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10篇)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2

1.走进诗作, 走进诗人的心灵, 与诗和诗人的思想产生共鸣。

2.能有感情朗读诗、背诵诗, 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鉴赏诗中字词。

3.培养对诗的整体感悟能力, 在理解、想象、表达、朗读、欣赏、积淀等方面获得提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一诗一画一故事, 一文一情一人生。”今天我们就去学一首诗, 看一幅画, 听一个诗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枫桥夜泊》。请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感受运笔的轻重。齐读课题。

二、读正确

1. 好一个枫桥夜泊!泊于枫桥, 夜宿孤舟, 所有的意境都在这28个字里头。 (出示全诗) 要体会意境, 我们先得把这首诗清清楚楚地读正确。其中, 读准平翘舌音和后鼻韵母是本诗的朗读难点。希望大家可以顺利闯过这一关。 (先自己练读, 再抽读)

2. (生读, 教师根据声调打手势并指导) 这节奏一慢下来啊, 韵味就出来了。考考你们:刚才谁看出了老师的手势是怎么打的?自己把手伸出来试试, (出示调) 把每个调发满发准。 (生读, 师生合作读)

3. 再考考大家:谁发现了老师读书之前的一个动作?对, 就是吸气, 用气息发音可以使我们的声音更优美、更深情。来学一学吧:吸一口气, 气沉丹田;慢慢吐气, 发音悠远。这可是播音员发音的诀窍。用全身心来发音和单用嗓子发音, 效果绝对是不同的。谁来吸一口气试读第一句? (抽读) 对啦!读好诗其实就是用气息把声调发准, 就这么简单。真好!你来代替老师领读前面四个字, 让大家接后面三个字, 看他们有没有你厉害。 (生领读)

【朗诵技巧的拔高, 一次两次也许收效甚微, 若是坚持一段时间, 就会发生惊人的变化, 朗读素养的提高将是必然结果。此处的朗读训练, 是教师在学生自我感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自然的引导在里面, 有孩子的成就感在里面。】

4. 展示读:用气发音的你们, 声音美多了。敢不敢自己来一遍, 不要老师带?我给你们念标题。准备好了吗? (生读)

三、读出画面感

1. 古诗的韵味真美!更美的是诗里的那幅画。画在哪儿呢?就在这首诗里呢。请闭上眼睛, 静下心来边听边想。

【听朗读, 感受大家风范, 可提升朗读感悟, 提高朗读技巧。而且, 此处安排“听读”想画面, 是为了建立一个更具体的朗读示范, 也是为了用名家朗读巩固刚才气息读诗的感觉。更妙的是, 老师提供给孩子两个风格完全不同的朗诵范本, 让学生按自己感悟到的东西指导自己的个性阅读。这样指导出来的朗读, 就不是千篇一律, 而是百花齐放了, 这点尤其可贵。】

2. 这幅画里有什么呢?说给同桌听听。 (同桌交流) 谁的语言比较丰富, 能一口气向我们描述整首诗的意思?有点儿文采、带点诗意的感觉更好。这里我们比的是怎么把句子说得长而美。 (生表达) 能给自己的这幅画取个名字吗? (生表达) 你的画跟他相同吗?名字也许不同吧。

【传统的翻译, 变成自然的说话。给画取名字, 是一个妙笔, 通过“取不同的名字”来体现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这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结合训练。】

3. 多么宁静的画面啊!如果我们此刻再来读诗, 能让听的人看到诗里的画面, 那该有多厉害啊!有没有谁愿意来试一试?他读, 你们就闭上眼睛听。看到了吗?一起来试一试吧。 (齐读)

【入情入境, 角色体验, 读出初步的感悟。】

四、进入张继内心, 读出“愁”意, 鉴赏

好一个“到客船”!船上的张继在干什么呢? (失眠) 此刻我们看到了诗里的一个大大的“愁”字。它在这缓缓落下的月亮里, 在这乌鸦凄凉的啼叫里, 更在这半夜低沉的钟声里……

1. 诗学到这个地方, 我们就不得不关注这个“愁”字背后的故事。你们知道张继为什么这么愁吗? (生无语) 那可是一个辛酸的故事。 (讲故事)

2. 遭遇落榜、夜宿孤舟的张继会想到些什么呢?

【发散思维培养。此处是一个入心的过程, 只有把自己当作落榜的张继, 才会感受到他内心的失落、迷茫。】

如此多的愁绪萦于脑际, 可现在陪伴他的却只有这—— (读诗句) 此刻的张继对愁而眠, 他的心理是种什么状态呢?请你想一想, 试着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他的愁绪真是______剪不断……

他的愁绪真是_____怎一个……

【此处是一个填空说话练习, 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 引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思绪纷乱, 辗转难眠。于是张继推枕而起, 披上衣服走出船舱。他本来是想出去散散心的 (放音乐) , 可是, 他看到的听到的, 却让他的心更加忧伤。是什么触动了他心底的弦?他会对它说些什么呢?

