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推荐8篇)

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1

申请人:xxx,男,汉族,xxxx年x月xx日生,身份证号码xxxxxxx,住xx市xxxxxxxx,电话xxxxxxx

被申请人:xxxxxxxx有限公司

地址:xx市xxxxxxx

法定代表人:xxx电话:xxxxxxx

申请要求

1、请求贵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七个月的经济补偿和赔偿金;

2、请求贵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九个月医疗补助费(以最后劳动能力鉴定为准);

3、请求贵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未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十二个月的双倍工资;

4、请求贵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支付申请人三个半月的工资;

5、请求贵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为申请人补交社会保险并办理相关手续;

6、请求贵委员会裁决被申请人承担申请人的医疗费用。

事实和理由

xx年9月,申请人到被申请人处工作,任外聘工长职务,月工资3950元。9月18日,申请人患脑出血住院治疗;月18日,申请人出院回家继续治疗。现因申请人患病较重,被申请人单方面解除了与申请人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被申请人从未与申请人签订书面的正式劳动合同,也未给申请人交纳各项社会保险,因此应承担各项责任。

第一,申请人在被申请人处工作三年有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之规定,被申请人应支付给申请人三个半月的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同时,被申请人违反《劳动合同法》在规定的医疗期内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定,应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之规定向申请人支付赔偿金。综上,共计七个月。

第二,申请人因患病较重,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被申请人另行安排的其他工作,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六条之规定,被申请人应支付给申请人九个月的.工资作为医疗补助(以最后劳动能力鉴定为准)。

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2

2006年7月6日, 申请人某工程咨询公司与被申请人中国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某项目工程分包合同》, 双方约定:被申请人将某大厦弱电系统工程分包给申请人, 并确定了工程款的具体数额及支付时间。该合同签订后, 申请人按照该合同约定履行了自己的义务。2008年11月, 该工程进行了最终结算, 该工程最终结算工程款为1260万元。被申请人分别于2006年7月、10月、12月及2007年8月分四次向申请人支付了工程款共计454万元人民币, 申请人为其开具了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被申请人的子公司于2008年2月向申请人支付了工程款计157万元人民币, 申请人为其开具了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被申请人的子公司的北京分公司分别于2007年3月、2008年10月及2009年5月、7月分四次向申请人支付了工程款共计569万元人民币, 申请人为其开具了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申请人同意被申请人从工程结算款中直接扣除总包管理费计38万元人民币。该工程最终结算款减除已付款项及应扣除的总包管理费, 尚有42万元人民币工程款未支付, 被申请人认为该款项是为申请人代扣的营业税税金。依据有关税法规定, 被申请人作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应向申请人提供已交代扣的税金的完税证明。尽管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多次协商, 并于2009年8月10日向被申请人发出《律师函》, 要求被申请人提供完税证明, 但未果。

申请人认为被申请人的行为严重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遂委托本所于2009年9月22日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 北京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 依法进行了开庭审理, 并于2009年12月3日作出了终局裁决, 仲裁裁决全部支持了申请人的仲裁请求。

仲裁裁决生效后, 被申请人及时、全面履行了仲裁裁决书。

2 代理意见和裁决

2.1 申请人的代理意见

本所接受申请人委托后, 通过对案件的调查和分析, 就本案的工程款金额、申请人开具的发票的认定及债务履行方式, 发表了如下代理意见:

2.1.1 双方签订的工程分包合同合法有效, 被申请人欠付42万元人民币工程款事实清楚

2006年7月6日, 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的《某项目工程分包合同》, 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愿的表示, 符合法律规定, 合法有效。合同签订后, 申请人已经履行了合同义务, 工程质量合格并已交付, 并且双方也已进行了工程结算。该工程最终结算工程款为1260万元, 扣除被申请人已经支付的1180万元工程款及总包管理费38万元, 被申请人尚欠付申请人42万元工程款, 事实清楚。

2.1.2 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的4张发票的责任在于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在书面答辩意见中提出, 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中有7张发票, 其中3张是开具给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认可;其余4张发票是由于申请人自身过错造成付款人与被申请人不同, 由申请人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对于被申请人提出异议的4张发票, 首先应当由被申请人提供完税证明或支付相应的工程款。申请人提供的发票是根据被申请人要求开具的, 责任不在申请人。开具发票的程序是先开票后付款, 根据财务制度的规定, 付款单位是哪个单位, 申请人也应当就该单位开具发票。被申请人提出要求申请人更改发票名称不是事实, 被申请人从来没有向申请人提出过更改名称的要求。如果被申请人认为发票有误 (包括单位和名称) , 被申请人可以提出异议, 并且可以不付款。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付款, 这是被申请人的内部问题。4张发票项下的款项都是本案所涉工程款的组成部分, 因此, 提供完税证明或支付工程款的义务人是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应承担其有异议部分的4张发票的责任。

2.1.3 被申请人欠付工程款的债务履行方式

申请人认为依据国家有关税法的规定, 如果被申请人代扣了营业税, 被申请人应当提供相应代扣数额的完税证明;如果不能提供完税证明, 被申请人应当向申请人支付相应数额的工程款。

