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三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初三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1

1、“认识”型简答题

(1)设问方式:“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某一现象”等。

(2)解题方法:“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思路来作答。也可按是什么――“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为什么――(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怎么办――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怎么办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2、“启示”型题目

(1)设问方式:给我们什么启示?

(2)解题方法: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中先归纳出材料所反映的知识和道理,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3、“辨析题”“评析”型题目

(1)设为方式:一般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一观点或某一行为作评析。

(2)解题方法:回答此类题目一般是先判断“对、错或不全面”,其次写出相应的依据,可以是一些法律规定,或教材的某些理论观点;再联系材料中的观点或行为进行分析,最后针对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写出正确的观点或行为。四步曲:判断表态,说明理由,联系材料,明确做法。

4、“漫画”型题目

解题方法:要找准漫画与知识的链接点,必须做好“三看”:

(1)看标题。标题对揭示漫画的寓意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标题对理解漫画寓意也起导向和引)看标题领功能,特别是对一幅漫画可能表达多种意思的,更是有着提示和画龙点睛的功效。看标题,往往能粗略地觉察到此漫画与教材上什么知识点相关联。

(2)看文字。漫画中的语言往往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它对正确领会漫画寓意很有帮助作用。它一般以画中人或物的对话表现出来,字数简约,但意味深长。对画中的语言,要用心琢磨,细心品味。

(3)看画面。漫画常用的手法是夸张,漫画的夸张之处即是漫画的弦外之音,往往也是漫画的真正寓意所在。所以,在观察漫画时,要认真观看漫画的画面,特别是看漫画的夸张之处。

5、“图表”型题目

解题方法:首先要看图表的标题,一般来说标题直接反映了图表的内容。其次要做到“三比”:

(1)横向比。横向比就是把图表中的同一横栏的数字作比较。

(2)纵向比。就是把图表中同一纵向栏目的数字进行比较,看比较出来的数字有何变化。

(3)综合比。就是把横向比和纵向比的数字综合起来比较、考虑,概括出整个图表反映出来的中心。最后,还要注意到图表下面的注释。

6、“体现”型题目

(1)设问方式: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

(2)解题方法: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

7、“反映”型题目

(1)设问方式: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现象或什么问题?”“说明了、反映了某一问题发生了哪些变化”。

(2)解题方法: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一联系一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8、“为什么”型题目

(1)设问方式: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

(2)解题方法: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有秩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9、”怎么办”型题目

(1)设问方式: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来设问,有时也会以提建议的形式出现。

(2)解题方法:一般可从思想认识上和行动上两大方面作答。

具体如:

(1)青少年成才方面:①树立......理想(意识)。②发扬......精神。③学习......知识,提高......素质。④培养(提高)......能力,为......做贡献。

(2)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怎样做。国家:①宣传......知识,提高......意识。②落实......政策。③完善......法制,增强......的法制观念。④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行为。⑤推广(开展)......活动。

公民(青少年):①宣传......知识(政策),认识......重要性(意义)②学习......知识,提高......意识,增强......观念③从自己、现在、身边小事做起,落实......行动④同......行为作斗争。

10、“意义”型题目

(1)设问方式:有“积极影响”“政治、经济意义”等。

(2)解题方法:“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还有对个人、国家、社会的意义。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11、“感想”型题目

有什么感悟或悟出什么道理,谈感想等。

初三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2

一、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1. 必须过好基础关。

要熟练掌握政治学科的基础知识, 对课本中的知识做到细、熟、通。基础知识始终是做题的依据,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 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 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 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两个要求, 第一, 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 不能丢三落四, 缺字少字。第二, 教材体系要清楚, 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例如:哲学中, 辩证法包括哪些部分, 认识论包括哪些部分, 角度要全面。

2. 答题中应注意的环节。

认真读材料, 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 还不如多写上两条答案。实际上恰恰相反。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做题更是这样, 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 很多同学答案写得非常多, 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 审题环节可以说是关键环节, 那么审题是审哪些内容, 如何审呢?一般来说, 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知识限定, 即试题设问所规定的课本知识范围。就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课本知识而言, 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部分, 而每一部分又有具体的划分。例如, 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回答问题, 或者体现了政府的哪些知识, 等等。在规定的范围内回答问题, 设计答案。关键是基础知识要熟练。第二, 审清题型。政治主观题归纳为五种题型, 而每一种题型都有其基本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有反映现象类、体现类、原因 (意义) 类、措施类、认识 (辨析) 类等,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要求, 即使材料相同, 答案也会差别很大。第三, 审清材料。政治主观题总是以情景材料为载体的, 而且近几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的情景材料在文字数量上逐年增大。因此, 能否审清材料, 提取出材料有效信息, 就成为能否梳理出答题要点, 解答好主观题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这一环节, 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 归纳中心, 明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 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 (2) 划分层次, 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 归纳出层意, 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 (3) 抓住关键, 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 梳理出答题要点。

