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孔孟论学(精选6篇)
孔 子、孟 子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感知每则语录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2.理解举例、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明确学习中思考的重要作用,学以致用。【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2.难点:孟子的语录。【课文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的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它们都是儒家经典。
3.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正音正字】
论(语)lún 罔wǎnɡ 殆dài 譬pì 篑kuì 暴pù 弈yì 鹄hú 弗fú 杵chǔ 【积累词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仁人无敌于天下 【朗读课文】 【课文简析】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课文的几则语录,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口语写成的,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偶尔也有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孟子》也属语录体。《孟子》善于论辩,《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这种故事往往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孟子》的寓言,多有民间故事色彩。《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尽量把课文中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双音节词。
3.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及其学派。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懂得礼仪,四十岁不受迷惑,五十岁明白规律,六十岁耳朵顺畅,七十岁随心所欲,不会逾越规矩。”
分析:孔子的学,包括礼(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懈怠)。” 要点:“而”转接连词,相当于“但是”。
则:连词,组成前因后果的句式,翻译成“就”。
分析:这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总结,后代要学习、传承前辈的知识,并且积极思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只学不思,一定学不好;只思而不学,只是空想,容易胡思乱想。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陷于迷误。
原文:自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自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谥号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谥号为文。”
原文: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翻译:孔子说:“譬如堆积土山,差一筐没有完成,如果停止了,我也要停止!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倒一筐完成,如果继续,我也要去干!”
原文: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孟子说:“不要奇怪王不聪明。即使天下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冷它十天,没有能生存的。我和王相见少,我退居在家对王冷淡到极点,我怎么能让王萌发善心?譬如下棋的技术是小技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了。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心里一直认为有天鹅要来,想拿弓箭射它,即使与那个人一起学习,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最仁的人去讨伐最不仁的人,怎么会使木棒在血中漂流呢?”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班级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本文六则语录,内容涉及哪些方面?
《孔孟论学》选《论语》四则:①介绍自己做学问的几个阶段;②③向弟子传授做学问的方法;④鼓励弟子治学应该善始善终,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孔孟论学》选《孟子》二则:①关注人性的修养,主张专心、持久,不能一暴十寒;②阐述做学问不能迷信书本,应该有独立的见解。
2.孔子的四则语录,有什么特点? 这些孔子语录,有两个特点:
第一,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色彩,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引用。
第二,语录虽然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深刻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系统性。
3.哪些成语是由本文的语录演变而成的?
①一暴十寒
②不耻下问
③三十而立
④不惑之年
⑤专心致志 4.下列语录分别阐明了什么道理?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学离不开问,要善于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③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有生者也。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而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④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读书而又不能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怀疑精神、批判精神。5.分别归纳孟子两则语录的论据和论点。
①论据是:两人向弈秋学弈,专心程度不同导致结果不同。论点是:学习要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②论据是:自己不相信《武成》关于周武王伐纣杀人很多的记载。论点是: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或者“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6.从本文,你懂得了什么?
