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选12篇)
预习案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是什么?
2、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采取一定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需求.2014年6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指出,无论是克服当前困难,还是谋求长远发展,关键是在调结构、促升级上要有新进展。调结构,关键要让市场发力,“主引擎”永远在市场,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和当好“助推手”。
那么合理配置资源的手段有哪些?二者应以谁为主?
3、什么是市场经济?(请在课本上标出)
4、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那么市场是怎样配置资源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有()、()、()。其实质是(起作用。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有哪些?
1. 知识目标
识记: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 社会信用制度的内容,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理解: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及优点, 规范市场秩序
运用:结合实际事例, 能够初步认识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 从而准确理解市场调节的功能;针对经济生活中某些行业市场秩序混乱, 提出合理的对策。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市场调节的优点与不足;并不是任何市场经济都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此, 培养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源有限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之本, 培养学生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个人习惯, 做一个讲诚信的公民。
二、教学重点
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和优点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三、教学难点
如何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四、教学思路
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 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如何配置资源、如何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树立诚信意识。
五、教学内容
1.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自发性, 盲目性, 滞后性及表现
2. 完全由市场调节资源的危害
3. 市场经济的涵义
六、教学方法
1. 集体探讨法:通过食品安全问题的导入, 让学生理解市场调节资源的局限性及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2. 多媒体导入, 相关材料补充
3. 情景设计:根据材料, 设想企业该如何诚信经营
七、教学手段
多媒体授课
八、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市民发现人造猪耳朵》和《毒胶囊事件》
请同学们探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屡现, 原因到底是什么?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我们该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传授新课】
一、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1) 公共物品 (国防、治安、消防) 的消费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的。 (2) 枪支弹药及危险品、麻醉品等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
2. 市场调节的弊端
自发性——原因: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如破坏环境、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行霸市、走私盗版、见死不救等。 (提问:食品药品问题的出现是如何体现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的?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会导致什么后果?)
盲目性——原因:单个生产者和经营者由于不能全面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 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 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利可图时, 一哄而上;反之, 则一哄而退。 (提问:市场调节的盲目性会导致什么后果?)
滞后性——原因: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 (提问:市场调节的滞后性对生产经营者有什么启发?)
市场调节不是完美无缺的, 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提问:市场是如何调节资源的?还有什么调节资源的方式?它们各自的优点是什么?)
二、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人的需要和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之间有矛盾。
2.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和市场
(1) 分析计划经济的含义和配置方式
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
3.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1) 市场能够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 传递供求信息, 实现资源配置; (2) 市场竞争促使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 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市场秩序
1.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引导学生总结, 然后课件展示)
(1) 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的维护; (2)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⑴严格市场规则
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法律规范、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市场规则的内容:
(1) 市场准入规则——凡不符合市场准入规则的企业、商品, 均不允许进入市场。播放视频:《加强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2) 市场竞争规则——禁止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非法垄断及其他非法竞争行为, 反对恶性竞争。播放视频:《火腿行业陷入恶性竞争》 (提问:我们该如何来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规则?) (3) 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必须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禁止强买强卖、巧取豪夺、牟取暴利、坑蒙拐骗等非法行为。播放视频:《假酒真瓶装》 (提问:面对诚信缺失政府应如何去做?)
⑵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必要性: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教师举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分析)
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制度, 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播放视频:《相关部门推进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学生的意见应给以充分的肯定, 以鼓励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总结:首先, 安全管理部门没有规范的管理条例, 导致不少人钻空子。其次, 由于巨大的经济利益的驱使, 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最后, 是由于商家们的社会公德和道德的缺乏。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监管和处罚的力度, 落实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商家要提高社会道德心和责任心, 不能为一己私利而危害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作为消费者, 我们要提高辨别能力和法律保护意识, 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课小节】
市场调节是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但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市场有效地发挥作用, 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学习的。
【课堂练习】
课件展示
九、教学设计理念
1. 构建师生互动的课堂.
