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共8篇)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篇1

姓名:杨秀芬班级:08级财管(2)班学号:2008230702

41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并购等资本运作形

式组建企业集团的行为不断增多,现已初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大型或特大型企业集团,涉及各种行业和经济类型,发挥了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整合效应及规模效益。然而,与此同时,在这些集团公司中,却普遍存在着诸如规模效益不佳、重复投资、资金运营效率低等问题。而一个大型的企业集团要想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有一个积极有效的财务管理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中国企业集团治理,治理机制,董事会,经济技术发展。

一、中国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企业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并在政府的干预和引导下,行

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企业集团的雏形。在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初期,我国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市场化才刚刚起步,生产经营比较分散,专业化程度不高,企业横向联合少而松散,工业化和市场程度不足以自发产生企业集团,因此当时的企业集团主要是靠行政手段而组建,多数是由工业行政性公司改建。企业集团主要以行政手段和契约形式为联结纽带,而较少以资产产权为联结纽带,从而形成了我国企业集团具有法律地位和行政地位的双重特性。企业集团的组建由较松散到较紧密;从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走向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从横向的产品联合走向纵向的工艺联合;从单一产品企业结合向多元化经营发展;从政府行政推动、契约形式的联结发展到以资产为纽带的联结。

为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已经进行的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清楚地显现出利

益约束至契约再到主权约束的改革深化过程的轨迹。我国的企业集团在最初形成时,是以经济技术的内在联系为纽带集结而成的,功能不可能全面。股份制改造使企业集团内部资产纽带的关系得以加强,成员企业相互间的联合更加紧密。股份制企业的效益优势在发展中得以彰显,队市场经济亦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

二、中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的现状

企业集团是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以确保集团整体的健康运作。企业集团治理与单一法人实体企业不同,除具备一般公司协调好出资者与经营者之间关系外,还要处理好多级法人实体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我国,企业集团和法人等概念很混乱,不仅仅认识上模糊不清,而且在实践中企业

集团却像企业,母子公司体制不健全,各成员企业没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仅相当于企业集团的一个职能部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集团是基于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

础、行政划转或行政干预等原因而组建,只存在形式上的简单的资本关联,内部联结纽带非常脆弱。企业治理行为表现为行政化,主要体现为资源分配行政化、经营目标行政化、经营者人事任命行政化,即“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其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内的非效率,产生高昂的治理成本。

同时,从股权的行使方式来看,政府对国有企业集团干预过多,产权不明晰,政府行政

机制替代了企业集团内部治理机制,造成企业集团发展面临难以克服的体制性困难。

从股权结构来看,我国大部分公司都是国家控股或相对控股地位(国有企业集团的母公

司尤为明显),这些公司虽然进行了公司化改造,但谁有资格作为国家股股权的代表,法律

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是从形式上做了规定。从董事会的构成和运作来看,董事会内部机制不合理,一些董事会并没有设立相应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审计委员会,不仅不能为董事会的日常运作提供正常的服务,而且也使得董事会对集团的高层经理的监督职能很难得到贯彻。

作为集团的专职监督机构,监事会的职权也没有得到较好的行使。从目前来看,有许多企业集团的监事会成员是其集团内部人员,均有自集团的党委、工会等部门,由于他们一般是由党的组织部门、经理班子任命,然后再进入监事会,这样的遴选机制所产生的监事会,其在职能的发挥上不能不令人生疑。

另外,单位企业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委托——代理关系不明确和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企业集团中仍然存在。由于企业集团整体性功能的缺乏,企业集团普遍存在着集权过度的简单化治理特征,保障成员企业良性发展、实现企业集团整体优势的集团治理机制,难以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治理机制呈现出典型的虚化状态。我国企业集团的公司治理问题,已经成为企业集团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三、我国企业集团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权不明晰,国有股一股独大。产权明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要求。由于国有企业长期被政府控制,企业更倾向于是政府的下属行政机构,而并非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这种行政形的企业制度暴露出了一些弊端,因此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基本特征是政企分开,产权清晰,职责明确,管理科学,基本途径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我国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幅度较小,基本上没有改变企业的性质,虽然引入了其他投资者,但并没有对原有的控制权造成冲击,这虽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降低了改革的效应。

通过股份制改革,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变了国有股一统天下的尴尬局面,但又产生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广大的中小股东很难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足够的影响,同时国有股不能流通,中小股东“用手投票”的内部治理机制和“用脚投票”的外部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意味着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失效。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兴起,许多国有企业集团纷纷剥削优质资产上市,由于企业的经营者没有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压力,不用承担经营不善控制权被剥夺的风险,上市公司更多地扮演着集团公司(母公司)提款机的形象,经营者不重视企业价值的增长,很少进行股利分配,而“增股”、“配股”等融资行为却时有发生,这也从客观上增加了股民对股市的不信任感,可以说我国上市公司是靠股民的钱在铺垫的。

(二)非理性扩大规模,盲目实行多元化。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价值,但企业如果过多涉及不熟悉的领域,也可能使企业陷入经营困境,而造成主业不突出、机构臃肿、调度失灵以及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反而加速了企业的衰亡。代理理论认为,当一方将决策的权力授予给另一方,并对另一方提供相应报酬时,代理关系就产生了。股东和经理之间就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经理作为受托者会利用信息不对称及手中的权力,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而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突出表现就是公司规模最大化和过度多元化。公司规模越大,经理可以获得更大的权利,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经理的职业风险,加大经理在公司中地位,还可以获得更多现金流量的支配权。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具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相对发达,企业的经理层不会过度的偏离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因为他们会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约束以及来自股东“用脚投票”的威胁。

(三)内部人控制阴影挥之不去,企业“家长制”作风严重。内部人控制现象在转轨国家进行经济改革时容易出现,是指从前的国有企业的经理或职工在企业公司化的过程中获得相

当大一部分控制权的现象。我国国有企业在股份制改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也面临着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尤其是集团公司的负责人几乎控制了整个集团的全部大权,包括公司的经营决策、资金调动以及人事安排。在集团公司的负责人的权利与责任脱节的情况下,很难保证他们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利己主义行为。

事实上,我国很多企业集团的董事长或总裁在集团内保持着较为严重的“家长制”作风,他们决定着公司的一切大小事务,使得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同时利用手中的权力损害外部股东的利益,侵吞公司的财产。从最近发生的几起案件来看,我国企业集团确实存在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集团的负责人绕开董事会挪用公司资金、转移公司财产到自己关联企业的事件时有发生。企业“家长制”作风也会增加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加大决策失误的可能,从长远看将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例如,接近过湖南成功集团总裁刘虹的人表示,“刘虹不放权,不相信别人,是个事业狂,把工作都抓在手里”,正是刘虹这种家长作风,使其力排众异而收购酒鬼酒,也注定了成功集团的“不成功”。

