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发展规划(通用8篇)
2014年3月,市政府批准了我委组织编制的《淮安市物流业及物流园区发展规划(2013-2025)》(以下简称《规划》)。为便于《规划》理解和执行,现作相关解读如下:
一、《规划》编制背景
淮安物流业经过长期以来的建设,物流业态初具规模,对淮安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显现。但淮安物流大多从传统业态发展起来,同发达地区相比物流结点空间布局不合理、物流业集聚度不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低,迫切需要制定专业规划来统领物流业协调发展。
淮安独特的区位优势,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也是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交通枢纽,良好的综合运输优势和产业基础,使淮安具备发展大商贸、大物流的有利条件。在新的国内外环境下,淮安迫切需要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重新思考定位,促使淮安物流业适应支撑未来经济快速发展需要。
《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江苏省 “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和《江苏省物流园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和颁布,为淮安《规划》的制定发挥了政策支撑作用。
市委市政府紧抓建设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必需建设与之相匹配的多渠道、多业态、内外贯通、城乡一体化的物流发展系统。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省内知名专家编制物流业发展《规划》。《规划》编制完成后,市政府于2013年8月组织了讨论。市发改委在2014年2月市政府第24次常务会议上作了专题汇报,进一步听取了相关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市政府批复印发了《规划》。
二、《规划》编制意义
《规划》编制进一步彰显了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管理决策手段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体现了提高淮安现代物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发挥了以规划引领指导物流业发展的科学思路。
《规划》编制采用物流业发展与物流园区空间布局合并编制形式,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而且增加了规划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更好地方便了规划的贯彻落实。
《规划》明确淮安下一阶段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物流园区空间布局方案,确定了淮安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实施路径。《规划》编制有利于加强对淮安现代物流发展的宏观指导,有利于促进全市物流资源整合和合理配置,有利于形成物畅其流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有利于推进淮安现代物流业走向区域化与国际化。
《规划》提出了保障措施,明确了市发展改革委在加快物流业发展中的牵头作用,健全了管理机制,解决了淮安物流业管理多头、职责不明问题。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通过对淮安物流现状、基础条件分析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预测,论述了淮安物流业发展总体思路、发展战略重点,提出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共分十一章45节,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明确了淮安物流业总体发展纲要
1.指导思想 坚持以推动物流业科学发展、突破发展为主题,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通道建设、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高物流服务质量、能力、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减轻环境压力为目标,优化物流空间布局,创新物流发展方式,加强产业联动及区域联动,着力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节能环保、安全有序并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物流服务体系。
2.战略定位 主要依托淮安市的综合交通优势和产业优势,将淮安打造成立足苏北,辐射鲁南、豫东、皖北地区,服务长三角的区域性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建设立足苏北,辐射鲁南、豫东、皖北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形成苏北内陆地区对接沿海地区的区域性物流转运枢纽和苏北重要的保税物流集散中心。
3.发展目标 主要把淮安打造成沟通国际、服务长三角、辐射周边的苏北现代物流产业高地,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到2015年,物流增加值达到200亿元以上,重点推进形成新增营业收入50亿元上省级示范性物流园区1-2个。到2020年,物流增加值达到400亿元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新增营业收入50亿元上省级示范性物流园区3-5个。到2025年要求物流增加值达到800亿元以上,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3%。
4.总体框架体系 《规划》确定淮安物流发展以“3平台5体系4园区8中心”建设为总体框架体系。即打造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物流发展政策三个平台,形成商贸、产业、电商快递、港口、保税五大物流体系,建设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淮安空港物流园区、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淮安保税物流园区四个园区,建立淮安盐化工物流中心、淮安粮食物流中心、涟水物流中心、洪泽物流中心、盱眙物流中心、金湖物流中心、淮安新港物流中心、马坝物流中心八个物流中心。
(二)确定了淮安物流结点空间布局及功能定位 一是依托涟水机场临空产业优势,发展空港产业物流,推动快递龙头企业建设区域快递物流基地,加强保税物流服务,建设苏北航空货运集散中心。
二是依托淮安综合大市场、公路枢纽、新长铁路袁北货站、西港片区,采用“一园二区”布局方案,高标准打造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
三是依托苏北灌溉总渠、新长铁路、京沪高速等交通优势,在淮河入海航道以北、临近连淮扬镇铁路,建设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打造电商快递物流基地,完善电商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提供大宗物资海河联运、公铁水联运等中转联运服务。
四是立足淮安综合保税区,依托涟水空港及高速公路优势,发展保税物流,开展进口商品的保税、展销、分拨、国际电子商务等物流服务。打造辐射苏北、山东、安徽,与青岛港、上海港联动的保税物流集散中心。
五是利用淮安新港良好的水运条件,扩大港口规模,重点建设连接苏北、苏南,辐射皖北、鲁南的内河集装箱物流集散中心,重点发展水陆、水水集装箱物流。利用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的水资源优势,依托贯通洪泽湖和高邮湖的淮河入江水道,加快金湖港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重点发展金湖港港口物流、制造业物流及商贸物流。
六是根据淮安产业发展特点,加快产业物流发展。⑴依托盐河航道打造面向苏北,辐射沿海,服务苏南的集粮食交易、加工、检测、仓储、转运分拨、配送、信息服务等于一体的区域性粮食物流中心;⑵依托洪泽湖的水产资源优势,围绕洪泽湖水产品批发市场,打造洪泽水产品物流中心,提供农副产品展示交易、加工配送、冷藏冷冻等物流服务;⑶依托淮安盐化工基地,以盐化工新材料为主导、传统盐产业为支撑、盐产业延伸为拓展,建设盐化工物流中心,为盐化工基地提供原料及产成品的仓储配送、中转分拨、仓单质押、展示交易等服务;⑷利用盐河航道、宁连高速等的优势,建设涟水物流中心,为涟水县酒业、医药化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等产业提供配套服务。⑸利用盱眙的区位优势及农副产品资源,建设盱眙物流中心,为龙虾、畜禽、经济林果、优质稻米等特色农产品提供流通加工、仓储运输、分拨配送等服务。七是根据淮安空间布局规划,依托宁淮高速公路、宁连一级公路、121省道以及金马高速公路交汇的交通条件,打造马坝物流中心,为淮安市南片区的制造企业、商贸企业提供货物集散、货运配载、仓储配送、货运交易、干线运输、货运班车等公路物流服务。
(三)明确了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重点工程
第一,抓好重点物流园区培育工程。将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打造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物流组织化程度高、技术水平先进、集散能力突出、公共服务能力强、对物流业发展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综合型物流园区。将盐化工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中心打造为专业特色明显、物流规模大、专业能力强、行业配套功能全、对行业物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专业物流园区。将淮安新港物流中心打造为服务能力强、辐射范围广、信息化水平高、配套设施全的内河集装箱物流中心。支持建设淮安现代综合物流园区、淮安东南物流园区,打造为省级重点物流园区。
