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1、学生是在认知冲突中体会可能性存在的几率。可能性是学生在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内容,每年,教材都会对此内容进行扩展和加深,但是由于知识的阶段性,也造成了衔接上的一些冲突,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用分数来表示可能性的多少,先想有几种可能性,然后分别求出每种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具体是多少,很多学生在用语言描述可能性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说是多少而不是几分之几,还有的学生并不清楚表示集体的可能性时必须通过分数的意义来理解,所以在知识的衔接上有一点小问题。
2、学生在具体的试验与操作活动中往往对游戏本身更感兴趣。这个单元的学习有很多是通过游戏来完成的,比如书上安排了转盘,掷色子,抽卡片,划拳等游戏活动,设计这些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测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对事物发生可能性大小的直观体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将自己的最初猜测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也让他们参与领悟事物发生的概率,并修正自己错误的猜测。
3、区别平均数和中位数。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是透着感性的,因为平均数只是我们判断一组数据的趋势的一个中间量,在实际的数据中是不存在的,学生也能基本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但是中位数却是实际存在的,往往更能反映数据的实际情况,学生容易把中位数和平均数混淆,也在已有的知识构架中不容易接受这个新朋友,两者在概念上需要加以区分。我在课堂上强调两者的不同,并讲解计算方法,希望同学们能灵活处理。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2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
不足;应照顾到全体学生。
改进措施;应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3《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不确定现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养成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本节课教材主要设计了有趣的摸球游戏为素材,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成功之处:
一、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三个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一开始,从游戏入手,让学生猜神奇宝贝在老师的哪一只手里面,体会“可能”。不仅能让学生兴趣盎然,使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初步接触可能性,简单而有效地突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问题,直接感受到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唤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为下面的深入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二、学习过程活动化,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
本节课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教学“一定”、“不可能”时,老师先往盒子里放的全是白球,然后让学生猜,如果要你摸球,你会摸出什么颜色的球,最后让学生亲自上台摸球,并说说摸出的球是什么颜色。接着让学生认识因为放进去的全是白球,所以每次都能摸到白球,不可能摸出其他颜色的球。老师创设了让学生摸乒乓球的活动,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愉快地学习数学,逐步丰富起对确定现象的体验。再如学习“可能”,老师在盒子里装有白球、黄球。让学生按老师提出的要求活动,并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去充分感知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黄球,这活动既简单又有情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可能”的学习内容上来,最后获得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体验。在练习时,让学生把今天所学的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学生不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巩固了新知。这几个游戏活动,环环相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理解逐步深化、逐步提高。整堂课中,学生不仅个体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得到培养,而且师生、生生、群体之间也在互动交流,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活动化、自主化,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为“游戏──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活动过程,这样既可以适应孩子们爱动的天性,又使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探索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体会成功的喜悦。学生在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不仅情绪高涨,心情愉快,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不同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主动获得新知识的.实践过程,学习活动的设计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的基本理念。
三、关注学生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维训练。
在摸球游戏的教学中,学生在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过程后,一定能获得直观的感受。学生针对事件的可能性和对事件的推测结果与同伴交换想法,促进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本课通过猜测——实践——观察——发现等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事物很多与数学有关,学习用数学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由此爱好数学。还要培养学生怎样用数学去分析问题,使学生懂得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去描述事物。
不足之处:
1、让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安排的时间太少,没有充分的让学生说,压制了学生,不能巧妙的把握预设和生成。
