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就职演讲稿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罗斯福就职演讲稿(通用7篇)

罗斯福就职演讲稿 篇1

Franklin D.Roosevelt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3.3.4.演讲者简介:

罗斯福在1933年成为总统当时美国正陷于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中。罗斯福以他的能力为人民创造就业机会并带去援助。罗斯福的许多施政观点至今仍是美国治国方针的一部分。

罗斯福就职演讲稿 篇2

1941年12月7日下午, 陆军部长亨利·史汀生的电话打断了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和他的首席外交政策助理哈里·霍布金斯的谈话, 来电报告日本人偷袭了珍珠港。大约在下午5点左右, 总统与他的军事顾问们见面, 并且镇静、果断地下令他的秘书格雷斯·塔利, 向国会提出对日宣战的请求。在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的强烈要求之下, 罗斯福总统镇定思绪, 紧接着对美国民众发表了一个简明扼要的讲话, 但是这个讲话并没有过多谴责日本人背信弃义的行为。然后, 罗斯福总统修改整理了打印好的讲话稿, 并且选用一些强硬措词来加强讲话稿的语气。他对讲稿关键的第一行作了最具历史意义的改动, 原稿是“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不能忘记的一天” (改为“它将永远成为国耻日”———译者) , 罗斯福总统又对三个地方作了修改, 格雷斯·塔利整理了最后的稿件。

12月8日中午8:30分, 罗斯福总统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了演说, 通过电台向全国广播。参议院全体一致投票通过对日宣战的决议;在众议院只有蒙大拿州反战主义者珍妮特·兰金持反对意见。当天下午4时, 罗斯福总统在对日宣战决议上签字。

普京又一次就职俄罗斯总统 篇3

政治生活

1999年9月9日,普京被委任为三位俄罗斯总理候补之一。在此之后,前一届总理领导的政府倒台,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指定普京出任总理。叶利钦同时宣布,他希望普京能够继承他的衣钵。普京也宣布,他接受叶利钦的委任。8月16日,国家杜马以233票通过普京出任总理(84票反对,17票弃权)。由于他之前的四任总理在任时间均不长,公众并不对当时默默无闻的普京有所期待。普京的主要对手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卢日科夫等人当时已经开始了竞选活动,且致力打击普京,避免他成为叶利钦的继承人。然而,普京凭借坚持法律与秩序的公众形象以及对车臣事件的坚决态度最终成为很受欢迎的总统候选人。普京对车臣事件自始至终都持强硬态度。1999年,车臣分离主义分子入侵邻近的达吉斯坦共和国,普京马上下令还击。1999年12月31日,普京访问了车臣的俄罗斯官兵,这极大地提升了他的公众形象。近年来,普京已刻意淡化车臣事件的重要性。2003年,车臣新宪法规定车臣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此事方才缓和。后来,车臣建立了选举制度与地方政府,车臣事件基本已经顺利解决。

当时,普京并没有与任何党派建立正式关系,但他支持的统一俄罗斯党在1999年国家杜马大选中赢得了23.32%的票数,在所有党派中位列第二名。至此,普京已成为2000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中胜算最高的候选人。1999年,普京被叶利钦总统委任为俄罗斯总理。同年12月31日晚,叶利钦突然宣布辞职,普京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出任代总统。为此,原定于2000年6月举行的俄罗斯总统大选提前到了3月26日。大选的提前使反对党派无法充分做好准备,而普京的实际掌权也削弱了反对党派的力量,因此在随后的大选上,普京获胜并出任总统。不过根据叶利钦女儿塔季扬娜事后的说法,普京当时并不希望即时继任总统,而是希望叶利钦能继续总统一职直至任期完结。2000年10月,普京通过了俄罗斯国歌修改法案,将国歌曲调修改为1991年前苏联国歌的曲调,但配上了不同的歌词。

2001年2月12日,普京签署了一项法案,规定国家保护前总统与他们的家庭。这主要是因为1999年前总统叶利钦与家人被怀疑参与洗钱等贪污行为。

2004年3月14日,普京成功连任总统,并得到71%的绝对多数票。在他的第二届总统任期中,西方人士广泛抨击他对新闻自由的打压。与此同时,2005年一项调查显示,82%的俄罗斯人同意新闻审查。对这一调查,社会学家们认为俄罗斯人所同意的是对伦理方面有争议的内容进行限制,而非对政治内容的限制。

2004年9月13日,在别斯兰人质事件后,普京建议成立一个公开立法机构,且用这一形式取代了原本俄罗斯直接指定地方官员的制度。普京亦加大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力度,尤其是加重了对政府官员包庇恐怖分子的惩罚。普京说,俄罗斯有权力“从恐怖分子的藏身所中逮捕并消灭他们,且若有必要,可以在国外逮捕。”

主要由普京支持的统一俄罗斯党在普京任期内亦多次表达了对普京及其思想的认同。2006年12月,统一俄罗斯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纲领《我们选择的俄罗斯》,归纳并声明了普京思想为该党的指导思想。这一声明中的主要战略均与普京的政策一致,且与普京的“国情咨文”内容基本思想相同。

由于目前俄罗斯宪法对总统任期的限制,普京无法继续参与2008年的总统大选。2007年,普京在接受八国集团记者采访时认为,“5到7年的总统任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暗示他可能通过修改宪法延长总统任期。前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一直反对普京修宪,在2007年国家杜马选举上大胜的统一俄罗斯党主席也发表意见说,普京不会修改宪法。

然而,宪法并没有限制一人当选总统的次数,因此普京可能会在2012年继续角逐总统位置。普京亦可在大选前宣布辞职,然后参与竞选。一些媒体还认为,普京可能选择指定接班人后离开,并在幕后操纵俄罗斯政治局势,然而,2007年2月1日,普京公开否认这一可能。他说:“我不会指定继承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将会通过大选公正生成。”此外还有人认为,普京可能选择加入统一俄罗斯党并出任党魁,这样他就会在国家杜马中占据高位,进而掌握实权。

