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精选8篇)
内容摘要:
当今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如何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以音乐的美来感染学生,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教法单一,教学形式古板,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恶劣现象。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现代音乐教学产生了前所末有的影响,它给音乐课堂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带领学生自由翱翔在音乐的天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 音乐教学 歌唱教学 欣赏教学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需要充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去创造浓浓的音乐氛围,只有使学生处在形象活泼的音乐氛围中,让学生尽快进入音乐意境,去感受音乐的奥妙,才能受到良好的音乐熏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教法单一,教学形式古板,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以间接经验代替直接经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这种缺乏情感内涵,充满理性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甚至恐惧、苦恼、丧失了学习兴趣,极易造成学生的“情感营养不良”,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恶劣现象。信息技术是一种实用性极强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对现代音乐教学产生了前所末有的影响,它给音乐课堂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带领学生自由翱翔在音乐的天堂。中学音乐课堂教学有三大模块:唱歌教学、欣赏教学、实践与创造教学。教师应当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音乐提供一个声情同步、形声并茂、时空统一的多媒体音乐世界。通过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合理的运用于课堂教学这三大模块,更好地培养学生感受、欣赏、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从中受到艺术美的熏陶,行为美的教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使歌唱教学不再困难。
1、信息技术使乐谱视唱变得容易。
我们的音乐教育面对的是全部学生,而在班级里面从小受过音乐教育的学生十有一二,所以节奏不稳、音调不准、不会识谱是中学歌唱教学中一大难点。往往是音乐教师一句一句教得“声嘶力竭”,学生一句一句学得“力竭声嘶”,结果教师使尽浑身解数,换来的是学生把握不准,表现不了的曲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现在我校有三分之二的教室有多媒体设备,还有三个公用的多媒体教室,供没有多媒体设备的班级使用,所以我们音乐老师都可以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在歌曲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出歌曲的标准乐谱进行歌唱教学。学生在视唱时,既能看到乐谱,同时又能听到歌曲的旋律。由于学生的识谱能力有限,我就让他们先听两遍旋律,熟悉音高节奏,然后再让他们视唱乐谱,他们每视唱准确一句,我就点击电脑,奖赏他们一阵掌声并加上一句歌词,如果他们没有唱准,我就点出一个哭脸给他们,然后重新视唱,直到唱对为止。用这种方式教唱乐谱,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进步很快,老师也省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所教的几个班级,学生的视唱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歌曲背景,更准确的表现歌曲情感。
学习歌曲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歌曲内涵,表现歌曲情感,应当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信息技术以其所特有的视听联觉的技术突破了传统音乐教学在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学生设置适当的情境,拓展了学生的视听空间,使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今中外的风士人情和世间万象,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和环境。在教唱歌曲《牧马之歌》(人音版第13册第二单元歌曲)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表现歌曲,了解歌曲背景,应适当地向学生介绍有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信息技术在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伴随着富有浓郁风味的新疆音乐,媒体上展现的是一副副极富新疆特色的画面白雪皑皑的天山、果实累累的葡萄沟、一尘不染的额尔齐斯、茫茫的戈壁滩、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色彩缤纷的新疆服饰、丰富多样的新疆民俗,一一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如身临其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为声情并茂的演唱歌曲打下了基础。有时我还把歌曲制成卡拉让学生跟着唱,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唱歌的热情。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欣赏教学不再抽象。
音乐欣赏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但我们传统的欣赏教学,遵循的是“听_讲(教师讲解有关知识)_再听”的模式,往往是“音乐在响,学生在说,老师在讲,学生在想(想别的事)”。一节欣赏课下来,音乐放了又放,老师讲了又讲,而学生却烦了又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因为音乐的抽象性使学生听得如“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更不要说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了。信息技术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难题。音乐既是一门听觉艺术,又是一门最富情感的艺术,而情感体验来源于环境刺激,信息技术的运用,正适应了情感艺术的要求,更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我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特定的氛围中,帮他们插上想像的翅膀,让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去欣赏作品,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在欣赏《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时,我先不急于让学生欣赏,而是边给学生播放黄河险峡激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黄河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画面,边给学生讲解,“千折百弯的黄河,像一条巨龙,成为古老中国的象征,在这里有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有一望无垠的肥土沃壤,有粗旷雄浑的黄土高原,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都。因此,人们往往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亲切的称它为——母亲河。可是,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全国上下立刻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浪潮。在这硝烟弥漫的抗日战场上,有人拿起了刀枪,与敌人展开顽强的斗争。而诗人光未然则用自己手中的笔,创作了这段催人奋进的诗词,鼓舞着全国人民奋起抗日,保家卫国。作曲家冼星海,也像我们一样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他激动的对光未然说:“交给我吧,我有把握把它写好”。冼星海拿到歌词后,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拖着生病的身体,创作了这首经典歌曲《保卫黄河》,这也是他所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七乐章。”形象的画面加上动情的讲解,引起了同学们迫切想欣赏乐曲的欲望,这时,我适时的播放乐曲,同学们听得是心潮澎湃,激动万千,一再要求再听。
三、把信息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创作”模块,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实践、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要的”。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创造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学生的创造再现音乐的美。只有在参与音乐实践和创造活动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各种体验才能获得,潜能才能得以挖掘。
在引导学生创编一段关于草原的旋律时,我边播放草原的画面边让同学们即兴创作。碧蓝的天空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跑的羊群像一朵朵雪莲花点缀在翠绿的地毯上,牧羊姑娘轻轻挥动着羊鞭,漫步在草原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画面,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身体也会跟着晃动起来,这就是一种音乐的创作,完全是发自学生自身最自然的反应。所以信息技术应用于“实践与创作”教学,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又如在选择歌词创编曲调时,我让学生选择歌词自由创编,然后将学生创编的旋律输入电脑,在电脑中播放出来,当学生听到自己的旋律变成音乐时,就兴奋想要跳起来,即是不喜欢音乐的学生,此刻也兴致勃勃,蠢蠢欲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热情。
总之,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介入,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给学生以畅想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和美妙的情境中主动地感受音乐和领悟音乐,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得愉快轻松。
参考文献:
1、人音乐版教科书教师用书。
