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作品《亲亲土豆》(精选6篇)
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朵。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垂吊着,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当你敛声屏气倾听风儿吹拂它的温存之声时,你的灵魂却首先闻到了来自大地的一股经久不衰的芳菲之气,一缕凡俗的土豆花的香气。你不由在灿烂的天庭中落泪了,泪珠敲打着金钟般的花朵,发出错落有致的悦耳的回响,你为自己的前世曾悉心培育过这种花朵而感到欣慰。
那永远离开了礼镇的人不止一次通过梦境将这样的乡愁捎给他的亲人们,捎给热爱土豆的人们。于是,晨曦中两个刚刚脱离梦境到晨露摇曳的土豆地劳作的人的对话就司空见惯了:
“昨夜孩子他爷说在那边只想吃新土豆,你说花才开他急什么?”
“我们家老邢还不是一样?他嫌我今年土豆种得少,他闻不出我家土豆地的花香气。你说他的鼻子还那么灵啊?”
土豆花张开圆圆的耳朵,听着这天上人间的对话。
礼镇的家家户户都种着土豆。秦山夫妇是礼镇种土豆的大户,他们在南坡足足种了三亩。春天播种时要用许多袋土豆栽子,夏季土豆开花时,独有他家地里的花色最全,要紫有紫,要粉有粉,要白有白。到了秋天,也自然是他们收获最多了。他们在秋末时就进城卖土豆,卖出去的自然成了钱存起来,余下的除了再做种子外,就由人畜共同享用了。
秦山又黑又瘦,夏天时爱打赤脚。他媳妇比他高出半头,不漂亮,但很白净,叫李爱杰,温柔而贤惠。他们去土豆地干活时总是并着肩走,他们九岁的女儿粉萍跟在身后,一会儿去采花了,一会儿又去捉蚂蚱了,一会儿又用柳条棍去戏弄老实的牛了。秦山嗜烟如命,人们见他总是叼着烟眯缝着眼自在地吸着。他家的园子就种了很多烟叶,秋天时烟叶长成了,一把把蒲扇似的拴成捆吊在房檐下,像是古色古香的编钟,由着秋风来吹打。到了冬天,秦山天天坐在炕头吸烟,有时还招来一群烟友。他的牙齿和手指都被烟熏得焦黄焦黄的,嘴唇是猪肝色,秦山媳妇为此常常和他拌几句嘴。
秦山因为吸烟过量常常咳嗽,春秋尤甚,而春秋又尤以晚上为甚。李爱杰常常跟其他女人抱怨说她两三天就得洗一回头,不然那头发里的烟味就熏得她翻胃。女人们就打趣她,秦山天天搂着你吸烟不成?李爱杰便红了脸,说去你们的,秦山才没那么多的纠缠呢。
可是纠不纠缠谁能知道呢?
秦山和妻子爱吃土豆,女儿粉萍也爱吃。吃土豆的名堂在秦家大得很,蒸、煮、烤、炸、炒、调汤等等,花样繁杂得像新娘子袖口上的流苏。冬天的时候粉萍常用火炉的二层格烤囫囵土豆,一家人把它当成饭后点心来吃。
礼镇的人一到七月末便开始摸新土豆来吃了。小孩子们窜到南坡的土豆地里,见到垄台有拇指宽的裂缝了,便将手指顺着裂缝伸进去,保准能掏到一个圆鼓鼓的土豆,放到小篮里,回家用它炖豆角吃真是妙不可言。当然,当自家地的裂缝被一一企及、再无土豆露出早熟的迹象时,他们便猫着腰窜入秦山家的土豆地,像小狐狸一样灵敏地摸着土豆,生怕被下田的秦山看见。其实秦山是不在乎那点土豆的,所以这个时节来土豆地干活,他就先在地头大声咳嗽一番,给小孩子们一个逃脱的信号,以免吓着他们。偷了土豆的孩子还以为自己做贼做得高明,回去跟家长说:“秦山抽烟落下的咳嗽真不小,都咳嗽到土豆地去了。”
初秋的时令,秦山有一天吃着吃着土豆就咳嗽得受不住了,双肩抖得像被狂风拍打着的一只衣架,只觉得五脏六腑都错了位,没有一处舒服的地方。李爱杰一边给他捶背一边嗔怪:“抽吧,让你抽,明天我把你那些烟叶一把火都点着了。”
秦山本想反驳妻子几句,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那力气了。当天夜里,秦山又剧烈咳嗽起来,而且觉得恶心。他的咳嗽声把粉萍都惊醒了,粉萍隔着门童声童气地说:“爸,我给你拔个青萝卜压压咳吧?”
