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精选8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读,以及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难点:
(1)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除了讨论书中的思考题外,还要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学生与别人能大胆、自信的交流。
(3)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沪教版高中数学教材把二项式定理安排在高三年级第16章第5节。它既是安排在排列组合内容后的自成体系的知识块,也是初中学习的多项式乘法的一个自然推广。它与后面学习的概率的二项分布有着内在的联系,利用二项式定理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组合数的认识,又是解决整除、近似计算、不等式证明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后面的数学期望等内容的基础知识。因此,二项式定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可划分成3个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二项式定理的证明。传统教材是用数学归纳法给出证明。但因为很难被学生掌握,书写冗长,证明方法抽象,因而新教材干脆略去不证,只给出了直观解释,从数学的严密逻辑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我执教的班级是区内优秀学生,数学的严密推理对学生形成理性思维有很重要的意义,因而,怎样证明二项式定理,既能让学生感觉是顺理成章,不让学生(特别是学习能力稍差一点的学生)因为思维受到打压而影响情绪,又能得到定理的严格证明,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洗涤,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设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问题提出]
二项式定理是初中的完全平方式和完全立方式的自然推广。由于项数多,用初中多项式乘法的方法会感觉无能为力,且要将二项式系数写成组合数的形式,传统的方法显得有些牵强,跨越大,不便于学生理解。我们的设计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以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立即可以得到二项式展开式的规律,使得二项式展开式的规律一目了然。
[教学设计]
我们知道:(a+b)1=a+b,(a+b)2=a2+2ab+b2,(a+b)3=a3+3a2b+3ab2+b,那么对一般的(a+b)n(n∈N*)的展开是否有规律可以遵循呢?
设计意图:沿着发展的逻辑,引起认知冲突,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直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情景1:一所学校有三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a个男生,6个女生,现在要在每个班级各取一名学生,有多少种取法。
解法1(乘法原理):第一个班级有a+b种取法,第二个班级有a+b种取法,第三个班级有a+b种取法,则所有取法有(a+b)3种取法。
解法2 (加法原理):每个班级都取男生,有a3种取法;在一个班级取女生,剩下的两个班级取男生,有种取法;在两个班级取女生,剩下的一个班级取男生,有种取法;三个班级都取女生,有种取法,于是:。
设计意图:二项式定理难在系数是组合数的解释,即怎样能将二项式系数用组合数表示是难以跨越的沟壑,常常解释起来显得非常牵强。而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情景设计,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
情景2:某校设有n个班级,每个班都有a个男生,6个女生,现在要在每个班各取1名学生,有多少种取法?(注:n是比较大的数。)重复上面的方法可得:。
设计意图:这样得到的二项式定理的结构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因为上面的a、b是正整数,是不是对任意的实数a、b,上述等式都成立?我们要加以严格的证明。为此,写成(a+b)n=(a+b)(a+b)(a+6)…(a+b)(a+b),从上面的猜测可知,要求的an的系数为。
提问学生:为什么an的系数是?为什么an-1b的系数为?为什么an-2b2的系数是?为什么bn的系数为?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在师生的交流中,突破二项式定理证明的难点。
称为二项式定理,它是初中的平方和、立方和定理的推广。
注:在二项式定理中,令a=1 b=x,则可得一种重要的特殊情形:
联想这个等式的左端:与我们常见到的和:1+2x+3x2+…+nxn-1非常相似,能否用这样的和式常见的求和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相加得:
而当1+x≠0由等比数列可知Sn=(1+x)n;当l+x=0,这个式子也成立,即在这个式子中,令也可以得到二项式定理的证明。此外,二项式定理还有一些其他证法。
设计意图:此段设计是为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而特意穿插的。加强重要方法的运用,强调知识之间的联系,既对旧知识的巩固有强化作用,又为公式的理解和掌握添砖加瓦。由于前面的设计没有思维障碍,故设计一种新的证法,增大思维容量。
我们把二项式定理的右边称为二项式展开式,观察展开式有哪些特征?(由学生完成。)
(1)右边共有n+1项。
(2)次数:a是降幂排列,6是升幂排列,字母a与b的指数和是n。
(3)其中的称为二项式系数。
(4)二项式展开式中的第k+1项即为叫做二项展开式的通项,用表示,即,(k=0,1,2,…,n)。
(5)特别的,令a=l,b=x,则
例1:(1)求(a-b)6的二项展开式;(2)求的二项展开式。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二项式定理的内容,培养计算能力。
例2:(1)求(1+a)12的二项展开式中的倒数第5项;(2)求(2x+1)7的二项展开式的第4项的二项式系数和系数。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的运用,分别求出一共有几项,倒数的第5项是正数的第几项。通项公式中的k+l与中的k是易错的地方,要澄清。另外,系数与二项式系数的区别要注意识别。
[自我反思]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是最好的途径。正所谓“学问之道,问而得,不如求而得之,深固之”。本节课的教法贯穿启发式教学原则,以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求为主,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共同探索的教与学的情境。在本课中,我采用引导发现法,由学生熟悉的递推公式、熟悉的情景入手,进行分析,也利用组合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归纳;通过对二项式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经过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证明)来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本节课设计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而且注重知识的发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培育了教学内容最佳的“知识生长点”,这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设计沿着提出问题、设计情景、解决问题、反思应用的脉络,搭建起适合的“脚手架”,有利于突破核心思想,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本设计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其中的第二种证法是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设计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论证推理能力,拓宽视野,突出方法,提高境界。
