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精选9篇)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 篇1

一、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现状

1.思想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

有些领导认为短期内可能不会发生地震, 思想麻痹大意,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认识出现偏差, 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指导思想模糊, 缺乏通盘谋划, 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重要议事日程, 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 造成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薄弱或空白。

2.部分校舍建筑破旧、老化。

校舍是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 校舍安全直接关系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 校舍建设应成为最安全、家长最放心的地方。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还需要校舍安全的支持和保障, 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方法形式简单、缺乏吸引力。

当前有些学校不注意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和当前中小学的心理特点, 丰富科普宣传教育内容, 创新宣传教育载体, 以增强教育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硬件建设上, 没有添置必要的科普宣传器材等硬件设施, 还停留在“墙上挂”的、“板上画”的、“电视放”的, 即把防震减灾的各种挂图挂在墙上, 再把一些防震减灾小常识画在板上, 然后再组织学生看防震减灾录像的简单化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还比较落后, 采取灌输、我说你听的教学方法, 没有充分利用各种先进的声、光、电、数码技术、实物模型、场景再现、情景模拟、地震体验、互动平台等进行科普宣传教育,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的感受中获得直观体验。在实际效果上,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4.没 有 真 正 进 入 课堂 , 没 有 配 套 的 防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的校本教材。

目前大多数学校除了地理教师外, 其他科目老师对防震减灾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 因为教学任务繁重, 所以很多人无法兼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 更不用说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纳入课堂。另外, 部分学校的防震减灾教育教材大多自行搜集整理或编印成册, 存在教学内容不规范、衡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5.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疏于开展或效果不佳。

多数学校缺乏组织大型应急疏散演练的经验, 担心组织应急疏散会出现人员踩踏等意外伤亡事故, 存在畏难情绪。

也有部分学校组织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但学生在疏散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 嘻嘻哈哈、勾肩搭背, 慢吞吞地走下去, 疏散演练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6.没有形成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

由于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 学校没有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纳入学校宣传教育计划, 没有达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四落实”。一些学校存在应付思想, 一旦遇到上级检查, 就突击准备, 做一些表面工作, 只要能顶过去就行, 检查一过又是老样子, 这些学校感觉没有压力, 工作随机性大, 活动不能经常开展, 缺乏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几点建议

1.领 导 重 视 学 校 防 震 减 灾 科 普 教 育 , 形 成 一 套 行之 有 效的长效机制。

学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和地震主管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各级学校领导要深刻认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意义,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 把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真正纳入学校安全建设工作中, 必须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求做好以下几点:1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如学校防震减灾避险工作领导小组, 并明确分工, 确保责任和措施到位。2编制地震应急预案, 甚至每个班级也要编制地震应急预案。3加强师资力量的教育培训。要把防震减灾知识的培训列入教师业务培训计划, 有条件选送教师参加地震部门组织的防震减灾专业知识的培训。4定期组织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两次以上的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2.建议教 育主 管 部 门加 强 对 防震 减 灾 教 育 的 考 核 、检 查和督导。

将防震减灾知识纳入学生学习考核内容, 将学校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作为考核评价标准, 督促学校提高防震减灾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提高防震减灾教育质量。

3.校舍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抗震设防标准。

各级政府及教育、地震部门要大力推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将每所学校都建成最安全、最坚固的地方。政府教育建设预算中要增加学校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必要成本。国家抗震设防标准要求教学楼尽量设计建设为架空层, 便于学生紧急避险疏散。学校在抓好校舍建设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大操场建设, 使整个校园成为集教学、举办各种活动与避险功能于一体的多用途场所。

4.创新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形式。

创新主要体现在科普作品的创作形式和科普活动的开展形式。目前地震科普作品匮乏, 尽管有不少科普读本, 内容丰富, 但形式陈旧、品种单一、质量不高, 主要以传统理论性图书为主, 缺少亮点和新意。所以提高科普作品的吸引力, 必须改变传统创作形式, 可倾向于动漫电影、漫画书的创作, 增加趣味性, 以通俗易懂、新颖活泼的形式展示深奥的地球物理知识和简便易学的自救互救知识, 打造系列科普精品。

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开展形式的创新, 需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广播电视渠道的传播优势, 开展一些集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科普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寓教于乐中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的消化吸收。

5.创造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载体。

学校要积极丰富教育资源, 增强教育效果, 努力构建防震减灾实践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地震局等实践基地, 参观融科学、教育、文化、模拟地震平台为一体的新型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展厅, 在参观和体验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激发学生对地震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 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地震夏令营活动, 邀请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的师生参加, 使夏令营活动内容更丰富、更有吸引力。

6.让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进入课堂。

建议教育部门与地震部门联合制订中小学防震减灾教育指导性教学计划, 使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学校课堂教学内容。建议学校将防震减灾知识融入地理、自然、语文、计算机等学科教学之中。利用自然、地理教材中的地震知识, 渗透防震减灾内容。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邀请专家共同编制防震减灾校本教材, 突出地震成因、监测预报等科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教学开展防震减灾课件制作, 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 学会自救互救基本知识, 加强防震减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

7.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

学校要把灾害安全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教育形式对待, 改变防灾教育以认知为主, 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使防灾教育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防震减灾教育不仅是一种科普教育, 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学校要适时组织地震应急演练, 开展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 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8.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增强社区、家庭的防震减灾意识。