【深入诗人内心, 表达诗人心情。于是, 江枫、渔火、寒山寺、钟声、客船均成为倾诉的对象, 传递出绵绵不绝的愁思。】

4. 可是张继一句话都没有说, 直到寒山寺传来钟响, 重重地敲打在他的心上。此刻的张继再也憋不住了, 快步返身回舱, 铺开纸, 拿出笔, 洋洋洒洒把堵在心里的这28个字写了下来。他边写边念。“月落”, 起—— (生读诗) 写完后, 张继把笔一丢, 拿起自己的诗深情吟诵起来。那会是什么样子、什么感情呢?谁能体会?谁能模仿啊? (抽生读) 让我们一起来, 把张继的愁绪念出来吧。 (齐读)

【当孩子们把自己化身为诗人后, 此处的读, 可谓是声情并茂, 情意兼得。】

5. 现在才知道, 原来情感的力量是如此巨大, 穿越历史的沧桑, 仍然能唤起大家心底的共鸣。可见——“惟有真实的情感, 才能锻造真情的文字”。

6.回头来看这些用真情所作的文字, 你最喜欢诗人用的哪个字?为什么?

【鉴赏, 为学生的个性表达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只要心有所悟, 相信那些有情感、有温度的文字一定会让孩子们神思飞扬。】

五、解愁

1. 多好的诗啊!字字含情, 句句锥心。我突然想到这么一个问题:如果命运没有让张继落榜, 他可不可能留下这么情真意切的《枫桥夜泊》?如果命运没有让张继落榜, 他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名垂千古?这说明什么呢?

2. 把你所想到的, 用真挚的语言告诉张继吧!就写在书上112页。可以是赞美、欣赏, 也可以是劝慰那颗忧愁的心……老师也跟你们一起写, 写出心中的肺腑之言。 (生写) 你想对张继说什么? (随机交流学生所写) 孩子们,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随着你们一天天长大, 失败和不如意也会相伴而至, 到那个时候, 我希望你们想起张继的一生, 想起你们今天对张继说的每一句话!记住:功名, 烟消云散;才华, 流淌千年。

【假设, 会产生丰富的想象和奇异的思维。好一个假设啊!教书育人, 育人教书, 此处的水到渠成, 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六、结尾

孩子们, 你看, 张继的名字被打上了框, 说明他早已离我们远去, 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可今天他再一次被我们提起, 因为他的才华永远流淌在《枫桥夜泊》里!

让我们把这首诗背给他听一遍吧!让声音穿越千年, 告诉他:惟有才华, 流淌千年! (背诗) (音乐声中, 出示教师写的现代诗)

【老师的诗作, 是沉入文字的真情之作, 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读者。此处的展示不是炫耀, 不是展示教师自己的才华, 是在尽一个师者更大的责任——将孩子引向文学的殿堂。感受华美乐章, 吟诵会产生感悟, 感悟了才会震撼, 震撼了才会去喜爱, 喜爱了才会去模仿, 模仿了才会产生自己的文学创造。】

《枫桥夜泊》疑义试析 篇3

一、“霜满天”符合事实吗

这首诗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有人会提出疑问,霜是接近地面的水汽在摄氏零度以下时,在地面、屋顶或草木上凝结而成的微小冰粒。霜只能出现在物体表面,不可能出现在天空中,怎么可以说“霜满天”呢?这符合事实吗?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知道抒情诗的特点。抒情诗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独特感受的。诗人描绘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绝不是像照相机那样只做纯客观的反映,而是强烈地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同样是一条流水潺(chán)潺的小溪,在心境喜悦的诗人看来,小溪是在欢唱;而在心境忧愁的诗人看来,小溪却是在悲哀地呜咽。“霜满天”的描写虽与事实不符,却逼真地写出了诗人处在那种情境之中的独特感受。试想,在一个深秋的后半夜,对于泊舟于江南水乡的落魄游子来说,最强烈的感受恐怕就是寒夜了。寒气袭人,侵肌透骨,就使诗人感到,在秋夜的天空中,到处都弥漫着冰冷的霜花,从四面八方围向他夜泊的小舟。如果改作“霜满地”,虽与事实相符,然而我们读起来还会有那种隽(juàn)永、浓郁的诗味吗?

二、诗人为什么发愁

张继为什么发愁呢?这是许多同学感到难以说清的问题。张继还有一首《阊(chāng)门即事》:“耕夫召募(mù)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说的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江南两广地区军阀刘展和李峘作战,李峘命令他的部下李藏用到苏州去募兵。诗中描绘了耕夫被大量招募后,苏州城郊人烟稀少、农田荒芜的凄凉景象,揭露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细读全诗,便会感到诗人的幽愤之情溢于言表。有人便据此认为,《枫桥夜泊》中的愁思可能与此有关。