①学习有助于修养,能提高人的素质,使人终身受益。②学与思、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迷信书本。③学习要专心致志,不断积累。)【拓展学习】概括和分析四则语录。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行,忠,信。
1.讲学习的关键问题。只有爱好学习,视学习为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
2.讲关于学习的方法。学习不是一次完成的,要反复温习,获得新知识。
3.讲学习与实践的关系。学习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经常实践。
4.讲学习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这四种东西是学习纲要。【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一、精讲少练, 降低难度, 把时间还给学生
九年级, 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 都是非常时期。期间, 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 以考促学, 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 可以看出问题, 可以推进复习, 但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常常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 得不偿失。偏多的训练, 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消化吸收、补充巩固;偏难的训练, 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 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 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最忌在中考前夕还四处抓各地模拟题或重点中学的试题, 然后照单全收, 当珍宝似的发放给学生, 反复叮嘱学生去做, 其实这只能向学生显示老师的底气不足, 人云亦云, 反而造成学生的集体恐慌。另外, 学生水平不同, 重点中学的试题也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生。很长一段时间望着一撂的冲刺、押题试卷, 我们就是在这种劳而无功的失败情绪中度过。因为我们弱化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消磨了本该可以运筹帷幄的宝贵时间。所以我常常在这三个问题上自省:为什么中考语文知识和考点越来越细、越来越少, 但学生还学不出色, 教师还教得不满意?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子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中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高, 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必须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 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 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 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 成绩是主流, 问题是枝叶, 这不仅能激发学生激情、兴趣, 巩固他们的信心, 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 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与此同时还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 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 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 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 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不“养”, 谈何“用”?没有储备, 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我们把知识嚼得稀巴烂了才喂到学生的嘴里, 这些精神食粮对年轻的学生来说是食而无味, 脆生生的食物会更具有诱惑力、新鲜感和挑战性。比如, 笔者曾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文言文实、虚词的整理和句段翻译上, 并布置了大量的练习题, 但因把学生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剥夺在练习、讲评上, 而课后学生又不可能在语文的复习中再花费时间, 所以学生自主消化知识的时间丧失了, 结果一个月消耗战下来, 虽然老师用心良苦, 但学生在文言文上似乎没有一点长进。指导方向对了, 但教学手段却错了, 而这样的错误依然在继续。
二、激发学习兴趣, 使学生乐学
教学重在引导。汉语言内蕴深广, 语文课堂上我们传授给学生的只是九牛一毛,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管理的生命在于“导”, 在于“启”, 即引导学生投放精力, 安排时间, 催生主体欲望, 激活学习激情。让学生获得成绩, 主动学习, 这才是成功的九年级语文教学。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但是到了九年级后, 由于要进行专题性的复习, 难免有些枯燥乏味, 学生常闷着不说, 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另外大部分学生, 常常有重理轻文、重英轻文的思想。课下用在语文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这就要求老师向课堂要效果, 使学生在课堂上乐学语文, 并把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1. 必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
教师居高临下地兜售知识, 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其实大部分教师优于学生的无非是在经验上, 真正进入知识的操作阶段, 在思维的拓展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方面很多老师都不及学生。因此, 笔者认为应该把学生当作朋友, 当作学习的合作者, 在课上、课下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 唱对台戏, 知识面前人人平等, 无所谓“师道尊严”。若能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间的激烈辩论、师生间的良性辩论, 笔者想, 此时收获的就不仅仅是课堂气氛活跃的表面效果了。当然这需要教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更需要教师具有不怕“丢面子”的勇气。
2. 灵活运用教法, 激发学生去学。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 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 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 追根究底, 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 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长此以往, 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 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 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 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因此, 要用灵活的教法去激励自主学习的兴趣。
3. 教师要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 大显身手。
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1)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2)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3)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4)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5) 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地学习和复习, 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 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提高。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 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和服务员。
对于诗词的复习,更是出现了懈怠:首先对于课内诗词的遗忘度较高,错字现象严重;其次对于课内诗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不能熟练地掌握;最后对于诗词的题材分类含糊不清,不能准确说出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别提欣赏其精湛的语言,体会其深远的意境了。于是我决定做一个大胆尝试——让毕业班的孩子们“在玩中学”,激发他们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营造竞争氛围,调动复习诗词的热情
初中生大都有爱表现的欲望,他们强烈的需要别人对他们的能力予以赞扬肯定,因而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诗歌教学恰能很好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易激发他们学习竞争的热情。我的灵感来源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 ,只是我稍做了一些变通:把题库范围缩小,诗词的题库来源于7~9年级的课内诗词,特别注重34首古诗词;开场白、结束语的选题全班征集,一经采用便加分,这大大调动了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早早熟悉题型,设置加分题:识别出诗句或补充了上下句后,分析句子的内容、表现手法或情感的分别加分。
这个任务我在孩子们第一轮复习诗词前就布置下去,这样可以促使他们在复习9册课内诗词时更有针对性。另外我还采用“利益诱惑”,一旦成为本班的“诗词达人”免做本周末语文作业,还可以享受我亲手做的蛋挞一盒!这话放出去之后早读课读书的声音都不一样了,竟然还有其他学科的老师告诉我,在她的课上发现后面几排的孩子在偷看语文书!
