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作文

2024-1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作文(精选8篇)

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作文 篇1

论文题目:浅谈食品安全问题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院系: 年级: 姓名: 学号: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历来是中国老百姓的头等大事,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大家平日里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可是近几年来,老百姓的“天”眼瞅着要塌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一直受到各方质疑,各类食品安全问题也层出不穷。网上甚至有网友调侃道:“我们在食品中顺利完成了化学扫盲”。没错,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火锅里我们认识了福尔马林;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三鹿牛奶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从双汇火腿里我们认识了瘦肉精。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再发生,不仅在挑战国人的底线,也给每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今年一月份,《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也以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为题展开了调查。据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

面对民众对食物的恐慌,我们必须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各类食品安全问题的频发。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良好的监管食品生产和加工的机制(而国外在这方面早就推行了HACCP管理制度)。国家没有健全的监管体制,就会使得食品生产各部门为所欲为,不守约束。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时,国家也缺少惩处制度,无法明确相关责任。比如说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关部门在进行农产品抽检工作,一旦遇到了不合格的农产品,相关部门应该怎么处罚、产品是否应该立即销毁、怎么追踪溯源找到产地、怎么整改,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而导致的。

第二,社会道德水准下滑,商家诚信缺失并且盲目追求利益。面对市场上那些劣质低廉的食品时,我们除了认识到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外,还应该将矛头指向食品厂商。在中国,商家普遍缺乏道德准则,为了赚取超额利润,不惜牺牲百姓的健康,在人们赖以生存的食品上动手脚。例如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早在一年前就在美国的宠物食品中查出。针对此事件,美国已明令禁止往宠物食品中添加三聚氰胺,而中国的知名企业却往婴儿的奶粉中添加。这已经不再是单个企业的社会责任,而是整个行业的诚信危机、社会责任问题。

第三,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薄弱。消费者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易受各种因素导向。而消费者的不慎选择,也给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因为有些消费者喜欢买颜色鲜艳的肉类,肉制品商家就会加入亚硝酸盐来保持肉的鲜红;有些消费者认为米线为白色才是最好的,商家才会加入吊白块来保持其劲道。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说,消费者为商家的各种不法行为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那么,面对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现状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民众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呢?对应以上总结出来的原因,对策也主要有三种。

首先,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严格市场准入制度。除完善《食品安全法》不足的地方外,各有关部门应该落实到实处,对每个上架食品严格审查,对违法生产的商家进行严惩,严把市场准入关;另外也应重视媒体的监管力度,对每个生产厂家走访调查,对不合格产品进行曝光。从而在源头遏制毒食品的蔓延。

其次,商家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信念,重树道德体系,承担起社会责任。食品生产者也应该自觉遵守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有报道显示:市场上的散装油70%以上都是地沟油,70%以上的中国人也都吃过地沟油。这不仅损害民众身体健康,还使得中国民众对食品安全信心大打折扣。如果商家能够诚信经营,不卖、不掺地沟油,那食品市场的秩序是不是会规整很多呢?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是不是也会增强很多呢? 最后,消费者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遇到食品问题积极利用相关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点说,在购买食品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条件、配料等等,如发现有问题,可以直接找商家,也可以找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还可以到当地工商部门举报。

浅谈食品安全问题作文 篇2

从陈化粮到红心鸡蛋, 从福寿螺事件到瘦肉精……随着这些问题食品的曝光和查处, 人们“还能吃什么”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众所关注的热点、焦点。人们把蔬菜买回家得浸泡几小时, 怕上面残留有农药;洁白的银耳不敢吃, 怕是硫磺熏的;光亮的大米不敢买, 怀疑是矿物油抛光的;瘦肉又怕含有瘦肉精;甚至雀巢、哈根达斯、光明等一些国际、国内著名公司的产品都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在倡导“消费和谐”的今天, 食品安全却成了其中的不和谐因素, 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整个社会和谐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为此, 分析探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进而为采取相应对策来保证食品安全提供参考是很有必要的。

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

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源自整个食物链, 即从农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

1.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因素

1.1化肥

化肥的使用使农产品的产量大幅提高, 但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及品质带来了影响, 特别是硝酸铵等含硝酸根的化肥, 会造成原料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明显偏高, 对人体有潜在的致癌性。此外, 化肥在生产过程中难免带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

1.2激素

激素的超标滥用是科技发展带来的影响食品安全的新型因素, 猕猴桃、草莓等水果越来越大, 上市时间越来越早, 鸡、猪等禽畜也越来越大, 越长越快, 这大都是激素滥用的结果, 长期食用这些食品对人体内激素平衡可能会造成潜在的威胁, 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1.3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合理应用使得食品的花色品种、风味外观等日益丰富, 使得食品的保藏期延长, 但由于其多为化学物质, 由此而产生的食品安全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4包装材料

良好的包装能够对食品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但是回收的废旧材料、聚氯乙烯等制作的劣质的、有毒的包装材料被用于食品包装, 对食品造成的二次污染会严重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2.消费心理因素

由于大多数消费者食品营养安全知识的缺乏, 在其心理上形成了水果越大越好, 米面越白越好, 猪肉越瘦越好, 食品外观越漂亮越好等消费心理,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这些消费心理, 有些生产厂家便采用多种不安全的手段使其产品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 使不安全食品更有了市场。