2、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理念与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课堂中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不仅要发挥出这一教学方法的优势, 也要注意把握好“度”。小学数学知识是为日后数学学习打基础, 而一般学生都会觉得数学知识抽象难懂, 利用信息技术能为小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点讲解, 学生就可以比较轻松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经常为学生演示一些相关的图片及视频。如, 在教授分数的单位和意义时, 教师先提出平均分月饼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饼的切分图, 然后提出如何把1个月饼平分给4个人的问题, 教师通过多媒体将月饼进行切割活动, 引导学生明白每份是这个月饼的1/4。
二、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
小学生存在基础知识薄弱、爱玩、上课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但同时小学生也具备活跃的思维, 接受新事物快等优点。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一些知识点的讲解生动化。如, 教师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的知识体系架构的时候, 一定要在其中埋藏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且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解答,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活动。例如, 通过信息技术的一些随机数据, 让学生自己发现数学领域中的一些规律, 从而自主地进行解答, 充分发挥学生自己动脑的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善于发现规律的优点。例如, 在上到有关设计图案这课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时, 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演示作用, 再结合简单的图形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一下, 这样一来不仅能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形成相关思维, 也能通过自己实践后发现一些规律。
三、发挥教师作用
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 也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 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应该停止对知识的追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全方面高素质人才,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来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 在培训中, 教师在学会相关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要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比如现在老师上课都借助PPT来讲课, 但在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管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一直在使用最初做好的PPT, 经过学生不断换届后仍在使用, 往往导致知识不全设计单一, 无法激起学生兴趣。所以, 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应结合学生实际, 及时跟新教学内容, 创造符合学生兴趣的课件。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以及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下, 教育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 跟信息技术相结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摘要: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下, 教育也受到来自科技浪潮的影响并做了相应的改革。小学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高年级阶段的学习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极有帮助, 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是符合发展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工具之一, 使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发生改革。小学数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完善发展, 对学生形成空间观念、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针对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概念, 结合小学数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关策略并进行讨论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能力,集中培训
参考文献
[1]郭绍青.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M].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2]师书恩.计算机辅助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一、阅读前,激发兴趣
阅读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可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这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得以充分展现:
1.介绍背景知识,了解阅读信息
学生对许多课文的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有些话题学生甚至很陌生。现代信息技术就为英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跨越时空的信息材料。在教学 Book1A Unit 10 The world round us时,我了解到学生对Tibetan antelopes(藏羚羊) 知之甚少,于是就在学生开始阅读前播放一段关于Tibetan antelopes 在中国生活的新闻报道录相,定格 Tibetan antelopes 的形象,请学生描述该动物的外形,猜是什么动物,让学生知道 Tibetan antelopes 为何会成为濒危动物。接着给出文章的题目—— Are we endangered, 请同学们分成四人一组讨论:Why does the writer say Tibetan antelopes are endangered in China? And do you know anything more about Tibetan antelopes? 在学生激烈讨论之后,请几个组报告他们所掌握的有关 Tibetan antelopes 的知识和讨论的结果,随后播放一首頗有震撼力的flash歌曲---《可可西里》。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看完这一段背景材料,对课文知识也就掌握了一半,而且接受了一堂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保护国家珍稀动物的责任感。
2.利用直观内容,形象导入新课。
一篇新课学生是否学得起来,能否积极开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课导入是否成功。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一个良好的导入语,或精美的图片,或精彩的动画,就能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和兴趣集中到老师设置的情景中来。播放一段《天堂之路》男主人公等候搭车时的定格,仔细观看主人公的手势,就可以讨论“竖起拇指”这个动作的意思,同时教师以表情、点头、摇头或手势来发表评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一下子就被激起了。教师继续用手势指导学生开始快速阅读寻找课文前面问题的答案,看到题目学生就心领神会,很快就能找出所要的答案。这种通过录相辅之以 body language肯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
通过阅读前的活动激活学生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网络,形成阅读的心理准备,产生阅读的愿望,并为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模式打下基础。
二、阅读时,梳理脉络
1.巧妙设置问题,明确阅读任务在阅读前要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和任务。快速流览一遍阅读课文内容,回答5~10个YES or NO的问题,再细读,提一些Who, What, When, Where, Why, How 的形式的问题。或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文章脉络。或利用在阅读前所使用的情节连环片(每幅画可配有关键词),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片,能使学生视听感观同时参与活动,学生听到的语言信号立刻在脑中呈现为直观的形象,而直观的画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语言信号的理解,画面上配的关键词又可帮助学生记忆。
2.梳理语篇结构,把握文章大意一篇课文是一个思想连贯的语言整体既有完整的思想,又有完整的结构。分清文章的语篇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课文的大意,情节发展,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很难把握这一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语篇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Book 2A Unit 7 Living with disease时,为使学生准确掌握各项数据,理解作者的意图,本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下列练习,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完成,学会在阅读中捕捉信息,理清文章以数据为线索的语篇结构。
3.化繁为简,突破难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课文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向前发展,收到化繁为简,突破难点的功效。Book1A Unit4 Unforgettable experience有一段是分析地震形成的原因,学生觉得较难理解,考虑到这一点,我在课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好powerpoints,直观展示地板块运动方向,同时用简单易懂的英语解释。直观形象的画面加上浅易的英语解释,学生很快就能理解,甚至还可自己试一试了。
