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精选8篇)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难点
依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对本节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特点的理解与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议会民主制的特点等。【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归纳、应用 【教学准备】
准备幻灯片 学生预习【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复杂和曲折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这场革命的完成。第二,《权利法案》与责任制内阁。“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大。1689年3月,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师:在上个单元中,我们学习了欧洲古代社会民主与法治的实践。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了解这些重要的原则在近代社会中的发展和普及。而这些近代政治原则的确立和普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开端始于英国,源于一场革命的发生、一部法案的颁布和一种制度的确立。当今资本主义各国国情各异,政体亦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国家权力都掌握在经选举产生的议会手中,议会是由选举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所谓的代议制。这一制度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程,至今仍显示出
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而英国便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代表。
君主立宪制:用议会控制下的法律限制王权,又称为有限君主制!它又两层含义,第一层,它仍然是以世袭的君主做为国王,另一个方面,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和宪法的制约。我们从四个方面来学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相关知识。
1、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2、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议会权利的确立(《权利法案》)
3、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832年议会选举改革
4、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与影响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
过渡:要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我们先要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历史事实,它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背景。我们先了解革命的背景,大家先阅读教材第一、二段,然后从经济、政治三方面来归纳背景。等一下我请个同学来归纳!
1、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
第一点在经济上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经济基础),出现了两个新兴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阶级基础)。同学们注意一下这两个阶级。特别是新贵族实质保留了贵族头衔但是从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一群人。
第二点就是政治上斯图亚特王朝的厉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根本原因)。请同学们在书上做上记号!
第三点背景就是英国早期议会的形成,为革命提供了一个可能(革命可能)!因为在以后,议会成了反对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关于英国早期议会,同学们可以看到书本36页的历史纵横。上面有简单的介绍。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商讨国家大事。这可以说是英国议会的开端!之后英国议会逐渐演化为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教会代表组成,因此被称为贵族院;而下议院有乡绅和平民组成,因此被称为平民院。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许多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入了议会特别是下议院,而这时候国王还是厉行专制统治,触犯了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利益!于是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议会与国王的矛盾日益加深!而1638年爆发的苏格兰人民起义,则使二者的矛盾加剧,最终引发了这场革命。
(2)、苏格兰起义是这场革命的一个导火索!(板书)其实苏格兰起义并不可能直接触动英国的封建统治,但是却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国王要镇压起义,就要增加军费于是要增加税收!但是在英国有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教材36页历史纵横中最后一句话: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
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收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所以国王不得不在1640年召开议会!但是当时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但拒绝通过征税法案,而且要求限制王权。双方相持不下,矛盾激化,引发了革命!(3)、经过
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我们就简单的回顾一下。首先是1640年革命的爆发(板书),到了164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取得了初步胜利,因为这一下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并且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板书)。这就使得革命发展到了高峰!但是共和国统治者内部争权夺利,到1660年使得查理二世乘机复辟(板书),所以这第三阶段就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复辟之后,查理二世和他的继任者詹姆士二世继续厉行专制,企图恢复昔日的王权。这当然引起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的不满,于是代表这两个阶级利益的英国议会就在1688年发动了一场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这次政变,英国议会不损一兵一卒,不流一血一汗,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政变,故此,被称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过渡:光荣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议会的权力日益增大,国王的权力日益受到限制,但是议会想要以法律的形式把这一成果巩固下来,于是有了1869年的《权利法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个内容: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议会权利的确立
