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篇1

关键词:民俗;功夫茶;龙门阵;特点;文化

茶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有句俗语,那就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中国人素来爱喝茶,但是在这个区域辽阔的国度上,不同区域也有着关于茶的不同民俗,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

但是究竟何为民俗?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比较一致的看法就是民俗一般指的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各种风俗和习惯,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眼见可及、耳闻有声、触之有形的文化形式。

【1】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文化沉淀,透过这种文化积淀,我们能够了解到其中蕴藏的文化底蕴,而在我国,有着许多关于茶的民俗,在众多有关茶的民俗中,笔者选取了潮汕“功夫茶”和川蜀“茶馆龙门阵”两个典型代表,从中去体会出两个区域文化的不同风采。

“功夫茶”是潮汕地区的民俗,在潮那儿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韩江花月夜》,其中有这么几句经典歌词:“好茶好水知心话,聚散总是难忘的家,潮曲潮乐听不厌,夜夜功夫茶”、“这杯茶装满了多少深情,多少厚爱,落肚暖意生”。

【2】几句歌词娓娓道来功夫茶在潮汕人心中的地位,是的,说起潮汕,人们不禁会想起这一种闲情逸致的习俗――“功夫茶”。

而在千里之外的川蜀,有个“茶馆龙门阵”,这里的茶也是大有来头,四川人爱喝茶(尤其是成都人),而且更爱到茶馆喝茶,所以四川的茶馆更是数不胜数,怪不得有人这么称赞到,天下茶馆数中国,中国茶馆数成都。

既然两个不同区域都有着关于茶的民俗,那么首先就让我们来静观这两道茶之间的不同。

其一,侧重点的不同。

在笔者看来,“功夫茶”文化中十分讲究茶具与泡茶的程序,茶具以紫砂泥壶为上选,而泡茶的程序按先后排序为备器、净器、温壶、投茶、注水、刮沫、淋壶、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3】其中最能体现茶艺术的当数“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关公巡城”则要求泡茶者要斟茶者在各茶杯间来回斟茶,要求每个茶杯均是样多,一样不仅指茶水一样多,更指色泽均匀,而“韩信点兵”而是到了最后一滴精华时,要在巡滴在每个茶杯。

每一道程序可谓是应征了功夫茶的名称,有些学者经常为“功夫茶”与“工夫茶”的称呼在争论,在笔者看来“功夫茶”与“工夫茶”(工夫在潮汕方言中有着用尽心思之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道出了用尽心思去泡的茶最能沁人心脾,是的,这么匠心独运的泡茶程序怎一个词儿能概括得了,只有用心才能体会这一系列的精致,其次,这个喝茶的顺序也是大有讲究的,一般而言,这冲出来的第一巡茶应该让长者先喝。

而在四川有名的“茶馆龙门阵”中,所侧重的可与“功夫茶”大有所不同,那里的茶客是醉翁之意在于“聊”而不在“茶”,聊的是什么,上至国家大事,下至街坊趣闻,尽收耳边,从古扯到今,又从今扯到古,但是这又大不同于我们一般的讲故事,在他们看来讲故事是流水线生产,而成都人天性就不喜平板,向来就反感说教,他们喜欢的是闹热,是味重。

【4】他们喜爱天马行空,一件平凡不过的小事到了他们那里就可以变得十分的生动有趣,再者,摆龙门阵不在意用多豪华的茶杯,也不需有多贵气的桌椅,而在于说摆的事有多精彩。

其二,斟茶方式的不同。

潮汕功夫茶,小如柑橘,白似玉,薄如蝉翼的白底瓷杯通常成弧形或者方形,杯口相接,斟茶一般只需一只手即可,拇指按住茶壶盖,其它四指扶住茶杯,斟茶第一步“关公巡城”,第二步才是“韩信点兵”。

而摆龙门阵的“茶博士”来倒茶,一手叠了一摞碗盏,一手拿着一把滚烫长嘴铜壶,手势一挥,碗哗啦滑到桌子上,排成队形散开,水呼噜就从长嘴铜壶口高高往下流,飞流直下,散在了每个茶杯中。

这个斟茶方式,在笔者看来,用快、准这两个字来形容恰当不过了,对比起“龙门阵”的斟茶方式,笔者认为“功夫茶”这可谓是精而巧。

其三,茶客数量的不同。

在潮汕地区,每家每户里都设有一套茶具待客,这个茶杯的数量有多有少,一般的茶壶上都会摆三个。

潮人认为引功夫茶以三人为佳,少于三人则较寂静,多于三人则较喧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小杯茶刚好是一茶壶的水量,这可能也是潮汕人认为三个为最佳的另外一个原因吧【5】。

而摆龙门阵则不然,龙门阵讲究热闹,况且龙门阵不是用说的,更不是用讲的,而是用“摆”的,我们一般用“摆”这个词的时候是要说明阵容的强大,在当地,龙门阵就是用“摆”字来修饰的,从这个“摆”字和“阵”字,我们就可以猜出这样的场面是何其壮观,就是我们摆酒席一样,3或4个人不算摆酒席,3或4个人也不成方阵,因此摆龙门阵要多茶客才算地道的龙门阵【6】。

综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知道同样一道茶,不同地区的人品出了不同的茶韵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沿着文化这一条溯源去探究其中的茶滋味。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在文化发展和传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功夫茶和龙门阵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对于自身来说,他们更是一种区域民俗文化,带有浓厚的区域色彩。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的最东端,人多地少,面对着人口压力与土地资源不足的压力,潮汕人只有不断向外发展,有着濒临海洋的优势,我们知道海洋是贸易的有利条件,因此,就出现了驰名海内外的“潮商”,在世人眼中,潮汕人擅长于做生意,而生意人就是具有务实、精明的特点,没有务实,怎能诚信,没有精明,有怎能在激烈的生意场上处于不败之地,所以谈起潮汕人,人们会总结出这样的特点:精明、务实。

笔者十分同意这样的观点,潮汕文化在于“精”字,这可以在潮汕人喜爱的“功夫茶”中看出,精细的泡茶程序,这可不是一般的人就能够想到原来泡茶可以有这么多的细节要做到的。

接着,让我们分析一下“茶馆龙门阵”的所在地四川,川蜀的茶馆龙门阵以成都的最有名,笔者这里以成都为例,成都位于中国的内陆地区,在四川盆地的中央,具有山多的特点,山不仅是山,更是险山,自古就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称的川蜀。

但是成都绝不是个荒凉之地,恰恰相反,成都被誉为“天府之国”,这与地处黑土平原有关,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成都的老百姓有着物美价廉的瓜果蔬菜,鱼肉粮食,温饱之余就要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于是茶馆龙门阵就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学文化,说知识的地方,虽然摆龙门阵什么都聊,但最主要的还是新闻时事。

以上对于潮汕和川蜀两个不同地域对于各自茶民俗的影响, 以及各自差民俗与其土地上所居住的人们的特点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可以举出一系列的证据说明,比如,对于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川蜀地区还真是略胜一筹,有李白、杜甫、苏东坡,更有被誉为当代文坛第一泰斗的巴金老先生,而对于经商方面,潮汕地区就显得赫赫有名,我们可以以那驰名海内外的李嘉诚为例,他就是地道的潮汕人。

并且我们还可以从中这样的不同的泡茶方式和茶杯数量窥探出这样不同的文化,潮汕的一整套井井有序的泡茶工具,虽然比自在散漫的龙门阵来得有模有样,但是事物总是带有两面性,小心谨慎的特点跟川蜀人对比起来,就显得带有一些拘谨,而川蜀人就显得自在,活泼一些(当然这个判断只适用于普遍性,不排除有个别例外的)。