本设计着重引出和推导二项式定理,而简单的应用次之,重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设计中,我注重知识的内部联系,注重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也着重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猜想等推理能力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我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数学内部问题,即如何从数学的内部建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提供足够的有效工具;二是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是否也应当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我们在学科外看数学,可能也有一番景致。本设计的情景设计就是在数学知识之外寻找适合于数学教学的问题情景。这样的想法将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数学教学的设计理想境界,我们力求做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为了这样的境界,我们在不断地努力着。
[专家点评]
1.教学定位合理到位
二项式定理的证明原理、证明过程的理解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原理的证明过程,明白定理证明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比知道这个定理是什么更重要,更具有潜在的教学价值。当然,从高中数学学科基本教学要求角度去分析,明白二项式定理中最主要的精华是什么,是用来算什么的,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2.呈现学科教育价值所在
王志和老师的课以二项式定理的形成过程为主线,让学生思维由特殊到一般,通过演绎、归纳,得出定理,培养了学生猜想、归纳的能力,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法,由学生熟悉的多项式乘法入手,进行分析,利用组合的有关知识加以分析、归纳,不仅重视知识的结果,而且注重知识的发生、发现和解决的过程。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领悟和明白了为什么以前要先学习乘法原理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本节课内容最佳的“知识生长点”,这对于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结构是有积极意义的。
3.适当进行德育渗透会使本设计更出彩
1 动画演示,变抽象为直观
首先出示大肠杆菌T2噬菌体的模式图:其头部和尾部的外壳是由蛋白质组成的,在它的头部内含有DNA。同时演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核酸→合成核酸和蛋白质→装配→释放。结合上述过程,提供了下述资料:噬菌体是由C、H、O、N、S、P等元素组成,在它的化学组分中,60%是蛋白质,40%是DNA,而硫元素仅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99%的磷元素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这样,一部分学生就想到了用放射性元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核酸,通过子代噬菌体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来确定谁是遗传物质。
2 定向质疑,引导学生探索思考
结合上述过程,提出了下述问题:最好选择哪些元素分别对DNA和蛋白质进行标记?用C、H、O等元素是否可行?经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然后用它们分别去侵染细菌,在子代噬菌体中检测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进而确定在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
思路清晰了,然后提出下述问题:如何用35S和32P对噬菌体进行标记呢?一部分学生最容易想到: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这时可以适时点拨:作为病毒,噬菌体的生活方式为专性寄生,只有在寄主细胞内才能繁殖后代,噬菌体的寄主是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在培养基上培养噬菌体是不能成功的,因此先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然后分别用上述细菌培养噬菌体,从而制备出DNA中含有32P和蛋白质中含有35S的噬菌体,然后分别用含有35S和32P的噬菌体去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最后根据放射性同位素在子代噬菌体的存在以确定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这样的过程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迁移以及相关章节知识的链接,能激发学生探究知识间内在联系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用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基本清楚了,但还有另一个问题没有突破:即放射性元素如何检测呢?
3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图6-4阅读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用被35S和32P的噬菌体分别感染未被标记的细菌,经过短时间的保温,用搅拌器搅拌,使在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开,经离心后检测上清液(细菌外的噬菌体)和沉淀物(细菌)的放射性物质。结果,用35S标记的一组实验,主要在上清液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而用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了放射性同位素,而且细菌裂解后,在释放出来的大量噬菌体中,可以检测到32P标记的DNA,却不能检测到35S标记的蛋白质。教师要求学生总结:这样的结果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们相互讨论,最后得出一致结论: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也就是说,子代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DNA遗传给后代的,因此,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4 反馈练习,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
用被放射性元素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细菌以及如何检测放射性元素的存在部位,进而确定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清晰之后,为了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的习题进行训练: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证明了噬菌体前后代形状的遗传是靠DNA来完成的,根据实验内容回答如下问题:
(1) 用32P标记的一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待细菌解体后,检测到256个噬菌体放出,则所释放出的噬菌体中,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与含31P的噬菌体的比例为_____,在此试验之前,怎样才能使噬菌体的DNA标记上32P?
