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人间生活(共6篇)
大冈中学 李燕 【教 材】: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授课地点】: 高一教室 【课 题】: 人间生活 【课 型】: 作品鉴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讲述中国美术的发展情况。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当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世俗生活的时候,美术创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2、让学生理解中国隋唐到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及所体现的社会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教具准备】多媒体美术鉴赏课件
【学具准备】收集唐宋有关生活习俗的资料与歌颂当时生活的诗词、《清明上河图》等的相关内容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面几节课介绍了主要为宗教和政治服务的美术作品后设置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的内容时,可能会感到教材的内容更容易接受些,会比较有兴趣。本课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讲述从唐代到宋代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作品,并分析了这些作品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唐代仕女画的出现反映了唐代生活观念的开放性。而到了五代时期,皇帝已经懂得让画家去窥探大臣的生活,以了解大臣的为人。但是这些绘画都是表现贵族生活的。平民的生活最早被关注是在中国的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他们往往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设计理念】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而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人间生活”这一课,教材中所讲述的作品都是一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作品,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那么学生会丧失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情境,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回忆并发现生活中精彩的地方,生动灵活的展开教学。同时本课的容量大,如果面面俱到则容易讲得很散,因此本课的教学力求以点带面,以观察画家是怎样捕捉并表现精彩的生活的为主线展开。【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乐曲渲染(生)聆听(梦江南伴奏)„„„„只愿化作唐宋诗篇 长眠在你的身边(师)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虽然早在汉代的画像砖上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它不是为生人而作;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这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由于主使者以及社会观念对艺术家的要求不同而导致了它们所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设计意图:通过优美的旋律,营造一种能引发学生思绪的遐想,有如回归到遥远的年代.从而进入到本课做好铺垫.出示课题: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欣赏 东汉 《弋射、收获 》 画像砖 欣赏 东晋 《洛神赋图 》 顾恺之 欣赏 唐朝 《捣练图》 张萱 欣赏 五代 《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 欣赏 宋朝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三、本课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和同学们学习了古人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生活,分享了我国古代画家的优秀作品。那么,同学们能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场景呢?请同学们尝试一下。
一、节目形态:融合与创新
《人间》属于访谈对话类节目, 情感访谈是其内涵特质。在传播要素的运用上, 它打破传统模式, 对情感类节目进行借鉴、融合与创新。
1. 传者多元
传统的情感类节目, 由主持人作为传者, 单方面介绍故事内容, 如“某某讲故事”等;也有的节目, 由当事人和主持人共同担任传者, 当事人叙述, 主持人倾听和询问, 如《心灵花园》。《人间》的传者不仅有主持人、一到多个当事人嘉宾, 还包括心理咨询专家、法律咨询专家, 打破了单一传播模式, 形成多元互动传播格局, 有利于双向交流和互动传播的实现。《人间》中, 事件的双方甚至多方当事人, 会先后来到现场, 从各自立场和角度讲述事件, 时有激烈的交锋和对峙。现场来宾的情绪控制、讲述内容是否真实、表达是否清晰, 关系到节目的成败。现场主持人不仅是倾听者、见证者, 更是提问者、引导者, 在尊重事实、遵循事件进程的前提下, 用专业素养引领当事人清晰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向观众呈现真实的场景, 既满足嘉宾的倾诉欲望, 又尽可能多地传递观众想要的信息。而现场专家的心理、法律咨询或情感调解, 则增强了节目的权威性和信息的丰满度, 弥补了情感叙述类节目“倾听分享有余, 服务启发不足”的遗憾。
2. 受众多层
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 也是评判者。为了吸引各阶层受众关注与参与, 节目题材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的各种身份和角色, 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同窗师友, 有白领金领, 也有蓝领灰领, 可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上演千奇百怪的人间故事。节目进行的同时在屏幕下方直播观众对当期故事的看法与意见, 让观众参与到节目进程中来, 分享观看感受。《人间》有单独网站, 观众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和疑问, 受众参与度、关注度比较高。
3. 场景多变
