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折扣(教案)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课时 折扣(教案)(共10篇)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篇1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的含义,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会进行这方面的简单计算。

2.在理解、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正确地回答有关百分数的问题。【重点难点】

利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指导】

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概念较多,教学时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百分率、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实际问题。再如,百分数和分数虽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在意义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百分数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分数既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5课时:折扣1课时 成数1课时 税率1课时 利率1课时

解决问题1课时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折扣

【教学内容】

折扣(教材第8页的内容,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1.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2.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圣诞节期间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的?(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新课讲授】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

(2)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3)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4)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5)讨论,找规律。

A.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B.学生汇报寻找的方法: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6)归纳,得定义。

A.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八五折呢?

B.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C.通俗来讲,商店有时降价出售商品,叫做打折扣销售,通称“打折”。几折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如八五折就是85%,九折就是90%。一般情况下,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写成分数时,有时会出现小数(例如八五折就会写成(7)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问题(1):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② 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原价×85%=实际售价

8.5),不便于计算和理解。10

③ 学生独立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解答。

④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180×85%=153(元)

答:买这辆车用了153元。

出示问题(2):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① 导学生理解题意:只花了九折的钱怎么理解?以谁为单位“1”? ② 学生试算,独立列式。③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第一种算法:原价160元,减去现价,就是比原价便宜多少钱。160-160×90% =160-144 =16(元)

第二种算法:原价160元,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90%)。160×(1-90%)=160×10% =16(元)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种算法,知道现价比原价便宜了10%。3.典例讲析。

在某商店促销活动时,原价800元的某品牌自行车九折出售,最后剩下的几辆车,商家再次打八折出售,最后的几辆车售价多少元?分析:原价800元,第一次打九折出售,价格是原价的90%,再次打八折出售,价格是第一次打九折后的80%。可以先求出第一次打折后的价格,再求出第二次打折后的价格,即为现在的售价。

解:800×90%×80%=720×80%=576(元)答:最后的几辆车售价是576元。【课堂作业】

1.(1)爸爸买了一个剃须刀,原价240元,现在只花了八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A.打八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B.学生试做,讲评。

(2)判断:

①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②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2.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练习题。3.完成教材第13页练习二第1~3题。

说明:第1题是一道开放题,有多种可能,应注意给学生提供交流自己想法的机会。练习后可指出“五折”也可以说成“半价”,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2题,要注意指导学生理解9.6元表示的实际含义,它与八折有什么关系。使学生明确9.6元就是打折后比原价少的钱数,它相当于原价的1—80%,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方程或算式。

答案:1.(1)240-240×80%=48(元)(2)① √ ② ×

2.第8页“做一做”:52

73.5

30.8 3.练习二第1题:

(1)1.5×50%=0.75(元)2.4×50%=1.2(元)1×50%=0.5(元)3×50%=1.5(元)

(2)(此题答案不唯一)可以买一种面包,也可以两种或两种以上合买。单独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①3÷0.75=4(个)合买各种打折后的面包: ②3÷0.5=6(个)

33÷1.5=2(个)○④3÷1.2=2(个)„„0.6(元),再买1个打折后0.5元的面包。⑤可以买3个0.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

可以买1个1.5元的面包,买2个0.75元的面包„„第3题:分析:按原价的八折买,优惠价占二折,9.6元占原价的20%,求出原价,用除法计算。解答:9.6÷20%=48(元)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1课时 折扣

八五折180×85%=153(元)

九折160×(1-90%)=160×10%=16(元)

总结: 解决与折扣有关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分析折扣时,不要把打折后的价格当作定价,正确区分定价、进价和售价是解决折扣问题的关键。

第2课时 成数

【教学内容】

成数(教材第9页内容)。【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的含义。

2.能熟练的把成数写成分数、百分数。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 1.成数的理解。

2.成数的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例如,报纸上写道:“今年我省油菜籽比去年增产二成”„„

教师:同学们有留意到类似的新闻报道吗?(学生汇报相关报导)【新课讲授】

1.介绍成数的含义,会把成数改写成分数,百分数。(成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十分之几,通称“几成”)

(1)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有成数的发展变化情况,那么这些“成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增产“二成”,你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

成数

分数

百分数 二成 十分之二

20%(2)试说说以下成数表示什么?

①出口汽车总量比去年增加三成。这里的“三成”表示什么? ②北京出游人数比去年增加两成。这里的两成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

2.运用成数的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1)出示教材第9页例2:某工厂去年用电350万千瓦时,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今年用电多少万千瓦时?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①今年比去年节电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哪个量为单位“1”? ②找出数量关系式。

先让学生找出单位“1”,然后再找出数量关系式: 今年的用电量=去年的用电量×(1-25%)

③学生独立根据关系式,列式解答。④全班交流。

方法一:350×(1-25%)=350×75%=350×0.75=262.5(万千瓦时)方法二:350×(1-25%)=350×75%=350×75/100=262.5(万千瓦时)【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答案:15000÷(1+20%)=15000÷1.2=12500(人)【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成数的知识,你们对成数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2课时 成数

第3课时 税率

【教学内容】

税率(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练习二第6、7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纳税的含义和重要意义,知道应纳税额和税率的含义,以根据具体的税率计算税款。

2.在计算税款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使学生知道每个公民都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重点难点】 1.税额的计算。2.税率的理解。【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口答算式。

(1)100的5%是多少?(2)50吨的10%是多少?(3)1000元的8%是多少?(4)50万元的20%是多少? 2.什么是比率? 【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第10页有关纳税的内容。说说:什么是纳税? 2.税率的认识。

(1)说明:纳税的种类很多,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也不一样。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一般是由国家根据不同纳税种类定出不同的税率。

(2)试说说以下税率表示什么。A.商店按营业额的5%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5%表示什么?B.某人彩票中奖后,按奖金的20%缴纳个人所得税。这里的20%表示什么? 3.税款计算。

(1)出示例3:一家饭店十月份的营业额约是30万元。如果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这家饭店十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多少万元?

