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共5篇)

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 篇1

伴随着创业实践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开展,诸多新成立的创业型企业不断涌现。由于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实力弱,新创企业在成长过程中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差。此外,我国新创企业还普遍存在资源短缺问题,导致创业者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推动企业发展。与成熟企业相比,新创企业的资源整合过程更具复杂性。因此,如何在复杂环境中突破发展瓶颈,顺利实现资源整合,将企业做大做强,是新创企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资源整合对新创企业的重要意义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资源整合就是将企业资源进行有机重构的过程,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管理、运作、协调和重新安排,提升企业竞争力。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有对原来资源的分析、重构和利用,又是一个构建新资源的过程;既要消除原有系统中的冗余,又要将新系统有机糅合形成一个互动的整体,最终达到“1+1>2”的效果。对企业而言,资源整合的过程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资源整合对于新创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获取资源仅仅是新创企业资源整合的第一步,如何将获得的资源转化成能力则是新创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新创企业的资源整合历经绑聚、匹配和合理利用等一系列过程,对系统内的资源进行重构,使资源布局更合理、更具柔韧性和可挖掘性,最终形成适应新创企业发展的新的资源体系。高效的资源整合,将使新创企业的发展获得至关重要的战略优势。

对任何企业而言,资源的地位毋庸置疑,企业成长的过程也是资源获取的过程。资源是新创企业创建、成长乃至扩张的基础,其中,企业的异质性资源、独特的创新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关键因素。在新创企业成长过程中,若创业者不能整合相关创业资源,新创企业将难以生存,做大做强的目标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创业资源环境对新创企业发展的影响

创业资源环境对新创企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新创企业成立之初,创业资源环境是其资源储备的基础,资源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例如区域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行业环境因素等,往往决定着新创企业的成本、发展方向和初始资源获得的效率。新创企业发展之后的资源整合方向也往往与创业之初的创业资源环境有很大关联,创业资源环境为新创企业提供的资源数量和质量也对资源整合的效率产生着深远影响。

新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获得多要素资源,其所处环境中可以提供的资源是其首先可以控制的资源,利用可控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和配置,进一步获得资源,就是资源的再生获取,也是新创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新创企业对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遵循以下规律:在识别阶段,新创企业通过对环境中的资源分析,挑选出具备适合本企业发展倾向的资源,如果创业资源环境提供可供筛选的资源越多,对新创企业发展就越有利,但过多的资源也容易导致新创企业识别能力的下降;在获取阶段,新创企业通过识别,确定资源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和消化,使资源能为企业自身所控制,充分发挥资源的效能;在配置阶段,即新创企业在分配获取新的资源之后,和现有资源有效糅合、渗透的过程中,新获取的资源在新创企业资源体系中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进行有效的资源渗透和资源整合,让整个资源体系联动起来,这对新创企业而言是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在利用阶段,新创企业对汲取到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之后,在企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提升企业绩效及其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成长。

优质的创业资源环境加上良好的资源整合能力,是新创企业适应外部环境、获得壮大和发展的基础。可见,创业资源环境对新创企业而言是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

要提高资源识别能力和储备能力。很多新创企业成立之初,都处于复杂的创业环境下,为了让企业做大做强急需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此时企业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从管理经验来看,都处于比较弱的地位,所以更需要谨慎投资,提高资源识别能力和储备能力。对于一些稀缺和独特的资源,新创企业应积极获取以求得更好的企业效益;而对于一些风险性大、市场方向不明朗的资源则需要持谨慎态度,尽量规避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和持续发展。

要充分利用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稀缺和有价值的创业资源是新创企业获取资源的首选对象,这类资源往往具有匹配性的特征,即和新创企业自身的企业发展目标和储备资源存在对接点,能够契合并提升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让新创企业在复杂的资源环境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消除复杂环境对新创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降低风险。所以,新创企业必须将资源整合和自身运行特点相结合,强化对稀缺资源的控制,深入对资源的利用,维持在市场中的创新优势,保持核心竞争力。