不信,你可以从湖南卫视举办的“超男”或者“超女”中比赛中看出,“超男”张杰,“超女”中冠军李宇春、季军靓颖、何洁,这些都是土生土长的四川人,他们天性活泼,个性十足,这不就跟龙门阵一模一样,他们就是喜欢自在,他们就是反对刻板。

但是我们也不能就说哪一种民俗好一些,因为民俗文化从来就没有优劣之分,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喜爱注重细节的“功夫茶”人们有着难能可贵的品质,他们勤劳,务实,精明能干,并且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长幼有序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而爱“摆龙门阵”的四川人,他们善于言辞,他们爱好自在,注重文化修养,关心天下时事。

同样是茶,但是“功夫茶”和“茶馆龙门阵”却品出了不一样的茶香,同样是民俗,但是潮汕人和川蜀人却酿造了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是虽然是不一样的茶,不一样的民俗,却都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华文化因他们而绚丽多彩。

对于这么宝贵的文化财富,我们应该不断地去传承,在继承的继承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注释:

【1】佘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彩图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5页。

【2】选自“潮汕博阁”,网址:blog.省略/。

【3】佘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彩图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12页。

【4】林文询:《成都人》,四川文艺出版社,第163页。

【5】陈卓坤,王伟深:《潮汕民间礼仪》,公元出版有限公司,第191页。

【6】该观点引用自林文询:《成都人》,四川文艺出版社,第164页。

参考文献:

[1]、佘志超:《细说中国民俗彩图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2]、林文询:《成都人》,四川文艺出版社。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篇2

潮汕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边缘,因其颇具特色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社会文化,被誉为“南国明珠”。潮汕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地貌落差较大,但其平原面积却占总面积的三成多,比例高于全省水平,是广东第二大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农产丰富,由农作物制成的农食杂粮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中占据最明显位置的当属潮汕地区的粿。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人生礼俗,其中所用到的祭品或食物大都包括“粿”(guǒ)。

在潮汕方言中,“粿”字所涵盖的内容丰富多彩,其涉及的粿类词语复杂而又模糊。到底潮汕地区粿的名称与何物有关?粿食物中哪些名词属于祭品,哪些名词属于小吃?同一种粿类在潮汕地区是否仅有一个名称?同一个粿词语在潮汕地区是否指向同一种粿类?

为解开这些疑问,笔者走访了潮州市区、潮州潮安县、汕头潮南区、汕头潮阳区、揭阳揭东县、揭阳普宁市,收集到了一些关于粿文化的词语,并对此作出一定的解释。

一、粿名称与其原料

《潮州府志·清·康熙》一书中讲道:“潮中霜雪失威,土膏震动,草木蕃殖宜矣。”[1]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潮汕地区,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春冬暖和,优质的地理环境成为当地农作物丰富旺盛的决定性条件。潮汕棵食正是在这样一种优越的环境下被演绎得多姿多彩。

在粿食中,许多粿类的皮是由当地一年两收的粳米加工后的粳米粉制成的,粳米粉被当地人称为尖米粉或粞[coi3]。此外,潮人还用当地所种植的糯米、番薯加工成粉末以制棵皮,并将这些粉分别取名为糯米粉和薯粉。

潮人所食用的粿食一般含有粿馅,这些粿馅基本上由当地农作物经加工配料制成,许多粿类的名称也源于这些农作物的俗称。例如,以春菜为馅的叫春菜粿,以菜头(即白萝卜)为馅的叫菜头粿,以厚合菜(即厚叶菜)为馅的叫厚合粿,以韭菜为馅的叫韭菜粿,以米饭为馅的叫饭棵,以马铃薯为馅的叫冈同[gang1dang5]粿,以绿豆为馅的叫[a3]粿等。由于各种馅料的名称蕴含了不同的吉祥寓意,因此这些棵食具备了珍贵的人文意识价值,如厚合菜取意天合人,韭菜寓意长长久久。潮人多会在一定时节内选择各种棵类,以寄托他们美好的人生愿望。

另外,由于潮汕地区地处卑湿,天气湿热,瘴气较多,换季之时易于上火,因此,自古以来潮人大多注重食疗药膳,棵食也不例外,一些棵食之料取材于当地寒凉性或平性之中药,并以此类中药命名。如以栀子为原料的栀粿,用鼠曲草做原料加尖米粉制成棵皮的鼠曲棵。此二类粿食,潮人多食之以祛体内瘴气。清明节前后,潮汕地区的朴树叶幼嫩可食,潮人则采朴子叶以制朴子粿,吃后有消食之功效。再如,仙草一物在潮汕地区被称为草粿草,潮人多采摘此草加生粉熬成草粿,食之以清体内火气。

二、粿与潮汕风俗

(一)粿与岁时节日

潮汕地区诸神崇拜风气浓厚,潮汕俗语中“时年八节”概括了潮汕地区八大祭拜节日: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节。在这八大祭拜节日中,粿类食物均是不可或缺的祭拜之物。调查发现,在潮汕地区,此八大节虽无不同之处,但是各个地方所需的粿类祭品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凸显了地方特色。情况大体如下:

除夕夜:潮人大多根据日期将此节日称为二九夜或三十夜,一般是从下午三四点以祭拜祖先作为这一节日的开始仪式,大多以红桃粿、鼠曲棵作为粿类祭品。而汕头潮阳区则用拜肉丸子、龟棵和一种两面都印有“福”字的福桃粿。汕头潮南区还要多加菜头棵,揭阳则需菜棵。

正月初一:一般情况下,棵类祭品大多与除夕夜所拜之物相同,而潮州则有些农村地区还需梭罗[so1lo5]包。

元宵节:一般多祭用桃粿,然而汕头潮阳与潮南二区颇具地方特色。汕头潮阳区须有灯火粿、石榴粿、肚兜粿和龟仔粿,并将其称之为“吉祥四件粿”。这些粿类之名多取决于本身的形状,依次呈灯火状、石榴状、肚兜状和龟仔状。另外,一些养猪的人家还会做猪仔棵,表示“饲养顺利”;一些从事农业种植的人家会做田头粿,来祈愿一年的收成好。

清明节:在清明这一天,潮汕地区多选用薯粉粿、鼠曲粿、红桃粿等为祭品。然而潮州农村则喜用朴子粿祭拜神明。揭阳大部分地区不兴在此节日祭拜粿品,除非是大型的祭祖活动才供拜酵粿、红粿等。

端午节:在潮汕方言中,端午节被称为“五月节”或“五月初五”。潮人将这一天中最为重要的时间定为中午及下午。在这一天,潮人除用粽子祭拜外,大多数地方还需一种类似于年糕的粘性棵类,叫做栀粿。有些地方则取其名为“棕”。因为“棕”在潮汕话中与“壮”同音,寓意吃了栀粿后会身体强壮。

中元节:在潮汕地区,中元节被称为“七月半”。这一天的粿类制品比较随意,可凭个人喜好决定。不过有些地区也比较讲究,如汕头潮阳区需一种铜钱状的钱仔粿,以取意七月半过后能秋收丰盛;汕头潮南区则是制作一种在当地被称为秀才棵的粿品。

中秋节:潮人将这一节日称为“八月中秋”或是“八月十五”。在这一天夜晚,家中妇女都会准备祭品进行祭月活动,在当地称为“拜月娘”。这一天的粿类祭品以红桃粿为主,唯汕头潮南区拜之以红桃棵、酵粿、油粿。

