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2025-01-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精选14篇)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

1、游戏导入,连接新旧知识。

在本节课的开始,通过拍手接力,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几个几和倍),从而直观的让学生初步认识“倍”,初步形成倍的概念,为新知的转化做好铺垫。且拍手接力容易操作,费时少,为后续的新知学习和练习留出更多时间。

2、情景教学,提高参与兴趣。

结合教材中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境,借助直观操作——胡萝卜贴片和摆小棒,加深对新识的理解。摆小棒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与同桌讨论交流的过程既加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又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上台演示,学生学习热情更高了。

3、巩固练习,多种方式结合。

与平时只为了答出问题不同,本次的练习先让学生继续用摆小棒的方式回答,动手的同时也巩固了刚学的知识。然后再让学生安静的完成后续两题,留出思考的时间。像这样动静结合,做到寓教于乐。

4、拓展延伸,留出思考余地。

为避免情景太多的混乱感,最后的拓展还是回到小兔子吃胡萝卜的情景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中有几个几”是“倍”的概念,还要让学生能反过来思考“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样也为后一节课的教学做了铺垫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2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76页倍的认识例2~例3。

设计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生动活泼的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等直观活动, 使学生建立“一个数的几倍”的表象,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

2.在建立倍的表象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 向学生渗透对应的思想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建立“一个数的几倍”的表象,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小棒、围棋子、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概念

结合庆“元旦”的活动, 创设游艺室里的同学正在挂气球的场景。

教师课件出示:

红气球:●●

蓝气球:○○○○○○

师:游艺室里的同学正在挂气球, 仔细观察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红气球有2个, 蓝气球有6个。

师:为了叙述方便, 我们把气球的单位名称改为“只”, 重说一遍好吗?

生:红气球有2只, 蓝气球有6只。

生:红气球数量少, 蓝气球数量多。红气球比蓝气球少4只。

师:根据红气球和蓝气球的数量, 你还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生:没有。

师:当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 我们不仅可以用多与少来表示他们的相差关系, 也可以用 (倍) 描述两个数量的关系。那么, 什么是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关系。

二、动手操作, 理解概念

1.结合具体情境, 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1) 课件图片展示, 温故知新, 引出“一个数的几倍”。

师:如果我们把2只红气球看作1份, 那蓝气球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大家动手圈一圈。

生:3份。

师:如果我们把2只红气球看作1份, 蓝气球和红气球比有3份, 我们就说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3倍。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 用“倍”来说一说蓝气球和红气球的关系?

生: (略)

师:想一想, 刚才我们为什么说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3倍呢?

生:因为红气球有2只, 蓝气球里有3个2只, 所以我们说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3倍。

师:像这样, 红气球有1个2只, 蓝气球有3个2只, 我们就说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3倍。谁能连起来说说?

生: (略)

(2) 变换“几份”数量, 建立“一个数的几倍”的表象。

师: (教师边演示, 边提问) 如果老师再加2只蓝气球, 蓝气球是红气球的几倍?接着再加2只呢?

生:蓝气球有4个2只, 蓝气球是红气球的4倍。

生:再加2个蓝气球, 蓝气球就是红气球的5倍。

师追问:为什么说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5倍?

生:因为蓝气球有5个2只, 所以蓝气球只数就是红气球的5倍。

师:如果想让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6倍, 一共应该有这样的几份呢? (有几个2呢?)

生:蓝气球应该有6个2只。

(3) 变换1份数量, 从每份的变化中体会1倍的含义。

师:如果老师加1只红气球, 那蓝气球还是红气球的3倍吗?

生:不是。

师:如果想让蓝气球还是红气球的3倍, 你有什么好办法? (引导学生观察一份量的变化, 体会倍的变化。)

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增加3只蓝气球)

生:增加3只蓝气球。

师追问:为什么这时说蓝气球是红气球的3倍?

生:因为红气球有3只, 蓝气球有3个3只, 3个3只就可以说成是3的3倍。

(4) 动手操作, 体会1倍的含义。

师: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片代替蓝气球摆一摆, 说一说:如果红气球3只, 蓝气球的数量不变, 还是6只, 这时蓝气球是红气球的几倍?

师巡视, 指导学生在摆的时候, 想办法让大家一眼就看出蓝气球是红气球的2倍。

交流汇报:

生:蓝气球3只一份, 有2份, 就是2个3, 蓝气球是红气球的2倍。

对照两次摆的结果, 观察思考:

师:蓝气球都有6个, 为什么一会是红气球的3倍, 一会是红气球的2倍?

学生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

生: (略)

教师小结: (课件配合) 2个红气球为1份, 我们把与红气球数量相等的2个蓝气球叫红气球的1倍, 蓝气球有3个2, 也可以说成2的3倍。3个红气球为1份, 那与红气球数量相等的3个蓝气球也叫红气球的1倍。蓝气球有2个3, 也可以说成3的2倍。

我们通常都先看、先摆出这样的1份, 作为1倍, 有相同的几份就摆几份, 就是它的几倍。

2.通过操作,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

(1) 出示例3, 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计算思路, 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师:请大家跟老师在第一行摆2颗棋子, 在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想一想:第二行摆几个?

学生摆一摆, 教师巡视。

师:说说为什么摆8颗?

生:第一行有2个,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 就摆4个2, 就是8个。

师:怎样列式计算?

生:2乘4等于8

师板书:4个2 2×4=8

师:为什么要用乘法计算?

生:因为求4个2, 所以用乘法计算。

(2) 看书质疑 (略)

(3) 教师小结 (略)

三、反思总结, 课外延伸

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生: (略)

请你利用今天学习的“倍”的知识, 观察周围的事物, 来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 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2.在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和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活动中, 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能力。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 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主题图, 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小棒, 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思考, 操作导入

师: (出示小棒摆的正方形) 小朋友们, 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

生:认识, 正方形。

师:你的桌面上就有许多这样的小棒, 你能摆出几个这样的正方形吗?赶快试试看吧。

生: (按要求操作。)

二、延展情境, 探究新知

1.认识“倍”。

(1) 在感性的基础上, 抽象出“倍”的概念。

师:老师刚才摆了1个正方形, 用了1个4根。你们摆了几个正方形, 用了几个4根呢?