《人间》的场景不止现场演播厅一个, 还有外景跟踪拍摄现实场景和现场神秘第二空间场景。跟踪纪实拍摄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提高了节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故事的展开不是线性的描述, 而是外景记者与内景主持的分工合作, 一边进行事件调查, 一边推动叙事进程, 并与第二演播室穿插组合。这种时空的转换、交织, 使观众处于影像与现实之间、叙述与演绎之间、现时与历时之间。受众在时空的交叉、重叠中, 在曲折的故事中, 在主持人的提问与专家的调解中, 获得借鉴、观照、反思与感悟。《人间》还在谈话现场巧妙运用神秘第二演播室, 既保护了相关当事人的隐私, 又有效地营造了悬疑和疏离的视觉感受;既保持了故事叙述的流畅性, 又给各方当事人公平表达的机会。《人间》的传播空间, 是一个动态、开放、多元变换的视觉舞台。
二、内容设置:贴近生活与紧随时代
《人间》是倾诉的平台、沟通的桥梁, 其内容涉及百姓生活的真实情状。
1. 选题贴近生活
《人间》前期的故事影响力并不大, 局限于婆媳不和、第三者插足等题材, 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间》不断改进和调整, 情感的内涵日趋丰富, 除了爱情、亲情之外, 更多关注友情、师生情等人间真情, 情感的层面渐趋多元。表达的层面, 也不仅仅是批评、揭露, 还有正面的肯定与颂扬, 有触及心灵的反思与领悟。总制片赵军说过:“情感这个东西, 如果你流于表面, 泛泛而谈的话, 一定是不好玩, 最震撼的一定是灵魂深处的东西。”
《人间》节目素材由受众提供, 受众有讲述自己故事、寻求帮助的需求。这也是一种“使用与满足”。《人间》现场访谈, 让观众对主人公、主持人等产生一种熟人或朋友的感觉, 出现一种“拟态”的人际关系, 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心理需求, 而家庭成员或者朋友的聚集观看或讨论, 满足了一种融洽亲友关系的需求。《人间》讲述的人物、事件、矛盾焦点, 源自生活, 都是真实发生的, 可以为受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 通过对比引起受众的自我反省, 调解自身的行为观念。从信息需求、娱乐需求、社会关系需求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方面, 《人间》都能使受众得到满足。
2. 内容紧随时代
“活女神”名为“库玛丽”(Kumari),在尼泊尔语中意为“处女”,被印度教和佛教教徒认为是力量女神“卡莉”的化身。萨米塔·巴吉拉查娅年仅10岁,因出众的美貌被选为库玛丽,从此生活发生了三百六十度转折。
严格的甄选,恐怖的试炼,女童终成至高无上的女神
萨米塔·巴吉拉查娅在出席仪式之前必须接受众人精心的打扮。工作人员将库玛丽将要经过的道路冲洗干净,一只警犬则随身护她安全。当一切就绪时,她的母亲、父亲及一位工作人员将她从家里抬往节日现场,接受众人的顶礼膜拜。
在整个过程中,库玛丽的脚不能触地,否则将被视作不祥之兆。而信众们则会向她投掷鲜花和钱,并争相亲眼目睹他们崇拜的女神真容。如果女神对扔过来的礼物报之以微笑,信众们就认为自己的心愿必会实现;如果女神哭泣或大笑,这表示信众会患上重病甚至送命;如果她流泪或擦眼睛,信众们则相信自己死期不远;如果她发抖,则表明信众会有牢狱之灾,如果她俯身捡起食物,则意味着信众们会破财。
历代库玛丽都是由寺院高僧们从幼童中挑选健康、从未流过血或染过病、牙齿完整的女孩,然后接受32道“完美测试”,比如像金子般的身体、从未有伤痕的如脂皮肤、从未流过血等等。
在成为库玛丽之后,女孩极少露面,一年仅现身13次,其余时间都留在寺庙中,在深墙内过着孤独的生活。她们不能上学,连在室外玩耍和与朋友接触都被认为”不洁“。在到达青春期后,这些库玛丽会被认为已经不洁而被撤去头衔。
在恢复凡俗生活后,这此库玛丽女孩的生活仍会经历艰难的适应期。她们一般很难找到夫婿,一方面是由于自幼被娇宠而很难融入日常婚姻,另一方面,传说与库玛丽结婚的人会早亡,这也使很多男子望而却步。
最美库玛丽,孤独女神也要学习、考试
多数人以为活女神是唯一的,其实不然,在加德满都的三座古城里,每座古城都有属于自己的活女神。三位活女神中,数加德满都的活女神最有名,每天中午和下午四点,她会在小小的窗口中站一会儿,让游客看看,但是绝对不可以拍照。
在尼泊尔朋友的帮助下,我去拍摄了帕坦活女神萨米塔·巴吉拉查娅,她是我所见过历届库玛丽中最美的一位。
帕坦库玛丽神庙距离杜巴广场不远,因为事先打过招呼,自报家门后,我们被请上楼。
上楼后先被告知各种不允许,不允许碰触女神,不允许同女神对话,更不允许要求她做什么动作,包括让女神看镜头之类的,还要将身上所有的皮制品放在门外,腰带、钱包。然后被告知今天库玛丽今天要考试,只能让我们拍十分钟左右。
考试?
我以为我听错了,库玛丽也要考试?
原来,库玛丽也像普通孩子一样要学习、考试,不同的是有专门的老师给她授课。
活女神居住的房子是这样的。一楼是个杂物间,进门后,左手边有个木制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是有着三扇窗户的正厅,正厅的墙上挂着几幅活女神的照片,其中一幅是总统正在敬拜她。地上摆放着垫子供前来拜谒者小憩等候。正厅的南侧是库玛丽的的书房和卧室,有两个书橱里面摆放着一些玩具,一张床,三个沙发。让我惊艳的是,在书桌上放着一台电脑。
大厅的西侧一扇小门里是活女神的神殿,这里是她举办祭祀活动和接受礼拜的地方。房间南北长约3米,东西长约2.5米,空间狭小光线昏暗,地上摆放着几盏酥油灯,神殿正北摆着库玛丽的宝座,在神殿西侧的墙上,开了一扇小窗户弱弱地透进一缕阳光。
这个环境拍摄难度还是很大的,光线昏暗。于是,我把一只装了引闪器的闪光灯和反光伞快速组装起来,安装在灯架上,放在神殿西南的墙角。我没有其他选择,地方实在是太狭小了,没有其他空地儿安放其他灯具。
这里插播一下我常用的设备:两只佳能580闪光灯,一个20x30厘米大小的柔光罩,金色和银色两个反光伞,两只灯架,还有一个一拖二的引闪器。
刚才说了,我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快门的声音会影响活女神考试。第一次拍摄,匆匆忙忙地拍了几张她考试的照片和肖像就结束了。
超乎常人的定力匪夷所思,女神的童真哪去了
第二次拍摄约定是一周以后,那天有一个宗教仪式。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事先安置好灯具,活女神举办宗教活动时要画上浓妆、身穿华丽的服饰。这是个很难得的机会,所以我倍加小心。神殿里摆满了祭品,灯架勉强能放进去,这盏灯用来做主光,在门外我还放了盏模拟自然光,作为辅助光。幸运的是,此时西面墙上的小窗户正好射进一束阳光,照亮了屋内的烟雾,增加了不少神秘色彩。
这些事情做完后,活女神被抱着从楼上下来,进入她的书房兼卧室化妆。
据说活女神的脸谱有很多寓意,黑色的眼线可以屏蔽所有邪恶,两眼之间的第三只眼可以洞察一切,从眼角到耳朵的黑线代表着无限的法力,连手脚都要涂上颜色,挺复杂的。还要在脖子戴上很多文物级的法器。
祭祀的仪式更复杂。
祭司盘坐在活女神对面,念着那些我听不懂的经文,不时地将各种贡品献给活女神。房间实在是太狭小了,在神殿里,我只能侧仰在祭司的身后拍摄。库玛丽始终安静地坐在那里,她的华丽宝座并不舒服,座位高于地面也就十几公分,姿态类似于蜷缩。祭祀仪式拖沓冗长,我难以想象一个十岁的孩子会一直坐在那里三个多小时。
女神蜷缩着依然如故,躺在地上的我却爬不起来了。长时间一个姿势,我四肢麻木,当我数次试图坐起来惨遭失败后,样子笨拙狼狈,我看到库玛丽的嘴角微微一翘,这是我在三个小时里唯一见过的表情变化。可惜我当时把相机放在了地上,否则我一定会拍到女神的微笑。
我敬畏女神,但常年的旅行摄影也将我锻炼成一个狡猾的摄影师。所以,我再次躺下,佯装重新爬起来,我故意将动作更加夸张和笨拙,甚至我连脚丫子都翘起来想逗她一笑。结果都失败了,女神始终平静地危襟正坐,面目安详,不惊不乱。
我见过她八岁前的照片,漂亮活泼的她跟一些女孩子去竞选活女神。然而两年后的今天,她不再是女孩,而是女神。我不知道有何种冥冥中的力量可以让她失去了童真和童趣,那种超乎常人的定力,匪夷所思。
