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学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规划学(推荐8篇)

环境规划学 篇1

环境规划的定义

是人类为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行为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 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环境规划的作用

1能够促进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3合理分配排污消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透支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基本特征(了解)

总体性 综合型 区域性 动态性 信息集中性 政策性

环境规划的任务

解决和协调国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之间的矛盾,以期科学的规划调整 经济发展的规律或结构,恢复和协调各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使人类生态系统

向更高级,更科学,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1做好生产力的布局

2合理布局污染工业体系形成“工业生生产链“

3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编制地区发展的规划纲要

4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制定环境保护技术政策

环境规划的类型(了解)

按规划期分 长期,短期,规划环保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划分 经济制约性 协调的环境制约性

按环境要素划分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按行政区划和管理层次分

按性质划分 生态规划,污染综合防治规划,自然保护规划,环境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规划的目的对规划的对象(如国家,城市和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所做的规定

环境规划的目标的基本要求

1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

2与环境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

(1)两种目标都可达到,发展经济与环保投入同时发展

(2)环保投入受经济质量限制,必须降低环境目标

(3)环境目标必须保证

3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 4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的原则

1以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为基础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依据

3应满足人们生存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基本要求

4应满足现有经济技术条件 5作时空分解,定量化

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1环境保护投资分析 在环境规划中某一目标一旦确定,污染总量消减

流域水环境规划的目的1确定应该达到或维持水体的水质目标

2确定流域范围内应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

3计算出每个污水排放口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4最佳的水控制方案决策者选择

水环境容量

源于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相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量,持定功能条件下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水体特征,水质目标和污染物的特征有关 水体特征

包括一系列自然参数,如几何参数(形状,大小),水文参数(流量,流速,水温),水化学擦书(PH,离子含量)以及谁提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自净作用等,这些自然参数决定水体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从而决定着水环境容量的大小

水质目标

水体对污染物的纳污能力是相当于一丁点功能和用途而言的水环境容量的分类

1按污染物性质分类 好氧有机物 有毒有机物 重金属 2按讲解机制分类稀释容量,自净容量

水环境容量的模型

1零维模型

2一维模型

水环境容量设计条件的类型及其内容平均化过程是设计条件的主要过程,即在稳态条件下平均化,或在概率分布条件下平均化,由此构成了两类设计条件;随机设计条件和稳态条件,时期,时段和保证率是建立这些条件不可

缺少的三要素

1设计自然条件 包括设计水量,水温,流速,和上游设计断面以及水质,浓度,横向混合系数和纵向混合系数等

2设计目标条件 主要设计污染控制因子,控制区域与断面和水质及达标率等

3设计排污条件 包括设计排污量,浓度,排放低点,排放方式和排放强度等

4设计约束条件 包括确定总量控制指标及控制方案有关的约束性因素

稳态设计条件

忽略各变量的波动过程,取各设计变量的平均值表示

1设计保证率:通常选取90%保证率,也就是选自然条件最恶劣,排污总量最大的情况 2设计流量:流量设计时期应根据拟解决的水质问题发生时间确定,时段可有7天,15天和30天三种

3设计流速:一般用曼宁公式结合实测值和设计流量计算

4设计温水:根据流量和代表性污染条件所处时期确定该时期平均水温值

水功能区划分原则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优先保护

2不得降低现状使用功能

3统筹考虑专业用水标准要求

4上下游,区域间相互兼顾,适当考虑潜在的功能

5合理利用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 6与陆上工业合理布局相结合环境功能区别

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合理的划分

功能区

是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特定作用的地域或环境单元

环境功能区划的依据

1保证功能与规划相匹配

2依据自然条件划分功能区

3依据环境的开发利用潜能划分功能区

4依据社会经济的现状,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划分功能区

5依据行政直辖划分功能区 6依据环境保护的重点和特点划分功能区

环境功能区域的内容

1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使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位

2在所研究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3在功能区内,根据其在社会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只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4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将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以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决策

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技术和方法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人口预测 GDP预测 能耗预测

大气污染预测方法

一是大气污染源强的预测,即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预测

二是大气污染环境质量变化的预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质量预测

1箱式模型

2高斯扩散模式

水质基本预测方法

1水质相关法 是指将水质参数与影响该水质参数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关 2水质模型

流水质模型

考虑削减

动态规划

是处理具有多阶段决策过程问题的优化方法,所谓多阶段决策过程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阶段活动构成的过程。一个多阶段决策问题的最优决策点,其后一系列决策必须构成最优决

策序列

动态规划模型的基本要素

1阶段 是对整个过成的自然划分,通常根据时间ianhua或空间来划分

2状态 表示每个阶段开始时过程所处的自然状态

3决策 当一个阶段的状态决定后,可以做出各种选择而演变到下一个阶段的某个状态,这种选择手段成为决策

4策略 策略组成的序列

5指标函数和最优函数 6最优策略和最优路线

第四章 水环境规划

水环境规划的内容

对未来某一时期内的水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所作出的统筹安排和设计,其目的实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对水环境和水生态的保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充分地发挥水体的多功能用途,在达到水环境目标的基础上,寻求最小(或较小)的经济代价或最大(或较大)的经济环境效益