2007年12月,统一俄罗斯党等党派推举迪米特里.梅德韦杰夫为下任俄罗斯总统,普京表示同意。这样,普京修宪并继续出任总统的几率就变得很小了。

2008年5月,普京卸任总统后正式成为统一俄罗斯党主席。5月7日,俄罗斯新总统梅德韦杰夫宣誓就职后提名普京为新一届政府总理。普京此前已表示同意出任总理一职。8日,普京就任总理。

2011年4月13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对媒体记者说,他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排除自己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的可能。他俩将根据选举前的国内经济、社会和政治形势做出是否参选的决定。现在离总统选举还有一年时间,如果急于做出参选的决定将影响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

2011年6月19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DmitryMedvedev)日前暗示,他不希望和普京(VladimirPutin)成为2012年总统大选中的竞争对手。梅德韦杰夫希望能参加2012年总统连任选举,但如果普京确定参选,他将有可能退出。

2012年3月5日,普京以得票率64.9%当选为新一任俄罗斯总统。

外交政策恢复地位

在外交方面,普京试图恢复俄罗斯在苏联时代的超级大国地位,并取得了一定成功。例如,2007年慕尼黑会议上,普京指责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专横,并声称美国在国际事务上“毫不遮掩地使用强权”。此外普京还说:“没有人会感到安全。没有人会认为国际法是一堵能保护他们的墙。美国的政策正在激发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普京指出,理想的世界秩序应是“一个公正、民主的世界秩序,它能保证所有人的安全与财富,而非独少数人的。”他在铀开发控制和防止太空军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7年1月,普京在采访中说,俄罗斯主张民主多极化的世界秩序,且支持巩固国际法系统。

与此同时,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也和欧盟、美国等西方国家缔结战略关系。因此,俄罗斯已成为八国集团的成员,且于2006年出任主席国(2007年交由德国担任)。普京也关注亚洲事务,尤其关注中国与印度的动向。

一些西方政治家长期指责普京的极权主义倾向。尽管普京与美国前总统布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德国前总理施罗德等人保持友好关系,但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与普京的关系并不理想。2005年,普京与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对俄罗斯与德国之间的一条天然气管线的建筑事宜进行了磋商,同年,施罗德参加了普京在圣彼得堡举办的53岁生日宴会。然而,俄罗斯与英国的关系却不容乐观:2006年底,逃亡英国的前俄罗斯特工利特维年科中毒身亡一事,极大地恶化了。俄英关系。此外,普京也多次试图与独联体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普京与欧盟、北约等西方组织都把拉近与中、东欧各国(尤其是波罗的海各国)的关系。

在2004年乌克兰总统大选前,普京两次访问乌克兰以表示他对乌克兰总理维克多.费奥多罗维奇.亚努科维奇的支持。在选举结果揭晓前,普京还特地为亚努科维奇“几乎可以确信的胜利”致贺信。普京对于亲俄罗斯的亚努科维奇的支持被广泛批评为干涉乌克兰内政。此外,同属前苏联的格鲁吉亚与摩尔多瓦还批评了俄罗斯政府对两国分离主义分子的支持。俄罗斯与波罗的海诸国的外交关系亦处于紧张的状态中,而爱沙尼亚对俄罗斯的批评也使两国外交关系进一步僵化。值得注意的是,普京的父亲曾在二战一次爆破任务中险些于爱沙尼亚被杀害,有学者认为这是普京对爱沙尼亚态度冷淡的一个原因。

军事政策

2001年,当九一一事件发生时,普京同意在中亚成立合作军事基地。这一决定不仅使俄罗斯民族主义人士感到吃惊,亦使俄国国防部长感到惊讶。2003年,普京反对美国在未取得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的情况下入侵伊拉克。开战后,美国总统布什要求取消对伊拉克的制裁,普京支持取消制裁,并认为联合国应该先完成对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调查。慕尼黑讲话后,大西洋两岸爆发了对普京的讨论。在卫国战争胜利62周年纪念日上,普京说:“我们的威胁并未减退。相反,它们正在慢慢转变,披上一层面纱──而新形成的威胁要在世界建立一个与纳粹德国无异:草菅人命、刚愎自用、集权独裁的政权。”有评论认为,这是将美国与纳粹德国相比较。在第33届八国峰会前夕,波兰政治家的妻子、美国记者安妮.爱普巴姆写道:“不管是威胁与爱沙尼亚打信息战、威胁断绝立陶宛的资源供给,还是禁运格鲁吉亚酒和波兰肉资源,这一切都有力地证明了,他(普京)近年来准备将俄罗斯的影响力扩大到前苏联诸加盟国──而完全不顾这些国家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一个事实也越来越清楚:与其将西方国家视作贸易与政治的伙伴,他更倾向于以冷战的老思维将它们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

普京从始至终一直反对美国在欧洲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为警示美国总统小布什,普京于2007年6月7日与捷克签署协议,允许捷克使用阿塞拜疆的苏联雷达,以免去另行修缮的费用。普京亦声称已准备好重修1985年的前苏联导弹预警系统。尽管各国预计俄罗斯会在波兰建立拦截系统,普京却指出在必要情况下会寻求北约成员国土耳其与伊拉克的援助。此外,普京还声称,俄罗斯会接受其他欧洲国家的参与请求。

2011年3月21日俄罗斯总理普京抨击联合国授权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的决议就像是“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的号令”,并严厉批评美国动不动就诉诸武力。普京表示,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没有“道理”,而且也违背“良知”。

普京在视察一家生产导弹的工厂时对工人们说:“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无疑是有缺陷和不足的。”这是普京多年来针对西方最尖刻言论之一。他说:“它让我想起了欧洲中世纪十字军东征。”

他的话标志着俄罗斯在西方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问题上的言辞变得急剧强硬起来。上周联合国安理会对利比亚决议表决时,俄罗斯投了弃权票,没有使用否决权。

普京还猛烈抨击美国不断在全球进行军事干预的“趋势”,指责美国昧着良心行事。

据报道,普京在谈及目前国际联军在利比亚的军事行动时说:“我担心它们太容易做出这种使用武力的决定。”

他指出,美国对前南联盟、阿富汗和伊拉克都采取了军事干预行动。他说:“现在轮到了利比亚。”

