目的支付不再是一次性巨额财政投入,而是通过出让“特许经营权”,用污水和垃圾费(以及少量财政预算)分期支付给投资者。对企业而言,由于有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做担保,所以BOT项目具有风险低、投资回报稳定的`优势。表面上,BOT项目由于民营企业介入后需要有一定的利润回报而使项目的总成本增加,加大居民和政府的负担,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民营企业的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与政府建设和运营的项目比,BOT项目实际成本增加与否取决于上述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美国环保局的估计,无论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投资费用还是运营成本,私营企业都要比公共部门低10~20%。

BOT模式也具有一定的风险隐患。政府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当政府对环境基础设施的市场潜力和价格趋势把握不清时,可能对投资者盲目承诺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加大居民和政府负担。二是如果政府规划滞后和监管不力,容易造成民营企业的不规范参与和竞争,导致城市环境服务供给的不公平和无序问题,严重时,可能使政府丧失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控制权。三是承包商延误工期,投资超支,筹资困难;承包商破产或不可抗力终止合同,造成环境基础设施不能如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四是少数不具备资金和技术实力的环保企业,为在建设期获取巨额收入,不顾建设质量和建成后的运行状况,采用不成熟的工艺和设备,把设施的运营风险全部留给项目本身,实际上是留给了政府。

项目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一是政府不讲信誉和政策不稳定,它是民营企业介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的最大障碍和风险。二是项目设计和建设中的风险,包括项目设计缺陷、建设延误、超支和贷款利率的变动。三是项目投产后的经营风险,包括项目特有技术风险和价格风险等。

1.准BOT

尽管许多地方政府和民营企业都希望采用BOT模式建设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但实际情况是谈的项目多,谈成的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投资商期望的投资回报与政府保本微利政策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同时,BOT模式在我国仍属新生事物,政府和企业对如何规范运作项目和规避项目风险缺乏知识和经验,顾虑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准BOT模式。准BOT模式与典型BOT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项目投资结构和经营期限上的不同,政府是项目公司的股东之一,项目操作依然按照BOT模式。已建成的由国债支持的绍兴垃圾焚烧项目,正准备按准BOT模式运作。除了资金外,政府注入项目的股份也可以是土地等其他资本形式,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较成功的案例。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为10万吨,总投资两亿元,其中一期规模为两万吨,投资约3200万元,已于底正式竣工运行。该项目采取准BOT方式,由美国金州公司与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成立合作公司,金州公司提供技术、资金,北京经济技术投资开发总公司代表开发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合作公司负责开发区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施工及后期运行管理。合同期满后,污水处理厂转交给开发区自行管理。

与典型的BOT项目有所不同,开发区不是无偿或优惠提供土地使用权,而是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成立合作公司,从污水厂的运营中获得回报,同时,也可以从合作伙伴那里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该项目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较高的污水收费做保障。该污水厂是一个处理开发区所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设施,而且生活污水所占比例很小。开发区三资企业占总投资额的90%以上,企业效益良好,有能力足额缴纳污水处理费。所以,开发区征收了较高的污水处理收费,1.1元/吨,保证了项目有良好的投资回报,预计内可以收回投资。

由于政府资金或其他形式的资本注入,准BOT模式可以提高投资者的信心,减轻投资者融资和还贷压力,降低投资风险,是适宜于资金实力较弱的国内环保企业和由国债支持项目的一种运作方式。同时,政府作为股东,准BOT模式便于政府调控项目服务收费价格。需要指出的是,准BOT模式对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的严谨性要求更高,否则,在设施运营管理、利润分成等方面容易产生纠纷,影响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营。

2.TOT

TOT模式,即移交-运营-移交,是指政府对其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标向社会投资者出让资产和特许经营权,投资者在购得设施并取得特许经营权后,组成项目公司,该公司在合同期内拥有、运营和维护该设施,通过收取服务费回收投资并取得合理的利润,合同期满后,投资者将运行良好的设施无偿地移交给政府。