生1:我摆了2个正方形, 用了2个4根。

生2:我摆了3个正方形, 用了3个4根。

生3:我摆了5个正方形, 用了5个4根。

师: (随着学生回答, 用课件演示各种摆法, 并板书“2个4根”、“3个4根”、“5个4根”。) 比一比, 老师摆的正方形用了4根小棒, 同学们有摆2个正方形的, 用了“2个4根”小棒;有的摆了3个正方形, 用了“3个4根”小棒;有的摆了5个正方形, 用了“5个4根”小棒。对于“2个4根”和“3个4根”, “5个4根”, 你知道还可以怎样说吗?

生: (略)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数学上规定, 2个4根小棒, 我们也可以说成是4的2倍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

师:同学们想一想, 2个4根小棒, 我们也可以说成是4的2倍。那么, 3个4根小棒, 还可以说成是4的几倍呢?

生:4的3倍。

师:4的5倍表示的是几个4根?

生:5个4根。

(2) 加深“倍”的认识。

在闯关游戏中, (完成课堂练习篇, 课件出示答案)

第一关:我会填。

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 () 倍。

的个数是的 () 倍。

师:你怎么知道的是的3倍?

生:我是数的, 3个1份, 一共3份, 所以是的3倍。

师:怎样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是的3倍?

生:3个一份3个一份的摆。

师小结:强调一组一组地摆、画呈现的倍数关系更清晰。

第二关:我会摆。

第一行摆:

第二行摆:第一行的4倍

师:第二行摆几个?怎么摆的?你们喜欢哪种摆法。 (强调分组摆的简单、明了)

生: (略)

师:要使第二行的个数是第一行的5倍、6倍、7倍……应该怎么摆呢?

生:2个圆一份, 5倍摆5份, 6倍摆6份, 7倍摆7份。

师小结: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就应该在第二行摆几个2。

完成76页做一做。

第三关:我设计, 在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画几个图形, 第二行图形的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比一比看谁的想法多。

第一行:____________

第二行:____________

师: (投影展示作品)

师:在刚才设计的过程中,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第一行画几个, 第二行就画4个几。

师小结:对!要使第二行图形个数是第一行的4倍, 第一行画几个图形, 第二行就要画4个几。

2.探索“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方法。

师:我们只用摆、画的方法太麻烦了, 你能不能想到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怎么用算式表示第二行的个数?请你把算式写在图的下边。

生: (生把自己画的行数算出:2×4=8、3×4=12等)

师: (抽取部分同学计算情况提问。) 你为什么用2乘4?

生:我第一行画了2个三角形, 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 就是4个2, 所以用2乘4。

师:其他同学是这样吗?

生:是。

师:看来,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生活中随处可以遇到这样的问题:

三、反思总结, 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用“倍”说一句话吗?

生: (略)

【综合评析】

这是一节小学低年级概念教学课, 如何进行低年级概念教学呢?

首先,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人们进行思维的细胞, 没有概念就无法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看思维的正确与否、质量如何要通过语言来反映。因此, 学生对自己数学学习活动的正确解释是实现低年级概念有效教学基本措施和途径。这两节课共同特征就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正确解释, 例如:

(1) 师追问:为什么说蓝气球的只数是红气球的5倍?

生:因为蓝气球有5个2只, 所以蓝气球只数就是红气球的5倍。

(2) 师:你怎么知道的是的3倍?

生:我是数的, 3个1份, 一共3份, 所以是的3倍。

这样, 通过学生的解释, 反映出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其次, 小学生对概念的认识, 大多是借助于具体的实例, 用不完全归纳法进行的, 并且在低年级往往是不定义的。就本节课而言, 把2只红气球看做1份, 蓝气球有3份, 就是3个2, 也可以说成2的3倍;通过迁移, 类比推理, 领会到蓝气球再加1份, 就是4个2, 就可以说成2的4倍……这样, 通过一定数量的例子, 学生头脑中渐渐的形成了关于“倍”的表象。这样, 学生虽不能说出“倍”的定义, 但能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来解释“倍”的含义, 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的。所以, 有效的低年级概念教学不能抽象的教定义, 而应该通过大量的情境来解释概念。

例如:教学中你不能问学生什么是“倍”, 但你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和圆的方法说明圆的个数是三角形的4倍。这样, 通过大量的具体的“解释”, 使学生建立了较为清晰的关于“倍”的表象。

第三, 既然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那么, 数学概念教学就是数学教学的基础, 有效教学首先是概念的有效教学。什么是概念的有效教学?就是概念教学做到内涵要明, 外延要清。

“倍”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倍”, 所以, 重点是通过大量的具体活动建立“倍”的清晰表象, 使学生领会“倍”的内涵, 能够解释所见到的关于“倍”的数量关系, 而不是利用“倍”来解决具体问题。在这一过程中, 不仅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也是进行三段推理思维训练的好时机, 例如:

大前提:几个1份就是几倍 (表象) 。

小前提: (2只红气球是1份) , 蓝气球有4个2只。

结论:蓝气球只数是红气球的4倍。

由此可见, 两位的设计与执教过程都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做到目标全面、准确、清晰, 具有针对性和能落实, 且在教学中落实到位;突出了建立倍的表象这一重点, 突破了理解一个数的几倍这一难点;学生的学习过程扎实有效, 都是通过学生自身操作、演绎来理解倍的含义, 较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在准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两位设计与执教过程都有较大程度的创新性。

但是, 两位的设计与执教过程又有很大差异,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知识的生长点不同。

案例一直接从揭示两个数的数量关系出发, 在学生不知道红蓝气球还有什么关系的时候, 利用顺应的认知规律, 开门见山解释概念:“当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 我们不仅可以用多与少来表示他们的相差关系, 也可以用 (倍) 描述两个数量的关系”。

案例二则从学生原有知识出发, 在学生已经知道“2个4根”情况下, 利用同化的认知规律引出新知:“数学上规定, 2个4根小棒, 我们也可以说成是4的2倍。”

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

由于教师教学理念不同, 其价值追求必然不同。所以, 教学目标一致, 重难点相同, 教学侧重点未必相同。

案例一通过辨析“1倍和几倍的关系”, 侧重于“1倍量”概念的建立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显然, 这样教学, 学生对于1倍和几倍的关系理解的更加透彻, 思维训练更有深度, 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利。

案例二则通过对大量的具体情境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解析, 侧重于对“一个数的几倍”含义的理解, 比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为学生利用这一知识熟练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三、教学的创新点不同。

