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1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维目标1(精选8篇)

三维目标1 篇1

《口耳目》教案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理解字意,认清字形。

2、认识2种笔画“撇、捺”,会写“木、禾”。

基本技能目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 掌握象形字的学习方法,培养识字能力。情感培养目标: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二、知识能力检测题

1、找朋友

口 耳 目 日 月 火 羊 鸟 兔 木 禾 竹

er ri kou mu yang yue huo mu niao zhu he tu

2、选字组词

木 目

节()()光 树()()头

3、看拼音写汉字

Mu ma he miao tu di yi tian er yue()马()苗()地()天()月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

2、认识2种笔画“撇、捺”,会写“木、禾” 教学难点:

分清“木”和“目”

四、教具准备:

把文中的12幅图画做成12个头饰;把12个象形字做成一张“龟甲”,贴在小黑板上。一台录音机,一盒磁带。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故事导入,激趣激情 1、配乐讲故事

老师指着“龟甲”上的文字说:“有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龟甲”,上面刻着许多奇怪的图案,(出示一个大大的“龟甲”刻着12个甲骨文)考古学家说这里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你们猜猜,会是怎样的故事呢?(先给出让学生猜的时间,然后教师再讲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人们。有勇敢的爸爸,勤劳的妈妈,还有可爱的孩子们。一天清晨,一轮红日从竹林里升起(贴出“红日”图),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爸爸们出去打猎。这一天,收获可真大。他们捉到了一只兔子和一头羊(贴出“兔”和“羊”)。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妈妈们在田地里辛勤地培育禾苗(贴出结着穗儿的禾苗图)。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在竹林里游戏。一阵微风吹过,竹叶沙沙作响,(出示“竹子”图)林子里的鸟儿一边喳喳的欢唱,(出示“鸟”图)一边扑楞楞地欢舞。鸟儿们可喜欢那群孩子们了!因为孩子们不但有一张乖巧的嘴巴,(出示“嘴巴”图)还有一双机灵的耳朵和水汪汪的大眼睛(出示“耳朵”和“眼睛”)。于是他们成了好朋友。日子可过得真快!夜悄悄地来临了。你看!月儿弯弯挂蓝天(出示“月儿”),今晚的月色可真好。懂事的孩子们决定用他们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为劳动了一天的爸爸妈妈们拂去疲劳。于是他们用木头燃起了火把(出示“木头”和“火把”)。熊熊的火把映着他们美丽的笑脸。他们唱啊,跳啊,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

小朋友,和你们猜得一样吗?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么美丽的故事,考古学家是怎么知道的呀?(让学生初步了解:龟甲上刻的是古时候的文字,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2、让学生猜一猜龟甲上刻的是什么字?

出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把“图画──甲骨文──简化字”一一对应起来。

3、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知道吗?你们刚才所认出的这12个汉字(指龟甲上的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在四千多年前所使用的。它们的形状跟动物的图形非常象。这种古老的文字我们叫它“甲骨文”。

(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二)自主学习,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46页,请大家看看图画,拼拼音节,读读生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请教老师、同学。看哪个小朋友在最短的时间里和这12个生字宝宝交上了朋友?

2、借助图画,借助拼音,开火车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主动识字、自主识字,并依托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利用集体的智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记忆生字,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从而使生活成为识字的大舞台。)

(三)互助学习,识记字形,了解字义

A、仔细观察汉字的(图画——甲骨文——简化字)演变过程,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B、四人小组互助学习,每人选择其中的两个生字宝宝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四)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生字,其中重点学习“火、竹”和“羊、兔、鸟”。要求学生结合图画,展开想象,说说“火、竹”和“羊、兔、鸟”的字形;然后在给“火、竹”找朋友。尤其是“火”,用“()火”和“火()”的形式了解字义。(五)游戏识记,加强记忆

1、“找朋友”:老师手举甲骨文卡片,让学生用手中的简化字卡片与之相对,选反应最快的小朋友上台。

2、老师手中的和孩子手中的卡相对应,加上孩子头上的图片头饰就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老师用奖励相应的图片头饰奖励学生,并用激励性地语言表扬如:圆圆的太阳送给你……)

3、“欢乐传递”: 每组每人分别拿一张不同的去拼音的12个生字,手牵手走上讲台。音乐响起,每人用自己手上的生字组成一个词并领读两遍。读完以后把卡片传自己的朋友。下一轮同学再组词,再读,再往下传......直到音乐停止。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发儿童智能的一把金钥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各种游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六)、拓展练习

老师发现,有两个字读音一样,你知道是哪两个字吗?