第二,多式联运与转运设施工程。完善综合交通建设与管理体制,有力促进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推进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布局的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多式联运工作。加快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交通衔接设施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铁水联运、公铁联运、公水联运等为主的多式联运,鼓励物流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提高运输组织水平,积极开展多式联运服务,实现最佳的运输衔接和物流效率。第三,城乡配送工程。加快推进淮安城市配送网络与农村物流网络的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城乡配送物流体系。加快建设城市配送网络,大力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体系,积极推进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配送站的建设。加快农村物流网点建设,鼓励和支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畅通城乡双向物流渠道。
第四,口岸物流工程。加快推进淮安保税区物流园区、淮安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完善保税物流功能,积极发展保税仓储、国际采购、国际分销、国际中转、国际配送等业务。推进淮安新港水路二类口岸的建设,完善配套物流功能,推进新港与连云港、南京、太仓等开放港口的有效对接,积极拓展内河集装箱业务。
第五,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工程。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加快建设汇集全市物流信息资源、与全省信息平台及全国信息平台有效对接的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物流信息采集的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及准确率。加快物流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建立全市物流信息采集、交换、共享机制。
(四)提出了加快淮安物流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管理协调体制。成立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由发改,经信、交通运输、商务、财政、粮食、供销、统计、规划、国土、海关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淮安市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主要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制定,针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方案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推进物流业重大项目建设。
二要强力推进规划的落实。各县地方政府也要将现代物流业发展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计划,制订当地物流业规划及物流园区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当地物流业的发展。重点物流企业向规划的物流布局区域转移,促进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物流相关企业向物流园区园区集聚。
三要提升物流业基础工作。建立健全的淮安市现代物流业统计信息收集、研究、监测、发布体系。建立全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制度,客观、全面、真实地反映淮安市物流业的规模、结构以及发展水平。充分发挥物流协会在政府与企业联系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强化协会在规划编制、政策研究、物流咨询服务以及维护行业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功能。
在国内物流业中,负责仓储和运输的是最基础的职位,这部分从业者较多,但几乎都不是物流专业人才。负责业务和管理的经理是中级职位,这部分人大多都是有一定经验的从业人员,出色的高级经理和物流总监是最缺乏的。目前,我国物流管理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较低、职称结构不高、年龄结构不均衡的问题较突出,而且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较差的事实不容乐观,如图1所示:
据调查,企业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大专层次学历即可满足大部分中基层管理岗位学历要求。对于职业资格证书,需要的主证为助理物流师和国际货运代理从业资格证书。
从对湖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中发现,近年来电商、快递和工程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需求明显增加,物流企业、货代企业需求呈现出较稳定趋势,而制造企业这一庞大的就业市场依旧没有很好开发,从就业岗位情况来看,依然集中在电商、快递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中的基层操作岗位。
2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中国教育在线就业频道2015年总结十大发展前景最好的高职专业之一——物流管理,毕业三年内职位晋升比例70%。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管理、物流业运作等能力,能在经济管理部门、贸易公司、物流企业从事政策制定、运作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管理人才。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在物流企业、港口、海关、货运公司、商贸企业等就业,就业前景良好。今后一段时期,除储存、运输、配送、货运代理等领域的物流人才紧缺外,相关的系统化管理人才、懂得进出口贸易业务的专业操作人才、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掌握商品配送和资金周转以及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和操作方法的国际性物流高级人才将更吃香。据了解,目前最为抢手的物流人才,是那些掌握现代经济贸易、运输与物流理论和技能,且具有扎实英语能力的国际贸易物流经营管理型人才。
3 物流人才应具备的基础知识
(1)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除了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能和办公自动化工具,还必须对物流信息系统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在企业信息化浪潮中正确判断企业的物流需要,站在专业的角度为企业的物流变革指明方向。
(2)必备的外语水平。高级物流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借鉴世界上最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财务、外贸、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知识,较好的外语应用能力是一切高级管理人才的必备技能。
(3)应用文写作及人际交往能力。掌握汉语言文字应用表达和社会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适用从事相关工作岗位的文案编写和组织技能。
(4)物流管理知识。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熟悉企业物流运作的基本流程,掌握物流中心的规划与布局、货物的运输与配送、采购管理与库存控制、物流机械设备的基本运用原理、物流企业的运营管理特点等专业知识。
4 物流人才应具备的专业技能
(1)商品养护岗位就业能力。具备商品分类与编码能力;商品质量、商品标准、商品检验、商品包装等商品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环境养护、商品霉腐的防治、仓库害虫的防治、食品储存与保鲜、金属商品的防锈、高分子商品老化的防治能力及化学危险品的安全储存能力。
(2)采购与供应岗位就业能力。具备需求确定与供应规划、供应市场分析、识别资源、采购模式选择制订采购计划、采购预算和成本控制、采购谈判和合同管理、采购进货控制、供应商管理、供应计划制订能力。
(3)物流运输企业就业能力。具备货源调查、车辆组织、站内业务管理能力;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远洋运输、航空运输等基本运输组织能力;快递运输、集装箱进出口运输、危险货物运输和超限货物运输等特殊运输组织能力。
(4)仓储配送企业就业能力。具备仓库与配送中心的规划、库存控制与订货、仓储与配送作业、流通加工与包装、配送运输、配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仓储经营管理能力。
(5)货代企业就业能力。具备揽货、国际贸易、单证制作、货物报关、陆路运输企业业务操作、航空运输企业业务操作、货运商务能力/统计分析能力。
(6)物流装备岗位就业能力。具备物流设备、集装单元器具、物流运输、流通加工及包装、仓储及配送设备、装卸与搬运设备、港口专用设备的应用能力。
(7)供应链管理岗位就业能力。具备供应链问题分析、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库存管理能力。
(8)国际贸易与报关岗位就业能力。具备进出口商品归类、报关单证准备、进出口货物报关单证制作、海关申报、查验、进出口货物税费缴纳、放行结关、结案结关能力。
(9)物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具备物流数据分析、市场预测、物流营销、企业成本控制能力。
5 物流职业发展通路
物流人才职业通路主要有三个层次:操作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级管理人才。