2.2 被申请人的答辩意见

针对申请人的诉讼请求及事实理由, 被申请人提供了如下答辩意见:

被申请人对申请人提出的付款金额没有异议。申请人提交的证据中为被申请人开具的发票部分, 被申请人同意开具完税证明。付款行为是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的, 被申请人是实际付款人, 其他的付款单位是委托代理付款关系, 不是实际付款人。对此, 申请人是明知的。申请人应当依据合同约定为被申请人开具发票。被申请人从来没有要求申请人为其他单位开具发票。发票错开的行为是申请人的错误认知导致的, 因此, 其后果应当由申请人自行承担。

2.3 仲裁庭意见及裁决

北京仲裁委员会受理此案后, 于2009年10月28日开庭进行了审理。仲裁庭经审理提出了如下意见:

2.3.1 关于被申请人欠付申请人的工程款金额

双方当事人对签署分包工程结算报告并确定本案工程结算金额为1260万元的事实没有异议, 同时对已支付工程款金额1180万元和在结算金额中扣除总包管理费38万元的事实也没有异议。因此, 仲裁庭确认被申请人欠付申请人的工程款金额为42万元。

2.3.2 关于申请人开具的七张发票的认定问题

仲裁庭注意到, 申请人以被申请人为付款单位开具的3张发票, 被申请人对该3张发票的真实性没有异议, 同时在庭审答辩中表示愿意提供该3张发票的完税证明。因此, 仲裁庭对申请人要求被申请人提供上述3张发票项下工程款完税证明的仲裁请求予以支持。

本案双方当事人有争议的问题是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及北京分公司支付工程款, 申请人为子公司开具的4张发票。由于被申请人认可其通过子公司支付工程款的事实, 同时对上述4张发票的真实性未予否认, 因此仲裁庭认可上述4张发票的真实性。仲裁庭认为, 被申请人委托第三方付款是导致申请人没有为其出具发票的直接原因, 根据财政部令1993第6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第二十条“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以及从事其他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对外发生经营业务收取款项, 收款方应当向付款方开具发票。”的规定, 申请人为其子公司出具发票的行为, 并无过错。在合同履行过程中, 被申请人连续四次通过其子公司接受发票并支付工程款的事实表明其未对申请人出具的发票提出异议;虽然被申请人辩称因申请人错开发票不能提供完税证明, 但对该主张被申请人未能举证证明, 也未提交曾要求申请人更换发票方面的证据支持其主张。被申请人在庭审时同时辩称, 税务部门2009年后改为差额纳税, 这就表示上述4张发票没有办法办理完税证明。仲裁庭认为税收征收方式的改变并未改变被申请人尚有42万元工程款未支付的事实, 而且不能提供完税证明不是申请人原因造成的, 其责任不应由申请人承担。

综上所述, 被申请人关于由申请人承担不能提供完税证明责任的答辩意见不能成立, 仲裁庭不予支持。

2.3.3

被申请人欠付申请人工程款的债务履行及方式仲裁庭注意到, 双方当事人对欠付工程款的事实并无争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被申请人不论以提供完税证明或支付工程款的哪种方式都应该履行自己的债务支付义务

由于申请人认可被申请人通过提供完税证明的方式支付欠付的工程款, 被申请人在庭审时也认可了42万元欠付工程款是代扣税款并表示已经向税务部门缴纳了相应税款。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上述意见, 仲裁庭认为税款的代扣代缴是双方达成一致的意思表示, 被申请人应首先以提供完税证明的方式履行债务, 被申请人提供完税证明的金额为1260万元。

此外, 被申请人虽然答辩称由于申请人为其子公司出具了4张发票以及2009年以后税收征收方式的改变导致部分工程款的完税证明不能提供, 但是仲裁庭认为被申请人的上述理由均不是由申请人责任造成的, 被申请人在无法以提供完税证明的方式履行债务的情况下应以支付工程款的方式履行对申请人的债务。

2.3.4 仲裁费用的承担

本案主要是因为被申请人没有履行对申请人的债务造成的, 仲裁庭认为仲裁费应由被申请人全部承担。

根据以上事实和理由, 仲裁庭裁决如下:

1) 被申请人应于收到本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向申请人提供结算金额为1260万元的完税证明;上述期限内不能提供完税证明的部分, 被申请人应自前述期限届满之日起15日内按照3.3%的比例向申请人支付相应款项。

2) 本案仲裁费21180元, 由被申请人承担。由于申请人已向本会预交了全部仲裁费, 故被申请人应当自本裁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直接向申请人支付其垫付的仲裁费21180元。

上述被申请人应向申请人支付的款项, 逾期支付,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29条的规定办理。

本裁决为终局裁决, 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3 律师点评

本案是一起工程分包合同纠纷案件, 本案的原告由于在工程分包合同履行过程中, 没有注意防范风险, 以至于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纠纷。本律师在本案中作为原告的代理律师, 对本案取得了全部胜诉的良好效果感慨颇多, 本案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何防范第三方代为履行风险、如何选择履行方式以及如何选择争议解决方式等有诸多启示。