选字组词

节()()光 树()()马

老师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字加一笔可以变成另一个字。

口---()----()木----()

(一堂课中穿插多种形式的识字活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实现真正的自主实践,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七)、学习写字

1、认识撇捺,撇从右上到右下,起笔重,越来越轻,收笔时比较快(板书),捺 从左上到右下,起笔轻,越往下越重,收笔时更重,稍稍顿一下轻轻收起。

书空(生分别练习二种笔画,注意书写姿势)

师:现在我们又认识了二种笔画,加上上一节认识的横竖。一共是四种,如果四种笔画在一起,我们应该先写谁,后写谁?现在老师说两条笔顺规则,看谁听得准,记得牢。“先横后竖,先撇后捺”

2、学写 “木” 字,我们先书空它的笔顺。(师生书空)“木” 字一横写在上半格里,竖写在竖中线上,一撇一捺起笔在一横一竖的相交处,收笔要比竖高一些,竖不是带针尖的。

(生练习写“木”)

最后练习写“禾”,一撇写在上半格里,是横撇,要短而平,下面与“木” 写法相同。(生练习写“禾” 字)

3、欣赏学生的字。

4、看拼音写汉字。

(写字指导到位。教师采用了讲解、书空、范写等方式,具体指导了学生写好每一个字,特别注意了笔画在四字格中的位置,如何起笔收笔及笔顺规则等。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实践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2个象形字,回到家里收集一下今天学习的生字。(商标、电视、广告、网络……)

五、板书设计:

图片 甲骨文

日 兔 羊 禾 竹 鸟 口 耳 目 月 木 火 木 禾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巩固“口、耳、目、日、月、火、羊、鸟、兔、木、禾、竹”12个生字。

2、认识2种笔画“横钩、弯钩”,会写“个、了、子”。

基本技能目标: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理解字意,认清字形,初步学会字理识字,培养识字能力。情感培养目标: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二、知识能力检测题

1、分类 人体器官 动物 天体和物象 植物

2、变魔术(加一笔变新字)

口----()木----()了----()人----()日-----()

3、看拼音写汉字。Shi tian yi ge mu tou he miao zou le er zi()天()()头()苗 走()儿()

三、教学重点:

用生字组词,分类。

会写“ 个、了、子”,会组词。

教学难点:

写“了、子”。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甲骨文卡片、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识记,加强记忆

1、“找朋友”:老师手举甲骨文卡片,让学生用手中的简化字卡片与之相对,选反应最快的学生上台。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2个生字朋友,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请大家拿出生字卡片,老师手里拿的是甲骨文卡片,谁找到了相对应的生字卡片就把它举起来,好吗?大家找得真快,究竟对不对呢?(翻过卡片)完全正确。来,一起拼读一下。1号同学第一个找到,请你到前面来。(举着老师的卡片)。同法找到其他的生字朋友。找坐的最好的同学或不随便说话的同学

2、这些生字宝宝谁跟谁是好朋友呢?把它们重新排列一下。说说为什么?(归类)如果把这些生字宝宝放在4个家里面,该怎么放呢?想好了就快去找你的好朋友。(如果学生不会,可以提醒他们看书)为什么呢?这12个字按人体器官、动物、天体和物象、植物分成四类。同学们可真聪明。现在我们再来给生字宝宝找词语朋友。有信心吗?如果他说得对,我们就跟着读两遍,如果他不会,我们就给他当小老师,好不好?

3、“欢乐传递”: 请12名学生分别拿一张生字卡片,音乐响起,每人用自己手上的生字组成一个词并领读两遍。读完以后把卡片传递给自己的朋友。下一轮同学再组词,再读,再往下传......直到音乐停止。注意区分木和目(如果有必要,可以板书)。

4、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有一天,我看到了一段话,里面有许多甲骨文,可以帮老师变成简化字吗?看大屏幕,把下列括号中的象形字换成今天所学的简化字:

十月一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乡下玩。乡下真美呀!()苗乐弯了腰,小()在 林中唱歌,()儿在山坡上吃草。我抱着小()子坐在 凳子上。小兔子()朵长长的,眼睛像()红的宝石,()里不停地吃着萝卜。我轻轻地摸着它白白的毛,它用温柔的()光望着我,好像在说:“欢迎你!”(“课的第一锤重音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脑、眼、口、手并用,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自由地探究、表达,陶冶了性情,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二)、“我会连”:

刚才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找到了相应的生字卡片。其实,还有许多字也是象形字,快来连一连

出示课后的“鱼、石、刀、网”的图片、象形字和简化字。请学生一一对应起来,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连?先小组合作,连连说说,并读准字音。

(三)、变魔术。

同学们表现得这么出色,有几个生字宝宝忍不住想跟我们玩变魔术的游戏了,愿意吗

1、“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交流

2、“木”加一笔变成什么字?加两笔呢?