3. 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 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 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做到规范作答。 (1) 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 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也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避免只有理论, 不结合材料, 更不能只有材料而没有理论。 (2) 观点要表达准确, 分析要全面到位, 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角度要分析得全面准确, 既不能要点太少, 又不能漫天撒网。 (3) 答案应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4) 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 不能出现错别字。虽然不是语文题, 但是错别字会影响得分。 (5) 在书写过程中, 尽可能把明显体现出来的观点写在前面, 把可能体现的观点写在后面。还要根据分值进行考虑, 一般情况下, 分值大的问题相对来说, 答案内容较多。

二、例题分析

(2009山东文综) 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五省市。在近代, 该地区是列强侵略的重点, 也是中国人民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这一地区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山东省将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作为融入环渤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和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均提出要加强该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并于2008年制订出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依据材料回答, 该规划的确立过程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道理?

上面这种题型就是“体现类”主观题, 体现类设问往往以体现、反映、蕴含等词语为题眼, 要求学生分析材料中所体现的有关经济、哲学、政治、文化道理, 其设问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一是材料是如何体现某些原理的, 二是材料体现了哪些原理。第一种设问模式的指向比较单一, 在设问中明确了所要体现的知识, 要分层展开、具体化;第二种设问模式指向相对开放, 应指出观点, 往往两个以上。体现类设问实现了背景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 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又能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求学生能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解答此类问题, 关键有三点。一是明确知识。明确设问中所体现的知识到底有哪些, 做到微观上准确到位, 宏观上整体把握。可先将相关知识在草稿纸上做出简要罗列, 也可打腹稿。

二是研究材料。要详细分析材料, 研究材料的每一层意思, 甚至每一句话。

三是比较分析。对先前所罗列的知识与材料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弄清材料体现了哪些知识, 或哪些知识在材料中得到了体现, 找到一一对应关系。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 再把有对应关系的知识点和材料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 组织成答案。

例题答案: (1)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 体现了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或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 。

(2) 山东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省十一五规划纲要, 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大行使了决定权。

(3) 省政府制订出台发展规划体现了政府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4) 政府组织相关学科专家进行了大量研究论证, 体现了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初三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3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初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4

主观题之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人们对某一情况或事件;经验或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写成的文字材料。

它反映了人们通过调查研究找出的某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及提出的相应措施和建议,是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的成果。学习撰写调查报告,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把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因此,近年来调查报告型试题在各地的政治中考中频频出现。

下面结合试题谈谈调查报告的撰写。

试题:以艰苦奋斗、勤俭朴素为荣,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在全民族大力倡导艰苦奋牛的创业精神“为主题,以周围同学为调查对象,根据他们的生活态度和表现,写一篇调查报告,题目自拟。

这是某省的一道中考政治试题。

要求考生以艰苦奋斗为主题、以周围同学为对象写一篇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的撰写;在格式和内容上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

1、标题。

根据调查目的列出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

(1)单标题,如上例可拟成《中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现状的调查》

(2)双标题,如上例可拟成《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一xx中学学生生活态度表现的调查》,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标题,都要符合调查的主题。

2、引言。

引言一般要说明的目的、对象、内容、方法等,如上例,调查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浪费奢侈的不良习惯;调查对象可以初三年级的同学为主要对象;调查内容主要是了解同学们平时的生活态度和表现;调查方法可有观察记录、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

3、主体。

主体是全文的主干,它具体叙述调查的基本情况。列举典型事例和数据,并恰当地议论和分析,概括出经验或规律,是表现调查报告主旨的关键部分。

主体部分的撰写应注意三点:

(1)要把调查的情况写清楚。

这需要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地归纳整理,如上例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艰苦奋斗、勤俭朴素”的表现有哪些,二是“铺张浪费、奢侈挥霍”的表现有哪些,它们各占多少比例等。

(2)要做到有叙有议,要运用所学知识对上述表现进行分析、议论,阐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3)要通过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4、结论和建议。

这是调查报告的结尾部分,一般要对全篇的主要观点进行归纳性说明,得出结论。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具体的建议。

如上例。

可建议学校在同学中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开展“勤俭朴素为荣。浪费奢侈为耻”的活动。

主观题之活动方案

设计一个合理的活动方案,是搞好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

政治中考有这样一道试题:“建设绿色深圳家园,必须从我做起。请你简要设计一个环保活动方案。”

合理设计这个环保活动方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活动主题要鲜明,这是设计合理活动方案的核心

结合该题,其活动方案的主题可确定为: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齐心协力,为创造绿色的人居环境而努力;花香鸟语绿满园,美好家园大家建。