学校可以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 号召学生将学会防灾视为一种生活态度, 树立灾害意识, 强化减灾观念。可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养老院、孤儿院等场所, 宣传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并将这种公益宣传活动作为一种常态继承下来, 改变以往特定地点、特殊时段的宣传形式。并通过学生把减灾避险的意识带给家长, 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 全家一起学习地震应急避险的知识, 真正发挥学校防震减灾教育的辐射作用。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 篇2

【关键词】学会生存;减灾教育;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59-02

【作者简介】1.李树民,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教务处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2.张军,江苏省无锡市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校长,高级教师。

减灾教育课程是从学校独有的文化传承中创建的课程,是社会、时代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减灾教育课程是一种敬畏自然与关爱生命的课程,是一种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融合的课程,是一种价值坚守与责任担当的课程,是一种探索发现与主动创造相结合的课程。

一、价值追求: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一个永恒话题。纵观人类数百万年的发展史,地球养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繁衍生息的各种资源,同时,地球也以各种自然灾害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生命的顽强。回首人类社会数千年的文明史,人类在不断创造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给赖以生存的自然增添了累累伤痕,人为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吞噬着社会财富,人与自然的冲突日趋激烈。探索人类社会的永恒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保护自然、趋利避害、珍爱生命、防灾减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二、选择路径:课程图谱

学校坚持“社会即课程、生活即课程、师生即课程”,“让课程适应学生学习与成长的需要”的理念,围绕学生课程选择权的实现,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发展为价值追求。

为实现减灾教育课程的选择性、实践性、探究性,从学生、学校、学科、社会角度建构课程图谱,架构了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涵,推进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可选择、适切性的教育。

减灾馆课程是以学会生存、生命关怀、健康第一为立意,以减灾教育为主体,以国家课程、学生日常生活深度融合为组织方式,以学生实践、探究、体验为学习经历的综合性校本课程。特需课程是为特殊需要的学生所设置专门课程,是指在某些领域内存在特殊潜能和天赋,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针对学生志趣方向、优势潜能和个性化需求进行特需课程的设计、开发和实施。

一是制定层级化课标。依据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精神,学校制定《减灾教育课程标准》,明确减灾教育的理念、性质、内容、实施建议和评价要求,明确课程实施的直接要求和延伸要求。依据减灾教育课程标准,经过不断积淀和修订完善,最终我校形成《地质灾害防与治》《顺雨调风——气象灾害防与治》《电与核辐射》《生态环境灾害》《人为灾害中的化学常识》《多元化危害及应对措施》《中国古今防灾减灾史略》《防灾减灾英语读本》《重建心灵家园》《人与自然写作素材读本》等校本减灾教育课程丛书。

二是构建课程序列。加强学科联系、连接和整合,构建序列课程目标。以纵向衔接、横向整合的方式设计高一、高二年级、各阶段课程目标,合理组织一种先后有序、上下联系、层层递进、合理而有序列的梯次细化的序列目标。

三是选择性学习。在周三和周五下午某一节课,在“规范性”中体现“选择性”,尝试“走班”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在固定班级和教室,走进减灾教育课程基地探究区域,把选择探究问题的权利给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探究问题。

四是融通校内外资源。一方面,学校从社会中集聚减灾教育资源,拓展减灾教育的时空;另一方面,学校向社会辐射教育资源,提升社会的教育含量和教育品位。学校与无锡市国土局、环境保护局、民防局、地震局、气象局等相关单位紧密协作,签订共建协议。使学校教育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延伸,收到良好成效。

五是构建恰当的评价体系。学生评价实行同一个体纵向发展评价和不同个体横向比较评价相结合,以学生纵向发展评价为主。在每年4月、6月、12月,通过学生共同体的自荐、年级推荐,师生测评,无锡市相关部门专家审核,评选优秀学习共同体,以此激励共同体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率作用。

三、学习变革:跨界学习

减灾教育中的跨界学习并非否定学科性质,并非否定学科边界,而是借助学科与生活的链接、学科与“人”的关联。利用知识迁移规律、知识内化规律以及知识生成规律,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跨学科之界,多学科融合、镶嵌。以学校优势学科——地理学科为主导,辐射和渗透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

在开展题为“地震灾害引起核泄漏”综合实践活动时,从地理角度探究解释地震的成因、学校抗震设防及地震之后的自救,引导学生安全避开灾害。从物理角度探究纵波(P波)和横波(S波),由于横波的运动速度比纵波慢,因此,若能在横波到达并破坏之前的十几秒内迅速躲到安全处,就给我们提供了最后一次自救机会,一般称为12秒自救机会,或黄金12秒预警时间。结合核辐射探究从核裂变到核电站、核辐射等。从化学角度探究原子结构理论探究。从生物角度探究核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核辐射发射出来的高能粒子进人体内后影响和改变DNA分子结构,使其变异,导致DNA所合成的蛋白质不具有原本应具有的功能,进而对人体造成损害,如导致细胞的癌变等。

四、组织管理:共同体再造

一是教研共同体。发挥减灾教育课程基地——名师工作室“孵化器”的“孵化”功能,在课程开发中,凝聚着共同体合作,强调顶层设计,增强课程建设适切性。学科跨界使学科教研工作从“学科单线制”调整为“学科、共同体复线制”,整体联动,采取集体审议的方式,融通相关学科,打破过去教师个人或松散的教研组织形式。

二是“学校——社会”共同体。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江苏省地理学会、江苏省教学研究室相关专家担任技术指导,无锡市国土局、环境保护局、民防局、地震局、气象局参与课程建设规划,制定减灾教育课程和课程实施方案。