秦山拉着胸说:“不用了,粉萍,你睡吧。”
秦山咳嗽累了便迷迷糊糊睡着了。李爱杰担心秦山,第二天早早就醒了。她将头侧向秦山,便发现了秦山枕头上的一摊血。她吓了一跳,想推醒秦山让他看,又一想吐血不是好事,让秦山知道了,不是糟上加糟吗?所以她轻轻拈起秦山的头,将他的枕头撤下,将自己的枕头垫上去。秦山被扰得睁了一下眼睛,但捺不住咳嗽之后带给他的巨大疲乏,又睡去了。
李爱杰忧心忡忡地早早起来,洗了那个枕套。待秦山起来,她便一边给他盛粥一边说:“咳嗽得这么厉害,咱今天进城看看去。”
“少抽两天烟就好了。”秦山面如土灰地说,“不看了。”
李爱杰说:“不看怎么行,不能硬挺着。”
“咳嗽又死不了人。”秦山说,“谁要是进城给我捎回两斤梨来吃就好了。”
李爱杰心想:“咳嗽死不了人,可人一吐血离死就近了。”这种不祥的想法使她在将粥碗递给秦山时哆嗦了一下,她甚至不敢看他的眼睛,只是无话找话地说:“今天天真好,连个云彩丝儿都没有。”
秦山边喝粥边“唔”了一声。
“老周家的猪这几天不爱吃食,老周媳妇愁得到处找人给猪打针。你说都入秋了,猪怎么还会得病?”
“猪还不是跟人一样,得病哪分时辰。”秦山推开了粥碗。
“怎么就喝了半碗?”李爱杰颇为绝望地说,“这小米子我筛了三遍,一个谷皮都没有,多香啊。”
“不想吃。”秦山又咳嗽一声。秦山的咳嗽像余震一样使李爱杰战战兢兢。
早饭后李爱杰左劝右劝,秦山这才答应进城看病去。他们搭着费喜利家进城卖菜的马车,夫妇俩坐在车尾。由于落过一场雨,路面的坑坑洼洼还残着水,所以车轱辘碾过后就溅起来一串串泥浆,打在秦山夫妇的裤脚上。李爱杰便说:“今年秋天可别像前年,天天下雨,起土豆时弄得跟个泥猴似的。”
费喜利见了一下鞭子回过头说:“就你们家怕秋天下连绵雨,谁让你们家种那么大的一片土豆了?你们家挣的钱够买五十匹马的了吧?”
秦山笑了一声:“现在可是一匹不匹呢。”
费喜利“咦嗬”了一声,说:“我又不上你家的马房牵马,你怕啥?说个实话。”
李爱杰插言道:“您别逗引我们家秦山了,卖土豆那些钱要是能买回五十匹马来,他早就领回一个大姑娘填房了。”
费喜利嗬嗬地笑起来,马也愉快地小跑起来。马车颠簸着,马颈下的铃铛发出银子落在瓷盘中的那种脆响。
秦山气喘吁吁地说:“咱可没有填房纳妾的念头,咱又不是地主。”
李爱杰追问道:“真要是地主呢?”
“那也只娶你一个,咱喜欢正宫娘娘。”秦山吐了一口痰说,“等我哪天死了,你用卖土豆的钱招一个漂亮小伙入赘,保你享福。”李爱杰便因为这无端的玩笑灰了脸,差点落泪了。
医生给秦山拍了片子,告诉三天后再来。三天后秦山夫妇又搭着费喜利家进城卖菜的马车去了医院。医生悄悄对李爱杰说:“你爱人的肺叶上有三个肿瘤,有一个已经相当大了。你们应该到哈尔滨做进一步检查。”
李爱杰小声而紧张地问:“他这不会是癌吧?”
医生说:“这只是怀疑,没准是良性肿瘤呢。咱这儿医疗条件有限,无法确诊,我看还是尽早去吧,他这么年轻。”
“他才三十七虚岁。”李爱杰落寞地说,“今年是他本命年。”
“本命年总不太顺利。”医生同情地安抚说。
夫妻俩回到礼镇时买了几斤梨,粉萍见父母回来都和颜悦色的,以为父亲的病已经好了,就和秦山抢梨吃。也许梨的清凉起到了很好的祛痰镇咳作用,当夜秦山不再咳了,还蛮有心情地向李爱杰求温存。李爱杰心里的滋味真比调味店的气味还复杂。答应他又怕耗他的气血使他情况恶化,可不答应又担心以后是否还有这样的机会。整个的人就像被马蜂给蜇了,没有一处自在的地方,所以就一副尴尬的应付相,弄得秦山直埋怨她:“你今晚是怎么了?”
