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共12篇)
教案背景: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关于数学科的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体积单位的模型。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
教学课题: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用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方法: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模型观察,再建立表象。通过做一做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插图)http:///s?word=%CE%DA%D1%BB%BA%C8%CB%AE%B5%C4%B9%CA%CA%C2&tn=sitehao123&f=
3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这样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了?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教师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看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师:对,刚才石头把水挤上来,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变小了,都说明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那你们知道石头和书包谁占的空间大吗?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二、引出体积单位
师:有的物体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生:不好比较。
教师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如下图),问:现在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师:为什么分成小正方体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体后就能比较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分成的每个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这样就好比较了。
师: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在学习体积单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三、认识体积单位
师:请你们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体积是1 cm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1 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 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 cm3。
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 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 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 cm3。„„
师:请找出1 dm3的正方体,与1 cm3的正方体比较一下,看它的体积大多少,你能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 dm3吗?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 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 dm3。
师: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 m的正方体。
师:你能想像出1 m3有多大吗?这里有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我们把它放在墙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样吗?
师:大家估计一下,它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前排的12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 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4 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 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 dm3。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 dm3,2盒粉笔就是2 dm3。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五、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1~4题。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发展,要通过表象建立深化认识,变抽象为形象。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省 学校:青州市益北小学
姓名:吴桂莲
“体积和体积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学习内容, 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和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 从认识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 是学生继续学习立体图形的延伸。教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块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 以生动形象的方式, 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 理解体积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验证、类推等学习活动, 丰富学生对形体体积的感知, 培养学生初步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师: (多媒体播放乌鸦喝水的情境)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 瓶子里的水升上来了, 乌鸦就喝到水了。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生:因为石子占据了瓶子的位置。
师:石子所占据的这个位置叫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 相互交流一下。
生:石子所占据的这个位置叫空间。 (板书:空间)
师:生活中有类似这样的现象吗?说明什么?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1:把学习用品放到文具盒里, 文具盒就装满了, 说明文具占了一定空间。
生2:把书包放到抽屉里, 抽屉就装不下其他东西了, 说明书包占了一定空间。
生3:我把脚放到鞋子里, 我的鞋子就满满的了, 说明脚占了一定空间。
……
评析:教师播放乌鸦喝水的故事短片, 对学生产生了视觉冲击,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短片所表现的主题引发学生自主思考所看到的现象, 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唤起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欲望。
二、实验操作, 探究新知
1、探究体积的意义。
师:下面我们来做两个小实验, 从实验中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所发现的现象。
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生1:我发现水面上升了。
生2:说明石块占了一定的空间。
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大小一样、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杯子中, 你又发现了什么?它们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吗?说明什么?
生1:我发现放入大石块的水面上升得高, 放入小石块的水面上升得低。
生2:说明了大的物体占的空间大, 小的物体占的空间小。
师:那就说明物体占空间有“大小”。
师:请看课本怎样用语言来描述? (学生自主读课本)
小结:“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物体的体积。” (板书)
师:你能举一些生活中描述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例子吗?
生1:电视机所占空间比影碟机大。 (师补充:我们就说电视机的体积比影碟机大。)
生2:书包所占空间比文具盒大, 书包的体积比文具盒大。
生3:黄豆所占空间比鸡蛋小, 黄豆的体积比鸡蛋小。
……
评析:通过两个实验, 让学生尝试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物体占有空间到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从而引出体积概念。通过举出生活中物体所占空间大小不同的例子来强化体积概念。
2.探究常用的体积单位。
师:刚才同学们所举的例子都能通过观察比较出大小。 (课件出示课本图形) 这两个长方体, 你们能比较出大小吗? (学生观察, 发现有困难。)
师:能想个办法解决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组1:用大小一样的物体来测量。
组2:把它们切成大小一样的小块, 看哪一个的块数更多。
组3:长度和面积都有统一的单位, 体积是不是也应该有统一的单位?