(2)分析题目,理解题意。

引导学生理解“按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的含义,明确这里的5%是营业税与营业额比较的结果,也就是缴纳的营业税占营业额的5%,题中“十月份的营业额是30万元”,因此十月份应缴纳的营业税就是30万元的5%。

(3)学生列出算式。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30×5%(4)学生尝试计算。(5)汇报交流。

30×5%这个算式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来计算。30×5%=30×=1.5(万元)100方法2: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30×5%=30×0.05=1.5(万元)【课堂作业】

1.巩固练习:教材第10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14页练习二第6题。答案:

1.(5000-3500)×3%=45(元)2.300×3%=9(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纳税的知识,你们对纳税的知识有哪些了解?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7题。

第3课时 税率

应纳税额=收入额×税率收入额=应纳税额÷税率税率=应纳税额÷收入额×100%30×5%=1.5(万元)

答:10月份应缴纳营业税约 1.5万元。

第4课时 利率

【教学内容】

利率(教材第11页有关利率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以及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难点】

1.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2.正确地计算利息,解决利息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增加,人们可以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储蓄起来。这样一来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来对个人也有好处,既安全、有计划,同时又得到利息,增加收入。那么,怎样计算利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新课讲授】

1.介绍存款的种类、形式。

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式。

2.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自学讨论例4,理解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例如:王奶奶2012年月8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两年,到2013年8月1日,王奶奶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50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150元,共5150元。)(注:这里不考虑利息税)

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王奶奶存入的5000元就是本金。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利率:利息和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1)利率由银行规定,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利率有按月计算的,也有按年计算的。

(2)阅读教材第11页表格,了解同一时期各银行的利率是一定的。

3.学会填写存款凭条。

把存款凭条画在黑板上,请学生尝试填写。然后评讲。(要填写的项目:户名、存期、存入金额、存种、密码、地址等,最后填上日期。)

4.利息的计算。

(1)出示利息的计算公式: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2)计算方法:

若按照2012年7月的银行利率,如果王奶奶的5000元钱整存整取,两年到期的利息是多少?学生计算后交流,教师板书:5000×3.75%×2=375(元)

加上王奶奶存入的本金5000元,到期时她能得到本金和利息,一共5375元。

【课堂作业】

本题是有关“打折”和“纳税”的问题,是百分数的具体应用,在练习时应让学生说说自己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并进行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什么叫本金?什么叫利息?什么叫利率?如何计算利息?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2.教材第14页第9题。

第4课时 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任何一种存款,在计算利息时,都要乘以存入的时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年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年,如果存款的利率是月利率,计算时所乘时间单位应是月,不要一律按年计算。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材第12页例5)

【教学目标】

1.熟练地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问题。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重点难点】

认真审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们更多的应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来回忆下之前的内容。

口头列式。

(1)妈妈想买一件原价500元的裙子,五折之后这条裙子多少钱?(2)爸爸这个月工资由原来的6000元涨了一成五,爸爸现在工资是多少?(3)爸爸的月工资是6000,扣除3500个人免税征额后的部分需要按3%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他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4)小云将压岁钱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为3年,年利率为4.25%。到期支取时,小云一共能取回多少钱?

师:这几道题分别属于什么类型的应用题? 学生交流,汇报。【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及问题,尝试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2.利用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出解题思路。教师:“满100元减50元”是什么意思?

引导回答:就是在总价中取整百元部分,每个100元减去50元。不满100元的零头部分不优惠。

解题思路:

(1)在A商场买,直接用总价乘以50%就能算出实际花费。

(2)在B商场买,先看总价中有几个100,230里有两个100,然后从总价里减去2个50元。

3.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后,让他们计算并给出结果。板书:A:230×50%=115(元)B:230-2×50=130(元)A

提问:通过计算,我们知道了A商场更省钱,在什么时候两个商场价格差不多呢?

反思:看起来满100减50元不如打五折实惠。如果总价能凑成整百多一点就差不多了。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答案:A商场:120-40=80(元)B:120×60%=72(元)B商场更省钱。【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将如何运用到生活中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第5课时 解决问题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篇2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 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 即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及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创设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实现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 表达简单的个人观点和感受, 用英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提升实际语言运用的能力。

【理论依据】

《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外语阅读理解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字理解、深层含义理解、评判或创造性理解。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角度出发, 深入挖掘教材, 设计不同层次的阅读任务, 训练学生获取信息、理解信息、推理判断和评判信息的阅读能力。

Wixson and Peters (1984) 曾比较清楚地揭示了阅读的实质, 即说明阅读是读者已有的知识与所读的文字信息、阅读语境之间的互动 (Read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reader’s existing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by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reading situation.)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体验使学生不断地与文本之间产生互动,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和生成。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话题是Relationships, 属于课标话题8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单元的四课分别围绕着与父母、朋友、宠物及周围人相处展开, 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 还能帮助他们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体现出语言教学对学生全人教育的重要意义。本节课在此基础上, 通过宠物疗法话题, 来增强学生学会倾听和倾诉的意识。

