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要点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要点(共9篇)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要点 篇1

注:黑体字条文为民事诉讼法有关条文

关于回避

第四十八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工作。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

关于诉讼代理人阅卷

第六十一条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可以查阅本案有关材料。查阅本案有关材料的范围和办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规定。

举要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诉讼代理人查阅民事案件材料的规定》已于2002年11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54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2月7日起施行。

第一条 代理民事诉讼的律师和其他诉讼代理人有权查阅所代理案件的有关材料。但是,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材料不得影响案件的审理。

诉讼代理人为了申请再审的需要,可以查阅已经审理终结的所代理案件有关材料。

第二条 人民法院应当为诉讼代理人阅卷提供便利条件,安排阅卷场所。必要时,该案件的书记员或者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应当在场。

第三条 诉讼代理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查阅案件有关材料的,应当提前与该案件的书记员或者审判人员联系;查阅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有关材料的,应当与人民法院有关部门工作人员联系。

第四条 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应当出示律师证或者身份证等有效证件。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应当填写查阅案件有关材料阅卷单。

第五条 诉讼代理人在诉讼中查阅案件材料限于案件审判卷和执行卷的正卷,包括起诉书、答辩书、庭审笔录及各种证据材料等。

案件审理终结后,可以查阅案件审判卷的正卷。

第六条 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有关材料后,应当及时将查阅的全部案件材料交回书记员或者其他负责保管案卷的工作人员。

书记员或者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对诉讼代理人交回的案件材料应当当面清查,认为无误后在阅卷单上签注。阅卷单应当附卷。

诉讼代理人不得将查阅的案件材料携出法院指定的阅卷场所。

第七条 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材料可以摘抄或者复印。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材料,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复印案件材料应当经案卷保管人员的同意。复印已经审理终结的案件有关材料,诉讼代理人可以要求案卷管理部门在复印材料上盖章确认。

复印案件材料可以收取必要的费用。

第八条 查阅案件材料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诉讼代理人应当保密。

第九条 诉讼代理人查阅案件材料时不得涂改、损毁、抽取案件材料。

人民法院对修改、损毁、抽取案卷材料的诉讼代理人,可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处理。

第十条 民事案件的当事人查阅案件有关材料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关于证据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第六十八条书证应当提交原件。物证应当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交复制品、照片、副本、节录本。

提交外文书证,必须附有中文译本。

第七十四条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举要4: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2001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1〕33号

第十八条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第十九条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的申请不予准许的,应当向当事人或其诉讼代理人送达通知书。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在收到通知书的次日起三日内向受理申请的人民法院书面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五日内作出答复。

第二十三条 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十四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当事人申请保全证据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

法律、司法解释规定诉前保全证据的,依照其规定办理。

关于期间

第七十五条期间包括法定期间和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间。

期间以时、日、月、年计算。期间开始的时和日,不计算在期间内。

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日为期间届满的日期。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诉讼文书在期满前交邮的,不算过期。

第七十六条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

关于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第九十二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不能执行或者难以执行的案件,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作出财产保全的裁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

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第九十三条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

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十五日内不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第九十四条财产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

人民法院冻结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冻结财产的人。

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第九十五条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财产保全。

第九十六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第九十七条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

(二)追索劳动报酬的;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第九十八条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

(二)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

申请人败诉的,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遭受的财产损失。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要点 篇2

一、民事诉讼简易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简易程序缺少一套独立系统的程序规则

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法》虽设专章对简易程序做了规定, 但是其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 仅用了5个条文对案件审理的一些环节进行了简化, 其他方面依然适用普通程序的规定, 远不能满足对简易民事案件审判的要求。为了弥补立法的不足,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简易程序专门出台了《关于经济纠纷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开庭审理的若干规定》和《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这两部司法解释。这种法律条文加司法解释的做法并未建构起一套体现简易程序的特色的系统规定, 而且其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立法结构失衡, 司法解释过多。与正式的立法相比, 司法解释具有适用刚性较弱的先天不足。这就使得它们在相当程序上难以对法院 (法官) 的审判行为提供有效地约束, 同时也使其自身处于受法官好恶左右的境地。[1]其次, 这些司法解释的内容存在与立法冲突之处。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3条第2款规定, 对于当即审理的双方同时到基层法院或派出法庭请求解决纠纷的案件, 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制作口头起诉与答辩笔录, 也不需要制作询问当事人笔录。然而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意见》第175条却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卷宗中应当具备诉状或口头起诉状笔录等十类材料, 这两者产生明显的冲突。这些相互冲突的程序规定造成了实践中简易程序在具体适用上的混乱。

(二) 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无明确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 简易程序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 现实操作性不强。更重要的是, 民事案件是否“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须在开庭审理过程中才能确定, 在开庭之前就对民事案件进行实质性审查, 这与诉讼法理不相符合。

司法实践中, 部分法院以案多人少、审判力量不足为由, 不论案件的难易, 受理案件之后先一律适用简易程序, 当发现案情复杂不能适用简易程序时, 再转为适用普通程序。个别法官业务素质不强, 办案拖拉, 他们为了延长办案期限, 逃避责任就把在3个月内未能审结的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转为适用普通程序。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上的随意性, 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诉讼程序的安定性, 影响当事人的合法权利, 容易使当事人对法院审判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三) 缺乏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我国的简易程序实行独任制, 但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简易程序的审理。法官往往是既审理普通案件, 又审理简易案件, 实践中, 这两种不同的程序往往被混用, 造成了“简易程序不简化, 普通程序不规范”的现象。由于缺乏专门负责的机构和人员, 简易程序中很多简化规定不能得到实行。如根据法律规定, 当事人双方可以同时到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请求解决纠纷, 基层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可以当即审理, 也可以另定日期审理。要实际落实这一规定, 就应当有专门负责简易程序审理的机构或者安排当即审理的值班法官。而事实上, 案件往往是在立案几天后才转到承办法官手中的, 基层法院很少有当即审理和当即确定审理时间的, 更没有安排值班法官。

二、改革与完善我国简易程序的若干设想

(一) 明确简易程序适用的范围

要明确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关键是明确简易程序适用的标准。目前, 有关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规定, 世界上各国主要有数额标准、类型化标准、概括式标准及当事人合意标准这四类。在借鉴其他各国的立法基础上, 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

1. 数额标准

这主要是针对债权债务等纯财产权益性质争议的案件。我国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多少诉讼金额以下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 实践中全凭法官的自由裁量。一方面, 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收入状况, 在立法上可以规定一个最高数额为上限;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各地区收入差异较大, 可以赋予各高级人民法院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省具体的数额标准。

2. 以案件性质或类别为标准

有些案件的审判程序不适宜用诉讼金额的多少为标准来决定, 则可以以案件的性质或类别为标准来确定是否适用简易程序。虽然立法上没有明确规定哪些类别的案件可以适用, 但在实践中, 各地法院往往在总结简易案件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本院的实践, 设定某几类案件直接适用简易程序, 如婚姻家庭、债务纠纷、相邻纠纷、“三费”案件这几类案件适用简易程序的比例就非常高。从立法设计上来看, 可以采用列举式加上兜底条款的方式, 明确规定某些种类的案件适用简易程序;也可以采用排除式, 列举某些类型的案件不适用简易程序。

3. 以当事人的合意为标准

对一些诉讼金额不大、案情简单的民事案件, 当事人希望得到法院迅速的裁判而不是费时费力的冗长的诉讼过程, 因此当事人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有效的合作, 以期促进纠纷的解决。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民事权利享有一定的处分权是我国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当事人可以合意对自己诉讼的案件选择适用简易程序, 是处分权中程序选择权的体现。虽然《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就规定, 基层人民法院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 当事人各方自愿选择适用简易程序, 经人民法院审理同意的, 可以适用简易程序审理。这虽说赋予了当事人可以选择适用简易程序的程序选择权, 但当事人申请适用简易程序必须由法院决定是否同意, 其并不发生必然适用简易程序的结果, 所以简易程序的选择最终决定权仍在法院。在民事诉讼中, 应当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切实保障其合法的处分权利, 而不能加以限制, 立法应当对限制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条文进行修正。