师:我们先采用组2的建议用多媒体将它们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试一试。
生:可以比较了。
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生: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需要取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来比较。
师:组3的猜测有道理吗?请看课本上是怎样描述的。
生读:比较体积的大小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
师:看来组3的猜测是对的, 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继续自主学习课本)
生:体积单位用正方体的体积来表示,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用字母表示是cm3、dm3、m3。 (板书)
师:根据课本描述, 请同学们用手比画比画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1) 建立1立方厘米的表象:棱长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1课件出示1立方厘米。
2在生活中哪些物品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cm3。
(2) 建立1立方分米的表象。
1如果让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摆一摆, 估计这个影碟机的体积, 你觉得合适吗?看来我们需要大一些的体积单位来估计。
2根据课本描述: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 用手比画一下, 同桌互相验证。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呢?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3) 建立1立方米的表象。
师:根据刚才的学习经验, 描述1立方米的大小。
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师:想象一下,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有多大?
1出示三根米尺围墙角做成的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
师: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老师想让几个同学站到我们这个1立方米的空间里去, 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学?大家估计一下, 大约能容纳几个同学?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 (前排的13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1立方米大约容纳13个同学。
2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呢? (29寸大彩电的盒子)
师:同学们, 只要仔细留心,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评析:对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这样一些规定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去探究, 本课通过观察、比画、猜测、阅读教材、同伴交流等学习活动, 去解读知识, 体验概念。让学生对这些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明确的表象。同时, 找准生活中的参照物, 让学生对体积单位所描述的物体大小有相应的参照。
三、当堂检测, 验证结果
1.完成课本40页做一做。
说一说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分别是用来计算什么量的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2.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1) 一块橡皮的体积大约是6 () 。
(2) 一台电视机的体积大约是80 () 。
(3)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大约是40 () 。
(4) 一个书包的体积大约是12 () 。
3.拓展:一个长方体, 它的长是8厘米, 宽是5厘米, 高是3厘米, 它有多少个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单位?
评析:当堂检测一共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次“做一做”安排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练习;第二层次用适当的单位填空, 考查学生对体积单位的实际大小的理解情况;第三层次拓展性练习, 加深学生对体积单位和怎样用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的认识, 为下节课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做好铺垫。
四、回顾整理, 总结收获
师:通过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的学习活动是什么?
生1:我明白了体积的意义。
生2:我记住了常用的体积单位。
生3:我觉得碰到不懂的知识多阅读课本, 仔细琢磨, 就能弄清楚。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 学会知识, 又知道琢磨方法。课后同学们可以去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所占空间, 想一想怎样用今天所学的体积单位来描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感悟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
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器材,构建不同类型的长方体、正方体,二者组合下的不规则立体图形,并利用实物,引导学生准确计算正方体、长方体各自的体积。当然,教师也可以优化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示关于“正方体、长方体”的图片,刺激学生感官,留下直观印象,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以“积木”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促使新旧知识相互联系,优化利用正方体体积公式,准确推导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换句话说,“积木”思想属于再创造思想的一种,引导学生优化利用正方体特征构建长方体,属于数学思想中的再创造思想。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再创造”思想的重要性,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降低数学问题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准确理解“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计算”方面的知识点,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将相关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在此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感悟“再创造”思想,教师要结合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课题。比如,运用三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积木构建出两个长方体、一个形状不规则的立体图形,那么所搭建图形的体积又会是多少呢?教师需要扮演好引导者、协作者等角色,巧妙地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去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进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再创造”思想,意识到解决问题时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二、借助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感悟“建模”思想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相关知识点,全方位分析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实践的机会,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已有水平,合理划分小组,共同探讨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可以两个学生一组,将12个正方体搭建成一个长方体,体积为1 cm3。在探讨过程中,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自主思考,共同合作,想出多种搭建方法,教师也要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对应的图形,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直观、形象地理解每排个数,具体的排数等,进而知道每排个数、层数等和长方体长、宽、高等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得出正确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而这个过程被叫做建模过程,学生需要亲自操作,借助拼摆、对比,对比分析每排数、层数等和长方体长、宽、高等的联系,甚至和长方体体积的关系,优化利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即长×宽×高。学生也可以把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到其他章节的学习,迅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
三、注重交流探讨,引导学生感悟“演绎”思想
在探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问题情境,比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其长、宽、高的乘积吗?通过反问,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对该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适当点拨学生,重复实验、验证,得出相关结论。在验证这一结论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跳出定势思维的圈子,发散他们的思维,更好地感悟“演绎”思想,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层层递进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他们不断思考,思考在长方体长、宽不变的情况下,但高却处于动态变化中,来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正确。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缜密,不断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体系,构建知识框架,更好地学习数学学科。
总而言之,在“正方体和长方体体积计算”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不同类型的数学思想是非常必要的。在此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性地认识客观事物,在学习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充分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去发现数学,并有效解决遇到的问题,学会多角度去看待客观世界,培养学生多方面素养,促进他们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此,改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更好地践行素质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唐玉霞.在问题研究中感悟数学思想:西师版小学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导引[J].教育科学论坛,2014(10):12-14.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你有什么收获?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米(m) 立方分米(dm) 立方厘米(cm)
五、思维拓展
请同学们摆一个体积是24立方厘米的长方体,摆后说一说长、宽、高各是几厘米?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提问: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体积相同这是为什么?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体积单位: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数据不同)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a的3次方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积》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使学生实践操作,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及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24块体积为13的立方块及多媒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什么叫体积?计量物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哪些?