案例一在准确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实际, 另寻教学资源。其特点是做到明确教学任务, 忠于教学内容, 全面超越教材, 把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转化为数学学习材料, 无论是教学材料, 还是过程, 都进行了全新的设计。这种设计, 不受教材框架束缚, 适用于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案例二则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以教材作为基本的教学资源, 在教材框架内大胆创新, 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种设计, 对于年轻教师不失为既能实现有效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 又能迅速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条捷径。

四、教学情景的铺设不同。

教学情境的铺设直接关系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程度和学习效度, 教学情境铺设的好, 新旧知识衔接紧密, 新知识基点牢固, 学生理解得快、理解得深, 学习效果好;反之, 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学习, 甚至起到干扰作用。所以, 很多教师为教学情境创设所困扰, 绞尽脑汁去创设教学情境。

从教学实践来看, 对于广大一线教师 (少数骨干教师除外) , 没有必要人为地去“创设虚无的教学情境”, 更多的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个是借助于学生已有知识与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内在联系, 抓住知识的生长点, 在教材设定的具体情境下切入新课;

二是提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含有数学材料的情景切入。

前者适合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 后者适合于骨干教师教研活动。

显然, 案例一是结合时令, 提取了学生含有数学学习材料的元旦游艺这一情景引入新课, 且贯穿于全课, 清新自然, 生活气息浓厚, 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又能融数学学习于生活, 密切了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已有的认识“份”联系起来,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思路,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

1.唱一唱

让学生根据课件中播放的音乐,边拍手边唱歌曲《两只老虎》。

2.拍一拍

(1)师用掌声拍出2个2,让学生说说拍出了几个几。

(2)师用掌声拍出2个3,在学生说出拍了几个几后,也让学生用掌声拍出2个3。

(3)指名学生用掌声拍出3个3。

(4)全班学生一齐拍出2个4。

二、情境引入

师(课件出示“小萝卜”“小青椒”和“小蘑菇”三个小卡通人物):你们认识它们吗?今天这三个小卡通人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并且带来了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三、探索新知

第一层次:挑战“小萝卜”的问题。

1.揭示“倍”

①课件出示第一幅图:2朵蓝花和6朵黄花。

②提问:你们能说说蓝花和黄花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③揭题:在蓝花和黄花之间,除了我们刚才说的“多”和“少”的关系之外,还有“倍”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倍”。

2.认识“倍”

(1)圈一圈。

①演示“小萝卜”圈蓝花的过程,并指出:“小萝卜”把这2朵蓝花圈在一起,看作1份。

②提问:想知道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应该怎样圈呢?

③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圈黄花,并填空“黄花有( )个2朵”。

④指名学生汇报圈的过程,并提问:黄花有几份呢?

⑤指出:像这样,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2)试一试。

①课件出示第二幅图:2朵蓝花和8朵红花。

②谈话:“小萝卜”还带来了一些红花,那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先展示学生的作业,然后集体交流。

④指名学生说出红花与蓝花之间的倍数关系并说明理由。

(3)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

②看了刚才的两幅图,“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2朵蓝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而红花的朵数却是它的4倍呢?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说一说)

(4)练一练。

①课件出示第三幅图:3朵紫花和6朵黄花。

②谈话:“小萝卜”这还有一幅图呢,其中黄花的朵数又是紫花的几倍呢?请小朋友们在作业纸上试一试、填一填。

③展示学生的作业,并提问:这时黄花为什么要3朵3朵的圈呢?(指名学生说说理由,并说出黄花与紫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5)比一比。

①课件同时出示第一幅图和第三幅图。

②看到这,“小萝卜”要问了:同样是6朵黄花,为什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却是紫花的2倍呢?

③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④指名学生说一说后集体交流。

(6)判一判。

①谈话:看我们小朋友做了几题,“小萝卜”觉得太简单了,它也做了一题,我们来看看“小萝卜”是怎样做的。

②课件出示“小萝卜”做的题,并提问:“小萝卜”做对了吗?(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在课件上演示正确的圈法)

③追问:还有其他办法帮“小萝卜”改一改吗?

④指名学生说说,并用课件演示。

第二层次:挑战“小青椒”的问题。

3.计算“倍”

(1)摆一摆。

①谈话:帮“小萝卜”找到了花朵间的倍数关系,“小青椒”想邀请我们来摆一摆花片,你们愿意吗?

②明确摆花片的要求:第一行摆4个蓝花片,第二行摆12个红花片。

③提问:怎样分红花片,使我们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并指名学生板演)

④检查板演情况后集体交流:红花片为什么要这样分?

⑤提问:像这样,把12朵红花4朵4朵的平均分,我们还可以怎样列式呢?(引导学生说出除法算式:12÷4=3)

⑥让学生说出算式中12、4、3分别表示的意思。

⑦小结:原来我们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找出花朵间的倍数关系。这里要注意的是,“倍”表示的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不是单位名称,所以算式的后面不要写“倍”。

(2)练一练。

①明确要求:把蓝花片拿出一个放到学具盒里,这时红花的朵数又是蓝花的几倍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想法。(指名学生汇报,对分的方法和算的方法都给予肯定)

③追问:如果有36朵红花,甚至是更多的红花,你觉得是分的方法快,还是算的方法更快呢?

四、巩固深化

第三层次:挑战“小蘑菇”的问题

1.说一说

①课件出示两根不同颜色的彩带。

②让学生说说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连一连

①课件出示两道算式,让学生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②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endprint

3.算一算

①课件出示两条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估一估第一条线段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线段长度之间的倍数关系。

③先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并计算,然后指名学生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4.猜一猜

①课件出示只有6个三角形,提问:猜一猜,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几倍?