(二) 设置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

虽然简易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独立的诉讼程序, 而且司法实践中被大量适用, 但我国并未设置适用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同一法官既审理普通案件又审理简易案件, 一身两任, 这是造成我国司法实践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界限不清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 民事案件繁简混杂, 审判人员两头兼顾, 很难实现最佳效益, 亦不利于审判人员的专业化分。[2]所以设置专门适用简易程序的机构和人员非常必要。从世界范围来看对适用简易程序的机构设置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设置专门的简易法院, 这以德、日为代表。至1999年止, 日本在全国共设置了437所简易法院, 其裁判机关及诉讼程序与第一审的地方法院都不尽相同, 简易法院的裁判机关由简易法院法官组成, 其任用要求不像地方法院以上的法官那么严格, 只要从事多年司法实践, 具备简易法院法官工作所必需的学识及经验的人, 通过规定的考试便可任命为简易法律判事。[3]二是在普通法院内分设专门的简易庭。当事人对以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做出的裁判不服的, 可直接上诉于地方法院内的普通庭, 由其另行组成合议庭审理。这两种机构设置模式各有优势, 专门的简易程序机构能使法院的职能分工明确, 便于发挥简易法院的整体效应。“混合型”设置则使初审法院既审理部分普通事件, 又审理简易事件之上诉案件, 便于当事人诉讼, 节约了诉讼费用, 节约了司法资源。但就我国而言, 把基层法院改革成单一的简易法院或另外成立一些专门的简易法院并不现实, 所以应该说第二种模式更切合我国的实际和法院机构设置的传统。司法实践中, 近年来, 许多基层法院都设置了专门审理简单案件的审理机构, 如北京市朝阳区法院和房山区法院的简易法庭、上海浦东新区法院的民商事简易案件速裁组等等, 实践证明, 这些专门的简易案件审理机构发挥了迅速解决纠纷的重要作用。

(三) 进一步简化诉讼程序

1. 缩短立案及就审期限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或者口头起诉, 经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 应当在七日内立案, 并通知当事人;认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 应当在七日内裁定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 可以提起上诉。”这一立案期限的规定并未区分简易程序与普通程序。而实践中, 由于立案庭工作繁忙, 立案的工作人员并未区分案件的繁简, 往往一律是等受理的案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集中审查立案以及移交给各个审判庭, 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过多。对于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 法院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全面进行审查, 而对简易程序审查起诉的时间应相应缩短。实践中, 有的法院实行“一小时立案法”, 即凡来法院起诉的当事人, 只要材料齐全, 符合立案条件, 立案庭必须在一小时内办完所有的立案手续, 并转有关业务庭, 不让当事人耗费大量时间等待立案。对简易程序立案时间的缩短, 可以参考这种做法, 规定立案法官对当事人的起诉即时审查、即时决定是否立案受理, 对当时难以决定的案件, 最迟不得超过2天即要做出是立案受理还是裁定不予受理的决定。

就审期限是指送达诉状与开庭审理期日之间的一段时间。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对就审期限没有做出规定。但是由于《民事诉讼法》及相关法律对简易程序中被告答辩期限以及举证期限的规定没有做出特别规定, 实践中往往法官指定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也比较长, 这也影响了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我们可以单独规定简易程序的答辩期限和举证期限, 以缩短当事人的就审期限。

2. 简化、完善审判程序

简易程序的审判程序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简化: (1) 当事人双方已经提供书面诉状、答辩状及书面证据的并已经送达对方的, 法官可以直接询问当事人的意见而不必一一宣读; (2) 法官应积极行使释名权, 并对当事人的诉讼行为给予一定程度的指导; (3) 除开庭审理外, 应当规定某些情况下书面审理也可以适用, 至于何种情形或事由需要以开庭审理或言辞审理, 由法官依职权裁量; (4) 在小额事件的审理程序上, 应允许由法官裁量采用自由的证明程序, 而不一定要要遵守诉讼法所规定的严格证明程序。如证人从遥远的地方到庭较难, 可提出其在公证人面前做成的认证书, 简易法庭可以根据此种公证书下判决, 而不一定法庭审理, 此外, 对于一些小额轻微事件的认定与裁判, 未必完全受拘于实体法规范, 在特定情况下, 应允许法官审酌各种情况, 依衡平法理裁判。当然, 能否完全做到这一点, 还有赖于我国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4]

摘要: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设置的目的是要快速解决纠纷, 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协调。但是由于缺少一套独立的简易程序规则以及实践操作的不规范, 简易程序在运行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本文认为可以从明确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简化审判程序、裁判文书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完善。

关键词:简易程序,适用范围,专门机构,裁判文书

参考文献

[1]陈桂明, 田平安.中国民事诉讼法学六十年专论[M].马登科.论我国民事简易程序立法上的不足[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142.

[2]章武生.民事简易程序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日]中村英郎.新民事诉讼法讲义[M].法律出版社.2001.293.

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要点 篇3

摘 要 简易程序的理念就是要求效率优先的,但在公平的基础上。我国的简易程序在适用范围、以及规范性以及法律规范方面存在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来对简易程序进行分析,进而促进简易程序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 适用范围 转换 简化

一、关于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基本理念

关于“公正”和“效率”谁优先的问题现在已经公认,两者兼顾是民事诉讼法追求的目标。诉讼效率使诉讼公正变得更加可信和更加具有说服力。司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追求诉讼效率面前,它不仅在保证公正的裁判,而且在保证公正的,尽可能的降低成本以此来提高诉讼的效率。总之,民事简易程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简易程序的要求是合理的利用司法资源,迅速的解决纠纷,同时降低诉讼的成本,案件的简单化也是保证效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来提高诉讼的效益。在效益的基础,也要把握好公正的程序。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可以把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凸显的更加明显。

二、在我国诉讼简易程序出现的不足

(一)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规定的不足

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适应范围:事实清楚,权利义务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规定》则补充罗列了五种除外情形,即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发回重审的;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这种对适用范围依然过于抽象和原则,确定性不足的问题。任何标准,无论多么合理和周密,如果本身不够确定,都不具有标准的资格。当事人的争议情形如何只有通过一定的审理才能得到了解,但是根据要求应作出怎么样的决定适用何种程序,也存在一定问题。

(二)司法实务中适用的简易程序也存在规范性不足的问题

首先是有些案件是需要延长,在审理过程中有些简易程序转换成普通程序有时候是为了规避法定的审限的,有些程序转换缺少 严格和必要的手续,转换后也没有通知当事人;在适用简易程序是,没有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左后,在审理时简易程序是很难掌握它的要求,难以控制程序,甚至又回到普通的程序中啦。以至于简易程序失去其应有的简洁和迅速,无法发挥其效益的功效。

(三)简易程序在法律规范层面的结构上存在不足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用五条来规定简易程序,内容有适用范围、起诉方式、受理程序、传唤方式、审理及其期限。从条文中并未对简易程序做更深一步的规定。这样在实践中有很多时候都没有法律的依据,产生了法律的盲区。

三、怎样对民事简易程序来进行发展和完善

(一)对于适用范围的界定,从其它地方的法律做一点借鉴

首先,可以适用法定类,即直接有法律明确列举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如以法律性质来进行列举借贷案件、房屋租赁案件、赡养抚养费得案件等等;有些案件可以按照诉讼的金额来进行分类,根据一定的标准计算出一个标准值来进行规定,可以在这个标准来划分是属于简易程序或者是适用普通程序。由于我国地大区域多,各个地方的经济收入都差别很大,要实行这个标准必须具体地方居停情况具体分析。这样界定清楚地,操作起来会更加省时省力。其次,也可以适用当事人的合意类,对于不在上述法定范围内的案件,如果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适用简易程序的话,可以由此来启动简易程序。或者法院均无异议也可以启动简易程序。可悲的是在我国若要启动简易程序,都是由法院作出的,当事人并无真正的选择权。普通程序漫长的诉讼周期,由于当事人可能希望快点结案的需要。而且诉讼的成本也是非常的高,并不是每个家庭都负担的起的。最后,是除外类,在不适合以上两种之外,可将但书的否定标准进一步具体化。列举出那些民事案件是不适用简易程序的。

(二)完善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间的转换

首先,应该提高法官的驾驭能力,要提高法官对案件情况灵活的安排调查、辩论等庭审步骤,进一步大胆的省一些庭审不必要的不中,不要止步按部就班,一定不进行思考。其次,加强在适用简易程序时法律的支持,在送达、庭前准备法律文书制作和执行等许多诉讼程序仍然需要法律來加强,进行便利的规定,在“立案、审理案件、执行案件”这些方面还需要加强法律的立法进行完善。最后,法院内部也要增加工作规范和考核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增加办案的效率及简易程序适用率。