二、设计多种题型,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国庆节放假前夕,我在孩子们送来的选题中挑出了一些题目,请来了其他班的语文老师做评委兼计分员,上课地点选在我们的“智慧课堂”(所谓的“智慧课堂”就是新建的高科技教室,除了常见的一体机外,每张桌上都备有一台平板电脑,可以随时了解孩子们的答题情况,方便统计得分。)因为是9年级我设计了以下几类题型:
1. 打乱语序识别诗句题
如:身最高∕自此缘∕山在层。出示题目时以九宫格的形式展示,要从这9个字中挑出
一句我们课内的古诗词,千万不要小瞧课内学过的知识,这一题的正确率不到30%,因为“自缘身在最高层”特别容易和“只缘身在此山中”混淆。识别诗句题尽可能把易错题放在一起,识别诗句题还分为两种难度:9字题排序识别题和12字排序识别题。
2. 填字题
如“会当凌绝顶”,补充下句。这种题型稍微简单些,但是可以调动全班同学参与的热情。
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 )沧海”。填字题我尽量选取以前默写中错误率较高的字,或是一些名句中运用得很生动传神的字。
题型我就选取了这两种类型,为了进一步拉开分数,更为了指导他们以后的诗词复习,每一题我都设置了3个附加题: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分析内容),这句话是怎么写的(分析表现手法),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写(分析写作的意图,诗词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表达情感)。这3个附加题让孩子们在复习诗词默写的同时,进一步地掌握学习诗词的方法,其实现代文也是一样适用,也不外乎分析文章内容、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在平板电脑上答题大大提高了课堂容量,比赛过程更加有序,方便计分。
三、关注课堂时间,让古诗文走近孩子
因为课前准备比较充分,孩子们对这样的形式又特别感兴趣,所以这节课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最终语文课代表夺得了冠军,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了成功的甜蜜(我自制的蛋挞)。这节课上他们从上课的接受者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也提高了能力,这样的比赛形式显然比我枯燥的讲解和反复默写要有趣得多,也更有利于他们识记。如果把课堂上的学生比作是未开屏的孔雀的话,那我就要激发他展开那五彩的尾屏。巧妙的课堂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延他们关注课堂的有效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如此,不能总是囿于传统,而应不断创新,让课堂拥有灵动的生气和活力。我除了开展诗词大会这种形式的花样复习外,我还把古诗的复习延伸到了课外诗词中,以诗人为线索(如杜甫、苏轼)或以内容分类为线索(分为行旅诗、送别诗)的分类复习。课后鼓励孩子们用文言文写日记,引导他们将古诗文阅读与平常的生活结合起来,使古诗文走进日常生活,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相信这样的方式一定易为学生所接受,能丰富他们的想象,点燃他们的创作热情。其实教学的方法很多,我们要敢于创新,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起来,他们一定会领悟到诗词的醉人魅力!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时间:2012.11.12—2012.11.18
姓名:孙慧
单位:姜屯中学
联系电话:***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读课文):《孔孟论学习》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了解孔子、孟子的有关知识。
2.把握重点字音、词意,积累文言词语。3.能准确流畅地朗读。
4.理解积累由本文衍生出来的成语。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孟子及《论语》《孟子》。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3.疏通文意,归纳内容。
4.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成语。评价任务:
1.能积累古代文化圣人的有关文学常识。
2.能运用普通话流畅准确地阅读文言文,能把握停顿、语气。3.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翻译句子并理解意思。4.能积累重点字词,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孔子、孟子画像,指名学生介绍通过预习知道的其人其事。师指导学生阅读《助学》第71页的“语文小词典”进一步了解《论语》《孟子》,特别是他们的传承关系。
孔子语录: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孟子语录: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检查预习。
分组检查,老师抽查,各组提出预习中的疑惑,板书出来,留待学生讨论处理,师点拨指导,解惑。
1.抽查朗读 示范校正 2.字音、字型、句式 3.成语积累
三、朗读课文。分组朗读,各组选择一位同学上讲台面向学生读,尽量各个层次的同学都有,以便于指出错误,共同提高。
师放录音,提学生对比纠正。投影停顿示例: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师强调语气,“之”“也”“矣”“乎”“者”读出古人的味道,或拉长声音或短促收音,特别是警言警句,加重语气以引起同学们的深思,真正发挥读的作用。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疏通课文。
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各个小组分配任务,每个学生都有活干,各组组长汇总疑难,提交全体同学讨论,师点拨指导,提示串讲模式:先读——再解释重点字词——后翻译全句。补充古文翻译方法
(1)翻译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翻译方法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通假字)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投影显示串讲示例:
1、学而时①习②之,不亦说③乎?《论语.学而》
而:表示顺接关系的连词。
之:助词。时:按时,在一定的时候。
为:动词 担任充当。习:既指温习,也指实习。说:通“悦”,高兴愉快。
译: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学习方法)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 而: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可以 古:可以把
今:表示许可 可能
译文: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学习方法)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为:动词 是。知:通“智”聪明。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学习态度)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而: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 词类活用
耻: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耻
译文:聪明灵活,爱好学习,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学习方法)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愤 古:苦思 苦想仍然不能领会的样子
今:生气 发怒
启:开导。悱:想说而说不出的样子。隅:角落。
译文: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教学方法)