二、探索新知1怎样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2动手实验。
取出24块13的立方块,把这些小立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把每一次拼的情况记录在表中。
学生拼摆,记录填入表中。长宽高小立方块的数量长方体的体积学生拼摆长方体的种类非常多,这里只列举几个。观察:从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长方体的体积正好是长×宽×高的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正方体的体积。教师:请大家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教师: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字母a表示它的棱长,那么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a·a说明:a·a·a表示3个a相乘,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
3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题。
一个长方体,长7,宽4,高3它的体积是多少?提问:大家自己会计算吗?
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6d,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外作业】
1、进一步掌握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
2、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
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化聚,并能根据有关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解答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化聚、转换练习。
458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20.6立方分米=()立方米
7060毫升=()升=()立方分米
130毫升=()立方厘米=()立方分米
800升=()立方分米=()立方米
0.02立方米=()立方分米=()升
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汽油桶,底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如果1升汽油重0.74千克,这个油桶可以装汽油多少千克?
2、一节货车车厢,从里面量长13米,宽2.7米,装的煤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煤重1.3吨,这节车厢里装了多少吨煤?(得数保留整数)
3、在一只底面是边长60厘米的正方形,高是80厘米的长方体纸箱内,装棱长是2分米的立方体纸盒。这只纸箱最多可装这样的`纸盒多少个?
4、一个长方体蓄水池,长9.6米,宽4.2米,深2.5米。这个蓄水池占地多少平方米?它最多可蓄水多少立方米?
5、一个长方体水箱,从里面量长8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箱内水面离箱口10厘米。箱内共有水多少升?如果把这些水倒入另一个底面边长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内,这时水高多少厘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解题思路
第一题:18×5=90(立方分米)90(立方分米)=90升
90×0.74=66.6(千克)
第二题:13×2.7×1.2=42.12(立方米)
42.12×1.3≈55(吨)
第三题:60×60×80=288000(立方厘米)
2分米=20厘米
20×20×20=8000(立方厘米)288000÷8000=36(个)
第四题:9.6×4.2=40.32(平方米)
9.6×4.2×2.5=100.8(立方米)
第五题:80×40×(60-10)=160000(立方厘米)
160000(立方厘米)=160升
160000÷(40×40)=100(厘米)
(3)重点分析第5题
水面离箱口10厘米,说明水的高度是50厘米。从而求出水的容量。再根据底面边长40厘米的长方体水箱,求得水的高度。
三、思考题
用一张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深10厘米的无盖长方体铁皮盒。要使这个长芳褪铁皮盒的容积最大,可以怎样做?
1、学生独立研究
2、小组讨论
师:同学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谁能简要的叙述一下这个故事?谁能知道乌鸦为什么喝到水了呢?
师:水面为什么会上涨呢?
生:因为石子霸占了水的地方。
师:是不是原来的水增加了?
生:不是,是石子占了一定的空间。
师:其实我们周围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只不过有的占的空间大,有的占的空间小。
(设计意图:这样用学生非常熟悉的《乌鸦喝水》故事引入,把数学与童话故事联系起来,既能检测学生对的初步理解,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同时学生从图片中直观地感受到是石子占了空间位置,把水“挤”上来了,为下一步学习作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初步感知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
1、师:例如,课桌占的空间比较大,墨水瓶占的空间比较小;我占的空间比较大,粉笔头占的空间比较小;教室占的空间比较大,黑板擦占的空间比较小。你能这样的对比着举几个例子吗?