师: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制定了一系列法案,旨在限制王权。其中最为著名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分析这部法案的作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补充材料)
1.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师:这条内容规定,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除法律。请大家注意:在原文中,使用了“僭越”一词。有人知道这个词的含义吗? 生:略
师:“僭越”的意思是超越本分,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物品。例如,春秋时期鲁国贵族季孙氏在祭祖时竟用了周天子的礼仪──八佾之舞,极其重视“礼”的孔子怒不可遏,说:“八佾之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按照周礼,大夫祭祖只能用四佾之舞。冒用周天子的八佾之舞,在孔子看来就是“僭越”。可见,僭越一词,有以下犯上之意。请同学们注意:这个词在《权利法案》中被用来形容什么行为? 生:国王不经议会同意废除法律就是僭越。
师:可见,法权是高于王权的。在本课学习之初,我们就明确了近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政治原则,还记得吗? 生:法治取代人治。
师:正确。王权是封建特权的最高级表现,而现在王权都要受到法权的制约,议会的权利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利,(一位宪法权威人士曾经这样说过“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我英国王室的没落和议会权力的强大。)可见,随着《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已经开始向近代国家过渡了。4.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6.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这两条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
生:军事权和财政税收权。
师:正确。在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就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侵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而且在议会斗争失败后,查理一世利用手中的兵权悍然挑起内战。为防止类似的情况再度发生,《权利法案》做了以上规定。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9.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这两条规定的用意何在? 生:略
师:在英国革命中,曾经发生国王带领军队闯入议会搜捕议员的情况。为防止这种情况再度发生,根据这两条规定,议员在议会中有活动的自由,国王不得干涉。
13.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这条规定又是为了什么? 生:略
师:国王不能实行无议会统治,也就是说,要处于议会的监督和限制之下。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得出结论,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用意(作用)何在? 生:略
师:为限制王权提供法律保证,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的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的严格制约,而所谓“君权神授”的原则被否定。这标志着一种区别于专制君主制的崭新的制度---主立宪制度,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
过渡我们中国有句俗话: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即使同为资产阶级,他们内部也也有不同集团的利益之争,如何化解这些矛盾与纷争呢?他们最终选择了和平方式,不断进行议会改革,这些改革,有效地避免了暴力冲突,不断的完善着君主立宪制。时至今日,依然为后世人所称道,下面,就让我列举一二吧!
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A、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历史渊源:
光荣革命之后国王会召集一些贵族、大臣和高级教士在一个小房子里开会,这种会议称为内阁会议,这种内阁会议可以说是责任制内阁的雏形,不过到18世纪,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只是少数大臣参加的会议。后来到汉诺威王朝时,国王中许多人不懂英语,往往不参加内阁会议,并且也不否决内阁的决议。但是这时候国王不参加会议,并不表示他对国事不闻不问,所以内阁的重要的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汇报。于是主持会议的内阁大臣的位置日益突出,渐渐就成了我们熟悉的首相!而教材中的那幅图上的就是:英国的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首相沃尔波尔。从1721开始,沃尔波尔就主持内阁会议,但当时的国王乔治一世不问政务,沃尔波尔实际上控制了议会和内阁,而他在1734年正式出任首相!英国责任制内阁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了!大家记住沃尔波尔这个人,同时要注意沃尔波尔的身份是下院多数党领袖,在以后的英国政治中,下院多数党领袖成为首相也成为传统!这一传统沿用至今。(2)内阁的组成:
内阁由首相以及内阁成员组成!关于首相、内阁、议会他们之间的关系,我一起来完成这个关系图就清楚了!
首先,看一下议会和首相的关系,首相是由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的,这也是前面说的那个传统!而名义上首相还是要经过国王任命的,所以首相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却是对议会负责的!而首相产生之后,他就有权提名各部大臣,组阁之后内阁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的,所以内阁对议会集体负责,而议会可以监督内阁。当议会通过对内阁不信任案时,内阁就要垮台。当然首相也能解散议会,重新选举!总结
笔者所在学校的高三学生在一次模拟考试中曾遇到这样一道选择题:
历史系小王在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以1688年政变为标志确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 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归宿。”他对前半句话产生了疑惑。如果他来咨询你, 你选择的正确解释有
(1) 有道理。“光荣革命”的直接成果是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2) 有道理。“光荣革命”体现了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 此后, 议会权力有相当的扩大
(3) 有道理。“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它为资产阶级限制王权提供了政权保障
(4) 书上写错了。应改为“1689年, 《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A. (1) (2) (3) (4) B. (4)
C. (1) (2) (3) D. (2) (3)
考试结果, 学生做这道题的错误率很高。笔者在与学生探讨错误原因中发现, 是因为教师在上课时讲过《权利法案》的颁布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再加上一些复习资料中也讲应选这个知识点, 所以有的学生就不假思索地认为 (4) 是正确的。那么, 1688年“光荣革命”和1689年《权利法案》, 哪一个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呢?
