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4-08-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精选7篇)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1

尊敬的李书记、尊敬的毛州长及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

我是新源县喀拉布拉乡党委书记马健,我代表喀拉布拉乡党委、政府及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各位代表到我乡观摩特色林果业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我将我乡特色林果业发展情况给大家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喀拉布拉乡地处新源县最西端,距新源县城65公里,国道218线和省道316线贯穿全乡,交通十分便利。全乡辖1个国营农牧场(马场总支)和8个行政村,全乡耕地6.9万亩,草场50万亩,总人口2.23万人,是一个以农为主、农林牧并举的乡。2009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03元。通过近几年的努力,特色林果业总面积达到3.5万亩,挂果面积近6000亩,产量达3000吨。

二、林果业发展特点

近年来,喀拉布拉乡党委、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和业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果业,使林果业初具规模并逐渐成为我乡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主要通过“三抓”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

(一)抓管理

1、抓老果园改造:2006年以前栽植的果园,由于重栽轻管而导致果品质量和产量低,我们及时进行整形修枝、疏花疏果,加大有机肥施肥量和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措施,提高了果实品质,实现了果树质量和产量的明显提高。老果园园的经济效益由不足1000元达到5000余元,从低产园变为示范园。

2、抓幼树管理:我们坚持将特色林果业建设做为一项民心工程,本着“能种下、能成活、见效益”的原则,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特色林果业成活率达到85%、保存率达到90%的良好

成效。近年来,全乡口粮田内栽植的特色林果面积达到2.5万亩,占全乡特色林果总面积的72%,涉及农户1216户。(其中2007年栽植1520亩,2008年栽植6481亩,2009年栽植6148亩,今年栽植10200亩。)这几年栽植的果树都属于幼树,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管理。

一是抓好苗木管理。对购买苗木从起苗、杀菌、分类包装、装运等几个环节严把苗木质量关。运回后,立即指派专人进行假植管理,确保苗木成活率。

二是抓好定植管理。在定植时,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定植,定植后,及时定杆,适时浇水,切实打牢果苗萌发时的基础。

三是抓好水肥管理。根据果苗在各个时期的需求量,督促农牧民严格按照技术人员的要求,及时浇水,追肥。确保果苗长势阶段的养分和水分。

四是抓好病虫害防治管理。在病虫害易发生的各个时期,组织技术力量到果农家中,按照无公害要求,帮助配制药剂,指导打药。

五是抓好修枝管理。根据树的生长状况四季修剪,同时综合采用环割与强拉枝技术,及时进行抹芽、捋枝、摘心。

六是抓好花果管理。在果树开花挂果时,适时疏花疏果。

(二)抓示范

通过,选拔一些懂技术、有经验的栽植大户为示范种植户,同时邀请林果业专家、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不断提高示范栽植户的科技应用能力,建立了优质经济林科技示范基地,使基地的示范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目前,全乡建成经济林示范园8个,育苗基地1个,申报特色林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2个。专业合作社和经济林示范园的传、帮、带和良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农牧民种植经济林的积极性,使农户转变了观念,从不愿意种植经济林走上了主动种植经济林的道路,为做大做强经济林林果业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全乡优质特色林果面积达到80%。

现在大家所观摩的示范园是我乡开买阿吾孜村特色林果示范园。该示范园总面积1200亩,其中挂果面积800亩,涉及农户40户。主栽品种均为红富士,授粉品种为嘎拉和藤木一号,搭配比例为5:1,株行距为3×5米。该示范园的生产目标是4年挂果、6年丰产、亩产商品果2500公斤以上。该示范园将老果园改造和新植园的标准模式化管理融为一体,为全乡果农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一个实用性的样板示范园。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重修剪。通过整形修剪,同时配合疏花疏果,提高了果实品质,单果重量提高到350克以上,并在今年完成苹果套袋贴字30万个,实现了果树产量和质量的明显提高。

二是施足有机肥。该园每亩施用有机肥量达到3吨,为果树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养份。

三是加强病虫害防治。充分发挥乡林业站有害生物监测站的作用,结合秋季清园、春季喷施石硫合剂等保护剂的方法,做到病虫害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确保果品质量和效益,丰产示范园每亩收入达到6000元。

四是充分发挥龙口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对合作社成员种植的果园统一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并严格按照出口果品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强化田间管理。龙口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林果面积6100亩。

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乡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经测算,今年我乡人均纯收入达到6618元,人均增收1015元,其中第一产业人均增收564元,林果业人均增收就达到191元。

(三)抓保障:

一是加强人力、物力保障。我们将乡村两级干部与经济林种植户结成帮扶对子,责任到人。积极协调县机关干部、技术员和驻乡学校、站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帮助种植户栽植经济林,近三年,总投入6万余人次,出动机械1万余台次,确保了经济林的顺利栽植。

二是加强技术保障。紧紧围绕林业产业需求,建立州、县、乡三级技术员为主导力量的技术队伍。同时,乡财政每年出资10万元用于从山东、陕西等地聘请林业专家,常年为果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技术服务,随时解决果农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外出观摩学习、实地操作、学习实用技术资料等形式,使全乡经济林栽植户不同程度地掌握了病虫害防治、套袋、贴字、四季管理、修剪等科学的种植管理新技术。近年来,开展特色林果业培训班200余期,培训果农8000余人次。目前,当地林果技术员达到150余人。