3、“人”加一笔变成什么字?加两笔呢?

4、“了”加一笔变成什么字?

(变魔术,有趣的提问方式,有效地组织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为学生创造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

(四)、指导书写“个”“了”“子”

同学们真聪明,来,请伸出大拇指夸夸自己。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是最棒的。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生字,有没有信心?

1、认识新笔画“横钩”“弯钩”。(1)出示“横钩”“弯钩”笔画卡片。(2)教师讲述书写要则。

• 横钩,起笔稍重些,钩要轻短。•

弯钩,起笔要轻,整个笔画稍有些弯。范写。(3)学生书空。(4)练习。

2、指导书写“个、了、子”.个:撇的起笔高,捺的起笔低一点,两笔相接,开口度大,竖居中,不与“人”连接。“了”和“子”弯钩写在竖中线上。范写。

3、学生书空,描红,练习。

4、互相欣赏。

5、选择优秀作业贴在学习园地上。

(五)、布置作业

1、找一找在哪些地方还可以见到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友”。

2、找一找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象形字,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模仿本课自作卡片(卡片内容包括字和实物图片或简笔画)。

六、板书设计:

口耳目

变魔术(加一笔,变新字)我会写

口----------横钩 木----------弯钩 人----------个 了----------了 子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提倡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利用儿童的已有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这节课我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创设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识字教学识记字形是难点,教师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三个生字,渗透了学习方法,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记其它几个生字,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无论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方式,教师都给予鼓励。学习中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注意到了识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不仅使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也了解了字义,增长了知识。写字指导到位。教师采用了讲解、书空、范写等方式,具体指导了学生写好每一个字,特别注意了笔画在四字格中的位置,如何起笔收笔及笔顺规则等。为学生写好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案二

口耳目的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

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会写“

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卡片、实物图片,沙滩图。

四、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45电4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

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二、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会写“

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会写“

十、木、禾”3个字。

四、教学过程:

(一)、导 入:

1、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不少,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名字吗?学生认读。鱼 飞 雨 风 土 云 马 牛 山 水 下 大 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着和大家见面。(出示12个生字彩图)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只须意会即可)

2、了解学情:在这些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如:在前面的课文中读过;在电视上、书报上、广告上、路牌上见过)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字记得更牢。

(三)、揭示课题,教学“目”口耳目的教学设计教案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教师随学生的发言,相机作简笔画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象形字的演化)(3)识记生字:学生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目”的方法:看图识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

(四)、学习生字

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11个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五)、汇报交流

1、各组选择一个字,再派出一个小老师上台教全班小朋友学习这个字。

2、台上台下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交流。

3、小老师没有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4、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容易忽略的笔画。

5、新偏旁“角子头”的教学要随“兔”的教学进行,并拓展:你还认识哪些带有“角子头”的字?

6、学生看图说话时,引导他们学习用“一张、一只、一轮、一团、一个、一棵”等数量词。

(六)、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做“开火车”游戏,复习12个生字。

(七)、指导书写“十”

1、认识新笔画“竖”。

(1)出示 “竖”的笔画卡片,介绍笔画名称。(2)教师示范写,并介绍两种写法。

悬针竖(像吊着的一根针)垂露竖(尾部像吊着一滴小露珠)(3)学生书空。

2、书写“十”。(1)分析笔画。

(2)介绍笔顺规则:先横后竖。(3)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范字。

(4)教师范写,并提醒学生:注意两笔的交接处,横笔左右较均匀,竖笔的上部短,下部长。(5)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议;继续练写。

五、作业布置:“

十、木、禾”3个字每个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田字格中写“

十、木、禾”3个字。

七、课后反思:-口耳目的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课时 总46电4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

十、木、禾”三个字。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

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戴帽子”。

(1)出示12个“字宝宝”和12顶“帽子”(12张制成娃娃状的字卡和张制成帽子状的音节卡片)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排列。(2)指名给“字宝宝”戴“帽子”。

