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小说思想与《红楼梦》研究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贾平凹小说思想与《红楼梦》研究(推荐6篇)

贾平凹小说思想与《红楼梦》研究 篇1

《红楼梦》对于贾平凹写作的影响,在学术界可谓是达成了共识,这部顶级小说对于他的写作是具有相当大影响的,贾平凹十分推崇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他的文学创作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贾平凹的诸多作品中对于《红楼梦》中悲剧艺术的感受、对于作品细节的继承、对于女性形象的喜欢、模仿原作中人物的宿命结构、学习原作中的语言风格以及地域原作中日常生活题材的选择等等,在这几个方面上有着明显的表现。可以说,贾平凹能够成为当代最为著名且作用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与其对于《红楼梦》的喜欢以及善于吸收《红楼梦》作用的诸多精华为自己所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红楼梦》;贾平凹 ;写作; 影响

目录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思想主题..........................................................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文学语言的特色.............................................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作品当中的神秘色彩.....................................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写作题材的选取.............................................错误!未定义书签。注释...........................................................................................................11 参考文献...................................................................................................12

引言

贾平凹在当代文坛的名望可谓是相当之重的,有“鬼才”的称誉。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的创作之路从来没有停过,在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同时也能够不断地对自己的写作进行反思,因此,在当今文坛上,他作品的数量以及作品的流变,是相当罕见的,他被现在的文坛称作“鬼才”、“奇才”,他是一个极具创造性和广泛影响性的作家,当然,我们根据他作品的特色,也能够看出他的作品不走寻常路,可以说是带有一点叛逆的特性的。

贾平凹对于我国传统的文化以及文学有着特殊的喜欢,同时在贾平凹的作品中经常能够看到我国传统文学的影子,可以说贾平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作出了独特个人风格的文学作品。在这其中,作为我国古典小说代表的《红楼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贾平凹对于《红楼梦》的精华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曾经说过:“《红楼梦》在初中时读过,上大学又读过,直到我从事写作近二十年,曹雪芹的影响反倒大起来了。”[1]148研究贾平凹的专家费秉勋曾经这样论述过:“他(指贾平凹)以开放的艺术胸襟吸收着多种信息和营养。他的古典文学修养为人们所称道,这方面的老师有司马迁、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李清照、施耐庵、蒲松龄、曹雪芹、苏曼殊等。”[2]186本文主要通过对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来分析贾平凹对于《红楼梦》的具体感受。

贾平凹的后期作品的阶段是在90年代以来至今,这个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有《废都》、《秦腔》、《白夜》、《土门》、《浮躁》、《古炉》等,这个时期,他的作品已经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征,他的作品的主题已经有农村转向城市,担忧没有抛弃农村,表现出了对农村面临改革开放的环境所带来的反思,而且他的作品也不仅仅是关注社会生活了,也开始慢慢的关注生态起来。他在后期,不断的超越自己,挑战自己,从而达到另外的一个高峰。因此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也是相当具有吸引力。被广大读者喜爱。

尽管他写了这么多富于变幻的作品,但是我们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那就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对于他的影响,不管是他作品的思想成因上,还是逻辑的架构上,我们都能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他的影响,而本文,则着重论述明清时期的世俗小说《红楼梦》对于他作品的影响。

一、思想主题的影响

对于一部文化作品来说,其中心思想就相当于人的眼睛一样,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所在,也是作品精气神的最客观的反映。主题思想是作家心灵与作品沟通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梁,我们能够将作者的思想观察的极为透彻。作品的思想主题主要是来源于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会与思考,作家对于作品中心环节的构思过程也是提炼作品中心思想的过程。作品的中心思想对于作品本身的情节构思、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各种场景、环境的描绘与安排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作品流传的时间跨度较大,读者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阶级立场的不同,使得他们对于文化作品尤其是作品的主题有着自身的理解,这些理解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完全对立的结果。

小说取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红楼梦》本身对于中国现代以来的小说思想感情的影响其实很小。不得不说,作者曹雪芹本身确实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者,其他作家对《红楼梦》的解读中,张爱玲与曹雪芹的一些语境大致有些重合,再有就是贾平凹先生了。他并不是选择了在上下文中与曹雪芹重合,而是真正的用了《红楼梦》式的思想来创造一部小说。这也就是小说《废都》的创作渊源,《废都》这本小说本文在内容形式上与《红楼梦》有着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小说的思想主题上也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许多共通之处。比如说在《废都》中孟云房向周敏传授计议时提到的西京城文化界四大名人那一节,直接就是《红楼梦》第四回小门子与贾雨村论道“护身符”一节的复制粘贴品。对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读者来说,在当代的小说作品中,任何想要在叙事层面上《模仿《红楼梦》的都显得不太真挚。比如说《废都》,那个口唱段子的拾垃圾的老人就已是勉强的符号,更不用说广受诟病的奶牛思想家和庄之蝶老丈母娘的满天鬼魂;《废都》本身就极为冒险地运用了虚幻的艺术写作手法,这一点就连张爱玲都没有勇气去做到,她的许多作品也仅仅是展现了《红楼中》中写实的一面。相对而言,在贾平凹的作品中对于虚幻的构思,也仅仅是体现在了庄之蝶这里,能够令读者感到比较合情合理。庄之蝶给人的感觉既是现实存在的又是虚无缥缈的,这种虚实的人物描写本身就是《红楼梦》的真实写照。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在现实中是贾府的公子,而在虚幻中而是女娲补天遗落在人间的石头,抑或是一个浇溉灵草的仙人。那么问题来了,谁又是甄宝玉呢?这个人物既存在,却又显得极为飘渺放佛又不存在。从对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曹雪芹可谓是匠心独远,他的创作思路与欧洲十九世纪的现实主义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可以说《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被视为经典,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思想主题的虚实结合,令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有不能洞察到这一点的都不能称得上真正读懂了《红楼梦》;贾平凹则是真正读懂了、读透了《红楼》,在他的作品《废都》,就是为了能够达到《红楼梦》的境界:无限地实,也无限地虚,越实越虚,愈虚愈实。

在古老的城墙下,庄之蝶最后一次问宛儿:“宛儿,你真实地说说,我是个坏人吗?”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呢?“两个人就相对跪在那里哭了。”——这也是命运自身的悲哀,这种悲哀的情感就是传统的同时也是极具现代风格的。在《红楼梦》中,世界的腐朽与人悲惨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每个人物身上都有着不断发展变化的天地节律,凄凉的秋天以及寒冷的冬天早晚都会到来,万丈高楼总会坍塌的时候,所以说天底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是世俗世界的必然规律,同时也是人类命运的悲哀。但在《废都》中,城墙上如泣如诉的埙声、庄之蝶家中的哀乐所表达的“哀”更具内在性:这并不仅仅是为了人类悲剧的命运而悲哀。一直到小说发展到末尾,庄之蝶在世俗中依然享受着幸福的生活,他还没有被抄家,他依然可以继续生存下去,但是这仅仅是针对他的肉体而言,他的精神早已经失去了灵魂,庄之蝶是贾平凹所认知的中国传统中,第一个认为自己有罪的人,在我国古典的小说中没有人会在书中自己承认自身的错误。但是也最后也是庄之蝶的悲哀所在,他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居然没有收到任何的审判,依然可以在这世俗中继续存活下去,无论内心是否已经腐朽。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 《红楼梦》可谓是一部写女儿的著作,写的就是贾宝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的故事,用围绕贾宝玉的“女儿国”来概括这部作品是最适合不过,女儿自古以来就是受天地灵气所垂爱,《红楼梦》描绘了一个以贾宝玉为中心的“女儿国”。“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女儿被看作是天地间灵气所钟,是纯洁美好事物的集中体现。在《红楼梦》中塑造了很多美丽、单纯、可爱的鲜明生动的女性形象,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林黛玉,“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薛宝钗,“英豪阔大宽宏量”的史湘云,“男人万不及一”的王熙凤,“木头人”的迎春,“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才自精明志自高”的探春等,除了这一大批上层贵族女性形象深入人心外,也描绘了“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袭人,“心比天高、风流灵巧”的晴雯,这些下层女性形象的刻画极为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为作品增添了十足的光彩。贾平凹对此由衷地赞赏,“曹雪芹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把女子当作与男子平等的人全面地写”[3]209,他对《红楼梦》在女性描写方面心领神会,他在《关于小说创作的答问》中坦诚地说:“《红楼梦》《聊斋》,我的女性人物,主要是学习这两本书。我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我与他们有一种感应,那里面的东西,我完全能理解,两位作家对女性的感觉,我能感应到,从心里产生共鸣。”[4]373-374。由于《红楼梦》的影响,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也涌现了一大批生动鲜明的女性人物,这些女性人物往往代表着这个世界最真最美和最善良的东西,《火纸》中的丑丑,虽然名字叫丑丑但是她却长得楚楚动人,而且自己也是非常的勤快本分;《满月儿》中的满儿,既聪明做事又严谨,还有可爱又活泼的月儿,《浮躁》中的英英,大胆开放,紧跟时代的步伐,还有小水那美丽善良的性格。