3.商业利益因素

安全卫生生产本应是食品生产厂家最基本的道德, 然而在高产、快产的商业利益下, 很多企业盲目追求高产率, 而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更有甚者, 在金钱的诱惑之下, 置广大人民身体健康于不顾, 过量使用添加剂, 甚至掺杂使假, 使用伪劣变质原料, 将有毒的化学物质用于食品之中, 更加重了食品的不安全性。如用“吊白块”增白的粉丝, 用酸解毛发水兑制酱油, 在奶粉中大量掺入麦芽糊精, 用性激素乙烯雌酚给自然生长7年才能上餐桌的甲鱼催长, 使其7个月就能上市等等。另外, 无证、违法违规生产与经营食品亦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方面。

4.质量监控体系存在问题

4.1法律法规不健全

食品从生产到消费、从农田到餐桌, 构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链条。政府的监管行为必须保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会出现安全隐患。而目前我国食品法律法规体系还无法覆盖食品产销的全过程。作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的核心大法《食品安全法》, 就无法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 留下了许多执法空隙和隐患。而具体法律法规, 如动物防疫法和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只对动物疫病的检疫作出相关规定, 对瘦肉精类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则只字未提;兽药管理条例对兽药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有相关规定, 但对广大饲养户的用药这一重要环节没有任何规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明文禁止在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添加违禁药物, 但对众多的养殖户在自配饲料中掺入违禁药却没有相关规定, 给不法之徒留下了空隙。

4.2食品安全监管多头执法, 职能部门责权界定不清

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管理部门有十多个, 但监督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 职责分工不明晰, 分段执法或重复执法现象较为突出, 严重影响部门食品安全监管效能的充分发挥, 形成了“龙”多难治水的局面。尽管在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 参照国际上的先进食品管理经验, 成立了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 从而为实行从源头到餐桌的一条线管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但由于成立时间不长, 其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部门职能交叉和管理活动缺乏一致性的问题。这样, 由于在监督管理上的不完善以及力度不够, 使得食品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4.3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急需的部分检测项目能力不足。如食品中不明有毒有害物质的鉴定技术、违禁物品、激素的检测等, 因国家投入不足, 制约了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另外由于财政投入不足, 导致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产生偏差。如有的执法机构以罚代刑、以罚代管, 一罚了之, 监督执法工作时紧时松, 违法行为禁而不止。

对策与建议

1.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1完善和建立食品质量的安全法规

以对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实行管理为主线, 以保护国民健康为第一先决条件, 确保食品安全性, 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如增加《标准化法》、《产品质量法》中食品安全和质量方面的内容和条款;尽快制定至今尚属空白的法律法规, 如重要食品的检验法以及食品生产、包装和贮存的良好操作规范等;制定完善的食品安全总法, 明确食品生产链中的农场、饲料生产供应商、农药化肥生产者和食品制造商、经营商等各自的责任;加强区域、横向范围的立法。

1.2健全食品安全标准

我国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 其中, 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均有1 000余项。当前, 我国食品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总体水平偏低,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交叉、矛盾或重复, 重要标准短缺, 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 部分企业标准低于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 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

所以要调整标准体系结构, 加快食品标准的修订, 建立食品标准制定程序。在风险性分析的基础上, 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基础数据, 加强标准的基础性研究, 建立档案, 实施标准化战略, 全面清理现行食品标准, 解决标准之间的交叉、重复和矛盾问题, 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和加快产地环境控制体系建设, 加快检验检疫农 (兽) 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食品安全标准的制修订步伐;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 提高标准水平, 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需求。

1.3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

在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管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 检测工作应当紧随标准的修订不断完善。检测工作作为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过程、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环节中内部自我监控和外部监督检查的重要手段, 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此外, 由于技术和设备的限制, 相当一部分添加到食品中的工业原料还无法检测出来。比如, 用于制造劣质酱油的“毛发水”, 主要成分为氨基酸, 与正规酱油中所含的氨基酸成分一致, 国内现有的技术和设备难以分辨两种酱油的本质区别。

随着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 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检验检测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信息共享迈进。设置系统的食品检测机构并使之逐步社会化, 建立科学的检测质量保证体系, 加强检测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是从总体上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的重要举措。

1.4各执法部门统一协调、权责明晰

长期以来, 我国对食品实行多头管理, 食品监管游离于各个部门之间, 条块分割严重。一方面执法中各部门职责交叉, 都可以执法;另一方面则出现模糊或真空地带, 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这样就出现了我国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有学者认为, 应改变多头管理, 向相对集中统一的方向发展。但由于食品的产业链太长, 我国的地域范围大, 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不平衡, 不可能将食品安全的监管统一在一两个部门。当前, 应重点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 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 权责进一步明晰, 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率和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 降低行政成本。

2.激励消费者维权

随着问题食品接二连三的曝光, 不难发现虽然监管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无论其多么的尽职、协调、配合, 其监管的范围和能力总是受到限制, 对上市食品只能样本抽查监测。因而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概率必然就被限制在了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但如果能降低消费者的检测成本, 鼓励消费者利用生活经验, 一旦对某种食品产生“合理怀疑”, 立刻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 通过“打官司”的办法, 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 就会形成全民对抗问题食品的局面, 最终遏制食品安全问题的泛滥成灾。

2.1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 设立侵权最低赔偿金

当消费者购买到问题食品后, 在维权过程中会被要求出具相关检测证明, 对于食品检测来讲, 成本高、时间长, 大量小额投诉的成本远远大于获得的赔偿。在申诉解决的过程中要花费很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 很多消费者往往觉得不值得, 最后放弃维权。我国目前没有最低赔偿制度, 法律规定只对实际损失进行赔偿, 高额维权成本让大多数受害消费者自认倒霉, 这在客观上纵容了不法企业。