(1)操作人员:拥有相关的证书,有相关从业经验,而英语达到国家四级以上的,薪资会比较高,上升空间也较大。
(2)中层管理人员:部门主管或者经理,包括业务经理、生产经理、操作主管等。一般要求是大专以上学历,有三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对于本部门的操作流程非常熟悉。
(3)高级管理人才:企业执行总监、公司副总、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这些是站在物流企业金字塔塔尖的人才,属于高价难求的稀缺资源。对于这类人才,除了要求基本素质高、具备硕士以上学历以外,还要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出色的策划组织能力、卓越的沟通能力等。
6 物流专业学生学习方法
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高职院校一般都采用“2+0.5+0.5”或“2+1”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原则上采取“2+0.5+0.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这里的“2+0.5+0.5”既表示教学单位时间,又表示不同的教学地点——学校和企业,在校3年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校和企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交替,即:2年在校学习,0.5年的教学实习和0.5年的顶岗实习。教学实习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也要安排相关的理实—体化课程跟进,可在学校进行,也可在企业进行。如何学习物流管理却与学习其它学科并无太多的区别,但要学好、做到学以致用却有自己需要注意的一些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要学好物流管理,在学习过程中应多问一些为什么并及时加以总结,比如物流运作过程的环节究竟具体怎么操作。要成为一个物流管理高手,必须了解想要从事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需要有一个广阔的视野,需要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学习期间,同学们除了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一定要正确对待并完成好专业认知实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且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岗位体验活动,真正感知物流业的发展,认知物流专业的特点,明确学习使命,才能学有所成。
(2)掌握物流专业技术技能。按照教育部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要求,推行“双证书”制度,高职学生除了获得毕业证,还须取得行业培训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物流管理高手是解决问题的专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协调者与谈判人。物流最终价值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了解客户的所思所想很重要。所以,要尽量从客户的具体需求入手,结合自身的长处与优势,思考自己到底能为市场提供什么?并有意识地在这方面加以积累,经年累月之后,可能在某一个具体领域成为所处环境中首屈一指的专家。成为顶尖高手,不在于学历有多高,而在于自身的才能是物流业内所需要的,并且有鲜明特色。
(3)利用好“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将给学习者带来更新体验,可真正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随着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流行,可以在网上找相关知识点学习,既可通过计算机,也可借助移动终端,需要者随时能学习。“互联网+”教育也可弥补此短板,它会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网上有针对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阶段的同类课程。
(4)立足基层岗位。“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个人工作在企业中,从事每一个岗位,都要了解企业文化,从底层岗位做起,达到先做人,后做事。原天地华宇物流的一位经理曾形象比喻过,每个物流经理都“扛过包”,因为没有基层的工作经历,就无法真正了解物流服务的要求和物流作业的特点,也就无法做好物流管理工作。
学物流的人也好,干物流的人也好,不管他的志向多么远大,都要经历一个基层工作阶段:亲自去做一些最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物流的真面目,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的需求。只有具备这样的基础,他才能在未来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顶尖高手。
当代大学生要熟悉自己的专业,一是提早做好职业规划,有目的学好知识,将来有目标找工作,不要荒费大学时光;二是能够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从基层做起,稳步发展;三是遇到挫折时,千万不要轻易灰心,物流是朝阳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美好。
参考文献
[1]靳娟利.物流管理人才供需矛盾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3,(7).
1树立现代军事物流理念
以系统观点来研究物流活动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后勤部门的科学研究开始的,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代物流历经萌芽、发展、成熟等阶段,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传统物流大多只是一系列独立的功能性作业,比如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且主要应用于流通领域。由于受到体制制约,传统的企业物流和社会物流大多以行业或行政方式构建物流系统,人为地割裂了物流系统的要素和功能。现代物流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客户服务、信息处理等功能而形成的综合性物流活动模式,其实质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物流技术对传统物流流程进行整合与创新,把物流的范围从流通领域扩展到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并实行一体化管理,再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技术的发展,进而扩大到供应链管理领域。
现代物流在管理方式方面,倡导制造资源计划、配送资源计划、物流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连续库存补充计划、精益物流、约束理论等现代管理方式;在服务内容方面,能提供增值服务和个性化服务,比如货物追踪、自动订货、渠道设计、优化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单品管理、条码技术和信息技术、市场调查和预测、物流咨询和培训、物流系统设计、物流方案规划和选择等。
通过重新认识现代物流,把握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树立现代军事物流理念,才能改变传统军事物流“大而全”“万事不求人”等观念,积极整合军地物流资源,改变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吸收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式,形成完整、统一的军民融合式物流体系。
2建立健全现代军事物流标准体系
物流是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运作系统,其标准化程度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物流作业的效率、质量和成本。针对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已出台标准缺乏系统集成和有效衔接及协调配套性差等现状,要从全军大物流系统的角度出发,制定具有国际视野和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物流标准体系。
首先,应充分发挥军队总部机关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军队总部机关是军用标准制定的组织者和军用标准实施的推广者,在军事物流标准化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军队总部机关应创造适宜的政策激励环境,充分论证和积极推广制定的标准。
其次,物流运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应积极参与配合。物流运作的相关单位和部门是执行物流标准的主体,物流标准的具体条款要经过物流行业具体运作和实践的检验;因此,各军种、各部队应积极参与配合标准制定工作,出谋划策,为国标和军标的制定提供良好的基础素材,并在标准实施后,结合自身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再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应相互协作,加强对物流标准的研究。科研院所、行业组织作为物流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联系军队总部机关与具体物流运作单位的桥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通力协作,对相关物流标准实施单位进行细致的调研,运用先进理论和方法,形成符合我军后勤保障发展需要并兼具先进性、成熟性及我军特色的现代物流标准体系。
3形成有利于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政策