女性形象在贾平凹的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贾平凹的短篇小说“满月”的月亮,似乎整天无忧无虑,总是毫无顾忌的大笑,这是“史湘云的影子红楼梦”?作者抓住这一纯天然汉台,给他们一个强烈的个性和女性气质美本身。妇女不仅具有传统女性的温柔娴熟,质量好,勤劳善良,但也有勇气去追求自我解放的新时代女性,主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勇气。一如《红楼梦》中对女性自我解放的思想萌芽滋长,小月追求自我幸福,主动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离开了被称为“古代的好人”的才才(《小月前本》),《秦腔》中的白雪是秦腔剧团名角,虽然与在省城工作的夏风结婚生子,但是宁可两地分居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事业,即使是又丑又黑的黑氏,在辛酸生活中也并不泯灭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决绝地走出没有真爱的小男人的家,与木犊成家(《黑氏》)。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这些女性在极力张扬自由个性的同时,也面临着悲剧的命运。《红楼梦》中的女子虽然有着极高的才德修养,却还是没有战胜当时的外界环境,不能抗拒命运的安排,结局只能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贾平凹笔下女性经常感到悲伤和无奈,随之而来的就是其悲剧的命运。西峡和子路结婚虽然仍然存在,但是由于二人理念的不合再加上其矛盾的性格,已经注定了成为婚姻的傀儡。虽然贾平凹没有明确考虑西峡的最终命运的工作,我们可以在白雪身上得到一些体会。雪虽然是一个著名的歌剧演员,但是秦腔基本上已经走向了没落。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的她将独自抚养有缺陷的女儿,面临着巨大的生活的压力,可以想象悲惨的命运。但在这些女人的心中,理想的追求仍然是最高的,这不可避地导致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妇女克服其自身的弱点,更关注能力和超过男性的野心。如果贾平凹的作品早期的妇女用柔弱的身躯撑起天空,那么这时期的女性则是用自己坚强的意念撑起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任其驰骋,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与意义。贾平凹对于这些女性进行生动鲜明的描写,就跟《红楼梦》一样,都寄托了作者自我的情感在里面,贾平凹刻画的这些女性形象,也深深的表现出贾平凹自己内心的希冀。

三、文学语言的特色

《红楼梦》是明清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它所采用的都是当时的白话文,囊括了民间各式各样的口语、俗语、歇后语、因此如今,我们才会赞叹与《红楼梦》里的绝美文字我们通过都贾平凹的作品中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他也用了很多的民间俗语,吸收了当时商州的各式俗语、歇后语,他曾经说过,在群众语言里提炼出来的语言才是没得文学语言,由此可见,在语言的用法上,他是深得《红楼梦》的精华,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随处的看到商州以及西安的方言口语,特别是在他后期的长篇小说《秦腔》和《废都》里,这可谓是无处不见。比如在《秦腔中》,有宁看财娃《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还有不是冤家不聚头;寡妇尿尿,只出不进等等这样的民间俗语与歇后语,他的作品中不仅有丰富的口语和歇后语,还有很多的民歌和民谣、顺口溜,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谓是《废都》当中的那位整日收破烂,拉着一架破车的那个疯老头了,他唱的那首民谣可谓是贯穿了整本书,“一类人是公仆,高高在上享清福;二类人做官倒,投机倒把有人保;三类人搞承包,吃喝嫖赌全报销;四类人来租赁,坐在家里拿利润,五类人大盖帽,吃了原告吃被告;六类人手术刀,腰里揣满红纸包;七类人当演员,扭扭屁股就赚钱;八类人搞宣传,隔三差五解个馋;九类人主人翁,老老实实学雷锋。”这首民谣充分反映了那个时代各类人的社会状态,反映了下层劳苦大众的不满与愤恨,从而也充分有力的揭露出了那个时代的弊端。贾平凹作品当中的民歌民谣除了在这两部作品中有充分的运用外,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这样的语言运用,比如在《火纸》中,还有在《天狗》中都插入了大量的民歌民谣,或者是秦腔,贾平凹通过这些语言的应用,对于展示整个小说情节的发展变换,塑造各类人物鲜活的性格特征以及表现整个地区的民俗风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类语言的应用,虽然不是直接从《红楼梦》那里搬过来的,但是贾平凹对这种通俗语言的运用方式以及对这种通俗语言的钟爱,都是和《红楼梦》的语言风格极其相似的。另外,这些方言和口语的应用,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有点拗口难懂,但是当你细细去揣摩的话,就会觉得他的这种语言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朴,所以能够更加容易打动读者以及更好的反映作品的主题,这也是跟《红楼梦》相似的地方。

四、作品中的神秘色彩

在《红楼梦》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充满神秘玄幻色彩的,比如作品的刚开头赖头和尚和疯癫道长的出现,以及贾宝玉梦见风月宝鉴等等都充满了神秘玄幻色彩,而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场景,比如在《废都》当中的四朵奇怪的花,佛教的舍利子、有着人一样的思想和灵性的老牛,疯癫却一语道破天机的老头,这一切都显示出了贾平凹作品中的神秘玄幻色彩,不仅在《废都》中有这样的描写,在《废都》之后,贾平凹的作品当中的神秘玄幻色彩反而有所增加,比如在《土门》当中,所有的一切都似乎都跟云林爷的神秘医术和神秘感知上的。中国自古文化崇敬天与自然,贾平凹透过写这些神秘的东西,实际上它也是要表达出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与变迁。这和《红楼梦》也是一脉相承的。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中各个人物的最终结局,都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已经暗示好了,比如贾宝玉的命运,当时和尚和疯癫道士的对话就已经暗示出了他的命运,还有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上的判词都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命运遭遇以及结局是怎样,而且,不仅有判词暗示了他们的命运结局,同时书中出现的很多谜语对联也暗示出了相关人物的命运结局,比如探春制谜中“游丝一断魂(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就暗示了探春在清明的时候将出嫁,离开大观园,远赴他乡,踏上那条悲惨的命运之路。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比如在《浮躁》中,小水为了金狗的事去和尚那里测字,当时,小水说了”完“字,还有“回”字,当时和尚就说这是一个好兆头,说金狗能够回家,并且还会成亲在今年,之后还会有一个儿子,果不其然,后来金狗真的应验了和尚所说的话。还有在《秦腔》里面中星的老爹在死了之后有一个笔记本上写到,新生死于水,秦安能活到六十七岁,天义死的时候不会埋在墓地里,三蜇将会因为绳子死掉,夏风不会再回来清风街了,后来果真像笔记本说的那样,相继应验了很多。而且,当中还说明了君亭在建农贸大市场的时候挖到了土地公和土地婆,这就预示着农贸大市场以后将一帆风顺,红红火火。这样的暗示还在《土门》中也有,比如仁厚村在修牌楼的时候,贾家的族碑在挖出来的时候变成了两半,这就暗示了这个村子以后的前景非常不好,在与城市合并的抗争中注定要失败的结局。贾平凹对于《红楼梦》在宿命提前预示上相比之下,还是没有像《红楼梦》里一样自然流露也没有《红楼梦》里表现的那么系统完整。

《红楼梦》对于贾平凹的作品的影响,还表现出在给作品当中人物名字的 选取上,我们独舞《红楼梦》可以发现,他里面的人物名字其实是有很深的寓意的,最典型的就是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四姐妹的取名,刚好就是“原应叹息”的谐音,还有贾雨村,就是“假语村言”的谐音,在取名字这一点上,贾平凹也是在模仿《红楼梦》上花了很多心思,比如在《废都》的庄之蝶,就是取自庄周梦蝶这一个典故,最典型的也是在《秦腔》中夏家四兄弟的名字,夏天仁、夏天义、夏天礼、夏天智,谐音就是“仁义礼智”在其中的寓意也是很重要的。

