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音乐教案:打击乐《鸽子》(精选9篇)
1、感受和表现6/8拍乐曲的强弱节奏,并用打击乐器进行演奏。
2、创编鸽子飞翔、唱歌等模仿动作随音乐表演。
3、了解信鸽的特点,加深爱鸽子的情感。
活动准备
铃鼓、碰铃、圆舞板等乐器人手一件。
活动过程
1、复习歌曲《邮递员叔叔》。
1)齐唱歌曲。
2)边唱边做即兴表演。
2、谈话:“会送信的鸽子”。
1)知道“信鸽”的特点。
2)探索鸽子“飞翔”、“唱歌”的模仿动作。
3、欣赏歌曲。
1)感受音乐的节拍,以及歌词内容。
2)随着音乐做“鸽子飞、鸽子唱歌”的模仿动作。
4、掌握乐曲整体节奏结构。
1)用拍手表现①②④⑤⑥小节的强拍。用摇铃鼓动作表现鸽子“出发”和“回来”,两手食指相碰表示鸽子的“咕咕”叫声。
2)完整地随音乐做节奏动作。
5、分声部练习。
1)根据教师的指挥做动作。
2)练习摇铃鼓动作,然后再分声部练习。
6、打击乐器演奏。
一、第一乐章:豆瓶打击乐
在我园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有一个主题是关于豆类的,幼儿对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纷纷从家里带来了各种豆子,放在不同的瓶子里,在自由活动时,随手拿起一个瓶子看一看、摇一摇、听一听,然后惊奇地说:“老师,豆宝宝发出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于是,我带领他们制作一些豆瓶乐器,投放到音乐区,让幼儿在敲敲、听听、玩玩中,探索不同的豆装在不同的瓶子里,以及豆的数量的不同所发出的不同声音。我让幼儿听辨不同的声音,根据声音的不同为豆瓶分组:玻璃豆瓶为一组,塑料豆瓶为另一组;瓶内豆子多的为一组,瓶内豆子少的为另一组;装大豆的为一组,装小豆的为另一组。幼儿们在清脆、沉闷、咚咚、叮叮等不同的音乐声中感受自制乐器带来的快乐。
二、第二乐章:锅碗瓢勺交响曲
在一次午餐时,贝贝第一个吃完饭菜,她很兴奋地一边走一边用调羹有节奏地敲打着饭碗说:“哈哈,我是第一名,老师奖励我一个五角星。”清脆的打击声顿时吸引了幼儿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敲击起饭碗来。顿时,走廊里一片敲击声,每一个幼儿都兴高采烈地享受音乐。
锅碗瓢勺是生活中最为常见、最熟悉的物品。锅碗瓢勺取材比较方便,家家户户都有,其制造的材质有许多,不同的材质能敲打出不同的声音。于是,我收集了很多不同材质、不同形状、不同品种的餐具,让幼儿尝试选择各种材料自由组合成打击乐器,一边敲一边相互交流。为了让幼儿从无序、无意识的敲击变成有节奏、有意识的敲击,我进一步引导幼儿:怎样把你手中的餐具变成一个个小乐器,并且敲打出美妙的声音?于是每个幼儿开始在众多的餐具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两种或多种,认真而有节奏地敲敲打打,俨然是一个个小演奏家。
三、第三乐章:狂想曲
自制打击乐器,对幼儿来说不仅是一次很有趣的手工活动,更是一次让幼儿体验声音性质的极好方式。那些不起眼的生活用品,经过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制作,变成一个好听又好玩的乐器,对幼儿来说实在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幼儿们拿着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演奏熟悉的乐曲,开心极了。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不仅享受到音乐的美和打击时的乐趣,还在相互敲打中,发现了一些小秘密。
当幼儿在玩奶粉桶时他们发现了不同。幼儿1:奶粉桶和奶粉桶碰一碰声音小小的,但这样碰它就很响了(身体和桶的底座)。幼儿2:这样敲好响呀!(敲敲底座和底座)
当幼儿在玩盆子时他们发现了不同。幼儿1:(敲打拿在手里的盆)哇,声音好脆!(敲打放在桌子上的盆)这个声音不好听,不响。
当敲打用纸盒(空的盒子与装有东西的纸盒)做成的小鼓时,幼儿发现它们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幼儿1:大的盒子声音好响。幼儿2:我的盒子怎么没有声音?(原来他的盒子里装满了物品)
活动目标:
1、通过整体舞蹈表现X XX ∣XX XX ∣X-∣,并学习用打击乐器随乐进行演奏。
2、在教室演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指挥方法,丰富演奏效果。
3、能注意自己的演奏效果与同伴的演奏协调一致,培养节奏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4、有感情地学唱歌曲。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打击乐器、图谱;
2、音乐《拔根芦柴花》和《化蝶》;课件《芦苇》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化蝶》进入教室,教师带幼儿做相应的动作。
二、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1、有表情的唱。
2、简单进行两声部合唱。
三、联系生活,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的“节奏”。
1、教师模仿小狗的叫声,提问:小狗是怎样叫的?有什么特点?
