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共12篇)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

本次新课标的结构变为六个部分,分别是: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课程结构;

四、课程内容;

五、学业质量;

六、实施建议;

其中,紧扣时代主题的课程内容是本次课标看点之一。党的十九大后,在之前修订基础上,结合各学科性质和学生年龄特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之中,主要新充实和强化了五个方面。一是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二是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四是强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要求学生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五是强调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学习了解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等内容,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创意设计能力,感悟和弘扬劳模精神。

其次,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是本次课标另外一个看点。新课标课程内容的整合,依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路径,先从相关学科内容中提炼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然后依据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确定课程内容。每个核心素养要素所涉及的学科内容与课程整合的内容,也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贯彻“上不空挂”与“下不失联”的原则,每个素养要素都存在于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之中。每个课程模块的内容都包含全部素养要素的相关意义。课程模块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划分素养水平的意义。

看点三:打造活动型学科课程;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既秉持“活动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包括学生的经验、学生的关切、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自行建构知识的过程等;又坚持“学科课程”以学科内容为本位,包括“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等。活动型的课程塑造,不意味着改变其学科课程的属性,也不意味着赋予其活动课程的内涵,实质上是课程类型的创新。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议题”的确定。所谓“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整合性、开放性、思辨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它与课程内容浑然一体,并贯穿教学全程,从而使“活动”设计成为承载内容目标的基本方式。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2

一、教材内容结构突出理论联系实际

原有的《政治常识》课程内容结构上只是在理论上讲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制度如何好, 如何优越, 而高中学生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素养, 因此原有课程内容结构索然寡味, 学生只是出于高考的需要而简单、生硬地记忆。现有的《政治生活》在内容结构上克服了原有课程内容结构上的缺陷, 指导思想明确, 增强了《政治生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1. 现有的《政治生活》在内容结构上突出了生活化、参与性。

原有《政治常识》课程中只是简单说每个人都与政治息息相关, 列举的例子过于理想化、成人化, 与学生接触到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差距。而现有的《政治生活》课程内容不仅指出了这层关系, 更进一步介绍了公民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如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

2. 现有的《政治生活》在内容结构上突出了真实性、可信性。

现有的《政治生活》课程在内容结构上没有简单地叙述我国在政治上的优越性, 而是运用大量的生活素材来展现我国在民主政治上的进步。

二、教材的内容结构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

原有的《政治常识》课程内容只有简单的概念阐述, 只强调教材内容的灌输, 教师在其中只起了简单的传声筒的作用。而现有的课程内容结构上理论与实际联系得特别紧密, 知识容量特别大, 那种简单了解教材、空洞的说教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 现代型的教师应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教书”, 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 丰富自身的知识, 注重资料的积累。

现有课程内容结构上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 尤其是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教师要讲好这个内容, 必须全面了解社会的相关知识, 引领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 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 手段要多样化。

要有效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教师应依托丰富的知识来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育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只有当学生不再感到学习的无奈, 不再感觉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时, 我们的教育才真正实现了它的意义。

摘要:高中《政治生活》课程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在知识积累、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有一个新的提升。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3

[关键词]政治;理念;备考;模块教学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任务

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新课程模块教学的基本模式,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学的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用生活基础,构建学科逻辑,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探索新课程下的思想政治课的高考特点、形式和规律,指导学生在政治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让教师、学生有成就感。探索新思想政治课改和高考的关系,新思想政治课程的实验必然促进其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高考取的好成绩,反过来又促进课改的实施。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理念变革

我校政治教师基本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理念。 抛弃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积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景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氛围。改变了以往思想政治教师是绝对真理的拥有者,站在三尺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灌输着“大道理”,这种我讲你听,我灌你通,满堂说教的教学模式。通过听课得知,教师能认真学习领会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其他新的教育理念,大胆借鉴学习外地和其他同行的经验,对自己传统的教学风格能够反思革除弊端,基本上做到了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教师基本上从生活逻辑和学生的成长出发,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有效课程资源。课堂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自主、合作、大胆地提出、探究有关现实和理论问题,在快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知识的欲望和锻炼能力的兴趣。寓教于乐,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生基本上根据自己的经验构建有意义的知识和能力,舂雨润物细无声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扬弃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小结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实践探索,总结出指导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大致流程是: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根据内容,借助多媒体或其他教学手段设置探究情景,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2.思考讨论,合作解决问题:(a)启迪思维,独立思考;(b)分组讨论,思维的火花碰撞、交流、借鉴;(c)多边互动,各抒己见,集体探究;(d)共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观点。

3.放飞智慧,拓展问题:提出高于教材,又联系实际,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联想和思考。