(3)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以与音节一一对应)。

2、“拾贝壳”。

(1)出示沙滩图(沙滩上有12个贝壳,贝壳背面为本课生字;贝壳按课本中生字的分类,有四种颜色)

(2)指名“拾贝壳”,拾到“贝壳”后要领读背面的生字。

(3)指名给“贝壳”分成四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这四类分)(4)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1)教师出谜面,学生猜谜底。

如: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2)学生围绕本课生字试编字谜让大家猜。

4、加一加,变一变。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1)同桌互相考一考。(2)师生互相考一考。

(二)、指导书写“木”、“禾”

1、认识新笔画“撇、捺”。

(1)出示“撇”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2)教师范写,讲述书写要领。(3)学生书空。

(4)同样的方法学习“捺”。

2、书写“木、禾”。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教师示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4)评议。(5)练写。

(三)、练习-口耳目的教学设计教案

1、读拼音,写笔画。heng()shu()pie()na()

2、读一读,照样子口头组词。

火(火 车)(火 苗)(火 星)竹()()()目()()()

五、作业布置:正确书写“

十、木、禾”3个字。

六、板书设计:heng()shu()pie()na()

三维目标1 篇2

1.地理知识与技能

传授地理知识, 培养地理能力是地理学科的根本任务, 在地理知识和技能目标方面, 地理课程改革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基础知识;强调把注意力放在学科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上;强调学习概括性的、应用性的、有迁移价值的地理原理性知识” , 同时把“发展学生提出地理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地理课程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过程与方法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地理课程改革的趋向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地理科学知识了解世界, 对世界产生好奇;更加强调发展学生的观察、分类、读图、交流和实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地理科学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像地理学家那样观察、思考,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在方法上, 地理课程改革强调要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 形成特殊的思维品格、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

3.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地理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 因此强调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 培养学生具有尊重自然的态度, 关心环境的质量, 有社会责任感和良知, 使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这将成为地理课程目标设计的重要价值取向。

二、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并不是孤立的三部分, 而是一个有机统一、互为联系的整体。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融会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之中, 通过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教学来引导学生, 完成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始终相随的, 它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要努力把学生消极的情感倾向变为积极的,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 使学生获得知识, 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拥有“地理的头脑”。

三、地理三维目标的落实

1.在备课中明确三维目标

地理教学中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因此, 在备课的时候, 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思维特征, 认知特点, 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教学贴近学生, 贴近生活, 并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地理课程的前后关联性很强, 前一步的教学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今后的教学, 分析教材, 吃透教材, 明确其编写意图、结构和重难点就显得特别重要。

2.在实践中体现三维目标

实现三维目标的主渠道在课堂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注重课堂导入的多样化。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形象生动的导入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采用多样化的导入方式, 营造亲切、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 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与教师一道探究新知, 体会学习的奥秘, 领悟求知的真谛, 让“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得到尽可能的实现。

(2) 注重课堂教学的活动化。

课堂教学是一项整体的教育工程, 只有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更好的实现三维目标。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教学机制, 设计各种活动, 如安排地理知识演讲, 开展以“海陆变迁”“沪宁杭六日游路线选择”“黄土高原的黄土是从哪来的”“四合院的去留”等为题的讨论。关于空气污染问题的辩论, 以“丰富多彩的亚洲文化”“我眼中的中东地区”“趣淡中国南北差异”“三大宗教”“新疆之旅”等为题的知识竞赛, 结合教材, 扮演小导游、水利局长, 西部地区居民等角色的活动, 开展关于聚落与环境的绘图比赛等, 将这些活动融入教学中,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 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能力积极参与, 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表现机会等, 利于突出个性和特长, 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因材施教打下基础。

3.在反思中总结三维目标

在实践中, 要想真正把三维目标非常有效地整合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仅依靠课堂, 三维目标还是很难一起落实, 而反思的最主要内容, 就是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 与备课过程中所准确立的目标做对比, 才能了解整个目标的达成情况, 了解需要加强及改进的地方。 “教然后而知困”,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 探索出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 用以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

通过以上这三个环节, 可以使教师在“准备——实践——反思”中不断进步与提高, 更深层次的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从而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 实现这些目标。