这种说法虽然有诗歌作为根据,但从《枫桥夜泊》一诗的语境来看,似乎与战乱并无多大关系。细细揣摩诗意,不难看出,与其说诗人是抒发感时之愁,倒不如说是抒发羁(jī)旅之愁。古时候,交通条件远没有今天这么方便,旅程旷日持久,往往要倍受舟车劳顿之苦,更何况孑(jié)然一身,客居异地,思乡之情是在所难免的。

我们再看看诗人彼时彼地所处环境:凄凉的霜天,迷蒙的残月,衬托着桥、树和船的剪影。身处这些景色中,夜泊的游子本已感到孤寂难耐,又听到寒山寺里悠悠的钟声随着声波在颤动,似乎在敲击着游子的心。景语即情语。细品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和所创造的艺术氛围,分明可以感到,诗人之愁乃是指天涯游子所特有的那种情感体验,如孤独感、寂寞感、乡关之思……总之是一种羁旅之愁。羁旅之愁乃是唐诗中的一个常见题材,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等,都是抒发这种情感的诗作。

当然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诗毕竟是朦胧的艺术,最忌讳一眼望穿。诗人无须把话都说尽,如果把话说尽,诗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读者欣赏诗的过程,也就是参加创造的过程,即加入自己的感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丰富、补充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这正如法国作家梅里美所说的那样,作诗只能说到七分,其余三分应该让读者自己去补足,与作者分享创作之乐。

由此看来,回答这个问题,应允许见仁见智——虽然我们并不反对通过比较,分辨哪个说法更为合情合理。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4

1、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2、欣赏《灵隐钟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感受音乐,了解中国的传统的寺庙文化。

[智育目标]: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素质发展目标]:了解与钟声有关的故事,历史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难点]:能有较长的气息,连贯的声音演唱《枫桥夜泊》。

教学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磁带

学生活动设计

唱歌,欣赏。

教学过程:

1、欣赏歌曲《枫桥夜泊》。

师: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后有什么感受?

生:这是钟的声音。

师:钟声是我吗生活中常听到发哦的声音。但是,在不同的场合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下面请大家听一首歌曲,听一听这歌里的钟声表现的是什么情绪?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这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谱写的歌曲,虽然诗里并没有直接表现钟声的词语,却表现了一个离家远行的人听到钟声之后的思想情绪。现在我们再听一遍,想一想,音乐是怎么样表现这种思乡情绪的。

生:第二次欣赏歌曲并回答。

2、学唱歌曲《枫桥夜泊》。

师:为了表现思乡的情绪,歌曲的速度较慢,运用了较多的下行旋律,在演唱上声音要连贯。现在,我们试唱第一乐段。

生:视唱第一乐段。

师:歌曲的第一乐段情绪基本上比较平稳,我们再来听听歌曲,听一听第二乐段和第一乐段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欣赏歌曲并回答。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正确,第二乐段的情绪更加激动,突出了思乡的情绪。在演唱的时候注意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生:视唱第二乐段,教师注意纠正切分音和八分休止符的唱法。

师:这首诗大家非常数亿,请一位同学合着音乐给大家朗诵一下。

生:配乐朗诵。

师:有人知道寒山寺吗?

生:回答......

师:寒山寺在苏州市城西的枫桥镇,已有1400多年历史,传说,有个叫寒山的高僧在寺内做住持,就改名为寒山寺。唐代诗人张继再来到这里,写下了著名的《枫桥夜泊》,从此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也使寒山寺名扬中外。其实寒山寺是一座小寺,本身并不宏伟,是张继的《枫桥夜泊》增添了寒山寺的魅力。诗的书法作品和意境画更增添了这座古寺的内涵。寒山寺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不单单是一座古寺,使我们对悠久历史文化更加怀想和崇敬。所以,在演唱时,要更好地表现古诗的意境。现在,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

3、欣赏电子琴独奏《灵隐钟声》。

教师先向同学们介绍灵隐寺。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音乐会带给你什么要的感受?

出示灵隐寺的图片及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灵隐寺。

在《灵隐钟声》的音乐中朗诵这些诗,对音乐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4、再次演唱《枫桥夜泊》,感受古典文化带给我们的艺术魅力。

教学反思: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篇5

山阳县城区一中王 莉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名篇,诗人通过月落、乌啼、寒霜、钟声等意象,抒发自己浓浓的愁绪。本诗意境悠远,情感复杂,感受诗中的“愁绪”,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对于如此优美的古诗,要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紧抓住诗眼“愁”字,通过课文的图画、诗意惆怅的语言,营造诗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月落”“乌啼”“ 寒霜”“钟声”等景物的想象和体验,感受诗人的愁绪;结合诗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漂泊在外、四处奔波的寂寞之愁。

学习语文,理解课文,培养语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朗读。学习古诗时朗读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要注意形式多样,注意对“情感”“意境”“画面感”的把握。由读通读顺,到读出感情,再到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学生们带着不同的目标,一次次充分朗读诗文,层层深入了解诗意,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枫桥夜泊》教学反思 篇6

作者为什么会听到夜半钟声呢?因为睡不着,因为有旅愁、在思念。所以这首诗归根结底就是在写诗人的愁思,诗人创造了这样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声、朦胧多义的愁境。

