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写作论文

2024-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语写作论文(精选8篇)

外语写作论文 篇1

写的训练,除学习初期的书写教学和一般的书面造句练习等安排之外,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或中学及其他性质外语教学的高年级说来,一般都设置作文课。作文课上可以要求学生学习写作各种体裁和题材的作品。因而是训练写作技能的课。一般作文课的具体安排,大体是结合一定范文命题要求学生独立写作,然后交教师修改讲评。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做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他们各持不同的理论依据。这里我们不再就各种指导思想展开讨论。但须提出一些我们认为比较符合实际可以接受的观点。首先应明确,写不同于说。“说”要求自动化,而“写”除部分书写技能外主要是一个自觉的过程,并不要求自动化,必须自觉学习。“写”只能借助文字和标点符号来表达思想,没有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动作等辅助,也没有即时的反馈。唯一的好处是有较多时间进行思考、慎重措词,有时间重看修改,考虑对读者的效果。

正由于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意识和记忆在写作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记忆的恢复并不是一个自动化的机械过程。大脑也并非可以随意开关的机器。思绪是可以分散的。人们在聚精会神进行某种工作或进行某种有趣活动同时,也会突然产生某种幻想或怪念头。人们能意识到自身的感觉或感情,有时也可能把意识停留在未完成的工作或个人职责上,或纠缠在某些问题上。这种思绪涣散的情况并非病态。正常的思维包括想象和幻想在内。与意识有关的几种状态--感觉、意象、幻想、独白、空想、突然焦虑、引导的思考--在意识流中交替变换。在写作时特别有可能变换意识的状态。静坐时,信息处理能力对内部刺激更有效。意识中所有各种非引导的状态,特别是创造性思考和表达,对有次序的思考都是关键的。潜意识中自动出现的某种状态,可能正是对写作中引导的思考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解决办法。非常能干的作者使用这种变动的意识流去发现和形成他们要说的话,也不常常是成功的。在作者意识中任何时刻得到的东西,能保持在短时记忆中,但却是不可预料的。

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

准备阶段考虑要写什么并搜集资料;酝酿阶段深入考虑材料内容,进行新的构思;

计划阶段考虑安排材料及内容展开方式;

执笔阶段开始写作,完成初稿;审看阶段通读全文,划出不足之处;

订正阶段修改、润色、订正。

这个过程并非固定不变的。作者根据自己的条件安排写的过程。有时需要周密计划,有时却很简单;有的准备较多,有的修改较多;审阅和订正也可合为一个阶段。写的过程中有些阶段还可反复。这六个阶段中,前三个阶段都在写作前,也可统称为准备阶段或构思阶段。执笔阶段是写的主要过程即写作中。审阅阶段和订正阶段是写作后的过程。通常学校教学中,审阅阶段和订正阶段与教师的审阅、评改有关。这里我们就写作前、写作中、写作后主要的心理活动,进行简略的分析。

一、写作前的主要心理活动

(一)对题目的决定与考虑学校教学中作文题通常由教师指定,但也有时在一定范围内由学生自选。如为自选题目,无疑应当写自己最感兴趣而且了解最多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是改变题目来满足自己的意图。因而必须慎重推敲所定题目涉及的范围。通常应避免选写范围过大的题目。这就应当注意缩小题目范围。没有必要在一篇文章里向读者介绍所有你所知道的事情。写得太广泛,往往不能深入,读者会感到肤浅而厌烦。对一个问题如欲介绍得详细,就得缩小范围,集中于较小的特殊领域。题目的选定应首先按适当的范围加以限定。这里实际上是考虑了一个“写什么?”的问题。严格说来,选题首先要确定的是写作目的和写作对象,即“为什么写?”和“给谁写?”或者说“读者是谁?”这两个问题的决定影响写作的全过程,当然也首先影响题目范围的确定。正是应考虑写作目的和读者的需要来限定题目的范围,把题目确定下来。

如果是就指定题目进行写作,则不存在选题的问题。然而为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作者必须下功夫分析题目的各个方面,现在的问题不是缩小题目范围来适应自己的兴趣,而是要求广泛收集资料来满足题目的需要。这时重要的是要千方百计把指定的题目变成自己的题目。首先是要弄清楚题目涉及的范围与自己已知的东西有多大联系,要尽可能使自己的兴趣和经验与之联系起来。个人经验正好是进入题目所需要的。

(二)酝酿、构思和捕捉灵感题目既定,应留出一些时间进行酝酿和构思。通过酝酿能促使下意识选择和评价材料,作出新的联系,有时可获得新的观点或解决办法。在尚不知从何下手之际,暂别开始写作,留出时间思考是必要的。不仅如此,当一时思路枯竭时干脆适当休息,去游泳或参加其他活动。回来再提起笔时,可能又有了不少新的想法。当然,这样短时间的放开,不是因循、怠惰、无所是事。酝酿在于积极构思。构思既不全然在于工作,也不全然在于灵感。这是一个意识从集中到分散,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往返移动、搜寻的过程。往往是在一个奇妙的瞬间,从一个词、一句话或者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产生了新的联想,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获得一种灵感。这是一个在自觉艰苦工作基础上无意识发现灵感的神秘的过程。谁也说不清何时、如何发现灵感。但只有努力工作才有灵感的出现,也就是所谓“豁然贯通”。等待灵感往往是很少有灵感的。这就是说,有效的构思既要有扎实的工作为基础,也要讲究方法善于捕捉灵感。

帮助构思和捕捉灵感的方法不少,作者总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经验适当选用。从来不会有什么可以一成不变对各种情况都有效的方法。但了解一些方法作为参考,适当结合本人情况试用,看来还是不无好处。这里简介几种如下:

1.信笔畅书在构思过程中适当用笔配合很为有效。如能围绕题目不停地畅写二十分钟,写时不管拼写、标点、语法甚至内容的正确与否,迳直想到就写。二十分钟后,读所写材料,划出自己感兴趣甚至感惊讶的部分。然后再就感兴趣的部分不停地写十分钟。完成后,可能会从中找到些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用笔帮助构思的做法还包括图解、树形图、词束网络等多种不同方式。

2.检验冲突许多经验都是从冲突中产生的。找到冲突的实质才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办法。在构思过程中分析与题目有关的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回答这些问题,就能从发现和检验冲突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进而找到许多自己要说的话和思路进一步展开的契机,这也是灵感。