要通过资源整合提升自身学习能力,提高企业成长效率。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企业一系列管理、运作、协调和安排重新设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新资源,又要对原有资源进行重构和调整,这个过程既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新创企业应根据自身特质改变原来的观念、动机和行为,摒弃阻碍企业发展的陋习,提高新创企业创新的效率。在动态的、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新创企业的发展效率决定了其是否能够挖掘到发展的突破点,是否能够抢占市场先机。这是关系新创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消化提高发展效率。

参考文献[1] “MCU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utorial”Zhang Hongrun making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MCU application design technology” gdgbjdtv.com/88yulechengweek 航慈with making Beihang University pressmaking

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 篇2

目前, 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比较匮乏, 并且缺少良好的教育支持平台, 以及统一的管理模式和竞争的机制。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师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同时, 高校现有的英语教学资源, 也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如何构建英语教学网络平台, 成为高校英语教学的关键。下面就进行详细阐述:

二、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当中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培养专业的英语人才, 另一个是对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进行普遍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对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进行英语培养的时候我国高校实施了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核制度, 并且近年来英语专业的同学越来越多, 在高校当中对于英语的培养非常的重视, 英语已经成为了一个基本的技能。

目前, 我国高校进行英语培养的工作还是不错的, 但是还是有一些问题存在。英语专业的问题是同学的知识面比较窄, 与其他的学科的联系比较贫乏。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初期, 由于高校对于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比较片面, 过于英语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 忽视了理论研究研究能力。同时, 高校在进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 普遍专注的是英语的实践应用的能力, 而对于英语和其他的学科的联系有所忽视。因此, 在社会目前企业当中, 英语专业的同学的英语实践能力比较好, 而英语理论知识相对较少, 比如, 英语专业人才缺乏文学、政治、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一旦从事相关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合贯通, 影响英语能力的发挥。

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在进行高校英语能力培养的时候, 教师普遍关注的是同学的阅读能力, 但是实践、理论方面的能力, 却被忽视。比如说, 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翻译等等, 这方面的能力有所缺乏。目前,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 在英语阅读方面的能力比较强, 但在英语日常交际的时候, 却无法与其他外国人进行交流。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英语应试教育, 很多大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只是为了考试, 获得让家长满意的成绩, 忽视了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 特别是英语交流能力。

三、目前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英语的教学正当中有很多的网络教学的平台, 比如说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交互英语, 还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新概念英语, 以及新视野大学英语等等。目前, 新的, 英语教学资源不断的出现, 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 . 进行教学的平台比较孤立。目前高校在引进教育平台, 或者说是在进行自主开发教育的时候。这些平台都比较的孤立, 之间没有联系和沟通, 并且重复的现象比较多。不能够进行资源的共享, 统一的管理。并且虽然有网络化的平台, 但是用户的的使用非常的不方便。

2.教学资源的持续性不高, 共享性不高。在进行英语教育的时候, 最基础的就是教学资源。但是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的时候是比较复杂的, 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 不是非常容易就能完成的。英语教学资源匮乏的话, 更新的就会比较慢, 并且教学资源没有特色, 这就导致师生对于网络化的教学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是很大。所以, 校英语教学的平台需要进行教学资源的优化。

3.教学资源平台的竞争机制不够完善。在竞争的环境下教学平台的建设才能够做得更好。但是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平台比较孤立, 这平台的评价的机制不是很完善。这样我就无法进行优胜劣汰, 就没有办法建设比较好的英语教学资源的环境。想要建设比较好的教学平台的竞争环境, 就要将平台进行整合, 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 然后使用统一的评价的机制, 竞争的环境当中, 有的平台的教学资源不好比较缺乏, 就会被淘汰, 这样有利于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四、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高效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1.促进英语教学的信息化。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 这对于高校这教学资源整合是非常有利的。并且国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 对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需求就越来越大。在2003年的时候, 教育部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的项目, 要将现代的技术充分的应用, 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革新。在2012年的时候, 教育部颁发了相关的政策明确地提出了要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和教育进行结合, 来创新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资源。相关的专家教育者也提出, 只有进一步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 才能够将信息化的成本减少下来, 减少一些重复的工作, 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目前我国的英语教学资源的数量比较大, 但是, 较好的共享的模式比较缺乏, 对于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所以进行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高校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 能够使得更多的资源得到开发, 并且促进统一的评价的体系形成。通过优胜劣汰的模式, 使得比较好的教学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种竞争的机制下能够促进更有特色的教学资源的提出以及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对于资源的利用率, 而且能够将网络利用到教学当中, 提高教学的水平, 更好的对人才进行培养。