3.1 关于由第三方代为履行合同

本案的争议的焦点是, 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向申请人代为支付工程款, 申请人向代为付款的第三方开具了正式发票, 由此造成被申请人无法提供完税证明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的问题。本案的纠纷也是由于被申请人委托其子公司代为付款造成法律关系混乱引起的。因此, 如何正确认识第三方代为履行合同的法律性质及如何防范由此引发的法律风险, 对工程总承包单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 应该注意区别第三方代为履行与债务转移的区别。所谓第三人代为履行, 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当事人约定由其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我国《合同法》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 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该条规定的第三人代为履行制度, 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 第三人可以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 (2) 第三人代替债务人履行债务应当有约定, 约定的形式为《合同法》第十条规定的书面、口头和其他形式。 (3) 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 无需在该合同上签字或盖章。 (4) 第三人不承担合同的履行责任和违约责任。当第三人拒绝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约定时, 由债务人承担履行或违约责任。所谓合同债务的转移是指基于债权人、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达成的协议将债务转移给第三人承担, 由第三人取代债务人的地位成为合同当事人, 而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合同法》第八十四条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 应当经债权人同意。”该条规定的债务转移制度, 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 债务是可以转移的, 但必须由当事人亲自履行的债务不能转移。 (2) 债务转移必须以债权人同意为必要条件。 (3) 债务转移前的合同关系消灭, 转移后的合同关系产生。 (4) 合同主体已经变更, 第三人成为合同当事人。由此可见, 第三方代为履行与债务转移存在明显的区别, 主要表现在: (1) 生效条件不同。在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情况下, 第三人单方表示代替债务人清偿债务或者与债务人达成代替其清偿债务的协议即可。但在债务转移的情况下, 债务转移时必须经债权人同意, 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 (2) 法律地位不同。在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情况下, 第三人只是履行主体而非合同主体, 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但在债务转移的情况下, 第三人将加入原合同或完全代替债务人成为合同关系当事人, 如果是合同债务的全部转移, 则第三人将完全代替债务人成为合同当事人, 即使是债务部分转移第三人也将加入合同关系成为合同当事人。 (3) 承担的责任不同。在第三人代为履行的情况下, 由于第三人不是合同当事人, 当出现债务的履行不符合约定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况时, 债权人只能向债务人而不能向第三人请求承担责任。但在债务转移的情况下, 由于第三人成为合同当事人, 故而该债务的履行不符合约定或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下, 债权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履行或违约责任。

其次, 在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 由第三方代为履行的情况经常发生, 而第三方代为履行又与合同债务的转移容易发生混淆, 在司法实践中对是债务的代为履行还是债务转移比较难以把握, 工程承包单位更应该注意防范风险, 明确责任, 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签订建设工程合同时, 如果有第三方代为履行的情况, 应该在建设工程合同中明确约定;如果是在建设工程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由第三方代为履行的情况, 债务人应向债权人提交第三方和债权人均表示同意的由第三方为债务人代为履行债务的承诺, 或者与债务人订有代为履行合同债务的协议。 (2) 在第三方的代为履行债务时, 如果第三方不履行债务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 此时应视为第三方拒绝履行, 而应当要求债务人承担履行或违约责任。

3.2 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的履行方式

合同履行方式是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以何种形式来履行义务。合同的履行方式主要包括运输方式、交货方式、结算方式等。履行方式由法律或者合同约定或者是合同性质来确定, 不同性质、内容的合同有不同的履行方式。本案中, 双方当事人对被申请人欠付工程款的数额没有争议, 但对工程款支付履行方式是直接工程款还是提供相应数额的完税证明发生了争议, 这也是本案争议的一个焦点问题。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 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方式, 履行义务人必须首先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履行。如果约定不明确的, 当事人可以协议补充;协议不成的, 可以根据合同的有关条款和交易习惯来确定;如果仍然无法确定的, 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建设工程合同履行方式的约定或变更应符合法律规定。本案中工程分包合同工程款支付方式的变更有关税收的法律规定的修改。按照1994年1月1日施行的我国《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 建筑安装业务实行分包或转包的, 以总承包人为营业税扣缴义务人。而2009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订的《营业税暂行条例》删去了原《营业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 也就是说, 在建设工程总包与分包活动中, 总承包人以其取得的全部工程价款扣除分包工程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分包人以其分包工程款为营业额缴纳营业税;总承包人不得对分包人的营业税代扣代缴。因此, 工程承包单位不仅要熟知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的规定, 还必须了解和掌握与建设工程有关法律如税法等规定, 以便建设工程合同的履行符合法律规定。

3.3 关于建设工程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建设工程合同发生争议, 可以通过和解或调解的方式来解决, 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和解、调解不成的, 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方式的解决。本案中当事人选择采取仲裁方式来解决工程分包合同的争议, 本案从2009年9月22日立案, 到2009年12月3日裁决生效, 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并且裁判的质量高, 执行快, 本案申请人体会了到仲裁的效率较高、专家裁判的优点, 但也体会到仲裁费要比诉讼费高问题。

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3

以下介绍海仲上海分会最近受理的两个船员劳务派遣合同纠纷案例:

(一)船员外派合同争议案

2008年6月10日,申请人XX船员与被申请人YY船务公司在泉州签订《船员外派合同》后,被派往“泰山真诚”轮任三副。但是9月15日,被申请人口头辞退了申请人,单方面解除了劳动合同关系。于是,申请人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海仲上海分会提起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支付拖欠工资并给予经济赔偿。

被申请人答辩,申请人在与被申请人订立劳动合同时,没有告知其因旷工而被ZZ船舶管理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的事实,此事实直接决定被申请人是否与申请人订立外派合同的意愿,故该合同应为无效合同。被申请人已按合同支付了申请人上船作业的相应工资,8月底申请人回家经用工单位通知未归返,因此不存在拖欠工资问题。

仲裁庭经审理后认为,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签订劳动合同时,已解除原劳动关系为自由船员,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的外派合同应为有效合同。根据合同,被申请人应负责办理申请人赴外轮工作的出国手续及证件,而被申请人在未办完情况下违法安排申请人上船工作,申请人因担心承担法律责任而下船,不构成违约行为。用工单位要求不具备必要手续和证件的申请人回岗是不合理的,不能成为辞退理由。因此,仲裁庭裁决被申请人应向申请人支付拖欠工资,并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二)船员管理合同争议案

2008年11月18日,申请人XX船务公司与被申请人YY海运公司签订《船员管理合同》,申请人为被申请人所属的“盛安达108”轮配备全套船员,但被申请人拖欠船员工资及管理费,并于2009年1月20日在未通知申请人的情况下就擅自解散船员,故申请人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向海仲上海分会提起仲裁,请求被申请人支付拖欠的船员工资及管理费,并赔偿违约金。

被申请人答辩,申请人隐瞒了两个重要事实:1.申请人的船员驾驶“盛安达108”轮于2009年1月1日在福建泉州石湖港触礁,造成被申请人重大损失;2.鉴于春节(1月26日)临近及“盛安达108”轮修理需几个月的实际情况,被申请人于1月19日与船员达成共识:船员自动放弃2009年1月份工资;船员回家,等船修好后再定下步方案。因此,被申请人不存在拖欠船员工资及管理费情况,也无须支付违约金。

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4

委托代理人: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性别:_________________民族:_________________年龄:_________________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_____

现住: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被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仲裁请求:_________________

1、

2、

3、

事实和理由:_________________

此致

__________________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申请人:_________________(签名或盖章)

土地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5

三亚市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对王先运、林竹金、王七兰三人的土地权益侵害,特此提出调解或仲裁申请书。

二、当事人基本情况:

原告: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职工王先运;

原告: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职工王七兰;

原告:三亚市崖城镇雀信居委会林竹金。

被告: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负责人。

三、仲裁请求事项:

追究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负责人对王先运、王七兰、林竹金三人的土地侵权的违法行为,并追回合法的土地权益,归还土地。

四、纠纷事实与理由:

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职工王先运是该公司的一位农场老场长。王先运一直以来经营和管理该公司的农场土地,同时在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一直承包访公司的农场土地。在王先运承包该公司的农场土地期间,王先运伙同林竹金、王七兰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零年间开垦得一块面积为九点五七亩的园地。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谁开荒,土地的使用权归谁。因此土地的使用权是王先运、林竹金、王七兰三人。该园地位于崖州湾南山地带的三脚石田,其四至是:东至港门村委会第二生产队的土地;南至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园地;西至海边青山子;北至港门村委会第二生产队土地。

由于王先运承包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的农场土地期限是至一九八四年十二月止。王先运承包期满后,王先运原想继续承包,但是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的时任书记陈毓金却把农场发包给出高价的`麦光时与林武进。林武进承包后,种树时却种入王先运的开垦地,为此引起王先运与林武进两人之间的土地纠纷争执,在王先运离开后,林武进固执地种下树苗是个真实的事实。因此王先运失去承包权。王先运只好将他们自己的的垦地发包给南山四马村委会的黎族德金经营管理,并协议按收入合理分酬。

到了二零零四年三亚市国土局作土地权属确认时,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的负责人却没有通知我们开荒者参与土地权属的确认,并且隐瞒事实的真相,欺骗国土局把我们的垦地和农场地合并作土地权属确认,共计面积约一百多亩。该土地现在的土地权属编号是31-8-55,权属于三亚航运公司第四家属委员会。现在这地块由于南山深水港的建设需要,部分土地已被征用。由于现有编号31-8-55地块中有我们三人辛苦开垦的土地,因此我们根据《物权法》,三亚航运公司应该是归还我们的土地及权益。

据上述情况,特此提出土地调解或仲裁申请,请有关部门及领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标准,做出公正、及时的处理,维护我们三人的合法权益。衷心感谢!

此致!