3.提问六个“W”。一旦题目已定,也缩小到可对付的范围,作者常可就六个“W”对自己提出问题。这就是who(谁),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什么)、why(为什么),how(如何)。一篇文章实际上是问答了一系列问题。当然,有些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但问题愈多,愈能深入题目的核心。通过这些基本问题还可以产生其他问题。所有这些问题能帮助产生材料,从许多材料中能找到进入文章的办法。当然,任何文章都并不要求面面俱到,总是有所侧重。因而实际上我们总是从这些基本问题中找出与题目的要求最关重要的个别基本问题来进行写作。这也就是以一个基本问题帮助限定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或冲突。不同的限定关键问题的方法,引出不同的写作成果。如问why(为什么),则作者应研究理由、动机、目的等等。当然,强调个别基本问题并不完全忽略其他方面的关系。在问为什么的同时,必要时也应介绍事件是如何发生的等。不过这是属于次要的方面。重要的是选择问题,这可以认为是决定性步骤。这中间包含着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包含一定偶然因素和灵感。

4.有目的地阅读和听取别人意见。酝酿、构思过程中并不全然是冥思苦想。抽出部分时间阅读有关资料,将能从大量信息中受到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必要时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有助于扩大眼界,拓开思路。为写作而阅读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是有着明确目标的阅读。阅读中接触到大量材料。材料中总是会有一些与题目有关的词、短语、思想或例子出现。这些都是丰富的思想之源。一个简单的短语有时可引出一连串有重要意义的思想。

5.立体地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回答6个“W”的问题,虽然能够全面揭示问题的实质,但还仅限于一般地描写和分析,很少涉及周围环境的关系。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内层的各种关系,还须使用比较、联系、应用、赞成或反对等其他方式。这些方式可设想为一个立体的六个侧面,如下图:通过这样多种方式的思考,检验安排材料的新思路,有可能发现感兴趣的问题。

(三)笔语的计划在第七章中曾介绍言语的计划问题。这里则侧重笔语的产生。由于笔语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计划当更周密,可能涉及诸多方面,并形成文字,通常可称为题纲。

笔语的写作可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事实为中心的写作,作者已经知道大部分内容,写作的任务在于明确而有效地呈示内容。另一种是思索性的以思想为中心的写作。这种写作是反身的,突然出现的。作者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许多内容。写作的任务是组织和表达这些内容。当然,两种类型的写作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些类似悬挂斜拉桥的两个主塔,桥面的每个部分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上共享双方的支持。各种体裁的文章也正是这样,总是与这两个方面相关,问题是以何者为主,分属不同的类型。

以事实为中心的写作,有大量材料需要简明扼要地阐释,应为写作草拟一个初步计划,使材料得到控制并为读者安排次序。以思想为中心的写作,在不知道内容将是什么时,也应有个暂时计划,需要有一种引导的意识和某些概念。也可先写个草稿,再作题纲,这种题纲有助于使内容更集中而有条理。如果进行以事实为中心的写作,题纲是很有用的工具。一种句式题纲有助于组合主要思想并排列次序。每一句都可能展开成为话语的段落。

范文网

许多作者喜欢按题纲进行写作,但不喜欢句式题纲这样正规和有限制。一种非正式题纲,只罗列要点,有着和句式题纲相同的作用。但不必都是完整的句子,可以是一个词或一个短语表示一个要点。可称为要点题纲。用这种题纲,可以有关信息和具体细节就要点展开。这种题纲容易勾勒,也比较灵活。另有些作者喜欢使用一种主题句,把要表述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一个完整的句子里,用以作为写作依据,帮助组织要点,保持适当的方向展开。这样的句子应是全面而简洁的。如欲选择主题句作为组织材料的主要方法,应记住两点:一是应投入足够的时间使句子相当全面。如不列入意图展开的要点或设定读者可循的方向,这种句子也就毫无意义。二是不宜以主题句为文章首句。应以此为指南,而不是介绍。通常可找到更有意义更精彩的句子来开头。

不论用什么计划来展开写作,都应是灵活的。写作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思想火花,要求调节既定的题纲。计划是在选题和酝酿的基础上完成的一个腹稿或雏型。文章将从这里展开、丰富起来。显然,文章的形式和主要内容基本上都是写作前决定的。因而写作前的选题、酝酿和计划是最为关键的阶段。对于外语写的教学说来,一个更突出的问题倒是,所有这些写作前的准备,究应在本族语基础上完成还是在外语基础上完成。实践中不难发现,许多中国学生在写外文时,是先写出汉文再翻译成外文。这实际上不是作文,而是翻译。同样是一篇外文作品,写出来与译出来不仅心理过程完全不同,结果也大多是有差别的,译文总有译文的痕迹。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才能使译文与写作近似。外语作文教学应要求学生用外文写作,这就应当用外语思维,用外语写出题纲。

二、写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真正的写作总是要求考虑到写什么,给谁写和为什么写这样三个方面,否则就不成其为写作,而仅仅是练习。初学者往往很难随时注意到这三项要求。作文教学的初期应使学生形成习惯,经常考虑到意义、读者和目的。

(一)考虑主题的意义尽管在写作之前已作过一定的酝酿和计划,写作时仍必须首先考虑到自己的思想是否值得费时间写出来,是否值得让读者费时间阅读,所写的内容读者是否需要知道。这并不是说,每时每刻都要写新鲜玩意,或者总是去写那些严肃而复杂的问题。而是说,告诉读者的至少应该是为他们所感兴趣的,或者为他们提供有用的信息,或者为他们增加某种享受和乐趣,或者就他们熟悉的问题展示新的观点......如果为了参加考试而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应能显示自己对有关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和自己的见解。如果是学习中的一篇试作,其意义则在于生动地叙述个人的经验等等。如果所写的内容是自己深知而别人急盼了解的,即使是很简单、很平常的事物,读者也会感到值得一读。反之,如果所写题目内容繁琐,连自己也感到厌烦,读者必然读来索然寡味。为此,作者随时都须斟酌所写每段、每句,甚至每个词到底有多大意义。考虑对有意义的内容如何更好的表达,与此同时,对意义不大的无关内容则不惜大加删削。

(二)考虑写作对象写作时应十分明确是为谁而写。应考虑到,他们希望知道什么,他们知道些什么,他们会有些什么问题,他们读后会如何评价,采取什么态度。作者可想象某些人具有作为读者的一些重要特点。写作时常保持着这类读者的形象。这种形象可通过读者网络进行读者分析得到。读者网络是由一系列问题构成的。

读者网络

Ⅰ.谁将会读这篇文章?是否已指定读者?我能否指定读者?谁是理想的读者?

Ⅱ.读者会对题目感兴趣吗?愿意阅读吗?他们会接受我的观点吗?为什么?他们有能力按我的建议行动吗?他们愿意学习并接受劝告吗?

Ⅲ.读者对我的题目已经知道些什么?我指望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什么经验?我能否使用专业用语?应该使用吗?我所写的内容中有多少对他们是新的?我怎样才能给他们新的信息或思想?