笔者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 对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 各版本教材表述如下:
人教版:“《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 限制国王的权利,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 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岳麓版:“《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人民版:“1689年10月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 对王权做了进一步限制, ……其结果是把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 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从而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据此可以看出, 只有岳麓版明确以《权利法案》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 而人教版和人民版的观点则认为, 君主立宪制是自《权利法案》开始的一系列变动后才逐渐确立的。
二、求证
“君主立宪制”也称“有限君主制”, 指资本主义国家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君主制, 是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阎照祥教授在《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这样写道:“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 是在‘光荣革命’后十几年间, 通过一系列法案的制定而逐渐建立的。”[1]由此, 我们不难理解,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一个渐进过程。笔者曾查阅了相关的史学专业著作, 将这一过程梳理如下。
(1) 光荣革命和《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有这样的表述:“‘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 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国王从议会手中接过王冠的同时, 还要保证遵守议会的法律。这表明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 因此‘光荣革命’不仅消灭了专制的王权, 而且还消灭了独立的王权, 议会主权确立了。”[2]《权利法案》是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重要的文件, 它的意义在于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 从财政和军队招募两方面对国王行使监督权, 变英国的“王权至上”为“议会至上”。虽然受到许多法令的限制, 但这时的英王仍拥有相当的权力。例如, 议会拥有立法权, 但国王却拥有否决权;虽然在立法、财政和军权等方面受到限制, 但此时的国王仍拥有独立的行政权, 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
(2) 一系列法案的制定使国王权力向议会转移, 议会权力逐渐高于王权。如“1689年的《兵变法》, 规定国王若征召一支常备军, 只可以维持半年左右时间, 否则不拨款。议会由此控制了军队, 国王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军权。……1696年的《叛国法》, 其目的是不让国王以‘叛国罪’为借口清除反对派, 为被指控犯‘叛国罪’的人提供了法律保护。……1701年的《继承法》, 规定日后王位继承的顺序, 保证王位不会再回到詹姆士二世的男系后代手上。”[3]特别是《王位继承法》使以后新国王的确定由议会说了算, 议会取得了王位继承决定权。该法还明确规定, 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教徒;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凡被国王定罪的人, 国王不能随意赦免;国王所做的一切决定和政府命令, 必须由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3)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 使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 英国国王变成“统而不治”的虚君, 君主立宪制最终在英国确立。《英国政治制度史》中有这样的描述:“乔治二世12次离开英国去汉诺威。乔治二世每逢前往故国, 总要指定王后凯瑟琳摄政。凯瑟琳为人好强, 谦卑恭顺的沃波尔成了她的理想股肱之臣, 许多重要事宜, 悉凭他做主处理。这就造成一种后果:国王在政府中的作用明显减弱, 而大权在握的沃波尔却成了政府实际首脑。”[1]此后形成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内阁作为整体对议会负责, 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等惯例。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可以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视为一个过程, “光荣革命”是起点, 《权利法案》是这一过程中的代表性法律文件,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和完善是最终确立的标志。
三、反思
以上分析给了我们以下一些启示。
1. 走进教材
教材的编写凝聚了很多专家的心血, 我们应深入其中, 透彻分析, 即使“修饰词”也要仔细对待。如人教版必修1中有这样的文字:“《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 限制国王的权利, 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 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1721年, 担任财政大臣的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 经常主持内阁会议, 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沃波尔实际上成为了英国的第一位首相。”教材中这些修饰词 (加点字) 告诉我们,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这一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之所以要重视这些“修饰词”, 是因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常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学时不能简单地只把结论告诉学生, 某某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以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涵。
2. 跳出教材
