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初中古诗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班次学号姓名
一、填空
1、请写出《使至塞上》一诗中描写塞外风光的名句是,。
2、写出《春望》中的名句是,。
3、,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抒情的诗句。
4、《登飞来峰》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
5、,是《渡荆门送别》中的颈联。
6、《秋词》中的,两句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
7、《赤壁》中,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8、《过零丁洋》中的名句是,。
9、《浣溪沙》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是,。
10、,各领风骚数百年。
11、春冬之时,则,。
12、闲静少言,,好读书,。
13、《小石潭记》中描写潭中鱼的句子是
。
14、成语“朝闻夕死”出自课文《》。
15、成语“比肩继踵”“挥汗成雨”均出自课文《》。
二、翻译句子。
16、自非亭午夜分不曦月。
译:
17、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译:
1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19、昂首视之,项为之强。
译:
20、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译:
2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译:
2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
译:
2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
2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译:
25、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
三、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26、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7、昂首视之,项为之强。
28、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29、缚者曷为者也?
30、圣人非所与熙也。
31、宣王说之。
32、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33、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四、解释划线的字词。
3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5、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3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7、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38、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39、王曰:“何坐?”
40、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41、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42、潭中鱼可百许头。
43、m尔远逝,往来翕忽。
44、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
芋老人者,慈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雨止,别去。
十年余,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45、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份。
(1)独与妪居()渡口(2)老人延()入坐
(3)雨止,()别去(4)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46、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1)子佣出()(2)独与妪居渡口()
(3)知从郡城就童子归()(4)辍箸叹曰()
47、给加点的字选择恰当的义项。
(1)影乃益瘦()
A、水漫出来B、利益C、更加D、渐渐地
(2)老人延入坐()
A、伸长B、扩展C、迎接D、邀请
(3)用甲第为相国()()
A、使用B、任用C、用处D、以E、官僚贵族的大住宅F、科举考试的等级G、次序H、只管
(4)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
A、相当于“的`人”、“的事”、“的东西”等
B、用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起提顿作用
C、用在主语后,引出原因,起提顿时作用
D、代词,用在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E、表示承接F、表示修饰G、表示转折H、表示并列
(5)载以来()
A、认为B、因为C、凭借D、相当于“而”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8、《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作者,时期著名的家,家;三峡是、、的总称。
49、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1)夏水襄陵()
(2)沿溯阻绝()
(3)素湍绿潭()
(4)绝多生怪柏()
50、以上两段文字,依次写了、、三个季节的景色。课文分写四个季节的不同特点:,,秋之凄,构成了几幅不同的图画。
51、选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请概括这一段
的景色特点(20字以内)
52、选文第二段中对三峡景色的描写有动有静,形成巧妙的对比,其动静对比的词语有和,和,和等。本段突出了、的景色特点。
53、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5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王命急宣。
。
(2)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重示范。虽然今年我接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但是从近两个周的教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认识音标,或者是发音不准。因此,在教单词时,要求教师自己示范到位,发音清晰,讲解发音要点。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听,专心看,积极模仿的好习惯。听清后再跟说。确定学生大都听清,模仿正确后,再出示单词卡片,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对直观的单词配以图片、体态语帮助学生理解。顺利完成音——形——义的逐步过度。
2、重情景。单词是构成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人类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汇进行的。人类思想的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词汇任何语言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单词具有语言的意义,应在特定的语境中引出,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印象也深刻。
3、重迁移。在教学中我们应提倡“新旧贯通”或叫“相互迁移”。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如:pen----pencil-----pencil-boxday----today----Monday----Tuesday----yesterdayall---tall---ball----small等等。
4、重趣味。英国著名语言家c.e埃克斯利说:“教英语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引起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那种方法。”我们在单词教学中不能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尝试运用多种形式巧记。如采用儿歌、猜谜语、简笔画等形式。
5、重运用。学习单词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词汇,并能正确运用到笔头表达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使学生宛如置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使用所学习词汇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2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再复习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活动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1平方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 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3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师库网免费教案更新3月22日