环境
我国现代物流业作为新兴产业,起步晚、水平低,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我国军事物流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行的政策法规对维护传统物流运作秩序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在促进现代军事物流发展方面仍存在不少政策层面的制约因素,比如多头管理、系统性不足和“政策真空”等,急需按照现代物流运行规律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加以完善;因此,应在军队总部机关的统一协调下,理顺与军事物流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间的层级结构和逻辑脉络,尽快建立符合我军实际的现代军事物流发展政策体系,具体法律法规应充分考虑到我军物流起步晚、水平低、困难多、急需相关政策扶持和引导的发展现状,遵循适度宽松的原则,在加强规范军事物流运作秩序的同时,提供基础设施财政补贴和建设用地等政策支持,形成有利于现代军事物流发展的政策环境。
4加强对军事物流新理念的研究
先进的物流理念是认识现代军事物流的锐利武器,也是科学驾驶军事物流航船的导航标。近20年来,新的物流理念不断涌现和演进,既反映着物流实践的变化,又指导着物流活动的发展方向,物流理念已成为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加强对军事物流新理念的研究,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提高认识,把军事物流理念创新作为重要的基础理论工作来抓,在政策上积极引导、鼓励相关研究人员加强对军事物流理念创新的研究;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研究,军事物流理念来源于军事实践并指导军事实践,且随着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避免闭门造车,只有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才能更好地指导军事物流实践;三是要加强反思,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新的物流理念,如绿色物流、虚拟物流、准时制物流、应急物流、逆向物流、协同物流等,美军提出“聚焦式后勤”“精确后勤”“灵巧保障”等新理念,我国军事物流专家王宗喜教授提出系统优化、信息制胜、天人合一、技术集成、服务至上等具有我军特色的物流理念,这些理念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物流发展的取向,反思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现代军事物流的本质,推陈出新。
5构建军事物流组织协调机制
现代军事物流管理涉及军械、军需、油料、仓储、运输及地方铁道、交通、民航、邮政等军地多个部门,物流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必然要求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目前,我军物流管理体制相互交错,机构多元化,军交运输、仓储、军械等分属不同单位或部门,甚至跨总部;地方铁道、交通、民航、邮电等物流相关单位也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管理。这一状况造成物流组织布局分散,单位或部门之间缺乏横向联合,导致我军后勤保障难以在全军范围内形成合力;因此,应在全军范围内统筹规划,加快管理体制创新,畅通物流大通道,建立军队总部机关与物流运作单位间的综合协调机构,负责统一编制和协调各部门、各区域的物流发展规划及物流行动计划,并采取积极措施和强力手段,认真落实,为构建全军统一、高效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创造良好的组织机制基础。
——集装箱运输对现代物流的影响
1.现代物流的快速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为客户提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服务,这些服务符合时效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讲的成本的要求;而集装箱多式联运恰好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经济技术优势以满足现代物流服务的这些要求,从而成为现代物流业务开展的主要载体。
在全球化市场逐渐形成的经济条件环境下,随着中国入世、西部大开发、向外型经济发展及中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国际物流将成为我国运输企业与外资物流企业在我国物流市场的重要竞技领域。物流标准化、规范化是物流国际化的基础,而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又是物流标准化的一个关键问题。以集装箱为运输单元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的发展为物流业务的标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作用。
现代物流服务提供商要实现为客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的目标,必须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物流服务方案。对于冷藏及冷冻食品、危险品、干散货、液体货和车辆等物资的储存及配送服务,物流服务提供商应采取专用的仓储设备及运输工具。
2.集装箱运输现况
集装箱物流的巨大优越性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它的强大生命力促成了一场运输革命, 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航运事业的发展, 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航运组织管理、航运船队、件杂货乃至部分散货的运输方式, 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我国集装箱运输发展十分迅速, 目前已建成上海、深圳、青岛、天津、宁波等集装箱大港。近几年, 内河集装箱运输也取得了佳绩, 长江、珠江水系和沿海中小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朝气蓬勃, 一个水陆结合、海河互通的集装箱物流网络体系正在形成。
集装箱运输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代表,运输经济性、安全可靠性、准时性大大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小,并且其综合产业链长,影响范围大,对城市发展作用显著。国内外研究表明, 港口集装箱运输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原油的4倍左右、煤炭的2倍左右。正是由于集装箱运输的这一特征, 以及其规模化的发展使其成为与港口吞吐量相当甚至更加重要的发展指标得到各个港口城市在发展上的重点支持是城市经济贸易发展和功能提升的核心资源。
2.1集装箱港口发展
1978年我国的集装箱运输刚起步,当时上海港是最早开展集装箱运输的港口,当年集装箱吞吐量6.3万标箱。进人九十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经济与港口集装箱的快速发展,港口集装箱流量保持了年均30% 以上的高增长速度。在2003年全球30大集装箱港排名中,两岸三地除了世界第一的香港和第六的高雄港之外,大陆南北有7个港口也进人前30名,成为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增长最迅速的地区。航运业人士指出,近年各国企业竞相前往大陆投资, 带动进出口贸易及海运市场和港口的迅速发展, 预估近几年内全球集装箱港排名中, 中国大陆仍是最大赢家。
中国大陆近年经济增长表现耀眼,沿海各集装箱港快速崛起。据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 我国港口集装箱总量为3700万标箱, 比2001年增长38%;2003年,吞吐量比上年增长了1100万标箱,达到4800万标箱,同比增长30.9%,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2004年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180万标箱,同比增长27%,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在2009年的世界港口吞吐量排名中,中国上海港以87万标箱仅次新加坡港位于第二。在最近两年内,上海新建港口完成时,上海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
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地位的提高和对外贸易的扩大,港口集装箱码头业务也开始向国际化发展。特别是欧盟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后,中国的贸易格局有了新的变化。为了促进经济贸易发展,改善经济结构和运输结构,我国的集装箱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提高,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规模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运输船舶大型化,要求世界大型集装箱港口向规模化、大型化发展。我国相关部门积极投入到建设高效、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逐渐改善宏观政策法制环境,更深一步规范集装箱运输市场秩序,改善岸口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集装箱运输基础设施,加强集装箱运输支持保障系统的建设,调整港口功能,鼓励港口走规范化和集装箱化发展模式,发展主枢纽港的整体功能。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集装箱港口布局和分工已日趋合理,逐渐形成了以大连港、天津港和青岛港为主的北部枢纽港群,以上海港和宁波港为主的东部枢纽港群,以香港港、深圳港和广州港为主的南部枢纽港群。随着沿海北、东、南三大集装箱主枢纽港群已显雏形,未来各个港口群内各港的定位将更加明确, 具有中转功能的核心港口逐步凸现,各港群与周边国家港口的竞争能力将明显增强。使集装箱港口能更加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算发展,集装箱装卸设备的革新,集装箱装卸趋向于自动化和信息化。