国内新闻机构援引普京的话说:“所有这些行动都是打着保护平民的幌子。哪有什么道理?哪有什么良心?既没道理,又没良心。”

普京还说,利比亚的情况表明,俄罗斯做出加强自己军力的决定是正确的。他可能是指俄罗斯投入6500亿美元大规模更新武器装备的计划。

他说:“利比亚如今的情况证明,我们在加强俄罗斯军力方面所做的一切是对的。”

核问题政策

作为唯一一个曾与伊朗就核研究问题合作的国家,俄罗斯被认为是伊朗问题中的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性地位。尽管俄罗斯曾与伊朗关系密切,并试图利用伊朗牵制美国等西方国家,但普京并不支持伊朗核计划。虽然俄罗斯帮助伊朗建设布什尔核电站,但伊朗在核研究方面却主要依赖巴基斯坦。普京不仅多次表态不支持核扩散,且在八国集团会议上也签字反对。

而至于朝鲜,俄罗斯在建国后便对其冷淡,转而支持韩国。普京上任以来,不仅多次访朝,且化解了朝韩之间潜在的战争危机。此外,普京曾对朝鲜表态,愿意帮助朝鲜缓解经济问题。2002年朝核问题再度浮现以来,俄罗斯多次寻求加入会谈,并最终如愿以偿。2006年,朝鲜进行核试爆。普京在获悉后,当即表示谴责朝鲜核试验,并召集了六国会议中的五国,讨论朝核问题。总的来讲,可以说普京对核扩散问题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俄日领土问题

2000年1月,普京方才上任俄罗斯总统,便致电日本首相森喜朗,希望双方进行会谈。陷入政治危机的森喜朗当场同意,希望依靠会谈解决两国领土问题,获得政治资本。然而,普京态度坚决,在同年9月访问日本时拒绝了森喜朗执行川奈提案的要求。而普京提出先行缔结中间性条约,亦被森喜朗拒绝。双方经过谈判后,于2001年3月共同宣布通过1956年日苏联合声明。然而,森喜朗内阁当时的支持率已下降到9%,且已有要求其下台的呼声。同年4月,由于依靠俄罗斯反戈一击的希望已破灭,森喜朗下台,小泉纯一郎接任首相。2003年,日本因为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与中国、北朝鲜、韩国外交均不顺利,小泉纯一郎决定访问俄罗斯寻求支持。在这次访问中,普京支持日本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但在领土问题上,两国仍未达成一致共识。2004年,在日本自民党情况不利的背景下,小泉决定再提领土问题作为主要问题讨论。同年9月2日,小泉访问南千岛群岛,遭俄罗斯强烈抗议,两国外交陷入僵局。11月,为打破外交僵局,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称愿遵守日苏联合声明,归还四岛中的齿舞群岛及色丹岛。普京表示赞许,以为访日造势。然而,俄罗斯右翼人士表示反对。萨哈林岛民众甚至组织民兵,阻止日本得到四岛。极端者声称,若俄罗斯要归还领土,将集会要求普京下台。日本对于俄罗斯仅还两岛亦极为不满,指称普京的话全是“苏联时期的陈词滥调”。普京回应说,在日苏联合声明中仅有归还二岛的条款,直到现在俄日领土问题仍未解决。

利特维年科事件

2007年7月20日,英国首相戈登.布朗宣布将四名俄罗斯外交官驱逐出境,理由是俄罗斯拒绝交出被控谋杀另一名前特工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的前克格勃特工安德烈.卢戈沃伊。尽管俄罗斯宪法规定禁止将俄罗斯公民遣送至其他国家,但英国外交大臣大卫.米利班德说:“为全欧洲通缉令修改宪法并非史无前例,有一些国家已经做过。”这一言论后被俄罗斯媒体指为“英国试图要求俄国修宪”。根据一项民调,62%的俄罗斯人反对修宪。对此,英国驻俄罗斯大使托尼.布兰顿回应说,英国并未强迫俄罗斯修改宪法,而只是为了描述遣送卢格沃伊的可能性。普京随后要求英国官员“修理一下自己的脑子”,又说英国的要求是“殖民时期旧思想的遗毒”。利特维年科的一个朋友曾称,利特维年科死前指责普京操纵谋杀案。俄媒体后指责这一言论不实,而普京则说:“死人说的话不配被评论。”这一事件被视作俄英关系自1996年间谍事件后最大的冲突。普京后又说:“我们会度过这个小危机。俄英关系仍将平稳前进,无论是俄国人还是英国人都希望两国关系尽早正常化。”尽管如此,托尼.布兰顿仍被俄罗斯外交部限期10天做出回应,俄罗斯政府还停止为英国官员颁发签证。俄罗斯也停止了与英国在反恐上的合作。俄罗斯工会主席亚利山大.索金亦称,在俄投资的英商将会面临“税务和条例上的限制,而且他们还会失去政府采购的机会。”有人认为,谋杀案的根源是2003年英国宣布对曾试图推翻普京政权的俄罗斯富豪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提供的政治庇护,而别列佐夫斯基是利特维年科的赞助商。

个人魅力

论长相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绝不是那种让人一见钟情的美男子,身高据说约为1.70米,但他却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去年在俄罗斯的一项民意调查中,普京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女性眼中世界最有魅力的男士。

普京之所以备受女士青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无论何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总是显得容光焕发,精力充沛,阳刚之气十足。而普京保持旺盛精力的秘诀就在于他坚持体育锻炼。我们看到普京无论多么繁忙,都能坚持体育锻炼摔跤,格斗,骑射不在话下,更时而赤膊垂钓,时而驾摩托风驰电掣,时而入潜水艇下湖(贝加尔湖)潜海(俄罗斯近海),时而驾飞机翱翔蓝天......普京身体之强健,肌肉之发达,不仅使他精力充沛,更使之魅力倍增。

普京从小就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1岁时进入一家体育俱乐部学习桑勃式摔跤,后又对柔道产生了浓厚兴趣。起初普京身体较差,经常生病,训练水平也并不出众。但他继承了父亲坚强的性格,只要认定的事情总会想方设法做到最好,最终成为俱乐部中的佼佼者。