本节课是一节阅读课, 所阅读的文章是一篇以实验为依托的说明文, 文中介绍了宠物帮助患儿改善病情的实验以及为何宠物能够帮助这些患儿的原因。动物辅助疗法 (Animal Assisted Therapy) 这项研究虽然看似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 但在现实生活中, 孩子对宠物话题很熟悉, 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所以容易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产生共鸣, 与文本形成积极的互动。文章篇幅适中, 主线突出, 适合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训练学生根据所获取的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和感悟等。本文有关宠物帮助患儿改善病情部分既是本课教学重点, 也是教学难点。在引导学生获取基本信息的基础上, 我设计了小组讨论活动, 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取相关信息, 并以建构逻辑关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宠物特征和改善患儿病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 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宠物疗法的力量,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发表看法。文章最后一句wonder at the power of pets在文中起着升华主题的作用, 我将以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理解。此外, 本文的标题Better than Doctors?比较特殊, 我将以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评价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本课的输出活动是以The Power of Pets为题进行演讲, 学生将运用本课所学语言, 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来完成任务。在本课结束时, 引导学生关注宠物特征在宠物疗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此来提升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倾诉和倾听的意识, 有利于他们与周围的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此外, 我设计了扩展阅读的课后作业, 进一步细化学生对话题的理解, 增加对话题表达的语言支持量, 并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本课书第二课时是一节听力课, 听力材料是一个有关宠物话题的街头采访。因此, 可以看出来本课书的两课时是同一话题下不同技能的训练, 相辅相成, 浑然一体。

【学生情况】

一、基本情况

授课对象是市示范中学直升班学生, 英语基础好, 思维活跃, 乐于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 对知识的渴求强烈。但是初二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 生理和心理变化很大, 部分学生缺乏自信, 且不善于沟通交流。所以有必要引导他们学会倾诉和倾听, 与周围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和交流。

二、已有话题和知识方面

(一) 话题:学生在宠物相关话题方面有生活经验, 容易产生共鸣, 但对于宠物帮助患儿改善病情的话题, 不甚了解, 基于此, 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调动学生兴趣。

(二) 知识:because和so引导的句型是本课的语法, 但是学生理解其意义, 所以对阅读不会造成障碍。第二课时将作为重点学习其用法。本课生词共16个, 通过课前调查问卷 (见附录1) 了解到学生已会12个。此前的词汇学习中, 一直培养学生利用上下文、构词法及常识猜词的策略, 但本文中出现的部分词汇, 如treatment, criticize, take notes, wonder at等还需要通过教师利用图片, 释义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扫清阅读障碍。

三、能力方面

学生获取篇章表层信息没有障碍, 但真正感受宠物疗法的神奇力量, 从而与文本产生共鸣方面, 以及深层理解文章主题和进行批判性思维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四、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学生理解本文深层信息, 并迁移到实际生活交往当中可能是一个难点,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建构逻辑关系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宠物特征和改善患儿病情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此基础上, 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宠物疗法的力量,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发表看法。输出活动设计了以“The Power of Pets”为题的演讲活动, 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让学生与文本互动, 使文章信息处处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最终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会倾诉和倾听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达到情感和意识的升华。

【教学方式】

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

【教学手段】

Textbook, PPT, Worksheet, Video, Blackboard

【技术准备】

Computer

1.充分关注学生, 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日常交流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在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并与文本产生互动。

2.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教学活动围绕两条主线, 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条主线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 来培养学生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条主线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从基于文本的口头表达到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的真实表达。

3.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重视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预设功能, 同时也重视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 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在备课过程中, 还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的生成, 并利用学生可能的生成转化成教学资源, 提前准备好应对措施, 灵活设计教学流程。

教学反思

1.充分关注学生, 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的渗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关注到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日常交流沟通中出现的问题, 在尊重学生的真实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解读文本, 并与文本产生互动。

2.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教学活动围绕两条主线, 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第一条主线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活动, 来培养学生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第二条主线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置不同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从基于文本的口头表达到结合自身生活经验的真实表达。

《研究磁铁》(第1课时)设计 篇3

1.会自己设计实验探究一块磁铁的磁力大小变化规律。

2.认识条形磁铁磁力从两端向中间逐渐变小的规律,知道什么是磁极,知道每一块磁铁都有2个磁极。

3.认识各种形状的磁铁,了解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认识磁极、探究磁铁磁力变化规律。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出示平底烧杯(掉有回形针在内的、并装有水的):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准备了一些做实验用的回形针,可是一不小心掉在了装有水的烧杯内,谁有办法,在不碰到水的同时又快又好地取出这些回形针。

生:我有办法,用吸铁石吸。生上台用老师提供的大磁铁沿杯子边缘吸出回形针。

师:吸铁石的科学名字又叫“磁铁”(板书磁铁),你怎么想起用磁铁的?

生:因为磁铁能吸铁。

师:你懂得的科学知识真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磁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二)认识磁铁

师: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我们可以根据它的形状给它取名称,你认识黑板上的磁铁吗?(师挂出黑板)

生自由发言:条形、马蹄形(U形)、针形、菱形、环形……

(设计意图:拓宽视野、提高认识)

(三)探究性质

师:除了老师带来的,生活中还有其他形状的磁铁,请课后多留心观察。

生1:隔着物体吸铁。生2:指示方向。生3:相互吸引……

师:磁铁主要吸铁,除此还吸铬和镍,像这种吸铁的性质我们把它称之为磁性。(板书画线处)那磁铁各个部位吸铁的力量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实验,用磁铁各部位去吸铁,比比哪头吸得多。

(设计意图:结合常识、顺势引入)

1.实验(一)比较同一块磁铁各部位的磁力大小

师:怎样证明哪种猜测是对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一玩磁铁。

实验前先请学生上台分别示范用磁铁两端和中间吸小铁钉的实验,师适当指导。

师请组长上台领取实验材料——装有许多小铁钉的信封和一块大条形磁铁。

生分组实验、填表、汇报(实验时师下位指导,汇报时师用展示台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磁铁两端磁性较强的部分,我们称之为磁极。(板书画线处)

师:每块磁铁有几个磁极?生:2个。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研究相结合,保证实验质量)

2.实验(二)磁铁可以指南北

师:同学们前面说了磁铁除了吸铁的性质,还有指方向的性质。它的两极到底能指哪两个方向呢?