三亚市崖城镇人民政府

租赁土地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6

申请人: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

被申请人: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被申请人: 住所地: 法定代表人:

请求事项:

1、两被申请人在租赁场地投资建造的不动产归申请人所有,申请 人予以适当补偿;

2、本案仲裁费用由两被申请人承担。事实和理由:

申请人曾于2010年4月就与两被申请人之间的租赁合同纠纷向贵委提请仲裁,仲裁请求包括:要求两被申请人腾退租赁场地;其在租赁场地建造的不动产无偿归申请人所有;向申请人支付租金、违约金等相 1

关费用等。经审理,贵委于2011年1月10日作出(2011)京仲裁字第0017号裁决书,支持了申请人的绝大部分请求,对于不动产无偿归申请人所有的请求,仲裁庭认为没有合同依据,不予支持。后,因两被申请人拒不履行仲裁裁决,我们向北京市二中院申请了强制执行。经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现已顺利收回租赁场地。由于对上述不动产的归属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妨害了申请人行使所有者权利。因此,申请人依据《最高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及相关法律精神提出上述请求,并根据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北京京丰世纪汽车配件市场有限公司于2005年2月6日签订的《补充协议》中的仲裁条款及申请人与被申请人北京京丰世纪汽车配件市场有限公司、北京金旺世纪国际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于2008年9月25日签订的《协议书》,就上述未决事项提请贵委裁决。

此致

北京仲裁委员会

申请人:北京国元通投资管理公司

合同纠纷仲裁申请书 篇7

一、调解仲裁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要求, 从2010年开始, 灵丘县依托各级农经部门, 相继挂牌成立了以县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与仲裁委员会、乡 (镇) 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庭和村级土地纠纷调解小组为内容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三级调处机构, 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完善的信访、调解和仲裁工作运作机制。全县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发展, 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两年来, 全县共受理了土地纠纷来信来访33件, 其中:涉及经营权争议纠纷的15件, 土地经营权流转纠纷的7件, 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的9件, 申请违约赔偿仲裁的2件。在全部受理案件中, 符合仲裁立案的6件, 调解解决的27件, 纠纷案件受结率达到了100%。实践表明:灵丘县县、乡、村三级土地纠纷调解仲裁机构在化解农村土地纠纷矛盾、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 并且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认可。

二、调解仲裁机构的作用体现

(一) 有效预防了群体上访案件的发生, 缓解了各级政府的综治压力。

农村土地纠纷成因复杂, 群众反应敏感。而且, 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多数案件往往通过信访难以解决, 但又不符合诉讼规定, 法院不予受理是各级政府最为棘手和头疼的问题, 也是纠纷在基层得不到及时处理引发越级上访的根源所在。自全县三级联动调解仲裁机构建立以来, 实行由下而上的一条线调处模式, 好多纠纷案件通过“村级调解小组—乡 (镇) 级仲裁庭—县级仲裁委员会”的快捷程序, 在短时间内很快得到处理。由于及时有效地预防了矛盾的激化升级和群体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 大大缓解了乡村两级“一票否决”的综治压力, 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充分肯定。

(二) 降低了诉讼成本, 增强了百姓依法维权的积极性。

过去, 群众遇到纠纷通常诉诸法院, 往往一个案子至少需要三个多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得到解决。既浪费时间又消耗财力, 而且常常因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导致恶性案件的发生, 矛盾的双方都不愿意面对。现在全县三级联动调处机构运行以来, 一般纠纷案件一个多月就能得到解决, 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诉讼成本, 还让百姓表达诉求变得轻松、方便和快捷, 依法维权的积极性也大为增强。

(三) 进一步深化了普法教育形式, 提高了干部群众的依法维权意识。

各级仲裁机构开展纠纷的调解与仲裁, 既是当事人依法维权的过程, 也是职能部门进行普法教育的过程。广大干部群众通过亲身参与, 一方面加深了对《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解, 增强了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学法、守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使职能部门开展普法教育的形式由单纯空洞的说教变得更加生动现实。尤其是一些群体上访案件的审理, 干部群众参与人数多, 教育面大, 普法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 树立了农经部门依法行政的权威性。

农村承包合同管理是法律赋予各级农经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责。过去, 农经部门对土地纠纷的调处大部分是行政层面的调解, 行为结果的约束力、执行力和在基层干部群众中的影响力较弱。一直以来, 群众对农经部门承担的土地纠纷调解仲裁职能不是很清楚, 所以, 打官司只知道找法院。仲裁委员会的成立使原先的行政行为上升为司法行为, 仲裁结果具有了相当的法律权威性和约束力。仲裁机关对拒不执行裁决结果的当事一方, 可以申请强制执行。这样, 不仅加深了群众对经管部门职能权限的认识, 使农经队伍的执法地位和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而且, 进一步夯实了农经部门依法行政的法律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基层纠纷化解率低, 案件上推现象严重。

近年来, 虽然各乡 (镇) 都已经建立了乡村两级纠纷调处机构, 但基层纠纷案件办结率一直不是很高, 大部分调解仲裁工作还是由县级仲裁委员会来完成的。在2010年至2012年受理的33起纠纷案件中, 由县级符合仲裁条件进行仲裁解决的6起, 调解处理的18起;乡 (镇) 调处的只有5起, 村级调处4起, 乡 (镇) 及以下纠纷调处率只占到了27%。造成基层纠纷化解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多数乡 (镇) 由于人员素质低, 理论基础差, 工作经验少, 无法单独进行案件的调处, 遇到纠纷案件只好能推则推, 能退则退。机构人员普遍兼职, 平时各自的部门工作都比较忙, 没有时间也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和能动性参与仲裁工作。