我看“三维目标” 篇3

颠倒教书育人的关系

古人早就明确了教书育人的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立身之本,属于做人层面的问题,“授业”为生存之基,属于技能就业问题;“解惑”是知识的传承与传授,属于学问学术问题;古人把做人放在第一位,就业技能放在第二位,知识学问放在第三位。三维目标完全颠倒了传统教育学的关系,把“知识、能力”放在了第一维度, “过程、方法”在第二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育人目标放到了最后,这样的顺序排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人的生命培育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次之又次的东西。

是古人错了,还是“三维目标”的提法存在问题?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做到目中有人,“三维目标”所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却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相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书育人的关系,这是教学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先教书后育人是错误的,既教书又育人也是不妥的,教书育人既不是递进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因果关系,“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教学应服从服务于教育,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去看待处理教学问题”。三维目标把“知识、能力、方法”这些“术”的东西放首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道”的层面的东西放在最后,这与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都相违背。

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创新的过程,“三维目标”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知识、能力”的提法与八十年代的“双基教学”没有多少区别,知识能力的内涵与过去相比,也没有多少发展和变化。但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几何状发展的今天,知识教学的内涵理应作出调整,要由过去的“陈述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创新性知识”转化,遗憾的是三维目标里面的“知识”在理论层面缺少论述,在实践层面依然停留在教授陈述性知识的水平上。

“三维目标”对生活实践要求不明确,甚至与生活有点渐行渐远。能力有多种,考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等,各种能力还可以细化出更多种类。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都对能力作出一定的要求和规划,但是,形成能力的渠道和方法,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缺少具体的规划要求。在实践层面重点突出的多是应试技能,真正的学习能力涉及的很少,基本生活技能更是无从谈起。

“三维目标”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如果说“知识、能力”维度的问题主要出在实践操作层面,那么,把他拿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分析,似乎缺少更重要的东西——“兴趣”。知识能力是学习生活的基础,这毋庸置疑,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护,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这样不仅让“自主学习”失去内动力,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连基本学业也完不成,过早的失学、辍学。

缺少生成性

方法的内涵需要界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三维目标提出的“过程、方法”目标,其中的“方法”是指哪些方法?是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法?是记忆方法还是创新方法?

方法维度缺少生成目标——“习惯”。方法的重要性无需赘言,问题在于“方法”的生成目标是什么。方法的本质是内化为习惯。如果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学生已经了解,但是,课上用课下不用,学校用家里不用,现在用将来不用,这样的方法又有何用?学习掌握方法不是目的,最终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

方法的内化需要过程。“三维目标”虽然提出了过程,关注到了方法,但是,并没有明确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在第二个维度加上了“过程”?知识的吸纳,方法的掌握,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都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反复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人一味追求效率,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预设教学流程,不给学生留下成长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结果导致不少应有的生成目标流失。强调过程就是要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实际生成为目的,不虚高、不浅薄,让学生在关注中自然健康地发展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不是学习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本意就是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但是,理论上并未有交代清楚,最终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对它是学习目标还是生成目标也搞不明白,结果有人把它直接当作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单一的教学目标,而是一个生成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文本的,也不是指作者的,而是让我们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涵养丰富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不断优化提升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编辑 舒 畅

《边城》三维目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顺顺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环境的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格美

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

3、初识连城之美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有三个湘西,一个在地图上,一个在黄永玉的画里,一个在沈从文的笔下。地图上的湘西,就在于我们湖南的美丽的凤凰古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二、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作家作品介绍

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作品着力描绘不受 “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本作品集,如《石子船》、《八骏图》、《湘西散记》等,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边城》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小说取材于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写了老船夫的孙女翠翠与当地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兄弟俩纯净的爱情纠葛,凄美的爱情悲剧,展现了一幅古朴又绚丽的湘西风俗画卷。

本文节选自《边城》第13至15章。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小说的情节。

第3节:叙述了眼前的端午节,边城人们筹备龙舟赛的热闹场面。第4节:追述了两年前的端午,翠翠在河边看龙舟赛,巧遇二老傩送的情景。第5节:追述上一年端午,翠翠和爷爷看龙舟赛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第6节: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拨了翠翠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五、把握“边城”的文化内涵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具有什么特点? 生活环境安定、太平。

地处“两省接壤处” ——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民风淳朴,传统风俗保留完好。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六、作业

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探究小说主题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边城优美和谐的环境,有青山绿水白塔的自然风景之美,更有原始淳朴和乐的风土民情之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品味生活在其中的人的人性美、人情美。

二、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

1、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

1)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 2)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 3)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

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

(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

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

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

(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

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

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

(3)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语句:

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 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

三、分析人物形象

1、从翠翠对傩送的这种爱,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孩?