Ⅳ.读者对这个问题抱何态度?有何共同利益?他们有些什么倾向?何种方法可能会疏远他们?他们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水平、教育程度对他们的阅读方式有何影响?

Ⅴ.读者从阅读中希望得到什么?

他们会有哪些特殊问题要求我尽力回答?通过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读者的情况已很清楚,正如已找到其座标位置一样。从而产生了读者的形象。当然,这样许多的问题不可能在写作时逐一回答。但人们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却能在瞬间实际上从回答个别问题而一般地了解许多问题的答案,从而迅速作出决定。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作者在用词、造句、语气、表达方式等许多方面都有必要作出相应的变化。

(三)考虑写作目的通常作文课上多数由教师指定写作目的。有时也让学习者选择自己的目的。无论是指定还是自选,写作时都应考虑到写作的目的,为什么而写。无目的的写作常常是浪费时间而没有实际意义。为了明确写作目的,同样也可使用目的网络来确定。

目的网络

Ⅰ.为什么写?是否已指定写作目的?指定的目的是什么?能否自定目的?对什么刺激作出反应?

Ⅱ.希望通过写作完成什么?使人高兴?作出通知?交流经验?施加影响?予以刺激?引起情感反应?进行劝告?引起读者好感?对读者的思考挑战?强化现存思想或态度?就某些问题予以开导?上述某几种情况?

Ⅲ.要读者读后采取什么行动?参与共事?表明经验?考虑新观点?不做什么?

Ⅳ.希望出现什么变化?读者改变他们的行为?读者接受建议?读者改变或重新考虑他们的意见或态度?不必有什么改变?通过回答这一系列问题,能够恰当地确定写作目的。从而使写作能有的放矢地顺利进行。

上面关于考虑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分别介绍,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有经验的作者都知道,在写作过程中,这二者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写作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同样的,读者的某些特点也可能影响写作目的。因而实际上二者是同时考虑的。

(四)组织和形成思想写作要把思想呈现在纸上,有必要把所有的思想集中起来。作者在写作时必须考虑到保持其写作统一的方法。应使读者获得完整的印象和方向感,并保证读者能跟上思路,不致茫然或混淆。最好不让读者为理解意义而反复捉摸。应使读者读后感到满意。

通常可采取以下策略帮助组织思想:

Ⅲ.作出许诺和应答另一使作者和读者一致的重要策略,几乎对任何文章都适用,那就是许诺和应答。作者使用这种策略,在文章起始部分对读者自觉地作出许诺,并以此作为展开其余部分的基础。许诺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直接许诺中,作者可以陈述文中提到的问题开始写作。这种公开的陈述就是许诺,因为提出问题,要求作者为满足读者的期待而进行解释并予展开。另一种直接许诺可采取激起争论的问题形式,介绍作者欲提到的问题。读者知道这里不是作出简单的回答,而是可以期待读到更多关于争论的内容。间接许诺可采取轶事或叙述的形式。以特定的开场引起读者的希冀,使之在文中对引人注目的事件有更多的发现。这种开场的重要作用在于为读者预示内容。读者在开始阅读时要知道的是期望什么,因此这样有助于他们集中注意于主要思想内容。同时他们也不愿导致在阅读时感到失望。作者也已或明或暗地对他们作出了许诺,建立默契,有责任予以实现。因而作者在写作时还应记住“应答”、“执行”和“报偿”。

Ⅳ.组块内的组织即使作者已确定文章的类型和方向,也还必须继续组织和形成思想。因为读者在阅读时有大量信息须继续分组处理,从而每个部分都须设计。如果作者不为读者提供方向,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思路前进,或认为文章是不连贯的。作者不应随机地简单提供思想。即便是举几个例子,也自然会有个顺序问题,应明确何者在前,何者在后,何者最为重要。在一个组块中(组块可以是短文中的一个段落,或者长作品中的一个部分)作者必须强加一个设计:简单的可以是一个顺序(first、second、third),复杂的可以是一个完整思考类型(causeandeffect)。

这种小范围的组织策略使作者能够有效地表达思想。在短文中,可将重要的观点、事实或论据置于最受注意的部分,如段落的开始部分或结束部分,予以强调。关键的思想可用强调其重要性的短语如“thechiefissue,however,is”;“themostsignificantdevelopment”等来出示。在较长的作品中,可将新思想直接放在一个部分之首,或加小标题等,予以突出。还应考虑到,总是最后读到的部分记忆得最好,结束处总应是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内容。最后还应考虑比例的重要性。如果用很大篇幅去讨论一个小问题,而以很小的篇幅去讨论重大的问题,读者很容易把小问题认为是大问题。如果序言占去三分之二的篇幅,这已不是序言;如果结论只是平谈的一句话,可能是把重要的文章视为不屑一顾。一句话,应了解读者不仅对作者所写内容,而且对作者怎样写作出反应。

Ⅴ.使用过渡的词或短语文中的许多思想,可用各种手段连接起来。其中最常用的应是过渡的词或短语。这些挂钩和导向信号保持着写作的连贯,产生思想流畅的印象。过渡词为结构完整服务。最普通的央语过渡词和短语按其作用分列如下:likewisesimilarly表相同inthesamewayhoweverinsteadneverthelessalthoughinspiteof表对照ontheotherhandnotonlymoreoverinadditionto表增加forexamplehenceconsequeutlytherefore表结果asaresultofthusbecauseSince表原因fornextsubsequentlyafter表顺序finallyfirst,second等这些都是外部的连接手段,加上因果、比较等类型所体现的内部连接手段,都是避免写作中的不连贯和不规范所必需的。为使文章流畅,改善连接和过渡,有必要充分积累常用的过渡词,通过练习而熟练使用。当然,其他手段还很多,甚至标点符号也应善于使用。

综上所述,外语教师是在学生已掌握外语书写能力和基本的造句能力基础上,安排作文教学。作文教学应与翻译教学区别开来。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运用外语知识、技能,即按照外语的语法、修辞规则组织外语语言材料来书面地表达思想。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酝酿、构思和计划,重视写作中的思路导向,并十分注意尊重所学语言的言语习惯,掌握各种连接过渡的手段,使读者能容易地了解甚至接受作者的思想。写作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自始至终要求作者积极思考。这里所作的心理分析,旨在帮助掌握思考的导向,使思考更为有效,亦即提高写的教学的效果。

外语写作论文 篇2

在近年来的英语教学中, 听说能力差和哑巴英语的现象受到关注和研究, 阅读能力不强, 阅读量太少的问题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注意;相比之下, 人们对写作的教学意义就显得估计不足, 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成了英语教学的一个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写作教育在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从近年来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来看,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内容单调、主题不明确、论点论据支持力不足;文章结构和句子结构欠合理、段落和句子间连接不顺畅;语言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 比如中式英语、语法错误、用词不当等。究其原因主要反应在以下方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比如文章往往是英语的语言汉语的思维, 汉语的味道过于浓厚。