五、写作题材的选取

《红楼梦》在写作题材的选取上的伟大奇妙之处就是它透过一些生活当中最为普通的事情,比如吃穿住行、吃酒作诗、猜谜、应酬来往,它通过这样的日常琐事,却折射出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没落变迁,《红楼梦》这种散点透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对于贾平凹作品的创作影响也是极大的,当时贾平凹在《贾氏家族》中夫子自己说道:“当我后来读了《红楼梦》,其中有些人际关系简直和我们家没有多大的差别,可以说这个贾家是那个贾府的一个小小的缩影。”⑥比如在《秦腔》中就是透过写清风街的夏家的没落史,折射出了当时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对于农民的出路该何去何从的思考,还有在《废都》中“所写的内容都是日常生活得琐事”⑦在贾平凹的作品中,他不是以那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重大事件为题材,而是把自己创作的视角放在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还有放在了一些家族当中,通过刻画这些生活琐事和一个家族的变化,来反映当初的时代主题,而这样的做法,不正是《红楼梦》的手法。

悲剧性的题材选取也是两者之间共通之处。王国维曾经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专门有一章说《红楼梦》美学上的价值,当中说到《红楼梦》这本书,和一切喜剧相反,它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后面他又说《红楼梦》就是悲剧中的悲剧,的确,《红楼梦》就是一本从头到尾的悲剧,这本书展现了一种多层次但又相互交融的悲剧世界,主要讲诉了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以及其他金陵十二钗等人物的悲剧命运,也展现了一个辉煌的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史,纵观这部作品,可谓是悲剧意味从头串到尾,而曹雪芹的这种悲剧基调,却被贾平凹学习的如此深刻,贾平凹自己也说过我们不仅需要喜剧作品,也需要又悲剧作品。贾平凹对于《红楼梦》中的悲剧意味有着相当深刻却又不乏诗意的独特感受对于他的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写了各式各样的悲剧,比如爱情悲剧,在《病相报告》当中胡方和江岚因为战争和周边复杂的人情环境,导致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很好的归宿,还有《火纸》当中的阿季与丑丑,他们本来是情投意合,但是却因为丑丑父亲的强烈反对,最终因为丑丑未婚先孕导致他的父亲愤怒自杀而终结,在《秦腔》中又描绘了夏风与白雪的悲剧婚姻。还写了个人的人生悲剧,在《浮躁》中写了作为平民阶层代表的金狗与上层官僚势力的争斗,但是处于下层的平民势力注定要失败的结局,这里面展示了金狗这样处于下层势力孤苦无助,只能任人欺压的悲惨命运,还有在《古堡》中,对于一心为村民的张老大,他本事一片好心的想为村里办点事,去挖矿井、买汽车,可是他的这些行为得不到村民的拥护反而不理解他的这种疯狂行为,导致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在他去外地出差的时候被村里人无理取闹的弄成夭折了,后来他自己又在开车的时候载人车翻了把人给压死了,自己也被送进监狱,这样一个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最后却落下这样的悲剧下场,在《美穴地》中,柳子言在给别人选了好坟地之后,人家的家里可谓是如日中天,可是在他给自己家选好坟地之后,他和妻子在坟地里自杀,还自以为自己的儿子以后肯定能当大官,但却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的儿子却只是成为在戏剧团演包公的戏子,结局总是如此悲惨。但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展现了一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悲剧,《秦腔》可谓是展示了多重悲剧,贾平凹通过对清风街夏家的没落史展现了整个中国农村的的凋零颓废景象,同时也展示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国粹秦腔的没落,为秦腔的衰落道出了一首沉痛的挽歌,同时,在《秦腔》中也穿插了夏风白雪婚姻的不幸,夏天礼、夏天义还有中星他爹的个人人生的命运悲剧。还有在《土门》中的农村与城市抗争的命运曲也有农村的悲壮失败为结局,当时城市风挂起,而村长成义带领着村民,与城市的合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与抗争,但最终还是被城市给无情的吞噬,没有摆脱这悲惨的命运,而在同时,也因为成义的行为,导致最后被枪毙的结局,这无不给作品增加了悲凉的气氛。贾平凹对于自己作品中的悲剧基调的成因与构建,正是根据《红楼梦》的做法,通过对书中人物爱情的悲剧,命运的悲剧,反映出了整个社会时代的悲剧。

注释

① 王永生,贾平凹文集:13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8页

② 贾平凹:《回音》,见《贾平凹文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页

③ 费秉勋,贾平凹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68页 ④ 贾平凹,生活会给我们提供丰富的细节【J】当代作家评论,2006(1),第30页

⑤ 贾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⑥ 贾平凹,我是农名【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 第41页 ⑦ 王永生,贾平凹文集:14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1页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小说研究综述,杨优美,青年文学家,2015(02)

2.贾平凹小说《秦腔》的方言土语研究,李时薇,首都师范大学,2015年 3.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演变,昌平,西南大学,2012年

4.贾平凹“商周系列”小说言语特色研究,郭萍,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贾平凹文艺思想成因和逻辑构架研究,邓礼惠,西南大学2010年 6.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叙事特色,费团结,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房文玲,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8.贾平凹小说语言艺术美,孙才妹,滁州学院学报,2007(01)

9.论贾平凹小说所体现的宇宙观,人生观,哲学观,张川平,河北学刊,2002(03)

10.贾平凹散文的审美追求,赵惠霞,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1.贾平凹小说的女性形象创作理念,王光华,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12.贾平凹小说神秘文化探源,郝世宁,邢台学院学报,2006(03)13.贾平凹《秦腔》的文化精神,付成义,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4.试论贾平凹对《红楼梦》之接受,蒋正治、唐妹,商洛学院学报,2008(04)

贾平凹小说思想与《红楼梦》研究 篇2

故绝圣弃智, 大盗乃止;擿玉毁珠, 小盗不起。焚符破玺, 而民朴鄙;剖斗折衡, 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 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 铄绝竽瑟, 塞瞽旷之耳, 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 散五彩, 胶离朱之目,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 而弃规矩, 攦工倕之指, 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焚花散麝, 而闺阁始人含其劝矣;戕宝钗之仙姿, 灰黛玉之灵窍, 丧减情意, 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彼含其劝, 则无参商之虞矣;戕其仙姿, 无恋爱之心矣;灰其灵窍, 无才思之情矣。彼钗、玉、花、麝者, 皆张其罗而邃其穴, 所以迷眩缠陷天下者也。

这个情节在全文中看似无足轻重, 却暗含了宝玉内心的对于“庄禅”思想的看法, 著名学者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认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示人以解脱之道。如何从人生之苦痛中解脱, 即是一部《红楼梦》的主旨所在。而“庄禅之道”蕴含着“解脱之法。”宝玉读《南华经》这一情节暗含了宝玉对于“庄禅”思想的解读。宝玉读南华经这一情节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本文拟从一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焚花散麝——无情可得解脱

焚花散麝, 是宝玉解脱思想的反映。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论及宝玉的解脱思想, 他指出“若《红楼梦》之写宝玉, 又岂有以异于彼乎?彼于缠陷最深之中而已伏解脱之种子, 故听《寄生草》之曲而悟立足之境, 读《胠箧》之篇而作焚花散麝之想”1, 王国维认为焚花散麝是宝玉的思想实质, 宝玉在陷入困境时, 寻求出路最终得到的答案是焚花散麝以求解脱。宝玉为什么要焚花散麝呢?小说第二十一回写道:

至晚饭後, 宝玉因吃了两杯酒, 眼饧耳热之际, 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 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 好没兴趣。待要赶了他们去, 又怕他们得了意, 以後越发来劝;若拿出做上的规矩来镇唬, 似乎无情太甚。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 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 毫无牵挂, 反能怡然自悦。