(2) 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理论上,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具很高的放射性,但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分析原因:
① 在实验中,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段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
② 在实验中,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是否是误差的来源?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习题要求学生必须很好地掌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即噬菌体的DNA分子进入细菌体内后,以解旋后单链DNA为模板,以细菌体内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遵循半保留复制的原则,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同时以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的过程。同时使学生深入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后,经搅拌和离心后所得到的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成分分别是侵染细菌后留在外部的蛋白质外壳和含有噬菌体的细菌。这是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有效反馈,第(1)问做答比较容易,比例为1∶128。但对第(2)问,就暴露了学生的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共性问题,对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能知道侵染细菌的噬菌体其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部,却不能联系实际如果培养的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离心后也会存在于上清液中,致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的内部,离心后也会存在于上清液致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增高。也就是说教材的实验结果是基于在合适的时间范围内检测到的实验结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记重点字词,理解并掌握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掌握有关字词。
2、复述课文内容,把握课文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
3、结合课后第一题展开讨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人物平凡中的伟大。
2、学会宽容,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学会体谅父母、热爱父母、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课文借一件小事来折射人性的光辉,映照平凡中的伟大这一深刻的主题。
教学难点:
1.能说出本剧的主题,学习借一件小事来反映深刻的主题。
2.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形式:常规教学,学生讨论为主 教具:尺子,幻灯片
课前准备: 通过互联网查阅有关作者的一些资料;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教师拿出一把尺子,问:尺子上的一厘米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呢?(学生各抒己见)导语:一厘米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长度,但这一厘米却引发了一场**,今天我们就走进毕淑敏的《一厘米》去探个究竟。(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说说你所了解的毕淑敏。(学生把课前从互联网上查阅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在班级内交流。)
2.师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并配有作者相关图片)3.检查生字词:幻灯片展示。(以开火车的形式认读生字,解释词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自由读,默读,几个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等。)熟悉课文基本故事情节。
2.说说文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情节。(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作充分的肯定和评价。)
3.根据前几位同学的回答,请以课文故事情节所发生的先后为顺序,用自己的话给 大家讲讲课文所发生的故事。(复述时应适当地突出人物的外貌,心理,细节等描 写)
4.师把学生的回答归纳总结文章结构。5.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
(1)段落分析:
点拔:这篇小说围绕“一厘米”,通过主人公陶影要努力成为一个“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的执著追求,塑造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形象,肯定了主人公对完美的执著和全力以赴的追求,也表达对不完美的理解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
课文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二、三部分为课文的重点。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烘制螺旋形沾满芝麻的小火烧”):交待主人公的做事原则和身分,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第二部分(从“她领着儿子小也上汽车”到“她觉得生活多了几分追求”):围绕“一厘米”集中写了主人公陶影与儿子乘车的一次经历。
第三部分(从“今天她领小也到一座巨大的寺庙参观”到结尾):围绕“一厘米”,集中记叙了主人公与儿子一次参观寺庙的经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课后请大家认真阅读文章,想想陶影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母亲形象。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总是给予子女最无私最博大的爱。课文中的陶影,也全力以赴地给孩子以正面教育,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伟大的母亲,去感受她心中对儿子那份挚热的爱情。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描写陶影的部分,陶影具有怎样的性格或品质?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
(1)含辛茹苦、任劳任怨(2)执著、认真
(3)竭力维护人格尊严,立场坚定
小结:陶影是一位普通而伟大的母亲,真实、善良、任劳任怨、自尊自强、宽宏大度,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母亲!
练笔:放飞你的思绪,写一段文字,表达你对母亲的爱。
(50字以上)(选读、评价)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为什么陶影和儿子小也都这么重视小也是否达到1.1厘米高的问题?有人认为买冰棍的老太太称量小也身高的情节是多余的,你认为呢?
2.陶影历经周折,澄清了事实。当公园主任要作经济赔偿时,陶影拒绝了,说“世上有的东西能赔,有的东西不能赔”。你能站在陶影的立场上对这句话作出阐述吗?
3.通过陶影这个人物形象,你认为小说要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 4.教师小结:
小说通过写一位母亲给儿子买票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的母亲形象,警示为人父母们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
5.写法分析:以小见大
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本篇小说选取了一位卖小火烧的普通的母亲为写作对象,截取了她日常生活中的几个横断面,来反映“母爱”这样一个伟大的主题,从而引起人们对不完美的理解和宽容,对正直、善良与责任感的褒扬与思考。
四、拓展训练
谈一谈你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新的体验和认识。
五、链接生活——母爱伟大
板书设计
公共汽车——
少也买票 ——
责任感公园门口——
多也不买 —— 正义感陶影家里——
给也不要 ——
价值观
在孩子面前做完美无可挑剔的母亲
1、鼎湖山听泉
学习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3.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习重点、难点1.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2.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4.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
初闻泉声:“过了寒翠桥„„已入山中。” 再睹泉踪:“进山方知„„已不可得。”
钟泉之声相应:“安详厚重的钟声„„嬉戏忘返的孩子。” 浑然一片:“入夜„„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2、林中小溪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2)学习以自我感情变化和思想的深化为线索的写法;理解情景相生,由情而悟的特点,找出感悟和情景间的对应关系;2.过程与方法(1)吟哦讽诵。本文文意浅白,几乎没有生僻词语,生动精妙的语言要靠多读去体会。(2)设身处地设置情境,亲身感受。可通过音乐欣赏、画面欣赏甚至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林间小溪旁,去听、去看、去切身体会自然美,去感受水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启迪。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略大自然的美和小溪所显示出的生命力量,坚定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文章精美的语言;拟人手法的运用;白描的手法2.难点 某些场景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的作者心理的感悟。
3、飞红滴翠记黄山
教学目的:
1、学习多角度介绍景物的方法
2、培养欣赏大自然的能力。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作者把赞颂大自然的创造力与人类的审美能力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出来。
2、难点:了解文章写作角度是怎样转换的。附板书设计:
飞红滴翠记黄山
奇峰
怪石 总写----分写--古松
------温泉
云雾
4、画山绣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1.