三是加强政策保障。在县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下,加大对特色林果业政策补贴,县财政每亩补贴250元,乡财政补贴50元。每年发放补贴资金在30万元以上;其次为种植户提供每亩500元的长期低息贷款,其中100元的贷款利息由乡里承担,截至目前,乡农村信用社累计为693户果农提供738万元贷款,我乡财政每年贴息近10万余元。

三、今后的目标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林果业产业结构,不断增强果品竞争力,扩大优势林果面积,争取到2012年,全乡林果业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各类果树品种搭配布局进一步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3个5”目标,即:果品产量达到5万吨,果品贮藏保鲜率达到50%,林果业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50%,初步建成比较完善的特色林果业产业体系。实现“林果强乡”的目标。

最后,祝尊敬的李书记、尊敬的毛州长及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下面,请大家品尝我乡的产品。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关键词:平凉,林果产业,调查,思考

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交界, 辖一区六县, 总人口22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93万人, 总耕地面积37.2万hm2。境内海拔适宜, 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具有生产优质苹果的得天独厚生态条件。

1 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建设形成规模

至2011年底, 平凉市林果面积达到12.2万hm2, 其中苹果10.5万hm2。建成万亩乡镇56个、千亩村459个, 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55%、30%, 农民人均林果面积613m2。培育了一批整乡整村推进、一业突破、产业效益显著的林果乡镇和林果专业村。

1.2 标准化管理普遍推广

认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万hm2、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示范基地335.6hm2、全球良好农业操作规范示范基地260hm2、出口创汇基地5000hm2、绿色食品9个, 创建国家级示范园1个、省级示范园12个, 建成万元果园4667hm2、优质丰产果园2.33万hm2, 优质果品率提高到64%。

1.3 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市县乡科技服务网络, 成立了市级果树专家组, 组建果业协会及经济合作组织176个, 建成国家苹果产业体系平凉综合试验站、市级果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平凉金果信息服务平台和3个果品电子交易市场。拥有林果业专业技术人员600多人, 农民技术员1.2万人, 注册果品营销经纪人1409名。

1.4 产业效益显著提升

2011年, 全市果品总产量90.7万t, 总产值21.6亿元, 出口创汇1250万美元。预计到2015年, 全市果业收入超过27亿元, 农民人均林果业纯收入1400元, 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林果产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主导产业。

2 林果产业带动农村综合发展效益明显

平凉市林果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产生了多方面的显著效应。

2.1 推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转变

把经营工业的思想理念用于发展林果产业上, 通过组建林果专业合作社和基地建设、包装加工、仓储营销、农资采供等产销协会, 把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产业布局零乱、经营管理粗放转变为统一规划布局、规模连片栽植、精细化科学管理, 形成了种苗繁育、综合管理、贮藏保鲜、加工增值、市场营销紧密衔接, 分工明确、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2.2 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1年全市挂果园面积6.02万hm2, 其中苹果4.53万hm2, 667m2产值最低1200元, 最高的4万多元, 相当于小麦产值的2~60倍。

2.3 推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林果产业纯收入784元, 占人均纯收入的21%。静宁县农民人均林果收入2350元, 占总收入2682.39元的87.6%, 有14.5万人依靠林果产业脱贫, 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2.4 推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林果产业的发展, 带动了交通运输、劳务、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35万人常年从事林果业生产管理, 有的县由劳务输出大县转变为季节性输入大县。

2.5 推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建设生态化, 全市林果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32.6%。由于种粮面积压缩, 农作物病虫害减少, 化肥、农药使用数量下降, 减轻了对土壤、水体的破坏和影响, 果树面积大幅度增加, 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3 发展林果产业的主要做法

3.1 强化组织领导, 严格责任考核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覆盖全市的大产业和大项目, 把林果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县、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内容, 由组织人事部门定期考核, 兑现奖惩,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配班子、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为林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3.2 科学规划布局, 精心组织实施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林果产业发展的意见》, 研究制定了《平凉市林果产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全市林果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产业布局和政策措施。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确定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河流域和南部阴湿山区为全市林果产业优势开发区, 把适宜发展林果产业的85个乡镇作为主攻重点, 坚持规模发展、整体推进。以年均1.3万hm2的速度扩张递增, 使林果产业由川塬区向山台区延伸, 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

3.3 健全完善政策, 加强服务扶持

平凉市把林果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扶持、分别实施的原则, 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 整合部分林业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水利工程等项目资金用于林果产业发展。对农户苗木购置实行定额补助, 对龙头加工企业优先给予贷款, 享受财政贴息政策。形成了财政引导、银行扶持、社会融资、群众投入、招商引资等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大幅度增加林果产业投入的新机制。