2、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叫声是有节奏的?(青蛙、小猫、小鸡……)
3、生活中还有那些声音是有节奏的?(切菜、走路、门铃……)。
4、出示节奏谱,让幼儿练习节奏。
小狗 X XX ∣X XX ∣
青蛙 XX XX ∣XX XX
小猫 X---∣X---∣
我们除了用手拍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节奏?
四、让幼儿听音乐、看课件,理解感受音乐。
1、播放乐曲《拔根芦柴花》,提问:听完这首乐曲你有什么感受?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提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我们看到的植物是芦苇,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芦柴花,主要生长在苏北地区,好听的乐曲是苏北民歌《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就是人们看到很美的芦柴花才编的,所以叫拔根芦柴花,后来人们也用这首乐曲表达丰收时的喜悦之情。
五、出示乐曲节奏图谱,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熟悉节奏并练习动作。
2、将幼儿分成两部分,师指挥练习节奏动作。
六、组成“小小乐队”,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1、教师出示三种乐器,请幼儿讨论配乐方案。
2、幼儿自由选择乐器,教师指挥幼儿进行乐器演奏。
3、交换乐器看教师指挥练习乐器演奏,也可以请个小指挥。
七、请“小小乐队”面向观众演奏。演出结束,请“小小乐队”退场。
教学反思:
我记得在中班听老师上打击乐《杨柳青》时,孩子对于节奏图上的节奏型认识比较模糊,所以这次在活动中当我出示节奏图时,没有问:“图上有哪些不同的节奏。”而是请小朋友找找一样的节奏,这样的效果比较好。
缺点:
1.变化节奏的地方强化的不够,孩子掌握的不够好。可能是连我自己到哪里变化节奏也不够清楚,更加不能准确地哼唱出来。
2.最后的表演一直是我指图孩子练习,没有脱离图谱让孩子们尝试。
活动来源:
草原的舞会选自奥尔夫音乐,其曲调优美流畅,节奏明快,音色清脆明亮,乐曲为ABA结构,此乐曲非常适合用于打击乐。我班的幼儿在前期参与的音乐活动中,对打击乐的活动比较感兴趣,能用一种或两种乐器进行合奏,对于2/4拍的曲子以及X X |X X|这样的节奏掌握较好,但对于XX XX | XX XX以及××|×××|×—这类的节奏型在演奏中掌握还有一定难度,同时,幼儿看指挥、看图谱轮流演奏的经验还不足,所以,我选择了这首乐曲。《指南》提出,要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给幼儿自主构建知识经验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我通过游戏法(闯关),首先让幼儿了解乐曲节奏、曲子的段式,紧接着通过肢体演奏感受乐曲,最后再尝试打击乐器来表现乐曲,循序渐进,层层推进,最后能让幼儿掌握节奏,通过乐器合作演奏,让幼儿体验使用乐器合作演奏的乐趣。
活动目标:
1、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初步体验合作演奏的乐趣。
2、能仔细看图谱、看指挥进行演奏,尝试用乐器(沙锤、双向板、碰铃)演奏××|×××|、 ××××|××××|两个节奏型。
活动准备:
图谱、打击乐器(沙锤、双响板、圆舞板或碰铃)、图谱符号卡片(详见范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 老师以谈话引出活动主题。
2、 老师:今天呀,森林里的小动物要邀请我们去参加一个森林里的音乐会,你们想不想去当演奏家?那我们要闯过三次关才能去演奏。你们有信心闯关吗?