要改变这种状况, 必须建立鼓励投诉的政策, 尽快将最低赔偿金制度纳入法律体系, 这个赔偿制度要对消费者有保障性, 对侵权者有惩戒性, 对其他经营者有警示性。总之, 建立最低赔偿金将会有力制约不法侵权行为, 增强消费者维护合法权益的信心和动力。

2.2受害方补偿分量加重, 加害方受罚力度增强

安徽阜阳171个婴儿呱呱落地就被假冒伪劣奶粉“哺育”成“大头娃娃”, 并有13人付出了生命代价。中国奶业协会副理事长王怀宝表示, 迄今我国仅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惩罚性赔偿, 但只适用于欺诈行为, 而且额度被锁定在“增加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费用1倍的赔偿”上。这条规定局限性很大, 因为欺诈固然是恶意的最主要的情形, 但并不是唯一的情形。食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特殊性, 对于违法食品厂商必须用“重典”整治。比如阜阳劣质奶粉事件, 若采用“增加1倍”条款处罚厂商, 处罚实在太轻, 起不到丝毫惩罚的作用。

违法经营者的利润极大, 违法成本又极低的状况, 成为一些不法企业肆意妄为的直接动力。加大企业的违法成本, 追究违法企业民事和刑事责任, 不仅要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还要将违法企业罚得倾家荡产。《食品安全法》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是遏制假冒伪劣食品泛滥的有效手段。

2.3直接损失赔偿更加严格, 间接损失赔偿规定明确

目前中国的民事损害赔偿理念还停留在让加害方负补偿性的赔偿责任的阶段, 也就是在确定具体赔偿数额时, 仍是按照被害人的实际损失, 包括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来计算的。这种损害赔偿制度并不能真正补偿受害方的全部损失, 因为受害方所耗费的时间、金钱、精力等无法获得赔偿。在欧美国家, 赔偿是相对实际损失来说的, 这里面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但在我国的赔偿通常只针对直接损失, 我国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应对消费者的间接损失做出明确规定。

2.4对隐性侵害行为给予更多关注, 有法定组织代表百姓提起诉讼

2006年6月16日, 哈根达斯在广东省深圳曝出“黑作坊”事件, 号称“冰激凌贵族”的哈根达斯竟是在“黑作坊”中加工出来的。深圳市罗湖区卫生监督所除了销毁查没的哈根达斯可疑食品约50 kg外, 还对罗湖分店作出罚款5万元人民币的行政处罚。这区区5万罚款与制售者成年累月的巨额利润相比, 可谓九牛一毛, 对违法企业真是无关痛痒。

应容许统一的消费者保护组织代表不特定消费者来诉讼违法生产销售的企业, 获得应有的赔偿。由于单独的某个消费者起诉会觉得麻烦, 如果有一个固定的法定组织代表消费者对哈根达斯等违法企业提起索赔, 要求企业向消费者付出其违法所得成倍以上的赔偿, 这将迫使企业规范自己的行为。

3.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体系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大多是各职能部门自行公布与其相关的信息, 但现实中不仅不同部门对同一内容公布的信息不一样, 甚至同一部门对同一内容的信息公布也出现不一致。因此, 尽快建立统一协调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通报、发布的网络运行体系是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有序、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 各地食品安全监管发展水平不均衡, 运用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全国食品安全状况的整体监控, 有助于协调、解决全国性的食品安全问题, 也有利于食品安全研究数据的汇总, 对食品的多头管理也使信息网络建设成为必要。信息共享不仅可以使各部门随时了解当前食品领域的安全形势, 也从整体上节约了监管成本。网络的便捷与及时能够实现国家对食品安全的动态监测, 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做出决策, 把突发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降至最小。通过网络运行体系, 对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归纳、汇总, 经过科学的研究分析, 由有关部门统一对外发布, 引导公众在对食品的选择中趋利避害, 同时避免了由于发布信息矛盾而造成的政府威信下降和公众选择的困难。

浅谈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检测 解决对策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02-0053-03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食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导致同类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一些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业为了提高企业竞争,一味的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忽视了食品的质量问题,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增加食品的保留时间或者降低动物成长周期,一味地在食品里面添加食品添加剂,一味地给动物注射生长激素。一旦人们吃上这样的食品,就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健康。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愈演愈烈,从最先的“三鹿”奶粉事件到后来的“地沟油”事件,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让人们猝不及防,也实在令人寒心。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1-3]。

2008年,据媒体报道,全国许多地方的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对其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死亡。2011年,媒体记者在沈阳一些地方发现了许多用药物泡制的豆芽,经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豆芽既不易腐烂,颜色又十分鲜艳,不过当人们长期食用这种产品的话,就会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同年,据媒体报道,在河南某些地区一些养猪专业户为了缩短小猪生产期以及提高瘦肉率就会在其食物中添加瘦肉精,甚至知名企业双汇集团也是用这种有害猪肉。这一条条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严重刺伤了消费者的心,不禁发人深省。

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远不止这些,人们已经对许多食品行业失去了信心。出现这样的局面,人们都希望执法部门能有所作为同时也希望一些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有一种社会责任心,坚决以保障人民的健康为己任。