四、板书重点、难点字词。
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 是知也:是:代词,这、这样。与古人谋:谋:商讨,交谈。
君子深造之以道:造,造就。之,学问。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一日暴之:暴,通 曝 晒。
今夫奕之为数:奕,通 弈 指围棋。数,技艺 技能。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逢,遇到。原通源,水源。有为者辟若掘井:有为者,有所作为的人。辟,通譬。
五、讲故事。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可以把文中涉及的典故故事化,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理解了文意。
1、各组推举一人讲“奕秋学棋”故事。引导学生悟出学习专心致志的道理。
2、老师补充《尚书》中周武王伐纣的不实故事,启发学生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的道理。
六、巩固梳理本课内容。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名句、成语。名句: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成语: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温故知新
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 仁者无敌
七、布置作业。1.课下熟读背诵。2.完成助学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
课题:《孔孟论学习》(第二课时)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时间:2012.11.12—2012.11.18
姓名:孙慧
单位:姜屯中学
联系电话:***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读课文):《孔孟论学习》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1.准备背诵、默写。背的熟,写的准。2.熟练翻译全文。
3.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名句。4.区分论学习的四个角度。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准确地背诵、默写、翻译重点句。2.区分论学习的四个角度。
3.感受孔子、孟子的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4.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名句。评价任务:
1.能运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翻译句子并理解意思。2.能积累重点字词,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基础。3.能熟练准确地背诵、默写、翻译重点句。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容丰富内涵,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总结上节课知识点,指名提问复习巩固,进一步讨论明确。二.检查预习。各组展示预习成果,小组长汇总,讲台上展示,互通有无。如一词多义、古今义、意动用法等。三.示例讲解。
第三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很危险。这则语录讲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的后果是“罔”,思而不学的后果是“殆”,两种情况对举,从反面证明了“学”与“思”的重要性,指出了它们不可分割的关系。由此可见,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才能有所得。第十则:翻译略
孟子以“一暴十寒”作比喻,解释了大王“不智”的原因,告诉人们,学习必须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又以“学弈”为喻,通过两人学习态度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即使是同一位老师来教,即使是最好的老师来教,学习态度不同,结果也会不同,由此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并强调了学习的效果不在于智力因素,而是由学习态度决定的。第十三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的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讨伐极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血流飘杵呢。”
《尚书》中有武王伐纣“流血飘杵,赤地千里”的记载,孟子是不相信的。他认为仁人无敌天下,武王是至仁之人,而纣王是至不仁之人,以至仁伐至不仁,不可能出现杀戮无数的血腥场面。虽然这个推断未必符合史实,但孟子的这种质疑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不能迷信书本,要有怀疑批判的精神。
四、讨论质疑。投影显示讨论题:
1.学而不思则罔(“而”在这里起什么作用?)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4.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5.“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讲解疑难,并总结文言文翻译的一些方法技巧和准确性。
四、探讨论学习的角度。
引导讨论,找出每一则论述的侧重点。投影明确: 温习的重要(1、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3) 虚心好学(4、5、8)
情感、态度对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6)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7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9)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10)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11)
做学问要有成就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12)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13)总结为四个方面:
学习方法: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学习态度: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学习原则: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学习意义:修养身心
五、写作、论证方式的特点。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论语》:事理论证、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哲理性强,格言警句多,发人深思
孟子: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孟子》:事实论证(例证法,举例论证)、事理论证两种;逻辑性强,形象性强,富有说服力。
孔孟论学言简意赅,却讲究说理的方法:比喻 举例 对比
六、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孟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孟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七、拓展延伸
1.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自己的体会。