冬至:这一节日的棵类祭品相对而言比较随意,除潮州部分农村以朴子粿祭拜外,汕头潮南区则需菜头棵,取其“彩头”之意。

另外,潮汕地区还有一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称为“游神赛会”或“营老爷”,而这一天则被当地人称为“老热”[lao5riêg8]。在这一天的祭品中,有一种特色粿食,被当地人称之为甜棵。甜粿一般呈米白色或棕褐色,取糯米粉与白糖浆放入锅中蒸上十个小时左右,期间须不断加水以防锅烧焦。由于甜棵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较大,所以仅被用于比较隆重的祭拜节日。

(二)粿与其它民俗

在探讨潮汕地区粿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潮人不论婚丧嫁娶还是生老病死,又或是各种传统节日,都与粿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不仅反映了粿在潮汕礼俗中的一种象征地位,而且表明了粿在潮人心目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

1. 婚俗

潮汕地区传统婚嫁礼俗历史悠久,所用到的礼品种类多具潮汕色彩,其中粿品则成为其显著的地方礼品。通常举行婚庆时,新娘家的人都会用吉祥四粿品(即灯火粿、石榴粿、肚兜粿和龟仔粿)送给女儿;这四种棵类的名字大多取吉祥之意:灯火是指“后代”的意思,祈愿女儿能为夫家延续香火;石榴最大的特点便是多籽,因此取其“多子多孙”之意;肚兜棵和龟仔棵则是民间吉祥粿品。

2. 喜庆

(1)吊灯。

在去年元宵后家中有男子娶亲或生儿育孙的,将于今年元宵节去祠堂或庙宇挂灯,以祭拜神明,同时还要准备油棵分给亲戚朋友,分享喜悦的心情。

(2)出花园。

潮汕地区有为孩子“出花园”这一成人礼俗。孩子长至十五岁时,家中父母就为其择吉日举行“出花园”仪式,需拜司生殖的神,谓之“公婆”,供品是12个石榴粿,还有红桃粿、酵粿(发粿)等。

3. 丧葬

在潮汕地区,人死之后逢七设奠以为“头七”,期间所用之祭品颇为讲究,粿类祭品甚为明显,为的是与其它喜庆之意的人生礼俗有所区别。如白色的桃粿,以与平时所吃的红桃粿区分开来。揭阳有一些地区则是制作一种叫做豆纳粿的粿品,棵胚做成小碟子状,上面放几颗豆。这种粿一般是在往生的人过世五年后,其家人用这种粿来祭拜的。潮州庵埠则制作一种类似与揭阳豆纳粿的粿食,称之为龟粿,祭拜后由生者食之以求平安。

三、粿与潮汕小吃

潮汕地区的小吃可以说是名满天下,种类繁多,款式多样,色彩鲜艳,而当中有许多的小吃都与粿分不开。

潮汕小吃中的粿类食用方式主要有蒸、炸和煮三类。

(一)蒸的粿类小吃

蒸的棵类小吃品种繁多,可以分为圆形状、长方体、饺子状和一些特殊的不规则形状。圆形状的棵类小吃有麦粿(也称麦包)、无米棵和乒乓棵。乒乓粿又名槟醅粿,是由鼠曲粿演变而来的,其棵馅主要是槟醅麸,槟醅麸用糯米谷制作而成,把糯米谷炒热后,谷壳膨胀发出“劈啪”的声音,人们便依此声将该粿命名为“乒乓棵”。1997年12月,“揭阳乒乓粿”在由中国烹饪协会举办的全国首届中华名小吃认定会上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长方体的粿类小吃有菜头粿(即萝卜棵)、芋棵、粉瓜棵(即番薯棵),这种粿类小吃都是将其原材料切成丝,与糯米粉加水搅拌蒸成长方体形状,食用时需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地放到鼎中煎熟。饺子状的粿类小吃有冈同粿、厚合棵、韭菜粿、菜头粿和芋棵等,此种粿类小吃都是用糯米粉做成皮,将各种原料切成颗粒包成饺子状。

此外一些粿类小吃具有自身独特的形状,如咸水果,它是用糯米粉做成的一种上大下小的圆柱形状,中间挖空,放入一些菜脯丁。朴仔[puan2zi2]粿是一种由朴仔煮成的汁加糯米粉搅拌烹成的底部呈圆形,上部如花瓣状的小吃。糕棵,是一种多层的粿条,呈三角形状,与咖喱粉拌在一起,呈黄色。另外,草棵是一种清热解暑的小吃,潮人多在夏季食之。这种小吃没有固定的形状,蒸煮成为一整锅,食用时将其放至碗中加上白糖搅拌即可。粿条是一种用糯米粉加水蒸制而呈纸张形状的小吃。此外还有一种粿条卷,它是用粿条包卷竹笋、菜脯丁或萝卜等原料蒸熟。

(二)炸的粿类小吃

炸的棵类小吃有油炸粿,它是潮汕人早餐的常备小吃。与油条相似,只是比之小很多,只有大拇指大小,较为厚实。薯粉粿与麦棵这两种粿类都是用其原材料加糯米粉煎炸成扁圆柱状的小吃。油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皮的,用芋泥加马蹄做成甜陷,咸豆沙做成咸馅的棵类。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它主要是在韩江以东地区出现。潮州庵埠特色小吃炒粿则是一种用大约高1.5厘米的三角形粿煎炒,最后洒上卤汤与糖、菜脯等。

(三)煮的粿类小吃

煮的棵类小吃有棵汁、棵条汤和沙茶棵等。棵汁是一种为潮人所喜爱的早点,它是用糯米粉加水调制,放入鼎中烧制成一张张圆形的薄膜,再将薄膜切成三角形,再加水、味精和盐等煮成粘糊状,最后在上面加少许葱花。粿条汤,一种用棵条加上肉丸、猪肉、牛肉等配料煮制而成的小吃。沙茶棵是将粿条煮熟后直接加上沙茶酱和芝麻酱搅拌成的。

四、粿词语的分歧

潮汕地区包括潮州、汕头、揭阳三市,各地语音语调不尽相同。调查发现,同一种粿在不同地方的名称存在差异,同一个粿名词在不同地方也不一定是指向同一种粿。如下表所示:

注:表中同一横行的名称表示同一粿类,空格表示在该地方不存在这一类棵。

五、粿与其制作工具

在潮汕地区,做粿工序较为繁琐,制粿的工具更是别具一格,不仅形状各异、花样繁多,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专门性、系统化的工艺制品。

从传统意义上讲,做粿的工具主要有木制类与陶类两种。

木制的粿工具种类较多,用途广泛,几乎贯穿整个制粿过程。而在这当中,要数木制的粿印最具艺术特色,它将篆刻、绘图等民间艺术完美地融为一体。

木制的粿印一般呈寿桃横截面状,旧时以桃木制之,然而由于桃木粿印比较笨重,粿印上的印痕不耐摩擦,现今多用塑料粿印代替。这类粿印的底面向来颇为讲究,不同的粿类食物所用到的粿印不尽相同。如寿桃状的桃粿、龟粿所用到的桃形粿印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粿印之名也取决于其所制作的棵食名称,如做桃棵的称为“桃粿印”,是一种印纹全是图案化的篆体寿字的桃形印模;制作龟棵的被称为“龟粿印”,其印模则呈椭圆龟背形,底面刻着图案化的寿字。在一般潮汕家庭中,所用到的粿印则是底面雕刻桃形图案及其他花纹,中间雕一篆体“寿”字,以图吉祥长寿之意。

另外,木制的棵工具还有用于固定甜粿形状的“棱[sen]”,在有些地方被称为“做粿椅箍”;铺放粿食以便蒸制的“[king1]头笼椅”;蒸棵时将棵隔层的“粿架”;用于冷却及存放粿食的“粿箶”;给棵点红用的“棵点”。