学生猜测,教师板书同时指导学生认识教室中的四方。

师:怎样证明呢?你能根据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

生:用实验证明,把磁铁放入泡沫中,等静止后观察所指方向便知。

师:实验时注意不能在附近放有与实验无关的磁铁,磁铁要放在泡沫中间,泡沫放在水槽中间。(边指导边示范)

生分組实验、填表、汇报(实验时师下位指导,汇报时师用展示台展示,并请其他小组补充)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行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3.实验(三)探究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

师:结合学生汇报小结:磁铁指北的极称为北极、用字母N表示,磁铁指南的极称为南极、用字母S表示。(板书画线处)刚才有个小组实验总是不成功,经过查找原因——原来有位同学故意在桌底藏有一块磁铁,你知道实验前老师说附近不能有其他磁铁的原因了吗?

生:因为两块磁铁靠近会相互产生影响。

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自行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学生自主实验后汇报,师小结:两块磁铁相互靠近, 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板书画线处)

(设计意图:结合失败的实验,查找原因,结合实际,顺势引入,自然过渡,体现真实课堂的生成。师逐步由扶到放,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实验方法。)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认识了磁铁的哪些性质?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磁铁的性质?

学生小结磁铁的性质——吸铁、两端磁性最强、指南北、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师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司南(同时简介指南针是四大发明之一)进行总结:同学们,磁铁在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课后请做个有心人,用你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你智慧的大脑去创造,争做小小科学家,好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做“小小科学探索者”,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五)反馈练习

如果有一块磁铁没有标明磁极,你有办法找出磁极吗?

四、反思与重建

指南北实验中所用泡沫的形状如做成圆形,所遇阻力最小,更易于完成此实验。与此同时如能准备较多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效果会更好。

五、附板书

研究磁铁

主要吸铁—磁性 指示方向——N表北极、S表南极

两端较强—磁极 相互靠近——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白杨》第1课时教案 篇4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 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 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 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 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 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 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 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 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 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 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

师小结:作者在赞美白杨,更在赞美像白杨一样的建设者。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第1课时《商品货币》教案 篇5

授课人:惠毅龙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

◆授课内容:

第一课第一节:商品和货币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掌握商品的概念;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2)使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货币的含义、职能;通货膨胀。

2、情感态度观念: 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3、运用目标:

(1)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2)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

◆教学重点:

1、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难点:

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例证法、课堂讨论、课堂演练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5’):

【教师活动】: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教材,从书名《经济政治与社会》入手,介绍这本书的大体框架,学生于此门课程中可以以及需要学会哪些知识。整个学期的课程安排是怎样的(每一节一个课时)。告知学生这是中职学生学习公共政治课程的入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加强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了解。书本的知识较为简单易懂,鼓励学生有信心学好。最后,向学生说明,一个国家的问题包括四大问题中还有一个文化的知识点,文化正是当下的热点话题,如果时间允许将会为学生讲述关于文化的知识点。

随后引导学生过渡到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进行学习,本课程是从经济入手,提问学生由经济会联系到哪些东西、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逛超市、物价上涨……)新课讲授:

一、商品(27’)

1、什么是商品(10’)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许多琳琅满目的商品,例如:粮食、电视机、机器、房子等。这些物品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生产出来的;这些物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社会和别人消费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到达别人手中。

引出本小节的知识点: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教师提问】在商品的概念中,有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回答是哪两个。【学生活动】回答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交换、劳动产品)。

【教师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向学生举例诸如商场里的零食、衣服、手机等,原始社会时期自己制作的打猎工具,以及大自然中的空气、水等,哪些是属于商品,哪些又不是属于商品?为什么?

随后向学生讲述一个最近的新闻,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在前段时间(2012年8月11日)的新闻中,著名慈善企业家陈光标在南京一场环保宣传活动中透露,他将于9月17日在北、上、广设立流动专卖店售卖新鲜空气,每瓶售价4元至5元。那么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否属于商品呢? 【学生活动】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教师小结】此处的空气属于商品,因为收集新鲜空气的活动即使在从事劳动,符合其中的一项标准,它是属于劳动产品。其次,陈光标收集到的新鲜空气不是给自己用,而是准备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市场上用于销售,符合其中的第二项标准,即它是用于交换的。所以,这里可以看出此处的新鲜空气是属于商品。最后提示学生多关注新闻,并且透过新闻要有自己的思考。这个新闻属于呼吁环保性质的新闻,同时蕴含着经济学的知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10’)【教师活动】:在理解了什么是商品之后,我们来学习商品本身具有哪些固有的性质,这也是我们课本中讲的商品的基本属性。让学生思考:面包、衣服、书本等这些商品可以做什么?