二、基本部分
(一)倾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型,并熟悉音乐的旋律。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幼儿初步倾听音乐,感知音乐的节奏型,感受乐曲的特点。)
老师:(出示信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关的要求是什么?第一关要安静听听我们要演奏的曲子,听听今天要演奏的.音乐是什么?
1、老师播放音乐,幼儿安静倾听一遍,感知音乐节奏、旋律。
(1)提问:听过这首曲子吗?叫什么?
(2)这首曲子听起来节奏感觉怎么样?(很欢快、想跳舞、想演奏、、、、、、)
2、老师:真棒,第一关小朋友们都能认真的倾听音乐,非常的棒,恭喜你们,你们成功的闯过了第一关,那接下来有没有信心去闯第二关。(有)那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二关是什么?
(二)倾听音乐,引导幼儿用身体的部位来演奏乐曲。
(设计意图:在音乐活动中,我们重点应引导幼儿利用身体的部位进行表现音乐,此环节中老师将重点引导幼儿用身体的部位来进行演奏,再次感知乐曲的节奏型。)
老师:(出示信封)让我们来看看第二关的要求是,要我们听着音乐,看图谱,用身体的部位来演奏。
1、播放音乐,再次一边安静倾听音乐,一边看图谱。(教师引导幼儿初步感知音乐,认识图谱。重点引导幼儿倾听音乐中的节奏型,以及音乐段式,)
(1)刚刚你们排出了一个好听的节奏,真好听,我想再听一听,有没有哪个小朋友来拍一拍呀?(邀请一个幼儿来示范拍)
(2)教师在幼儿指出后把××|×××| 、××××|××××|两个节奏型标出来,
2、音乐,请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由演奏,感知节奏。(拍手、拍肩、跺脚)
老师:嗯真棒,小朋友都把这段乐曲里好听的节奏拍了出来,可是,我们要想通关啊,还要有一个通关秘籍,你们看,(老师出示图谱)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用拍手和跺脚来演奏一下吧。大,考吧.幼师,网出,处!(教师用指挥棒指挥幼儿进行演奏)
3、图谱分别用拍手、跺脚图示标出来,幼儿看着图谱再次演奏一次。
(三)引导幼儿拿着乐器看图谱演奏。
(设计意图:在感知了节奏型以后,幼儿进行了图谱的认识,此环节教师将重点引导幼儿利用乐器来演奏乐曲。)
1、小朋友真棒,我们连续闯过了两关,那我们来看看第三关的要求是:请小朋友用乐器来演奏这首乐曲,那你们说说,听了这首曲子,你最想用那些乐器来演奏?为什么?(一边听孩子们说一边在图谱上贴出乐器图卡)
2、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乐器,你们自己去选择一种,相同的乐器的坐在一边,看图谱演奏一遍。(教师提示幼儿看图谱、看指挥)
3、演奏完第一遍交换乐器再次演奏,并进行个别指导
3、完整演奏一次。(可问听课老师们:“客人老师,我们过关了吗?”)