三、阅读后使用, 巩固提高
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我们可以在阅读后适当地设计形式不同、难度各异、量度适中的练习,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如可以根据课文利用powerpoint设计True or False判断题,或者设计三五道选择题,或者设计一篇完型填空,或者设计成短文改错练习,师生共同改正,以巩固复习课文语言点及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流畅规范。在Book1A Unit8 The Olympic Games 阅读结束之后,播Hand in Hand,同时投影仪打出歌词与译文,让学生通过体会音乐内涵感知奥运的精神。同样处理完Book1A Unit10 The world around us课文的基础知识、结构和中心思想后,播放《动物世界》和《人与自然》的片头,再选取关于人类大肆毁林、捕杀珍稀动物、污染环境等方面的片段,请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和当前社会较关注的人与自然问题进行自由讨论,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使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达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业务讲座:杜巍
专题一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开放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中必须收集和占有丰富的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大力提倡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优化教育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使用中的常态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共识。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
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领域出发,有选择的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恰当合理的融合、渗透、组合到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停留在教师的教的层面上,更多让学生自己利用信息技术,强调自主探究性学习,在自主的实践过程中获得价值体验。
2、教学目标的整合。“知识、方法、情感”是构成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而运用信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能力是融合在课程目标之中的,通过信息处理,学生可以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是相互依托,相互渗透,相互弥补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整合。一是把静态的文本转化成动态的多媒体,是教学内容整合的重要一个方面。转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重组和创新的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某一主题的教学,需要弥补课程资料,需要网络资源或其他媒体的引入。三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需要运用信息技术的支持。
4、教学活动的整合。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将成为每一个个学生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教学活动的展开必然要考虑信息技术的运作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达到教与学的相互促进和统一。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
1、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扩大信息容量,丰富学科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3、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内容形象化、情境化、立体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4、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5、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6、有助于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7、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深化教学改革的意义
1.促进新课程结构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等特点,让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综合、开放。
2.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3.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专题二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原则
方向性原则: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主体性原则: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活动性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开放性原则: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开放
二、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整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要杜绝形式化,表面化,避免忽视教学重点。
2、设计理念上,打破传统备课方式。不能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进行安排和策划,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不能用课件代替黑板,不能用扬声器代替教师的讲解,不能用课件展示代替学生的实验操作。
4、要从学生的需要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在分析学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最后进行学生评价。
三.教学课件要求
1、教学体系规范,完整,资料丰富,结构严谨。
2、教学理念新颖,互动性强,适应教学实际需要。
3、教学方法科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
4、表现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形式。
5、课件运行正常,无导航、链接错误。
6、界面布局合理,切合课件主题,色彩搭配协调,课件制作精细。
专题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
一、实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有效教学”,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有效整合是既关注眼前,更关注学生未来发展的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教学,是呼唤效益意识的教学;有效整合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教师全面发展的标志。
有效整合就是要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和形象互动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内在兴趣,激活课堂教学生态,实现师生教学生命的涌动与成长,有效整合应成为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助推器”。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就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多方面的根本变革,各学科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使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全面整合,用以改变
教学过程的模式,用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反之,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变,教师个体与信息技术并未整合的话,即使有了出色的多媒体课件,也只能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教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缀。
专题四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1、角色颠倒,以辅代主
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呈现出来,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2、从“人灌”到“机灌”,未能实现教学方式的真正改变
在课件中声音、图像信息过大,造成无效信息泛滥,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只注重人机对话,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和信息反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模式。
3、以多媒体代替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让多媒体与其它有效的常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味赶时髦。关键是看哪一种方式更合适。
4、以形象思维代替抽象思维
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独特功能,降低难度,突破难点。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把本来应该在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再现出来,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能用材料的不用媒体,能用标本模型的不用课件。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1、“三个有利于”是实现“整合”的前提
有利于教师的教。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直观、多形式、多侧面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有利于学生的学。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为落脚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地探索,逐步实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2、坚持惟有效而用之是实现“整合”的关键