2、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按要求画一画时,没有让每一个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造成了个别学生“搭便车”的情况,不利于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发展,还有待改进。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4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纪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5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初步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说出简单随机事件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经验,我选择了与学生现实已有的经验相联系的数学信息材料,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体会“可能”、“不可能”、“一定”,并能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首先,我用将要邻近的节日——国庆节作为本节课的开始,国庆节主题联欢会需要学生表演节目,让学生在抽签表演节目中,亲身体验事情发生的情况,通过体验学生初步了解事情发生的不确定,从而引入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可能性。为让大家充分体验抽签的过程,我请几位同学和大家一起体验抽签的过程。这一个体验过程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一下子抓住了学生学习的兴致。课堂由抽签表演节目、摸球等活动贯穿其中,生动有趣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讨论、交流,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和掌握有关“可能性”的知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切实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和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课程要求。其次,为巩固对本节课知识——“可能”、“不可能”、“一定”的感知,我安排了 这样几个层次的习题,第一题是“连一连”。首先,回顾刚刚摸球的过程,并让学生在摸球的过程中反思为什么摸到的都是红球?引出并体验事情发生的确定性。紧接着让学生思考习题“在已知的盒子里会摸到什么球?”,让学生根据盒子的已知信息去找相应的对应条件。本次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去思考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题是“选一选、填一填”。给出备选的答案,让学生在读题之后,迅速从选项中匹配正确的答案,很好的了锻炼学生的反映能力。第三题是“说一说”。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与可能性有关的实例,使学生了解身边的确定和不确定的现象。最后,新授和练习环节都已经结束,本节课也接近尾声。学习了“可能性”收获和体会必不可少,让孩子们自主发言: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或感谢。本节课存在的不足:第一、让学生说的太少,孩子的猜测依据未能清楚表达。第二、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看似掌握了所学知识,但在后面用“可能”、“不可能”、“一定”三个词来说一说现实生活实例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6人教版教材编写中在三年级上册中初步认识了可能性,学生学会用“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还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一些事件的可能性;而本册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从定性向定量过渡。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 “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与已有知识的对比,使学生扩大并加深对统计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统计与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天我对本册《可能性的大小》的例1进行了教学,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认识简单的等可能性事件并会求简单的事件发生的概率,重点:感受等可能性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我就本课的教学进行以下几点的反思:
1.课堂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实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的。例1是教学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因此,我采用了“猜想——验证——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例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因此,学生自己实践的过程中得出了正确的的结论,并能描述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2.练习设计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知识应用时,我采用了书上的三道练习题,自己又选择了一道,这些练习题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游戏中,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学生不仅解决了可能性大小用分数来表示,还能够自己设计游戏转盘,让游戏更公平,从而引出只有在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下,游戏才会公平。
3.教学活动过程采用动手活动,能放能收。
往往老师在上课时,都特别害怕学生操作,害怕操作不容易控制,打乱教师的教学过程,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但是我在教学实践中,越发发现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自己获得的知识最不容易遗忘,所以开始教学这个班时,只要需要学生操作活动交流的,我一定会让他们去做,慢慢地,学生的操作活动都在我的掌握之中,只要把活动要求给学生明确,他们知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学生都会按照要求去完成的。
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还不错,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处理最后一道题在检测导结时,后一道题创设题,难度有些大,没有达到练习的预期目的。
这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反思,我想在我们的课堂上更多地是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71、课前交流很重要给孩子上课,为了调节气氛,也为了培养好的课堂习惯,课前我习惯性地和孩子们进行交流。我觉得大家放不开,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
2、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活动,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枯燥的讲授,不止是孩子们不喜欢,我们也不喜欢。数学较之语文更理性,也更枯燥。我们要把这些枯燥的东西变得更灵性,更生动。游戏就是个很好的载体。这节课的摸球奖、掷筛子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并且每个游戏过程都能让孩子们自发地思考,我认为设计这样的游戏是可行的,但在操作过程中,因为事先考虑不周全,也因为个人课堂教学机智更待加强,所以最后的游戏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3、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思路清晰,每一个环节都要有设计的意图,应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
4、数学教师要做到语言精炼第一次上课,老师就告诉我,可能性的语言一定要精炼。简明扼要是一个方面,少重复学生的说话是另一个方面。一直记着,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这节课前半部分我就用的时间很长,越到课堂的后面,可能性大小上面,就强调的少了,学生掌握的也不太好,有待修炼呀!