3.4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产业升级

认真制定实施了《“平凉金苹果”地方标准》、《绿色苹果生产技术规程》、《GAP基地认证标准》等11个方面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积极推广“种苗繁育、树型优化、测土配方、均衡施肥、抗旱保苗、综合防控、单果管理、贮藏保鲜、果品加工”等提质增效生产技术。林果重点村每户都有1名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指导者。与中国果树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5 兴办龙头企业, 延伸产业链条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 吸纳民间资本, 引导果业大户、经销客商兴办龙头企业200多家, 其中11家拥有自营出口权, 进—步拉长加粗了产业链条。围绕贮藏保鲜, 建起了以常津、陇原红、元通、兴隆等为代表的一批果品贮藏营销企业, 常津果品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3亿元, 建成现代化气调库4座36孔, 贮藏能力2.6万t, 为甘肃省第一家国家级涉果龙头企业;围绕包装加工, 大力发展纸业、果袋、发泡网、果箱等关联企业, 静宁县恒达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黄板纸、瓦楞纸2000万m2, 纸箱2500万只, 产值超过1亿元, 位居西北五省区首位, 进入中国包装行业百强;围绕果品深加工, 建起了怡香果醋、林源果酒和恒兴、通达果汁等一批龙头企业, 年加工果品26万t;围绕做大做强, 组建了平凉金果集团, 拥有7家成员企业及4个果业协会, 为果品生产加工出口起到了引领带头作用。

3.6 实施品牌战略, 拓展营销市场

在市内多次成功举办果品交易会的基础上, 多次参加上海林博会、深圳果蔬会、中国国际林业博览会等大型果蔬展览会和节会, 大力推介品牌、洽谈合作项目, 提高了“平凉金果”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成纪富士”和“泾龙牌红富士”先后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 被评为“2008年北京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静宁县被评为“中国苹果二十强县”、“中国苹果之乡”, 泾川县被评为“中国红富士苹果之乡”、“全国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通过就地销售、订单销售、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方式, 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大城市。“平凉金果”在已进入俄罗斯、东南亚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基础上, 成功跻身于欧美高端市场。

4 发展林果产业的几点体会与思考

4.1 发展林果产业大有可为

甘肃省国土面积大, 地形复杂, 气候多样, 发展林果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通过多年的努力, 南部核桃、花椒、东部苹果、中部梨、河西葡萄等, 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只要突出重点, 集中突破, 林果产业必将成为推动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主导产业。

4.2 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

为真正做成一个比较大的产业, 所在地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必须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和正确的政绩观, 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善谋发展, 多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打基础、促开发的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推进林果产业发展作为为民造福谋利之事,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坚持不懈地抓落实。

4.3 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相结合是实现“大地增绿、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镇村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3

村有7个村民小组,435户1829人,耕地面积3882亩,果园面积3486亩,年产量5157吨,产值1237.68万元,人均果业收入6767元。村有3个村民小组,182户746人,耕地面积2294亩,果园面积1492亩,年产量2238吨,产值537.12万元,人均果业收入7200元。

二、存在问题

村级经济基础薄弱。这两个村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农,经济基础较差,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的大多是和年老体弱的老人和妇女儿童,家庭劳动力不足,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群众就业、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

三、发展建议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4

李雯艳

张洪镇位于旬邑县城以西12公里的中部塬区,辖12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16858 口人,全镇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92 亩,森林面积3.34平方公里,苹果面积24252亩,2011年,挂果面积2.2万亩,苹果套袋3亿只,苹果总产量5.2万吨,总收入2.08亿元,人均仅苹果一项增收3300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狠抓果业生产不放松,果业生产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果业生产现状

(一)规模得到壮大。经过连续多年发展,全镇果园总面积已达到24252亩,人均1.43亩、2011年总产量 5.2吨。苹果总面积中:1-5年2974.7亩,6-10年2985.2亩,11年以上2598.9亩。塬地栽植5792.2亩,坡地栽植1479.6亩,滩地栽植1288亩。

(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近年来狠抓了四项关键技术的推广,使果品优质率、商品率均有明显的提高,2010年全镇共推广果树大改型7000亩,强拉枝70000亩,无公害8000亩,巧施肥8000亩,实施果实套袋6300000万只。建成消水四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示范园1个。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健全

2008年高家楼村建成了全乡首个果树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建立健全了相应组织机构,对高家楼村果树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对全乡果业专业合作社组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农民经纪人队伍发展壮大,目前全镇经济人已发展到100多人,有力地推动了苹果销售工作顺利进行。

农民技术员队伍、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近年来,乡政府积极组织果农参加培训,聘请专家来乡进村讲授果业生产技术知识,使广大果农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培训发展农民技术员80多人。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品种结构不合理。xx乡地处泾河沿岸,沟壑纵横,全乡境内以山坡地、河滩地居多,在1.7万亩耕地中不适宜栽植苹果树的河滩地面积达8000多亩,苹果生产受自然条件限制,面积有8558.8亩,山坡地及河滩地受自然条件影响,不适宜栽苹果树地块较多。其次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以红富士、秦冠等品种为主,嘎啦、美八等早中熟品种面积较少。

(二)果农科技文化素质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地带,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家中以妇女、老人居多,且为主要劳力,而且多为小学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慢。

1、生产科技含量低。由于地处偏远山区地带年轻人多外出务工,家中从事苹果生产的劳动力以妇女和老人为主,而且多为小学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慢。

2、生产科技含量低。由于果农科技文化素质低,加之经济基础薄弱,50%以上果农仍采用传统作物管理方式,四项关键技术应用率,普及率较为低下,在果实套袋上,60%以上果农户采用劣质供应袋。果园生草及配套措施难以推广。

3、贮藏设施落后,乡境内没有大型气调库及采后设备。多以土窑洞存放为主,鲜果销售期短。销售难度大。

三、应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品种结构,通过高接换头,新栽植扩大面积的方式,适当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

(二)加大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学习班,外出参观等方式,提高果农科级务果意识和作物水平。