水环境规划的过程

1明确问题(范围,现状,水资源利用)

2确定规划目标(提出既要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相协调,又要与目前的环境状况和经济实力相适应)

3选定规划方案(数学规划法和模拟规划法)

4拟定规划措施

5规划方案

6实施与评估

进行规划时注意的问题

1根据目前和将来水体的用途,严格划分保护区,首先要保证饮用水源的水量和水质 2要充分注意流域的用地与人口增长对水量,水质的改变,以及对水环境污染的影响 3应把流域以及水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来考虑

4要特别注意减免洪水灾害的问题

5不能采取污染搬家的做法,要妥善处理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及各种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6应明确水环境保护的方针和政策

水环境规划的类型

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水资源系统规划

水环境规划的层次

流域系统,城市(区域)系统,单个企业系统

环境监测

一名词解释

环境分析化学(环境监测)**

为了寻求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人们着手调查污染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极其分布状态,并以基本化学物质为单位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

灵敏度

指单位浓度或单位量的待测物质变化所引起的的仪器响应值或其他指示量的变化程度 公害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恶臭、噪声、震动、地面下沉

采样单位*

代表所研究样品的采样单元

气溶胶*

任何固态或液态物质以小的颗粒形式分散在气流或大气中时都称作气溶胶

共沉淀法

当目的的组分浓度极小,向试样中加入实际不能使之沉淀时,可先向试样中加入一些可以沉淀的物质,并以此沉淀为载体,将目的组分积累下来

分配比**

溶质在有机相和水相中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总浓度的比值

萃取率***(有公式 多做题)平衡时,有机相中目的组分量占有有机相和水相目的组分量之和的百分比

交换容量* 1g干燥度H+型或OH-型树脂能交换的阳离子或阴离子的毫克当量数

整合树脂** 将有整合功能的螯合剂嫁接到树脂的支架上,就形成了螯合树脂

比移植**

远点到斑点中心的举例与原点到展开剂终点的距离的比值

掩蔽**

将试样中与被测组分共存的干扰组分变成不再具有某一反应特征的形式,使之不再影响正常测量的方法

硫酸盐化速率 空气中的含硫污染物(SO2,H2S)经过一系列氧化演变过程形成危害更大的硫酸盐雾或硫酸雾的速率

COD** 1L水中所含还原性物质(主要指有机物)在给定条件下被氧化剂氧化所需的氧气的毫克数 BOD*

在好气条件下,生物分解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所需要的溶解氧的量 浮选分离

在一定条件下,向试液中鼓入空气或氮气使之发泡,将溶液中存在的欲分离富集的微量组分吸附在其表面,并随气泡浮到液面,然后收集起来,达到分离和富集的方法

回收率 目的组分浓缩后与浓缩前的比值

环境规划的指示体系*

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环境影响评价

指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方法对环境质量,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定量的评述,旨在获取各种信息数据和资料

情报收集和使用的注意事项

1确定规划的方向范围和结构,缩小情报收集范围,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收集工作 2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仔细甄别,去伪留真,去而得到数据的时空界限和权威化 3规划收集的资料应妥善分类和保管,订立使用制度和范围,注意不使之扩散

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内容

1自然环境评价区域环境现状 大气环境污染现状 水体环境污染现状 土壤环境污染现状

噪声污染现状 固体废物污染现状

2社会经济现状评价(1)区域相关的经济现状 主要包括生产布局现状分析,生产力发展

水平现状分析

(2)区域相关的社会因素,社会人口状况分析社会意识状况分析 3污染评价突出重大工业污染源评价和污染源综合评价,确定区域内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

染源

环境预测

指依据人类过去和现已掌握的信息,资料经验和规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对未来的环境状况和环境发展趋势及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环境预测的依据

1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2规划区的环境质量评价

3规划区内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各水平年的发展目标 4村镇,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城镇总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交通运输的有关资料 环境预测的基本原则

1经济社会发展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突出重点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人口,经济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工业部门产值

2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 3环境污染预测

水中有机物氧化方法

环境规划学 篇2

西蒙兹先生的《景观设计学》一书, 是景观设计专业的经典和实践手册, 作者通过简洁明了、实用的术语勾划出场地规划过程。全书有21个章节, 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1部分为1~2章, 首先讲述了景观设计中必须知道的一些基础知识, 从宏观的角度给予读者关于宇宙、太阳、地球、自然、生态、景观、气候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第2部分为3~6章, 针对重要的景观元素, 如土地、水、植物分别进行详细地阐述, 最后总结了各景观要素的景观特征。第3部分为7~20章, 具体论述了场地规划、景观设计、社区规划、城市设计的导则和方法。最后一部分为第21章, 作者作出总结, 提出质疑和探索。全书以诗人的语言、哲学家的思辨、艺术家的情感及工程师的严谨, 详尽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环境和规划设计领域方法。