5、可以调整的地方:(1)在课堂的总结时,应该结合孩子们的学习体会结束本节课的学习。(2)将判断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举例放到一起练习。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8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初步判断生活当中的问题,课下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学习。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9优点;本课以游戏贯穿整个课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使学生深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愉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数学方法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估计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在游戏中既可复习统计知识与数的组合,又可获得新知,充分体现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很有帮助。
不足;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改进措施;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机会发言。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0《可能性》是五年级上册数学里的统计与可能性的内容,是一节实践活动课。是我在本学期“金烛杯”活动的参赛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本课依托新课程理念,注重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并从中掌握数学方法。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在整个活动中,我的设想是希望课堂上自然地向学生们渗透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们要通过猜想——操作——论证去发现一些规律。这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数学。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实际,让学生在猜一猜、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等情景中玩数学、学数学,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成功之处:
1、创设合理情景,注重联系生活。
实际上整节课只设计了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情景:学校在月底要召开秋季趣味运动会了,为了这次运动会的成功举办,老师们正在认真地设计各种游戏规则,而学生们正在积极地投入到各种比赛活动的练习中,运动会上有各种比赛项目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内容或练习,这样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清析,环节紧凑,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学生也感觉到今天的学习好像是在开“运动会”,在运动会中动脑学习一系列的数学内容,这样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活”用了教材,实现用教材“教”。
在设计与讲课中,将教材中的“做一做”与练习中的3道题组合成了两道练习,置身于两个情境中“下跳棋”和“老鹰捉小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对比,发现必须平均分转盘,必须采用正方体,保证每个面的大小是一样的,才能使游戏公平,这样做突破了教学难点。
3、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生本”教育新理念。
在足球赛活动中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数学实验抛硬币,每组抛40次,观察抛硬币的结果,发现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次数都很接近总次数的二分之一,通过“猜想”,如果继续抛下去会出现什么情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观察历史上的科学家做的抛硬币的统计表,发现抛得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次数就越接近反面朝上的次数,让学生亲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感受到科学家持之以恒和不畏难的精神。在其他活动项目中,我也注重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让学生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贯穿情感教育,适时德育渗透。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只有做到可能性相等,游戏才公平,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这样公平吗?为什么?培养了学生公正、公平的意识,同时结合摸球游戏联系生活中的中奖,理解摸奖游戏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不公平的,教育学生不要参加摸奖,促进学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不足之处:
1、挖掘教材不深,活动应“活”起来。
跳棋比赛中应设计成学生喜欢玩的电脑游戏“飞行棋”的形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玩一次,由理论到实践,全班学生分为不同的三个队,由队代表来参与到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能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讲课发现自己在这次比赛中存在基本功不足的问题,激励性语言较少,课堂上心里紧张,不能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组织教学,缺乏一种亲切、自然、清析流畅的感觉;课中语言点拔不到位(抛硬币实验中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与总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导致在这一环节上用了较多时间引导点拔;还有是对学生出现错误状况后反应不够敏感(黑球个数是2,蓝球是20,黑球出现的可能性不是十分之一)。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1课后,细细回想整个教学过程,发现自己在处理课堂生成时很不灵活,即使课前对学生的反应已经做了很多的预设,但当学生的回应在不我预料之内时,我还是显得比较慌张,这主要还是归因于对教材专研不深。如果能够把握住课堂上的每一个生成,课堂将精彩无比。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如本课的摸球比赛环节,第一次黑色布袋中有1个白球7个黄球,第二次黑色布袋中有3个白球5个黄球,比赛规则是摸到白球多男生赢,反之则女生胜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可是比赛结束后男生意见很多,很多人都猜测布袋里白球少黄球多,说这样的比赛不公平。这个教学片断,其实是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本节课主要研究可能性相等的情况,但实验很难证明这一点。学生分组实验:在装有4个白球,4 个黄球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一共摸40次。试上时,学生统计出白球和黄球的次数差不多,我没什么负担。可教研活动课上,学生摸出的白球个数与黄球个数基本都是不相等的,有的小组相差得还很大,告诉学生说可能性相等,自己都觉得有点牵强。在摸之前,学生其实已经能体会到白球和黄球数量相等,摸到的可能性相等了,而实验做下来反而学生发现不相等,好象这个实验只说明了摸球的过程中具有偶然性。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困惑的地方,也是我没能灵活变通的地方。但如果我能控制得更好的话,整堂课肯定很自然、很精彩。
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作为青年教师,我们要追求真实与朴素,追求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在学生错误的回答中,在学生不同的意见中追求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构建真实、灵动的课堂。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2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尤其强调要在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分析,判断,推理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时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兴趣更加明显,在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体验,感悟,在玩中学.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能按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验新课标的理念:
1,创设情境,感悟数学问题由生活中来,并注重应用.
教学时,创设抛硬币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可能性"这一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又设计了直观的"摸球"游戏,使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感受,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性强的活动中,亲身体会直观的感受事件的确定性和可能性,最后把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举例说明可能性,并开展"小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应用于生活.
2,"玩中学",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学习过程
玩是孩子的天性,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动"促"思",在玩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领悟到知识的情趣,让学生边玩边思考,让学生大胆猜测,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样,通过亲身的参与,直接的获得个人经验.
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学反思13解决问题时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践掷硬币,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通过小组合作,统计全班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正面朝上的次数越来越接近掷硬币的总次数的一半,然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
整节课的练习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转盘猜猜”、“设计转盘”、“转盘游戏”、“扔骰子”、“飞行棋”等活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活跃,让他们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一、认识1 L与1 mL
1.认识1 L, 感受1 L的实际意义
(1) 让学生描述1 L水有多少。
(2) 教师出示两个盛满500 mL清水的量筒, 并把两个量筒的水都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
(3)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1 L水, 并描述1 L水有多少。
生1:我看过一大瓶雪碧标注的是1.25 L, 与1L差不多, 比1 L多一点。
生2:1个量筒的水与我爸爸喝的一瓶啤酒差不多, 1 L大约有两瓶啤酒那么多。
生3:1 L的水刚好倒满1 dm3大的盒子里, 说明1 L=1 dm3。
2.认识1 mL, 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1) 在第三个500 mL量筒中出示1 mL蓝色水,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生1: (很吃惊的样子) 这里面有水吗?我怎么看不到?