三、结束部分
1、老师小结。我们顺利通过了三关,拿到了小小演奏家的通知。大家庆祝成功。
2、老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我们的乐器,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了吧!(随音乐进行打击,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次中班的音乐活动,选自奥尔夫音乐,指南中提到,4——5岁幼儿应该能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或可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在活动中,教师选用了双响筒、响铃两种乐器让幼儿参与到打击活动中来,此次活动的效果较好,现将反思如下:
优:
1、 教师深入挖掘乐曲中的典型节奏,并找出与其节奏型匹配的乐器进行打击。
2、 幼儿前期对打击乐活动的经验较丰富,打击乐活动的常规较好。
3、 教师设计形象生动有趣的图谱,便于幼儿对节奏型的学习。
4、 在活动中,教师设计有趣的闯关游戏,大大的激发了幼儿的参与性,学习的积极性。
5、 教师在活动中,让幼儿自主发现和创造,尊重幼儿的学习主动性。
6、 能观察到个别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的给予指导。
不足:
1、 教师对奥尔夫音乐的专业术语掌握得不够。
2、 乐器的选择应该更加的多样化。
1.掌握铃鼓、响板、碰铃的基本演奏方法。
2.在打击乐《喜洋洋》中学习过节奏型 x x|x x|和 xx xx|。
3.活动前请幼儿欣赏杂技表演的视频。
活动目标:
针对本次活动内容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知识、能力和情感
三个方面设计了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结构,学习节奏型“x x|x x|x x|x 0|”、“x x|x 0|”、“xx x|xx x|xx x|xx x|”。
2.能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演奏。
3.喜欢打击乐活动,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
活动重难点:
根据活动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喜欢打击乐活动,感受乐曲结构,学习节奏型“x x|x x|x x|x 0|”、“x x|x 0|”、“xx x|xxx|xx x|xx x|”。
活动难点:能根据图谱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愉快地参与活动与同伴合作进行演奏。
活动准备:
1.音乐图谱 1 张、节奏型 3 张,铃鼓、碰铃、响板等打击乐器若干。
2.杂技表演课件,《巡逻兵进行曲》音乐。
3.活动前请幼儿欣赏杂技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1.请幼儿结合杂技表演欣赏音乐,初步感受乐曲的结构。
提问:杂技演员在表演什么节目?这首音乐共有几段?
2.出示图谱,指导幼儿准确地拍出节奏。
(1)请幼儿分段欣赏乐曲,运用杂技表演的情节,引导幼儿探索乐曲中 3 种不同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乐曲 A 段:节奏型“x x|x x|x x|x 0|”,对应图谱“抛接球”。请幼儿探索节奏型的打击方法。
乐曲 B 段:节奏型“x x|x 0|”,对应图谱“转呼啦圈”。
乐曲 C 段:节奏型“xx x|xx x|xx x|xx x|”,对应图谱“顶酒杯”。(2)引导幼儿探索 3 种杂技表演分别可以用什么身体动作进行表现。
(3)请幼儿完整欣赏乐曲,分组创编每种杂技表演的身体动作,集体进行练习,熟练掌握 A、B、C 段的 3 个节奏型。
(4)指导幼儿学习根据指挥动作随音乐进行演奏。
3.引导幼儿探索配器方案,尝试使用乐器合作进行演奏。
(1)出示 3 种打击乐器,请幼儿讨论每种杂技表演可以用什么乐器伴奏,鼓励幼儿说明理由。
(2)教师当指挥,请幼儿看图谱分组进行打击乐器演奏,重点指导幼儿与同伴的演奏保持协调,并注意空拍的控制。
(3)请幼儿交换乐器演奏,交换时幼儿交换位置,乐器不动位置。
(4)给视频中杂技演员的表演配完整伴奏,表演结束幼儿收拾乐器。
活动延伸:
1.表演区尝试表演简单的杂技。
2.给幼儿提供节奏图谱及多种乐器,请幼儿探索不同乐器的配乐方案进行演奏。
课后反思
孩子们对本次活动非常感兴趣,较好的完成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中我创设观看杂技表演的情境,并贯穿始终,采用总—分—总的学习方式。在听一听,做一做,模仿杂技演员的动作中,进一步完整感知音乐。因为幼儿的特点是好动、好模仿,一下子调动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2.分段欣赏,解决活动重点。
活动目标:
1.能随乐有节奏的敲打“小老鼠盒子”。2.体验与老师同伴一起游戏的温馨和快乐。活动准备:
1.课前已熟悉《小老鼠上灯台》音乐。2.酸奶盒做的小老鼠,筷子。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盒子。
师:宝贝们,陈老师带来了一个好朋友,它想到我们班来和你们做游戏哦!它啊就藏在我的口袋里,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想)可是它有点害怕,它害怕谁呀?(大懒猫)它害怕大懒猫,不敢出来,我看一看,大猫在不在?看一看(一只手做眺望状态)在不在啊?不在,那我来把它请出来吧!当-当-当-当——是谁呀?(小老鼠)
师:我们来和小老鼠打个招呼吧!(小老鼠好!)你们这么有礼貌,小老鼠说它也要用好听的声音来和你们问好!