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

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英俊潇洒——诨名“岳云”

淳朴善良,古道热肠——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幽默风趣——可不要叫喊救命”

(3)从爷爷对翠翠爱,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老人?

爷爷是一个忠于职守、克尽本分、古道热肠、重义轻利、善良朴实、深爱至亲、心细如发的老人。

四、拓展深化,探讨主题

沈从文想通过边城这些美丽的人和事,告诉我们什么呢?也就是说,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呢?

作者描写的边城,是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这里民风淳朴,人民重义轻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爷爷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大城市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因此,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赞美、批判、呼吁,来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品德与人格。

五、课堂小结

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我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好好读一下完整的小说《边城》好好地去领略一下那里面所蕴含的真,所蕴含的美,所蕴含的爱。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原著《边城》

2、完成《学法大视野》中B部分作业。

三维目标读后感 篇5

陈首贤

全面认识、正确指定并有效实施“三维目标”,是落实“课改纲要”,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三维目标”不仅全面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而且还直接制约着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众多学生的学习行为。“三维目标”既是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又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能的最佳切入点。全面认识、正确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三维目标”,关系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全局,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如何制定一个正确与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我们现时必须要深入认识并掌握的。由于我们教学经验尚浅,所参考的“教学目标”多数是来自教学参考书的,但通过学习后,让我懂得了在自己的教学中所提出的所谓“教学目标”,其实还是许多人过去习用既久的笼统抽象的“教学目的”。

在听了广州的“新课程教学——小学语文谈”后,特别是在卢咏莉博士的讲解后,它使我意识到正确、有效的教学目标,对于学习的主动学习及训练学生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鉴于这,我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制定有以下的体会:

一、更新制定目标的观念,使自己的教学真正立足于学生的学。

传统教学论是教师中心论,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样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预案所制定的目的都是为了突显教师的中心地位服务的。就如我们平时的目标设计,都是比较笼统的,没有明确学生需要如何去做,以致达到教学目标。这样,“要求”学生,“使”学生,“教育”学生的主体都是教师。是对教师“导教”,而不是直接对学生“导学”;是把教师置于主动地位,中心地位,而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边缘地位。“三维目标”则要求我们每条目标的着眼点,都不是直接指导教师怎样教,而是直接指导学生怎样学,都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

二、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当然,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该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当今已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多渠道性是这一时代的显著特点;人际交往日益显得重要,对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现代学生所

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就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的相对狭隘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有了新的含义,应该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有效的语文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进步与发展,使语文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实行有效教学,落实三维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体参与有效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定论。重要的是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首先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其次是建立一个温暖的、学生能彼此接纳的和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让学生有个安全的心灵港湾。

2、教师要学会赞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要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3、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履行责任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能够胜任独立学习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自己的任务。

4、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拨动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目标具体化

三维教学目标必须具体,才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

1、教学对象;

2、学生的行为;

3、确定行为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

4、程度。程度由行为的速度、准确性和质量三个方面来确定。

(三)教学内容问题化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也要引导学生从细节上发现问题。

(四)教学过程实践化

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正如新课程所指出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包括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也包括情感的体验,兴趣的培养。如阅读教学,我们可以课文的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思考、想象、接受文章的情感熏陶,同时完成了对词句的感悟和阅读方法的学习。习作教学,我们仍然可以情感为线索,引导学生在取材时联系生活世界,激活想象世界,在构思、表现时倾诉情感,表达情感,在评价时对情感的表达进行反思,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准确,更加具体,更加生动形象。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维决定了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既要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又要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过程与方法。在交流反馈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答案的正确性,又应关注学生得出答案的思考过程,在学生答问后追问:你是怎样想出来的?(或问:你的依据是什么?)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程度和对学习的专注程度,可用表示赞赏或用委婉的批评给予评价。对学生流露出来的价值倾向,即使是错误的,老师也不要压制,应该耐心地问一问学生为什么这样想,然后给予疏导。实践证明,只有多元的教学评价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才有助于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看了《三维目标的建构与特征——课改纲要教学目标解读》后,我还有一些问题未弄明白:现有的三维目标体系,是不是蕴涵着这样的逻辑思路:

1、知识与技能的指标是需要的,借此规定学科教学的基本的“目标”意义上的实施内容和程度;