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经验。按照孔孟之论学古为今用、发扬光大,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
教师建议:《孔孟论学习》这一课所引的孔子的语录,有两个特点。第一,都很精粹警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的色彩。虽然有具体的语境、上下文,但也可以成为独立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中自由地引用。第二,语录虽然是片断的,但是相互间有联系,不是一般的联系,而是深刻的联系。实际上有一定的系统性。把它联系起来,就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
2.完成《助学》第72页刘开的《问说》片段第7——10题。指导完成。积累名句“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八、巩固积累。
指导学生积累古今义不同字词:是、愤、资、可以、道、数、策。通假字:说(悦)、知(智)、暴(曝)、奕(弈)、辟(譬)、轫(仞)活用词语:不耻下问(耻:以„„为耻,意动用法。)
成语: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温故知新
九、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题。
2.整理课堂笔记,积累词语。3.完成《助学》所有试题。教后反思:
课题:复习巩固《孔孟论学习》(第三课时)
课型:主读课文
上课时间:2012.11.12—2012.11.18
姓名:孙慧
单位:姜屯中学
联系电话:***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主读课文):复习《孔孟论学习》(第三课时)
一、基础识记
1、默写:
⑴学而不思则罔。⑵不
不
,不
不。
⑶“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为“
,”。
⑷读书应有怀疑的精神,孟子的名言这样教导我们:“
。”
2、《孔孟论学习》中出现了哪些成语,你还能记起来吗?请至少写出六个来。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学习并且及时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B、学习而且时时地温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C、学习而且当时就复习,不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 D、学习并且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⑵受学重文,孰不顺成?()
A、接受教育,注重请教,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B、接受学习,注重发问,谁不会顺利成功呢? C、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D、接受学习,注重发问,怎能不会顺利成功呢?
4、孔子,名
,字
,时期
国人,学派的创始人,大
家,大
家。《
》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名
,字
,学派最主要的代表人之一,《
》是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5、孟子说:“仁人无敌于天下”,但有人说,在当今社会中,“仁人”处处被骗,时时受欺,几乎寸步难行。针对此,你怎样理解这个“仁”字?(字数不少于50字)
二、理解运用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暴()
奕()
诲()
鸿鹄()
缴().....
7、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
”通“
”,意思:
⑵有为者辟若掘井
“
”通“
”,意思:
⑶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
”通“
”,意思:
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通“
”,意思:
⑸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
”通“
”,意思:
8、下列“也”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
A、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B、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C、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D、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E、曰:非然也
9、下列加点字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
B、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C、以至仁伐至不仁
D、何其血之流杵也 ....
10、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首以“天下易生之物”为例,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B、接下来又以“奕秋诲二人奕”之事为例,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C、“奕之为数,小数也”一句的交代是有言外之意的,即学习小的技艺尚且如此,学习大的技艺便更如此了。
D、这个小故事将学“奕”的二人对比来写,说理性很强,突出后者学不如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智弗若”。
11、翻译:
⑴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
⑵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三、综合分析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③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砌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④而明辨之也。
【注释】①达:通达,应用。②奚:何处,哪里。③有道:有道德学问的人。④审问:详细探讨。
1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致疑
致疑:提出疑难问题
B、舍问,其奚决焉? 决:判断,...解决 C、问焉以破其疑
焉:他
D、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正:..正确
13、将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⑴从选文第2段看,作者对向他人请教(学习)持什么态度?这强调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新课程学习强调“合作交流,共同提高”,选文也涉及了这一学习方法。能体现这一学习方法的是哪一语句?请从文中找出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附答案:
1、⑴思而不学则殆。⑵愤 启 悱 发 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⑷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举一反三 左右逢源 一暴十寒 专心致志
3、⑴D ⑵A
4、丘 仲尼 春秋 鲁 儒 思想 教育 《论语》 柯 子舆 儒 《孟子》
5、(思想积极,言之有理即可。)
6、pù yì huì hú zhuó
7、⑴“暴”通“曝”,意思:晒⑵“辟”通“譬”,意思:比如⑶“奕”通“弈”,意思:围棋⑷“知”通“智”,意思:聪明⑸“原”通“源”,意思:水源
8、C
9、B
10、D
11、⑴其中的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奕秋所讲的。⑵这是因为(不专心学习的)这个人的智力不如(专心学习的)那个人的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2、D