2、提出问题,猜测结论。
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红薯和土豆谁占的空间大呢?(教师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红薯和土豆让学生观察。)
⑴、生独立思考。
⑵、指名说说看法。
生1:红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为它们的形状不一样不好比较。
师:看来,光凭观察我们无法判断谁占的空间大,谁占的空间小了。那你能不能想想办法,看看究竟谁占的空间大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引导。
3、观察实验,感知体积的意义。
师:你们说得真好!我们可以在两个相同的容器里放入同样多的水,而且放入得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出来,无法正确判断。(师将红薯和土豆放入大小一样的量杯中)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师演示,指名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口答后,师追问:
师:水面为什么会升高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那就是说红薯和土豆在量杯中都会占一定的空间。为什么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为红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样。
师:你现在认为红薯和土豆,谁大?说出你的理由。
(1)学生独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红薯大。因为放红薯的杯子里的水升得高,说明红薯占的空间大。
生2:土豆比红薯小,因为土豆占的空间比红薯小。
……
师: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红薯和土豆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它们占空间的大小是不一样的。其实,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如,粉笔占有一定的空间,数学书也占有一定的空间,你能再举出一些物体占有空间的例子吗?(学生举出各种实例说明物体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师揭示概念并板书: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经历了猜测,实验、验证、观察、交流合作等过程,深刻地感受到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大小不同,理解了体积的实际意义,知道所有的物体都有体积。)
4、玩橡皮泥(巩固定义)
师:大家表现真棒,我们放松一下,做个游戏,听好要求:用一团橡皮泥,第一次把它揉成球,第二次把它搓成条,第三次揉成球。捏成的物体哪一个体积大?为什么?如果捏成任意形状的物体,体积有没有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让孩子们玩橡皮泥的有趣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在玩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同一物体,形状改变,体积不变。同时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体积教学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首先让学生分析乌鸦喝到水的原因。从动画片中能直观感受到瓶子里的水并没有增加,而是石子的投入,使水面升高,乌鸦就喝到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石子是占有一定空间的。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的砖,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0.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4×1.2×0.6=1.728(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3、一张纸很薄,但它也是一个长方体。这包A4复印纸的底面积是6平方分米,高是5分米。这包A4复印纸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共同归纳公式: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巩固练习:
1、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25平方米,高4米,求它的体积。
2、一个立方体的底面积是64平方厘米,高8厘米,求它的体积。
三、课堂练习.
(一)基础题
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二)提高题
1、一个长方体水箱的体积是10立方米,它的长是5米,宽是2米,高是()米。
2、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木块可以切成()个棱长是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3、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积木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块。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正确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概念,熟练掌握各自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区分长、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建立体积和表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复习长方体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列式: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3分米,宽是2分米,高是1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高是2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导入:同学们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那么,表面积和体积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的内容.
板书: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二、探究新知.
(一)体积和表面积的对比.
1、区分体积和表面积这两个概念.
归纳小结:
长方体的表面积指它的六个面的总面积,而体积则是指它所占空间的大小.
2、区分表面积和体积的计量单位.
归纳小结:
表面积用面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体积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区分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计算表面积和体积时,所需的条件相同,计算方法为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所需的条件相同,但因计算内容不同,所以计算方法不相同.
(二)教学例7.
例7、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长方体纸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
(1)做一个纸箱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
(2)它的体积是多少?
(求做纸箱要用多少纸板,需要计算纸箱的表面积)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体积:长×宽×高.
(1)表面积
(8×5+5×6+8×6)×2=118×2=236(平方分米)
(2)体积
8×5×6=240(立方分米)
答:做一个纸箱至少要236平方分米的硬纸板,它的体积是240立方分米.
(三)练习: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12厘米,求它的表面积和体积
区别: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答:它的表面积是864平方厘米,体积是1728立方厘米.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体积和表面积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四、随堂练习.
1、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3、在里填上合适的计量单位.
(1)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积大约是6( ).
(2)一个火柴盒的体积大约是14( ).
(3)一个游泳池,它最多可容水3000( ).
4、判断.
(1)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
(2)表面积是6平方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
五、课后作业.
1、人民革制品厂用合成革做长方体的箱子,长0.9米,宽0.6米,高0.4米.做一个箱子至少要用多少合成革?
2、黎明纸盒厂做正方体的纸盒,棱长0.6米,做一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硬纸板?纸盒的体积是多少?
3、永丰水泵厂计划25天制造1575台水泵,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2台.照这样计算,完成原定生产任务可少用多少天?
六、板书设计.