总之,要围绕“环保”和“必须从我做起”的要求,没计活动主题。

2、活动理由要充分,这是设计合理活动方案的关键

根据上述确定的活动主题,该活动方案的理由可确定为: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意识有待提高。

要改变人们忽视环境保护的态度和习惯;建设绿色的人居环境,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创造花香鸟语绿满园的美好家园,必须营造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3、活动目的要明确,这是设计合理活动方案的前提

根据上述确定的活动主题,该活动方案的目的可确定为:培养公众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观念和自觉性;(呼吁公众为创造绿色人居环境而躬行实践;营造一个为创造美好家园,人人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

4、活动形式要多样,这是设计合理活动方案的保证

根据上述确定的活动主题,该活动方案的形式可设计如下:

(1)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和深圳市民自觉保护环境的典型事例,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2)向全市青少年发出开展“环保活动月”的倡议,用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创造绿色的人居环境;

(3)动员公众义务参加植树、种花、种草等活动,倡导为保护环境创造花香鸟语绿满园的美好家园,人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倡议书是为了带头发起、倡导做某种有意义的事,或者开展某项竞赛;以期引起人们响应而使用的一种文体。倡议既可由个人发起,也可由多人发起。

山西省中考政治有这样一道试题:

社会已进入网络信息化时代,电脑、游戏机也遣步进入寻常百姓家。有的青少年通过电脑获取了大量有益的,信息,然而也有的青少年通宵讯溺在网吧,打游戏、闲聊、浏览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因此人们发出了“网络的世界很精彩,网络的世界很无奈”的感慨。

(1)综合思想政治课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2)请根据你的看法,为你的同龄人写一份倡议书。

本文拟就该题的第二问,谈谈倡议书的设计。

设计一份倡议书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格式要规范,内容要全面。

倡议书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1)标题。

这可只写“倡议书”,也可标出倡议书的具体内容。

(2)正文。

它一般由五项内容组成:—是倡议的对象,二是倡议的原因,三是倡议的目的,四是倡议的依据,五是倡议的具体措施。

(3)结尾。

表明倡议者的决心和希望。

(4)署名。

(5)日期。

结合例题举例:

关于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避免网络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我们广大初中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根据团中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要求,特提出如下倡议:

1、上网要有节制,不在限定的时间外去网吧,上网时间不要过长。

2、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不参与打游戏活动,不在聊天室闲聊。

3、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希望广大初中同学能以健康的心态上网,做一个自觉遵守“网德”的好学生

主观题之建议书

建议书是个人或单位为了开展某项工作、完成某项任务或反映某个问题而有所建议时使用的一种方式。

例某中学附近有一家小造纸厂,每天从工厂排出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臭气,令来往行人掩鼻而过,此事长期无人过问。该校初二(3)班的同学采取下列方式向有关单位反映问题,行使自己的权利。

分析上述材料请你就小造纸厂的污染问题,草拟一份送交有关部门的建议书。

写好建议书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点要明确

首先,要认真负责。

提意见、写建议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所以要认真负责,严肃对待。

一是观点要正确,符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这是写好建议的前提。

二是实事求是,准确反映问题,这样才有助于改进工作。

三是所提建议应合理、有分寸,并且在目前条件下能行得通,不应该。

说过头话或提不合理的要求。

其次,要具体、可操作性强。写建议是为了解决问题,因此应把建议的内容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写得具体、实在,便于操作和落实。

再次,语言要精炼。只要把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表述清楚即可,不需要过多地分析和论证。

2、建议书格式要规范

下面我们结合上题的第三问,谈谈怎样写好建议书。从建议书的格式和内容看,它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1)标题。

可写“建议书”或“关于xx问题的建议”。

(2)接受建议书的机关、单位的名称。

(3)正文。

这—‘般由三项内容组成。

①建议的出发点和建议要解决的问题。

②建议的具体事项。

内容应分条写。

③希望。

要表达出自己的愿望。

(4)结语。

表示敬意或祝颂。

(5)署名和日期。

结合该题,写法如下:

建议书

XX市环保局:

城节环境的优劣,既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又关系到市民的身体健康,因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但我校附近的小造纸厂,每天仍在排出刺鼻的污水,严重污染着周围的环境,给我校师生和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损害了我市的城市形象。

为此,特向你们提出以下建议:

1、应加大检查和执法力度。

一方面要增加对排污企业日常检查的次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对污染企业要限期整改,排污达标,若不能达到要求,责令其停业整顿。

2、应加强对市民的环保教育,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监督,及时向有关部门检举、报告出现的环境问题。