生2:比起刚才的1 L水太少了, 基本上看不出有水。
(2) 用针筒抽出1 mL蓝水, 引导学生再次仔细观察, 并说出感受。
(3) 学生操作:一学生用针筒从一次性杯中抽出1 mL的水, 并把1 mL的水放在手心, 放入1 cm3正方体小塑料盒中, 并说出感受与想法。
生1:1 mL的水在手心中只有一点点, 与我们的手指头差不多。
生2:1 mL的水刚好能放入1 cm3的小方盒中, 说明1 mL=1 cm3。
3.展示1 mL到1 L的变化过程
(1) 指导学生用1 mL的针筒抽出10个1 mL的水, 注射到杯中, 仔细观察, 再说说感受。
(2) 把10个学生抽出的10mL水都倒入一次性透明杯中,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杯中的100 mL水有多少?
(3) 再指导学生把盛有100 mL的10杯水一起倒入1 dm3 透明正方体塑料盒中, 说说感受。
4.反思与分析
(1) 在单位认识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通过把两个量筒中1 L的水倒入1 dm3透明塑料盒, 建立1 L的表象, 学生初步感受1 L的多少。再在大量筒中出示1 mL的蓝水, 通过1 L与1 mL的比较, 使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1 mL的表象, 感受1 L比1 mL多得多, 1 mL只有一点点而已。这样既强化1 L的表象, 又初步建立1 mL的表象。然后, 学生通过针筒抽出1 mL的水, 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1 mL的量有多少。最后通过多次抽射1 mL水、把1mL水放入手掌等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感受1 mL的实际意义。
(2) 在单位沟通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内在联系, 很多新知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 L的多少后, 把1 L的水倒入1 dm3的正方体透明塑料盒中, 沟通1 L与1 dm3的联系;同样把1 mL的水注射到1 cm3的小方格中, 沟通1 mL与1 cm3的联系。把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的单位体积1 dm3与1 cm3的知识, 迁移到单位容积1 L与1 mL中, 帮助学生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3) 在变化过程中, 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在学生认识1 L与1 mL后, 又用针筒抽出10 mL, 倒出100 mL和1 L水, 并说说生活中的表象物体, 如1 mL大约是一个手指头大小, 10 mL是一瓶双黄连的容量, 100 mL约是半杯一次性杯子的水, 1 L大约两瓶啤酒……学生在单位容积的演绎变化过程中,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 通过观察、实验等数学活动, 真切地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二、倒一倒, 喝一喝
1.倒水活动, 量化1 L与1 mL
(1) 指导学生先倒1 mL水, 再用针筒抽一抽, 来验证1 mL, 并说说操作过程。
生1:我刚才倒了些水, 结果用针筒验证了一下, 少了点, 于是又倒了几滴, 现在刚好是1mL水。
生2:我刚才也倒了些, 也用针筒验证, 结果相反, 多了点, 我把多的又倒回去了, 现在也是1mL水。
生3:我小心翼翼地倒, 结果与1 mL差不多……
(2) 指导学生倒10 mL, 并用针筒验证。
(3) 指导学生倒满100 mL, 并用量筒验证。
(4) 指导4人学生小组在一空一满两个大水缸中互相倒一倒1 L的水。
2.喝水活动, 体验1 L与1 mL
(1) 引导学生喝杯中1 mL矿泉水, 并谈谈感受。
生1:只能喝一点点, 喝的水与一个小手指差不多。
生2:喝的时候不能大口喝, 只能用舌尖碰几下而已。
生3:喝1 mL的水就是喝1 cm3的水……
(2) 引导学生喝杯中10 mL矿泉水, 再谈谈感受。
(3) 引导学生喝杯中100 mL矿泉水, 也谈谈感受。
(4) 引导学生设想喝1 L矿泉水的感受。
生1:那太多了, 我喝不完。
生2:喝一杯两杯水还好, 要喝1 L水, 也就是5杯水, 有点多。
生3:喝完1 L水可能肚子胀得难受……
3.反思与分析
(1) 通过倒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 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显然, 数学学科的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矛盾的。要解决这个矛盾,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就要学生动手操作、实验。
在教学中, 通过倒一倒的活动, 学生按“1 mL, 10 mL, 100 mL, 1 L”的要求并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倒水。先猜测应多少水, 并用针筒或量筒进行验证;再根据验证的结果不断调整水的多少;最后观察单位容积量的多少……在调整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原有的不确切的认知原型, 在观察中建立1 mL, 10 mL, 100 mL, 1000 mL (1 L) 的表象, 体验单位容积量, 深化感受1 L与1 mL的实际意义。
(2) 通过喝水活动, 深化对1 L与1 mL实际意义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感知过程中, 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既有助于感知的全面与精确, 也有助于知觉印象的保持, 从而促进思维与记忆。
能在数学课上喝水是令学生开心的事情。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喝水, 从喝1 mL, 10 mL, 100 mL, 甚至试想喝完1 L水。在喝水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 认识到喝1 mL的水只是舌尖碰几下而已;喝10 mL的水刚好是一口水, 像是喝双黄连一样;喝100 mL的水需要喝好几大口;一次喝200 mL的一杯水刚好能解渴;而一次性喝完1 L的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利用眼、口、手、舌、胃等多种感官,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真正理解1 mL与1 L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学习情绪饱满; 教师演示时机恰当, 学生操作到位, 感悟深刻, 回答精彩。这样的教学实践得益于整堂课的设计立足于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把握,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让每一位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培养学生的量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需求, 解决学生学习的困难。
参考文献
[1]刘洪赏.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 (8) :85.
[2]徐玮.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 2010 (10) :21.
[3]李斌.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设计及其应用[J].辽宁教育, 2007 (4) :41-44.
[4]陈承伟, 谢存德.开展数学实验培养探索精神[J].江西教育, 2007 (4) :30.
[5]陈永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初探[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9 (5) :30.
[6]金召霞.浅谈数学实验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4) :74-75.
[7]余思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小议[J].新课程:教师, 2008 (8) :66.
[8]葛军.让学生徜徉在自主学习的数学世界[J].小学教学参考, 2011 (11) :41-42.
[9]劳合成.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 2008 (6) :35.
关键词 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反思