这是一场关于场地规划过程的书, 也是一本教人如何与地球和谐共存的书。它正是属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区域景观的部分, 区域景观可以延伸到地域性再到生态气候方面。城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骨架, 只有了解城市设计空间的需求以后, 才能够做出好的景观设计。艺术审美活动也是一个构架, 外物的形式势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 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 也是人类心灵所走到的最高境界。

2 文献重点章节评析———场地的初步了解

2.1 人居环境———人的动物性

人具有动物性, 因为人也是动物, 许多工程的失误都是由于规划师的认识不足而造成。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都是为了生活, 在自然中本能地武装自己。人类属于例外, 人类早就学会通过思考处理问题, 因为思考, 我们才能在地球生物中拥有至高无上的位置。

2.2 气候———场地的地域性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它最显著的特征是年度、季节和日间温度变化。这些都是学习环境设计的人所应该分析的内容, 阳光的日照变化对于规划和设计意义重大, 前面几章从气候、水、植物特征及地形方面都是在讲麦克哈格提出有关景观规划的思想方法, 即“设计遵从自然”, 这一章也是属于场地的自然要素, 同时, 气候也属于地域性的表现。

2.3 土地———土地的修复、改善

这一章让笔者想到了译者俞孔坚的大地艺术, 他对土地的深厚感情, 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骑着水牛在农田里耕作的场景, 他对家乡的热爱和为家乡的秀美、自然和谐所陶醉。俞孔坚说“我是农村的孩子, 我热爱土地, 热爱清澈的河流与大自然亲近”他用“大地景观”来描述景观设计, 人们对土地就可以看做是老祖宗在千百年来的生产时间中所积累下的生存艺术, 与丰产的土地建立了天然的情感。前3章之间的联系, 它们之所以在书的前3篇, 对于理性的西蒙兹看来, 它们的意义是首要的, 在课堂中, 老师讲述了广场设计部分其中的2个思路, 第一点就是广场地域气候特征的考虑, 自然性与地域性的场地选址。必需先考虑分析的是环境、气候、地形, 再去考虑功能、交通、路网的划分。

4 总结与收获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 感觉属于城市设计范畴, 其实不然, 这个范畴仍然属于景观设计, 虽然有很多跨学科的专业术语, 但这些都是属于景观规划设计的范畴。首先, 必须尊重它的场地, 正如西蒙兹在书中所说的:“对每一块场地, 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对每一种用途, 都有一块理想的场地”。其次, 作为一名景观设计者, 要与自然生态相结合, 同时, 遵循景观设计的三大维度, 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体验自然, 要在自然的背景下进行场地设计、规划, 且一定要有对自然环境风格的特色性和可识别性。结合这次环城公园的调研, 让笔者明白好的景观一定是可以让人为之感动的, 越是心思细腻的人越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最后, 更加重要的是, 我们应该多向西蒙兹这样的西方景观设计师学习, 学习他们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这也是一名景观设计工作者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当代景观设计师肩负的重要责任, 赋予大地以生命力, 使人们真正感受到景观艺术的美。

摘要: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 研究了《景观设计学》与《建筑模式语言》、《存在建筑空间》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 分析场地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与实现, 通过调研实践进行验证考量, 最终证实了场地的体验与规划设计在景观中的目的, 传达出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对生命的尊重, 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所应有的一种态度。

关键词:景观设计,场地规划,体验,土地修复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 俞孔坚.景观设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4)

上海该如何向东京学规划(上) 篇3

但不能忽视的是,东京其实不是单单的“东京市”,而是由一都六县所组成的东京都,总面积为8547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3700万左右。因为交通便捷,其他六个县的人们都可以往返东京上下班,这样东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最大都市圈。而上海周边虽然也有很多小城市,但真正住在那些城市、每天去上海上班的人很少。

这其实体现了城市规划上的微妙区别。一个城市功能规划,不光是交通便捷这么简单,区域间的功能性安排- - -办公,商务,购物,文化,艺术,娱乐,饮食- - -也要合理且错落有致。

在东京,这样的规划由东京都都市整备局统一审批和把关,他们会不断听取专家和百姓的意见,加上认真深入的调研,防止板块功能性冲突,尽力使每一个板块都有“靓点”和特色。

比如原宿是中学生及年轻人群体的聚集点,秋叶原是专门销售电器和IT产品的区域,银座汇集了世界高档名牌和奢侈消费品,涩谷是时尚流行多功能商业街,新宿以娱乐和餐饮为特色,上野以文化艺术及生态环境著称,品川则是以商务办公为主体的行政区- - -这些区块都由同一条环城轨道交通“山手线”连接,彼此间往来十分方便。