(四)监管环境尚不成熟,企业监督机构形同虚设。良好的监督环境是规范经理人员行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基本保障。监督机制一般包括企业内部自我监督和外部来自政府及市场的监督,良好的监督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美国具有一系列规范公司行为的法律法规,同时企业内部设立董事会,其超过四分之三席位的董事为外部董事(独立董事),这充分保障了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财务进行监督与控制,并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相较之美国,我国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缺乏有效的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在公司监管方面还具有许多法律空白,对中小股东的法律保护普遍缺失。在机构设置方面,我国《公司法》要求股份公司设立监事会与董事会平行,明确监事会要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作用却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股东代表出任的监事往往由控股集团公司任命,而确定监事名额的又是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或总裁,自己派人监督自己,监事会的实际作用可见一斑,只不过是一个应付检查的花瓶摆设。

四、关于提高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绩效的思考

(一)完善以产权联结的母子公司体制,优化股权结构。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一般都具有明显的行政干预的烙印,集团公司与政府之间以及集团公司与下属子公司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集团公司作为市场主体很难在市场中独立,而子公司也很难独立地进行经营管理,集团公司对子公司管的太多、统的太严是我国企业集团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有的集团公司与其下属子公司人事安排基本上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虽然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但不具有独立的经营决策。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源是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单一的股权结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产生过多地来自政府的任命,而非市场选择的结果,由于国有股一股独大,其他中小股东要想动摇经理人员的地位,首先要撼动国有股的控股权力,从目前的形式看,对于中小股东这简直是不可能的,由此也造成了我国股市是一个纯投机性的市场。

由此看来,摆正集团内公司的位置,优化其股权结构是我国企业集团治理的根本途径。目前,我国正在如火如荼展开的股权分置改革将会对集团公司治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如果不能合理确定对价的水平,随着市场的迅速扩容,广大的中小股东终究要蒙受损失。

(二)规范组织结构设计,选择适当的公司治理模式

股份制公司成为主流的企业形式,是适应了经济发展要求的历史必然,而企业组织形式从集权的直线式,到分权的事业部式以及目前流行的母子公司式,也是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经营所做出的历史选择。事实上,适应集团公司自身特点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以及公司战略目标的实施。目前我国企业集团也普遍采用母子公司式组织结构,但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超出了应有的界限,在很多情况下,母公司更倾向于把子公司看成自己的分公司,而忽视了子公司独立的法人地位,鉴于此,完善我国企业集团的治理机制就必须先明确子公司在集团中的地位,再选择适合集团公司发展的治理模式。

目前世界上成熟的治理模式有三种,即美英治理模式、日德治理模式和东亚家族治理模式。美英治理模式建立在新古典经济理论上,强调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要求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股价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价值,经营者也会因来自控制权市场的压力而努力工作。在日德治理模式中,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的股权较为集中,股票流动性小,利益相关公司通过参股、人事交叉及契约等方式结成企业集团,股权变动及人事变化较为稳定。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而培育较为完善的资本市场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美英治理模式在我国很难发挥作用,我国企业集团可以借鉴日德治理模式,通过引入包括银行在内的机构投资者,改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

(三)健全法律体系,强化内外部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法律层面上对企业集团治理结构做出硬性规定是提高我国集团公司治理水平的最高保障。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企业集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我国的立法机制尚不完备,许多法律法规都具有事后性质,而在改革发展的前沿总是存在一些法律真空,一些企业的经营者利用法律的空白,偏离企业目标而从事机会主义行为,侵犯股东利益。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篇2

(一)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石油业属于我国的重污染行业, 对我国民生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广泛。因此, 对石油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分类指引》以及环境保护部2008年制定的《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 本文选取的石油业上市公司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上市公司。初始研究样本为深沪两市2007—2011年A股石油业上市公司, 共15家, 然后剔除ST和PT的上市公司1家以及2011年上市的公司1家, 得到13家样本。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相关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资料的数据库, 本文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的年报了解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年报中环境会计信息数据来自巨潮咨询网 (http://www.cninfo.com.cn) 。

(二) 石油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1.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石油业上市公司数逐年增加, 但缺乏一贯性

表1列示了2007—2011年石油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 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石油业上市公司数量在逐年增加, 披露总数从2007年的4家增加到2011年的10家, 披露比例从2007年的30.77%增加到2011年的76.92%。虽然我国石油业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数量有所增加, 但2008年与2009年的披露比例仍较低。这是因为2008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环境信息公开办法》仅仅鼓励各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披露内容也局限于一些宏观信息, 所以披露比例并无很大提高。2010年9月14日环保部发布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该指南规定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应当发布年度环境报告, 定期披露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守法、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信息, 使得2010年与2011年的披露比例有所提高, 两年都达到了76.92%, 披露情况较为乐观。但由于该指南没有任何强制性的措施, 致使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此外, 2007—2011年期间, 连续五年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公司只有3家, 其它公司在持续经营的过程中, 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连续性严重不足。从各公司前后年度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内容来看, 大部分公司在第一年披露的环境信息在第二年就完全不披露。

综上所述, 在我国有关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引导下, 大部分石油业上市公司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程度有所增强, 但其披露仍存在严重的随意性和较低的一贯性。

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够全面, 形式单一

表2列示了2011年石油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从表2的第 (1) 部分可以看到, 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主要是公司的环境政策或其关注环境的声明, 比例达到72.42%, 这与我国目前颁布的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法规是一致的。分析其具体内容可以看出, 上市公司披露对其发展有利的环境会计信息较多, 而负面的环境会计信息很少, 甚至不披露。

环境会计信息可以通过货币形式、非货币形式、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三种形式进行披露。从表2的第 (2) 部分可以看出, 我国石油业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 非货币形式的内容占绝大多数, 比如环境政策和环境保护声明, 主要是由于其难以用数量化的指标表示;对于或有负债、预计负债等可以量化的项目都采用了货币形式披露, 主要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其他项目则采用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披露, 比如环境监测与政府补助, 因为这些项目不能仅仅通过货币形式进行全面准确的表达, 需要与非货币的形式结合。

目前, 由于我国没有统一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石油业上市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采取了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但是, 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并不完整, 只限于对其有正面作用的环境信息, 并不能达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也只是容易获取和计量的内容, 比如资本性支出与费用性支出, 对其它的环境活动并没有进行会计意义上的确认、计量与披露。

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不规范, 缺乏可比性

在实务中, 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主要有财务报告及其附注、董事会报告、独立环境报告、重要事项、招股说明书、社会责任报告和企业内部会议记录等。

表3列示了2011年石油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统计信息。从表3可以看出, 我国石油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 比例分别达到50%和71.43%;而通过社会责任报告和财务报告进行披露的公司较少, 比例分别为7.14%和35.71%;对于当期发生的与环境相关的重要事项, 上市公司普遍在重要事项中加以披露, 披露比例为28.57%;编制独立环境报告的上市公司也较少, 2011年编制了独立环境报告的上市公司仅为2家, 披露比例为14.29%。可见我国石油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普遍采取的是补充报告模式, 即通过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的形式进行披露, 并没有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披露方式。另外, 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固定的形式与规范, 这造成了同一个公司不同期间以及不同公司之间的环境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 给信息使用者带来诸多不便。

二、 完善我国污染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 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环境信息在会计意义上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困难。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复杂, 并且在计量方法上尚未突破, 这造成了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脱节, 造成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盲点。因此, 积极促进环境会计理论的研究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 我国对环境会计的研究较为落后, 可以在借鉴西方先进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公司的实际情况与制度背景, 努力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环境会计理论, 使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可以有效地结合, 并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核算体系, 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做好理论支撑。