引言:著名的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促进学生进步的课堂教学是毫无益处的,而且,如果课堂教学没有实际作用,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严重的损失。随着我国社会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顺应教改的步伐,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只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
“鸡兔同笼”问题早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孙子算经》中就出现了,而北师大版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课本的“数学广角”环节再现了这一题目。“鸡兔同笼”问题表现出了我国历史悠久的数学文化,解决这个问题能够大大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鸡兔同笼”问题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在以往的教材中,这类问题一般是针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新教材则把这道问题作为全体学生都能够面对的问题。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假设法和列表法等,也表现出数学学习的灵活性。下面通过课堂上使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师:大家通过了解这道题目,知道主要问题是什么吗?
学生:题目告诉我们鸡兔共有八只,脚共有二十六只,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教师:大家可以先猜一下结果,也可以和你身边的同学交流一下,比较一下答案。然后来列举一下可能的情况。
学生:可能的情况有七只鸡,一只兔子;六只鸡,两只兔子;五只鸡,三只兔子;四只鸡的话,就有四只兔子;三只鸡,五只兔子;两只鸡;六只兔子;或者一只鸡,七只兔子,这么多种情况。
教师:还有其他可能吗。
学生:全部是鸡或者全部是兔子。
教师:那么我们来分别计算上面的情况,看哪种情况下,脚的数量是二十六只。大家来计算一下。
学生:计算后得到的结果是有五只兔子和三只鸡。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自主的解决了“鸡兔同笼”问题。这种方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散自己的思维。然后让学生列举所有可能的情况,再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得到正确答案。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反思
从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引起数学教师的反思。第一个方面趣味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基本成功了一半。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转变传统课堂枯燥无味的气氛,能够大幅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只有有了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满足他们丰富的学习欲望,才能保证高涨的学习热情。美国的教育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激发了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能够成倍增加。孔子的《论语》中也提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之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快乐学习。但是,现今很多小学数学教师,虽然知道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但是仍然固步自封,不远转变观念,填鸭式的教学,造成课堂效率低下,浪费时间,又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所以,激发兴趣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学无定法,掌握方法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而课堂教学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方法。在“鸡兔同笼”问题的教学中,就体现了以下两种数学方法:
(1)检查检验:要保证得到的答案准确,就要做好检查和检验。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能够揪出在解决数学题时出现的问题,保证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后,很多同学会将答案弄错,比如将鸡和兔子的数量弄反了,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所以,检验是保证解题正确的重要方法。通过方程或者其他方法得到了鸡和兔子的只数,还要通过计算总的脚的数量,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检查和检验,是学生务必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2)数形结合:数学知识是比较抽象难懂的,而且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都还不高,对过于理论性的解题方式,很多都是一知半解。针对这个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就要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教师可以使用符号、图形来代替题目中的元素,通过题目中的条件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能很快得到答案。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今普遍使用的信息化技术,通过计算机、课件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形象、易于理解,课件还能够提供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全方位的接受知识的方式,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不是很成熟,而且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过度的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接受的数学知识,仍然具有较强的具体形象性。数学知识贴近生活,数学上的很多问题,都能够用生活上的知识来解答,而我们也可以使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难题,所以,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结合的。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知识性的凝聚和提高,成为专业的数学知识。学生对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接受程度最高,而且,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首先能够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了解这部分知识的大致内容,基本相当于预习,对接下来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结束语
综上,通过小学数学课本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学,可以发现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使用多变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知识的生活化,让抽象的数学知识易于接受。这样才能做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卢春华.初中数学教学反思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2,(31):90.