这首诗的题目很精练。“枫”是季节;“桥”是地点;“夜”是时间;“泊”是事件,四个字, “吝啬”到了极点。

首句直接进行景物描写。“月落乌啼”,有声有色有情。在古诗词中,凡用“月”、“乌”者不外乎“凄愁悲苦”四字,不解人意的霜气偏偏充盈天地,为这深秋之夜和张继心中洒下丝丝凉意。视觉、听觉、触觉三管齐下,恰如其分地现出了他的心境。同样的景色在不同心境的人有不同的感觉。同样是秋夜对月独处孤舟,李白、苏轼二人定是要“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了。但换了失意的人,不过是“独步漫长宵,风过花零,遥望月空鸣”而已。

因此,作者在第二句中用一个“愁”字点出全诗主旨。寒水微波粼粼,江中渔火点点,一片片枯败枫叶划过张继心头落在水面,恰恰勾起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前途的迷茫,对国家内乱的担忧,他的心中仅剩下一种感情――愁。秋风送寒,独卧小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这“对愁眠”甚至有几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伶仃了。于是,一个落第书生形象跃然纸上。

恰在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每年正月初一凌晨鸣钟一百零八响,因为佛法认为人生愁苦有一百零八种之多,故而鸣钟解忧。一百零八钟响,一百零八忧解,开始新的一年。这诚然是美好的祝愿,可惜张继秋季到此无缘聆听,他听到的是寒山寺每夜常例的“警世钟”,但这也让张继联想起了“钟声解忧”的传说。钟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撞击他心中的苦闷,他多么希望这忧这愁真能随钟声而去。作者用这样两句作尾,应该是激励自己重燃生活的希望,使始终压抑郁结的诗境有了个还算昂扬的结尾吧!

一、精心设计、当好导演

本课无论是在导入新课的创设情境,感受意象时的画面想象方面,还是在领悟与升华诗情,激发阅读与积累方面,都进行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力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二、听说读写、教给学法

语文训练要扎实。本课教学注重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体现在:

1,“会心吟诵得其韵”。由读通读准,到读出愁绪,由边听录音诵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意境,到背诵古诗、吟唱古诗,由始至终都把对古诗的诵读融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

2,“我口说我心”。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我在引导学生探究张继愁因后,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与文本共鸣,与作者对话,实现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既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又回归语文教学的“人文”之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这节课我和学生及时总结读书方法:

1,搜集资料法,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给古人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利用偏旁来记住字形、揣摩字义的方法;

3,借助注释学古诗的方法;

4,解决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方法;

5,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方法;

6,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法;

7,想象画面直观意象法,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特级教师许汉老师说过:“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就没有品味,就没有创意。”阅读其实就是“还原”――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此时,把诗中的“画”,在学生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再用嘴巴把整首诗的画面描绘出来,既注重对诗文的整体把握,又强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感受魅力、阅读积累

从“泊”字想到《绝句》,从“客”字想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枫桥夜泊》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到相隔千年的张继,相隔千里的寒山寺和枫桥也如临其境,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借此打开学生阅读与积累的窗口,激励和唤醒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欲望,回归语文教学的“积累”之本。

试析《枫桥夜泊》的声效 篇7

一、以声写行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乃以声写行之要妙, 《枫桥夜泊》中亦用其妙, 以乌啼之声写秋色, 以钟声写愁情, 以心声写无眠。乌啼、钟声属有声之音, 心声为无声之音。

一是啼声写秋色。乌啼霜月, 秋意凄凉;愁绪如霜, 钟声断魂。枫渐红, 渔火闪, 客夜舟, 岁属深秋;月西斜, 霜正降, 乌又啼, 时堪凄清。一声乌啼, 划破长空, 诚如孤独飘荡江舟一般, 境相仿, 情亦伤。枫叶是秋天的颜色, 白天所见, 乌啼在此成了秋天的音声, 夜间所闻, 只不过, “月落乌啼总是秋天的风霜” (《涛声依旧》) 。

二是钟声写愁情。关于寒山寺的钟声, 李元洛写《钟声永恒》一文, 天下不少寺庙确因钟声清扬而寺名远播:藏福寺“雁塔晨钟”、白马寺“白马钟声”、相国寺“相国霜钟”和龙华寺“龙华钟声”。北京“潭柘寺的钟声”能代表郁达夫“故都的秋”的韵味:清、静、悲凉, 寒山寺的钟声也慰藉了张继的悠远、深婉而凄恻难堪。诗人江南作客, 流连的不是锦绣江南的水色山光, 感喟的是“乾坤含疮痍, 忧虞何时毕?” (杜甫《北征》) 的江南漂泊, 心间忧愁无法消释, 只能举目环顾:江天寥廓, 四野寂静。激荡心间的唯有悠远的夜半钟声, 撞击着、纠缠着、折腾着他, 辗转反侧, 无法入眠。夜半钟也叫无常钟, 乃是一种警示。