第二天李爱杰早早就醒来,借着一缕柔和的晨光去看秦山的枕头。枕头干干净净的,没有一丝血迹,这使她的心稍稍宽慰了一些。心想也许医生的话不必全都放在心上,医生也不可能万无一失吧。两口子该做啥还做啥,拔土豆地里的稗草、给秋白菜喷农药、将大蒜刨出来编成辫子挂在山墙上。然而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周,秦山又开始剧烈咳嗽,这次他自己见到咯出的血了,他那表情麻木得像蜡像人。
“咱们到哈尔滨看看去吧。”李爱杰悲凉地说。
“人一吐血还有个好吗?”秦山说,“早晚都是个死,我可不想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
“可有病总得治呀。”李爱杰说,“大城市没有治不好的病。况且咱又没去过哈尔滨,逛逛世面吧。”
秦山不语了。夫妻二人商量了半宿,这才决定去哈尔滨。李爱杰将家里的五千元积蓄全部带上,又关照邻居帮她照顾粉萍、猪和几只鸡。邻居问他们秋收时能回来么?秦山咧嘴一笑说:“我就是有一口气,也要活着回来收最后一季土豆。”
李爱杰拍了一下秦山的肩膀,骂他:“胡说!”
两人又搭了费喜利家进城卖菜的马车。费喜利见泰山缩着头没精打采,就说:“你要信我的,就别看什么病去。你少抽两袋烟,多活动活动就好了。”
“我见天长在土豆地里干活,活动还算少吗?”秦山干涩地笑了一声,说,“看什么病,陪咱媳妇逛逛大城市去,买双牛皮鞋,再买个开长权的旗袍。”
“我可不穿那东西给你丢人。”李爱杰低声说。
两个人在城里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就直奔火车站了。火车票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贵,而且他们上车后又找到了挨在一起的座位,这使他们很愉快。所以火车开了一路李爱杰就发出一路的惊诧:
“秦山,你快看那片紫马莲花,绒嘟嘟的!”
一、人性中的诗意之美, 伤怀之美
在《亲亲土豆》这篇小说的开头, 作者进行了这样的描写:“如果你在银河遥望七月的礼镇, 会看到一片盛开着的花朵, 那花朵呈穗状、金钟般吊着, 在星月下泛出迷幻的银灰色……”也许只有迟子建的笔下才能时刻流露着温情, 用这般柔婉的文字来表达让人感到温存的一丝感动。在一缕缕凡俗的土豆花的自然的香味中, 还萌发中一种诗情画意却又伤感的美。但是在这伤感的文字的备受, 还要一种巨大的力量蕴含在其中。这种力量也许没有具体的爆发, 但是却在读者的细胞里蔓延开来。
《亲亲土豆》中, 秦山夫妇正在经历一场生离死别的爱情的磨难, 索然他们之间的爱情不是那么的山崩地裂, 轰轰烈烈, 但是却给人很难忘怀的感觉。他们新辛辛苦苦的在自家的三亩地里种植着土豆, 用汗水浇灌着这三亩地, 有喜悦在心中蔓延, 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流年中感受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享受着二人独特的幸福。但是, 在这个时候, 秦山却遭遇到了人生中一个晴天霹雳, 不得不面对一个巨大的人生陷阱, 就是死亡。在从秦山第一次咳嗽出血之后, 他们俩的爱情便带上了忧伤的色彩。当李爱杰在看到秦山睡觉的枕头旁边出现一大摊血迹的时候, 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爱人知道这个事情, 但是, 最后她决定不吭不响的把这些血迹洗掉。但是秦山因为在肺叶上长了三个肿瘤, 要去哈尔滨接受医生的治疗。在火车出发之前, 他们买了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 拿着这些简单的食物就直接坐上了火车。火车在铁路上飞奔, 李爱杰惊呼了一路上。秦山听到妻子的惊叹声, 仿佛感觉妻子又回到了少年时代, 心中布满的是浓浓的伤寒, 这种伤感比晚霞浓烈许多。他们单纯, 他们善良, 他们如孩提般的容易满足, 虽然一路只有一斤烙饼和两袋咸菜, 但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但是, 每次想到病, 秦山眼前的幻想便消失掉, 没来得及回味。到了医院, 当秦山被确诊为肺癌的时候, 李爱杰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当他看到秦山用自己的体温给自己温小米粥的时候, 她的眼前一片模糊, 泪水涌入了眼眶。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 在困难中的相互扶持, 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人性中的伤怀之美。或许在这篇小说中, 最能感动人的是秦山给妻子买的那件宝石蓝的旗袍, 在灯光的照射下, 旗袍焕发出一股动人的光芒。