4.自主感悟,走进生活:请学生谈谈探究、感悟启示,对现实和未来生活的指导,对自己成长的启迪。

四、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课堂评价标准

主要有: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注重各种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利用;创设情景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符合党和国家现行方针政策的要求,情景问题要有针对性、现实性、时效性和教育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知识技能,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机会,使学生在主动选择、交流和感悟中提升道德评判能力,明晰价值取向;重视知识的完整性和内在逻辑联系,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高考所需的解读、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正确分析和引领,学法指导,联系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以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注重课程的德育功能,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作为合格公民所必备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和用科学理论素养;吃透课标和教材,不看课标不上课。

五、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程的复习和备考策略

1.复习时教师走进“题海”、学生走出“题海”。现在有大量的资料,有新教材的,也有旧教材的,浩如烟海,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取舍。只有教师大量看资料做题,进行选择性地布置和练习试题,学生才能走出题海,做少而精试题,既减轻负担,又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2.复习的模式是:第一轮:基础复习;第二轮:专题复习;第三轮:重点复习;第四轮:回归教材。

3.复习时要认真研究每年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颁布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是对当年思想政治课考试方向的一个特别说明,对准确把握考试命题趋势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复习时理论联系要宏观、“中观”和微观实际。应该将教材中的理论既联系实际国家大政方针和实际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状况和喜闻乐见的“小事”入手。将宏观、“中观”、微观材料题都让学生练一练,思想上就会有准备。

5.复习时要切实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近年来试题的共同特点就是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即(1)获取和解读信息;(2)调动和运用知识;(3)描述和阐释事物,(4)论证和探究问题。真正训练培养学生的这四种能力,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单一复习就能培养起来的,也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培养的,也不是单纯的靠“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理论推演就行,更不是只罗列事实,堆砌材料就成,需要各知识、能力和阅历,需要理论、实际、思考的综合合成,这种能力正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倡导和要求的。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4

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我们的教育教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时刻把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放在首位。

一、立足核心素养,制订彰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学目标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起到指引性、规定性的作用。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政治立场鲜明。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立场,对错误的社会思潮旗帜鲜明地加以批判。第二,价值导向清晰。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符合全人类共同价值。第三,知行要求明确。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不同学段特点对观念认知与道德品行进行科学设计,制订具体、适切和可操作的目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知行合一。

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要准确理解课程依据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价值规范,注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情感激发学生,以文化熏陶学生。

二、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反映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

教学要围绕课程内容体系,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结合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进行讲解。要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入课堂,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新颖性,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有现实关怀和人文温度的课堂。

三、把握思想教育基本特征,实现说理教育与启发引导有机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道德与法律规范都不是自发生成的,必须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教师既要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清楚讲透彻,也要启发学生主动学习,加以领悟和理解。

教师要积极创造学生自主道德学习的情境,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事实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绝不意味着让学生放任自流。因为,自主的道德学习绝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养。

四、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

教学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课外联结,实现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配合。

注重案例教学,选择、设计和运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鼓励学生探究、讨论,提高学生的价值辨析能力。案例选择要关注以下几点:一要坚持正面引导为主;二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三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可扩展性,能够服务核心素养的培育;四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引起共鸣。

初中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篇5

一、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抓好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初,我将积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学习态度,树立道德意识,提高认识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评价育定,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通过学习,更新理念,克服以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道德与法治教研团队,提升全体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业务修养。

三、抓好常规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新教材,倡导的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趣味性,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技能。发挥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

四、在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高中化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篇6

——刘仪军

新一轮课改是从适应时代的需要出发,对化学教材大幅地进行改编,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观念去审视新教材,通过学习,加深了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现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对新教材的认识:

高中化学课程改革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因为课程结构的变化而带来了课程内容、教学要求以及考试评价等诸多方面的变化。所有的学生都要学化学,而不同的学生可以学不同的化学。所有的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发展,但是在进入高中之后,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长、潜质在科学素养发展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课程结构强调领域和模块,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观念上说:新教材融进了大量的新知识,甚至有些知识对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像: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设置了较多的讨论和生活观察题目,从中折射出新的知识、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承担起引导、启发、点拔、评价的责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树立良好的学习观。新课程必修共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必修的内容比较少,学生的心里负担较轻,对培养孩子的兴趣有好处。除此之外,必修课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学完必修课以后对化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选择。选修有六个模块,内容非常丰富,为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打下基础,很有好处。

二、对新理念的认识。

正确树立高中化学新理念 建立有共同基础而又能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适应时代需要的可选择的化学课程体系;强调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从化学视角看待物质世界,能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方法参与社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的学习方式,重视化学学习方法的启迪,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充分发掘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现状,帮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死背硬记、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进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倡导 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了解学习需要和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学习活动;提供学习工具,参与学习过程给予帮助、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有创造力的教学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工作中不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不再是教书的匠人,而应肩负起了解人,培养人的工作。教师不是学生的主宰,学生也不再教师的工作成绩与效果的表征,新课程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教师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书育人:在课堂上教师不单纯是知识的讲解、传授者,是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指导、调整者。教师的教学工作: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师生要共同创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创造力的教学生活通过新课程的学习,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对社会的认识水平提高,同时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的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7