70年代中期,普京在苏联柔道界崭露头角,不仅多次在苏联大学生运动会柔道项目上获奖,还一度成为圣彼得堡市的桑勃式摔跤和柔道冠军,普京也因此获得桑勃式摔跤和柔道大师称号。

高中毕业后,普京曾面临艰难的抉择。要么继续从事体育运动,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要么放弃成名的机会,进入大学深造。凭借普京的实力,他完全可以在体坛上闯出一番天地,但普京最终选择了后者,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学习。普京的教练当时十分惋惜。但20多年后,这位教练谈起普京的选择时不无感慨地说,俄罗斯少了一位优秀的运动员,却获得一位出色的总统。

1973年,普京从一名学徒成为桑勃式摔跤教练,两年后成为柔道教练。在普京的众多弟子中不乏优秀人物,其中包括曾两度获得世界冠军的桑勃式摔跤运动员阿布杜拉耶夫。为表彰普京的特殊贡献,前苏联曾授予他“功勋教练”称号。即使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普京也没有放弃对体育运动的执着和热爱。每天早上起床后,他都要做30分钟的体操,然后游泳20分钟。尽管日理万机,普京总能忙里偷闲,在工作间隙花上一个半小时从事各项体育运动。

出访外国,普京总不忘记以体育会友,通过体育展示俄罗斯领导人的魅力,被不少外国领导人引为知己。前年访问日本,普京在参观一家柔道俱乐部时一时兴起,要与俱乐部成员比试高低。尽管普京大获全胜,却令他的贴身保镖极度紧张和大为不悦。今年3月初,独联体国家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举行非正式会晤期间,哈萨克斯坦领导人邀请各国领导人滑雪。谁知滑雪刚开始,普京就如离弦之箭,把其他领导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速度之快,令大家瞠目结舌……由是观之,普京在体育锻炼方面真是有那么一点"鹤立鸡群"的味道了.

普京不仅重视自身体育锻炼,还十分关心俄罗斯体育事业的发展,醉心于向全社会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在俄罗斯推广和普及柔道,普京和俄罗斯柔道协会主席舍斯塔科夫为俄罗斯柔道运动员撰写了一本有关柔道的教材。教材一出版,即刻成为全国的畅销书。俄罗斯从2000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俄罗斯总统杯”柔道国际比赛,普京每次都亲临现场,亲自向运动员颁奖。为推动俄罗斯体育事业的发展,普京责成有关部门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拨款,改善体育基础设施,全面提高运动员待遇。

早年生涯

普京1952年10月7日出生于列宁格勒(现俄罗斯圣彼得堡)。他的传记《第一人称》(俄文:ОтПервогоЛица,英文版名为Fromthefirstperson,在普京的竞选团队支持下于2000年出版)描述了他卑微的出身。根据这本传记,普京早年生活在社团公寓中,不断学习以期拥有像苏联电影中的官员们一样的智慧。

普京的母亲玛丽亚.伊凡诺夫娜.普京娜是一名工厂女工,而他的父亲弗拉基米尔.斯皮里多诺维奇.普京则在苏联海军服役。20世纪30年代,普京的父亲在一支潜艇部队中服役,其后他在二战中担任苏联内务部的爆破手。普京的两个哥哥均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其中一个早夭,另一个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死于白喉。他的祖父斯皮里东.普京曾为列宁和斯大林担任私人厨师。

普京小时候很顽皮,六年级才当上少先队员。1975年,普京毕业于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加入了克格勃,并在列宁格勒区工作。这段时间他熟悉了其后担任俄罗斯国防部长的谢尔盖.伊万诺夫。他在大学时期加入了苏联共产党,且至今没有正式宣布过退党。1976年,普京完成了克格勃的训练,两年后他进入了列宁格勒情报机关机要部门。他在此部门工作到1983年,随后在莫斯科的克格勃学校学习一年。1985-1990年,克格勃将普京派遣到东德,普京在当地得到一个次要工作。不过资料显示,所谓的次要工作其实是间谍任务,普京于东德收集当时西德的经济谍报。两德统一后,普京被召回列宁格勒,此后,普京又在列宁格勒大学国际事务系得到一个职位。1991年8月20日,他在克格勃策划推翻苏联主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期间辞去他在情报机构的职位。

两德统一后,普京于1990年返回列宁格勒,担任列宁格勒大学主管外办的副校长助理。索布恰克当选列宁格勒市长后,普京成为市长助理。索布恰克因此受到同事的批评:为什么把克格勃的官员选为自己的助理?索布恰克淡然一笑:“他是我的学生。”

1991年普京担任列宁格勒市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主管市政府的对外经济关系。他在工作中所表现的才干,受到同事好评。1994年3月,普京晋升为圣彼得堡市第一副市长,兼任国际联络委员会主席。他是索布恰克的左膀右臂,深受重用。索布恰克不论去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普京因此获得“灰色大主教”之雅号。

1996年索布恰克在市长选举中落选,副市长雅科夫列夫当选市长。普京不愿留在圣彼得堡工作,通过自己的同乡、当时担任叶利钦总统办公厅主任的丘拜斯来到莫斯科任职。1997年初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办公厅总务局副局长,主管法律和对外经济联系问题。3个月后调任总统办公厅监察总局局长。不久又晋升为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分管地方经济,与各地方领导人打交道,检查地方对外经济关系状况,特别是监查他们如何使用中央提供的贷款。

1998年3月29日,叶利钦解除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博尔久扎的职务,任命普京接任。4个月后,7月25日,叶利钦又任命普京兼任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前身克格勃)主席。当基里延科总理在克格勃总部为普京上任举行简短仪式时,普京满怀激情地说:“我回到了娘家。”8年前他离开克格勃开始从政,现在政治又把他送回到克格勃总部。

普京访华将传递积极信号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电(张晓宁)2012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于6月6日至7日在北京举行。在峰会期间,前来与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将对中国进行访问,与中国元首举行会晤。这将是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以来首次出访非独联体国家,因而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前驻俄大使刘古昌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指出,普京此访是一次慎重的政治安排,将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信号,即中俄互视对方为重要伙伴,并将彼此放在外交突出地位。