2.实现英语教学平台的统一认证, 对于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随着网络化的发展, 英语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的发展, 由于教育平台不断的增加, 对这些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 能够更好的将资源进行整合。在网络平台当中, 进行英语教学与学习更加的方便。可以进行单点登录, 同学和所有的教师登录到平台以后, 可以根据所拥有的权限访问所有的英语教学网站及资源, 不需要再进行二次登录。同学可以进行学习的预约。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同学可以, 自己到机房进行网络学习。进行预约的方式比较自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计划的安排。规定每周的学习时间不少于3个学时, 通过, 进行预约学生可以得知机房是否有空缺, 这样既提高了机房的利用效率, 学生也能够更好地安排学习的时间。进行了, 教学资源整合之后的平台, 教学资源比较丰富, 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 或者说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学习。教学资源在平台上进行整合和共享, 大量的被学生和教师利用的资源, 说明说明这类教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和老师的需求。在一个平台的竞争机制当中, 好的教学资源会给大家更好的利用, 不好的教学资源会被淘汰, 那么资源整合就会进行得更好。英语教学的平台, 还可以对于学生进行学习的时间、进行测试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针对个人的学习报表,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监督。学生可以参照自己的学习进度表来评价自己的学习, 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进行提高。而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进行统一的监督, 可以按照学生的出勤率以及测试的成绩进行学生的考核, 并且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的改革。并且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可以, 使得学生和老师进行更加方便的沟通和交流。老师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 学生也可以的教师的教学进行建议, 使得教学模式更加的先进。并且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 一些新的课程网站在建设之后可以自动地纳入英语教学的模块, 更好地为学生和老师服务。

3.在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速度非常快, 进行传播的平台也非常多。那么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更好的教学。利用教学平台的信息的共享的功能, 进行学生的写作的讲评, 以及优秀的范文的讲解。学生在上课之前可以对自己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提前的预习, 通过网络的教学资源对于所要学习的课程的主题及背景进行了解, 在预习的时候找到问题, 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 以及向老师提问。并且英语教学比较特殊, 需要由于环境才能够将英语学得更好, 目前网络化的发展使得和母语是英语的人交流更为方便, 同学可以利用网络教学的方式, 来面对面地和外教进行交流, 从而, 非常好的提高自己的口语。

五、结束语

通过建设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整合的工作进行的更好, 在这个平台当中教学资源可以进行更好的优胜劣汰。并且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更加的方便, 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监督能够更加完善, 并且教师可以依据网络平台上的教学资源促进自己的教学的改革。处在网络环境下应该利用这一大趋势进行更好的教学资源的整合, 将高校英语教育的工作做得更好。

摘要:随着网络化的发展, 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高, 能够进行信息传播的平台也越来越多。在这个大环境下, 高校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 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将教学资源进行更好的整合, 另一方面可以将之前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改进。本文对于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 资源的整合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英语,教学资源整合,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妍.信息技术中介的探究式学习环境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 2013 (06) .

[2]史瑶.基于“问题解决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3 (16) .