二、在写作方法上加强指导, 按一定步骤系统安排写作训练

(一) 写作教学宜早期开始, 成系列进行, 打好语言基本功

写作是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写作对复习和巩固英语的词汇、语法、句型、课文都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常进行写作使学生的英语口语、听力、阅读和翻译得到相应提高, 所以写作训练应宜早进行。早期开始写作训练,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 因此, 选择恰当的写作教学方法十分重要。这时写作训练力求系列化和系统化, 把写作由形式到内容, 按照由简到繁, 由易到难的原则排列为一系列的阶梯, 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写作的系列化训练很重要, 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写命题作文, 学生肯定感到困难, 不知如何下手。这样就会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写作失去信心。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教师讲求写作引导的方法精心引导, 循序渐进, 从简单的句式开始写起, 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英语写作。

(二) 模仿学习性写作和灵活应用性写作相结合

模仿学习性写作是指作文题目与已学习过的文章题目相同或相似, 或在按图写话之前进行过按图说话等。模仿学习性写作因为有模式可以套用, 所以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这种写作也容易使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受到限制, 难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把自己所掌握的词汇语法、句型等运用到作文中去。因此, 需要用灵活性的写作加以补充和提高。灵活应用性的作文可以带有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 包括用英语写日记、记笔记, 写简单的英文通知和电子邮件等。经常进行这类的练习, 就会使学生养成用英语思考和表达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三) 利用联想性构思,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心理活动的核心是联想性的构思。在英语教学中, 由于所教的有限, 所以一般难以对学生提出创造性构思的普遍要求。联想性的构思是一种具体的思维方式, 它所反映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联想性的构思能力越发展, 学生对英语上下文关联的感觉也就越发达, 所学的词、句、文就不再是孤立的一堆的语言材料, 而是由主题、情景、情节、上下文脉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活动。所以, 通过联想性构思能力的培养, 不仅可以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在课堂写作的形式上, 可以采取以下形式指导学生练习写作

英语的写作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只有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安排, 写作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集体写作

可分为班集体写作和小组写作。班集体写作就是采取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共同完成一篇作文。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集体创作、集体修改、集体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相互启发、相互鼓舞, 让学生从共同的成功之中增强信心。作文完成之后, 可以让学生自愿或由老师指定学生对句子的单词、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修改。

(二) 小组写作

小组写作的形式和过程与班级写作相似, 小组写作完成后, 可以让小组成员在相互修改的基础上把各自的作文朗读给全班同学听讲, 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讲评, 评出全班的最佳作文让学生相互传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学习, 增加彼此的交流互动, 又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 个人写作

个人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写作的能力, 教师可以把某些话题的单词、短语或重要句型提供给学生, 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选择使用。这样, 既可以方便学生写作, 降低写作的难度, 免去学生翻查词典的麻烦, 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构思想象空间。评改作文时, 要将作文的内容和形式分别评分, 内容方面主要是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性, 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为学生遣词造句和谋篇构思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作文评定时要兼顾这两方面, 分别进行评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评定作文的总分。这样可以客观全面地给学生一个评价, 方便学生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更好地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四) 社会实践性写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实践性写作的内容较广, 如通过采访外国人或与外国友人通信, 写报告性文章, 给公司做些英文广告、海报, 用英语写故事、文章进行投稿等。

最后, 学生在写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主要表现为词汇量不足, 语法使用错误, 或者文章的逻辑性较差, 表述条理不清, 对所要求描写的事物观察不够等。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要把写的练习适当分类, 在初级阶段多做些模仿性的练习, 放宽要求, 降低难度, 以确保写的速度, 并使学生有一定的兴趣;在写作中, 外语教师既要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又要注意学生信心的培养, 当学生遇到困难产生为难情绪时,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引导, 告诉他们, 英语写作并不难, 与汉语写作相比, 文章的内容要求较低, 篇幅较短, 结构较为简单;与说相比速度要慢, 只是难在语言的表达方面词汇欠缺, 用英文表达还不够得体。

总之, 加强和培养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训练, 有多种方法和形式, 外语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生的英语水平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练习, 因材施教, 系统组织, 统筹安排, 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不断地提高。

摘要:写作是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输出能力的的体现。本文对目前英语学习者的写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外语教师在写作方法上和课堂写作的形式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集体写作,个人写作,社会实践性写作

参考文献

[1]Wilga M.Rivers.In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4]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二语/外语写作中的反馈研究述评 篇3

【关键词】二语/外语写作 教师反馈 同伴反馈 计算机反馈

一、引言

写作领域的反馈特指读者向作者提供修改习作的信息,以期作者更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显然,反馈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反馈为学生提供写作修改意见,帮助其提高写作水平,为教师提供调整、改进写作教学的信息。学界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反馈进行了分类,按照反馈的来源,写作反馈的形式主要包括教师反馈、同伴反馈和计算机反馈。

二、教师反馈

关于教师反馈,国外研究者主要就教师反馈行为的本质、教师反馈的语言特征、对比研究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各种教师反馈类型的有效性、学习者对教师反馈的接受度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详细明确的教师反馈能够促使学生对作文进行实质性的修改,但也有些研究却认为教师反馈意见不一致,无系统性,常常局限在表层修改层面,对学习者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多大的帮助。

国内教师反馈研究主要着重于反馈对教师与学生认知行为的影响,教师反馈引发的注意对学生写作修改的影响,对比各种教师反馈形式的有效性以及学生对教师反馈的态度等。研究发现,教师在反馈中提出作文中好的观点及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反馈信息修改作文,能够提高其写作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学校英语班级大,教师工作量大,教师反馈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同伴反馈

针对同伴反馈,国内外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围绕同伴反馈的类型、学生对同伴反馈的态度及利用率展开。研究发现,同伴反馈有利于降低写作焦虑感,开拓思维空间,通过评阅其他同学的作文也有助于提高自身写作能力。但Sengupta(1998)却发现亚洲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崇尚教师权威的文化背景下,对同伴反馈持消极态度,更倾向于教师反馈。

而国内相关研究却肯定了同伴反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有研究发现,在教师指导下,同伴反馈能够提高学生作文的内容、结构和语言质量。但是,一些研究也指出有学生对同伴反馈的正确性持怀疑态度,其公正性、有效性和在实际课堂的可操作性有待进一步实证研究证明。