②引导学生说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圆的个数。

③让学生小组内讨论圆可能有几个,然后交流汇报,说出相应的算式。

五、走进生活

第四层次:挑战老师的问题

①出示老师和一位小朋友的照片,并介绍两人的年龄(32岁和8岁),提出问题:老师的年龄是小朋友的几倍?(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②再出示一张4岁小孩的照片,并提问:你能根据这三张照片,提出哪些有关“倍”的数学问题呢?(指名学生汇报)

六、总结延伸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小朋友的表现,老师发现你们已经和“倍”交上了朋友,希望你们带着今天学习的知识走进生活,探索更多有关“倍”的奥秘。

……

反思:

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倍”的知识,对于“倍”的概念的建立与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所以,教学这节课时,我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所以,教学中我创设挑战三个卡通人物带来的数学问题的情境,并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这三个卡通人物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富有一定的趣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走进生活”的环节中,我还创设根据照片提数学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

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倍”的概念,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注重学生的数学现实,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乘法时对“几个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在课前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个拍手的活动,既起到了课前激趣的作用,又为学习倍的意义作孕伏。另外,在建立“倍”的概念时,我从学生的旧知——“份”入手,通过在图上圈一圈的办法,先圈出“一份数”,再圈出另一物体中包含了几个这样的“一份数”,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种包含的关系,从而建立“几倍”的概念,使学生自然地从旧知“份”迁移到新知“倍”上了。

3.注重形象思维的内化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意义;第二个层次,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这两个层次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两个层次的教学时,我注重通过直观形象的图形和操作活动,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设计第一个层次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花朵图上圈一圈,充分感知“倍”的概念,使他们在头脑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然后通过变式、比较和辨析,帮助学生在思辨、矛盾困惑中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中关于“倍”的表象,使直观形象的花朵图内化为对“倍”的数学思维。

在第二个层次中,学生能容易从图中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但为什么用除法计算还是难以理解。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设计了摆花片的活动,并提出相应的操作要求“怎样分红花片,能一眼看出它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这样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把红花按4朵一份来平均分的过程,使操作过程与理解算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结合摆的图来说数理,降低了数理表述的难度,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理解了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的原因。

4.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教学若是坚持“数学知识的教学”,则远远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与渗透。基于这样的理念,在这节课中,不管是在对“倍”的感知和理解上,还是在用除法计算的算理上,我都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因为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数无形时不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这句话形象简练地指出了形和数的互相依赖、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而,这样设计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4

第2课时 倍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倍”的含义。运用“倍”的知识,利用画线段图来分析、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 点:利用画线段图,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算理和方法。难 点:利用画线段图,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引入新课 1.看图填空。○○○

●●●●●●●●●●●●

○有()个,●有()个,●的个数是○的()倍。2.出示第50页做一做第2题。

摆一摆,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该摆多少根呢?你是怎么摆的?

小组内讨论交流,学生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指名汇报摆的方法,师归纳:第二行要摆第一行的4倍,也就是要摆4个5根,一共是20根。3.同学们真聪明,不但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能用小棒摆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如果没有小棒怎么办呢?你想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吗?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3主题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探究,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小组代表汇报,师选择画线段图的方法重点讲解:从象棋的价钱是军棋的4倍,可以知道军棋的钱少一些,我们就把军棋的价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那么象棋的价钱就要画4个这样的线段表示。(教师边讲解,边画出线段图。)

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要求象棋的价钱,就是求4个8是多少)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

4.求4个8是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8×4=32(元)

5.验证:32元是8元的4倍吗?

【教师归纳】解答有关倍数的问题时,一定要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如果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多少倍,就用除法计算。如果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在解题时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1.练习十一第5题。

看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也就是求什么?怎样解答? 指名说一说,学生独立填算式。2.练习十一第6题。

你会填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反馈,集体订正。3.练习十一第7题。

提醒学生注意:第1、2两小题的问题能用同样的方法做吗?为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反馈,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5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的观点.

教学重点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所求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较简练的说出解题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拍手游戏.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听,教师拍手,第一次拍了几下?第二次拍了几下?问: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老师拍两回①2下、6下.②2下、4个2下.)

2.看图填空.

(1)○○

□□□□□□□□

因为8里面有个2.

所以□的个数是○的倍.

(2)△△△

○○○○○○○○○○○○

12里面有个3.

○的个数是△的倍.

二、新授.

1.观察讨论,初步感知.

出示例题:饲养组养了12只小鸡,3只小鸭,小鸡的只数是小鸭的几倍?

①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教师:题中告诉了哪些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边回答题里的条件,边说自己的理解,教师按学生说的贴出实物图.

②观察实物图,看图叙述题意.理解:这道题是谁和谁比,谁是1倍?谁是谁的几倍?

③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为什么?

给每个人思考时间后,分小组讨论.讨论后全班汇报,你们组是怎样想的?

教师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得数后面不用写“倍”.

2.讨论尝试,加深认识.

动物园里有15只大猴,5只小猴.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

教师:自由读题,找找题中的条件,大猴的只数是小猴的几倍是什么意思?

教师: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自己动手列式计算,指名板书.

3.反馈练习,归纳总结.

乒乓球的个数是气球的几倍?

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并说出这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

第一条的长度是第二条的几倍?

由学生口答出结果

③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样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有什么特点?这种应用题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它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明确:这种题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用除法计算.)

4.巩固练习.

(1)口答:12里面有()个6,12是6的()倍.

35里面有()个7,35是7的()倍.

(2)学校有10个足球,2个排球,5个篮球.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几倍?

板书设计

应用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

例6题目

实物图

题目解答

探究活动

商品价格

活动目的

通过调查、整理、分析商品价格,使学生熟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活动过程

1.前期调查

去自己家附近的商场或超市调查一些商品价格.

要求:(1)商品的价格要是整元数的;(2)商品的价格要在1--50元之间.

2.整理、分析调查数据

一号商品的价格(元)

价钱高的商品 二号商品的价格(元)

人教版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6

(一)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自学教材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可以应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会用圆规正确地画圆。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教学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圆规、尺子、剪刀、绳、钉子、各种物体表面有圆形的实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

教师: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1)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2)今天我们要更深入地来认识“圆”。(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2.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生活中,圆形的物体随处可见。

(1)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

(2)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学生列举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利用素材,尝试画圆

1.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教师:如果请你在纸上画出一个圆,你会怎样画?

预设:

(1)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

(2)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

(3)用三角尺;

(4)用圆规……

2.运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

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2)用圆规画圆。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教师: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预设:

①固定住针尖;

②两只脚之间的距离不随意改变。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1.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

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2.自学教材,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

(1)教师:想了解更多圆各部分的名称吗?请你打开教材第58页,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学生看书自学。)

(2)请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

(3)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3.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1)刚才画圆时,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半径,固定的点是圆心。

(2)想画一个比刚才更小的圆,应该怎么办?

想画一个更大的圆又该怎么办呢?

画一个大小相同的圆呢?