三是学生学习共同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自发形成各种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的组合、成员的角色定位呈现动态变化,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定期进行合作小组调整,让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自然强化。

五、教学组织变革: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在特定教学情境下,有选择性进行学习,体现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性教学组织形式。

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计划 篇3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计划一

今年xx日是我国第x个“防灾减灾日”,为切实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根据--区教育局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市20-年防灾减灾日活动实施方案》文件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全体师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

二、活动主题

识别灾害风险

掌握减灾技能。

三、活动时间

20-年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5月10日至16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四、活动内容

1、大力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1)在校门口上方的led显示屏上显示相关内容的标语、口号等,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

(2)出1期以“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专栏,深入浅出地宣传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及有关法律法规。

(3)通过发放告家长书,联合家长、社会力量,配合学校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

2、扎实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教育活动。

(1)制定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周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活动措施、方法步骤,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2)利用国旗下讲话,由校领导进行防灾减灾教育动员。

(3)开展地震、气象、防汛、消防、交通等防灾减灾科普知识讲座。

(4)召开防灾减灾教育座谈会、举办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观看灾害题材影视片等,推进学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深入进行。

3、扎实开展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在抓好宣传教育活动的同时,学校要针对防震、防火、交通、溺水、拥挤踩踏、突发公共事件和雷击、地震等气象和地质灾害事故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开展一次以上全校性防灾减灾应急避险演练。

4、认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活动期间,学校要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的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

5、加大学校防灾减灾活动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学校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学校防灾减灾工作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为加强学校防灾减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活动要求

1、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策划,周密计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顺利开展。

2、要强化责任,严密组织,防止走过场,确保防灾减灾活动取得实效。

3、要广泛发动,加强联系,主动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借助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学校防灾减灾工作。

4、要认真修定防灾避险演练预案,及时总结演练经验,针对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完善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计划二

为了做好今年“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提高我校师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以保障小学生生命安全为根本,以提高学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减灾能力为重点,全面增强师生的防灾减灾观念,切实提高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限度地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我们小学主要开展下列活动:

一、加强领导认真策划保证防灾减灾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十分重视防“防灾减灾日”的工作开展情况,根据上级精神我校安排专人负责,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认真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做到主题明确,措施适当,方法正确,确保活动有人抓,不脱节。

二、广泛宣传学校开展“防灾减灾日”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校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日”的宣传工作,在5月10日我们在校门口悬挂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的横幅,张贴“学习减灾知识,营造安全家园;防灾减灾,重在行动,贵在坚持;让校园远离灾害,让学生安全成长;传播减灾文化,共创人类文明”等防灾减灾的标语,营造防灾减灾活动的浓厚氛围;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胡国群校长进行“防灾减灾日”教育大动员,通过教育使全体师生学进一步明确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灾害形势愈加严峻。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学校是国家综合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使他们认识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地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他们自觉参与防灾减灾的学习、宣传、行动之中。

三、扎实做好学校“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

1、完善学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并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我校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学校学生特点,进一步完善学校防灾减灾应急预案,并开展有针对性地紧急疏散演练。5月12日上午9时28分我校开展一次《加强防灾减灾,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紧急疏散演练。在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各安全岗位责任人快速到位,及时疏导。两分钟不到,全校师生按预先指定的疏散路线快速有序地撤离到了安全地带。这次演练提高了全体师生的避灾自救能力,增强我校预防和应对突发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

2、深入开展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5月12日下午5点正,我校组织相关人员对校舍、厕所、围墙以及校园内各种体育设施、校园周边环境、地质、地理条件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做到有记录、有措施、有整改。

防灾减灾工作不是一时一刻一朝一夕之事,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总结,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学校防灾减灾能力和学生的避灾自救能力,确保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

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计划三

根据国家减灾委员会日前下发的《---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市确定-月-日至-日为全市防灾减灾宣传周。为做好今年我校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现就活动事项拟定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开展系列防灾减灾活动,普及师生防灾减灾科学知识,提升师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二、活动时间

-月-日为防灾减灾集中宣传日,-月-日至-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切实加强活动的组织领导,决定成立学校“防灾减灾日”主题宣传周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及各班主任老师。

四、活动内容

1、营造宣传氛围

(1)集中出一期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的展板——安保处。

(2)在校内悬挂宣传标语——安保处。

(3)每名学生向家长发送防灾减灾公益短信——各系学生。

(4)广播站一期主题节目——团委。

2、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1)-月-日国旗下讲话——分管校长---。

(2)利用主题班会上好防灾减灾安全教育课——班主任。

(3)出一期防灾减灾知识黑板报——班主任。

(4)活动周期间,各系科可根据本系实际,开展一次消防、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各系科。

(5)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我发现”活动。

学校要在开学安全工作大检查的基础上,广泛动员师生积极参与“安全隐患我发现”活动,营造“安全工作人人有责”、“安全隐患人人查找”的浓厚工作氛围。对师生发现的安全隐患,学校要落实责任人认真整改,并建立整改档案,确保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6)开展一次防灾减灾宣传板报比赛。

由各班以防灾减灾宣传为主题办好一个专栏,紧紧围绕主题,精心策划,周密设计,办出特色、办出新意,各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教育专栏。