作为2003年至2009年期间驻俄6年的大使,刘古昌对普京的对华政策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分析,普京本人十分重视中俄关系,发展对华关系的积极性非常突出,而且十分了解中国。因此,普京重新执政对发展中俄关系非常有利。

“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一个月后,中俄元首在北京相会,这本身就喻示中俄关系将进入新的机遇期。”刘古昌指出。

除却其重大政治意义,普京访华期间,两国元首将具体谈及哪些议题?刘古昌就此向记者做了几点预测。

第一,探讨中俄关系长期发展战略。去年6月,在胡锦涛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两国领导人总结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0年来中俄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成果,确定了两国关系下一个10年的发展方向、规划和各领域合作目标。刘古昌表示,相信两国本次将会讨论中俄关系的长远发展框架,就进一步深化合作、强化政治共识达成一致。

第二,讨论两国全方位务实合作。刘古昌对记者表示,中俄在贸易、投资、能源等多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的意愿强烈,预计双方将就此进行充分讨论,并很可能取得重大进展。就一直悬而未决的中俄天然气合作,刘古昌说,由于双方价格体系不同,中俄长期无法就天然气价格达成协议,现在很难预测双方是否能就此问题取得重大突破。

但是,刘古昌指出,不久前李克强副总理访俄期间,为破解这一难题提出倡议,建议双方转变思路,建立天然气合作创新性模式,例如由俄方参股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与经营,双方有利共享、有损共担。因此,希望这次普京访华能带来俄方的积极回应。

第三,刘古昌表示,据其个人判断,双方也将重点讨论亚太问题。当前亚太局势出现新变化,美国强化亚太战略之后更将对该地区产生多方面影响。他说,预计中俄将深入讨论在亚太地区的系列合作,包括在安全领域与地区组织事务上的合作。

此外,双方将谈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事实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俄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都显示了共识,如阿富汗问题、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问题。近日,俄方就南海问题首度表态,宣称反对任何非当事国干预南海领海争端,也被评论为在南海问题上站在中国一边。刘古昌向记者透露,本次中俄将发表一份很有分量的政治文件,双方或在其中就国际地区形势阐述各自立场和共识。

富兰克林·罗斯福 就职演讲 篇4

President Hoover, Mister Chief Justice, my friends: This is a day of national consecration, and I am certain that on this day, my fellow Americans expect that on my induction in the Presidency I will address them with a candor and a decision whi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our people impels.This is preeminently the time to speak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frankly and boldly.Nor need we shrink from honestly facing the conditions facing our country today.This great nation will endure as it has endured, will revive and will prosper.So first of all, let me express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nameless, unreasoning, unjustified terror, which paralyzes needed efforts to convert retreat into advance.In every dark hour of our national life, a leadership of frankness and vigor has met with that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of the people themselves, which is essential to victory.And I am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again give that support to leadership in these critical days.In such a spirit on my part and on yours, we face our common difficulties.They concern, thank God, only material things.Values have shrunken to fantastic levels;taxes have risen, our ability to pay has fallen;government of all kinds is faced by serious curtailment of income;the means of exchange are frozen in the currents of trade;the withered leave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lie on every side;farmers find no markets for their produce, and the savings of many years and thousands of families are gone.More important, a host of unemployed citizens face the grim problem of existence, and an equal and great number toil with little return.Only a foolish optimist can deny the dark realities of the moment.And yet, our distress comes from no failure of substance, we are stricken by no plague of locusts.Compared with the perils which our forefathers conquered, because they believed and were not afraid, we have so much to be thankful for.Nature surrounds us with her bounty, and human efforts have multiplied it.Plenty is at our doorstep, but a generous use of it languishes in the very sight of the supply.Primarily, this is because the rulers of the exchange of mankind’s goods have failed, through their own stubbornness and their own incompetence, have admitted their failure and have abdicated.Practices of the unscrupulous money changers stand indicted in the court of public opinion, rejected by the hearts and minds of men.True, they have tried, but their efforts have been cast in the patten of an outworn tradition.Faced by a failure of credit, they have proposed only the lending of more money.Stripped of the lure of profit by which they induce our people to follow their false leadership, they have resorted to exhortation, pleading tearfully for restored confidence.They only know the rules of a generation of self-seekers.They have no vision, and when there is no vision, the people perish.Yes, the money changers have fled from their high seats in the temple of our civilization.We may now restore that temple to the ancient truths.A measure of that restoration lies in the extent to which we apply social value, more noble than mere monetary profits.Happiness lies not in the mere possession of money, it lies in the joy of achievement, in the thrill of creative efforts, the joy and moral stimulation of work no longer must be forgotten in the mad chase of evanescent profits.These dark days, my friends, will be worth all they cost us, if they teach us that our true destiny is not to be ministered on to, but to minister to ourselves, to our fellow men.Recognition of the falsity of material wealth as the standard of success goes hand in hand with the abandonment of a false belief that public office and high political position are to be valued only by the standards of pride of place and personal profits, and there must be an end to our conduct in banking and in business, which too often has given to a sacred trust the likeness of callous and selfish wrong-doing.Small wonder that confidence languishes, for it thrives only on honesty, on honor, on the sacredness of our obligation, on faithful protection and on unselfish performance.Without them it cannot live.Restoration calls, however, not for changes in ethics alone.This nation is asking for action, and action now.Our greatest primary task is to put people to work.This is no unsolvable problem if we take it wisely and courageously.It can be accomplished in part by direct recruiting by the government itself, treating the task as we would treat the emergency of a war, but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is employment, accomplishing greatly needed projects to stimulate and reorganize the use of our great natural resources.Hand in hand with that, we must frankly recognize the overbalance of population in our industrial centers and by engaging on a national scale in a redistribution in an effort to provide better use of the land for those best fitted for the land.Yes the task can be helped by definite efforts to raise the valu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with this the power to purchase the output of our cities.It can be helped by preventing realistically, the tragedy of the growing losses through fore closures of our small homes and our farms.It can be helped by insistence that the federal, the state,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 act forthwith on the demands that their costs be drastically reduce.It can be helped by the unifying of relief activities which today are often scattered, uneconomical, unequal.It can be helped by national planning for, and supervision of all forms of transportation, and of communications, and other utilities that have a definitely public character.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it can be helped, but it can never be helped by merely talking about it.We must act, we must act quickly.And finally, in our progress toward a resumption of work, we require two safeguards against the return of the evils of the old order;there must be a strict supervision of all banking and credits and investments;there must be an end to speculation with other people’s money;and there must be provisions for an adequate but sound currency.These, my friends, are the lines of attack.I shall presently urge upon a new Congress in special session, detailed measures for their fulfillment, and I shall seek the immediate assistance of the 48 states.Through this program of action, we address ourselves to putting our own national house in order, and making income balance outflow.Our international trade relations, though vastly important, are in point of time and necessity secondary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ound national economy.I favor as a practical policy the putting of first things first.I shall spare no effort to restore world trade by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adjustment, but the emergency at home cannot wait on that accomplishment.The basic thought that guides these specific means of national recovery is not narrowly nationalistic.It is the insistence, as a first consideration upo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in all part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a recognition of the old and the permanently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American spirit of the pioneer.It is the way to recovery, it is the immediate way, it is the strongest assurance that recovery will endure.In the field of world policy, I would dedicate this nation to the policy of the good neighbor.The neighbor who resolutely respects himself, and because he does so, respects the rights of others.The neighbor who respects his obligation, and respects the sanctity of his agreement, in and with, a world of neighbor.If I read the temper of our people correctly, we now realize what we have never realized before, our inter-dependence on each other, that we cannot merely take, but we must give as well.That if we are to go forward, we must move as a trained and loyal army, willing to sacrifice for the good of a common discipline, because without such discipline, no progress can be made, no leadership becomes effective.We are all ready and willing to submit our lives and our property to such discipline because it makes possible a leadership which aims at the larger good.This, I propose to offer, we are going to larger purposes, bind upon us, bind upon us all, as a sacred obligation with a unity of duty, hitherto evoked only in times of armed strife.With this pledge taken, I assume unhesitatingly, the leadership of this great army of our people dedicated to a disciplined attack upon our common problems.Action in this image, action to this end, is feasible under the form of government which we have inherited from my ancestors.Our constitution is so simple, so practical, that it is possible always, to meet extraordinary needs, by changes in emphasis and arrangements without loss of a central form, that is why our constitutional system has proved itself the most superbly enduring political mechanism the modern world has ever seen.It has met every stress of vast expansion of territory, of foreign wars, of bitter internal strife, of world relations.And it is to be hoped that the normal balance of executive and legislative authority will be fully equal, fully adequate to meet the unprecedented task before us.But it may be that an unprecedented demand and need for undelay action may call for temporary departure from that normal balance of public procedure.We face the arduous days that lie before us in the warm courage of national unity, in the clearest consciousness of seeking all and precious moral values, with the clean satisfaction that comes from the stern performance of duty by old and young alike, we aim at the assurance of a rounded, a permanent national life.We do not distrust the future of essential democracy.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not failed.In their need, they have registered a mandate that they want direct, vigorous action.They have asked for discipline, and direction under leadership, they have made me the present instrument of their wishes.In the spirit of the gift, I take it.In this dedication, in this dedication of a nation, we humbly ask the blessings of God, may He protect each and every one of us, may He guide me in the days to come.