(3)小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1.探究特征。

(1)画一画: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

(2)剪一剪:将三个圆剪下来。

(3)折一折: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2.探索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1)画直径和半径: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发现: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量一量:选择刚才画过的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分别画出半径和直径,并分别测量它们的长度。(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拓展与应用

1.解释生活现象。

通过同学们的探索、思考,我们已经认识了圆、会画圆、知道了圆的特征,等等。其实圆还蕴藏着许多的奥秘。请大家思考:

(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

(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2.课后思考。

(1)篮球场中间的圆怎么画?

(2)如果要把圆画得更大一些,怎么办?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7

一、教学内容具有整体性

思想品德 (人教版) 以《课程标准》规定的三个模块的内容 (“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为依据, 整套教科书既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要求, 每个年级的教科书又是相对独立的, 基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模块, 主题内容相对集中, 观点层层深入, 教科书总体形散神聚, 脉络分明, 杂而不乱。教师授课时一定要把握教材的整体性, 切忌切割知识点。如八年级下册安排的是“我与他人的关系”模块中的“权利与义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主动维护权益, 自觉履行义务”, 不能只是简单地介绍一项项的权利。教师如果在教学中不挖掘公民在享有每一项权利的同时应该履行的相应义务, 那就背离了整个教材的设计思想。其实, 教师只要稍加推敲, 就能体会到公民在享有每一项权利的同时应该履行相应的义务。比如, 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无比重要, 但我们在珍惜和维护自己权利的同时, 还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权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我们享有消费的相关权利, 同时也有文明消费、索要发票、举报检举等义务;我们享有知识产权, 也有购买正版书籍、音像制品的义务。因此, 虽然教材在处理上侧重了权利, 但是教师自始至终应该把握住权利和义务一路同行的主旨, 挖掘出学生在享有每一项权利背后应该履行的义务,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品德 (人教版) 立足于学生当前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题对学生进行教育。教科书所选材料切合学生的实际, 具有普遍性, 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时要准确地把握不同年级的教育主题, 从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入手。如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 因此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 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新起点上憧憬未来。八年级是学生向青春期过渡的主要阶段,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分化、同学之间的关系等, 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指导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九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尾声, 学生面临着多种选择:是劳动就业还是升学?是升普通高中还是职业学校?学生对未来的憧憬与迷茫, 升学压力带来的心理焦虑等是主要问题,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他们明确责任与使命, 主动参与社会生活, 选择人生的道路。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A-

0071-02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颁布,2012年秋季起,小学和初中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随后的几年里原有的实验版教材陆续淡出历史舞台,至今各个年级的新教材皆已出齐。下面,我们将选取人教版“周长的认识”这一节教学内容,从新旧教材对比中窥探异同,以体察课程改革的脉搏。

一、明晰新教材未变动之处

新教材在情境引入部分同样列举四个具体图形和四个几何图形,这种直观呈现方式的保留,旨在清晰、明朗地向学生引出本节即将学习的内容,颇有“先行组织者”的意味。在这种呈现方式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通过“看一看”“指一指”“描一描”“量一量”等越发精细且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获得新知识。新教材继承了“直接给出定义”的编排策略。通过这种演绎式的概念呈现方式,学生在了解定义的内容后,把概念推及个别,使之前所学内容与定义达到极好的衔接与互通。新教材依然保留了旧版教材学生动手操作的情景图片,这种真实情景的浓缩恰好为学生找到了模仿的范本,生动而又形象,趣味十足。

练习部分的“做一做”与实验版教材中练习十第1题异曲同工,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消化之前的新授内容;练习题中依然保留了三名学生测量“三围”的课外活动作业,旨在让学生深入领会“化曲为直”的思想,活学活用,与日常生活更好地对接。

二、新教材新变化探微

(一)教材编排巧布局,挖掘学习深度

“周长的认识”这一节内容出现在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实验版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实验版中“周长的认识”被安排在“四边形”这一章节,新教材将该单元的名称改为“正方形和长方形”。新教材调整了教学内容,将实验版该章节的“平行四边形”部分取消,并前移至一年级下册的“认识图形(二)”。实验版中该部分在学习“测量”及“万以内的加减法(二)”之后就被引入,新教材在介绍了关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方面多个章节的知识之后,才被引入。

教材将“周长的认识”的编排顺序延后,将“平行四边形”前移,章节题目“四边形”精简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消化“测量”这部分的新知识,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建立测量同周长间的联系。教学中有一种思想亘古不变,就是在学生能力所及之处,向学生越早渗透知识越好,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方面为日后更为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稍加点睛,锦上添花

新教材在原有实验版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微调,不仔细辨别甚至难以明察秋毫。

实验版的例1第二个图形国旗在新版教材中的例3已经换作三角板,这里的改动非常有必要,可以体现图形的多样性,既有不规则的树叶,又有规则的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而旧教材中的国旗和教科书虽然是不一样的事物,颜色也不尽相同,但在所学知识体系中它表示同一含义,即长方形,这就无形中造成了内容的重复和教材版面的浪费。而且,笔者观察到一个细节,树叶中有一个细小的改动——多了一条柄,针对这条叶柄可以做一些文章:计算周长的时候是按照它的边缘来算还是直接把柄的长度加入到原有周长之中,这也是改编者有意无意的点睛之笔。

再者,下面四个简单几何图形虽然只变化了第三个图形,即去掉了长方形左侧部分的宽,却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个改动十分巧妙,为学生明确周长的定义(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埋下了伏笔,从反例入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三)习题精妙改动,思想深入渗透

人教版新旧教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课后习题量的多寡,新教材在该节课习得之后即有习题的设置,实验版的习题则要在习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之后统一编排在其后。新教材习题部分布局的改动,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有针对性地消化知识,另一方面增加的习题可以扩展学生的认知,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

下面具体到各题进行分析:

1.新教材的“做一做”看似把旧教材练习十移植过来,但却有更大的突破,实验版中练习十第一题中的“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例1中有很大的重复性,新教材的“做一做”中第二个三角形看似和例3中的三角形重复,实则绝非例题中所出现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和有一个角为30度的特殊直角三角形,而是一个具有一般性的等腰三角形,这就是从特殊走向一般的变化,而第一个图形是类似三角形的“凹四边形”,这就从一般走向了特殊,拓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在他们的头脑里建构出了不同于凸多边形的凹多边形的表象。

2.新教材的练习十八的第1题一如例3中继续作以封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的区分,以确定图形是否有周长。图形形状更加多样化,这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有力地提升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而实验版的练习十仅仅是量一量,计算出几个在之前例题中有重复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