要坚持惟有效而用之。能有效的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这时就用,且用足,用好。时间要适中。选择要适当。信息要适量。
不能滥用信息技术,不能绝对取代传统的教学工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该“动脑”时动脑,该 “动手”时动手,该表达时表达,该朗读时朗读。该听时候则听,该看时候则看,该观察时候则观察。
不牵强附会,不随波逐流,不搞花架子。
多媒体代替不了必要的板书、规范的解题思路、解题步骤、实验教学。
3、四个注意是实现整合的重点
选材要新颖,侧重于激发兴趣
构思要精巧,侧重于突破难点
演示要适度,侧重于形成过程
演示要生活化,侧重于实际问题
4、教学要素不能本末倒置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需求,不能把着眼点放在“使用了多少信息技术”“使用的技术是否先进”等误区上,而应转移到“信息技术在多大程度、哪些方面优化了我们的教学,改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方面上来。
5、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只有预设的课堂,才是有秩序的课堂,但往往缺乏灵性;而只有生成的课堂,才是生动的课堂。教师创设情境,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要详略得当,给学生留有自主发挥的空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重组甚至放弃事先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彰显课堂教学智慧。
6、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陕西省山阳中学
刘小菊
[摘要] 信息日新月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冲击。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提高了信息的传递速度,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条件。目前在大部分学校的学科教学中还沿用着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更多的时间自己思考实践,不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由于缺乏学习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创造的意识,自然无法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网络
教学
模式
方法
探索
新课改的推广和实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近年基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认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以个人独有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并且,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过程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教学过程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这种学习模式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较高的信息素养,当前这种学习模式带来的问题便是学生的个体学习所得到的答案不尽相同,且容易偏离教学目标要求。
由于学科特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寻找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启示引导”等教学方式,避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迷失探究方向,也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现象。
一、以引导为主,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学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注重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地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很多中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学能力较差,面对新知识茫然失措,上过
一、两节课之后,就会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所以一堂课我们一般应该安排10-15分钟进行讲解、示范,并进行科学合进的引导,按照需要,该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讲完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后能熟练掌握。
二、明确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不是一味地讲授一大堆命令、术语,而是根据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能力目标需要,设计出一些有意义的任务,通过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主动观察、探究和实践来完成任务,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 2 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起着引导协助的作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每一位学生都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完成这样的学习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超前预测备课法,提前几周进行前瞻性备课,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这样会使教学设计更加准确和有针对性,任务的设计和改动会更加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
三、科学合理地引导探究
一切先进技术对于人类都是“双刃剑”,信息技术也是“让我喜欢让我忧”。面对互联网上完全开放的多元文化碰撞和鱼龙混杂、扑朔迷离的大量信息,自主学习的信息引导是一个重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难点问题。如果没有“信息引导”,学生可能会产生“信息迷航”。引导学生以理智情感控制“网络漫游”的心态,提高自控能力;以健康态度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增强免疫力;以正确观念对相关信息进行准确、全面的价值判断,培养甄别能力。在学习中,教师虽然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参与活动,但是凭借其教育责任、教学经验、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教师又必然是“平等中的首席”,一 束目光、一个手势都往往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学习中应起到的引导作用是:协调(而不是调度)、参谋(而不是指挥)、教练(而不是裁判)、支持(而不是扶持)、帮助(而不是包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体会到: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学生探究的外部支持,如果引导不适度,可能会消除学生思维的广度、强度和深度。而对引导“度”的把握策略,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个人智慧的结晶,来源于对教学的探索、反思和领悟。
四、小组协作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指出“学会共同生活”是应付未来生活各种危机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基础能力,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共同学习的能力,可以尝试在课堂上适时做一些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小组协作”是以几名学生为小组组成学习的基本单位,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有效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协作式教学可以采用模拟课题式分组教学的形式。
五、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合作学习与小组协作式学习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小组协作学习在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更容易操作,而鼓励合作学习并不一定局限于一个小组内,甚至可以不必局限于一个班内。如果说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的话,合作学习更像一种理念──一种各展所长、相互促进、相互吸取有用信息的学习方式。小组协作学习时各小组可以安排相同的学习任务,而合作学习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安排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要求的学习任务,这样更容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当然,合作学习可以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共同探索。现代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绝不比老师差,教师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要在相互讨论中使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而且可以在讨论中,使每个人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去探讨研究适合信息技术教与学的模式和方法。作为从事中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师,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始终坚持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研究其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初探《问题·分层·活动》法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三十六中学 田永庆
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规律是需要人苦思苦索的。现在学校教育正处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都能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呢?