从2009年开始,湖北省对高中化学教材和高考题型做了调整。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3个知识点学完后,学生普遍感到非常困难。笔者也一直很困惑:这3个知识点都是高考必考点,难度又较大,为什么要放在教材的最前面,让刚上高中的学生学得这么困难?当然,教材编写者也许会说:这里不用一步到位,只需要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以后慢慢使用。可问题是,讲概念总得举例子,如果对于学生来说,某个化学反应是陌生的,那么学生的注意力总会不自觉地放在方程式身上,而忽略基本概念。这个安排对于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都是有难度的。本来高中化学就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非常吃力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能接触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很容易使他们对化学这门课程产生厌恶心理,甚至放弃学习。

二、对策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以上一系列问题,需要高中化学教师采取多元化、多样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趣味性的课堂导入

改变传统化学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过程,创新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老师可以从以下3点入手来增强课堂导入的趣味性。首先,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来导入。提出生活中相关的化学现象,尤其是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带领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化学合成药物、转基因食品是否会威胁人类健康,昆山粉尘爆炸、天津港爆炸和液氨泄露等事件如何从化学角度预防和处理,等等。其次,利用化学小实验来进行新课的导入。化学实验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教师如果及时抓住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就能成功地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进一步探索。教师可以在备课时透彻地分析研究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进行新课的导入。第三,利用化学史进行新课导入。利用化学史料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了解到化学的相关历史或者一些伟大的化学家的事迹,引发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的兴趣。

2. 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化学现象中的新奇性、直观性等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将精力投放到教学内容之中,激发出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可以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物质的“五彩缤纷”:在装有氯化铁溶液的容器中滴入几滴硫氰化钾溶液之后,瞬间整个溶液变得血红;在盛有氯化铁溶液的杯子中滴入一些苯酚溶液,稍加振荡之后,整个溶液便变成了紫色;镁带是金属物质,却可以燃烧并发出非常耀眼的白光;再如反应产生的“滤纸自燃”“空杯生烟”“彩色喷泉”等化学现象,再或者铝热反应那强烈的视觉效果,乙酸乙酯实验中散发出来的真切香味等,这些都可以迅速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嗅觉等感官,使他们将注意力聚集于教学内容。其次,化学老师要尽量增强高中化学实验本身的趣味性。对此,化学教师应当以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作为依据,对化学实验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之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趣味性。设计好实验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亲自体验化学实验的趣味性,感受化学实验魔术般的效果。通过给学生创造这样的氛围,让他们在直接观察、理解实验后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并且感受化学学习的轻松有趣。如在将酸与氨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反应效果等相关知识点教授给学生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实验条件,对教材当中的实验演示方法进行适当更改,采用空瓶生烟的实验方案。再如,对于二氧化碳以及过氧化钠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能够采用吹气生火这一演示方法,使实验变得生动有趣。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运用适当的方法增强实验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充满奇趣的化学实验。同时,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变得非常浓厚,在实验过程中会表现出高亢的情绪,化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对反应的原因加以解释,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3. 将化学与科技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化学老师对待教材时,可在注重知识条理、内容丰富等基础上注意趣味性的渗透。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应当把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蛋白质时,可介绍基因工程的进展及意义;在讲解电解质溶液时,可介绍一些生活中的电解质溶液;金属的中毒与解毒、蛋如何变成蒸蛋、胃酸过多及处理;在讲授化学与环境时,可介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硫与氮的氧化物与酸雨的形成,光化学烟雾与温室效应,氟利昂与臭氧层空洞,“三废”污染等;在介绍溶液时,可加入生活中常见的糖水、生理盐水等溶液及其应用;要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如铝热反应应用于定向爆破、硬水软化的新方法——纳米净水、二氧化硅的应用——光导纤维等)要关注新闻中与化学有关的信息,如SARS、苏丹红一号,注意与时俱进,加强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总之,要注重介绍化学与人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环境、化学与健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如何利用化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4. 开展相关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开展相关课外科技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举办恰当的教学科技活动。在举办科技活动时,需要注意活动与知识的教学应当充分对应,避免出现只注重形式,而忽略知识本身传授的情况发生。可以在校内开办化学名人讲座,也可以在课堂中放映化学学习相关的影视作品,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科研单位参观学习。

5. 通过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兴趣

经常在网络上搜索、浏览化学问题的网友,一定对“真·凤舞九天”这个网名不陌生。这个真名叫作杨帆的“90后”男孩今年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他曾经是百度化学吧的吧主,也是北京2013年度科学达人,但他最引人注目的标签还是“疯狂化学”系列科普视频的制作者。自201 1年8月推出《疯狂化学1》科普视频之后,杨帆又陆续拍摄了《疯狂化学1.5》和《疯狂化学2:元素奇迹》两部作品,尤其是《疯狂化学2:元素奇迹》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青年学生的热烈欢迎,甚至引发了孩子们学习和探究化学的热潮。如今,杨帆又出版了《疯狂化学》纸质版图书,以静态图片的方式继续展现化学之美。如果我们能利用多媒体或其他方式将杨帆的作品展示给学生们看,对培养和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一定很有帮助。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45分钟,教师只有真正改变多年来的常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才能使学生人人学到有用的化学,真正地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黄观耀.高中化学有效课堂导入问题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8).