2 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源头和原因

2.1 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现象频频

一方面,一些食品加工企业为了使食物能够看起来更新鲜,使食品保藏时间能够更长久,就会在食物里面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这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在我国城市边缘地区和一些农村地区存在一些无证上岗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地区的偏远性和隐蔽性使得无法受到食品监督部门的检查,食品加工过程中随意性很强,严重违反了我国法律。

2.2 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

在我国出现了很多食品安全事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流通秩序。食品在其流通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秩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国许多食品加工企业不仅规模很小而且管理也不到位,食品在包装过程中使用不卫生的材质。第二,有些食品具有时鲜性,不易于保存运输,所以一些不法企业就会在食品里面添加保鲜剂和防腐剂。第三,一些不法商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进购一些劣质食品来欺骗消费者。例如,许多餐饮店中所谓的新鲜果汁,很多都是加工食品对水而成的,这样一来可以降低成产成本,二来顾客也辨别不出其中味道的真假。

2.3 新技术新资源的应用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随着人们知识的不断增长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也越来越高明,各种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也孕育而生,这就使得许多含有有害物质的科技产品运用于食品当中,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2.4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国家与地方的安全标准大不相同,不同食品行业之间的标准也不同,食品安全标准的种类可达到上千项,这就会导致食品安全检验过程中的盲目性[4]。除此以外,我国的食品安全体系不能够真实反映新时代下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同时也落后于国际食品安全体系。

2.5 检测水平低,重视度不高

在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行业中,国家设立了许多专门性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分布范围涉及农业部门、卫生部门乃至国家质检总局等等。这些安全检测部门的职责都大同小异并且工作的切入点也一样,这就会造成机构冗余现象,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视度也不高,许多新的生物技术都没有运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之中,造成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非常低。

2.6 食品安全保障意识有待提高

在我国,有些企业为了追求食品生产的高额利润,对食品生产进行粗放式经营,既没有专门性食品安全管理机构,企业内部也没有具备充分的食品安全知识的人才,为此,我国对此类高技术人才需求及其巨大,但很多高校因专业过于冷淡,撤消了许多此方面相关专业,导致企业难以建立高素质的食品安全研究队伍,科技成果屈指可数,并在在食品安全岗位的人员配备上也仅仅是流于形式,对于这种现状,政府或企业很难为食品安全技术提供科学指导,更缺乏对食品检测与监督的有效手段[5]。

3 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3.1 鼓励食品生产者提高食品的质量,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资金投入

nlc202309021636

在城市边缘以及乡村地区,有许多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国模小而且生产环境也非常脏。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性,这些食品企业往往接收不到食品安全检测部门发布的消息,并且也容易逃避质检部门的检测,所以我们应该鼓励食品生产者提高食品的质量,对优良食品企业进行跟踪报道。除此以外,国家应该加大食品安全检测研究的资金投入,鼓励新兴技术运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之中,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水平[6]。

3.2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加大食品安全检测力度

要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就必须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管理。首先,政府要加大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对一切违反食品安全法律的行为应该加以打击。同时要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法,用法律的形式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第二,要提高食品企业的质量,必须实现标准化管理和生产,实现食品生产企业一条龙服务,减少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防止企业出现诚信危机。创新国家和企业内部的检测手段,发展新兴生物技术,保证食品安全监测水平。第三,宣传优良的社会风气,以优秀的企业文化鼓舞人心。食品安全问题说到底就是人心问题,如果社会上能够树立优良的风气,用科学的思想鼓舞人心,除此以外,企业内部也有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用正确的思想来引导人心,相信许多不法分子也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3.3 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食品安全监测人员也不能墨守成规,应该根据标准的变化而不断更正检测工作。一方面,食品安全检测应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信息网络来提高检测水准,同时建立一个质量安全评价标准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培养一些食品安全监测人员,同时推进一些食品检测机构的发展,为完善我国质量安全评价标准体系做准备。

3.4 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要想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不能从单方面着手,必须将国家、企业、消费者三方面的力量综合起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要对产品从源头到消费者手中这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质量监督。第二,统一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使相关人员在检测食品安全时有据可依,同时要像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看齐,是食品安全检测走向国际化。第三,鼓励绿色产品的研发,加强食品企业认证水平。第四,严格控制假冒伪劣产品的流通,及时召回不符合标准的食品。第五,加强政府处理食品安全事故的能力,降低食品危害程度。

4 结语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联合国家、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力量。首先,政府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其次,食品加工企业和餐饮企业生产应以市场为导向,同时应该要为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着想,生产出安全健康的食品。最后,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向媒体举报一些不法企业,维护自己的权利。只有国家、企业、消费者三者通力合作,才能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减少我国食品信任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这无论是对国家、企业来讲还是对消费者来说都任重而道远,需要凝聚我国各方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家质检总局.《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2005年5月12日.

[2]国务院关于加强液态奶生产经营管理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24号).

[3]谢明勇,陈绍军.《食品安全导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8-1.

[4]张汉江.如何完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检测体系[J].食品科学,2008,(5).

[5]邓淑芬,赵林度,吴广谋.食品安全管理的政府调控策略[J].食品工业科技,2005,(4).

[6]王秀清,孙云峰.我国食品市场上的质量信号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02,(5).