(二) 工作经费短缺, 影响办案质量和效率。

由于经费的匮乏, 工作人员垫付的差旅费和下乡补助等无法解决, 直接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和办案效率。仲裁机构依法立案审理土地纠纷案件时需要作大量认真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然而, 由于工作经费缺乏, 必要的交通工具、照相、录音、摄像等设备得不到配备, 调查取证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也给案件甄别定性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但是, 为了不耽误农时节令, 县纠纷仲裁机构办案人员在没有交通工具的情况下, 只能租车或步行下乡。调查取证工作也由于没有必要的辅助工具, 只能进行手工复制。有时办一个复杂的案子需要往返好多次, 用一两个月甚至半年多时间才能结案。期间, 工作人员垫付的差旅费无法解决, 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另外, 由于没有培训经费, 工作人员长期得不到业务培训, 不仅影响了案件审理质量和办案效率, 而且严重制约了纠纷仲裁机构未来的发展。

(三) 现行机构和人员设置与实际工作需要不相适应。

县级仲裁机构对乡 (镇) 级仲裁机构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没有直接的管理权。基层工作在责任追究和奖惩激励方面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县级仲裁委员会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有关规定设立的常设机构, 日常办公室设在县农委下设的经管站内。从机构名称上讲, 县仲裁委员会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科局级单位。而实际上, 执法的主体只是一个股级单位, 平时的调查取证、工作协调等工作常常会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从人员组成上看, 县仲裁委员会除了农经人员是多年从事此项工作的以外, 其他则是由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代表以及法律等不同单位和岗位人员临时兼任, 兼职人员占到了80%以上。大部分的兼职人员由于理论基础差、办案经验少、专业素质低, 工作上难以进入角色。而且, 由于兼职人员原部门的工作比较忙, 再加上人员更换又比较频繁, 平时几乎很少或不能参与仲裁委员会的工作。另外, 从管理体制上看, 县级仲裁机构对乡 (镇) 级仲裁机构只是业务上的指导关系, 没有直接的人事权和监督权, 乡 (镇) 基层工作基本上处于缺乏奖惩激励机制和有效监管的状态。这些弊端的存在给全县土地纠纷调解仲裁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 历史老问题成为纠纷新隐患。

目前, 全县大部分农村在土地承包方面仍存在着无法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是部分村存在二轮承包合同当事双方签字或鉴证手续不完善和只有合同没有土地使用证的情况。在遇到经营权流转或变更, 特别是征占地补偿等情况时, 矛盾纠纷凸显, 引发群体上访事件;二是由于合同档案保管条件简陋或因人员机构调整档案移交不到位, 个别乡 (镇) 、村的土地档案原始资料出现了毁损和遗失, 导致后续的合同规范和土地流转以及网络监管工作无法进行;三是部分村集体未发包的土地, 由于种种原因被一些农户长期无偿占用。如今历经多年变迁, 干部几经调换, 权责已经无从查证, 致使集体对这些土地无法收回, 引发一些群众的不满;四是一些村承包地内建房造屋成为合情不合法的普遍现象等等。这些历史遗留的老问题, 在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 不仅是群众强烈关注的焦点问题, 而且成为困扰基层各级领导尤其是村干部的顽疾。这些问题不解决, 一旦处置不当将会成为引发农村矛盾新的隐患。

四、加强土地纠纷仲裁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 加快推进纠纷调解仲裁体制改革, 解决机构设置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

目前, 县经管站编制不足、经费短缺以及管理体制不畅等体制机制上诸多问题的存在, 其实质就是一个机构设置与实际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改变目前这种状况, 建议先从体制改革入手, 把县级仲裁机构从经管站独立出来, 给予独立的机构编制和工作经费, 保证机构能单独行使仲裁执法职能;乡 (镇) 仲裁庭与经管站合署办公, 增加编制, 配齐人员、设备, 并把人事和监督管理权全部纳入县级仲裁机构;村级调解小组人员一律由大学生村干部担任, 管理权纳入乡级仲裁机构。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激励机制, 确保基层机构人员有动力、工作有魄力、机构有活力。

(二) 加强承包合同管理, 消除纠纷隐患。

实践证明, 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产生与土地合同的规范与否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合同签订、鉴证、档案保管等方面, 任何一个环节的不到位或脱节都可能成为引发纠纷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县级合同管理机关首先要依托农经网络平台适时做好合同的动态监管, 杜绝不合规、不合法的合同产生和存在;乡 (镇) 合同管理机构要加强合同的鉴证工作, 从源头上把好审核关。并且指导好合同的签订和台账登记工作, 做到登记清、动向明。二是县、乡两级审计机构要从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两方面加强审计监督, 预防合同腐败现象的发生, 尤其是重大土地发包项目的招标、公示和履行过程等。三是加强对土地遗留问题的问责追究。运用行政和法律双重手段妥善化解历史遗留的老问题, 从根本上消除纠纷隐患, 促进农村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四是抓好合同档案管理工作, 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措施和责任追究制度, 彻底杜绝原始档案的毁损和遗失现象的发生。