位于市中心的东京站则是整个东京的交通大动脉,电车(轻轨)、地铁和新干线(高铁)都汇集在这里,不但能通往东京都内的所有地方,而且直接连接去往全日本各地的高铁。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到离市区很远的地方找火车站。

我在上海住了这么多年,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这座城市里东西应有尽有,但当你只想买特定的一类东西时,很难找到一个对应的区域。以“十里南京路”为例,要在这里买到你想要的东西,可能少则走半天,多则一天。怪不得上海人喜欢说“兜马路,淘东西”- - -可能兜上一天只能淘到一两样东西。

记得刚到上海时,我住在南京路上的波特曼酒店,我的一位日本朋友则住在南京路上的和平饭店,互相都认为同在一条南京路上应该不会太远,就约了喝咖啡,结果发现这中间的距离几乎要走断腿,最后连喝咖啡的心情都没有了。

还有最近几年流行的以旧厂房改造为主的“创意园区”,在上海遍地都是。但因为交通不便或者是因周边配套设施不够,人气并不旺,而且各园区大同小异,说不出什么“靓点”,这样要把人流从市中心繁华区域分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它们除了引进一些中小型企业作为其办公场所和招徕一些咖啡、冰淇淋和汉堡店以外,对提升整体规划质量并无贡献。

城市生态规划学 篇4

定义: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

分类: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1、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

2、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联系和区别:

1、土地自然供给是经济供给的基础;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2、自然供给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而经济供给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

3、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二、土地利用分区与空间管制分区的区别

土地利用分区: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土地利用分区是一个综合的地域概念,即在一定地区内,根据不同区域发展战略、现状和潜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土地利用适宜性,将区域划分为若干地域,并针对不同地域提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措施,实行差别化管理。因此,土地利用分区具有综合性、层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土地管制分区: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制定土地用途分区,明确土地用途限制内容,实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制度,对土地资源用途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进行控制监管。

区别

花江二中学“中继教”规划 篇5

工 作 规 划

花江二中“中继教”领导小组

花江二中“中继教”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高我校任课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

二、目标和任务

通过继续教育,使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培养一批具有较强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骨干队伍。

三、培训对象与时间

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工,其中,1950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男教师,1953年12月31日前出生的女教师,只参训,不考核和考试。培训时间为5年,培训学时不少于240学时。

四、行动计划

通过新任教师培训、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学历层次培训等计划,采取集中培训和业余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全,系统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完成小学教师继续培训第二阶段的任务。

培训重点: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化;信息技术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解读。

(一)全员培训内容

1、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

以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为主内容。

2、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

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主要内容。

3、基本职业技能

以课程教学常规对照普通话和计算机使用为核心作主要内容。

(二)、专项培训内容

1、新任教师的培训

所任学科的课程标准专业知识,班主任工作方法与经验。

2、教师岗位培训

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开展,学科教育工作者教育、教学技能与实践研究,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骨干教师的培训

现代教育思想与学科艺术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4、提高学历层次培训

任课教师要在本人所任职的学科内完成学历提高目标,学历合格率为100%。

5、外语培训

对英语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提高培训,扩充英语教师

五、条件保障

1、成立领导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

2、建立和完善培训管理系统;

3、加强培训工作的开展;

4、解决继续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和使用;

环境规划学 篇6

21世纪是一个数字信息时代, 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及对外贸易的往来, 英语这种交流的工具使用的愈加频繁, 这是信息时代对现代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近年来, 招聘单位对已持有四、六级英语证书的毕业生增加了口语面试环节以考察应聘者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由此可见, 大学生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应聘就业, 英语应用能力的不同时具有同等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大学生在科技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以及高水平科技合作和交流上产生明显的差别, 甚至成为他们成功或失败的直接原因, 因此大学生对提高自身英语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信息技术英语亦称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英语, IT英语是伴随着高信息、高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 是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产物, 越来越多地被人们熟知和使用。IT英语也是信息技术发展对英语学习的一个崭新的要求, 它要求学习者不仅精通最基本的基础英语而且还应该熟练掌握专业性强的行业英语, 这对于网络环境下工作的IT技术人才至关重要, 科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IT精英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灵活掌握信息技术英语、游刃有余地运用IT英语进行交流是IT人才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生存条件之一。

2 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英语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二开设的必修课, 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更注重于实践性、专业性、操作性。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信息技术英语教学也应实用, 具有应用性,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讲授。教师应如何引导呢?具体如下几个步骤:

课前任务, 教师应在每次上课前布置给学生任务, 那任务从何而来呢?教师可以自行设置任务亦或按照教材上的任务进行分配, 信息技术英语每个单元的听说部分中含有五个供学生任选其一独立完成的task, 教师可以把这部分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 让他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去预习准备, 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教师在布置的同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与此情境相吻合的关键句型、词组, 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学习, 例如“first meet at campus”, 教师课前把这一情境布置给学生, 附加一些相关词组、表达, 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做task, 禁止背诵或者照本宣科地朗读对话, 按教科书上的对话来仿造自己的task, 一切就绪后在课堂上真实地表演, 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还有布置对话的场景, 让学生融入环境, 环境真实表演的就真实, 从而掌握和记忆的就扎实, 完成了口语训练的目的, 实现了情景教学。