随着全球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和革新,集装箱运输全球物流化系统也逐渐完善,港口在物流链中的纽带作用向多元化发展, 即以港口为平台和载体, 建设临港出口加工区、集装箱保税区、集装箱物流中心、集装箱中转站等,多方面开拓具有集疏运功能的新领域和新市场,扩大港口综合管理业务,提高运营服务水平,从而达到物流与集装箱的有机结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2铁路集装箱的发展
铁路集装箱及集装箱运输车辆是完成铁路集装箱运输的主要载运工具和移动设备,其规格尺寸、比例结构、保有数量、运用管理水平等,对于适应集装箱货源结构、提高集装箱运输效率、与物流系统标准化及国际化标准接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铁路集装箱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高效益。在运输过程中,集装箱凭借自己坚固密封的箱体,减少了货物被盗、潮湿及污损的机率,保障货物运输安全。同时,相对公路运输比较节能、对环境影响小。
二、高效率。铁路集装箱在运输和装卸中受环境影响小,且适宜较长的装卸时间,装卸的机械化程度高,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高质量。铁路集装箱在运输的各个环节中密切配合以及高质量运转。同时,集装箱的多式联运实现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无缝对接,从而提高装卸效率,保障货物运输的质量和安全。
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应用的通用集装箱,除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20英尺、40英尺集装箱外,还应用适合我国铁路运输特点的1t、5t、10t集装箱。其中20英尺、40英尺大型箱在集装箱总量中的比重达到60.03%,已经成为铁路通用集装箱的主流箱型。
近年来,铁路集装箱得到了不错的发展,但相对于其他运输方式在运输量上还有明显的差距。由于铁路的总体运输能力有限,每逢春运、暑运、“黄金周”等客运高峰期,为缓解铁路运输能力紧张的局面,对货物列车实行停限装的临时措施,这些时间段也成为铁路货物运输包括集装箱运输的瓶颈期。这种状况造成了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的季节性缺失,从而导致部分铁路集装箱货源的流失和转移。这种运输能力的不足使铁路集装箱运输在运输市场中缺乏持久的竞争力。此外,铁路集装箱运输的管理比较薄弱,基础设施方面比较落后,制约铁路集装箱的快速发展。
铁路集装箱运输在发达国家铁路运输中所占比重约在20%到40%之间,而我国铁路货物入箱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同时我国铁路集装箱运量正以每年不低于10%的速度增长,具有良好的上升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铁路设施设备的不断完善,铁路集装箱运输量将会有大幅对的提高,展现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3.国际物流与集装箱多式联运展望
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由于具有中间环节少、货损货差低、运输时间短、运输成本低、运输质量高等优势,在国际货物运输中占主导地位。同时,也因为这些特点,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在运输设备、运载工具、集装箱货运站、运输组织制度等方面的标准化、统一化要求也较为严格。在多种形式的国际多式联运中,海铁联运是一种主要的联运方式。但目前,我国在海铁联运方面还存在较多弊端,限制海铁联运的发展。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为客户提供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服务,这些服务符合时效性、安全性、便捷性、合理性、降低成本的要求;而集装箱多式联运恰好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技术优势以满足当代物流服务的这些要求,从而成为现在物流业务开展的主要载体。
“十一五”时期是湖北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综合实力显著跃升。特别是武广、武合客运专线的开通使湖北在全国较早进入高铁时代。武汉成为首批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试点城市,现代物流业得到了空前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湖北发挥优势、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最近公布的《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
一、主要目标: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基地
加快建设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建成中部地区经济要素富集、充满创新活力的区域、中部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部地区前列,自主创新示范功能、对外开放服务功能、“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功能明显增强,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
二、战略推进:加快建设长江中游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重点完善水运设施,积极推进港口与航道建设,大幅提升长江干线航道的通航能力,完善干支直达的水运网络。支持江海直达运输,加快发展标准化、专业化运输船舶。积极建设长江中游现代港口体系,着力打造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沿江高等级公路、铁路,完善沿江通道布局。着力构建江汉平原腹地综合交通网络。建设一批过江通道,提高南北贯通能力。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港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基本建成中部地区功能最完善、辐射面最广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坚持以“水”兴带,着力构建以水资源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涉水产业。积极发展以冶金、石化、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发展以现代物流和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以高产优质水稻、名优特淡水产品等为主的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各城市功能定位与分工明确的产业园区,构建沿江区域间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总体要求: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开展服务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企业分离试点和创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为抓手,在全省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完备、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新兴服务业优势突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旅游、文化、金融、商务等4个增加值过千亿元的现代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力争突破两千亿元,创建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园区60家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迈上万亿元新台阶。
第一,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重点发展关联性强、拉动作用大的金融、现代物流、信息、商务等服务业。打造武鄂黄(石)冶金建材、武随襄十汽车、武荆(门)宜化工纺织3条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带,引导资源要素集聚,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围绕将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建设武汉城市圈物流圈、鄂西物流圈和长江物流带,强化生产物流,延伸商贸物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加快发展第三方综合物流。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力争建设国家5A级物流企业5~6家,4A级10~15家,3A级25~30家。着力将武汉打造成全国重要的物流中心,加快建设宜昌三峡现代物流中心等区域性物流中
心和其他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基本形成口岸物流、行业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相结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围绕建设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支持襄阳、宜昌、黄石等争取建立保税物流中心,推进口岸物流发展;围绕汽车、钢铁、石化等优势产业,推进物流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围绕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加快发展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储备;围绕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发展。加强转运设施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加快推进武汉江北新港、宜昌港区、三峡、十堰等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进行全流程管理的模式,积极培育物流人才,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物流。