至于陶类的制粿工具则相对简单些,一般无任何雕刻,多以无图案类为主。

占据陶类粿工具最主要位置的是“[qi7]粿钵”,或直接称为“[buah4]”,[qi7]这一叫法主要是来源于揉搓粉末的这一动作在潮汕话中被称为[qi7]。这种皿器主要用于揉搓粉团。

陶类的粿工具还有用于潮汕名小吃鲎[hao7]粿的粿印,是一种呈寿桃横截面状,底面无任何花纹的陶器;用于蒸制破击粿的“落碗”,又称“落层纸”,是一种碗底为五边形,碗边呈五片花瓣状的陶碗;用于盛草粿的“鸡碗”等。

此外,除了木制与陶类的粿工具,在传统的做粿过程中,还有一种石制工具“石臼”,由一个圆形凹状的小石窟和一根小石棒组成,主要用于捣碎材料,如将鼠壳草这一植物放入当中捣碎,以取其汁做鼠壳棵。

六、粿与潮汕方言谚语

菜头粿热单边:比喻做事情时只有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不把事情当回事。多用于形容男女双方的关系,一方对另一方有热情,另一方却无动于衷。

肚困吃甜粿:在常温下,甜粿可以存放较长的时间。以前的人“过番”(即到外国谋生)坐船时,基本上以甜粿为干粮,因此留下这句俗语。

赢过吃无米粿:比喻对某事某物热情程度之深。

做粿师仔印棵师父:指做粿只是小事,能够把粿做得漂亮才是真功夫。

时节做时棵,时人说时话:指不同时节做不同的粿,不同年代的人说不同的话。

软过菜粿:比喻人软弱无能

结语

综上所述,潮汕粿文化词语极为丰富,这些词语来源渠道繁多且内容相当广泛。透过潮汕粿文化词语,我们可以在研究潮汕方言词汇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潮汕地区淳朴的民风民俗。

摘要:在潮汕方言中,“粿”字涵盖内容广泛,由“粿”字组成的词语丰富多姿。“粿”的名称都与其原料有着密切的关系;“粿”作为一种重要的祭品,常用于潮汕的岁时节日和一些礼仪习俗;潮汕小食名闻天下,其中“粿”就是一种重要的潮汕小食,既有蒸、炸的粿类小吃,又有煮的粿类小吃。需要指出的是,在潮汕,同一种粿在不同地方的名称存在差异,同一种粿名称在不同地方所指的粿类有所不同;另外,在潮汕,“粿”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潮汕民间俗语也与粿有关。

关键词:潮汕地区,粿,粿文化词语

参考文献

[1]林杭学.湖州府志·清·康熙[M].潮州: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1982:463.

[2]林伦伦.闽方言在广东的分布及其音韵特征的异同[J].中国语文,1994,(02).

[3]詹伯慧.汉语方言调查与汉语规范化[J].语文建设,1995,(10).

[4]詹伯慧.略论闽语研究的“西进”[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5]马重奇.粤东潮汕五种闽南方言韵书音系比较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分析 篇3

关键词:潮汕民居 建筑文化 特色

潮汕位于广东省,潮汕民居历史源远流长,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还有着美学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但可惜的是这段历史还没有得到重视,就已经随着时代的改革渐渐流逝在历史的洪流当中[1]。潮汕居民建筑可以说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奇葩,因为它既有中原文化的特色,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成为不少专家名流眼中的瑰宝,因此受到很多风流雅士的青睐。潮汕民居建筑文化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多姿多彩

潮汕民居建筑的格式和很多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相似,平面布局是严谨的,主要是三合院、四合院的形式,其每一个是单体独立的,或是多单元组合的。但是细分潮汕民居建筑的时候,类型众多,最基本的就是“下山虎”“四点金”,在潮汕民居建筑中,大型民居都是以“下山虎”或是“四点金”作为基础横向,或者是纵向扩大其民居的规模,被潮汕人民称之为“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并且潮汕民居的外部轮廓保留得十分规整,一般为正方形或者是长方形[2]。在潮汕的一些地区,或者是乡镇,有一种狭长的平民居室,被称为“竹竿厝”。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被潮汕人民称之为“寨”,同时“寨”是清代潮汕地区军事化的产物。在潮汕,有一种集居式住宅被称为“图库”,“图库”从平面上看可以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的方式可以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汕地区,富贵人家所建的通常都是“四点金”,往往配有祖祠;潮汕乡村建筑普遍使用的是“下山虎”;而大宗大户,或者是富贵显达之家使用的是“四马拖车”。“下山虎”也可以称之为“爬狮”,是由三面房屋一面墙组合而成的;“四点金”指的就是以前厅到天井再到后厅为中轴线,前后厅、东西两旁各有一房,并且占据着整座建筑的四个角,故称“四点金”。“四点金”相当于北京的四合院,都属于明朝京都的建筑风格;“三座落”有一个雅称就是“百凤朝阳”,而规模比较宏大的被称为“八厅相向”,都是由两座“四点金”纵向合并而成的,平面系中轴线对称布局;“四马拖车”也被称为“三落二火巷一后包”,属于一种大型复合单元,也是“四点金”扩充合并而成的。“竹竿厝”的特色是布局狭长,客厅、住房都排成狭长的一列,组合位置也没有特定的规则,与广府民居的“竹竿屋”类似。

二、建筑材料

早期的潮汕贫民民居多为草寮,是用木头、草组合成墙体的茅屋,或者是夯土。潮汕地区的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采用的是贝灰以及石材。在北宋的时候,潮汕民居就是开始烧制贝壳灰,贝壳为主的三合土版筑最为盛行,不仅被应用到房屋的建筑、高塔上,而且还经常被使用到堤防的加固上面。石材不仅被应用到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台阶、井圈上,而且还应用到石牌桥、石塔等大型建筑物上,并且在潮州城内,太平路上就有四十多座石牌坊。

三、装饰特色

潮汕民居最突出的特色就是装饰,门楼、屋面以及厅堂是潮汕民居装饰的重点。潮汕民居装饰材质众多,其中包括:木雕、石雕、壁画等,其中最受人们青睐,并且独具特色的是潮汕的雕工。潮汕民居保留了有关于彩绘的类型和制度,一般都是以梁枋为主。枋被分为三部分,中间的堵仁是整个枋的三分之一,同时也占据枋的重要位置,给里面画画,题材不限,手法各异,其中包括:水墨彩绘、黑地泥金漆画等。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工艺,使得潮汕民居丰富多彩、金碧辉煌。潮汕民居内部的装饰有木雕、石雕等,再搭配上嵌瓷等,从而使得潮汕民居美轮美奂。潮汕民居建筑装饰博大精深,并且种类繁多。例如,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水火土五种不同种类。五星脊饰、山墙、屋檐等都是使用瓷来进行镶嵌。嵌瓷是潮汕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工艺美术,指的就是使用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山墙、屋檐等一些主要部位镶嵌出各种具有立体感的图像。例如,花草、鸟兽、虫鱼,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并且这些嵌瓷的造型十分传神,有的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当然,除了嵌瓷,潮汕民居还有雕刻,指的就是在建筑物的木质结构雕刻出图画,从而使得整个建筑富有美感。

四、结语

潮汕民居的建筑基本都是朝南偏东,主要以南为主。这么做的目的不仅在冬天可以抵挡严寒的北风,而且在夏天的时候可以吹着凉爽的南风。潮汕居民还有在家里种树的习惯,被潮汕居民称之为“镇宅树”,镇宅树多是以龙眼,或者是番石榴为主,这里龙眼又被称为桂圆,有着团团圆圆之意;番石榴有着早生贵子、多生贵子的意思。

参考文献:

[1]潘莹,卓晓岚. 广府传统聚落与潮汕传统聚落形态比较研究[J].南方建筑,2014(03).