三是心声写无眠。台湾作家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道出了诗人的心声, 失眠不朽, 不朽失眠。失眠的不朽:今夜, 在异乡, 在江畔, 在秋冷雁高的季节, 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 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不朽的失眠: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 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二、以声衬静

半夜钟声, 打破了寒夜的寂静, 衬托出深夜的静谧, 揭示出秋夜的深永与寂寥, 有王籍“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之效。以声衬静有无声之静和有声之静, 有声之静尤显空灵。

一是无声破静。当代诗人万志为有小诗《破静》:小屋坐着∕小路躺着∕小小的人走着∕风声也听不到更何况落叶∕直到一缕炊烟娜娜∕刀样升起。无声的“静”又被无声地“破”, “刀样升起”常字出奇, 为点睛之语。又如洛夫《雪落无声》, 在动静、明暗、古今的对立中, 寻求一种对抗和消解, 雪落无声, 无言之美。

二是以声衬静。写声音来反衬环境的寂静, 是为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声中见静, 静中显声。《小雅·车攻》中“萧萧马鸣, 悠悠旆旌”, 以马声和旗声状征战前的寂静。杜甫谛听鱼跃显江之“阒寂”:“沙头宿鹭联拳静, 船尾跳鱼拨刺鸣。” (《漫成一首》) , 聆听莺啼显春之“静心”:“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枫桥夜泊》中以“乌啼”衬江天之寂静, 以“夜半钟声”衬托心宇之空灵。霜钟和月色构成一片空灵澄澈的世界, 融进了禅僧宁静空明的心境之中, 洗礼了诗人清寒高洁的情愫。钟声, 就质感而言是“清”, 宁静而超越, 就效果来说, 是“疏”, 微茫而飘忽, 确存“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之妙道。

三、以声传情

范温的《潜溪诗话》:“盖尝闻之撞钟, 大声已去, 余音复来, 悠扬婉转, 声外之音, 其是之谓矣。”钟声余音袅袅, 营造一种绵邈空灵的韵致。正因“夜半钟声”的点染, 才使“枫桥夜泊”得以神韵悠然, 最生动、形象、优美地展示了诗人的心境。钟声传情, 情致深永。钟声之用、之时、之质可观。

一是笛声与钟声。唐代诗人以声传情, 最重笛声和钟声。笛声, 域外之音, 心间之情。钟声, 空中之音, 方外之情。一者笛声多为思乡曲, 或边塞、或他乡、或域外, 念家思乡。王昌龄有“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七首·其一》) , 《关山》, 离别之情, 羌笛, 思乡之音;李白有“黄鹤楼中闻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黄鹤楼闻笛》) , 笛声悠扬, 闻笛而生故园之情;李益有“天山雪后海风深, 横笛遍吹行路难” (《从军行》) 和“寒山吹笛唤春归, 迁客相看泪满衣” (《春夜闻笛》) , 笛声悲壮, 精心警人, 管世铭说:“李庶子出手即有羽歌激楚之音, 非古之伤心人不能至此。”一者钟声多为宁静音, 或山寺、或古刹、或胜地, 感怀幽情。王维的“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 孟浩然的“东林精舍静, 日暮坐闻钟” (《晚泊浔阳望庐山》) , 李白的“霜清东林钟, 水白虎溪月” (《庐山东林寺夜怀》) 和杜甫的“晨钟云外湿, 胜地石堂烟”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 等, 都在远岫钟游、烟际钟扬中感受一种迥超世外, 钟声成为连接山水世界和方外之情的重要桥梁, 宁静幽寂, 只几许疏钟悠荡, 何等静谧!何等幽邃!化动为静, 化实为虚, 钟声中一切迷妄顿时觉悟, 幻化为空无的永恒。

二是日暮钟声和夜半钟声。佛家讲究“晨钟暮鼓”, 但唐诗中钟声时段最佳为日暮钟和夜半钟。日暮钟声最佳者在竹林寺。刘长卿有《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 青山独归远。”钟声杳杳, 情韵遥遥, 遗响成为两人的共鸣, 诗人和上人惜别, 深情与沉思兼具。一介宦途失意客, 一个方外归山僧。深情, 但不为离别感伤, 是由于同怀淡泊;沉思, 也不为僧儒殊途, 是由于旨趣相同。日暮钟声还有王维的“谷口疏钟动, 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 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 孟浩然的“山寺鸣钟昼已昏” (《夜归鹿门山歌》) , 岑参的“钟鸣长空夕, 月出孤舟寒”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 ;日暮钟声, 时间属日暮, 浑然恍惚, 空间为悠远, 杳渺飘忽, 从庙宇传出, 不可扪摸, 只能聆听, “天香自然会, 灵异识钟音。” (王昌龄《与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夜半钟声最佳者在寒山寺。山寺有幸遇张继, 霜天渔火听疏钟。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因张继而闻名, 引得许多日本朋友来夜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一直在中国诗人间传唱, 钟声依然, 宋代陆游有《宿枫桥》:“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风月未须轻感慨, 巴山此去尚千重。”明代高启有《将赴金陵出闾门》:“乌啼霜月夜寥寥, 回首离城尚未遥。正是思家起头夜, 远钟孤棹宿枫桥。”清代王士祯有《夜雨题寒山寺, 寄西樵、礼吉》:“枫叶萧条水驿空, 离居千里怅难同。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三是钟声之清空特质。愁人畏孤寂, 闻钟愁欲绝。钟声具清空特质, 清者, 清寒之声;空者, 空中之音。现实与历史相似, 心灵契合, 心声与钟声相鸣, 灵魂触动。万籁俱寂之时, 谛听钟声, 会心处是禅机, 无法妙语。