(三)切实的简化各种简易程序

首先,裁判文书的简化式简易程序的重要环节,更快的出现一个处理结果也许是纠纷最需要的。大家对于法援的简化裁判文书,都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的线性有关文书的格式固定,大多难以作出突破性的尝试。在繁简分流后,简化裁判文书可以使法官集中精力办理繁案,真正做到简案简审简写,繁案精审精写。其次,增设审理的期限的限制,这样法院就不能以任何借口来拖长案件的时间,有利于当事人及时进行诉讼。最后,把答辩期进行缩短,但是在相关立法中并未提出,但是我觉得可以根据简易程序的特点在礼法是直接写一个答辩期限,如七天以内。对于缺席判决和法庭调查等方面,可以再进一步的做简化。

四、结语

民事诉讼中的程序协商 篇4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诉讼程序的特定节点、特定事项上,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可以用程序协商的方式促进诉讼。

主要有两个方面表现,其一是送达方式的协商。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规定,法院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用法院专递方式邮寄送达,但经由程序协商,可以放弃适用邮寄送达方式,而由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等在规定期间到法院接受送达,以减少诉讼文书因邮寄而耗费的在途时间。

其二是某些诉讼期间、期日的协商。

在普通程序的举证期限上,依据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规定,法院给当事人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少于30日,但经由程序协商,指定举证期限可少于30日;在简易程序中,双方当事人都到庭的,经由程序协商,可当即开庭。

三是庭审方式安排的程序协商。

依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庭审方式的程序协商有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缩减答辩环节的协商,即按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院于被告在答辩期间开庭的,也可以在答辩期限届满前开庭审理;其二是不开庭审理的协商,即法院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再审案件时,双方当事人已经其他方式充分表达意见,经程序协商,并获得当事人书面同意,可不开庭审理;其三是案件合并审理的协商。

在某些多数人的诉讼中,为节省司法资源,避免另开程序,法院经由程序协商,可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案件合并审理,如普通共同诉讼案件;其四是简易程序适用的协商,即在法院和当事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原本适用普通程序的民事案件可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

综上可知,程序协商追求以更简化、更便利、更快捷的程序运行规则取代常规的程序规则,其基本目标之一是以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来提升司法品质,是一种让各诉讼主体共赢的协商沟通。

对于法院而言,因程序协商而提高的诉讼效率可使法院快速处理纠纷,以应对诉讼案件大幅增长的现实;对于当事人而言,提高诉讼效率能节省诉讼成本。

概括而言,程序协商实际上是一种对排斥当事人参与的传统民事程序模式的反思和实践,程序协商并没有破坏现有的形式化程序,其只是在案件数大幅增长的背景下、在反思过往诉讼模式的基础上,提倡法院和当事人以“协同”方式来促进程序运行。

三、限制和扩展:程序协商与协商的程序

法律程序是一种有约束力的技术规则,但不同于一般性技术规则,法律程序追求的是公平正义,国家对其有“履践的专有权和责任”,不能将“提供正义的方法”沦落为个体的“即兴创作和奇思妙想”。

诚如此言,程序协商尊重法院的能动性,也尊重当事人程序参与的话语权,但在任何情况下,程序协商应是一种制度化技术规则。

所以,有必要对程序协商进行相应地规制,限定程序协商应遵循的原则和操作规则。

但同时,基于程序协商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可适度扩展其适用范围。

第一,程序协商的基本原则

程序协商应遵循如下原则:一是自愿原则。

协商与平等、自愿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

协商意味着可选择,反对强迫。

程序协商的过程之参与,结果之达成,是诉讼主体对自身利益进行自主判断和评估的结果。

因此,协商必须以当事人同意为前提,法院须以协商者的平等姿态,尊重当事人的自主决定和选择。

当事人的反向选择,如拒绝协商等情形,绝不能成为法院日后指责当事人、加重当事人义务或减少当事人权利的理由,更不能因此而在诉讼的后续阶段对相关当事人实施“隐性”的惩罚措施。

当然,作为保障,如果法院违反自愿原则,强行展开“程序协商”,当事人可以程序违法为由,对法院行为提起异议。

二是民主原则。

一般而言,民事诉讼是由法院、原告和被告组成的三角结构,程序协商的结果可能不仅仅影响当事人某一方的利益,还可能同时涉及到双方的利益。

所以,程序协商的主体范围要覆盖到原告和被告双方。

当然,如果程序协商可能影响其他第三人利益,毫无疑问,也要通知第三人参与协商。

三是程序利益保护原则。

一般情况下,程序协商应是对当事人的一种赋益行为。

当然,当事人可“本于其程序处分权,在一定范围内决定如何取舍程序利益。”因此,除非诉讼主体自愿通过协商增加自身负担,其他情况下,不可借协商和提高诉讼效率的名义减损当事人的程序利益,或者对当事人施加原本在法律中没有规定的额外负担,比如额外增加一方当事人诉讼成本和增加参与诉讼的不便。

此外,协商过程要平衡考量法院和当事人利益的追求,不可忽视当事人在程序中的重大关切而仅专注于法院的自身目的。

第二,程序协商的操作规则

程序协商还应遵循下列具体规则。

一是协商的释明。

法院负有向当事人说明和阐释协商性程序事项的义务。

在释明的时间上,因程序协商是程序运行的事前规划,所以法院的释明义务要在协商之前进行。

简易程序转普通程序申请书-民事 篇5

申请人:赖远平,19xx年x月xx日出生,汉族,现住。

请求事项:

恳请人民法院依法转入普通程序审理本案,并依法指定足够的举证期间。

事实与理由:

在贵院受理的原告B与申请人离婚纠纷一案中,申请人对原告在《起诉状》中的陈述内容无法认同,申请人不同意离婚,原告隐瞒了大量夫妻共同财产,双方对很多问题争议都很大,申请人的举证负担沉重,部分争议需要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才可判明事实、分清是非。

本案不符合《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八条“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中的‘事实清楚’,是指当事人双方对争议的事实陈述基本一致,并能提供可靠的证据,无须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即可判明事实、分清是非;‘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是指谁是责任的承担者,谁是权利的享有者,关系明确;‘争议不大’,是指当事人对案件的是非、责任以及诉讼标的争执无原则分歧”规定的情形,不属于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二条规定的简单民事案件。

本案案情复杂,特恳请人民法院依照《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七十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三条、第十三条的规定对本案进行审查处理并准许申请人的上述请求。

此致

保定市南市区人民法院

申请人:a

民事诉讼程序公正问题研究 篇6

程序公正代表了法律的基本价值。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横向上, 民诉程序公正主要包括审判者中立、程序公开性及平等性。首先是审判者中立。第一是在程序开始前审判者不对当事人和案件的整个事实作出任何预测性的结论, 也不能对裁判结果形成任何主观的意见。第二是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予以同等对待, 不能对一方具有主观色彩的见解。第三是裁判者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时应进行回避。其次是程序公开性。第一是除法律有特殊规定以外, 要保证案件审判的公开性, 允许公众旁听和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第二是提供的证据、辩解理由都应当庭提出, 并应在庭审中进行辩论和质证。第三是判决书应当绝对公开, 除了涉及到当事人的秘密以及法官的裁判理由应向公众展示, 以便于公众的监督[1]。最后是程序平等性。第一是保障当事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接触法院前期的立案等工作。第二是要保障诉讼参与者在诉讼中能够平等地参与活动。第三是法院要最大程度确保当事人拥有对等的攻击防御能力。从纵向上, 程序公正主要包括审判程序公正和执行程序公正。因此从整个司法结构上看, 必须最大程度地保证审判程序的公正。

二、民诉程序公正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在第一审程序中, 庭前阶段存在一些影响程序公正和效率实现的问题。尽管《民事诉讼法》规定了起诉状和答辩状副本送达的不变期间, 但现实实践中却往往不遵守这个期间, 更由于缺乏一个清晰确定的焦点以及开示证据的程序, 导致庭审程序的盲目性, 从而不利于保证民诉程序的公正性。因为在一审中没有充分行使攻击防御行为能力的当事人, 往往在等到败诉之后再请律师以及收集证据, 他们常把希望寄于上诉, 然而上诉的手续都是由原来的审判庭所办理的, 一来不计入工作量考核, 视为额外负担;二来基于追究错案的压力, 有些法官本就对上诉心生不满, 所以在办理上诉手续时拖延也是常事, 一、二个月是正常, 有的甚至还要超过半年或者一年, 而这段期间是两级法院案件流程管理之外的空白地带, 这即构成了实现我国民诉程序公正的一个漏洞, 不利于民诉程序公正与效率的有效实现。除此之外, 除非上诉一方索要, 否则直到二审开庭时, 法院也很少主动去送达对方的答辩状。在一审实践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更好的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 而且不利于实现司法程序公正。