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 篇3

[关键词]新媒体;出版企业;资源整合

[作者简介]周莉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14XZD13)。

资源整合是企业战略调整的手段,应渗透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之中。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正在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自身,深刻地改变和拓展了人的存在方式,包括生存方式(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等[1]。新媒体时代给出版企业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出版企业在出版手段、出版范围资源、作者资源、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等各方面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出版格局。

世界一流企业的经验表明,持续的资源整合既是它们适应市场实现发展的方式,又是它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出版企业的持续资源整合就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需要,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下,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将企业内部有限的资源与可利用社会资源进行无缝化链接的一种动态管理运作体系[2]。

一、内部资源整合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仍然是出版企业必须不断修炼的功课。正因为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出版企业为获得整体的最优必须有取有舍、有分有合,不断注重内部结构调整,使内部的能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达至最优。

1. 对于编辑部专业化板块的整合,要深入挖掘内部协同效应

编辑部不同科室之间、同科室内部的选题撞车时有发生,常常造成不必要的内耗。选题一般不向上汇总,编辑对于选题往往是运作到一定程度才亮相,结果发现选题雷同或相似,建议出版企业做好各层次的出版计划,从上到下保持通道顺畅。整体的、宏观的规划指导下,编辑从多角度细分选题,形成合理的树状结构。对于选题的方向要针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及时调整,在分化的同时可不断归堆、融合。编辑部应搭建内部网络平台,从选题萌芽到图书出版、发行建立统一管理平台,做到资源共享,真正发挥规模优势,尽量杜绝不同编辑部门间或同部门内部的无序竞争。

2. 整合编辑出版发行全流程资源,提升集体编辑力

冯国祥先生提出了编辑力的观念,认为编辑力是“适应以图书形式传播知识的精神产品的要求,对凝结着人们对于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知识的书稿施加影响的一种力量”,“对著述的选择、修正、组装力就是编辑力”。同时,他也提出了编辑力有个人编辑力和集体编辑力之分,“个人编辑力是集体编辑力形成的基础,但集体编辑力绝非个人编辑力的简单相加”[3]。如何发现一部书稿中的亮点并加以打磨,使之更贴近目标人群?在此,全面的跨界渗透是必须的。编辑、发行渗入作者的写作,编辑渗入发行,发行渗入编辑,甚至可以在发行阶段整合作者的智力和社会资源。从内容、编排、装帧到推广各方面形成合力,全面提升书稿的内容价值和市场销售。

二、外部资源整合

新媒体给出版带来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多元的阅读介质带来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其次,互联网正深刻改变人类的群体构成方式,促成新的营销方式。出版企业应积极谋求改变,以应对新媒体环境为出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作者资源整合

新媒体带来了一个平民化、个性化、普泛化的自媒体时代,所有人都可以及时发布信息或观点,从而成为广义的作者。特别是基于RSS、SNS或微博等技术,网民可以构建一个自己的“个人门户”,这既是个人信息交往的窗口,也是构建社会关系的平台[4]。新媒体环境下知识或信息的传递路径更为直接和多元。写作不再是金字塔尖少数知识精英的特权,普通大众都可参与其中。这给传统纸质图书带来巨大冲击,同时也为出版企业带来潜在作者群体。出版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得到优秀作者群体的支持,而且也要不断地发现培养青年作者,以此形成强大且具有潜力的供稿资源。通过互联网发现作者资源成为出版企业的现实课题,编辑必须按出版门类持续跟踪相应网站、在线专业论坛以及热门博客等等。

2. 营销资源整合

国外的大型出版集团都有自己的客户数据仓库,即营销数据库,以开展营销活动。数据库营销作为市场营销的一种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青睐,在维系顾客、提高销售额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版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整合客户信息资源,建立客户数据库,是做好图书营销的必备环节。这样既有利于出版企业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又有助于管理和规范营销渠道,树立企业形象。同时,必须关注新媒体环境下新的营销方式。随着网络购物在国内的不断兴起与迅猛发展,必然会带来企业营销模式的变革,网络口碑营销将逐步替代传统口碑营销模式[5]。在新媒体时代,价值多元与不断分化的社会情境下精准营销成为大势所趋,通过网络推介图书、发现读者变得便捷。特别是虚拟社会网络的出现,为营销带来新的契机。以微博、QQ和微信为例。作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微博的传播广度和速度惊人,舆论领袖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但是微博的渗透深度及互动深度不及QQ和微信。QQ虽然普及度好,但当营销者冲过重重壁垒加入QQ目标群,却很快会被逐出。而微信形成的参与化、情感化和圈子化的“朋友圈”群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借助微信平台开展客户服务营销成为继微博之后的又一新兴营销渠道。