浅谈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相关文章 篇4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转基因食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在肯定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其安全性的质疑要求我们必须严格监管。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监管

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的严格苛刻和民众抵制,转基因食品在发达国家缺乏市场。发展中国家由于食品短缺,受教育程度低、基因知识贫乏,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并不重视。这种宽松的环境吸引了利润丰厚的转基因食品大量涌入,客观上导致近年国际上转基因产品风险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1、转基因食品

1.1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所制造或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添加物等。针对某一或某些特性,以突变、植入异源基因或改变基因表现等生物技术方式,进行遗传因子的修饰,使动植物或微生物具备或增强此特性,降低成本,增加食品或食品原料的价值。1.2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在全球人口持续增长的今天,转基因食品在节省成本、防治病虫害、增加作物抵抗力、改良作物营养成分、解决粮食短缺及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等方面无疑具有很多传统食品不具备的优点。

长久以来,转基因技术引发了人们对其在生态环境、人体健康、社会伦理方面的关注。在食品安全方面,有研究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会增加和积累食物中原有的少量毒素;转基因技术会改变食品的营养品质,使其营养结构失衡,影响新陈代谢,甚至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可能引起人体的过敏反应和对抗生素产生抗药性以及由它们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的健康问题。在生态环境方面,转基因生物具备自然生物所不具备的优势,释放到环境中可能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改变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破坏生态平衡以及生物赖以依存的生物多样性。

2、世界范围内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转基因食品以其低廉的价格迅速商业化,尤其是转基因农产品已经成为主要国际贸易产品。但由于转基因产品因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的潜在影响还难以确定,以及各种政治、经济因素使得不少国家和地区纷纷对转基因产品贸易施以限制措施。目前世界范围内转基因食品监管主要存在三种法律制度: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转基因食品监管制度。

2.1美国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的发源地,也是转基因技术商品化生产最发达的国家,转基因产品已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对农产品出口有重要影响。因此,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将“实质等同”原则作为安全评估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对人类消耗食品的安全性考查应在预期状况下使用不会造成伤害为原则。美国目前对转基因农作物的监督原则侧重于此类产品的客观性及成分,而不是其生产方法和过程,采用以产品为基础的管理模式。

2.2欧盟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欧盟在对待本来就毁誉参半的转基因产品问题上更是谨慎有加,采用的是以工艺过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与美国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大相径庭。欧盟认为,由于目前相关研究都没有得出转基因食品对人类不构成危险的结论,因此欧盟有权采取“预防在先”的谨慎原则。根据该原则,在有关潜在风险的科学数据不充分、非结论性或不确定时,有关管理当局对新的生物技术产品可不予批准。“预防在先”原则被人们视为在科学尚不能提供确定的基础时的行动依据。基于此,欧盟先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和标签问题、新型食品管理规章问题、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添加剂和调味料问题等作了规定,并停止从美国进口转基因农产品。2.3日本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

日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监管也是倾向于基于生产过程的管理。与美国和欧盟的鲜明态度相比,日本则采取了一种较为折衷的态度。一方面,由于转基因技术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优于传统技术。转基因食品在日本得到了部分民众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农产品的进口大国,转基因食品的不安全因素又使国内许多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存在质疑。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因素,导致日本在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上长期游荡于可靠科学原则与预防原则之间,转基因食品政策也试图在这两种原则的指导下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日本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垂直监管为主、地方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在此种模式下,食品安全委员会、厚生劳动省、农林水产省分别就各自职责对转基因食品实行垂直管理,地方政府则负责本区域内转基因食品问题的综合协调管理。

3、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大物博,但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人口持续增长使得我国同样面临着粮食总量无法满足国民生活消费的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转基因食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国内的粮食危机,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以及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在转基因食品政策上选择了与日本类似的道路,以审慎和发展作为我国转基因食品政策的基调。3.1法律制度

2009年2月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发布,并于 2009年 6 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食品安全法》中明确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优先适用其他相关法律,即《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该条例没有规定的情况下,适用《食品安全法》,并提出转基因食品是以品种管理为主,突破了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模式。

总体而言,我国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已初步形成体系,但仍然比较零散,立法层次较低,主要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缺乏综合性专门立法。我国仍需要一部结合《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且以“预防原则”为首要指导原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以构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监管体系。同时需要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一步完善转基因食品审批制度,建立标识追踪制度,对转基因作物及食品是否有损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做出警示,鼓励媒体、民间组织和公众监督执行。建立转基因食品安全预警应急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使各项法规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

3.2科研监测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技术检测主要是农业部委托,没有专门设立机构,面临着核心检测技术与设备落后、监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这对转基因产品批准销售后的长期监测也构成了困难。此外,一些低级的转基因技术实验室也存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上的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方面的不足,我国应当加强同发达国家的科研合作,学习其成熟的管理经验,逐步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验过程的风险控制与安全管理,注重对实验室人员和监测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生物安全知识教育,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安全管理机制。

3.3管理机构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转基因食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口监管涉及农业、检疫、工商、质监等多个部门,在机构设臵、职责划分、职能协调上存在重复设臵、多部门管理、规章条例繁杂等混乱的现象。对此我国应在国家层面上设立由农业部、卫生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统筹和协调各个职能部门,并进行集中监管。同时制定转基因食品安全框架,细化和明晰各部门在其中的职权范围,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监管体系。

3.4公众教育

当前,我国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人们关于转基因食品的知识比较贫乏,对其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对此食品管理部门应该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媒体向消费者传递有关转基因食品的信息,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普及生物安全知识,提高人们的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4、对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尽管转基因食品已经走上了中国消费者的餐桌, 但绝大多数中国消费者对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知之甚少,他们也并不清楚当前国际上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浅谈农村药品安全问题 篇5