在秦山死后, 李爱杰为丈夫守灵的时候, 一直穿着那件旗袍, 守着温暖的炉火和即将下葬的丈夫, 从早晨到黄昏, 从夜里到第二天的清晨, 直到出殡, 她才把身上的旗袍换了下来。这是她对爱情的承诺, 秦山在进城之前就允诺要给妻子买一件旗袍, 而妻子的美丽也只展示给自幅看, 但是这个时候两人已经是阴阳两隔。从去哈尔滨看病到最终放弃治疗回到家里, 秦山走过了他短暂的一生, 一路上欢笑、甜蜜, 但是很多时候都被泪水打湿。死亡是在这对夫妻的内心深处一个不愿提及的词语, 但是却像迷雾一般笼罩着他们, 他们之间那份深深的爱笼罩着一份悲情和忧伤。在小说的结尾处, 当妻子李爱杰最后一个离开秦山的坟茔的时候, 从坟顶突然滚下一个又圆又大的土豆, 直到李爱杰的脚边, 仿佛一个孩童祈求母亲的爱抚, 亲自轻轻的嗔怪了一句“还跟我脚啊”?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 原本贫困的生活被这种朴素的爱情所融化和升华, 生者与死者进行了一次爱的对话, 因为爱, 死亡不再那么可怕, 一股股暖心的情怀涌入心头, 这种气息在整个小说中都表现得非常明显。迟子建对于人性善良和悲悯的肯定, 就是通过人性的这种忧伤的美表现出来的。
二、人性中的温情之美与爱的弥坚
我国著名的品论家谢友顺先生曾经说过, 迟子建的写作是“忧伤而不绝望”。在《亲亲土豆》中, 一直弥漫着一种气息和忧伤, 主要是对生活的奔波的无奈, 对疾病到来的无奈, 是心酸和幸福得到之后的欣慰。在我们感受到《亲亲土豆》中, 弥漫的忧伤的时候, 也要看到作者为我们注入的一股比较强大的温情的力量。生活的磨难和艰辛并没有打到妻子, 也没有让妻子从此绝望起来, 当妻子用那获得丰收的土豆为丈夫筑起一座坟的时候, 秦山的灵魂已经和李爱杰的肉体合二为一, 这份至深的感情是妻子活下去的一个希望和动力。也可以这么说, 迟子建的《亲亲土豆》主要是通过“人性本善”的主题来进行体现的。在这篇小说中, 在医院里同样是照顾自己丈夫的另一个女人, 名叫王秋萍, 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并不是特别好, 但是在丈夫生病的时候, 她依旧是对丈夫百般照顾, 任劳任怨, 当自己快被自己丈夫的病累垮的时候, 还不忘要帮李爱杰找点活干。他们年幼的女儿同样是非常善良和懂事的, 当自己的父亲在夜里不断咳嗽的时候, 她就想着怎么拔个萝卜给自己的父亲让他不要那么难受。而当秦山看到小孩子去自己家的地里偷土豆的时候, 虽然秦山知道了这些孩子在地里头土豆, 但是他只是先在地头大声地咳嗽几下, 给孩子一个信号, 让他们有机会逃跑, 避免吓着他们。在迟子建的笔下, 故乡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无时无刻不闪烁着人性的善良与美丽。东北的自然景光与浓厚的生活气息, 已经深深的融入到作者的血液里, 成为萦绕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故乡情节。在迟子建的笔下, 故乡土地上的所有的自然物都被人为地赋予浓烈的情感。这里的月光、散发香气的土豆花, 都是她精细平和的情思的体现。
在《亲亲土豆》中, 土豆首先是秦山夫妇的主要食物和收入的来源, 也是礼镇人的经济来源。秦山夫妇是种植土豆的大户, 足有三亩地, 在他们进城把土豆卖了之后, 再把钱存起来。一枚枚土豆, 是秦山夫妇劳动的结晶, 也是他们感情交会之处。这样一来, 在作品中的土豆花因为这对夫妇的人间真情散发出迷迭之香, 天籁般的感情有了凡俗的蕴蓄。在秦山知道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的时候, 偷偷地从医院跑回家。妻子到处寻找, 终于在自家的土豆地看到了秦山在起土豆, 午后的阳光沉甸甸的, 照在秦山的身上却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辉。李爱杰的双眼被泪水模糊了, 她明白秦山想最后一次抚摸土豆, 感受特别的土豆花香, 找寻土豆中凝结的爱意。在最后结尾的地方, 滚在李爱杰的脚边的土豆也许是秦山灵魂的化身吧, 他们热爱生命, 热爱土豆, 及时死神步步紧逼, 也不忘心中的那一份牵挂, 这样一来, 秦山的离去少了一份现实的残酷, 多了些许的暖意与温情, 更是这份弥坚之爱的见证,
三、结语
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 在人们妄想征服自然的同时, 也消磨了人们之间简单的爱意, 在人们之间架起一层壁垒。但是, 迟子建通过《亲亲土豆》这样的作品, 把自己对生活的爱交给了自然界, 她的作品中弥漫的是浓浓的爱, 体现的是人性的美, 愿这种爱与美能时刻温暖我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程荣晖.浅析迟子建的《亲亲土豆》兼及其他中短篇小说[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6) .