船舶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篇5

船舶工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山东省航宇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一家集船舶设计、制造、研发、修理于一体的股份制民营企业。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船舶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项目,为山东省内河造船行业龙头企业,是山东省振兴船舶发展和济宁市重点建设项目。公司为山东省造船协会、港航协会理事单位,济宁市、微山县造船协会会长单位,先后被市、县两级人民政府授予“质量管理先进单位”和“技术创新先进单位”,被工商银行评为“AA级诚信企业”,2008年被评为“省级船舶工业企业先进单位”,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功勋企业”。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船舶工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加快发展畅通高效平安绿色低碳交通内河航运工作布署,公司本着“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的原则,于2008年9月投资1.2亿元进行内河船舶制造基地的建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紧张施工,目前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船台,坞道,大型钢结构生产车间,科研中心和一些配套的办公设施全部峻工;并购置了数控机床、大型卷板机、折弯机、龙门吊等机械设备,生产进度、产品质量较前均有很大提高。加快内河船舶基地建设,是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具体体现,公司将把握好这个战略机遇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内河造船基地。内河船舶制造基地位于微山县韩庄镇,水岸线长800米,占地面积240000平方米,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6亿元,流动资金8000万元。现有职工580人,高级工程师18人、设计工程师26人,持证专业技术人员260人。公司主要产品有:300-4000HP拖轮、1000-5000T散货轮、80-5000m3/h挖泥船、高速交通-1-

艇、100-300箱集装箱船、40-300客位内河及近海旅游船、100-2000T油品船及化学品船等船舶。年生产规模30万载重吨,年装机容量20万千瓦。分支机构有微山潍柴产品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航宇水运工程有限公司、微山寰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微山县新思维船舶科技有限公司、微山县罗雅尔纺织服装有限公司等下属单位。

一、科学规划、打造绿色低碳内河造船基地

内河船舶制造基地建设,代表着内河造船业的发展方向,因此,要着力体现内河船业的高水平。公司从项目一开始,就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实施造船项目建设。内河船舶制造基地,距京杭运河主航道1200米,岸线资源丰富,天然良港条件优越,周边1公里内无居民,腹地开阔,且地方政府已预留300亩配套项目建设用地,发展潜力巨大。基地建成后将成为省内最强,国内一流的内河造基地。

内河造船基地主要功能分区为造船区、修船区、后勤保障区等组成。特别是造船区,公司立足于在建设现代化造船模式上下功夫,改造传统工艺流程,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分段制造的完整性,缩短工序周转距离,提高造船效率,减少造船周期。从原料进入,到自动除锈、到分段制作,到涂层保护、到组装调试,直至检测下水,均采取一条龙衔接无间断的工艺流水作业,使企业造船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高质量管理,狠抓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

建立现代造船模式,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体制,为达到现代造船模式要求,公司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调整组合,在现有生产部、市场部、财务部、行政人事部及技术研发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生产技术部门,细化其职能分工。拟组建船体制作、涂装、船舶总装、质量控制等部门,以适应现代造船企业的需求。公司坚持“强身健体”的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员工素质,在积极进行各种专业培训同时,为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依托技术研发中心,公司已与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高薪聘请了一批船舶工程技术人员,加之每年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初步形成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技术队伍。由于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研发能力的增强,使企业的产品赢得了用户的广泛认同,航宇品牌已享誉内河业界,相信内河造船基地建成后,将会使航宇系列产品得到整体跃升。同时航运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沿运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了水上旅游、物资营销、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群众收入,提高了济宁市、微山湖及运河区域的知名度,并在服务人民群众、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城市品位、壮大城市经济实力等方面发挥出极强的行业优势。为济宁市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其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产业优势。

三、当前制约内河造船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我们航宇公司内河造船事业获得快速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创历史最好成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的看到,制约船舶生产大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表现在:

1、融资渠道少,缺乏稳定的企业发展资金来源。

2、前期虽然投入1.2亿元建设内河造船基地,但离我们设想的建设船舶工业园区还有很大距离;企业规模小,船舶专业高技能人才缺乏,创新思想不活跃,市场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低。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建议

1、建议由省政府建立内河造船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牵头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每年投入一定比例的资金到内河船舶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2、出台贷款、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鼓励通过融资等多种形式建设内河造

船基地。

论新疆林果业的创新与发展 篇6

关键词:新疆林果业,创新发展

近几年,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下, 新疆林果业发展迅猛, 已经成为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步入了向现代林果业跨越的新阶段。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促进新疆林果业不断创新发展。

一、认清新疆林果业的发展优势

新疆是闻名遐迩的瓜果之乡, 栽培瓜果的历史有2000多年, 是中国葡萄、甜瓜、西瓜的发祥地之一。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生产出来的果品, 如葡萄、香梨、苹果、核桃、石榴、枣、杏等, 大都品质优异、风味独特、蜚声海外。区域内各民族种植林果的历史悠久,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文化, 奠定了一定发展基础, 拥有了一支基本的骨干技术队伍, 涌现出一批林果专业户, 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

得益于稳定的水源补给和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 新疆发展特色农业条件优越、潜力巨大。其中, 新疆的特色林果是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新疆瓜果品质奇佳与当地干旱气候密切相关, 即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丰富、气温昼夜相差大。丰富的阳光是瓜果叶子制造有机质, 特别是瓜果中可溶性固体物 (包括糖分) 的主要条件;丰富的热量是保证瓜果生长发育必需的环境条件;气温昼夜温差大使得白天高温时光合作用制造的大量有机物质和糖分, 在夜间因呼吸作用的消耗减到最少。