3、对已经造成的环境污染应采取补救措施。

4、对有关企业的领导应定期进行环保法律法规教育,强化他们的意识和环保法制观念。

希望你们能研究并采纳上述建议为盼。

主观题之“行为要求”题

“行为要求类”试题是开放性试题的一种题型。

它常取材于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或问题,用“你该怎么办”进行没问,旨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例题:某校周边分布着一些图书出租屋、录像厅、网吧,其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

请回答: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面对这一情况,你该怎么办?这是一道典型的“行为要求类”试题,解答此类试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1)读懂材料,明确答题方向。

“行为要求类”试题一般都设计——定的情境材料,引出问题,然后问你应该怎么办。

结合该题,它是以学校周边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东西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为情境材料,要求考生回答你作为该校学生该怎么办。

要解答好此类试题,首先必须搞清材料需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然后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认识,这样,才能使怎么办的回答符合题目的要求。

(2)联系所学知识,给怎么办提供理论指导。

结合该题,我们可联系青少年应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公民应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公民享有批评建议权等知识来作答。只有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行动,才能使怎么办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3)深入思考,升华行为。

回答怎么办时不能把认识仅仅停留到孤立的个人这一层次上,不能只考虑到个人该怎么办,还应把自己与他人、社会和学校等联系起来思考,增强社会责任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体现出较高的思想境界。

该题的参考答案为:

①依法自律,法律不允许做的事情,坚决不做。

②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增强抵制各种不良诱惑的能力。

③在同学中积极宣传这些不健康东西的危害性以及抵制这些不健康东西的重要性。

④及时向有关执法部门检举揭发图书出租屋、录像厅、网吧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勇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⑤向有关部门或学校提出整治周边环境或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等建议。

政治生活主观题答题技巧和方法 篇5

复习思路

政治生活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比重大概是在24分左右,从近5年高考来看,除08年是27分以外,其余四年都是24分(3个选择题,一个主观题)。政治生活的选择题相对来说较为简单,考基础和易混点比较多,主观性试题以原因类和措施类为主,所考知识点也较为集中,主要集中考政府和公民。5年里考政府相关知识的主观题就出现了3次,(09、10、12),08年考外交政策,11年考人大和人大代表。

在复习备考中要把握好政治生活的知识结构特点,必须理清“一、二、三、四、五”五大方面

“一”即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家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真实性的内容和多样性的形式的统一。“二”即两个板块国内政治生活和国际政治生活。国内政治生活主要包括“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二、三单元);国际政治生活主要指“当代国际社会”主要讲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今国际社会的基本态势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与和平发展道路等。

“三”即三大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外交政策。

“四”即四项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其它是基本政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实行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的途径。

“五”即五大主体公民、政府、人大(人大代表)、政党和主权国家。

在《政治生活》中,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性质、权责、原则等,涉及到不同的知识,因此,抓住主体这个关键信息,才能调动起相关知识来描述、阐释、论证和探讨。因此,明确不同主体是答好政治生活主观题常见题型的关键。

下面我就结合政治生活中“公民”、“政府”、“政党”这几个常用主体来谈一下如何让这个模块的主观题解决变得更容易。

知识连连看

主体一:公民——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变化:市民、居民、工人、农民、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等。

连连知识点:

①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而且享有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

②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三方面: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同时把握各个权利的含义、地位、意义等。

③公民的政治义务主要有四方面: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④公民可以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主要是指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⑤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都有一定的方式和意义。

⑥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即参加政治生活必须坚持三原则:即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⑦公民应该在享受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同时,要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求助于政府、监督政府;

温馨提示:公民之所以能够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其根本原因都是:我们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主体二:政府——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变化: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包括中央政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政府是行政部门,一般代表国家。

连连知识点:

①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行政机关,是人民的政府。

②政府的职能:政府主要有四方面职能,即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政治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服务职能)。

③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

④政府为了对人民负责,必须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⑤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监督,为此需要建立和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体系。⑥政府要树立权威,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温馨提示:在政府这一单元,都是围绕政府和人民的关系而讲的,因此政府之所以做到这些,也是因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主体三:政党——在材料中常见的称谓变化:中共中央、党中央、省委、市委、县委、乡党委、党组织等。

连连知识点:

①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是执政党、是领导核心。

②性质和宗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并把握各自含义及之间关系。

④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因此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⑥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政治上领导、组织上各自独立、法律上平等、事业上合作的友党关系。

答题技巧和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高考命题始终坚持的方向,政治试题,大多以现实生活的重大热点为背景,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背景材料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大热点,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关注热点,如“十八”大,两会等。

方法与技巧

1、审主体,定范围。是谁在干什么,先区分是国内现象的,还是国际问题的,从而找准知识立足点,是用哪个单元的相关知识回答。若是有关国内现象的问题,则需要更细一步审清主体,主要是分为公民、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尤其是人大这几类。

2、找内容,联知识。主体审准确之后再找内容,即主体在干什么,是措施,还是意义,找准内容之后迅速提取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然后与材料相结合,理顺答题思路。