第二, 在第二审程序中, 它存在的缺陷与一审程序相似, 即缺乏完善的庭前准备程序, 当事人双方的所有举证及辩论都大量集中在庭审中。而且大量采取书面审理, 不利于保障程序的公正性。公开公平透明是程序公正的重要保障, 也是程序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但由于我国农村群众的法律知识极端贫乏, 诉讼文书大多词不达意, 甚至与其主观意愿大相径庭。这就造成了诉讼程序书面化的弊端。在当今法律实践中, 诉讼程序的口头化对于保证裁判结果的公正合理特别是对当事人的服判息诉工作有着重大意义[2]。它也最大程度体现了群众的意愿。但《民事诉讼法》对在何种情形下适用书面审理没有明晰的规定, 上诉案件立案后是开庭审还是书面审也是个未知数, 一切均由合议庭实际上是由主审法官去定夺。实践中, 有一些当事人反映就是因为二审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采取书面审理, 造成其收集的证据不能向法官出示以及花高价聘请的律师为出庭替其辩论而认为受到了法庭不公平的对待。这些也造成了民诉程序公正的弊端。

三、中国民事诉讼程序公正的司法框架构建的完善

第一, 应当完善民诉中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从民事审判过程到作出判决时, 法官只是确保裁判公开, 致使利害关系人因为一些原因没能参加审判而对判决一无所知, 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不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因此笔者认为应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制度即公众可以查阅发生效力的裁判文书但是涉及当事人隐私的除外。程序公开是实现程序公正的重要方面, 因此在民诉中落实这一制度可以使公众更加信赖司法程序制度, 使得诉讼程序在其实质内涵方面中实现质的突破, 确保民诉程序公正。

第二, 要强化当庭宣判, 努力提高裁判文书的制作水平。作为公平与正义载体的裁判书, 要切实保证其实施水平, 从而更好地实现程序公正。针对我国法官队伍的现状, 力争将裁判权集中到少数优秀审判人员手中。加强合议庭相关制度的贯彻落实。在民诉审判程序中达到公正。

第三, 要以诉权本位, 强化诉权的地位[3]。法院作为公权力的代表依法行使审判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恣意行使其权利, 因为法院最终的职权是建立在当事人诉权的基础上, 是为了解决纠纷从而更好实现当事人的权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一些法院不遵守民事诉讼程序违法行使其审判权。因此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重新构建关于审判权地位的制度。做到公正, 使法院真正有效公正地行使职权, 维护司法公正。

第四, 要硬性地对裁判结果正确性的过分苛求, 废除错案追究制度。大比例的错案率是当今司法审判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因此, 在确保民事实体公正的同时, 最重要的还是保证程序公正的有效落实。因此应在民诉程序运作中加强和完善相关制度, 无论是在审判还是执行程序中, 都要尽最大努力遵循民诉程序的规定及内涵, 从而保证现行民诉程序公正的现实落实。

参考文献

[1]董少谋.民事诉讼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25.

[2]常怡.程序公正内涵及问题[J].理论导刊, 2003 (6) .

越南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探讨 篇7

关键词:越南民事诉讼;审前程序;当事人

一、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的价值分析

民事审前程序是指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到开庭审理前所运行的一系列诉讼程序的总称。审前程序的构建虽是建设以庭审为中心的现代民事诉讼程序的结构的重要基础,但审前程序是与庭审并重的一个具有独立价值和功能的程序阶段。审前程序的重要功能在于:其一,可以借此尽早明了和确定当事人双方的争议焦点,便于其后庭审的顺利进行;其二,可以促使各方当事人在審前达成和解,尽快解决纠纷;其三,通过审前准备程序,可以使各方当事人彼此了解对方所主张的事实及拥有的证据材料,以便实现各方攻击防御手段与机会的平衡。

二、越南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现状

不同国家的诉讼制度因其司法体制、纠纷解决传统等的差异而各有不同,审前准备程序也是如此,因各国建立审前程序时所要解决的诉讼问题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选择越南介绍其审前程序,是因为越南与我国山水相连,文化接近,并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都受苏联影响较深,因此越南在司法机构设置上表现出与我国较多的相似性。

越南属于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模式具有浓重的职权主义色彩。依据《越南民事诉讼法》规定,越南审前程序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下发、送达或通报起诉书、民事诉讼通知书等诉讼文件;2、指定审判长;3、通告审理案件的事宜;4、受通告人提交自己对起诉人的申请和附带的资料与证据的意见的文书;5、告知受通告人有权申请观看、抄录、复印起诉书和起诉书附带的资料和证据;6、告知被告有反诉申请权;7、在调解原则的指导下,调解活动贯穿于准备程序中。总体来说,越南的审前程序结构比较松散,比较难以把握。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越南的审前程序。

(一)审前程序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

审前程序所要处理的中心问题是交换整理证据和确定案件争点,核实所收集到的资料和证据都应该在开庭审理前确定下来,但越南却以直接审理、询问和连续审问的形式进行开庭,法院通过提问和听取参与人的的陈述直接确定案件情节,确定争点和交换证据等基本上都是在开庭审理时才确定下来的,越南的这种做法耗时长,效率低,因此可以说审前准备程序基本上处于虚设状态。

(二)越南审理准备期限

《越南民事诉讼法》第179条明确规定了审理准备期限,针对不同情形作出了不同规定,如针对民事纠纷、婚姻与家庭纠纷案件规定的审理准备期限为四个月,而对于经营、商贸纠纷与劳动纠纷规定的审理准备期限为两个月。这体现出从实际情况出发去解决纠纷,因为经贸、劳动纠纷追求的是效率,其耗时越多,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就需要高效解决,将审理准备的期限缩短在最短的时间范围之内。而相较而言,民事纠纷、婚姻与家庭纠纷较为琐碎与复杂,需要时间较长。针对不同案件,将审理准备期限进行具体限定,有利于纠纷的有序解决。

(三)越南庭前调解制度

越南极其重视审前程序的调解制度,调解成为审前程序的主要程序阶段。审前程序的目的具有一元性,即希望通过审前调解制度消灭纠纷,达到节约诉讼资源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越南民事诉讼法》第180-188条对调解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调解原则贯穿于审前程序的全过程。之所以这么设置是因为实行庭前调解,不但有利于提高办案效率及提高案件质量,而且有利于缓解业务庭审判压力、减轻当事人诉累、节省司法资源、实现司法效益最大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调解与诉讼在功能上的互补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必要。

(四)越南提交证据之随时提出主义

《越南民事诉讼法》第165条规定可知,其所提交的资料或者证据只是为了证明起诉的合法性,起诉人在案件审理结束之前仍可继续随时提供证据。第175条的规定的资料、证据的意见的文书只是一个意见文书,并非必须答辩,不必提交相应证据。从这两条法条可以看出,当事人举证原则采取了随时提出主义。其立法本意是为了保障当事人发现新证据可以及时向法院提出,以更好的保障当事人的诉权,但是在诉讼中却有不少人利用这一规定滥用其诉讼权利,拖延诉讼时间,使当事人在开庭前的观点和争议焦点并未明确,鼓励和放纵了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搞突然袭击,甚至有部分当事人借机拖延诉讼,重复开庭,多次再审。这不仅违反诚信原则,而且影响诉讼效率、效益和安定。

(五)审前审判长与庭审审判长为同一人

越南属大陆法系国家,在审前程序中赋予了审判长很大的权力,审前程序中的审判长和庭审程序中的审判长为同一人的做法虽然能够保证审判机关对案件进程掌控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承办法官先入为主和"先定后审"的现象。

三、越南审前程序改革的几个具体设想

越南的审前程序需要改革的地方还很多,应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成功经验,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审前程序之路。以下是笔者对越南审前程序所提出的几点设想:

首先,建立适合越南现状的审前证据交换制度。借鉴法国的做法,废除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建立证据失效制度。这要求当事人在审前程序中须向对方提供自己将用于庭审辩论中的所有证据。这样能较彻底地防止诉讼突袭,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降低司法成本, 提高诉讼效益。

其次,设立专门负责审前程序的审判长。由他专门组织、指挥和监督当事人补充、更改诉讼请求,收集、提交和交换证据,整理争点等审前准备工作,使开庭法官从审前准备工作中脱离出来,不单方接触当事人,集中精力搞好开庭审理,排除预断,公正地居中裁判,提高庭审效率,促进审判公正。

再次,设置审前会议制度。审前会议制度有利于加强审判长对审前程序的指导、监督和管理,确保审前程序顺利完成。具体做法可考虑由专职审判长组织双方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参加审前会议,来明确和简化诉讼争点,对诉讼请求进行自认,确保证据,试行和解等等审前准备工作等,以此来指导、监督、管理当事人进行充分的庭前准备工作,确保庭审活动公正、公开、有效地进行。

综上所述,越南司法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上述笔者对越南的审前程序提出了几点完善意见,涉及到审判长角色的定位、证据制度的建构与完善等,越南应当在司法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汲取国外有益经验,然后逐步构建符合越南国情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

参考文献:

[1]米良等译.越南·泰国民事诉讼法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 [日]谷日安平著.程序的正义与诉讼[M].王亚新,刘荣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3] 王亚新.民事诉讼准备程序研究[J].中外法学,2002(2).