灌云县四队中心卫生院张玉成药品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工具,药品安全是关系到群众生命健康的头等大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医药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群众用药方便、有效、安全,逐步得到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受农村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监督管理等因素影响,农村药品安全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一、目前农村药品安全工作存在主要问题

1、涉药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随着国家教育的普及提高,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状况有所改观,但尚有相当一部分涉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对现行的药械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对农民合理用药的有效指导。

2、药品日常维护不及时、不到位

不少农村卫生室和药店不具备冰箱,药品购进检查验收不及时、不到位,普遍存在药品储存条件差,无储存货架,库房潮湿拥挤,药品和生活物品混放,中药材不能做到分开隔离等,致使药品在储存中出现变色、裂片、霉变、虫蛀、鼠咬等现象,药品抽样不合格率相对较高,药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特殊管理药品保管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

有的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储存保管没有配备

专人双锁;不具备经营精神药品的单位,擅自经营精神药品;基层医疗单位在使用特殊药品方面也存在安全隐患。

4、药品零售单位随便销售处方药

有的药品零售单位不能保证有一名以上药师在岗,在药师离岗时,不能按规定停止销售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处方销售处方药,造成抗菌药物在农村的滥用。

5、药品不良反应存有漏报或不报现象

有的单位对药品不良反应漏报、不报,不能有效跟踪药品的不良反应,不利于药品的再评价。

二、农村药品存在安全问题的原因

1、安全用药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

农村从药人员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意识淡薄,专业水平低,农民的自我鉴别能力和保护意识较差,农村药品监管面广、点多、交通不便,致使不法分子将假劣药品转向农村。

2、医药经济发展滞后,水平不高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民的医疗消费水平低,大型连锁医药超市不愿到边远的农村,医药经营网点相对较少,农民买药困难,客观上给违法违规经营者提供了市场空间。

3、涉药单位管理水平低,药品评价及服务意识不够,药品监管不到位等。

三、保证农村药品安全的措施与对策

1、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药房”和村卫生室“合格药

房”建设,加大农村医药卫生的基础建设投入

一是创建“规范药房”、“合格药房”,增加农村卫生服务设施投入,充实农村医药专业人员,特别是对中西部地区解决扶持资金,积极开展对药房工作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

二是健全落实药械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药械购销管理制度、药品储存养护制度、特殊药品管理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不合格药品报告制度、处方管理等制度。不合格的药品要及时处理,保证不合格药品不入柜、不销售使用,做到防尘、防污、防鼠、防虫、防霉,配备货架,安全防盗设施,有完好的衡器和清洁卫生的药品调剂工具及包装用品,特殊药品按规定进行管理,并做到票、账、物相符。

三是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坚持主渠道采购,对购入的药械逐批验收,并有专门的验收入库记录本,按规定做好验收记录。

直接接触药品的人员每年进行健康体检,患有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2、按照药品GSP管理要求,加大对药品零售单位的跟踪管理

药品经营单位一要把质量管理渗透到经营活动的每一环节,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二要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实

行质量责任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3、继续加强农村从药人员的教育培训和安全用药宣传工作

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涉药人员加强药械法律法规和药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从药人员自觉做到依法办事。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增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劣药品在农村的流通,形成农村药品监管的群访群治网络。

4、强化监管力度,形成全程监管

加强药监、公安、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对农村药品市场进行专项检查,打击制售使用假劣药械的违法犯罪活动,查处销售使用过期药械行为,坚决取缔无证、超范围经营药械形为。

浅谈校车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篇6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明天的希望,校车为学生提供了便利,解决了接送困难,但频发的校车事故却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 和 社会稳定,牵动每个人的心,校车安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校车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分析校车安全频发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得解决对策。

一.安全问题的事例

中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实施了农村“撤点并校”,将临近村落的学校进行合并,发展成中心学校。由于许多地方政府盲目跟风,不顾学生就学路程、寄宿条件等,为合并而合并,给广农村学生及其父母带来了更重的负担。校车的投入运行为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难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国内校车安全事故频频发生。2011年11月16日,甘肃省正宁县榆林 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校车与一辆卡车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19人为幼儿。令人悲叹的是:发生事故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12月12日,江苏丰县首羡镇中心小学 一辆校车在行至张后屯村附近时,因躲避一辆人力三轮车,发生侧翻滑入路边泥潭,事故导致15名学生遇难。目前,我国有各类普通学校和幼儿园60万余所,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有2亿多人,有 9000余万名学生需要乘坐校车。

二.造成校车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一).车况较差、车型混杂,缺乏营运规范

从校车本身这一车辆特征来讲,校车的出现方便了学生上学与放学的行走,但一些校车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安全隐患,让人担忧。有的校车是年久失修的小型面包车;有的校车是经过改装加座的中巴车;甚至在农村,有的校车是使用安全技术不合格、非法改装改型的小型货车。上述车辆的存在与上路,是校车存在交通安全方面问题的巨大隐患。

(二).车体本身不达标导致校车事故多发

目前学校校车大致分为四种:学校自备车、学校租用客运公司的车、家长自行组合的车、私人或社会车辆和校办企业联合社会企业一起运营的车,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农用三轮车、拖拉机和报废车辆等成为营运学生上下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在我国,每天有数百万的学生乘坐存在安全隐患的校车上下学,因车体不达标而引发的校车事故便比比皆是。