【学生活动】针对上述展开回答。【教师小结】(1)上述商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具有有用性,即,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这里要学生明白,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它的使用价值也不同。比如,同样是布匹,做成衣服可以遮体御寒、做成抹布可以搞卫生、做成窗帘可以遮挡阳光。而且同一种物品,它的使用价值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这根粉笔,我们可以用来写字,必要时也可以用来敲醒正在瞌睡的学生。但这里,要让学生明白,使用价值并非商品的特有的属性,即使是普通的劳动产品也具有使用价值。(2)我们都知道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应该用于交换,交换相当于两个价值等量,双方才愿意交换。比如说:我用我的这本书换你的手机,你愿意吗?因此这种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第二个属性。【教师讲解】商品的两种属性存在何种的关系?(1)首先,商品的使用价值和 价值二者是缺一不可的。比如,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废品),虽然花了劳动生产出来,但是它形成不了价值,因此该东西就不能成为商品。反过来,仅仅有使用价值但是没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大自然的雨水,可以用来灌溉农田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它没有价值,因此它不能成为商品。(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一对矛盾体,二者不可兼得。就像我们购物一样,我们是想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交换付出价值。而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它是想获得利润,即想获得商品的价值,那么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3、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教师补充讲解】在刚刚讲商品价值的时候,讲到了一般人类劳动,这里需要补充一个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也即,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其中包括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对于具体劳动而言,比如,农民种粮食,要用各种农具在田地耕作;裁缝做衣服要用剪刀剪、尺子量、缝纫机缝;木匠制造家具,要用斧子、锯子等在木料上加工等等。可见,每一种劳动,无论就目的而言,还是就劳动对象、使用工具、工作方法、劳动结果而言,都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对于抽象劳动而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木匠拉锯、裁缝缝纫,还是农民种田、铁匠打铁,如果将他们的具体形式抛开不谈,各种劳动的共同点则是:它们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都是人的大脑、肌肉、神经、骨骼等脑力和体力的耗费。这种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抽象劳动。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劳动不分贵贱。讲的就是抽象劳动,无论人们是从事何种劳动,但终其本质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教师总结】带领学生回顾这一小节的知识,同时引出下一小节的内容。向学生抛出问题:商品既然是用来交换的,那交换时需要用到什么东西?学生大概会回答:钱。随后引出货币的教学内容。(2’)

二、货币

1、货币的起源(15’)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看教材,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课堂活动】讲到货币的演变,请学生进行一个课堂活动:穿越到古代,分片段扮演那时候的人们是怎样进行交易的。再到现代的人们是怎样交易的。

【教师小结】从上述的模拟扮演中,仔细讲解,引出货币演变的几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纸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一般等价物的不固定、不统一使商品交换仍有许多不便。由于金银 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自然属性,金银逐步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并要求学生吃透和理解教材,做好下堂课的预习——货币的基本职能(重点)、货币的流通规律(难点)

◆教学板书:

1.1.1商品与货币

一、商品

1.多种多样的商品(1)商品的含义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的价值。(3)二者关系

二、货币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散步》精品教案1(第2课时) 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学习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2.充分利用文本中精彩的语言素材,完善剧本。

3.在充分的参与中加深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教学难点:

品味对称句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编制剧本提纲,品出了散文《散步》所蕴含的那么多值得宣扬的美好的东西,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个剧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感动,让更多的家庭找到和睦幸福的钥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完善我们的剧本吧。

【设计意图】激发热情。(二)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1.潜心诵读,画出让自己内心有所触动或能让自己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地方。2.学生朗读有感觉的句子,并说出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问题预设:学生对句子没有感觉,教师举例从炼字、对称句、描写等不同角度做示范。

学生对句子有感觉,就是说不出来。比如对称句,教师示范,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句子分类整理。

/ 4

1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让文章充满人情味。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炼词:精捡出生活中貌似普通却又能激发读者想象的词。例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赏析:准确的用词,一字触动心弦,生活中经历的画面被激活,自动涌向脑际。

例2: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③传神描写: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例如: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赏析: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④理趣。

例如: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赏析:直指生命的逝去的残酷现实,触动情弦,感染力大增。⑤对称句。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赏析:将现在与过去对举,触动心弦,打开记忆,现实与记忆的画面同时出现,生命的轮回之感油然而生,爱的传递如在眼前,增加文字的厚度。

例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赏析:对称的句子能化抽象为形象,形象揭示中年人在家庭和生命的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年人的两头: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孩子。

例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赏析:母亲老了,需要儿子陪伴照顾,儿子还小,需要妻子陪伴照顾,“尊老爱幼”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中年人的责任、中年人的担当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

总之,对称的句子不但形式整齐,更是耐人寻味,饱含思想的张力。

/ 4

4.公益广告最后的画外音或是字幕都会像一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一样,留下一段精致而又富含哲理的话,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那么也请同学们用上我们今天刚学的对称句,写一首小诗浓缩这小事,升华这大爱,配在你的公益广告结尾,一定增色不少。

(1)学生结合对主题的理解,尝试使用对称句做短诗。(2)组内交流,互相激发灵感,推荐好作品全班展示。例1:

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责任,承载了整个世界!推荐理由:使用了对称句,颇富理趣,令人回味无穷。且点出了主题“责任”,能起到公益广告的作用。

例2: 时间面前,万物软弱无能;亲情面前,时间无能为力。

推荐理由:使用对称句造成对比,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亲情的价值”。任务二:利用原文中宝贵的素材,完善剧本。

品味了原文的语言之美,也更进一步加上了对主题的理解,也更懂得了原文中素材的价值,希望同学们用好这些素材,编制出精彩、感人的剧本。

1.学生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充实到剧本提纲中。

例如:“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中“信服地点点头”。

/ 4

2.学生从文中选择意味深厚的句子,为适合的场景配上旁白。(允许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创一些符合文意的旁白)例如:给场景一配旁白: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四)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诗意的特点,从自己的记忆里撷取事件,写成一篇情真意切的小文章。

【设计意图】学习模仿作者的选材及表达,锻炼写作能力。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篇7

一、学情分析

关于乙醇, 学生在初中化学接触过, 教材中简单地介绍了它的用途;与此同时, 乙醇又是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学生情绪与心理都容易兴奋, 能自然产生探究欲望。所以本课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 引导学生对“能力生长点”进行探究、挖掘, 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升学习能力都将大有帮助。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2.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钠的反应、催化氧化反应。