罗斯福就职演讲稿 篇5

讲稿】

校长就职前表态演讲稿范文【就职演讲稿】

校长就职前表态演讲稿范文【就职演讲稿】

那一世范文网-写作、演讲权威机构!值得信赖!

文章导读:然而,教职员工的信任和希望,对我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一种沉重感。我觉得,我个人能力有限,我非常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辜负大家的信任,老实说,心中一直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有这种感觉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缺乏学校管理的经验。甚至还没有进入这样一个话语系统。

一个教授被任命校长,对个人而言

是一个大的变化,对愿意当官的人来说,这也是值得高兴的。然而对我则未必如此,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将人分为三类,一类是想当官的、一类是不想当官只想做学问或搞技术的,另一类则是随遇而安,没有明显偏好,既可以做官,也可以做其他的事。

我肯定不属于想当官的。我在我的一本书中写到,我认为我本质上是一个学者,在法学院做教授才是我的归宿。而离开行政位置后这几年做教授的日子,我确实有一种归宿感。因为我认为自己是在做自己愿做的,而且有一定价值的事。对于到西政当校长,我曾一度犹豫,因为我缺乏做官的偏好,对任何官位都缺乏较大的兴趣。但是我后来仍然表示愿意试一试。因为,我还是想做点事,想为西政做点事。可以说,我到西政的第一个想法是,我不是来当官的,而是来做事的。来西政做事,说一句好听一点的话,就是报效西政。大家知道,我是西政七八级的学生。我们年级搞同

学录,每人写一段话,我说我在西政从本科到博士,读书十年,创了七八级之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为大家提供比赛、述职、竞聘等各类演讲稿以及口才培训。)

西政培养了我,还给了我不少的荣誉。而且据我所知,西政的教职员工对我回西政寄予了比较大的希望。我被重庆市教委选择并被市委、市政府任命,我感谢教委和市委、市政府对我的信任。但我也知道,有关方面之所以不拘一格,做出这种选择,根本原因之一是根据学校上下对我的反映以及接受,因为过去教委和市委对我并不熟悉,而且我并不属于重庆市管的干部。因此,我的另一个想法是,尽力而为,不辜负市委、市教委,以及教职员工们对我的信任。然而,教职员工的信任和希望,对我是一种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一种沉重感。我觉得,我个人能力有限,我非常担心自己做不好工作,辜负大家的信任,老实说,心中一直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