摘要:张继的《枫桥夜泊》流传甚广, 其诗作的魅力所在为“夜半钟声”, 属空中之音, 有方外之情, 于阒寂时聆听清疏回响, 确也警省人心, 其钟声之妙主要体现在三端:以声写行, 以声衬静和以声传情。

关键词:枫桥夜泊,以声写行,以声衬静,以声传情

参考文献

[1]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析[M].北京:中华书局, 2008.

[3]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4]刘学锴.唐代绝句赏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1.

[5]张学淳.千古绝句赏析唐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3.

[6]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篇8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一生笔耕不辍、孜孜以求,不断深入地探究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且通过创作不断地对其进行衍生、拓展。先生的创作领域非常广泛,有声乐、器乐、电影等各个领域的创作,而其钢琴作品在中国音乐作品的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深受人们地喜爱。

黎英海先生的创作技法可谓中西合璧,绚丽多彩,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现代的创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层面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富有传统特色的现当代音乐道路的探索,可谓是后辈音乐人前进的路标。同时,先生也是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正如曲作者黎英海先生所言:“应该向练独奏曲那样来练才能谈好”,所以其钢琴伴奏部分也是独奏曲。用古诗《枫桥夜泊》创作的艺术作品有很多,如古筝曲、交响乐等,而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别具一格,因此有必要作一定的音乐分析。

形象分析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的音乐形象,音乐作品中塑造的形象与古诗《枫桥夜泊》塑造的形象是密切相连的。

古诗《枫桥夜泊》塑造的形象主要有:落月、满天霜、渔火、江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枫桥、钟声、乌啼、江水十一个形象。在这些形象中,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塑造最突出的有钟声、江水和乌啼。

形象一:钟声。作曲家在极低音区(大字一组)中用#C—#G来模仿钟声,钢琴极低音区的低沉、厚稳、空泛且泛音多的音响恰好的塑造了钟声,作品中通过对不同力度的运用,又使钟声由远到近的逐渐推移。

形象二:江水。作曲家用九连音与六连音在作品中多处穿插出现,生动的刻画了微波流动的江面。

形象三:乌啼。在作品第17小节,作曲家用连续下行的倚音、装饰音描绘乌鸦的鸣叫声。

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有很多,给人以无尽的遐想,需要演奏者用心体会才能演奏。

和声分析

黎英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对我国五声民族和声有着深厚的理论性研究,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右手声部总体建立在e角雅乐七声调式上,左手不断持续、强调的#C—#G又赋予#C调中心的低位,两个声部一起构成双调性。在和弦构建上,黎英海先生用典型的五声民族调式和弦叠置方法——二度与四度叠置和弦来构建,恰到好处的适合表现了民族特色,同时贯穿全曲的#C—#G也构成全曲的核心音程。

结构分析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全曲共26小节,其基礎部分是一个二段曲式,有附属部分——引子和尾声,引子和尾声形成对称。

引子(1—6小节),前3小节塑造钟声,第4、5两小节塑造江水声,其中不同的力度运用又形象的塑造了两种声音的距离感。

第一段(7—12小节),有两个等长的乐句构成(3+3),主题是一个气息悠长、舒缓的歌唱性主题,与伴奏声部的钟声和江水浪花声一起形象的描绘了古诗《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景象,之后第13小节连接过渡到第二段。

第二段(14—22小节),也有两句构成,主题进入高潮逐渐下降到低音区,过渡到尾声结束。

尾声(23—26小节),在钟声渐远的力度表现中结束全曲,同时与开始的四小节引子形成对称。

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极低音区用空泛及纯五度塑造的钟声贯穿全曲,不仅塑造了钟声,也有力的加强了全曲结构的凝聚力。

音响分析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虽然只有短短的26小节,但在作曲家精细的雕琢下,描绘出一幅如梦如幻的情景和“润物细无声”的声音,而表现这些的主要因素是力度。

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的力度表现具体有:pp、p、mp、p、mf、f以及其中的渐强和渐弱。如开始3小节钟声的引子,在相同的音符下不同的力度表现描绘出声音推移、由远到近的感觉;描写江水声时,渐弱的力度使人暇想到水声在推移、浪花渐去,而密集快速音阶刻画的江水声与低沉的钟声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作曲家通过多处繁复的力度标记,要求演奏者精确地把握音乐的细微之处。全曲谱面共26小节,但是强弱记号却多达几十处,这要求演奏者需要极为精细的演奏,需要演奏者细致地体会作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要求。