课上任务, 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布置的任务。这等同与学以致用, 也是即时巩固, 边学边练。适合这一教学环节的是教科书中第二部分:技术电话会话, 这一话题是从事IT工作的精英日后必须面临的问题, 技术电话会话主要涉及到计算机常见问题、售后问题处理等相关内容, 科技词汇、技术性素语非常多, 仅仅精通基础英语的表达是不够的, 还要牢记专业性词汇, 基础差的学生完成这项任务是苦难的, 教师在讲授这部内容的时候要突出关键词, 加强记忆, 必要的时候把这些关键词语写到黑板上, 引导学生们即时编写对话。由于这部门内容难度大, 教师必要时可以指引学生们连词成句, 教师的参与要多一些, 及时更正、改错。情境设置更不能缺少, 甚至比课前任务的情境还要重要, 认真监督、积极引导, 督促学生在课堂上就把这部分对话技巧掌握住, 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

课后任务, 课后任务等同于课后作业, 是学生在课下独立完成的工作。适合于课后任务的是教科书上的第五部分即写作环节, 这部门主要是写电子邮件等应用文写作, IT精英在工作时会时常处理电子信函, 掌握这部分内容十分受用, 课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这项任务可以布置给学生课下完成, 也就是课后作业, 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熟读例文, 仿造例文书写电子信函,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完成效果好的学生作业当着全班同学朗读;同时, 让其它同学挑毛病, 挑毛病的过程中同学们就会引起注意, 以免犯类似的错误。最后, 教师做总结, 告诫学生如何写电子邮件, 写作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通过学生主动去做、教师在学生做后去总结, 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这样的效果甚佳。

总之, 由于信息技术英语的特殊性,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侧重实际操作, 改变角色, 从讲授者改变成引导者、参与者, 多多为学生布置任务, 学生多多参与, 身临其境、在真实、特定的语境中练习, 这样就会记忆扎实, 一劳永逸。只有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多说多练多记忆才能学好IT英语。

3 信息技术英语的学习策略

上述内容探讨了信息技术英语的“教”, 教师在“教”中起主要作用, 然而教师的“教”不等同于学生就“学”成了, 要想精通行业英语还得靠学生自主的“学”, 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学会如何去学。信息科技英语的学习主要靠多说多练, 这就要求学习者多实践、多下功夫。成功与否学习策略十分重要。学习策略取决于学习者自己的选择, 以下学习策略供信息技术英语爱好者参考。

3.1 变更信息技术英语学习手段

多年来学生们主要在传统教室里接受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变更为多媒体自学手段, 学生们可以选择性地去多媒体语音室听录音或者观看录像, 边听边模仿, 亦或收听网络直播英语或者观看英文原声电影, 走遍美国、商务英语会话、经贸英语谈判等。如果有机会可以在线英语交流。当然学习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解答学生遇到的困难, 适时纠错、改正。

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 多媒体网络系统为因材施教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行性。每个学生素质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才智、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 教师在课堂上不大可能分别对待, 一一照顾, 也不可能对症下药地针对每个学生给予不同的作业和辅导。但是, 在计算机上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难度和速度, 用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和方法进行训练。因此, 网络英语学习是适合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习者的。

3.2 阶段性自我评价策略

阶段性的学习需要进行考试评价, 自主学习更加需要评价策略进行激励。传统的考评方式是终结性评价, 即一张考试卷决定成绩。网络的多媒体测试方式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课堂表现、课前准备及课后的独立学习等。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到学习氛围中来, 使他们更加注重平时的英语练习, 而非平时少练或不练, 只要最后通过考试就行了。形成性评价考核方式的灵活性更适合学生自我检测, 通过一段时间网络自主学习, 检测阶段性学习效果对于他们树立自信心, 取得进步有很大的帮助。在这个评价体系中学生是评价的主体, 通过自我检测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这种考核方式是怎么现实的呢?网络的阶段性评价具有即时反馈功能, 这不仅能起到核对、督促的作用, 而且可以让师生即时发现听说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纠正, 共同测评英语听说成绩。这样, 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也可以及时更正, 更加明确。从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及时调整、改进, 以便取得更大的进步。循序渐进、久而久之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3.3 师生角色互换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是教学的领导者、统治者, 教学过程的主体。在网络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应当发生改变, 从过去的单一角色过度到多重角色, 如引导者、协调者、测评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多媒体学习手段丰富了师生交流沟通的方式和手段, 使得学生能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沟通、合作, 不再腼腆、羞涩, 不受性格的影响。通过网络交流加强了师生的联系, 交流的多了学习的机会也就多了。学生的学习由单一模式转变为学生学、师生研讨、网络辅导与测评的三位一体的多重模式。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掌控学习过程、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 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强调英语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角色的互换主要是减少教师参与的比重, 增加学生投入的分量, 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达到信息技术英语教学的目的。