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引导农民优化种养结构,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和比较效益高的养殖、园艺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等,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岗位,努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或异地转移就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加快发展包装、冷链物流等,使农民在农业产业链延伸中获得更多收益,不断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劳务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拓宽租金、股金、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收)渠道。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办企业等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结合国土整治、低丘岗地改造等,积极兴办一批农业项目。鼓励符合规划、依法取得的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参与企业经营。落实惠农增收政策,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各项涉农补贴政策。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加强猪肉价格调控,保持价格合理水平。稳定农用生产资料价格。
四、重点开发区域
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好现有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高聚集人口的能力,承接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以人口集聚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优先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巩固提升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地位和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高技术产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基地,努力建设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争取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加强襄阳、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将其建设成为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发展的引擎。支持襄阳建设成为鄂西北及汉江流域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航空航天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基地,区域性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支持宜昌建设成为鄂西南及长江中上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2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打造沿江经济走廊,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全国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光伏产业基地以及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区域性交通物流枢纽。
支持黄石、鄂州等市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钢铁、有色、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增强综合实力。支持黄冈、孝感、咸宁等市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特色产业,依托武汉发展配套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成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及新型能源基地。支持仙桃、潜江、天门等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化工、纺织、食品等产业,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成武汉城市圈先进制造业协作配套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支持十堰、随州等市发展整车(专用)汽车及零部件、物流、旅游等产业,建成全国重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中国卡车之都、中国专用车之都、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生态经济试验区和生态文化旅游中心。支持荆州、荆门等市发展化工、机械制造、汽车零部件、纺织服装、商贸物流和农产品加工,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基地,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认真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和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加快恩施州的交通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发展能源储备等特种物流
加强能源储备,保障能源安全。争取国家在湖北省建设国家级石油、煤炭、天然气储备基地,布点煤炭交易(集散)中心,建立华中电力交易中心。抓好武汉、宜昌等煤炭储备配送物流中心建设。支持云应地区和潜江建设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和天然气地下储气库。加强能源区域合作,积极参与开发利用省外能源资源。
商贸物流业十二五流向明确 9项重点内容确定
《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3月30日浮出水面。规划不仅提出了到2015年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70%等内贸流通业发展目标,还明确了商贸物流业在“十二五”时期的9项重点工作及4项保障措施。业内人士在充分肯定规划出台意义的同时,也指出规划仍有许多内容需进一步细化与完善。
3月30日,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供销总社三部门联合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规模以上连锁超市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0%;农村“万村千乡”农家店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商品配送率达到8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运输率分别提高到20%、30%、36%;立体仓库的总面积占仓库总面积的40%;物流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商品库存周转速度明显加快,流通环节物流费用占商品流通费用的比率显著下降。
规划确定9项重点工作内容:完善商贸物流网络布局,加强商贸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商贸物流专业化、一体化服务水平,引导和鼓励商贸物流模式创新,提高商贸物流科技应用水平,深入开展商贸物流发展示范工作,大力推广绿色物流方式,完善应急物流运行机制,大力推进商贸物流国际合作。
规划同时提出辅以加强商贸物流发展的组织协调和引导、改善商贸物流发展的市场环境等4项保障措施。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指出,此规划对于“十二五”期间提高商贸物流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商贸服务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在不久的将来,应急物流专项规划、物流园区专项规划、煤炭物流专项规划也将陆续出台。
物流成为重点
记者从佛山市经贸局获悉,《佛山市物流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并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规划,佛山市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定位为:以佛山市为基地、以制造业为支撑,与广州互补协作,发展成为服务“广佛经济圈”、“泛珠三角”,辐射大西南、面向全球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规划将分三步走:“2010年,佛山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同期GDP的比重目标值为14%~15%,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2015年,佛山市物流总费用占全市同期GDP的比重目标值为12%~13%,接近国内先进物流城区水平;2020年该比重目标值降低到8%~10%,达到物流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通过佛山市物流业的规划,将可以增强佛山制造业中心的城市辐射力与影响力,使佛山成为广佛经济圈的一个物流副中心,并与广州、香港、深圳等城市联合成为“世界性的物流中心”。