新疆独有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其他产区无法媲美的独特生态环境, 使新疆林果产品具有品质好、含糖量高、香甜多汁、口感细腻、酥脆和营养丰富等特点, 并且病虫害轻, 极少使用农药, 在国内外市场上都有较高的声誉和知名度。如库尔勒香梨是新疆传统的优质特色果品, 新疆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赋予库尔勒香梨特殊的品质, 含水量高达80%以上, 含糖量为10%, 富含维生素C, 且皮薄肉细、酥脆多汁、香甜爽口, 被誉为梨中珍品, 是新疆的特色出口产品之一。自1975年库尔勒香梨出口香港地区、东南亚市场以来, 一直保持良好的销售势头, 市场比较稳定, 年出口量3万吨左右。国内则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中城市。

同样重要的是, 林果业的发展还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新疆, 没有森林就没有各族人民的生存条件, 没有林业的发展就没有新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与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奋力拼搏, 使全疆11个地州、80个县市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全疆93%的农田得到了林网的有效保护, 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03%提高到的目前的2.94%, 绿洲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14.95%。生态环境的改善, 为自治区农牧业连年稳产丰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农民们要在新疆大地上寻找绿色财富, 发展林果业是最佳切入点。林果业发展与防风治沙生态建设相结合, 与荒山造林、荒滩造林相结合, 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科学分析新疆林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 新疆特色林果业发展迅速。2007年, 新疆果树种植面积超过86.7万公顷, 产品总产量突破450万吨, 林果业已经成为新疆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按照“十一五”规划, 到2010年, 新疆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将达到1000千公顷。虽然新疆林果业的总体规模逐年扩大, 效益明显增长, 但从林果业长远发展来看, 产业的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

1、林果业目前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林果业产出周期长, 一旦果品市场起伏不定, 都会影响到果农的投入。而林果产业不像棉花、小麦等农作物, 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在种植面积上作相应的增减, 果树定植后, 每年都需要有稳定和较高的投入, 但由于果品市场的变化对果品市价的影响, 高产出不一定带来高效益。新疆林果业提供的商品主要以果品原料和加工品为主, 且果品加工的成品单一, 如杏子只是酱、汁或制干, 仍处在初级产品阶段, 而核桃和石榴等以鲜食品为主进入市场。这种极低的加工转化水平和很短的产业链, 在短期内虽能够凭借地方特色及地域品质的优势占领一定市场份额, 但从中长期来看极易受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因此, 无论是满足果品市场需求还是应对市场竞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2、基地建设水平低, 规模小

长期以来, 新疆林果业生产主体近一半是农户, 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沿袭庭院小果园式的传统经营方式。这种“少而散、小而全”、以自食为主的自然经济, 使新疆许多优势产品结构雷同、总量少、单产低、质量差, 影响了林果基地的建设步伐。目前, 虽然新疆基本形成了一些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林果业基地, 但普遍存在经营面积小、管理粗放、集约化程度低、质量差、商品率低的问题, 难以适应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3、产品深加工程度低, 附加值低

据悉, 发达国家的鲜果直接进入市场销售的只占果品总产量的20%, 大部分以其深加工产品投入市场。目前, 新疆林果产品的贮藏保鲜和加工能力不到12%, 绝大多数产品基本上以鲜果进入销售市场。例如, 新疆的葡萄产品有52%制干、40%鲜食, 仅有8%用于酿酒。这种低水平的加工能力难免造成浪费和低效益, 致使产品深加工转化能力不够、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 难以实现林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和产业升级。

4、林果业种植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

当前林果业从栽培、定植、管理、采摘仍然靠人工作业, 生产成本高, 劳动生产率很低。林果业种植中, 除植保作业的机械化程度稍高外, 其余如栽植施肥、松土等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不足0.5%, 果品采摘、修剪等环节机械更是空白。

5、优质果品率低, 知名品牌少

品牌是农产品走向市场的“绿卡”, 是综合实力的标志。新疆特色林果业目前还处于传统的以农户为单位的零散种植和经营的模式, 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影响了品种质量的提升和新技术的推广。近几年来, 新疆林果产品不少, 但知名品牌不多, 虽有许多林果产品在消费者中享有盛誉, 但多数是以果品产地命名, 如“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库车小白杏”、“五堡红枣”、“叶城石榴”等。这些以地名命名的果品虽然代表着某种声誉, 但它不具备严格的商品规范品牌。加之新疆对林果产品的广告宣传力度不大, 没有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三、新疆林果业的创新发展

虽然新疆林果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在成绩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1、加快产业化发展, 做强做大林果业, 促进农民增收

目前, 在林果产品产业化建设上, 首先要进行林果产品的分类、分级、精选、保鲜、贮藏和包装, 建立果品批发交易市场, 培植林果产品运销组织和运销大户。其次, 引导和扶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转产从事林果生产和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 建立一批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林果产品加工企业, 开发营养保健且无污染的系列林果绿色食品, 增加林果产品的附加值, 尽快将林果业建成“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要积极开展林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认证, 对现有品牌进行整合, 统一标识, 避免内部恶性竞争。在林果品的生产中, 要打破区域界限, 积极推进统一标准、统一采摘、统一收购、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检测, 形成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特别是要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品牌, 扶持和鼓励龙头企业利用各种媒体和现代手段, 扩大新疆林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品牌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2、大力培育人才, 增加产品科技含量, 实施科教兴林、人才强林工程