体积和表面积的比较
例7、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长方体纸箱,长8分米,宽5分米,高6分米.
(1)做一个纸箱至少要多少平方分米硬纸板?
(2)它的体积是多少?
一、教学分析
(一)分析教材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要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分析学生
学生对“物体”、“空间”并不陌生,它们只是“茶壶里倒饺子,一一不易出,词不达意”,无法用规范、严谨的语言来表述一个概念,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他们学会了规范表达,词能达意,使他们真正理解了体积的意义和认识了体积单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让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一)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并让学生能根据物体的大小,确定用什么体积单位来计量。
四、教具、学具准备:正方体实物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1.认识体积(1)谈话引入
老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听过)谁愿意看着画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后。老师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呢?为什么把石头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就升上来呢?
学生说出:因为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设计意图: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在活动开始就处于情意高昂的状态。】
(2)实验证明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再取一块石头放入另一个杯子里,然后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就装不下水了)说明: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有小的。
到现在我们学习了这么多,都说明了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是有大有小的,那么我们就把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并揭示课题)。这也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些物体,谁来说一说这些物体的体积是什么?它们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课件出示:冰箱、电视、手机)
【设计意图:不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器官,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引出体积单位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来比较它们体积的大小,那下面两个长方体,你们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课件出示两个长方体)不容易看出,那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把两个长方体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
现在,老师将它们分成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大家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吗?(能)为什么?(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比右边大)如果这两个长方体中分的小正方体的大小不一样行吗?
老师:所以要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对,体积单位用正方体来表示的。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设计意图:通过电脑课件的形象演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3.认识体积单位(1)认识1立方厘米
①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从里面拿出那个小正方体,师说明这就是1立方厘米。
②用尺子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1厘米)
③说明: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④说出生活中你见到的物体哪些大约是1立方厘米。如: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厘米。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立方厘米。......(2)认识1立方分米 ①师出示1立方分米的教具。②它的棱长是多少呢?(1分米)
③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④找一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于1立方分米? 如: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一个大人的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3)认识1立方米
①让学生说出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②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
③用3根1米长的木条,做成一个互成直角的架子,把它放在墙角,看看能容纳几个同学。
师: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体积单位,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1个长方体,你们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它们还可以摆成哪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它们的体积又会是多少呢?
【设计意图:为了攻击这个难点,通过看、量、说、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还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4.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激趣:同学们,大家周末都看电视吗?想知道老师喜欢看什么吗?开心辞典,今天老师就把“开心辞典”带到了课堂,大家想玩吗?
(1)第一关 连环关 填空
①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②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是()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③物体所占()叫做物体的体积。(2)第二关 快速冲破关 填出适当的计量单位
①橡皮的体积约是8()②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③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70()(3)第三关 镇静、沉着关
①我们平常说的哪个物体比较大或比较小,就是指它们的体积比较大或比较小。()
②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厘米、平方厘米、立方厘米。()③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比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4个这样的小正方体。()
(4)第四关 合作关
下图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5.课堂总结: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知道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看它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建立关于体积大小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初步了解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区别和联系、
4、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体现阶梯式评价。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实验器材:量杯、石块、水、
(2)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实物模型,用3根1米长的木条钉成的直角架、
(3)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
(4)多媒体课件、
(5)桌椅摆放:六组,每两组对称形。
2、学生准备:
(1)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模型、
(2)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五年三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各样的比赛,是吗?而且每次都取得不凡的成绩。作为你们的班主任老师,我感到特别的骄傲。那么现在,我们就来一个小小的比赛,好不好?
第一轮:比眼力。依次发四条长短不同的线段。指出先谁拿,后一起拿。
第二轮:比运气。教师出示四个不同的平面图形。学生随意点。
第三轮:比判断力。依次发四个不同的长方体、
谈话: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比较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比较两个立体图形的大小、它们的意思相同吗?
通过谈话后,引出“长度”、“面积”、“体积”等名称,提出问题: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要问吗?