2. 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
3. 以真切的例子给学生深刻的生活体验,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十、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和分组讨论相结合
十一、教材版本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济生活;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31-03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体现时代特征,体现党的意志,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就《经济生活》而言,教师要紧密联系经济生活,整合教材内容,以提高学生认识和参与现代经济生活的能力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引领学生认知和认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准则。
一、建构主线,认知与认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价值承载着理想,理想内蕴着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全面概括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这要求教师整合教材,建构教学主线,引领学生认知和认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理解和拥护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中国梦”的理想。
例如,“富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根据课程特点,在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的教学中,可以“富强是什么、我们国家现在富强吗、我们要如何达到富强”为教学主线,整合教材内容,从而有效融入“富强”价值观教育,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富强”。
在探讨“富强是什么?”时,笔者作了如下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讲的“富强”应该是国家要既“富”又“强”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人民既“富”又“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在经济生活中主要是指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国家发展状态,是中国人民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而对于“我们国家现在富强吗?”笔者则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国100年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才能说我们达成了“富强”的目标。因此,教材指出我们国家已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现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离国家富强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虽然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强”,但中国人民致力于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
基于此,为了实现“富强”的目标,笔者从不同经济主体的角度,整合教材的相关内容与之对接:作为国家,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作为个人要“做理智的消费者”,做“新时代的劳动者”;明确“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懂得“投资理财的选择”。
整合教材内容之后的教学,线索明晰,既拓展了教学的思想厚度,顺利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有机地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较好地实现了核心价值观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目标,激发了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
二、紧扣主题,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核心价值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在教材中已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但限于原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体例,其在教材中的体现并不系统,不利于师生深入理解和把握。为此,一方面必须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其内涵,另一方面,可分别围绕四个主题整合、概括教材相关观点,形成对价值取向的系统认识。
例如,“公正”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的精神在教材中有比较充分的体现。在教学中,笔者以“公正”为主题,依照“公正是什么,如何追求公正”的线索,帮助学生理解公正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追求公正。首先,以“公正”不等于“公平”来明确“公正”的内涵。公正即公平正义,体现在教育、卫生、体育、政治、经济各个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公正不只限于公平,即对人或对事要“一视同仁”,强调客观性,还包括“给每个人他(她)所应得”,强调价值取向的正当性。因此,有时公平的事情未必是公正的事情,我们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国家在经济生活中对“公正”的价值追求: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和“国家财政”中,国家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一个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制度保障体系,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在“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致力于区域、城乡发展的公正。国家“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遵法守法用法”……
三、升华情感,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行为准则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等方面,强调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这一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在教材中有或明显或隐蕴的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其本质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将其作为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绳和必须遵循的基本价值标准,在参与经济生活时忠实践行,并内化为自觉行为。以下,笔者以“敬业”和“诚信”为例加以说明。
nlc202309040418
1.恪守“敬业”,乐于奉献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是“做光荣的劳动者”,因此,教师可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点拨以升华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对“敬业”的理解和认同。
对于“敬业是什么?”教师进行了如下阐述:敬业是针对公民职业道德方面的核心要求。敬业,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敬重自己的职业,培育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爱岗、尽责、专注、钻研和奉献。基于这一理解,教师进而对接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体现于“做光荣的劳动者”,而这一目标对公民提出了如下要求:“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的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新时代的劳动者”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和正确的就业观念;我们作为未来的公民要“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准备”,以具备实现职业理想的素质。因此,做新时代的劳动者不仅要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提高劳动素质,还在恪(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守职责的基础上乐于奉献,提升自己的劳动境界。借此升华学生情感,加深其对“敬业”的理解和认同。
2.坚守“诚信”, 真诚守信
“诚信”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是一个普遍话题,因此,在《经济生活》的融入教育中应体现学科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对高中生的诚信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理解“诚信”的本质内涵:“诚”是尊重事实、真诚待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是忠于良心、信守诺言。诚信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人们要互相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能够互相尊重、互帮互助、融洽相处。