3.新教材练习十八第2题出示一张公园的示意图,并且标明方向和每段路程的距离。虽然不用具体测量,但这一个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会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科书有限的纸张可以表示出几百米的距离,这对渗透比例尺和空间方位概念,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提升空间知觉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实验版练习十的第2题,要求学生去量地图的周长,这时候就会使人产生歧义,是要量地图边线长方形的周长还是地图弧形加直边的周长,如果是前者显然已是重复的巩固练习,后者则可以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尽管在此题中出现了地图,有比例尺,但测量该图形周长时也仅仅需要利用尺子和绳子而已。

4.新教材新增的练习十八第3题,通过对比、辨析加深对周长含义的理解,注重帮助学生体会平移转化的思想,化繁为简,可以增强学生对几何图形的感受,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刷新了我们对以往“双基”的旧认知,给我们带来一股“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的清新空气,而这些我们都可以从新教材的细微变动中感悟到。体察课程改革脉搏的同时,我们更能体会到教材编写者对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以及对数学与生活交融的能力要求的深入理解。作为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如何把这些数学实验田中的“养分”渗透到教学中,深入到学生思维更深更广的领域,是今后的教学工作需要探求的问题。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9

【教学过程】

课前轻松一刻:播放音乐《时间就像小马车》和《这是什么》这两首歌,让学生的课间在欢乐的音乐中得到放松。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动画人物孙悟空,师:“这是谁?同学们认识吗?喜欢不喜欢孙悟空呢?现在老师给同学们放孙悟空的动画片好不好?”观看动画《孙悟空迟到》并思考:孙悟空为什么会迟到?

2.课件出示一个礼物盒子,师:“同学们送给孙悟空一件礼物后他再也不迟到了,大家知道同学们送给他什么礼物吗?我们来听一首歌,听了之后你就知道礼物是什么了!”(播放歌曲《这是什么》)。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了吗?谁猜到了?(闹钟)

3.师:“小朋友们,为什么同学们送给孙悟空闹钟以后就不会迟到了呢?能告诉老师,早上你们是几点起床的吗?”(学生自由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个时候要起床了呢?(学生:妈妈叫、定手机闹铃、定闹钟等)你会看手机、闹钟上的时间吗?(会)你真是个能干的孩子!

4.师:“闹钟也是钟表王国中的一员,谁能告诉我,你在生活中都见过什么样的钟表?(播放:钟表王国)钟表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到钟表王国去瞧一瞧!。看来我们每天的学习和生活离不开钟表,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钟表的知识,好吗?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认识钟表)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整时

1.下面我们来看动画片,大眼睛亮晶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播放课件2:动画,妈妈叫小红起床)小红几点起床呀?(7点)你从哪里知道是7点的?(引导观察,找出墙上的钟表和床头柜上的电子钟)钟表虽小,可是它的本领真不小哦,它能告诉我们时间,让我们知道什么时间起床、什么时间吃饭、什么时间学习、什么时间睡觉? 2.初步认识钟面。

观察墙上的钟面。师提问:“钟面上有什么?它有哪些数字呢?这些数字是怎么排列的(理解什么是顺时针排列,用钟表模型演示)?有几个大格?(它还有什么呀?有几根针呢?”(两根)。

师小结:它有两根指针:一根长、一根短,又短又粗的叫时针,又细又长的叫分针,他们形影不离,时时刻刻告诉我们时间。(板书:时针:又短又粗。分针:又细又长。)

3.强化认识:一个完整的钟面,上面都有什么呀?(有数字1—12和两根指针:时针和分针。

4.认识整时。(出示7时的时钟)师问:“请你看一看,这是几时啊?(7时)你是怎么看的?”(请学生说一说,引导看时针、分针的指向)归纳得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7点在数学里写作:7时(板书7时)。

(二)认识电子表示法。

课件展示主题图

1.提问:你还能从哪里知道是“7时”的?

2.出示电子表,让学生认识7时在电子表中的表示方法,并写出:先写7,再点两个圆点,最后在圆点的后面写上两个0(7:00)。

3.生活中你哪些地方见过电子钟?(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钟,比如:新闻联播开始时间、手机时间、电子表等)

4.出示课件(8时,3时,6时),这几个钟面是几时啊?(请学生回答)请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呢?引导得出结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带学生读并板书)。用电子表示法写出8时、3时和6时的表示方法。

三、能力拓展,认识特殊时刻

1、(课件出示12时的钟面)小朋友们,老师上面的这个钟面坏了吗?(引导观察:没坏)哦,这是12时,时针和分针都指着12,他们重合在一起了。

2.引导观察6时的时候,分针和时针在一条线上。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拨钟比赛”。老师说时间,利用钟表模型同桌合作,看哪一桌又对又快。

2.课件出示P85页“做一做”小明的一天,并思考。(1)这是什么时间?

(2)小明在不同的时间分别在做什么?(3)为什么都是9时小明做的事却不一样?

(4)你觉得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怎么样?(引导,有学习有休息)

师总结:我们要像小明一样,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学习,按时休息,合理科学的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提问)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0

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第七小学

郝慧敏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实际测量,体会毫米产生的意义,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通过比划手势、观察实物,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了系统的学习,对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原来的基础上了解毫米产生的意义,理解1厘米=10毫米,感受1毫米的厚度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三、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四、教学难点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猜猜老师的身高有多少?(1米62厘米)里面出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测量哪些物品用米?哪些用厘米?。我们的数学书用哪个作单位比较合适?

2.估一估

估计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厘米,宽大约是()厘米,厚大约是()厘米。

3.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是(),宽是(),厚是()。小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小物体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为了比较准确的测量它,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二)学海探秘 1.汇报课前小研究。

你知道了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教师出示有关毫米的知识。

2.认识毫米,感知1毫米的长度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毫米吗?找到后指给同桌看。(2)指名到投影上来找毫米。(放大尺子)

(3)小结:尺上1厘米中间还有许多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4)观察会员卡的厚度,用尺子量一量卡的厚度,用手捏住卡感知1毫米的厚度,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3.认识1厘米=10毫米。

(1)我们知道刻度尺上的1小格就是1毫米,那么在1厘米中究竟有几毫米呢?请在自己的尺上选择任意的1厘米数一数。

(2)汇报:我是从数字()数到数字(),里面有()个小格,也就是()毫米,所以得出1厘米=10毫米,那么2厘米是多少毫米?4厘米呢?