在新课程中, 教师要在“走进教材”的基础上“跳出教材”, 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本文开头提到的那道选择题, 就是因为试题编写者以及任课教师的不加辨析, 甚至是断章取义, 以致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模糊、产生误读。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认为, 教材应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 是辅助教学的工具, 而不是目的;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 完全可以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 进行补充或减舍, 教学顺序更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优化。
例如, 在教学“二战后资本主义货币体系”时, 笔者考虑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宗旨和职能”相对枯燥难懂, 就另选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冰岛”和“汶川大地震”两个例子。冰岛要稳定货币体系, 摆脱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困境, 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短期贷款;而汶川经历大地震后, 有大规模的基础设施需要重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长期贷款。这两个补充的例子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多鼓励学生的质疑和创新
既然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和创新精神, 何不先让学生从对教材和教师的质疑开始?通常, 学生习惯于被动、无条件地接受知识, 不敢质疑教师, 更不敢质疑教材。因此对学生的质疑, 教师应给予语言的肯定和眼神的赞许, 激励学生敢于、乐于质疑。
笔者有位学生曾对2004年出版的人教版教材中关于辛亥革命的意义———“从此,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句提出质疑, 依据的是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的一段话:“ (赵秀才和假洋鬼子) 他们想而又想, 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 是应该赶紧革掉的, 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 不过改称了什么, 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 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该学生认为, 未庄人代表了中国农村的广大民众, 他们并不清楚革命的真正含义, 也谈不上民主共和观念, 思想的转变应该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现, 不会因为一件事同时发生突变。笔者对这位学生的疑问大加赞赏。撇开小说内容能否论证历史这个问题不论, 说实话, 即使我们教师讲述这节课也只是“照本宣科”, 而这位学生却能从一则材料引发质疑, 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于是, 笔者鼓励该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论证, 果然找到了这方面的文章, 如《历史教学》2001年第10期的一篇文章《“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 而2007年出版的人教版教材也把辛亥革命的意义改成了“从此, 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表述更为妥当。
参考文献
[1]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2]钱乘旦.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3:50.
【关键词】女王布莱尔君主立宪制 民众
2006年,由斯蒂芬·弗雷斯导演,海伦·米伦主演。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Miramax)出品的电影《女王》在西方电影届引起了巨大反响。该片讲述了1997年戴安娜王妃和男友在巴黎车祸丧生后,英国举国上下悲痛欲绝。英国王室却对人民展现出如此强烈的悲痛感到无法适应,尤其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当时她甚至拒绝出席戴安娜的葬礼。于是,刚刚上任不久的首相布莱尔出面劝说女王,让她重新和社会接轨,恢复和英国平民的接触。
《女王》在威尼斯电影节成了2006年最受瞩目的电影之一,影片一举摘得了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两个大奖。影评人纷纷对该片赞不绝口。在随后的金狮奖评选中。海伦·米伦又获得了剧情类电影的最佳女主角奖。海伦·米伦还被许多人士看好为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等大奖的有力角逐者。一部以如今仍健在的、在位半个多世纪的英国女王,加上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为中心角色,上映之前便早已争议纷纷的历史片,在公映后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法律方面的问题,也没有招致当事人的异议或反对真是难得。据报道,制片方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影片主创表示并不想原样再现历史,但他们还是为拍片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包括与王室成员、唐宁街熟悉的人交谈,结果得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戏剧化效果”。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制作公司的律师们事先对剧本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以避免惹来官司。……,并因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法律问题咨询小组”。
不管制片方和编剧的出发点是什么,作为一个普通观众。透过该片我们却可以窥探一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实质。下面我们从该片对女王、首相和民众的刻画来分析一下英国君主立宪制中的王权、政府、民众三方之间的关系。
一、不平静的女王
经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最终在英国确立。在这一政体中,“君主”被尊为英国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既是国家元首、立法机构的组成部分,又是司法首领、武装部队总司令,还是英国国教的世俗领袖。国家的一切重要行政措施都用君主的名义发布。英国人民是女王的臣民。英国政府是“女王陛下”的政府,所有大臣都是女王陛下的臣仆。议会通过的“议案”只有君主给予“御准”后才能成为法律。所有大臣只有经过女王的任命才能开始行使职权。据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影片开始时的一系列镜头。私人秘书通知女王在议会大选中获胜的布莱尔首相正在来拜见时,女王对他用词的纠正:“是准首相,罗宾。我还没有任命呢!”紧接着,布莱尔来拜见女王时说自己紧张,女王礼宾司告诉布莱尔觐见时的各种礼节,女王的主人姿态及对觐见程序及时间的掌控。布莱尔的跪拜。女王对布莱尔任命时的措辞“我肩负的职责让我任命你为首相并以我的名义组成政府”:还有影片最后女王对戴安娜之死的电视讲话细节:女王迫于无奈要发表讲话,讲话稿由内阁拟定无法更改,但女王的语气和语调却透出了些许对戴安娜的不当回事和不认可,等等。以上镜头非常符合女王的身份和地位。它们恰当地表现了女王是如何体现自己贵为一国之君的权威,也表现了女王在如何得体地行使宪法所赋予自己的权力。