在准确把握“诚信”内涵的基础上,教师要整合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诚信的重要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的价值回归,因此,在《经济生活》现行教材中,“诚信”有非常明显的体现。如“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强调企业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市场秩序”先阐述了市场交易必须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原则,进而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措施、目标。由此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无论从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还是从顺应时代的要求来看,我们在生活中都要坚守“诚信”,真诚守信,才能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作为未来的公民,我们要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诚实守信,不断提高公民素养,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
《经济生活》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参与经济生活中认知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单位:赣州市全南中学
江西赣州 3418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随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主要是依靠市场的调节作用实现。据此回答l一3题。1。下列选项中,属于资源范畴的有()
①劳动力 ②生产资料 ③土地 ④技术 ⑤信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⑤ 2.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主要是通过()
A.经济立法和执法来实现的 B.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来实现的 C.计划经济来实现的 D.市场竞争来实现的 3.人们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目的是()A.使人类丰富的资源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B.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更多的产品
C.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D.使资源集中到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去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社会化大生产阶段客观必须的一种配置方式,资源配置应该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损失最小化,企业的“生生死死”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据此回答 4—6题。
4.市场经济是()
A.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 B.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C.商品交换的领域和场所 D.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5.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归根结底是()
A.市场竞争的作用 B.价格与供求的相互作用 C.价值规律的作用 D.价值传递信息的作用
6.“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看,这里强调的是()A.法制性 B.开放性 C.平等性 D.竞争性 7.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家在对外经济关系中()
A.进口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大体平衡 B.出口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大体平衡 C.收入与支出数量绝对相等 D.收入和支出大体平衡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对宏观调控手段的理解正确的是()A.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的直接干预 B.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抑制通货膨胀
C.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宏观调控体系 D。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以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为主 9.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包括()
A.经济、行政、道德手段 B.经济、法律、行政手段 C。经济、舆论、计划手段 D.价格、竞争、供求
(二)非选择题 10.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效益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和魔力。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是如何实现的? 1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各民族走向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要实现西部地区历史性跨越,各族干部群众必须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请回答:
我国现阶段为什么要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五、拓展分析
材料:2004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指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过大,货币信贷还在高位运行,煤、电、油、运仍然紧张,价格总水平继续上涨,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加强宏观调控的决心不能动摇,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松懈。2004年 10月28 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
请结合材料谈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怎样才能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D 3.C 4.B 5.C 6.A 7.D 8.C 9.B
(二)非选择题
10.(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信号和自身的生产经营条件,自主决定扩大或减少某种商品的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1.(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有利于我国同国际市场接轨,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才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拓展分析
(1)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二者缺一不可,绝对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
(2)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可归结为一点,即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高效率。
“昨晚又有人打架了。”他边翻书边说道。
“打架?这有什么值得说的?”在我的脑里,“打架”这个词虽然不太深,但也并不是件大事。
“你不知道,砸车的,是砸一辆粉红色的小轿车。”他的语气有点急促。“昨晚回家路过网吧门口,发现围了一大群人,看看才知道是打架的,人们都在砸车,还有几个在搬大石头砸车,”他在桌前给我比划了个形状:“你不知道,那车玻璃都被砸碎了,有一个女的在阴暗的角落里喊着,她是哭着喊的,声音发哑,说‘不要砸了!不要砸了!’唉,可惜啊,没人理她那一套,我认为那个车应该是那个女的的。”
“唉。”我叹了口气:“难道没有一个人劝吗?”
“哪里啊?谁敢劝?围了好大一群人都在看,那场面太激烈了。”
“报警也没有啊?”
“去,这种事我见着多了,哪有什么人说报警的?”
我沉默着,心想:社会中的看客现象真的越来越多了,不劝就罢了,连报警的勇气都没有。同桌好像看透了我的心思:“你也不想想,就算报了警,警察会及时赶到吗?现在社会谁不知道,不是那些不正经的人多了,就连治安的人,他们也害怕自己有危险啊,唉,不负责的人到处都是。”
是啊,老百姓的生活又好在哪里?想起家里,那乡镇上的粮食都被卡死了,只能卖给所谓的“粮管所”。粮价低低的,以前还有几个粮贩来收购,都是跑到各家各户,挨家挨户地问,他们给的粮价也高。现在倒好,有粮食出不出去,有物没钱不能还账。
仔细看看社会,什么现象没有呢?村里的人骑着自行车、三轮车,有好多人出外仍是步行,乡镇里骑自行车的、三轮车、电瓶车、摩托车的,到处都是,每天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除了手扶机外,更多的是轿车,可是这些轿车都只是路过,不是停留的。谁家要买了一辆轿车。准会围一大群人:“呼呼,你阔了。”若车开到村里,停留在哪个地方,再回来开时,会发现有许多老人、妇女、儿童围在周围议论着。再转向县里看看,哇,天哪,一个红绿灯处那个车啊,排多长的队,有人就说啦,嘿嘿,这什么轿车嘛,还不如咱们起的自行车快!县里既然如此,市里省里就不用说了。众所周知,泗洪县是个小县,人们都知道,泗洪这个地方,穷哇!它的乡镇啊,经济一直不好,真的,毕竟我是农村的孩子。有的家庭有病不能治、儿女结婚东拼西凑……然而,县里的街道上,几百万的车多的是!有的当官的,一个人有好几辆价值几百万的,一件衣服上千元,一顿饭吃得农民工几个月的工资……什么是差距?这就是差距。什么社会主义社会?这个社会简直比资本主义还资本。那些富人,究竟有多少个想到过并且实践过——帮助穷人改善他们的生活呢?