nlc202309031315

3. 人力资源整合

出版企业的核心是人,是人的智力。出版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出版社,资源有限,加之出版业的宏观不景气,难以吸引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如何寻找外部人力资源就变得十分迫切。在提倡开放式创新的时代,如何整合企业外的人力资源,借力发展,从而提升竞争力?开放式创新模式告诉我们,企业应打破所谓“本单位”的壁垒,寻找外部的精英人才为我所用。而这首先需要出版企业营造开放多元的文化,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变革,以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机制。出版企业要搭建好平台,以项目聚敛人才,以选题为旗帜集结队伍,激活创意,实现创新,完成盈利。

4. 跨组织整合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新的出版生态,一些技术服务商、信息服务商也利用技术和平台优势进入出版领域,使出版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受到挤压。在此形势下,出版企业要善于在跨界、跨区域组织合作中寻找利润增长点,积极寻找外部的资金投入、技术合作、战略联盟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在人力资源上需要借力,通过组织间合作提升实力或转型升级是一种“借道”。如国内出版企业与国外发行机构的合作等,国内出版企业可利用域外资源,实现“走出去”战略。

5. 跨媒体整合

以数字出版为例,现在的电子书多是纸质版的简单重复,而将来的发展趋势应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满足用户差异化的需求,成为内容服务者。也就是说,出版社所生产的内容必须是灵活的、可拆解、可重塑的,以按顾客需求整合内容。国外出版企业从选题策划开始就进行数字化处理,最后出来的产品,无论放到哪一个平台,都只是另存为某种格式的问题[6]。以教材出版为例,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具体需求,提供以顾客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系统、教学数据管理、在线测评系统等,这些已在培生等国外大型出版企业实践。对于国内大多数出版企业,首先要合理定位,寻找差异化竞争的道路,充分占有特色内容资源,再立足于内容资源,做好流程再造和出版内容的元数据加工,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专业数据库和网络教育系统,实现网络数字教育。

数字化时代带来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新的阅读模式。对于传统出版业而言,不只是单纯出版介质的改变,更是经营本质的角色变化、运作模式变化。但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范畴的特质仍未改变,只要立足于互联网带来的开放模式,顺应新技术带来的新业态,响应新阅读时代读者的新诉求,持续整合内外资源,就一定能实现出版业的转型升级。

资源整合环境下新创企业发展策略 篇4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创业资源与资源认知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独特集合体, 企业内部独特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1]。创业资源作为企业得以成功创建所依赖的重要资本,是企业创建过程中先后投入和利用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加总[2]。Alvarez等[3]认为,创业就是创业者识别、获取和配置资源从而谋求机会价值实现的过程,那些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能使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

资源认知作为个体对资源客观存在及可获得性的主观感知,是一种心理过程[4]。Westhead指出, 由于企业家的任务是获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组织的一部分,主观感知研究的目的就是预测企业家获取关键资源的客观绩效表现。资源获得是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的第一步,而资源作为一种环境要素,在很多情况下创业者可能无法控制[5]。因此,必要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的可获得性非常重要[3]。现有对创业资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创业资源的划分、 创业资源对企业创建的影响等,将研究视角放在资源使用者上的较少。创业者是最关键、最具能动性的创业要素,其对各种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与可用性认知会影响创业及企业能力的构建。

1.2资源认知与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组合,以使原有的资源实现新的功能”。创新作为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非线性过程[6,7],强调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利用,最终形成体制、机制、产品以及技术上的竞争力。企业的成长、成功和生 存取决于 企业持续 不断的创 新能力[8],它是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6,9]。

目前,学者们对创新能力还缺乏较为一致的界定,但许多人都强调了资源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李金明[10]认为,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创新地组合企业稀有资源的能力,它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重视对现有人力资源、知识和能力的开发利用,通过持续更新企业系统和技术,实现企业整体能力的提升。何建洪等[11]指出,创新能力是由企业中所有应用到创新过程的资源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能力中最可能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能力。