宝玉以权当他们死了, 毫无牵挂, 反能怡然自悦的抚慰之语将自己从苦闷中解脱出来, 其实这只是在他熟读、领会《庄子》之后才能有的见解。宝玉不喜欢袭人做如此的举动, 袭人和麝月是宝玉的随房丫鬟, 在宝玉心里, 他并不希望黛玉受到伤害, 同时他也是在乎袭人的麝月的, 所以袭人对他不理不睬时, 他索性说“权当他们死了, 毫无牵挂, 反能自然愉悦”。毫无牵挂是进入逍遥之境的最佳精神状态, 要想真正解除内心的痛苦, 就应该保有无情的精神状态, 身、心有所系终究是进入不了逍遥之境的。只有无情可得解脱, 此处庚辰双批曰:“此意虽好, 但袭卿辈不应如此弃也。宝玉之情, 今古无人可比, 固矣;然宝玉有情极之毒, 亦世人莫忍为者, 看至后半部, 则洞明矣。”宝玉的毒笔者将其理解为无情, 无情以求解脱, 无情以求自适。宝玉的毒在于他可以抛却一切遁入空门, 他选择无情从而求得解脱, 这是宝玉读《南华经》后悟出的智慧。

这段续文完全袭用了《南华经·外篇·胠箧》中的句法和辞气, 看似调侃的语气背后暗含的是宝玉对于以袭人和麝月为代表的闺阁始人含劝的态度, 无情方可得解脱, 一切烦恼皆是由情而生, 无情则烦恼无, 多情则烦恼无限, 这是宝玉在读完《南华经》后得出的一个观点, 使得宝玉在一段时间内得到释怀, 从这一点上来看, 高鹗续四十回中对于宝玉最后出家为僧的情节设置是颇和作者意涵的。宝玉情极之毒, 并不是完全无情, 而是一种对情的超脱, 因为情极而为求自适故而选择无情。这是宝玉熟读《南华经》之后所感悟的道家思想。

二、戕其仙姿——保全真性的智

戕其仙姿, 笔者以为可以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宝玉对宝钗失去真性的智的感叹, 即封建教条使得宝钗失去了真性情, 她的仙姿被戕害了;第二种是宝钗的近乎完人的形象应该被戕害, 让她恢复真性情的智。第一种观点的论据颇丰, 宝玉是一个性情之人, 他自己很看重性情, 小说中有这样的情节设置, 宝玉对梦中对少年喝道:“空有皮囊, 真性情都不知道哪里去了!”此番感叹相比也来自于他在府里看到了太多人失去了真性情, 而在这些人里他最为惋惜的便是宝钗。宝钗的真性情被破坏了, 变成了一个“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的世故之人, 变成一个封建制度下的一个完美的妇女形象。何其芳在《论红楼梦》中将宝钗的形象表述为“封建社会循规蹈矩的少女”, 她用封建道德所打造的完美形象却也扼杀了自己的真性情, 她所受的教育和封建家庭的教条使得她身上的真性的智被扼杀了, 她的真情真爱都被遏止了。失去了真性情的宝钗在宝玉看来是十分惋惜的, 所以宝玉的戕其仙姿既是对宝钗封建道德所束缚。

第二种观点和前一种观点相同点在于承认了宝钗身上真性情的不复存在, 但是, 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对真性情的召回, 他认可了宝钗身上原有的真性情, 宝钗自幼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浸淫很深, 在她的身上集中了一切传统美德, 是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缺点的完美的人物。曹雪芹将宝钗这个人物形象塑造为儒家思想的化身, 她聪明博学, 仁爱礼让, 尽管对现实社会不满, 但是仍然希望通过自我修养、自强不息去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她的仁爱礼让, 爱护姐妹兄弟, 是值得肯定的, 宝钗并没有直接充当封建家长的帮凶, 她顺应了命运, 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但却无法获得宝玉的爱。宝玉希望宝钗能够保存真性, 这一点却是毋庸置疑的。

三、灰其灵窍——大巧若拙的愚

灰其灵窍, 无才思之情矣。黛玉的才情是大观园众多女子中的佼佼者, 黛玉也为才情所累, “黛玉一生是聪明所误”2。因为太聪明而为洞明一切世故, 黛玉的才情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裨益, 她的敏感多思反而让她日渐羸弱。宝玉对于黛玉才情的态度, 是灰其灵窍, 也就是说宝玉虽然爱惜黛玉的才华, 但是却并不希望黛玉有这样的才华。宝玉是主张无材的, 无材的人生态度在《南华经》中多处提到, 《庄子》多次提到“无材”的重要性, 在《内篇人间世第四》中讲到了无材之木的故事:

匠石之齐, 至于曲辕, 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 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 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 匠伯不顾, 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 走及匠石, 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 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 勿言之矣!散木也, 以为舟则沉, 以为棺槨则速腐, 以为器则速毀, 以为门户则棭樠, 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 无所可用, 故能若是之寿。”

神社栎树之所以巨大华美, 是因为它是“不材之木”。正因为是“无材”, 这棵树才不会遭人砍伐, 因此才能寿延。庄子认为树不成材, 方可免祸;人不成才, 亦可保身。树不成材使得它免遭斧斫之祸, 真可谓“疏散之树, 终于天年”3, 因为材质无用, 它保全了形体的完整, 于树而言, 它并不希望自己被用, 它要做一棵散木, 而不是材木。同样的, 宝玉所持的也是这样一颗无用无材之心, 他无意于功名利禄, 更不希望见用于世, 成为材人并不是他的终极理想, 他要做的事人世间一自在散人。无材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观点, 无材可以避祸, 做散人才可以自由屹立在世间。宝玉读到的“绝圣弃知”, “殚残天下之圣法”,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等等, 一言以蔽之, 就是在强调无材的观点。曹雪芹的无材思想直接影响到了他的创作, 他塑造了黛玉的有材形象, 却又借宝玉之口道出了有才反被才所累的观点。灰黛玉之灵窍, 宝玉熟读《南华经》后的解读不禁让黛玉哭笑不得, 黛玉提笔所做的续作暗含了黛玉对宝玉观点的不认同, 至于黛玉对于《南华经》的见解, 本文就不多加赘述了。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的这一情节设置, 暗含了宝玉对于《南华经》的解读, 这段文字最明白不过地显示了宝玉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绝圣弃知”, “殚残天下之圣法”, “毁绝钩绳而弃规矩”等等, 一言以蔽之, 就是要“回归自然”、“保全真性”。再看一下宝玉乘着酒兴所作的续文, 所谓“焚花散”, 所谓“戕其仙姿”、“灰其灵窍”, 与庄子的思想一脉相承。无情以求解脱, 保全真性的智, 无材而得自适, 是宝玉对于《南华经》的独特感悟, 也是庄禅思想对于宝玉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罗伟国:《谈佛说道解红楼》,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2]刘大杰:《红楼梦的思想与人物》, 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6年版。

[3]曹雪芹:《红楼梦》,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年版。

[4]杜景华:《<红楼梦>和“道”》, 《文学评论》, 1963年第6期。

[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 商务印书馆, 2001年版, 第11页。

[2]红楼梦第二十二回脂砚斋庚辰双批。

贾平凹小说的“卖点”分析 篇3

贾平凹是中国作家里为数不多的一直坚守纯文学道路却“不差钱”的作家,自《浮躁》以来,他的每一个长篇基本都能创造天量的销售码洋,都能掀起文学界的批评热潮。

一、鲜活的日常生活观感

20世纪90年代新写实小说的崛起,把人们一度遗忘的日常生活提升到小说叙述的中心位置。在这一文学思潮中,展现生活的日常性和原生态也成为贾平凹几个重要文本的基本特征。他的小说采用的是一种聊天的方式,消解了故事的线型发展模式和事项间的因果联系,化解了“戏剧性”所赖以维系的矛盾和冲突。

《废都》可以说是这种叙事探索的起点,其主要情节是庄之蝶与三个女人的性爱游戏,但是事件的进展都自然平淡,没有真正情节意义上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与《废都》一脉相承,《高老庄》也是尽力削去其戏剧性的可能发展,尽量原生态的写出生活的流动。写作《秦腔》的.时候,这种文体观念更加成熟,作家借用半疯半醒、呆痴可笑的引生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破碎进行散点透视,将乡村的破败与衰落暴露无遗。《高兴》中,作家尽力抑制那种虚空高蹈的叙述,使故事更生活化,细节化,变得柔软和温暖。《古炉》在精雕细刻的写实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秦腔》,一切宏大的主题都淹没在琐碎的日常生活流中。