[2]周胜琼.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鸡兔同笼”教学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86.
可能性是学习数学四个领域中“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统计与概率”中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并能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让学生把对“随机现象”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统计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并有一定的简单分析和判断能力,但学生只是初步的感知这种不确定事件,对具体的概念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和运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教师做出适当引导,学生就会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的。所以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引入学习内容,设计了多种不同层次的、有趣的活动和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造机会。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些情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数学思考: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维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
问题解决: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
情感态度: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1)
教学内容:教材P44例1及教材练习十一第1、2、3、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观察、交流、动手、思考、验证的过程中探索新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方法:采用游戏教学法,将教学情境真实地搬到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游戏中,真实地参与中积累与学习知识。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小的礼物,猜一猜是什么? 让学生猜一猜,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2.师揭题:学生说的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在数学上都是些不确定性事件。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
二、互动新授
1.引入:下周班会,老师想组织大家表演节目,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演。但节目形式不能重复,每个类型只能有一个节目,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确定每一个同学演什么节目呢? 组织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会想到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
2.活动: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学生会想到:可能是唱歌,可能是跳舞,也可能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师小结: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不确定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3.抽签指生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
师引导:如果再找一名同学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 生可能回答:可能是唱歌,也可能是朗诵。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可能会抽到跳舞?
指生回答:不可能,因为剩的两张签里没有跳舞。找生抽一张,验证学生的猜测是否正确。(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
4.引导: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可能是什么吗? 生可能会回答:一定是朗诵,因为只剩下朗诵这张卡片了。
5.师小结: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板书:可能 不可能 一定)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出示:两个盒子,一号盒子放的全部是红棋子,二号盒子放的有红棋子和绿棋子。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摸出红棋子?哪个盒子里可能会摸出绿棋子?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摸出绿棋子?等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组织摸一摸活动,并验证,再集体汇报。2.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3.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第2题。
先让学生自主连一连,教师发彩色球让学生验证摸一摸,再说一说为什么这么连。
4.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说说自己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
1.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几种情况:可能、不可能、一定。
2.能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事件进行判断。其中“不可能”和“一定”是能够在完全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而“可能”是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它通常包含经常、偶尔两种情况。
作业:教材练习第47页第3、4题。
课题:
第四单元:可能性(2)
第课时
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新授
编写时间:
****年**月**日
执行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材P45~46例
2、例3及练习十一第5、8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学习比较多种结果事件可能性的大小方法:先得出结果总数,再看哪种结果在总数占的比例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和判断能力。教学重点:会比较两种结果事件的可能性大小。
教学难点:能根据可能性的大小逆向思考比较事件数量的多少。教学方法:游戏教学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盒子、彩色棋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1)用合适的语言描述下面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①太阳()从东边落下。②明天()考试。
③冬天()会下雪。④掷一枚硬币()正面朝上。
(2)盒子里有3个红棋子和1个黄棋子,任意摸一个可能是什么颜色的棋子?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可能是红棋子也可能是黄棋子。因为盒子里面既有红色棋子也有黄色棋子。质疑:你觉得摸到哪种颜色的棋子最有可能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学生可能会说,红色棋子摸到最有可能,因为盒子里红棋子比黄棋子多。
2.导出课题:看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板书课题:可能性的大小)
二、互动新授
1.体验可能性有大有小。出示教材第45页例2情境图。
(1)引导:在盒子里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任意摸出一个棋子,可能是什么颜色?(可能是红色,也可能是蓝色。)
(2)(继续出示情境图做实验部分)有一个小组做了一次实验,他们摸出一个棋子,记录它的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重复20次,同学们观察他们摸完20次后的结果是怎样的?(摸出红色的多,蓝色的少。)(3)追问:这说明了什么?