《卡通明星总动员》教学设计 《看谁涂得更好看》教学设计(1)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3)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4) 《人生多彩》教学设计 《特殊保护》教案(第一课时) 《自我保护》教案4 《自我保护》教案5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5)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6) 《看谁涂得更好看》教学设计(2) 《妈妈和孩子》教学设计 《长呀长》教学设计(1) 《长呀长》教学设计(2) 《花的世界》教学设计(1) 《花的世界》教学设计(2) [推荐] 梅州高等中学高一生物练习题一 《诚实守信》教案1 《诚实守信》教案2 《元素》教案
师库免费教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 五年级 下册P5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七 教案,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102-3771.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 教案,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103-3772.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威尼斯的小艇 教案,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101-3773.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童年的`发现 教案2,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100-3774.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童年的发现 教案1,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099-3775.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 教案3,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098-3776.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 教案2,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097-3777.html 师库网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五年级(下册), 丝绸之路 教案1,师库网免费多媒体教案,新课标新课程课时全配套,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与反思全覆盖,同行借鉴、教法详实。 www.chinaschool.net/teachingplan-do-publicity-1096-3778.html
现将本学期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一、一些做法
1.认真做好前期工作总结,和二册教材培训,保证实验稳步发展。
寒假期间,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了培训。培训中,布置了典型个案发言(9人次)、论文交流、专家讲座以及教材教法分析等。老师们通过这些不同的形式,总结第一学期实验工作,找到经验,反思不足,并展望第二学期的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推动课改的发展。
要想让课改稳步发展,只靠几个人来推进是不行的,必须要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就必须为老师们提供一个研究的载体。否则,老师们还会用以前的方法,来教现在的教材。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
出于上述考虑,在实验中,我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让老师们确定专题,为其自我发展,搭建平台。首先,我组建了课题组。组建的办法是:老师自己报名,只要有愿望,愿意在课改中展开研究,就可以报名。结果70余名教师报了名,老师们积极性很高。第二步,让课题组老师确定自己的研究专题。我先公布区里的专题“情境化课堂教学”,并配发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课题组老师在确定自己的专题时,可以在区内专题下来研究,也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自己来确定专题。现在,已在区里备案的专题,包括来自22所学校的23个,占全部实验校(35所)的63%。
本学期末,准备进行专项总结。
3.加强实效,组织课题中心组献课活动,促进实验的深入发展。(因课题组过于庞大,我又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人的课题中心组。)
本学期,课改的任务很重。要进一步的学习、贯彻新理念;要进行二册教材的使用实验;并要进行评价方案的实验;及专题的研究等。
为了完成上述的工作任务,我区组织了课题中心组献课的活动。组织课题中心组成员(20人),每人献课一节。献课过程向全区任课教师开放,自愿参加听课、评课。活动中,老师们通过听课、评课,思考新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与落实,并观摩、研讨教材的使用;通过自评、他评等形式,来学习和使用基教研中心的评价方案;结合献课活动,进行短期专题的研究。我们把这次活动的专题定位在“计算教学”的研究上。通过研究,找出了计算教学低年级的一些方法,确定了基本思路:积累表象→发展思维→形成技能,并拿出了研讨课,在全区展示。
另外,本学期,我区还完成了全市研究课、与宣武区交流研讨等任务。
二、课改以来,课堂的变化
1.课堂教学气氛发生了很大变化。
通过一年的课改,我区一年级课堂教学的气氛,与以前相比有很大变化。以前的课堂,教师总是认为学生不懂事,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主体意识差,所以更多的是指令性语言。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在老师的指令下,这样直接导致了课堂气氛沉闷。
现在的教学,老师们认识到了学生的重要,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轻松、自如地学习。现在的课堂,老师的指令性语言越来越少,而与学生商量、征求学生看法的语言越来越多,批评性的语言在很多学校的很多班级中已经绝迹,激励性评价已深入人心。
2.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根本性转变。
原来的课堂教学,教师更多的思考知识如何传授,强调知识的完整,是以教知识为目的的。教师把学生看作客体,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
现在,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情况。绝大多数老师能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出发(即从学生共性特征出发),并有一些老师能针对本班学生情况,以及本班学生中的个别学生情况出发(即从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来设计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针对性。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的发展要素来看待,而不再是关注知识的本身。
3.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较大的转变。
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服务。
4.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
随着“情境化课堂教学”专题的实施,课堂中教学的情境化已得到落实。
从情境的组织形式上,老师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形式。一些老师在教学“计算”或其他思维密度较大的内容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并列式”方式组织教学(多个情境依次出现,相对独立),通过不断变换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的课中(如统计等),则采用“因果式”组织形式,即后一情境的出现是前一情境的结果(或说由前一情境推出后一情境)。
从设计情境的内容选择上,老师们紧贴生活,有的就从身边找素材,有的则直接组织学生活动参与,有的则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如一位老师在加法的教学中,与今年春季北京沙尘暴相联系,设计了环保主题。)
从情境使用的目的上,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调动学生积极性;有的老师创设情境,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自我发展……
复习目标:
1.利用图片回忆、联系相关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并学以致用。
3.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并能结合生活巧妙运用古诗。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小学六年,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漫步诗林,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诗林漫步)
二、欣赏图画,感受诗篇
我国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我们留心品味,便会发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准备了几幅画,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看大屏幕!