在织体上,钢琴独奏曲《枫桥夜泊》以音型化的织体将多种形象融汇在一起,来表现古诗的韵味,同时黎英海先生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十分注重古诗的吟诵习惯,同时运用“鱼咬尾”这种顶真的手法,将每句串联起来,形成内在联系。作曲家从第三句开始,逐渐将旋律的高点升高,使诗情升华,带入全曲的高潮。

结语

由以上对《枫桥夜泊》的分析可见,作曲家巧妙地运用钢琴的各种音响表现力,使古诗中的各种情景得以表现,给人身临其境的切身感受。作品中十分注重古诗词唱腔的设计,吟诵式的旋律,使古诗词的韵味十分浓郁,体现了作曲家深厚的中国传统音乐功底。

作为音乐表演活动的二度创作,演奏这首作品的表演者应了解作品表现的情感内涵,忠实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钢琴演奏者不仅需要扎实的演奏技巧,还要对古诗词风格与情调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将诗人、作曲家的情感进行深刻的自我感受并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诗境、乐境、心境三者达到高度地和谐统一时,才能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中高远、深邃的意境,通过指尖以钢琴的唯美声音生动、真实地表现、创造出来。

(本文系信阳师范学院2010年度校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资助文章。项目编号:2010049)

参考文献:

[1]樊祖萌.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2]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版.

[3]李淑芬.黎英海歌曲《枫桥夜泊》的艺术特色[J].中国音乐,2009(06):53-56.

[4]张宏宇.谈艺术歌曲《枫桥夜泊》钢琴伴奏的意境创造[J].乐府新声,2011(02).

[5]邵良柱.民族调式和声在高师和声教学中的融合研究[J].大众文艺.2012(19).

|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篇9

徐进芳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10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景抒情的一首七绝。诗歌描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看到江南水乡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与忧愁。【教学目标】

1、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枫桥夜泊》。【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基本上可以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初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也有一定的热情。而且已积累了一些不同内容的古诗,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重点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具准备】

教学《枫桥夜泊》的有关课件、插图。【教学流程】

枫桥夜泊

一、揭示背景,导入新课。

孩子们,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板书)

解题。(生说)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夜晚,走近张继的内心,去深刻地感受一下吧。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出示要求)请你来给大家读,提醒一下大家。明白了吗? 3.(出示诗歌)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24页,自读诗歌,注意要声音响亮,读准字音。4.检查朗读。

3、学习生字。

(出示霜、愁、眠、苏、寺)孩子们,这里面有一个字特别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字啊?(出示愁)谁能用它来组个词呢?(发愁、愁眉不展、忧愁)从我们组的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这里的愁是什么意思呢?(愁,人的一种正常情绪,是人们遇到不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心理状态。)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说道:愁,忧心忡忡。字形采用“心”作边旁,采用“秋”作声旁。秋,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由繁盛而萧瑟、令人感伤惆怅的季节。愁,篆文(秋,草木凋零的季节)

(心,感伤)。

我们怎么样才能写好愁字呢?我们来看看,愁是什么结构的字?(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要写得紧凑一些,扁平一些。请同学们做个小老师,仔细观察愁的写法,指导老师来写好这个愁字。

好了,孩子们,赶紧拿起笔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两遍吧,看谁能够写得既工整又美观。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写。

老师给出了评价字的三个标准,作业整洁给一星,书写正确给两星,占位准确给三星。(大家评价生写)

下面请同桌互相检查,给你的同桌评价一下。4.读古诗。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看了,好多同学都得了三颗星呢,看来大家都努力认真去写了。现在咱们再把愁字送进这首诗里来读读吧。师:孩子们,你们的声音可真响亮,但读诗不仅要读得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停顿和韵味。(出示诗节奏)下面请同学们看着老师标的节奏来读。(生读)

看到你们绘声绘色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可以吗? 老师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老师读1、3句,大家读2、4句。

下面男女生合作来读,男生读1、3句,女生读2、4句。

同桌两个相互合作来读,一个读1、3句,一个读2、4句,然后再换过来读。

三、看图说话,领悟全诗。(1)初读诗句,整体感悟

孩子们,有句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相信读了这么多遍以后,大家肯定会有所感悟。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生:愁(板书:愁)(2)理解诗意,体会忧愁

师:当我们在读“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时候,你感觉到忧愁了吗?当我们听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时候,你觉得寂静吗?当我们面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时,你觉得凄凉吗?是呀,那为什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凄凉和忧伤呢? 下面请大家在书中找一找,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用笔把它圈出来。(生说,师板书:月乌霜满天,枫火------,城外寒山寺,钟声到客船)

1、学习第一句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寒冷的夜晚吧。谁能结合 图片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生答)

师质疑:孩子,老师有一个疑问,霜不应该是在地上吗,所以李白才有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张继怎么说霜满天呢?你是怎们理解的?(生答)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吗?其实关于这个霜满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讲解)这几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不管从哪种角度来理解,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深夜的寒冷,诗人的孤独,对吗? ④指导朗读。

师:孩子,你能读出夜的寒冷,读出诗人的孤寂吗?(挑生读,齐读)

2、学习第二句

师: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渐渐地落下。天地之间,一片幽暗。在这片幽暗之中,张继又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生答。

预设:找一个词来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渔火。孩子,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对字的?