(7)在班主任层面开展“防灾减灾主题教育班会设计大赛”活动。各班制作专题教育课件,组织召开主题班会,提交作品,参加学校评选。

(8)组织开展“安全法制知识手抄报”比赛活动,征集、评选一批优秀作品,在校园内设置展板,进行公开展示,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

五、活动要求

1、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学校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师生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是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环节。今年是进一步提高学校应急管理与安全防范能力的关键时期,各部门、处室及系科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以对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和国家、个人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把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切实有效地推进此次活动的开展。

2、抓好关键环节,强化安全教育要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防灾减灾宣传周”内,要加强与新闻媒体互动,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多渠道积极宣传安全知识、安全常识,指导师生掌握紧急情况时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通过防灾减灾主题班会、课外活动、宣讲竞赛专题讲座、墙报、板报、观看宣传片等形式,深化案例教育和警示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各类灾害风险,提高师生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开展“学校、社会、家庭”三方联动的安全宣传教育模式,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宣传。切实加强学生安全知识与防范技能教育,把安全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警示教育作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增强广大师生识险避险、自救互救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3、加强风险源头治理,开展安全隐患排查要针对学校安全领域的突出问题,尤其是应急预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结合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全面开展一次安全隐患排查,突出抓好校园消防、校园治安、防拥挤踩踏、防溺水、交通安全、危险化学品管理、特种设备管理等重点工作以及教室、宿舍、实验室、学生食堂、图书阅览室等关键场所和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对排查出的隐患,建立管理台账,明确人员责任,跟踪落实解决,及时堵塞各种安全漏洞。

4、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强化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培训、演练等工作,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通过资源整合、物资储备,建立完善学校应急救援处置机制,实现风险预警监测和防控;“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各系要结合本系实际,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一次紧急疏散和逃生自救应急演练,增强学生规避危险、防范侵害的意识,有效提高师生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六、活动总结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总结 篇4

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增强了全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提高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我校认真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和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防震减灾演练方案》,动员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防震减灾活动,为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提供安全保障。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1、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发动全体师生收看“知识守护生命”大型公益特别节目《开学第一课》。让广大学生了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感受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体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把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联系在一起;体会“不畏艰险、不屈不挠”是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培养自己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体会“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是对人民的高度关注、对科学的高度尊重,珍爱生命,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

2、结合“品德”课、班队课,组织学生学习“抗震救灾英雄”事迹。让广大学生在了解“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的基础上,认识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是当代小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小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引导学生学习“坚强勇敢”的品德,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惧怕,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学习“团结互助”的品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服务集体;学习“乐观向上”的品德,努力在各种环境下,坚定对生活、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3、学校各部门精心安排,认真准备,努力营造“防震减灾”宣传氛围。学校组织《地震基础知识》专题板报,向学生介绍地震知识及防震要领,并利用学校小广播进行宣传;各班级也利用黑板报出版防震减灾基本常识,利用班队会组织学生学习《地震来了怎么办》等相关科普知识,提高学生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让全体师生明确防震减灾的重要性。

4、学校在10月16日举行了“防震减灾演练”活动。为了使得演练方案安全可行,演练开始前,学校对这次演练的具体操作程序、疏散要求与注意事项作了一一讲解。演练活动中,全校老师组织到位,保障有力;全体同学积极配合,服从命令,在不到3分钟的时间内,师生全部按照预定的疏散路线,紧急而有序地从教室撤离到操场中央空旷地带,没有发生任何互相推挤或踩踏事故,整个演练过程井然有序,不仅增强了师生们的防震避震的安全意识,还提高了广大师生在地震中的逃生自救、互救能力和抵御、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能力,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演练活动结束,各班有秩序地回到教室,班主任就本班参加这次演练活动立即进行分析、小结。今后,我校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校园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学校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高全校师生防震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自救互救、疏散救援的能力,保障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确保灾难来临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制度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上级各部门防灾减灾工作的精神要求,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大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觉性,提高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和互救能力,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

(二)规划目标

普及防灾减灾基本知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建立健全地震应急和救援保障体系,增强紧急救援力量,增强我校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综合防震能力。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校园基础信息调查,提高学生对于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突发地震事件处置机制,提高教师、学生应急处置能力,制定并实施学校地震安全方案,推进避难防灾场所建设。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防震减灾避险知识,对学生进行地震、地质灾害、火灾等内容的防范自救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防震避险的理念、常识和心理素质等,保证每月举行一次演练,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失,从而提高学生紧急避险、自救自护和应变以及师生自救互救技

能和应对突发地震的能力。

3、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知识受教育程度;充分发挥宣传栏在防灾减灾教育中的作用。

4、落实各项应急救援规定制度,保证从校领导到工作人员24小时通讯联络无障碍,学校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反应迅速,救援及时。

5、学校为周边区域防震减灾教育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四)具体计划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防灾减灾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长亲自抓、教导主任具体抓、各年级班主任齐抓共管的格局,形成一套强有力的安全管理网络。

2、建立畅通无阻的防震减灾安全信息渠道。建立“教师通讯联络网”和“学生安全通讯联络网”,确保校长、各责任人、班主任、学生之间的信息畅通。

3、加强安全检查工作,学校严格执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时刻留心校舍安全,发现问题及时上报、补救、整改,防患于未然。

4、开展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活动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 篇6