2、过程与方法的指标也是需要的,借此规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活动的准则和程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标同样是需要的,并借此规定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活动的;

杜甫《阁夜》三维目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过程与方法:

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心忧国事,胸怀天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韩愈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上周我们学习了“诗仙”李白的《将进酒》,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甫。(回顾所学诗歌《登高》,《登高》一诗中包含着作者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阁夜》。

二、简介写作背景

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三、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1、“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野:村落之荒凉。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4、“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四、思考探究

1、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是写对日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是写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写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和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2、诗人对什么事最感忧伤?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五、作业

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客居天涯的凄寒

悲慨

百姓劳顿的痛惜之情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

我看“三维目标” 篇7

颠倒教书育人的关系

古人早就明确了教书育人的关系:“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是立身之本, 属于做人层面的问题, “授业”为生存之基, 属于技能就业问题;“解惑”是知识的传承与传授, 属于学问学术问题;古人把做人放在第一位, 就业技能放在第二位, 知识学问放在第三位。三维目标完全颠倒了传统教育学的关系, 把“知识、能力”放在了第一维度, “过程、方法”在第二维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育人目标放到了最后, 这样的顺序排列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第一位的, 人的生命培育和价值观的确立是次之又次的东西。

是古人错了, 还是“三维目标”的提法存在问题?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做到目中有人, “三维目标”所包含的教育教学思想却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相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教书育人的关系, 这是教学中的大是大非问题, 先教书后育人是错误的, 既教书又育人也是不妥的, 教书育人既不是递进关系, 也不是并列关系, 而是因果关系, “教书是为育人服务的, 教学应服从服务于教育, 要站在教育的高度去看待处理教学问题”。三维目标把“知识、能力、方法”这些“术”的东西放首位,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道”的层面的东西放在最后, 这与教育规律和现代教育理念都相违背。

违背新课程改革的宗旨

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发展创新的过程, “三维目标”中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知识、能力”的提法与八十年代的“双基教学”没有多少区别, 知识能力的内涵与过去相比, 也没有多少发展和变化。但是,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呈爆炸式几何状发展的今天, 知识教学的内涵理应作出调整, 要由过去的“陈述性知识”向“方法性知识”、“创新性知识”转化, 遗憾的是三维目标里面的“知识”在理论层面缺少论述, 在实践层面依然停留在教授陈述性知识的水平上。

“三维目标”对生活实践要求不明确, 甚至与生活有点渐行渐远。能力有多种, 考试的能力、学习的能力、生活的能力等, 各种能力还可以细化出更多种类。虽然在课程标准中各个学科都对能力作出一定的要求和规划, 但是, 形成能力的渠道和方法, 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缺少具体的规划要求。在实践层面重点突出的多是应试技能, 真正的学习能力涉及的很少, 基本生活技能更是无从谈起。

“三维目标”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如果说“知识、能力”维度的问题主要出在实践操作层面, 那么, 把他拿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下分析, 似乎缺少更重要的东西———“兴趣”。知识能力是学习生活的基础, 这毋庸置疑, 但是, 如果只是一味强调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 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维护, 让学生产生不良的厌学情绪, 这样不仅让“自主学习”失去内动力, 甚至让一部分学生连基本学业也完不成, 过早的失学、辍学。

缺少生成性

方法的内涵需要界定。“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方法的知识是最重要的知识”, 这样的教学理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三维目标提出的“过程、方法”目标, 其中的“方法”是指哪些方法?是学习方法还是思维方法?是记忆方法还是创新方法?

方法维度缺少生成目标———“习惯”。方法的重要性无需赘言, 问题在于“方法”的生成目标是什么。方法的本质是内化为习惯。如果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或思维方法, 学生已经了解, 但是, 课上用课下不用, 学校用家里不用, 现在用将来不用, 这样的方法又有何用?学习掌握方法不是目的, 最终是为了形成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方法的内化需要过程。“三维目标”虽然提出了过程, 关注到了方法, 但是, 并没有明确两者的关系。为什么在第二个维度加上了“过程”?知识的吸纳, 方法的掌握, 能力的训练, 习惯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都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反复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少人一味追求效率, 从完成教学任务的角度预设教学流程, 不给学生留下成长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 结果导致不少应有的生成目标流失。强调过程就是要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 一切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 一切从学生实际生成为目的, 不虚高、不浅薄, 让学生在关注中自然健康地发展成长。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生成目标, 不是学习目标。这一目标的提出, 本意就是强调教学的育人功能。但是, 理论上并未有交代清楚, 最终导致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少老师对它是学习目标还是生成目标也搞不明白, 结果有人把它直接当作教学目标, 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理解文本中作者的思想情感, 体会作者对待事物的态度, 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莫让“三维目标”成形式 篇8