温馨提示:

1、无论是在谈哪种主体,不要忘了先从国家性质这个点来切入,因为国家性质决定上述提到的这些主体的一切活动。

2、运用相关的热点时政术语作为最后的归纳小结,可以为你的答案锦上添花。

政治生活模块知识常见的设问类型

体现类试题

1.题型特点:此类题型设问中一般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2.解题技巧:

(1)答题一般模式:材料+观点;或观点+材料

(2)调用答题所需知识要点

(3)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

(4)确定材料与知识对接点

原因类试题

1.题型特点:此题型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为什么能”、“分析„原因”、“说明„„理由或依据”等形式出现

2.解题技巧:(1)必要性(理论依据);(2)可能性(现实依据);(3)在重要性(目的,意义),有时还应回答其危害性,即说(做)或不说(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4)教材语言+材料语言+时政语言。

措施(或对策)类试题

1.题型特点: 此类题型设问中一般有“怎样(或如何)„„”、“怎么办”、“措施”、“对策”、“建议”等字眼。

2.解题技巧:(1)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并且都指定了要回答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没给定主体,就要多角度分析。(2)表述用语必须是动词,如坚持、加强、推动、履行„„等等。(3)注意试题提供的背景材料,紧紧围绕材料来组织答案,观点与材料要一一对应

3.常见错误:

(1)脱离教材知识,胡乱发挥(2)脱离所给材料,罗列知识

(3)没有从行为主体进行思考(4)需要多角度时,分析单一

(5)与体现类试题,互相混淆

意义(或影响)类试题

1.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影响”、“作用”、“意义”等字眼。

2.解题技巧:

(1)看清回答的是某一意义,还是全部意义。

(2)要遵循由小到大,由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做到思路清晰。

(3)要紧扣材料,并尽可能体现时代性。

(4)要注意“意义”与“影响”和“作用”的区别,“影响”和“作用”往往包括“有利和不利”或“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认识类题型

1.题型特点:认识类题型是指由题目本身提供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就这一材料中的现象、事件或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认识类的试题。试题的设问一般是以“如何看待”、“如何评价”、“如何分析”等词语出现。

2.解题技巧:

(1)“是什么”--即对材料提供的做法或观点概括,阐明题目说的什么观点、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做法或者观点是对还是错?

(2)“为什么”—正确观点和做法的理论依据、必要性、错误观点和做法实质、危害性等。

(3)“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3.常见错误:

答题不全面,往往只答态度和做法

归纲提升

高考常考考点的答题模式: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公民为什么要自觉参与„„?

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

紧迫性:我国民主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依材料)

重要性:

(1)对公民——有利于激发主人翁精神,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或知情权等)。

(2)对有关机关(组织)——根据具体参与方式和实际(或材料内容)进行总结。

(3)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 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

(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公民要认真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如,监督权:5种行为4个途径。

②要坚持3个基本原则

③公民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如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等方式参与民主决策。如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方式参与民主监督。

④(态度上)积极参与、增强公民与主人翁意识;(能力上)提高素养提高能力;(行动上)采取合法方式,有序参与。(总之:不断提高公民意识与政治素养、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工作

高考常考考点的答题模式: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1)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决定和政府性质决定(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

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

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

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

⑥ 其他意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必须依法行政。我国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具体到职能)

②坚持原则: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⑤民主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

⑥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为人民服务

高考常考考点的答题模式:民族问题上“怎么样”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3)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高考常考考点的答题模式:有关国际社会,国际关系的(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性因素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3)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际竞争的实质

(5)我国的外交政策

解答我国对外政策方面的试题的一般思路

1、为什么

(1)必要性: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怎么办

(1)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3)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和深化合作,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用和平的、民主的、渐进的方式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与变革,以实际行动参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

(5)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

归纳提升(政治意义)

(一)对国家(政府)

1.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树立政府权威;

2.有利于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3.有利于发扬民主,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推进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4.有利于依法行政,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政府的权威

5.有利于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6.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

7.有利于巩固国防、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

8.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

9.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

10.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 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11.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办事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以人为本

12.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13.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对公民

1、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2、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利,尊重和保障人权。

4、有利于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得到保障。

(三)对执政党

1、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基础;

2、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做到“三个代表”;

3、有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有利于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廉政建设);

(四)对国际社会或对外交往活动

1、有利于发展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2、有利于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建立并完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有利于提高我国 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

4、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

5、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6、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

考研政治马原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篇6

1、能否指出材料案例中的哲学原理是答题的关键,至于原理本身,并不需要长篇大论,完全展开,更不需要将原理涉及的所有概念、定义全部写出来,除非第一问直接给出了相关原理。