(二)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目前, 我国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规定主要有《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 但都仅限于对环境信息的定性披露, 在实际中的效果有限。发达国家制定了很多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规范, 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如日本2002年颁布的《环境报告书指南》, 该指南要求企业披露环保成本、收益和环保活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所有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并提出了三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格式。在我国, 各企业的环保意识淡薄, 只有通过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纳入法律法规, 以法律的形式规范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形式与方式, 才能促使企业积极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三) 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制定环境审计准则

由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其自身缺乏对环境信息披露的动机, 所以建立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机制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当前各企业自愿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并没有经过审计的过程, 其信息缺乏可靠性的情况下, 我国应尽快建立起企业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政府审计三方面的环境审计监督机制, 针对不同的审计主体制定相应的环境审计准则, 从制度上强制企业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审计, 并规范环境审计的程序与环境审计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四) 加强环保宣传, 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

目前, 低碳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企业对环境保护仍然比较漠视,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不容乐观。因此, 政府和相应管理部门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让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刻不容缓以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只有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 企业才会积极主动进行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并保证其所披露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目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娟, 柏海萍.资源性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浅析——以青海庆华集团为例[J].财会研究, 2011 (21) :33-36.

[2].何晶晶.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J].会计之友, 2011 (32) :82-86.

[3].李朝芳.地区经济差异、企业组织变迁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2 (1) :68-78.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篇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和市场经济秩序的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家族式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据此,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家族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现状和特点。

关键词:

家族式企业;治理结构;发展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6)04009101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形成以公有制经济建设为中心,多种所有制经济协调发展的局面。民营企业在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我国目前存在的350多万家民营企业中,90%左右是家族式或泛家族式企业。家族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家族式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 家族式企业和治理结构的概念

1.1 家族式企业

家族式企业是企业的所有权或控制权归属于一个或数个家族所有,而且具有能将其所有权或控制权合法传于后代的企业组织。家族企业具有以下特点:(1)企业全部或者部分的资产所有权由家族成员控制;(2)家族成员掌握着公司重要的管理权也控制着公司的日常运行;(3)管理模式为家长集权式,将企业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寄托,而初创期基本以家庭的利益为主要目标;(4)家族文化缺乏理性,没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根据家族关系控制企业的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1)一个家族控制企业的全部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2)一个家族掌控着企业的部分所有权,也控制着企业主要的经营管理权;(3)一个家族拥有企业部分的所有权,而几乎不控制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1.2 治理结构

治理结构是建立在股东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基础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约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应变机制的一套制度安排。治理结构不仅是一种经济关系或契约关系,还是一种有效的权利义务制衡机制,主要包括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本文所分析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指企业内部的董事会、股东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利制衡体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2 我国家族式企业的发展现状

家族式企业是世界上存在最普遍的企业形态,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私营经济大量发展的浪潮。据调查研究发现家族企业占据了个体户、合伙企业的绝大部分和一部分的公司制企业。据工商部门的调查发现,我国90%左右的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其中又有80%左右是家族企业或泛家族企业。2014年全国已注册的私营企业达344多万户,注册资本42146亿元,就业人员4714万人,目前平均每天新注册的私营企业就达到1500多家之多,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每天平均增加30多亿元。我国国民经济的60%、工业新增产值的80%、销售额的60%、税收额的50%和出口总额的60%左右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给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达到76%以上。因此家族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和企业民营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多数家族式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实现企业上市进行资本运作,同时家族式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治理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深切关注。

3 我国家族式企业的特点

我国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实现分离,公司财力与家族财力经常混淆在一起,家族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着。在这种极为特殊的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的所有权主要控制在由血缘和姻亲为裙带组成的家族成员手中,也由家族式企业的家族成员掌控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企业决策权利的高低也相应的按家族中尊卑次序进行划分。其主要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企业所有权或股权主要由家族成员控制

我国家族企业的家族成员控制企业的所有权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类型。第一,企业的初始期有其创始人拥有企业的绝对所有权,当创业者退居企业管理层后,将企业的所有权由其子女继承。第二,企业的初始所有权由参与创业的兄弟姐妹等共同拥有,当企业由创业者的第二代经营时,企业的所有权由创业者的兄弟姐妹的子女共同拥有或控制。第三,企业的所有权由合伙创业的具有亲密私人关系的家庭成员来掌控。第四,家族创业者或其与家族外其他创业者共同合资创办企业时,由家族初创者或家族企业控股,家族的子孙后代继承企业的所有权后,最终形成家族成员共同控股的局面。第五,一些原来处于非开放状态的家族式企业,迫于企业民主化或社会化的压力,把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出让给家族以外的人员,或者把企业进行改制后通过其他途径使企业公开上市,从而导致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家族控股格局,但这些股权已经多元化、社会化的家族企业的控制仍主要由家族成员掌控。

3.2 主要经营管理权由家族成员掌控

在我国家族式企业中,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企业的决策权和管理权也极为集中。家族式企业中,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企业的最高权力人往往是家族式企业的创办者,以企业创始人为中心形成的高度集权的经营管理体制,其经营权和管理权也都掌控在家族式企业的家族成员手里。

3.3 企业决策家长化

由于受我国历史久远的儒家传统思想的严重影响,在家族式企业中,企业的重大决策被纳入了家族内部事务的序列中,家族式企业的重大决策权如成立新的企业、扩展新的业务、企业重要人事任免、决定企业继承人等都由家族中企业创始人一人做出规定,家族中其他成员做出的决策等也需要经过家长的同意,即使这些家长已经退出企业经营管理的职务,但由家族第二代企业继承人做出的重大决策权,也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或者同意。当家族企业的领导权传递给下一代后,前一代家长的决策权威也同时给予下一代企业继承者,前一代的同一辈的其他家族成员所做的决策通常也得服从或遵从。但相对于与企业的前一代家族家长来说,第二代或第三代家族家长的决策权力相对来说已经有所降低,这也是家族企业在第二代或第三代出现矛盾与利益冲突的原因所在,而这种矛盾都是家族式企业的决策过于家长化造成的。

3.4 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

在我国家族式企业中,家族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承受了来自家族利益和亲属关系的两重激励和束缚。对于家族企业的创始人来说,他们的经营目的往往是为了光宗耀祖或使自己的家庭拥有更好的生活水平,并能够为自己的下一代留下一份丰厚的家族产业。对于家族企业继承者来说,做大做好父辈创下的家族产业、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作为企业股东的主要使命、维持家族成员间亲情的需要是对他们的经营管理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首要機制。因此,与非家族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相比,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水平、个人利益倾向发生的可能性较低,用较为严格的公司制度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和约束已经成为不必要的束缚。但这种建立在家族利益和亲属情感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会使家族式企业的经营者所承受巨大的压力,可能会制约家族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

3.5 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

家族式企业产权结构通常过于简单,且产权主体不够明确。家族式企业都侧重于通过拥有企业的控制权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企业的决策通常以高度集中的方式由企业的所有者做出;企业的重要职位也通常由家族成员来承担,几乎没有非家族成员可以承担企业的高层管理职务。企业通常任命家族成员为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员工也大部分来源于家族成员的亲属或朋友,这些员工在企业的工作较长且一般比较稳定,企业的各项制度等也由家族成员制定,管理者在制定企业制度时可能倾向于个人利益等使制度缺乏严格性等,在家族式企业的大环境下使企业员工的管理也过于家庭化。