13、⑴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提出)疑难问题,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⑵这就叫做互相提出疑问,共同深入探讨,使道理明确起来。
14、⑴广泛请教(可以向“贤于己””等于己”“不如己”的人请教),各有所获;突出强调了问的重要性(或“问”的价值)。⑵问焉以资砌磋。
现实的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广泛地实践着诗歌教学,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加精彩纷呈。但到了九年级,不少教师只重视阅读课中的现代文和文言文,对于诗歌教学,常常简单敷衍,或者让学生针对中考进行机械的背诵。有些教师甚至因为教学任务重,时间紧张,对教材中编排的诗歌单元直接略去不讲。
人教版教材对诗歌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加强整合”的思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文质兼美,这就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诗歌教学,整体构建诗歌教学,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实现主题意义建构的开放性教学。下面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主题单元设置背景下,实施单元整体化教学,实现诗歌教学与其他课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一、诗歌教学与现代文阅读的整合
情境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在语文现代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恰如其分地利用诗歌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们就会调动情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对阅读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涉及“什么是爱情”的主题。作为教师,我们在和学生研讨本文及爱情问题时,应该坦诚而审慎地把握“情”与“性”的分寸,不能偏执一端。本课教学时,教师把《诗经》中的《关雎》放在课堂伊始,利用诗歌主题与本课主旨的一致性迅速将学生带入爱的情感氛围中,为学生理解课文主旨作了情感铺垫。以引入的诗歌为基础,让学生展开想象的同时又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我们对待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应有的慎重态度。这样,学生自然会怀着对美好事物深深的敬与爱走入这篇课文。无论是对文本的理解,还是对诗歌的教学,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诗歌教学与文言文教学的整合
诗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它能促使孩子们展露天性、开启情智,更重要的是步入似曾相识的诗境,让孩子的思维在诗情中萌发,在富有诗意的语文课堂中积淀智慧。如果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对于诗歌加以巧妙连接,应用对比,就能避免教学的单一呆板,使课堂更灵动。
笔者在教学《陋室铭》时,摈弃初读感知、研读赏析、拓展延伸的常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主质疑,先读题目提问,通过自读解决问题。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什么叫“铭”?这篇铭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学生对于“铭”的解释没有什么异议,但对于文章的寓意众说纷纭:有的说表达了作者孤傲的心情,有的说表现了作者远离世俗的清高……这时,笔者出示了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请学生找找诗中的一些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学生找出了“凄凉地”“弃置身”“沉舟”“病树”等词并加以解释,笔者再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才恍然大悟。
在这堂课中,诗歌的中间引入是对整篇文章的背景的介绍,利于中心的提炼。这篇文章的内容并不难,学生一读就明白,但对于文章的深层内涵,学生不能很好地概括,无法系统地把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而这篇铭文正好把刘禹锡当时的心境进行了整合。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巧妙连接,学生能够明确刘禹锡当时的处境和心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和作者本人。
三、诗歌与诗歌的重新组合
樊发稼老师曾说过:“诗歌,天然地和孩子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关系,它们的想象方式、表达习惯和认知渠道,都有着诗的品质。所以这样的诗句,可以成为孩子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孩子认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夸张地说,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诗歌可以为一个人的一生抹上一种色彩,烙上一个印记,带来一种节奏。”世界本质上是诗的,诗让我们的心灵世界充实,让我们的情感生活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天地广阔。在诗歌教学中,把诗歌加以不同的组合方式,通过前后的巧妙勾连,可以促成资源的整合。
在教学《破阵子》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分组朗读“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然后提出问题: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感受到了辛弃疾对祖国的爱。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首词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对国家的爱。在你的印象里,还有哪些作品也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或者说你读过哪些爱国诗篇?请举例来说说。学生踊跃发言,情感达到了一定的高潮。此时,笔者出示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读后提问学生:从这首词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情感在《破阵子》中是否有变化?学生思考后都有所感悟。
一方面把学生从课程领域引入孩子的生活世界,拓展了课程时空,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的精神日渐丰富。然后再让学生回到文本,用朗读重温诗人对祖国的深沉感情。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朗读也十分投入。
此外,教师可以尝试把原诗改编成另一首诗歌,牢牢把握课内外诗歌之间的整合,通过课文与课外诗歌的比较,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发现其相同之处,巧借诗歌的表达形式来转换课文的表达形式。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也掌握了运用各种表达形式或修辞来创编诗歌的方法,在“诗化”的语文教学中透过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进入本色自然的文本境界。