四、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对比研究

传统的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劣势,研究者开始关注如何有效利用教师反馈和同伴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有研究者对比分析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认为教师反馈与同伴反馈的有效性与侧重点不同,建议在写作教学中将这两者相结合。相关实证研究也肯定了教师+同伴反馈的方式更有效。如何将同伴反馈与教师反馈有效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计算机反馈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辅助外语教学的发展,研究者提出了在线网络反馈方法。目前国外的作文自动评价系统有Criterion,MY Access,Writing Roadmap2.0,除了具有自动评分功能外,还从写作内容、组织结构、词汇和句式多样性等方面对作文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和反馈,可用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自动评价系统评分的信度与效度(David M. et al, 1999),自动评价系统提供反馈的准确度及学生对系统反馈的接受度(Elizabeth Lavolette et al, 2015)和使用系统对写作能力的影响(Joshua Wilson et al, 2014)等方面展开。

国内写作自动评价系统软件中应用最广的是句酷批改网。批改网从内容、篇章结构、句子、词汇等多个维度对学生作文实行全面智能评价。近几年国内有关句酷网信度与效度(何旭良,2013),与传统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周一书,2013)以及句酷网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周丽,2015)等研究也逐渐增多。研究发现,批改网作文评分一般要比教师评分高,其评分的信度与效度存在质疑,能够在词汇语法上给予详细评价,但在内容逻辑、篇章结构方面略显薄弱;批改网有助于学生自主写作修改能力的培养,但是作文改善的效果并不明显。

六、对二语/外语写作反馈的启示

(一)改革现有写作反馈模式,在写作教学中引入多元反馈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普遍希望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反馈方式,各个反馈方式互为补充,实施多元反馈。多元反馈也能够促使教师角色多元化。教师既是教授者,也是评阅者、读者;学生的角色也多元化,成为同伴作文的评阅者、读者以及学习的主人。通过多元反馈,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获得作文反馈信息,有效修改写作,同时也能形成多稿写作和不断修改的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二)充分发挥自动评价系统的积极作用,为教师写作教学减负

目前,自动评价系统的评分效度受到人们的质疑,在内容、篇章结构方面的反馈效果也略显薄弱,但是在词汇句法等语言形式上能给予详细评价。鉴于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动评价系统在纠正学生作文语言形式上的积极作用,将其作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中的形成性评价工具,帮助学生增强英语写作中的语言准确性与复杂性。因为写作中语言的准确性与复杂性也是衡量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鼓励教师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反馈模式

国外的写作反馈研究大多基于英语为母语或者二语的学习者,而针对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的实证研究还很少;国内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近几年逐渐增多,但从学生视角出发来探讨学生对反馈的接受度的实证研究相对匮乏。一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国外研究成果为指导,了解我国学生对反馈的看法和接受度,探索适合我国学生的反馈模式。

總之,研究者以不同方式,从不同视角对写作反馈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今后研究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考虑学生个体因素、教师理念等相关变量对反馈效果的影响;(2)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目前的写作反馈研究大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者应对不同英语学习阶段的学生进行实证研究,探索适合各个层次英语学习者的反馈模式;(3)在研究方法上尝试历时研究、个案研究等纵向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某一反馈模式的长期效应。

【参考文献】

[1]David M. Williamson, Isaac I. Bejar and Anne S. Hone 'Mental Model' Comparison of Automated and Human Scoring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1999,36(2):158-184.

[2]Elizabeth Lavolette,Charlene Polio,Jimin Kahng. The accuracy of computer-assisted feedback and studentsresponse to it [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 2015,19(2):50-68.

[3]Joshua Wilson, Natalie G. Olinghouse , Gilbert N. Andrada. Does Automated Feedback Improve Writing Quality? [J]. A Contemporary Journal , 2014, 12(1): 93-118.

[4]Sengupta, S.Peer evaluation:“I am not the teacher” [J].ELT Journal,1998(52):19-28.

[5]何旭良.句酷批改网英语作文评分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5):64-67.

[6]周一书.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方式的对比研究[J].外语界,2013(03):87-96.

外语写作论文 篇4

一、选题

1、选题宜采取“小题大做”的原则,即对感兴趣的小课题,做认真细致、全面深入的研究。避免过宽、过窄、过偏、过于生僻的课题。

2、应尽可能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鼓励选择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3、选题范围:

英语教学法、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国家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文学评论、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二、内容要求:

1、中文或英文写作。

2、字数要求不少于5000字(词)。

3、论文要概念清楚、内容准确、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三、格式要求:

1、毕业论文由标题、中文摘要、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部分组成。这些都为规定项目,不可省略。

2、中文摘要在300字以内。

3、毕业论文书写符合《惠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书写要求,并按统一的封面页(在我院成教处网页下载)、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单独一页)、正文、参考文献(单独一页)的顺序装订,要求用电脑打印并整齐、清洁。

4、正文通常由前言或导论、相关文献或成果综述、讨论分析和结论四部分组成。

5、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参考正规的学术杂志,如《惠州学院学报》。

6、论文中引用他人言论必须注明(作者、出版年份、页码),参考文献中要有相关文献。

四、其它

1、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应主动与指导教师联系,并按系和老师的要求如期缴交。凡态度与配合不好的,指导老师可予以扣分论文,情况严重的其论文不得参与当年评审。

2、严禁网上下载。照抄或拼凑他人文章超过三分之一的,或论文指导老师与我系论文指导小组审查有严重抄袭嫌疑的,均以作弊论处,论文评为不及格。

3、其它未尽事宜,与指导教师联系咨询。

惠州学院外语系

外语学院“外语周”计划书 篇5

一、 活动目的:

外语是我们学院的特色之一,举办“外语周”既可增加同学们的锻炼机会,从而加强个人的外语知识,达到并体现我们学院特色的效果。“外语周”能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加同学们的兴趣。为了调动同学们对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所以我们举办此次“外语周”。从而,增加就业竞争力。

二、 活动时间:

6月1日至206月6日

三、 活动地点:

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院内

四、 活动对象:

学院全体师生

五、 活动内容:

l 外语晨音:(2、3、4、5、6日分别由办公室、学习部、体育部、生活部、文娱部与公关部负责)

A:时间:6月2日至6日,早上7:00分

地点:图书馆门前(日语系)、旧教学楼门前(英语系和韩语班)

邀请各语种的外教带领大家早读,外语学院的`每个班级必须有10人以上参加。

B:时间:6月2日至6日,早上

通过广播站播放一些外文歌曲。

l 英语单词接龙:(生活部)

时间:6月2日,下午4:30分至5:30分

地点:旧教学楼门前草坪和图书馆门前

主办单位在指定地点摆设摊位。由工作人员给出指定单词,参赛队员根据所给单词的最后一个字母作为开头在限定时间内说出另一个单词(选手必须把单词正确拼写出来)。例如:apple―egg―gun―need…… 接错单词者出局,接得越多者胜出。

l 跳绳比赛:(体育部)

时间:6月2日,下午4:30分

地点:篮球场(网吧外面)