[2]张跃红.培养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14,(9).

[3]谢士云.探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求知导刊,2013,(4).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 教学模式

传统的政治课忽视了政治学科形象、生动、活泼的本来面目,教代替学生的思考、分析,缺乏一种关系互动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 ,学生成为老师的附庸。因此,我国一直以来重视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它应该达到的理想要求。

一、“学生自主课程”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在课堂上变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主动参与。在探究 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学而有思,思而后疑,疑有所问,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自学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产生疑问。教师还应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比如,针对学生不知道如何阅读教材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阅读训练策略,提出了粗读、细读、精读等方法。易理解的知识粗读,新内容读,重难点问题精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其形式也应多样化,如阅读教材内容、收集有关信息资料、概括中心论点、整理知识网络等。在学习《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目标、功能以及入世对我国的影响等问题,学生很头疼,缺乏相应的背景资料,内容空洞难以理解,很难记忆。针对这一情况,首先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为争取“入世”所做的努力,为“入世”条款做了怎样的承诺,“入世”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国在经济、教育、社会等领域将实现怎样的改变。其次,了解本市经济的基 本 概况,尤其是结合本市的经济发展实际,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我市经济属于什么产业结构、出口和对外贸易占全市的经济总量是多少、引进和实际利用外资的情况等等。最后,把收集和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开展研究得出结论,并在此基 础上写出政治小论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进行自评,总结整个研究过程的不足与成功。然后,通过校园网上的论坛、留言板进行交流,也可向有关媒体(如报纸、杂志、有关网站 )投稿,尽量使成果得到最高效的展示。这样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解决了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记忆问题。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学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形式加以解决。

在自学探究、合作互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进行深入探索,让学生提问题,找规律,推逻辑;在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形成标新立异、追求卓越的竞争意识和发散、聚合、逆向等思维品质。在此环节,教师应做好诱导质疑,鼓励求新的工作。诱导质疑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去分析与思考,允许对现有结论的怀疑与否定;鼓励求异,就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不满足于现成的方法和答案,打破常规, 敢于超越。

二 、“互动师生关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思想政治课中,教师处于单极表演状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观众和演员的关系。 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这种演员与观众的关系必然剥夺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权。学生只能像观看电视节目一样对教师的表演进行欣赏,而无法参加到演出的行列中来。虽然在传统教学中也安排某些双边活动,但那不过是教师表演的一种点缀。如果说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也有表演的机会的话,那就是在作业和考试中。互动课堂是师生的共同表演,教師与学生 同台演出,共同参与。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找到 自己的角色。在互动教学中,教师仍然有机会、有权利将 自己所理解的文本意义阐释出来 ,学生也有机会 、有权利将 自己所理解的文本意义阐释出来。阐释的过程就是双方进行视阈沟通与视界融合的过程 。通过这种沟通与融合,在教师的意义世界中增加了学生提供的意义,在学生的意义世界中更增加了教师阐释的意义。教学最后得到的意义既不完全是教师走进课堂之前的意义,也不是学生上课之前所理解的意义,而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意义。这种意义是在教学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中生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人是旁观者,每一个人都是演员 ,都是表演者、行动者、体验者,都是意义建构的贡献者。平等是什么?平等就是参与平等,平等对待。思想政治课要让学生 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 ,树立 正 确的价值观 ,不能仅靠教师的权威,靠自上而下的灌输,这样是不 能真正 实现这些教学 目标的,学生也不会从心底信服教师所讲的内容。教师要善于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求得同学之间的“互 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合作的成效,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欲望,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

三、“自编自答”编题练习教学模式

高中政治课程改革并没有取消考试评价的制度,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不会做题。究其原因是: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做的习题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一些地方的中考政治主观题采用的是开卷考形式,初中三年学生已经习惯了依赖课本和老师,等待老师给“标准答案”。学生不会从多方位、多视角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这种盲目相信“标准答案”的做法严重约束了学生的开放式思维,扼杀了他们独立思维的精神。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消除依赖“标准答案”被动心态,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因此在复习课方面我尝试用“自编自答”编题练习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分析知识点,充分利用平时积累的时政资料自己编写练习题,自己完成答案或小组讨论得出答案或同桌交换练习做出答案。通过编题可以增强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自己做答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创新的精神。

综合上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根本就是要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积极地探 索,在开放互动的教学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充满民主气氛的学习环境中,才能真正学生主动发展,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淑庄. 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高中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篇9