师:(拿出筷子)小朋友好!(边说边敲4下)咦?小老鼠啊它不光会说话,它还会表演好看的节目哦!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教师示范,配班教师弹奏儿歌。
师:我的小老鼠表演的棒不棒?为我鼓鼓掌吧!
师:你们想有一只这样的小老鼠吗?那宝贝们把一只手做成拳头,再请出我们的二亩地(食指)来跟着我的小老鼠敲一敲。表现好的宝贝,小老鼠听到了就会跑到你那里来哦!
三、幼儿拿盒子,自由敲打盒子。
师:现在弯下腰快看看,小老鼠有没有跑到你那里来呀?那快把小老鼠请出来吧!
师:我们试着敲敲小老鼠来让它来说说话吧,敲一敲,敲敲小老鼠的头,还可以敲哪里?还可以敲小老鼠的身体,这是什么呀?小老鼠的小尾巴!我们也来敲敲它的尾巴。
师:哎哟,小老鼠累了,赶快让它在我们的腿上休息下,它要休息一会儿吧。(我都看到大猫了,如果让大猫看见了,小老鼠就不和我们做游戏啦!)
四、幼儿与教师有节奏的敲打儿歌《小老鼠上灯台》。
师:我们跟着好听的音乐一起让小老鼠来表演一下吧!准备好咯!(歌词: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头部),喵喵喵,猫来了(尾巴),叽里咕噜滚下(转动)来(抱住)!)
师:小朋友表演的可真好!有哪个小朋友想上来表演下,我来请哦!其它小朋友要认真听。
师:我帮你们唱,你们来表演!(歌词: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头部),喵喵喵,猫来了(尾巴),叽里咕噜滚下(转动)来(抱住)!)他们能不能干呀?做的真棒!给他们鼓鼓掌(一起敲打鼓掌)。
师:刚才表演的小朋友有节奏敲的,我们也来学一学,准备好!(静不下来时提示:不能响了,我都看到大猫的眼睛了。)我们来跟音乐,轻轻地表演哦!(歌词: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头部),喵喵喵,猫来了(尾巴),叽里咕噜滚下(转动)来(抱住)!)
五、结束活动
一、教学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音乐活动,具有初步音乐节奏感,并感受4|4拍的音乐节奏。
2、积极参与表演在情景表演中学会唱歌并合拍,愿意在音乐伴奏下感受音乐、表现节奏。
3、激发幼儿对歌唱表现的兴趣,能在活动中大胆表现自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是一段非常好听的旋律,乐曲所要表现的是黑夜里满天星星闪烁、此起彼伏的美景。让幼儿在表演合唱中要将“一闪一闪”的跳跃感唱出来,在用手作“闪”的动作时注意合拍和跟节奏。熟悉4/4节奏并学会运用简单打击乐,是本教材的重点;而根据不同的音乐形象鼓励幼儿大胆在音乐伴奏下听音乐打节奏时示范和指导并表现是本教材的难点。
三、教学活动准备
1、小星星粘贴及太阳月亮头饰各一个;
2、《小星星》CD、歌曲图谱
3、人手一个乐器:三角铁、马玲、铃鼓、小铃等乐器。
教学过程
1、谁是小星星
音乐欣赏及感受4|4拍音乐节奏,欣赏《小星星》的旋律,和老师一起随着节奏拍拍手,感受44拍的节奏。并给小朋友戴上星星头饰,老师是月亮妈妈。师:“我们可以用什么节奏型来表现轻快、跳跃的小星星”(引导幼儿尝试用手拍出X X | X X|的节奏。
2、活泼调皮的星星
师:“天黑了,月亮妈妈带着小星星出来了,你们猜猜在这天空中最调皮,象一只只小眼睛。”老师引导幼儿说出要用轻快、跳跃的唱法来表现闪烁的星星。
3、安静柔美的星星
师:“小星星玩累了,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引导幼儿用舒缓、连贯的唱法表现累了的小星星。
师:“现在我们又可以用什么节奏型来表现玩累的小星星?(引导幼儿拍出X—|X—的节奏型)
4、引导幼儿听音乐进行节奏练习。
将幼儿分为四组分别敲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型
(1)先请一组小朋友拿乐器敲出星星的节奏型,另外一组小朋友可做点头动作。
(2)再请一组小朋友拿乐器敲出不同的的节奏型,另外一组小朋友可做点头动作。
6、四组幼儿一起配上乐器,为歌曲《小星星》伴奏。
7、星星宝宝回家了
师:刚才小朋友演奏得又整齐又动听,天快亮了现在我们听着音乐,星宝宝回家的舞蹈吧!