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加强区、地、县、乡四级推广站建设, 稳定科技队伍, 改善工作条件。鼓励和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发展, 建立专业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林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整合全社会林果科技力量,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技资源, 建立一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队伍, 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形成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和机制。大力开展果农的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技能, 做到村村都有农民技术员, 户户都有林果明白人。建立有效机制, 有偿地发挥技术果农的技术特长, 进而调动果农参与的积极性。

制定优惠政策, 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调研, 鼓励参与科技开发和承包经营, 及时解决疑难技术问题, 提供模式栽培技术, 大力推广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实用技术, 把林果业的科研重点转移到推广应用上, 使科研和推广有机结合。加强对果农的理论技术培训, 提高其生产经营技能, 建立健全林果种苗繁育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 严格苗木质量标准和运输制度, 引进开发一批、推广一批、储备一批, 形成林果品种培育和种植的良性循环。

3、发展绿色产品, 统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实现林果业的可持续发展

把林果业发展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 改善生态环境, 形成林果业发展的新的资源优势。根据新疆的自然地理条件, 大量种植既耐旱、抗寒、抗盐碱又具有高经济价值的林果作物, 不仅为退耕还林和林果业生态建设提供树种资源, 而且提高林果生产质量, 拓展本地林果业发展空间。积极发展“种加游”循环生态产业链, 即林果种植、林果加工、林业生态旅游, 使林果产业结构进一步向生态化调整。以林果业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原料, 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产品生产, 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容量, 是21世纪新疆林果业发展的增长点。以求生态效率为原则, 建立副产物横向耦合再利用生态链, 规划林果生态工业园, 通过追求生态效益来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使林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Z].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

[2]司马义·铁力瓦尔地:稳农固本统筹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实事求是, 2006 (5) .

[3]高岚:农林经济管理研究进展[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7

晋江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前沿区域,全市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0公里,辖13个镇、6个街道,共385个行政村,人口102万,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200多万人,号称“海1992年撤县设市,2001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内外300万晋江人”,府确定为中等城市。

一、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晋江人民弘扬“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充分发挥侨乡优势,从“三闲”(闲人、闲房、闲散资金)起步,通过市场途径引进设备、技术和原材料组织商品生产,从遍地开花大办企业到形成专业生产区,并促使产业链上下延伸和相关行业逐步配套,形成了竞争力较强的区域产业集群,构建了富有侨乡特色的县域经济体系。

1978年晋江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45一是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亿元(包括现在的石狮市,下同),到2005年已达500.3亿元,1992年均增长率达17.9%;财政总收入1989年首次突破1亿元,年超2亿元,1993年至1999年每年净增1亿元,2000年、200

1-1-

年每年净增3亿元,2002年净增4亿元,2003年净增7亿元,2004年净增6亿多,2005年净增5.5亿达38.6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07元增加到2005年的7625元,增加了71倍。1992年以来全市经济实力连年居全国前列、福建省首位,经济指标约占全省的1/

10、泉州市的1/3,2004年县域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百强县第13位、第5位,有11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

二是产业聚集能力较强。通过龙头企业扩张和中小企业衍生,目前全市已聚集起纺织服装、鞋业制造、建筑陶瓷、食品饮料、轻工玩具等一批较具竞争力的传统产业集群,形成了车辆机械、化纤、纸制品、新型材料、生物制药等一批新兴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块状经济发展特点日渐明显。2005年,纺织服装实现规模以上产值205.87亿元,鞋类制造业规模以上产值147.34亿元,建材陶瓷业规模以上产值67.3亿元,食品饮料业规模以上产值40.5亿元,纸制品业(含印刷)规模以上产值41.78亿元,轻工玩具业规模以上产值28.89亿元,分别20.6%、9.4%、5.6%、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8%、5.4%、4%。晋江因此先后获“中国鞋都”、“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全国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等称誉,东石、磁灶、永和、英林、深沪、龙湖、新塘等镇(街道)先后被授予“中国伞都”、“中国陶瓷重镇”、-2-

“中国石材之乡”、“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国内衣名镇”、“中国织造名镇”、“中国运动服装名镇”等称誉。

(三)规模支撑作用较大。至2005年底,全市全市规模以2002年、2003年、2004上工业企业达1254家,分别比2001年、年增加945家、701家、215家、38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56家,分别比2002年、2003年、2004年增加94家、56家、37家,超5亿元企业17家,分别比2002年、2003年、2004年增加15家、12家、9家。继恒安国际在香港上市后,凤竹科技股份、七匹狼实业股份于2004年先后在上海主板市场、深圳中小企业板成功上市,亲亲食品完成上市前辅导并通过验收,浔兴拉链完成上市辅导期,恒安纸业、利郎服饰、恒顺雨伞、福兴拉链、安踏鞋业等一批企业正着手改制准备工作。2005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715.12亿元,比增22.4%,占同期工业产值比重由2000年的24.6%迅速提升到达76.4%。