除了最后一问不需要结合材料外,其余都是要在给出原理后适当结合材料。但是结合材料的分值并不高,主要的评分点还是在罗列原理上,而且结合材料并不需要太多笔墨,实际上就是把原理在材料中的特殊表现形式再提一遍,点到为止。

2、无论设置三问还是两问,最后一问都是考查从前面设问中抽象出来的原理在实践中如何运用。

这一问就变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考查,没有经过专门的哲学训练,我们一般比较擅长由具体到抽象和由具体到具体的思维,不太擅长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所以这一问的难度就比较大。从标准答案和评分点来看,这一问其实并不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和真实情况去演绎。这个一定要注意,答题时不要真的根据自己的实情去演绎,也不要胡乱联系材料。这一问的回答实际上还是在调用和罗列原理,只不过这一问的罗列原理表述方式和角度不太一样。

比如,如果调用矛盾的普遍特殊性原理,那么应该表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说这一问不能直接调用原理本身,而应调用原理的方法论部分。或者也可以直接调用与改造世界相关原理,比如“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以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等。

3、从标准答案和评分点来看,马原主观题应对的核心问题就是调用和罗列原理,这些原理在教材和讲义上都有。

所以大家应该回到书本或讲义,把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原理挑出来加以准备,特别是原理的名称和对原理的概括性表述。如果你连原理都不知道,那么拿到题目也就完全不知道从何调用。

4、评分点和标准答案的区别在于评分点的尺度要宽松得多,它会给出好几套答题方案,都是给分的。

初三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7

1. 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社会作用是一个高频考点, 各地高考命题年年都有考查。试题既有客观题, 也有主观题, 试题考查往往结合具体的文化现象或者是各地文化建设的具体事例。作为命题者一般命题的角度大致有如下几点: (1)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 说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 说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 (3) 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 谈谈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性。 (4) 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说明构建汽车文明 (海洋文明、企业文化) 的必要性。 (5) 用文化生活的知识, 说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的原因。

在对比课本知识点后, 我觉得常考知识点有如: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 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 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越发达, 对一个国家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影响, 反过来文化越发达的国家, 它本国的政治制度, 方针政策越完善, 那么它就越能有利于该国的政治、经济的发展。正所谓“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就是这个道理。 (3)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从2015年9月3日我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暨反法西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可以看出, 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体现了这一原理。

2.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一个高频考点, 历年高考命题都有考查。试题考查往往结合许多文化设施的建设, 或者是联系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学习。

常见设问角度: (1)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内容, 分析应当怎样认识网络文化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 (2) 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 说明加强环境宣传教育的意义。 (3) 请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 说明“先进人物活动”常态化对人们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而本节常考知识点主要有如下几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答题技巧: (1)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 来自一定的文化氛围, 来自于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2)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 从影响的过程来看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 从影响的效果来看, 具有持久深远的影响。 (4) 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 文化交流

加强文化交流是一个高频考点, 近年来高考命题有加大考查的趋势。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中外文化交流也日趋活跃, 试题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和措施。出题背景根据近几年的高考命题趋势来看, 我国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与其他国家互办“文化年活动”, 互派学者等都是加强文化交流的具体体现。对于本节知识, 作为高考题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命题出题不会出得过于简单, 但是又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历史史实和当今的时政热点情况问题, 例如2015年全国高考二卷就考到国家的“一带一路”如何加强国家间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 我归纳了以下常见设问角度:

(1)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 说明为什么会出现“学习汉语热”的现象?

(2)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如何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3) 结合所学文化生活知识, 就如何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提二至三条建议。

(4) 怎样理解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

针对以上问题常考的知识点有: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创新。

而同学们在问答题时在你组织答案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包含以下知识点:

(1)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的多样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 一方面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要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 理解个性, 和平共处, 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文化与生活》这门课, 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上起来比较轻松,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容易学的, 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不好把握考试的重点与难点在哪里, 再加上目前每年在高考中《文化与生活》在试卷中又只考一道选择题, 分值也只有4分, 问答题又只有一个10分左右, 所以该门课最不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而在平时的复习迎考中也只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复习《经济生活》、《哲学与生活》, 《政治生活》当中去了, 所以《文化与生活》的相关题目学生在做题时也不是很有把握做得对,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明确命题人的意图, 如果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 把握了命题者的意图, 又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和答题技巧, 相信在高考的过程中会考出令人满意的成绩的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文化与生活》.