[2]范卫珍.凡俗的美丽天庭的忧伤——浅析迟子建《亲亲土豆》[J].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1 (12) .
《亲亲土豆》中所写的夫妻之爱,是一种无言付出的夫妻之爱。夫妻俩到哈尔滨向人打听如何去医院,有人向他们推荐了好几家大医院。秦山问到:“你说这么多医院,哪家医院最便宜?”而李爱杰则说:“我们要找看病最好的医院,贵不贵都不怕。”作者用这样两句简单的话,对比出夫妻两个人不同的心理:丈夫想着不能“把那点钱花在治病上”而拖累妻子,妻子想着即使倾家荡产也要给丈夫看病。夫妻之间那份彼此默默付出的深爱尽在其中。在住院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李爱杰到医院,看见秦山将饭盒搁在自己的肚子上,半仰着身子用手捂着,秦山说是给她订的一碗小米粥,害怕凉了。爱不是一时的宣言,更是点点滴滴的投入。
通过一句话、一个动作将深深的夫妻之爱表现出来。在她的笔下,这种夫妻之爱不加雕琢,散发着自然、真淳、诗意的气息,像一块璞玉一样天然和温润,从而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真实之感。也因此,这一夫妻之爱才最终达到了有能力穿越生死的深远境界。拥有一份这样的爱情,那么生活的艰辛和命运的悲惨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迟子建的《亲亲土豆》“忧伤而不绝望”,用一份坚固、温情的夫妻之爱,抚慰了现实中我们疲惫、干涸的心灵。
它是如此安然地出现在我面前——阿央白。晨光弥漫了空悠悠的山谷,它面朝着鸟声起伏的山谷,把它那惊世骇俗的美一览无余地展现在我面前。
石钟寺石窟的第八窟便是它了——阿央白。它是一尊刻有女性生殖器的石窟,据说是白族先民原始崇拜的特殊雕刻。它同周围石窟中的菩萨、南诏国王及侍从、天神、力神、古代波斯国人等等坦然地相处在一起,以其浑然天成的美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只有这尊石窟下的一块圆石,才被千古不绝的朝拜者给跪出两江深深的凹痕,那么触目惊心的凹痕。
我远远地看着它,它的黑褐色的质地、轮廓分明的曲线、睥睨世俗的那种天真无邪的气质。我们就在那一瞬间温存地相遇了,阳光在它的身上浮游着,它似乎就要柔软地荧荧欲动,就要流出一股莹白芬芳的生命之泉。
没有嘈杂的交谈,静悄悄的风、静悄悄的阳光在我们之间穿梭着。它静悄悄地立在这里已经有许多个漫长的世纪了。它沐浴着风声、雨声、月光、阳光,这一切都没有损害它的容颜。它是古老的,同时又是年轻的;它是苍凉的,同时又是青春的。我注意到,周围许多处石窟在战事中遭到破坏,菩萨断了胳膊、侍从少了腿,而许多头像都面目模糊。独有它,阿央白,它依然完整无缺地出现在我面前。就连邪恶的手都不敢触及它,看来真正的美本身就能驱除邪恶。
阿央白出在庄严肃穆的佛教圣地曾招致了种种非议。有人说这纯粹是后人出于对佛教的亵渎而导演的一场恶作剧。他们认为阿央白不洁、不贞,怎么可以把生殖器赤裸裸地雕刻在石头上呢?