(三) 继续深入开展普法宣传, 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的维权意识。

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是规范农村行政行为、降低纠纷形成和提高群众依法维权、避免矛盾升级的有效手段。所以, 今后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普法教育的长效机制, 不断创新普法教育载体, 通过经常性举办宣传月、宣传周和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农业法律法规, 使之进一步深入人心, 并要把《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作为考核乡村干部的一项重要指标列入年度考核计划。同时, 要尝试建立纠纷案件结案后总结研讨制度, 通过召开座谈会的形式, 邀请双方当事人对案件的形成、诉讼和仲裁结果整个过程进行一次回顾总结。要进一步引深普法宣教方式, 从而达到规避村干部行政违规行为发生、增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的目的。

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山西灵丘034400;

摘要:调解仲裁的探索与实践;调解仲裁的作用体现;实践调解与仲裁的问题;加强调解仲裁的建设。

论合同转让中仲裁协议的效力 篇8

关键词:仲裁协议;债务承担;债权让与

中图分类号:D997.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103-02

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当事人订立合同后将其合同项下的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但如果合同是含有仲裁协议条款,当合同转让给第三人时,该仲裁条款是否也应同时转让给第三人,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先行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和国际公约均未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各国的司法实践也不尽相同。

一、仲裁协议转让的理论

在国际商事交易中,当事人订立合同之后将其合同项下的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理论上也没有太大争议。但是如果合同中含有仲裁条款,合同的当事人将其权利或义务转让给第三方时,该仲裁条款是否同时转让给第三人?换言之,第三人是否应受该仲裁条款的约束?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尚存争议,各国的做法也各不相同。下面就理论上的分歧作一归纳。

1、支持国际商事仲裁条款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理论

仲裁协议同合同一样,其效力仅及于合同当事方,而合同的效力只有在当事人合意之下才能及于第三人。因此,仲裁协议作为合同的一种,是否应当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仲裁协议是否可以因当事人的合意对第三人产生效力的问题。仲裁协议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契约,且是一种实体法上的契约。从契约的相对性原则来讲,仲裁协议仅仅在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效力。但随着仲裁实践和仲裁理论的发展,当前的主流做法则认定,在特定情况下仲裁协议对未签署仲裁协议的当事人也产生约束力。

实践中,有许多国家采取仲裁协议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做法。在美国法中,涉及仲裁条款转让的多数案件均是在整个合同转让时讨论的。在转让整个合同的情况下,美国法院认为,仲裁条款随主合同一同转让,主合同中关于仲裁条款的规定均可以用来抗辩受让人。法国对仲裁条款的转让无专门规定,法院一般判定在主合同转让时,仲裁协议自动转让。在瑞士,除非某些特殊情况,仲裁协议也应当与其他的权利一同转让。

2、反对国际商事仲裁条款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理论

反对国际商事仲裁条款与主合同同时转让的观点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1)仲裁协议的独立性

从仲裁条款独立性来看,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是与合同不同的单独协议,仲裁条款独立于合同的其他条款而存在,不因合同其他条款无效而无效,也不因合同本身的存在与否受到任何影响。因此,当主合同转让时,仲裁条款不随主合同转让而转让,除非双方当事人同意此项转让。

但是,依据仲裁条款提起仲裁的权利应当与其他从权利一样随着主债权的转让而转让。如果争议一方能够在争议出现后,随便以合同无效或不成立对抗仲裁管辖权,那么仲裁条款也就事实上失去其约束力。因此,独立性是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顺利开始,而仲裁条款的转让则是为了保证仲裁程序的顺利完结,以仲裁条款自治性反对仲裁条款随合同转让自动转让是不合理的。

(2)缺乏书面仲裁协议

仲裁是基于双方的合意而产生的协议。各国仲裁法与国际上有关的公约均要求仲裁协议是书面的方为有效。双方当事人如果没有在书面的仲裁协议上签字,就不受仲裁协议的约束。但是随着商业实践的发展,这一要求已逐渐放宽,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确认或者正逐步接受一些没有签字的仲裁协议的效力。所以以需要书面仲裁协议来反对仲裁协议的自动转让的说服力不强,也不符合放松仲裁协议形式要求的国际趋势。

二、不同情形下仲裁协议的效力

合同的转让,准确地说是合同权利、义务的转让,指在不改变合同关系内容的前提下,合同关系的一方当事人依法将其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全部或者部分地转让给第三人的法律行为。合同转让分为合同承受、债权让与和债务承担三种情形,若合同出让人与合同相对方之间在原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那么对该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应区别对待。

1、合同承受时仲裁条款的效力认定

合同的承受又称合同概括转让,即合同的整体权利义务全部转让给受让人。在合同承受中,合同的转让人经合同另一方或者其他方当事人的同意,将其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概括移转给受让人,如果原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该仲裁条款对合同的受让人与合同的其他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除非在合同的转让过程中,受让人或合同的其他方当事人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即在合同承受的情况下,适用的是仲裁条款“自动移转规则”(Antomatic Assignment Rule)。这是国际上的普遍做法。