4 结论

信息英语是信息时代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对于从事IT行业的精英来说, 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想精通、熟练掌握信息技术英语就需要学习者和传授者共同努力, 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推进信息英语学习和促进学习者真正掌握语言技能的必由之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可以突破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解决英语教学只停留在“听”而“说”得不到重视的状况, 解决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多元化问题, 丰富学生的语言输入, 提高他们的语言直觉。通过创设有趣和真实的情境和任务,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英语学习辅助工具。同时, 也给学生提供了进行英语自主学习和运用的条件和环境,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鼓励他们培养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背景下信息技术英语的产生, 分析了信息技术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信息英语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策略, 以期为IT行业英语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英语,教与学

参考文献

[1]何高大.中国网络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4) .

环境规划学 篇7

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是在中央和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成功地引进国外智力,充分发挥中外专家作用的—项重要成果。

苏联专家建议中国制定科学远景规划

1955年,我国“一五”规划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同时正酝酿“二五”和长期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建设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引领和保障,而国家面临着世界科技迅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也需要及时做出应对。

在这个背景下,应我国务院邀请,中国科学院院长顾问、苏联专家柯夫达,于1955年1月,向院长郭沫若提交了题为《关于规划和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些办法》的长篇报告。

桐夫达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1951年和1953年两次获得苏联国家奖,对规划与组织科学工作有丰富的经验。他于1954年10月13日来华后,相继考察科学院京区、华东、华南各研究所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资料,还到黄河流域做了考察。他对中国十分友好,一再表示,他来中国前得到苏联科学院领导及其他方面领导的指示,中国可以从苏方得到任何援助,苏联可以把从理论到工艺方法的科技成果都传授给中国。

为了坚持在中国的工作,他没有陪同其心脏病已经严重恶化了的夫人返苏治疗,直至夫人于1955年6月病逝,他才仓促赶回莫斯科。他的报告在肯定新中国成立后科学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中国与世界水平的明显差距以及比较落后和薄弱的门类和学科,“如果中国科学的发展速度,不能适应国家建设的任务,将招致严重的麻烦和困难。”他介绍了苏联的经验,特别强调:“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着手进行全国性的科学研究规划,以便集中中国科学院、各高等学校和各部的科学家们解决发展国民经济的‘五年’规划和‘十年’规划中所提出来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他还进而就中国科学规划的指导思想、研究方向和实施步骤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我国就逐步建立了一套重视和采纳苏联专家建议的有效机制,专家的重大建议要直接向中央报告。

中科院领导对柯夫达的建议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致认为其“建议是完全正确的,对于全面规划和组织我国科学研究工作,推动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制定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远景规划“已是目前非常迫切的工作任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立即着手进行。”为此,郭沫若在2月7日专门致信柯夫达表示感谢,发给他“感谢状”和“中苏友谊章”,并于4月21日将柯夫达的建议呈报国务院,同时向国务院提出了贯彻该建议的意见。

第二天,即1955年4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立即讨论了中科院的报告。刘少奇总结时认为,柯夫达的建议很重要,值得重视,并责成国家计委、中科院和有关部门提出如何实现这些建议的意见,再提交中央讨论解决。1956年1月,周恩来明确批示,由国家计委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计划;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从此,全国形成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中央领导特别是周恩来亲自抓科学规划的制定工作,多次听取汇报,及时做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先是成立了由中科院和各部委负责人组成的科学规划十人小组,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1956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批准将该小组改组为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决定由陈毅任主任,李富春、郭沫若、薄一波、李四光任副主任,张劲夫任秘书长。5月26日,周恩来设盛宴,招待参加全国科学发展规划工作的300多名科学家,勉励他们努力工作。6月14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康生、林伯渠、邓小平又接见了这些科学家。12月,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聂荣臻任党组书记。科学规划委员会成员有中科院、高等院校和各产业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专家,他们集中到北京西郊宾馆,其规模有时达到六七百人。

与此同时,中央和国务院与苏联专家总顾问及时沟通,并向苏联政府提出,请求苏联帮助中国拟制科学规划,取得了苏方的积极支持和援助。

中外专家紧密而成功的合作

制定科学规划过程中,中外专家紧密合作,对国内外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前沿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充分借鉴了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1956年1月5日,李富春就指出:“我们必须像规划工业建设中的‘一五六’项那样,与苏、新国家合作来规划科学事业,首先确定迅速发展我国主要科学和重大专题的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并组织全国高级科学家、教授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有计划地出国学习或聘请成批国外专家来华教授等办法,在最短期内达到苏、新国家在这方面的最高水平。”他要求各部党组“必须对这个规划工作加强领导,应充分与各部苏联专家和我国专家共同商量。”