听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教学三角形的全等定理,课堂知识点的解说非常到位,学生的理解也非常准确,特别是学生解题能力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思维力十分优异。整节课讲练结合,活动充分,尤其是由于示例题的选择很有典型性,学生一通百通,习题的完成很是顺畅,似乎不做多少课外题就已解决了本课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一节很好的课。

但是,教研员和课改专家的评课不禁让我愕然。他们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照传统的课堂教学标准和要求,重视知识、能力和方法,这节课诚然是一节好课,但是对照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尤其是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这节课的缺点又是十分显然的。他们说的“显然”,是指这节课没有设计表达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的教化环节。想想我此前在很多场合听到的各学科教科研人员和专家对于各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虽然不感到新鲜,但令人疑惑的是,三角形全等定理的证明这一知识点,又如何才能比较好地联系到人的情意、社会的思潮、国家的意志、政治的观点呢?

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很难做量化的考查和准确的描述,从一节课的教学要看出学生这些方面的变化,是不现实也是违背常理常识的。首先,这样的改变我们能从什么地方考查到呢?神情举止动作,显然看不大出来;心理活动,显然也十分困难;语言表态,那也同样靠不住,如果过分地相信学生的表态,很可能会培养出一批批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大臣和百姓一般的学生,而逐渐更少看到那一位敢于说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童言无忌”的少年。

实际上,很多评课仅仅是看教师在课堂中有没有对学生实施所谓的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而不是从学生在课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真正改变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的。重视“有无”,而忽视“成否”,几乎是这类评价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显然是十分荒唐的,与求真为基本价值追求的真教育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实际上,即使是人文性体现得十分充分的语文学科,教师也是很难将所谓的三维目标分解细化到教学过程中去的,即使在所谓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列出,并且在教学中真的落到实处,有时也不免机械和牵强。因此,所谓三维目标尤其是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线教师要么不当回事,写在纸上,应景点卯而已;要么冠冕堂皇,喊两句很意识形态的口号,算是实现了教育教化的要求和目标。

我常常喜欢从实践、经验和常识的角度来思索和考量一些问题,由此常常让我清醒和理性许多,也因而自信许多。我有一个非常质朴的认识,解决现实中国教育教学的问题,关键还是要靠真正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者的自觉、自信,在此基础上生成的经验、智慧,以及不断反思之后的探索和创新。语文教师,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教给孩子语文知识、培养孩子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努力引领孩子通过文本的阅读让他们潜移默化地体会感受作品中内隐的人文情怀、道德理想、精神召唤,这才是“正招”;而不是声嘶力竭地宣讲、鼓动、传经布道,因为这应该主要是思想品德学科的事情,不是或者说主要不是语文学科的事情。

其他各学科的教师,依据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特点,在十分重视知识、能力的学习、培养过程中,在感受到知识本身和运用知识过程中的形象和逻辑美感之后,并经历了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以及人文情怀的渗透,这些过程中洋溢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就已经包含了许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因素了呢?而这样一种情意和美感的熏染,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一定是潜移默化,难以量化考核。如果,为了追求即时的效益,硬性地拉郎配,不独不美,反而弄巧成拙,迫人造假,骗人骗己,最后贻害学生和教育。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给学生不断地实施政治说教,长此以往,不仅要被自己的教育对象所抛弃,而且也会被自己小瞧。道理很简单,总有一天,教师必将沦入以假话“瞒”和“骗”的大泽而难以自拔。

我个人对讲真话的理解是,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能做到和已经做到的话。在目前的社会生态下,这应该是一件不大容易做到的事。

用三维目标来作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目标而且是课堂教学的评价体系的核心,是不是造成当前课堂教学泛人文倾向的原因之一呢?是不是今天不少地区的课堂教学和教师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呢?三维目标应该是任何一门课程的目标,学科整体的教学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目标,不应该是某一节课的目标。以之评价某一节课,尤其是用第三维目标作为某一节课成败的主要标准,肯定是对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认识和理解的偏颇,也是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摒弃这样的形式主义的评价,是否更有利于各学科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进步呢?

(作者单位: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

推荐理由

上一篇:白酒网络营销方案下一篇:健康与安全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