谈政治学科主观题答题能力的培养 篇8

阅读理解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试题从设计过程看,一般包括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相应的。学生理解试题意图及要求也应从上述三个角度加以把握:从整体上,了解试题在探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从结构上,了解试题的情境都涉及哪些方面的环节;从要求上,学生应了解试题要求回答什么,通过分值去判断要回答到什么程度。

例(2008年全国卷I第38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15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1)为了防止粮食危机蔓延到我国,造成粮食价格大幅度上升,我国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14分)

(2)运用政治常识,分析我国政府对粮食连续四年增产所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8分)

(3)结合材料,阐述我国政府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所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10分)

首先,读设问,明确题目要求。设问是试题的命题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限制性。在解题时,最好是先读设问,带着设问看材料,这样做不仅能够增强读材料的目的性,而且也能节约时间。

高考政治主观题的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带有“说明了什么”、“反映了什么”、“体现了什么”、“与……有关”等字眼的属于“是什么”角度,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带有“理由”、“原因”、“意义”等多属于“为什么”角度,要回答出原因和意义即必要性和重要性,考查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带有“如何”、“怎样”、“启示”、“建议”等字样的属于“怎么办”角度,要回答出具体的措施、方法,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带有“如何认识”、“如何理解”等字眼的则需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共同回答,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评价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例题设问(1)即可看出该题属于“怎么办”角度。

其次,读材料,明确答题方向。材料是高考考查能力的载体,背景材料中一般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主题的要点蕴藏于各段材料或各句、词之中,因此,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整理;从中提炼、整合形式完整的观点或认识。审读例题中的材料,联系3个设问,即可明确设问(1)的答题方向:属于经济常识范围,考查的是粮食安全问题,涉及的知识点有供求关系、农业、粮食生产、政府宏观调控等。读懂材料,善于提取有效信息意味着明确了解题的方向,大方向对了,再注重材料和基础知识的有机结合,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再次,明确材料之间、材料与设问之间的联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往往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要分析综合、归纳比较,把握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弄清这种内在联系所蕴含的道理。综观近几年高考政治题,依据其联系的性质,大体分为四种情况: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主观与客观的联系,现象与本质的联系。例题材料一反映世界因粮食危机引发严重社会问题,材料二反映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农业的举措,二者之间有着因果联系,设问(1)答题所需的有效信息应着重从材料二中提取。

逻辑思维能力。即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理解、整理试题提供的信息后,根据试题创设的新情境,在已有知识储备中有针对性地甄选出合适的知识,实现材料与观点的有机统一。

首先,将所学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试题需要回答什么,回答到什么程度,决定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方向和范围。明确设问的要求之后,应当调动有关的经济、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知识,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检索和选用。对于不同的问题要用相对应的知识来说明。因为相同的材料,如果设问的主体不同,答案则相差甚远。如对于“如何抓好粮食生产”这一热点问题,如果知识范围是政治常识,设问的行为主体若是政府,那么运用的知识则是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原则等;设问的行为主体如果是中国共产党,那则需要运用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知识回答。在设问中,常见的行为主体有国家、政府、中国共产党、企业、经营者、产业、消费者、劳动者等。例题设问(2)的知识范围是政治常识,行为主体是政府,学生就需要用相对应的知识来回答。知识是“工具”,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生在平时就要注重构建知识体系,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其次,运用发散性思维,善于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学生要在吃透问题,把握问题实质的前提下,尽量地拓展思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从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多个角度的答案。对于例题设问(1)“政府应采取哪些政策措施”,许多学生只是从增加粮食供应的角度思考,没有想到,这属于粮食供求不平衡问题,还应从需求的角度考虑问题。

书面表达能力。即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在解决了审题环节并建立起问题和知识之间的准确联系之后,就进入了组织答案的阶段。

首先,在论证中要观点明确,逻辑严谨,答题规范。

观点明确: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观点直接针对设问的指向。不可东拉西扯,答不到点子上。

逻辑严谨: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为了避免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的分层不清、逻辑混乱,答题前要有形成答案提纲的能力,答案的布局要有层次,考生可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再材料、先教材再创新”的顺序来组织答案。

答题规范:主要是指答题步骤化和答案语言的规范性,它包括:按设问的先后顺序作答,答题时表述的内容分门别类,做到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号化、内容段落化。总之,答案要富有条理性、逻辑性和专业性。

经济类主观题答题技巧总结答题 篇9

一、经济生活的行为主体

主要有国家、生产经营者(企业)、公民。

公民的身份有: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储蓄者、纳税人。

二、经济生活一般经常性的答案要点

(一)、有关“为什么”、“依据”、“原因”的答案一般有

1、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全社会范围内配置资源;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有较好的使用价值(质量)才能实现价值,使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更多利润。

3、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一般特征,要求市场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地位平等,实行等价交换;开展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5、市场经济自身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需要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利用税收、财政、价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的某些决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6、各种市场主体要遵循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使市场经济正常有序进行。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能实行更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8、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9、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文化生活需要。

10、社会主义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3、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二)有关“经济意义”的答案一般有(有利于)

一个目标: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价值规律等。

1)、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3)、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4)、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6)、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