我无意揣测这尊大约诞生于唐宋时期的雕刻其用意究竟是什么,也许雕刻者雕厌了充满神话色彩的菩萨、天神,雕厌了国王和歌舞升平的场景,雕厌了他们不可触及的事物,所以他们才雕出一副显赫的女性生殖器,因为只有它,才能给人以最温存、亲切、可知的感觉。也许雕刻者只是发现了一大块黑褐色的石头,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于是女性生殖器的轮廓就在上面显现了。
当然,一切揣测都只能是假想。不管怎么说,阿央白诞生了,而且存在下来,并且将要获得永生。雕它的人没有留下名字,但我觉得当他用刀凿划出一道道痕迹时,他一定是敛声屏气用心在雕刻。雕它的人一定是个心性很高、懂得温暖的人,也是一个真正懂得艺术之美的人。我与阿央白邂逅的一瞬,我便于无形中看见了一双手拂名而过的痕迹。那只能是一双男人的手,只有男性的手才能使女性的美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
晨光涌动着,我和阿央白同样沐浴着光明。我走近它,仔细端详它,我其实是在端详自己。它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凝重和生动。它可以感知语言,它的深处曾搅起多少令这世上男女流连忘返的波澜——万劫不复的波澜。对于它,世俗的一切揣测都是毫无意义的了。可我仍未能免俗,试图还想为它所招致的.非议做一番开脱。它跻身于佛教圣地,是否提醒人们,能做佛的思考该是由人开始的,而不是由神开始。只有人才能思考宗教和哲学,而人是从母腹中啼哭着爬出来的,阿央白是我们生命的窗口,我们的思想在做无边无际的精神漫游时,不要忽视生命本身的东西。没有生命,一切都不会存在。
当然,这些念头只是一闪即逝。在阿央白面前,你所需要的只是安详的目光。我一遍遍地注视着它,由远及近,由近及远,这时阳光更加浓郁了,它使阿央白焕发出一股流光溢彩的美。
阿央白的美在于它赤裸裸地将人们引以为神圣或邪恶的东西公之于众,这样神圣和邪恶就不能依附它而存在,它只为它自己而存在。犹如一枝娇艳异常的金黄色喇叭花,在深山野谷中摇曳着,释放着它那安静、炫目、动荡而悠久的美。
【阿央白之谜】
石钟山石窟第八号窟是多龛窟,由大小9龛,岩画一铺和数躯龛外零星散像组成。内容十分丰富,有诸佛菩萨、天王、罗刹、比丘僧、行者、樵夫、仙鹤、仙兽、宝塔、文吏等。不作统一铲底,各龛和岩画,依岩错落分布,大致分为两层,上层有4龛,下层有5龛。
上层有三龛并排,正中一龛稍大而深,龛高0.89米,宽0.59米,深0.05米。龛正中莲台上雕一肥硕直竖之锥状物,中刻一凹槽,酷似女性生殖器外阴,白语称之为“阿央白”,为女性生殖器的婉转称谓。龛内左右两壁刻诸佛、胁侍、菩萨、比丘僧两铺。左边一铺以东方药师佛为主尊,右边一铺以西方阿弥陀佛为主尊。此龛龛外左右两边有稍小的两浅龛,浅浮雕东方持国、西方广目二天王像。由于“阿央白”造型非常逼真,非常特殊,又非常醒目,故此窟就称为“阿央白”。
在诸佛菩萨陪衬下,左右两边又有两天王拱护,把“阿央白”大模大样、毫无遮拦地雕刻在庄严肃穆的佛坛正中,长期受到顶礼膜拜。这在全国各地的大小石窟中绝无仅有,只此一窟,这是一个迷,不仅引起广大香客游客的惊奇,也引起宗教学家、民俗学家、历史学家的猜测,纷纷从不同的角度撰写文章,试图解开“阿央白”之谜。
“阿央白”龛拱门上面存“盛德四年”之墨书题记一则,“盛德”为大理国第十八代国王段智兴年号。段智兴在位期间,重臣高氏为争夺相位和封地而内讧,叔侄间、甥舅间、兄弟间不时起兵相互攻击,事变突起,石窟有半途停工未完之痕迹。“阿央白”龛造像或为横“三世佛”组,因半途停工,中间之毗卢遮那佛,或未雕成或因雕坏,被好事者点缀成现在的样子。这是一种说法。
另一种说法认为,如藏传佛教之“欢喜佛”一样,这是佛教密宗“莲华胎藏界曼茶罗(即道场、法坛)”全图。密宗认为宇宙万物皆大日如来显现,其理性——即本有的觉悟和佛性,如莲胎内含藏莲子,母胎内含藏子体,故称“胎藏界”或“莲华胎藏界”。《大日经》把“胎藏界”用图绘示,称“胎藏界曼茶罗”,以“女根”或“莲花”作标志。“阿央白”两边古人墨书之“广集化生路,大开方便门”两句,即佛家阐释胎藏界曼茶罗之谶语:“化生”指佛家所谓“四生”中“无所依托,借业力而出现者。”觉悟和佛性之出于心,也是化生。“方便门”即佛经所说之“善巧导引之法门”。