---高中英语《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2018年暑期教师学习会的学习和反思以及进一步研读《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提高了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受益匪浅。现结合我们通常的英语教学情况,谈谈这些天自己学习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教学观,体现了全新的学习策略。《新课标》强调自主创新,注重科学探究,倡导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而推进高中英语《新课标》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路,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坚持活化教师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逐渐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移到以“学”为教学上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结合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课堂真正做到: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通过学生自己动1 脑、动口、动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促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领略知识,在不断的探究中得到发展,促成学习矛盾转化,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英语《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教材观,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现了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即建立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整合发展。知识技能是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关键因素,学习策略是先决条件,文化意识是重要保障。《新课标》规定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课堂不是学习的唯一场所,学生英语学习的活动由课上延伸到课下,校内延伸到校外。同样,教材也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广播、电视、音像制品、报刊、网络资源等都将会成为教材资源的一种。《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认知及兴趣,关注国内、国际形势,关注民生热点,关注科技发展的前沿,关注学科间综合延伸,既要有基础性,构建学生终身发展的平台,又要有开放性、探究性内容,要具有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新课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编排上分模块,能力上分层级,英语教学不仅满足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而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提升民族的整体素质。要求师生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可添可减,可调整顺序,创造性地、最大化地使用教材,灵活化、最优化地整合教材,有的不一定全教,教的不一定全会,会的不一定全考,科学的驾驭教材,真正地做教材的主人。高中英语《新课标》体现了全新的教师观,体现了全新学生观,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新课标》明确指出英语教学应体现以人文本即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学生不再只是课堂的配角、任人摆布的对象、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应付考试的机器,而应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思维活跃,常会产生知识迁移和突发奇想。不论是发散思维,还是直觉思维,或是灵感,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尝试自主探究,自我发现,主动实践。教育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学会与人相处。同时,要求教师转变地位和角色,做学生的引领者、促进者和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策略上,由单一的讲解到综合性策略运用,不搞满堂灌,不唱独角戏。采用探究,任务型教法,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提供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作用,引领、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实践,提升学生听、说、读、写和看的综合能力,充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活动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促使学生由“我要学”--“我想学”--“我乐学”--“我能学”到

“我会学”的转变,帮助学生在积极探索中不断提升自己,学会自主学习,完善综合素养,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高中英语《新课标》不但强调教师的传道,也强调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要求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不做吃老本、走老路的教书匠,而应做探究型、专家型教师。要求高中英3 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改变过去单兵作战模式,学会集体备课和资源共享,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在相互学习和探讨中发展自己;在反思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新课标的课程改革进程,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0

------暑假新课程教材培训心得

韩花英

暑期赴兰州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甘肃省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受益匪浅。结合平时的教学情况,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强调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地更新个人的知识体系,要时刻做好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心理准备。

一、“自主学习”方式的实践途径与策略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以“学”为重心,并不是排斥“教”,也不是不要教师的系统讲授。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促成矛盾转化,从而使学生较快地实现学习上的飞跃。所以我们应该做到“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2.教学要归还学生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学习的主动权应掌握在学生手中。然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落实,这是当前英语教学中师生关系最突出的问题。要优化英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必须坚持活化教师主导作用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①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单纯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②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③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④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自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探

究创新的能力。

3.精心设计主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实质是交际,是通过活动表现的。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支撑点。活动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课堂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更是通过学生参与主体活动实现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

4.重视体验活动,促进内化形成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向学生提供体验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参与活动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参与活动能力。二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思维活跃,常会产生知识迁移和突发奇想。不论是发散思维,还是直觉思维,或是灵感,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努力发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体验成功。成功的体验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带来自信,带来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

教学过程应变为师生互相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学生是主体,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帮助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单靠教师的传授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比重,必须随着学段的提高而增加。这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

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我们应该做到:

1.自主性。学生能够按自己的方式学习英语知识,体会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成为自主学习的探索者。

2.民主性。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和谐的,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讨论,学生的个性可得到充分的发展。

3.差异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开展“自主学习”教学的重要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特长,培养每一个学生的成就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4.过程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5.创新性。“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自我,具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注重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勤于探究;既能求同,更能求异,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

新课标要求,高中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具有过硬的业务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硬碰硬,才能胜任新课标的课程改革,才能满足其需求。教师务必要更新观念,不断创新,不断尝试,时刻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学生,进而时刻引导学生不断求知、求新,不断进步,更好地完成学业,同时不断丰富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各种能量,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自我发展的一个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探索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四、平时要时时关注学生情感,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学生只有对英语及其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还会影响其它发展,情态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因此,努力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空间,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态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关注学习有困难或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为他们创造语言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新课改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中逐步学习老师应做到: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学生,善待学生。

在新《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形势下,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由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把学习搞好,与学生能够民主平等的进行沟通,善用“表扬”激励鼓舞学生。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对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为前提,对学生的严应当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章,严而有信,严而有度。