(摸到红棋子的可能性比较大,蓝棋子的可能性小。)
(4)质疑:假如再摸一次的话,摸出哪种颜色棋子的可能性大?(红色),那是不是一定能摸到红色呢?
(不一定,因为蓝色摸到的可能性虽小也有可能会摸到。)2.动手操作。
(1)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里面都装有红色和蓝色两种棋子,请小组仿照教材的实验,自己摸一摸,并由小组长记录结果。
小组操作结束后,汇报记录结果,并根据结果说一说你盒子里哪种颜色的棋子多。并追问:每个小组的统计结果都一样吗?
指名小组汇报,对不同结果的小组进行比较。(2)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引导学生小结:与在总数中所占数量的多少有关,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板书)
(3)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如抽奖、买彩票等。并由此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3.出示教材第46页例3。
(1)先让学生观察出示的记录结果,再指名回答例题中的问题。
(从试验记录可以看出,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5次,摸出红球15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红球的次数。另一组摸了20次,摸出黄球 4次,摸出红球16次,摸出黄球的次数少于摸出红球的次数。
八个小组一共摸到红球123次,摸到黄球37次,摸到红球的次数比摸到黄球的次数多。也就是说,从盒子里摸出红球的可能性大在,黄球的可能性小。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出:盒子里红球多,黄球少)
(2)引导小结方法:当可能性的大小与数量相关时,在总数中所占数量越多,可能性越大,所占数量越少,可能性就越小。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45页“做一做”。
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再汇报。并说出为什么这么想。
引导学生总结:在总数中占的颜色多的可能性大,占的颜色少的可能性小。可以进一步渗透“公平”的思想与画法。
2.完成教材第46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从图中能得到的信息,再说一说。(盒子里红色的棋子多,黄色的棋子少)引导学生运用可能性大小的逆向思考:从可能性的大小可以推想数量的多少吗?(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并记录结果。)
四、拓展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学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引导归纳: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摸到的可能性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3.摸到的可能性大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多,摸到的可能性小的说明在总数中占的数量少。作业:教材练习第47~48页练习十一第5、8题。板书设计: 可能性(2)大←→数量多 可能性
学习目标:
1. 通过猜测和简单试验,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学会用“可能”、“不可能”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铺垫
同桌之间互相做一个小游戏,猜一猜对方手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小礼物?
通过猜一猜活动,学生猜可能是文具,可能是玩具,可能是书
二、自主探究
1.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1)出示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上唱歌、跳舞、朗诵,找同学上来抽一张,引导学生先思考一下,会抽到什么?
(2)( )是唱歌,( )是跳舞,也( )是朗诵。这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3)每位同学表演节目类型是一件( )的事件,有三种可能的结果。
2.事件发生的`确定性。
(1)先抽一张。(以抽到跳舞为例)如果再来抽签,可能会抽到什么?不可能抽到什么?
(2)( )是唱歌,也( )是朗诵。( )抽到跳舞。
(3)再抽一张,(以学生抽到的是朗诵为例),最后只剩一张了,你们能猜一猜这一张一定是什么吗?