3.6 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篇4

【摘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在我国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盈余管理已经是会计学、经济学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在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若干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多家上市公司案例指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以及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以此达到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认识,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我国制鞋企业的现状分析 篇5

我国的制鞋企业伴随着新中国的脚步一直艰难的前进着,我国每年生产的鞋子居于世界首位,鞋子的需求量也是世界第一,然而 我国鞋业生产还是处于鞋业的初级阶段,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鞋企数量也急剧增加,同时在鞋业的行业中也出现了很多领军品牌,如奥康,康奈,李宁等等,但是对于这个庞大的市场,这样的品牌却是寥寥无几,我国的鞋企数量虽然庞大但是却没有建立完善起来,和其他发达国家想比我们生产的都是中低档产品,各个方面都还是有所不足,为此,对我国鞋企的现状作如下分析。

1.鞋企数量多,规模小。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的鞋厂从2万多家猛增到3万多家,但大部分鞋企规模偏小,沿用家庭手工作坊生产及传统化管理方式,没 有形成高效集约的现代化生产及管理模式,也无法形成产业聚集效应。2.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我国鞋业从生产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在生产线上我们很多都是人工生产。制鞋生产过程中每一处细微的浪费,乘以庞大的产量基数,都会造成巨大的浪费。而我国的众多生产商因为生产技术薄弱在原料方面有了很大的浪费,同时有些设计不是很合理做出的鞋子 舒适度不够,市场接受度也不高。

3.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不注重产品研发和科技投入,多以OEM或ODM的方式生产,模仿、抄袭情况严重,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搞市场调查分析,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

一、舒适性差等问题,产品档次不高,价格卖不上去,总在中低档市场徘徊。

4.企业管理有待提高。在企业管理上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战略性的计划,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只是一些简单的实操性的数字计划。没有很好的计划就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大家一起努力。在企业出现问题的的事后控制力度也就会比较弱了。例如 许多的晋江企业现在出现的这种利用“大线小流水”的生产方式就是证明了中国制鞋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在没有做好市场的测评就盲目的被市场的虚假繁荣所诱惑,去改为大生产线,结果市场回应的都是小的市场容量,最终晋江鞋企们只也只能用这样复杂又浪费的“大线小流水”的生产方式做那些只需要“小线小流水”的产品。所以说我国制鞋企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制鞋企业品牌营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鞋企的品牌经营意识薄弱

我国鞋企普遍存在品牌意识薄弱,他们更多的是去追求鞋子的产量,鞋子是否能跟上外国的款式,是否可以增大销量,而忽略了品牌的重要性。鞋子穿的不仅仅是它的一种外观感受如舒适度,感官度,还有就是他的品牌,它能让人们有一种 不一样的感觉-----穿上这个牌子的鞋子就是不一样,甚至有一种自豪感,不是因为款式多吸引人,不是因为他多特别仅仅是因为它有这样一个标志。

就中国女鞋之都的成都制鞋企业来看看,目前成都接近4000多家鞋企的规模,女鞋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位,产品年销售收入已达360多亿元人民币。然而据统计,成都市制鞋企业目前拥有鞋类产品自主品牌的仅300多个,虽说 像艾民儿鞋业、卡美多鞋业、依兰鞋业等品牌已逐步创立,但成都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贴牌生产阶段。他们更多的是以低廉的价格在市场上艰难的生存着。被淹没在市场的大潮中,谁是承担着但彼得风险。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虽然成都制鞋企业数量众多,但名牌企业很少,缺乏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这样就使得成都制鞋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很难占领高档市场份额,获取高额利润。

2品牌定位模糊不清

“最终决定产品市场地位的是品牌,而不是产品之间微不足道的差异。”广告大师大卫•

奥格威说。因此在做一件产品的时候首先应该做的事情是对品牌的定位,先将我们的品牌做

一个精准的定位,再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措施,做事情一定是事半功倍。

然而恰恰我国鞋企在定位这一块却做得很不尽如人意。很多生产商认为要做品牌就是要

做高档皮鞋,高档运动鞋,只有这样的高档货才能做品牌,一般生产的鞋子有人买就行了。

殊不知他们的理解是错的,任何档次的鞋子都是可以做品牌的,高档鞋、中档鞋、低档鞋不

因为鞋子的档次而影响品牌的档次。低档鞋照样可以做高端品牌,就好像老北京布鞋,在人

们的观念里布鞋是极其低档的东西,人家照样可以做到全国各地数千家门店。就是这样大众

化的东西只要做好了接受度会更高,因为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一个品牌的先决

条件。在一味的高端下只会更大的增加成本,加大生产商的压力,产品的价格给消费者过大的期望,若有一点点不满意不仅仅会使自己丧失客户,也会对企业品牌造成很大的影响。

高端鞋子、低端鞋子都有人做的好,但是有的鞋企因为不愿意放弃任何一块市场,他每一种都有但是就是没有能够代表自己品牌的东西,就是完全希望能分到市场这块大蛋糕的每一个角落,结果也搞得自己 确实也只是分到了很多角落,最后就自己作死自己。

因此品牌定位不当,或者是定位模糊不清回事自己丧失一部分属于自己的客户,甚至就

将成为市场大潮中的牺牲品。;

3商品与服务同质化高

当前鞋业行业产品的同质化日益严重,从整个世界鞋业市场范围来看,中国鞋业品牌的个

性化非常不明显,几乎没有中国的特色,不仅在外观设计上不能与国际品牌相媲美,而且在功能

研发,产品技术上也没有独特之处。中国鞋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一系列危机,这些危机虽然离

不开经济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但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中国鞋业品牌的“个性化危机”时候。

我国的鞋企目前的同质化正是面临的一个瓶颈。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形势来看,商品以及它

从出现到消失的整个过程例如,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功能、结构性研发、企业服务体系、产品

消费结构的细分乃至企业文化等等都可能成为企业品牌的“个性化”标志。但是这些个性化的的标

志,无疑都需要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调查分析、企业运营上下苦工才能让企业整体运营能力的提升,而我国鞋企做的最多的确是去了解国际市场上现在出现的优秀的产品,却模仿现有的经营

模式。然后大家相互“学习”,就像盗版一样总是不能学到最精华的东西。而自己不愿意去研发,去探索,因为那也需要成本。这也就似的我国的鞋子产量是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的品牌却少有能

够立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缺少的是中国创造,创造出中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模式。

因此“特色”才是原有思路的新出路,只有赋予品牌产品以特色,才能打破当前的同质

化竞争的格局,才能“异军突起”,在传统百货经营模式里达到的“鹤立鸡群”效果。目前的中国市场已经是在这个为名牌商品而疯狂的国度,名牌运动鞋服市场的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只有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就有了自己的竞争优势,才不会被市场吞噬掉。品牌宣传推广漫无目的中国许多鞋企都缺乏市场调研和分析,在市场定位的处理上又不清晰,他