五、实施新课改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调控不当。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并畅所欲言,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使学生沉默寡言,就算有一两个“尖子”学生跃跃欲试,也是教师和一两个学生在演戏,而大多数学生则成了台下的观众。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决不仅仅指一两个学生,而应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思维处于抑制状态的情况下,怎么能谈得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2.目标导向不强。有的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大家都抢着发言。但学生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甚至全是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热闹非凡,但漫无边际,费时低效。原因是教师忽视了教学的目标导向,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片面地认为只要学生发言积极,就是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面向全体不够。现在有不少课堂教学出现这样的现象:教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恰恰是接受能力较快,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他们往往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见解和主张,教师却误以为自己引导得法,就跟着这些“主体作用”发挥得好的学生“走”,而中等生和相对比较差的学生则丧失了“发挥”的机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遵循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违背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限制了大多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4.教法优化不足。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有的教师严重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使处于重要地位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不当。在一堂课的教学中,从大的环节看,是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情来设计和安排的,但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过程,教师仍采用灌输、填鸭式的一问一答的机械模式,牵着学生跟着自己的学案走,不容有半点变化。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

一、落后而造成的。

5.学法指导不力。“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但有的教师只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却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离开了教师,还是不会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总之,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是“课标”的核心理念。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师不只是知识的载体、知识的来源,也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教学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要相信学生自己能构建知识,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路者、指导者和帮助者。应利用英语自身的魅力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宽敞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真正的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

(本文作者系庆阳六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一级英语教师)

师生教与学策略的改变。1.知识上的要求:07年我从高三下到高一,没有能够很快进入高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加上对牛津教材的生疏,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太多的关注知识的传授,系统的整理;09年我对牛津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结合高一学生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做了一些改变:注重基础知识,简单知识的传授,所学内容与初中内容相结合;清楚了解学生所学知识多为第一次接触,因此要反复记忆,放慢速度;新单词学习方面,每次给学生布置少量单词,降低背诵难度,让大部分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练习,考试限难限量,保证同学们在过程中有成就感,并能落到实处;2.课堂模式的改变:“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学,而不应只注重教师的教”,“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些说法已经喊了多年,但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很多教师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师认真讲,学生认真听的旧模式。这种旧有模式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课堂效率。比较可行的一种就是采取小组合作。原因有二:1.小组合作学习是有理论依据并经过实践论证的。有时,吵吵闹闹的课堂恰恰不会使那些容易睡觉的学生课堂上精神振作;如果只发现一位同学睡觉,那有可能最少还有十名同学昏昏欲睡。例如此次国庆长假归来,学生普遍假期综合症。不少老师反映学生课堂上精神萎靡,难以调动起来,在我的课堂上,我依然给他们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学习内容,从我观察的情况以及课后学生反馈的情况,课堂上精神状态良好。2.江宁区这几年来在推广高效课堂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这些高一新生已接受过这些教育的洗礼,他们能够较快地进入角色,利于教师在课堂上活动的开展。例如我校隔壁的竹山中学,杜郎口旋风早已吹进他们的课堂,竹中有不少学生进入我校,他们对小组学习快速的适应能力我都感到惊讶。

三、学生对英语学科兴趣的不同。布鲁纳曾经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学生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的。如果学生对一门学科经过初期的激情,奋进而后却无任何结果,久而久之,他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厌倦,最终放弃。所以,维护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如何做到这点我有以下三点想法:1.维持学生对高中三年的希望。既然学生选择上高中,他肯定已做好吃苦的准备,并有从高中三年取得一定成绩的理想。作为教师,在高中刚开始阶段就要多费苦心,维护好学生对高中生活的希望。从本学科来讲,教师一定要专心备课,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学生爱听而且能听得懂;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适度适量,大部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经常能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和他们多交流,他们缓慢的进步中有没有教师,教学资料,学校安排上一些失误所致,我们不能一股脑将责任推在学生一个人身上。2.维护学生对学习成功的信心。就从高中英语的自身特点考虑,要找到一份完全适合高一学生的网上资料并不容易,很多题目的要求都是站在高三学生复习高一内容角度考虑的,找到一些题目既能检测高一单元刚学内容,又能不牵扯高二,高三所学语言点并非易事,除此之外,有的命题本身题意不清,不知所云,或者喧宾夺主,前后矛盾,这种低质量的题目反而会引起学生思维上的混乱,得不偿失。这就要求教师花较大力气去自己编写题目,然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并没有在这方面投入精力,学生经常会在一次次小白鼠式的体验中丧失他们本就脆弱的信心,最终变得对这门学科排斥,厌学。我校对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限时限量限难度,阶段检测试卷难度系数也有明确要求,否则算教学事故论处,也是出于维护学生的自信心。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的时节,我由衷地希望这一届学生与我能够共同成长,收获多多。

打造高效课堂方面。临江走在各高中前列,天印高中也在积极学习他校经验,不断摸索,争取“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第三篇文章我还未完成,这个话题层面较小,主要谈高三回头教师对高一教学工作的适应问题。今天开课的梁德珍老师前面几年都任教高三,今年回到高一,对牛津教材高一内容她也没教过,我也希望从她这节课及她的构想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是我的第三篇文章构想:(标题取自傅任敢译自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一句话。)