地震区划图应适当调整

地震导致建筑物坍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此次“绿博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做了《地震区划与抗震设防》专题演讲。这位著名工程抗震专家结合中国地震区域分布的特点和建筑抗震的现状,对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提出了创造性的见解,引起特别关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制定了四代地震区划图,图中划分出每个城市、乡镇的抗震设防烈度,成为国内工程抗震设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从几十年来我国地震发生的实际情况看,地震区划图所界定的地震区范围基本符合实际,但也有相当多的地震发生在区划图的低烈度区或其周边,而实际地震烈度又比区划图中的设防烈度要大得多。

为此,专家建议,综合考虑到国家经济实力和提高结构抗震设防标准可能增加的费用,适当调整地震区划。

建筑抗震等级需要提高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工程技术人员吸取历次大地震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出各类适合国情的工程抗震技术。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提出“基础深一点、墙壁厚一点、屋顶轻一点”的概念,到1976年唐山地震后创造的砖房加“构造柱圈梁”技术,直到今天实行“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理论,工程抗震设计的规范标准逐步得到改进和完善。

然而汶川大地震,依然造成650多万间房屋倒塌,2300多万间房屋损坏,北川、映秀等部分城镇被夷为平地。对此,周锡元院士的解释是,个中原因有三:一是没有按标准建造,二是地震超过了预计强度,三是工程质量不过关。此外,农民住房基本没设防,因而在地震中坍塌最为严重。

但另一面也要看到,建筑物如按7度设防,建安造价(注:建筑安装的每平米造价)要增加10%,8度要增加20%,9度要增加40%。现在想大面积提高房屋防震标准,显然并不现实。怎样少花钱又提高抗震能力,是工程抗震界需要全力攻克的难题。

专家建议各地政府组织抗震和建筑专家,从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出发,研究提高农房抗震能力的措施。此外还要告诉农民,不仅建筑需要按照标准设计,而且需要按照标准施工,否则抗震能力也会打折扣。

“绿博会”期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原所长王亚勇研究员专程来闽,做了题为《汶川大地震建筑震害的思考》的报告。

他提出:“既然地震不能避免、地震预报又是目前尚未解决的世界难题,那我们就应该把关注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上。”结合自己的现场调研,王亚勇从连梁设计、结构整体性、强柱弱梁、抗震缝、楼梯间、非结构构件和远震长周期效应等七个方面,阐述了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多道抗震设防的思想。

学校、医院等应提高设防标准

针对汶川地震中许多中小学校校舍坍塌,造成大量中小学生和教师伤亡的问题,周锡元说,校舍在抗震方面存在几个先天缺陷:一是房间大,墙的面积相对小;二是窗户大,相应使得墙的面积大大缩减;三是走廊多且由柱子支撑,抗震作用很弱。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小学校的设防烈度都比所在城市其他建筑物的设防烈度高,既体现对中小学生的高度关爱,又可以在灾难一旦发生时,把中小学校腾出来作为居民的避难场所。

周锡元建议:我们国家也应该对重要工程和学校、医院之类人口密集且人群自救能力差的地方,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同时要选择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施工单位来承接工程,建立相应的指导和监督机制,确保建筑质量。

建筑专家还针对各类房屋建筑在汶川地震中的破坏特点,提出了通过加强中小学校建设、农房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逐步提高城市抗震设防水平等建议。

新技术助力“抗震减灾”

“绿博会”期间的福州国际展览城里,一台从高雄带来的“具有逃生梯功能的安全窗”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款“安全窗”平时是个窗户,而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紧急情况,稍微摆弄几下,它便能“变形”成一只逃生梯子,帮助户主迅速撤离现场。它不仅具有逃生速度快的特点,而且可以供多人同时使用。

另一项拥有专利的家用地震感知警报器,有着极高的敏感度,能够测试到人类感官无法感知的地震S波,只要震级达到3级以上,就会立即发出预警,为主人逃生赢得宝贵的时间。它刚露面就马上找到了“婆家”,与福建万宝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对接,签约投资1200万元。像“安全窗”与“预警机”之类的产品,花钱并不多,在危急关头却能救命。

此次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一共推出了51项国内外先进的抗灾防灾项目成果。其中有6项在开幕当天即实现成功对接,包括地震监测系统、信息技术在抗震救灾中的应用、建筑结构隔震减震技术、新型抗震阻尼器等。

重建还需人文关怀

台湾是地震活动多发地区,台湾同胞不仅在地震的观测与预测、科技救灾,而且在灾后重建和规划方面,都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绿博会”上,来自台湾建筑界的专家,结合台湾地区1999年发生的“9·21”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经验,纷纷提出建议。他们提醒大陆兄弟,地震虽然是地质灾害,但地震造成的后果,包括灾后重建,却是涉及多学科的复杂问题。现在有一点做法值得推广,就是重建以受灾群众为中心,用受灾群众的眼光观察问题,站在受灾群众的立场上制订计划。

他们认为,震后重建不止是通常意义上的房屋建设,而且要考虑到震区群众在心灵方面受到的巨大创伤,必须注意建设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沟通的场所。譬如,地震后出现了很多失去了家人和家园的老人,如果让他们再住进以前那种独门独户的房子,就未必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考虑为这类人建一些集体住宅,里面既有公用的厨房、餐厅和活动室,又有相对单独的居室。这样子,更有助于受到心理创伤的人在一起互相抚慰、互相扶持。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篇7