2、债务承担时仲裁条款的效力问题

在合同债务承担的情况下,与合同承受的情形类似,债务人转让债务同样需要得到合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的同意,因此,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权人应当具有约束力,除非受让人或者债权人双方或者一方有相反的意思表示。对于合同债务承担,各国一般都规定:债权人的同意是使债务承担有效的最主要条件。债权人同意债务转移,债权人若愿意继续采取仲裁方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明示同意债务转移时就视为同意仲裁条款一并转移给受让人。若债权人未明示同意,同时在合理期限内未作出有相反意思表示的特别声明或保留,也视为债权人同意原债务人将仲裁条款中的权利义务随合同债务一并转移给受让人。因此,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权人应当具有约束力,除非受让人或债权人双方或者一方有相反的意思表示。

3、债权让与时仲裁条款的效力认定

这种情形在国际上争议较多,各国做法不一。在合同权利转让的情况下,各国大多规定转让不需债务人同意,而只要对债务人通知即可对其生效。所以,大多数国家否定了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务人的效力。但是,近来也有国家承认在债权让与时,原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债务人即合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同样有效。法院和仲裁庭对此种情况下仲裁条款自动转让原则的论述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将仲裁条款视为基础合同的从属权利。仲裁协议作为主合同的一个组成部分,唯一的目的是保障合同权利的实现,由此产生的权利与义务属于合同的附属权利,应当与合同其他条款项下的权利处于相同的法律地位,受附属权利转让规则的支配。因此在主合同转让时应该自动转让。(2)对各方公平合理的期待进行分析。合同权利的转让仲裁条款自动转让并不损害相关当事人对合同的公平合理预期。从债务人的角度分析,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合意达成仲裁就意味着仲裁不仅是其应当承担的义务,也是其享有的权利。债务人的义务在原合同权利转让后一般并没有实质地改变。如果仲裁条款不能自动转让,那么只要原合同当事人将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他就可以逃避仲裁的义务,这样仲裁条款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从债务人权利的角度而言,原合同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有理由认为债务人本来是希望以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履行合同产生的争议的。如果仲裁条款不能自动转让,债务人就必须通过诉讼解决争议,其仲裁解决争议的合理期待就要落空。从受让人权利角度看,只要转让合同有效,他所受让的合同权利就应该得到保护,没有理由认为受让人就其受让的权利所受到的保护要比转让人少,故在一项转让中,仅仅让与合同权利而不转让对该权利的保护是难以想象的。从受让人义务分析,受让人不应当被置于比转让人更优越的地位,如果原合同对债权所附加的条件之一是以仲裁方式解决有关争议,那么受让人无权摆脱仲裁的约束。

三、结论

无论从仲裁的产生来看,还是从世界各国的普遍实践来看,仲裁制度的最根本属性在于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志,实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当事人在选择解决他们之间纠纷的方式上拥有一定的意思自治,这种意思自治不仅受到法律的保护和尊重,而且当事人自己也要受到自己选择的制约。在国际国内民商事争议解决机制中,仲裁所具有的合同因素就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这一原则。“无合意则无仲裁”是由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决定的,根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是一个合意的过程,前提是当事人一致认可以其选定的方式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从表面上看,对仲裁合意的要求形成了国际商事仲裁条款转让强有力的阻碍,因为原仲裁条款中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非转让方当事人与受让人之间的仲裁合意,如果仲裁条款签字方在未经受让人同意的情况下将仲裁义务强加给他,那么受让人的权利就会受到侵害,使其不能享有通过公正和公开的法院审判维护自己权利的自由,也就否定了他应得的法律援助。但实际上,国际商事仲裁条款转让并没有否定“无合意则无仲裁”这一基本定律,恰恰相反,确定仲裁条款对受让人和非转让方合同当事人的约束力,必须以当事人意图为基础,因为在国际商事合同发生转让的情况下,通常在转让人和非转让方合同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仲裁条款中根本没有提及该仲裁条款对受让人的效力,在合同转让后,就必须借助对当事人合意的推定来实现仲裁对当事人合意的要求。在国际商事合同转让中,不论从常理还是法律的观点看,合同当事人都可以在授予受让人权利时加以一定限制。合同转让,其中的仲裁条款是否一同转让,是转让协议的解释问题,归根结底,这一解释要服从当事人的意愿。在合同转让时,如果转让人、受让人和非转让方合同当事人明确改变或排除了合同中的仲裁条款,原仲裁条款对受让人不具有拘束力,反之,则对受让人有拘束力。

对受让人而言,当债务人与转让人之间的合同载有仲裁条款时,受让人有合理的机会考虑在其受让了合同权利,取得债权人的地位时,通过仲裁解决他和债务人之间的争议对他是否有利。如果他不愿接受仲裁条款,他就应当在合同转让时向转让人表示反对继续适用仲裁条款;否则,他就应当受仲裁条款的约束。

参考文献:

[1]谭兵.中国仲裁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2]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3]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及其适用法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乔欣.比较商事仲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5]于喜富.国际商事仲裁的司法监督与协助——兼论中国的立法 与司法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6]张圣翠.国际商事仲裁强行规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顾华宁.国际商事仲裁条款转让问题研究——基于国际商事合同转让[D].西南政法大学,2003.

[8]赵健.长臂的仲裁协议——论仲裁协议对未签字人的效力[J]. 仲裁与法律,2000,(1).

上一篇:安全风险分级管制度下一篇:初中初一作文750字:一堂食品安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