第三种说法认为,古代华夏族就有以石祈嗣,石形生殖崇拜习俗。古代历史传说“禹生于石”,说禹的母亲修己氏,感石而生禹于“石纽”;又说禹的妻子涂山氏,化身为石而生启,石在嵩山,故称为“夏启母石”。“石纽”又称“石枢”,为“公石”,与“母石”相对,一公一母,是夏族石形男女生殖器崇拜。“阿央白”即古代白族社会母性生殖崇拜之遗存。这种崇拜不止白族有,石宝山周边丽江纳西族,兰坪普米族也有祈嗣于石形“男根”的遗俗。
再有一种说法则把佛教密宗莲华胎藏界曼茶罗和白族古代以石祈嗣,母性生殖崇拜结合起来。说石宝山是古代白族社会男女踏歌相和,以石祈嗣,进行“社祀”,以求部落繁衍兴旺的“祭坛”。聪明的阿吒力师僧为吸引信众,巧妙地把古代白族以石祈嗣,母性生殖崇拜与莲华胎藏界曼茶罗结合起来,创作出这窟全国仅有的精妙绝伦的“阿央白”,作为“人生一卷书”的第一页。有首古代佚名的竹枝词这样写道:
一窟神肌母体样,盘古坠地自斯来;
此宝不容藏金屋,古人祈嗣设香台。
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玉米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作者向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买玉米遭到了拒绝,到别处买到了玉米后向他炫耀,他却坦然相对。玉米人对作者能买到生玉米而感到吃惊,同时又对他自己坚守信仰而感到安闲从容的故事。
文章内容简洁,却又无不体现了玉米人那种坚定固执的信念。
标题”玉米人“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买玉米的生意人,另一方面是指那种淳朴得象”玉米人“一样勇于付出,坚持自己的信念,拒绝现实利益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
作者希望她自己也要像玉米人一样坚持用自己的风格写文章,即使只有少数人喜欢,她也要像”玉米人“一样有坚持自我的品质。
文章最后写”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心灵的炭米,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主旨句,表达了作者决心向玉米人学习的愿望:舍弃眼前的蝇头小利,不会去为了迎合大多数人的喜爱而去创作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创作的作品。宁愿选择冷清的地方,去创作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哪怕只是为了少数读者。
玉米人拒绝利益,坚守的是一份关爱。其实,古今中外也常有很多人选择坚守,如:陶渊明远离尘嚣,坚守的是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的是一份自信;文天祥拒绝降元,坚守的是一份节操,贝多芬身残志坚,坚守的是一份信念,托尔斯泰高龄出走,坚守的是一份朴素的心灵……
结合我们的生活我认为我们也要学习玉米人那种坚持自我的品质。我们也应该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吸取失败的经验,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念,我们不能做和别的摊主一样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就放弃信仰的人。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地做到这些事情呢?