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对新企业来说, 资源约束是创业者面临的首要限制性因素,只有最大限度地获取和开发创业资源才能培育和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而构筑企业未来发展的基础[5]。资源认知作为创业者对资源可获得性的一种能力感知,创业者认知到的资源越多,特别是具有价值性、 稀缺性、难以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资源越多,越有可能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创业者不同的资源认知与企业现有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1: 资源认知对企业创新能力有积极影响。

1.3资源认知与创业绩效

创业绩效是用来衡量组织创业目标的达成程度,是有关创业活动最终结果的整体性概念[12]。正是由于创业绩效是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实现的根本体现[13],许多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都试图寻找影响企业创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并设法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1990年代以来,创业研究的视角逐渐由创业者人格特征转移到创业过程。创业资源作为创业企业续存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关键性要素[14],其类型与数量的多少、识别与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创业者对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能力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新企业的创建以及创业绩效。

创业资源对企业创建及成长的重要性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肯定,但现有关于创业资源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创业资源的划分、创业资源对企业创建的影响等,忽视了创业者对资源的不同认知也可能会影响企业的创建及成长。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人的能动性,认为人不仅具有计划和事前思考能力,而且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变化[15]。资源认知作为创业认知的重要环节[16],是个体对资源的类型与数量、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资源整合与利用的能力所做出一系列相应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和心理过程。因此,对资源可用性及可获得性的认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还有待验证。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2: 资源认识对企业创业绩效有积极影响。

1.4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1.4.1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

创新能力是企业有效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基础[9],是产品开发能力、改进生产技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17]。李婧等[18]指出,创新是组织获取、转化资源以及塑造资源差异的一种有效途径,是影响核心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的途径是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6]。

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内生增长理论将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最根本动力归结为技术进步[19]。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微观主体[20],其创新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企业的竞争实力,而且关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果。绩效作为企业经营成果最直观的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强弱。例如,Thornhill[21]通过对加拿大845家制造业企业的研究发现,无论在什么行业,创新型企业容易获得更高的收入增长,企业知识、行业活跃度以及企业的创新方式会影响公司绩效。虽然一些学者通过实证或理论分析证明了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但可以发现,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成熟企业进行的,新创企业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3: 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有积极影响。

1.4.2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资源的异质性而不是产业环境的差异[22]。创新作为一系列企业活动,一方面可以对企业现有资源进行开发,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和提高利用效率; 另一方面可以对新获取的资源和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从而不断地利用和转化组织的资源,进一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18]。即资源自身很难形成竞争优势, 需要通过对现有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提高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企业能力,才能进一步影响企业绩效。 据此,本文提出假设:

H4: 企业创新能力在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2研究设计

2.1研究框架

基于以上的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设,本文构建了包括资源认知、创新能力和创业绩效3个变量的研究框架。这个框架共有4个假设,箭头表示3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2.2变量的定义与测量

Barney[22]将企业资源划分为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3类,促进了企业资源的量化研究。本文借鉴Barney的研究成果,认为资源认知包括物质资源认知、人力资源认知和组织资源认知3类。曹洪军等[23]通过分析企业的自主创新过程,发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活动管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考虑到初创型企业对创新活动管理普遍不重视, 本文主要从创新投入能力与创新产出能力2个方面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关创业绩效,本文借鉴Tang等[24,25,26]的研究,从销售业绩、市场占有率、 利润水平、员工人数、利益相关者满意度5个维度衡量企业的创业绩效。

2.3量表设计

本文在Barney等[22,23]、张仁江等[25,26]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借鉴李克特7点量表。其中资源认知包括物资资源认知( PMR) 、人力资源认知( PHR) 和组织资源认知( POR) 3类11个测量指标;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投入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8个测量指标; 创业绩效包括销售业绩、市场占有率等5个测量指标,如表1所示。

3实证分析

3.1样本来源与特征

本文的调研对象主要为成立7年以内的新创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样本涵盖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调查收集了有关企业管理者的个人基本情况、资源认知情况及创业绩效等多方面的信息。调研起止日期为2013年11月至2014年1月。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问卷全部由研究者本人及其助手发放。期间,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39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7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5. 4% 和73. 2%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2数据质量分析