以倾盆之水倾注仄口之瓶

——谈高三回头教师的误招,成因与对策 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范红军

论文构想:重点剖析高三回头教师在高一期初教育中出现误招的现象、起因及对策。有这样一种现象,连续多年任教高三的老师回到高一,原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工作出色完成,却发现和同组一些新教师相比,不一定有较大的优势。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1.上课激情澎湃,感觉有一肚子的学问要倒给学生,但课堂上学生无精打采,反应迟钝,甚至漠然。问题所在:忽视学生用已有的有限知识,难以链接,重构,对学生基础估计过高,教学节奏过快;2.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不积极,拖拖拉拉,最终很多学生以抄袭的手段完成,根本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问题所在:大容量、高难度,综合性强的练习多,尤其会将一些高三总复习单元里的高一复习单元的题目给高一新生做,虽然考查的语言现象语言的在本单元,但句中大量的生词,偏词学生还是看不懂;3.对教材中要求的课外活动不屑于开展,总是将所有的教学时间用于题海战术。牛津教材最精彩的部分就是TASK&PROJECT(何锋)。在一线的老师,出于各种原因,这两项并没有给多少时间,高中阶段初期维持学生学习兴趣比什么都重要,课程进度可以慢一点,要求低一点,鼓励多一点,TASK&PROJECT这样小组活动的课也有一些,如果这一阶段走得顺利,后面的教学将会相对轻松一些。如果不顺,会有学生开始排斥英语课堂,排斥老师,放弃努力,老师到时候花再大的力气也没有多大效果了。。

通过对《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及邓志伟教授所作《新课程方案解读》讲座内容的学习,笔者对新课程的理念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随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和各科新的《课程标准》的出台,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也随之有了新的发展和重大的突破,教师和学生主体以及课堂内外的教与学活动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行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的积极性、实效性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伴随着欣欣向荣的教改形势,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不少课堂,甚至于示范性的教改课堂中,出现了诸多尴尬的局面,如教师面对过于活跃的学生束手无策,在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处理上都显得比较困惑。面对这些现象,就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堂教学中到底存在着一些什么样的普遍问题,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问题,给教师、学校管理人员乃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专家们都带来了困惑。本文就中学英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谈一些体会。

一、存在问题

一是误把“师生对话”等同于“师生问答”。“知不知”(Do you know?)、“对不对”(Is it right?)、“是不是”(Is that so?)、“好不好”(Is that OK?)、“怎么样”(What about it?)、“行不行”(Is that all right? / Will that do?)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了庸俗化的问答,这种课堂上的一问一答,表面上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却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输”。

二是误把“有效评价”等同于“鼓励夸奖”。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重视成功体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要一味表扬。在一些课堂上,甚至不少的公开课、示范课或教改课上,经常有一些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地随意性表扬。似乎对学生的评价只能是表扬、鼓励和夸奖,不少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已无动于衷,习以为常。教师的评价已失去其应有的意义和价值,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正如一味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是不可取的。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时,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三是误把“自主”等同于“自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于是在上课时,有的教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阅读指导、没有明确提示和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过程,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还提出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决定,如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如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学习伙伴由自己挑,想与谁交流就与谁交流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自流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四是误以为有了“活动”便有了“体验”。诚然活动是学生体验的载体,新课程强调丰富多样的学生主体活动,但这种活动必须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有方法的,同时是符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适应学生认知水平并与课堂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可是课堂上经常有一些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哄哄,这种活动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没有体验与反思,应该说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

五是误以为有了“配对或小组活动”便有了“合作”,不少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的时间有时也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要求下就结束了。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处在一个被动式的讨论中。对学生而言,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没有组织引导好,往往就会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在小组汇报时他们的意见也往往被忽视。

六是探究性学习的泛化。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一些课堂上,探究性学习被泛化或形式化了。比如有英语教师在启发学生猜测生词detector(探测器)的意思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构词法知识,把detector与其根词detect及其派生词detective 联系在一起思考,虽然这种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洁明了的科学方法,但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学生联想到了多种多样的答案,无论怎样,都无法准确地猜测出其准确意思。

对于这种纯知识性的生词教学,死搬硬套运用探究教学模式,只会把问题复杂化,是根本没有意义的。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用于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无需探究的问题却要去探究导致了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既浪费时间,又缺乏实效。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幸福指数;思想政治课

幸福指数是衡量学生学习态度的标准,继科学发展、和谐校园后,“学生的幸福指数”承载了人们对中国提升教育发展质量,规避发展陷阱的深深期许。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是中学德育的重要方面。当代中学生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是又有多少学生能在学校教育中感受到幸福,哪些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幸福指数?在一片热议声中,冷静的思考和提醒,值得尊敬和聆听。