在生活细节的原生态、形而下的呈现中,作家用众多的意象来进行整体的形而上把握,把众多的生活碎片连缀成一个充满意象的整体,有效地解决了日常生活的破碎性和平面化问题。在城镇化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这种 “聊天体”为当代文学呈现了一个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征与鲜活日常生活观感的文本世界,成为全球化、城镇化时代的一种稀缺资源。

二、神秘主义的情节结构

巫鬼文化是贾平凹从小耳濡目染的一种民间文化,从他的很多小说文本中都不难发现他对巫鬼神秘事项的偏好,甚至可以从中梳理出一整套极具巫楚文化色彩的丧葬礼俗。如果说这些东西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历史遗存,那么,魔幻化的超现实主义书写则是贾平凹的一种想象性再造。他的短篇小说集《太白山记》被誉为“新聊斋”,写尽了人生的无常、命运的神秘、万物的玄幻。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也大都采用魔幻手法,尤以《废都》《高老庄》和《怀念狼》最为突出。《废都》一开篇就以三大奇异事象为全书披上了一层魔幻色彩,小说还以魔幻的笔法赋予了那头奶牛以人的思想和灵性,牛老太太也亦人亦鬼。《高老庄》里也充斥着神神道道的描写,从不断出现的飞碟,到神秘莫测的白云湫,从死而复生的再生人,到子路未卜先知的残疾儿子石头,极尽神魔鬼怪之能事,无不令人拍案称奇。《怀念狼》可说是贾平凹最神秘诡异的一部小说,诸多异的事象层出不穷。《秦腔》虽然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日子,但其里也夹杂着许多魔幻化的形象和情节,《古炉》中的狗尿苔简直就像一个精灵,在自然万物中自由穿梭……这些作品都通过一系列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超现实情景,营构了一个个亦真亦幻的魔幻化世界,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奇特的感觉。

这种神秘书写带来了一种魔幻、浪漫的审美风格,非现实的小说题材、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荒诞不经的情节设置,都给人以惊险刺激、新奇怪异的审美感受,迎合了人们猎奇求新的文化趣味。

三、刺激的细节描写

从些许的小段子到《废都》的长篇大论,从赤裸裸的性描写到精美的文化包装,是消费阅读的文化语境造就了贾平凹,还是贾平凹在诱引文化消费时代的读者?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贾平凹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性描写中,性只是一个探测社会、人生与人性复杂性的独特视角,他笔下人物的性意识与性行为有的虽然有违传统伦理道德,但基本上还是“发乎情止乎礼义”,最后都达到了由肉欲到灵魂的升华。从叙事效果来看,人性的思考还是大于叫卖的吆喝。中国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纯文学日趋“边缘化”,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如何既坚持纯文学立场又能生存下来、使自己的作品好看从而好卖,对贾平凹来说就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对于市场化语境中的小说创作而言,如果沉重的文化能够包装好赤裸裸的性,赤裸的性描写就是迎合消费社会、媚惑文化大众的至胜法宝,《废都》的横空出世就是最好的见证,最具卖点的性加上种种文化包装,最终使得《废都》既能登大雅之堂,又能流行于市井百家。《废都》之后,大胆的性描写成为贾平凹小说叙事的新常态。《高老庄》中,明明是“汤汤水水”的琐碎日常生活,有了那些荤黄的佐料,整个叙述很好地维持了读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怀念狼》中,只要有可能产生感官刺激,小说的文字叙述都不会放过。令人佩服的是,由“怀念狼”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沉重思考冲淡了一切下作的印象,让我们在感官刺激之余不得不对小说的主题肃然起敬。《秦腔》写的是一种文化的衰落,但文化思考中也夹带着许多肉欲化的挑逗。此外,语言的粗俗也是贾平凹性描写的一大特色,这样例子不胜枚举。

四、结 语

随着当下文化消费逻辑的日益扩张,寻找文本的“卖点”,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业已成为一切文本操作的显在动机。在这种文化语境中,小说叙事以欲望化修辞来确立自身的经济地位和文化角色,用感官刺激去迎合当下读者的消费趣味,日渐成为当下小说叙事的一个不良倾向。这种叙事观念虽然并非贾平凹所开创,但在技术操作上,贾平凹绝对是一个天才。与众不同的是,“意义含量”与文本“卖点”在他的作品中还是获得了相对平衡。在市场化写作兴起的中国文坛上,贾平凹的确是一个非常滑头的作家,他总是把意义的阐释交给专业的批评家,把阅读的快感奉献给普通的读者。

由贾平凹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专题 篇4

4月10日,《高兴》导演阿甘同演员田原,郭涛,冯瓅和海一天来到第十六届大学生电影节现场。我校记者团记者对影片导演阿甘和男女主角进行了专访。

阿甘:这是一部拍给知识分子看的农民工电影

作为贾平凹的忠实读者,阿甘导演在第一眼看到《高兴》这部小说时就被吸引了。“有个声音告诉我,我应该将他拍成电影”,阿甘说。

拍了22部电影,阿甘觉得《高兴》是拍摄时最没有把握的一部。彻底改变原作的悲情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添加方言和歌舞特色,另外还得添加魔幻主义色彩,对阿甘而言,这些挑战都增添了拍摄时的不安全感。好在观众们的笑声证明了影片的成功,正如阿甘自己说的:“我只希望大家在影院的这两个小时能够感到高兴”。

然而这份高兴却不如想象中来的那样容易。原著以五富去世作为故事结尾,但阿甘觉得自己应该拍一部快乐的、幸福的电影,给更多的人带去希望。对于剧情的改编一方面顺应了贺岁档的大潮,另一方面也用自己的方式阐释了“高兴”二字的灵魂。就连贾平凹自己在看完电影首映式后也说“从没想过可以这样来拍一个悲剧”。

阿甘将《高兴》定义为一部拍给知识分子看的农民工电影。对此,他解释道:“我希望刘高兴和刘高兴们故事能为都市里那些忙碌而迷失的人们带去一些启发”。

当被要求给众演员的表演打个分,阿甘表示“他们在我心中永远高于100分”。演员们出色的表演无疑给故事增添了更加鲜活的色彩。

阿甘对女主角田原的表演赞赏有加。田原第一次的出场就让阿甘为之震撼,此后的相处更让阿甘心生敬畏:“我相信有一天她身上积攒的能量会爆发出来,那份惊艳甚至会让我感到害怕。”

谈及未来,阿甘表示自己还没有从《高兴》中醒过来,下一步计划是拍一部中国的“堂吉诃德”。这个计划得到了《高兴》主创们的大力支持,郭涛、冯瓅均可能加盟其中。

郭涛:我是“刘高兴”的最佳人选

郭涛在电影《高兴》中饰演”破烂王“刘高兴,作为进城务工人员的代表,刘高兴的乐观与开阔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作为西安人,这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环境为全是好这个角色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情感,而他的多才多艺也正好符合了歌舞片的需要。

郭涛自身的成长背景并不优越,他在中学的时候卖过饮料,勤工俭学时收集过废品,这些经历都使得他比其他演员更能接近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的内心想法。这次回去和当地“收破烂”的人们聊天,发现他们的生活态度一点都没有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予了他们思想、知识,他们依然是不卑不亢地生活,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执着。

“我自己也是从一个大学生走过来的,所以比较了解他们的心态”,郭涛说《高兴》能够给即将真正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朋友们不少的启迪。“大学生们具有很多让人羡慕的地方,然而他们却时常痛苦、郁闷、不满足,却又找不出原因,看了《高兴》,能从中感悟到人生的质感、快乐和意义。”

从16岁的跳房子乐队主唱,到18岁出演《蝴蝶》里的小叶,一路走来,田原不断给关注她的人们带去新的惊喜。

田原:自我的就是真实的

田原在《高兴》中扮演的是一个为了给弟弟和自己赚取学费而沦为按摩女的单纯女孩。这一次的演出让她得以更全面地展示自己的百变天分。田原戏称,《高兴》让穿惯了球鞋的她学会穿高跟鞋跳舞,从此又多了一项才能。

谈及自己在电影中的角色,她认为自己只是那些从农村到大城市谋生路的人的一个缩影,操着蹩脚的方言普通话在拥挤的都市默默奋斗。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田原在生活中会特别留意“打工妹”,每次出去吃饭,她都会和服务员小姐聊上两句。