品味文章诗意美。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难点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板书设计 画山绣水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清奇峭拔
第二部分(第4—15段):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5、故乡
教学目标: 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2.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教学重点:“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教学难点:“我”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板书设计故
乡
╱╲
记忆中的故乡 ←对 比→ 现实中的故乡
故
乡
人物
环境
环境
人物
╱╲(鲜明美丽)
(萧索荒凉)
╱╲
↓杨二嫂 “豆腐西施”
像圆规
杨二嫂↓
安分守己
泼悍放肆
闰土
闰土
活泼刚强
衰弱贫穷
纯朴可爱
木偶人
6、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2.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FI头表达能力。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理解作者对文中主人公深切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2.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难点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2.深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板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高潮:见于;结局:躲于勒
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庸俗
7、在烈日和暴雨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作者准确、精炼、生动、传神的语言。2.体会景物描写的魅力,把握其作用。3.诵读精彩的描写段落,积累精妙传神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先让学生说说故事梗概和对作品的理解,教师作些补充。2.阅读全文,借助“预习提示”,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扫清生字词障碍。3.学习本文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的描述,揭露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苦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旧社会城市贫苦车夫所受的剥削、压迫和痛苦生活。2.认识旧社会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及其社会根源。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体会人物的心里描写的作用。
2.学习运用自然环境的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法。3.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描绘。
难点
1.学习运用自然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手法,体会细致形象的描绘。
2.引导学生通过主人公祥子拉车生活的悲惨境遇,了解旧社会人力车夫所受的 苦难。
板书设计:在烈日和暴雨下
总写:
“发了狂”、“下了火”
分写:
静物、动物、人物
烈日下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感官:视觉、听觉、触觉 苦
拉车在烘托──祥子:痛苦不堪、心理动作
前:风、柳、人、土、云、闪电
暴雨下
中:雨星、雨点、停、风雨交加„水世界
烘托──祥子:半死不活、像树叶、痛苦不堪
吃人的社会制度
8、多收了三五斗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2.品味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3.揣摩农民群像的塑造及其表达效果。4.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认识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的悲惨命运。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里活动。2.梳理小说情节,认识“丰收成灾”的社会根源。3.学习小说对农民群像的塑造手法及其效果。教学难点 1.体会小说运用对话展开故事的特色。2.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板书
多收了三五斗
场景一:米行粜米一交代环境和人物 场景二:街头购物一“丰收成灾”
场景三:船上议论一心底的仇恨与反抗
9、成功(季羡林)
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证明观点的材料。
2、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3、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教学重点: 能运用文中的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11、学问和智慧(罗家伦)
教学目标
1、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三、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教学重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12、说美(培根)学习目标:
1、能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简述理由。
2、能恰当引用课文语句,写一段文字表明自己的观点。
3、能模仿课文句式描述自己认识的美。学习重难点: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
22、绿(朱自清)
教学目的:
1、领略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充满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的自然美,感受作者真挚充沛的情感。
2、学习作者是如何选用恰当的动词来点染感情的波澜,从而达到情随景生,移情于景的。
3、情感教育:感受绿色之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绿色,珍惜环境的美好情怀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1、学会以段落阅读训练带动全文的阅读鉴赏的阅读方法。
2、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
23、囚绿记(陆蠡)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
24、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宋淑运)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了解“绿墙”的涵义及价值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2.了解绿墙的涵义及价值
25、一双手(姜孟之)教学目标 1,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体会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3,学习给课文做圈点批注,并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发表看法 4,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反复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重点
1,学习圈点评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习抓住特征表达人物的写作方法.难点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太阳是自然光源,电灯、烛焰是人造光源。月亮和所有的恒星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
3.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用字母c表示:c=3×108m/s光在水中的速度约是真空中的3/4
在玻璃中光速为真空中2/3
4.光遇到水面,玻璃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光的反射遵守反射规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5.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镜面反射:表面光滑,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还是平行的。漫反射:表面粗糙,平行光线入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
6.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发生折射时,同时一定也发生发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7.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者其它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侧,两角不等(空气中角大些)折射现象:钢笔错位、池水变浅、水中叉鱼、海市蜃楼等
8.一束白光(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合光。彩虹是太阳光被水滴色散而成。
9.光的三原色:红、绿、蓝颜料三原色:青、黄、品红透明物体的颜色有通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10、红外线位于红光以外,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发射红外线,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就越多,物体辐射红外线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红外线作用:
①热作用:加热食物热谱图诊病②红外遥感: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火灾等③遥控:电视机、空调等
11.紫外线位于紫光以外,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避免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伤害。紫外线作用:①杀菌:医院的紫外线灯②紫外线的荧光效应:验钞机、防伪③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人体骨骼生长和健康有好处。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边缘厚中间薄的透镜叫凹透镜。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
2.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焦点到光心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
3.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三条特殊光线:①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折射后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它的焦点是虚焦点,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焦点的光线经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对凹透镜来说是虚焦点,是入射光线的正向延长线过焦点。
5.照相机的镜头是个凸透镜,调焦环的作用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近景时,镜头往前伸,
拍远景时,镜头往后缩,光圈控制进入光的多少,快门控制暴光时间。
6.