不举别的例子,就举我自己吧。在育才上学,一学期开学什么培养费、书本费、学费,交起来一千多,还好,免几百呢。有的刚考进来分数少了,一次性交个9000多,还有每个月的伙食费200多,强制性订的牛奶费,水费……唉,什么叫教育事业?还以民为本呢,全校老师都知道,校长用我们这些学生的学费买了好几辆上百万的车,要知道,他用的不是他的工资,是我们这些农民孩子交的钱啊!那是我们父母日夜奔波,辛辛苦苦地挣来的血汗钱哪!还什么教育的传播者,明明是教育的剥削者。
经济场合上,商人们都争着抢生意,一家比一家卖的价钱低,不是我在这里说什么不妥的话,全是一群蠢货,没有一点智商意识。他们生意多了,尤其是卖那些矿物质的,当然,这些也与国家的政策有关。价格便宜了,外国人就会趁着这个好机会使劲的购买,存起来。他们知道,资源越来越少,物以稀为贵,别看你中国是个资源大国,日后你资源越来越少,我再把廉价从你那儿买来的东西翻几倍价钱卖给你。可以想象啊,那里面的利润多大!政府啊,国家机关参与的人不是很多么?我想问问那些参与的人,他们真正为了人民的利益有多少人?负责的有多少人?洋人在中国投资办厂,雇用中国的农民工,每年只给那么一点工钱,获取的暴利可想而知。也许你会问:“那些官员会让着他们吗?”呵呵,你有想过吗?那些暴利里,有一部分是归属他们的,当官的只要自己有益,哪顾老百姓死活!回首历史潮流,无论国家强大与否,战争还是和平,始终受压迫的人还是咱们的百姓,他们太老实,太易满足,只要有吃有喝的就够了,够家庭开支就够了。
小康代表着温馨美满,为的是让人们都过上幸福的生活。人们向往小康生活。可小康生活真的存在吗?
心动不如行动,我,作为小小侦探员,(这可是名副其实的,是我们一家举手表决出来的)可是要去侦察一下的哟。
这不,星期天一早,我就背上行李(其实是一块面包,一瓶水,十块钱)乘着公共汽车去步行街溜达一圈。在这一次乘车中我就深有感触:车子启动了,坐了满满一下人,到清华园时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老爷爷缓缓的.走了上来,车上所有的年轻人唰的一下都起来了。有一位7岁的小弟弟拽了拽老爷爷的衣角说:爷爷,爷爷来我这坐。老爷爷笑了笑,夸了一声好孩子,然后乐呵呵的坐了下去。顿时,掌声如雷。伴随着笑声,歌声,掌声我下了车。下了车一切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任在发呆,眼前霍然一亮一下。好干净呀!地上几乎看不到一点垃圾,杂物。就连油炸摊都摆放得很是整齐,社会文明进步太大了。使得我不禁点了点头。难道是小康社会改变了它?曾听爸爸妈妈提起过以前的街道模样,地上垃圾乱飘,到处弥漫着浓浓的黑烟;到处可见油炸摊凌乱的摆放在人行道上;香糖残渣铺在黑黝黝的地板砖上;垃圾成堆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不堪回首呀!十八大是11月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召开时才提出的小康社会,难道运用的这么快吗?带着这样的难题我返航回家。回社会发展真先进,相比我奶奶那年代,我们过得幸福多了。这就是小康生活——社会在发展。小康生活这么好,现在就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共创一个幸福的小康生活,应为我们坚信:明天的生活更美好!