(三).司机素质较低导致校车事件频发

由于大部分校车是社会车辆,司机没有校车运营的专门要求,违章驾驶、缺乏责任意识等现象突出。在校车管理上,教育、公安、交通等部门都有不可推诿的责任。目前实行共同管理、共同负责。然而,共同管理、共同负责最大弊端是无人管理、无人负责,缺乏责任主体,从而造成管理结构松散,沟通环节繁多,管理效率不高、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

(四).校车立法空白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完善的专业校车市场构成了校车交通安全的最可靠保障。为了实现校车市场的良性发展和规范运行,国家必要的干预主要表现在校车基本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方面。因此,校车系统的实施,必须从法律层面来管理,为实施校车系统提供保障。目前,我国基本的校车管理法规制度还有待建立。

(五).学生跨区就读开辟“黑校车”市场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市区域在不断扩大。学生的父母追逐“名校”,他们坚信,好的教育能够成就孩子的未来,于是绞尽脑汁,把孩子往名校送,而我们很多“名校”,均集中在城区。致使学生跨区就读的比比皆是,造成孩子没有就近入学。当前使用校车接送学生的主要以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居多,学校如果按正常核载标准接送学生,觉得负担就会加大。所以,正规校车的缺位,直接导致了“黑校车”逐渐产生。

三.解决的对策

(一).落实政府责任

对于发展校车,政府责任不可缺位。校车的运营需要多方面的资源,还需要制定一系列国家标准等,这些资源只有政府能够提供。加之,校车运营的利润较低,责任重大,更多的是公益服务性质,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吸引力不大。所以,政府应该在校车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制定相关法规,监管日常运营,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

(二).拓展工作思路

关于校车的运营,目前有政府主导、企业主导、政企合作等多种模式,对于具体的运营,有些地方尝试成立专门的校车公司,或者通过招投标形式把校车运营委托给客运公司;激发企业办校车、办好校车的积极性,只有从根本上努力,校车的缺乏,校车服务等相关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多头部门尽其职,分工协助齐共管

对于校车安全管理,最终要解决校车问题,关键还得靠政府介入。政府主管部门要对车辆、收费标准等方面严格评审和考核。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负责对全区的校车检查,登记校车的行驶路线,加强路面的监控。同时,要深入学校,加强校车的安全技术检验。教育行

政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和幼儿园的督导和管理,要把校车管理和学生安全管理当作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只要政府牵头,部门协调,并将发展校车纳入公共交通规划,才能最终解决学生“超员”的难题。

(四).严格路面安全管理,加大违法查纠力度

严格管理,是规范“良好行为”养成的有效措施,也是杜绝违法行为不再发生的有力保证。交警执法部门要与运管执法部门联合,推行错时联勤制度,采取定点设卡和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接送学生车辆的管理与检查,加大对从业车辆违法的处罚力度,严格“扎口”管理,逐步使不安全的 “危校车”与不规范的“黑校车”,主动退出正规校车的行列。

(五).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交警部门应该和教育部门相配合,加强协作,一方面向家长宣传不让孩子乘坐“超员”车辆,向家长公 布举报电话,鼓励家长举报违法“校车”;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对学校与幼儿园的管理和督查的同时与学校和幼儿园逐一签订安全责任书,使学生的用车和用车制度管理逐步走上正规,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血的历史教训再次向我们提出警示:生命不容侥幸,监管不容松懈。

(六).安全绝不仅仅只是车好就行

硬件保障只是提高校车安全系数的一部分,校车监管、执法和高标准的运营管理,才是确保安全的关键。如果教育、交管、安监等部门能够真正各司其职切实承担起相应责任,老师、家长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全社会共同关注营造良好的校车交通环境,就能够有效避免校车交通事故的发生。

浅谈幼儿安全成长问题 篇7

每个公民都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尤其是在对待下一代成长的问题上, 都应当心存良知。孩子在成为成人之前, 他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什么能吃, 什么时候能走, 什么人可以相信, 什么能碰, 什么东西要远离, 这些常识性的东西需要家长和教师在日常教育过程中进行传授。

而且, 孩子本身天性有模仿和猎奇的心理。告诉孩子遇到红灯的时候要停, 家长首先就不能带头去闯红灯, 然后告诉孩子闯红灯的后果, 让他知道这个必须是要遵守的, 因为威胁到生命。

外在安全的生活、学习成长环境较之隐形的心理健康问题要简单得多。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问题考验着广大家长和教师的责任和能力。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 各种社会因素复杂多变, 各种诱因层出不穷, 可以说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得承受前所未有的竞争。由此带来的沟通障碍、精神紧张、学习倦怠以及网络和成人世界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直接威胁到他们的心理安全。