1、出示图(叶绍翁《游园不值》),看到此图,你想起了哪首诗?
(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这首诗描绘了秀丽的春景,你还知道哪些写春景的诗词?
预设:《春晓》、《绝句》《江南春》、《春日偶成》、《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咏柳》、《春夜喜雨》、《鸟鸣涧》、《大林寺桃花》、《晚春》、《江畔独步寻花》、《惠崇春江晚景》等
(3)一年四季,季季如画,你还知道有关其他季节的诗词吗?(出示四季课件)预设:夏季:《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饮湖上初晴后雨》、《小池》、《如梦令》、《所见》。
秋季:《山行》、《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望洞庭》、《山居秋暝》、《暮江吟》 冬季:《江雪》、《元日》、《梅花》
(4)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大自然的美景、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你还知道哪些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出示瀑布图)(《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 忆江南》、《鹿柴》、《望岳》)(5)出示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背景图),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起了 A、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这是一首送别诗,从古至今,不少文人墨客都曾写过送别诗,它们有的幽怨,有的豪放,有的深情,你还知道哪些?
预设:《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赏画面,回忆古诗,并展开联想,归类整理出了学过的描写四季美景、友情送别等相关诗句。其实古诗根据描写内容还有很多类型。如:诗人借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操,我们称它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那你知道类似的诗篇吗? 预设:《青松》《石灰吟》《马诗》《墨梅》
再如:反映边塞生活的,我们称之为“边塞诗”,你能吟诵几首边塞诗吗? 预设:王翰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塞下曲》、《使至塞上》、《马诗》、《出塞》
今天我们所复习的古诗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课后大家还可以继续漫步诗林,丰富自己的积累,在练习纸上完善古诗的整理归类,这样复习起来就更有效了!
三、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特别是对古诗中的千古名句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四、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用。”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一些诗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五、交流收获,总结提升
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六、布置作业
继续漫步诗林,丰富古诗积累,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归类。
第一关:吟诗对对。
(1)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___。(2)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燕山月似钩。(4)_____________,一行白鹭上青天。(5)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6)不知细叶谁裁出,_______________。(7)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关:古诗集结 第一组:走四方
(1)故人西辞()楼,烟花三月下()。《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2)朝辞()彩云间,千里()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唐 李白(3)晓看红湿处,花重()。《春夜喜雨》 唐 杜甫
(4)()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第二组:动物乐园
(1)泥融飞(),沙暖睡()。《绝句》 唐 杜甫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小池 》
宋
杨万里(3)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绝句》 唐 杜甫(4)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渔歌子》 唐 张志和 第三组 植物园
(1)煮豆燃(),豆在釜中泣。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换旧符。《元日》
宋
王安石
(3)()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凉州词》
唐 王翰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第四组 数字园
(1)解落()秋叶,能开()月花。《风》
唐
李峤
(2)黄四娘家花满蹊,()朵()朵压枝低。《江畔独步寻花》
唐 杜甫
(3)南朝()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
唐
杜 牧
(4)危楼高()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唐
李白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
四、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用。”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一些诗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俗话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说明这个道理。
(2)、看电视时,主人公清廉正直的人品一定会让你联想到“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诗句;当你看到蝴蝶在花间嬉戏时,你的脑海一定会浮现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3)、“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昌龄发出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满腔豪情。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当我们回忆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6)、中秋佳节,身处异乡的人们常用(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7)、昨天下午,张老师布置了一道数学思考题。晚上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助我一臂之力,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附板书设计: 诗林漫步
观图―――忆诗―――联想―――归类
【免费初中古诗教案】推荐阅读:
初中英语教案免费12-28
初中健康教育教案免费10-04
古诗村居教案免费09-21
初中政治论文免费11-30
初中中考题人教版免费06-10
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免费10-31
春教案免费01-22
建筑制图教案免费12-11
预防水痘教案免费12-27
学习雷锋教案免费01-07