说到这次一起拍电影的同事们,田原对阿甘导演的评价两个字:绅士,“导演说话很慢,字正腔圆的,然而他的思维却又是极其跳跃”。

《高兴》是田原与郭涛的第二次合作,这一次她如愿以偿地和郭涛演起了对手戏。田原说如果自己演戏是“色块式”,那么郭涛则是“线条式”,“他对人物性格的诠释很到位”。享受拍戏过程的人是幸福的,热爱生活的田原还不忘去西安的大小寺庙和各类博物馆看一看。虽然大学的大部分时间在忙碌的片场中度过,田原依然怀念读书的日子,“希望有一天能去一个遥远的国家,安安静静地对两年书。”

田原把《高兴》定义为一部励志电影,“它叫给同学们带去一种不论背景的快乐,一种得到多少快乐就百分百去享受它的幸福。评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 文/ 马平川

论贾平凹小说中末路英雄的孤独 篇5

“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及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利斯、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荷马史诗中的阿卡门侬等人物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初创时期对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英雄人物的崇拜。汉代的刘劭曾对“英雄”作出如下解释:“聪明秀出, 谓之英;胆力过人, 谓之雄。英雄者, 有凌云之壮志, 气吞山河之势, 腹纳九州之量, 包藏四海之胸襟!肩扛正义, 救黎民于水火, 解百姓于倒悬” (2) 。文革时期, 以江青亲自主持的革命样板戏,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创造了“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 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 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的“三突出”理论。此时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大多是“高、大、全”的完美形象, 常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具有扭转乾坤、力挽狂澜的能力。新时期以来, 尤其是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 文艺界全面“解冻”, 文学的本体性问题备受关注, 文学对于人物的塑造渐渐从神性回归到人性, 个性化的人物代替了脸谱化的形象。如王小波、王朔等人的作品中出现了反英雄的人物塑造, 以及新写实小说对日常生活中精神理想缺席的小人物的塑造。

贾平凹从小体弱多病, 童年时在家不被重视, 在外受人歧视, 儿时爱与尊重的缺失使其在日后的生活中认为自己孱弱。他在《土门》的后记中写到“知道我德性的人说我是:在生活里胆怯, 卑微, 伏低伏小, 在作品里却放肆, 自在, 爬高涉险, 是个矛盾人” (3) 。“英雄情结”作为自卑的一种补偿性心理, 在其小说创作中显明地体现出来。他塑造了一批具有英雄特质的人物, 但其笔下的英雄不再是可以改写历史的神而是在生活现状或历史规律前无能为力以致穷途末路的英雄。这些末路英雄在决策时需要面对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心理压力, 居高临下的姿态中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而在如此境遇中他们所凸显出的人格意志更让人动容。

一、传奇英雄的孤独

位于城郊的仁厚村成为了各大房地产商争夺的宝地, 仁厚村人为了保卫家园、抗拒城市的侵占进行了不懈的抗争, 而带领这个村子抗争的灵魂人物成义竟是一个有阴阳手的飞天大盗。这个人物形象设置与莫言小说《红高粱》中身兼土匪与抗日英雄的男主人公余占鳌“名满天下的传奇英雄”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刚烈的硬汉, 性格中都有一种果断干练、粗野狂暴而富有生命激情与原始正义感的元素。小说一开始通过梅梅的视角叙述了成义走南闯北的一些事迹, 以及村民渴望成义回来主持大局的急迫心情。“他既然连个影儿都不可见的人物, 仁厚村人却一定要推选他做新的村长, 甚至连云林爷也这么坚持推荐他, 这令我不可思议。” (4) 侧面描写的手法使成义这个人物颇具神秘性, 而且他还有一身了不起的“轻功”, 这使其形象更富传奇色彩。当选为村长后的成义在制定一些保卫仁厚村的决策时虽雷厉风行, 但村民却对其言听计从。英雄崇拜是“对一个最高贵的神似的人发自内心的炽热而无限的敬慕和服从” (5) 。他带领大家修牌楼、订村规、办药房, 使仁厚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风、村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如仁厚村人群越来越复杂, 妓女、小偷、贩卖假酒的犯罪分子都把仁厚村作为临时的避难所。

成义身上显示了西方的个人主义英雄观, 他把整个仁厚村人的命运都集聚在自己一个人身上, 在实施建设仁厚村的一些举措时常常独断专行, 致使旁人包括梅梅在内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到底在想什么, 做什么, 其行为有时得不到认同, “这纯粹是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6) 。他不忍辜负乡亲父老的殷切希望, 为了挽救濒临消失的仁厚村铤而走险, 再次行盗却无奈落网。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阻挡, 仁厚村的抵抗没有胜利的历史可能性, 无畏的抗争只能是失败, 而成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 其死亡只是虚妄的献祭。成义死了, 卸去了历史强加给他的重负, 再也不用费尽心思、战战兢兢的活着, 死得悲壮, 更是对生前孤独的一种解脱。小说对成义的心理描写虽不是很多, 但从小说对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及没有娶妻、无奈之下重操旧业、死后仁厚村被乖乖拆除等情节设置上可以看出一个有冒险精神、敢于反抗的英雄人物的旷世孤独。

二、平民英雄的孤独

贾平凹在《秦腔》写作中突破了作家在乡土叙事中常用的启蒙视角, 突破了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观念, 用平实的语言讲述了清风街鸡零狗碎的日子。它是贾平凹为了“忘却的回忆”, 为故乡树立的一块碑子。夏天义是50—70年代清风街的老主任, “从建国初带领五万人兴修水利的豪气万丈, 到带着哑巴、引生和来运在七里沟愚公般孤军奋战的凄惶悲壮, 五十载光阴, 夏天义的大半生郁结着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基调” (7) 。贾平凹没有将其塑造成概念化、程式化的英雄形象, 其身上没有通常意义上的英雄气概, 但在繁琐的生活细节中他对自己人生信条的恪守, 对土地的坚守与挚爱, 对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的绝对信仰使其身上具有了英雄化的色彩。就在七里沟换鱼塘泡汤之后, 丁霸槽的酒楼适逢开业, 夏天义戴着招牌的石头镜远远地经过, 乡邻见到他不但没有打招呼而是远远地走开。他明显觉得自己受到了冷落, ———“往日的夏天义到哪儿, 哪儿都有人殷勤, 怎地现在没人招呼?” (8) 这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 由此夏天义产生了一种由受人尊崇到无人理睬的坠落感与孤独感, 这是因价值观念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不可消弭的隔阂。

夏天义淤七里沟与君亭建农贸市场的决策产生了重大分歧, 源于传统农村经济模式与市场化经济模式的对立。市场化大潮对农村的冲击已势不可挡, 但夏天义却试图延续社会主义传统农业文明, 这注定他会被村人误解乃至孤立, 甚至与儿子反目, “清风街的人大多已知道夏天义去住七里沟又被儿子们叫了回来, 议论着夏天义在清风街活得不展拓, 在家里也不滋润, 有些可怜他, 也有些幸灾乐祸” (9) 。“夏天义眼睛潮湿了, 把狗抱起来, 说了一声:‘你到底懂得我!’” (10) 由颇具威信的老村长到如今只有动物能够懂他的良苦用心, 无人理解的处境使他倍感孤独。出于对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他带着疯癫的引生、憨傻的哑巴开始了漫长的淤地过程, 愚公移山的壮举使夏天义的形象更加伟岸。他试图以一己之力抗拒经济化浪潮对农村的冲击, 但在这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下, 他只能失败, 七里沟成了夏天义生命中的滑铁卢, 他最后死在了奋斗一生的土地上。邵燕君认为, “他失败了, 但其失败得很悲壮, 有一种英雄主义的色彩” (11) 。死亡使夏天义摆脱了因淤七里沟而备受人孤立的现实, 也摆脱了因身份地位的坠落而产生的孤独感。小说最后写到村人为夏天义树石牌、县上调研的人首先来找夏天义, 这两个情节的设置表现了作者对现实弊端的反思, 对社会主义传统价值的一丝怀恋, 同时也为这个末路英雄之死增添了一丝慰藉。