们往往是不知道哪些是目标消费者,哪些是潜在消费者,那些不是属于自己的客

户,更不清楚目标消费者经常被哪些媒体所覆盖。所以在媒体选择上没有清晰明

确的概念,只是单纯从媒体的覆盖率上去考虑,主观认为一些本来不合理的宣传

方式是宣传推广渠道的最佳选择。例如一些不合理的时间段做广告,一些不适合的地方广告牌,大额的宣传推广成本不仅降低了项目利润,最关键是达不到很好的宣传退关效果。

同时,宣传与推广的策略单一,电视广告,广告牌,而现在网络营销如此发达利

用微博、人人、邮箱等等做广告推广的鞋企并不多。没有考虑对传播工具系统化的整合。

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在同质化的市场中赢得客户的青睐,我国的许多鞋企都喜

欢的最简单直接的宣传推广就是利用是或者不是的节假日打折促销,增加销售

额。这样的手段也许会有一时的效益,但是久而久之这样的手段和方式只会使自

己的品牌越来越差,最终又打回原形从价格上去分取低端市场。在品牌推广上一

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始终处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营销质态。而是必须

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在定位明确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宣传推广,有时候也许宣传

费用相对较高,但是效果是可观的。就像运动品牌竞相争夺体育赛事的各种广告,请各种体育明星代言。

5品牌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许多鞋企品牌基础管理薄弱,品牌保健能力又不够强,长期以来都是以投机行为、豪夺心理、贪懒作怂,于是我国鞋子在质量管理上频频出现问题,这样严重伤害其品牌形象,从而使得诸多鞋品牌早早夭折了。

我过许多的鞋企都是有着共同的弊病,他们只想着赚钱,却不愿意花钱,在鞋子的质量

上大做手脚,更加不会愿意去做自己独立的设计,完全去模仿款式,这样以降低成本,这

样的生产商怎么会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呢?这无异于是在自己砸自己的招牌。同时他们还

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都是不愿意防火,只是想着不会着火,着火了再救火。但是事实上这些着

火再救火的企业没有能够幸免遇难的。鞋行业很多企业规模较小,因此很少制定大方向的营

销战略。很多企业只是埋头苦干,却不会抬头看路找资源、做规划。他们的目标就是今年生

产多少,销售多少,从来不会看看市场需求是怎么样的。等到产品滞留下来了,或是生产上

面浪费成本了才发现,此时才想解决办法,这时又是走老路促销,这样不会未雨绸缪的最后

吃亏的还是生产商自己。受伤的还是自己的品牌。

尽管现在不少品牌厂商在不惜挥霍巨资进行品牌形象的建设推广,以打造品牌的个性与

风格,但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弱。在如今的市场大背景下,品牌建设存

在着越来越多的不定因素,品牌发展越来越受到多种外部环境的影响。

第一章

1写作背景

我国是全世界鞋类生产和出口最大的国家,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数据,我国生产占世界

总产量63%的鞋类产品,出口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我国鞋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民营企业是主力军,规模和队伍逐渐壮大,其运作方

式也从小作坊起步,逐步向现代化生产迈进。成绩虽然令人欣喜,但用国际化的眼光审视,我国鞋业仍受制于国际跨国公司,没有叫得响的品牌,各自为政,分散竞争。而且生产上又

是批量小、变化快、附加值高,需要高水平的设计和差异化的营销策略,不适宜大规模流水

线生产,因为我国制鞋企业规模小并且不稳定。

生产企业数量较多而且比较缺知名企业和品牌。我国制鞋企业基本以为跨国公司贴牌生

产为主,在国内有影响力的鞋类品牌至今仍寥寥无几,而生产的都是外形基本相同、质量无

明显差异的同质化产品,趋同的营销策略,使企业不可避免地陷入一轮接一轮的价格战中。

现在我国的大部分鞋企面对新的挑战,这些鞋企业该如何表现自己的个性,如何能让消费

者在众多的鞋类产品中选中自己的品牌,无疑成为众多 鞋企面临的主要问题。而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愈演愈烈的消费市场中,品牌无疑将是战胜对手的重要法宝。

首先,品牌是市场竞争中锋利的武器,在同等产品中,品牌产品可以绝对优势的赢得客

户的青睐,而不以价格的竞争来获取自己的客户。其次,品牌可以帮助企业占领或部分占领

资源,同时能为企业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第三,品牌产品有一个较一般产品更大的定价空

间,从而使得企业保持较高的赢利水平。当然企业品牌的品质第一来自于产品品质,需要从

产品品牌做起,因为它是品牌的根本和基础。因此对于一般鞋企而言,要想打出企业的品牌

应该从一双一双的鞋子做起从一家一家的鞋厂做起,从而塑造出 产品的品牌,才可能建立

企业的品牌。写作目的及意义

本文的写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品牌理论和品牌营销理论认知和学习,同时在我国鞋企品牌

营销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关于鞋企品牌营销的策略,为

我国鞋企在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上提出相应的意见。这对我国制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从品牌管理的战略性角度来看,品牌营销具有指导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因此,鞋企们必须充分的认识到,若想要实现自己的企业或产品成为真正名牌的愿景,绝不能单看

鞋子的年产量和年销量的业绩,而是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做出相应的市场回应,同时长

期连续向消费者提供能够满足需求的优质产品。因此,就需要其必须要认真地研究品牌营

销的原理和策略,从而才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品牌营销策略和计划。产品上面个性化的款

式设计、舒适合脚,美观稳重,轻盈便捷 等都是好鞋子的特征,而品牌的内涵就更为丰

富,诸如鞋子出售的店面的设计、鞋子本身的风格形象、售后服务以及引导二次消费的理

由等都是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环节。因此,品牌不仅仅需要建立,更需要的是营销。

由于品牌营销给的实施给鞋企带来的不仅仅是鞋子的年生产量的提升,年销售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所产生的连带效益和一系列的附加值效益,因此,本文对我国鞋类制造

企业在今后的发展和壮大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实施品牌营销在鞋企的行业里己

经是大势所趋,它关系到鞋企自身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2章

1品牌概述

1.1品牌定义

品牌是一种标记,一个字符,一个图案或一个名称,或者是由他们中的一个或几个组合而成的一种形象,它是区别于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标志。

从品牌的定义来看,品牌是旨在区别同类产品的一种记号,当然消费者消费的不是品牌,而是由品牌对应的产品或者服务,而品牌正是代表着这种产品或者服务之间存在的差异。品

牌的价值也就是来源于产品的功能性价值和附加值价值。

1.2品牌的特征

品牌是专有的品牌,是有法律程序的认定的;品牌是企业无形的资源,凭借品牌的优势企

业可以不断获取利益,同时还可以做品牌扩张;在品牌的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品牌的成长过程中由于市场的变化,品牌可以壮大,也可以缩小,甚至退出市场;品牌具有表象性,品牌没有独立的实体,不占有空间,它是利用某一具体的产品或者服务作为载体来表现自己,优

秀的品牌能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品牌有扩张性,品牌本身具有识别性,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