王庄镇初级中学2012年9月从原一中、二中搬迁到中鹤新城。现有32个教学班,2368名学生,116位教职工,学历合格率100%,其中本科毕业 75人,正在参加本科学习的有 20人,有中学高级教师15人,中学一级教师39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骨干教师6人,县级骨干教师15人。学校现占地面积100000平方米,生均42.29平方米;建筑面积58547.03平方米,生均24.72平方米。有教学楼3栋、实验综合楼1栋、教师办公楼1栋,学生宿舍楼2栋、教师公寓楼1栋,食堂、餐厅、库房齐备,20000平方米运动场正在建设中。学校整体布局合理,教学区、办公区、生活区、运动区分明,校园环境优雅,是学生求学成才的好场所。学校内部设施较齐全:按二类标准配备的物理、化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微机房,内部设备正在进行中。

自建校以来,我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等,坚持“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加强校园安全的重要工作来抓,并纳入教学计划。

我校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把创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作为工作发展战略的核心。为了确保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更好的起到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做到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政教处主任为主管,各处室紧密配合的工作责任机制,把防震减灾教育作为校园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供稳定的教育活动经费,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工作,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和工作责任,确保应急联动,发挥最大的应急合力。

在教学工作中,我校按照科普示范学校创建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成效地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学校教务处每学期的教学常规中明确要求各学科教师必须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向各班提供地震科普教材、光盘、录像带、科普书籍、挂图等教学资料,加强地震科普与学科知识的渗透,找准切入点,拓宽学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视野,保证学生对防震减灾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在平常教学常规检查中加以考核,对于一些成功的的案例进行推广。另外,政教处要求各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四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版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自救互救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

为营造良好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氛围,我校聘请浚县震局为校外辅导员,不定期举办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对全体教师进行震前、震时、震后各时间段的防震减灾和自救互救培训。由于,我校防震减灾工作着眼全局、科学筹划、精心组织,这些措施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一支具有较高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技能的师资队伍。

我校校舍抗震性能好,应急避险场所广阔。我校校舍的抗震性能均达标准。其中主体办公大楼按8度抗震标准设计施工的,均达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的抗震等级。同时,在学校空旷地都设有专门的抗震避险场所,根据规定师生每人1平方米,全校约需2500平方米应急避险场所,而学校广场可用面积就有3000平方米,每栋教学楼前后均有10平方米左右的草坪都作为应急避险的场所,并设置了明显标识,能够满足学校和基地全体师生的应急避险要求。

我校有着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资源。我校专门有防震减灾科普展示室,约54平方米,室内有地震知识、自救互救常识宣传画廊约米,有图书画册专栏等。少年宫的多功能教室坚持每周一次30分钟以上的多形式(知识授课、讲座、观看vcd防震减灾科普教学光盘、知识竞赛等)的防震减灾教育活动,向学生开放,知识面广,互动性强,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学校图书馆专门开辟了“地震科普角”,藏有多种防震减灾科普读物。另外,我校充分地利用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教室前的长廊等基地,宣传地震应急、地震问答、科普长廊等相关知识,信息丰富,为师生创设一个防震知识教育的平台。

为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系列活动,我校科学合理地制定各项活动计划、地震演练方案和应急预案,确保在遇险应急中将损失和灾难降到最低程度。

为拓宽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我们通过晨会、班会、校会、团队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学习了解防震常识,并组织师生观看地震科普动画片,参观学校地震展览室。通过防震常识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地震来临时,我们怎样做才能保护生命、尽量减少损失等知识,让学生广泛了解地震知识,增强防震自救意识。我校还开设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活动小组,开展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进行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另外,兴趣小组成员坚持地震知识的宣传,利用自己动手制作防震减灾的手抄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我校每学期都要根据科学制定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练方案进行实践。我们针对学生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场所可能出现地震情况,组织学生如何紧急疏散。通过多次演练,使学生知道在各种情况、各种地点,应怎样疏散,应该沿着哪条线路疏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为强化孩子的认识,我校还要利用电视、广播、图书、宣传栏和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的培训。之后,还要对学生的进行测试,充分了解学生掌握防震减灾知识的情况。

由于学校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对学生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我防护与求生知识的普及,努力提高师生应对震灾的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保障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校将继续不断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引向深入。

王庄镇初级中学

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申报材料

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 篇8

明山区实验小学 2011年3月

明山区实验小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方案

为大力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广大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自觉性,增强地震灾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根据市、区政府关于加强防震减灾教育的指示精神,决定在全校开展防震减灾教育进校园活动,努力创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学校。

一、充分认识学校进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

明山区实验小学成立于2006年1月,分主校和分校两个校区。主校系原塔东小学,教学楼使用近20年;分校系原胜利小学,教学楼使用30多年,系C级危楼。因此,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提高防震减灾意识和震时应急、自救互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校采取有力措施,把提升师生应对地震灾害能力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切实加强抗震减灾教育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保障发展稳定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师生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把防震减灾教育工作抓实抓好。

二、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科学的发展观,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防震减灾教育的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防震减灾科普氛围,努力提高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安全意识,为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做出贡献。

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原则是:在学校党政的统一领导下,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求实的原则,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教育,通过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师生防震减灾公共安全意识,全面加强师生地震科学素质教育,为进一步促进我校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措施

1、成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配备兼职的防震减灾教师,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每学期安排教学不少于2课时,并作为班级考核内容。

2、编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3、编制学校《地震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程序,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4、将防震减灾知识作为专题教育的内容列入课外活动计划,建立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课外兴趣活动小组,每学期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班主任定期召开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主题班会或者讨论会,解决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班班主任作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辅导员,每学期要求做到“五个一”,即:召开一次防震减灾主题班会,出一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板报,举行一次防震减灾演练,观看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影片,听一次防震减灾科普教育讲座。