4.测量

(1)书本第22页做一做。

(2)测量每条线段长度(以毫米为单位)。(3)小组合作

量一量数学书的长是(),宽是(),厚是()。

(三)巩固新知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一橡皮擦长()

(2)教室的长约10()(3)玻璃厚约5()

(4)玲玲的身高为125()

2.我会算。8厘米=()毫米 40毫米=()厘米

()厘米=50毫米 3厘米4毫米=()毫米

3.画一条长3厘米7毫米的线段。

4.课外延伸:把日记中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2016年9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今天早晨,我从2毫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5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忙吃完早饭上学去。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拿出17毫米长的铅笔和8 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你能给他们排排队吗?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还可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六、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米62厘米

m

cm 米(m)

厘米(cm)

毫米(mm)

人教版二下《雷雨》教学设计 篇11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用词、造句的准确与生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关于自然景象特点的语句。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在上课前,播放歌曲《夏天大雷雨》,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一、 激趣导入

1.播放雷雨的视频录像

刚才我们听了一首欢快的歌曲,歌曲中唱的什么呀?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雷雨的录像。(播放雷雨的录像)

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刚才我们看到了雷雨的画面。有位小朋友也看到了这场雷雨,并把他看到的、听到的都写了下来,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第18课——《雷雨》。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整体感知

请三位学生按1~3自然段、4~6自然段、7~8自然段的划分接读课文。让学生知道本文的写作顺序,理清课文脉络。(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识记生词

(1)自由读词语。

学生自己先读读词语。

(2)学生领读。

小老师领读词语。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行的词都是“越来越……”形式的词语。

谁还知道这种形式的词语?学生自由补充“越来越……”形式的词语。再来一起读读词语。

3. 识记生字

(1)同桌互读生字。

出示带有生字的雨滴形卡片,互相读一读。

(2)讨论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生字的。

(3)偏旁识字。

屏幕上出现的字最后一排是带虫字旁的字。看最后一行,有什么发现吗?(最后一行都是带虫字旁的字。)你还知道哪些带虫字旁的字?

(4)从“虹”字的演变中,体会中国汉字的趣味性。

(课件出示“虹”字从小篆到楷体的演变过程)看彩虹的“虹”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呢?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够呼风唤雨

的龙,经常悬挂在高高的天空,弓着身子,把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就用了虫字做了偏旁。

三、课文细读

1.雨前:1~3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看看雷雨来前自然界有哪些变化。

(2)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个别读,说感受。

说一说读了这一句,有什么感受。满天的乌云向我们压下来了,都快喘不上气了,怎么读?

这么炎热的夏天,一丝风也没有,感觉怎么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带着刚才的体会再来读一读。

(3)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还有哪些变化?

(出示学生找到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4)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

(出示句子:

“蜘蛛从网上滑下来。”

“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读一读,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想一想哪个好,为什么?

播放蜘蛛从网上垂到地面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看小蜘蛛是怎样垂下来的,说说自己看到的。(顺势讲解,垂下来是这样直直地下来,而滑下来是这样斜斜地下来。)小蜘蛛真灵敏啊。作者用一个“垂”字把小蜘蛛写得活灵活现。用词是多么巧妙啊。齐读句子。

(5)(出示闪雷画面,播放雷声。)引导齐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就要下雨了,小蜘蛛也逃走了。

2.雨中:4~6自然段

(1)自由读第4~6自然段,讨论: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小组合作读第4~6自然段,读完后讨论。

(2)小组汇报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汇报这场雷雨的特点:大。(板书:大)

(3)为画面配音,练习4~6自然段的朗读。

播放画面,观看。试试为这段画面配上自己的朗读。

找三位同学来配音,大家一起评一评谁是优秀的小播音员。

(师生合作读。教师读第4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女生读第6自然段。)

3.雨后:7、8自然段

(1)请班里的同学推荐两位朗读小能手来读第7、8自然段。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我们来评一评。

(2)采访学生们的感受,读出感情。

读读这一句 “天亮起来了,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仿佛闻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

如果你是小蜘蛛,这时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小青蛙,这时你的心情怎样?(采访学生: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吧。

(3)教师引导,配乐美读。

在这炎热的夏日里,一场雷雨为我们送来了清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叫,孩子们在水上嬉闹,夏日里的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乐趣啊。让我们配上音乐一起美美地夸一夸这雨后的美景吧!

四、拓展实践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课下大家也可以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记录下来,写成一篇观察日记。

(作者单位:山东济南市泉景中学小学部)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2

石头寨小学 李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2.在合作的过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并用两种方法记录整时。

教学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

一、问题导学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1、出示谜面: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猜猜看是什么?

生:钟表。

2、小朋友们都是在哪儿见到过钟表呢?(相互交流)

3、课件出示各种各样的钟表图片。

4、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钟,钟的作用可大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二、学生自学

1、课件出示图片看图中画了什么人?她们在做什么? 生:妈妈叫小女孩起床。师:那你知道是什么时候吗? 初步认识钟面,学会看钟面的整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

1.通过观察、交流、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2、我们要认识钟表,首先我们学会看钟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钟面(出示课件),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1)学生汇报:有12个数字,有两根指针:分针与时针。(2)再仔细观察钟表,说说谁是分针、时针,它们是怎样的?(时针粗又短,分针细又长)

(3)再次观察钟面,说说还能发现什么?学生汇报。(4)在1和2之间有一个大格。集体数从1—12,一共有多少个大格。

(5)观察时针与分针运动的方向是怎样的.3、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通过你们仔细的观察我们知道钟面上有12个数字,有对应的刻度线,还有又细又长的分针、又短又粗的时针。

4、请小朋友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钟面完整吗?

生:缺着时针和分针。师把钟面补充完整。

三、师生互学

1、钟面上用时针和分针来表示时刻,那么这个钟面表示的是几时呢?谁知道?

出示7时整,再点击出示一组钟面(8时、3时、6时)让学生认。

学生快速认出后,给予评价鼓励:你们真聪明啊!怎么一下子就认出这些时间呢?

2、观察三个钟面,说一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出规律: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

3、学用数字和文字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整时。

四、练习固学

1、小组活动(拨一拨)

师演示拨钟的方法,课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请小朋友们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整时,并说一说这时你可能在干什么?

生上台展示拨整时并说一说自己那时可能在干什么?