场的扩张。

1.3品牌的作用

品牌的作用就是一方面在同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泛滥的市场上,品牌赋予他们不同的属性,给同质化产品或服务创造出差异,并提供品质和信心的保障,成为消费者在市场中优先选购的产品或服务。另一方面,品牌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在品牌内形成品牌的产品价值,同时创造额外的利润促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能够让消费者识别到同类产品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是品牌化过程的关键作用,也是消费者信赖某品牌产品的品质保证。

2.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作为品牌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营销是指企业创建品牌及其创建后的经营发展与壮大的过程。

品牌营销被认为是一种新的营销战略,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全局性和综合性

从企业的方面说,现在的竞争己经不单单是生产的竞争,而是企业品牌战略规划与实施的竞争。这时的品牌营销战略就是一种体现这场竞争全局性和综合性的重要方面。它包括了产品战略、营销组合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和其他战略。在战略的统筹中起到关键作用。

2.2.系统性和开放性

品牌营销包括了品牌从创立到他发展完善的全过程,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内的各个环节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项工程也是不断的变化。同时,这种开放性也表现为品牌营销是一种系统的结构,各个部分相互依存,通过不断接受外来能量与之适应、交流,进而使之不断调整与完善。

2.3.资本积累和效益裂变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的过程中,品牌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它有别于一般资产的特殊性在于其广泛使用,不仅不会使之损耗,而且有助于资木的增殖、积累和提高。这时品牌营销的效益不是以递增的形式来增长,而是表现出巨大的裂变性。

3品牌营销的意义

关于我国企业环境审计的现状分析 篇6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从研究环境审计的基本概念出发,认为基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企业自身发展和审计行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环境审计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达到促使我国更快、更好地开展环境审计,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环境审计 对策 可持续发展

一、绪论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前,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制约各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审计的开展无疑有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进程。就现在的国际形势来讲,我国现在所施行的审计的必要理论知识还不够完善,没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标准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再加上缺乏专业的环境审计人员等诸多问题,这使得我国的环境审计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

(一)环境审计的概念

作为绿色管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生态环境审计可以被称为资源环境审计,当然绿色审计也是它的一种别称。而在一九九五年首次把环境审计作为审计大会的主题。把绩效性审计、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都归类于环审的范畴。大会认为在环审中应依据每个国家的国情来展开,对于被审计方的环境、管理等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真实、规范,必须接受最高审计机关的监督和审查。同时,要对环境管理责任进行评估,揭示其在工作中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促进和加强环境管理的经济监督和鉴定。

(二)环境审计的研究背景

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以来,尤其是在2001年我国被允许并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是这必然衍生出很多的生态问题和资源问题亟待解决。像渤海湾漏油等此类造成水体污染的严重事件,全国大多数地区空气质量不好并长时间出现雾霾现象,森林草原的退化致使土地沙漠化更趋严重,野生动植物种类与数量锐减等等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而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在日益上升、对此政府针对环境治理的支出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三)环境审计的研究意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区域之间的竞争,各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也逐渐加大,从而带来的环境的恶化程度也愈演愈烈。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技术水平还很落后,只能被动的通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这一恶性模式来发展经济,但是这种模式如今已经成为严重的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直飞速增长,而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程度也在稳速增长。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畸形的发展模式,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在当今资源的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下,加强环境审计对于企业规避因环境问题带来的潜在风险、履行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的深化改革与技术革新,加强企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还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增强企业的适应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在我国推行环境审计存在的障碍

(一)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我们国家长期以来的教育和生活模式致使很大一部分公民可持续循环发展意识薄弱,而在掌握国家发展大方向的政府管理者中也不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缺失环境保护责任感的。而国家对于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工作中积极性不高,进度缓慢,一直走着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发展道路,审计部门对于在开展审计工作中开展的环境审计的重大意义不够明确,环境审计执业人员对于自身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与义务不够明确。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导致了我国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滞后,无法更好的带动经济的发展,再加上政府的工作重心没有向这方面倾斜,更加制约了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缺乏健全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以及评价标准和依据

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已经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与审计相关的法律规范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初步形成了我国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但是目前还缺乏对环境审计的目标、审计主体以及审计范围的界定,原有的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无法有效地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控制。在目前开展工作时所依据的审计准则和规范里,均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环境审计的评价标准与规范。环境审计应当向着在事前确定目标,并对审计目标进行控制,对环境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减小或规避审计风险的方向发展。所以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规范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规范体系。

三、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一)加大宣传力度并强化环境审计意识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不仅仅需要政府、企业及相关审计组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全民的积极配合。我国环保工作是在近年内才逐渐发展起来的,公民也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很多人甚至从未接触过环境审计这一新兴的概念,并且大部分审计人员对该项工作存在疑惑。

对此,相关部门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书刊等各种传播沟通渠道来宣传环境审计,增强国民的环境审计意识,促使政府和企业的管理人员重视和支持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使环境审计在我国能够顺利的开展。同时在高等教育阶段增设环境审计专业,并将环境审计作为会计、审计、环境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以此来促进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我国环境审计评价标准和依据

由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与环境有关的大部分问题无法直接运用经济指标进行衡量,所以在开展环境审计时,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环境类型和审计项目,在坚持特殊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我国审计署在建立环境审计评价标准依据时可以按照表1中的指标进行评价:

表1 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而在评价期间,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于一些实在难以量化但同时又会对被审计项目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的指标,可以考虑采用美国的优先权原则来量化指标。

(三)加快环境审计的资源建设

(1)加强环境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专业环审人员的严重缺失直接制约着我国环审的发展,为此我国需要大力培养一支专业知识夯实的环境审计团队。审计部门也可以引荐优秀的环境领域、经济领域及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等作为环境审计的专家顾问,邀请他们一同加入到环境审计的工作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环境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也可以督促环境审计从业人员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2)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环境审计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我国在这一领域还有很多的空白。在发展我们自己的环境审计的同时,不能闭门造车、盲目的追求环境审计开展的速度,应把学习的目光积极投向拥有先进环境审计经验的国家,积极参加国际上的学术研讨会,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修订适合我国的有本民族特色的环审体系,使我国的环境审计工作稳健、快速的发展,适应国际上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正兴.环境审计[M].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2]毕颜杰.环境审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3]周洋,王兴平.发展我国环境审计的新构想[J].山东审计,2003.[4]刘建英.论加强我国环境审计的迫切性[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1、创新审计体制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作为一个监督机关,审计机关也同其他监督机关一样,处于被审计机构和人员的“对立面”的位置上,因此,如果没有相对的独立性,工作是无法开展的,而我国宪法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的同时,在审计法中却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这种双重管理体制,是审计机关缺乏与其职能相等的独立性。因此,一方面,要进行改革,把审计机关从政府及机构中单列出来,增强独立性;另一方面,要坚持权责统一、依法明晰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成员权责边界,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协调审计治理结构。

2、建立健全审计问责制度,提高审计监督的有效性

应建立一套公正透明、程序合法的问责制度体系,将审计与问责有机结合起来,把出现的问题与应该承担的责任挂钩,依法开展问责审计,保证问责的程序正当和结果透明,杜绝问责的主观随意性和不彻底性。要明晰岗位责任,从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审计组长――审计人员,从上至下层层负责,从下至上拥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和有举报的权利。同时,审计组长应当接受审计组成员的监督,审计组成员有权拒绝执行审计组长的无理要求,对其违反法律法规以及廉政建设的行为具有举报权。对违规的审计人员实行问责,实行审计结果终身负责制。对情节严重的调离审计队伍,终身不得从事审计工作。