u>2f倒立缩小实照相机
u=2f倒立等大实
f
u=f不成像
u
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实倒虚正来成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儿跑。
7.眼睛好象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明视距离为25cm。远视眼能看清远处的物体而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近视眼能看清近处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成像在视网膜只前。
8.近视眼应该带凹透镜,远视眼应该带凸透镜。眼镜的度数=100×焦度焦度=1/f
所谓态势语是指教师教学的面部表情以及运用辅助教学的动作、手势, 它是一种无声语言。课堂教学在有声语言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同时, 伴随着用相应的手势、面部表情等加强表达效果时, 能弥补口头教学的一些不足, 使课堂教学充满活性。合理运用教学态势语, 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化难为易。那么怎样合理运用教学态势语, 突破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呢?
一、清晰规范, 传情达意
运用态势语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要能控制注意力, 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 了解他的年龄特点。要能把握儿童的注意力, 只有一条途径, 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 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 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教学态势语的运用就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提高教学效率。汉语拼音的学习中某些形似而音异的声母, 对刚踏入校门的小学生是一大难题, 为帮助学生顺利地过拼音关, 如b和d, p和q, 学生容易混淆, 不易区分掌握。我便设计了一些态势语, 左手半握拳, 掌心向内, 配上相应的顺口溜:右下半圆b、b、b, 右上半圆p、p、p。这样既满足了低年级学生表演的欲望, 又使他们在愉悦氛围中掌握了所学的每一个声母, 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编着学习另外两个声母, 课堂教学气氛十分热烈, 师生交流十分融洽。在教学d和q时, 我则采用了另一组态势语, 通过两手在身体左侧上下击掌, 来记住这两个声母的书写特点, 这样看似繁杂了一点, 但却避免了因左右手相同手势的混淆而造成读音的混乱。
二、态势语要准确流畅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都必须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使自己的举止能够准确表达一些用有声语言来表达的内容, 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便于学生理解所述内容, 因此, 态势语的准确流畅显得十分重要。
如《两只鸟蛋》一文, 小朋友对取下两只鸟蛋, 到送还鸟蛋的事件中的这一句“小心捧着和仿佛看见”, 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于是我做了捧着的动作, 并小心地在地上慢慢地走, 我又做一个仰着头看着蓝天的动作, 他们仿佛明白了, 文中的小主人在母亲的启发下, 幼小的心灵, 萌生出对生命的关爱, 对大自然的热爱。孩子也仿佛看到了小鸟的明天, 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易于理解了。
面对低年级的孩子, 教师的举手投足, 都有助于学生加深印象, 把握文中关键, 难点易于突破, 显示了恰到好处的魅力。
三、顺其自然, 激发想象
自然往往是最美的, 课堂上教师的一切姿态都必须发自内心, 顺其自然才能给学生以真实亲切的感觉,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想象能力。
如, 《夏夜多美》一文, 要让学生理解一只蚂蚁掉进池塘是朋友们帮助他回到了家。让学生读了这个故事, 体会到夏夜的美和助人为乐精神。让低年级的孩子体会出这样的意图难度是很大的。在教学中, 我首先通过哭声和擦泪引来了睡莲、小蜻蜓、萤火虫, 然后做背的动作, 前面让一位小学生提着灯笼引路, 让学生想象小蚂蚁想回家的心情, 她能说什么?其他小动物又能说什么?学生很快通过想象悟出课文的奥妙之处———人的心灵真是美啊!自然流畅运用自如的态势, 既有助于执教者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 又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使教与学顺利进行。
四、繁简适度, 创设情境
课堂上的态势语, 必须有效地进行控制, 要尽量做到精炼, 以少胜多。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 设计了一组通过面部、体态、弯腰借尾巴的态势语, 臀部不断地摆动, 头略低, 并通过脸部表情表现出借尾巴的艰难, 加上语言表达的作用, 不仅使学生理解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又体会出了课文的意境, 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很快知道其他动物尾巴的功能, 解决文章的难点。但由于每个人做手势的方式并不多, 如果不加节制地、频繁地使用, 给学生一种手舞足蹈的感觉, 使人有眼花缭乱的错觉, 不利于学生思索。
总之, 课堂教学的态势语是一种教学行为, 在教学中教师应合理地运用, 成为教师传授知识、交流情感、突破难点的一种重要方式。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处于起始阶段, 拼音和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构成部分, 针对孩子天性活泼好动, 特别是农村孩子知识相对贫乏, 接受能力差,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态势语, 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把沉闷的课堂变活跃、变生动, 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学习环境中主动参与学习,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Where is your pen pal from? 你的笔友来自哪里?