(三)经济外向水平较高。从招商引资成效看,至今年2月份,全市累计批准三资企业3968家,投资总额94.38亿美元,77.45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含增资)约占全省引资总量的1/9;对世界500强、台湾100强企业的招商取得突破,美国宝洁公司、意大利满誉集团、沃尔玛等国际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晋江,2005年,全市三资企业实现产值50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54%;从对外贸易成效看,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经济合作关系,设立匈牙利亚洲中心“中国鞋都——晋江街”,服装、鞋类、玩具文具、雨伞等传统产业出口总量逐年提升,陶瓷、石材、食品等行业出口取得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社会出口商品总值达32.1亿美元,其中自营出口6.81亿元,经济外向依存度超50%。

(五)技术创新活动较足。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年均技改投入近8亿元,创建民营科研所30多个,有50多家企业与408家企业技术开发中心被确认为省级技术开多个科研单位挂钩,发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被确认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家企业通过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2家企业通过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3家企业通过省两个密集型企业认定,4家企1家企业通过省制造业信息业通过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化示范企业认定,16家企业通过泉州市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认定和12家企业通过泉州市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认定,浔兴集团被确认为“全国拉链中心”。晋江先后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称誉。

(六)品牌培育收获较多。全市现有数十家企业聘请影视体育明星常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知名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先后获质量体系认证证书684张、产品质量认证证书103张、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382张、SA8000认证证书14张,获中国名牌产品18件、商务部重点培育出口名牌2件、中

国驰名商标23枚、国家免检产品45件、省著名商标73枚、省名牌产品81件,有3家企业荣获中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称誉,7个品牌入选“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晋江县域经济所取得的成效,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一届为一届打基础、一届为一届添后劲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立足“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和服务推动,促使企业保持扩张发展的欲望和动力,不断凝聚经济增长后劲。

(一)规划引导促发展。近几年来,针对我市企业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市委、市政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经常性地组织专题调研和外出考察,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探索研究扶持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措施,先后召开了企业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应对入世、打造外经贸强市、打造品牌之都、打造制造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等10多场大型专题会议,承办了首届中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晋江)论坛,出台实施了《关于推进“六.五规模工程”的若干规定》、《关于扶持企业创新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实施“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优惠政策的通知》、《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打造品牌之都若干优惠政策》、《鼓励外经贸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区域产业集

群的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若干优惠措施》、《关于进一步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建设和使用标准厂房的意见》、《关于实行企业纳税贡献奖励政策的通知》、《关于大力推进总部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较好地解决了各个阶段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性障碍。2004、2005年,我们还专门聘请国内知名策划机构对晋江产业集群发展、品牌发展进行“诊断性”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制定了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和品牌发展规划。

(二)项目带动促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支撑”发展理念,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带动集聚要素、提升实力、增强后劲,拉动县域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如筛选确定了LNG燃气电厂、泉州大桥南片区改造、泉州出口加工区、泉州汽车制造基地、企业总部商务区、国际会展中心、市域供水二期工程、输变电工程、港口建设工程、高教发展中心等10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列为市定“十大工程”,并先后抽调市、镇两级精干力量,由市领导带队分别进驻“十大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协同业主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再如于“十一五”开局之年元旦举行“百个工程开峻工剪彩活动,促成市、镇两级共111个项目举行剪彩仪式,其中开工(奠基)项目68介、峻工(落成)项目43个;又如,把握省、泉州对我市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单列管理契机,积极争取市级

重点项目列入上级计划盘子,仅2005年就成功争取到45个项目列为泉州市重点在建及预备项目、38个项目列为省重点在建及预备项目。

(三)营造载体促发展。我们于1996年提出了“四个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和集镇集中,住宅向现代社区集中),大力调整产业发展布局,突出现有企业的存量迁移,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同时,连片整合工业园区,引导工业园区在空间地理上连片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功能明晰,逐渐形成城市产业组团的雏形,为产业升级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适度超前的基础保障。目前,市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已经扩展到40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12.5平方公里,签约引进企业252家,总投资额130多亿元,其中投产企业近90家,在建企业40多家,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90.05亿元,被省政府批准列入省级科技工业园区;26个镇级工业基地规划总面积3.7万亩,已开发1.2万亩,所创造的工业产值、税收和出口交货值占全市的四分之一。

(四)优化服务促发展。以贴近产业发展需求和企业需要为出发点,着力创新公共服务手段,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持久竞争力。一是人力资源服务。设立全国第一家县级博士后工作站,建成人才引进安居工程、专家活动中心,出台市财政发放博士津贴等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引

才、留才”的外部环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引进各类中高级人才3700多名,其中博士后35名。二是产品创新服务。设立各类质量检测机构7家,业务领域涉及鞋类、纤维、食品、机械、陶瓷等,可提供各种等级、多种类别的检测项目900多项,其中国家鞋类检测中心、省鞋服检测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证,国家鞋类检测中心获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成员的多边互认资质。三是营销服务。建成中国鞋都鞋材市场、磁灶天工陶瓷建材城、社店食品市场等一批有一定规模、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坚持每年企业外出参加拉斯维加斯鞋展、杜赛尔多夫鞋展、广州春(秋)交会、全国糖酒食品春(秋)交会、香港玩具展、中国体博会等国内外专业展会,成功举办了七届的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四届的全国糖酒食品晋江交易会、三届的全国陶瓷石材(晋江)博览会、一届伞博会等会展活动,为及时捕捉市场信息、畅通供需渠道构建平台;兑现品牌奖励金5963.8多万元,重奖品牌企业和质量优胜企业,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抢占市场。