中方邀请了近百名苏联专家参加科学规划的实际工作。当时,在科技、产业部门工作的苏联专家都分别参与了其所在部门的科学规划制定工作。1956年1~3月,中科院在接替柯夫达任院长顾问的苏联专家拉扎连科的帮助下,通过约360名科学家的努力,拟定了科学院远景规划初稿和《中国科学院12年内需要进行的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为后来国家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56年2月10日,周恩来致电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说:“为了使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够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并且使某些重要的学科尽快地接近世界先进的科学水平,我国科学家正在积极进行拟制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长期规划工作。”我国科学家“希望苏联科学家在这个工作中给予他们直接的帮助。”根据拉扎连科的建议,我们拟请机械数学、电子学、半导体物理、自动控制与远程操纵、无线电工学等16门学科的科学家来中国“短期讲学,并且帮助我国科学家进行拟制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长期规划的工作,”“这16门学科都是中国科学界的主要空白点和薄弱环节。”苏联政府同意派遣16位各相关学科带头人来华。当时,苏联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全苏科学政治普及协会主席、世界科协副主席奥巴林院士正在中国访问,根据拉扎连科的建议,我国请他留下来。另外我国又在当时已经在华的苏联专家中挑选了7人。这些苏联专家专门帮助制定全国12年科学发展规划。科学规划委员会的领导和中方科学家同他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们积极介绍苏联的经验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趋势,评价规划搞得好不好、水平高不高,缺什么补什么,对科学规

划工作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他们的学术报告、演讲或情况介绍被印制成《苏联科学家报告汇编》。

为了解决科学规划中的疑难问题,我国还向苏联派出了代表团,如1956年9月,中科院派人赴苏联考察计算机技术,同年12月严济慈率领38位专家赴苏联考察钛合金、半导体、电子学、电工学、机械和动力等重要技术。就发展原子能计划问题也数度派团赴苏磋商。

中国的留学“海归”人员在制定科学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与直接领导和制定工作的人员中,如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郭沫若、李四光等人以及许多专家,都有留学资历。在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党中央就富有远见地开始做出努力,争取在国外的华人专家、学者、留学人员回国服务,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引智的另一条重要渠道。至1957年春,已经争取到了3000名左右的“海归”人员,约占解放前夕在海外学者、专家、留学人员的一半以上。周恩来对他们说:我们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但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则应该虚心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李四光、钱学森等等,直接带回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科学技术的理念、经验和最新的前沿科学技术信息,在制定科学规划中,他们发挥了苏联专家和国内专家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于1955年10月8日从美国刚归来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确定几个重点项目方面,力排众议,指出中国应该重点发展导弹而不是航空飞机,主张发展无线通讯技术、电子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并做了充分论证。中国科学家们最终商定了《发展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学和远距离操纵技术的紧急措施方案》。加上当时未公开的原子能和导弹,实际上是6项紧急措施。方案于1956年5月20日上报国务院审议,经周恩来亲自过问,很快得到批准。为此,中科院专门筹建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电子学和半导体4个研究所,把可以集中的力量集中起来。6项紧急措施的实施,使中国实现了“两弹一层”等重大突破,为国防和工业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过中外专家的共同努力,拟制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确定了13个主要方面的57项任务,616个研究课题,希望有些学科、门类在12年内赶上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规划中列入了部分国际合作科技项目,如派留学生、研究生和研究人员出国学习、实习、考察,请一些外国专家来讲学、提供咨询意见。草案于1956年12月22日获得中共中央批准。

1957年,为了进一步完善规划草案和商讨规划的执行,中方将规划草案送往苏联,征求苏方意见。同年7月,苏联部长会议责成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苏联科学院和各部门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审议,提出了许多书面意见和建议。同年11月1日,郭沫若率领120X组成的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赴苏,进一步就远景规划及其实施征求苏联科学家的意见。苏方有600多名知名学者和专家参加了讨论。苏方对草案的总体评价是“基本正确,缺点不少,实现规划任务艰巨”。为此,他们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更趋完善。

旅游规划学复习资料 篇8

第一章旅游规划的目的:括大旅游者的满意程度;提高经济和商业效益;保护资源财富。促进社区和地区的整合。总的来说:旅游规划的目的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或者说体现在尽量满足旅游者、社区、政府各自所追求的利益。确保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其他部门、产业相衔接,确保各个产业要素协调发展,协调各方利益,为旅游发展提供基础,为后序发展制定标准。根本目的是寻求发展机会和规避风险。