但实际上。依照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的规定。女王的一切权力都由政府和议会控制,王权受到严格限制,君主的所有政务活动都要听从首相和内阁的建议。女王任命首相的权力只是形式上的。首相是由下院选举出来的,女王不能拒绝任命。电影一开始女王和画师谈话说“我真想也去体验一下投票的感受”。以及稍后女王早上醒来问女仆“是谁当选首相?”,然后又去报纸求证的镜头明确告诉我们“女王贵为国家元首却又不知谁将替她掌管国家事务”的看似尴尬却又客观存在的事实。布莱尔初次觐见时使用的“您的建议”以及后来的一次次的让女王“不想接但又不得不接的电话”都反映了女王“统而不治”的客观现实。女王在戴安娜葬礼一事上前后态度的不一致及从强硬到妥协的逐步转变过程也表现了英女王室所处的两难现状。女王既要保持自己及王室的权威,又要听从首相、内阁,还要再民众面前树立亲民、开明的良好形象。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向我们传达一个事实:女王处在不平静之中,王室和王权也都处于不平静之中。
厨房里接电话的内容显示了布莱尔“善意”的提醒:民调显示,70%的民众认为您的行为损害了君主制,四分之一的民众赞成王权取消君主制,我建议……。女王听完这些话内心绝对难以平静,但女王什么话都没说,在和御前大臣商量后立即作出了“白金汉宫和皇室官邸降半旗:立即回伦敦:到戴安娜灵柩前致哀: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的四条决定,“以便避过此劫”。电影结尾时的镜头,戴安娜的胞弟在丧礼中致词公然攻击女王,当他说到戴安娜“没有了王室的衔头依然一样”时,场外的广大群众热烈鼓掌,连西敏寺大教堂中参加丧礼的贵宾也跟着鼓起掌来。此时女王夫妇正襟危坐。面色沉重,但却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女王和英女王室近些年来所面临的不平静。
女王的不平静还来自于英国王室或者说君主立宪制近些年所面临的危机。一些英国民众认为君主制“违背民主精神,强化了保守观念,代价高昂,无所作为”(方健壮。2002)。英国的《镜报》曾经有“英国已经不需要君主立宪制了”的报道:2002年前后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30%的人认为王室应保留,但须作重大变革:12%的人主张废除王室。主张废除王室的比例曾经高达34%”(孙亚菲,2002)。有人甚至用“风雨飘摇”来形容王室的处境。为了应对民众的反对,王室采取了削减年度开支(电影里女王开的旧车或许反映了这一点),开放白金汉宫,主动纳税,减少仆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是女王的开明和顺应民心,但也是不得已的自保之策。所以,电影开头引用《亨利四世》第二章的句子“戴王冠的头是不能安于它的枕席的”完全是一个双关语。
二、清醒的首相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泾川一中
赵应岐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责任内阁制和议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各权力机构间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略)
一、制度之探源—―――山雨欲来风满楼
材料一: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支持下,迫使英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大宪章》共有61项条款,大部分都列明 一些有利于贵族的权利。
------岳麓版必修一第8课
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这就是英国议会的开端,……传统上,英国议会有造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入海外贸易的竞争。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人教版必修二第6课
材料三: 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人教版必修一第7课
材料四: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英国,英国启蒙运动领导人主要是霍布斯和洛克。他们的思想形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开始或开始以后。启蒙运动有利于制造舆论,结束旧有体制,同时描绘资产阶级统治的蓝图,为资产阶级统治提供一定的理论模板。——百度网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思路点拨:分析原因、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考虑。
历史传统:法律、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 经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 思想:英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总结(略)
二、制度之求索————疾风骤雨寻出路
这一部分初中已经学过,请看曲线图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
1640开始 → 1649成立共和国 → 1660复辟 → 1688光荣革命 教师总结:(略)
三、制度之创新————风雨过后见彩虹
1、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
材料一:光荣革命前:17世纪初,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继承者查理一世都信奉“君权神授”,认为“除上帝以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他们厉行专制,经常干涉工商业的生产经营。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受到侵犯,他们要求限制王权。——人教版必修一教材36页 光荣革命后: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权利法案》 材料二:光荣革命前:传统上,英国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但议会限制国王权力不大。
———人教版必修一36页历史纵横
光荣革命后: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之外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为伸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经常集会。———《权利法案》
阅读材料内容,思考问题:
(1)光荣革命前后,国王的权力有什么变化?
(2)光荣革命前后,议会的权力发生了什么变化,议会由哪两部分组成,分别采取怎样的产生方式?
(3)由此得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什么特点? 核心:王在法下,统而不治(虚位君主)。议会至上,权力中心(代议机关)
----上议院(世袭贵族)和下议院(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
(由此可以看出,国王和议会的关系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得出结论:国王的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位一体-------传承与创新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三,思考下列问题:
材料三: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那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人教版必修一第37页《历史纵横》 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之后,选民的权利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说出你认为重大的议会改革?为什么?
2、议会改革(1)1832年的议会改革 A、背景:工业革命
B、影响:议会的权力由大资产阶级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2)1969年实现普选权-----议会权力下移至公民,实现公民政治。
3、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材料四:责任制内阁简称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内阁成员集体负责,必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要与首相共进退。
一个政党成为多数党时就获得执政地位,党的领袖就会被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的地位非常重要,他有权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同时,他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这样,首相实际上掌握了国家大权。———人教版必修一课本38页
(1)内阁的形成(由来、政党制度)
(2)说明国王与内阁的关系?(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国王是形式上的行政首脑,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其实是对议会负责;(3)议会与内阁(政府)的关系 课堂小结:制度创新之感悟
创新有风险,创新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血腥和暴力。甚至需要人类付出生命,但人类从未停止过探索,从未停止过创新。
创新需要与时俱进,在变化中求生存、在变化中谋发展。社会随新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只有及时调整航向,才能变得更强大。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源动力。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创新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我们今天的努力,就是为明天的创新而积蓄力量。
让我们从现在起一起努力,扬起驶向明天的航帆。传承与创新(板书设计)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制度之探源—―――山雨欲来风满楼
历史传统:
经济:(根本原因)政治: 思想:
二、制度之求索————疾风骤雨寻出路
1640开始 → 1649成立共和国 → 1660复辟 → 1688光荣革命
三、制度之创新————风雨过后见彩虹
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标志:《权利法案》 核心:王在法下,统而不治(虚位君主)。
议会至上,权力中心(代议机关)
----上议院(世袭贵族)和下议院(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国王的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特点: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位一体-------传承与创新
2、议会改革
(1)1832年的议会改革(背景、影响)——-议会的权力由大资产阶级向
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2)1969年实现普选权-----议会权力下移至公民,实现公民政治。
3、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内阁的形成
(2)国王与内阁的关系
亦称“君主立宪”。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一切都要由法律决定,君主没有实权,而且本身也要遵循法令。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从法律上看,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国家的化身”,但实际上英王的权力虚有其表,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在现代英国,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一种权力象征。
特点:①在君主立宪制政体下,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法律上赋予英王的权力都由内阁和议会行使。
作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及作用
(1)特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①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统而不治。②在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中,国王的政治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此外,作为英联邦首脑,国王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2)作用: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②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③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④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采用了这一模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英国“光荣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大约在13世纪中期,贵族在同英王亨利三世的斗争中获胜,成立议会。13世纪末以后,议会经常召开,议员由贵族、市民和骑士组成,由于各个阶层的利益不同,常常不在一起开会,14世纪以后,议会逐渐分成上下两院。此后,下院的权力不断扩大,15世纪末,下院已经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但是,这一时期议会仍然是封建性质的等级代议机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议会成为资产阶级同代表封建势力的斯图亚特王朝斗争的政治中心。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相继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从法律上确认“议会主权”原则,进一步限制王权。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擅自批准法律、废除法律或中止法律的实施;并规定,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初步确立。在这种政体下:
编辑本段特点