(五)改善环境促发展。软环境方面,结合创建公共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分批废止了304份不适应新形势的文件,取消了284项不合理审核审批制度,组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组织20个部门、241个项目进入中心办公,开展审批流程再造,推行联审、告知承诺等

便民服务制度,简化企业办事程序,推动政府行政效率的全面提速;硬环境方面,确立了“现代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发展定位和“一城两镇三组团”发展布局,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城市资源,全面推进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投资百亿元适度超前构筑了能源、交通、通讯、供水和市政等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成泉州晋江机场和围头、深沪、东石、安平4个港区,配套高容量的供水、供电、通讯网络,全市公路密度以每百平方公里294公里的通车里程名列全国前茅,晋江机场跻身全国133个通航机场的第37位成为干线机场;相继建成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大剧院、体育中心、溜江儿童文化园、岭畔文化活动中心、深沪御宾南音楼等一批市、镇、村三级文体设施,建成阳光广场、迎宾广场、黎刹广场、世纪公园、江滨公园、体育公园等一批休闲场所,建成竹园小区、福隆花园、新世纪豪园、华泰国际新城、福景花园等一批功能化住宅小区,建成宝龙、爱乐、阳光、荣誉等一批高级酒店,成功引进了新华都、轻工电器城、义安城、沃尔玛、莱雅、国美等一批大型商贸企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逐步完善的城市配套。

三、下阶段思路

今后一个阶段,我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和泉州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总体部署,-9-

按照“两个率先”(2010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20年率先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要求,紧扣“111662”奋斗目标(即力争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总收入1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万元、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万人),以保障社会和谐为根本,以项目带动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打造民富市强、和谐发展的现代工业化制造基地、商贸中心、滨海港口城市。

——工业经济。强化重点工业项目建设跟踪服务力度,促使市定4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115.6亿元,年度投资计划46.65亿元)和29个元旦剪彩工业项目及时开工、早出效益。重点关注恒安生活用纸、百宏高档面料等重大项目建设,抓好以新丝路服装城为主的服装园,以三力机车为主的机械园,以冠科光电科技为主的光电园,以恒顺制伞为主的雨伞园,印刷园等项目建设,努力促成隆上超纤、闽华超纤、兰峰制革、恒裕彩印、康盈人造奶油等一批结转产业链配套项目尽快投产,促成中泰鞋材鞋机、峰安制革等一批新增产业链配套项目动工建设;要优化产业结构实施招商选资,用好“4·19”鞋博会、“9·8”贸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招商载体,组织到珠三角、台湾等地区开展实质性招商,充分利用在外晋江人资源,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资金密集型企业。

近期重点要加强与香港合成控股有限公司、台湾奇美集团等高科技投资项目的跟踪洽谈,力促其尽快落地;要加快市科技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在灵源、东石、龙湖等镇(街道)开工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积极推动泉州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投入实质性建设,积极申办台商投资区,为新增项目落地提供载体支撑。

——现代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进程,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争取中国鞋都晋江一条街建成融市,启动社店食品市场三期、福埔汽车市场二期建设,加快中国(晋江)鞋业城、磁灶天工陶瓷城融市步伐,探索筹建晋江机械装备市场,完善区域市场体系;把握社区建设契机,培育发展房屋修缮装饰、物业管理、家政等便民家庭服务,大力引进一批现代化办公、企业生产经营后勤、电子商务等产业配套服务企业;推进象屿综合仓储物流、振东仓储、新宇阳仓储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强与国内各大港口联系,吸引大型海运公司到我市设点;延伸拓展农村客运线路,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加快市区公交停车场建设,增加公交车辆和线路,争取市区公交覆盖率达85%;促成深沪港后方堆场、围头港10万吨级码头开工建设,争取围头港、晋江机场空港口岸对外开放正式获批;启动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精心筹办第八届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美国买家晋江采购之旅等区域性专业展会;大力

推进深沪湾、安平桥、草庵、紫帽山等旅游资源建设,促成华美国际、鸿福、万宝来、新凯悦、金马等高级酒店建成开业,鼓励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业、休闲娱乐业。

——城市建设。中心市区建设方面,要按照集中发展新区、适度改造旧城、优化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抓紧国际会展中心区、企业总部商务区、城市新区等区域建设,抓好泉州大桥南片区、世纪大道两侧区域、旧城改造二期、湖光西路一期、泉安路灵源街道区域改造建设,推动华泰国际新城、兰峰城市花园等现代居住社区建设,做好经济适用房建设前期工作。城镇建设方面,要实施“强镇带动”战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快陈埭、安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对两镇的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扶持和重点倾斜,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加快发展。公共设施建设方面,要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泉三高速公路、沿海大通道、LNG燃气电厂、电网工程、自来水普及等项目建设,促使城市组团有机衔接,促进城乡供给、保障、交通及环境建设的一体化。

——新农村建设。以实施“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取用3至4年,在村一级全面开展环境整治,并在此基础上每年每镇(街道)启动2至3个村实施重点改造,建成100个“村美、富户、班子强”的示范村,实现城乡面貌大改观;遵循城市城镇总体规划,做

【林果业发展情况汇报】推荐阅读:

年上半年林果生产工作总结09-15

果业协会工作计划07-10

果业合作社先进事迹材料09-07

上一篇:“材料丰富”【母爱深深深几许】(作文教案)下一篇:商事仲裁强制执行申请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