[2]赵美婷,王敏. 华侨建筑形态与宗族意义场所的重构——陈慈黉故居的建筑地理学研究[J].热带地理,2016(02).

潮汕@文化词语研究 篇4

潮汕@文化词语研究

在潮汕方言中,“@”字涵盖内容广泛,由“@”字组成的词语丰富多姿.“@”的`名称都与其原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祭品,常用于潮汕的岁时节日和一些礼仪习俗;潮汕小食名闻天下,其中“@”就是一种重要的潮汕小食,既有蒸、炸的棵类小吃,又有煮的糅类小吃.需要指出的是,在潮汕,同一种糅在不同地方的名称存在差异,同一种@名称在不同地方所指的@类有所不同;另外,在潮汕,“@”的概念深入人心,很多潮汕民间俗语也与@有关.

作 者:李林浩 杨静 庄慈敏 陈丽莎 肖惠卿 吴佳红 詹锦珠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H1关键词:潮汕地区 @ @文化词语

浅谈潮汕地区文化民俗 篇5

来自潮汕地区的我对潮汕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通过询问长辈、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简单总结了潮汕地区的“拜神”文化以及结婚时的流程习俗。

潮汕人民的“拜神”文化

潮汕人民热衷于“拜神”想必人尽皆知,人们或有求于神明或保佑家人平安,于是“拜神”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更多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潮汕人民就会在家中拜神明以保佑家人健康,事事顺心。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人们就会拜拜家中的“地主老爷”,以求家宅平安和谐。

八月十五,家家都会在家中桌子上摆好月饼、柚子、大桔、茶叶、糖塔、汤圆等福品赏月,希望月娘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祭拜孤魂野鬼的时候,这一天,人们总会准备一大锅米饭、水果、许多纸钱,为可怜的孤魂野鬼超度,保佑其早日超生,重新投胎。

腊月二十四那一天称作“老爷上天”,即家中各神位的老爷神婆都上天面见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来家中的情况,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就要用泡有十二种花的清水清洗干净各个神位牌,并准备好大米、糖、一碗水、一套纸质的官袍、一个大大的纸钵,意喻去天上领取财富。这一天家中的水缸一定要储满水,表示财源不断。到了大年初四是神明汇报归来的日子,人们清晨便要早早准备好大米、水、糖,烧香迎接归来的神。

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准备“好三牲”:鸡鸭鱼猪等,祭拜神明,意喻一年中的事物到最后一天仍然还有很多,正月初一那天也要准备同样的食物祭拜神明,意喻新的一年里温饱富足,有一个好的开端。

结婚流程习俗

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都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为求方便,如今结婚习俗日益简化,通过询问长辈我总结了潮汕地区结婚的大概流程习俗。

“下聘”,就要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发饼。这一天,男方带着“十二板贴”(一种传统纸质喜帖)、红包、喜饼、糖条、烟、服饰钱、聘金等到女方家里,女方不能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并给男方一个“腰肚”(装有铜钱、稻谷、结发草、毛巾、大桔)带回家。亲戚会送来鸡蛋猪肉和红包,但一般猪肉和鸡蛋不会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这一天,还要家里的叔叔婶婶亲戚们吃饭。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篇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章程

广东外语外贸大**汕文化交流协会成立筹备小组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五日

1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目录

目录..............................................................................................2 前言..............................................................................................3 广东外语外贸大**汕文化协会章程.....................................4 第一章 总则................................................................................5 第二章 组织机构.......................................................................5 第三章 会员................................................................................8 第四章 财务管理.......................................................................9 第五章 协会活动.....................................................................10 第六章 附则..............................................................................13

2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前言

潮汕文化是以明洪武年间设置的”潮州府“为中心发展演进而来的区域文化,是包括海内约1000万潮汕人和海外约1000万潮汕人共同创造、传承和发展的群体文化,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东方的犹太人”之称。纵观历史,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潮汕文化在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中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成份,如儒家文化和中原的语言、文学、戏剧、音乐中的不少内容,还兼收古代南粤土著文化,海外文化。潮汕先民自唐宋至明清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同时由于潮汕与海外各地经济贸易的发展,以及中外交往的增加,海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和东南亚文化等)也不断传入潮汕,潮汕文化也吸取了海外文化中的优秀成份。如19世纪原汕头小公园一带和潮州府城内太平街等地的骑楼建筑文化,就是吸收西方建筑艺术而建造的。所以说潮汕文化中既有中华文化的部分,也包含海外文化,可谓中西兼容。广外是一所涉外型高校,学校一直鼓励学生“明德尚行,学贯中西”,走出去了解并发掘海外文化,而潮汕文化中的浓厚的海文化精神恰恰符合这一点。

在我校,有不少来自潮汕地区的学生,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许多非潮汕地区的同学表示在跟潮汕同学的交流相处中,对一些潮汕风俗习惯不了解,他们迫切地希望能有一个平台来了解潮汕文化,而潮汕地区的同学也希望能有一个潮汕文化交流平台来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潮汕文化。

通过潮汕文化交流协会,可以使广大师生认识潮汕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发掘潮汕文化精神的精髓,并把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同时,以开放的眼光和批判的心态,对潮汕文化人传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定势、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进行反思,3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从而把潮汕文化文化引向现代化,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兴趣,有效推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潮汕文化协会的成立一直是广外师生们的共同愿望,我们相信潮汕文化协会的成立能够为潮汕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更希望我们的努力能够丰富同学们的校园生活,促进同学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广外大的社团画上精彩的一笔!

4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广东外语外贸大**汕文化协会章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协会名称:

本协会的全称为“广东外语外贸大**汕文化交流协会”,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综合类学生团体。

第二条 本社团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决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学校各项社团管理制度。

第三条 协会性质:本协会是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校学生自愿组成,由学生自我管理的非营利性社团,受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团委及学生团体联合会监督管理。本协会相关活动在广外南校区开展,外出活动会向学校审批。

第四条 协会宗旨:秉承“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弘扬发展潮汕文化 第五条 协会口号:

第二章 组织机构

第一条 协会组织结构的具体职能

(一)协会委员会是协会会员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各部门开展日常工作,对会员大会负责;协会委员会由协会正副会长和各部门正副部长组成。协会委员会的职权:

1、提议和执行协会发展的决议;

2、筹备召开协会会员大会;

3、向协会会员大会汇报工作;

4、决定会员的吸收或除名;

5、制定协会内部管理规章制度;

5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6、召开协会换届工作;

7、选举下一届委员会成员;

8、领导本协会各部门开展工作;

9、决定协会的各项事项。

(二)协会委员会须有2/3以上的委员出席才能召开,其决议须委员会半数以上表决通过。

(三)协会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

第二条 协会组织结构

协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下设秘书部、文化部、外联部、宣传部,各部门设正副部长各一名。

第三条 协会各部门职能: 会长

负责制定协会的发展方向,统筹协会内外事宜,制定协会工作计划,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具体分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树立协会的良好形象,在协会宗旨的指导下让协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副会长

协助会长开展各项活动,分管和监督两个部门的工作,团结协会成员。后勤工作包括物

6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资购买和物资管理以及对各项活动后勤工作的指导;

秘书部

管理经费、会费,同时负责经费的使用分配,财务人员每个月必须做出当月的财务总结。其中会计负责协会日常活动经费的记录、统计工作。出纳则根据会计审核的凭证进行复核,办理款项收付等工作。以及对物资的管理、采购和日常的维护。协会文件管理和会员档案管理,以及对会员和干事的绩效考核,并及时反映会员的动态。会员活动的通知,以及开会时的会议记录工作。