我校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在创新教育课堂教学的探索中总结出:创新教育=问题+分层+活动。其宗旨是以问题解决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所有学生在迫切需要的情况下学习;以分层达标为目的,创设各种成功的机会,点燃学生学习兴趣之火;以组织活动为保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为方向,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的,进一步完善和逐步建立学生的内部动力机制。“创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是围绕问题解决展开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学生对知识的三次概括。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应用就这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感受。
一、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使其迫切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诧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而集中注意,积极思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我认为除了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提问题;更重要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有意义,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学习才有动力,如果提问总是千篇一律,学生就会感到枯燥,因而失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我在讲PowerPoint的初步知识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进入新课之前先用该软件制作了一个多媒体动画,动画的主体为《白雪公主》的故事,并和同学们共同观看,观看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讲解。观看课件后适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对此产生兴趣,也就有了探索的欲望。
二、提出合理设想
所谓合理设想即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序列,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把握问题的难度、密度、梯度外,还应根据学科的特点设置问题。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设计的问题要科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计算机的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并精心备课,设计好每一个问题。
2.设计的问题要层次分明,难易适度:人们认识问题往往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维、去想象、去创造。教师在备课中,设计问题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逻辑和学生的不同水平,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3.问题的设置要有必然联系:问题与问题之间不能是孤立的,这样很难使学生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前一个问题的设置要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后一个问题要对前一个问题进行总结,只有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内在规律。
从以前的教育方法中观察,存在一些问题:
1.学生的作业只停留于模仿,独立思考能力差,只注重具体的运算和推导,事先没有设想一个总的解答步骤;
2.知识的遗忘率高;
3.语言表达能力差,支离破碎,没有逻辑;
4.知识的迁移能力差,表现在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义、公式之后,但却不会应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5.学生对作业批改不感兴趣,表现在作业发下来之后不认真检查,更谈不上改正了;
6.知识的缺漏现象非常严重,表现在学了今天忘昨天,学了今年忘去年,学了这本忘那本。
7.自信心不足,总认为自己不行;
8.意志力不强,学习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9.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好,表现在课堂之前不预习,下课之后不复习,学习只停留在知识表面,而不能深入进去思考。
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没有学会思考,即思维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没有深入到实质。正因为学生得到的知识不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概括得到的,没有经历自己动口、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因此才造成了知识的遗忘,即使记住了规则、定义,但也不会应用。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校教学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可以看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思维才会求异,才会创新。要想思考,那就必须有问题,问题是思考的导火线,是思维的出发点,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们应当选择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
三、实践操作
这一步是信息学的关键,只有给学生充分操作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应用,对于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决一个问题,当学生通过组内研究,总结出问题的答案并通过投影把本组的答案公布给其他同学,由其他组成员提出置疑和补充说明,这样既可使知识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巩固创新
学生自我创作是最能体现交互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一个环节。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能力基础上给学生充分想象和发挥个性思维的空间,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爱好,创作作品,并给予展示,使学生找到成功、自信、创新点。这一环节更是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来创作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总结性评比,对突出作品给予展示,对不理想的作品给予鼓励,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中得到提高,在学习中感受成功。
在探究性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角色就是和学生共同探究的合作者,是丰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是真实任务的展示者,是学生探究活动的支持者以及学生遇到学习困惑时的帮助者。教师还应以鼓励学生提问、概括,用激励来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师的 教学观念也在不断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在不断提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进一步完善具有探究性特色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学生个性发展,确保探究性学习的进展,我校的《问题·分层·活动》更贴近于现在的教育体质改革,在一段时间的应用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我将在今后的一个时期里继续学习和应用该方法,并把它作为一个新理念形成的起点。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讨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一中 王延法
摘要:在2004年国家正式出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对课程提出了具体的目标。经过几年的运行,其结果并不容乐观。不但教学模式不定,而且学生的层次差别很大,这就给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有效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我个人的几年教学经历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和大家共勉。
关键词:上机课 任务驱动 评价
一、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
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确定教学内容,采用不同形式进行组织教学非常重要。现在多数地区从小学就开设信息技术课,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应用软件已经有所掌握,对计算机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进入高中后,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不变的教学形式来教授差不多的内容,学生势必感觉上课没意思。所以我们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一)理论课
目前多数学校每周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由于信息技术课课时少,且信息技术属于应用课程,就应该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会并掌握知识,不能单纯地让学生记、背一些难懂的概念。课前可以安排适当的 12 思考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对于通过学生自学能懂的问题,教师不必讲授,只需设计层次分明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教师通过小结、评价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同时我们要利用自己手头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直观,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此外,由于信息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不断发展,教师必须注意向学生介绍新技术,并培养学生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以激发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志向。
(二)上机课
首先应保证上机课占教学总课时数的70%。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只有通过大量的操作练习、实践应用才能熟练运用。因此对于有关操作性的知识,必须安排学生在机房进行。