一、走进生活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 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共同探究学习主题, 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 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必须做到走近学生生活。
1.课前活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前活动生活化主要是指课前的观察记录及调查访问。观察记录是指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并记录的方法进行探究的活动。如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课前要求学生选择学校附近的某一区域或某一公共场所, 看一看有多少烟头, 了解可能造成的危害, 并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种问题。调查访问是要求学生到现场与当事人交流, 对所关注的问题能通过亲身体验, 获得直观的印象和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在课前做有关的调查, 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如教学《身边的变化》课前要求学生向长辈收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人们购物的各种票证和家人不同时代的照片, 采访调查人民公社时代农民劳动工分分配的情况, 以及选取一个点 (如住房、家用电器、交通工具等) 变化作调查记录。课前的观察及调查访问这些“热身”活动为课内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
2.课内活动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内活动生活化是以学会正确处理自然、人、社会关系, 并积极主动生活为目标的课堂教育模式, 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必须立足生活, 目标要体现对学生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的引导与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社会生活, 制定出具体的、层次不同的学习目标。制定出的学习目标要贴近学生实际,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质。《感受村民选举》一课教学中, 我设计了模拟选举村干部的活动, 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了解选举办法和程序;分工负责, 进行筹备;正式选举;活动评价。这样的活动对学生而言是具体可行的, 让他们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体会民主政治的意义, 初步树立民主意识。
3.课后活动生活化
生活化的课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道德要求, 培养道德行为能力,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课后活动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社会实践等紧密结合, 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 亲身实践, 发展道德能力。
学习《隔海相望》后, 让学生访问附近的台资企业、收集台湾歌星影星资料、调查日常使用的台湾商品等,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 我们同根同源, 我们都是中国人, 台湾是祖国血脉相连的一部分。这样的课后活动既使学生了解台湾的社会生活, 又受到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走进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 曾不止一次的提到, 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 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和满腔热情地去感触儿童的内心世界, 去感触儿童时代的特征。我们应该像航海家依据指南针那样, 把我们与之打交道的是儿童这个客观事实作为一切工作的依据。儿童时代的世界, 是一种特殊的世界。儿童有自己的幼稚的善恶观、好坏观, 有自己幼稚的审美标准……在品德课的教学中, 我遵照并努力践行教育大师的教育理念, 坚持做到让品德教学走进学生心灵。
1.激活真情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变换, 某些生活中场景往往难以迁移到学习中来, 《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教学中, 在安排学生看《狼牙山五壮士》片段听王二小的故事后, 进行抗日歌曲大联唱, 《义勇军进行曲》、《游击队歌》、《保卫黄河》、《大刀进行曲》等歌曲, 影片、故事和歌曲让学生感受到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列强面前, 英勇不屈、顽强抗争的豪情壮志和英勇斗争精神。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懂得“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的道理, 懂得国家兴亡, 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由此教师号召学生:努力学习吧!为强大我们的民族, 强大我们的国家而奋斗。
2.触动真情
《品德与社会》中有些内容需要和现实生活进行链接, 需要将生活中人或事引进课堂。比如, 在讲《我心中的那颗“星”》时, 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开学第一课《我的梦·中国梦》片段, 残疾人刘伟 (后被评为“中国达人秀”冠军) 命运对他十分残酷!10岁时因电击失去双臂, 可他偏偏爱上了专门为手设计的乐器——钢琴!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 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刘伟, 用他的信念与坚持做到了!他用脚趾, 弹奏出了人间最美的音乐。听到刘伟演奏的动听的钢琴曲, 学生们的心中涌起震撼与感动, 刘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 梦想就会实现!学生从中也了解了“明星”们成长的艰辛历程, 体会了他们的人格魅力, 精神力量, 并以他们为榜样, 树立奋斗目标并为之努力。
3.真心参与
学生的参与不仅仅要注重活动形式的有趣, 更要注重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就是他们不断丰富生活经验的历程, 也是他们逐步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 他们能体验到自己的生活智慧与人类已有的知识融为一体的快乐, 能够找到自己与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的共鸣, 能够寻求到个体与社会的情感认同。这样也就让学生体验到了参与的快乐, 而这种参与的快乐又大大促进了学生社会性发展, 并逐步在提高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在教学《我做志愿者》这个内容时, 学生在现场模拟活动中, 学生体会到要当好志愿者不仅要有乐于奉献的爱心,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 了解一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他们在享受模拟志愿者乐趣的同时, 还复习巩固了前几课学到的印度、埃及、希腊等国的饮食、文化生活习俗。
三、结语
一、立足开放性的教学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所追求的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发展他们富有个性的综合修养。
如综合实践活动《居家物语》中研究的目标是:1.学生通过参与《居家物语》的研究性学习,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勤于动手、乐于研究、努力求和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2.在对市区居民的住房情况调查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分析 、整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5.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6.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树立环保意识,让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事物,学会关心社会。