7)、构建和谐社会等。

☆、经济意义方面答题思路:

第一,遵循“大”到“小”的原则,即从“国家与社会”到“集体”再到“个体”的原则,进行全面地答点组织,否则可能造成要点缺漏。

第二,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1、对国家:(1)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2)有利于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3)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小康;(4)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

(5)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6)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加外汇储备、增强经济实力;(8)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9)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经济优势互补,发挥我国在国际(地区)经济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10)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

(11)有利于应对经济全球化、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繁荣经济。

2、对社会:(1)有利于扩大就业、维护(农村)社会稳定;(2)有利于稳定物价,维护金融安全;(3)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4)有利于创造更多社会财富;(5)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从集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集体”泛指企业、经营者、产业、农村、城镇、某地区等。答案的关键词有:

一般性:(1)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

(2)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3)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

A.企业、经营者——有利于加快企业改革,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力,有利于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等。

B.产业——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拓宽就业渠道;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或工业的现代化等;

C.农村、城镇——(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增产增收,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等

D.某地区——有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发挥其辐射与拉动作用,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等等。

E、国内区域合作意义:(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交流,实现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经济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竞争力。

4、▲从个体的角度组织要点:这里的“个体”泛指居民、家庭、农民、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等。答案的关键词有:

(1)有利于方便、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2)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公民、劳动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调动积极性;(3)转变观念,提高国民素质。

6、涉外类的经济意义题——[注:这里的“外”包括其它国家、地区、经济体,如欧盟、东盟、港澳台地区等]

解题思路与方法:

(1)角度要全面。分析此类现象的积极意义时,思路上既要考虑对我国有利,也要考虑对外方有利,还要考虑对双方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

(2)掌握常用的关键词,根据材料有选择地套用。具体来看:

对我国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改善我国外贸环境/稳定环境/周边环境,为现代化/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必要的条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我国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维护国家可持续发展

3.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4.发挥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积极作用,昭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5.有利于保持进出口基本平衡,改善贸易条件;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等。

▲对外方的意义:

有利于外方的外汇收入、外方的产业发展、外方的经济增长等

▲对双方和地区、世界的意义:

①.有利于互通有无、节约社会劳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加强双方国家/贸易区内(世界)各国的贸易与合作交流,求同存异,提高贸易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③.优势互补,增强区域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④(有利于)维护两国共同利益,世界人民利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促进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三)、关于经济类有关“如何做”、“启示”、怎么办?

1、围绕一个目标: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

2、本着一个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实现“五个统筹”的目标。

3、贯穿一条主线:优化经济结构

4、发挥三种动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有关“如何做”、“启示”“怎么办”的答案一般有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遵循价值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形手”)

3、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无形手”)[国家利用经济手段(利用税收、财政、价格、利率等政策)、法律手段(制定法律法规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国家的某些决定、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做到等)进行宏观调控,实现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标]

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条“道路”一个“方针”三个“转变”。)

5、调整(经济、产业、产品、外贸等)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6、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7、依靠科技、自主创新

8、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9、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0、构建和谐社会

11、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走出去”“引进来”更好地结合起来。

▲有关“国家应该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点

1).制定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

2).加强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自身的缺陷,并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使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3).国家政策:(联系社会热点的答案要点):

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鼓励企业发展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效益。

⑦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农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消费结构、贸易结构等),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⑨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⑩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1)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把扩大内需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战略。

(12)国家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等。

▲ 有关“企业应该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点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正确的市场定位。

2、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者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升降价空间,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4、诚信经营,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创立名牌产品。

5、企业要实行兼并、规范破产、实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

6、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投资主体多元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

7、企业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市场规则(市场谁入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承担社会责任。

8、遵守市场规则(市场谁入规则、竞争规则、交易规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自愿、公平、平等、诚实守信)。

9、加强对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

10、企业经营者要提高自身素质,遵守职业道德,依法经营。

11、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等。

1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14、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企业要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利润。▲有关“公民(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纳税人、储蓄者等)应该如何做”的一般答案要点

1)、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

2)、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具体地说:

▲劳动者活动及依据:

①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制意识,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权利)。②参加劳动培训,提高职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③遵守职业道德,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④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等。

▲消费者活动及依据:

①增强权利意识,自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权利)。②增强法制观念,学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权(维权途径)。③提高自身素质,履行义务,遵守社会公德。④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科学、文明、理性消费,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等。

▲有关解决“三农”“新农村建设”问题答案一般要点有

1、党的政策-----前提

2、增加投入------基础

3、依靠科技------关键

4、发展产业化经营------重要措施

5、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6、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各项社会事业

7、工业反脯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8、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9、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转移农村劳动力

10、增加农民收入

上一篇:东门口小学文艺汇演主持稿下一篇:司机岗位职责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