(二)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 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类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艰辛与乐趣, 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 进一步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实验, 规范操作,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 培养知识迁移、扩展的能力, 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三、教学重点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重点掌握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乙醇的分子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 (与活泼金属钠反应、催化氧化反应、燃烧) 。

四、教学难点

有机化学反应中, 官能团的性质及断键的方式是重点。本节课的难点是学习乙醇分子在反应中的断键方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 我借助“熊出没”视频, 创设教学情境, 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也使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乙醇展开。

借助“小猪化学分子结构模型编辑器”, 把乙醇的结构变得可视化, 大大减轻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的压力, 并使乙醇的性质, 尤其是取代反应的分析变得轻松熟络。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的展开、活动与讨论的穿插、学生动态生成的采集与利用, 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体现了新型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合作。

在板书方面, 套用评课老师的话, “借助思维导图, 构建课堂板书, 貌似漫不经心, 实则巧妙至极”。

但是, 在介绍啤酒的酒精度数的时候, 存在知识错误;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 还有改进空间。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篇8

1.新授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

化学式计算是基于微粒知识和化学基本用语知识的化学计算教学内容。

2.新授教学内容与原有教学内容的联系

沪教版九年级初中化学教科书第三章《构成物质的奥秘》的教材内容分为三节,化学式计算属于第3节的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

在这节课前教材呈现了元素、化合物、分子、原子、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等诸多抽象概念。化学式计算则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综合运用、并规范书写。

3.新授教学内容在后继教学中的运用与发展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进行化学式变式及拓展计算(元素质量或化合物质量相当计算、与微粒的联系计算、含杂计算等)的重要基础。

二、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化学式计算第1课时的教学前,学生必须具备以下起点能力:

(1) 知道元素符号的直观涵义:表示一种元素及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

(2) 知道元素符号隐含的量涵义:可根据元素周期表查得该元素的1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从而建立元素符号与Ar之间的联系。

(3) 知道Ar与原子的真实质量(m)成正比,能反映出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大小关系。

(4)清楚化学式的直观涵义:

①表示物质的组成元素;

②表示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5) 会根据化学式和Ar计算相对分子质量(Mr)。

(6)从宏观到微观的想象能力,明确宏观物质是化学式中组成元素原子按比例的无限重复。

由于起点能力的相关知识技能分散在化学式计算教学前的第三章各内容中,为了唤醒学生清晰、准确的记忆,确保起点能力的具备,教学过程中必须首先通过回顾、练习进行梳理归纳。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化学式和Ar求得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

(2)能根据化学式和Ar求得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ω)。

(3)能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进行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1)初步体会“构建模型”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理解根据化学式中的原子、分子的相对质量比关系可计算宏观的元素、化合物质量比关系,初步形成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3)掌握化学式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并能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正确书写有关计算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量的角度深化对化学式的理解,增进对“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的认识。

(2) 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求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2)求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

难点:(1)对化学式中的Ar、Mr间的比等于对应的元素、化合物的真实质量比的理解;(2)相关计算格式的规范书写。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复习(确保学生起点能力水平)

①元素符号的涵义

元素符号一种元素(直接看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直接看出)相对原子质量(Ar)(隐含,查得)

如H氢元素1个氢原子Ar(H)=1

O氧元素1个氧原子Ar(O)=16

因为相对原子质量可以表示原子的质量,所以1个氧原子的质量是1个氢原子的质量的16倍。

(2)化学式的涵义

化学式物质的组成元素(直接看化学式中的元素符号)

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直接看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码)相对分子质量Mr(隐含,算得查一查,乘一乘,加一加)

如:H2O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原子构成Mr(H2O)=(1×2)+16=18

(3)水分子模型

引导学生画出水分子的模型,如图1(a)所示。(出示用气球扎的水分子模型)

图1水分子模型

2.导入(结合学生的起点能力)

(1)既然元素符号除了有直观涵义外,还有可表示Ar的隐含的量的涵义。那么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是不是也含有更深层次的量的涵义呢?

(2)根据Ar(H)=1,Ar(O)=16,在刚才所画的水分子结构模型内填入数字,得到图1(b)。据此容易算出1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的质量比为(1∶8),2个氢原子占1个水分子的质量比为(2/18),1个氧原子占1个水分子的质量比为(16/18)。从而引出这节课要挖掘的内容——从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式的涵义,进行化学式的基本计算。

2.新知教学

(1)探究一: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

例1求水中各元素质量比

【结合水分子模型讲解】

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无数个相同的水分子聚集而成,而每1个水分子由2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既然每1个水分子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想知道水(许多水分子的集合体)中氢元素(氢原子的总称)、氧元素(氧原子的总称)的质量比关系,完全可以“以偏概全”去研究其中的任一水分子所含的所有氢、氧原子的质量比。

所以,刚才算出的1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与1个氧原子的质量比1∶8,就已经是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了。当然,解题时需要规范书写计算格式。

【示范解题】

解根据水的化学式H2O得,

nlc202309012043

m(H)∶m(O)=Ar(H)×2∶Ar(O)=1×2∶16=1∶8

【模仿练习】计算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拓展练习】计算尿素[CO(NH2)2]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小结】从量的角度挖掘出了化学式的隐含涵义:根据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可求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具体方法为: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乘以该原子个数(元素符号的右下角码n)之比,即Ar×n之比,可概括为:查一查,乘一乘,比一比。

同时,通过计算我们进一步理解了纯净物确实有固定的组成,而化学式则从量的角度反映了这种组成。

(2)探究二: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

例2求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

【结合水分子模型讲解】

同理,任何一个水分子中所含的所有氢(氧)原子与这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比可代替氢(氧)元素与水的质量比。

刚才算出的1个水分子中2个氢原子占1个水分子的质量比为2/18,就已隐含着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了。

【示范解题】

解w(H)=Ar(H)×2Mr(H2O)×100%=1×218/100%=11.1%

【模仿练习】计算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拓展练习】计算CO(NH2)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小结】从量的角度再一次挖掘出化学式的隐含涵义:根据化学式和相对原子质量可求得化合物中元素R的质量分数。从中又体会到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

R元素的质量分数=R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R的原子个数R所处的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即w(R)=Ar(R)×nMr(R所处的化合物)×100%

(注意:w的值应为百分数或小数,不可为任意分数)

(3)探究三: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的换算

例318 g水中含有多少克氢元素?