2、你们已经会认钟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孩子小明是怎么安排自己的一天。

3、闯关: a.连一连 b.猜猜是几时?

五、拓展升学

1小时前是几时?过1小时是几时?

六、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疑问吗?生:我认识了整时。

生:我知道了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时针和分针。生:我会认时间了。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七、布置作业

数学课本86、87页的习题 板书设计:

认识钟表

倍的认识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3

第一课时:认识时间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地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2. 知道1时=60分

学习内容

课本81页例1

学习过程

一、 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认识时间,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下面请跟老师把课题齐读两遍。

1、 在上新课之前呢,我们先做一个报数游戏,以开小火车的形式5个5个的报数,从5报到60.(同学们报的真好,全班一起说一遍)

2、 钟面上细细的长长的针叫什么针?(分针) 短短的粗粗的针叫什么针?(时针)那你知道这是什么时间吗?(7时)

3、 仔细看啊!两个数字之间为一个大格。数一数: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我们的小朋友真棒!)

二、 口述目标

本节课我们要学会两个新本领 1、能正确地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2.知道1时=60分

同学们有信心学会吗?你们真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那就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指导认真的自学,咱们比一比自学时,谁的坐姿最端正,谁思考问题最积极。

三、 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把书翻到81页

手指例1的钟表

(1)观察例1中的钟表图。

想一想:钟面上的长针指向数字几?短针指在数字几和几中间,所以它是几时多一些?好!仔细听,分针每走1小格时间是1分,分针走2格时间是2分,那一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是几分钟?为什么?思考好的请做好!

再想: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几个大格,是几分,从12走到2走了几个大格,是几分、走到3呢?走到4呢?走到5呢?…….那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想好的请将数一数下面的第一个钟面上的括号补充完整。做完的请坐端正。

(2)讨论:数一数的第一个钟面是怎样填的,为什么?

小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分针每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分,那一大格的时间就是5分,也就是5个5个的数。

(3)请同学们手指“数一数” 第二 、第三个钟面

仔细看,长针走了几个大格,指向数字几,是几分钟?短针指在数字几和及中间,是几时?再看,时间的常用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是怎样写的?在电子表示法中,当不到十分钟的时候要在冒号后面的第一位补什么?第三钟面自己观察。

讨论并小结:常用表示法有数字和汉字,电子表示法有数字和两点(冒号),在电子表示法中,当不到十分钟的时候要在冒号后面的第一位补0.

(4)小手指上拨一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当分针从12走到6又回到12时,是多少分钟?时针走了几大格?是几时?它们有什么关系?

师总结: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时针走一大格也是60分钟,也可以说是一小时(板书)

1时=60分

四、 先学

1. 看一看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看书

2. 同学们自学的都很认真,下面老师来考考你们,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3. 检测:(做一做)书83页第1(4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下面动手操作)

师巡视发现问题以备后教。

五、 后教:评议

1. 学生更正:谁有不同答案请上来更正

2. 讨论(议一议)

(1)认为这种写法正确的请举手,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认为错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错在那里了。

(3)同桌检查,统计正确率,有错的同学请订正。

小结:同学们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当时针指在两个数中间时,几小就是几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钟,数一数走了几大格,也就是有几个5,然后合起来就是钟面上的时间。(板书)

六、 当堂训练(练一练)

今天大家表现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完成作业,比一比谁的作业能得100分。

下面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

七、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分针:1小格是1分钟     1大格是5分钟

时针:1大格是1小时

“城市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篇14

本节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什么是城市化;第二部分讲述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第三部分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中重点内容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难点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和表现。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并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分析法讲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运用讲练结合法,将课本图像、地图册、投影图片与本课活动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区别和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采用社会调查法明确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教学用具

投影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课堂练习等投影片。

六、教学过程(第1课时)

导入新课:上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将城市作为一个点来了解城市的发展过程。

展示“民工潮”和“春运”等有关图片,提问:这些图片反映了目前规模庞大的人口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城市由乡村演变而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个地区的农村人口,一部分人离开乡村进城务工,有些人会在城里定居下来,转变为临时的或正式的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所占的地域范围也会逐渐增大,这样的发展及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

提问:什么是城市化的含义?(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由刚才的分析、举例和课文中的定义可以看出:城市化的过程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是哪两个方面?(人口城市化——较多的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人口;地域城市化——较大的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投影展示:图2.16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等级升级的城市以及新增的城市。

提问:在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上标有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请问这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投影展示: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分析说明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加深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

承转:看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用什么来衡量城市化的水平,即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是什么?

归纳总结:从以下三方面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市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这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提问: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有哪些?(推力和拉力)

教师指导看课本图2.17,提问图中哪些是推力?哪些是拉力?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过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Better Life)。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主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文P32,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有当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了,才会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反过来说,城市的发展也会带动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别在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也逐渐趋同。

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教师板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5“世界城市化浪潮”。

投影展示: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教师讲解:(结合图2.18讲述,注意强调图中几个关键时间)18世纪中叶前的漫长历史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缓慢。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时期,由于西方各国相继实现了工业革命,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投影展示图1。

提问: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和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哪个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哪个快?(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归纳总结: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过渡:城市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一些新的现象——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教师讲解:在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城市的小城镇、非大城市区或远方较小的城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叫逆城市化。城市出现城市人口回流,城市中心区再现活力的过程,叫再城市化。当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时,过度集中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凸现,城市发展开始倾向分散,最终导致“逆城市化”:城市人口、工商业向农村分散,而城市中心区发展缓慢,甚至开始衰落。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内实现人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

承转:城市化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分为几个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化发展所表现出的特点有哪些?

投影展示: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

提问: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特点是怎样的?(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动手设计表1,教师进行点拨)②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处于哪个阶段?③看图2.23“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比较英国、美国、巴西、印度等国城市化的开始时间、发展趋势各有什么不同?它们各处于城市化的哪个阶段?

归纳总结: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阶段。

承转:世界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总体在加快,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却表现出不同的进程。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P33并读图思考,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目的是了解世界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投影展示:图2.18“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分组合作探究,填写表2。

案例探究:阅读课文P33~34“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思考以下问题: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什么时候?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为什么?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何时达到高潮?此后为何发展缓慢?③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于何时?主要原因是什么?④结合实例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哪些不合理的现象?⑤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现状如何?(指导学生看地图册,在学生回答、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纠正、解释,并补充说明)

上一篇:中药饮片采购制度下一篇:开学初升旗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