由个人自带绳子参赛,先分五个人一组比赛,在限定的时间内跳的次数最多者进入下一轮比赛。晋级到最后的3名选手胜出(分别为冠、亚、季军)。

l 外语讲座与交流:(公关部)

时间:6月3日,下午4:30分

地点:旧教学楼

邀请英、日、韩三种语言的授课老师在不同的教室同时开展外语学习讲座。

l “寻找外语密码”越野寻宝活动(全学生会)

时间:6月5日,下午4:30分至6:30分

地点:校园内

参与者只要在承办方提供的地图上找出三种语言的密码和钥匙,寻找装有宝物的箱子打开,就能获得奖品。

l 趣味短剧:(学习部)

时间:6月5日,晚上7:30分

地点:培训中心一楼

由同学们自发自编自演的外语趣味短剧,再进行表演,然后再由评委评选出前三名优秀作品。

l 休闲外语:(办公室)

时间:6月1日、6日,晚上7:00分

地点:旧教学楼108室

外语写作论文 篇6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专业】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招生网站-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分数线

六、录取规则:

1、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招生的政策法规,遵循公平、公开、公正、择优录取的原则进行。

2、根据各省(市、区)高校招生委员会划定的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按第一志愿考生报考数及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数,确定我校在当地的调档比例,调档比例一般为计划数的120%。

3、优先录取第一志愿考生,当第一志愿考生不足计划数时,可以接收非第一志愿考生。

4、对已投档考生按总分从高到低录取。

5、执行各省招办的优录政策。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全景地图: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历年分数线: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报考指南: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武汉外语外事职业学院人气校友:

语块学说视角下的外语写作研究 篇7

根据我国的目前的各种外语教学大纲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等纲领性文件, 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这在全国的各级各类外语考试中, 外语写作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 根据某高校2010级本科学生英语水平测试结果, 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与学生的总成绩之间成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58) , 可见, 在外语教学中,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然而出于种种原因, 在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工作和外语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导致大量的外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差。根据刘润清等 (2002) 的研究表明, 学生在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英语写作方面的平均得分为53.04 (满分为100分) , 明显低于所要求的标准。可见, 在外语教学中, 外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

二、研究背景简介

近年来, 在Michael Lewis (1993, 1997, 2000) , LarsenFreeman, D. (1997, 2006) 等的研究影响下, 极大地增强了人们对于预制语块的研究热情, 引起了了人们对预制语块的重视。目前国内在预制语块方面的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起色 (如:杨玉晨1999, 刁琳琳2004, 王立非、张岩2006, 李太志2006, 徐昉2010) , 但是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 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指引下, 还有更多的探索空间。

三、研究设计

根据Nattinger, J.and De Carrico, J. (1992:xv) 的语块学说 (Chunk Theory) , 学习者都会经历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学习这会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使用大量的未加分析的语块, 或者也被称作是“预制性”语言。早期的研究者认为预制语块区别于语言主体的语言次生物, 而近期的研究者则认为这种固定格式语言处于语言习得中的核心位置, 同时也是学习者接下来创造性语法形成过程的基础。而Michael Lewis (1993) 的词汇教学法 (Lexical Approach) 认为, 构成语言的语法化的词汇, 而不是词汇化的语法, 所以语言教学的核心应该是培养学习者的语块意识和使用语块的能力。由此可见, 预制语块不仅不是一种边缘化的语言次生物, 而且对语言的学习来说, 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 该研究试图以Nattinger和De Carrico的语块学说和Lewis的词汇教学法为理论基础, 以学习者书面表达中的流利程度 (T检验) 、复杂程度 (见Skehan and Foster, 1999) 和准确 (见Diane Larsen-Freeman 2006:597) 度等三个方面为观测点, 并通过为期一年的实验, 探索预制语块与外语写作的影响关系。而这三个观测点被认为是二语写作培养中最好的观测要素 (LarsenFreeman and Strom 1977;Wolf-Quintero et al.1998;Rod Ellis 2009) 。

首先选取实验组120名学员和对照组120名学员。根据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在前测 (主要是写作测试) 、高考英语成绩、进校后的期末成绩等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确保研究的有效性。

该研究项目在对参加实验的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对实验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引入预制语块概念, 培养学生的语块意识和对预制语块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旨在观测预制语块的掌握在帮助他们提高英语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并在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后测, 收集各种有效数据。

四、实验数据分析

首先通过比较实验组学员与对照组学员的高考英语成绩后发现, 两组学员的高考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P=0.943) 。而对两组学员前测的作文统计分析之后发现, 无论是在写作的总体表现, 还是在学员所使用的预制语块数量以及语言的流利程度、复杂程度和准确度等方面, 也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

通过对两组学员后测所收集到的数据分析整理, 学生在写作中的总体表现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P=0.000, P<0.05) 。同时, 实验组学员的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之间相比较, P值为0.000, P值小于0.05, 可见前后测之间存在有显著性差异, 而对照组学员的后测成绩与前测成绩之间相比较, P值为0.006, 尽管P值小于0.05, 但前后测之间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没有实验组学员在前后测中所表现的强烈。

在对两组学员后测数据中的预制语块使用数量对比分析发现, 实验组学员的预制语块使用的平均数量为6.84, 对照组学员的预制语块使用的平均数量为4.73, 实验组学员再通过学习之后, 预制语块的使用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学员。通过把预制语块和学员写作的流利程度、复杂程度、准确度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表明, 他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167、0.267、0.291, R值均大于0, 可见他们之间存在有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 学员在写作中预制语块使用的数量对他们写作语言的流利程度、复杂程度、准确度等方面, 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然而将学员预制语块使用数量分别与实验组和对照组学员的写作总体表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实验组学员预制语块使用数量与他们写作的总体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0, P值为0.000, 而对照组学员的预制语块使用数量和他们写作的总体表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1, P值为0.427。

五、研究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外语学习者语块意识和语块能力对外语写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不仅有利于促进外语学习者在外语写作中所使用语言的流利程度、复杂程度、准确度等方面的提高, 也能促进外语写作语言更具地道性 (nativelike) (Pawley and Syder, 1983:193) 。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际接轨, 要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目标, 我国的外语教育任重而道远。如果我们的外语学习者真的很难摆脱“哑巴英语”的困扰, 那么当然可以通过提高外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 以书面表达的形式, 更好地交流和传递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参考文献

[1]李太志.词块在外贸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优势及产出性训练法[J].外语界, 2006.

[2]徐昉.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提取语块的思维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0.