2.旅游规划的重要性:a.借鉴中外经验,为管理者和部门提供依据b.均衡协调各个产业要素以及利益分配问题。C.有利于市场和产品有机结合同时以不牺牲文化利益为前提d.能够使得经济利益合理化。e.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防止负面影响,扩大正面影响。F.合理的规划有利于促进环境的保护。g实现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h.为了适应旅游产业、旅游形式变化迅速发展的需要。L有助于有关旅游部门将旅游产业与旅游政策相结合。M确定旅游项目的基础,对投资具有重要意义。N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3.旅游规划的基本特征:a.科学性:旅游规划通其他规划一样,是人们的主观意识对客观存在的一种科学的反映,规划时要排除一切违反科学的主观因素的干扰 b地域性:旅游规划是对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进行的规划。c系统性和层次性。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很多子系统,所以旅游规划的内容必须具有系统性,才能处理和协调好旅游这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具有层次性的,旅游规划也具有层次性。d.预见性。旅游规划不仅对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对未来状态的设想和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科学预测和处理e 可操作性。旅游规划符合实际、内容充实,具有可操作性f 政策性。旅游规划是政府的一种决策行为。

第二章

1.区域旅游规划的基本特征:区域旅游规划是以发展战略为主要内容的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应该在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区域内展开;区域旅游规划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区域旅游规划应该是中长期的规划;区域旅游规划要对重要的旅游项目做出安排;区域旅游规划应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2.可持续理念在整个旅游规划编制中的体现:

3.旅游产品和项目策划开发的基本原则,方法: 旅游产品开发原则:旅游产品要有特色;旅游产品要适应市场需求;旅游产品要内容多样、结构合理;旅游产品在质量上应该有保证,硬件设施和旅游服务都要符合一定的标准;旅游产品要注重参与性和消遣性;旅游产品要注意升级换代。项目策划原则:市场需求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特色原则。

项目策划的方法:建立项目库;市场-项目-资源排比法,简称MIR;创意激励法;时空搜索法,简称TSS;专门技术综合法。

4.旅游项目组合的四个基本策略的特征和优劣势:无差异项目整合模式:(主要用于特大型旅游区)优点:抗风险能力强,缺点:经营成本高,针对性弱,回收见效慢。差异项目整合模式:优点:十分贴近资源条件和细分市场,因而可操作性,市场性强。缺点:受资源条件和细分市场所主导,易形成项目相关度低,特色不鲜明等问题,特别是难以解决游客对相关项目的需求。专项广度整合模式:优点:便于集中自身资源优势,不断开发和完善某一类专们项目,树立鲜明特色,便于推销,管理成本较低。缺点:项目类型单一,市场抗风险能力较弱。

专项深度组合模式: 优点:有利于集中力量对细分市场进行调研,并设计开发系列项目来满足这一特定细分市场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故易迅速提高这些游客的满意度,迅速提高旅游地知名度,从而具有较强的市场渗透力。缺点:目标市场过于单一,故市场规模有限,且受时尚波动的影响较大。

第五章

1.从区域旅游发展和规划编制的角度分析进行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时我们更关注哪些评价因子? 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特性和特色;旅游资源数量、密度和布局;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旅游资源容量);开发利用环境条件(旅游资源区的地理和交通情况;环境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施工条件)。

第六章

1.旅游市场细分:是指按旅游者之间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市场需求,把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市场的过程。

2.旅游市场细分对旅游规划的意义:有利于发现市场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把握旅游者的需求并尽力满足,谁就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有利于制定和调整市场经营计划;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旅游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市场竞争。

3.目标市场的选择过程:评定市场趋势;评定细分市场的盈利能力;评定各细分市场的季节变化模式;分析企业对各类细分市场的招徕能力。

4.目标市场的选择模式:密集单一的模式;有选择的专门化模式;产品专门化模式;市场专门化模式;完全市场覆盖模式。注:旅游市场细分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个或若干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进而以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市场营销组合去满足目标顾客的需要。

第七章

1.旅游供给的影响因素:社会经济条件——直接因素。;政府的政策和态度;旅游需求;旅游资源;提供旅游服务的劳动力;旅游产品价格;旅游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提供旅游服务的劳动力。

2.如何在旅游规划中运用旅游环境容量:资源容量的储备和容压平抑,是实施旅游调节的两个主要方面。稳压:把握促销时机与力度,维护供需平衡;防压:建设安全设施,重视安全宣传,规避超载事故;调峰:管理交通、交叉口或入口,调节旅游流峰值;调价:应用价格杠杆,调节需求高峰;分压:改善结构布局,分担容压,调整容量配比;扩容:改善供给,扩大设施承载量。

第八章

1.旅游形象定位的三要素:主体个性(旅游产品要有独特风格);传达方式(有效,准确);大众认知。

2.形象定位的方法:领先定位:例:天下第一瀑。长城。;比附定位:将三亚比作东方夏威夷。;逆向定位:农夫山泉:纯净水非健康水之说。;空隙定位:中国第一小人国 锦绣中华。;重新定位:万宝路 香烟。

上一篇:纪念革命先烈免费下一篇:公务员报考资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