同学们根据水分子的模型和图内填的Ar的数据,很快就能推测出18 g水中含有2 g氢元素。

【分析讲解】

同学们从数学学习中已掌握根据部分占整体的质量分数进行整体和部分的转换方法。这道题中已知水的质量(整体),求氢元素的质量(部分),必须知道水中氢的质量分数,而这个质量分数正是化学式已隐含提供的信息。

【示范解题】解18g×Ar(H)×2Mr(H2O)×100%=18g×218=2g

【模仿练习】多少克水中含有1g氢元素?

【拓展练习】①60 g尿素中含有多少克氮元素?

②多少克尿素中含有14 g氮元素?

【小结】元素质量(部分)和化合物质量(整体)的换算方法是:利用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w)进行,这种解法的关键是必须会从化学式中挖掘出相关的元素质量分数。

其换算关系如下:

m(化合物) ×w(元素) ÷w(元素) m(元素)

3.课堂总结

(1)化学式的涵义可概括为2看3算:

化学式

物质的组成元素 (看)

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看)

相对分子质量Mr (算)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算)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w(算)

(2)还可以利用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w)进行元素质量和化合物质量的换算。

4.巩固练习

长期摄入过多的食盐(NaCl)对人体健康不利,它会导致高血压、骨质疏松等。低钠盐适合患有高血压、肾病、心脏病的患者服用,苹果酸钠盐(C4H5O5Na)是低钠盐的一种。请回答:

(1)苹果酸钠盐含有 种元素;

(2)苹果酸钠盐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 ;

(3)苹果酸钠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4)苹果酸钠盐中各元素的质量比是 ;

(5)苹果酸钠盐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6)若某病人每天食用15.6 g苹果酸钠盐,则该病人从苹果酸钠盐中摄入了多少克钠元素?

(7)每天食用的15.6 g苹果酸钠盐,相当于食用了多少质量的食盐?

五、教学效果与反思

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新授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从元素符号量的涵义入手,结合水分子的模型,帮助学生进行想象和理解,降低了知识跨度,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式中量的涵义,并进一步体会到“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通过示范教学和模仿练习,使学生清晰掌握初中化学式基本计算的解题思路、方法及其书写格式,继而从原理上理解了可以根据化学式进行定量计算的重要依据:真实质量比等于相对质量总和之比。

这种教学方法和学生由此获得的定量处理问题的能力可以涵盖后继化学方程式涵义和计算的学习。从而初中化学的3种基本化学用语可以从量的角度形成层层递进的一条知识线: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化学式(表示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及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中各物质质量比)。

(收稿日期:2014-10-27)

1草原第二课时教案 篇9

第二课时

一、明示目标,创景激趣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按要求自学课文第1小节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点?作者的心情怎样?

3、同桌互相讨论。

4、试着有感情地读读课文。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看录像后读课文,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读一读。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画面并轻轻读读这些句子,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草原的?

5、读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简单说说喜欢的原因。

6、指名读,体会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公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7、连起来把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一读。

8、评读,该怎么读。

过渡:仅仅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就够了吗?看看作者当时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对满眼翠绿,怎不让人感到愉快和惊叹,你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带着惊叹的语气,去读读看。

10、指名读。

11、你来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连起来说一句话。

12、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五、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在以下小节中,再谈谈。

(2)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六、回归教材,评价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七、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第1课时 折扣(教案) 篇10

第一节 美国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通过查找地图指出美国的领土构成及其地理位置。

2.会利用数字、图表等资料分析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的构成。

3.在美国农业分布图上说出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并能综合分析每个农业带的成因。

4.通过对经济统计资料的分析,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5.知道美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已对全球造成严重影响。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掌握在地图上查找一个国家领土构成的方法和技能。

2.通过“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意识。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认识美国,尊重移民国家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以及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和重视高科技的态度。

2.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美国农业地区化特点。

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3.美国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

教学难点 1.美国领土包括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2.美国农业地区化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议论: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讲授新课

温故: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以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为界,20°W往东至160°E的半球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的半球为西半球)2.在西半球上分布的是哪两个大洲?以什么为界?(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设疑:你知道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是怎么划分的吗?

解惑:通过电脑演示,使学生明确美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等的划分与差异。

1.鼠标点击出上图,让学生辨别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2.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出南、北美洲和巴拿马运河。3.教师指出北美洲和南美洲合称美洲。

4.鼠标点击出美国和墨西哥之间的国界线,闪烁该国界线以北部分,指出这为北美地区;再闪烁该国界以南的所有美洲国家,指出这些国家由于通行拉丁语而统一称为拉丁美洲地区。

5.进一步让学生比较西半球的地区划分与南、北美洲划分的差别。强调地区划分以美国和墨西哥间的国界线为划分界线,而南、北美洲的界线是巴拿马运河,使学生明确西半球有两个地区,即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

过渡:在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分布着许多国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这样一个通过“购买”土地而扩张领土,使其国土面积成为世界第四位的国家。那种购买方式,就好比拿2分钱买了我们整个学校一样,(学生惊讶)的确,这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呢?