去年,深圳市出台了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实施方案,对后由政府已建成的和“十五”期间将新建的污水处理厂,均采取TOT方式进行产业化改革。

从本质上看,TOT模式是政府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租赁给民营企业的一种方式,租赁企业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通过TOT模式,政府可以回收设施建设资金,同时解决了运营问题。对于项目公司而言,由于其受让的是已建成且能正常运营的项目,不需承担建设期的风险,尽管投资回报率会略低于BOT模式,但对投资者仍有较大吸引力。TOT模式运作的关键是要做好设施转让前的资产评估,确定合理的投资回报率。

(三)用户和社区自助(或市场化的分散处理)模式

国际上所称的“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是指经社区成员同意,自主建设有关污染处理设施,其管理方是社区组织,实施方一般是专业公司,费用由用户或社区成员自我负担。在我国,通常所说的分散处理模式是相对于集中处理技术方式而言的,所以用户或社区自助模式在我国实际上就是市场化分散处理模式。在南京、广州等东部城市,许多饭店和写字楼很好地应用了这一模式来处理生活污水。

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篇5

《意见》对城市管网建设、加快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加强生态园林建设等逐一部署,并强调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改善城市人居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运行安全。专家认为,《意见》操作性强、目标明确、出台及时,非常有利于推进中国新型城市化的健康发展

(一)

现状与需求差距巨大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充满忧患。民众经常反映:下雨就淹,天阴就雾霾,工作日就拥堵。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民众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室主任、研究员刘勇的话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很多,概括起来是三个方面:第一,市政地下管网不足。第二,供水排水质量差,防洪减灾能力低。第三,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严重。除此以外,还有城市垃圾绕城等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

“总而言之,城市基础设施的很多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质量低下的问题。”刘勇表示,在种种问题的背景之下,国家出台了此次《意见》。“这是促进整个新型城市化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措施。”

(二)

突出改善民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先与民生密切相关。

《意见》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建设和改造;加强城市排水防涝防洪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加强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电网建设,推进城市电网智能化;加强生态园林建设。

《意见》强调,要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公共交通、物流配送、防灾避险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同时,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提高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专家评价,这一系列要求找准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真正体现了民生优先的原则。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城市建设不能只搞地面建设,只搞形象工程,必须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是城市的主体,公共基础设施也理应为群众造福。如果不是民生优先,而是形象优先,就会大量浪费财政资源。”同时,她认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可带动钢铁、水泥、建材、装备、仪表、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市场空间,同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意见》还对一些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具体时间表。如到2015年,36个重点城市城区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和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等。

安全为重是原则

近年来,地下管网事故、道路桥梁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城市正常运行。

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邵益生说,“近年来,以水安全为代表的城市安全问题愈来愈严峻。城市供水系统好比是为城市输血的动脉,现有供水设施的输血能力满足不了快速城镇化的需要,必须加强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供水安全保障和支撑能力。”

为此,《意见》明确,“安全为重”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基本原则,要求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消防、交通、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城市运行安全。

据邵益生介绍,截至2012年,我国城市已聚集了51.7%的人口和超过80%的经济总量和社会财富。他说:“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生命线,一旦出现问题,不仅损失巨大,而且影响全局。提高城市环境安全,既能造福广大群众又能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

政府不再大包大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共产品属性较强,资金大多由各级政府筹集。《意见》中提出,各级政府要把加强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中央财政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城镇污水管网专项资金等现有渠道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确保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可以看到,各级政府仍将是筹集资金的主要力量。

但在此基础上,《意见》特别提出,要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这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打开了新的空间。《意见》提出,建立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政府应集中财力建设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要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有合理回报或一定投资回收能力的可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在市场准入和扶持政策方面对各类投资主体同等对待。

“吸引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社会资金,表明基础设施建设将向市场开放,能够由民间资本做的,就将其拉进来,而不再由政府大包大揽。”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认为,依据《意见》,未来政府须拓宽各种融资方式,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