.——He’s from Australia. 他来自澳大利亚。
“Where+be+主语+from?”这个结构的意思是“……来自哪里?”where意为“哪里”,是询问地点的疑问词,放在句首,就地点提问。be from…意为“来自某地,是某地方人”。它可以和come from…换用,意思不变。其中be有am,is,are三种形式,若主语为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就用is;若是复数形式和第二人称单数就用are;若是第一人称单数则用am。这一句型的回答也用be,结构为:主语+be+from+地点。例如:
——Where are the boys from? 这些男孩子来自哪里?
——They are from Hubei. 他们来自湖北。
——Where does Li Ming come from? 李明来自哪里?
——He comes from Jiangsu. 他来自江苏。
2. ——Where does he live? 他住在什么地方?
.——He lives in Tokyo. 他住在东京。
这一句型用于询问“某人住在某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助动词用does;当主语是其他人称时,助动词用do。注意当变换人称时,live的形式也应作相应的变化。回答时,可以用完整的句子,也可以用“介词+地名”,也可直接回答地名。例如:
——Where do you live? 你住在哪儿?
——I live in Beijing. (In Beijing./Beijing.) 我住在北京。(在北京。/北京。)
注意:where为特殊疑问副词,和动词live搭配时,动词live后不能加介词。但当live后跟地点名词时,其后需加介词in。
3. This is my new pen pal. 这是我的新笔友。
⑴这是一个用来介绍他人的常用句式。在英语中介绍他人时,习惯用“This is…”,而不用“He/She is…”。
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西方国家里,在介绍别人互相认识时,一定要注意介绍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下,应先把晚辈介绍给长辈;先把男士介绍给女士;先把地位低的介绍给地位高的。否则,会被视为没礼貌。
4. ——What language does she speak? 她讲什么语言?
——She speaks English. 她讲英语。
⑴这是一个用来询问别人讲什么语言的常用句型。通常用She speaks…句型来回答。注意当变换人称时,speak的形式也应作相应的变化。例如:
——What language do you speak? 你说什么语言?
——I speak French. 我说法语。
⑵speak意思是“讲;说”,多用于“讲某种语言”。例如:
Can you speak English? 你能讲英语吗?
They are from Canada, but they can speak Chinese. 他们来自加拿大,但他们会讲汉语。
5. Does she have brothers or sisters? 她有兄弟或者姐妹吗?
⑴句中have是实义动词,意为“有”,have表示(某人)拥有(某物)。第三人称单数为has。注意there be句型也表示“有”,但表示某处存在某物,be要和靠近它的主语保持一致。例如:
She has a pen pal in Tokyo. 她有一个笔友在东京。
⑵本句为选择疑问句,由or连接两个一般疑问句,后一句省去了与前一句相同的部分。例如:
Does she like apples or bananas? 她喜欢苹果还是香蕉?
Do you want to go to Beijing or Shanghai? 你想去北京还是上海?
拓展:选择疑问句不能用Yes或No来回答,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例如:
——Do you want to live in China or Japan? 你想居住在中国还是日本?
——I want to live in China. 我想居住在中国。
6. I live in Toronto, Canada, and I want a pen pal in China. 我住在加拿大多伦多市,我想交一位中国笔友。
⑴在描述一个地点时,英文习惯正好与汉语习惯相反,要将小的地点放在前面,大的地点放在后面,在书写信封时也是如此。例如:
She lives in Dongfang Road, Beijing, China. 她住在中国北京东方路。
⑵want意为“想,想要”,其固定用法为:want sth.或want to do sth.。例如:
She wants a lot of lucky money in Spring Festival. 她想在春节时要很多的压岁钱。
She wants to be a teacher in the future. 她将来想做一名教师。
7. I think China is a very interesting country. 我认为中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
这是一个宾语从句。句中“China is a very interesting country”是think的宾语,而它们本身又是一个句子,所以我们称之为宾语从句。
⑴①I think表示“我认为;我觉得”,后面常接一个句子作宾语,表示“我认为”的内容。例如:
I think you are wrong. 我认为你错了。
I think spring is the most beautiful season. 我认为春天是最美丽的季节。
②“I think+宾语从句”这一句型的否定形式不能出现在从句中,否定词要移到主句中,应说“I don’t think…”。例如:
I don’t think you are right. 我认为你不正确。
③在这一句型中,可以用其他主语替换I,表示“别人对某事的看法”。例如:
She thinks English is easy. 她认为英语很容易。
My teacher thinks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s a waste of time.