观察:电脑展示美国的国旗图案。让学生看美国国旗“星条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有多少颗白色的星?(50颗)代表什么?(代表美国现在的50个州)星区外有多少红白相间的条?(13道)代表什么?(代表美国最初的13个州)点拨:是的,13道红白相间的宽条象征美国最初的13个州,国旗的五角星与美国的州数一致。每当一个新的州加入美国,就在国旗上增加一颗星,至今美国国旗上已有了50颗星,象征美国现在的50个州。那么美国的领土是怎样由原来的13个州扩展成现在的50个州的呢?

激趣:美国领土构成的变化和美国国旗上的横条及星星的变化是相应而一致的。在历史上,当美国脱离英国时,领土只限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英国统辖地并入美国版图。之后,不断夺取西班牙、法国、英国殖民地,无情地杀戮和驱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并兼并墨西哥土地,一直向西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组成本土的48个州。1867年由沙俄手中廉价(720万美元)购得阿拉斯加,1898年又吞并了夏威夷,这两个被称为“海外州”。二者原来都是美国的殖民地,1958~1959年才正式成为美国的第49个州和50个州。此外,还有一个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所在地,不属于任何州。提问:1.你能在地图上查找出美国的领土组成吗?

2.看看美国陆上的邻国有哪些国家,它们位于美国的哪个方位? 3.确认美国的位置,它是西半球哪个地区的国家?

活动:电脑展示课本P82图9.4“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9.5“美国的地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上述问题。

1.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出美国的领土组成包括本土48个州和阿拉斯加、夏威夷州三部分。并指图描述两个海外州的位置——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西北角,濒临北冰洋和太平洋;夏威夷州位于太平洋的北回归线附近,从大洲来说属于大洋洲。因而美国也是一个地跨北美洲和大洋洲两大洲的国家。

教师通过对学生答案的评价,指导学生在读美国图的过程中,既要看到美国领土的主体部分——美国本土48个州,也要注意到地图下方两个补充窗口所标注的地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使学生明确在查看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组成图时,要注意图中的补充框图所指示的海外领土。

2.让一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出美国的陆上邻国——美国本土的北边是加拿大,南边是墨西哥。

3.引导学生读图确认美国的位置,使学生明确美国是北美地区的一个国家。2.领土组成——本土48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

承转:美国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它不仅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而且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生产者的人类,那么美国的居民构成是怎样的状况呢?他们对美国各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观看:组织学生观看VCD“美国居民构成”。

质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讲解: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给学生补充或解释清楚以下等问题:

1.移民 所谓移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该国国籍的人。

2.移民国家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主体人口(大多数人口)为移民时,这个国家才能称为移民国家。

3.美国的土著居民 是指祖祖辈辈都居住生活在美国本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即印第安人。

辨别:请学生辨别下列的情况是否属于移民:出国留学、到中国驻外使馆工作、出国旅游考察、出国劳务、在国外工作生活且拿到绿卡。

分析: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对下面材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不同人种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和美国的移民情况来判断美国是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重点培养学生查证事务时对资料的处理能力。

阅读材料1:美国的移民

1821~1850年: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移民246.2万人。1851~1880年:资本主义发展、西部开发时,移民772.5万人。1881~1900年:铁路大规模修建、工业发展时,移民893.5万人。1901~19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移民1863.8万人。

1931~1960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407.8万人。1961~1975年:移民受到一定限制后,迁往美国的有529.5万人。阅读材料2:美国移民来源示意图

阅读材料3:美国的人种构成

分析以上材料回答:

1.在美国的总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欧洲移入的白种人;其次是非洲移入的黑种人;再就是来自亚洲东部的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有160万人。

2.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8%,可见美国的主体人口为移民,因而美国称得上是一个移民国家。

3.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1阅读材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了解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人对美国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感化: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统计、交流一下华人在美国的哪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交通建设、医学、航天、物理、建筑设计等)不必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家的姓名及其从事的研究工作,但要让学生总结出文中提到的华人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勇敢、聪明、认真等)使学生明确我们中国人是具备优秀素质和品质的,增强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豪的情感。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80阅读材料“美国几名公民的祖籍”,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种族的人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意识到国际合作的价值,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模拟:可让比较了解这几位名人情况的同学进行模拟自我介绍演讲,张扬学生个性,加深学生印象,激励大家向这些名人学习、树立远大志向、为全人类的进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小结: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创造的,它是世界人民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种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美国——美国的人口、美国的民族、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经济、美国的成就。

扩展: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加入WTO的实际,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开放,广泛引进全球各国的技术、人才、文化等。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通过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

提问:美国的人种构成复杂,这些居民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处境如何? 阅读:电脑展示下面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阅读材料1:2001年4月7日,白人警察里奇在街头射杀黑人青年托马斯,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陷入动荡,上百人受伤,这是自1960年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以来最为严重的种族骚乱事件。托马斯是1995年以来辛辛那提市警方打死的第15名黑人嫌疑犯。在此期间,他们没有杀害过任何白人。

阅读材料2:美国最新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非洲裔、拉美裔和亚裔美国人等少数民族经常在公共场所遭到不公平待遇,超过33%的是黑人,曾因肤色在找工作时被拒绝或得不到升迁机会。20%的拉美裔和亚裔人曾在工作场所受到歧视。50%的黑人男子和25%的黑人女子,曾因黑人身份受到警察的歧视。

表演: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根据课本P81活动2中的文字描述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情况设置情景,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揭露美国虚伪的人权面纱,暴露其殖民统治的真实面目。说明美国当局对待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在人权方面执行双重标准,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美国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美国存在着严重的人权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压迫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上一篇: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辩论会反方)下一篇:国际结算基本词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