(有人认为是张继面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还有人这样理解,说诗人因为心里忧愁,所以他眼里的景物也是忧愁的,把江枫和渔火拟人化,它们也很忧愁,所以相对无眠(板书))指导朗读

孩子,你能带上自己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诗吗?

3、学习第三四句

师: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夜晚,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月亮西沉,乌啼声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此时,他又听到了什么? 生说。指导朗读。

(3)小结体会,以歌抒情

1、孩子们,当你心中有愁闷的时候你用什么办法表达?(生汇报)师:漫漫长夜,漂泊他乡,没有亲朋好友的相陪作伴,没有妻儿的嘘寒问暖,张继只能用诗来诉说自己的失意落寞。此时此刻,我们都是这失意落寞,身在他乡的张继,让我们一起吟诵出内心的忧愁。(师引读)

2、诗人不仅用“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这几种景物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气氛,更是直接用“愁”字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借景物来抒发感情就叫做----借景抒情,情和景交汇融合在一起就叫做----情景交融。(板书)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交融,于是这首诗就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你们知道吗?这首诗还被后人改写成了一首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四、体会诵读,情感升华

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李白在愁苦时写下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孟浩然在愁苦时也写下了“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诗句,请大家下去收集更多有关愁苦的诗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枫桥夜泊》课后反思

《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绘了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伴着乌啼、钟声,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秋江夜泊图。“愁眠”是《枫桥夜泊》的诗眼,因为愁眠,诗人才看到月落、江枫、渔火,感受到霜气满天,听到乌啼、钟声。月落后,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江边枫树影影绰绰,江中渔火星星点点,霜气袭人、乌啼凄厉,景中无不带着作者的愁思。诗人与愁思相伴,难以入眠。或许,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才能与诗人相伴。在教学时,我从诗题入手,引出“愁眠”,在反复品读中感受诗人内心的“愁”。

在课始,我通过“一千二百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时至今日,当年的状元现在已无人知晓,可落榜学子张继的一首诗却流传至今。那么这首诗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这样一段话激起学生对《枫桥夜泊》的学习兴趣。

遵循“一课一得”的教法,这节课仅仅围绕“愁”来讲。我紧紧地抓住了课文中“江枫渔火对愁眠”中的“愁”字展开教学,找准了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初读古诗,并让学生评价。之后学习了一个生字“愁”。通过反复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情。又结合图画来说诗句意思。紧扣诗眼,抓住“从哪看出诗人张继很愁?”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古诗。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张继“愁什么”时,首先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月亮落山了,乌鸦在哇哇地叫着,整个大地都被大雾笼罩着。江边的枫树映衬着点点渔火,诗人张继独自站在船头,难以入眠,只听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在耳畔萦绕,感受到诗人此时的孤独、凄凉、寂寞。重点讲解了关于“霜满天”和“对愁眠”的几种说法,开拓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知道答案不止一种,面对同一事物,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就好,自己的见解来会更好。最后体会诗人的“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通过课后反思,以及找别的老师评课,我感到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给四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时,是否还要讲解生字?如果讲的话,怎样来讲,讲到什么程度,占用多长时间才合适?这是令我困惑的地方,这一方面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处理。

2、在引导学生赏析品味诗人张继的愁绪时显得空洞、凌乱,没能让学生们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愁。没能利用对比、移情,让学生深入地体会诗人夜泊枫桥时的心境。看来,真的要教好古诗,确实要花一番苦工在上面。

3、由于对理解“愁”没有引导到位,学生的朗读也始终没有出来感情。朗读指导太少,导致学生几乎没有读出应有的感情。而面对这一问题,我也没有及时的朗读来引导学生。

4、前后时间安排不太合理,前面朗读占用太多时间,导致后面讲诗句意思时没有太多时间来引导学生理解,这又回到了前面几个问题上,总之就是应该引导学生深刻感悟诗人的愁思愁绪,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满怀深情的投入到朗读之中。前后朗读对比才更会有层次感。

5、板书也是一大问题,没有做到清晰简要。本来我设置的是板书完以后,会变成一首叫做“愁”的五言绝句,但是我最后没有点出来,这就造成板书不清晰简要。

6、本课快要结束时放的一首歌因为选择失误,太不符合情景,因为太过欢快,导致把前面营造出的“愁”的氛围给打破了,反而弄巧成拙,没有收到预期的目的效果。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枫桥夜泊拼音版06-28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附练习题及答案07-04

上一篇:qs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蚯蚓_小学生四年级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