二、建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整体,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要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要引导学生从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活动课题,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如我市近十年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漫步港城的每一条马路,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好一派繁荣的景象。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家家户户都购买了商品房。日子久了,不免渐渐地发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有的人家甚至已经或正准备换新房,希望住得更安全、更舒适。那么,市民们到底关注住宅的哪些方面呢?我们的住宅到底要管理哪些方面才能使之越来越具有人性化,才能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呢?对此,我们班提出了“居家物语”这个课题。
再如现在的港城人民除了购房,购买私家车也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流行趋势。公路上车轮滚滚,只要仔细观察,私家车牌照的汽车比比皆是。那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我们接着又提出了《车轮滚滚》这一研究课题。
学生从自己的周围生活中主动地发现了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培养了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追求开放性的时间、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的,突破了课堂时空的局限,向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延伸。
如在综合实践活动“居家物语”中,学生要利用回家时间观察及询问家长对自家住房满意及不满意的方面,根据家长关注的方面,汇总设计成《居民住宅情况问卷调查表》,再由学生利用双休日结成调查小组按分片分组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最后将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走访市房改办及物业管理公司,了解他们是如何加以改进的。
在综合实践活动“车轮滚滚”中,学生自己设计了几份调查表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去实地调查研究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三方面的情况,学生怀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的调查,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了一些规律,得到了一些教育。
学生走出了书本,走出了教室,走向了社会,利用课外时间投入到了研究活动中去。
四、确立开放性的研究人员
综合实践活动参与研究的人员也是开放的,不应再是以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而是要向各种机构和人员开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一起来进行研究活动。
如综合实践活动“居家物语”中,对《居民住宅情况问卷调查表》的设计仅凭教师与学生的力量是不够科学的,我让学生回家询问父母对自家住宅在日常生活中哪些方面较为满意和哪些方面最不满意?怎样的住宅才是最理想的住宅?在此基础上通过汇总、筛选再来设计调查表。对调查中发现的不足之处去采访市房改办和华泰物业管理公司是如何加以改进的,让学生懂得问询、设计、调查、采访等一些科学的探究方法。
在综合实践活动“车轮滚滚”中,汽车站的有关工作人员、出租车司机、市车辆管理所的负责人等也均参与了该活动,调动了一切可调动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大的开放性。
走进社会,贴近生活,给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学生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这广袤的、开放的世界里尽情地展翅飞翔。
寒假社会实践是我们大学生充分利用寒假的时间,以各种方式深入社会之中展开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积极的参加社会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我们对社会的了解,提高自身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更好结合,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需要,是加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升华思想的有效途径.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社会,增长才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是青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发挥聪明才智,积极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做先进青年!
寒假社会实践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走出校园,踏上社会,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在实践中积累社会经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这将为我们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走进农村,关注民生”,是我此次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原因,我想这是改变学习方式,拓宽发展空间的机会,更能增进生存体验,主动走进农村,就会形成社会意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部分,农村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服从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同时更为注重我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为此我唯有用汗水换来收获来总结我的实践之旅。
2011年1月20日我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地点在北仑区小港街道方前村,在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中,我们在方前村进行了一系列的服务活动。如为社区拔杂草,除牛皮癣,给农村居民宣传环保知识,为农村居民送茶水,进行有关于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农村家电小维修等等。炎炎夏日,烈日当头,条件艰苦,可我们依然热情洋溢。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农村,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虽然只有7 天的时间,但我也从中体验到这里面的劳累和辛苦,烈日的沐浴更是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这使我对
真实的社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短期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使大家多了一份生活体验,社会实践经验和组织活动能力。我相信,这对我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几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一路艰辛与微笑,虽有所收获,然所学是开始,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助。我明白新的考验和抉择要奋斗不息、砺前行,才不会让我们年轻的时光留下太多遗憾!