我的老师认为玩电脑游戏是浪费时间。
⑵句中interesting作country的定语,意为“有趣的;令人感兴趣的”,常用来修饰事或物。例如:
That’s an interesting story. 那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This kind of thing is not interesting. 这种事情没有意思。
8. I can speak English and a little French. 我会讲英语也会讲一点法语。
a little 意为“一点,一些,少量的”,可指代或修饰不可数名词,也可修饰形容词,表示“有点儿”。例如:
Just put a little on each plate. 每只盘子里放一点儿。
There is a little milk in the glass. 杯子里有一点儿牛奶。
I am a little tired today. 我今天有点累。
拓展:a little, little, a few与few的区别。
以上几个词和词组都可修饰名词,但用法不同。请看下表:
例如:
We have little time. Hurry up!我们没时间了,快点!
We have a little time now. Let’s watch TV. 我们现在还有点时间,让我们看电视吧。
I have few friends. 我几乎没有朋友。
She has a few friends. 她有几个朋友。
9. I like going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s and playing sports. 我喜欢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看电影,做体育运动。
⑴本句中like是谓语动词,后面带了两个宾语:going to the movies with my friends和playing sports,所用的结构是like doing sth.,表示“喜欢做某事”。当表示这一含义时,也可用like to do sth.的结构。like doing sth. 表示长期以来一直喜欢做某事;like to do sth. 表示偶尔的情况下喜欢做某事。例如:
Tom likes watching TV and playing computer games.=Tom likes to watch TV and play computer games. 汤姆喜欢看电视和玩电脑游戏。
拓展:like sth. 有时也可以用enjoy sth. 替代。但enjoy只有enjoy doing sth. 的固定用法,enjoy 后不可跟不定式。例如:
I like English class.=I enjoy English class. 我喜欢英语课。
⑵go to the movies表示“去看电影”,“go to+某些名词”常表示去做与该名词相关的事情。例如:
go to school去上学 go to a party去参加聚会
go to a fashion show去看时装表演 go to the supermarket去超市购物
⑶do sth. with sb. 表示“和某人一起做某事”。例如: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你想和我一起去吗?
I don’t want to play with you. 我不想和你一起玩。
⑷play sports表示“做运动”,也可用do sports,句中的sports是复数形式,表示“各项运动”;表示“一项运动”时,用a sport;表示“运动的;有关体育的”,用sports作形容词。例如:
She plays/does sports every day. 她每天做运动。
Skating is an interesting sport. 滑冰是一项有趣的运动。
This is sports news. 这是体育新闻。
10. It’s too difficult!它太难了。
本句中too为副词,意思是“太”,用来修饰形容词或副词。例如:
He’s too tall. 他太高了。
The coat is too big. Don’t buy it. 这件外套太大了。别买它。
拓展:too还有“也”的意思,用于肯定句句末。例如:
——Nice to meet you. 见到你很高兴。
——Nice to meet you, too. 见到你也很高兴。
My father likes milk very much. I like it, too. 我的父亲很喜欢喝牛奶,我也很喜欢。
11. Can you write to me soon? 你能早日给我回信吗?
write to sb. 给某人写信。例如:
He often writes to me. 他经常给我写信。
拓展:write to sb.的反义词组是get a letter from sb.或hear from sb. 收到某人的来信。例如:
Do you often hear from your pen pal in Canada? 你经常收到你的加拿大笔友的来信吗?
12. Please write and tell me about yourself. 请写信告诉我有关你自己的情况。
tell sb. about sth. 告诉某人有关某事。例如:
The teacher often tells my father about my English.
老师经常告诉我爸爸有关我英语学习的情况。
拓展:tell作动词讲,意为“讲述”,常构成短语tell sb. to do sth.告诉某人做某事。例如:
Our English teacher tells us to write some new words.
我们的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写一些新单词。
My grandmother tells me some stories. 我姥姥给我讲一些故事。
Unit 2
1. ——Is there a bank near here? 这附近有银行吗?
——Yes, there is. It’s on Center Street. 是的,有。它在中心大街。
⑴此句是there be句型一般现在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there be句型变一般疑问句时要把be提到there之前,即Is/Are there…?。肯定回答为Yes, there is/are.,否定回答为No, there isn’t/aren’t.。例如:
——Are there books on the desk? 课桌上有书吗?
——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 是的,有。/不,没有。
拓展:“There be+某物/某人+某地/某时”,表示“某地/某时有某物/某人”。其中there 是引导词,没有实际意义。主语是be后面的名词,be要随着其后主语的人称和数的不同而选用不同的形式。主语是不可数名词或单数可数名词时用is, 复数时用are。当there be结构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语时,谓语动词要和邻近的那个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例如:
There is a map on the wall. 墙上有张地图。
There are six students and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教室里有六名学生和一位老师。
There is a table, four chairs and a small bed in the room.