三、当代“活雷锋”的孤独

汪宽是《夜郎》这部小说中一名济世行侠的警察, “警察”使他具备了可以施展英雄抱负的身份定位。他性格耿直乐善好施, 可谓当代的活雷锋, 然而现实中的他却处处碰壁。在一次助人为乐的行动中弄巧成拙, 为女贩子开了证明, 以致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 被分配到汽车配件经销部做推销员, 早出晚归却唯独他完不成任务, 而此时妻子也离他而去。他刚正无私的性格在物欲横流里似乎是一种异类, 他也因此无法得到周围人的认同, 加之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使他倍感孤独。牛皮癣已很严重的汪宽决定加以治疗, 他幻想以自己徒步走黄河的事迹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这种堂吉诃德的壮举使这个末路英雄的形象更显悲壮、孤独。《白夜》中的汪宽在不知情中帮女贩子开了证明, 被撤销了警察的职务, 倍感失落的他想换一个环境, 于是回了趟老家看看, 希望从家乡找寻些许精神的慰藉。然而家乡再也不是可以提供温暖的港湾, 而且使他对自己的身份产生了质疑。“一时又陷于茫然, 竟糊涂了自己到底是西京的人呢还是子午镇地窑里的人, 还是自己是个什么。” (12) 回老家并不能真正排遣他内心的孤独, 反而使他失去了一个可以在心理上寄托的故乡。在经历了现实的种种挫折后, 宽哥终于决定去治疗已经很严重的牛皮癣了, 并决心以一个病人徒步走黄河的行动引起社会募捐, 从而用钱在各地修雷锋庙。这种堂吉诃德式的壮举在人心不古的背景下显得如此滑稽。他的出走, 实则是在看透了物欲横流后, 精神无处可以寄托的变相逃离, 以此来摆脱个人因与外界环境冲突而带来的孤独感。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决绝踏上刺秦之路的荆轲、“力拔山兮气盖世”以乌江自刎结束了其辉煌一生的西楚霸王项羽, 他们虽未能扭转乾坤, 但悲壮的死亡却使其人格魅力无限闪耀。正如贾平凹在《古堡》中写到:“夸父的目标是要到大海去, 但他却渴死在去大海的路上, 夸父是失败者, 但却是一个悲壮的英雄” (13) 。在强大的社会历史规律面前, 英雄们宏大的抱负与现实中自己走投无路的处境形成截然的悖反, 梦想与现实的分裂使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坠落感, 但仍怀有对光明的一丝希望, 这丝希望支撑着他们走下去。在与现实抗衡的过程中, 英雄的角色定位使其区别于浑浑噩噩度日的普通民众, 鲜有对白的他们注定了孤独。

摘要:孤独作为人的一种生命存在状态, 是文学永恒的话题。贾平凹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批末路英雄的孤独形象。根据人物的身份差异分为传奇英雄、平民英雄、当代活雷锋三种类型。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贾平凹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对孤独的诠释。

关键词:孤独,传奇英雄,平民英雄,当代活雷锋,生命体验

参考文献

[1]盐旗伸一郎.贾平凹创作道路上的第二个转机[J].小说评论, 1998 (2) .

[2]刘劭.人物志[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11.

[3]贾平凹.土门[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1996.

[4]贾平凹.秦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12.

贾平凹小说思想与《红楼梦》研究 篇6

贾平凹最新力作《古炉》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贾平凹以文字为笔, 记忆为墨, 勾勒出一幅中国基层“文革”的全景图。

尽管背景依然是贾平凹所熟识的农村, 但小说的关注点却是中国20世纪60年代那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贾平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用记忆去还原那个时代的色彩, 从而追寻在那场浩劫中体现出的人性光辉, 关注普通民众在那种年月里的生活。

故事发生在陕西一个名为古炉的村子里, 那里贫穷闭塞却山水清明, 村人们保留着传统的烧瓷技术和浓郁的民风古韵, 仿佛几百年来从未被扰乱过。但动荡却从1965年冬开始了, 古炉村里的几乎所有人, 在各种因素的催化下, 各自怀着不同的心事, 集体投入到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之中。也可以说, 文化大革命在古炉村演变成了村民的集体狂欢。这个原本山水清明的宁静村落, 演变成一个充满猜忌、对抗、大打出手的人文精神的废墟。贾平凹用真实的生活细节和浑然一体的陕西风情, 将中国基层“文革”的历史轨迹展示在读者面前, 是他对这场历史大浩劫的人文解读。

小说一如既往地展现了贾平凹特有的生活流叙事风格。

小说一开就描写了古炉村人民重复着往昔的农耕生活, 那里极其偏僻, 虽然人们勤劳又擅长技工, 却极度贫穷, 正因为太贫穷了, 他们落后, 简陋, 猥琐, 荒诞, 残忍。人人病恹恹, 惊惊恐恐, 争吵不休。 (1) 小说里的狗尿苔起先因为自己个头小, 被村民作贱, 刚开始他还抱着恨的心态, 可后来村里人都这么叫, 他也就认了。这不是因为他身份不明, 而是这是在中国乡村的生存法则。势单力薄的个体必须无条件服从群体的力量。尽管此刻已经是公元1965年, 现行体制是公社制, 但是人们依然恪守着血缘宗法制。比如说, 古炉村的两大家族:朱家和夜家。朱大柜当了多年的支书, 对村中夜姓人的打压, 可以从夜霸槽身上体现出来。夜霸槽长得俊美, 出身好, 又有文化, 可是村支书就是不认可他, 以至于他无法进入村中权力体制中。也就有了后来“文革”中, 他与支书朱大柜的斗法, 以及后来夜霸槽等人疯狂地报复朱姓人, 肆意毁坏他们的房屋。在貌似平淡的乡村里, 人们生活并不平静。在公社体制之下, 古炉村的男人们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但是, 他们的老婆不贤, 儿女不孝。村子里女人们似乎忘记了恪守妇道, 半香、戴花都和情人私通, 毫不顾忌丈夫的颜面。强悍的半香, 使得秃子金活得很窝囊。可是杏开的行为就让人觉得龌龊。杏开未结婚就和夜霸槽鬼混, 以至于最终生下孩子。这在当时的村落根本就是无可理喻的事情。好在死去的满盆看不到这些, 否则一定会一命呜呼。做了一辈子牛马的面鱼儿却得不到继子开石的半点尊重。尽管小说里写了一堆鸡零狗碎的日子, 人们依然为了生计, 而不停地忙活着。在当时的权力体制下, 尽管人们很勤劳, 但是也很难活得舒坦。但这一切, 和后来发生的“文革”相比, 古炉村的村民们也许更愿意选择贫穷而祥和的日子。