我在这里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溺爱。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都鞍前马后地伺候着。孩子本身已经具备独自穿衣吃饭的能力了, 但依然要靠家长一一代行。还有一些家长在孩子犯错后只是一味顺从迁就, 从来不批评, 让孩子失去了改掉坏毛病的机会, 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坏脾气。家长对孩子的爱是要让孩子从小树立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 初步教授他如何判断是非, 什么是对错。溺爱不是爱, 是害, 害人害己。第二个是暴力, 即指家庭暴力和社会暴力。家长是成年人, 成年人的世界, 孩子太小是看不懂的。家长之间的争吵甚至厮打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 让他在之后的生活里挥之不去。生活里难免会有争端, 家长处理争执时可以选择克制和回避, 要永远给孩子安详、快乐、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暴力有时候是针对孩子本身的。如我前段时间看到新闻报道一个父亲把小孩生生摇死了。这是多大的仇啊, 让身为父亲的人这样对待孩子。孩子本身身体素质就是很柔弱的, 再弱的成年女子也肯定比孩子力气要大得多。处理不听话的孩子, 家长要形成常规性的奖罚方式, 让他有欲望做他该做的, 同时让他心理有恐惧, 知道做了什么会有怎样的处罚。有赏有罚, 赏罚分明, 严格执行。我相信大多数的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社会暴力, 社会不文明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 打架的事也是常有的。小孩玩耍时, 也难免发生。家长和教师在面对这样的突发事件时, 要及时规避, 防止小孩受伤。在处理小孩之间的纠纷时, 要摆正是非观, 要有理、有节、有让, 不能得理不饶人, 偏倚处理事态, 让孩子从心理上有扭曲的价值取向雏形。

我们要让孩子安全, 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安全。如不能因为怕出事, 就不让孩子出去跟别的小孩玩;因为怕网络上有暴力色情的东西让孩子看到, 就阻止他上网。这就有些因噎废食、杞人忧天了。

我们要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是非观, 是引导而非阻止他去发现。猎奇的心态靠阻止是止不住的。正如吵得沸沸扬扬的性教育问题一样, 不如我们把心态端平, 用认识研究其他事物的心态一样, 弄清楚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后再回头看那个话题不过如此。遮遮掩掩反倒让孩子更加好奇了。

关于幼儿安全的问题实在是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做家长和教师的从意识形态上把幼儿安全时时刻刻放在心上, 将浅显易懂的安全常识和简单的辨别能力教给孩子, 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文英.幼儿园安全教育常识.河北大学出版社, 2012.

浅谈大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 篇8

关键词:校园 食品 安全

中图分类号:R1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4-0059-01

1 食品安全问题的特点

总结起来,食品安全问题有如下三点:一是在原材料上,为了节省成本,餐饮机构通常会选择购买特价蔬菜、肉制品等作为加工原料。二是从食品卫生上,除了加工食品环节卫生质量较差之外,其危害也从食品外部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三是制作手法上,为了让食品具备更佳成色和保质时间,制劣手法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隐蔽。色素、爆发剂的大量添加,劣质油的使用等一系列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食品加工工艺在许多餐饮店重已习以为常。

2 大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由于相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食品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其生产操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一些较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得不到制止,反而愈演愈烈。在食品监管上,我国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但在实际监管时各部门之间不是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就是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脱的现象,特别是对学校周边这些小摊小贩忽略,给他们肆无忌惮的生产问题食品、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机会。

(2)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不少弊端,为问题食品的生产提供了可乘之机。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的过于笼统、难以操控。食品安全的标准处于持续变化之中,法律条文对这些标准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导致现有的一些食品安全的标准水平规定偏低,许多指标远远低于国际标准,许多重要的标准至今还尚未制定出来,对“地沟油”的禁用也未做出明确规定。这也为那些不法产家、企业违法生产超低标准、不合标准的食品提供了机会。

(3)学生群体缺乏食品方面的常识,也会引起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首先,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加上缺乏相应的常识,所以在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不够,往往只图便宜,不顾及食品的质量、卫生问题。对于一些特价食品,许多学生心存侥幸,在对该食品没有足够的安全评估情况下,跟风购买。对于许多用地沟油加工食品的小型餐饮店铺,许多学生虽然很清楚其制作工程存在很大问题,但是渐渐对在此就餐也习以为常,由此可见,问题食品在很多大学生心中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此类食品问题泛滥的情况,也更多地选择了适应。也是在他们这种心理的支持下,问题食品的销售才得以更加猖狂。

3 改善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建议

3.1 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

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校园及周边食品严格管制与监督,督促相关负责人提高校园及周边食物的质量、改善食品的卫生情况,严格管制使用过期的食材和不新鲜的肉制品,对加工食物的器具和加工用水进行严格的检测。另外,加强对校园周边餐馆、超市、小商店的食品卫生监督,严防“三无”食品流入。要有效规范食品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坚决打击无证生产、加工食品的行为。加强整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测,对食品从生产、加工、管理、贮运、包装到销售的全过程都要进行严格的监控。

3.2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高经营者的自身素质

首先,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对此,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一步细化和规范食品安全生产领域内的法律制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标准,严禁一系列危害人类健康的物质进入到食品,加强法律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行为的惩罚力度。同时,要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就要使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次,通过制定一系列有效的法律法规来督促经营者,进而提高经营者的自身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3 加大对食品卫生安全的宣传,提高学生的食品辨别能力

通过加大对学生群体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使他们了解更多的食品安全常识和健康饮食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辨别问题食品的能力,自觉抵制问题食品。对此,相关部门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报刊、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定期开展健康饮食宣传活动,有计划地报道食品安全知识,宣讲食用问题食品的危害,并且及时曝光一些厂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一些不法行为,披露最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以此加强学生群体对问题食品的忧患意识。

4 结语

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事件所暴露的体制问题和道德缺失,向全社会发出了预警信号。在维护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的道路上,相关部门需要做的还很多,任务还很艰巨。但是相信经过各方面的努力,食品安全问题也将会逐渐改善。

参考文献

[1]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2]张永建.客观认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J].太原科技,2009,(1).

上一篇:八年级地理第二章第二节教案下一篇:吸收新党员的支部大会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