3、完善审计结果通报制度,强化社会监督

依法实行审计结果公告,是转化审计结果、增强审计监督效果的重要渠道,也是形成监督合力、促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审计公告的“软约束”变为“硬约束”。把《审计法》第36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改为“审计机关应当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也就是说,审计结束,审计报告被批准后要在被审计单位通过媒体通报,接受群众的监督,对群众提出异议的地方,要进行二次审计,再次通报审计结果,直至群众没有反映为止。这不仅仅能促进审计人员廉洁自律,保护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的知情权,同时也在审计客体中起到威慑作用。对公告信息不完整的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也承担审计机关的公告责任。

4、加强审计宣传教育工作,预防各类不正当活动

这里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宣传:一是日常的宣传。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大力宣传审计法律、法规和审计监督制度,让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作表率,主动接受审计监督;让审计工作者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战略高度,依法、有序、独立、诚信地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实施审计前的宣传。为防止审计客体对审计主体的贿赂,审计组在进驻被审计单位开展审计工作之前,在被审计单位开一次审计规章制度的宣传教育工作会议,提醒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在审计进行中的纪律要求,严禁行贿受贿,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5、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审计“免疫系统”的细胞,也是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力量,加强自身建设尤为重要。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审计机关纪委部门要对审计人员的道德意识、公仆意识、廉政意识和法律意识进行培训和监督,培养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其次,要不断提高审计干部的专业能力。择优选择同时具有审计和其他专业交叉的综合性人才,改变审计主体专业知识相对单一的不足,使审计主体掌握更多与从事工作相适应的技能。防止审计出现技术性的风险漏洞。第三,要加强作风建设。正人先正己,“打铁还需自身硬”,审计干部特别领导干部要洁身自好,把廉洁自律作为审计工作的“高压线”,积极践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做到管住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手中的权力,从制度上促进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用党性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守住清白,筑牢反腐倡廉底线。

6、加速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整合,提高防治腐败的合力

要提高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机关相互协同监督效果,建立纪检、审计信息联席会议制度,由纪委牵头,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协同办案,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拓宽案件线索来源。纪委要采取从信访举报件中筛选涉及重点领域、重点建设项目等经济类疑难问题,移交审计部门进行专项审计。审计机关将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案件线索,及时移送纪委核查。与此同时,上级纪委监察部门要定期对审计机关进行走访调查,对重要审计事项进行跟踪监督并对审计机关纪检组进行工作督察。审计机关要定期向纪检监察机关报送审计结果,使信息成果共享,提高防腐,反腐的工作效率。对违纪违规的审计人员要备案。

>参考文献:

[1]康健.审计监督与反腐败斗争[J].湖北审计,2003,(5):36.[2]马艳玲.对加强审计监督建设廉洁政府的思考[J].管理科学,2013,(10):69.[3]刘杉.审计组长制现状分析与完善策略[J].中国审计,2014,(3)

我国企业集团公司治理现状分析 篇7

家族企业是指资本或股份主要控制在一个家族手中,家族成员出任主要领导职务的企业。公司治理是指一组联结并规范公司股东、董事会、经理人之间责、权、利关系的制度安排。本文就是探讨我国家族企业中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

2 我国家族企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做大做强,家族企业原来的优势已不适应其继续发展,过于家族化的管理制度遭到挑战,内部治理问题日渐凸现。其一,家族成员垄断所有权和经营权。家族企业任人唯亲的错误观念,使得家族企业无法做到面向全社会择优录取,导致企业在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常出现较大失误,给整个企业管理前景带来极大的风险;其二,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大部分家族企业中没有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经验判断作为决策依据普遍存在,而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个人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会使企业面临的风险随之上升;其三,企业文化淡薄。目前,我国家族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比较形式化,即使有的企业已意识到企业文化对发展的重要性,并大力推行,但这些还基于表面工作;其四,创新能力低。人员任免等制度缺陷,导致家族企业无法引入大量创新型人才,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下、更新换代缓慢,无法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占据一席之地。

3 李锦记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特征

1888年,创办人李锦裳先生于广东省珠海南水镇发明蚝油,创立李锦记。历经125年的持续发展,跨越三个世纪,李锦记已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酱料王国,成为中华民族企业“质量与信心标志”的国际品牌。

李锦记总部现设于香港,并在其他地区(美国、马来西亚以及中国的新会、黄埔等地)设立生产基地。其独特的管理文化、严谨的质量监控、优质和创新的产品,加上百年的品牌信誉,令李锦记屡获殊荣,骄人的成就获得外界一致肯定。

李锦记集团作为我国成功的家族企业,其治理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对分离。李锦记设立家族委员会,由家族办公室和家族基金会组成,解决家族中重大问题,协调家族、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领导李锦记集团,并且凌驾于董事会之上。无论是否持有股份,均可参加家族委员会。家族每季召开一次,由非公司负责人负责,缓和气氛,目的是将家族的问题尽量提出,寻求共识,得到更好解决。

第二,海外拓展,业务多元化巩固江山。李锦记公司从最初简单生产蚝油发展到各系列产品,包括酱油、饮料和酱料等,实现了“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李锦记产品”。但在全球化经济的格局下,李锦记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将眼光延伸至跨领域的、更高价值创造的风险性和先动性行为,第四代在第三代的带领下,成立南方李锦记公司,开辟了保健品产业,形成规模。

第三,特色的激励约束机制。李锦记的核心价值观是“思利及人”,即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做事情,看问题,这种价值观赢得了市场的信任。李锦记近年来“自动波”的领导模式,也使得企业内部决策执行更加有效。这种领导模式即高度信任管理层和公关,充分授权,企业决策以自动而一致的方式执行。同时关注员工的“爽”指数,使其在企业中感到尊重、机遇与成就。

第四,外界资源和人才的引入联合。李锦记不断吸取外部资源,与内部整合,进行战略重组和创新。首先,李锦记第四代领导人李惠森提出战略创业的计划和安排,并得到认可。其次,李锦记不断寻求创新,搭建合作管理,开设家族企业论坛,广泛链接社会组织。李锦记搭建社会关系网络,构建政府-社会-学术的关系平台,作为家族企业中一个为民族、社会贡献和担当的创业者和开拓者。

第五,合理、稳固的治理结构。李锦记的治理结构包括家庭委员会的设立和家庭宪法的实施。家族委员会与公司董事会平行设置,负责家族事务的处理,明确家庭私事和企业公事的主次关系,为公司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客观的平台。家族宪法作为家族委员会的最高原则,将家族成员的治理法制化和规范化,体现了家族对公司事务的高度责任,提高非家族成员的归属感和公平感。

第六,特色的宣传和自我推销。李锦记在网站上推荐产品工艺、发放特色内刊、定期制作光盘特辑,同时在国外网站上标注“做正宗中国酱料的领军者”。成功吸引了更多国际消费者的眼球,使其关注更多的是文化和价值,而非仅仅是口味。