后来,活女神为我点了红,在印度教里,这是至高的荣耀。追忆点红的感觉,只记得女神的手指好像没有温度,不冷,不温,不柔,不刚。 编辑 袁媛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版 本: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模 块:《美术鉴赏》第二单元第4课《人间生活》(中国部分)教材内容:
结合前面几节美术课的教学使得学生懂得①美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和政治信仰服务的,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等;②佛教艺术在中国真正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阶段盛行的原因是因为战乱——“五胡乱华”。人在面临巨大的灾难面前非常容易信仰宗教,因为佛教所提出的“无常”观念去领悟人生中“苦”的真谛。
本课《人间生活》中大量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描绘自然是特定时代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变化改变了的人们生活所致。生活中的“乐”的场景描绘相较于佛教教义对“苦”的领悟在现今高中生的生活经验中更为容易让他们理解和把握。
本课教学内容将通过不同时代的美术家所表现得仕女生活、贵族生活、平民生活、现代生活为文本,通过美术家们笔下生动的生活画卷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到作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的描绘,在绘画图式上将生活 的“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典型代表作为《捣练图》、《簪花仕女图》等;五代顾闳中描绘韩熙载夜半歌舞狂欢之景的《韩熙载夜宴图》;另有风俗画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等以及现代画家作品(教师拓展)。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中国历代美术作品中的美,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基于前几次课对美术作品政治、宗教功能性的了解,从美术作品文化宣化功能的强调到这堂课导入“人间生活”这一主题,单就绘画内容而言,因其接近生活常态学生能够更有亲切感;但是对于绘画的形式感而言,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多幅叙事性的绘画文本,多采用长卷形式。学生对于中国所独有的长卷绘画形式的陌生;对于古代文人与学生现今阅读习惯的不同;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从长卷形式的陌生感着手去看世俗的绘画内容,去品古代世俗生活的意趣,去悟长卷的形式构图同绘画内容的散点透视设置的统一。试图一改学生用惯用的西方的焦点透视去地辨认绘画人物的叙事性。我认为学生习惯性“看图说话”的方式去“鉴赏”美术作品具有极大的普遍性。这样的习惯使得学生在鉴赏形式感很强的绘画作品时带有极大的困惑乃至存在“集体失语”的现象。通过对反映生活,表现生活的美术作品的解读,加强学生对不同鉴赏方式的灵活理解与运用,并使得学生们重视对本土美术家作品的关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交流过程 2 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美术作品及生活中所蕴含的美,提高对中国及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准备:PPT课件;美术课本、学案探究等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隋唐、五代、宋代以及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作品及代表画家;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形式和内容的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模拟、师生互动交流等诸多方法,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将形式与内容结合创作的。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俗绘画作品的理解及文化认同感;在积极参与的心态中体验和深刻地理解美术相关知识点;通过学生对中国美术作品的欣赏,使他们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培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 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难 点:体会作品所表现的世俗生活的生动性和真性情;绘画作品形式和内容是如何统一的。
六、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设计过程(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回忆前面几节课的内容,可能会感受到,美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主要是为宗教服务和政治信仰服务的,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等。确实,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绘画的主要任务是为宗教和政治服务,但随着历史的演进与发展,我们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改变,宗教和政治权威逐渐减弱,加上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艺术家纷纷将目光由天上转向人间,他们开始用他们手中的画笔描绘美好的人间生活,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到31页。板书并(课件出示课题《人间生活》)。相信同学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想说的一定不少,但在我国真正表现人间生活题材的作品主要开始于隋唐时代,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大家从仕女生活、贵族生活、平民生活、现代生活四个方面了解隋唐一直到现代比较有代表性德风俗画人物画。
二、讲授新课:
1.欣赏唐朝的人物画《捣练图》——张萱
(1)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真人版模拟古代绘画的图像,请大家认真观看,注意图像中所表现的内容,人物的服饰特点,场景发生的时期。请同学告诉老师这个场面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那幅绘画?作者又是谁呢?(学生回答)很显然,这是一个反映古代仕女生活的片段。这个短片表现的是古代什么时期的内容?学生回答。(唐朝)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回答。(从人物的体态和服饰)师:很好,那么唐朝的宫廷生活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唐朝的宫廷画家是怎样表现后宫仕女生活的吧。
(2)课件出示《捣练图》)师:你或许有这样的疑问——请一个同学告诉说说什么叫练?