外语写作论文 篇8

关键词: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科研团队;外语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5-0091-05

为推动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科研工作建设及骨干教师、学者培养,促进外语院系在科研管理、科研立项、学术创新及成果发布等方面的交流,《中国外语》编辑部和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12年5月11日至14日在杭州联合召开“第六届中国外语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研讨会暨科研写作高级研修班”。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中国外语》杂志社社长刘援,《中国外语》杂志社主编黄国文、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绍龙教授和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200名外语界知名专家、学者在西子湖畔进行了为期2天的交流与研讨。

一、研讨会的主题及其概况

“中国外语中青年学者科研方法研讨会”是由《中国外语》编辑部和有关高校针对当前外语学科科研现状和实际需要,共同主办的聚焦外语院系科研工作及外语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的全国性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的1700余位代表参与研讨活动,受到了全国广大外语院系负责人及学科骨干教师的欢迎。

本届研讨会以“外语教师发展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主题,主要探讨国家重点规划与语言学科科研选题立项申报、外语教师发展与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外语语言学科领域发展的新趋势及学刊选题评判、科研写作与学术规范等议题。研讨会期间,《中国外语》杂志社主编黄国文教授、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援副社长、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绍龙教授、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王立非教授等5名专家先后作了专题报告。

二、研讨会的学术交流情况

1. 有关学科定位及发展、人才培养趋势及其学刊选题的标准的探讨

研讨会首先由中山大学翻译学院院长、《中国外语》主编黄国文教授做题为“外语语言学科领域发展趋势及学刊选题评判”的报告。黄教授首先探讨了外语学科的定位,他指出,近年,我国很多新兴外语学科如“商务英语”、“语料库语言学(corpus linguistics)”、“语料库翻译学(corpus translation studies)”等,学科定位尚不明确,很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对此类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外语教师必须明确作为“工具”的外语和作为“专业”的外语的差异,区分外语基础知识和外语专业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不同地位。针对近年来英语专业出现的“通用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发展趋势,黄教授强调“英语”应始终放在主导地位,必须想尽办法、不遗余力地打好学生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加强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黄教授归纳了外语专业教学的几大范式(paradigm),提出以“文(学)”带“语(言)”、亦“文”亦“语”、以“语言技能”挤“亦‘文’亦‘语’”、非“文”非“语”(“复合型”)、以“文(化)”代“文(学)”、“文”——“语”——“翻译”三足鼎立六大范式。黄教授还分析了近年语言学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指出中国形式语言学(formal linguistics)的发展在国际上相对较为落后,同时介绍了近年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界面研究(interface studies)”的发展。鉴于界面研究侧重语言学不同学科、不同方法论的融合,黄教授勉励不同方向的学者应相互支持和鼓励,同时做到“术业有专攻”、“学者不可无宗主,但不可有门户”。最后,作为《中国外语》的主编,黄教授介绍了学刊选题的标准,提出学术性、科学性、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五大标准,并要求年青学者在投稿时重点考虑选题、论文结构、表述、论文的结构框架、参考文献、写作规范等问题。这一报告,既高瞻远瞩地分析了外语学科的地位、语言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又对青年学者做科研道出了很多经验之谈,发人深省。

2. 有关“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国外语》杂志社社长刘援以国家社科基金优秀项目“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例,做了题为“发挥团队优势,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取得课题研究的成功”的报告。该课题于2005年申报,2006年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立项“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年,由于课题研究与应用逐步拓展到其它语种和国际汉语,获准更名为“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刘社长提到,当代外语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家对专业型、复合型外语人才需求大增,而我国的外语教学模式还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外语教学对象面临由80后到90后、00后的转变,生源变化带来群体性的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心理耐受力等诸多改变。正是针对这一外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选题,才获得成功立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合作发挥了关键优势,自2006年课题正式立项,以资深教授、专家为核心,来自近百所学校约500名骨干教师所组成的团队对课题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既在创新中实现了外语教学理论的突破,又在产学研的互动中收获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刘社长认为,对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需紧密依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并坚持面向教学实际。课题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构建和发挥科研团队的作用,并始终以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进行理论思考,青年学者尤其需要拓宽专业视野进行跨界思考。

3. 有关外语科研团队建设的探讨

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二语习得领域杰出学者刘绍龙教授从管理视角探讨了外语科研团队的建设。通过分析传统“个体”研究模式与当下兴起的“群体”(团队)研究模式的特征,刘教授指出,虽然长期以来个人单打独斗搞科研已成定势,然而一些一流外语院校如广外、上外和安徽理工大学等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始采取建立科研团队的做法,他更指出基于“项目”的团队研究具有规模性、系统性、规划性的优势。刘绍龙以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09年酝酿科研团队建设到实施的过程为例,说明外语科研团队建设必须兼顾选拔公平性、选题规模性、任务分解性、操作协作性、利益公平性、评估科学性、投入静/动性、宣传必要性八大问题。就工科院校的外语学院来说,特别难解决的是利益的公平性、投入静/动性两大难题。首先,外语学科在工科院校属于边缘学科、服务型学科,学校经费投入本来就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外语学科只能自谋发展、发掘内部资源,如何使有限的经费获得最大效能,实现学科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共赢,是外语院校领导必须长期思考的问题。同时,外语学科项目不像工科项目容易分解、细化,在考虑利益分配时很难兼顾团队总负责人与子课题负责人之间的利益公平分配、子项目负责人之间的利益公平分配、子项目负责人与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在这方面,实践者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科学、可持续发展机制,是所有管理者必须认真探讨的一个问题。同时,在经费投入方面,“常规”(或“保底”)资金投入和基于评估结果的资金动态“追加”投入如何分配也需要平衡。保底投入少,难以保证团队青年教师的个人发展效果;保底投入多,又无法对科研团队形成有效制约,实现大项目、大成果的规模化、持续性产出。另外,刘绍龙教授还介绍了浙工大外国语学院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平台来培养、发展青年教师的做法,对于只有初级、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通过双向选择建立“一对多”指导模式,采用导读、面谈、工作坊等形式,由教授指导青年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申报项目、攻读学位,在3~5年内获得副高级职称。笔者认为,这一做法对于全国外语类院校都有借鉴意义,与会青年学者也纷纷表示迫切需要有学科带头人帮助他们突破发展瓶颈,因此在会后与刘绍龙教授就“青年教师导师制”具体实施办法进行了长时间讨论。