其次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内容实践性强,发展迅速,涉及知识面广,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照本宣科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应事先给学生给定适宜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完成。这种“任务驱动”教学法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获取、处理、分析、评价及应用信息的能力。
目前,“任务驱动”的教学思路在我省的中学信息技术学科中被广泛应用。实践也证明,“任务驱动”这一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其独特的优势。下面就以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说明如何进行“任务驱动”实践教学模式。
1.“任务”设计要注意学生基础差异
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上的层次差异性很大。比如我所带的高一学生中,有的已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有的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量身定制学生感兴趣的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
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明确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前后联系等方面的因素。在我讲授多媒体章节课堂实例中,让学习打开存在服务器上的“音乐欣赏”文件夹,找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就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怎么播放音乐啊?”我请同学们思考之后,先简单回顾文件的复制、粘贴,然后讲解媒体播放软件的选择和播放等新内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每个“任务”中涉及知识点不宜过多,“任务”的规模不宜过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
3.“任务”设计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注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可以避免信息技术以单纯的技术教学,通过学科的有机结合,可以涉及天文、地理、历史、美术、科技社会等各科领域,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的兴趣一旦被调动,将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力。
4.“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强调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统一。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共同协作完成,使学生们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增长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课外实践课
课外实践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课外实践课必不可少。但在设计时应注意:
1.与实际生产、生活的紧密结合性。不管是程序设计还是应用软件的操作,实践课设计时必须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2.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能力相接近。在设计实践题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设计的题目要接近学生的能力,不能太高或太低。总之,一堂“任务”设计精巧的信息技术课能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师生关系融洽,教学效果明显,达到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自主学习知识的目的。
二、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课程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来说,评价的办法是随堂提问。对于需要学生理解 17 的基本概念,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必要时可以通过测验的方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但需要注意不要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积极,是否持之以恒;在活动中计划是否合理,收集、整理信息是否全面准确,与同学交流、合作、交往的能力怎样等。评价的方法主要采用观察和轶事记录,也可以通过设置一些任务,如典型作品设计、项目型作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完成,从学生完成任务的质量中进行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的评价重点,应该抓住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的态度进行。通过对态度的测定,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全面合理的对学生作出评价建立在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提倡以鼓励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信息技术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科学的评价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济良、李尚仁.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摘 要] 在今天,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和学校校园网络的开通,使以多媒体电脑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农村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信息教育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发展趋势。本文就我校对现代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以及教师在这一项目使用过程中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带来的更新与转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性的总结,初步探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的整合的简单方法与实施的途径。[关键词] 信息技术 地理教学 整合
一、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教育的公平、民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利于多种教学策略的实现,深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本身就是技术创新的产物,在高新技术更为发展的今天,教师的教学更不能缺少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融洽整合。因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地理课程决定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新课程地理教材的突出特点是教材的多媒体化、教学的个性化与自主化、情景的虚拟化和地球的数字化,初中地理教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整合的重要性及发展的必然性。
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具备的教学资源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中央电化教育馆教学资源,该教学资源内容极为丰富,另外计算机网络也融有大量的地理教学资源,这对已实现远程教育工程和开通计算机网络的学校来说,使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的整合成为现实。
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实践与问题的解决 现代信息教育对城市的教师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对于刚开通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进入网络世界的农村教师而言,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教育资源,存在的困难并不少。在一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力求把地理教学同多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寻求初中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存在的一种必然。
实例一:在讲“黄河”这一节内容的过程中,我进行的多媒体课件教学。首先采用黄河的泛滥成灾的图片进行导入,强调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同时又是一条害河,它在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泛滥,给黄河流域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治理与开发黄河;其次演示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然后从黄河的发源地开始演示,一直到入海口,形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并依次引出下列问题:
1、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几”字形;
3、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4、黄河流经的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最后让学生讨论危害与利用开发。
实例二:《中国的民族》采用了多媒体信息的引入法,先让学生观看民族舞蹈和民族风情图片,从而归纳出民族的概念、种类等。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在一般地理教学中的困难得以解决,如:(1).地理教学板书、板图、板画内容丰富,复杂多样,在有限的黑板上难以充分展示出来,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活地图及图文资料。教材如果以将声音、立体图像及文字进行多媒体化,不仅能实现教学的交互性,而且能解决教师在一般课堂上完成内容丰富的板图、板画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的问题。
(2).地理教学需要分析研究自然界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同时还需要了解世界各地的人文特征、生产发展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要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多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身及其外貌特征,多了解各具体国家生产建设的发展状况非常必要,但用一般的教学手段难以实现,而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更生动形象的表现。