作家迟子建她对人性、对小说的理解越来越有包容性。她的很多作品都可圈可点,是非常全面的作家。尽管容颜不老,文字越来越老道。
写作三十年、获奖众多的作家迟子建,从未开过自己作品的研讨会。21日下午,这个“戒律”被打破了。当天她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新一任驻校作家。
北京师范大学的驻校作家制度源于2013年,首任驻校作家是贾平凹。余华、严歌苓、欧阳江河、西川、苏童等国内一流作家、诗人随后纷纷情定北师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迟子建,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著作颇丰,多次获得包括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在内的文学奖项。上世纪八十年代,迟子建曾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创办的“文艺学文学创作”研究生班,二十多年后,此番又重回母校。
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和文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光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分别致辞。
迟子建不忘恩师:很希望童老师坐在这
作为活动当仁不让的主角,束着长发、白衣短裙的迟子建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不少。与会者纷纷赞叹她容颜不老。迟子建本人微笑着接过话题,“今天是重阳节,一不留神成为老作家了。写了三十年,有各种甘苦,我的写作和生命同行。”
虽然写作多年,迟子建本人从未参加过关于自己作品的研讨会,这一点让在座的评论家颇有点惊讶。她本人坦言对这种大家开会坐在一起谈论作品的形式感到有些紧张。
重回母校,迟子建没有忘记当年的恩师童庆炳。这位培养过诺贝尔奖得主的教授,今年夏天不幸辞世。“很希望童老师今天坐在这里,他在另外的空间也能感受得到吧。”迟子建说。
莫言回忆同窗情:当年她很高傲
担任当天活动上半场主持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主任莫言,他和迟子建是当年的同班同学。他也向童庆炳老师表达了怀念,“他对我们厚爱有加”。莫言认为,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那个作家班能产生的作用,毋庸置疑,一定是积极作用。大学和作家应该是一种很亲密的关系。
坐在束着长发、白衣短裙的迟子建身旁,莫言感慨年龄不饶人,从来没想到过迟子建也已年过五十。回忆起当年的同窗岁月,莫言调侃说:“她当年是我们的小师妹,年龄很小。很高傲,脾气也很大,惹到她会动手打人。”不过“打人”这一点被迟子建笑着否认了。莫言解释说这个“打人”是“打坏人”,遇到小偷,男作家还在犹豫,迟子建已经冲上去了,有男子汉、巾帼英雄的气概。
玩笑归玩笑,当天的一项重要议题是对迟子建作品的研讨。莫言表示自己很尊敬这位小师妹,读过她不少作品,其中有很博大的情怀,很多细节都宛如在眼前。迟子建的早期作品像《北极村童话》充满了美,像一池清水,后来则像一条宽阔的大河,难免会有些漂浮物。“她对人性、对小说的理解越来越宽厚,越来越有包容性。她的很多作品都可圈可点,是非常全面的作家。尽管容颜不老,文字越来越老道。”
苏童的回忆:我看到她一贯的红线
1980年考入北师大的作家苏童,最早开始阅读迟子建的作品,还是在学校的期刊阅览室。他认为迟子建的创作,几十年来都保持着很高的质量,“我看到一条红线,她自己文字的、气质的红线。”而且她一直用温情的、美好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后期像《晚安玫瑰》这样的作品引入了暴力和残酷,也是一种创作上必须的调整和探索。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最欣慰的,说到底还是她容颜未改”,苏童一席话引得大家纷纷赞同。
北师大文学院院长过常宝和苏童是同龄人,他当年也是在学校阅览室看的迟子建作品。看到年纪相仿的女作家已经在《北方文学》《北京文学》等杂志发表小说,同学们都相当羡慕。
莫言和苏童等人对迟子建的生动形容,也感染了当天献花的同学。一位女同学表示,“最喜欢您萌萌哒的笑容”。这句话也被莫言引用,在主持环节宣布,向“我们的萌萌哒女神”颁发聘书,现场气氛其乐融融。
评论家:她温暖,也写悲剧
当天下半场的主持人是苏童,不过他偶尔跑出去“溜号”,北师大写作中心执行主任张清华教授担任了最后阶段的主持。研讨阶段,首先发言的是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贺绍俊,他说自己读迟子建的小说,首先跳出来的词是“温软、平等”,那种温软的情愫弥漫在小说里。迟子建用平等心态去面对小说里的普通人物,用对话的方式和人物交流。童话的心态和思维,使得她能够触摸到世界奥秘的地方,看上去比较简单,其实触及了核心的东西。“她的那种温软平等,那种善良,一步步把我们引向人类精神的圣地。”
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则从空间和场域的角度对迟子建作品进行了解读。在她看来,迟子建作品里有一种很纯真的东西,一种洞透之后的美。比如她笔下的风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叙述上的风景,而是内化为和人一体。这种主观化的描述,恰恰是现代性的因子。她写《额尔古纳河右岸》时并不是简单的原始化描写,而是有思辨在其中,写出了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通过生活的变化,写出了人的普遍困境。
很多人谈到迟子建,都会说到作品里的温暖。梁鸿看到《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时,发现她写的是悲剧。其中人物的感伤和痛苦,是所有人的感伤和痛苦,是所有人的命运。
★ 建成语
★ 被告 范文开
★ 开故事会范文
★ 开出生证明
★ 委建契约书
★ 建队日讲话稿
★ 建队日发言稿
★ 建队日主持词
★ 房建会议纪要
【迟子建作品《亲亲土豆》】推荐阅读:
《迟子建》语录07-17
迟子建散文12-16
迟子建小说03-28
迟子建《逝川》浅析04-19
迟子建散文 读有感05-29
迟子建的经典语录10-10
《寒夜生花》阅读答案 迟子建07-22
迟子建的语录59条12-08
迟子建《白雪》读后感04-05
2020年迟子建的语录36条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