[4] 徐玉彬,艾永强.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完善--以审前程序的功能为视角[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2).

[5]陈桂明,张锋.审前准备程序比较研究[M].诉讼法论丛(第l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

[6] 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J].政法论坛,2004(3).

[7]季卫东.程序比较论[J].比较法研究,1993(1).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篇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

为了保障当事人申请再审权利,规范审判监督程序,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2007年10月28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结合审判实践,对审判监督程序中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出如下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求申请再审人补充或改正。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三)原判决、裁定系经原审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作出的;

(四)其他不宜指令原审人民法院再审的。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终结再审程序的,恢复原判决的执行。

民事再审程序解释

民事案件审判程序总结 篇9

事案件审判程序总结”的通知

【颁布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

【颁布日期】 19561017

【实施日期】 19561017

【章名】 通知

全国各级人民法院:

为了提供国家立法机关草拟刑、民事诉讼法的实际资料,督促各地人 民法院贯彻人民法院组织法,总结各地人民法院审判程序的实践经验用以 改进审判工作,本院在1955年上半年内,总结了北京、天津、上海等 14个大城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的刑、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经 验,作出了“关于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高、中级人民法院刑、民事 案件审理程序的初步总结”,于同年8月印发给北京、天津、上海等14 个大城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参酌试行,并发给全国各级人民法 院在准备总结自身审判程序和干部业务学习时参考。今年上半年内,本院 根据各大城市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的试行经验和部分省、市高级 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报来的第二审刑、民事案件审判程序的总结材料,以及若干基层人民法院审判程序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对上述“初步总结 ”的进一步修改、补充的意见,提请本年2月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司法工作 会议讨论研究;又在同年6月邀请河北省和北京市的几个法院的部分审判 人员进行座谈,征求意见;以后又反复作了修改。这次总结和上述“初步 总结”在轮廓上基本相同,但在内容方面,则根据各地试行经验和实际工 作需要,作了较大的补充和修改,并定名为“各级人民法院刑、民事案件 审判程序总结”,经本院审判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讨论通过。除报请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外,特印发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参酌试行。应 当指出,这个“总结”是在各地现有的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 提高的,各地在试行中如有新的经验和意见,仍希随时提出,以供国家立 法机关草拟诉讼法时参考。关于死刑案件的判决和核准权限问题,中央最近将有新的规定,新的规定下达后,应即遵照新的规定执行。

【章名】 附:各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审判程序总结(1956年 10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一、案件的接受

1955年上半年以前,在各级人民法院接受的第一审刑事案件中,由公安机关和其他机关、企业、团体直接起诉的占很大比重;被害人提起 自诉的案件也很多。1955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各级人民检察院已经普 遍建立并且逐步加强,由人民检察院起诉的刑事案件的比重,正在日益增 加。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的1956年检察工作计划和1956年至 1957年检察工作规划的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必须担负起除轻微刑事 案件以外的全部刑事案件起诉工作的任务。因此,今后除直接侵害个人权 益的轻微的刑事案件可以由被害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外,其余刑事 案件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应当用起诉书,并且将案卷、证物一并移送人民 法院。如果被告人的罪行依法可以免予起诉的;可经由人民检察院作出免 予起诉的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

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如果被害人或者其他公民直接向 人民法院提出控诉,或者是经人民检察院决定不起诉或免予起诉的案件,被害人又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控诉的时候,人民法院都应当接受控诉,再 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并告知控诉人。

自诉人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应当用诉状,并按被告人人数提出诉 状副本,被害人不能自写诉状和副本的,可以由法律顾问处或者人民法院 接待室代写。

二、审理案件前的准备工作

根据各地人民法院审判案件的实践经验,为了保证案件得到正确、合 法、及时的处理,审判人员在接受案件后,必须认真地审阅案卷材料,并 做好审理案件前的准备工作:

(一)对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需要组织预审庭,就案件的侦 查工作是否合法和有无根据,应否将被告人交付审判,进行审查,预审庭 由审判员一人和人民陪审员二人组成,审判员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 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自己担任审判长。书记员担任记录。人民检察院是 否派员出席预审庭一般由人民检察院自行决定,但审判人员如果认为有必 要,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庭。在预审庭上审查案件的时候,不必传 唤证人和通知鉴定人到庭讯问,通常也不传讯被告人。

预审庭开庭后,首先由检察长(员)报告案情,检察长(员)如未出 庭,即由审判员报告案情。其次,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查明起诉有无证 据和证据能否作为起诉的根据,如有疑问,应当提出问题,由报告人加以 说明(如果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在审阅案卷材料后,认为不需要重复报告 案情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就本案事实或者证据不够明确的地方提出问题,由检察长(员)或审判员加以说明)。然后由审判人员进行评议,决定案 件是否交付审判。在评议中,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享有同等权利,一切问 题均须共同研究解决。如果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 定,但必须将不同意见记入评议记录。

根据各地审判实践经验,预审庭应当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分别 作出下列裁定:

1.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即作出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的裁定。在退回补充侦查的裁定内,必须明确提出需要补充侦查的事项。同时并告知被告人本案已退回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2.对被告人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或者虽然构成犯罪,但依法应当 免予起诉的案件,即作出驳回起诉的裁定(或者由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驳回起诉的裁定应当写明理由,除向人民检察院送达外,同时也要送达 被告人。人民检察院如果不同意这种裁定,可以在接到裁定书后依法提出 抗议。抗议书副本应当送达被告人。

3.对案情明确、有足够证据材料的案件,即作出将被告人交付审判 的裁定。对主要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而次要问题不清、证据不足但不影 响审判的案件,也应当作出将被告人交付审判的裁定,同时可以要求人民 检察院补充材料,或者由人民法院在审判进行中加以调查。

对于决定交付审判的案件,在预审庭上还要就下列问题作出决定,并 将决定内容在裁定书内写明:

(1)开庭审理案件的日期、时间和地点。

(2)案件依法公开审理或者不公开审理。

(3)检察长(员)是否必须出庭。

(4)是否给被告人指定辩护人。被告人有权自己委托辩护人,人民 法院应当告知被告人有权自己委托辩护人。有检察长(员)出庭支持公诉 的案件,应当告知被告人委托辩护人,如果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或者被告 人要求人民法院给他指定辩护人的时候,人民法院应当给他指定辩护人。如果被告人是聋、哑或者是未成年人,必须给他指定辩护人。

(5)是否需要配置翻译人员。当事人如有不通晓当地通用的语言文 字的,人民法院应当在法庭上配置翻译人员。

(6)传唤或者通知哪些人出庭。

(7)应否变更人民检察院已经对被告人采用的强制措施,或者对以 前未采用强制措施的被告人采用强制措施。对已经在押的被告人,如果认 为不需要继续羁押的,可以采用取保候审(人保和提供财产保证可以同时 使用或者分别使用)或者监视居住的措施。对于未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的被告人,如果根据起诉材料,认为他是比较重大的犯罪分子需要逮捕的 时候,预审庭应即作出逮捕的决定。

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如果根据证据材料认为未经逮捕的被告人确 有逃跑(或者在逃)、企图毁灭证据、伪造证据、串供或者经常没有一定 住处等情况的时候,可以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第五条规定,采用临时羁押的措施。对于现行犯,无论是经人民法院发现的或者是由公 民扭送来的,都必须立即依法予以处理。

为使开庭审理案件工作顺利进行,经预审庭决定交付审判的案件,审 判人员在开庭前,必须详细了解案卷材料,研究确定审理的方法和步骤,对重大案件并应拟定审讯提纲。

担任记录的书记员应当根据预审庭决定的事项,负责作好下列工作:

1.向人民检察院送达预审庭的裁定书正本。向被告人送达决定交付 审判的裁定书正本和起诉书副本,或者送达驳回起诉的裁定书正本。在向 被告人送达决定交付审判的裁定书正本和起诉书副本的时候,可以告知他 有权委托辩护人和请求传唤新证人和提出新证据。传唤证人、附带民事诉 讼原告人或其代理人一律用传票,通知辩护人、鉴定人、翻译人员一律用 通知书。传票和通知书一般要在开庭3天以前送到,向被告人送达决定交 付审判的裁定书正本和起诉书副本,同样的也要在开庭3天以前送到。送 达传票、通知书、预审庭裁定书、起诉书等一切诉讼文件的时候,都要有 送达证,收到上述诉讼文件的人须在送达证上注明收到日期和时间,并签 名或者盖章(或者用捺指印代替签名、盖章,下同)。

2.对于决定公开审理的案件,公布审理案件的案由、被告人姓名、开庭的日期、时间和地点。

3.被告人经预审庭决定继续羁押的,即办理换押手续;决定取保候 审的,必须有保人出具保证书,并办理对保手续。

(二)对自诉人提起自诉的案件,审判员在接到案件和审阅案卷材料 后,如果认为是轻微的刑事案件,可以报经院长或者庭长决定,由审判员 一人独任审判。

审判人员在开庭审理案件以前,应当作好准备工作。首先,审查案件 应否归本法院管辖,是否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告人的行为是否 构成犯罪。对于不属于本法院管辖的案件,应当用裁定移送有管辖权的人 民法院处理。应当由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接受控诉,再移送人民检察院处理,并告知控诉人。被告人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的 案件,可以用裁定驳回起诉,或者由自诉人撤销案件;如系依法应当由行 政机关处理的问题,可以移送有关机关处理。

其次,审查起诉是否有证据材料以及证据材料是否足够作为起诉的根 据。对于起诉缺乏足够证据材料的案件,可以限期要自诉人补充证据;审 判人员认为有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在开庭前进行调查。调查的目的在于全 面地查明案情,不论对被告人有利或者不利的证据,都要充分地调查搜集 并加以分析研究,防止主观片面。在调查中,如认为有必要,也可以传唤 被告人,向他告知被控事实的要点,询问他是否要求传唤证人和鉴定人或 者调查其他证据。如果自诉人不在限期内补充证据,而且审判人员也无法 进行调查的时候,可以将案件注销或者用裁定驳回起诉。注销的案件,自 诉人可以补充证据,另行起诉。驳回起诉的裁定,自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 民法院提起上诉。

关于对自诉案件的被告人采用强制措施问题,必须特别慎重,一般不 应采用逮捕、羁押措施,必要时可以要被告人取保候审。

决定开庭审理的自诉案件,关于确定开庭日期、时间和地点,公开审 理或者不公开审理,传唤当事人、证人和通知鉴定人出庭,向被告人送达 诉状副本,以及要被告人取保候审等问题的程序和方法,可以参照前述对 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案件的准备程序和方法。

三、审 理

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可以在人民法院内进行,也可以 到法院外的适当地点进行。关于开庭审理案件的程序,各地大体相同,但 有些必要的程序也还贯彻执行的不够。为了全面贯彻人民法院组织法,审 理案件的程序应当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提高。

开庭前,由书记员查点到庭人员,又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宣布法庭 注意事项。

审判人员入庭后,由审判员宣布开庭,宣布所审理的案件,查明被告 人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和职业等,问他是否在3天前收到起诉书副 本。被告人经传唤无正当理由而不到庭的,案件应当延期审理,并且可以 在下次开庭以前酌情拘传被告人,拘传用拘传票。证人、鉴定人如有未到 庭的,法庭在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后,即酌情决定案件是进行审理或者延期 审理。决定延期审理的案件,即酌情重新确定开庭日期、时间和地点,并 再送达传票和通知书。如果证人、鉴定人均已到庭,即查明证人、鉴定人 的姓名、年龄、籍贯、住址、职业及其与当事人的关系,告知作证和鉴定 在法律上应负的责任(证人一律在具结后退庭,鉴定人是否具结,可根据 实际情况决定)。然后审判员告知被告人应有的诉讼权利(声请审判人员 和担任记录的书记员回避,向证人、鉴定人和同案其他被告人发问,请求 传唤新证人和提出新证据,辩护和最后发言等),宣布法庭组成人员和担 任法庭记录的书记员的名单,并讯问当事人要不要声请回避。当事人声请 审判人员回避的,由院长裁定;声请书记员回避的,由法庭裁定。驳回声 请回避的裁定不准上诉。为使审理案件工作顺利进行,审判员、人民陪审 员和书记员如果认为自己对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关系,而有回避必要 的时候,应当主动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分别由院长或法庭裁定。

上述事项进行完毕,法庭即开始调查事实。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案 件,如果检察长(员)出庭支持公诉,起诉书可以由审判员或者由审判员 指定的人民陪审员宣读,也可以由检察长(员)宣读。如果检察长(员)没有出庭支持公诉,或者是被害人自诉的案件,起诉书或者诉状即由审判 员或者由审判员指定的人民陪审员宣读,对自诉案件在宣读诉状后还要讯 问自诉人有无补充。然后对被告人加以讯问,被告人有数人的时候,根据 具体情况,可以隔离讯问,也可以不隔离讯问。讯问证人的时候,应当指 出本案需要他证明的问题,并让他作充分的陈述。证人有数人的时候,应 当隔离讯问,必要时可让他们互相对质。调查中,对案卷内已有的证据和 当事人在法庭上提出的新证据,都应当加以审查鉴别。鉴定人的鉴定意见 书,需要当庭加以宣读,并且要让双方当事人辩解。物证须当庭审查,辨 别真伪,并让被告人辨认。被告人的供词,必须经过调查研究确与客观事 实相符的,方可采用。

证人的证言应当到庭陈述。证人在侦查中作过陈述的,也应当到庭陈 述。经法庭传唤未到庭而又确实不能到庭的证人在侦查中所作的陈述,需 要当庭宣读,经法庭允许不出庭的证人所提出的书面证言,也需要当庭宣 读。

在调查过程中,辩护人经审判员许可,可以向被告人、证人、鉴定人 发问。当事人对鉴定或者勘验的结果有不同的意见而请求人民法院再进行 鉴定或者勘验的时候,如认为有必要,即由法庭裁定案件延期审理,并再 进行鉴定或者勘验。决定再进行鉴定的案件,应当另行指定有关专门技术 人员或者由技术部门派员进行鉴定。鉴定前,应当向鉴定人说明鉴定的要 求,并提供鉴定所需要的材料,鉴定人也可以提出这种要求。鉴定的时候,除了被告人不能到场或者不宜让他到场的特殊情况以外,可以准许被告 人在场;鉴定人可以向被告人和证人发问,被告人也可以向鉴定人发问。鉴定后,由鉴定人作出鉴定意见书并签名或者盖章,人民法院应当将鉴定 结果告知被告人。决定再进行勘验的案件,在勘验现场的时候,应当通知 被告人的辩护人或者他的家属和近邻到场,被告人能够到场的,也应当通 知他到场。勘验时并须当场绘制现场图形或者拍摄照片。

在法庭调查事实阶段,必须把案情彻底查清,取得确凿的证据,以保 证案件的正确处理。

经过上述法庭调查事实阶段,如果认为案情已经完全查清,即由审判 员宣布开始辩论。先由公诉人、自诉人及附带民事原告人(或他的代理人)发言,再由被告人和他的辩护人辩护,以后可以互相进行辩论。公诉人、自诉人辩论后,必须再让辩护人或者被告人辩护。辩论进行中,如果发 现与本案有关的新事实,法庭可以宣布停止辩论,重新调查事实或者裁定 案件延期审理;当事人和辩护人也可以提出这种请求,由法庭裁定。

审判员宣布辩论终结后,必须让被告人作最后陈述。

人民法院在开庭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不应当准许旁听群众当庭发言,旁听群众如果有意见,可以在闭庭后用口头或者书面向人民法院提出。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可以合并审理。人民检察院 提起公诉的案件,在审理中发现被告人另有其他犯罪未经起诉,或者被告 人提出新的理由和证据当庭无法查清的,应当宣布延期审理。犯罪事实轻 微的,可以由人民法院自行调查;犯罪事实重大复杂的,可以退回人民检 察院补充侦查。对轻微的刑事自诉案件,自诉人可以具状或者当庭口头撤 销案件,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外自行和解,人民法院也可以当庭进行调解。双方当事人在外自行和解而具状请求撤销案件的,可准予撤销。当庭调解 成立的案件,由人民法院制作调解书,分别存卷和发给双方当事人。经当 事人撤销的案件,除有正当理由外,不得就同一案件再行起诉。当庭调解 成立的案件,如果当事人一方事后翻悔,经审查确有错误的,可以参照人 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处理。首先可以由合议 庭传唤当事人再进行调解,如果调解不成,即进行审判。如果经过审查并 无错误,可以将审查的结果通知当事人。