5、在校园网络、校报开辟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专页、专栏;校园内设置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栏;通过组织科普讲座、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演讲或报告会、墙报、手抄报、黑板报、书画展览、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活动。

6、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地震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模拟演习。通过应急演练检验学校的地震应急预案,提高学校的抗震救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救互救技能。

7、利用好“3.1”《防震减灾法》实施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5.12”四川汶川地震日、10月国际减灾日等特殊时间开展全校性的宣传活动,并聘请有关专家到学校举办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讲座,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观地震科普展览等,使学生参与率达到100%。通过节假日、寒暑假等,组织学生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对防震减灾知识的兴趣和向社会开展“二次宣传”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传播防震减灾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

8、加强校舍建筑的抗震设防,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在保障全体师生避险的情况下,并向社会开放。

9、保障创建工作必要的经费投入。

在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将以高度的责任感,立足本职工作,作好防震科普知识普及,广泛向学生宣传、教育防震的重要性,统一思想,力求做到百年大计,抗震第一,科学防震,教育先行。

学校防震减灾教学计划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防震减灾;事业文化;减灾实效;对策及建议;地震预报;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50—03

难题一,事业文化与现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方向不平行

中国地震局提出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和安徽省地震局提出的一个中心四个面向就饱含着所从事事业的文化精髓。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的提出无疑给地震事业的推进提供了对策与思路,增强了对政府负责的自信。但剖析三大工作体系给人们带来的行为和精神追求,我觉得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缺陷,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完善其底蕴,才能又快又好地加快防震事业前进的步伐。监测预报、震灾预防是没有什么可以争论的,仅就紧急援助方面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首先紧急援助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被动的工作形式或工作体系格局,讲究的是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行为,强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必然要进行紧急援助,无需以一种策略形式或事业文化宣言来加以强调,完全可以归为震灾预防范畴,应该从更高层次上,从源头上主动救援上下工夫认真研究解决这种被动形式下事业宣言。要知道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防震减灾事业要想站在队伍前列,就不能没有理论的创新,并善于根据实践的发展要求,提出自己的理论模式。胡锦涛所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某,仅仅以被动形式应付自然灾害,援救受难的人民是远远不能满足最大人民利益的需要的,试想,援助工作做得再好再完善,受难已逝的亲人能回来吗?损毁的家园能还原吗?不能!仅能从精神或物质上借以活着的人们对死去的亡灵祭慰问罢了。7.28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巨大地震的后果足以惊动人们的良心的。显然以和谐为基准的和谐发展观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人的自身生命在自然界中都难得到保证,还怎能求得统一发展。所以注重维护人的利益的公平合理,特别是人的生命利益,解决人们最关心最需要最现实的生存问题,是事业发展和管理绩效的价值体现;所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握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理性,有效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平行方向;所以地震部门还是要下一番功夫认真研究解决的,着力解决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瓶径问题,突破制约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思路、策略,条条框框。

安徽省地震局在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指导下,从防震减灾的战略、目标、思路、措施等方面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与2005年提出以震情为中心,面向社会,面向经济,面向市场和面向科技,也可以说是对社会,对员工提出的文化宣言,无疑对全局员工起到了引导规范作用。但有些思路提的具有盲目性,缺乏有效能的对现阶段工作思想的指导意义,或至少在现阶段缺乏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如面向市场,震情信息是地震部门责任范围内无条件的提供给政府的服务信息,用以支撑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不能运用市场价值规律去操作、去体现。十七大报告关于文化软实力的论述,以精神需求辅佐物质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精神追求,企业有文化内涵,事业也应有自己的文化标志,但应避免好高骛远,脱离现实,干事业要有脚踏实地之风。

夯实地震事业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及建议

地震事业要想永续发展和繁荣就必须注重文化建设,增强文化的软实力,坚持以人为主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人是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推动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广大干部职工,因此切实加强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实施“人性化”管理,充分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好整体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为干好地震事业、推动事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源,但在文化宣言中看不到人的“影子”。所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要以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方针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的思想脉络,才能使得地震事业得以巩固和发展。要认真总结前一时期的防震减灾工作的成功和缺失,以汶川地震为教训,把握时代的脉搏,以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创新现有的工作体系格局,考察借鉴国外先进的防震减灾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吸取精华,建立与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战略体系。

难题二,防震减灾实效低与防震减灾发展缓慢

防震减灾工作是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任,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配合以高效的运行机制来支撑。我国地域辽阔,洪水、飓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伤害。现在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不可忽视的问题,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与社会和公众期望的需求相差甚远,在破坏性地震来临之前还不能给政府和人民打一声招呼,汶川地震就是一个例子。其根本原因除了地震预报本身是世界性的科学难题,也与目前的地震科技力量在地震面前仍显得薄弱,在震灾预防研究方向或途径上出现了偏差有关。一方面研究地震内容的实质被一些地球物理表面现象所迷惑,始终徘徊在一种混沌状态,似乎能看到预报成功的曙光,似乎不能,不能有所突破,这也可能是地震预报当中必需要等待的难熬的一个漫长阶段。另一方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过程基本上还是靠单轮驱动,过分强调监测预报,在当今地震预报不过关的情况下,缺乏另一只轮子来支撑事业的前进,而震灾预防工作是一个社会性全面的系统性工作,所以两者显得极不平衡,是运行机制问题致使目前的防震减灾实效较低。