4. 有关青年教师科研平台的探讨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何莲珍教授的报告题为《开放·分享·合作——浙大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青年平台介绍》。她首先介绍了浙大外语学院发展的三大原则:①错位发展,即别人已经做过的课题或别人已经发展很完善的学科不再重复。②跨学科研究。外语学院的发展需依托浙大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依托浙大已有的全国范围内最齐全的学科门类,打造外语学科特色。③利用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最终落实为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据此,浙大外语学院提出三大举措:①凝练方向——凝练学科队伍,申报各类课题。②积聚力量——根据浙大外语学院一级、二级学科点,确定英语语言学(特别是黑人文学、男性文学、女性文学等特色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计量语言学、话语研究、语料库语言学、外语教学与外语评估)两大发展方向和下属12个研究所。③特色发展——实现跨学科发展。同时针对外语学院青年教师多、学历层次低的普遍现状,浙大外语学院搭建了青年教师科研平台,在平台搭建、推进方面,也提出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理念和独树一帜的做法。该院青年平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青年教师学术成长,理念是“开放、分享、合作”。“开放”即提供开放宽松的交流平台,“合作”即进行坦承广泛的讨论,互相启发,理清思路,“分享”即发掘资源、共享资源。在平台推进方面,由青年平台负责人定期用公共邮件发布信息,布置seminar时间、主题,并根据研讨活动效果调整活动主题、方式,表1简要描述了其活动推进方式:

浙大外语学院青年平台在学校和学院层面也获得积极支持。学校层面,实施1311人才计划,计划资助1000名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即浙大“青年求是学者”),资助经费5万,连续资助4年。学院层面的支持也是多元的,包括:①学院出资定期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②实施“教授领航”计划,每位教授带两名45岁以下未取得副高职称或未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③学院下属研究所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贯穿全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通过开题答辩——修改题目——提交课题论证报告——邀请国家社科基金评委评审、论证——定稿提交——获得审批这一连贯流程,确保国家级课题的高命中率。笔者认为,浙大外语学院青年平台与浙江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科研团队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前者的优势也十分明显,表现在:①浙大青年平台搭建的理念更加人性化,即乐于分享、积极配合、开放通融。②平台的构建更加多元化,表现在梯队多元化(青年教师,博士生,学术顾问)、学科背景多元、交流活动多元、支持多元,这与浙大外语学院早年就着手这项工作不无关系。

5. 有关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趋势、方法与工具的探讨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王立非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立项热点、趋势及研究方法案例分析”。首先,王教授用定量方法研究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立项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及立项的热点变化,研究结果如下:①2006~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立项除重大项目只有1项,重点项目、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均具有较大幅增长。②2006~2011年外国语言学立项最多的学科依次为外语教学、翻译学、语言本体研究、对比语言学、语料库和计算语言学,这一结果否定了外语教师认为外语教学不受重视、难立项的偏见。③就热点分布来说,2006~2011年持续获得立项的学科为二语习得、语料库交叉研究、教学法、词汇学、语用学、汉外句法对比、专人或专书翻译,这也反映了这些领域的研究活跃、国家重视程度较高。④立项较少的领域有基础外语教学(即中小学外语教学)、ESP、翻译(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培养、翻译测试)、跨文化交际,立项少的原因主要是在于研究方法匮乏、课题设计不合理、研究理论薄弱,立项少也说明青年学者只要持续、深入地思考,在这些领域仍可大有作为。

同时,王教授对过去十年国际四大二语习得领域顶级期刊Applied Linguistics、Language Learning、TESOL、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806篇学术论文进行语料库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学习者内部因素、学习者外部因素、课堂教学、学习内容、学习者语言(中介语)五大领域。②从研究方法来看,实验研究仍占主导地位,交叉性研究不断出现,基于语料库的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种定量研究的新形式开始大量出现,话语分析方法作为话语分析与二语习得的交叉研究开始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他还介绍了一系列计算机辅助研究方法和最新研究工具,包括语料库工具软件WordSmith、词汇研究工具Range、语音语调研究工具PRATT、听力阅读研究工具DMDX、翻译研究工具PARACONC、多模态研究工具ELAN、多变量研究工具AMOS5。他要求青年学者经常阅读CSSCI外文期刊,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电化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外语》、《现代外语》,以及西文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ELSIVER、PROGQUEST、SPRINGER。王教授还特别提到对商务英语感兴趣的青年学者可以关注网上数据库,如British National Corpus、International Corpus of English、Business Letters Corpus、Corpus of Spoken Professional American English、Wall Street Journal-based CSR Corpus等,以及国际商务英语学术期刊如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Global Business Languages、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他还提到,商务外语跨学科研究可以将语言学、交际学、机构研究、批评分析、社会学、文化研究、历史学、新闻学、外交学、经济学、管理等理论应用到商务外语研究中,研究方法也可以综合修辞分析法、机构话语分析法、民族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语料库方法、批评分析法、交际媒介法、谈判研究法、多模态分析法、语用学方法等,青年学者可开展研究的课题包括Business Socialization、Business Discourse、Business Identity、Business Pragmatics,等等。

6. 其它研讨情况

大会除专家主题报告外,还安排了分组讨论。讨论分为四个小组,讨论主题分别是“国家规划、课题立项及申报”、“语言学研究领域的新趋势”、“外语院系科研管理及创新团队建设交流”、“应用语言学研究及学术规范”。讨论完毕后,小组代表分别做专题发言。军械工程学院外训系杜夕玲老师提到青年外语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困惑,包括外语学科在理工科类院校的边缘化;学生评教对教师教学行为评判的科学性;外语青年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无暇分身科研;青年教师缺乏学术带头人,外语团队无法启动等问题。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辛志英教授总结了功能语言学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如三大元功能,横组合与纵聚合、及物性系统、衔接与连贯等的问题,还谈到功能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别。功能语言学从社会的角度,从大脑外部研究语言的使用,而认知学科则从大脑的内部研究语言的生成。她特别谈到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很多的语言使用和习得的现象,如学生的语言输出错误等,都是科研的第一手素材,也是得天独厚的机遇,外语教师缺乏的不是实践经验与感知,缺乏的是用理论解释现象及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能力。

大会由刘绍龙教授做总结发言,他借用《中国外语》杂志社刘援社长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所倡导的外语学习“参与——体验——共鸣”的先进理念,告诉青年学者要在学术水平及科研能力上有所提升,首先必须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讨论获得认知体验,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升华。此外,青年学者要提升科研方法和写作水平,兼顾本学科探究与跨学科融合,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外语科研要以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为导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初的西湖,水光潋滟,荷花艳绝。杭州城内浙江工业大学的礼堂里,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和中青年教师就外语学科的发展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笔者相信,在《中国外语》和其它院校、科研机构的鼎力支持下,此类研讨会的举行必将推动我国外语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中青年学者定会继续提高科研水平,中国外语研究必将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学习和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高等教育研究,2010,(07).

[2]刘援.让英语语言能力在“体验”中升华[J].中国大学教学,2003,(07).

[3]刘援.体验式外语教学的实践与理论探索[J].中国外语,2011,(05).

[4]王立非,江进林.“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语言学立项热点及分布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5).

[5]王立非,钱娟.我国学生英语演讲中的语块特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外语学刊,2009,(2).

上一篇:关于成功的四年级作文350字下一篇:镇小学段教研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