调查问卷是人为设置的,对收集到的数据需要进一步检验。为保证能够检验本文理论假设和模型的客观性与准确性,本文通过SPSS18. 0对样本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3.2.1信度分析

本文在使用Cronbach’s α 系数检验问卷内部一致性的 同时,采用测量 项目总体 相关系数 ( CITC) 净化、删除垃圾测量项目。一般来说CITC小于0. 4,就应将该测量项目删除; 当Cronbach’s α 系数达到0. 7以上,则表示量表具有相当的信度。所有潜变量的CITC值大于0. 4,且Cronbach’ s α 值也都大于0. 7 ,说明量表具有相当的信度,如表3所示。

3.2.2效度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检验观测变量的建构效度。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需要通过KMO测度和Bartlett球体检验判断测量项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3个变量的KMO测度均大于0. 8,且总体样本的KMO值为0. 896,Bartlett球体检验的 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说明样本可以做因子分析,如表4所示。

特征值是指每个变量在某一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负荷的平方总和。在所有的主成分中,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为4个,其总方差解释度累计值达到62. 154% ,大于60% 的常用标准。由此可知,观测变量具有较好的建构效度,如表5所示。

3.3模型评价与估计

3.3.1模型整体适配度评价

根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假设,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在对整体模型分析之前,本文用AMOS18. 0分别对资源认知、创新能力和创业绩效的样本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检验3个量表结构的稳定性,并根据输出结果修正指标对3个模型进行修正。根据修正指标,资源认知变量删除了PR4测量指标; 创新能力变量删除了CC4、CC7指标。另外,由于资源认知可以分为物资资源认知、 人力资源认知和组织资源认知3类,为分析简化,根据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对资源认知的测量指标进行了加权处理。最后,资源认知的测量指标变为物质资源认知、人力资源认知和组织资源认知。

同时,从绝对适配度指数、增值适配度指标和简约适配度指标3个方面衡量模型的整体适配度,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假设模型的参数进行估计,如表6所示。

可以看到,χ2的显著性水平P值、RMSEA、GFI和AGFI等都达到了适配标准值,说明样本数据与模型拟合度较高; NFI、IFI、TLI和CFI等指标都优于理想值,说明与基准模型比较本文的理论模型适配度较佳; PNFI、PCFI都远大于0. 5,卡方自由度比值 χ2/ df小于5,AIC、CAIC的值也不 大,模型较为 简约。

3.3.2模型估计

( 1) 假设检验及结果。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运用AMOS18. 0软件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在测量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行模型拟合和比较,并根据相关理论和修正指标修改或删除不合理的影响路径对假设模型进行优化。参数估计模型显示了各个可测变量与潜在变量之间及外生潜在变量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且系数大小表示了各变量的相互关系及作用力强弱。本文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基本上都大于0. 6,说明理论模型总体上符合基本拟合指数要求,影响路径的存在性基本上可得到验证,如图2所示。

在假设及显著性检验的基础上可以得到变量间的影响程度,或者说政策传导强度的参数估计结果。 由假设及显著性检验结果可知,资源认知与创新能力( 0. 583) 、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 0. 631) 之间的关系假设成立,而资源认知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则不显著( t < 1. 96; P > 0. 05) ,如表7所示。

注: ***表示 0. 001 水平上显著。

( 2) 潜变量间影响效应分析。通过外因变量对内因变量影响的标准化效应值可以了解潜变量之间的影响程度。本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创业绩效受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 0. 631) ,这意味着产品的新颖程度、产品开发过程的新奇性、产品的开发效率、新技术的使用及新技术的变化率等对创业绩效有重要影响; 资源认知虽然对创业绩效有影响( 0. 484) ,但其间接效应( 0. 368) 大于其直接效应( 0. 116) ,说明资源认知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创新能力 ( 资源感知对创新能力的总效应为0. 583) 这一中介变量实现的,假设4成立,如表8所示。