房间里有一张桌子、四把椅子和一张小床。
⑵It’s on Center Street. 此句属于“主语+be+介词短语”的主系表结构。on Center Street意为“在中心大街”。表示“在街上”时,英国人常用介词in,美国人常用介词on,如果后面接门牌号,则用at。例如:
The hotel is between the bank and the supermarket. 那个旅馆在银行和超市之间。
I live in/on Zhongshan Street. 我住在中山大街。
2. The pay phone is across from the library. 公用电话在图书馆的对面。
(1)the pay phone指“(投币式)公用电话”。pay的意思是“付款”,常与介词for连用,常用句型为:pay+钱数+for+物品/事情,意为“花……钱买……”或“为……付……钱”。例如:
I pay five dollars for lunch every day. 我每天花五美元吃午饭。
(2)across from“在……的对面”,相当于on the other side of…。across为介词,意思是“经过”,常指从一方到另一方或从一边到另一边。例如:
Don’t go across the bridge. 不要过桥。
The park is across from the bank. 公园在银行的对面。
3. Just go straight and turn left. 直走再向左转弯。
(1)这是一个祈使句。祈使句是用来表示请求、命令等的句子,一般省略主语you, 以动词原形开头。祈使句的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原形前加Don’t。例如:
Stand up, please. 请起立。
Don’t close the window!不要关上窗户!
(2)turn是动词,意思是“翻、转”;也可以作名词,意思是“依次、轮流”,常用句型为“It’s one’s turn to do sth.”意为“轮到某人做某事”。例如:
Please turn to Page 3. 请翻到第三页。
Turn left/right. 向左/右拐。
It’s her turn to clean the blackboard. 轮到她擦黑板了。
4.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
“Thank you very much.”相当于“Thanks a lot.”,是表示感谢的常用语。“Thank you very much.”中的thank是动词,而“Thanks a lot.”中的thanks是名词。
拓展:①表示感谢的用语:Thank you all the same. 仍然要谢谢您。
Thank you (very much)./Thanks a lot./Many thanks. (非常)感谢。
It’s very kind of you (to help me). 你(能帮助我)真是太好了。
②对感谢的答语:You’re welcome. 不用谢。 Not at all. 不用谢。/不客气。It’s/That’s all right. 没关系。
5. Welcome to the Garden District. 欢迎来到花园区。
此处welcome为感叹词,意为“欢迎”,常与to连用,即welcome to… “欢迎到……来”。例如:
Welcome to China. 欢迎到中国来。
拓展:①welcome可用作及物动词,后面接宾语。
My friends are at door to welcome me. 我的朋友们在门口迎接我。
②welcome可用作形容词,意为“受欢迎的”。
③welcome在You’re welcome. 中作表语。此句意为“不用谢。”,是回答对方道谢时的常用语。
④welcome可用作名词,意为“欢迎”。短语give sb. a warm welcome表示“给某人以热烈的欢迎”。例如:
The students give us a warm welcome. 学生们给予我们热烈的欢迎。
6. Turn left on First Avenue and enjoy the city’s quiet streets and small parks. 在第一大道向左拐去享受一下城市中安静的街道和小公园的乐趣。
enjoy 动词,意为“喜欢,享受……的乐趣”。例如:
You can enjoy your meal on a bench in a park. 你可以在公园里的长凳上享用你的美食。
enjoy 后还可以跟动词的-ing形式,相当于like doing sth.。例如:
The boy enjoys dancing. 这个男孩儿喜欢跳舞。
enjoy oneself意为“玩得高兴,过得愉快”。例如:
They enjoyed themselves in the park. 他们在公园里玩得高兴。
7. Next to the hotel is a small house with an interesting garden. 紧挨着旅馆的是一幢带有一个有趣花园的小房子。
(1)该句是一个倒装句,表示地点的表语next to the hotel放在句首,目的既是为了与上文紧密衔接,同时也为了保持句子平衡。其正常语序为:A small house with an interesting garden is next to the hotel. 例如:
Here comes the bus. 汽车来了。
(2)介词短语with an interesting garden在句子中作定语。其中with是介词,意为“具有,带有,有……的”。此外,with还可表示“和……(一起);在……身上”等含义。例如:
China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Jim is a boy with short hair. 吉姆是一个留有短发的男孩。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with us? 你愿意和我们一起打篮球吗?
8. Bridge Street is a good place to have fun. 大桥街是一个娱乐的好地方。
⑴句中的to have fun是动词不定式短语,作后置定语,修饰a good place。例如:
Shanghai is a good place to live in. 上海是一个居住的好地方。
He is the first person to get into the lifeboat. 他是第一个进入救生艇的人。
⑵have fun意为“玩得高兴,过得愉快”,是一个动词短语,相当于have a good time或enjoy oneself。当have fun后接动词时,要用动词的-ing形式,即have fun doing sth.,意为“高兴地做某事”。例如:
We have fun speak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我们很开心地学英语说英语。
【一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推荐阅读:
一年级语文上册重难点09-19
五年级语文教学重难点11-30
三年级上册语文重难点07-09
六年级上册语文重难点第十五课04-03
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级上册)07-15
一年级下册语文《小青蛙》教学设计一年级04-07
一年级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04-11
一年级语文《江南》教学01-27
一年级语文四季10-20
小学一年级语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