规划将发展冷链物流列入重点规划中。通过发展冷链物流,将可充分发挥佛山三高农业(水产、花卉等)的优势,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今后佛山出品的花卉、水产等生鲜农产品通过便捷的物流渠道输送到市区或市外后有望保持更新鲜。
1. 1 政府对物流业的职能管理过于分散
近年来, 我国物流的发展迅速, 有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 8万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同比增长9.5%, 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分季度看, 1季度增长9.4%, 上半年增长9.1%, 前三季度增长9.5%。从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物流的总额增长较快, 发展趋势比较平稳, 且稳中有增, 现代物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但是在政府的宏观管理方面, 中国物流业经营仍然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分工体系。仍存在明显的职能管理条块分割, 管理职能分散, 各地方政府、各相关的中央部门的物流发展规划缺乏对接, 各自沿原来的职能条条款款进行, 缺乏衔接和统筹整合。例如, 在交通运输管理系统, 在我国有专门的运输部门管理系统管理不同的运输方式; 而同时,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也有各自对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 如铁路, 交通, 民用航空管理, 贸易和其他政府部门。这种分散式的管理系统, 一方面, 构成了自顶向下的层层约束的直线式归属和管理模式, 使得整个经济合理的物流系统规划和规划社会的范围收到严重限制, 存在交叉和重复的部门之间的地区之间, 权力与责任难以有效协调合作;另一方面, 各地区、各部门各自管理, 使得整个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开, 实现了分段式管理模式。该系统的分散性, 不仅不能适应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 阻碍了物流社会化过程。
1. 2 物流设施设备等基础建设过于分散
目前, 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等基础建设已有较大的发展和改善, 但这些基础建设的分布过于分散, 结构不够合理, 水平不够统一, 这些都影响了物流设施的效率。而且设施设备的过于分散, 会导致重复建设, 增加投资, 利用率降低等问题。例如运输设施方面, 首先, 我国东西部地区地理位置的差异、经济水平的差异使得运输设施设备的地区分布明显不均衡, 东部地区运输设施较发达, 而西部地区运输设施尤其山区道路及运输设施都很落后, 据统计,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 分布在东部、30% 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 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其次, 不同种运输方式之间即使是同种运输方式之间都存在盲目竞争, 没有合理分工协作, 业务范围相互交叉, 导致出现空驶、迂回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 造成浪费, 增加成本, 减少收益。
1. 3 物流服务过于分散
首先, 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是小作坊似的运营方式, 一辆车、一对夫妻、一间办公室等就可以做物流, 这样所能提供的物流服务项目很单一也很原始, 只能提供单一的运输或者仓储服务, 而相关的物流活动及增值作业根本无法提供, 这样分散单一的物流服务方式导致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服务水平低, 这些物流企业也缺乏足够的竞争力, 游走在濒临淘汰的边缘。其次, 很多生产企业追求“大而全, 小而全”, 使用自营物流方式。调查显示, 生产企业53%, 商业企业39%有车队; 生产企业59%, 商业企业44% 有仓库, 汽车空驶率高达37% 。这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相互矛盾和冲突, 导致物流服务资源分散; 再者缺乏大型物流公司来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 给客户提供综合的物流服务。例如, 全国从事公路货物运输的经营业户有274万户, 平均每个经营业户拥有的运营车辆仅1. 43辆; 拥有运营车辆超过100辆的企业只有中远、中外运等少数企业。而且, 当前大多数物流公司的扩张是增加设备等供应能力而不是利用整合将分散的服务资源利用起来扩大供给能力, 缺乏创新性, 导致物流资源和服务缺乏组织和集约化。
2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实施大物流
2. 1 大物流概述
在2005年著名学者徐寿波在中国流通经济杂志上发表文章提出基于物的流动论的Material Flow大物流的这个概念来区分国外物流的概念。当前有更为具体的大物流的概念: “所谓‘大物流’, 是指企业的自有物流 (车队、仓库、人员等) 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配送信息与资源的共享, 以实现更大程度地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 减少物流总支出、降低运营成本。”从提出的概念中不难看出, 大物流的概念是强调在大量的、大范围的、多环节的物资流动过程中整合利用物流各种社会资源, 从其运作的范围上来看等同于宏观物流, 又被称为社会物流, 贯穿整个社会再生产全过程。
2. 2 大物流的作用
现代物流存在小、散、乱的问题, 而大物流的实施可以将企业自营物流与第三方物流外包服务相结合, 整合零散的小物流公司资源, 构建大型物流集团, 实现合作多方信息共享, 资源忙闲搭配使用, 避免企业过多投资, 重复建设资源闲置浪费, 改变物流各环节管理混乱, 降低物流总成本, 创造更高的物流收益。所以要降低企业的物流总支出成本, 实施社会“大物流”迫在眉睫。
2. 3 大物流的实施
当前, 电子商务行业首先试水构建大物流网络。在2013年5月28日, 联合阿里巴巴银泰集团、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联合成立了一个新公司, 名为“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并由此开始了“中国智能骨干网” (CSN) 这个物流项目。这个项目的目标是通过8 ~10年的建设, 为中国物流业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物流骨干网络, 并期望这个智能物流骨干网络能够支持日均300亿元 (年度约10万亿元) , 并能做到将货物24小时内送货必达至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如果这个大物流网络构建成功, 淘宝网物流平台总监龚涛表示“通过大物流平台, 买家可以跨店铺, 多次购买, 一次收货, 只付一次运费”。比如, 淘宝将提供一个统一配送、包装、发货、运输; 为客户提供区域性甚至在个别区域可提供定制化送货服务等。这对买卖双方都有切实的好处, 对卖方而言, 可以从繁忙的包装、贴运单、寄邮包中解脱出来, 集中精力进行前台销售即可; 对于买方而言, 如果通过网络购物平台在不同店铺购物, 不同店铺的货物在大仓库可以根据购物信息归一, 一个包裹即可, 则不用像现在要支付多次运费, 也不用在家一件件地收快递了, 节省了时间和金钱。
2. 4 大物流的实施条件
2. 4. 1 建立大仓库
仓库是大物流的核心和出发点, 通过建设大仓库可以实现不同货源集中, 便于集中拣选、搭配发货; 而且供应商不用将货物送给分销商, 直接送到仓库, 节省送货环节。要发挥大仓库的作用, 仓库选址尤为重要, 要详细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位置、运输路线、周边环境、政府政策等, 并选择恰当的方法例如加权因素分析法、优劣势对比法等来确定最佳位置。
2. 4. 2 建立大的平台
平台的作用主要是连接各方参与者: 供货商、卖家、客户、信息、快递等。这个平台不仅仅起来参与者相互联系的作用, 而且同向的成员之间也相互形成竞争, 通过竞争优化服务。这个平台中一个关键点就是信息共享, 使得各个过程作业透明化, 如果没有有效的信息共享网络和系统, 物流的方向、数量、时间、地点等都不能及时获得, 大物流根本不可能实现。另外, 这个平台的建设要有有效的规范约束机制, 能使得各个参与者处于平等地位, 各个过程都能分析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以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
2. 4. 3 要有参与者
大物流的概念再好, 如果没有企业、人员认可并加入, 这个概念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 要使更多企业理解和接受并加入进来, 真正地实现资源整合, 有效实施大的物品流动。另外, 不仅经济主体要参与进来, 政府也应该参与进来, 给予及时的政策鼓励, 并适时地规范大物流的运作, 使得政府对物流业的职能也实现集中化。
摘要:21世纪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伴随经济的发达, 物品流动呈现出流动量大、种类复杂、范围广等特征, 再加上物流业本身就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 涉及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多个环节, 因此要全面、综合性地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 整合各方物流资源, 实施大物流。
关键词:物流,政府,交通运输
参考文献
[1]张明丽, 李方, 秦笑梅.中小企业物流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市场, 2010 (29) .