4结论及讨论

本文根据相关理论构建了资源认知、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理论模型,并运用SPSS18. 0和AMOS18. 0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创业者的资源认知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新创企业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也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 而创业者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则不显著,这也说明创新能力在创业者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不是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是起完全中介作用。

本文聚焦于新创企业,将创新能力作为一个新的变量引入创业理论研究,探讨了资源认知、创新能力与新创企业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实证结论的现实意义在于: 1创业者除了寻求异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以应对新创企业生存压力外,更应重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能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创业绩效,帮助企业建立和维持竞争优势; 2正是由于能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具有异质性、稀缺性、难以模仿和替代性等特征,创业者往往很难识别具有较高价值的创业资源,使得创业者的资源认知对创业绩效不能产生直接影响; 3虽然资源认知对创业绩效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企业在积极进行资源获取和开发的同时,应将创新作为新创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新途径,通过持续提高创新能力,形成长期竞争优势。

摘要:对新创企业来说,充足的资源与强大的创新能力是其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梳理,构建了资源认知、创新能力与创业绩效之间的理论研究框架,根据问卷调查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实证结果显示,创业者的资源认知对新创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新创企业创新能力对创业绩效也具有直接的正向影响,而创业者资源感知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则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创新能力在资源认知与创业绩效之间不是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是起完全中介作用。

创业环境对新创企业绩效影响研究 篇5

为证明本研究所建构模型的存在, 在以上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者感知的市场经营环境越好, 创业绩效就相对越好;

H2创业者对政府政策环境的感知越满意, 创业绩效就相对越好;

H3创业者感知的资源可获得性越高, 创业绩效就相对越好;

H4创业者感知的社会人文环境越好, 创业绩效就相对越好。

2 因子分析

为检验影响创业环境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对影响创业绩效的创业环境进行因子分析, 采用最大方差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KMO准则和Bartlett检验标准进行碎石图梯阶分析。

由表1球形Bartlett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 应拒绝各变量独立假设, 即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KMO和Bartlett检验统计量为0.819, 大于0.8, 说明各变量间信息偏相关性强, 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因子分析模型较完善。

通过对影响创业绩效的创业环境因素的19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 其结果表明 (如表2所示) :抽取特征根大于1的有4个因子, 4个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78.478%, 其中市场经营环境为23.2%、政府政策环境为20.9%、资源获得性环境为20.7%、社会人文环境为13.5%。4个因子能较好地解释影响创业绩效的创业环境各因素。并且总体来看, 所有的因素载荷值都高于0.54。

3 相关分析

通过对内蒙古地区创业环境的四个方面与创业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可以反映出这些变量间的密切程度: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说明, 市场经营同生存绩效 (r=0.557) 、成长绩效 (r=0.571) 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同创新绩效 (r=0.461) 之间低度正相关。

政府政策与生存绩效 (r=0.453) 、成长绩效 (r<0450) 和创新绩效 (r<0.223) 之间相关系数为正, 但与创新绩效微弱相关。

资源获得性与生存绩效 (r=0.540) 、成长绩效 (r<0527) 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但与创新绩效 (r<0.450) 之间为低度相关。

社会人文与生存绩效 (r=0.522) 、成长绩效 (r=0566) 之间相关系数为正, 呈显著相关, 但与创新绩效 (r=0.390) 相关性相对较低即低度相关。

4 假设检验结论

本文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对研究假设进行验证。实证分析结果汇总如表3所示。

通过上方的检验结果表3可看出, 四条假设都得到了支持。

摘要:新创企业的绩效与企业所处发展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本文立足内蒙古地区新创企业发展实际,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 并把创业环境分为政策、市场、资源、人文四个维度, 采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创业环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并得到相应结论。

关键词:因子分析,创业环境,创业绩效

参考文献

[1]BrunoA, Tyebjee T.The Environment for Entrepreneurship[J].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 1982 (2) :288-315.

[2]高建, 姜彦福, 李习保, 等.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基于2005年数据的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成功人士采访稿下一篇:特征分析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