(3).地理教学中我国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丰富,素材多,但生动活泼、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的画面少。一般情况下难以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成德育任务。但是计算机网络选择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可以很好地完成。
四、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把以计算机网络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运用于地理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实现教育目标的实现。电化教学的过程主要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选用合适的电教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投影等)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学利用直观教具(如录像、投影等)可以把学生所学知识具体形象、生动活泼、新颖而有趣地表现出来,为学生感知、理解、记忆创造条件。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适应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
2、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地图作用,达到图文相统一的效果。地理教学一刻也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科特有的形象材料,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许多地理过程比较难以理解。计算机可以对那些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强化学生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好奇感。
3、有利于培养智能型、开拓型人才。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地理教学如何来完成这一使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中学生的学习心态:一是求知欲望大,凡事喜溯本求 源;二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但我认为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提高注意力,增强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去思考、去探索、去想象、去创造、去开拓。
4、有利于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的落实。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也是工作的重点。要使德育教育融入地理知识的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手段有独到之处。学生通过实际材料的对比,自然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党的强烈感情。特别是讲到我国治理江河、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植树造林、抗震减灾、齐心协力、造福于民的事迹时,选用一组动人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更能产生一种震撼,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山河的壮丽,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我们应该感到自豪。同样在谈到我国人口、资源、粮食、环境等问题时,也应该选用一组合适的画面,指导学生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去思考,去分析,使学生明确我国在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存在问题、有困难是难免的,但我们有能力、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五、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本途径、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地理学科课程整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和方法: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之间的整合就是要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合到课程中,把计算机和其他教育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认知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地理学科活动应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实现学科课程的内容目标;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扩大课堂教学内容的肺活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各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信息的自主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标新立异,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从而形成新思想、树立新观点和创立新理论的教育观念。
2、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科课程的整合具有跨学科、跨课时、跨年级段,多采取课外活动形式的特点。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改变传统的教学原则,改变教学内容和教材形式,也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地,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可把经过筛选的问题,通过围绕某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专题,将现代科技、自然、人文、旅游和环境等问题,通过计算机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传达给学生。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我们还可以从实际出发,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到德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保教育、体育卫生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多模式地开展整合。
4、整合的关键是培养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一方面教育需要技术,信息时代的学科需要计算机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了解、掌握现代教学资源,学会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应用电教媒体的水平。处在学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是学校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进行多媒体教学的主力军,让他们掌握应用电教媒体的方法,多给他们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通过校内外的培训,尽快提高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六、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农村中学课程整合的一些困难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职业水平还很不高,尤其是在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近几年来,经多方努力,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软件,但难以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主要原因是各科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还比较差,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从而在教学中很难轻松的利用软件。可以说,提高各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职业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
中国的英语教育一直存在着普遍又被忽视的问题, 即哑巴英语。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英语语法的运用以及英语词汇的考核, 忽略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 在客观上也缺乏相应的英语听说锻炼环境。上述原因造成很多人英语内涵很深, 但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差强人意。面对这一难题, 老师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造良好的听、说交互学习环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英语听说教学的方式和渠道多样化, 教师可以充分使用课件、教学光盘、图片、视屏等方式使教学的信息输入量增大, 让学生在学习时有深刻的第一印象和感官上的震撼, 在这样的氛围下, 既有助于老师教, 也有利于学生学, 进而达到良性促进的效果。例如, 我在教6B《seasons》这课时, 我在教学光盘里找到了关于seasons的歌曲和相关图片, 学生直观地面对歌曲和图片学习起来十分轻松, 而且教学效果相当好。另外, 在课上或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来锻炼学生听说能力。比方说观看原声动画片, 例如《玩具总动员》《功夫熊猫》等等。也可以利用网络播放英语歌曲, 英语故事或者通过网上聊天工具进行英语交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要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以学习效果的体现为最终目的。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整合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是以阅读为主, 词汇量的累积为辅。读写能力一直是培养的重点,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以质的突破形式进行革新式的英语阅读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文章阅读形式单一枯燥以及生单词查阅上。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阅读将彻底解决传统阅读学习的不足。