转眼间,此次实践已经结束,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有那种超乎平常的感觉。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培养了青年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培养了大家团结友爱,互助互让,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让广大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受到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带着点激动和兴奋,我们来到了本次的活动地点——xx街社区,分成两队,开始工作。
这次活动,既有点辛苦,又有些不同的收获。想想这一天,确实与学校的快乐生活有所不同:铲除整整一个小院的树叶工作量较大;没有老师的指导,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还多亏了老人的帮助;没有合适的工具,还需要自己用手,搞不好会弄得羽绒服沾上脏兮兮的灰尘和油污,变成一个“大花脸” ……相比之下,倒是羡慕与老人沟通、表演节目的同学们。
尽管工作枯燥繁琐,但确确实实锻炼了我们,使我们在社会中的服务精神得以提升,使我们在社会中增长见识,学会正确与人沟通、交往,与他人合作,体会了老年人的生活不易。
《品德与社会》课是国家重视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工具。教师要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让它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以下两点经验:
1.平等交流,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与家人说说心里话》时,笔者了解到学生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想做家务活,可是家长不允许;不敢和家长说话……于是,笔者让学生讨论:“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总结:“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再去试一试,也许你就会获得成功了。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有了教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有时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在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新的道德观念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是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教师应该让学生亲自去尝试“你会怎么做”,从而体验“人们会有什么评价”,并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农村实际,让品德教育工作更有特色
利用《品德与社会》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农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但他们学习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形成的原因来自于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时,笔者用類比法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达到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目的。
三、情境交流,让学生喜欢品德课
教学设计应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回归生活的课堂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体验。
比如有位学生带了一叠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记载了他从出生到现在的点点滴滴,其中记录了很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长牙、第一次站立、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生病的经历……可以说这是对伟大母亲的一首爱的赞歌;还有位学生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各色毛衣,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编织出来的。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使学生体会到父母为养育子女所付出的艰辛,从而使他们心中升起对家长的爱。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言语,不需要教师动人的讲解,在这种情与境的交融中,教学已经升华出了一种境界。
目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这些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同时,只要我们下苦功夫,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使《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对学生发挥良好的德育功能。
一、找准时政热点与结合的切入点
时事政治教学要为政治教学服务,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 创设一个相关问题的情境, 让学生身临其境, 产生情感体验, 刺激思考,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我每个星期都抽出一节课作为山寨版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时间, 让学生摹仿电视台播音员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课后学生积极查资料看书本, 积极性特别高。我还让学生自己设置提问与书本相关的问题,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增强, 克服了害怕在众人面前说话的心理障碍, 增添了自信。
二、探求时政热点与教学结合的关键点
时事因其强烈的时代气息, 深深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开发时事资源, 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独立思考、自主质疑、主动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 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当前, 开展研究性学习正是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而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果传授, 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这种学习有助于学生贴近社会生活实际。时政热点教学从本质上说, 不仅仅是为了体现知识的时效性, 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
三、注重时事热点的现实性和新颖性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引用时事热点要注重现实性和新颖性, 也就是要注意所引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现实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贴近。时事热点问题与现实生活是相结合的, 时事热点问题要从身边的时事出发, 扩展到国内、国际大事,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新鲜的时事热点材料, 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增强课堂感染力, 这样的教学才更具有直观性和实效性。
四、适度原则
时事政治教学应该注重时效性和新鲜感,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时事热点问题的内容丰富多彩, 具有多样性和鲜明时代感的特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引用时事热点材料讲授中学思想政治的理论知识时, 要根据最近的社会热点的变化, 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外的大事, 及时地进行灵活多样的时事教学, 把最能说明问题的时事热点引入到教学中, 将会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时事热点问题”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选, 只有及时选取了有针对性的时事热点问题进行教学,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 并增强学习自觉性, 激发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尽量避免耗时过多, 本末倒置。
五、引导性原则
时事政治教学在于引导学生, 透过现象看清本质, 而不能让学生仅仅满足于好奇。时政点评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学生理解的错误, 准备的不充分, 或者只把它当作一种义务来完成;还有学生过分依赖讲稿, 缺少随机应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很多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 只参照不分析, 只讲解不点评, 更不用说要他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了, 从而达不到时政点评教学的要求和应有效果。所以, 我们在致力于运用时政点评教学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的同时, 重点要研究如何合理地、适度地运用, 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将时事教育寓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是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荐阅读: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06-17
走进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06-11
走进安徒生,走进《安徒生童话》05-24
走进“杜甫”05-28
走进春天06-05
走进法院作文06-22
走进奥运07-27
走进名校试题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