4 对我国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若干启示

李锦记集团成功实现企业跨国和待机顺畅的案例,一定程度上代表家族企业共同面临的治理问题,因此,创新家族企业内部控制治理机制,须遵循家族企业发展演变路径,参照现代制度的合理先进性,构建和完善治理结构。

第一,实行科学民主的企业决策机制。内部治理机制的改革,实际上是调整企业的治理模式,使其更好适应市场的发展,提高对复杂多变市场的应变能力,实现企业资本的有效配置。企业应当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设计公平机制,保证决策的客观科学。第二,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就是企业集团产权多元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有利于提升企业集团的活力,降低资本运行的成本,提高企业收益水平,增加各个投资主体之间的相互监督,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三,完善内部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家族企业应建立全面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以公正、公平、公开为原则,从德、能、勤、绩各方面考核员工,建立完善的薪酬体制,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企业可以建立职工入股制度,鼓励员工以资金或者技术入股,不仅解决员工的流动问题,而且也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第四,摆脱人才困境。一方面是家族企业应当以非家族成员管理者为主,家族管理者为辅,两者共同管理;另一方面是企业需要重视每一个家族成员素质和涵养的培养,实际提高各方面的管理能力。第五,构建富于家族特色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要突出家族亲和力,培养广大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价值观念、文化气氛、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在管理创新的同时,兼顾文化创新,将其融入到规章规范、精神面貌中去,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良好的职工行为和企业形象。第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和社会责任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强调企业承担责任、服务社会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共识。我国家族企业在谋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社会公信力和良好声誉。

摘要:家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但其公司治理仍表现出封闭、保守、落后、不规范等特征。李锦记作为百年老字号,其科学的运作机制为我国家族企业提供了借鉴意义。

关键词:家族企业,内部治理,案例分析,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蒋雨含.家族企业内部治理结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2).245-247.

[2]李冬健,王一如,家族企业的公司治理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2015(14):86.

[3]陈君龙.我国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财经大学,2013.

[4]李新春,何轩,陈文婷.战略创业与家庭企业创业精神的传承[J].管理世界,2008(10):127-188.

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 篇8

关键词:资本结构;资本结构现状;资本结构分析;资本结构优化

资本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如何让寻找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和最优的资本结构,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股权结构不合理和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造成企业利息负担重。本文通过对我国公司资本结构问题的表现、成因分析后,针对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策略。

一、资本结构理论的定义

(一)从广义上来说资本结构是指企业资产负债表右方所显示的各种资本来源之间的构成或比例关系。狭义的资本结构是指以债务、优先股和普通股权益为代表的永久性长期融资方式组合或比例。

(二)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

1.无企业税MM模型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最初提出了MM理论, 他们认为资本结构和所得税不影响企业的总价值。因此,企业的所有证券持有者的总风险不会随着资本结构的改变而变动。所以,公司的融资组合无论怎么改变,都不会影响到公司的总价值。

2.有企业所得税MM模型理论有企业所得税MM模型理论加入了所得税的因素,得出结论为:企业的总价值会受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 公司经营增加负债可以减少税收。

3.权衡模型理论权衡理论认为:资本结构组合最优时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存在也是一个最优资本的结构组合。由于债务的增多形成的企业风险和费用会制约企业无限追求免税优惠或负债最大值。因此,在负债价值最大化和随着债务上升带来的财务危机成本及代理成本之间做衡量,然后选择最佳的平衡点是企业选择最佳的融资结构。

二、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及优化方法

(一)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一大特点是对股权资本的偏爱。长期资金的构成中,企业长时间在负债中占很大的比例,甚至有的长期没有负债。我国处于经济发达地区和采用现代企业制度来管理的企业偏爱于适中的负债水平,这样不仅可利用债务杠杆作用,又能使企业减轻财务负担和降低财务风险。

(二)我国资本结构的问题

1.融资来源失衡:内源融资过低在市场经济很发达的情况下,对盈余的保留是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当然,融资来源失衡问题尤其在国有企业方面做的很不好,存在很大问题。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程度很大,外源融资占其融资来源的很大比例。

2.融资结构失衡:企业负债过高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逐渐成为企业经营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的资金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拨款逐步实行建设贷款制度,对基本建设的拨款国家财政应该逐步减少,由银行为国有企业的全部流动资金提供贷款。

3.债务结构失衡:由于流动负债过多,流动负债的比例在负债结构中占的比重过多,长期负债占的币种相对较少。由于流动负债风险高、舟曲短的特点。使得企业会承担很大的还债压力和高危险,长期的负债使企业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4.债务来源失衡:银行贷款过多到目前为止我国信用市场还不是很发达,投资者对企业有猜忌,企业的资金又大部分依赖银行。国有企业在此方面尤为严重,对银行有一种历史沿革的资金依赖,股票融资、债券融资等在金融市场上取得的资金所占比重非常小。

(三)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战略

1.企业过度负债的认定标准通常,我们不能将较高的负债率简单地认定为负债过度,相反,当一个企业拥有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而企业盈利状况良好,能够按时清偿债务的本金和利息时,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但是,当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而资产所创造的收益不足以补偿借款的利息时,企业股东投入的资本就要受到债务的侵蚀,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低下,不能创造出足够的现金流量用于支付债务的利息和本金时,企业就要发生财务危机。

企业过度负债的标志有:

(1)所获得的收益不能够保证利息的支付。

(2)流动比率和速冻比率远低于标准。

(3)长期债务偿还能力很差。

2.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具体措施

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是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最终目标。从筹集资本的角度来看,企业筹资所形成的综合资本成本的高低决定企业价值,综合资本成本的越低,企业的价值越大;从企业价值与企业效率两者之间的变化关系考虑,企业的股权结构以及在其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企业的价值影响也很大;从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出发来看,企业价值又由构成企业这个集体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均衡程度有关系。因此,企业在寻找在资本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为最终目标,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寻找实施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方法战略。

(1)存量优化与流量优化相结合

企业资本总量保持不变,实现企业资本结构优化需要通过调整企业负债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关系,这就是存量优化。改变企业资本的总量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则是流量优化。存量优化一般适用于资本总量完全能够使企业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但是负债与权益资本二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或者负债与权益资本各自内部结构存在问题的情况。流量优化一般适用于企业资本总量太多或太少,需要通过调整企业资本总量,来达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但是,并不等同于资本结构的调整都对达到资本结构优化的效果。

(2)资本结构优化资产结构优化相结合资本结构优化的目标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为企业投资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收益和企业资本结构所产生的资本成本这两个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价值,所以,在资本结构的优化过程中,二者要相结合,互相协调,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3)企业资本结构优化与优化资本市场相结合

资本市场是企业筹集与取得资金的重要来源和场所。资本市场发展的成熟与否,直接制约着企业筹资风险的大小与资本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到企业的资本结构。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对企业资本结构优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将被转换为股份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筹集资本,将会变得越来越常见。(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刘涛,谈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现状及优化措施,商业时代(原名 《商业经济研究》),2011(20):67-68。

[2] 马宏伟、刘蕾、李文平,论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企业管理,2011(12):110。

[3] 傅昌銮,我国不同类型企业资本结构的现状与优化,时代金融,2011(2):143-144。

[4] 董本信、杨帆,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的研究,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37。

上一篇:道德自我评价下一篇:新课标秋季学期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