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担任记录工作的书记员必须认真负责地作好记录 工作,如实地反映审判过程中的全部活动情况;如果当庭记录有不够完备 的地方,应当在闭庭后及时加以整理。除证人证言笔录需要当庭宣读或者 交由证人自看,并在查阅没有错误后由证人签名或者盖章外,其他笔录不 必当庭宣读;但审判员必须当庭告知当事人及其辩护人有请求查阅笔录的 权利。审判员和书记员必须在笔录上签名。审判员在笔录上签名的时候,还必须认真负责地加以审查,如果笔录记载内容有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应当加以修正。当事人要求查阅笔录的,一般应当在闭庭后立即交给他 自看或者向他宣读,并允许他加以摘录;如果案情复杂,笔录需要整理的,也可以在闭庭后3天内交给当事人自看或者向他宣读。当事人认为笔录 记载有不正确或者不完备的地方,可以在查阅后立即提出意见,也可以在 3天内提出意见,审判员如果同意当事人的意见,就对笔录加以修正,如 果不同意修正的,可以将当事人的意见和不应当修正的理由写出,一并附 卷,经过当事人查阅的笔录,要让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书记员应当将当 事人查阅的情况在笔录内注明。

四、裁 判

案件经辩论终结,被告人作最后陈述以后,审判员宣布休庭,并同人 民陪审员退庭进行评议,在评议中应当研究解决以下问题:被告人的被控 事实是否确实;是否为被告人的行为;被告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犯 罪名是什么;应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是否数罪并罚如系数罪并罚,怎样确定应当执行的刑罚;有无附加刑;是否缓刑;附带民事诉讼如何 解决;赃、证物如何处理。在确认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则作出犯何种罪 判处何种刑罚或者免予刑事处分的判决;反之,即作出无罪的判决。判决 只能以本案在审判庭上已经审理过的事实为根据,如果事实不够清楚,应 当确定继续审理的措施。在评议过程中,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享有同等权 力,一切问题均须共同研究解决,如果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按少数服从多 数的原则决定,但必须将不同意见记入评议记录。参加评议的人员都应当 在评议记录内签名(评议记录应当保守秘密,当事人及辩护人不能阅览)。

关于第一审刑事案件判决书的格式和方法,各地过去极不统一,现在 根据各地人民法院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意见:

首先,在判决书的开头说明人民法院名称和判决书的种别,即写明“ 某某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并在下面注明案号。在原告人栏内,由人民 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写“公诉人”,例如:“公诉人某某人民检察院检察 长(员)某某某”,自诉案件的原告人,写“自诉人”,自诉人为附带民 事原告人的时候,可写“自诉人即附带民事原告人”,否则即须另写附带 民事原告人。在被告人栏内,应当写明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出身、民族、职业和有无前科;刑事被告人同时即为附带民事被 告人的,无须另说“附带民事被告人”字样;如果不是同一个人的时候,则须单独写出。辩护人应当写在被告人后面。

“案由”应当在当事人栏后另起一行写出。接着依次写明开庭审理案 件的日期,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姓名和担任记录的书记员的姓名,检察长(员)是否出庭执行职务以及案件是否公开审理。

其次,在被告人有罪的判决书中应当说明事实、理由、判决三项内容。事实部分应当写明具体的犯罪事实,包括犯罪时间、地点、手段、动机、结果等。理由部分应当说明认定事实的证据和适用政策、法律、法令的 根据或者应受刑罚或者免予刑事处分的理由。判决部分应当写明被告人所 犯罪名,判处的刑罚或者免予刑事处分;判处刑罚的判决书内还应当写明 是否数罪并罚和决定应执行的刑罚,有无附加刑,是否缓刑,刑期起算日 期及判决前羁押日数同刑期的折抵;对于附带民事诉讼的案件,应当写明 附带民事诉讼部分如何解决;案内有赃、证物需要处理的,应当写明如何 处理。如系无罪的判决书,只需写明认定被告人无罪的理由,并在判决部 分内写明被告人无罪。在具体写法上,有罪的判决书中的事实与理由两部 分可以合并写,也可以分开写。判决书须注意有思想性和说服力,段落层 次分明,力求通俗。

再次,在判决书原本的最后,依次写明:“如不服本判决,应自接到 判决书的次日起10日内,向本院提出上诉状和副本,上诉于某某人民法 院”;作成判决书的年、月、日;“某某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审判员(如 系助理审判员,可以写代理审判员;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判决书,应当写审判员)某某某、人民陪审员某某某、某某某”。在判决书正本 的最后,还要依次写明:“本件证明与原本无异”;制成判决书正本的年、月、日;“书记员某某”(即负责按照判决书原本制成正本的书记员)。

关于第一审人民法院所用的裁定书的格式、写法和署名,与判决书基 本相同,内容一般比较简单。准许上诉的裁定,应当在裁定书原本内注明 上诉期间和上诉审人民法院。

审判的方式分为立即宣判与定期宣判两种,立即宣判由审判员宣读判 决书主要内容并加以说明,宣读完毕,向当事人告知上诉期间和上诉审人 民法院。立即宣判的案件,判决书一般应当在宣判后5日内送达当事人。定期宣判的程序与立即宣判的程序基本相同,但宣判时需要查明当事人的 姓名、年龄、籍贯、住址和职业,宣读判决书全文,并可以当庭送达判决 书。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在上诉期间当事人 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议,上诉期间届满后,就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 和裁定。

五、上 诉

关于哪些人有上诉权问题,各级人民法院过去准许自诉人、被告人及 其监护人、辩护人、近亲属提起上诉。今后,除自诉人、被告人及其监护 人有权提起上诉外,被告人的辩护人、近亲属提起上诉,以取得被告人的 同意为宜;在被告人的近亲属或者辩护人没有征求被告人意见而提起上诉 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必须及时地允许被告人的近亲属、辩护人与被告人见 面接谈。如被告人不同意提起上诉,可以当作群众申诉处理。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于同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和裁定,认 为有错误的时候,有权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议。

当事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案件的判决而提起上诉的期间,各级人民法院多规定为10天,自当事人接到判决书的次日起算,这是切 实可行的。不服裁定的上诉期间,今后可统一规定为5天。

当事人提起上诉应当用上诉状,并应按对方人数提出上诉状副本。当 事人不能写上诉状的,可以由法律顾问处或者人民法院的接待室代写。提 起上诉,一般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但直接向上诉审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的,也应当受理。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由原审人民法院审查上 诉是否逾期,如未逾期,就将上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并告知对方可以在规 定的期限内提出答辩书状,然后备文将上诉状、答辩书状及全部卷宗材料 报送上诉审人民法院。直接向上诉审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的,如果上诉审人 民法院不能确定上诉是否逾期,就将上诉状送由原审人民法院审查,如未 逾期,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备文将上诉状、答辩书状及全部卷宗材料报送上 诉审人民法院。当事人逾期提起上诉,如果有正当理由足以说明逾期原因 的,应当受理。如果没有正当逾期理由而当事人坚持上诉的,应当由原审 人民法院院长或者受院长委托的人审查原判决或者裁定有无错误。逾期虽 无理由,但经审查后发现原判决或者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当按照人民法院 组织法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处理;逾期无理由,原判决或 裁定也无错误,而当事人仍坚持上诉的,应当将上诉状及当事人逾期坚持 上诉的情况,报送上级人民法院审查处理,并通知当事人。

当事人依法提起上诉的,都应当准许。人民法院如果不向被告人宣判、不送达判决书,或者还在上诉期中就把被告人送去劳动改造以及其他限 制或者剥夺当事人上诉权利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人民检察院按照上诉程序提出抗议,可以参照上述当事人提起上诉的 程序。如果在上诉期间届满后提出抗议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

上诉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或者抗议案件,应当由审判员(或者代行审 判员职务的助理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合议庭由院长或者庭长指 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案件的时候,自己担任 审判长。书记员担任记录。

根据各地实践经验,上诉审人民法院接受案件后,一般均由审判员一 人对原审的判决或者裁定、当事人的上诉状(或者人民检察院的抗议书)和对方提出的答辩书状,以及原审的全部卷宗材料,认真负责地进行审查。审查中,按照“事实是根据,法律是准绳”的基本指导原则,首先审查 原审判决或者裁定所根据的事实是否已经完全调查清楚,证据材料是否确 实,其次审查论罪科刑有无错误和程序是否合法。