学生回答。(练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织成时比较硬,而且带黄色,要经过漂洗和冲捣后才会变白变软。)
师:很好,你或许还有这样的疑问——她们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师小结:这是唐朝的宫廷画家张萱的一幅仕女画,张萱主要以宫廷仕女为描绘对象,画了很多仕女日常起居、劳动的画,我们看到的这幅《捣练图》就是表现宫廷仕女捣练时候的情景。画面将劳动的妇女有序的分为三组,分别为“捣”、“熨”、“制”,描绘了一个由“布”到“衣”的劳动过程。
(课件出示《捣练图》第三组)师:1.当时人们的审美标准是怎样的呢?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思想开放,以丰腴为美)。师归纳:(以“胖”为美,曲眉丰颊,体态肥硕)
2.当时人物的服饰和着装又有什么特点呢? 师生互动,学生回答。(颜色很鲜艳、低领,比较开放)师归纳:(繁缛华丽,宽松飘逸,比较 开放)。
师小结:从唐朝的社会观念和审美风尚以及服饰特点让我们看到到大唐王朝经济富强,人们生活富足,更重要的是唐朝得服饰文化以及妆面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日本,课件展示唐朝服饰对日本和服的影响,以及现代影视剧中所表现得那时唐朝的审美风尚——代表人物,杨贵妃。
师:你觉得这个片段什么地方最有生活情趣?学生回答。(钻到练下面的小女孩)(补充,其实还有其他细节也表现了生活情趣)。
师:是的,画家抓住了小女孩儿钻在练下的的调皮可爱动作,由此推断张宣非常善于把生活中富有情趣的场景表现出来。
过渡到下一幅作品欣赏:以上看到的是表现(宫廷生活的中国人物画)唐代仕女劳动的生活画卷,然而在我国古代贵族又是怎样生活的呢?由视频——青歌赛对选手的常识题考察,导入《韩熙载夜宴图》。
2.欣赏《韩熙载夜宴图》——五代南唐——本课重中之重
(1)师:我国古代绘画史上,五代时期的《韩熙载夜宴图》是表现人物神韵非常经典的官场画面,点出余秋雨的评价——最美丽的情报。画家顾闳中就是最有智慧,最有品位的谍报员,并顺势问学生有谁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教师也可以自己道出,语言要凝练)。
师:请哪位同学做老师的助手,根据你的了解向同学们介绍这幅画(课件出示《韩熙载夜宴图》)(学生介绍)。师顺势概括出: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分听乐——观舞——休憩——轻吹——散宴五个场面。(2)重点之一:欣赏第一个场景听琵琶演奏部分(课件播放《听琵琶演奏》片段)。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提出问题:①画中描绘了怎样的一个场面呢?②我们感觉到全场的气氛如何?③画中的主人公韩熙载和其他人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其他人呢?
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归纳提炼: ①描绘夜宴开始时,宴会上每个人都在听琵琶演奏的情景。②画上每一个人物的精神和视线,都集中到了琵琶女的手上。演奏刚开始,全场气氛凝注在一刹那,仿佛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③主人公韩熙载着玄色(黑里带点红)衣服。正襟危坐于围床。两手自然下垂,凝神注视着演奏者。旁边状元郎则身着朱衣,右手撑床,向前倾斜,左手紧抓膝盖,保持着身体的平衡。其余宾客有的垂手,有的抱手,有的侧耳倾听,有的回顾,目光多聚集于演奏者。(以上学生回答)
师:找一找哪位是中书侍郎韩熙载,也就是画面的主人公?他可是一位有地位的人物噢。学生回答。
师:你是怎么判断他是韩熙载?学生回答。(提示结合上面的创作背景考虑,画得比较大,衣服,帽子、胡子、脸等特征)
师:画家表现韩熙载是怎样的动态?学生回答。(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一本正经······教师小结:画家对于不同的人物,根据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年龄,刻画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姿态、性格和表情,显示出作者不同凡响的画艺。点出对比手法,以及古代中国画创作方式的一个特质— —目识心记。
(提示:学生发问:旁边的红漆羯鼓是干什么的?引导观者进入下一段鼓舞场景)
重点之二:让学生跟随画家的描绘进入第二个场景——观舞场景,再一次让学生观察主人公的表现?学生回答:老师,我们发现主人公韩熙载亲擂“羯鼓”助兴,虽然服饰和动作各有不同,但形貌,表情整体上却是一样的(虽然角度不同)。在这个场景中同学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回答:和尚的出现,让学生推测作者的意图? 老师再一次补充说明:关于僧人的出现——一位僧人专注地看着韩熙载击鼓,对身边的舞女似乎视而不见,和尚本不该出现在这种场合,在舞会中究竟有些不好意思,只注视着韩熙载击鼓而不看舞女,这种对和尚的出现及心态刻画使宴会显得真实可信。史料记载,这个僧人也是韩的常客与好友,和尚的尴尬神态似乎也暗示着主人公某种情怀。
简要的欣赏第三、四、五所描绘的场景,提出质疑:比如韩熙载洗手时却要那么多仕女伺候;作为封建的士大夫(中书侍郎)手持一把蝉翼纱的蒲扇,袒胸露怀?(提示学生:画家真的要表现韩熙载纵情声色,陶醉于灯红酒绿、欢歌笑语的宴会之中吗?)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让学生推断画家这样表现得目的?而在散宴场景中,韩熙载只是轻轻挥手和宾客告别,面部表情如一,而其他人有的交谈着,有点与韩府的舞伎们告别······(更加烘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了更好地把握韩熙载的人物形象,出示课件:韩熙载在每个场景中的形象,让学生观察体会——通过画面你能感受到韩熙载的心情吗?