当“文革”到来时, 古炉村就变天了。首先是夜霸槽带来邻村“文革”的讯息。声势浩大的破“四旧”活动拉开了古炉村众生狂欢的序幕。首先是一部分人主动交出了被定义为“四旧”物品, 诸如书籍、瓷器之类的。接着就成了相互检举揭发, 人们就像鱼在水里为了鱼食而相互咬斗。紧接着, 出现了砸石碑, 甚至砸屋脊的恶斗。村里普通民众在当时所谓的崇高理想的号召下, 生活变得“伟大”起来。这是因为政治在他们的意识里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目标。独立人格的丧失, 自我意识的缺乏, 使公共的普遍化意识成为大众的统一意识, 古炉村的群众在一种集体性的狂热中失去了理性。诸如黄生生之类的革命领袖, 用一个虚幻的宏伟目标将全民拖入一场谁也不能置身局外的轰轰烈烈的运动中, 人们被身不由己引领到一个具有节庆气氛的狂欢海洋, 而闹剧本身也由此以堕落的方式在想象中瓦解了现存的秩序。 (2) 贾平凹小说中所展现的许多情节场面和氛围所体现出来的写作特点确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狂欢节是全民性的, 巴赫金认为, 全民性是狂欢节的本质特征。“在狂欢节上, 人们不是袖手旁观, 而是生活在其中, 而且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其中, 因为从其观念上说, 它是全民的”。 (3) 广场, 是全民的象征, 在真正的狂欢节型庆典中, 广场是人们放纵自身、自由挥洒的特殊天地。狂欢广场渗入文学, 其含义被扩大, 大街、小酒馆、澡堂、厨房、船上的甲板、客厅……都成为全民聚会的狂欢场所。在狂欢节广人都是自由的参与者, 小丑成了国王, 没有等级制度, 没有恐惧, 没有绝对的死亡, 有的只是“胜利”。 (4) 原本毫无地位、处处受到挤压的守灯也变得不惧怕了, 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以欣赏眼光关注“革命”, 直至参与“革命”, 双手沾满鲜血, 最终送了命。如果说守灯参加“革命”是泄私愤的话, 那么古炉村里革命派与造反派完全是盲目“革命”, 是一群失去理性的乌合之众。除了原本不安分的夜霸槽和麻子黑外, 其他人完全是被“革命”激情所激发, 他们狂欢化完全建立在盲目的造反意识和盲目的崇拜意识之上的“伟大斗争”, 是民众盲目参与行为。几千年封建文化对人的禁锢和毒化, 封建文化中官本位文化和实用理性等一些常见的东西成为奴性民众所遵从的普遍化、标准化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 他们犹如木偶戏中的“木偶”般, 个体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丧失殆尽。古炉村的行政体系中支书似乎就是最高长官, 而其他人则必须为命是从, 否则就会被排挤、打压。而“文革”的“春风”恰巧给那些受压制的人一个翻身的机会。于是古炉村的“文革”, 就成了全民参与。老少妇孺都受到了不懂程度的戕害。到处给人治病的善人给害死了, 狗尿苔被迫成了“奸细”, 榔头队和红大刀队都想拉拢他, 但是都不放过他。谨小慎微的蚕婆完全聋了。善人、狗尿苔、蚕婆原本想靠着自己处世的方式平静地活着, 可是“革命”的浪潮迫使他们成了“革命”洪流的牺牲者。在几千年来乡村宗法体制下, 农民作为这个单位集合体中的一员, 必须无条件服从其赖以生存的法则, 否则就会被权力体制剔除掉。村中的两姓之争其实就是权力体制之下, 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

贾平凹平淡叙述古炉村人们的生活, 其实在结束三年自然灾害后, 中国农村人的物质生活是相当贫乏的。他在书的《后记》中说:“贫穷容易使人凶残, 不平等容易使人仇恨。” (5) 因为极度贫穷, 古炉村人像乌眼鸡一样见不得别人好。可能长久就处于劣势, 生存不易, 因此对他者就格外残忍。古炉村乡风里看不出友爱互帮的气息, 相反弥漫着仇恨的味道。“文革”到来之后这种理念更是使许多无辜的人受到了伤害。小说里首先写到“文革”后夜霸槽拉着夜姓人成立了榔头队, 秃子金, 甚至胆小的水皮都跟着他瞎折腾。并且榔头队和以天布为首的红大刀队对着干, 互相咬对方的人。小说里展示了夜霸槽要求榔头队的人拿着染成红色榔头, 统一剔成光头, 每天在村里跑步, 听总指挥夜霸槽讲话, 等等。这种行为吸引无知群众的围观, 其实不自觉地被规训, 潜意识里认为对方行为高尚, 自己落后, 自己不加入“革命”, 就有错似的。在这种况下, 夜霸槽就成了狂欢者的精神领袖, 源源不断带来“革命”的信息, 并且把支书整成了贪污犯。紧接着红大刀队也开始自己的行动, 很快在人数超过榔头队。双方各自加快“革命”步伐。首先, 红大刀队是扯出了喊错口号的水皮, 接着揪出对着猪说“万寿无疆”的秃子金;不甘示弱的榔头队找出了用绳子勒毛主席像的灶火, 然后是上厕所喊“毛主席万岁”的磨子。总之, 仇恨的火焰一浪高过一浪。在这种形势下, 所谓的“革命”势力都想致对方于死地。最为戏谑的是疥疮风波。首先是夜霸槽从洛镇带回来疥疮, 很快榔头队和红大刀队所属员大部分都得了疥疮。就因此事上升到追查内奸的高度。结果善人很快帮他们解决了这问题。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知道, 当时所有问题都可以上升到“革命”序列。最开始的斗争只是相互仇恨, 最终就演变成明火执仗的血斗。磨子差点被捅死, 红大刀的成员被迫逃离古炉村, 最为可恨的是榔头队的人浑水摸鱼。比如:秃子金乘机羞辱天布的老婆。在此次事件中红大刀势力被严重削弱了, 古炉村成了榔头队的古炉村。古炉村的“革命”活动是借群众运动煽动起来的一场狂热暴力行为, 这是一场充满快感的运动, 群众像瘾君子盼毒品一样, 渴望着暴力和狂欢。他们用高昂的“革命”话语表达自己的激情, 进入了一种“表演”状态。所谓的精神领袖———夜霸槽就是以置换话语来组织周围的群众来斗争, 以一种狂人精神来震慑那些乌合之众, 受欺骗的人反而甘愿革命。

比起临死要吃蛇肉的黄生生和用棍子戳死人肠子的马部长, 夜霸槽还是个正常的人。黄生生、马部长已经超越“狂人”的界限, 成了“神人”。马部长强行让人炸掉了古炉村的百年白皮松, 结果害死了善人。作者也成功地让善人留下了隐语:狗尿苔会成为村里很多人的靠山。让一个自身有残缺的人, 来拯救众生, 这也是作者给了疯狂的村落和那些癫狂的人们一点活的期盼。小说的最后是一个展现刑场的情节:天布、夜霸槽、麻子黑、守灯、马部长和胖子都被枪毙了。自然引来无数围观的群众。作者仍然设置了“血馒头”的情节, 也就是说尽管是1966年, 普通民众依然愚昧无知。一声枪响过后, 那些曾经疯癫的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 围观的人也会一哄而散。古炉村的人民在没有精神领袖的招引下, 开始了平淡如水的生活。

《古炉》是众多描写“文革”小说里的一个特例, 它没有过多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它只是作者还原了记忆里他亲身经历的“文革”的那些事。对外面世界不了解的民众, 在所谓的“革命口号”忽悠下, 滋生自我膨胀的心理取向, 极大地刺激了人性深层那些疯狂和邪的因子, 直接导致了不应该出现的暴行发生。群众都渴望拥有特权以凌虐他人, 于是古炉村的人民便奋不顾身地、激昂地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中。作者的写作还原了历史本然的面目, 艺术地展现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 历史上所上演的狂欢闹剧及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古炉村人民的狂欢性举动, 在当时中国的乡村里随处可见。只不过, 以往的作品里过多宣扬了知识分子在那场运动里所受的戕害, 而忽视了普通民众也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众生狂欢下的古炉村就是“文革”期间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虽然描写“文革”的小说文本很多, 但是真正让人的欲望裸露无遗的文本并不多。古炉村的人民就是在各种欲望的刺激下, 陷于众生狂欢的境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认为, 欲望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 它关系到人的内心的永恒性。人的内心存在着两个世界, 每个人都有永恒拯救和永恒沉沦这样两种可能性, 前一种是迷人的, 后一种是恐怖的。贾平凹在小说里展示了人们内心底层的欲望, 在夜霸槽身上体现了永恒拯救和永恒沉沦的两极。最初他是不甘屈于人后, 读者还有一丝怜悯。因为在权力体制下, 处于劣势的人很难有话语权。他的生命也随之萎缩了。此刻的狗尿苔还和他站在一起, 因为二者在古炉村都不受待见。弱者和弱者很容易结成同盟。可是“文革”中夜霸槽内心的欲望不断膨胀, 以至于想以暴力手段除掉所有对人, 成为实际的权力者。这种沉沦是恐怖的。作者以极其温和的口吻对笔下的农民投注温情, 在中国乡村的精神废墟上寻找存在意义。作者试图在被颠覆得支离破碎古炉村里重新确立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结果原有生活被打乱, 人们的生活理念也发生巨大的改变。拯救那些民众绝非是像小说里善人所说的那样的, 狗尿苔会成为村里很多人的救星。一个弱小者能拯救芸芸众生吗?这本身就带有戏谑味道。

摘要:小说《古炉》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文革”情节, 普通民众的生活在“文革”风向标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变。在全民参与下, 古炉村“文革”运动变成了由“精神领袖”领导的群生狂欢化运动, 古炉村就成了“文革”期间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古炉》,狂欢,欲望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古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担保合同签订和履行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下一篇:语文集备教研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