承办审判员在审查后,应当将案件提交合议庭审理,先由承办审判员 报告案情,然后进行评议,确定本案应当如何处理。在评议中,合议庭的 全体组成人员享有同等权利,如果意见不一致的时候,按少数服从多数的 原则决定,但必须将不同意见记入评议记录。

在评议中,如果认为原审认定事实并无错误,证据充分,论罪科刑正 确,在程序上合法,而提起上诉或者提出抗议没有理由的,应当用判决驳 回上诉或者驳回抗议。如果原审认定事实无错误,证据充分,在程序上合 法,而论罪科刑不妥当,认为是把无罪当作有罪、把轻罪当作重罪,或者 按照政策、法律、法令原判处刑过重的,应当用判决改判全部或者一部。对于被告人或者他的监护人、辩护人、近亲属提起上诉的案件,如果认为 原判处刑显然过轻,而确有加重刑罚必要的时候,应当用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更审。对于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议的案件,如果原审认定 事实无错误,证据充分,在程序上合法,而处刑显然过轻,认为应有加重 刑罚必要的时候,可以直接改判。如果原审判决或者裁定在程序上显然有 严重违法的地方,应当用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更审。在发回 更审的裁定内,必须明确具体地指出原审判决或者裁定中的错误或者不妥 当的地方,以便原审人民法院加以纠正。

在评议中,如果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有疑问,证据不充分,需要发回原 审人民法院更审的,应当用裁定撤销原判,发回更审。如果由于案情疑难 重大,牵涉范围较广,或者需要专门技术进行鉴定才能肯定案情事实,发 回更审后原审人民法院在审理上困难较多,或者有其他不宜发回更审原因 的,应当由上诉审人民法院传唤当事人及必要的证人到法院来开庭审理,或者实行就地审判。各地中级人民法院在实践中,对于所受理的上诉或者 抗议的案件,如果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有疑问,证据不充分,而审判本案的 第一审人民法院与本法院距离很近和交通方便,认为无须发回更审的,多 由本法院传唤当事人及必要的证人到法院来开庭审理。这种作法可以继续 采用。在开庭审理中,除法律另有规定的案件外,都应当公开进行,审理 程序可以参照前述审理第一审案件的程序,并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出 庭执行职务。如果在案件审理中,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有疑问,证据不充分,而必须由人民检察院以侦查来搜集新证据的时候,应当用裁定撤销原判,发回与原审同级的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

关于第二审刑事案件的判决书和裁定书的格式,在当事人栏内,由人 民检察院提出抗议的,写“抗议人某某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员)某某某” ;由被告人或者自诉人提起上诉的,写“上诉人某某某”;自诉案件上诉 人的对方写“被上诉人某某某”。案由内应当写明“不服某某人民法院某 某某某号判决(或者裁定)”,接着写明开庭审理案件的日期、合议 庭组成人员的姓名、担任记录的书记员的姓名、检察长(员)是否出庭执 行职务、以及案件是否公开审理。在内容方面,除事实、理由两个部分与 第一审刑事案件判决书的写法大体相同外,在判决或者裁定部分还应当写 明是驳回上诉,或者撤销原判,发回更审(或者发回与原审同级的人民检 察院补充侦查),还是部分或者全部改判。如系全部改判的判决书,应当 首先写明“原判决撤销”字样,接着写明如何改判。如系部分改判的判决 书,则须分别写明原判决的哪一部分撤销及如何改判。高级人民法院和中 级人民法院对于死刑案件的终审判决,应当在判决书的最后说明:“如不 服本判决,可以在接到判决书之次日起10日内向本院提出意见,申请某 某高级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并在宣判时告知当事人。

六、死刑复核

死刑复核案件,无论是由当事人申请复核或者由基层人民法院、中级 人民法院报请核准的,各地都由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核。审核中,除有需要直接查对事实的情况外,都不传唤当事人及证人。审核后,对 原判决所根据的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论罪科刑正确,在程序上合法的,即用判决核准执行死刑,并附发执行命令,执行命令由院长署名。对事实 清楚,证据充分,原审在程序上合法,但论罪科刑不妥当而应当减轻刑罚、免予刑事处分或者宣告无罪的案件,即用判决减轻刑罚、免予刑事处分 或者宣告无罪。对事实不清,证据不充分,或者原审判决在程序上显然有 严重违法的地方,即用裁定撤销原判,发回更审,或者由高级人民法院直 接进行查对。这些作法今后仍可继续采用,但应再作以下补充:高级人民 法院在审核后,依法作出的改判减轻刑罚、免予刑事处分或者宣告无罪的 判决,就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经高级人民法院发回第二审人民法院更 审的死刑案件,如果在更审后仍判处死刑,当事人不服时,可以提起上诉,当事人不提起上诉的,应当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如果改判徒 刑,应当准许提起上诉或者提出抗议。经高级人民法院发回第二审人民法 院更审的死刑案件,如果在更审后仍判处死刑,当事人仍可申请上一级人 民法院复核;如果当事人不申请复核,应当报请高级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如果第二审人民法院在更审后改判徒刑,这种判决就是发生法律效力的 判决。

由高级人民法院作为第一审的判处死刑的判决和作为第二审的维持原 审判处死刑的终审判决,如果当事人不上诉、不申请复核,都应当报请最 高人民法院核准后执行,并适用前述关于死刑复核程序的规定。

(注:这里初步总结了各地过去的死刑案件复核程序的经验。其中关 于死刑案件的判决和核准权限问题,中央最近将有新的规定,今后各地在 执行中央新的规定过程中,还需要继续总结这一方面的经验,以便进一步 加强死刑案件的复核工作)。

七、再 审

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 序进行再审的案件,有的是对本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 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而再审的;有的是上级人民法 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而提审 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同时,还有根据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 程序提出的抗议而再审、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再审的程序 大致如下:

(一)各级人民法院对本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应否 再审问题,须经院长或者受院长委托的人进行审查。审查后,如果认为原 判决或者裁定并无错误,可用人民法院名义将审查结果通知当事人或者有 关部门。如果发现原判决或者裁定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政策、法律、法令上确有错误,都应当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审判委员会审查了院长提出再审的案件后,如果认为原判决或者裁定 确有错误,须分别情况作出另行组织合议庭再审或者移送人民检察院补充 侦查的决议。但是,上诉审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如果认为本法院的第二 审判决或者裁定是在认定事实上有错误,而且以发回原第一审人民法院审 理或者发回与原审同级的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为宜的,也可以作出撤销原 判,发回更审或者发回补充侦查的决议。合议庭再审后所作的判决书或者 裁定书,由合议庭组成人员署名,并须在案由内注明本案是根据审判委员 会的决议而再审的。对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所作的将案件移送人 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决议,和上诉审人民法院的审判委员会所作的发回原 第一审人民法院更审或者发回与原审同级的人民检察院补充侦查的决议,也都应当由合议庭制作裁定书,分别送达。

根据各地人民法院实践经验,对本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一审案 件的判决和裁定,经审判委员会决议另行组织合议庭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 后所作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提起上诉;人民检察院认为 判决有错误的时候,可以提出抗议。对本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二审 案件判决裁定,经审判委员会决议另行组织合议庭按照上诉审程序审理后 所作的判决和裁定,都不准许上诉。这些作法仍可继续采用。

鉴于原承办人审理再审案件往往存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容易影响对案 件的公正判决,许多人民法院过去都实行了原承办人回避的制度,这种制 度今后应当普遍实行。

(二)上级人民法院发现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 定有问题的时候,各地人民法院都先调卷审查。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即按 照下列不同情况分别加以处理:对原判决或者裁定所根据的事实无出入,而论罪科刑有错误,认为是把无罪当作有罪、把有罪当作无罪、确定罪名 有错误或者按照政策、法律、法令原判处刑悬殊而确有改判必要的,应当 用判决改判全部或者一部;改判的判决不准上诉。对事实不清的案件,即 用裁定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进行再审的人民法院,如果是案件的原第 一审法院,其判决和裁定准许上诉;如果是原第二审法院,其判决和裁定 不准上诉。上级人民法院对事实有出入认为需要由本法院直接进行调查的 案件,即由本法院予以提审;审理后用判决撤销原判予以改判,改判的判 决不准上诉。这些作法都可继续采用。

八、执 行

上一篇:爱护地球演讲稿600字下一篇:唤醒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