浙江财经大学校长王俊豪表示:“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方面民间资本的进入有利于形成多元主体的市场结构,促进基础设施行业的企业改革,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

(三)

融资体制改革亟需细则

然而,《意见》虽然顺利落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落实难度还是很大。

在刘勇看来,难点首先表现在城市化建设的标准提高。

综合管廊试点遇到的困境是这一问题的缩影。《意见》提出,要开展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全面启动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综合管廊项目。而综合廊道是一个很先进的概念,之前只是在舟山群岛等一些开发区试行,现在要全国推行,投资较大,如何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源就成了大问题。

在国内,江苏省的市政管廊建设起点高、速度快,既节约了城市土地和地下空间资源,又改善了城市综合环境,但其发展最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据无锡太湖新城市政管廊项目负责人孙立勇透露,资金就是最大的问题。市政管廊的建设投资包括直接的建设投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反复开挖道路、更换管道和修复环境的重复投资以及因道路交通拥堵、停水、停电、停气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形成的间接投资等,很难直接计算出一个具体的数值作为综合单价。如果没有资金上的有力支持,巨大的建设投资和高昂的运营管理成本都将成为制约市政管廊发展的主要因素。

另一方面,市政管廊的管理单位、运营费用以及收费定价政策等模糊、不确定,投资成本回收困难也给推进工作带来难度。目前,无锡市市政管廊的建设一般采用的是政府投资模式,市政管廊的运营管理成本来源却未最终确定。“管理责任落在哪一方尚未有明确定位,这必须要政府尽快落实”,孙立勇表示,收费也是一个问题。如果采用对入廊管线单位收取费用的方式,则可为市政管廊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确定如何收费、收费标准、是否满足投资回报和运营管理维护基本费用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尚难解决,这将成为未来市政管廊能否稳定运营的主要问题。

据了解,日本在这方面的做法是共同沟建设费用由预约使用者和道路管理者共同负担,其中,预约使用者投资额占工程总额的60%~70%。因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建议,在市政管廊政策立法的前提下,以科学合理的收费机制为基础,灵活运用BOT、TOT、ABS、PFI、PPP等新型投融资模式,逐步拓宽包括管线单位在内的社会各方资金的投资渠道,不断加大财政融资方式外的其他融资方式的比重,逐渐形成与收费机制相协调的、多元化的融资格局,是市政管廊长期稳定发展的保障。

王俊豪也建议,应尽快出台规范性文件,制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及其实施细则。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资产收购等方式直接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购买地方政府债券、投资基金、股票等间接方式参与市政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蒋震则强调,应该在引入民间资本的过程中严格资质审核,规范招投标程序,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解决立法滞后有待时日

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也是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了解,西欧国家在管道规划、施工、共用管廊建设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如德国、英国因管线维护更新而开挖道路,就有严格法律规定和审批手续,规定每次开挖不得超过25米或30米,且不得扰民。日本也在1963年颁布了《共同管沟实施法》,解决了共同管沟建设中的资金分摊与回收、建设技术等关键问题。

而在我国,《城乡规划法》中关于地下管线的指导性意见是涉及到市政管廊建设的主要法律,虽然各地方政府在2005年后也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技术指引方面的文件,但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仍是滞后的。

立法有赖于观念的转变。刘勇举例说,“我们过去和世界银行合作时,就有西方国家的城市管理专家提出,中国的问题,特别是北京的交通堵塞问题,实际就是因为大社区造成的,宽阔的马路主干道把两边隔绝,城市居住距离很近却不能交往,因此,一定不要修太多的宽马路,可以有几个主干道,但主干道要建立适量的立交桥,不要影响城市居民之间的来往。”

刘勇说,这次《意见》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未来城市规划应该是小街区、高密度。“这个概念是解决中国交通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可是,这样的思想要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快速转变观念、加强立法。

上一篇:税务员的辞职报告下一篇:二年级下学期思想品得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