文化部

负责协会常规活动及大型活动的前期策划创意和策划书的撰写,并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策划书的主要内容,如道具的制作、活动和场地申请等,并负责活动所需道具制作。

宣传部

负责通过各大平台对协会的宣传工作,以及和其他组织的合作。分为线上和线下的两个部分,线上部分是通过微博、人人等网络平台对协会进行宣传,树立协会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线下部分是通过合理的方式向校内外组织需求合作与支持。

外联部

争取赞助保证协会正常开展各项工作的进行,特别是大型活动。对外的形象大使,树立协会的良好形象;协助其他部门部的策划工作等。

第四条

协会干事招新

协会干事从协会会员中招新,会员通过递交个人简历的方式进行申请,以面试的方式择优录取。每个部门干事人数不超过8人。

第五条 协会优秀干事及会员的评选

(一)协会每学期选举优秀干事多名,各部门一到两名。

7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二)协会每学期选举优秀会员数名,数量视当年会员数决定。

第六条 协会负责人换届选举

协会各部门负责人每年进行一次换届,换届活动在每年五月份进行。新一届协会负责人从协会会员中招新,会员通过递交个人简历的方式进行换届申请,申请收集后协会委员会将对其进行面试并召开会员大会,候选人以当众演讲和答辩的方式进行自我展示,并由协会委员会进行公开投票表决。表决将产生新一届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其他部门部长各一名。部门副部长由部长进行挑选。换届结果将对所有会员公开,委员大会有权否决选举结果。

第三章 会员

第一条 入会

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校学生,热爱并想了解潮汕文化者,遵守校纪校规且愿意遵守本协会章程者,自愿原则下均可向协会申请,经审核合格后成为潮汕文化协会会员。

第二条 会员权利和义务

(一)会员权利:

1、有协会职务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

2、有监督协会正常工作的权利。

3、有参加协会会员活动的权利。

4、有自愿退会的权利。

(二)会员义务:

1、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协会章程。

2、服从管理,承担协会分配的工作和任务。

3、自觉维护协会荣誉和利益。

第三条 纪律

8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一)合理使用会员权利,严格遵守会员纪律。

(二)团结会员,严于律己,自觉维护协会形象。

(三)积极参加协会常规活动和其它特色活动,活动中一切行动听从指挥。每次常规活动,不得随意迟到、早退,不得无故缺席,如遇特殊情况须向有关负责人请假。

第四条 退会

(一)会员书面提出申请,经协会审批同意予以退会。

(二)会员有以下行为,协会可以立即注销会员资格: 1.违反国家法令;

2.故意损害协会形象,影响恶劣; 3.违反协会纪律,累计三次。

第四章 财务管理

第一条 协会活动经费来源

1、协会将按照学校的有关规定要求协会成员一次性交纳少量会费作为协会经费。

2、协会将通过正当途径(如通过联系其他实体或组织获取赞助)筹集部分经费。

3、属校团委布置的工作或经校团委认可的全校性活动,向校团委申请经费划批

第二条 我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

1、协会将按学校要求设立一个银行专用账户,反映协会收支状况,账户不得他用。

2、协会由指定的会计和出纳作为财务人员对财务进行管理,由会长进行监督。

3、财务人员须持有协会负责人签批的正规发票或收据发放经费或报销经费,并做好记录。

4、活动经费支出必须有发票或正式收据;由校团委划拨经费的必须有发票。

5、财务人员在月末做该月的财务总结,学期末做学期总结,学年末做学年总结,并在每学期末把财务报表及所有票据一并上交社联会财务部审核。

6、协会在举行每项大型活动之前应有财务预算。

9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7、定期向协会成员公开收支情况,听取意见。

第三条 协会活动经费的使用

1、协会活动经费只能用我社团组织的活动中,如购买活动物资、宣传物品、比赛奖品,以及各种资料、道具等。

2、各项活动经费严禁使用在少数人身上如餐饮费,名片费;严禁使用在与协会性质无关的人和事上,违反者会根据实际情况追究当事人责任。

第四条 积极配合团联会的检查工作

第五章 协会活动

第一条 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将通过丰富的活动来体现协会的性质和宗旨,具体活动内容如下:

一、协会常规活动: 1.文化交流:

“以茶会友”潮汕工夫茶话会

活动内容:组织会员进行工夫茶话会

活动方式:双周定期组织会员于申请场地内举行功夫茶话会,届时将工夫茶文化以及其渊源介绍给会员。

活动目的:“以茶会友”,冲泡一壶潮汕功夫茶,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交流潮汕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潮汕茶文化,可以是协会会员内部的交流,也可与其他学校的潮汕文化交流协会进行“茶话联谊”。

“潮语无止境”潮汕话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组织会员进行潮汕话教学

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活动方式:每周定期组织会员与申请场地进行潮汕话教学,教学内容以潮汕话日常对话为基础,让一个或数个潮汕地区会员带领一个非潮汕会员学习日常潮汕话对话内容。

活动目的:旨在让潮汕会员与非潮汕会员形成“一帮一”或者“多帮一”的教学关系,让非潮汕会员快速掌握基本的潮汕对话,增大非潮汕会员对潮汕文化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会员内部关系得到更好的进展。

2.娱乐休闲:

“影潮”电影或情景剧观赏

活动内容:定期播放潮汕电影或情景剧,让会员感受潮汕语言的魅力

活动方式:通过申请学校课室,用幻灯片展示、潮汕影片或短剧视频播放等方式为会员提供一个学习潮汕语言的环境,从语言层面上领略潮汕文化精髓,感受潮汕文化的魅力。

活动目的:让会员学习潮汕语言,感受潮汕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将潮汕文化传播出去,另一方面丰富会员的文化生活,起到文化碰撞、文化交流的作用。

二、协会特色活动: 1.文化交流:

潮汕文化文艺晚会

活动背景:在浩浩潮汕文化中,英歌舞、潮剧、木雕、工夫茶的文化艺术让人对其表现出的文化底蕴感到赞叹不已,协会通过举办文艺晚会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潮汕文化的闪光点,吸引大家前来了解潮汕文化。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活动时间:每年一次

活动内容:通过会员报名的形式确定晚会所需表演的节目,经管理层和团联审批后确定晚会节目单,管理层需要事先申请学生活动中心的场地,确定晚会具体时间。由有兴趣的老师或学生参与演出,只在传播潮汕文化,促进本校潮汕文化与其它文化的交流。

潮汕文化摄影比赛

活动背景:潮汕地区属于丘陵地带,同时属于沿海地区,山多水多,自然会有许许多多

1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的美景美物,尤其受潮汕华侨的影响,潮汕地区的建筑也是相当有特色,举办摄影比赛,旨在培养会员发现美的眼睛,为会员们提供摄影技术交流的平台。

活动对象:协会成员 活动时间:每学年一次

活动内容:以“潮汕”为主题或者以自己对潮汕文化的理解为主题拍摄的照片或者短片,可以在上交的影像材料中配上自己的印象与见解,届时将邀请专业的教师参与点评。本活动也可以与摄影协会合办,方便协调。2.娱乐休闲:

潮汕美食节——“食在潮汕”

活动背景:潮汕美食一直是潮汕地区的一张名片,其选材简单,吃法讲究,味道独特,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远播海内外,深受世人赞美。又由于学校饭堂的菜式比较单一,做法比较简单,口感较差,因此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跟多的师生了解品尝潮汕美食,让爱好美食的同学以食会友。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活动时间:每学期一次

活动内容:与学校饭堂联合,饭堂作为美食节地点,提供厨具,师生们必须以队伍形式参与,自备食材。会向外界拉取赞助,以补贴参赛队伍和奖励获奖队伍。活动环节主要有:

1.烹饪菜谱筛选

筛选标准不会很苛刻,但是菜式需要具有潮汕特色。2.潮汕美食烹饪

烹调可分为4类,包括潮汕风味特色菜、潮汕小吃、工艺品、精致美汤。3.美食展示并评选

按类评选,开展美食节“美食之家”、“最受欢迎小吃”等评选活动。

中秋节“猜灯谜”

活动背景: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起源于夏朝,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举办此活动可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启迪同学们的智

广外潮汕文化交流协会

慧,挖掘同学们的兴趣爱好,同时在此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对象:全校学生 活动时间:一年一次

活动内容:以学校学生活动中心作为灯谜活动举办地点,举办中秋灯谜有奖竞猜。1.进行灯谜理论知识教学:传授理论知识,介绍猜灯谜的规则。让同学们从理论层面去了解灯谜的精髓所在,尝试使同学们掌握解谜的技巧和关键。2.现场猜灯谜:

1)现场采取自由灯谜的形式,即如果知道答案即可举手作答,答对即可获得奖品 2)奖品按灯谜所在的难度等级分类,即灯谜难度高则奖品价值较高,难度低则奖品价值较低。

第六章 附则

第一条 协会会员大会有权制定和修改协会章程。

章程修改应遵循慎重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章程修改由协会委员会提议,由会员大会进行表决。相关决议须经过到会会员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能生效。

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 篇7

提起潮汕, 往往会得到同样的评价——迷信。身为潮汕人, 我不否认潮汕地区拜神风气浓重, 但随着知识的积累思考的深入, 我觉得“迷信”这个说法值得质疑。我认为:潮汕地区的“拜老爷”现象不能简单等同于“迷信”, 尤其在农村逐渐现代化的今天, 我们更应该反思“迷信”和“信仰”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充分挖掘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一、“拜老爷”现象简述

“拜老爷”是潮汕地区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 是对神的祭祀活动, 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早在封建社会前期, 潮汕就有了祭拜神明的风俗, 源于对自然的畏惧和消极的反抗, 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 以求得心灵慰藉, 明代中期已成为一种固定的社会习俗, 一直流传至今。

“老爷”是神明的统称, 表达了人们对神明的畏惧和敬重, 有较浓厚的封建色彩, 因为“老爷”就是对上司或主人的尊称, 借用到了拜神之事上。需要清楚的是, “老爷”是指大大小小的神, 并不包括魔和佛。神是介于魔与佛之间的一种超人的神秘力量。平日里家家户户要按风俗“拜老爷”, 准备贡品、檀香、金银元宝等纸錠, 按照一定的程序祭拜, 向“老爷”表达愿望并祈求得到成全。每家每户都设有“老爷”的牌位, 在家里就可以供奉, 上了等级或不用常拜的神设在公共祭拜的“老爷宫”里, 妇女前往祭拜。“拜老爷”在以前, 可以说是婚后女子的“专利”, 哪个媳妇若不会拜神, 肯定会受到婆婆的指责。

一年里要拜的神有天恩公 (玉皇大帝) 、地主爷 (土地爷) 、妈祖 (天后圣母) 、关公、伯公、月娘 (月神) 、门神、祖宗……每逢初一、十五, 可见提篮担筐的妇女们, 奔走于各个庙宇之间, 虔诚膜拜。特别是正月里, 拜老爷更是头等大事, 事关家宅一年兴衰, 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 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拜一次, 场景堪称盛大。这是有特色的潮汕乡村“拜老爷”的文化现象。

二、从“拜老爷”心理看“迷信”

“拜老爷”是潮汕传统社会中妇女的“必修课”, 这样性质的礼拜, 几乎贯穿整一年, 所以说, 潮汕人很爱“拜老爷”。为什么对“老爷”如此虔诚恭敬呢?“老爷”真的灵验吗?且让我替非潮汕的朋友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潮汕人说不清楚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可能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文化反思。

为什么会出现“拜老爷”现象?我认为, 这种有地区特色的文化现象的产生, 有其特殊的自然和人文原因。潮汕地处沿海地区, 也属南蛮之地, 自古以来天灾较多, 且文化发展较迟, 原始宗教思想基础导致了信神, 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概念, 当人们在遇见自身无力支配的命运时, 便容易萌发信神心态, 人们所以信神、祀神, 无论是偶像或自然形象, 都是由于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有用处和好处的, 企望“有求必应”才去拜祭, 就有了对“老爷”的畏惧心理、保险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

对于“老爷”, 人们并不能说清楚它如何存在如何起作用, 但就是心中有所感觉, 并且很真实。“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这种中庸的做法是大多数潮汕人不抵触“拜老爷”的原因。当然, 也有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孩子, 像我, 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这么些理性的无神论, 然而, 每当我踏上潮汕热土, 就不得不承认, 心中有神明。我想可能是这种文化氛围给了我一种难以名状的文化感觉和文化认同, 尽管这与我所学相悖, 但是, 我还是不会产生厌恶之情, 反倒是因其特色而喜欢。

至于潮汕人民对“老爷”是不是百分百确信和依赖, 我认为不是, 所以“拜老爷”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迷信, 只是表面看起来很像而已, 事实上, 没有多少人活在“老爷”的世界里, 人们依旧自己的现代生活。

三、“信”而不“迷”

潮汕人民对“老爷”的崇拜并未形成坚定的宗教信仰, 崇拜但不完全迷信, 更多的只是一种民间风俗而已。潮汕人本身对这些问题就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论证, 因为, 只是风俗而已。

现代文明的猛烈冲击, 使得“老爷”的地位有所下降, 人们拜神更多是出于风俗的考虑, 并没有以前那么“诚心”, 信仰“老爷”就更无从说起了。拜神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难定位的, 说它是封建迷信可以, 说它是一种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种好东西, 人不能没有信仰, 人总要有一些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支持, 但信仰得太过的时候便成了迷信。

拜老爷”在今天的潮汕地区, 普遍来讲已经不是“迷信”。真正的迷信很狭隘, 没有包容性, 很偏执顽固, 而“拜老爷”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已经没有了这种情况, 即使以前可能曾经有过, 但社会飞速发展的冲击、社会转型的润物无声, 已经悄然改变了这一切, 想来确实恍惚, 觉得这种变化不可思议。潮汕人的对神明的迷信, 早已不存在了, 现在是处于一种介乎有神和无神之间的状态。

换一个角度讲, 就是神明之于潮汕人民, 从来就不曾是一种信仰, 只是一种民间风俗习惯而已。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信仰, 就是当别人迷茫时你清醒, 当别人疑惑时你坚信。显然, 潮汕人“拜老爷”并没有达到这么高深的“境界”, 并没有形成一种宗教信仰, 只是风俗而已。潮汕人民务实本分, 吃苦耐劳, 总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头脑去努力争取一些东西, 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把“老爷”时时挂在心上, 也不是尽全力维护神明的权威。据我的观察和分析, 妇女之所以拜老爷, 很多是从小跟着母亲学出来的。