什么叫体积?体积单位有哪些?体积和表面积什么不同?(师板书:意义、单位、体积和表面积的区别)
师:提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一)、建立体积概念
那么,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呢?你们想怎样得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自选学习方式。
教师拿出盛有半杯红色水的玻璃杯和用绳子捆着的石头一块,用手提绳子将石头浸入玻璃杯的水中、教师:注意观察放入石头后水面有什么变化、教师将石头提起,再放入水中一次、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察的结果。学生:放入石头,水面上升、教师:把石头放入水里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呢?请几位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放入水里后,使得水所占的空间变大了,所以水面就上升了。
(1)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注意实验过程中量杯里水位的变化情况、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做一个实验,大家还要仔细观察,动脑筋思考、装入满满一杯沙子、然后把沙子倒出,放入一块长方体积木,请一位同学来再将沙子装入玻璃杯,然后让学生说出实验的结果、学生:沙子多出来了、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沙子会多出来呢?让几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概括、
(2)因为这块积木占有一定的空间,积木放到杯子里就占据了杯子的一部分空间,所以沙土就装不下了。
(3)(自学)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讨论: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讨论、归纳: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
(2)教师出示大小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大,哪个物体所占空间较小?或者说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个物体的体积较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体积”的意义。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教师再进一步讲解、教师:所有的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比如教室占据了一个较大的空间,课桌、讲台又占据了教室里的一部分空间;课本、文具盒占据了书包里的一部分空间,等等(板书)
(3)巩固、看教科书第111页的“做一做”。
哪堆木块的体积大?哪堆木块的体积小?并说明理由。
(二)认识体积单位
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同学之间可以互相比一比,你们能确切说出它们的体积大小吗?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需要凭感觉判断出谁大谁小就可以,但是有时也需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大,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些体积单位。
1、认识1立方厘米。
(1)教师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模型井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每四个人一组,每组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蚕豆等物体,再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个食指尖大约是1立方厘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的物体。(手指尖、玻璃珠、骰子)
2、认识1立方分米。
(1)师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并指出: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2)分组观察探究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 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 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再引导学生做出:用手势表示1立方分米。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的物体。(粉笔盒、药盒、礼品盒等。)
3、认识1立方米
学生分组观察探究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以上两个体积单位的推测,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教师用三棱架在墙角演示1立方米,注意观察形状大小。教师用棱长1米的架子演示1立方米的大小,然后让学生估一估,用多少个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拼起来有1立方米、
想一想:列举物体体积大约是1立方米的物体,如:两个课桌合在一起;电视机箱子……
启发学生借助四个同学围成的空间来表示1立方米。让学生看一看1立方米的体积有多大、教师: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容纳8位小学生、教师请8位学生钻进架子里,半蹲着,充满棱架、让全班同学体会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装电视机的纸箱、电脑台,洗衣机等等。)
议一议:计量体积使用立方米恰当的物体。
4、互相议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引导总结:体积单位分别是几个规定了棱长大小的正方体。1立方厘米就是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5、巩固体积单位的认识、
以前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体积单位,那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1)判断:(投影出示,113页做一做1)
(2)操作:剪一条1分米长的线,用纸剪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拿出1立方分米的模型。
教科书第113页“做一做”的第1题,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者的不同点,使学生知道:长度单位是一条线段,面积单位是一个正方形,体积单位是一个正方体。
三、课堂练习,形成技能。
1、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
(2)、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 20 ( )。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 )。
2、操作练习。摆一摆、想一想、(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用12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有多少种不同的摆法?它们的长、宽、高各是多少?体积各是多少?把你摆的情况记录下来,看你能发现什么?
想一想:体积数是12立方厘米,跟各种摆法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分米数有什么关系?
3、书113页做一做第2题,通过阅读操作练习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启发学生发现大家所摆出的长方体的形状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但是体积都是相同的、)教师再提问:这是为什么?
4、下面的图形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填书:练习二十九第3题)你是怎样数出来的,怎样数简便?
5、下图中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6、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立方厘米的体积有多大,1立方分米的体积有多大,身边什么物体的体积接近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
7、估量大约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起来有1立方分米。
四、可随机自由提问。
请同学们把这堂课学习的内容整理一下,你学到了什么?学会有关体积的知识有什么用呢?
根据学生发言归纳。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教学之后认真反思觉得这个教学任务基本完成。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为了更好的体现我的 “分层分组”的教学特色。我将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对常用的体积单位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方式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容积和体积》02-28
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题06-16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02-19
六年级数学下册《圆锥的体积》教案10-09
小学六年级《圆柱的体积公开》数学教案01-22
五年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案06-12
圆锥的体积(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03-15
五年级数学《因数和倍数》的教学反思02-28
圆柱的体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教案设计)09-14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反思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