学生回答:郁郁沉闷、寂寞寡欢。表现了主人公不得不借酒宴来摆脱烦恼并求自保的尴尬心态。
师解疑:他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长须美髯,丰颊圆鼻,置身嬉闹的欢乐场却郁郁寡欢,闷闷不乐,仍保持着庄重的神情,毫无纵情欢乐之意,更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主人公韩熙载外表的刻画与其他形象与众不同,戴着高高的轻纱帽,身躯魁伟,长脸美髯,脸目慈和,显示出一种超脱、豁达大度的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在我国古代的传统观念中完全是一个有抱负有才学的正人君子形象也恰恰也说明了韩的形象是古代君子的形象。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以铁线描沟线,线条工整精细,有粗细、轻重,缓急等不同变化(虚实相生),流畅而沉着;设色上绚丽清雅,层层加深,但也配以淡彩,变化自然,亮丽的单色与浓重的黑白、红相互穿插对比鲜明。
提问:你认为这幅画表现最成功之处(艺术特色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小结:
1、采用连环画式的构图分五个场景再现了我国古代士大夫真实的生活场面,更重要的是作者用绘画的方式深入的刻画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2、教师拓展——作者从一个生活的侧面,生动的反映了上层贵族们的生活。用惊人的观察力和对主人公命运 与思想的时刻理解,创作出了这幅精彩的作品,因此,画画的目的不仅在于描绘生活,表现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于传递人类的情感,作者与画中人,与历代的观者之间形成了特定的情感对话与交流。
衔接过渡:前面两幅作品我们分别欣赏到了古代仕女生活,官场生活的场面都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到北宋时期,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画家开始关注平民、市井生活,风俗画出现了。他们往往将普通人的生活纳入到绘画表现中,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展示上海世博会视频画面,并心定气足的诵出:历经风雨八百年,繁华古都在眼前。千姿百态众生像,尽在绵绵画中间。让学生猜测这是宋代那个画家的哪幅作品,学生回答,导出《清明上河图》
3.欣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由远及近,由整体及局部,并分别让学生说出主观感受?学生回答(长,场面大,细致,细,精致等)
教师解疑:引出黄宾虹说过:中国画有三大不朽:笔墨之不朽,诗书画印之不朽;远观其势,近取其质之不朽,因此画家张择端正是能够远取势,近取质,纵观全局,胸有成竹的将北宋汴梁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尽收在咫尺之间,堪称我国古代风俗画中得神品。
引导学生一步步观察细节,对照课件中放大的特写,体会画家的精彩表现。可见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任何一个画家都不可能表现出的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提示学生关注其中的一个细节,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呢?学生回答:正店,脚店
师:让学生猜测正店招牌是什么意思?(出示视频——国宝档案中专家的答疑(正店指当时誉满京都的大酒店,其余的酒楼饭铺都被称为脚店)。
教师小结:画家张择端描写北宋京城汴梁各个社会层面生活的人,人物的服饰、发型,室内的家具陈设,建筑形式、交通工具等都是有生活依据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形象的历史记录,画面中人物的动态描写非常生动,比如挑担的人、卖东西的人、店里的小
二、抬轿的人等,诸如正店、脚店这样的招牌更是比比皆是,其中蕴含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由于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作细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下自己探索发现,也可以与我再作进一步交流探讨。
教师总结:从北宋的东京到今天的开封,市井平民生活一层层的被埋在地底,唯有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这些文化中隐含着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生活和智慧,也包含着当时画家心中隐隐约约的美感诉诸与表达,绘画作为一种最佳形象载体使得现实生活、使得这些文化得以保留至今,相信每一个同学都会由此更加热爱中国的文化,热爱自己的生活。
4、第四部分——现代生活:
衔接过渡:时间过得很快,一晃我们就鉴赏到了现代生活部分,让我们再来看看现代画家们怎样用他们的心灵之笔来描绘的。课件出示:陈丹青的《西藏组画》,老师简要概括;出示罗中立的《父亲》,提问,谁的作品?老师娓娓道来;出示王沂东作品,老师声情并茂的解析,(时间控制在三两分钟)。
思考与交流: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这几个有代表性的画家,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们是如何看待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的呢?学生回答(提问一个学生即可)。
三、教师最后总结:(一分钟左右)
今天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了解了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再到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风俗画、感知了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体验到了艺术家所表现的人间生活中所蕴含的美和情感,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更好地学习生活。让艺术来更好地丰富我们的生活。下课,起立,同学们再见!