(4)( )是唱歌。
3. 刚才在猜测会抽到什么节目时,第一次同学们用的词是“可能”,第二次同学们用的词是“不可能”,第三次用的是“一定”。一般事情的发生都有“可能”“不可能”“一定”三种情况,当然,不同情况下,它们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三、课堂达标
1.判一判(对的写“1”,错的写“2”)。
(1)明明买体育彩票一定不会中奖。 ( )
(2)在装有10个红球和10个黄球的口袋中任意摸一个,不可能是白球。( )
(3)哥哥的年龄一定比我大。 ( )
(4)我可能一年不喝水。 ( )
(5)明天的气温比今天低。 ( )
2.用“可能”、“不可能”或“一定”填空。
(1)我一顿饭( )吃20个馒头。
(2)明天( )是晴天。
(3)月亮( )从东边升起。
(3)人( )要呼吸空气。
(4)晚上天空( )会看到星星。
3.填一填。
(1)从一个装有5个红球的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 )是红球,( )是黄球。
(2)袋子里装了10个绿球,任意摸了一个一定是( )色的球。
(3)一个袋子里装有5个白色和4个黄色的乒乓球,任意摸出一个球,( )是白球,( )是黄球,( )是黑球。
4.下面的说法哪些是一定的用“√”表示,可能的用“×”表示,不可能的用“○”表示。
(1)把一个苹果掷到空中,它最后会掉下来。 ( )
(2)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 )
(3)下雪了天气很热。 ( )
(4)小丽一分钟跳1000次。 ( )
(5)我们班会被评为文明班。 ( )
四、知识拓展。
一、须张扬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小学五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不同, 低年级学生少有主见、不擅主动表现, 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加以照顾和引领, 以教师来主导教学的方式司空见惯;而小学五年级学生随着成长与学习的深入, 他们开始对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认知, 因而老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张扬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一点呢?一方面, 老师在课堂上须“察言观色”, 细致观察学生的表现, 投给每一位学生殷切的关注目光,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与聚焦, 以此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态度, 真正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激发自身的求知欲、上进心;另一方面, 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鼓励每一位小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 老师则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 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真正张扬小学五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须用教学方法调动积极性
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教学来说, 要想取得优质的教学成效, 其首要任务即为调动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 随后老师依据学科内容和学生学习积极性整合教学手段, 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究其根本, 无非在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老师一定要彻底摒除“一刀切”“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 采取多样的、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数学教学, 有效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比如, 老师在讲授“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知识点时, 可尝试采纳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一是督导学生提前预习此节内容, 使他们对即将所学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二是由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数的加法与减法”“小数的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规律和技巧, 师生间共同探索“分数的加法与减法”这一重点知识内容, 这样做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小学五年级学生在集体学习的氛围中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 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
三、须致力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现如今, 小学五年级数学学科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点囊括了简单几何图形的变换与应用、数论、基础代数和组合数学等内容, 相比低年级的数学内容更为复杂多样, 已开始为初中数学奠定基础, 特别是简单几何知识的学习, 则更利于培养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数学思维的开发。基于此种情况, 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务必要结合教材内容, 致力于学生数学思维的激发, 以此达到提升教学实效的目的。比如, 老师在讲授除法应用题时, 可出这样一道题目:有20 个桃子, 要分给4 只小猴子, 每个猴子分几个?学生按常规思维很快得出20÷4=5 (个) , 若老师此时继续问学生:有10 个桃子, 每个猴子仍旧分4 个, 必须分给5 个猴子, 应该如何分配?这个问题不同于常规问题, 自然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此时教师加以正确引导, 定然会激发学生不寻常的数学思维。再如, 老师在讲授几何图形时, 可鼓励学生将几何图形与生物实物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简单几何体的数学特征。总的来说, 数学思维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广大小学数学老师务必要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达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四、须借助数学练习巩固所学
练习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环节, 也是必备环节, 在练习中嵌入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 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习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内容, 可谓是一举两得。但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必须明晰, 只有科学合理的习题练习才可达到预期效果, 不科学的练习习题反而影响课堂成效, 因此老师在设计习题时一定要严守梯度性、多样性, 务必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设计题目, 调整好题目的难度、式样, 达到“做一题、会一类”的目的, 减少无效无度的练习, 全力侦破学生的每一个知识盲点。比如, 老师在讲解行程应用题时, 可采纳“换汤不换药”的方法, 通过变换题目的外在形态反复锻炼学生, 列举一些诸如“甲乙两车从相距750 千米的两地同时开出, 相向而行, 5 小时相遇, 甲车每小时行80 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同地开出, 行驶4.5 小时后, 甲车落在乙车的后面13.5 千米, 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5 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255 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 甲车每小时行52 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7 千米, 经过几小时后两车还相距37 千米?”的题目, 借助此种数学练习方式, 相信一定能巩固学生对简单行程应用题的认知与理解。
总而言之, 小学五年级数学老师要想真正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 就一定要落实好“四须”, 一步一步引导小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提高数学, 从而推动数学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 要求小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多、熟、透”的知识内容, 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老师须努力革新自我教学方式, 竭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以小学五年级数学为例, 借论述“四须”研讨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这一主题, 旨在有效提升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效,“四须”
参考文献
[1]杜艳玲.操作欣赏创作: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铺一铺》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2) .
[2]沈明浩.情境, 让数学更精彩: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06) .
[3]戴正之.五年级综合练习[J].数学大世界:小学五六年级适用, 2014 (03) .
【五年级数学可能性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可能性的大小》数学教学反思06-1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说课稿10-20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反思12-10
六年级数学可能性教案07-06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9-29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反思11-22
五年级数学教学月反思11-30
五年级数学课教学反思12-03
新课标数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教案06-2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全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