师弹出小星乐曲,幼儿听音即兴做相应的动作。
8、结束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拍手、踏脚等身体动作和敲击的物品敲打节拍和基本节奏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
2、通过音乐活动让幼儿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快乐。
3、启发幼儿运用生活中不同物品发出的声音进行打击乐演奏,感受并表现音乐的节奏美。
4、培养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蜗牛与黄鹂鸟》音乐;
2、与幼儿人数相符的蜗牛、黄鹂鸟头饰;
3、碗、盘子、塑料饭盒、筷子若干;
4、绿意画鼓、沙锤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幼儿随老师听音乐《蜗牛与黄鹂鸟》做动作进入活动室坐好。
2、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请小朋友们听一听,听完以后,将你的感受告诉我们大家,让我们与你一起分享这首乐曲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进程部分。
1、放《蜗牛与黄鹂鸟》音乐。
2、提问:
A、谁能告诉我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样的感觉?是开心快乐还是悲伤忧愁?小朋友回答(快乐)
B、小朋友听着这首欢快的曲子你们想做什么呀?小朋友回答(唱歌、跳舞、拍手)
3、那么我们就跟着曲子一起快乐的动作吧!全体小朋友一起拍手、拍肩、敲打盘子……,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这首曲子的欢快气氛。
4、刚才我们用不同的动作表达了这首曲子的欢快,小朋友们都很开心,小朋友们发现老师刚才是怎样做的吗?(幼:敲盆子),哦,是的,我是用敲打盘子的方式表达这首曲子的,我感觉这样能表达我的快乐。所以,今天老师带来一些自己家里用的东西,请小朋友和我一起用这些东西来演奏这首曲子,请小朋友看看老师都带来那些东西,你们认识它们吗?
5、出示餐具:碗、盘子、塑料餐盒及筷子,小朋友们看看,你认识它们吗?请幼儿回答餐具名称,幼儿:筷子、盘子、饭盒、碗
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餐具。
6、现在请小朋友每人选一种餐具并能告诉大家它的名字,然后我们用这些餐具进行打击乐演奏好吗?(小朋友选餐具并说出餐具的名称),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每种餐具发出的声音,小朋友按教师要求,依次敲打筷子、盘子、饭盒、碗发出不同的声音,小朋友现在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敲一敲(幼儿随意敲打)看教师手势结束,刚才的声音好听吗?(幼:不好听),这样的声音是噪音,不好听,现在让我们一起将这些噪音变成美妙的音乐,我们大家来试试吧!