四、课后拓展: 学校图书馆相关书籍:
《中国美术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部分资料网址:
1.(中华图书网)2.(中国美术网)3.配乐可以配《雨霖铃或昭君怨》 附录:
1、陈丹青西藏组画简析:
《西藏组画》是中国油画界划时代的里程碑,它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文革“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直接果断的描绘了西藏人民的日常生活。真诚的表达了对人,对人的生命力的礼赞。
2、罗中立的《父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罗还是四川美院的一名学生,放大表现得老农——父亲,采用了当时画领袖肖像的大幅画面,以纪念碑式的宏伟构图,饱含深情的刻画了中国式的农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夹在左耳朵的一只圆珠笔似乎是那个时代永远抹不去的记忆,父亲诠释的可能不只是一位平凡的老农民形象,而是一段历史,一种视觉图像的永恒。
3、王沂东的作品《沂蒙山——那山、那水、那人》: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又是古老而又永新的事物,在王沂东的作品中交织着传统与新潮,以山东沂蒙山区人们的生活为原型所呈现的视觉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表现技法、内涵、视觉等独步当今画坛,既有着文艺复兴时的醇厚,又有着宋代工笔画的悠悠意蕴。他努力的想把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好东西杂糅进去,比如:黑白对比,诗境,焦墨等,同时画家用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那些在生活中常常容易被忽略的情感和美感。在画笔游走之间,对于世世代代生活在那片热土上的勤劳 淳朴的农民,倾注了无限的爱。、4、《韩熙载夜宴图》的表现技法堪称精湛娴熟,用笔挺拔劲秀,线条流畅自如,色墨相映,神采动人,芸芸众生,刻画的栩栩如生,重要的是他使得后人了解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服饰、陈设、美食等特征和细节,通过对比(烘托)把主人公的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宴会本身对历史并无影响,但这是现在能看到的古代唯一一次(待商榷)宴会场景,而且这次宴会留下的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中自己与家人之间产生矛盾既有自己青春期逆反的原因,也有两代人在心智、学识和经历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明白亲子冲突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能力目标:提高对亲子冲突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掌握与父母沟通的技巧和处理亲子冲突的方法,提高运用正确的方式与父母沟通的能力,提高调试“逆反”心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家人对我们的付出,体验家人之间亲情的温暖和爱。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重点: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难点: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及危害
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课第二框《爱在家人间》。正课讲授:
环节一:
1、为什么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出示学习目标:
1、为什么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2、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
3、亲子冲突的危害
4、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过渡:让我们在视频中体味亲情
播放视频《有爱就有责任》,说一说:你爱你的家人吗?为什么?(生答:略)
总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这或是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或是因为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操劳,或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分担了我们的忧伤,或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影响者、成长的陪伴者和见证者。这种情感就是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亲情、亲人作诗。
过渡:你知道哪些关于亲情、亲人的名句?
亲情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惦念。
亲情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守候。
亲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的嘱咐。
亲情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
亲情是在我饥肠辘辘时母亲端上的一碗蛋炒饭,是在我犯错时父亲愤怒举起又轻轻落下的手掌,是奶奶在我口渴时递上来的一杯水,是妹妹给我留的一块巧克力......过渡: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相同吗?
有的家庭亲情表现在生病时妈妈无微不至的照顾,下雨时爸爸全部撑在孩子头顶的雨伞,写作业时妈妈默默拿着的电风扇。这种亲情温馨和睦、自然随和。
还有的亲情磕磕绊绊、内敛深沉:
富过六代的洛克菲勒家族这样教育孩子:
有一天,他把孩子抱上一张桌子,鼓励他跳下来,孩子以为有爸爸的保护,就放心地往下跳。谁知往下跳的时候,爸爸却走开了,小洛克菲勒摔得很重,在地上大哭起来。这时,老洛克菲勒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孩子,不要哭了,以后要记住,凡事要靠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有时连爸爸也是靠不住的!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自立吧!”
可见,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不尽相同。
过渡:那么,家庭结构变化,亲情还在吗?现实生活中,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
比如:电视剧《家有儿女》,随着刘星和妈妈的出现,原本的家庭结构发生改变。重组的家庭有亲情吗?,大家知道欢声笑语仍弥漫在这个五口之家,我们说:家庭新成员出现,亲情仍在。
甚至随着亲人离开,亲情仍在。图片汶川妈妈: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位用身体守护孩子的妈妈。即使她离开了,但她对孩子的爱永远不变。我们说:亲人离开,亲情仍在。
总结:由于亲人的离开、新成员的出现,我们的家庭结构也会因之改变。但是,家中的亲情仍在。
环节二:
2、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
过渡:爱在家人间弥漫,但爱的碰撞也时常发生。
今年暑假有一部“笑中带泪”的热播电视剧《小别离》,同学们有没有看过?让我们一起回顾几个片段!观看视频的同时请思考:朵朵与父母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冲突?
视频主要体现三大冲突:刺探孩子的隐私,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的冲突?
思考:朵朵与父母产生冲突的原因有哪些?
刺探孩子隐私:一方面,我们希望父母像对待成人一样尊重我们,不要过多干涉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面对父母的信任和放手,有时我们又觉得失落和不安,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呵护。这种矛盾心理是朵朵与父母发生冲突的第一点原因。
过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我们开始审视父母给予我们的爱,开始质疑父母,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和经验,亲子之间的碰撞增多了,甚至发生冲突。这是我们成长中难以回避的问题。这是朵朵与父母发生冲突的第二点原因。
反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作为两代人,由于我们与父母在心智、学识、经历等方面差异较大,对问题的理解、感受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冲突难以避免。这是朵朵与父母发生冲突的第三点原因。环节三:
3、亲子冲突的危害
过渡:其实,有冲突说明我们在长大,自我意识在增强,如果能正确处理,会让我们在冲突过后更加理解、更加相爱,可如果处理不好呢?
思考:朵朵与父母的冲突处理不好,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答:略
师总结:处理不好亲子冲突,家就不再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了,总是充斥着火药味,成为随时即可引爆的战场,就会伤害双方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睦。这是亲子冲突的危害。
今天,带来了一位妈妈的心声,可能那也是我们的父母想对我们说的,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
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环节四:
4、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过渡:我们该怎么努力呢?当冲突发生时,用沟通传递爱。
同学们,我们和父母彼此相爱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有时候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在与父母的沟通对话中还需要艺术和智慧!