1.国王(女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国王(女王)必须根据国会意愿行使行政权力。国王(女王)名义上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就法律地位而言,国王(女王)可以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批准和公布法律等。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封建专制制度下拥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相比,立宪君主只能是依法而治的君主。其存在主要作为国家的象征。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女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女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女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2.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表面上,议会通过的法案要经过国王批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形式。18世纪以来,英王从来没有否决过议会通过的法案。
3.国王必须信奉英国国教(即是新教徒),天主教徒或同天主教徒结婚者不得继承王位。
传统马克思主义认为立宪君主制优于专制君主制,但共和制又优于立宪君主制,英国保留君主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是封建残余浓厚的表现——但现在有很多学者对此有不同看法。比如历史学家刘宗绪、刘祚昌、唐德刚等都反对简单地把君主制与封建残余等同,认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君主立宪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可能更大。
比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
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制度,也有着巨大影响。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对传统的君主制有了一个新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应该从人文的角度重新定位君主制中君主在国民中的精神领袖作用,摈弃封建残余的不当说法。
本节内容有两目──“光荣革齤命”和“《权利法案》与责任内阁制”,试图阐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与发展历程。
本节讲授中,必须明确:“近现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政治制度的延伸,是在继承和改革古代和中世纪政治制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英国议会起源于中世纪,是封建性的,主旨是保障贵族特权,后演变为近代的代议制。可见,英国资产阶级革齤命所改变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构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政治制度的阶级内容,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商品经济的特征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必须反对君主专制而维护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斯图亚特王朝的厉行专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因此引发了资产阶级革齤命。但是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限制了英国资产阶级革齤命的深度,“光荣革齤命”最终以相互妥协的方式维护了革齤命成果,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共和国尝试的失败侧面证实了英国政治制度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英国资产阶级革齤命是从要求限制王权开始的,因此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发展就围绕如何逐渐限制王权、如何防范专制的可能来展开讲述和讨论。可以联系课本由学生质疑、讨论来明确英国政治制度的内涵。在此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英国内阁尤其是首相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如何防范首相的专权?事实是在政府决策方面和内阁与国会关系等方面,英国首相权力比美国总统大且灵活得多。
任何政治制度的建立与成熟是和经济基础的发展巩固相因果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健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水准。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多次进行了议会改革,一个重要的改革成果就是普选权的扩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使议会民主制有了越来越宽阔的民众基础,是推动民主制的完善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教师在此适当拓展: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始终伴随着几个基本元素的形成与发展──议会、宪法、政党、普选,通过阐释这四大元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可明确民主制度的基本特征。
House of Norman
1066-1087 威廉一世 King William I the Conqueror1087-1100 威廉二世 King William II Rufus “红毛王”1100-1135 亨利一世 King Henry I Well-Educated, Beauclerc “儒雅王”1135-1154 斯蒂芬 King Stephen (布卢瓦王朝)
安茹王朝
House of Anjou
1154-1189 亨利二世 King Henry II Curtmantle “短斗篷王”1189-1199 理查一世 King Richard I Coeur de Lion “狮心王”1199-1216 约翰 King John Lackland “无地王”
金雀花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216-1272 亨利三世 King Henry III1272-1307 爱德华一世 King Edward I Long Shank “长脚王”1307-1327 爱德华二世 King Edward II1327-1377 爱德华三世 King Edward III1377-1399 理查二世 King Richard II
兰开斯特王朝
House of Lancaster
1399-1413 亨利四世 King Henry IV1413-1422 亨利五世 King Henry V1422-1461, 1470-1471 亨利六世 King Henry VI
约克王朝
House of York
1461-1483 爱德华四世 King Edward IV1483 爱德华五世 King Edward V1483-1485 理查三世 King Richard III
都铎王朝
House of Tudor
培优练习
1.1641年12月英国资产阶级在给国王的抗议书中写道:“许多其他沉重捐税仍继续违法征收,有些甚至不合理到这种程度,纳税的总数竟然超过货物本身的价值。”这封倡议书所反映问题的实质是()