7、教师跟《蜗牛和黄鹂鸟》音乐节奏,依次示范敲打筷子、盘子、饭盒、碗不同的节奏后,让幼儿先分组后集体进行演奏练习,幼儿可交换餐具感受不同餐具打击出的快乐声音,最后幼儿分组分段进行完整演奏
8、今天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来参加我们的开放活动,老师看爸爸妈妈们也被我们的演奏感染了,我想请爸爸妈妈们也加入我们,跟我们一起感受打击乐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把爸爸妈妈分成两队——画鼓队打绿意画鼓,沙锤队用自制沙锤,再次进行完整演奏。
三、结束部分。
活动背景:孩子们对节奏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结合我班特色、幼儿特点与需求,我将律动与乐器、游戏有机的结合起来,对音乐进行诠释,并引导幼儿进行打击乐轮奏、合奏的活动。根据《纲要》中:“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演自己的情感和体验”,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 1、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根据图谱拍出相应的节奏型,感受乐曲欢快、活泼的特点。2、尝试小组合作,探索配器方法,并看指挥分声部轮奏、合奏。3、能积极愉快地和同伴合作商量讨论配器方法,体验与同伴演奏的快乐。活动准备: 图谱、打击乐器:圆鼓板、铃鼓、响铃。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演示法、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师:今天森林里要召开一场音乐会,很多小动物都想来参加。那么到底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了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放音乐)(设计意图:活动开始,通过欣赏音乐的方式,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二、出示图谱,根据图谱加入简单的动作熟悉节奏。1、第一次彩排:师: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小动物呀?(鸟类,青蛙,各种各样的虫子等)今天到底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音乐会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今天的演出节目单。(教师出示课件:青蛙、鸭子、孔雀)(1)师:第一个为我们表演的是:(小青蛙)。小青蛙为我们带来的是唱歌的节目,小青蛙是怎么唱歌的?又是用什么方法唱歌的?请你用拍手的方法试一试。(请一名幼儿先来示范;随后全体幼儿进行练习。)(2)师:第二个表演的是:(小鸭)。小鸭带来的是什么节目?(跳舞)小鸭跳舞是用什么节奏呢?你们能不能用拍手的方式来表演一下?(幼儿集体示范)(3)师:第三个表演的是:(孔雀)。孔雀带来的是什么节目?(开屏)那孔雀是怎么开屏的?用你的动作试试看。(幼儿学做动作)师:接下来有一个新任务咯,演出就要开始了,演员们要进行彩排。这次的彩排任务是:听着音乐,看指挥,拍拍手,开屏的地方我们就做开屏的动作。一会你的眼睛要看着谁呀?(指挥)我是指挥咯。(幼儿第一次听音乐、拍手)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了?(乐曲结尾处有个休止符)为什么不一样,在音乐当中代表什么?(是个结束音)那我们再来试一试,把结束的音乐表示准确,看看这次你们能不能做好。(第二次拍手练习)(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谱,请幼儿用拍手的方式表示图谱,打出节奏,让幼儿对图谱的节奏有初步的了解,感受音乐欢快的特点,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2、第二次彩排:1、师:刚才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彩排,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第二次彩排了,指挥要给你们个新任务了。我带来了很多乐器(圆鼓板、铃鼓、响铃),我们用着三种乐器来为音乐伴奏,那乐器用在哪里合适呢,我也为你们准备了和我一样的演出节目单,还有一些乐器的标志(出示乐器小图片),等一会请你们小组进行商量,商量一下这些乐器用在哪里合适,把你觉得合适的乐器图片贴在相应的节奏下面,明白了吗?(幼儿分组讨论,协商使用合适的乐器。)2、分3组进行演奏。(每组演奏前,请幼儿分别将自己组选用的乐器贴到大的图谱上)(设计意图: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分别请每组幼儿进行合奏,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三、森林音乐会演出:1、师:刚才你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演奏了,真不错。那今天我是指挥,我也带来了我的演奏方式,你们想不想看一看?(教师贴好乐器图片,分别讲解哪些地方用哪些乐器演奏)(设计意图:通过出示指挥选择的乐器,使幼儿对本次活动再次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幼儿产生再次想打击乐器的想法。)2、第一次演出(教师针对第一次演出的问题进行讲说)。(设计意图:在了解哪些地方使用哪些乐器、有了一定的合奏基础上,引导幼儿再次进行合作演奏,有利于培养幼儿阅读图谱及合作能力。)3、第二次演奏。(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的合奏及出现的问题,第二次的合奏有利于幼儿更好的表现出乐曲,能够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的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
【幼儿园音乐教案:打击乐《鸽子》】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音乐活动音乐教案《捉螃蟹》10-11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音乐火车》含反思12-14
幼儿园音乐教案大集合06-07
《袋鼠妈妈》幼儿园音乐教案06-22
幼儿园小班小鸡音乐教案07-21
《春天》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10-09
幼儿园音乐教案小螺号10-09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刷牙》10-23
幼儿园小班音乐节奏课教案06-07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案《小蜜蜂》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