例如, 我在教5A《A camping trip》这课时我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 首先, 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 要求他们通过网络词典, 查询生词的意思, 跟读单词并模仿语音语调。传统的单词查阅是需要翻字典, 相对而言效率非常低下, 在记忆的时候也会出现相应的障碍。在线词典的应用将彻底打破以前学习英语读写能力提升的障碍, 可以快速的了解想了解的单词以及相关的衍生词汇, 加大学生英语词汇的累积, 对英语阅读, 英语词汇的掌握和英语写作技能提升都很有帮助。课上, 我开展阅读教学时, 首先播放了本课的课文动画, 让学生带着一个简单的问题观看动画, 总体感知课文。这种新颖的阅读模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以后, 我再次让学生观看课文动画, 完成连线练习, 第二次观看课文动画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在完成连线练习的过程中我邀请一位学生到白板上完成连线练习。这种完成练习的方法十分新颖直观, 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三个环节我让学生自读课文, 划出影响阅读的句子。此时我把整篇文章显示在白板上, 请了2-3为学生直接到白板上划出来。这样在教授新的影响学生阅读的句子时, 非常直观, 而且在上下文中讲解句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避免原来的教师将句子单独抄在黑板上新授的单一的, 枯燥的模式。在扫清了学生阅读障碍之后, 我让学生跟着课件里的课文录音跟读课文, 模仿语音语调。这个环节的教学中, 有一个重点内容, 英语的发音。传统的教学, 英语发音是否标准, 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英语素养。现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学生领略到最标准的英语发音, 先模仿, 后纠正, 最终达到英语发音标准的效果。在完成了本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之后, 我给学生看些一些在网络上搜集的与本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培养, 不断的发掘学生学习外语的潜力和兴趣, 进而提升学生英语读写的能力。
总的来说,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 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 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起到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当代的英语教师有义务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现代信息技术在今后英语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褚淑娟.信息技术与英语听说教学.管理观察, 2011年12月:90-91.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新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行为、生活方式,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入到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育要跟上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创设语文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较完美地展示语言的艺术魅力,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一、通过信息技术直观形象地介绍背景资料
语文教学需要补充介绍作者及作品的有关资料,如作者的生平、经历、作诗过程等,以帮助学生对诗句的阅读鉴赏。这些课前功夫,传统的教学准备是一块小黑板,或上课时教师临时板书和解说,既枯燥,又费时,而运用多媒体可以声音、图像、色彩、文字综合运用,既直观形象又能增加内容展示容量,且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可起到很好的导入作用。[1]如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学生对作者的有关经历不了解,可以直观展示有关纳兰性德的图片,回归作者所处的时代,是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保家卫国与思念家乡之间的重重交织。如林海音的《窃读记》,课上老师出示学校食堂同学们吃午饭的图片,又出示明星签字售书的图片,周总理在百忙之中扔然抽出时间读书的画面,最后出示小女孩在图书馆读书的图片,让同学观察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们喜欢那张图片?勾起了学习的欲望之后,顺势引入本篇课文。
二、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引领学生情感
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声像同步、五彩斑斓、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
现代信息技术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于同一界面,达到视听交融、声情并茂、动静交错、感染力强的效果,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2]让学生在学习时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直观而深刻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如杜甫的《绝句》之一:“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黄鹂在翠柳的柔条细枝中鸣叫,怡然自得;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青天飞去。凭窗远望,西岭千秋雪好像“含”在窗口,草堂门外,停泊着远去东吴的万里之船。四句诗,一句一景,如四个不同的镜头,这悠然、闲适,充满生机,富有情趣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示最好不过了。如李白的《望天门山》。诗中描写了作者游历天门山的所见所感。由于诗中很多景像是小学生未曾见过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尤其是一些平时没有观察过江浪拍岸的学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此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天门山的山川气势,把学生带进诗人当时欣赏到的情景中,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可以引入课前老师准备的鸭绿江的图片(结合学生家乡),使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既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用心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
结合本诗的特点,把握诗歌的空间性,在与学生分析诗歌后,当学生产生疑问有不同的观点时,抓住诗眼进行推敲,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得到印证。
为了把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直观教学情境,而多媒体中的幻灯投影,就有这方面的功效。《山居秋暝》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作,作者重在表达其宁静、淡泊、空寂、闲适的情怀。在本诗的赏析过程中对新雨之后的空山、松间明月、石上清泉、浣归少女、翠竹掩映下的河湾、莲花丛中荡漾的渔舟等意象的品读,是赏析的关键。通过調动学生的联想来品读意象,借助多媒体展现了五幅画面:一、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二、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三、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四、竹林里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五、密密的荷叶丛中,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借助一幅幅画面的展现,帮助学生再现诗人所见,增强学生感性理解,使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得以调动,生成新的意象。
三、通过信息技术配置音乐,提高学生诵读能力
阅读需要感情饱满。感受文章情感美的前提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文。小学语文课文类型多样,各有不同的诵读方法及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阅读提供多种赏读记忆方法。配置音乐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模仿配乐朗诵,此种形式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十分实用,能够让学生在模仿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种类型是给不同的文章配置音乐,此种方式更适用于由第一种形式向第二种形式过度的高年级学生。此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一种介质,是学生以感受引领阅读,有阅读升华情感。下面重点介绍第二种方式:
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多媒体计算辅助教学(CAI)的一些软件,可以提供选择一些中国古典乐曲,如古筝中一些曲调舒缓委婉的音乐或扬琴中一些急骤慷慨的曲调,配上录入不同朗读风格的老师的朗读,并在屏幕画面上以醒目的颜色、线条和符号等变化,映衬出文章的诵读节奏。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导读方法,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学生便能较好地把作者的感情通过诵读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并把握吟诵的节奏,模仿那种字正腔圆的韵味,在抑扬顿挫中浮现出由一连串有意义联系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画面,并通过想象由这种艺术画面进入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现代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推荐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10-13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09-20
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生活09-30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优化高中英语教学范文11-1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11-25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06-26
现代铁路信息技术导论期末总结11-04
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个人求职简历06-07
如何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之我见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