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浪漫”,那么这种“浪漫”应该与“现实”相结合;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创作”,那么这种教学形式的“创作”应该与课文内容相契合;追寻语文课的诗意如果说是一种“激情”,那么这种教学语言的“激情”应该与学生的情感实际相整合。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说:“在‘诗意语文’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虚高化、宽泛化、媚俗化、形式化等倾向”,那是因为有的老师把课堂当作文学作品的创作,思考的重点落在了如何表现语文教学的诗情、诗意上,教学的着力点花在诗化语言的推敲、诗化情境的营造与设计上,而恰恰忽略了学生与教师在生活经历、知识积淀、感悟能力、情感世界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恰当、适度地引入与阅读教学相关的诗歌,进行诗歌教学的有效整合,刚好弥补前面所提到的遗憾。
关键词:疑问 脉络 主旨 基调
语文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效果,所以笔者认为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大胆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对教材的分析要有所抓手。在语文教学时,如果抓住了课文的题目,就可做出很多文章。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利用文题,巧析课文,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益。
一.利用文题,设置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原动力。利用文题设疑求答,就像机器添加了润滑油,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方向,一定的学习心理。比如学习叶圣陶先生的《多收了三五斗》一文,教师出示文题后,我首先根据文题这样导入:如果你家里今年庄稼获得了大丰收,你高兴吗?(学生回答高兴)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有这样一群农民朋友,丰收了,他们却高兴不起来,甚至丰收成灾,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了课堂,便于课堂上集中精力讨论研究,化解心中的疑惑。这样利用文题巧设悬念,激发学生阅读和探究文本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能使学生读有方向,直击目标。
二.抓住文题,巧做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一些文题或暗示文章的写作重点,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进行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文题从而理清层次,明确文章重点。比如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课文以“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填空(即在“故乡”前面加个动词)形式来理清文章结构。再有《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虽然于勒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变化却是本文的明线,同样可以通过填空的形式(即在“于勒”前加个动词)来划分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从而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巧妙。像这类题目的写作重点较明确,只需提醒,学生就可以明白。而有的文题则比较含蓄、隐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辨析、思考理解。
三.细品文题,联系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文题总是作者经过一番酝酿后得出的“精华”,它往往起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统领全文,突出文章重点、贯穿全文,流露作者的情感倾向等作用。所以在进行文本解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细品文章的题目,联系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从而来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主旨。比如《热爱生命》一文,记叙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正是由于文中的主人公“热爱生命”,所以他才能在陷入绝境后,才能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顽强地求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正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才能那么顽强地与各种困难作斗争,从而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
四.运用文题,把握基调,品味文章语言。
学生利用课题,不但能初步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章的主题,反复地品味课题,还能把握情感基调。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囚绿记》教学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把“囚”字写得大一点,从字形上让学生说说“囚”字的含义,学生很容易答出把人关在牢狱中之意,那么教师可以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请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朗读课文,在学生答出是因为爱绿才囚绿后,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常春藤喜爱之情的语句,圈点勾画,写出自己对这些语句的理解。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样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都源于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抓住文题,既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也品味了文章的语言。
由此可见,我们分析文本时,可以借助文题这个抓手,适当整合处理教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文本的兴趣,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情感。教师还可以抓住文题,步步导入,层层深入,巧析课文,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孔孟论学】推荐阅读:
长郡九年级语文考试06-14
九年级语文《心声》教案07-19
九年级语文试题答案09-18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12
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10-13
九年级语文竞赛试卷11-10
九年级上册语文《论语》教案06-09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总结06-12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反思06-17
九年级语文复习教学反思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