一、中学生的“幸福指数”现状

长期以来,受现行高考的导向和影响,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非常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首要目标,而道德、理想、价值观等则成了附属的东西。课堂教学中片面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与理性能力的开发,忽视了情感经验的积累与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道德要求缺少自身需要的体验,没有把它们当作必须遵循的准则,而只是作为一种理论知识来接受,造成道德情感培养不落实,不能发挥道德情感在知、情、意、行诸要素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常出现“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等现象,致使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幸福指数”与思想政治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却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经自己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见,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格完善、身心愉悦、个性充盈、幸福和谐的“人”。一句话:教育为幸福生活奠基。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显性的德育课程,除了有一般课程所具有的知识的传递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它围绕一定的社会需要而进行的价值教育,它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健康成长,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和优化,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可以说,幸福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如何让学生热爱学习,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学习的幸福指数也就成为我们政治教师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三、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引导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

1.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调整价值取向,从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要求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不仅应重视基础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且应着眼于未来,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注意在教学中挖掘情感因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认知情感及行动的和谐统一。合适的教学理念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幸福的课堂是由上课的教师来创设的,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树立好与时俱进的教学观。

2.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

要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发展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高中政治新课标》一方面要求重视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政治课还应有“三观教育”(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做人、情感、心理等非智力和非知识因素培养的功能。这就要求政治教师能够做到:以学生学习为立足点,使课堂“活”起来;以启发式学习方式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情感性学习,以理育情,创设情境),使课堂“动”起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使课堂“新”起来。创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加深学生了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合作中增进了了解与友谊,体会到另一种幸福——同学之间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和谐幸福的教学评价

在幸福教育背景下,课堂评价更注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每一个学生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关注学生的感受,由冷静客观到充满人文关怀,重视师生的情感体验和交流,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评价的最终目的,促使课堂主体——教师和学生共建共享和谐幸福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让学生在那一句句赞美声中幸福一堂课。

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如何让学生视学习为一种幸福,如何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感到幸福的大家庭。本文对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课堂上提升中学生的幸福指数,拟为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高中政治新课标学习体会 篇12

一、巧设情景,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自觉地确定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学习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如何才能达到目的呢?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时事政治中心,围绕教学中心,巧设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搭建贴近生活的学习平台。例如,讲授《我国人口问题》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布置学生到自己居住的社区或居民小组进行调查,了解近几年来人口与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然后回到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原因。通过自己深入社区听、看、议、调查,学生领悟到“人多并不是力量大,人口过多过快增长,不仅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因为人口迅猛增长,给国计民生均带来负面影响。“我们所面临的严峻人口形势,已经影响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我国目前解决人口问题唯一正确选择。”

像这样的实例,发生在学生身边,学生熟悉。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生活事例,留给学生深刻印象。只要教师把握得好,就能让学生产生共鸣。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让学生自行动手收集数据和事例。这个过程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感悟真理的过程,这种形式丰富了学生学习内容,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坚持师生互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标与传统的教法最大的区别是:新课标要求,去掉教师唱独角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师生互动,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创造课堂的人文环境,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作辅导、点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应首先根据教材内容,将学生划分为小组。在划分小组的同时,教师应给每个小组活动规定基本形式,布置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的任务。例如:在确定课题后,各自收集信息,然后集中分析信息,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评价等。可开展师生提问、回答、讨论、辩论,从而达到师生之间的协作与交流。

具体分组,老师应根据各自教的学生情况进行划分,注意就近照顾,成绩搭配。尽量做到科学合理,实力均衡,最好把上、中、下三种层次的学生分成一个小组,允许他们争论,这样可取得取长补短,抓两头带中间,共同提高的效果。

其次,注意合作学习,要有具体操作方法,既不能流于形式,又不能片面理解“合作学习”,不可因合作学习而放弃独立、自主学习的这一面。合作学习的目的,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促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取长补短;三是提供给学生均等的施展才华的机会。在班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允许他们独立思考,允许他们共同讨论。在各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由小组长或小组成员推举一位同学作汇报,教师听他们详细发言后给予恰当的点评,该肯定的肯定,不足的地方应及时补充和纠正。这样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达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目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精神,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思想政治课的新课标要求是本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观念。重实践、重应用。紧紧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和时政热点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而“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政治学科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学习,提高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将现象、问题提炼成研究课题的能力,特别是对能够促进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的掌握。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精讲、少讲,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多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让他们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大胆地探索,自由发挥。

教师在这种环境中教学,应起到主导作用,适当地点拨、引导。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教师不要过早地下结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此外,还要注意:教师留给学生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解题方式的多样性;解题结果的多样性。只有教师有科学认识,敢于放手让学生多发问、多问为什么,学生才会敢于联想、敢于冲破传统。这样新课标要求才能得到落实,学生才能学活知识,才能学到真知识,才能学以致用。

上一篇:高中地理必修2导学案下一篇:7 流域水环境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