有这种感觉的一个原因,是自己缺乏学校管理的经验。甚至还没有进入这样一个话语系统。

所以,我到西政以后,对工作的打算,首先一条是学习和调查研究熟悉情况,否则盲目决策拍板,只会有害工作。因此,大家可能不会看到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我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实实在在地做些工作。做学校的工作,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好在我们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党委的领导,有党委一班人的协助,而且有在座的诸位学校工作骨干的支持,我想把工作做好还是有一定条件的。要做好工作,班子的团结、干部之间的团结是一个关键。我希望大家抛弃过去的恩怨,一心想工作,我本人争取在这方面带头做好。在班子内部搞好团结协调,对学校的干部,只以德才和实绩为评价标准,不考虑亲疏因素。我认为,西政这几年的工作成绩明显,但是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方面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如人才的流失等等。

而且这些问题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包括不具备地缘上的优势——你既不象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又不象上海广州是经济前沿,还不象成都,偏安一隅生活比较“安逸”。但是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一是西政这样一个全国重点院校的名声和多年来的学校建设与学术建设的积累;二是重庆作为直辖市以后的发展势头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还有一点更为重要,西政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有一种振兴西政的责任感。这一点,我认为和很多学校不同,比如我原来工作的四川大学,大家各自干自己的事,谁当书记、校长、院长,普遍不太关心。西政则不同,人人关心西政建设,即使毕业学生也是这样。只要我们把这种心力凝聚起来,而且学校建设的方向与措施得当,我们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振兴行政。

西政振兴,是市委、市教委的希望,也是全国法律界法学界的希望,更是我们西人的希望,因为它和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利益相关。鉴于新的学校领导班子已经组成并开始工作,希望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做好工作。最后请大家对学校的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关搜索 就职演讲稿范文 副校长 就职 表态 演讲稿 范文 英语演讲稿范文 奥巴马就职演讲稿

就职演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新一届自律会主任吴宗飞。很高兴也很荣幸能作为新一届自律会主任,代表本届自律会全体成员在此发言。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新一届自律会向给予我们关怀和信任的领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给予我们鼓励和寄予我们厚望的上届自律会全体成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的全体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

校自律会是在学生工作处的直接领导和正确指导下开展工作的学生组织,是切实为同学们服务的团体。在上一届主任团的正确指导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的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节”、“社区吉尼斯”以及管理部的“慈善二手交易会”,权益部的“3.15”等活动,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丰富了社区文化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更为新一届自律会举办各项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

当然在获得宝贵经验的同时,由于时间的限制以及自身管理和协调的不足,自律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我总结了几点:

1、由于各部门的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不够完善,以及部门成员对于工作职责的认识不够深刻,导致成员在日常工作中缺少准则等;

2、各部门在工作的交流与合作还有所不足;

3、校自律会与各院系自律会之间的交流和了解还是很浅薄;

4、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有时候会让同学们难理解和接受,从而导致成员们的工作激情和责任感有所减少。

前人优秀的方面我们需要传承与发扬,不足之处我们需要改善与创新,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此我代表新一届自律会全体成员向大家做一下工作设想和决心:

首先:我们将做好自律会自身的建设,以内塑团队,外树形象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律会成员的整体素质。一个学生团队,看是否有执行力,是否有能力提升的空间,素质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对于如何提高自律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我们计划在2011年10月下旬给自律会成员做一些工作以及素质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提高自律会成员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对自律会的认识度,注重培养学习与工作方面的协调能力。另外,每月将召开一次主任团会议,对一个月以来工作上的问题和意见的总结。同时,各部门在每个月末评选出两名“自律之星积极分子”,并让其参与到每月主任团会议的讨论中,让我们能及时了解到成员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想法。

其次:我们将做好内部协调工作,内部协调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我们将着重做好自律会成员内部交

流,开展活动时人员适当交叉安排,积极鼓励各部门进行联谊活动。

第三:做好联系工作:在2011年10月底到11月初召开一次各院系自律会负责人会议,主要加强与各院系自律会的联系,共同商讨新学年的工作安排以及各项活动的开展。

第四:活动开展方面:自律会每一位成员都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行动的准备,迎接本学期的繁重的工作任务。本学期由于课程时间短,各部门以及会里的各项活动都将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内完成。如:会里的“社区文化节”,管理部的“社区美化周”等,同时,我们也要做好迎接十二月份的省教学文明评估,为学校做出一份贡献。

校自律会是一个家,我们每一位自律会成员都是公仆,是志愿者。我们应该珍惜老师和同学们为我们提供的这一机会,“开弓没有回头箭”。胸怀为同学服务、为我校自律会的发展尽一份力的愿望。只要我们精诚团结、相互合作、彼此鼓励,矢志不移的面对压力和挑战,我们终会成就一番事业,开创一片天地。

但愿明年的今天,当我们把自律会发展的接力棒交给下一届的时候,我们会说:我们是成功的!

罗斯福就职演讲稿 篇7

本文选取美国前总统布什2004年第二次就职演讲稿和现任总统奥巴马2008年第一次就职演讲稿为语料, 揭示就职演讲背后的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该文选取这两个演讲主要是因为:奥巴马和布什是两位颇具影响力的总统, 分别代表美国两个党派民主党和共和党;他们的就职演讲最具有时效性, 最能反映当代的政治和文化生活, 也最贴近人们的视野。

1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框架和美国的两党政治

批评话语分析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即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ic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与语言学、认知科学、社会科学紧密话语联系。批评话语分析所关注一个重要领域是大众语篇, 特别是政治语篇和官方话语, 这些语篇值得分析是因为他们来自官方, 在塑造一个社会的态度、意义和意识形态上起着直接的作用, 而对于这样的语篇, 普通百姓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 很少对话语的生成者直接做出反应 (辛斌, 2002) 。批评语篇分析旨在把语篇、语言使用和言语交际这个微观层次与权势、控制、社会集团间的不平等的宏观层次结合起来, 以发现和分析语篇中的意识形态, 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分析。在语言学上, 批评语篇分析充分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以及M.A.K.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从思想取向层面来看, 美国两大政党分别代表两种差别极大的政治哲学:民主党——自由主义;共和党——保守主义。一般说来, 美国当代的自由主义理论推崇革新、容忍与社会平等, 主张观念、制度和法律应随社会环境之改变而变迁;而保守主义思想则强调文化延续性, 注重传统价值、社会稳定与宗教之作用。