和父母沟通的技巧:略
老师:现在让我们继续回到视频当中父母与朵朵的矛盾。小组讨论,帮助朵朵找到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总结: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以下六种做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 与父母冷战?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都是错误的。妈妈我爱你 妈妈您辛苦了 妈妈我错了这些都是正确的。
④我们可以试着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老师:同学们想过这个问题没有:父母关心呵护我们,鼓励支持我们,是因为爱我们,那么批评唠叨我们,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甚至有动手的冲动,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父母希望我们更优秀,少走一些弯路,所以冲突背后蕴含的是父母对我们浓浓的爱!
⑤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总结:
4、如何化解与父母的冲突?
有效地化解冲突,既需要父母做出榜样,也需要我们自己努力。
互动沟通的技巧和应对冲突的智慧,是亲子之间爱的润滑剂。爱在沟通中加深,亲子冲突需要双方通过良好的互动沟通来解决。
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④我们可以试着接纳父母的做法,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⑤我们可以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真诚的祝愿每一个家庭相亲相爱,美满幸福!课堂总结:略 课堂练习:
1、(单选)子女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与父母发生冲突,解决与父母冲突最有效策略是 C A、当面就承,背后我行我素 B、完全顺从
C、小人不记大人过 D、针锋相对
2、(多选)同学们正在举行“爱在家人间”的网上学习讨论,同学们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以下观点中,你认同的是: AD A、每个家庭的亲情表现是不尽相同的
B、家庭结构发生改变之后,家里的亲情就不在了
C、家庭中存在去亲情之爱,都是因为他们为我们操劳 D、感受不到自己渴望的亲情,并不说明亲情已经消失
3、(多选)当父母的更年期和子女的青春期相遇,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子女自身成长规律相碰撞,便出现了家长爱管、子女不听的矛盾。正上七年级的小于告诉记者,妈妈对他的生活、学习处处要管,连和同学交往、上网都要盯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D A、小于与父母之间的矛盾是正常的,也是不可调和的 B、小于与父母在心智、经历等不同是产生矛盾的原因
C、有效交流和沟通是化解小于和父母矛盾的有效途径 D、小于与父母沟通要做到彼此尊重,求同存异 4、2016年5月24日,济南商河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长清区某中学16岁女生李兰离家出走,已失联5天,可能在商河县城出现过,请求帮助找寻。后公安人员在县城平安旅馆找到李兰,及时与其家人取得联系。经了解,李兰是因学习成绩不理想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的。
1、你认为上述材料中的女生错在什么地方?
2、我们从中得到什么警示? 点拨:
1、答:与父母发生冲突后,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是错误的。这种做法既伤害了父母,也使自身处于危险的境地,影响家庭的和睦。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第二中学 郝秀芹
内容提要
新学期开始,接了初三毕业班,为了了解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情况,我特意布置了一篇作文《总想为你唱首歌》。要求学生叙真事抒真情。按说,这应该是一篇不难写的的文章,出乎意料的是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却不尽人意,同学们不能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提取写作素材,而是只拼自己的臆想编写故事、空发议论,所以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更不能触动人。有几位同学竟然用别人作文中的片段连缀而成,文章支离破碎,不能成为真正作文。经过和同学们的促膝交谈,我才知道班里有几位同学,很少自己写过一篇完整的作文,竟不知道记叙文该写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从而表达自己对这些人和事的真情实感。为此,我给他们提了一个建议:先不写整篇作文,只写小片段,每星期写两个同题片段,并且只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然后老师和同学合作、交流,如何用一个主题把两个片段贯通起来,最后写成一篇完整的作文。
很快,同学们就把他们的写作片段交了上来。下面引用其中一位同学的两个《爱》的写作片段,进而谈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片段素材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的。
爱
(一)漫步田野,一阵鸟叫吸引了我,我抬头仰望天空:一只小鸟在扑楞着翅膀学飞行,好像随时随地都有摔下来的危险,在他的后面,飞着一只大鸟,离小鸟不远也不近,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 1 离,我想这就是爱,父母对子女的寄托了希望的爱。
爱
(二)父亲从小就对我很严厉,更没有表扬过我什么,即使我考了一百分,他也只会泼冷水,所以我对爸爸也一直是不冷不热的。直到有一天,一件很小的事却让我读懂了爸爸对我的爱。
两个小片段的都写到了父母的爱,第一个片段写的是鸟儿对子女的“爱”,后一个片段写的是自己的父亲对自己的“爱”。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同学能读懂生活,品味爱之真谛。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这位同学把两种爱:动物对子女的爱和人对子女的爱巧妙的结合起来。并且再把人物形象描写得更丰富细腻一些,比如在片段
(二)中加入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这样人物形象将会鲜明的跃然纸上;而在文章结尾把主旨升华,能触动人的心灵。经过指导,这位同学用心修改,一篇题目为《爱》的文章便新鲜出炉了。
《爱》
漫步田野,一阵鸟鸣吸引了我,我抬头仰望天空:一只小鸟正扑楞着翅膀学飞行,好像随时随地都有摔下来的危险,在他的后面,飞着一只大鸟,离小鸟不远也不近,始终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并且不停的叫着,似乎在鼓励小鸟。懊!我读懂了,那叫声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爱。我的心猛地被撞击了一下,爸爸对我的爱不也如此吗?
“爱是花纸伞,爱是小蒲扇”可我却纳闷了,爱怎么会是这样呢?我为什么却没有感觉到呢?渐渐的,我长大了,也懂事了。2 也终于领会到了那“爱”的意义。原来“爱”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只是很爱捉迷藏,硬要我们去寻找它。终于有一天,我找到了他的藏身地……爸爸一直以来都是我所敬佩的,又稍有些害怕的。因为他从不对我们嘘寒问暖,还常利用他的“专制”——吵。不管我们做了什么,他总会批评我们的不足,即使考了100分,他也只会给你泼冷水说:“别骄傲,考了100分就这样了,你上次考了多少,说不定下次考坏呢!”一句话让我的好心情云消雾散了。我常常想,我到底是不是爸爸亲生的,为什么我总感觉不到一丝爱呢?