防震减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各个防灾减灾科技资源领域缺乏统一的宏观协调管理,各领域主要关注自身的防科技发展,就整个减灾系统来讲它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各自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资料设备,救灾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使资源条件不能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的整体创新优势,科技整体支撑能力不高。

防灾减灾支撑的对策及建议

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常设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指导和决策,协调各灾种之间,部门之间沟通、联动,如制定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架接起部门之间的协调,逐步改变由单一部门的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完善创新支撑防灾减灾体系的法规与政策,加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将防灾减灾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加强防震减灾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培育有社会责任意识的研究群体。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明确事权,建立健全工作体系和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地方地震工作机构,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把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防震减灾要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县(市)人民政府要加强防震减灾指挥机构的建设,切实保证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得到落实。创建地震应急联动机制,成立联动领导委员会,联合公安消防总队与地震局、卫生厅、建设厅、民政厅等单位共同组建紧急救灾队伍配备相应的专业装备,经常性的实地演练。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加强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灾情速报系统、应急救灾基础数据库系统建设。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有序的应急反应、迅速高效的开展救援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

难题三,地震预报的现状和地震预报可行性与公共需求差距较大

监测、预报、科研相对独立,搞预报的人不懂监测,搞监测的人不懂得预报,或搞监测与预报的人仅停留在几个经验公式的应用上,对地震地质、地球物理联系缺乏一定的了解,缺乏新的创新理论能力。科研项目成果通常表现为发表了几篇文章,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虽然地震预报的长、中、短、临预报思路是科学的,但仅有一定的科学性,总体科学水平不高;具体表现为:长期预报(十年以上),准确率较低;中期预报(1至几年),准确率仍然较低;短期预报(年度至数月)准确率更低;临震预报(几天至几小时)准确率基本是零,综观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以来,仅海城地震能算得上有准确意义的临震预报,而且减灾实效明显,通过汶川地震看当前的地震预报水平与唐山地震时期基本相同,没有明显提高。地震预报成功缓慢的原因,科学技术认知水平对地震成因联系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人类对地学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因此应该扎实做好地震监测工作,创新观测思路和方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监测是基础,监测决定预报水平,预报不能从学术研究上指导监测工作,监测与预报各自为政,监测仅保证数据生产,预报仅停留在应用数据上,对数据获取途径、方法、参考量、制约因素等不清楚,仅利用现有的成式进行所谓的理论推导,加之学术保密及其它沟通障碍,造成科研项目、监测仪器生产、监测、预报研究各部分间没有一个很好的联系、沟通平台,无法协调各部分间的学术及科研,以致监测、预报与科研脱节。地震预报有没有捷径,只有变换政策做提前预防,将民居安全普查,地震地质勘探,建筑工程按抗震设防要求处理,工程建筑设施避开活断层等工作做在前边,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才可以有效的避免灾害袭击。

创新地震预报机制的对策及建议

建立监测、预报、科研工作的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通报监测、预报、科研阶段性成果,找出三个部分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地震预报是一个人类科学探索性问题,应给予高度重视。人类的研究不应该因其未突破而放弃,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科技水平。地震预报不应成为一个政府部门的职能,而应是一个学术团体的主要职能和主攻方向,其研究成果作为政府部门开展减灾工作决策依据。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地震预报工作应给予科学家足够的学术思想自由,促进地震预报由经验主义向物理意义的转变。同时加快对人的培训管理,协调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行“人性化”管理,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储备及宽松和谐的服务环境,才能凝聚精神,实现奋斗目标。任何实践都是以人为依托,没有人的参与,构建的只是一个空中楼阁,人的思想工作也是一种生产力,要让系统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并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以此来启迪和开发员工的创新思路。要能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破解地震预报难题。要从重大项目、人才队伍、配套政策等认真分析规划工作,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路观念,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全局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地震科学发展迈向新台阶。

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社会的综合防震减灾能力

一是要组织开展好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工作,进一步加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管力度,解决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存在不规范、不到位等问题。二是组织开展对县级以上城市的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震害预测工作,加强城镇综合防震减灾能力和农村民居抗震能力。广大农村民居抗震能力普遍偏低,重要城镇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活断层探测等基础性研究工作普遍未开展,在以后的政策及配套措施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持,要逐步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加强对民居抗震设防技术指导,主动联合建设等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开发推广科学合理经济适用的民居建设图集和施工技术,各个市县建立民居抗震设防管理中心,尽快改变农村民居基本不进行抗震设防的状况,提高农民的居住安全水平,要把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及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安全的自觉行动。三是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加快推进地震应急与救援体系建设。应急与救援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关键,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是否及时有效,直接决定减灾的成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做好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工作,积极开展应急工作检查,进行应急培训,适时组织必要的应急演练,使预案更加科学实用。四是地震是群灾之首,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务必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牢固树立“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做好相关纪念日和地震宣传工作,如“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等,以学校为阵地,开辟系列科普宣传园地。五是通过5.12汶川地震和唐山地震反思我国地震预报现状,开发研制破坏性地震下高层建筑屋内地震生命保险柜,高层建筑设计考虑生命保障空间。六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创新制定群策群防工作,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乡镇设置防震减灾助理员的三网一员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全面加强新时期的防震减灾能力建设,把防震减灾落到实处。

上一篇:2024新生开学典礼致辞下一篇: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