A.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英国资产阶级认为捐税沉重不合理 C. 英国资产阶级以捐税违法为借口反对国王征税 D. 英国资产阶级还未掌握政权 2.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英国议会召开,外交大臣麦尊提出出兵进攻中国,议会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宜战。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英国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王形式上有对外宜战的权力 C. 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体 D. 英国是国家元首,议会服从英王 3.汤恩比说“顺利地在旧瓶子里装进新酒,还不致于引起旧瓶子爆炸。……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做一种惊人的技艺。”他评价的是()
A. 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 美国独立战争后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C. 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D. 辛亥革命后成立中华民国 4.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主要原因为()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C. 处死了封建君主 D. 创立了议会民主制 5.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和制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材料二 复辟初年,议会与王权关系比较和谐,……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的问题。
材料三 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原有的君主制形式继承下来,国王继续保持了许多重要权利……但他只能在议会广泛限制的范围内行使这些权利,国家主权的重心已无可挽回的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以上材料均引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7世纪“共和制”在英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哪两者的妥协导致了复辟?这两者回避不了的冲突根源是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光荣革命”取得巨大成功的表现是什么? “国家主权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表明英国建立了什么新的政治制度?
(4)综合上述英国近代国家政体确立的过程,你从中能够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英国资产阶级的不满,最终爆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题干材料反映的问题的实质是英国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A符合题意;B、C、D三项是材料反映的表面问题,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2.【答案】D 【解析】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题干中的信息“议会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拨款。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宜战。”反映了英国的君主得到保留,但权力受到了限制。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没有实权,议会权力至上。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ABC三项的表述正确不合题意。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选择答案D。3.【答案】A 【解析】依据题文“旧瓶子里装进新酒”,理解其意采用旧的模式,添了新的内容。结合课本所学,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封建统治者发动了宫廷政变,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保留封建的特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后,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这是新添的内容。A符合题意;美国独立战争是建立了新国家,B不合题意;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后被推翻,C不合题意;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果实被北洋军阀窃取,D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BCD不符合题意,所以选A。4.【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是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社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性质,A项符合题意;君主立宪制度是英国通过革命确立的政体;处死封建君主是革命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议会民主制在革命前就有,只不过因为专制而形同虚设;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5.【答案】(1)原因: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不成熟;
(2)妥协:议会与王权; 根源:国家王权的所属问题。
(3)原因: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没有割断历史、传统; 变化:国家主权的重心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 制度:君主立宪制
(4)认识: 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治制度的确立要与各国的传统相结合;政治制度的确立要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任答二点)。
【解析】(1)依据材料一“共和制实验失败的原因在于,这种政权形式……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由此得出共和制失败的原因:违背了‘国王在议会中’的历史传统;依据材料一“再者,从17世纪的时代条件看,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产阶级正处于形成过程中,在政治上,思想上都极不成熟,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得出共和制失败的原因另外原因: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充分,共和制成功的条件并不具备。
(2)依据材料二“复辟初年,议会与王权关系比较和谐,……然而,建立在妥协基础上的复辟是不可能根除冲突的。”反映了复辟初年议会与王权还比较和谐,但是因为复辟是他们的妥协的产物,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可知议会与王权两者的妥协导致了复辟;依据材料二“因为它回避了冲突的根源——国家主权所属的问题。”得出议会与王权两者冲突的根源是国家主权所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