摘要:物流园区的发展影响着物流资源的整合以及物流产业的集聚。目前针对物流园区规划的研究主要是定性的方法,缺乏定量研究,不能较为客观地研究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本文通过分析物流园区的研究现状,然后从物流园区运作模式、布局规划、货流预测等几个方面评述了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物流园区; 布局规划; 综述
物流园区是指利用多样化物流设施集合不同类型物流企业的实现物流集中布局作业的重要场所,是社会化、开发型高效物流体系的重要体现。
1.选题背景分析
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能够助推区域物流的发展,实现产业经济集群。建立高效的现代物流,逐步解决城市交通压力现状,优化城市布局,推进物流结点集中化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引导相关物流企业不断更新物流技术,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资源最大化最优化地利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国内外研究概况
物流园区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几乎就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国外针对物流园区的研究历史也比较短,所以,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方面较为滞后,研究著作等都较少,研究方向广而不精,无法有效地指导物流园区的规划发展。
2.1 国外物流园区研究概述
国外在物流园区布局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主要集中研究的是物流节点的规模和选址确定与评价和对物流设施选择和物流设施布局的评价以及物流园区的运作模式等几个方面。
2.2 国内物流园区研究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也越来越重视,对物流园区的研究论著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
2.2.1 对对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
我国能够推广的较为先进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较少,其发展多靠依赖国外的发展经验,但是物流远去的运营状况关乎区域经济的发展未来,因此最近几年正在积极扩大对物流园区的经营模式的研究。
王翔[1]通过运用SOA理论研究,建立了基于SOA的物流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模型,详细论述了物流园区的运营机制,为进行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方向。翁启伟[2]利用价值链管理对物流园区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模式的发展优势。刘亚姝[3]运用AHP方法对物流信息平台的高效运营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刘学明[4]提出中心城市综合物流园区应多元化融资,融资方式选择优先序依次为获取政府补助投资、企业股权融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
当前,我国学者针对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的发展方式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如何将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建设同物流园区运营模式研究相结合是后期的研究重点。
2.2.2 对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研究
物流系统规划主要是指灵活而有序地进行物流系统发展的计划设计。进行物流系统规划需要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选择合适的发展路线,通过积极的组织措施开展规划研究。王叶青[5]通过物流园区特性了阐述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相关内容,然后利用MSFLB规划方法,建立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方法的流程。张婷婷[6]以物流需求为导向研究了物流园区的用地规模大小。殷莹[7]通过重点分析物流量预测方法,提出了最优定权组合预测模型,并对土默特右旗进行了物流量预测;然后通过价值链分析进行功能区定位,并使用SLP方法对功能区进行了布局规划。
根据当前的文献分析,可知我国学者针对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部分地区,如保税港区、既有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带。我国目前针对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建设的研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因此,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的理论需求。
2.2.3 对物流园区的货流预测研究
物流园区的货流预测是反映以及确定物流园区布局数量、物流园区选址地点以及规模等基础。进行我国大城市的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时,主要靠货运量来预测物流园区的物流量和规模大小,理论研究匮乏。因此,如何选择合理的预测方法,成为探讨物流园区布局规划的发展关键。
2.2.4 综合评价法在物流园区选址与运营的应用
综合评价法主要运用在物流园区选址以及运营绩效上。目前,关于物流园区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有AHP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等。如史媛[25]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物流园区选址问题。姜军[26]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港口物流园区项目风险的评价中,其中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为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两项,通过评价将难以量化的风险因素进行量化,比较有效地解决了港口物流园区项目的风险评价问题。
采用专家打分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将多种影响物流园区选址的因素考虑在内,但难以量化定性因素,也较难选择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借鉴配送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节点的选址方法,然后根据物流园区选址的特殊性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物流园区选址。
2.2.5 对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研究
与选址相比较,针对如何确定物流园区的规模的文献极少,国内外也没有确立较为成熟的物流园区规模确定方法。针对物流园区的规模确定的理论研究仍处发展阶段。
3.评述
物流园区研究方向并不均衡,现阶段对物流园区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宏观上,物流园区的选址和布局开始逐步形成一套教科学的方法,与城市物流规划等区域物流规划相结合。其次就是针对园区运作模式、运营管理、成本控制、信息管理等相关研究虽有发展,但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物流园区的系统性规划和功能布局。
物流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扩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对布局规划理论、信息管理理论等多种理论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获取更真实可靠的数据建立合理的系统模型进行物流园区布局规划,如何结合物流园区的自身特点来研究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方法和运作模式,这关系到物流园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物流园区建立后的经济效益问题,是我国目前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研究重点。(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研究生部)
参考文献:
[1]王翔.基于SOA的物流园区信息服务平台设计及运营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
[2]翁启伟.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物流园区运营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13,(10):47-48.
[3]刘亚姝.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运营模式研究[D].石家庄经济学院,2013.
[4]刘学明.中心城市综合物流园区开发模式及融资问题研究——以宁夏交通物流园区为例[D].中国科学院大学,2013.
[5]王叶青.物流园区内部功能区布局规划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
[6]张婷婷.以物流需求为导向的物流园区用地规模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长安大学,2011.
[7]殷莹.基于价值链分析的物流园区用地规模及布局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
[8]史媛,杨茂盛.基于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的物流园区选址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2):129.
【物流发展规划】推荐阅读:
物流发展建议06-07
汽车物流发展07-12
企业物流发展论文05-24
保税物流发展分析06-08
美的物流体系发展07-02
区域物流发展规划流程10-22
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规划10-28
铁路如何发展现代物流09-14
铁路物流发展的思考10-05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