这就是文章开头我所认为的“潮汕地区的‘拜老爷’现象不能简单等同于‘迷信’”的原因。

四、“拜老爷”现象是否应该革除

那么, 消除“拜老爷”现象如何?彻底斩断被认为是迷信落后的根源, 是不是越快越好?这个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对于这种有角度变化发展过程的文化现象, 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给予客观的评价。“老爷”神通广大, 几乎无所不能, 所以人们很愿意相信这种永远都无法确信的力量。与其说是一种“外力”, 不如说是人们心中希望的坚定的寄托。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市场化飞速发展的阶段, 潮汕地区也早已不再是封闭落后的景象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 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然不排除有较落后的现象存在, 只是普遍已经进入现代生活状态。事实上是, 这边母亲在忙着“拜老爷”, 那边孩子在忙着上网冲浪。潮汕人接受新事物并让其共存的能力的确值得赞叹, 这样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也没有产生根本冲突, 居然能相安无事, 各得其所。所以, “拜老爷”的风俗并不完全与科学势不两立。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 如果今后的农村, 再也没有晨钟暮鼓的烟雾缭绕, 没有老婆婆踏破黎明第一道曙光去上香, 没有家家户户门前的神符, 没有妇女口中的念念有词, 人们过上了刷卡按钮电梯的现代生活, 彼此之间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都为着各自的利益奔波, 缺少了传统社会里联系的力量……那么我想, 中国的农村就不复存在了。

我这么说并不是无谓的担忧, 因为目前潮汕地区农村地区人民的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如果短时间内“没收”并“摧毁”了千百年来人民的信仰, 那他们如何快速找到并接受自己的精神依托?有依托与没有依托是不一样的, 精神依托的有无,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能简单地完全否定民间“拜老爷”习俗在人们生产生活中起到的特殊作用。

总的来说, 潮汕地区的“拜老爷”现象是比较兴盛的, 但因其不害人, 符合信仰自由原则, 也就允其存在。我们可以用科学加以引导, 但是不能以科学来完全代替或扼杀并不是罪大恶极的传统文化。至少在短时间内, 应该尊重潮汕地区“拜老爷”这种文化现象, 赋予潮汕民间拜神风俗一定的文化、历史内涵, 引导其尽可能与现代文明相结合, 推动大潮汕的精神文明建设。

摘要:潮汕地区“拜老爷” (拜神) 民俗由来已久,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 然而, 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 这一现象越来越受到批评和质疑。本文试从“拜老爷”现象切入, 着重探讨“拜老爷”与迷信、信仰的关系, 反思今天潮汕地区“拜老爷”的文化现象及其发展, 以一个潮汕人的生活经验和大学生的客观视角, 对家乡的这一文化现象加以评述。

关键词:潮汕,“拜老爷” (拜神) ,迷信,信仰,民俗

参考文献

[1]陈泽泓, 潮汕文化概说[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赵春晨、陈历明, 潮汕百年履痕:近代潮汕文化与社会变迁图录[M]。花城出版社。2001。

[3]杜松年, 潮汕大文化[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4]潮汕文化论丛[M]。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编,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潮汕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篇8

一、俗语诙谐,借古喻今

潮汕的俗语很多,其中有一些与初中历史知识相联系,这些流传下来的俗语反映了潮汕人民对历史人物的喜爱和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是家乡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潮汕俗语是传统民间文化,是当地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语言的根基,从精神意义上说,它是区域族群感情表达的载体,是大众愿望和审美的直接表现。

如在学习七册(上)(人教版,以下同)第12课“王莽改国号为新”内容时,补充俗语“俏过王莽”,这是他夺位、杀兄长、逼太子孙子自杀的故事。“俏”是假借字,口语中意为得势恃强,澄海人用这俗语形容一个人蛮不讲理,专横跋扈,横行霸道。在第18课《三国鼎立》中,我引用四个俗语故事:有“荆州借久成己业”,意指借用别人的东西后赖着不还,占为己有的行为;有告诫人们逢事不可过早得意,须知祸福难料的“曹操一笑三败”;有不能小看人家无能的“勿看东吴无贤人”;有“阿斗衰尾”,指事物到了没落的地步,比喻在后期不景气的人或事业的命运。在学习八册(上)“抗日战争”时,我引用了讥讽虚张声势、装模作样伎俩的俗语“千兵进城报十万”。这些俗语生动朴实有趣,诙谐新奇,容易记住,不仅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有现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学生乐在其中,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它们是潮汕人民智慧的一种体现和在语言创造力上的独特反映,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父辈们的这种精神,并秉承着以代代相传。

二、功夫茶飘香,人文情谊长

初中历史课有多处介绍茶文化。一是七册(下)第三课《开元盛世》中农业方面“江南盛产茶叶”(包括唐朝茶圣陆羽事迹);二是第十课《经济重心南移》中南方农业的发展:茶树的栽培,茶园的新增;三是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宋代饮茶风气盛行:“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茶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在历史教材中的社会生活方面所占比重大,而且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仪,成为中国与外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增强友好关系的纽带。

这很自然地为我介绍潮汕功夫茶文化提供良好的素材与契机。于是,我有选择地结合以上内容,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1)潮汕地区著名的茶叶有哪几种?(2)冲泡功夫茶有哪些步骤?(3)与茶相关的潮汕俗语有什么?(4)功夫茶包含着哪些文化内涵?

在热烈的探讨氛围中,历史不知不觉走进了生活。学生不仅了解功夫茶的常识,而且自自然然地体会到功夫茶那种“聚乡情凝乡谊,促和睦增互爱,开心性启智慧”的内涵。这种精神内涵生生不息,在生活中不断地以她的溢香熏陶、沐泽着人们,使学生感受到谦让、友爱的人文情怀和家乡精神风貌,挚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民居显特色,保护要提倡

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取之学生熟悉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感受与经验,可以开启他们对家乡生态环境、人文社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发展出具有深厚意义的家乡文化认同意识,使学习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有趣的、有用的和有情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潮汕民居文化内容的渗透时,我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体会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索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在对七册(下)第七课《辉煌的隋唐文化》、第十一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宋代百姓住房格局”和九册(上)第九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中“著名的建筑”等内容进行教学时,我情不自禁地联系起颇显特色的潮汕民居。俗语“阔过开元寺”是人们用来形容一些较为宽敞的建筑物。那么,潮汕民居自身又有何特点呢?为了让学生对熟悉的家乡环境能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获得较好的体验,在上完“宋代百姓住房格局”后,我以实践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潮汕农村民俗建筑小调查”。首先由老师简介这次小调查的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和调查步骤。接着让学生课后进行实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积极拟定出调查方案、提纲:①民居建筑形式有哪些?②民居格局呈现什么特点?③影响村居格局的因素有哪些?④在新农村建设中,新民居的格局有何新特色?⑤村里的民居建筑面临哪些问题或困难?应该如何解决?同时学生又进行了分工合作,有的上网获取信息资料,有的到村里的公厅、祠堂、较大的侨房实地用手机或摄像机拍摄,有的访问村里的老人或父辈。然后,学生整理、编辑摄影资料、图片、文字、口述材料。最后,在课堂上多媒体或书面个性化地展示活动成果,相互交流、相互探究,其乐融融。

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学生精心准备、自主性开拓、互动合作,较好地触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一屋一木的淳朴情感,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先辈高超的建筑技术,唤起保护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民居的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更可贵的是,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如何解决民居面临的问题(如拆迁、重建规划等)上,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大提高。

四、潮汕精神,熠熠生辉

潮汕地灵人杰,潮汕人民身上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优良品质和精神。 这种精神,在很多历史事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源泉。

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介绍许雪秋领导的黄冈起义;学习“南昌起义”时,介绍“潮汕七日红”;学习“秋收起义”时,联系澎湃领导的大南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潮汕人民的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我联系汕头开埠,潮人乘“红头船”漂洋过海、“猪仔贸易”的历史史实和“无可奈何舂甜果”的俗语故事,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潮汕人民勤劳、冒险开拓、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犹如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流进年轻的一代。

把潮汕文化渗透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由陌生变得熟悉,由熟悉变得深刻,这样,学生会学得更有兴趣,更感自豪;老师会教得更实在,更有成就感。这是我一如既往地把潮汕地方文化融进历史教学中的缘故。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上一篇:模拟考试一题目下一篇:工作满意度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