两大党派不同的政治哲学决定了他们各自的核心价值观, 也体现在演讲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技巧中。布什的演讲体现了典型的严父家庭模式。他的演讲多出现暴政、恐怖主义、压迫者等词, 反映的价值观为:世界上存在着邪恶势力, 美国必须显示力量并消灭它。而奥巴马的演讲则反映了慈父家庭模式, 他的演讲中多出现自由、友谊、和平、文明对话, 反映的价值观为:伸张正义, 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要相互理解。奥巴马演讲中传递的核心概念为责任。它始于共情, 即能够同情他人, 理解他人, 又寓于责任之中, 对某人负责, 保护和照顾他人。

2 两篇演讲的对比分析

恰当的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演讲语篇中的人称代词同样有助于建立和维持演讲者和听众之间的人际关系。第一人称, 不管是单数还是复数, 往往比使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更广泛。这是因为演讲人经常要提到自己, 提到自己的主张。在演讲过程中, 演讲者使用“I”和“me”来表示他自己的想法与意愿, 但所持立场、观点和态度往往带有主观性。为了弱化这一趋势, 演讲者也经常使用“We”和“us”。“We”和“us”的使用可以表明演讲者和听众站在同一立场, 可以缩短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引起听众的共鸣。此外, 演讲者使用“We”和“us”, 可以使演讲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 容易得到听众的支持和合作。

笔者统计了各种人称代词在这篇演讲中出现的次数, 然后具体分析“I”和“We”在这篇演讲所体现的人际意义。

奥巴马就职演讲的词汇数为2406, 超过了布什的2083。统计结果显示, 他们在人称代词使用情况方面也有不同。两位总统的就职演讲中第一人称单数I出现的次数都比复数形式we少得多, 但是是值得注意的是I在布什总统的演讲中出现了7次, 而在奥巴马篇幅较长的演讲中只出现了3次。如此大的差异表明布什更关注自己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地位, 这也许与他自己严格的个人主义信仰有关。奥巴马则巧妙地减少了I的使用, 多次使用的we很容易博得其他民众的信任, 并直接影响民众对其所代表的政府的支持。

布什演讲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有freedom, America, nation, American和liberty, 相比之下, 奥巴马演讲中频率最高的关键词汇有nation (s) , new, America, generations, people, world和common。这些词汇的使用表明了演讲者潜在的意识形态。布什演讲中多次出现的freedom和liberty意在表明他要向民众展示美国人作为人类价值先驱者的形象, 而通过重复使用20次America和10次America, 他激起了一股美国主义 (Americanism) 风潮。Free, freedom, liberty和hope的使用表明了布什的种族主义思想, 而tyranny, tyrants, dictators, terrorists和moral threats的使用又表明他要说服民众美国对伊拉克, 阿富汗发起的战争是为了人类正义而战。如:

Today, America speaks anew to the peoples of the world:

All who live in tyranny and hopelessness can know: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ignore your oppression, or excuse your oppressors.When you stand for your liberty, we will stand with you.

在以上句子中, 世界人民通过tyranny, oppression, oppressors等词汇被刻画成了负面形象。Peoples意在涵盖全世界所有民众, 这个词的使用是具有高度意识形态象征的。尽管布什想要说服民众相信他对受压迫人民充满了深切同情, 并且声称美国是自由的拥护者, 但问题是如果他们是自由的拥护者, 为什么美国士兵要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屠杀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手无寸铁的民众呢?

布什演讲重要的另一点就是基于宗教的共和党理念渗透在他的演讲中。在演讲开始, 他向尊敬的神父们表达了谢意。用reverend来表达对神父的尊敬表明了布什将他的宗教倾向与共和党理念交织在一起。他使用诸如the day of our Founding和when the soul of a nation finally speaks等来提及他作为一位共和党总统的宗教信仰。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 使用的最频繁的技巧则是自我认同, 委婉和隐喻。在他的演讲中, 身份认同这一技巧最为显而易见, we使用了62次, our使用了67次, us一共23次, 以及nation共15次, people共8次。

That we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 is now well understood.Ou nation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 tred.Our economy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 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Home have been lost;jobs shed;businesses shuttered.Our health care is to costly;our schools fail too many;and each day brings further evi dence that the ways we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从奥巴马的演讲中, 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政府关注的美国价值是自由, 和平, 友谊以及人道主义原则。

But those values upon which our success depends—hard wor and honesty, courage and fair play, tolerance and curiosity, loyalt and patriotism—these things are old.These things are true.

Journey是奥巴马最喜欢使用的隐喻, 他有目的地提醒美国民众1492年哥伦布成功发现美洲大陆, 以及之后祖祖辈辈陆续迁移到这块土地上的漫长历史。Journey不仅引起了民众的共鸣, 而且还会激发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we understand tha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It must be earned.Our journey has neve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 the faint-hearted—for those who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Rather, it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some celebrated but mor often men and women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 have carried us u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3 结束语

本文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就职演讲。由于政治理念不同, 布什和奥巴马采取了不同的演讲策略。布什采用各种修辞手段来掩盖他的民族主义和共和思想, 为非美裔民众及非基督教徒刻画了负面形象;奥巴马则尝试着为他们党派的政治议程描绘一个不同的形象, 创造了一个奋发向上, 和谐共赢的局面。毋庸置疑, CDA能够揭示语言, 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总之, 政治领域是一个高度敏感的话题, 为了获得公信力和民众的支持, 成功的政治家必须避免陷入尴尬境地, 时刻保持警惕。

摘要:该文从批评语篇分析的角度分析了就职演讲的社会语用功能。由于政治理念不同, 布什和奥巴马采取了不同的演讲策略。布什采用各种修辞手段来掩盖他的民族主义和共和思想, 为非美裔民众及非基督教徒刻画了负面形象;奥巴马则尝试着为他们党派的政治议程描绘一个不同的形象, 创造了一个奋发向上, 和谐共赢的局面。毋庸置疑, CDA能够揭示语言, 意识形态以及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

上一篇:三年级英语口语交际下一篇:离职后工作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