直到有一天,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那天,我骑着自行车去集市,买了些东西就回来了。因为爸爸说要快去快回,家里还有事呢。没办法,任凭集市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照花了眼,我也只能挑选内定的。这时,我看见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手提包总时不时的在向我招手,好像示意让我买下它,可是父命难违我怎能乱花钱呢?我只好依依不舍的向手提包告别。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那个包,如果我能买下来,那该多好,可是,唉﹗再转一个十字路口就到家了,可怜的我离那个包包越来越远了。“哐!”糟糕,我的车子被什么撞了一下,身体随之失去了平衡,摔倒在地,手提包也随风消逝于脑海,我这才发现我被撞了。
不,准确地说,是我的车子被别人撞了。艰难的从地上爬起来,扶起车子,为了躲避围观群众的眼光,我在接受了别人一连串的对不起,步履艰难地回到了家,这才感觉到从腿部传来地一阵一阵的痛,仔细检查一番,原来是膝盖被蹭破了一大块皮,血 3 也在不断地渗出。我心慌了,心想,千万不要让爸爸看见,否则……否则……唉!怕什么来什么,还没等我内心的慌乱有一丝丝平歇,“怎么弄得?”爸爸严厉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抬眼一看,一脸严肃的爸爸正站在门口。“没……没什么,不小心摔了一下!”我支支吾吾地回答。“这么大的人了,干什么事也不小心一点,你还是三岁小孩呀!”我低着头不敢回话。
“来,我带你去看医生!都这样了,不上点药是不行的,快点!”“啊?”“啊什么?你不疼呀,快点!”语气还是那么严厉,可我却从中听出了不一样的意味,是什么呢?我在思索着!“快点嘛,我带你去!”“哦!”我答应着上了爸爸的车子。看着爸爸有些苍白的头发,看着爸爸向前蹬车时候略显弯曲的背,听着爸爸用力时的稍显气促地喘气声,我突然明白了,爸爸不是不爱我,只是这份爱藏得太隐蔽了,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爱,就像调皮的孩子,喜欢捉迷藏,他就藏在某一处,等着我们去找寻!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就能描绘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只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缺乏发现的眼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没有仔细观察、深入思考,结果让很多写作素材从我们眼前消失。基于此,我给同学们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按题材积累,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积累素材
对同一题材,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们进行思考的时候,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练习,就可以丰 4 富我们的思考内容,促使我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在作文过程中就会对素材的侧重点把握准确,更好地选材作文。如“考试”,既可以写它的好处――考试使选拔处于一个公平竞争 的 起点上,也可以写它的不足――一纸试卷便使许多人的人生定格在某个层面上。同时就“考试”的形式来说,既可以写有形的考试,还可以写无形的考试,即心灵的考试,这样就可以使文章双线并行发展,构思新颖。 善于不做生活中的画面
写作文要有以小见大的意识,即通过小事情从小角度来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揭示出深刻的社会主题。一则题为《金银花》的素材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金银花
那天中午,我匆匆往家赶,走过那个垃圾堆时,我本能地捂住了嘴和鼻子,且尽量眯缝着眼睛。凭经验,我知道那儿一定有一个捡破烂的脏兮兮的老太太。
“爸爸,我要那串花。”耳边传来一声稚嫩的叫声。“不行,那是老奶奶卖钱的金银花,你不能拿。”“我不,我要,唔唔唔……”孩子哭了。
“宝宝,快过来,奶奶给你花。”孩子扭身去取金银花了。当父亲的显然有点怕奶奶的 脏手影响孩子的健康,便急忙拉住孩子,迅速捡起一枝靠近的没有盛开的金银花,递给孩子。但孩子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过老奶奶手中那枝长长的盛开的金银花:那嫩嫩的白花,那浓浓的芳香。
不知何时,我睁开了眼,放下了手。
以上材料取自生活中常见的人——捡破烂的老人,常有的事——小孩喜欢花。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话,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老太太即使卑微如一粒灰尘,她的心里依然充满着爱,她并没有因贫困而抱怨什么,她依然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偶然与她说话的人。这样的素材,学生如果能够加以利用,并从爱的角度去立意,那一定会使学生的作文感情真挚,真切动人。而这一点正是学生作文中最缺乏的东西。
善于化消极为积极,使作文富于人情味
现在的学生,一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很少关注另类生活,对周围的人和事缺乏同情心,体现在作文中就是自私,没有人情味,损害自己的形象。例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提到这样的素材:一个小乞丐在街上乞讨,“我”给了他两块钱,但他并没有离开,原来“我”正在炸鸡腿,小乞丐认为“我”是为他炸的鸡腿。鸡腿炸好了,“我”和小乞丐同时伸出手去接,“我”接住了鸡腿,可是小乞丐伸出脏脏的手把鸡腿打落在地上,并飞快地抓起鸡腿跑了。从此“我”再也不同情这些乞丐了。如果我们如此处理这个素材,这实质上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损害自己的形象――“我”没有同情心了。如果“我”能深入地思考,在文中加入一点“也许”,就会使作文变消极为积极:也许小乞丐是很久没有吃东西了,也许是小乞丐背后有一个更需要他帮助的人,也许是小乞丐想带着这鸡腿走上回乡的路……“我”可以借此来揣测流浪儿童的辛苦遭遇,表达“我”的同情。这可以使作文的立意积极,6 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符合和谐这一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